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艺术设计

生态艺术设计

时间:2023-12-29 10:40: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艺术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艺术设计

第1篇

一、现代公共艺术设计

公共艺术起源于欧洲国家,发展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多年的发展历史让它在艺术上、社会上都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公共艺术是以公共空间为基础,在公共空间中创造出来的艺术,该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既具有艺术性,又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它的存在不仅增加了环境的美观度,更增加了环境的协调度和可观赏性。该艺术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大约在20世纪末期,1965年伴随汉代石阙的出土,我国出现了第一件公共艺术品。由于公共艺术具有公开、开放的特点,因此它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范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共场所等地方放置了各种公共设施设计,其中不乏富有创意和启发性的设施,它们本质是属于公共艺术,但公共设施设计和公共艺术设计在出发点和表现形式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过去科技生产力都不发达的时候,人们进行公共艺术设计的渠道都是纯手工,可供创作的载体相对单一,这种单一的载体和简陋的工具限制了人们思维的发散和创作能力的激发。公共艺术建立在环境空间的基础上,它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的存在必须满足群众的要求,对人们有启示意义,对社会的和谐要起到积极的作用。公共艺术的出现不仅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其中更蕴含着传统文化和人文思想,因此公共艺术对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和各地特色也都一定的帮助。公共艺术是出现在公共场合的,因此,它的设计和意义都要满足大众的情感需求,它不能只是一件纯粹的艺术品,应该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取向,才能在精神和心灵方面都满足大众的需求。因此,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它要展现的不仅仅是审美观和作用,它更注重的是艺术在人们情感上的满足。一件作品被设计出来,要能与观众进行情感的交流,传递创作者的思想,需要引起观众的共鸣。在我们生活当中就有很多这种实例,如候车站的电子导向器、马路上的盲道、公厕外的风干机等这些应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在设计造型上多变,增加了观赏价值和生活的趣味性。

二、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原生态设计理念

淳朴、自然一直是我国追求的品质,这种品质既可融入到我们的价值观又可融入到人生观。在现代人看来,淳朴、自然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和状态,因此又被称为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无论是建筑物的设计,还是诗画的创作无一不是以追求自然淳朴为最高境界,因此自然、生态对我们生活还是存在一定的引导意义的。公共艺术表现的形式是通过各种介质构成艺术性景观,出现的位置是各种公共场合,如火车站、码头、机场、地铁站、广场、街道等;与农民雕塑家邬良英追求的通俗、朴实本质上是一致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让生态环境的思想与公共艺术紧密结合,而这结合的过程是每个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生态环境和公共艺术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公共艺术是把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设计的目的,因此,在设计一件作品时,不仅要考虑作品与环境协调度,同时还要考虑该作品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满足大众的心里需求。若把这个作为创造公共艺术的理念,那公共艺术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原生态艺术设计理念是一种追求,一种对美、对自然、对艺术的追求,它重在突出自然,和谐环境。原生态艺术设计最早出现于民间,由于各地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地理气候的差异,其产生的生态艺术也是千姿百态,各具风格。无论生态艺术的形状、风格如何多变,它必定是与周围环境相互融洽的,只有与自然和谐,公共艺术才能展现自身的美。在现实生活中从不缺乏这种实例,如我国首都的奥林匹克公园,它的中间部分设计了一个下沉广场。这个广场主要用来展示我国特色文化,若把某个部分进行特别展示,这种展示方法不仅无法传扬我国的特色文化,反而会让作品显得突兀,其主要原因是作品与环境之间不和谐。从上述实例分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公共艺术作品创作的前提都是与环境融洽,只有融洽才能被大众和环境所接受。其次,作品本身蕴藏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是吸引观众的手段,只有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作品才会在公共场合保存较长的时间,但前提是与环境和谐。汉字是我国特有的符号,它本身具有的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都让人回味无穷,将这些特点融入到公共设计当中是一项不错的创意,不仅改变了公共场合的美观程度,还传播了我国的汉字文化。原生态艺术设计理念重在突出人、自然和文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看重的是艺术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以及传播的效果,艺术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是为了改变观众的视觉,让艺术的存在更有意义。比如说“深圳人的一天”,这就是一种公共艺术活动,本次活动的宗旨是艺术来自群众,从广大的民众中获取艺术作品,这不仅增加了活动的感染力,也丰富了参赛作品的风格特色,不再只是单一的由艺术家创作,其思想、文化和价值都来源于市民,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心理需求。

三、原生态理念对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启示

公共艺术可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生活、对环境的看法,加上现代技术的协助,让公共艺术的形式逐渐走向多样化。公共艺术设计中可融入文化、历史和地方特色,让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突出公共艺术的主题思想,让作品与现实环境相符合,把理想艺术转化成生活艺术,让生活艺术中带有古香古韵,让城市的整体环境更加和谐,文化更加丰富。面对发展如此迅速的社会,若一味地用历史来塑造艺术,恐会让人生厌,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用时尚现代的艺术语言来阐述历史文化,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发扬,呼吁人们在关注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城市公共艺术的感染力。

(一)现代公共艺术设计要体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再阐释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频率越来越高,而随着交流的增多,照搬照抄的现象也日益增多,为了改变常用的题材,许多艺术家直接从西方获取素材,导致民族素材的缺失。有位名人曾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土习俗都反映着某个地方特有的文化沉淀,这种文化沉淀是某个地方的代表,其中蕴涵着特别的情感,因此,它与其他地方的文化是存在一定区别的,把这种文化融入到公共艺术设计当中,在翻新艺术的同时,还传扬了我国特有文化。如图1所示为严威创作的“中国风”,这件作品是把戏曲脸谱作为创作元素,用雕塑的形式对脸谱的结构进行塑造,而该元素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以此作为创作素材一下就突出了我国特有的文化,该作品的出现让周围环境充满文化气息的同时,还激发了我们的民族热情。从这件作品看来,公共艺术的展示不应局限在生搬硬抄上,应该用另外一种艺术语言来转换,让作品富含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二)现代公共艺术设计要求与装饰物的和谐交融由于公共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它反应的大多数都是现实的社会生活状态,它挖掘的是自然生态中存在的美,讲究的是作品与环境的协调度。如图2所示为背景地铁奥运支线站内设计,它是把我国特有的青花瓷作为设计主体,青花瓷花纹造型多样,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产物之一,把它应用在公共艺术中,让搭乘地铁的人感受到强烈的中国文化气息。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事物的推动,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一味地搬取、套现会让公共艺术越来越衰败,独立思考、不断创新、体验感悟和自主创作这些都是促进原生态公共艺术发展的动力。

