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口老龄化利弊分析

人口老龄化利弊分析

时间:2023-12-31 11:2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口老龄化利弊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口老龄化利弊分析

第1篇

关键词:老龄化 老龄产业 疗养服务贸易

在《联合国2003年全球人口报告》中指出,人口过快增长和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致力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然老龄产业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并发展起来的,那么加强合作,并用开放的眼光寻求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应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疗养服务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矛盾是化解老龄化危机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事情总有利弊的两面。因为在压力背后是开拓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机遇,这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确实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需要,但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要真正形成市场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续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购买力,从而推动老年市场供给的增加及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熟。

疗养服务贸易是指以国外人口、特别是老龄、高龄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保健、旅游、休闲消费、养老托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国际服务贸易。最早提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设想是在上世纪末。然而由于发展条件和认识条件所限,并未在实践中引起重视。近年来,经济的繁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从人口、市场、产业等多重角度的综合审视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因而该领域的发展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疗养服务贸易潜在的国际市场

目前跨国医疗、旅游、养老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发达国家医疗保健费用高涨,为亚洲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如面对日本老龄市场巨大潜力,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放远眼光,在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制定中长期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已经修改了移民、税收和房地产购买的法规,以吸引富裕的外国退休者。虽然医疗旅游并非等同于疗养服务贸易,但它是疗养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开拓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从产业属性来看,疗养服务贸易属于消费者服务贸易,其不仅包括对相关服务供给能力的规定,从而对国内产业、消费结构和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有所要求,同时又需要顺应、吸引、引导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场。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务贸易,需涉及自然人较长时期的跨境移动以及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内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此来看,发展疗养服务贸易需要从供给与需求及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综合审视,其自身较强的专业特征使得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服务的相对价格这样的决定需求强弱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越加困难,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因而消费服务的寻找及经验特征减弱,信任特征加强,因此对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疗养服务贸易则从开放经济的视野下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在开拓疗养服务贸易新领域中较之开发“医疗旅游”的东南亚各国,除了共同的有利环境外,更有着自身厚实的优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疗养保健资源是疗养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前提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疗养保健资源的功效。这些资源涉及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社会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疗养资源层级、互补结构。具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疗养资源丰富,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已经开发出众多旅游度假及疗养胜地,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民风民俗等对疗养及形成健康、和谐的疗养环境同样重要。

(二)国内外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关键

从服务的提供地来看,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开发疗养资源及形成配套设施和措施而言比较重要;从服务的消费群体来看,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疗养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对象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并为自然人流动创造条件。如同旅游市场划分等级一样,疗养客源市场依据地缘、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等标准同样可以确定需要开拓的不同等级的目标市场。显然依据我国旅游业及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形势判断,疗养客源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

老龄人口无疑是疗养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养老托老方式的变化,为该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统计显示,到2030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来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国外消费和养老。如西班牙,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吸纳日本的“出口”老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本国的疗养度假地兴办日本老人村来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引进了日本现代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开发疗养服务贸易具备相关条件,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疗养服务客源市场。

(四)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是外部成长动因

开放经济条件与封闭状态相比,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动力等方面显然具备很多优势。疗养服务贸易的开展就是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它为解决各国及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强,在解决疗养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难度会逐步降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结论

毫无疑问,依据疗养服务贸易的内涵,深入挖掘本国开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各种资源,采取支持、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促其发展,不仅顺应了世界老龄化的趋势,充分开拓了该领域的市场,将与疗养服务相关的医疗保健、旅游住宿、养老托老等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从而对开展该服务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发展了无烟而高利润的产业,带动了旅游保健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解决本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和实践保障,因此开拓疗养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是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基于对我国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的分析,要用开放的视野去寻求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途径,大力发展我国疗养服务贸易。而我国较之于发达国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来开拓更具综合性和发展前景的疗养服务贸易。这无论从财力保障,还是需求供给来看,对于解决我国不断增多的老龄人口的生存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困难,毕竟该领域在我国处于初始起步阶段。鉴于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产业部门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因此需要政府与服务企业共同努力,将疗养服务贸易统一纳入老龄产业发展规划中,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引导支持,协调与疗养服务相关的旅游、医疗、保险、养老、社会保障等部门,整合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各种要素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合作,同时要重视服务标准的制定,法规的完善,创造疗养服务贸易有利的发展环境,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1(5)

第2篇

关键词:老年化社会;城市规划;研究综述

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经济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这使得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进一步的凸显了出来,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并不是单一的问题,这与经济、社会结构以及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产生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加以应对,就需要充分的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考虑到这一问题,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断进步的趋势,我国社会的发展水平是不断提升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我国社会主义也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势态,所以有效的解决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是实现城市文明进步的首要前提。

1 老年化住区模式的研究分析

1.1 现阶段国外住区模式的概述

为了保证老年人的生活与居住环境,在当前的居住方面,我国积极的效仿国外模式,兴建了老年化住区模式,这一模式的应用可以说充分的以老年人的实际利益为首要前提,哦凝将金融与老年化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住区模式的核心所在,为了保证老年人的生活,应该提倡将社区养老、家庭养老以及协作养老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开辟全新的养老模式,这样才能做到老有所依,除了上述的养老模式以外,当前还积极的提倡进行集中性的养老,例如创建养老院,构建养老社区等,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注入一些新鲜的元素,仿照国外的例子,在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从而得到进一步的推广,这样既能够保证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也能真正的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养老环境。

1.2 国内养老模式和居住方式的选择

在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以及居住方式中,主要是家庭养老的方式,还有一部分为机构养老,但是机构养老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因为在很多老年人的潜意识中,在机构养老被认定为儿女的不重视,认为老人是累赘,但实际上,儿女因为工作繁忙,并不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相处时间,而机构养老更加专业化,所以有关养老的问题在老人与年轻人心中具有两种不同的答案。我们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现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养老模式以及居住方式加以进一步的完善,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保证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其他的利益不受到影响,由此实现城市的合理规划。

在当前的老年化社会建设中,我国的实际国情决定了养老的主要方式,传统的养老模式会为儿女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需要在这一基础上加以不断的创新发展,充分的借鉴国外的养老模式,在其指导下,系统的分析不同养老模式的利弊,这样才能实现老年化社会的优化建设,从而构建出全新的养老模式,与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发展相适应。此外,老年人在居住方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化影响,这在不同的学者眼中具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众多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当前的养老方式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更改,现有的主要方式为同住型以及邻居型,如何进行进一步优化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的规划。

