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时间:2022-12-07 13:23: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业经济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产业经济学

第1篇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物理产业;发展分析;应对措施

物流产业的发展涉及的方面很广泛,包括商品消费、流通、生产等多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发展形式,因此,物理产业发展状况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志;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部分,与其他社会经济发展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很深远的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变和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保证其可以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逐渐成为世界上制造量最大的国家,促进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下,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分工明确,形成了与国际产业链接轨的产业结构,在各个行业的发展运行当中都需要物流产业的支持,因而物理产业的发展是无法被其他行业所取代的。

一、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物理产业的发展不集中。我国许多物流公司都是遵循比较传统的运营模式,物流公司结构比较分散,使得市场物流竞争日益激烈;想要将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到国际物流的水平,需要不断加大物理行业之间的竞争力,这是我国物流行业最终的发展趋势,由于这样的竞争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物流公司之间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还可以为我国中小型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就当前我国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的原因就是物流产业比较分散,物理大型企业比较少,为了有效提高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需要将小型的物流公司集中起来发展,促进小型物流企业向大型企业方向发展下去。2.复合型物流产业导致了信息不匹配。由于目前我国物流产业结构不够集中,主要目的不是将运输与储存进行有效的结合,而是针对物流公司之间共同的目标前行,通过连接与物流产业内部相关的企业,互相之间开展相应的物理活动来进行发展成为新型复合型物流产业,就整体发展局面来看,在传统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包含了从储存运输到客户购买、工厂生产,再到市场销售等多个方面,因为物理企业内部复杂的程度和不同的组成结构,以及不同的包装和分包装之间的互相协作的关系,使得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结合,物理企业之间的信息不能进行无缝匹配,随着快递信息的不断更新,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使得物理企业供应和接收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风险。3.管理的不统一。物理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很多行业的发展,包括交通运输业、商品检验、税务部门、海关、城管部门、贸易行业,以及与公安部门紧密相关,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的法律法规、政策、管理、协调等多方面都需要各个行业和部门之间的积极互相协助完成相应的管理工作,但针对目前物流发展现状而言,在相关管理部门设置过程中,没有明确地设定相关物流管理部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着手设定管理部门:第一,从国家到城市都会有行政管理部门,并且有明确的等级划分制度,导致管理工作没有办法统一开展,因为政府和部门之间的职责不够清晰,部门之间管理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导致政府和部门之间开展工作不能互相协调配合,无法达到管理工作的有效统一开展;第二,各个部门、各行业之间都是自行进行独立管理,只关心本部门和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工作,行业和部门之间没哟进行统一的管理,导致物流信息不够集中,导致无法设定高效、统一的消息平台,使得与物理行业相关的企业和部门无法得到统一的管理和监督。

二、改善的建议与策略

1.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人才培养是直接关系到物流产业进行更快、更好地发展,是每个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我国物流产业需要注重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制定出完善、合理的人才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培养体系,需要从物流基础理论知识着手开始培养,对物流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还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研究,以及成功的使用经验,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开展,对物流产业管理机制进行改进,同时在国外成功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创新,使其更加适合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特征,因此,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物流人才,不仅拥有创新型的物流管理理念,还具备丰富的物流理论专业知识,促进我国物流产业朝着全方位、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可以满足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2.针对物流产业制定发展规划。针对我国物流产业实际的发展状况,制定出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以身作则,就物流产业结构进行细化、整合、重等发展步骤,更好地提升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针对国外物流发展成功的案例,吸取成功物流管理案例当中存在的管理经验和精髓,使得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我国物流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监督;其次,在建立相应的物流产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目标是合理明确的,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进程,可以根据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分为短期和长期、最终目标三种目标,对物流产业的管理工作有针对性的进行,对物流产业的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力度,使得物流产业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3.提升物流产业的技术创新。对我国物流产业进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使得我国物流产业可以与时代共同进步发展,只有拥有过硬的创新技术支持下,我国物流产业才能平稳、持续的发展下去;在新时展趋势下,我国物流行业必须要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对自身所原有的科学技术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物理产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还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物理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除此之外,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我国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制定相关保障物理产业平稳持续发展的体系,物流产业只有不断对物流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为物流创新型技术的开发提供优良的技术环境,营造优良的技术环境需要借鉴国外成功案例,提取其中蕴含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物流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判定物流技术标准,有效提升物流对人们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4.调整企业结构朝现代化方向发展。物流产业的发展朝着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前进,最初要将企业和政府进行分离,建立只适用于现代化物流企业的管理体系,充分满足我国社会市场经济运行情况的要求,对物流企业开展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朝着国际化的水平前进,让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走向国际化经济发展平台;另外,在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利用我国相关政府制度来保障物理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构建完整统一的物理产业结构,保证物流产业持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发展壮大,逐渐向大型、国际化物理产业发展。

三、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在不断地提升,大量的出口、生产制造都促进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各行业之间紧密联系,可以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针对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解决,并且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物流管理和监督的体系,形成统一、完整的物流产业结构,需要在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才能有效促进物流产业的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海亚,徐盈之.长江三角洲物流产业发展格局及影响机理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6,(10):15-23.

[2]徐朦,郑凯.我国物流企业信用监管难点分析: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J].特区经济,2014,(12):202-204.

第2篇

最近一些新新人类提醒我注意―马上将要成为“前沿”的创意经济,实际已经老朽了。所以要在创意经济概念还没有普及之前,先提出“新创意经济”以正视听。昨天我在万圣书园的醒客咖啡厅被他们洗了脑之后,现在就现学现用,采用新创意经济理念,重新解释“新”知本主义。

创意经济,是凯夫斯在即将流行的《创意产业经济学》中,给我们指出的未来方向。而新创意经济,是对“创意产业第一理论权威”凯夫斯的批判,要给人们指出有区别的未来方向。我认为,北京和中关村,如果能看出我们下面将指出的凯夫斯的盲点,发展新创意经济,可以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中关村问题”。

开门见山,先说结论。凯夫斯创意经济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新创意经济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或者说,凯夫斯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一版(“互联网除外”版);新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二版(“互联网2.0”版)。

凯夫斯的“硬伤”

凯夫斯这种激进理论,在我们看来已经保守了。这是站在不耽误少年儿童前程的立场上的特殊思考。少年儿童在未来10年内,可能实现的最大奇迹,就是在结婚之前成为中国首富。试想,丁磊、张朝阳,在这个天旋地转的时代,如果不靠互联网,能在结婚前进入首富榜吗?门儿也没有。可凯夫斯偏偏在创意经济这么大一个关系少年儿童前程的事业上,只字不提互联网,这不充分说明凯夫斯理论过于保守吗?这里说“只字不提互联网”,当然是一种比喻。不是说凯夫斯没有注意到互联网、没有致力于互联网创意产业(如游戏、动漫之类);而是说,没有把互联网当作方法论,用于有效发动“‘创意’转化‘经济’”的商业革命。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其实是很前卫的理论,但更适合30岁以上的人阅读。如果说它有值得推荐的理由,在于它是对更传统的观念的冲击。更传统的观念,还停留在物质生产和有形资产的玩法上。而《创意产业经济学》说的是文化生产和无形资产的玩法。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认识到内容的生产与物品的生产,具有许多不同规律。区分这一点很不容易,但也仅此而已。

凯夫斯注意到了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这是他的贡献。但他的一大败笔,是没有留意到,不仅内容特性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且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后者是更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新创意经济理解的创意,要比创意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更为宽泛,更具普遍意义。它更接近知本的原始意义,即活的精神创造,而不光是指生产内容。对于中关村来说,它要发展创意经济所面对的问题,不光是形成内容文化产业;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是如何将中关村蕴含的创意资源,也就是人头脑中的“湿件”资源,利用互联网新的游戏规则,迅速释放成经济能量,形成区位优势,完成现代化转型。因此这里所涉及的创意,就不光限于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意(或者说凯夫斯意义上的创意产业),还包括把广义的知本,也就是可以运用于各行各业的创造性的头脑活动,作为生产要素,以互联网的核聚变方式,迅速形成社会生产力,创造财富。新创意经济可以包容文化创意产业之外的许多经济形态。比如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产业,比如提升传统制造业价值的各种创意策划,比如缺乏资源的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在相关孵化平台上发挥创意优势低门槛创业的行为等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文化产业问题,但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来说,都是要务,是新创意经济的题目中应有之要义。