(三)现代公共艺术设计要体现时代需求公共艺术品是放置在公共场合的,那么它所接触到的人和物是各种各样的,如何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这需要做一定的调查。首先公共艺术来源于生活,它要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就必须具有市民的情感思想,其次它要服务于大众。公共艺术是把传统文化作为创作基础,再融入现代的生活和时尚的语言来反映这个时代的社会状态。每个时代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都不相同,因此,每个作品都具有时代的特色,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变化、社会状态和生活水平。人们对于事物的追求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方面,另一个是精神方面,当物质得到满足后,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于是就产生了原生态的公共艺术这一说法。总之将原生态设计理念融入公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审美的心理需求,但这个程度还是处在一定范围内的,为了尽可能地增加这个范围,需将这种理念变成一种无意识,就是不做作、不限制,随意发挥,让它自然渗入,形成一种自然潮流,才有利于艺术魅力的散发。对原生态公共艺术的喜爱,要像我们对原生态环境的追求一样浓烈,这对原生态公共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原生态设计是一种理念,是理念就需要实践来证明,而一种理念的证明需要有载体的展示,公共艺术就是原生态理念设计的最好载体,二者的融合对艺术家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开拓视野的机遇。伴随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艺术追求上也有所改变,不再是单一的追求美观,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东西,即精神方面的需求。艺术家把传统文化作为创作基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现在生活状态、当代语言进行处理,让公共艺术中包含多种元素。这样创造出来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民族性,还具有国际性,作品的表达能力变强,产生的艺术效果也更好。

四、总结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生产力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大,而改变后的环境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在钢筋水泥中呆久的人们,开始想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因此,对于各种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增加了更多的需求。首先公共艺术作为一门艺术须具有艺术特色,要有观赏价值,看起来要赏心悦目;其次它要有文化价值,要具有人文特色,发扬各地民族文化,传承文化精神,这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比如说价值观,人生观等。李乐山曾说过,以人为本,是指在不影响生产需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使用机器,彻底清除机器那是不可能的。李乐山这句话是在提倡自然设计,把生态融入设计,作品与环境和谐,这都是在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因此,从思想上来说,李乐山的话是在提倡原生态和公共艺术的融合。所以,公共艺术的发展不仅要具有艺术性,更要满足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需求。

第2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陶瓷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173-02

1 陶瓷艺术设计中的生态问题

陶瓷艺术设计的过程从原料到成型再到施釉、彩绘、干燥、乃至烧成等多道工艺流程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对生态环境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但这些环节又是制陶过程中及其重要不可跳过的环节,陶瓷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工序中,面临着诸多的生态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土地和植被的破坏,陶瓷原料的挖掘和开采甚至危及整个生态平衡的保持,加上原料在运输过程中及加工过程中都对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另一方面,在原料的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粉尘也会污染大气。说到粉尘,在制陶过程中的打磨抛光液会造成粉尘的污染,陶瓷的原料的不合理的应用及制陶人的水平差异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至此过程中还需燃料和水源。燃料烧过之后变成污染大气灰污染人们的居住环境,在施釉及洗球过程中还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污水直接排除将会污染更多地水源。在最后的处理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料,这些废料的堆积如:生坯废料、施釉废品、素烧废品、烧成废品及彩烤废品等,这些废料的堆积不仅会对土地进行二次污染而且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 解决陶瓷艺术设计中生态问题的途径

在陶瓷艺术设计中彻底的兼顾生态效益的理念可以更进一步的减少陶瓷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污染,把生态设计法则贯穿于陶瓷艺术设计的始终,不断提高生态效益,最终促进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从制陶的各个工序下手,从选材到回收产品的整个过程来规划陶瓷艺术设计与环境的关系,降低资源的使用频率和浪费,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污染物的排出。陶瓷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法则包括避免浪费精简节约、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延长已有陶瓷的寿命、陶瓷回收并再利用的工艺设计。这些方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调解陶瓷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冲突。

2.1 避免浪费,精简节约

这一生态设计法则主要针对制陶在选材上这一工序。选材尽量选择最少的原材料发挥其最大的功用。在陶瓷艺术设计中分为不同种类的陶瓷,主要有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等,陶瓷的分类不同选用的原材料的特性也就不同。陶瓷艺术设计的原材料主要有泥料、釉料、彩料等,根据原材料的不同的特性来做不同类型的陶瓷,做到选择准确,避免浪费。让各种材料各尽其能,各自发挥发自的特性与本质。比如日用陶瓷和建筑卫生陶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瓷,其功能实用性重于艺术审美性,所以日用陶瓷应该选择耐高温的泥料和釉彩,用这种材料烧成的成品具有一定的耐酸、碱、盐及大气中碳酸气侵蚀的能力和无铅中毒的危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时,艺术陶瓷注重的是欣赏的艺术性,因此在烧制及选材的过程中不用想日用陶瓷那样的细致化,这样不仅减少了原料的节省,同时也降低了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原材料的浪费,又减少了生态环境的污染,更让原材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生态设计法则就从源头开始贯穿,从而保证了之后工序的生态保障。

2.2 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

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从字面上就可看出主要体现在烧制、施釉等工序中。首先通过技术的提高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废气的排出,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在此过程中主要可采取以下手段来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选择节能型陶瓷窑炉,轻质的窑炉保温耐火材料及新型涂料可以降低能耗;采用高速烧嘴,用富氧燃烧技术、微波烧结技术、自控烧成技术等对节能降耗也有很大影响;采用清洁的气体、液体燃料等方式。其次,节能减排不单单体现在烧制过程中,还体现在对原材料的选择上,对制陶的原料进行革新,也可以减少对土地和植被的危害。从别的“地方”索取原材料而不是抗挖掘地下资源,当然,别的“地方”并不是具体的那个地方,而应该是通过提高技术,加快对陶瓷原材料的研发,可以使危及化危为安。比如利用钢铁工业废渣、磷矿渣、铬盐废渣、粉煤灰、硅灰、稀土废渣、萤石矿渣等工业废弃物,技能减少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能提高制陶过程中的生态效益。

2.3 延长已有陶瓷的寿命

根据生态设计法则的贯穿原则,陶瓷产品的循环使用也是一种环保的举措。陶瓷寿命的长短关乎陶瓷更新换代的周期,通过延长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来减少陶瓷产品加工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陶瓷无论从其物理特征还是化学特征来看,都是一种比较不易保存的物件,如何延长陶瓷的寿命,必须从陶瓷的制作工序入手。在制作工序中不能忽略产品的质量问题,选择较好的原材料是提高陶瓷产品物理特征的本质要求,因此研发高性能的,较稳定的原材料也是迫不及待的。另一方面,在陶瓷的艺术欣赏水平上。陶瓷设计专家也要有较高的设计能力和艺术修养,好的陶瓷设计品不仅仅是具备功能,还要造型优美、色彩宜人、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使生产出来的陶瓷产品能较长的存在时尚潮流中而不被潮流所淹没。除此之外,加强陶瓷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大大满足人们对陶瓷的心里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减少消费者更换陶瓷产品的频率,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减少生态环境的重负,促进陶瓷设计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2.4 陶瓷及废弃品回收并再利用的工艺设计

