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

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

时间:2023-12-29 14:3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

第1篇

关键词:激励教育;原则;内在价值

李秀英在《浅谈激励教育法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一文中阐述了激励的实质是“激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具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教育法就是根据这一心理活动过程,以激发、激励为原则,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如激发兴趣、提高愿望、给予奖励或荣誉、提供方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愿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则。”反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励”并没有达到激励教育的初衷,笔者在随堂观察中发现:教师激励有偏重,尤其表现在教师偏重于激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不注重激励;还偏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智力、语言智力,而忽视了其他各种智力的培养。同时,教师用同样的激励方法贯穿始终,容易造成学生对激励教育的“疲劳”,学生对于教师的激励常常会无动于衷,有的学生甚至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怎么又是一样的表扬。”

教师片面、方法单调的激励不能满足学生、家长或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

一、落实激励教育的实施原则

教师的激励教育意识不强、方法不正确将会导致激励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达到与预期效果完全相反的结果,所以教师不仅要加强激励教育的意识,而且要明确激励教育的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所有的激励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不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应该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奖惩前作为教师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根据个人好恶,同时对学生的奖惩要具体。

2.坚持及时适度原则

及时是指激励不要错过机会,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不能错失机会,否则不能够实现激励教育的效果。激励的适度是指不能无功而赏,无过而罚;不能功大而小赏或过大而小罚;不能功小而大赏,过小而大罚;激励的次数要适当。

3.坚持公平公正原则

要做到公平公正,那么激励的程度不能与被激励对象的功过不一致;激励不能根据教师的好恶而偏袒某一个学生;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和条件;激励必须做到赏罚分明;激励必须坚持民主和公开。

4.坚持激励教育和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激励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调动中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了提高激励的效果,就必须将激励教育与小学的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抓住在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在教学中渗透激励教育。

二、发挥激励教育的内在价值

激励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活力和潜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那么激励教育如何实施才能更好发挥其内在价值呢?

1.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对激励教育的重视

教师是激励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激励教育的效果和方法,要使得激励教育获得应有的效果,应该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抓起。通过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并适时对教师的道德素质进行考察,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学生中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使教师更具威信。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开展激励教育的能力。

2.准确把握激励时机

激励时机把握得准确与否,极大地影响激励教育的效果,根据激励教育的及时性,可以把它分为及时激励和延时激励两种。及时激励是指在受激励者的行为出现的当时,即给予奖励和处罚的教育方式。延时激励是在行为发生了一段时间后,才给予奖励和处罚的教育方式。总体来说要实事求是,选择恰当的激励时机,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3.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学校要与学生家长加强沟通,改善家庭教育中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与方法,端正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思想与态度,尽量减少不良家庭环境对学校激励教育以及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要定期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情况,汇报学校开展激励教育的情况,以取得家长对学校激励教育的支持,以强化学校激励教育的效果。

4.适度运用惩罚

惩罚属于一种负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激励作用,但是惩罚需要适度,不能滥用惩罚,这样也有违师德。惩罚运用不当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反而起到与激励教育相反的作用。在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一书中对惩罚有很好的阐述:“As children should very seldom be corrected by blows, so I think frequent, and especially passionate chiding of almost as ill consequence. It lessens the authority of the parents, and the respect of the child; for I bid you still remember, they distinguish early betwixt passion and reason: and as they can not but have a reverence for what comes from the latter, so they quickly grow into a contempt of the former; or if it causes a present terror, yet it soon wears off, and natural inclination will easily learn to slight such scare-crows which make a noise, but are not animated by reason. Children being to be restrained by the parents only in vicious(which, in their tender years, are only a few)things, a look or nod only ought to correct them when they do amiss; or, if words are sometimes to be used, they ought to be grave, kind, and sober, representing the ill or unbecomingness of the faults, rather than a hasty rating of the child for it; which makes him not sufficiently distinguish, whether your dislike be not more directed to him than his fault.”也就是说,儿童应该很少受到棍棒的惩罚。儿童只有做了邪恶的事情时,才值得教育者去加以制裁,如果他们做错了事,要改正他们的错误只需给点颜色即可;即使有时候不能不责备几句,责备的话语也应当严肃、和蔼而又庄重,而不应当匆匆责骂他们几句了事。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是不能够运用惩罚,而是要适度运用惩罚,慎用惩罚。

激励教育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与目的,通过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求知需要等,利用各种手段、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与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并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英.浅谈激励教育法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2]李兰英,陈平文.浅谈小学英语教育激励[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4).

第2篇

关键词 情感激励 课堂教学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许多高校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面对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提问无动于衷,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这与小学课堂上踊跃举手,争先恐后回答老师提问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近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超两成中国大学生上课从不回答问题”。由此可见,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师生之间不能形成良性互动,从而造成课堂氛围沉闷,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种现象,有些高校通过发放奖状、奖品、奖学金等方式激励学生。然而我们发现,这种激励的效果近年来逐渐呈递减之势,出现了有“激”无“励”的局面。那么,应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呢?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那么,如何“相机诱导”呢?除了在教学中“适时地提问”,“及时地点拨”之外,作为教师要特别注重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善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发挥期望效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何谓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感因素的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这种激励不是以物质利益或精神理想为刺激工具,而是通过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良好的感情关系,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切实地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和尊重,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

情感激励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情感激励具有双向性。即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交流的活动。情感激励可以使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从而建立一种“伙伴”关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2)情感激励具有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其自身的情感对学生的情绪体验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情感激励就是要通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精神力量,去感化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将学生的“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主动性。(3)情感激励具有渗透性。情感激励可以随时随地发生,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建立与交流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与其它活动相配合,将教师的情感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2 在高校教学中常用的情感激励方式

2.1 利用语言进行激励

语言激励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及完成作业情况等的肯定性评价与评语、由衷的赞美及鼓励等。语言不仅可以传递信息,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的一句激励性语言看似微不足道,却可以触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促使其主动地进行学习。

大学生不仅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他们十分关注自我的成长,而且有着极其细腻的内心情绪体验,对于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即使是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情绪的很大波动,以致动摇其对自我的评价。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要及时地捕捉学生的每一次细微的进步以及出色的表现,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比如,一向比较马虎的学生这次作业完成得很认真,或者一位非常沉默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了一次正确的见解,这些都应该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他们从教师的语言中受到激励。