2 老年住区的发展及规划

2.1 普通居住区的发展与规划

在对普通居住区进行发展以及规划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老年住房的数量不足,因为在对其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居住结构以及具体的功能加以进一步的改造,这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充分的考虑到了老年人在心理以及生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所以在对城市规划中旧城区的改造过程中,应该将老年人的需求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对相关因素加以详细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的规划以及建设。首先是在现有的城市居住建筑体系中融进老年住宅,其次是在城市住宅规划的过程中,满足终身可利用的原则,在对经济适用住房进行规划与建设时,应该增加无障碍设施以及套型模式的应用,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资源,这样才能满足当前老龄化发展趋势的要求,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舒适,分别在身体以及精神两个方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

2.2 老年社区发展及规划

对于老年社区的划分,通常情况下是根据住宅区中老年人的比例多少加以确定的。可以分为混合老年社区以及独立老年社区两个组成部分,在我国,更多的老年社区属于后者,并且对于老年社区的相关服务正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老年社区的进一步完善,需要满足设施方面的要求,使之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这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与国外一些国家的性质具有根本性的差异,所以这也就决定了养老政策的差异性以及老年社区建立的不同,在现代化的老年社区建设过程中,可以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将多种养老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由此可以实现老年社区的产业化发展。但是在多数学者的眼中,我国未来老年社区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混合型的,因为这与我国土地资源的情况以及社会保障系统的支持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满足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老年社区的规划设计要面对大多数老龄人,不能片面追求规模档次,可结合普通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与整个社区或小区的配套设施综合设置;保持交通方便、城市生活的延续。

2.3 老年住区空间环境

除了老年住宅外,居住空间环境也是老年住区研究的重点。王玮华认为由于老年人口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和影响程度,要较其他人群大得多,老年住区应为老年人创造适于健身、娱乐、休闲、交往等户外活动的良好空间环境。一般来说,老年人对住区空间环境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社交需求、休闲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不同层次的需求,确定了住区空间环境不同使用功能的划分及设计要点。对于住区空间环境的营造,胡仁禄认为要改进居住院落空间的规划设计,创造更多更好的邻里交往空间,以利于亲密的邻里关系和互助活动的形成,增进老年人生活的充实感和安全感。阎春林认为应利用开放的户外空间,鼓励老年人与青年人、儿童等不同年龄群体的相互交往,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大环境之中,避免过于封闭造成心理上的社会隔离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开展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是不可不提的,这与城市的发展与规划情况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能够对今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更好的实现社会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新农保;统账结合;名义账户制;财务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2-0035-02

2009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在全国10%的县市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的试点工作,并提出在2020年覆盖所有农业人口的目标,以着力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发展落后的现状。新农保制度的建立是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设适度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的标志性事件。

1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指导意见》规定新农保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在资金筹集方面,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社会统筹部分由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55元)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其余50%由地方财政负担。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目前设有每人每年100—500元五个不同的缴费档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集体补助及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参考每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在养老金待遇方面,年满60周岁且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户籍养老年人可按月领取养老金,其中制度实施时已满60周岁的老年人不用缴费可直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即每人每月55元,但符合条件的子女必须参保缴费。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参保人死亡时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依法继承。

2 现行的新农保“统账结合”制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老龄化和人均寿命延长带来巨大财政压力

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带来严峻挑战,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超过城镇地区,老年人口65%以上在农村地区,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在65%左右,农村居民人口在5亿左右,需要新农保覆盖的劳动人口约3亿人,在2020年实现新农保人口全覆盖时,虽然中央财政对基础养老金的补贴(东部地区补贴50%)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仅仅1%左右,中央政府足以应对,但目前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机制。同时,我国地方财政资金的保障性较弱,在逐步推进和扩大新农保覆盖面过程中,东部地区需要承担50%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财政补贴的双重压力,约20亿元左右;中西部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面对每年约6亿元的财政负担,资金支持后劲明显不足。

根据精算,我国农村居民60岁时的平均余命为20.62岁,72岁时平均余命为11.86岁。但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办法以账户积累额除以139个月为标准,即农村居民从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在72岁时前期的个人账户资金既已领取完毕,也就是说政府必须额外承担近12年的养老金支付,这势必构成较大的隐形财政压力。

2.2 个人账户中庞大的积累资金保值增值的压力巨大

随着新农保覆盖面的扩大,采用完全积累制的个人账户基金积累额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指导意见》规定新农保基金投资收益率以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面对高通货膨胀率,基金的收益率势必难以抵挡通胀基金购买力的吞噬。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很不成熟,个人账户中的基金积累额如果用于资本投资,也难以确保基金的安全性和高收益率。另外,目前新农保制度主要实行县级统筹,不仅制度管理分散且低效,甚至资金被贪污或挪用的风险也难以避免。

2.3 制度设计的激励功能差且保障水平低

由于制度建立在农村居民自愿的基础之上,个人账户的设计对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影响明显。目前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参保积极性不高,个人账户激励机制存在两大缺陷。第一,新农保个人账户以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计息,在目前高通货膨胀率背景下,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加上对于制度存在一定观望态度,所以部分农民不愿参保或者为获得“额外的基础养老金”而勉强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第二,虽然制度为鼓励个人参保进行相应财政补贴,但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财政补贴额度不仅缺乏吸引力,而且由于补贴资金不能继承,如果参保人在参保不足15年时突然死亡,其继承人所获得的只是参保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等同于居民自我储蓄若干年后以银行的返本付息,在同样情况下,农村居民更愿意选择商业存款。

从新农保的保障水平来看,不仅目前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水平较低,而且即使参保人选择最高缴费档次每人每年500元,缴费年限达到15年,在2009年2.5%的利率水平下,以农村家庭人均居民纯收入计算,全国总的养老金替代率也仅为28.72%。数据说明,最高缴费档次带来的低替代率难以保证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更何况目前大部分参保农民倾向于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

综合考虑老龄化和人均寿命延长带来的财政压力,以及农民缴费能力有限、养老金水平较低、个人账户基金制管理成本较高等因素,我国的新农保制度现阶段不适合引入完全积累型个人账户制,而应该采用 “社会统筹+名义账户”的制度模式。