回收再利用的环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陶瓷成品的回收,由于陶瓷成品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的需求,可以经过回收在改造,使之变成有用的产品;二是对陶瓷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在利用,减少浪费。通过促进已有的陶瓷的回收和陶瓷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减少环境的负荷。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主要有生坯废料、施釉废品、素烧废品、烧成废品及彩烤废品等,利用这些废料可以生产陶瓷砖、多孔砖、陶粒、水泥、固体混凝土材料等,对这次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可大大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对已有废弃陶瓷的回收再生产更大程度的减缓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由于这些被淘汰的艺术品并没有套大的外貌问题,只是在欣赏水平上与现代的人们的欣赏水平不相符,因此,可以通过产品的再设计来实现物品的价值。

陶瓷艺术设计过程的明细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对能源资源的浪费。坚持把生态设计法则贯穿到陶瓷艺术设计始终,从陶瓷产品的原材料的开发到陶瓷产品的退役,始终采用最环保的方式,来达到最高的生态效果。这样的生态设计法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陶瓷产业的有效性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冼志勇,刘树,曾令可.陶瓷行业应对节能减排的措施[J].佛山陶瓷,2009,(10).

[2]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第3篇

关键词:设计;魅力无尽;托物寄情;作品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设计理念和艺术特征存在着某种辩证关系。设计理念对于环境设计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好的环境设计能够使人们改善环境观念和设计观念,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设计理念和设计形态离不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情况各不相同环境设计理念和艺术设计水平也各不相同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得到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业得到了人们的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环境艺术的基本内涵

环境艺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环境加艺术或环境加装饰。它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和科技手段,使人生活的周围环境不但能满足人的休憩、工作、交通、聚散等物质要求,还要满足人们审美、参与、安全、隐私等社会心理需要。环境艺术是整合的艺术。它把环境构成的诸多要素一建筑、山水、树木,道路、广场、公共设施等和谐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它创造性地解决环境问题的着眼点始终是兼顾环境的不同特点,既要展望未来,又要尊重历史、民族、宗教等文化特性;既要巧妙利用环境,又要善于保护环境系统,使人与环境建立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环境艺术是人们为了满足个人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提高生活环境的品质,对建筑室内、室外及城市环境进行的一种整体的、美学的艺术再创造。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外设计、装修设计、景观园林、景观小品等,这些都是围绕环境艺术所进行的设计和装饰活动。环境艺术更广义的概念和范围几乎涵盖了地球表面的所有地面环境和与美化装饰有关的设计领域。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所追求目标应该是创造一个综合的系统,在这个复杂的系统里,人与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元素。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讲究生态环境。环境,从广义上讲,是围绕大自然生物体周边的一切外在状态,当然,人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因素,而大自然中的陆地、海洋、空气、植物、水则是构成环境艺术设计所研究的对象,人们对原生态的环境进行探索与研究,从而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环境艺术设计通过造型、光色、尺度、比例、材料、质地以及形式美的法则去营造一个适宜功能的环境,同时还要研究空气、声音、温度、气味等因素,因此,“环境艺术”既要有视觉的因素,也要有听觉的和嗅觉的因素,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它是一项主客观融合的创造。(3)建筑是环境的重要载体与体现者。建筑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境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4)环境艺术是“情”与“景”的完美统一。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实践过程中要体现人文关怀,从而把选景升华到营造意境,最终达到环境与人的统一、真实情感与真实环境的统一。(5)环境艺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必须深入地考虑人的生活方式,并对时间、空间、气候、季节、地势及社会等诸多要素进行分析,不断调整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以最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满足使用者的个性,从而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三、托物寄情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大自然的启示。以自然为师,是人类文明创造理论之根本。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来自于苹果落地的启示;飞机的发明来自于对飞行鸟类的研究;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设计,其色彩与灵感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以及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民俗文化和人们喜爱的各种动物形象……不胜枚举的科学发明和艺术设计,都离不开人们对自然物象的认知、感悟、分析与研究。而艺术设计灵感的迸发,往往也源于一次次对自然“托物寄情”的催化。

艺术设计属于一种艺术构想,属于思维理念的一种独特表达。要打破原有的思维习惯,进行一种思维变革,才能让设计涅。在设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物象符号化、视觉化和理想化,将千头万绪的思维符号运用抽象化、艺术化等修正手段,使它们变得清晰、明朗,从而形成一幅幅极具韵味、耐人寻味的设计佳品。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里春蚕之“丝”是李商隐无尽的情“思”。山人笔下的“鱼目”和“鸟目”分明也是山人那抑郁愤懑、孤独隐僧之“目”;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编排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刘欢和莎拉.布莱曼演唱的《我和你》也是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心灵沟通的一个具象。“舞动的北京”中国印镌刻着一个有着13亿人口和56个民族的国家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誓言,见证着一个拥有古老文明和现代风范的民族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崇尚。

可见古往今来,无论是文学、绘画、舞蹈,还是音乐、摄影、设计等,无一不在进行着“托物寄情”,他们总是恰到好处地把一份份情感寄托在生活中的事物上。如果学生的设计离不开“托物寄情”,那么设计教学也必然离不开“托物寄情”。因此,要把“托物寄情”始终贯穿于设计教学过程中,它将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启发学生,使其尝试着用艺术家的眼睛去品味人间万象,用艺术家的思维去解读宇宙时空。

一般而言,“托物寄情”手法是设计者在作品中表达深层自我的一种方式。设计者通过在视觉形象中运用象征与隐喻等手法,阐述某种“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托物寄情”在设计中表现形式多样,有的隐晦,有的直接,有的通过作品本身,有的采用其他暗示,有的是设计者的创意,有的是传统的因袭。而“托物寄情”的启发教育是设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要引导学生尝试理解个性自我和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个性、信仰和见解,引导他们养成深入观察和深层思考的习惯。

在设计中,“托物寄情”可以使无形的思维想象向有形的图形转化,使有形的万物图形向无形的思想、情感、理念升华,使其直接开启创意思维的窗口,打通创意思维的通道,开拓创意思维的天地,打造创意思维的无限可能。

