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孩子数学思维如何培养

孩子数学思维如何培养

时间:2023-12-29 15:09: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孩子数学思维如何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孩子数学思维如何培养

第1篇

一、消除学生“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学生总认为文言文很难理解,难把握朗读节奏,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先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让他们有信心和有兴趣来应对文言文。因此在教学中就要选取简单的材料,名人的故事以及有教育意义和吸引力的短篇文章,如:《孔融让梨》、《两小儿辩日》、《凿壁借光》等,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既简单易懂又趣味无穷,不必有任何惧怕心理,这样就会慢慢喜欢文言文教学。

二、创新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借助讲述经典故事导入情节,如教《孙权劝学》时,由三国故事导入,用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的歇后语导入,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继而进入本文的《孙权劝学》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明白: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2.孙权怎样劝学的?分了哪几步?

3.劝学前后有什么变化?(刮目相看)

三、指导趣味性地朗读

1.默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学习字词,学生轻声讨论2-3分钟。

2.范读。教师范读重点段落,边读边想象里面的画面及相关情节,让学生初步划出文言文重点句子的朗读节奏。

3.小组齐读。大家齐读,要读出情感、节奏,教师也可及时点拨、纠正读音、节奏及文中的语气,并体会情感。

4.学生竞读。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竞争中相互提高,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文章主题的作用。选取经典段落,并学会边读边做简单的批注,绝不去死记硬背。

四、创设情境,学生参与课堂,并学会用表演方式渗入文章内容,深入文章情节,体会文章的主题

走出传统教学误区,力求多变创新,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老师嚼,学生咽,老师抄,学生背”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去。例如:教《孙权劝学》让学生表演孙权三劝时的不同语气和神态,从而了解孙权的劝学能力。继而承接文章的情节来点拨,为什么会判若两人,了解经典句子――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

五、难中取易而点拨,初步积累并指导背诵

尽量抓住文中易把握的内容去点拨,如:教《三峡》,写水抓住水急、猛等词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学生了解三峡夏季水的特点,冬季特点抓住重点诗句(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了解秋、冬季三峡的凄美,并抓住后半部分的优美词句“林寒涧啸”,指导学生背诵,这样印象就会更深刻。

六、拓展延伸,练习巩固与知识发散

1.知识点。教《桃花源记》时,重点识记古今异义词。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绝(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

教学中将采取难中取易,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如文言虚词和一词多义:

之:(1.两狼之并驱如故。不译,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花之君子者也。的;3.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虫争斗)

名(1.有仙则名,出名;2.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或(1.或者,表示选择;2.或王命急宣,有时)

2.主题拓展。如教《桃花源记》

(1)桃花源人为什么听了渔人的故事后皆叹惋?

(2)他们为什么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个地方?

(3)本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感悟?

(5)你认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第2篇

小学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乏味的学科,如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的教学成绩就很难提高。可见,趣味性教学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是多么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这也是很多教师研究了很多年的课题。下面,笔者就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听,教师讲的时间要占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学生根本就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满堂灌,也叫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残忍地抹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扼杀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很不适应现在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怎么会得到发展呢。所以,我们必须要改正。教师必须要具备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要有创新教育的先进理念,深刻领会创新教育的重大意义。只有教师的思想进步了、提高了,广大教师才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孩子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不但要教会孩子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们学习数学方法,教会孩子们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如何自主、创新地去学习。因为小孩子普遍独立性差,不会独立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解决数学问题,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稍稍隐性的东西都无法看透,逻辑思维能力极差。所以,广大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示范给孩子们看,在解决问题时正确地引导,做练习时耐心地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给孩子们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才会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在给孩子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争取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能力水平的差别,做到量体裁衣,不能张冠李戴,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成绩差的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通过正确的回答问题而找到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就能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活起来,学生都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课堂的教学效果显然会得到大幅的提升。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动力之源,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教师取得优良教学成绩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研究学生的心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采取适合小学生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相应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发现和表扬学生的优秀之处,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巧妙地用激励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还要努力创设成功和失败的情境,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感受:那就是在顺境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逆境中找到真实的自我,学会探究式学习。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多多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印象是深刻的、感受是深刻的,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题会迎刃而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探索出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就会培养出举一反三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去感受在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尊重学生的人格,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小学生的年龄还小,比较单纯幼稚,但是他们都有强烈的自尊心,都不希望在同学、教师面前出丑或是挨教师的批评。记得有一次,我的女儿犯了错误,她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不想让别人知道,担心我在众人面前批评她,所以她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将我拉到一边,小声地对我说:“爸爸,不要现在批评我,哪怕你回家打我都行。”当时我很震撼,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温和地说:“放心吧,以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就行。”女儿对我万分感激,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女儿的心情都特别好,充满阳光,学习、生活都积极向上,甚至学习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深,我认识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从那时起,每当班里的孩子淘气、犯错误,我都不再简单粗暴地批评、教训,而是耐心地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那颗稚嫩的心。在课堂教学中,我更是如此,从不对孩子发号施令地分配任务,注意和孩子们平等交流,对他们进行科学性、艺术性的教育,使孩子们感受到我的关心和关爱,使孩子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到我对他们人格的尊重。这样,孩子们会很自然地、积极主动地接受我的批评和教育。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吗,我们只要坚持创新教育、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积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一定会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责编 高伟)