3 名义账户制在新农保制度中的应用

3.1 名义账户制的内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瑞典、拉脱维亚、波兰、意大利、蒙古欧亚六国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度模式,即名义账户制(None-financial Defined Contribution,简称NCD),它是现收现付制与积累制、待遇确定型和缴费确定型的混合模式。它从筹资模式看,它实质上是一种现收现付制,但它又同时模仿了基金积累制下的个人账户制度,区别于对资金进行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这种账户仅仅是一种会计制度,并不存在实际的资金积累,避免了资金保值增值的压力。从养老金的给付来看,虽然个人账户中的资产是“名义”性质的,但退休金的给付标准原则上却是严格按“缴费确定型积累制”规则运行的。个人账户缴费的积累额、“名义资产”的投资增值、“名义资产”转成退休年金的计算公式以及退休给付指数化的公式的综合作用决定养老金给付的给付水平。

3.2 新农保制度中引入名义账户制的优势

第一,从制度的长远发展来看,名义账户制更具有财务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名义账户制通过内部利率机制,自动适应缴费人数与养老金领取人数之间平衡的变化,并且其计发办法与工资总额而不是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挂钩,有利于适应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另一方面,名义养老金财富向终身年金的精算转换,可以自动适应寿命预期的变化,有助于适应我国居民平均寿命延长的现状。另外,名义账户制实行养老金的增长与我国GDP的增长相挂钩,可以避免因为工资的非正常增涨而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

第二,从基金的运行风险来看,名义账户的建立可以规避资金贬值的风险。实行缴费确定型积累制的主要前提是需要一个比较发达的资本市场,我国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以及国际金融体系影响的加剧,很容易使得庞大的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缩水。而基金一旦遭遇风险,不仅影响当期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还会进一步造成养老金水平的代际不公。将新农保中的个人账户设为名义账户,个人账户的实际资金用于基础养老金的当期支付或者政府对参保人个人账户的补贴,有利于避免基金保值增值带来的压力。

第三,从制度的激励功能和保障水平看,名义账户制中个人账户利率水平参考农民平均收入的增长率或者经济增长率而定,其吸引力大于积累制的市场利率,从而有利于扩大新农保覆盖率或者提高参保农民的缴费档次,并由此带来两方面的效益:不仅使得资金收入扩大,减轻基础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促进地方政府提高对农民个人账户缴费的补贴水平;而且缴费档次的提高和政府补贴力度的加大,也有助于农民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的提高。

第四,从制度的管理成本来看,名义账户制的引入可以减少制度的管理成本。按如前所述2020年新农保覆盖的劳动者大约3亿人计算,不管参保人选择哪一个缴费档次,仅考虑为如此庞大的群体建立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制度,都会极大的增加制度的管理和运行成本,同时繁杂的业务也会对本来经办能力就不足的地方社保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而实行名义账户则可以省去一定的管理和运行成本。

3.3 新农保制度引入名义账户制可能带来的问题

借鉴国外经验,尝试不同的制度运行模式,是我国面对人口老龄化压力以及规避基金保值增值风险的可行道路。虽然名义账户制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也会面临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第一,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中个人账户采用完全积累制,现行的新农保制度是参考该制度的模式制定的,有利于制度的协调性和同步性,也便于两项制度之间的基金转换。如果新农保选择名义账户制运行,则资金转换时资金的到位可能会存在问题。第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时间较短,尚未积累足够的相关历史数据和经验,再加上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较大,合理确立名义账户中积累利率的水平难度较大。第三,名义账户的设立对信息的自动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名义账户不存在实际资金积累,只是纯粹的账面记录,从而难以建立“账钱分离”的双向监督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人为的操作失误或者故意篡改数据等问题。

尽管名义账户制并不是最完美的制度模式,也并不能完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但它作为未来长期改革的一项重要过渡制度,对于转型时期中国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引入名义账户制是我国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未来我国储蓄率和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制度进行适时调整。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养老保险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罗伯特?霍尔茨曼著,郑秉文译.养老金改革——名义账户制的问题与前景[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郑秉文.欧亚六国社会保障"名义账户"制利弊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05).

第4篇

大量研究材料表明,人所患的某些疾病,不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产生,而是由于人体不能应付环境刺激的结果,尤其是不能适应社会环境中的紧张刺激而产生心理失调的结果,有的人还会因此而得老年精神病等等,由此,如何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因为这既关系到老年人个人的幸福与安康, 又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密切相关,心理保健对老年人来说更彰显了其重要性,老年大学开设心理保健课程应运而生。

一、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旺盛

从日常的教学情况来看,老年人读书的需求旺盛,主要表现在老年大学数量不断增加, 范围不断扩大,不仅有专门的老年大学,街道也开设了老年学校,仍然不能满足老年人学习的旺盛需求,每到报名的时候都是门庭若市,排成长龙;老年大学校舍建筑面积不断增加,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如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自2012年创办以来发展迅速,老年大学招收学员人数不断增加,由开始的每学期一百多人次,发展到每学期一千多人次;在非报名时间仍然有不少老年人到报名处咨询和报名,老年学习者踊跃参与下期学习班的报名学习,并积极献言献策,积极参与学习。

二、老年人期望得到心理健康与保健方面的支持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老年人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希望得到心理健康及保健各方面的指导和支持,具体情况如下图:

上图说明心理健康和保健讲座(45%)的形式最受老年人欢迎,其次是心理健康和保健方法的介绍(31.3%)与心理健康与保健课程(21.9%)的开设。从调查数据看,老年人普遍认为社区为他们提供的心理健康和保健方面的服务不够或不到位,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心理健康保健方面的支持没有得到老年人的认可或者知晓,多数老年人都没有体验到或者了解到社区提供的服务,明显不能满足老年人在这些方面的需求,说明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服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授之以“渔”的心理保健课程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1、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变“专门的听”为“积极地参与”