中关村拥有全国最宝贵的资源,即创意资源。中关村单个人看,都极富创造力,汇合到一起,却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经济”。单纯用凯夫斯的路子,也解决不了主要问题。中关村搞创意经济,不是缺“创意”,而是缺“新……经济”,缺少“网聚人的力量”这一新创意经济的路子。

新创意经济要重点提醒人们的,就是将创意转化为经济的新方式、新玩法,特别是跟互联网的爆炸性增长有关的新玩法。而这却正是凯夫斯的思维盲点,他光注意在互联网兴起前上个世纪文化产业中早已有之的木乃伊级、骨灰级的老玩法。

创意生产方式的特性

互联网是什么?如果回答是TCP/IP,人们可能什么感觉也没有。我们要换一种对社会、经济、文化都通用的语言,把互联网说成是从集中模式向分布模式的转变。从经济角度理解,农业经济是分布模式经济,工业经济是集中模式经济,信息经济是集中模式复归分布模式的经济。“新”创意经济的“新”,在根子上与利用这一特点有关。

在传统的创意经济中,“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规模”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创意成为经济的问题,主要还是“通过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这样的老问题。只不过创意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实现规模经济的逻辑有所不同,这是凯夫斯致力剖析的问题。但在新创意经济中,“经济”的含义本身发生了变化,“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大规模定制”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规模经济”,与同它相反的“定制经济”的结合,是两个性质完全相反的东西的结合。规模经济,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和较低的成本;定制经济,意味着较高的个性化程度和较高的价值。用传统的方法,是无法实现二者结合的;只有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新经济,才能达到这种经济效果。因为互联网一头通向社会规模,一头通向个性节点。有什么样的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经济。

第3篇

前言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在国内外大学中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而成熟的应用经济学学科,并成为许多大学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近年来,产业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最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不仅如此,其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学习产业经济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市场中参与人的行为以及相应的规制政策产生的逻辑。

但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和国外大学尤其是欧美高校相比,国内的产业经济学教学不仅在教学内容上,甚至在课程名称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就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了解差异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也有助于我们取长补短,更好地从事该课程的教学。

一、中、外《产业经济学》教学异同比较

(一)课程名称不同

在欧美国家,产业经济学又被称作“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O),主要以特定产业为研究对象,并以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和产业组织政策为基本理论框架。

在我国,课程名称以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更为多见,产业经济学不仅涵盖了产业组织理论,还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等内容。

(二)教学内容不同

1.欧美主流产业组织教学内容包括

(1)“结构―行为―绩效”范式(SCP)。以梅森(Mason)和贝恩(Bain)为代表的哈佛学派认为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之间是单向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行为,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绩效。以这种单向因果关系为主的SCP范式构成了哈佛学派的主体内容。

(2)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后,芝加哥大学的Stigler、Demsetz、Brozen、Posner学者向传统的SCP范式提出了挑战,形成了产业组织的芝加哥学派。他们反对“结构―行为―绩效”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单向因果关系,三者之间存在双向互动;而且对市场行为持自由放任的观点,认为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如果不存在进入退出壁垒,那么政府干预就没有必要。

(3)新产业组织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Tirole、Kreps等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使得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此后,大量基于博弈论分析框架的文献构成了“新产业组织理论”(NIO)。“新产业组织理论”强调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企业之间的策略互动。

(4)新制度经济学。Coase、North、Williams、Alchian等经济学家侧重从制度角度研究产业组织问题。试图从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以及它们对市场绩效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试图打开企业内部的“黑箱”,为产业组织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5)产业政策。不同的学派对采取产业政策的态度不一样。比如,哈佛学派认为,企业通过策略性行为,能够获得市场势力,使其制定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妨碍市场的有效运行。所以,哈佛学派主张政府应该制定竞争政策,来限制具有支配性市场地位的企业运用策略性行为阻碍市场的有效运行。而芝加哥学派认为,企业获得市场势力,恰恰表明企业是具有高效率的,只要这种市场势力的取得不是来自行政垄断,那么政府就不该干预市场的运行。

综上所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已经形成了对象明确、成果丰富、体系完整、逻辑自治的学科体系。成为国际公认的一门经济学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我国产业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我国的产业经济学受苏联和日本等国家的影响较深,加上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强调中央计划者对经济的干预。因此,整个产业经济学的内容比较庞杂。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政策理论等内容。

(1)产业组织理论。这一部分内容和欧美国家的产业组织内容相似,主要研究生产同一类产品(严格地说,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集合而成的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该结构决定了该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竞争活力的发挥之间的平衡。

(2)产业结构理论。对于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研究思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从三次产业分类法出发研究产业间的关系及其演进规律;另一种从工业部门内各产业间的关系研究并考察各产业间的结构变化。

(3)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主要研究产业与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所以产业关联理论也被称为投入产出理论。

(4)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理论。产业布局理论的初创者是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他提出在“钻石”模型用来分析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其后,新产业空间理论从网络式合作中不断产生的创新动力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发展。

(5)产业政策理论。我国的产业政策理论受日本影响较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通过实施产业复兴政策和产业合理化政策,成功地实现了许多工业部门的产业重建和经济复兴。因此,许多学者都将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归结为产业政策的成功运用。这些对东南亚国家的产业政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也强调强化政府管理而不是自由放任。政府倡导积极干预的产业政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分为三大类:一是研究产业内部企业与企业经济关系的产业组织理论;二是研究产业与产业之间关系的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布局理论;三是研究政府干预的产业政策理论。

二、对我国《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界定研究对象

中国的产业经济学与西方的产业组织存在着较大的不同。我国的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深受前苏联影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业的设置和行业发展成为产业研究的重点。但是,计划经济体系中,既没有价格信号,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因此,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强调的企业之间的互动、策略性行为等也就不存在。而且,在我国的产业经济学教学研究中,内容过于庞杂,研究范围涵盖了经济增长问题、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造成了研究范围的模糊和不确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建议中,我们认为不应将产业经济学内容泛化,而应以产业组织理论为重点。将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与产业优化等理论放到区域经济学或发展经济学的内容中进行教学,如有必要,也可将其单独作为教学内容另开课程。

(二)重构学科体系

在建构产业经济学理论逻辑体系的过程中应将企业组织和市场机制作为核心进行内容,适当地对现行产业经济学内容进行压缩,重视对具体产业运作的实证研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层次差异,探索产业经济学体系的中国化,体现中国特色。针对产业经济发展与市场改革的多元关系,确定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相对独立领域,回归其学科的本来面目。