2.2 利用期望进行激励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把双刃剑。当教师向一个学生传递积极的期望时,一段时间内这个学生就会有很大进步。反之,如果向学生传递消极的期望,比如漠视甚至是歧视,则会使学生放弃努力,从此一蹶不振。所以,我们的教育者一定要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并抱有积极的期望。这是对学生利用“期望效应”进行情感激励的实践基础与理论根据。

近些年来高校扩招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弊端,其中大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差距较大便是其中之一。不少大学生存在基础差、学习中存在一定的惰性、对一些课程学习兴趣低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接受能力,不要预先形成过高期望以及在教学中急于求成。有些教师一味追求速度,单方面努力灌输知识,讲一些复杂深奥的内容,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长期下去,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积极性减弱,最中学习成绩与教师的期望相差甚远。因此,教师应该全面分析学生的客观条件,对学生形成合理期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看到自己的进步,肯定自己的能力,进而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在运用期望激励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感悟到自己对他的期望,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潜力,并将教师的期望变成自身的“自我期望”,从而努力将此变为现实。

2.3 利用尊重进行激励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尊重需求是人类的第四层次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马斯洛认为,一个人的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其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感受到自己活着的价值。

2.4 利用教学活动本身的情感因素进行激励

即利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练习等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激励。教材是根据教育目的精心编写的,有的教学内容本身就蕴藏着真、善、美等情感因素。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将抽象、枯燥的内容具体化、生动化,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要注意,要让学生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以充沛的精力、生动的语言、深切的情感讲课时,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在高校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情感激励

3.1 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这是教师进行情感激励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结束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教师必须爱学生,这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因为这种爱的情感不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激励功能,还能对学生产生感召和转化能力。”可见,教师热爱学生是进行情感激励的基础。作为教师,只有用真诚的爱去教育、关心学生,才能使师生间的情感得到有效沟通,教学活动进入良性循环。世界上的爱,从来就是相互的,教师只有爱学生,学生才会爱老师。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不爱自己的老师,那么,他们又怎么会听从老师的教诲呢?这种爱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爱护、尊重以及对学生积极的期望上,这能使学生的自信、学习热情油然而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为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应适时地、及时地流露出对学生的爱,关注、了解每一个学生,并对其进行情感激励,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 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艺术,这是教学中正确实施情感激励的关键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响、图像(包括文字、符号、图表、模型、实物、标本)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艺术与教学科学的区别之一就是:教学科学主要运用理性,以理服人;而教学艺术则是运用情感,以情感人。教学过程既是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热情、乐观、和蔼的教学态度与冷漠、在悲观、严厉的教学态度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大相径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授课,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乐观的情绪,这样才能使学生置于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同时,还要有充满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准确、简洁、生动的教学语言,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身心愉悦地接受所学知识。

3.3 教师在运用情感激励时应宽严有度,把握分寸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感教学,不但有助于培养师生情感而且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情感激励虽注重“情”,却不等同于放纵、护短和迁就学生,要始终严格要求。如果明明是有的学生违反课堂纪律,你却视而不见,这样不但不有利于师生情感的培养,反而使师生情感更加疏远。还有的教师认为表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表扬,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进步,而且还让学生感到老师不够真诚,对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着极为不好的影响。当然,如果学生一犯错,老师就抓住不放,在众多人面前批评学生,这也不可取。所以,正确运用情感激励要做到宽严有度。批评学生时既要做到严肃批评又要为学生保留颜面,处理违纪行为而不做人身攻击,不因处理问题而影响教学,要用巧妙的方法让学生心服口服。总之,对学生的教育,既要严,又要爱,做到“宽严有度”,宽在帮助,严在原则。

参考文献

[1] 张金亮.情感激励在凸显师生“双主”地位中的作用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6.

第3篇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逐渐受到了教育界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教学环节中能够体会到主人公的感觉,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积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激励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利用激励教育能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不断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成功的体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拉近教师和学生距离,最终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因此,做好激励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激励教育能够全面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不断进行鼓励教育,能够充分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激励教育在另一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教师对学生尊重和理解,能够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和精神层面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激励教育不仅能够避免批评教育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给学生心理层面带来很多慰藉,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

二、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注意教师激励的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激励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自己语言,应该善于运用激励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合适的激励语言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善于运用激励语言能够充分活跃课堂气氛,保证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的体现出来,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激励能够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一个亲切、善良的教师形象,使学生从心理尊重教师,喜爱教师,从而能够保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使用激励语言时应该注意语言的合理性,不应该夸大其词,过度的夸奖会导致学生自我膨胀,不利于教学正常的开展。

2.利用有效的课堂活动开展激励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不能也不可能单独拿出一堂课的时间专门开展激励教育。因此,激励教育的应用就需要在有效的课堂环境中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教师设计出合理的课堂活动内容,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教育创造良好的机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基本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设定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积极组织朗诵比赛、汉语听写大赛。在课堂上,教师给比赛的范围,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我准备。在下一节课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比赛,哪个小组最终剩下的人员多,哪个小组获胜,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对于小组成员,教师应该注意对这些学生的激励。这种激励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努力和奋斗的目标,保证学生能够更加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慢慢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学习的信心,最终达到了激励的效果。

3.激励教学要保证公平和公正

小学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激励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激励教学的公平性和公开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要保证对每位学生都进行激励。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下足力气进行激励,始终让这些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学习和探究。此外,在进行激励教学过程中对于所谓的优等生,教师也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激励教育,保证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骄不躁,从而能够保证这些学生稳定的学习,并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保证对班级的所有学生照顾到位,激励教育才能真正的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4.要始终坚持对学生激励教育

在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来说应该始终坚持对学生的激励教育,不能半途而废。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整个语文学习阶段的基础环节,在该阶段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等,在该阶段学习好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后续阶段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始终坚持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只有不断的坚持进行激励教育,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生能够有充足的学习动力,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才能全面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

第4篇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从教育心理学方面来说,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从而达到增强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方法。