老年大学的课程不能“满堂灌”,在教学中我发现稍微讲的时间长点,老年人就会出现困乏的前兆,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老年人的心理课程以问题导入,调动老年人的思维,让老年人先考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类问题是什么心理现象,在老年人七嘴八舌的积极互动中找出关键点和突破点引入心理学知识,例如问题“微笑让你开心还是开心让你微笑”这个问题,老年人各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让他们提吃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式,从中整理归纳并提升出合理的、心理学方面的建议“每天出门前对着镜子笑一笑再出门”,每次上课的时候老年人都会说“今天我对着镜子笑了笑才出门的”,结果一段时间后老年人真的开朗了好多。

2、贴近老年人的生活,进行案例教学,并授之以“渔”,让老年人学会自助

老年人的学习不同于青少年的学习,他们急需解决生活实际,比如有学员问“我晚上休息不好怎么办?”“我在医院被诊断为焦虑症怎么办?”“如何看待死亡?”等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在日常教学中要结合案例进行,通过课件播放相关案例,让老年人看看他们遇到的问题是不是相似,经常会产生共鸣,然后进行头脑风暴,他们会提出多种方式,共同分析利弊,在此基础上给出心理学方面的建议和方法。

比如对于老年痴呆的预防,课堂上给出老年痴呆的症状和案例,还有简单的诊断方法,让老年人测一测,他们积极参与;怎么预防呢?

课堂上给出集中简单的手指操,让他们动起来,让他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一些心理自助的方法,编制简单易操作的心理保健手册,让老年人享受终身教育和学习的乐趣, 增强老年人的自我调适能力,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提升心理自我保健的能力,激发老年人的生活热情。

总之,心理健康与保健是多维度的,心理健康的老年人不但具有较好的认知功能、情绪体验积极稳定、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而且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能有效地适应生活变化或应激事件。老年大学的心理保健课程要根据老年人的独特性,从多方面、多维度为老年人提供适当的支持,授之以“渔”,为他们健康的生活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增强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肖秀兰、许耀玲.关于老年心理健康及需求的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12月.

第5篇

关键词:安倍经济学;日本经济;改革;财政政策

一、“安倍经济学”的概述

(一)“安倍经济学”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在长期萧条的状态下徘徊。为改善物价持续下跌及经济增长缓慢低迷的通缩状态,日本政府曾多次动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但均收效甚微。2011年的日本“3・11”大地震更是使日本国内的经济环境雪上加霜,甚至造成了日本国民“日本经济看不到未来”这一普遍悲观看法。

安倍政权就诞生于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安倍政权以“安倍经济学”为其核心竞争力,并将刺激日本经济使其复苏,使日本恢复其原先的国际地位作为其首要目标,这点亮了日本经济惨淡的前途,使得安倍政权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与拥护。

(二)“安倍经济学”的内容

“安倍经济学”其实就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执政后实施的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其核心内容有以下三点:

第一,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措施如下:首先,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从之前的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转变为基础货币。其次,央行将选择期限较长的国债来进行购买。最后,日本当局每年购买300亿日元的房地产信托证券和1万亿日元的交易所基金。

第二,灵活的财政政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短期内要扩大财政支出,以填补供需缺口;二是中期要实现财政健全化。

第三,结构性改革。2013年4月,安倍内阁出台了支持女性就业、医疗的第一轮经济增长战略。

二、“安倍经济学”的实施效果

客观说来,“安倍经济学”在日本的实施使日本经济显示出较好的复苏势头。日本2013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较前一季度增长了1%,年化增长率也高达4.1%,为2012年一季度以来最快,远远高于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一)“安倍经济学”的实施现状

首先,日本国内经济诸多领域显现复苏迹象。

2013年一季度以来,日本经济逐步复苏。一是工业生产强劲复苏。工业产值在1月份微跌0.6%后,出现了连续4个月的上涨。二是公共投资增势良好。根据日本内阁府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5月公共工程合同金额和4月公共工程合同订单双双同比增长。三是企业投资信心稳步提升。日本Sentix投资信心指数一路上升,从1月到9月分别为0.5、5.5、3.9、6.3、7.3、8.4、12.3、14.5、14.1,这可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日本企业投资的增长。四是民间消费有所增长。

其次,通货紧缩状况已经出现缓解迹象。

截至2013年5月,日本CPI显示出了很好的势头,其中CPI和核心CPI环比分别连续增长3个月和4个月。但从同比来看,日本CPI和核心CPI均已连续12个月是负增长或零增长。总之,日本经济仍处于温和的通货紧缩阶段。

最后,日元贬值对出口的提振作用日益突出。

由于欧债危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日邦交关系恶化等因素影响,日本出口持续低迷,雪上加霜的是日本当地核能发电萎缩,火力发电成本上升。自从日本当局实施安倍经济学以来,日元开始对主要币种进行全线贬值,截至7月24日,日元对美元、欧元和英镑较2012年末分别贬值15.02%、15.12%和8.74%。日元贬值使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截止2013年3月起日本出口已经实现连续4个月同比增长。

(二)“安倍经济学”的积极影响

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2013年以来日本经济的各个方面均显示出强劲的复苏态势,前两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4.1%和3.8%,远远高于同期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速。当前日本经济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首先,经济增长的基础逐渐稳固。一是工业生产强劲复苏;二是公共投资增势良好,公共工程合同金额连续数月增长;三是企业投资信心稳步提升;四是私人消费逐渐稳定,家庭每月支出也渐趋稳定;五是失业率不断下行,截止2013年7月,日本失业率已经创2008年以来的新低,仅为3.8%。

其次,通货紧缩的状况已经出现缓解迹象。2013年6月和7月,日本CPI已经结束了一年以来持续负增长的尴尬局面,同比增长分别为0.2%和0.7%,可以说日本已经进入结束通缩的过程中了。

最后,日元贬值对出口的影响是积极的。在安倍经济学的作用下,日元汇率对主要币种进行了全线的贬值,使日本出口的竞争力大大加强,并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关于“安倍经济学”的争议

对于经济持续低迷的日本来说,安倍的经济政策既是一个无奈之举,也是一个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安倍的经济政策就像是一把双刃剑,虽有助于日本经济的复苏,但也蕴含了巨大的风险,因此引发了很大争议,具体如下

一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够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支持者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刺激日本经济出现良性循环。反对者则认为,日本出现问题的根源是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宽松的货币政策消除了通货紧缩,也难以刺激经济达成持续的增长,因为它没有从根源上解决日本的问题。