第3篇

摘要: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提高的过程,传统的教育习惯是权威地告诉孩子结果,这就剥夺了孩子感受的权利。而现代教育倡导过程教育,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切身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本文立足教学实践,在课程改革的热潮中进行冷静思索,在探讨教学过程中,如何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如何自主探究学习,旨在能为深化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式转变;学习体验;体验学习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62-01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切实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确并不容易,最根本的就是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互动共存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适应。《新课程标准》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富于个性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将会是一种愉快地体验。

1.生动的案例

1.1记得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学内容是:口算除法,其中的操作环节是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旨在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与思考,明确42÷3的口算算理。每个学生手中都有4捆小棒,每捆10根,还有单独的2根,共计42根。许多学生迅速地完成了操作,一个孩子自告奋勇走上讲台,给大家演示自己的分法:先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一捆,还剩一捆,再把单独的2根小棒前2份每份分1根,最后拆开剩余的一捆,取1根补齐第三份缺少的l根,其余的9根每份再分3根,这样,每份分得14根。他正期待着台下的掌声,没想到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笔者知道孩子们一定有不同分法。于是,请他们一一演示,说出分法。孩子们非常活跃,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才能。对于每一种分法,只要正确,都给予肯定,并对思路简洁的分法表示赞赏。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们收获很大,意犹未尽。回想起别的孩子不够巧妙的分法,没有给孩子灌输老师的思想,矫正弥补其不足。不忍折断孩子想象的翅膀,不愿看到他们眼中的失望与茫然,更不想违背这一操作环节拓展思维的初衷。笔者认为自己是对的。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为教书而教书,而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更有效地与学生交流,引导他们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是对人格的塑造,也是对思维的拓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1.2班里许多学生的家长在水果批发市场销售水果。于是,带他们走进市场,恰巧一辆运苹果的卡车正在卸货。学生身临其境考察了有关问题:(1)一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200克。 (2)一箱苹果的重量是(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 )。 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单位名称,感受了它们的大小。然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验:

(1)搬一搬,一箱苹果10千克,说出自己的感受。(2)算一算,一箱苹果10千克,lO箱苹果重多少千克?50箱呢?(3)想一想,多少箱苹果重1000千克?(4)议一议,一箱苹果重10千克,一个铅球重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一头牛重500千克,()个()的重量是一吨?学生通过对多个事物进行比较,丰富了表象,感受到"吨"是一个很大的单位,从而加深了对"吨"的理解。(5)数一数,这辆卡车装了多少箱苹果,求出它的总重量。不少学生领悟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于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内在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指导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拓宽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学习牵线搭桥。

1.3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余数的理解,创设了每一个学生都体验过的情境:元旦联欢会,同学们用四种颜色的彩灯共206个布置教室,按红、黄、蓝、绿顺序依次排列,你能确定最后一个彩灯是什么颜色吗?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他们最后发现:206÷4=51(组)……2(个),最后一个彩灯是黄色的!师生一片欢呼声,学生们为自己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样,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奇妙!一连串的问题将有限的题目引向了无限的思索,拓宽了思维领域,培养了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2.冷静的思索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能够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情感得到体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深入全面自主地探索未知世界。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应用反思的能力。在教学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不易理解。数学知识本身很抽象,而孩子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一些抽象的事物时,总存在一些客观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的障碍,这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在生活中体验,在过程中体验。

最后,学习是教育者的终身需求。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去接纳不同的解题思路,如何去评价学习的质量,都是教育者非常关注,也是必须具备的教学素质。教学永无止境,学习更无止境。因此,作为教师,更应不断提高自己,扩充知识,拓宽思路,放眼未来,注重知识能力的获取过程,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40-02

中国的数学教材几经改版,日臻完善,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不断进步,跟上世界步伐。如今的新课标教材更是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前那种学生跟着老师走的刻板的教学方案已不再适用,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活跃的相互合作的课堂,需要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1.让学生爱上数学

在教学工作中,我认为首先得让孩子们爱上数学这门课程,就算初中生还处于懵懂时期,但对于自己热爱的东西也会执着,这就很容易出成绩,尽管他可能还不了解数学真正的含义和重要性。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自己不那么了解又有点枯燥的学科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多多努力了。