(三)构建方法论体系

第4篇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简介

新兴产业集中表现出“战略性”和“新兴性”两个特点。战略性是指这类产业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能够左右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趋势,其重要性十分突出;新兴性主要突出了新兴产业的创新与创造特征。通常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高科技领域项目,其发展不仅对产业规模有较高要求,同时还对科技创新活力有很强的依赖性,需要相关企业能够顺应时代变化,随时迎接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由此可以看出,“新兴性”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明显特征之一。虽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优势条件,但这类产业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规模支撑,否则发展起来就会比较困难,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比较强,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批准和认可,更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有时甚至需要国家财政投入大量资金;最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相关企业拥有的资源十分有限,各种要素成本、人力资源成本都比较高,再加上客户缺乏,需要投入的销售成本和运营成本都比较高,这样大的成本压力会将许多发展中的企业扼杀在成长初期。综上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它在发展中有着独特优势,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少。通常政府在划分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明确标准,这个标准的确定对国家经济政策有很大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二)产业经济学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产业经济学是专门研究经济领域产业问题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一门应用型经济学科。在经历数百年发展之后,目前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制造业,也广泛应用于商业和服务业。许多新兴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信托等领域的研究或多或少都要用到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介于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之间,表现出了独特新颖的理论特征,首先,它研究的对象是产业而非企业,这一点与其他经济学科存在明显差异;其次,它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与产业相关的宏观结构、布局、政策等都属于其研究范畴。在微观层面,各种影响产业发展的要素也都有产业经济学研究人员关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产业经济学具有宏观和微观的双重属性,研究的内容比较宽泛;最后,当前国内产业经济学已经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特征。在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一切成果都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虽然在发展的前期参照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借鉴了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已有成果,但我国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一切模式和经验,而是摒弃其不合理的一面,在批判中吸收,在吸收中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以上三个方面集中表现出了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三)定价策略分类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定价策略是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商品和服务定价关系到商家与消费者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影响交易量的最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多数消费者并不是很在意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是更加看重产品价格,这凸显了定价策略的重要性。从理论视角来看,在营销过程中,产品定价方式主要有议价定价、拍卖定价、折扣定价、差异定价、心理定价等;多产品的定价方式主要为有买有赠、多买多赠以及网络上流行的团购、捆绑销售等等。其中,议价定价和拍卖定价两种方式多用于高端产品,折扣定价、多买多赠、团购等定价策略多用于普通产品。商家通过薄利多销、以“让利”方式吸引消费者。实践中,定价策略一方面要根据产品和服务质量来选择,另一方面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商品供给与需求因素、市场氛围好坏因素等。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商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日益市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家应以市场营销理论中的定价策略来指导实践,科学、合理制定商品和服务价格。

二、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定价策略与战略性

新兴产业基本特征不符许多企业在制定价格策略过程中,不仅忽视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基本特征,还忽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结果往往导致定价策略出现失误,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属于高科技产业,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企业在定价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高定价。不同地域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也要有所差异,不能采用统一定价策略,否则会产生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毕竟不同地区拥有的资源不一样。正因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企业在选择定价策略过程中,必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实践中,定价策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特征不符的现象比较普遍,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战略性

新兴产业内部结构失衡,影响定价策宋华: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研究略的制定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导致内部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冲突、难以协调,而外部影响因素作用力十分有限。从系统动力学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缺乏内部动力,如果不能从内部入手及时进行结构优化,时间长了必然会影响到相关产品定价策略的确定。许多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部力量依赖过多,尤其是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极强,一旦政策发生变化,相关企业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科技创新也将成为空中楼阁。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少数企业甚至连融资都成问题,没有相应抵押条件,需要依靠政府出面提供担保。如此一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价抉择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内部结构失衡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

(三)缺乏自主创新

降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价能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还很低,虽然部分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总体上对国外科技仍然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层面,只有不断创新科技、快速更新产品,企业才能迅速占领市场,成为竞争中的强者。与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国内除了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少数产业具备技术优势外,其他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都缺乏核心技术。以汽车行业为例,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政策引导下,打开了国门,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到我国投资办厂,我国政府希望通过让出市场来换取技术,但经过长期的实践之后,我国汽车科技仍然缺乏核心技术优势,导致国内汽车产业定价优势一直不显著。从汽车产业发展的案例中可以发现,缺乏自主创新会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能力,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

三、解决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问题的建议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

实施应紧密结合产业基本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紧密结合产业基本特征,遵从产业发展客观规律。一方面,要根据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并将价格限定在一个合理区间,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保留战略性新兴产业价格优势,不至于完全丧失价格控制权。从我国大众消费偏好看,在质量相近的情况下,多数人都愿意消费价格便宜一些的商品和服务,因此价格高低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很大的影响。此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哪怕能够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也不能一味追求高价格,必须将价格限制在合理区间,并根据地区差异灵活调整产品价格。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要根据客观规律变化而灵活变动。除了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之外,灵活变动定价策略也是必要的营销手段。当一种战略性新兴产品出现以后,一般情况下,前期的生产成本都比较高,企业不可能采取较大范围的低价促销策略,也没必要一开始就自降身份、自毁品牌。可以在前期采取一定时期高价策略,等产品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后,再在后期选择节假日等时间段实施低价策略,以换取销售量增加、占取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盈利。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实施

应以产业内部健康发展为前提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结构失衡是影响定价策略实施的重要问题之一。必须不断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努力提高产业内部运行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各影响因素中,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是关键,在决定投入额度时必须综合考虑系统内部各种影响因素,毕竟其他环节包括销售、日常运营、广告等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过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必然造成产业内部失衡,间接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给企业定价策略实施带来负面影响。总之,定价策略选择是一个系统问题,要充分考虑产业内部的各种影响因素,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制定的定价策略要符合产业发展内部需求,不能以牺牲产业自身健康发展为代价。在解决好内部问题之后,战略性新兴产相关企业才能进一步借助政策、金融等外部力量发展壮大自己。否则,再多的财政支持和补助、再好的资本融资市场也难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通过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来增强战略性

新兴产业定价能力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期,我国可以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这样能够在短期内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前发展。然而,在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这种依赖学习外国经验来发展自身的优势就会逐渐消失,需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才能实现新的增长。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有着先模仿后创新的发展历程。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同样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即在发展前期以学习和模仿为主、创新为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则必须以创新为主,努力打造创新实力强大的企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是关键,科技创新则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四、结束语

第5篇

1、《西方经济学》,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我国众多高校采用的经济学优秀教材,也被众多高校指定为经济类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2、《经济学原理》,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其英文原版现已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600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

3、《金融学》,是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所要编写的五本教材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文献分类;定位

按照国内一般的文献分类,“经济”都是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因为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科社会活动和各科社会关系的理论和历史的多种学科的总称,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教育、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活动和关系,所以各部分类法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都是正确的。关于经济类目的位置,大概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政治”、“法律”、“军事”之前。例如《中小型表》、《科图法》、《武大法》、《大型法》等。第二种是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政治”、“法律”、“军事”之后。例如《中图法》。第三种是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政治”与“军事”、“法律”之间。例如《人大法》(白国应,2002)。从国际来看,比较流行的是经济学论文中经常用到的JEL的经济学文献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由著名经济学杂志JEL(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创立并推广实施。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领域的一个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课程也是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由于大部分的国内产业经济学在内容上不同于国际上的产业经济学,本文试图从文献分类的角度分析一下国内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在经济学文献分类中的定位。由于文献分类方法众多,这里仅仅分析在国内《中图法》中的定位以及在国际上JEL分类法中的定位。

一、国内产业经济学的内容框架及其在《中图法》中的定位

国内《产业经济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基本内容,还有的教材涉及到了产业集群、产业技术创新等内容。按照微观和宏观层面进行划分,产业组织、产业集群属于微观层面的内容,而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产业关联以及产业政策则属于宏观层面的内容。

在中图分类法中,F代表经济。由于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如果是研究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F015,微观经济学是F016。

第一,产业经济学可以看成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分类号是F06,具体产业经济学是F062.9。但由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从各个分支学科来看,主要与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科学经济学和知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以及信息经济学有关系。所以在研究具体问题的时候,主要看研究内容的侧重点在什么地方。具体关系为: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产业组织、以及产业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分别和中图分类法中的区域经济学(F061.5)、科学经济学和知识经济学(F062.3)、技术经济学(F062.4)、信息经济学(F062.5)、计量经济学(F064.1)等分类相对应。

第二,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F1)”中,中国经济分类号为F12,其中产业结构为F121.3。由于在产业经济学教材中,产业结构的研究也是重要的内容,所以应该归入这一部分内容。另外国际或者国内的经济地理的分析也和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布局、产业关联等内容有紧密的关系,所以根据内容的侧重点可以归入这一部分内容。