一、激励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在体育教学中,有学生会因为自身的素质不好而害怕、恐惧,此时需要的是激励的言语,让他们树立信心,打破心理障碍,去获取成功的喜悦。有的学生是因为某方面的原因,才不参加体育活动,老师要掌握学生心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从而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能在玩的同时得到身体的锻炼,也就能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激励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如果对其作用认识清楚,使用正确,将有助于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选择正确的体育行为,为学生提供成败信息,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体育教学是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门基础教学,要创造较好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信心,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取得较好体育教学为成果,激励法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激励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无论是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初期还是在掌握以后,激励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践证明,激励作用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积极的一种肯定,是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1.激励具有确定学习目标的作用,有利于学生选择正确体育行为

激励是一种诱因和手段,可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主观目标和客观目标,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进而得到良好的学习的动力。

2.激励能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共成长具有求新求趣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对练习认真,动作掌握好的学生,运动技术和能力较强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激励和肯定,推动学生去探求只是,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激励能激发学习动机,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

当学生在体育实践中获得成功,又进步时,能及时的得到教师的激励和肯定,学生求成的需要得到满足,愉快心情也就随之产生。激励将化作巨大的推动力量,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从中获得更大的成绩,进一步的学习动机也随之产生。

4.激励能提供成败信息,有利于学生检查自己的进步情况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激励手段,能较为准确的为学生提供信息的反馈。学生通过反馈,及时了解自己的体育成果和进步情况。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足,增加了练习。因此,激励式教学法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体育实践的参与和掌握。

三、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教学法的方法

1.少批评,多肯定

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虽然性格处于敏感的叛逆期,但他们同样也渴望着得到老师对自我的认可与赏识,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而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的,而批评则有损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进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尽可能地肯定他们已取得的成绩,挖掘他们在学习中的“闪光点”,表扬其与以往相比有进步的地方,哪怕是不起眼的一点小进步。通过抓“闪光点”,从而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出学习的乐趣与激情。因此,在教学中多采取鼓励的方法,是符合人的心理特点的,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2.榜样激励

第5篇

关键词:激励方法;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学;方法应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保证学生的参与热情,体育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发展潜力,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因材施教,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学习需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面对学习中的重难点,不放弃,坚持下去直到成功。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的理论,激励方法的应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从学生的期望值和学生的价值目标出发。 笔者对教学中常用的激励种类以及激励的实际效果做了相关的探讨。

一、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激励种类

1、目标激励法

目标是人之所进行某行为的关键诱因,作为目的性的因素,对行为者的精神和具体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对他们各自的体育理想进行肯定式的鼓励,使学生感到认同感,增加对理想的信心,激励自己更加积极的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目标之于学生,正如灯塔之于航程,在前方引领者学生不断地想着预期的目标努力,即使遇到困难,也会有勇气去克服,坚持下去。

2、尊重激励法

马斯洛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的五种需求中,现代社会人的尊重需求越来越重要。只有别人尊重自己,才会感到自身的存在时被关注的,学生获得尊重同样十分重要。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只有切实的尊重学生的目标和理想,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才会是学生有一种被肯定的感觉,使学生增强坚持理想的信心,产生前进的精神力量。试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预定目标加以嘲笑,对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加以否定式的批评,会严重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觉得自己的人格不被尊重,从而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无奈感,严重时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人生观。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不仅负责学生的学业进步,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地人生观方面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玛丽·凯在与人握手时,总是给对方充分的关注。谈及她的这些做法时,她坦言说,这是因为这样做可以给予对方充分地尊重,也使对方感受到被尊重。一个人被别人尊重,意味着受到别人的重视、注意和关照,可以更加坚定自身的正确行为,使尊重别人者和被尊重者可以在融洽的关系中互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尤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充分结合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尊重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激励,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够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优缺点,强化自身的体育技能。

3、情感激励法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注意到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充分给予每一位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情感激励就是充分运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进行激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心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必须注情感这一缸水,才能洒进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他们能够主动、自觉的进行学习,勇于创新,不怕失败,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

4、榜样激励法

榜样是激励学生前进的无声力量,是引导学生前进的旗帜,作为某一领域的优秀者,榜样自身的行为就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力量,以自身的实际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由于学生可以和自己的学习榜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够激励学生勇敢地向榜样学习,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许多学生的体育学习榜样都是取得优秀成绩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以自身的精神力量鼓舞着学生的进取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榜样,鼓励学生向自己的榜样学习,不断克服困难,获得体育学习的成功。

二、激励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运用目标激励方法,鼓励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时,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利用学生的期望结果激励他们去努力争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对体育缺乏兴趣的学生,更应该利用目标激励的方法,让他们通过小目标的实现,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确定最终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当众提出表扬,激发他们进行体育学习的兴趣。

2、运用尊重激励方法,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

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习中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尊重需求满足的情况下,身心舒畅的参与到体育训练当中。

3、情感激励方法,调节课堂融洽的气氛

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真心实意的去关心学生,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较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学习。特别是那些比较枯燥的项目,如田径、体操中的一些项目,教师要精心组织,变换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行为,都影响着实际的教学成果。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地体育态度,增强学生的体质,为未来的生活提供健全的体魄。这些任务对教师的具体教学过程提出了要求,如何更好的激励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体育素质,是当下的体育教师应该重点她探讨的问题。激励式的教学方法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对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幼炯.巧妙运用激励,提高体育教学效率[J].中学教学参考.2010(03).

第6篇

关键词:赞扬;责任;健康成长

现代汉语词典对“赞扬”一词的解释是:称赞表扬;“责任”的意思是:分内应做的事与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

写下“让赞扬成为教师的一种责任”时,我就不由得想起自己儿时在小学读书的情景。在四年级的时候,班主任胡老师特别喜欢夸奖表扬我们,并且用本子记录好,取名叫“好人好事”,挂在教室墙壁的一角。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是人的天性就渴望被别人肯定和赞赏吧!

现在,我也做了老师,对赞扬学生有着更鲜明的认识。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绝不能随意加以训斥,教育不是“叫育”!