四、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目标就是在追求环境设计美观的同时,又能够满足生活其中的人的各种需求,同时又不破坏环境,使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在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追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其存在的主题元素,将生态艺术融入尽可能的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确保在不断提高人类生活环境舒适性与美观性的同时又不降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常常会用到植物生态学,若想将植物生态学的原理结合自己创作的特点在作品中予以运用,就必须充分的了解植物生态学,并对植物生态学的健康性进行设计,同时对其他的设计因素进行过滤与整合,使环境艺术设计趋于完美,真正做到人民所需。

2、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性化设计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不能只是虚设的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要符合人体基本尺度的要求。不同的地域或空间,拥有不一样的自然环境。城市与自然、室内与室外、光与热、空气与声音,都能根据不同的设计产生不同意境。但是因人而异的心境与审美,就需要去研究人的情感意识与性格特征了。设计中的人文关怀就体现在很多设计的细节之中了。

在很多设计方案中,需要结合户型的特点和主人的喜好,特定人群的生活特征,如家中的老人与儿童,需从人性化的方面进行考虑。简约而不简单的视觉效果设计、主题风格突出设计、整体和谐设计、实用设计、方便舒适设计、功能至上设计都能是设计者可以根据不同人喜好做出的风格设定。合理的布局,合理的运用,能做成实用性强又不失时尚稳重的设计。

3、有效利用能源方式

现在设计师们一方面通过科学技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大量地使用自然界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适应现代生态环境。提高住宅的隔热性能,保证自然通风,利用太阳能蓄热等,这些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也是设计中的有效手法。此外,以太阳能的热与光为主,通过相应设备来利用自然能源的方法也在住宅的应用上得以实现。

4、自然形态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1)直接运用

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直接描模自然的五彩缤纷,给人以直观的美的熏陶,同样,自然形态也是可以直接运用到环境艺术中的,其运用方式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直观的呈现,将自然形态直接运用在环境艺术中,可以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可以用来传达设计者的理念,渴望与大自然亲近,成为越来越多人心中的一个情结。建筑大师弗兰克林・盖里在为德国柏林DZ银行分公司的办公楼设计中,就考虑到了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他在好几面墙上都设计了印有秀美山川的图像,其休息室的四面墙上都处理成了阳光照射的森林的图片,人们一走进这个空间就会立即感觉到一种休闲与放松。一幅高山雪原的照片成为卫生间的戏剧性背景,形成了让空间增大的错觉,倍感新奇,盖里的设计不仅体现了业主的理念,也创造了一个新奇而又时尚的空间,不失为模仿自然形态直接运用的成功典范。对自然形态模仿的直接运用,是最简单的设计过程,形象直观,容易直接表达设计师的主旨,但要注意与设计主题和整体风格的关系,处理不好容易导致低俗化。

(2)概括运用

神奇的大自然向人类展示着精妙绝伦的生命形态和绚丽多彩的外形,概括运用就是把这些丰富多彩的外形特征用简化或夸张的手法概括出其形态特征,然后再运用到环境设计之中。如佛罗里达奥兰多迪斯尼公司总部大厦门厅就设计了一个世人熟悉的米老鼠形象,其特征是被高度概括的米老鼠的两只耳朵,门厅米老鼠耳朵的曲线与大厦的直线交相辉映。概括处理是模仿自然形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容易起到好的装饰效果。

(3)分解与组合运用

分解与组合是抽取模仿对象中的形体元素,通过简化或变形再作新的排列与组合,以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尼古拉斯・格雷姆肖在英国康沃尔伊甸园中设计的“生物链”穹顶,其展示空间由一组高达60米的穹窿建筑连接而成,结构的基本单元为跨度9米的六边形框架,巨大的外形可以让人联想到微小的肥皂泡。分解与组合的方法是环境设计中模仿自然形态最普遍的方法,具有构成美和装饰美的特征。

(4)意象运用

意象运用是分析事物形态的意,作象征性的模仿。意象模仿可以取其意,或取其片断、局部,形成似是而非的模糊的、朦胧的感觉和意境。弗兰克林・盖里设计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其造型是意象性地模仿玫瑰花的姿态,其强烈的金属感和软的曲线造型形成对比,制造一种模糊的隐喻。意象运用是相对较难的一种设计方法,但只要多观察事物,灵感便可以来得更轻松、容易。

5、中国传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里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中,“天”指的是大自然,“人”值得时人类,“天人合一”的意思指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地球万物,要做到“天人合一”,只要掌控好事物相互之间的度就可以。在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越来越多的新的产品,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工业促进其快速的发展,但是随着工业行业的发达,导致的自然问题也越来越多,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大肆关注,人们开始呼吁“绿色”,渐渐的,人们随着审美观的提高在追求更高的文化价值时,意识到,社会和自然,人和自然、应该互相融合,所以一起大胆追求,渴望能够达到天人合一。

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中,特别是关于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是最能体现“天人合一”这一构思的,在室内设计的时候可以选择例如木头、棉、竹、石等或者一些其他的合成材料作为元素。这样的布置不仅可以让人感觉自己正处于大自然的“美感”中,更重要的是它拉近了人和大自然的距离,更让人感受到亲切的感觉。在如今,将天人合一通过对色,光,物,质,形自然的处理表达出来,是相对最合乎人们的审美,也是人们追求绿色的最好一种呈现的方式。

结束语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富有象征与抒情意义的自然万象魅力无尽,在设计中只要充分运用“托物寄情”,便可凭借自然的形象创造出一个比现实更高、更广、更美的精神境界,使我们的情感寄托于设计作品之中,让人类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陈维佳.环境艺术设计及个性化研究[J].青年文学家・艺术鉴赏,2014年.

[2]李月.基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设计分析[J].大众文艺,2013,(14):80.DOI:10.

第4篇

一、国内中国传统艺术课程开设现状及问题

1、教学体系陈旧随着近年来的“原生态艺术”热,国内各大设计专业都开始逐步注重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系统学习,但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在国内尚属于起步阶段。对此课程建设如何更能符合现时代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中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探索尚处于摸索阶段,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较少,因此,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比如,艺术设计史论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往往受到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课程讲授内容没能把历史元素和理论结合到当前的设计中来。某种程度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感受到理论的用途,让学生均仅仅停留在了解传统装饰的层面上,而对于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的方式方法的规律,可以说一知半解甚至茫然不知。因此,该课程的设立定位、深入研究及有效实施可谓迫在眉睫。

2、课程内容局限目前,该课程因完全僵化在这种传统“史论式”的教学体系下,导致课程内容从始至终都仅仅局限于研究历史,包括对中国装饰历史发展状况、各时期装饰艺术的思想动态、设计风格及作品内涵等进行详细解读,缺乏把相关的专业知识融入其中,对于展示传统元素应用于专业设计的优秀案例几乎空白。导致学生学习之后,缺乏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意识和过程,导致过多理论知识置后于当前设计实际的现象,无法与设计专业实践需求达到高效结合。