第三,从产业经济学的数量研究方法上来看,涉及到了博弈论方法、经济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方法以及运筹学方法等。而这部分内容应该归入“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F22)”之中。具体有经济核算(F221)、投入产出分析(F223)、经济统计学(F222)、经济数学方法(F224)等。

第四,在产业组织中必然涉及企业理论问题。企业理论有单独的分类,位于企业经济(F27)中的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F270)。

第五,产业经济学与工业经济紧密相关。对于工业经济中的各个部门,产业经济学都有相关的研究。在“工业经济(F4)”中,各个部门的分类号如表1所示。如果研究的是特定部门的问题,则可以归入这一类。

如果研究的是国际工业经济各个部门,则划分到F41中,如果研究的是中国工业经济部门则应该归入F42。

二、在JEL分类法中的定位

JEL(Th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是经济文献杂志的缩写,1969年始在美国经济协会(AEA)赞助下每年的3月、6月、9月和12月季度发行。该系统将所有的经济学文献按内容分为A、B、C、D、E、F、G、H、I、J、K、L、M、N、O、P、Q、R、Z共计19个领域,每个领域又细分为若干个子方向,在每个方向之下再设有专题内容。其中各领域和方向都有专门的综述栏,专题就不再设有综述内容栏。

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主要是指产业组织,在JEL分类中分类号是L,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根据国内产业经济的研究范围,还有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集群以及一些数量研究方法。这些内容在JEL分类中的定位如下: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主要在“经济发展、技术转变和增长”分类中,分类号为O,具体包括“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分析”(O11)和“工业化、制造业和服务产业以及技术选择”(O14);对于“产业关联”的分析应该定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城市和农村分析(O18);“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内容则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产业组织的相关内容和其他JEL分类中相关内容的结合。

三、国内和国际产业经济学研究内容的区分及其演进

国际上的产业经济学主要是指产业组织理论,国内的产业经济学包括的内容则比较广泛。目前在中国的产业经济学中基本上沿用“行业”或“部门”的含义,没有从“市场”的角度分析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结构和政策的不同。在结构问题上,国内产业经济学不仅仅研究产业结构,也研究市场结构问题,而国外的产业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结构及其市场竞争。在政策方面,国内的产业经济学不仅研究产业结构政策,也分析产业组织政策(竞争政策),而国外的产业经济学则只研究产业组织政策(竞争政策)问题。

第二,研究方法的差异。内容的不同决定的研究方法的差异。在国内产业经济学教材中,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部分的内容更多使用的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在产业组织研究中,则更多的是使用博弈论方法。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则是二者通用的。

第三,研究内容的演进。国内产业经济学最初主要研究工业经济问题,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他产业发展和竞争问题的研究也显得日益重要。所以当前的产业经济学涉及的产业范围增加,不仅有第二产业的研究,也有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白国应.关于经济文献分类的研究[J].图书馆,2002(6).

2、刘廉生.我国产业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0(5).

3、王凯.文献分类工作的现状与发展[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4).

第7篇

关键词:电子支付;网络外部性;双边市场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由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初起步阶段逐步进人了高速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的经济学特征逐渐显现。

一、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现状

(一)电子支付定义  在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的《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中,将电子支付的定义界定如下:“电子支付是指单位、个人(以下简称客户)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电子支付的类型按电子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历经了传统支付向以网络支付为主的新兴支付的转变,其涵盖范围也从ATM取款、POS消费扩大到B2C、B2B、C2C等网络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领域。

(二)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提高,互联网正在走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据CNNIC最新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商务交易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平均年增幅达到了68%。其中,网上支付用户年增幅80.9%,在所有应用中排名第一。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500亿,2010年网络购物市场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电子支付产业模式呈现出网络支付(B2C、B2B等)蓬勃发展,移动支付、电话支付蓄势待发的特点。网络支付按照机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商业银行支付网关、中国银联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平台。

1、商业银行支付网关  我国最早推出网上支付的机构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支付网关系统由各家商业银行自行开发,制订统一的接口标准,通过与商户服务器直连,借助网上银行系统满足网上购物和客户商户间的资金结算的需要。银行支付网关的推出,有助于各家商业银行拓展新商户、收取结算手续费、扩大本行银行卡、网上银行的影响面进而绑定客户存款、获得综合收益。银行支付网关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的重点及未来市场争夺的焦点。  2、中国银联支付  中国银联支付由银联公司与商户服务器联接。商户并不与发卡各商业银行连接,银联通过现有的银联收单系统实现各发卡行与商户间的资金清算。银联支付可以受理各家银行卡且支付方式简单,用户只需输入卡号、密码就可以进行付款,但也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3、第三方支付平台  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支付网关和银联支付网关之外的支付平台。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有支付宝、网银在线、上海环迅、腾讯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由非金融机构创建,但已基本实现了与各商业银行的直连,能够受理各家银行卡,而且比普通商业银行支付网关功能完善、能够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电子商务服务,因此虽然起步晚,但竞争力强,成为很多中小商户和网上支付消费者的首选。

二、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经济学特征

电子支付产业中包含着众多的参与者:商业银行、商家、消费者、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监管机构等。各参与者之间关系复杂。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一些经济学特征逐渐显现。

(一)网络外部性特征  1、网络外部性定义  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mality)最早是Jetlrey Rohlfs在研究电信服务时发现的,后来的经济学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完善,Katz和Shapiro对网络外部性是这样进行解释的:网络外部性是指产品使用者来自消费该产品的效用会随着其他使用该相同产品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加的效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是指当采取同样行动的人(Agents)的人数增加时该行动所产生的净价值的增值。网络外部性实质上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  网络外部性有正负之分,产品使用效用既会随着消费该产品的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大,导致正的网络外部性;同样消费者也会因该消费产品的人的数量增加而增大外部成本,从而产生负的网络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根据产生方式不同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与间接网络外部性。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通过消费相同产品的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直接物理效果产生的外部性,例如电话网络、电子邮件、网络游戏等。而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随着某一产品使用数量的增加,该产品互补品数量随之增加,价格逐渐降低,从而间接提高了该产品的价值。间接网络外部性比较典型的例子如电脑操作系统,随着终端使用客户数量的增加,在该操作系统上进行软件开发的公司逐渐增多,新软件产品不断丰富,从而进一步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该系统的终端,推动操作系统这个平台的价值不断提升。  2、电子支付产业网络外部性特征分析  电子支付产业的网络外部性同样既有正的网络外部性又有负的网络外部性。随着网上消费群体与商户群体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网络提供的物美价廉的丰富商品而不用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能够享受到电子支付带来的方便快捷的购物新体验;网上商家能够从网络这个巨大的无形市场中吸引到天南地北的客户,同时降低交易、库存等成本,赚取丰厚利润;同时电子支付的发展完善了电子商务产业链,大大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如银行卡、物流等产业)的发展。这些方面无疑都提升了电子支付产业的价值,是电子支付产业正的网络外部性的体现。  同时,电子支付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商家、金融机构以及物流等电子商户相关产业联系在一起,它的发展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网络上的隐私权保护问题,电子支付过程中,客户账户、联系方式、住址等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拥有此类信息的各相关机构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大规模客户隐私泄漏风险。再比如,电子支付实现方便快捷支付的同时,也引发了比如信用卡套现、网络洗钱等新型犯罪问题。这些又体现出电子支付产业负的网络外部性。  从直接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划分角度上分析,电子支付产业的网络外部性应该属于间接网络外部性。因为单纯电子支付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并不能提升价值,消费者选择是否进行电子支付取决于网上商家的多少及产品种类,网上商家选择是否接受电子支付这种结算方式也取决于另一端消费者的数量。这就体现出了间接网络外部性的特征。 转贴于

(二)双边市场特征  1、双边市场定义  目前常见的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s)定义有Arm- strong2004年提出的:双边市场是指两种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人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的数量。更确切的定义是Rochet和Tirole2004年提出的:平台两端市场的定价总和固定,如果交易平台上成交的交易总量与两端之间的价格结构有关,或者说与两端的相对价格有关,则这样的市场就是双边市场。