新一轮课改已有十年了,教育的先进评价理念也已经深入师心。让赞扬成为教师的一种责任,就是要求教师正确认识赞扬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并且运用好这种思想和方法,形成一种可再生的能够释放能量的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赞扬作为一种评价激励学生的方式方法,符合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没有激励的教育是有缺陷的,也是不成功的。

赞扬是一种方向。赞扬反映了是非标准,既是对学生的鼓励,也是对学生某种现象或行为的倡导。作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得到适度的赞扬,便会得到激励鼓舞,就可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赞扬给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赞扬是一种客观需要。作为一个人,我们一定受到过别人的肯定,也需要被别人肯定;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适度赞扬学生,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教学中的一种客观需要。

赞扬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赞扬学生,首先表明的就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赞扬是一种教育方法。赞扬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上进,从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赞扬强调导向,改进和激励学生。

让赞扬成为教师的一种责任,就是要求教师大力营造“让赞扬成为一种积极的教育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激励,一个人自身潜力只能发挥20%~30%;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则能使人发挥自身潜力的80%~90%。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运用激励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是在教师的赞扬中改变的。

让赞扬成为一种教育氛围,就是积极发挥赞扬潜在的巨大教育力量,正面引导,激发学生积极向上。

作为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应该摒弃旧的不合教学规律和人成长规律的观念。不管校内校外,课上课下,让赞扬深入到每一个角落,让赞扬如和煦的阳光、春风沐浴学生的健康成长。

让赞扬成为教师的一种责任,就是要求教师大力创造“让赞扬成为一种教育的手段”。要求教师思想里有意识,行动上有落实,效果上有实效。总之,让赞扬学生成为有理性的教育手段。在生活和课堂教学中,要正确、科学地运用赞扬手段,要适时适度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赞扬学生,达到在愉快中生活和学习的目的。

第7篇

关键词:课堂 激励 措施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既要体现社会的需要,又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需要。换言之,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制约教育的两大基本因素。自从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率先提出课堂教学以来,组班教学就成为一种最常见和最主要的教学结构形式。即使在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也同样如此。

既然组班学习的形式仍然为今天的教学所采用,对于主导课堂的任课教师来说,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任课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是联系“教”与“学”的桥梁与纽带,而且更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引导它向正确的方向变化和发展的把握者和构造者。对授课教师的这一定位,内在地规定了教师有权利、也有责任运用一切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的方法与机制。掌握和运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激励功能,是教师授课中不能不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想就此谈四点粗浅的见识。

一、任课教师的情感激励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反映形式是由内心的体验或感受,具有强烈的感彩。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激励功能,其首要难点在于任课教师本身是个具有复杂情感的自然人。如何保持积极的情绪情感、控制消极情绪情感,求得正常平衡的心态对待工作,是发挥任课教师情感激励效应的首要条件。

任课教师的情感激励效应有语言和非语言两种。语言的情感激励效应主要是指任课教师在学生面前对事物所作的叙说和分析,或跟学生谈话和解答学生疑问时,使自己的语言赋予浓厚的感彩,令学生感到亲近和热情,从而使他真切地体会到任课教师的关怀和爱护。实践证明,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有时可以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其终身受益。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同样,如果任课教师语言生硬粗鲁,或者对学生的要求若无其事,漠然处置,就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起不良的情绪反映,最终导致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反感,甚至厌感,致使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意义!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学生身上更加敏感,且有更为深切久远的效应。

非语言的情感激励效应是指任课教师通过神态、仪表、情绪、动作、手势等方面的感染力,从而产生一种激励效果。这里既包括着教师授课的艺术,也包含着任课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涵养。在我的周围有这样一个事例:我班一名同学时由于种种原因成绩较差,一开学,他就直接跟我说:“老师,我讨厌上物流课。”经过了解,我知道他不喜欢物流的原因是由于他的成绩差,使他对物流丧失了兴趣。

我总结了这些的经验后着重于感情培养,通过谈心、补课、关爱、鼓励,帮助学生找回了自信和自尊。一开始,他上课注意力仍然不集中,一个月后,他在课堂上开始举手发言了,成绩也从原来的不及格上升到中等水平,他的家长也非常高兴。此后,他的学习兴趣越加浓厚,每节课非常认真,坐得端端正正,听得很入神。于是,我有意大加赞赏,让他重新找回自信,效果自然倍加。

可见,如何把握非语言的尺度,是一切成功任课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人的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而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通常都有其外表的表现形态。正如人们所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和学生都能从彼此的窗户中窥视对方的情感。而学生的这一能力比教师更强。“一叶知秋、”“看风使舵”是学生常有的说法。如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议论:“某某教师今天脸色不好……,当心“感染”!离远点。这说明任课教师的情绪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又如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违纪现象,如果教师大声的训斥、指责,其效果远不如亲切地投以理解的目光,或者不动声色地在他的身后轻轻地拍一下他的肩膀来得更佳。教师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上课铃响后,教室里仍然吵吵嚷嚷停不下来,这时,任课教师只要在教室周围轻轻一站,给教室一个环顾的眼神,里面便会鸦雀无声、万事大吉。可见,任课教师的激励功能常常可以在不言之中。学会运用非语言情感激励效应对学生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

二、任课教师的启发激励

教育手段有注入式、启发式之分;教学方法有注入式、启发式之别。同样,激励作用也有注入式和启发式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启发式激励就是用启发的方法,激励学生按照教育学所提示的要求去做。但是,启发激励与其它事物一样具有积极启发和消极启发的二重性。经验告诉我们,前者可以启发学生思想进步,学习刻苦,勤俭节约,奋发成才;后者则可以诱发学生不务正业,误入歧途,直至不能自拔。如何避免后一种情况的出现,关键在于解决好启发激励中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学会启发激励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启发激励理论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笔者就有这方面的体验。如对正在技能训练的学生进行品行教育的问题,我发现正面的阐述大道理固然必不可少,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如果任课教师首先着眼于积极的启发激励,然后又在学生经启发激励似有所悟之后,再进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品行教育,其结果必然更加理想。

二是任课教师自身的启发激励作用。任课教师对学生运用启发式教育时,不可忽视自身的激励作用。任课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启发激励意义。因此,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任课教师就必须率先垂范。如要求学生实验、实训动作规范,自己必须首先按规范演示;要求学生爱岗敬业,教师自身必须做好模范表率作用;要求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必须兢兢业业,埋头苦干,钻研教学业务,争做行家里手。师者,为人之师也。为教育学生着想,任课教师实在有加强自身修养与提高的必要,以增强任课教师自身启发激励作用。

三、任课教师的期望激励

所谓任课教师的期望激励,从心理学的观点考察,就是期望理论在教师授课中的应用。一般说来,任课教师的期望激励的基本内涵有:一是任课教师如何运用期望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二是任课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期望值问题。