1.1 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老师完全可以让同学们在思考老师的问题的时候自由讨论,这样孩子们不但可以互换想法得到更多的思路,还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不让学生们觉得枯燥无味。还可以就学生们所回答的问题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学生的思考方法最独到,哪个学生的答案最准确等等,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还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自身学习条件。

1.2 做一个幽默的老师。数学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多是严肃的。而一个风趣幽默的数学老师往往很受学生欢迎,并且教学工作往往是事半功倍,原因何在?幽默的基础是渊博的知识,高雅的玩笑能让人心情舒畅受益匪浅,高雅的数学玩笑更是发人深思,一个幽默的数学老师不仅能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数学,有时还能举一反三,通过一个数学题让孩子们明白另外的题的解法。不要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紧张的气氛,要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相信我,这样往往事半功倍。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90%以上的学生的智力是相差很小的,都能学好。数学学困生往往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他们不会学习,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在教学中,我注意要求学生预习、自学,在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结构和联系,总结寻找学习的规律,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引导,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从不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自觉思考的能力。

2.1 培养探讨的习惯。课堂上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客观性的提问,引发学困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场景中,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如在教完相似三角形的同时,你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教学楼前的石柱子你怎样测得它的直径?"让学生讨论,找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2.2 培养学生善观察的习惯。观察是引发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学困生的观察能力必然要差些,所以我们的老师就要有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画面去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获得知识,以直至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样使学生体会观察而带来的收获与兴奋,就自觉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

2.3 培养小结的习惯。在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即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重点在什么地方,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这样强调自己去学习。小结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容易忘记。教学实践证实,只有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才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让学生理解数学

对数学的热爱,扎实的数学功底,有了这两样差不多就塑造出了一半个人才了,而对于人才来说,最最重要的就是不拘一格的思想。他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他能做到别人连想都想不到的。那么,我们的人才便出现了。小孩子的思想是天真的,不受限制的,往往能想到很多大人想不到的事,特别是初中生,拥有了一定的知识且还保留着那种不受限制的的思维,这是最好的。我们要让孩子的想法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一道数学题,可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但一定并不止一种解题方式,在看到学生用你没想到的思路做出那道题时,你最好给他一些鼓励与赞美,而不是告诉他你的方法更好,这样孩子们才会让自己的思维不被困在牢笼里,并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因材施教,让孩子们的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孩子理解数学的意思便是让孩子们在数学领域里自由飞翔,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学习能力一直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过程只会持续10几年最多20几年,但是学习的过程是持续一生的过程,时代的更替,技术的发展,让学习的知识内容变得陈旧,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我们需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的去学会各种知识,这就需要有一种学习能力,教育过程除了教会现有的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育以有限时间发挥无限作用的机制。

4.结语

初中生是一个即拥有知识又拥有自由思想的群体,而很多人的天赋却是在初中时代被淹没了,这无疑值得我们教师深思,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告诉他这种方法不对,而是需要在他表现出他与别人的不同时,告诉他你是最棒的。不要再用旧时代的教育方式来限制新时期孩子们的怪想法。让我们的教学方式塑造出更多的祖国栋梁,让我们的教学方式跟上时代步伐。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思维训练;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99-01

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过程,是在人脑中进行的一种复杂而高级的运动,是对外界信息的反应和加工。实践证明,人的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培养起来的,而数学又是思维的体操,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使用培养训练学生思维,帮助其更好发展,也是广大教学工作者亟待面对思考的问题。从小学生自身的角度看,这一阶段正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更需要强化思维训练,提升其抽象思维能力,实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为其后天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笔者将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展初步探讨。

一、丰富数学表象

表象是形象思维训练的基础,是开展联想和想象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过更加直观的形象来反应现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作为形象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奠定数学学习的基础,有效数学活动的开展也要着力帮助学生们建立丰富、鲜活的表象[1]。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信息主要是语言信息,但是小学生往往因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而很难理解这些语言,导致对课本、课程的接收程度较低,整个教学的效果也事倍功半,而视觉表象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能一下子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拓展其思维想象能力,帮助其吸收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对于小学数学课程中表象的展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加强直观演示,如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小棒,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具,在使用中常常由老师握在手里,告诉学生自己手里有几根以及如何加减等等,其实很多学生根本看不清楚。对此,可以稍作变化,将一根铁丝固定在黑板的两端,再将这些小棒捆绑在铁丝上,让学生亲自参与数一数小棒的数量,亲眼观察小棒的变化过程,也更加具体生动,继而教学效果也更加事半功倍。再如动手实践,以“长方体的认识为例”,让学生拿起橡皮摸一摸光滑的部分,称之为“面”;摸一摸面与面相交的线,称之为“棱”;再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点,称之为“顶点”,借助具体实践过程增强学生相关知识点的感官认识。此外,还可以借助课外实践活动,多媒体工具的演绎等,深化孩子们对数学表象的认识。