2、电子支付产业双边市场特征分析

电子支付产业是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按照双边市场的定义,双边市场是一种类似于“哑铃形”的产业结构。当平台对两端的参与者制定的价格总水平保持不变时,价格结构或两端的相对价格改变将影响到双方对平台的需求和参与平台的程度,并会进一步影响到平台实现的交易总量。在电子支付产业中,电子支付平台提供机构(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网上消费者和网上商户提供结算服务的同时也对平台的两端实行收费,收费价格策略的制定既包含对消费者端收费价格策略,也包含对网上商户端的收费价格策略。  电子支付产业中只有电子支付平台两端的参与者达到一定规模,电子支付平台才能够正常运转,并在一定的规模临界值之后实现盈利。要使平台两端参与者同时达到一定规模,就必须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相较于平台两端的价格总水平,两者间的价格结构更为重要。在实际的电子支付平台运营中,常常采用定价平衡法则,平衡法则是指为平衡两边用户的需求,交易平台通常对一方采取低价策略或转移成本的方式,以吸引其来平台注册交易。具体来讲,就是仅收取网上商户的费用而对网上消费者低收费或不收费。这正是双边市场特征的明显体现。

三、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建议

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网络外部性及双边市场等经济学理论特征研究为促进我国电子支付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大力扶持,合理定价,促进电子支付产业发展

第8篇

关键词:廊坊市教育培训;市场分析;政策建议

近年来,教育培训产业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逐渐成为近期产业资本投资较为热门的投向。其中在校中小学生校外知识拓展培训,包括幼儿教育,则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教育培训方向。当然,机会众多也意味着竞争的激烈,行业已进入到比拼内在质量和外在规模的大发展阶段。

根据国家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依据我国独生子女的现状和家庭的消费习惯,教育支出在中国必将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居民消费第一大日常支出。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也必将形成一个无比巨大的消费市场。由国际教育集团和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如新东方、巨人教育等教育培训机构参与推动的培训行业投资热潮,也将逐步向包括廊坊市在内的三四线城市传递,教育培训产业将是廊坊市未来产业资本的投资热点之一。

一、廊坊市教育培训市场特征

1.廊坊市教育培训市场发展状况

廊坊市教育培训,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出国潮、学历热、考试热等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而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以大中小学校校区周围及第三步行街为聚集区的教育培训市场。和相邻京津地区的教育培训市场不同,与本地教育、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相匹配,同时受近些年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廊坊市教育培训缺少国际培训产业资本推出的高端培训,更多的是中、低端的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培训和在校学生的素质培训,并占据着教育培训市场的主流。

当前,廊坊市教育培训服务的主要类型有学历教育(包括成人高考、自考、研考等)考前培训;在校中小学生校外知识拓展培训;在职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公职人员考录及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任职资格培训等。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廊坊市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低水平激烈竞争阶段,已从最初的“低门槛、高回报、零风险”变为“高成本、低增长、低利润”。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数百家,但资金规模稍大的屈指可数。大部分中小教育培训机构发展普遍面临着危机,主要表现为教学人才的不足、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和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2.廊坊市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特点。

(1)缺乏行业领头羊。廊坊市教育培训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其三四线城市经济发展相一致,起步晚,发展慢,缺乏品牌项目,缺乏行业领头羊。国际性或国内大型机构如新东方、巨人教育集团、环球雅思、安博、北大青鸟等在廊坊的业务尚未全面铺开,而土生土长的本地教育培训机构还没有发展到标准化和专业化的运营模式。因此,教育培训业的品牌化格局还未形成。

(2)业务同质扎堆。廊坊市培训市场业务最为集中的领域,是各类应试辅导培训,包括计算机、会计、成考等考前培训,以及幼儿、小学生音体美综合素质教育和中学数理化考试培训。企业组织的素质培训不多,全社会群众性素质培训更少。因此,大多数培训机构的业务内容高度同质,形成了竞争激烈的现状。

(3)实体培训形式独占市场。教育培训形式可分为网络培训形式和实体培训形式两大类,这两种形式各自拥有自身的优势和弊端。网络教育培训形式较为成功的有“101中学网校”、“巨人教育集团网络教育”等,该种形式可集中全国乃至全球最优质资源,包括教师、教材、案例、习题等,而实体培训形式则具有面对面的学习氛围优势。廊坊市的培训市场几乎为实体培训形式所独占。

二、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同质化竞争严重,研发力量薄弱

廊坊市现存培训机构的普遍特征是数量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偏低。本课题的部分调查数据显示,培训机构员工人数超过30人的寥寥无几。准入门槛低,资质要求模糊,使近年培训机构数量得到快速增长。培训业务开展的基本套路简单而一致,找好培训场地,请来讲课老师,大规模宣传,坐等需求者上门,开班收费挣钱。

大多数培训机构由于起点低,规模小,出于生存理由,过于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夸大广告宣传,忽视实际效果。同质竞争加剧,模仿照搬严重,培训机构短期投机行为加剧而无暇顾及机构的长远发展。

由于同质竞争激烈,培训机构只能选择交通便利、环境舒适的教学场地,聘用知名度高的培训教师,尽可能打造优良的教育服务和环境,以迎合家长依靠硬件和名师判断培训质量的审美眼光,由此导致培训机构的宣传费用、环境硬件投入费用、教师课酬和教务费用一涨再涨。逐渐走高的运营成本,也最终导致培训机构放弃对培训质量的关注,更加注重短期投机,无意也无力顾及培训研发,只能照抄照搬,陷入同质无特色、招生困难、成本居高不下、无力研发、照搬同质的原地踏步式的不良循环中。

大量的培训机构没有差别化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目标,没有构建自己的核心教师团队、独特的课程体系和适用教材的研发队伍,甚至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考试课程题库和他人的教学影像资料,直接用于教学培训,如此只是在培训客户、培训需求和培训教师之间形成了一个沟通联系的桥梁,只是提供了一个用于培训的场地和平台。这样的定位使培训机构仅仅看到了短期利润的实现,从而放弃了对培训机构长远发展的追求,前景堪忧。

2.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管理多头

由于缺乏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业准入规则,缺乏责任明确的监管单位和资质准入制度保障,导致培训机构入行门槛低,运营不规范,恶性竞争严重。

至今国内仍缺乏针对教育培训行业的专项法律法规,也无明确统一的监管单位,行业协会在全国多地也没有实质性建立,行业规范缺失,自律机制尚未形成。由此也直接导致教育培训市场散、乱、弱现象的发生。

当前我国各地包括廊坊市在内,培训机构的管理多头,教育、劳动人事、财政、工商、民政等多个政府部门和院校等事业单位以及大型企业很多设有或指定培训机构,接受各自上级主管或委托部门的管理,社会民办培训机构经工商部门批准或与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审批后即可拥有教育咨询或教育培训经营范围,各种培训机构经向物价部门申报获批收费许可后,即可收费招生。相比之下,各种社会力量所办学校则稍显严格,教育部门负责审批发放《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业务有地方相关政府部门监管。

3.师资建设水平低下,行业信任危机初显

大部分培训机构没有足够的专任教师,很多情况下是在校教师兼职,并在多个培训机构转场。专属且优秀教师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培训市场发展的瓶颈。短期合同式聘请教师,使教师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简单式的量化考核方法,容易引起教师的反感和流失。因此教育培训行业特别是民办机构教师流动性较大,也反过来造成培训机构忽视教师的培养和建设的事实。

在课题调查中发现,由于同质竞争激烈,培训机构在招生方面投入成本普遍过大,为保证利润,只能压缩教师课时费用,削减教师培养和建设的投入。间接导致所聘教师上课敷衍,无心备课,照搬他人讲义,对授课质量不负责,缺失课程研究和课堂设计。