二是,宽松货币政策能否实现通胀目标。支持者认为,通货紧缩说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摆脱通货紧缩是十分必要的。不过,反对者指出,从2008年的次贷危机至今,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张了近4倍,但通货膨胀水平依然较低,这与传统理论不符。然而,日本央行仍寄希望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明显是错误的。

三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对国债收益率产生何种影响。通常,通货膨胀会引发国债收益率的上升,而现今日本政府债务余额已是GDP的2.4倍,政府还本付息的压力会空前加大。如果由此引发债务危机,日本经济将再次陷入衰退。

四是,日本国际收支是否会转向入不敷出。相关专家指出,日元贬值与日本企业出口增加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如果今后日元汇率继续维持低位,日本的出口额会有较大幅度提高,贸易持续逆差的状况也会得到改善。但也有专家指出,日本对外依存度较高,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表现低迷,如果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上涨趋势,日本经常项目可能由顺差转为逆差,这对日本经济无疑又是一次打击。

五是,财政政策还有多少空间。IMF总裁拉加德指出,日本财政刺激政策愈发难以持续,需要制定明确的计划来降低日本的债务。对此,首相安倍晋三曾多次表态,当局将推行可持续的财政政策,但由于涉及日本政党利益之争以及安倍政府的支持率等复杂因素,因此目前还未付诸行动。

六是,结构性改革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在安倍政府执政之前,日本其他执政者已经对日本经济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但均以失败告终。“安倍经济学”则直击日本社会的老龄化这一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因此安倍经济学增长战略的效果还需要时间检验。

三、日本“安倍经济学”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安倍经济学对刺激日本经济的复苏已经起到了有目共睹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其负面影响已初现端倪:

(一)日本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大

2013年以来,日本股市频繁出现暴涨、暴跌现象,其波动幅度大大领先于全球其他主要股指。并且在安倍经济学的各项刺激政策分别出台后,一向被视为安全资产的日本国债也变得极不稳定,甚至多次触发熔断机制。

如下表所示,根据IMF在2013年度对一般政府债务的预测,日本的债务余额占名义GDP之比为245%,这一数值为发达国家之中的最高。

(二)“安倍经济学”在刺激出口的同时也存在巨大隐患

日本经济一直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通过日元贬值来刺激出口的作用虽然有所显现,但也有隐患:

首先是日元贬值的同时抬升了进口成本。2013年上半年日本贸易逆差为近5万亿日元,创了1979年以来贸易逆差的新高。

其次是日元贬值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后可能会被削弱。日元贬值已经引起韩国等发生经济往来的国家的强烈反对,诸如韩国,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本币贬值的措施,随着其他国家应对日元贬值出台的各项保护本国出口企业的措施,日元贬值所带来的优势将会大大减弱甚至消失。

最后是在日元贬值过程中,盈利大增的日本出口企业的资金流向值得关注。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日本深受其害,日本企业也意识到固有的保守理念会拖垮自身,因此这一部分增大的利润则大多被用于预留资金额度来防范风险,而没有使其增加科研或者其他方面的投入。综合来看,宽松货币政策对提振经济是利弊参半的。

(三)“安倍经济学”对提升中小企业信心的作用微弱

日本央行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日本大型企业指数在2013年的第一季度为1%,但在同年第二季度已经升至8%,成为继2008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中型企业指数则由-3%上升至2%,小型企业指数则由-12%升至-8%,虽然各种类型的企业指数均显示上升趋势,但是可发现,小型企业指数的升幅远远逊色于大型企业指数的升幅,究其原因则是日元贬值使大型企业获益,但是会导致原材料价格高涨,使小型企业的利润减少、成本增加。

(四)“安倍经济学”尚未能惠及到普通民众

安倍经济学使得股市大涨、房地产回温,使得日本相对富裕阶层的财富得到了增加,但是对日本普通的工薪阶层却影响甚微,甚至日元贬值导致企业原材料上涨,也会使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价格也上涨,反而加大了普通消费者的生活负担。

日本是全世界负债最高的国家,据IMF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6月末,日本债务已经超过1000万亿日元,2014年的偿债成本也将创历史新高,因此,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对刺激日本经济而言是具有一定风险的。

四、日本对“安倍经济学”的前景展望

自“安倍经济学”在日本实施以来,一系列经济利好数据都表明了其对提振日本经济的有效性,日本自民党也因此在2013年7月的选举中又获得了日本未来三年的实际控制权,这也使得“安倍经济学”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

(一)2014年度和2015年度展望

第一,经济将会持续复苏。在“安倍经济学”的“三支利箭”的刺激下,日本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利好信号:2013年日本GDP实际增长28%,名义增长26%;CPI(除生鲜食品外)2013年为06%,2014年为13%;经济逐步复苏,私人消费也有所增加,出口贸易也有所增长。

第二,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当局的货币政策委员们在2013年7月召开的“政策委员及金融曾策决策会议”中,一致表决同意维持当前的货币政策不变,即在未来几年内,日本的货币政策将处于持续宽松的状态。

(二)中长期趋势判断

第一,经济稳定增长,财政不断改善。日本内阁府预测日本今后10年GDP的平均增长率实际值为2%,名义值为3%;CPI两年间提至2%,日后也将稳定在2%左右;2014年到2015年间,为努力改善财政收支,日本将实施《中期财政计划》;2016年之后,日本当局则会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来应对更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情况。

第二,奥运效应显现,提振景气复苏。2020年夏季奥运会在东京的举办已经成为“安倍经济学”中的“第四支利箭”,或将提升日本的持续增长。据东京都政府预估,奥运会期间,酒店业和餐饮业将会大幅受益,交通运输业、出版业、广播电视等行业同时也将获得良好刺激。

五、“安倍经济学”对我国的启示

“安倍经济学”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日本经济的回复,但没有促进日本经济实质性的产出,从而使得日本经济想要长期增长的后劲不足,且安倍政府当局的种种措施未触及到日本经济的内在矛盾,甚至加剧了日本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这些政策的实施经验为我国的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

(一)不能用宽松货币政策解决经济长期增长问题,应通过改革解决结构性问题

通过货币超量投放来刺激经济增长,本身就是饮鸩止渴,只能在市场缺乏流动性的情况下获得短暂的效果,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应成为经济增长的常用手段,仅可作为经济严重衰退时的重要法宝,否则过多的使用则会使社会出现不稳定的状况。