二、引导数学联想

如果说表象的获得,是整个思维的起点,那么联想能力的培养则是形成新思维成果的必备条件。所谓联想,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过程,其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之间所具有的千丝万缕联系。联想的实质是对表象的再加工,通常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联想主要有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和相反联想三种[2]。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上,对于联想主要有“相等到不等”、“已知到未知”、“运动到静止”以及“数到形”等等。以数形结合教学为例,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数与形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两者之间的矛盾统一也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因素,是贯穿于数学发展长河中的一条主线。两者的结合,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数”产生于对“行”的计算,又借助“行”得以记录,对“行”相互关系的比较和度量,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数”的发展。以平面图形与数的关系为例,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好二维空间的形象,能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感受数与形、面与线的关系,对于问题:“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面积会扩大几倍?”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去推算,那么孩子们只能获得数的变化情况,如果把数与形的变化结合起来,整个问题也会更加一目了然,学生们获得的印象也更加深刻,记忆也更加长久。

三、发展数学想象

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也是建立在具体、直观的基础上,这也与其思维特点有关,如果只是开展一些基础性的教学活动,那么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也无法得到质的飞跃[3],如果引导孩子们重组生活中的一些表象,开展一些积极地想象活动,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表象,不仅有助于学生表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其整体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表现形式上,想象主要有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对于再造想象主要是指把数学语言表示的空间形式在图像上或者头脑中复现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常依靠创设情境来再造想象,以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为例,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下,所有的鸡都飞在空中,地上多出来的脚不就是兔子的脚吗?这样就可以得到兔子的数量,继而也就可以算出鸡的数量。对于发展想象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更多的鼓励孩子们进行积极思考,通过诸如一题多解的训练过程提升其思维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张 觉.磨砺学生的思维――关于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13(04):61-62

第6篇

其实数学本身是一个知识集合,很多领域的一个基础学科。学生上课时,缺乏有效的互动,老师往往只是注重数学知识的灌输,而非通过互动去引导孩子发现这些知识,因此,整个课堂就变成了数学知识的堆积。老师在讲题时,孩子们听得头头是道,但当自己做题时,这些知识却难以具体应用到解题的过程中,知识与知识之间无法融合,更无法和题目建立起相关的联系。结果,因所学知识得不到应用而不能进一步强化,久而久之,这些知识也会渐渐淡忘。

因此,我们数学教学工作者最应该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数学意识,数学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学习,进行适量的思维方式的训练不但有利于数学的学习,而且能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更能让他们在学习中真切地感受数学美;积极地去发现数学美;主动地去追求数学美。

关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意识,我有以下五点看法:

一、观察力是培养孩子数学意识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中玩、玩中学是培养孩子学习观察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在学习数字2时,孩子总是认为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物体才是2,而对形态、颜色稍有差异的两个物体,就不能确定它们的数量。这说明,在建立数字概念时,数字的实际意义比较抽象,不容易把握,因此引导孩子们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习数字,才是符合数学规律的。

二、专注力是培养孩子数学意识的保证

专注力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把注意力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能力。对孩子来说,要培养这样的能力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根据孩子们在小学阶段的心理特点,我们一定要在兴趣教学中,突出“玩”,在玩中记,只有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数学是抽象的,而孩子们又特别最喜爱玩游戏,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借助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学习,既能使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记的快乐中主动构建数学意识,又能维持他们的注意力,继而提高专注力。

三、记忆力是培养孩子数学意识的关键

记忆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孩子的记忆以无意的、形象的记忆为主。但在家长的启导下,随着孩子活动范围的扩展,语言能力的增强,孩子的意识记忆也会逐渐发展。教孩子数学,培养孩子记忆力就显得尤为关键。

四、思维力、想象力是培养孩子数学意识的核心

想象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在兴趣中,画中学是培养孩子数学想象力的最佳方式。世界万物都是按数和形组成的,数学就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孩子而言,从教数数和加减法入门的数学知识只能是无意义的吟唱和记忆性运算,他们难以理解数字和符号等概念的意义。

五、结合生活实际是培养孩子数学意识的根本

我想说,除了老师在学校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之外,更多的时候是要靠家长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玩一些促进空间图形思维的玩具,比如魔方、积木等;可以陪孩子做手工,不仅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能让他学会长度测量、称重、面积估算;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数学游戏,比如跳棋,象棋,锻炼孩子的数学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可以带孩子购物时让他来算账,让孩子认识各种物品,知道一斤鸡蛋有几个,一个西瓜多重,一打作业本有几本,并有意识地让孩子算算,1斤大米多少钱、10块钱可以买几斤黄瓜,总共的物品多少钱,给100元,应找回多钱等等这样的问题,锻炼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