期望理论是一种用“外在的目标”去激励学生积极性的激励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固定要求决定他的行为与行为方式。因此,任课教师在确定“外在目标”时,一定要符合实际,切合学生的要求。如确定物流技能教学评价的标准,就不能采用国家物流师的标准,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及”,这样必然动摇学生的信心。而学生一旦期望落空,任课教师就失去期望激励作用。理性的做法是参照国家物流师的标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望又可及”的标准。

此外,任课教师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力量。任课教师能否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激励力量,首先取决于任课教师自身的效价和期望值的高低。任课教师为学生所信任,并且信任程度越高,那么他的自身效价和期望值也就越高;反之,任课教师不为学生所信任,甚至令学生感到厌烦,其效价和期望值就低,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纵有最良好的愿望也是难以做好教学工作。

任课教师大公无私,严于律己,说话算数,取信于学生,对提高自身效价和期望值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是非分明,奖罚得当,一经作出承诺,一定要设法兑现。并且在说错话时,一定要勇于承担,敢于当众承认错误。事实证明,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任课教师,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增强学生对他的信任,其效价和期望值绝不会因此而降低。

四、任课教师的公平激励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这一理论告诉人们,追求公平是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教学工作中如果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待人处事公平,那么学生就会感到心情舒畅,努力学习;反之就会满腹怨气,影响学习情绪。鉴于公平理论实际只是一种侧重于“结果分配”的理论,任课教师应特别注意在总结评比中应用公平理论。因为总结评比的目的是总结成绩,找出不足,表彰先进,调动学生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更大的进步而努力

同时,任课教师的公平激励还应体现在奖罚中。奖与罚都是强化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任课教师在使用奖罚手段时一定要努力做到客观、公正。有这样一个事例,某班级班长与任课教师时有矛盾,工作配合不好,学生议论纷纷。到期末考试时时,同学们满以为班长期末成绩不会很高,可是期末成绩公布后,班长仍赫然排在第一名。因为任课教师知道,他与班长的矛盾其责任主要在他,而且都是为了工作而产生的误会。正是由于这位任课教师严于律已,坚持公道,公平处事,评比效果很好。当然,对极个别严重违反课堂纪律甚至校规的学生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也是必要的。但处罚的目的仍在教育。因此,严中有情当是实施公平激励的应有之义。因为只有这样,那怕是受到处罚的学生也能深切地体会到任课教师的一番良苦用心。

综上所述,任课教师的激励功能应当并且能够为有声有色地开展教师授课提供宽广的弛骋空间。但“教无定法”,在具体工作中,任课教师应根据教育实践,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灵活变换其教育方法。唯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激励机制的激励功能,使其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润玲:现代管理激励理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6 年2 月.

[2]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4 月.

[3] 刘继刚:激励理论在实施高校学生培养工作中的运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 年3 月.

[4] 王润玲:现代管理激励理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6 年2 月.

[5] 王润玲:现代管理激励理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06 年2 月.

[6] 成建平:韩萍芳,运用激励理论完善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J],江苏高教,2006 年2 月

第8篇

关键词:激励性语言;小学语文教学;运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88-01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身体与心理皆处于形成过程,还未形成学习的观念,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相对枯燥乏味,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之中,这种情况下,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无法提升。本文根据对小学生的个性分析,发现对于性格乖张自我的小学生来说,对其采用激励性语言,能够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本文亦做出了详细分析。

一、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个性拐杖,自我中心意识强,个性争强好胜。激励性语言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学生才能够将语文学习当做个人兴趣去发展。其次,语文作为我国母语科目教学,其学习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并不能短期内显示出显著的成绩,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学生不能在日后的语文学习中,获得更高的造诣。在此情况下使用激励性语言,自信心不强的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对他的期望,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通过激励性语言,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在教师的期许下,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优点,将缺点最小化,提升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

二、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新课改制度下,激励性语言已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然而,虽然各小学回应了新课改提出的教学要求,但是,却并真正掌握激励性语言的教学理念,使得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些许问题。

首先,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使用激励性语言,具有言不由衷的心理。教师对小学生的激励与鼓励,一定程度上仅仅是回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进行鼓励与激励,缺乏诚恳的态度。不论学生表现如何,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都是统一的赞扬,如“你真棒”。学生本就增强好胜,学生A知道学生B、C、D在教师眼中都是一样时,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负面心理。

其次,教师在对小学生激励性评价时,其语言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往往是“你真棒”、“非常好”等笼统性的表扬。然而,学生“哪里棒”、“哪里好”,教师却从未向学生详细阐述。这种行为,无法对学生进行直观性的引导,容易使学生迷失前进与努力的方向。

三、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法

1、激励性语言要因人而异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小学语文课堂中使用激励性语言,也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激励性语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在使用激励性语言之前,对每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不同的表扬方式和激烈方法,以免学生对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丧失信心,甚至产生质疑,怀疑教师的同时,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教师如何实现了解学生的个性与习惯呢,其实方法很多。教师可以通过测试、与学生谈话、与其他教师沟通、与家长交流等多种渠道,对学生全面了解。其次,教师要根据平时收集的学生资料,以及自己对学生观察做出相应的个性评价,将此信息全部归档总结。通过学生信息归档总结,可以将学生个性的优缺点进行区分,在进行激励性语言教学时,才能做到因人而异。

2、激励性语言要发自内心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使用激励性语言时,要充分发挥自身个人魅力,由内而外的,以独特的激励教育方式对学生使用激励性语言。面对众多学生,教师如何做到发自内心的激励性语言呢?首先,教师自身需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究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应对自身的教学素养进行进修。良好的教学素养,不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方得体的言行举止,也是教师独具一格教学风格、个人魅力的重要体现。并且,良好的教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演化而成。最后,教师在进行激励性语言时,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教师不能一味追求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而使用夸大其词的激励性语言。例如,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应给与不同程度的激励性语言,就算学生有微妙的小进步,教师应将其进步放大,促进学生更大的进步空间。

四、结语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语文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的培养,激励性语言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不仅是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均有较深远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使用激励性语言的方法,科学合理的使用激励性语言。

参考文献:

[1] 李美叶.试论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教学研究.2014.10.29.