3、授课模式单一该课程常以“满堂灌”的形式出现,教学模式单一乏味。台上教师讲,台下学生听,学生完全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内,不可避免地压制了学生地情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缺乏设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的和途径,运用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通过动脑动手,进行观察、实验、思考,主动地研究问题,学会知识。

4、训练方式僵化课程多以笔记、答题、论文或临摹传统装饰纹样图案为主进行训练。训练方式僵化陈旧,没有创新性的学习技能训练,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课程掌握情况进行检验,更未针对专业特性及需求进行内容的有效设定和训练方式的设计,缺乏针对专业所需从而有效解决专业实际问题。

二、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的改革构想

1、引入以“应用意识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管理本课程的教学思路及课程建设等各方面都应注重学生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应用意识的建立。让学生在了解传统的同时,还要明确了解传统的目的,从而产生学习应用传统装饰元素方法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弥补学生在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方法上的“断链”现象,达到以了解中国传统装饰为前提,利用中国传统装饰为目的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2、打造循序渐进的“三步走”课程构架既然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我们就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打破课程全盘“史论式”的授课内容体系与构架,把课程分为三大阶段,即从“了解”传统———“掌握”传统———“应用”传统,一步一步,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本着古为今“用”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并举。

3、设立符合“专业需求”的教学模块和环节根据学生自身专业兴趣或未来可能从事的专业领域,从而完善教学内容,设立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块和训练环节,符合不同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前期通过理论和作品赏析打好基础,中期通过微型习题修炼内功,后期形成共同合作课题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强化设计技能训练,让学习更具针对性。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法。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又注重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完善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改变过去课程末期单一的笔试的方法,摒弃过去偏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模式,以专题设计练习为突破口,通过作业题目的设定、作业要求的明确、作业过程的指导、作业成果的评议等环节,强调从始至终的全过程多方面的训练考核。从而真正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学以致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周雯单位:江汉大学设计学院

第5篇

关键词:道法自然;古典园林;景观设计

Abstract:This text is from the natural view of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ing art, and it analyses the ethic view of ancient ecology, which is from a plain philosophy called “magic arts nature”. We can absorb the essence from the legacy of the classical gardens, and create the modern landscape art design that can be fi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magic arts nature;classical garden;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0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2-0066-02

中国古典园林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滋养中,经历了萌芽、发展、全盛、成熟时期,达到了世人瞩目的艺术高度。然而,园林艺术也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遭遇着全球化的影响,古典园林在近百年来出现了断档。如何发掘古典园林艺术的精粹,使其融入当代园林景观艺术,服务于现代社会,成为当代设计师苦苦求索的命题。本文仅从古典园林的自然观这一点进行初浅的探讨。

1“道法自然”的古代造园艺术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哲学家就提出遵循自然,顺依自然的思想。古代各家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虽互有异同,却构成了一条互为补充、互为深化的重要思想发展线索,影响了整个古代中国的文化史、哲学史、美学史和造园史。儒家的“ 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董仲舒《春秋繁露》),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佛家的“天上地下,云自水由”(《永平广录》卷十)等等……都是坚信人与自然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尽管包含有一些唯心神秘的色彩,但它们认为人与自然不应该相互隔绝相互敌对,而是能够并且应该彼此互相渗透,和谐统一的,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乃是中华民族思想的优秀传统,并且是同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不可分离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永续生存”是颇有启发意义的。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两千多年前就曾有关于世界观的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主张万物复归其本色根源,造作的人类和社会必须复归其原始状态才能实现万物和谐的境界。道家美学哲学原则直接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绿篱,没有花坛,没有修剪的草坪,树木花卉的种植依照大自然原始植被分布方式。三五成丛,自由散聚,水池或山石、野趣横生,景色苍润。在设计建造上完全是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自然布局。甚至建筑物本身在园林中,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量体裁衣、烘云托月、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这种自然式的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图1,图2),原因就在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艺术和营造手法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保全生命、避免损害生命。这是隐士们通常的做法:逃离社会、遁迹山林,因此才有了私家园林的长足发展。“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之上。道家的“道法自然”,是古典园林的造园法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其造园境界,将造园者寄情山水、林泉高致的易趣附着于园林之中,将人的审美心理与人工建造的园林世界及自然界之间融通互摄,既讲究“人乐”,也讲究“天乐”,对待人与自然的基本准则是无为和谐,顺其自然。中国古代的美学思考和艺术设计一直受到这一基本逻辑的影响,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美是主观与客观、感情与理智和谐平衡的产物。这一审美方式反映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对世界万物给予了应有的尊重。

“道法自然”建立了道与自然的联系,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并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深刻敬意,世界万物包括人类自身的活动都应该遵守由道控制的自然运行法则。这是道家哲学中具有决定性的观点,可以说,这一结论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

2“道法自然”的当代景观设计

当然,这一哲学的方法论,必须经过转换才能在当代景观艺术设计中显示其价值。因为景观设计的所有特征虽然是人工的产物,但都是具体实在的,如何表现事物的自然品质取决于景观设计师的表达方式。景观要素如:山、水、植物尽管是自然物,但可经过人工处理体现出人为的特征;同样,人造之物如园林中的建筑小品等,在“道法自然”思想的指导下也可以成功地表现出自然的精神。

在古典园林中山、水、植物和建筑是主要的构景要素,对景观设计的美学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合方式和他们在特定环境的意义,而不是其数量的多少。园林设计师通过对场所的认识,在对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考虑的基础上,把人工山水、建筑按人的活动为逻辑依次安排其空间秩序。通过展现园林合理的功能、宜人的比例、恰当的布局、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及准确地用色和用材等设计手法,“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就可以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对比当今的景观设计,我们经常在北方可以看到塑料制作的椰子树、棕榈树,以期营造热带景观的气息(图3);在北京这样一个干旱缺水的城市,中水处理系统尚未完善,大量的自来水用来浇灌大片洋草坪(图4);为室内景观需要种植高大的竹林,年年更换,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百年大树不断地为道路、停车场和高楼让位……这些行为,与古代哲学思想提倡的“天人合一”格格不入,与21世纪强调的可持续、生态化、本土化相去甚远,更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宗旨背道而驰。