由于长期忽视课程研究、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加之缺乏有力的监管,为在竞争中立足生存,很多培训机构在招生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参杂虚假宣传,编制名人形象和背景,编造高通过率,高优良率等数据,虚构豪华专家组授课,甚至暗示帮助学员通过考试。由此诱使学生作出错误的培训选择,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一些培训机构的不诚信经营,导致行业信任危机初显。培训行业投诉逐年增多,行业诚信度急剧下降,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教育培训投诉在近年受理的投诉总量中均进入了前十位行业。

三、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1.集中管理,提高教育培训行业的准入门槛

培训市场管理多头,导致实际上无人实质负责。众多部门拥有培训授权或审批资格,但审批标准和管理手段不统一,出现问题互相推诿。

教育培训所具有的专业性和担负育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市场化管理机制,应有别于一般性的自由竞争的市场主体。在减少非市场化干扰的同时,不能以“小政府,大服务”为由,放松或放弃社会监管。建议成立统一审批监管部门或在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设立单独处室,对各类不同主办单位委托或发起的培训机构以及社会民办培训机构,按统一标准审批监管。

逐步改变原有各行业或单位针对本行业考证体系而授权指定培训机构资质的办法,如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类从业资格、各类职业证书考试培训等,在社会范围内以主管部门为主导实行动态招投标机制,统一定时公开行业投诉信息。

设立新入培训机构的资质门槛,包括对合伙人的资质要求和对专职教师的数量、资质要求,建立动态监管制度和年审制度,对硬件、师资、收费等进行审查,颁发培训许可证。

2.成立行业协会,促进合并联合,做大做强

成立行业协会,集中力量联合攻关教学研发。教学研发包括教材制定是一个极其细致的工作,需要组织联合多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协作完成,作为以中小机构为主的廊坊市培训市场,必须由超脱于各机构的行业协会的有效组织,才能完成此项工作。集中研发,才能创出品牌,做大蛋糕,实现共享。新东方和学而思培训机构的成功案例,说明这样的一个建设途径是可行的。这也是确保培训质量、创立培训品牌的根本之道。

结合本地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按社会的培训需求,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各个门类培训的基础教学组织规划和教材,各机构在基础规划和教材的基础上,添加特色课程,既降低教师能力门槛,极大地避免教师流动带来的尴尬,又在总体层面上保证了教学质量和发展后劲,同时也易于在廊坊市打造出教育培训的自有品牌。

行业协会在建设骨干课程体系、基础教材体系的同时,还应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定期检查公开本行业服务质量情况、经营作风情况、投诉情况和评估信息,客观反映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样本数据,促进培训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3.以基础教材体系建设和培训硬件规范为突破口

培训市场管理多头无序已存多年,如何选择切入点,提升廊坊市教育培训质量,规范培训市场,打造廊坊市自有品牌,推进培训行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本课题研究认为,应以基础教材体系建设和培训硬件规范为突破口,逐步规范。

首先是培训硬件规范,一方面重新制订新入机构准入的硬件标准,适当提高原有投资规模、教学场地、设备设施的规定要求,另一方面增加对教室采光、消防设施、疏散条件、停车调度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淘汰一批硬件不达标培训机构。

其次建立行业协会,按不同的培训方向分类,参考国际化标准制定教育培训服务市级标准,论证精选多套推荐精品教材,组织编写行业适用的基础教材。在师资队伍建设不能短期改善的情况下,将注意力放在教材和课程标准化上,避开造成培训行业极不稳定的教师流动问题,强化教育培训质量保证制度体系,提升教育培训机构软性核心竞争力,由此使廊坊市培训行业缺乏领头羊的中小机构,抱团共赢,使优质的课程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李一凡.教育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3). 

[2] 周凌云,王文科.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经营模式内涵与分类[J].成人教育,2011,(11). 

[3] 汪丞,程斯辉.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的对策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2). 

第9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培养模式;德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94-03

农业经济学是以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社会学科。虽然古代中国和欧洲都出现过一些农业经济思想,但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则是伴随着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在不断调整,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学科的培养目标也在发生相应变化。早期农业经济学主要关注农业生产状况、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区位配置等问题,从20世纪早期开始,农业经济学开始关注农场经营管理如农场主如何调整生产方式以获得最大利润问题,这个阶段农业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大量优秀的、懂得农场经营管理的农场主。在经济起飞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承担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产业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而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转变到以农业政策为核心,即研究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抑制食物价格上涨,通过榨取农业资本以促进非农产业扩张(于晓华、郭佩,2015)。在“食物问题”解决之后,农业又面临城乡收入扩大的“贫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农业经济学科培养出大量农业政策研究人才。进一步,当城市化、工业化结束之后,如何减少农业政策对市场扭曲,同时调整农业经营方式,拓展农业环境生态、文化传承、教育等功能成为政府面临的新问题,即“农业调整问题”(Yu and Zhao,2009)。在这一阶段,市场对农业政策研究人才的需求下降,但涉农企业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农业经济学科的培养目标开始向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倾斜(周应恒、卢凌霄,2009)。

当前中国正处在通过各种政策补贴解决农民收入过低的“贫困问题”阶段,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未来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会持续下降;随着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贫困问题逐步解决,如何调整农业生产功能,缓解政策对市场的扭曲,减少政府财政支农负担必将成为农业经济学科新的研究重点。研究对象和重点的改变要求学科的培养方案进行相应调整,否则必然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而趋于萎缩。当前中国的农经学科正面临关键的历史转折点,而欧洲的农业已经进入最后的产业调整阶段,农经学科也经历了大量的调整重组过程,通过研究他们农经学科的培养,有助于帮助我们设定农经学科的改革方向,缓解学科发展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提高学生的就业情况。有鉴于此,本文首先总结当前我国农经学科的特点与挑战,之后以德国几所开设农经学科点的大学为例,简要介绍德国农经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以及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农经学科改革提供借鉴。

一、当前我国农经学科培养模式与挑战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农业经济学学科培养模式依然以为政府相关部分以及高校等科研机构输送政策分析执行人才为目标,培养内容与方法也注重宏观政策问题、忽视具体农业经营、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农业信息化等市场亟需人才,е屡嘌出来的学生往往熟悉体制和政策等宏观问题,但管理实务和操作技能极为缺乏(毛迎春、黄祖辉,2006)。相应的,科研工作者也大多关注劳动力、土地制度、粮食安全等宏观问题,而对农场经营、农产品营销、食品消费等具体现实问题不太关心(冯开文等,2014)。

受培养模式的限制,当前我国农经学科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萎缩,市场对以擅长农业政策分析的农业经济学毕业生需求不断下滑,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由此导致农经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下降(于晓华、郭佩,2015)。其次,传统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正不断被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显学挤压(张露等,2016),而这些学科拥有更完善的培养模式和更广的就业市场,农经学科缺乏特色,丧失竞争力。

二、市场导向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德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工业化的国家,农业GDP占GDP总量不足1%(国家统计局,2016)。由于农业在经济中比重太小,传统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学科设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相关大学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例如,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对奶制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基尔大学据此设置了牛奶生产专业,开设奶制品生产、销售以及产业链管理等相关课程;欧洲居民对养马以及赛马运动尤为热衷,针对这一需求,哥廷根大学在农学院下面设置了马学,除了教授马匹饲养之外,还开设赛马运动以及体育经济等相关课程。此外,狭义农业虽然不断萎缩,但与之相关的食品加工、销售、餐饮产业、农业资源管理、棉纺木材加工利用等生物经济产业则蓬勃发展。部分大学针对这些新兴产业开设了食品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经济等新兴专业与课程。

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德国农业学科课程设置安排非常广泛,不仅有农业经济、国民经济、食品经济等专业课程,还需要了解企业管理、社会学、法律等相关课程。由于德国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各种课程。