第9篇

新的课堂改革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要学会探究,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学习中还要学会全作,与同伴共同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际上,学生在我们体育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机会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激励,学生具备了这样的意识,才会主动的学习,并在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究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

2激励手段的种类

激励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显示是丰富多样的,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激励,而不是吝啬。激励的方法很多也很有科学性,所以在激励的运动时也要做到科学有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自己的激励艺术,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激励。激励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就对常用的激励方法进行介绍。

2.1运用目标激励

每节课都有一定的目标,对每个学生的学习也有制定一定的目标,只有学生在了这习目标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有了动力,在学习中为了完成目标而努力学习,这种目标对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在目标的制定时,要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目标,所以不同的学习目标有所差异,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在教师的激励下,以目标为动力推动学生学习,这种动力就成为了一种动机,不断朝这个方向而努力。

2.2树立榜样进行激励

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树立榜样,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能激励学生的学习,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的动力。树立榜样有很多方面可以影响学生,比如给学生树立体育方面的明星,刘翔、姚明等都是学生心中的体育明星,这些明星的事迹可以多介绍给他们,也激励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为国家争光。但是,这些明星离我们很远,很多同学心中也没有印象,这样,我们就可以运用身的榜样激励他们,比如一次运动会上,我们把破纪录的同学加以宣传,让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另外,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在教学中或者生活中,教师要学生树立榜样,处处在学生面前表现优秀,让学生把你看作心中的英雄。教师以一种榜样,给学生怎样的激励。首先是出色的体育教学技术技能,从讲解到示范,都要给学生做好榜样的人物在面前时,要做到具有较高的体育技能,让学生感觉教师无所不能;其次是教师的言行要一致。如果要把学生作为榜样,就要选择那些些品学兼优,特别是具有一定体育能力的学生,时时起到示范作用,并让其担任小组长起到指挥与协助教师的作用。

2.3给学生以信任感来激励

学生喜欢得到教师的信任,这样学生会觉得能看得起自己,是对自己的肯定,如果信息度高,那么学生也会有较高的自信心。对学生的信任从而就会成为一种激励,进而激起了学习体育技术学习的主动性。特别是差生,在他们心目中,自己比其他学生差,教师也不会关心自己,久了便会成为一种自卑感,严重影响了其自信心,这样越是没有信心就越是没有学心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这些学生给一些信任,从语言、表情、行动上多鼓励,让他们感觉是教师对他们的关注是鼓励,从而体验到体育学习成功与快乐,逐步形成体育兴趣。

2.4投入情感进行激励

情感是师生之间互动的基础,如果教师与学生能够友好相处,形成一种融洽而又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那么学生才能带着一个愉快的心去学习。学生也会把教师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有什么问题会主动向教师请教,在课堂会主动而又细心的听教师讲课,课下会积极的去锻炼,感觉学习是一种享受。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比如在学习跳高或者跳箱时,学生有胆怯心理,教师要用微笑打消他们的顾虑,帮助每一个学生克服困难。教师的这些行为,都会给学生很大的鼓舞与激励。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特别提出了情感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情感教育激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也要不断地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勾通,让学生对体育教师产生信任感。如果在教学中对某个学生不关注,他完成的学习情况、动作情况等不闻不问,也不给以鼓励,但是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却看在眼里,而且会给以严厉的批评,这样会大大损伤他们的自尊心,会变主动为被动,学习时就会缩手缩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宽严适度,在与学生保持情感的基础上快乐学习。

2.5通过体育竞赛进行激励

有体育就有竞赛,这是我们意识中所首先想到的,所以体育教学中也应该时时有一些竞赛,竞赛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学习。但是竞赛也要有始有终,竞赛结束之后要进行总结,如果没有总结,学生不知道竞赛后得到了什么,胜的得到了,失败的也要总结教训以下次取得胜利。比如在一次迎面接力的游戏结束后,胜方很显然除了体力好以外,还要其他的优点,教师加以鼓励,而对于失败者,我们除了让学生理解自己身体是一个方面,但我们还要一定技巧来取胜,比如接棒的时候要快、注意力要集中等等。等下一次比赛时,败方却反败为胜了,而这时教师进行鼓励,鼓励他们在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取得下一次的胜利,这给了学生信心。

2.6施以适当的惩罚进行激励

有人对新课标下的无劣性评价进行了质疑,说如今的体育课只有激励而没有惩罚,这些质疑的声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但对学生有奖励,还有适当的惩罚。我们把这种惩罚看作是一种激励,但是激励的前提是最好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而是让他们感觉自己不好好努力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在进行“注意力”的反口令练习时,在比赛前向学生声明,但自己出现错误时,要对其进行惩罚,或者是跑100m,或者是蹲起跳10次等等,还要告诉他们,这些惩罚是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不可强求。

2.7利用合理评价进行激励

体育教学中的评价不可少,科学的评价、正确的评价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评价时要以激励为副,以建设性的评价为主。学生都具有自尊心,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特别是都对他们较高的评价会让他们学习兴趣大增。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一点点进步,而且要采用即时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特别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更具有激励作用。

3总结

第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应以教会学生为宗旨,这也是身为一名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而要想教会学生,首要的则是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法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求一些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者在研究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并分析了部分新教材特点之后,尝试运用了情境模拟教学法、互动参与教学法和竞争激励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就这几种教学方法的含义、特点及实施等问题总结如下,以供参考和研究。

一、情境模拟教学法

(一)情境模拟教学法的含义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一种近似于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以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为基础,以职业教育学的基本教学方法为理论依据,将两者相结合而成的。这其中更强调的是模拟,是情景的模拟。如模拟企业招聘、商店购物、客房预定、餐厅进餐等真实的场景,故而称其为情境模拟教学法。当然,除了情境的模拟以外,模拟还可以是人物的模拟,如模拟服务员、售货员、招聘人员等。学生在分角色的表演中学习,热情颇高。因为是分组进行,合作表演,所以他们都认真准备,积极表现,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二)情境模拟教学法的特点与实施

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在校学习之后大部分都要走向社会就业。而教学就应该针对这一特点展开,这样能使学生对你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因为这样他们会觉得所学的知识并不是空洞无用的,而是与他们的专业和今后的工作息息相关的。情境模拟教学法的意义就在于:可使学生提早体会“岗位”,了解知识应用,了解职业需求,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和增强信心。

在实施情境模拟教学法时,教师主要起“导演”作用,一个或多个学生作“演员”,扮演特定角色,其他学生作听众或观众。因此,这种教学法具有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实践性”、环境“模仿性”和条件“真实性”等主要特点。