当然,原封不动地照搬古典园林是不合时宜的。首先,古今园林景观的服务对象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古典园林是私有的,是为皇帝及达官贵人服务,现今社会的园林景观更多地是为公众服务,是公共场所,因此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必须考虑它的公众性。其二,现代人的行为着装方式、休闲娱乐方式与古人有了很大的不同,多样性也是现代景观必须考虑到的因素,如公共休闲空间的儿童设施。再者,现代园林景观的周边环境与古典园林的周边环境不同(图5)。人口的剧增和城市化发展,致使高层建筑与日俱增,城市园林包括公园、城市休闲绿地、街心花园等与周围建筑的协调,要求设计师必须考虑园林要素的尺度、空间组织关系、视角的高度变化等等……从深层意义上来说,与古典园林一脉相承的诗词、书法、绘画及木构建筑等艺术形式,都有其文化背景和生存土壤,而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全球一体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这些艺术形式受到严厉的冲击,甚至消失。离开了文化背景和生存土壤,诗词、书法、绘画及木构建筑等艺术形式就如无源之水,无以为继,古典园林也随之失去这些可以汲取养料的艺术基础。

3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观

在经历了百年对大地肆意的掠夺之后,人类已感到愈来愈严重的生存危机,开始对历史进行反思,并提出了“拯救地球”的呼声,表达了“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由衷渴慕;在反对当“自然之敌”的同时,竭力主张做“自然之子”、“自然之友”,并提出“生态工业”、“生态科技”、 “生态城市”等等倡议。人类尚未揭开地球生态系统的谜底,生态危机却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于是,“人与自然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等新的理念相继提出,相应的环境科学、城市生态学、生态建筑学、生态美学等学科也迅速发展起来,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呼唤生态的时代,而这,又与我们千年老祖宗提出的“天人合一”是何等一致!中国古典园林是最具典范的生态艺术,最能体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精神和东方的生存智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对当代景观能发挥“绿色启示”的巨大作用。

古典园林中,随处可见人与自然的双向交往和谐共处,“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拙政园与谁同坐轩联)(图6),“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沧浪亭联)(图7),“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狮子林立雪堂联),既可以说是“人化的自然”,也可以说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真正意义上向自然的回归。从另一个逻辑上说,既然花柳无私,山水有情,苍松翠竹是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我们有何理由不善待自然?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这除了具有自然生态学的意义外,还具有文化生态学价值,是真正的人性回归。因此,古典园林对当今的绿色启示不仅仅体现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这种绿色文化,更是引导人们通过美的意境和理趣,走向自然生态以及精神文化生态无比丰饶的理想境界,“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海德格尔说过,“这种诗意一旦发生,人便人性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才是最佳意义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回归。

4结语

“道法自然”,于当今的景观设计,已经不在于某种造型形式的追随,不同时期人们的自然观、人生观、审美观以及社会条件的不同,在园林中表现“自然”的内容、表现方式以及“自然”的审美标准会有所不同。“道法自然”是一个根本理念,与建筑设计中一贯提及的本土化、因地制宜、文化根基等一脉相承,只有深刻理解自然精神,理解反映着自然无常变化和世界万物相辅相成的道家哲学思想,才能设计出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征的景观作品来。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86.

第6篇

【关键词】创造性体验 艺术创作 艺术欣赏 身体语言

大量的研究表明,传统的艺术教育对人的身体有一定的束缚和压抑①。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通过对人类儿时的经验――感受的研究,发现人的艺术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从生理向心理转化的倾向,人的思想来源于自己的身体。因此,激发与拓展人的身体感知能力,是当代艺术教育不可忽视的价值,而艺术的创造性体验对于人的感官与身体意识的发掘和培养,以及人在群体社会中构建出健康的自我形象,都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中,人体的功能首先是感官和感觉的,很多学习要素的内容和形式与人的身体感觉息息相关,所以可以将艺术理解为通过身体来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如果人类主动以身体运动的方式去表现、实践和体验艺术时,可以与艺术作品或者某种情境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获得更丰富的感受和体验。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艺术教材通常是以静态的形式将艺术作品展现出来,不论是绘画、雕塑还是音乐、舞蹈,因此,艺术表现力被局限在静止的图片上,或是被抽象为文字符号。但是,创造性体验可以将静态的艺术教材充分动态行为化。艺术之所以感人,其原因在于艺术是积极的,以强烈热情的身体表达,让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刺激人去积极模仿参与。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应该让人在对艺术进行充分的认知、欣赏的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的体验,可以获得深刻反思与评价,产生真正的刺激和对话。

艺术欣赏也需要身体运动感觉的参与。艺术作品不能受限于静观与被动接受,艺术本身有吸引人去感知的魅力,创造性体验将艺术置于生活语境中,只有亲身探索与身临其境才能被体验到。创造性体验可以将学生的所有感官与身体意识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将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受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再创造。因此,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体验与感悟,将艺术与身心完全融合为一体,但又完全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认知体验。

身体的感知体验对于艺术教学非常重要。比如,原生态的艺术教学中融入了身体感觉,可以产生活泼鲜明的特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我国少数民族的艺术学习与文化传承过程中,往往是在群体的艺术活动中通过对别人身体律动的认知和模仿来获得的。其艺术教学主要是依靠口耳相传中的看、听、体验,并且通过解释或者分解复杂的概念和技巧,不断尝试和模仿来掌握的。此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与艺术主要传承的歌谣,在演唱和欣赏过程中也是以肢体或身体动作紧密相连的游戏方式展开。

在艺术创造性体验教学的设计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情感和艺术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具体状态灵活展开,而进行创造性体验活动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以下所示的几种:

1.鼓励学生大胆地以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练习、想象和感受,帮助他们捕捉和体验自己的内在感觉;

2.结合学生的生活、情感与文化背景,以戏剧表演的形式进行创造性体验;

3.在不同艺术门类综合与连接点上创设创造性体验活动;不仅采用多种自我表达的语言,而且要在多种语言之间快速转换,并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思想;

4.在艺术教育中,启发学生把身体感觉延伸到所操作的创作工具中,比如所演奏的乐器、手握的画笔等,使得工具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与自己融为一体。

以上是艺术教育创造性体验的关键因素。人的思想和观念的交流,可以通过身体运动自然地表达和体悟,用身体思考,不一定用口头语言。

身体语言包括表情、身体姿势和手势等,是人最基本的情感交流的方式之一。所有的艺术教育都可以通过一切恰当的人体语言,促进感知体验和表现②。这些身体语言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但不一定是专业意义上的艺术语言,而是具有自我表现性、交流性和认知性的原生态语言。比如,肢体动作语言、音乐语言、雕塑语言等,由于这些语言与人的真实生存状态紧密结合,所以保持了浓厚的生命和生活气息,而且肢体动作语言与其他语言之间保持着有机的、自然的和生态式的联系。这就形成了生动和有趣的生态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可以用身体去想,也可以用头脑去做,艺术教育和游戏互相渗透。所以,艺术教育是人与环境相互影响、不断生成新的认识的过程,通过身体运动强化人的身体感觉,激发人产生进一步认识探索的动力,进而不断增长新的智慧。

本文提出的艺术的创造性体验主要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运动,主动去感受和探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获得认知体验,在各种教学要素之间形成互补互生的关系,这使得艺术教育的教材从静态呈现转为动态表现,学生也通过亲历的身体体验获得了更为个人化的知识。在信息社会,艺术教育方法也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而不断变革,比如借助模式识别的方法实现的动态的人机交互,应用在艺术教育的程序中,笔者提出的基于身体运动书空临摹,就是通过手持任天堂的游戏手柄做手势来进行水墨画学习的体验③,实验的结果表明,身体运动体验的学习方法比传统的水墨画临摹法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常俊玲.原生态艺术传承与儿童审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王波.观念主义[M].内蒙古:天马出版社,2002.