第7篇

一、在游戏中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动导入对教学过程至关重要。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课题内容,既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如在组织大班数学活动《看图列算式》的导入部分时,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的掌握情况,我采取“乘火车”游戏,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活动前为每个孩子准备一张印有10以内加减法算术题的车票,当我将游戏规则介绍完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出车票,认真地算着车票票面上的算术题,然后根据游戏规则说出票面上的算术题的答案,找到相应的车厢,从而在说说、玩玩中帮助幼儿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能力。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以游戏的方式展开,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

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这种思维是在直观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其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和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因此,幼儿的数学认知活动离不开感知和动作的参与。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幼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形象的“数字歌”、“找邻居”、“找朋友”、“送信”等游戏都是借助幼儿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比较大小》时,在活动刚开始时,孩子们听说要帮助猫咪穿衣服高兴极了,纷纷到生活展示区,找到同类的两种物体(红颜色的大裤子或黄颜色的小裤)进行大小的分类,并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红颜色的大裤子送给大大穿或黄颜色的小裤子送给小小穿。”这种经验的主动获得,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给大小分类、送礼物的游戏中,孩子们人人都能积极参与和动手,在整个游戏活动中兴趣很浓,一点也不觉得枯燥。通过以游戏形式开展数学活动,小班幼儿在感知知识的同时获得满足感。

2.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情感

数学游戏能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对幼儿没有精神的束缚和压力,有利于智力的全面发展。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如在中班数学活动《数月饼》教学活动中,我通过中秋节小熊做月饼来过节,引起幼儿数月饼的兴趣。在师幼一起数月饼时,我说不同的月饼要送给不同的人,如大的圆月饼是送给熊爸爸的,带有小兔子图案的长方形月饼是送给小白兔的,这样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性。幼儿都能根据月饼的大小、形状数出月饼的个数,学会按月饼大小、形状进行分类并记录,突出了活动重点,同时还学会分享。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更可以丰富和深化儿童的情感,从而陶冶儿童的性情。

3.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合作意识比较薄弱,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平时数学活动设计时,我会尽可能多地安排一些合作内容,活动中鼓励幼儿合作,从中体验合作的乐趣。例如:在小班综合活动《我和瓶子做朋友》中,我以“瓶子”为主线给每个瓶子画上了点数,以小班幼儿熟悉和喜爱的“猫”为主角,用游戏和拟人化的形式灵活整合各个领域的知识,设计一系列活动过程,如找朋友合作给瓶宝宝喂豆豆、瓶乐会、送瓶宝宝回家等。在这当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同时还获取了一些基本颜色、按颜色配对等数学知识,可见数学知识促进了幼儿游戏的深入。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活动中合作能力强的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一起游戏,能让孩子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稳定、自觉化。

4.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教育家陶行知这句浅显易懂的话,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许多数学知识要通过幼儿的亲身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形式更受幼儿的欢迎。幼儿是在教师为其提供的数学环境中,通过自身与环境的接触,自由探索,动手、动脑、动口,在游戏中融入数学教育,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在游戏中结束活动,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

第8篇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为了使孩子们身心放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兴趣,热爱数学知识,积极主动地进行探讨和研究,幼儿教师发现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有助于幼儿在学习中具有较强的兴趣,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来,具有高昂的激情。在游戏中构建数学教育,可以建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孩子们更好地进行学习,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进步;还可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使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合作和创新。

二、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的策略

幼儿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它们还缺乏很多的感性知识,需要幼儿教师及家长及时地帮助和纠正,使孩子们具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究,发现在游戏中构建幼儿的数学教育,同各种学习资源,培养幼儿用这些东西进行拼图、搭积木、排序、数数、分类等。使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的进步。

(一)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奇的事物兴趣较高,这种新鲜感驱使孩子们进行观察和行动,幼儿教师通过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是孩子们去发现和探索,了解周围事物的特征。例如教师拿出各种形状、不同颜色及图案的积木,摆放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马上用自己的小手摆弄着。教师领着孩子们进行摆拼各种有趣的事物,一边摆放,一边说道“这是绿色的正方体,上面画的图案是什么啊?”,孩子们回应“是小兔”。接着,教师要求孩子们拿着自己手中的积木,也学习教师的样子,进行描述,看谁说的最好,说得最正确,最后教师给孩子们饮食或是小红花进行鼓励。教师还可以给孩子们拿出一些不同形状的卡片以及胶水和剪刀,让孩子们进行粘贴,看孩子都能制作出哪些事物?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培养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了形状的基本知识,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类大脑反应和心理的结合体,体现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及反应能力,通过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游戏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在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中,大多数数学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游戏的过程来完成。例如幼儿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分发幼儿使用的观察事物的书和画册,带领孩子们找出书内图案中指定的数字的位置,孩子们在书里面翻来翻去,仔细的看着,对这种找数字的游戏很感兴趣,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在嬉笑中,比比划划中观察着数字的特征,都希望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数字,孩子们在表达的过程中掌握数字的发音及数字的基本特征。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培养孩子们积极动脑,注意观察,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及反应能力。