二、互动参与教学法

(一)互动参与教学法的含义

互动参与教学法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互相作用,教师与学生相互激励,以形成教师适时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积极参与下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互动参与教学法的要素与实施

互动参与教学法的基本要素是:尊重主体、激励导学、开发潜能、启迪创造。在这种教学法中,关键的是强调“参与”,即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因为只有在“动”中,学生的思维、操作、语言、观察等能力才能得以充分提高。互动参与中的“参与”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强调互动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竞争激励教学法

(一)竞争激励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竞争激励教学法就是指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竞赛等激励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激励教育本来是多用于德育教育中的一种教育手段,其核心是运用有效的手段,通过语言、行为、动作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健康成长。而竞争激励教学法借鉴了德育教育中的这一教育手段的内涵和实质,结合职业学校教学的特点,以竞赛为主要媒介,来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其类型而言,激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目标激励、活动激励、榜样激励、物质激励、成就激励和环境激励等。而在竞争激励教学法中,主要采用的是成就激励的方式。学生在成就激励之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学习课堂知识。

(二)竞争激励教学法的意义与实施

竞争激励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意义就在于,通过这一简单的形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教学方法将课堂学习活动和竞赛形式相结合,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创造了条件。学生从对竞赛所带来的成就感而产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入手,将这种兴奋与兴趣迁移到对知识的学习之上,从而产生了更大的学习热情。学生对比赛感兴趣。对最后的成绩津津乐道,因此就需要更好地学习知识,而他们在参加比赛的同时就不知不觉地把知识学习了。这便是竞争激励教学法的意义。

第1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知识;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173-02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道德、知识、精神的统一

道德、知识是社会发展中要求其变成个人的内在修养最重要的部分,是个人整个思想品德的形成基础。社会发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解”。首先,道德、知识引导教育,积极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同时学生的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的认识和接受能力,主动倾听教育工作者的声音,在自己已有的能力水平之上加以提高。这个问题是引起困惑的原因所在。对知识的强烈需求引起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与新接受的或还未接收的内容产生矛盾。认知的客观内容,主要针认知主题还未接受的那一部分认知对象。教育工作者坚信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价值观在引导和培育过程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才发现它是存在问题的。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也需要在教育中传授知识,灌输的要求掌握的概念,必须接受教育者很容易理解的,并能够接受的。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教育者在教育内容中贴近受教育者。在现实生活中,也对思想政治工作使用的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关注作为教育对象的受教育者,分析知识的体系。纠正误解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和内化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关键性的突破。

人没有感情,从来不可追求到真理。除了智慧的心脏和头脑,情绪等,精神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教育,爱,尊重,信任教育做得不够,致使道德情感出现问题,导致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感情基础,道德的外在形式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不能起到感染受教育者应有的作用。智力因素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主要涉及对教育内容的认识心灵的本质是一种驱动和监管机制,自觉调动接受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要强调心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教育者应该把握这个因素。符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性和情感,以次促使教育成为一种积极,自觉主动地接受的过程,不只是要硬性灌输或恐吓(如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告诉学生,如果考试不达标不能毕业,以迫使学生“学会”)被迫接受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同时,能够实现真正的教育效果。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和智力,道德必须协调发展。不能拔苗助长,试图做不可能做成的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他们从事的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以避免功利化和形式化的倾向,放弃不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百年树人”,这个规律要求我们潜下心来做好点点滴滴,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知识,精神的协调发展的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强调道德、知识、精神的协调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握三者之间的良好关系,一方面是,不要让这三者在发展中出现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关心培养教育思想和精神,从而推动三者真正的协调发展,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内化

这往往依赖于在现实中学习者是否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身。由于心理偏差或错误经验误导。我们没有任何的经验来做深入的思考,甚至出现本能的反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存在一些失误,造成厌恶症和逆反心理,有很多人从心理上厌恶思想道德教育,既没有兴趣听课,甚至不愿意听课,甚至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很多人感觉受到折磨。对于这种现象,只能通过正确的思想教育和引导的同时,对教育方式进行修正,重新审视教育,努力激发、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的思考,理解和领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和内容的价值,本能地抵制一些负面影响。

(二)发挥教育的导向作用

发挥教育的导向作用,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过程中的对事物的判决能力,同时也增强受教育者判断错误的能力。特别是在当前价值多元化,个人判断能力低下的状况下,确定的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势在必行。信仰不能采取强迫的手段,不必为个体的存在规定具体的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是使他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制订一些计划,并和他人一起践行,强化某些信念弱化一些信仰来获得别人认同。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在提高学生判决能力,而不仅是停留在理论教学与思维的宣传。所以,必须创造有利于抑制邪恶因素的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以提高受教育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良好的控制情趣

良好的情趣会加强个人信念,提升个人精神境界和在受教育过程中的知,情,意,信,行的基本要素的道德质量。道德精神是不能直接转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而是要经过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逐渐发展而来。因此,尽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教育,但不是仅限于这个概念,更是精神的改善,精神和行为观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意志和信念的形成过程中,才能够使个人的性格形成完善有很强的心理基础,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真正内化和深化。

(四)加强教育的能力和素质,勇于实践

就精神形态而言,价值观念,也应该由实践活动来实现和外在的精神形态最终表现。除了环境因素的影响,情感,意志,是认识和理解水平很重要的内在能力,例如,在特定的情况下,演员选择某种行为的过程,实现行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各种因素和行为者对内部和外部的判断力以及个人的意志力。加强实践,提高受教育者的实际能力,以提高受教育者避免一些事件发生的能力。

三、道德,知识,精神协调发展,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所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和精神的协调发展,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方法进行相应的改变,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所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与现实过程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往往更注重于对教“教养”的关注。但对其可能性和可行性是比较容易忽视的,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发生改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除了考虑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同时也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用适当的方法,选择适当的时间,以使教育内容更易于被理解,教育对象能够接受并践行。同时,教育工作者要在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认识和接受能力,和是否乐意接受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教育过程中的拥有活跃思维的受教育者,使其自觉的领会,不但加强学生的知识和想法。