第7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 发展历程 设计原则 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5.12+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城市建设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与过去相比,我们的生活条件变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休闲娱乐活动增多了,我们不再面对饥饿寒冷的考验。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环境与原来相比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青山绿水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为了改善这种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人们开始探索一种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生态学应运而生。发展到今天,生态学已经不止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与各种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用生态学的原理指导园林设计,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一种方法能够让人能够在日益恶化的环境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我国生态园里设计发展历程

2.1古人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

我国的园林规划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苑、囿是可以看做是园林的雏形。虽然古代没有专门的生态园林设计理论,但是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隐居园林从选址、规划、设计上都能够体现出生态的思想。诗人陶渊明的诗句中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超然情怀,努力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看做是我国生态园林设计的开端。古代人的生态观讲究“师法自然”,追求自然法则下的天然之美,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做是一种和谐共生,追求“物我两相忘”的生态设计理念。

2.2近代的生态园林规划探索

经过了十九世纪的几场大战,使固步自封的国人认识到了自然科学技术带来的力量。在几十年的争取自由生活的斗争过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在近代过上了和平的生活。建国初期,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生态园林设计基本上处于停滞阶段。 随后的改革开放迎来了城市建设的春天,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换取城市的快速发展。当我们认识到这种发展模式并不可取的时候,生态园林设计被提上了日程。不管是国外的设计经验,还是传统的园林设计经验的升华,都在这一段时间进行了各种探索。

同济大学的刘滨谊教授率先开辟了景观规划设计学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与高技术应用、专业教育以及工程实践,创立了《风景景观工程体系》、提出了《CQE人类聚居环境工程体系》 以及 《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 ,景观与旅游AVC三力理论, 最新研究理论:旅游规划3S+3L理论。

海外归来的俞孔坚教授,倡导生态和人文的精神;他把城市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提倡白话景观, “反规划”理论, 大脚革命和大脚美学,以及“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高度发展,经济利益和自然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怎样建设一个健康,生态,可持续的城市社会,这是一个摆在所有是所有城市建设者面前的问题。

3生态园林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

3.1生态园林设计的概念

关于生态园林设计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关于园林设计,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园林设计是一门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达到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的一门学科。而生态园林设计就是要在此基础上突出园林设计的生态性,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建立人、动物、植物和谐共处的新联系。

3.2生态园林设计内涵

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谐共生的植物空间群落,达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合理种植植物,提高绿量,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气,维持生态平衡;运用美学观点创造优美的园林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休憩环境。

4生态园林设计原则

4.1生态性原则

生态园林的设计首先要符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不是件简单的植物配置过程。应该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把握,植物、动物、环境与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存,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生态系统能够稳定存在。

4.2艺术性原则

运用植物的形态、颜色、质地等营造出不同的植物景观。在植物配置上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四大基本原则,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植物的选择要统一,不能杂乱无章,同时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以免引起单调和乏味

的感觉。同时运用借景、对景、分景、框景、障景、隔景等方式,创造固有层次感的视觉景观。

4.3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每个个体或种群在种群或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1924年由格林内尔(J.Gri-nell)首创,并强调其空间概念和区域上的意义。1927年埃尔顿(Charles Elton)将其内涵进一步发展,增加了确定该种生物在其群落中机能作用和地位的内容,并主要强调该生物体对其它种的营养关系。自然界中的各个物种都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即生态位关系,处理好植物的生态为关系才能避免种间竞争,形成健康的植物群落结构。

4.4生物多样性原则

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是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前提。只有保证了物种的多样性,才能完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保证区域内的土壤肥力,小气候循环,使生态系统在面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时候,增强抵抗力。种类繁多的植物树种更能够营造色彩多样,层次丰富,内容充实的植物景观。

4.5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环境特点。因此,设计者必须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来选择植物群落,营造园林特色。本地树种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力,在生态系统中比其他的树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运用因地制宜原则可以大大提高好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减少经济投资,创造经济效益。

5生态园林的设计方法

5.1保持园林的生态平衡

系统的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园林内部的生态系统也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园林的生态型越强,园林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就越稳定。在进行生态园林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生态效益,通过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保持园林的生态平衡。

5.2处理视觉景观与生态学的矛盾

在现实的园林设计中,为了达到好的视觉景观效果,在植物配置及设计手法上往往忽视了园林的生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生态园林设计的时候,充分了解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既要满足视觉景观的要求,又要有生态性的考虑。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复合树种形成的植物群落的生态性要大于单一树种形成的植物群落。往往设计师为了追求阵列规模效果,只选择一种树种,这样形成的植物群落比较单一,不符合生态学的设计原理。

5.3生态园林中基础设施的生态设计

在生态园林中,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基础设施,如何让这些基础设施的设计具有生态型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以园路为例,生态园林中的园路有两种设计方式:一种是以工业制成品为原料,如水泥、地砖等;另一种是以自然界中的现成品为原料,如木材、石块等。比较这两种方式我们可以发现,以第一种方式建造园路的过程中涉及到开采、加工、运输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而第二种方法就地取材,不牵涉大规模的运输、加工过程,因此比第一种方法更加具有生态性。

5.4体现生物多样性特征

山,水,植物,建筑[7]是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在这四个基本要素之中,植物的生态效益是最强的。因此,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多样性,设计不同形态,不同功能,不同物种的植物群落是解决园林植物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法。

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包括植物群落、动物群落。湿地介于水、陆之间具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是最富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湿地我国许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农田类湿地是大米的产地,因此,湿地的生物多样是其他生态系统无法代替的。在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根据自然地理条件,适当的加入一些人工湿地可以有效解决生物多样性的难题。

6结语

生态园林设计在国外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反观我国,生态园林设计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在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园林设计的传统手法,运用生态学的原理,设计出生态效益突出,生态结构完善的园林,为日益突出的环境矛盾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 卢继红.谈园林生态设计[J].广东科技.2008(10),88-89