(三)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在幼儿的教学中挖掘孩子们的学习潜能,是幼儿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例如幼儿教师在教授孩子们《10以内加法》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可以将带数字的磁石放在黑板上,并用“-\+”符号进行连接,然后教师让孩子们进行击鼓传花的游戏,当鼓声停止的时候,手里面有花的孩子回答黑板上的数学问题,等孩子们回答完问题之后,幼儿教师及时的给予孩子们支持与鼓励。教师也可以举行猜一猜的游戏,将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给让孩子们分发大小两种不同的事物,其中一名孩子进行变换事物的位置,让孩子们在猜测进行比大小,最后,教师给予孩子们及时纠正。通过进行这样的游戏策略,灌输了孩子们数学思想,锻炼了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对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整体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第9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多媒体;激发兴趣;增强信心;促进提升

近些年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确实给我们的各学科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一次革命,我们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对学科教学强大的辅助功能。但是,如何更好的发挥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怎样动态形式展现给学生,以及如何进一步利用多媒体的教育资源,更好的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应该深入探讨的新课题。笔者在此结合多年来的数学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有效的使用多媒体谈几点体会。

1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可以极大的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根据著名的心理学赫瑞特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有83%的信息获取需要依靠视觉,而听觉仅仅占到11%,远低于视觉所获得的知识[1]。因此,采取包括电子白板、PPT等多种多样手段和形式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使得教学能够生动活泼,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时,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小熊过生日”的动画场面:小熊的生日到了,小熊邀请了森林里所有的小动物来参加自己的生日派对。生日当天,小熊做了精心准备,在灯上挂满了鲜花,在门上挂上了“小熊生日派对”的牌子,等待大家的到来,等待小动物们送来的礼物堆成小山。这时,主持人把生日蛋糕切成若干块,然后平均分给小伙伴,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问题。有趣的视频画面伴随着《祝你生日快乐》的歌曲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求知欲被成功激发后,数学教师应当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对于学生进行引导,并且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产生初步的想法。当学生动脑筋而且彼此之间进行谈论和交流后,应当利用动画向学生展示更为具体、准确的答案,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总而言之,借助多媒体这一先进科学技术的产物,通过合理的安排和生动的展示,可以使得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以激发,促使其在未来学习生活中能自我主动地探索知识[2]。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从根本上保证了整个课堂氛围的和谐。

2多媒体创设合理的情景,能够极大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多媒体教学和电子白板可以非常生动的展现各种内容,对于小学学生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恰当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一个近乎真实的教学情景,使得学生能够在不自觉中身心完全投入,激发其个人的求知欲,为教学的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例如,教学《比较》一课时,多媒体展示一段视频短片,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激发了小朋友学数学的兴趣,学生看见绿色的草地以及草地上的景色。看见画面上的母鸭和小鸭。紧接着又看见一群母鸡和小鸡。鸡妈妈和鸭妈妈带着它的孩子在草地上开心的玩……这样,美丽的画面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自然而然激发了思维。这时候,鸡妈妈和鸭妈妈比起看谁家的孩子多了。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比多比少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小鸭和小鸡谁多吧?经过讨论,学生想了很多办法:有的说让小鸡和小鸭一个对一个。有的说找个公正的人分别数一数就比出来了……。这样,学生在愉悦的兴趣中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

3教学难点和重点通过采取多媒体展示的方式能顺利的突破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往往会有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其中最为显著的莫过于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与教学重点的把握中,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课件后及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那么很容易将教学难点突破,也顺利的抓住了教学重点,这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小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这一点,笔者设计了PPT课件,利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多观察,保证学生非常直观、准确的理解数学知识,并且记忆较为深刻。例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一册《基数、序数》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学要求让学生首先要学会数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对基数和序数有个初步的认识,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分清数的两种不同的含义,但不出现“基数”和“序数”的名词。教学中如何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教材“基数”和“序数”表现形式,是本节课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学时,通过课堂电子白板展示,以体现每届奥运会中,运动项目的纪录不断被刷新提高,从而使得学生产生兴趣。播放完成后,进行相应的引导,从领奖台上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以及获奖汇总表上的名词来理解感知“序数”的意思。而从金牌、银牌、铜牌的数量来理解“基数”的含义。通过播放奥运会的视频短片引导学生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进而启发学生从金牌、银牌、铜牌的数量的多少来决定名次来理解“基数”与“序数”联系与区别。总之,多媒体在数学教学的运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来选用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多研究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做到恰到好处的运用这一辅助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数学情感,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拓展教学内容,揭示抽象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有效地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兰兰.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灵活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年11期