(二)加强对受教育者推理能力的培养

理论正确,不一定就能说服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要注重理论的说服力。理论的说服力只有从理论是否适应教育的内在精神和需要,教育结果是否与事实相符的基础上判断。只是采取训斥或灌输,只有假空洞的理论培养出来的??受教育者是不符合实践需求的。最终只会是教育引起反感甚至抵触。受教育者需加强理论学习和修养,在说服别人的同时,透彻了解理论本身,切不可“自己中毒”。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注重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的结合

在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涉及激励的原则和方法时,往往只停留在物质激励的外部诱因,而对内部激励相对缺乏,在思想道德教育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内部激励可以激发对思想力量的改造。完成了思想和理念的改造,真正使这个可能性变为现实,不能缺少内在的激励机制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机制,是激发和促进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动力,情绪,智力,意志,信念等内在因素和受教育者相互发生作用。建立内在动机机制是个体克服外部压力和干扰的前提,自觉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理论观点,外在动机通过内部条件发挥作用。只有注重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的结合才能使教育工作者期待的想法能够成为教育的内在信念。

(四)对思想和方法进行转变

近年来,主体间性理论在教育部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只有坚持这样的原则进行传统教育,教育者才能使教育主张和教育形式在平等地位和基础上双向互动。教育和受教育者的思想交流,思想相互作用,心灵相互碰撞,才能形成思想的火花。“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不能否认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改善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的直接经验应该有一定的优势,但必须在接受教育理论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变成自觉行为,并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在教育过程中的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理解要与其他理解相互比照,在动态比较的过程中完成学业,从而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化,教条化。

参考文献:

[1]邱光洪.道德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14):142-143.

[2]孟晓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实施途径[J].文学教育,2014(8):138

[3]郑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思考[J].世纪桥,2014(5):28-29.

[4]张凤刚.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J].青年与社会,2014(3):63-64.

[5]李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J].管理学家,2014(6):223.

[6]梁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创新[J].金田,2014(6):286.

第12篇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15-02

当前在高校管理中存在各种影响高校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在当前如何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点与新要求,建立一套适合组织创新、发展需要的激励机制已成为高校管理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管理中引入激励理论的必要性

1.教育是人才培养之基和立国之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教育,既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也是人力资源开发和国民素质提高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就与高校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管理能激发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为他们积极参与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创造条件。

2.激励是高校管理职能的核心要素之一。从管理的角度分析,激励就是在分析人们需要的基础上,将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相联系,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员工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自发、主动地贡献力量。

3.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教职工的内在需求和积极性。在高校,激励机制的主要对象是教职工,激励说得通俗就是刺激,使教职员工通过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刺激来最大地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满足教职工个人需求。

二、高校管理的特殊性需要激励机制

高等学校的管理相比企业管理有其内在的特殊性,这也是由高校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实现教育管理,不仅要考虑社会管理中的普遍的和共同的职能,还要考虑教育管理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特殊职能。

1.高校管理体现“育人“性。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是高校的职能所在,高校肩负着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管理育人、教书育人都是高校管理不同于其他社会管理的主要区别。高校的一切硬件设施、活动、制度、软环境等都要体现出为育人服务的目的和保障或者要为育人活动提供精神力量。高校的管理者,不仅要管理,还要育人,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要以自身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去教育或者影响学生。

2.高校管理体现行政性和学术性的统一。我国的高校不同于国外的高校,我国的高校基本上都是政府举办的,受党的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行政人员也同政府机关一样具有行政级别,同时,高校的行政人员往往又都是具有一定学术职称的教授、副教授等。这样就出现了高校的管理者既行使行政权力又行使学术权力的双向特征。

3.高校管理主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高校的工作任务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好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发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肯定会经常碰到各种矛盾和问题,高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只有不断地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教育事业才会发展和提高。

三、几种常见的激励理论

关于激励理论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综合性激励理论。在几种类型的激励理论中,能比较全面反映激励全过程的就是综合性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他把人类的多种需要归为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制定激励机制时,要充分考虑管理人员需求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制定具有差异化和层次化的激励策略。

2.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前者是外在因素,后者是内在因素。双因素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揭示了内在激励的作用,他对管理者如何更好地激励员工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期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工作激励期望理论。这一理论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目标的价值估价越高,同时他判断自己获得这一成果的概率越大,则这一成果对他行为的激励力量也越大,对于调动他的积极性的作用也越大。

4.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研究工作报酬的合理性、公平性对个人积极性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动机不仅受到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其所得相对报酬的影响。

5.综合激励模式。综合激励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波特和劳勒提出的。这一模式较为全面地说明了激励内容的全部内容,几乎包含了上述几种激励理论的内容。这是一个激励努力绩效报酬满意以及从满意反馈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从对综合激励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高校的管理要使激励能产生预期效果,就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如何根据各人能力进行分工,如何设定合适的工作目标,给予什么奖励才能适合不同人的需求来激发积极性,设定什么样的有效奖励制度能使教职工不断保持积极性,如何进行公平考核才能使教职工感到公平、合理和满意。

四、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1.物质激励。恩格斯曾说过: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要做好管理也一样,没有物质的激励是不行的。分配制度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校一方面可以尽量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同时也要坚持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各种物质奖励机制来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精神,提高教职工参与管理的热情。

2.情感激励。高校管理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对教职工政治上信任,思想上理解,业务上尊重,工作上依靠,生活上关心,发展上帮助。要不时地将学校的温暖和关怀送到教职工的心坎上,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要创造一些能使教职工行使主人权利的机会,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和工作热情。

3.培训激励。对教职工也要根据情况进行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管理培训等,通过培训能让新教职工尽快投入工作,能让老员工调整心态,重燃工作激情,能使教职工拥有远大的目标和抱负,乐观进取的心态,持久的耐心和强烈的责任心以及坚持学习的态度。

4.评价激励。学校对教职工进行评价时,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一个好的评价机制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也要制定一些考核机制,因此这些考核机制的制定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制定的过程要让普通的教职工参与,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5.榜样激励。在高校中可以树立体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工作突出、积极进取的模范先进人物作为榜样,他们在教职员工中有着良好的形象,能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能够带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并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总之,激励理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理论,它对提高学校管理绩效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得越科学、越全面,效果就越好。激励教职工是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效率的一个重点,也是衡量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德良.论激励在教师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2,(12).

[2]李培俊.完善教育激励机制的思考[J],新视点,2004,(5).

[3]杨海红.试析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