目前我国应致力于进行国内的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调整我国的经济整体结构,将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为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我国应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强化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作用。

(二)不能回避人口老龄化问题,应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和教育投入解决人力资本总量不足的问题

同日本一样,我国也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截止2012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接近2亿人,20年后,这个数值将达至4亿,平均下来,每2个20至59岁的人就要赡养以为老人,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增长放缓等问题,我国应把重点放在推动经济潜在产出,具体措施就是:一方面,积极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另一方面,逐步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入,重点支持职业教育的开展和提升,以缓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总量不足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三)不能忽视地缘政治对经济的影响问题,应努力实现区域经济体之间的互赢共生,并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

我国作为政治和经济大国,在对外经济、金融交往中,不论出台何种政策都应周密考虑地缘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应从区域经济共赢的角度制定政策,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开拓更广阔的经济前景,助力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我国应更广泛的深入到区域经贸合作,多与周边国家协调沟通,加入区域性对话机制,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协同制定区域发展的规则,为国家核心利益服务。(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乃丽,蔡俏,《“安倍经济学”传递机制中的企业投资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3(10)

[2] 郑蔚,《“安倍经济学”的背景、机理及风险探析》[J],东北亚学刊,2013(9)

[3] 王薪龙,《“安倍经济学”的内容、效果及风险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3(10)

[4] 朱海燕,《“安倍经济学”解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3(6)

[5] 郭可为,《“安倍经济学”进行时》[J],中国外汇,2013(9)

第6篇

关键词:椎管内麻醉;人工关节置换术;硬膜外联合麻醉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龄患者需要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以提高生活质量。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对疾病造成的关节破坏进行修复,重建一个功能正常的关节的技术[1]。但是在高龄患者身上采用该技术需考虑患者的身体器官等多方面的退行性改变,需在麻醉方面引起重视,减少麻醉对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本研究,选取来我院治疗的人工关节置换术高龄患者,分别采用脊麻和硬膜外联合麻醉,取得不错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人工关节置换术高龄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39例患者,男性19例,女性20例,年龄67~83岁,平均年龄(75±1.4)岁,原发疾病:股骨颈骨折13例,股骨头坏死 19例,骨性关节炎5例,其他2例;对照组39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66~85岁,平均年龄(76± 2.1)岁,原发疾病:股骨颈骨折15例,股骨头坏死 18例,骨性关节炎4例,其他1例。两组患者均排除明显脊柱畸形,外伤和感染。所有患者均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情况评级为II~III级。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椎管内麻醉,手术前均进行常规心电图、血压、血氧含量检测,对照组患者采用脊麻方式麻醉,实验组患者则采用硬膜外联合麻醉。采用乳酸林格液静脉滴注300ml,在患者的左侧卧位用连续脊麻包腰椎3~4或腰椎2~3椎进行间隙穿刺。椎管内给予0.5%布比卡因,首次给药1ml,若15min后未到达麻醉要求,则每隔10min加药0.5mg。手术中若出现平均动脉压或心率降低>20%,则在静脉注射麻黄素10g或阿托品0.5g。

1.3观察指标 麻醉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采用BMS评分进行评定,下肢完全不能动为3分,记录BMS达3分所需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以及暂时性神经综合征,马尾综合征以及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分析统计数据通过SPSS 15.0 For Windows 进行,数据通过(x±s)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t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较 实验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8.53±1.28)min,BMS3分出现时间(2.79±0.32)min,而对照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14.27±1.72)min,BMS3分出现时间(6.71±0.71)min,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927,P

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仅发生2例恶心呕吐,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实验组患者均无暂时性神经综合征,马尾综合征以及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374,P

3讨论

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多种疾病导致关节损害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国老龄化人口增多,由于老龄患者的机体各系统功能退化往往伴随有各种慢性疾病,在进行麻醉时会导致多种并发症,临床上对老龄人口的麻醉问题极为关注。在手术时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极为重要,能影响患者的手术进程、预后甚至患者的生命[2]。

椎管内麻醉可以减少呼吸道的并发症,且在术后的镇痛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现。但是此类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的损伤较大,出血较多,而老年患者的循环代谢代偿能力较差,容易导致顽固性低血压等循环系统的并发症。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效果产生迅速,手术区域暴露清楚,便于手术操作[3]。此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尤其是存在心血管病变者会导致严重低血压,严重影响手术的安全性。但是若能控制好相关的剂量,则能避免相关的并发症,使其处于稳定的麻醉状态。本研究中,对我院的人工关节置换术高龄患者,分别采用脊麻和硬膜外联合麻醉。且结果显示实验组的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并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上述数据说明,采用腰麻-硬膜外麻醉具有如下优势:①对于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采用腰麻-硬膜外麻醉方法,在合理控制药理的同时能够使血压降低到预期水平;②采用腰麻-硬膜外麻醉能够减少心血管及肺部的并发症,减少发生肺炎,肺不张等可能;③老年人的脑部常常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若采用全麻,药物会对脑部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加重脑部疾患,若采用腰麻-硬膜外麻醉则不会产生类似情况;④采用腰麻-硬膜外麻醉能够对关节产生肌松效果,也能减少术中出血,防止静脉血栓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人工关节置换术高龄患者中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具有各自的利弊,采用硬膜外联合麻醉具有较好的效果,明显提高麻醉效果以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此外,对患者术前进行相应的疾病评估和处理,使其接近正常生理水平,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选用适当的麻醉方法,可以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孟香国,宋铁鹰,王文立,等.不同麻醉方法在高龄高危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0,32(3):315-316.