[2]庄华玲.多媒体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优势[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3]王金兰.多媒体技术开启数学教育的新闸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04期

[4]李腾曦;黄少萍.多媒体技术在优化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究;2009年01期

第10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激起创新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正常情况下,如果孩子的数学学习成绩好,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我在教元、角、分时,我问:同学们,你们上超市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很多孩子很快从口袋里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看着那么多的钱,有些学生眼睛发亮了,他们的兴趣点被挑了起来。这时,我亲切地对学生们说:“你们都认识这些钱,因为我们经常看到、用到。但是你知道如何用它去买东西吗?你们知道该如何换算吗?”孩子们一下子懵了,我适时的说:“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换算这些钱,好吗?”通过这样的设置,孩子们特感兴趣,他们也就很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创新热情

孩子们因为天生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所以他们总是有许多问题,也总喜欢问为什么,在问的同时,还会随之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那么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的加以引导,努力调动和培养。

例如:我在教“能被3整除”时,我故意笑眯眯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只要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我马上就可以判断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孩子们看着我,都情不自禁地摇头,我知道他们不相信我。但是他们仍然因为好奇,而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好多孩子都想试一试我的真假,还有的调皮鬼想难住我,结果我不仅说得快,而且说得对,惊叹之余,学生们的兴趣高涨,急于知道我是如何快速判断的,从而为探求新知创设了情景。

三、创建和谐氛围,探索创新途径

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自发学习的教学体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积极构建开放有序、健康高效、和谐民主的育人环境。而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有利于活跃思维,进而促进创新潜能的发挥。

教学时,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独辟蹊径,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教加法的分配律时,通过我的讲解得出结论:(a+b)×c=a×c+b×c,有的学生对(a+b)×c=b×c+a×c提出疑问,因为和公式不同,很多学生认为是错的,这时教师并没有马上作出判断,而是耐心讲解。这正是独辟蹊径的表现,这样不仅能够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助于开辟创新思维的新途径。

四、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在数学学习中,能学会提问,能发现问题,才能有新的发现。因此,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然后通过适时的点拨,让学生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新的知识。例如:在教乘法估算时,21×48是看作20×50进行估算的,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21×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问题的提出“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有的赞成这意见,有的则说:“48看作50,大2,积就增加了2个21,如把21看作20,就小1,积减少1个48,估算结果就比较接近精确值,口算也更方便了。”又如:在教统计时,学生问:“每小格可以表示1或10外,还可以表示几?”全班顿时兴奋起来:“可以表示20、100……”“可以表示任何数……”“每小格不可以表示任何数,0及比0小的数就不行。”学生们在激烈的讨论中,很快的融入课堂,这样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学习,对于课堂的效率,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

五、鼓励动手动脑,培养创新能力

第11篇

从课程标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可以看出:数学是人生成长的必备素质之一,人只要生活,就离不开数学,离不开数学思维。而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素质的提升,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的。由于受学校生存与发展及各种利益的影响,教师独占课堂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农村初中尤为严重,几乎不给学生主体表现的机会,教师“一言堂”到九年级的时候,中等以下的学生几乎无人问津,只抓几个尖子生,拿名誉,将数学教育变成了数学的精英教育,忘却了数学教育的本质是大众的数学,公民的数学,致使大部分学生厌烦数学,数学意识得不到培养,数学潜力得不到挖掘,影响着学生发展和成长及将来的生活质量。还给学生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精英数学和大众数学都是大有益处的,也是国家素质教育所需求的。