三、德国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培养方案

德国授予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校较少,最为知名的是以农业科学为主的霍恩海姆大学(Universit?]t Hohenheim),接下来我们以该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培养方案为例来了解德国的情况。霍恩海姆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硕士(agricultural economics)是全英文授课的硕士项目,学习时间4个学期,合格之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该项目分成两个阶段,第一年主要是必修课程(compulsory modules)与半选修课程(semi-elective module)的学习,第二年主要是研究方向选修课程(elective modules)与论文写作。必修课程包括农业与食品政策(Agricultural and Food Policy)、应用计量经济学(Applied Econometrics)、环境与资源经济学(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农场系统建模(Farm System Modeling)、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等五门课程;另外,学生还可以从农业发展(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国际农业贸易(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rade)、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等半选修课程里面选择一些课程。除了课堂学习外,学生还要求参与上机操作、小组讨论、学术研讨会以及案例分析等训练。第二个学年学生依然要从一系列课程中选修10门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农业经济学教育,并保证学生能够获得与意向工作相关的训练。硕士导师会对学生的选课和研究方向提供建议。根据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第二学年还必须完成硕士论文的写作。

该硕士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视角、跨学科分析复杂系统、交流、谈判、促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就业领域包括政府部门、NGO、国际组织、以及私人企业,具体目标职位包括农业产业的上下游、食品产业链管理、政府和非政府涉农部门、国家与国际涉农组织、研究与教学机构。

四、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的培养方案

德国能够授予农业经济学博士的学校较少,一共只有十几个,2005年德国开设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几所大学联合成立了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项目(Doctoral Certificate Program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以下简称PAE项目),联合为农业与食品经济学的博士生提供培训。这个项目通过大学联合开设课程,制定统一的学位要求,组织对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学习来提高农经专业博士生的教育质量与效率。此后相关学校陆续加入该项目,截至2016年,一共有柏林洪堡大学、波恩大学、哥廷根大学等13所大学和研究所参与该项目,基本涵盖德国境内以奥地利所有能够授于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接下来我们将以PAE项目为代表介绍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培养方案。

PAE项目的博士培养要求至少修满30个学分,每个学分相当于30个小时的学习。具体学分主要通过三个模块构成:理论方法模块18个学分(Methodological-theoretical modules),软技术模块6个学分(Soft skills),学术研讨会模块6个学分(Colloquia)。其中理论方法模块又包括理论(Theory)、实证(Empirics)、专业课程(Focus topics)三个部分,理论与实证至少需要各自修满6个学分。具体每个模块课程的选择由博士生与自己导师商量决定。课程的开设由各大学相关专业教授自行组织,通过统一的选课网站向所有13所大学和研究所农经博士生开放,学生注册登记之后会收到授课老师的邮件通知具体上课时间和地点。由于课程由不同大学开设,所以上课地点分布在13所大学,这给全德国农经专业博士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具体课程的设置根据教授的情况会有所变化,以2016年为例,当前一共开设有家庭行为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经济数学等9门理论课程,农业与食品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生产率与生产效率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等15门实证课程,农业部分技术与创新、高级供应链管理、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中的建模模型等6门专业课程。软技术模块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学术论文写作等相关课程。学术研讨会模块则取决于不同学校,以哥廷根大学为例,农业经济学博士毕业要求至少参加18次学术研讨会,并做3次学术报告。每次学术研讨会都要提供一份证明,由导师签字;学术报告则需要事先向学院提出申请,由学院安排时间地点并公告,届时需要邀请导师之外的其他教授做正式点评。修满30个学分之后方能申请进行博士答辩,答辩论文需首先提交学院,自己负责联系包括导师在内的3个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会首先由交给三个评审委员评审,评审委员写好意见之后交给学院密封,答辩前一周告知申请博士生,要求按照意见做好答辩准备,答辩时三个委员会以提交的评审意见为基础提出问题,要求博士生现场辩解。整个答辩持续1个半小时左右。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开闭门会议讨论答辩结果并给出等级,当前的等级包括五个:完美(0分),非常优秀(1―1.5分),优秀(1.6―2.5分),及格(2.6―4分),不及格(4.1―5分)。

五、总结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I化的推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农业经济学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国与德国农业经济学学科课程与专业设置以及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我国的农经学科改革提供参考。

德国经验表明,食品经济、生物经济、农村可持续发展等必将成为农业经济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农经学科的人才培养也应该适应市场需求,培养涉农企业经营管理、食品市场营销、产业链管理等相关的领域人才。

参考文献:

[1]Yu,X. and Zhao,G.:Chines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30 years:a literature review,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09,4(4):633-648.

[2]冯开文,原正军,王任,李军.改革以来的中国农业经济学―《中国农村经济》刊文视角的回瞰[J].中国农村经济,2014,(12):77-89.

[3]毛迎春,黄祖辉.中国农业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4-16.

[4]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5,(8):89-96.

[5]张露,张越,张俊飚,童庆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历史与前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38.

[6]周应恒,卢凌霄.北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9,(6):86-88.

第10篇

产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一:参与式教学模式产业经济学论文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与应用实施

1.建立学习小组,进行角色分工

采用自由组合、抽签等方式建立学习小组,每组以4~8人为宜,结合组员的性别、能力、个性等情况进行角色分工,包括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确保每个组员均承担一定的任务。根据实际需要,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进行调整。

2.教师确定讨论题目,要求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教师提前将学习内容及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思考题、案例分析等形式分解为教学目标。将思考题、案例分析题以小组分发,每组学生可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目标,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教师可根据每组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提出相应的问题,充分了解并记录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同时提业经济学习网站的网址、产业经济学期刊以及相关的参考书目录。每个学习小组可选择一类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本组的学习目标;课后针对所选内容及问题进行讨论,将查阅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在产业结构理论的学习中,可结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讨论我国的产业结构演进是否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产业关联理论的学习中,结合所学的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可选取某一地区进行简单的投入产出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方法。在产业布局理论的学习中,可结合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分析产业集群的基本构成单位、特征、种类以及我国现阶段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学习中,可以根据SCP框架的具体内容,即市场结构中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与退出壁垒,市场行为中的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企业组织调整行为以及市场绩效中的各项指标等,选取具体某一产业讨论分析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见解。

3.在师生相互讨论沟通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案初稿

通过师生讨论、建议书或头脑风暴等方法,学生和教师均可通过相互取长补短来修改完善个人的见解。教师需要同等看待每位学生提出的见解,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阐述想法的机会。通过深入学习讨论,各小组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根据设想由学习小组拿出教学方案初稿,教师对学生设计的教学方案初稿提出意见与建议,学生根据教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教学方案,并形成教学方案定稿。这一阶段要求师生间的通力协作,所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应切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遵循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比如,在学习产业结构演进模式之雁行发展模式时,学习小组可以首先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例介绍雁行模式再联系中国实际,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类似于早期日本推行雁行模式时东亚各国经济发展状况雁行模式在中国可以有一个创新性发展,介绍并引导学生思考珠三角、泛珠三角以及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中,河南正面临的众多机遇和挑战。

4.要求学生登台汇报讲解,引导全体学生独立自主思考

每组派一名代表将本组的教学方案进行汇报,并对疑难问题进行着重分析讲解,启发全体学生对该组内容的思考,全体学生亦可作补充或质疑提问。教师需对关键问题及时提示,引导全体学生自主思考。各组汇报后,对于学生有价值的见解和看法,指导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肯定;对于有新意但尚欠成熟的认识,教师应给予一定的鼓励与帮助;对于一些不恰当的想法,不要急于评判,更不能轻率否定,应予以尊重的基础上分析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我矫正。

5.进行考核评价与归纳总结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对教师的要求

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用,对授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水平、课堂调控与组织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好参与式教学的应用设计,需要教师进行积极进行角色转换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即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同时还应以职业和专业的敏感,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面,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了解和研究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热点,以保持教学内容的鲜活性。

1.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种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理念与模式,参与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节和优化师生关系,形成教学共振,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具体设计与实施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与学习的讨论。