第7篇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5.05.016

2007年10月,上海市推出了“70岁以上老年人非高峰时段免费乘车”政策,并随之统一制作并发放了可计次的专用乘车卡,即“敬老服务专用卡”(社会保障卡副卡)。“敬老卡”政策实施以来,受到了大多数老年人的欢迎和支持。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有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市民纷纷提出不同意见,老年群体、公共财政、社会各方反响不一。

一、现行“敬老卡”免费乘车政策的调查与分析

(一)老年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近些年,上海市70周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数量、所占人口比重逐年递增。据最新统计,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432.3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87.62万人,占总人口的27.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56.63万人,占总人口的17.9%;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1.93万人,占总人口的12%;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71.55万人,占总人口的5%。截至2014年6月底,上海市“敬老卡”累计制卡量约239万张,累计发卡量约204万张。(数据来源:市民政局2014年4月的《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制度》)

(二)现行“敬老卡”使用情况与分析

1.年度使用情况

自推出“敬老卡”免费乘车政策以来,老年人的出行次数有了显著的提高。2007年9月份政策试点出台后,老人日均免费人次由最初的35.9万人次增加至目前的68.82万人次,增长率近92%,具体变化趋势如表1所示。

2.时段使用特征

工作日使用特征:经数据统计,工作日“敬老卡”日均使用次数为70.6万人次,其中上午9U00~10U00、下午2U00~3U00为全天刷卡次数最高的两个时段。另外,老年人由于看病、办理银行业务等原因,在工作日早上的6U00~7U00左右也出现了一个“敬老卡”使用的小高峰。虽然政策禁止“敬老卡”高峰时段刷卡,但实际刷卡量占全天刷卡量的比例为5.1%。

非工作日使用特征:非工作日的“敬老卡”日均使用次数略低于工作日,为62.8万人次,其中9U00~10U00为全天刷卡次数最高的时段。

3.持卡人出行特征

通过问卷调查,“敬老卡”持卡人的出行表现出以下特征。

(1)出行目的

“敬老卡”使用者的出行目的主要为看病、探访亲友、购物、休闲等,其比例如表2所示。

(2)出行模式

52%以上的老人是独自出行,32%为小辈陪伴,16%为与其它老年人一起出行。

(3)出行次数的变化

自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出台后,10%的“敬老卡”使用者认为出行次数明显增多,45%的老年人认为出行略有增多,45%的老年人认为无变化。

(三)社会相关群体反映

1.老年人群体

绝大多数老年人认为免费出行有存在的必要性,超过80%的人认为目前设定70岁以上老年人享有“敬老卡”的规定不合理,希望降低“敬老卡”的使用门槛,其中35%的人希望在60岁发卡,65%的人希望在65岁发卡。此外,对于优惠方式的调查,该群体中有50%的人认为将交通费打入“敬老卡”较好,较为灵活,可以选择多种出行方式。

2.公交企业(司售人员)

通过对公交企业司售人员的调研、访谈,他们普遍认为“敬老卡”免费出行的必要性较低,有63%的司乘人员认为没有必要设置“敬老卡”。在对该政策优化措施的调查中,98%的司乘人员同意改为给予老年人固定补贴的方式。对于公交企业而言,普遍表现出对于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下所承担的安全运营压力较大,以及政府补贴机制和时效上的滞后给企业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经济负担。

3.社会其他群体(年轻人群体)

面对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年轻人的反映比较尴尬,对于政策既支持又无奈。在目前“高峰时段不享受免费乘车”政策实际执行不到位的背景下,年轻人在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时段不得不面对众多受政策鼓励而出行的需要礼让和照顾的老年人。不礼让老人吧,有违社会公德,别人目光鄙视,自己心里不安;一直礼让吧,本可享受的付费后比较舒适的乘车服务,却时常让免费乘车的老年人给占去了,时间一长,若加上部分老年人素养不够好,视作理所当然不加感谢,反而引发了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二、现行“敬老卡”免费乘车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上述对现行老年人免费政策的基础分析可以看出,该政策确实取得了较好的人文关怀效果:方便了老年人的出行,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幸福指数,体现了社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怀。但政策实施以来社会各群体的反响,也暴露出现行政策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主要包括:

(一)安全问题,增加了交通医疗事故的几率

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实施后,老人出行的频率增多,必然增加城市公交运营的压力,类似交通堵塞问题、交通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多。一方面,老年人因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身体机能日益衰退,在出行过程中完全可能发生各种显性的或隐性的疾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有数据显示,目前有近50%的老年人选择独自出行,更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老年人乘坐公共交通涉及到给老年人让座的问题,因社会风尚和各种原因都容易引发不同程度的纠纷,从而对老年人的出行安全造成隐患。根据巴士公交集团的数据,2012年的事故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40%以上。

(二)诱发了无谓出行、冒乘出行、高峰出行、老人独行等问题

上海市人口急剧增长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安全运行带来巨大压力,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公共交通总体上仍将处于满足和保障市民基本出行需求的阶段。上海作为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总量大,由于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的实施,老年人出行次数显著增多,除正常的出行需求外,诱导了部分“非刚性、非理性”的出行需求,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坐白不坐,白坐谁不坐?”这就出现老年人用“敬老卡”乘车去买菜、乘车去晨练、乘车去“孵空调”,甚至乘车带孙辈去兜风等现象。因此,随着无谓出行、冒乘出行、高峰出行、老人独行现象增多,进而导致不乘、少乘、不冒乘的老年人群心态不平衡,也增加了高峰时段公交的拥挤程度,从而降低城市公交运行效率,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

(三)违规用卡执法难,大大增加了政府和企业的管理成本

由于“敬老卡”具有免费乘坐公共交通的特殊性,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不符合使用条件的人受利益驱动,冒用、蹭用“敬老卡”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在政策出台初期,恶意刷“敬老卡”现象高发于公交企业司售人员当中。这一系列违规用卡现象,至少引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严重损害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显然,违规用卡现象对本已比较欠缺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破坏作用,且由于其发生在公共交通领域,覆盖面广而散,非常不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是增加了政府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虽然交通主管部门在政策出台后不久,针对恶意刷卡现象,及时研究制定了相关异常刷卡交易的认定标准(即对于符合异常刷卡认定标准的“敬老卡”刷卡交易不予补贴),这对于保护公共财政资金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另一角度而言,这些数据认定和后期处理给交通主管部门增加了许多额外的人力和管理成本。此外,对于发卡部门(市社保卡服务中心)而言,由于违规用卡的利益驱动,“敬老卡”遗失补卡量较大,根据市社保卡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年补卡数量约为5万张,而且逐年增多。