一、还学习的主动权

新课改已实行十余年,由于受传统教学和师至尊严的影响,很多教师都习惯做课堂上的主人,从复习导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与巩固,都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目中无人。学生只有服从,很少有自主性,也不给学生自主的机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违背了教学规律。岂不知这样做教学成绩也不十分理想,千教万教,学生不学也是白教,教师辛勤的努力、洒下的汗水最后还是落在学生身上,由学生来最终体现。因此,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是提升教学成绩,促进学生数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铺好路。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最简单的就是将你自己是如何学习数学的传于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分知识——意义与用途?如何剖析定义——种属关系及内涵与外延?如何分析公理、定理——条件与结论?如何解决习题——已知与求解或证明?自己是通过什么条件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如何思考的?解题格式如何?等都告诉学生,经过逐步的培养和锻炼,学生是能够掌握数学的基本学习方法,自己也就能进行预习和主动学习了。二是讲知识的关键点。学生虽然自学一部分知识,但在关键的地方还不一定弄懂、弄透,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还需要教师的指导。一个原则就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不要去讲了,学生会觉得你磨叽,影响学习兴趣。讲就讲关键的、学生觉得似是而非的,能以点带面的、融会贯通的知识,学生才觉得“解渴”、“过瘾”。三是展现学生思维。由于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学习有时会感到枯燥,这就要保持长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学习融入其生活之中,变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思维,自己是如何分析概念的?如何运用定理的?如何巧妙地找到解题的关键点?缺少的条件又是如何解决的等等,让学生去说一说或写一写,交上来给老师看看,老师从中选优张贴的墙报上。对于有些知识或例题或习题,尽量去激励学生到黑板前来像老师一样讲解,教师可把握方向,给予补充,做个“配角”更是光荣的。表现是孩子的天性,愿意听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是孩子们的期盼,也是他们学习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和学习生活的调味剂。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常学常新,数学学习生活才会变得丰富多彩。

二、还给学生时空

在还给学生学习主动权之后,在课堂上还要给学生学习的时空,即时线的发展,空间的参与,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师就要有这个胆量,放开手脚,不能嘴上说还学生学习自,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教学中,总是放心不下,学生刚学几分钟,心里就忐忑不安,又怕这不会、那弄不懂的,禁不住就开始讲了。所以,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一是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达标习题来验收,并借此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二是给学生讲话的时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容纳不同意见,不嘲笑、不讽刺、不挖苦,尊重发言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安全感,尤其是心理安全。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独特的思路,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还给学生课堂,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参与的时空,我们的学生就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我们教师要与时俱进,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做好组织者和指导者。你的放权,恰恰是学生盼望的,是学生发展需要的,相信我们在课后做好充足的准备,开阔教学视野,不被学生问倒,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翔,相信我们学生的数学素质一定能够得到提升。

第12篇

对于同一问题的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决方式,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生长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等等因素导致社会上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但是有一样是相同的,即在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形成之初,有一个或更多的参考对象。“三岁定终身”也不无道理。所以,小学阶段的学习至关重要,更何况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的学科,不但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几点见解。

数学是用图形、字符来描述现实世界,与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超市、在生产应用中等等,所以我们应该从生活入手,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同时去观察生活,进而观察数学应用所在,当然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举例教学,让学生融入生活故事中做主角,设身处地地去想,这种情境教学法很久便应用广泛,在现在的教育中很是流行。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大脑处于生长阶段,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在课堂上联系生活讲解如何解决数学问题方面,学生会很容易的学习,因为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对这种故事或案例充满渴望和期待。例如5+5=10,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举起一只手,查查多少手指,再把这只手放下,举起另一只手,再查查有多少手指,再把双手举起来,查查一共多少手指。在此过程中不但要查,还要大声地说出来,小学生处于好动阶段,活泼,爱模仿,别人做什么他也喜欢做什么,并且还很快乐,所以老师可以提问“五只手指再加上五只手指是多少?”“那爸爸妈妈都有多少手指呢?大家回家以后要记得把这个问题解决啊!”学生回家后有的直接去问父母,有的孩子回家后自己动手查,不管结果怎么样,孩子们都在寻找问题的答案,都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老师提问只是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的同时去了解人体的一个微小的结构。寓教学于生活,不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增加了孩子和父母的交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善于观察才能发现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去想办法解决。正因为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车的轮子是圆的,而房子却是方形的?一年当中有几个季节,一个月是几天等等,所有的一切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发现的问题比老师传授的更有意义,记忆也更加深刻。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很多的学生都是我教授什么他们就学习什么,偶然的机会我带着几个学生去春游,有个学生来找我:“老师他们要吃我的蛋糕,但是我就这一块啊!”我便顺势说“那怎么办?”学生无奈地低下头,我便给他一把刀“给你,自己想想办法。”他拿着刀看看我,然后开始想办法进行合理地分蛋糕,最后每人手上都能有一块大小差不多的蛋糕。其实在分蛋糕的过程中,一方面,既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运算过程,同时,这其实也是一个平均分配的过程,分完蛋糕后,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叫做平均数和总和;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学生找老师问问题,基本上老师都会立刻给学生解答,这样会让学生养成一种惰性的心理。其实在学生向老师问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引导,剩下的就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不然,只知道一味地依靠老师或者家长的帮助,这样是得不到好的学习成绩的。

小学教育是儿童的启蒙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养成的学习习惯可能影响到他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众多方面。因此,在小学教学数学过程中就应该加强儿童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教育对小学生来说遇到的问题是最多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加强小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相关方面做了粗浅的论述,希望今后能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朱晓东.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J].小学时代,2011(01).

[2]高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考试周刊,2011(01).

[3]成金祥.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1(02).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三官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