2.具备调控课堂节奏的能力,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参与式教学过程虽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是不需要备课,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确定具体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提供适合教学活动的材料案例;教师在课中要恰当引导,调控教学围绕目标开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参与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在课前设计好教学过程的时间,在课中调控好课堂汇报的节奏,保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做好教学的引导者和协助者,给予学生适时恰当的鼓励,同他们相互讨论、分享观点,认可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结论,这将给予他们极大的自信。特别是当好学生讨论在最激烈、最高涨的时候,要关注学困生、不善表达和发言的学生,在保护自尊心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参与到小组讨论活动中。通过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式的空洞说教,选择恰当有效的活动形式,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式,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有效引导参与式教学模式深入实施和应用,还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教师进行参与式教学模式实施的空间,进行考试方式的配套改革,建立新型考评体系,即打破传统机械记忆、闭卷考试的单一形式,变终结性考核为形成型考核。

三、总结

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多元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一方面注重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又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比如,平时考核成绩可以占总成绩的50%,包括对平时课堂表现(考勤、作业、提问)与课堂汇报成绩两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两部分,其中知识性考核占分30%,能力性考核占分70%,这样,学生在平时讨论和参与汇报时就会更积极主动,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产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二:课程教学产业经济学论文

一、国外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特点

国外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也称为小组学习法或小组活动法。第一步,教师在掌握学生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分派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第二步,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参与到学习小组的学习中。课堂上,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问题练习,并运用相关经济理论解决问题。在课外,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作业中,轮流指定一名小组成员作为主导者,成员之间相互做出评价,避免可能出现的搭便车问题。第三步,对合作学习法的效果进行评价。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出勤率、参与积极性和学术表现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英、美等国家,教育人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合作学习法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相比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2.经验学习法

经验学习法是强调参与性学习机会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课堂的教学方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经验学习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长期保持知识的能力,经验学习法将学习的显性责任从教师移向学生,鼓励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一份学术题材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新闻简报带到课堂上来,在交流中,每位同学都能专心听取和分享他人选择相应新闻故事的缘由。在经验学习法的教学中,由于每个人都参与了讨论,因此在班级营造了一个共同体氛围。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对最富有创见的学生给予小奖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散思维。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经验学习法在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方面优势明显,强调职业导向型教育,对提高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预期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3.主动学习法

主动学习法是克服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局限,将学生由被灌输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获取者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产业经济学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学习、善于思考非常重要。汉森(Hansen,1986)强调,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够获取已存在的知识,显示出对它的需求,并吸收它、运用它探讨问题并用它获取新知识,主动学习则可以为此提供真正的帮助。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主动学习法的运用显得尤为迫切,它也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相结合,对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产业经济学教学的差异与启示

由于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理念的不同,我国和西方等国家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特点中体现出一些差异:

1.学科设置

西方的产业经济学培养目标清晰,在不同的学习研究阶段,其学科设置也显示出差别化。首先,国外比较注重学科的交叉培养,密切关注学科和理论的发展前沿,鼓励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和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共同分析相关领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思维模式更加多元和活跃。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在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交叉培养方面尚未起步,学科间的划分界限仍比较严格,对学科发展前沿关注度也不够高。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西方国家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层次清晰。例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及耶鲁大学的课程设置的共性是层次鲜明,分为基础课程、高级课程和研讨班。与西方名校相比,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课程设置的层次不够明显,多数将其统一设置为专业课程,且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层次逐渐提高的特点。

2.学生培养

在学生培养方面,西方国家侧重学生的专业素养、全面发展、应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为此在教学方式、学习环境、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撑。我国的产业经济人才培养目前还停留在传统的培养模式,授课多以课堂理论教学讲授为主,学生更多属于被动的接受知识,以任务导向完成课程学习,缺乏学术研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产业经济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手段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性、应用性培养不够,相关学术团体较少,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第11篇

英文名称: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9301

国内刊号:32-1683/F

邮发代号:28-32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12篇

关键词:产业经济; 发展趋势; 战略思考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 世纪中期,虽然成为独立学科的时间不长但却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产业经济学是对产业经济问题研究的应用型科学, 其发展的脚步一直伴随着实践活动进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暴中, 我国产业经济经受住了洗礼, 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产业经济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科技水平的国家压力

近年来,尽管我国科技水平在不断进步,但仍遭受着来自国外科技的竞争压力,尤其是面对国际竞争对手的强大技术优势和对后进国家技术进步努力的有意打压。当我们没有开发出某一项技术的时候,他们向我们封锁;但当我们千辛万苦开发出来时,他们又会开发技术,并将其一部分下游产业转移给我们。这种梯次的转移,抑制了我国的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尤其体现在我国的汽车、电子、飞机、装备等行业。据统计,我国设备投资的三分之二用于进口。

(二)产业集群化的障碍

第一,没有严格的竞争秩序,缺乏诚信的基础,不能提供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第二,企业间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既竞争又协作的链状或者结构,使同类企业大量重复建设,结构严重趋同,导致价格大战愈演愈烈;第三,不同行业的企业可能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商委、经委、科委等都有各自管辖的企业,有各自的利益,使产业的融合发展变得难以协调。

(三)企业人才的流失

我国工资水平过低,使工人无法接受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其素质难以提高,导致我国一般性的工程技术人才较多,而高端的技术人才则很少。即使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也被国外跨国公司用优厚的待遇吸引走了,造成我国企业的人才流失。即使找到新的人才,培训上岗的费用和时间,往往使企业的发展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产业生态化的薄弱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开始启动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示范园区,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里既有观念上的差距、技术上的差距,也有体制上的差距,因而在我国推动产业生态化进程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需要政府、企业界的共识,需要强有力的保障。

二、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转移全球化

经济全球趋势下,各国的产业体系逐步深入到全球范围内,使产业的竞争优势不再单纯地取决于本国产业的经济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上下游产业的跨国界关联互动关系:本国上游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有助于下游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而且,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在全球产业体系中频繁紧密地协调配合,也有利于本国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维持。这使一国的产业日益突破国内狭隘的市场和资源约束,面向国际市场进行战略选择。

(二)产业升级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通过跨国公司相互交叉投资,把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结合在一起,使产业资源的跨国流动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联通、互相制约的全球产业网络体系。通过这种国际产业一体化网络,使产业的每个环节随技术进步而调整,从而实现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随着这一过程的推进,产业结构也日趋优化,不断升级。

(三)产业经济融合化

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作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两股强大力量,使世界经济的现实运行主体逐步由倚重自然资源和制造业的国别型经济,向倚重信息资源和服务业的全球与区域性的经济过渡。以往的环境要素不断地内置为产业系统要素,最初以国家为边界的产业系统,逐渐由国与国之间的制约和被制约关系,转变为经济互动、产业互联的关系,使产业系统逐步演化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侧面、相互交叉重叠的复杂立体结构。全球性产业体系的生成,正冲破各国相对完整独立的产业体系,形成各国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的产业经济体系。而且,随着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技术融合程度的加深,在宏观上导致了国与国的产业重组和整合,从基本层面上重塑产业结构的演进形态,使产业经济的发展出现融合化的新趋势。

(四)产业经济知识化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基础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突出的特点是:世界产业结构正由过去的刚性结构逐步向柔性结构转化,即由生产重、厚、长、大为主的重型化的生产技术结构,向以高效、智能、知识、信息、服务为主的软型化为主转变。以此为特征的知识型服务业,包括金融、信息、咨询服务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不断增加。产业经济发展中知识含量日益增大的趋势,构成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知识化趋势。

(五)产业经济绿色化

产业经济绿色化是指产业在演进过程中,按照符合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使不同类别的产业部门建立起经济资源利用和再利用的有机循环模式,尽可能地消除生产和消费环节对环境的破坏,达到产业与自然和

社会环境共同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的目的。

围绕着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我们应该对影响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各种问题进行新的研究、新的探索。这是实际发展的需要,也是理论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悦主编; 产业经济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