[2] 祁素萍,王兆骞,卢剑波.城市园林生态设计与探讨[J].世界林业研究,2005(1),33-38

[3] 许正原.论园林生态艺术设计[J].科技信息.2006(6),213

[4] 张建伟.浅论园林生态化的发展及运用[J].科技资讯.2008(31),131

[5] 高娟.浅谈园林生态设计[J].园林与景观生态.2010(5),52-55

[6] 张婷婷.现代生态园林设计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1(5)30-33,96

[7] 王克勤等. 园林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1),58-62

作者:

第8篇

关键词:温州园林;景观效果;施工质量;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7-0053-02

1 引言

城市园林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环境意识的逐步增强,人们对城市园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绿地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重要意义,是把被破坏的自然通过人工再创造出“第二自然”的过程。城市园林绿化改善城市生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园林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园林建设已成为我国当代社会生活和城市建设中新的文化现象。虽在满足人们社会休闲活动的需要、视觉享受以及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城市文化建设的认知度、园林环境的规划与设计、管理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城市空间环境建设滞后。因此在实际中,我国城市园林建设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2 城市园林功能

2.1 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工业生产的蓬勃发展,使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城市园林绿地可以净化城市的大气环境,减少空气中有害悬浮物的数量,可以吸收与阻隔城市噪声,可以调节城市温度,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可以保持水分调节城市空气湿度。城市园林绿地对城市环境的净化作用已经被科学实验与历史事实所证实,城市园林绿地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改善城市面貌

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集约化空间,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各种需求。一个城市缺少了园林绿地,便会失去生气。人们不能整天面对着一个个钢筋盒子和恶劣的环境,人们需要呼吸清新的空气,观赏绿色的生命,需要有一个赏心悦目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和娱乐休憩空间,而布局合理的园林绿地恰好可以满足人们的上述需求。

2.3 利于城市应急与抢险

城市中的各类突发性事件(比如火灾、意外爆炸、地震、工程结构灾害等)时有发生,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居民需要有一个疏散的安全空间。此时,城市园林绿地可以成为居民的临时避难所,也为城市抢险活动提供工作基地。

3 温州城市园林建设的问题

3.1 园林施工行为问题

温州市大多数园林工程属于财政拨款项目,园林工程招投标阶段,采用资格后审,通过合理低标中标法产生的中标人,存在价格恶性竞争的现象,先低价中标再通过工程变更以及降低施工质量等形式,实行工程最大化利润,从而严重影响园林景观工程效果。

3.2 园林工程问题

(1)工程多次转包,层层收费,导致资金严重流失,施工企业偷工减料现象严重。

(2)大量低水平、低素质的施工队伍涌入建筑市场,造成整体施工技术水平落后,跟不上现代园林建设发展的需要。

(3)现场施工不规范,项目质量管理水平较低,管理粗放,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4)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施工机械设备落后,施工管理人员投入不够,水平较低,影响施工质量。

3.3 园林工程监理问题

(1)监理对于质量过程控制,往往停留在发出整改通知书上,对其后的施工单位整改工作没有监督到位,没有很好落实业主委托给监理的责任和义务,工程竣工后,忽略整改部分的质量问题,影响整体施工质量。

(2)监理人员专业水平有限,监督流于形式,易被施工单位欺瞒,对施工单位的有效监督方法有限。

(3)监理单位人员忽略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在监理控制中,不易控制施工单位按施工组织设计承诺的规范施工,没有监督施工单位承诺的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3.4 设计意图问题

园林施工中,设计单位投入力量不够,没有优质的服务项目,施工单位对设计意图诠释不够,不能有效展示设计效果,造成建设单位的不满。 而设计不到位,必然影响景观效果。

3.5 施工组织设计问题

施工组织设计是园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技术文件,是该工程实施的纲领性内容。园林公司在投标时,从网上下载或将以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简单修改,形成新的施工组织设计。对待园林施工,没有一个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违背投标承诺。

4 温州园林建设对策

4.1 规范园林工程投标竞标环节

大多数温州园林工程采用“最低标”中标方式,就是高于成本警戒值的最低标,成本警戒值则是由投标单位平均报价再下浮8%等产生,简单的说,这样中标方式引导了低价中标,也注定了目前存在的低价恶性竞争,已经影响了温州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所以建议计划成本警戒值应该由标底控制造价或者最高限价决定,由造价咨询单位编制,在一定范围内限制中标价区域,中标方式建议采用“平均值”即由投标报价的平均值决定,当然也可以结合下面阐述的评分制度,综合确定中标人。从而引导价格走向合理化,也保证了园林工程施工质量。

4.2 建立温州园林建设工程评分制度

建立园林建设工程评分制度,建立施工单位施工项目档案,对其施工项目在施工阶段、竣工阶段、养护阶段,进行量化评分。邀请园林专家,建立评分细则。每个项目分数纳入施工单位档案,具体评分单位,应该由行政主管单位温州市政园林局负责组建。

4.3 建立施工单位淘汰制度

针对野蛮施工、施工质量很差的不及格施工单位,取消其在温州的投标资格。比如采用连续2个项目分数低于60分,或者单个项目低于40分等等,取消其在温州的投标资格。从一定的程度上降低施工单位偷工减料、降低施工质量的行为。也可以降低挂靠行为。

4.4 加强施工管理

(1)积极发挥工程设计人员在施工中的作用。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签订设计合同时,应要求设计单位至少派1名设计人员专门跟踪项目,常驻工地,服务项目,直到工程竣工。保证园林设计通过施工,最大程度上实现设计理念。

(2)首先,施工组织设计应有明确的针对性,应针对某一工程特定的场地条件、植物品种、种植时间而编制,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监督该园林工程的施工并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其次,内容应全面覆盖工程的主要过程,保证内容的完整性。第三,要具有可操作性,要力求量化,避免模糊的标准,不说大话和空话。

(3)在工程施工中,推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控制和降低施工成本,是企业经营的头等大事。通过科学合理技术管理,优化施工工序,努力提高施工日常技术,优化人力、物力、财力配置才是施工成本控制的核心。

(4)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监督制度。监理单位有责任有义务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对偷工减料、减少施工工序的野蛮施工,勒令停止,责令改正。

(5)加强施工阶段预验收制度。施工过程中,对到场的半成品、乔灌木进行预验收,增强业主信心,保证施工质量。

5 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的发展需要各个主管单位的共同努力和坚持,并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日益完善。温州园林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园林施工建设,离不开精致的园林规划设计,离不开有效的监督管理。而只有将温州园林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真正实现温州园林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提升温州园林的景观品质,打造真正意义上城市园林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 许正原.论园林生态艺术设计[J].科技信息,2006(6):213.

[2] 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刘培文.市政工程资料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4] 史素珍,郭风平.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4(6):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