三是增加了运营企业的执法难度和管理负担。如申通地铁公司为了遏制轨道交通营收的流失,其中主要是由于一定比例的上班族冒用“敬老卡”逃票造成的营收流失,为此专门成立了“上海地铁行政执法大队”,执法人员共计2400余名(100名专职执法队员和2300余名兼职执法队员),覆盖上海市的全网络各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尽管如此,还是存在执法盲点,以及对违规者的执法存在难度等问题。

(四)门槛准入问题,催生社会福利公平性问题

上海市以70周岁为准入门槛,年龄标准设置得过高,使60~69岁年龄段的老年群体处于“有名无实”的境地,60岁以上的退休老年人应该是享受敬老优惠政策的最急需和最得实惠者,但现在却无法享受敬老服务相关的优惠政策。目前,北京、天津、深圳、广州、武汉等地满65周岁的老年人已经可以免费乘坐公共交通,且已实施多年,周边江苏省的一些城市已经放宽到60岁。因此,上海可以把“敬老卡”发放年龄放宽至65周岁户籍居民,并创造条件,逐步向60~65周岁的户籍居民扩展。据调查,上海大多数老年人希望年龄门槛与退休年龄吻合,至少目前应降低至65周岁。

三、对现行“敬老卡”政策的优化建议

鉴于上述问题与分析,综合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对于上海市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于年龄优化

虽然自政策出台后,无论是老年群体还是人大政协代表都呼吁要放宽年龄门槛,但从上海作为老龄化程度比较突出的特大型城市以及公共财政可持续承受能力的实际出发,建议对于“敬老卡”的发放年龄可先降至65岁,这既兼顾政策惠民的普遍性标准,又考虑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的条件特殊性。

(二)关于优惠方式

老年人优惠乘车政策涉及到老年人、其他市民、公交企业、公共财政等方方面面,采用何种方式对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将三种主要模式的利弊分析如下。

1.出行免费模式

可以参照目前上海市采用的模式。

(1)市民层面:“敬老卡”免费出行方式带来的老年人出行次数的增加,会影响上班上学族的出行,增大事故发生及纠纷的概率。

(2)企业层面:运营高峰期,大量老年人集中上车可能会影响普通乘客上车,进而影响公交公司收入,而且免费乘车不等于免除承运人安全保障的责任,容易诱发安全事故。

(3)政府层面: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上海老年人数增长速度为3.2%,超过人口平均增长速度2%,随着本市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敬老卡”免费出行模式需要政府不断加大资金补贴的力度,同时还存在违规用卡造成的补贴漏洞。

(4)社会层面:主要弊端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对交通资源的滥用以及突出表现在使用“敬老卡”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

2.部分免费模式

这是指老年人持“敬老卡”出行,每次出行持卡人支付一定的比例,其余由政府承担。

部分免费模式,对老年人,不限制出行次数,但每次出行老年人会承担一定的比例,因此会受到大多数老年人的反对;对政府财政,由于利益杠杆的原理,老年人出行次数会有所下降,且不是全额补贴,政府补贴将会随之减少;对社会其他方面,社会的公平性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3.货币化补贴模式

可将免费乘车的优惠折算为发放固定现金补贴,直接发放定额补贴费用至“敬老卡”中。该模式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阶梯式补贴,即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享受不同幅度的优惠补贴。二是固定式补贴,即无论何种年龄段的老年人,每月均享受同等金额的优惠补贴;该模式下,对老年人,出行会更加理性,经常出行的老年人会有一定的反对,但大部分老年人及其家属对此方法还是会比较认可的;同时,实行货币化补贴后,也提升老人出行交通方式的多样性。对政府而言,财政补贴方面,虽然老年人出行次数减少,但补贴并不会减少,可根据财力倒算确定合理、可承受的补贴金额;但是从更高层面的政府管理而言,实施货币化补贴模式,可从根本上将原来由市交通部门(运营与补贴)、市民政部门(制卡与发卡)两个政府部门共同负责政策实施的多头管理局面改变为市民政部门一头整体负责,既节约了管理成本,也加强了后期管理的无缝衔接。对社会其他方面,“敬老卡”的合理性与公平性问题得到解决,且可降低老年人无谓出行的次数、彻底杜绝冒用“敬老卡”等一系列社会管理问题。

因此,上述三种优惠模式,建议上海可选择货币化补贴模式。

(三)基于阶梯式与固定式货币化补贴模式的财政支出测算

若分65~69岁、70~79岁、80~89岁、90岁以上四个年龄段,不同年龄段补贴金额逐减的阶梯式补贴方法,分别按不同补贴标准,即阶梯式补贴;若不分年龄段,则可以采取平均补贴标准,即固定式补贴。以2013年末上海市老年人口数量静态测算,则年度补贴金额如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采取按年龄段递减式定额补贴方案,还是采取不分年龄段平均补贴方案,两者的政府年支出补贴总额基本趋同,而且支付总额与现行财政同类补贴基本持平。

第8篇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中国的版图上,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和长江三角洲洲头的城市只有两个:一个是国际大都市上海;另一个就是与其一衣带水、处于长江北岸的南通。江苏省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抵黄海,南望长江,“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部,隔江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南地区相望,北接广袤的苏北大平原,通过铁路与欧亚大陆桥相连;从长江口出海可通达中国沿海和世界各地。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建成以后,已使南通进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素有“江海明珠”、“扬子第一窗口”之美誉。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南通面临海外和内陆两大经济辐射扇面,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南通拥有长江岸线226公里、海岸线210公里,是中国沿海地区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石油、天然气、煤、大理石等。全市耕地总面积700万亩,土壤肥沃,适种范围广,盛产水稻、蚕茧、棉花、油料等作物。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文蛤、紫菜、河鳗、沙蚕、对虾的出口创汇基地。吕四渔场是全国四大渔场、世界九大渔场之一。同时,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

(三)厚重的文化底蕴

南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著名的“教育之乡”、“建筑之乡”、“体育之乡”和“长寿之乡”。以清末状元张謇为代表的近代南通人开风气之先,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使南通成为中国人最早按照先进理念规划和建设的城市典范,多个全国第一也造就了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称。南通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全国领先。南通目前已有15位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共为祖国夺得50枚金牌,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

(四)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

南通是中国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最早、人口数量增长控制效果最为显著的城市。但同时由于人口基数大等原因,也是一个人口大市。南通是一个人口环境相对优良的城市。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为南通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提供了巨大动力;发达的医疗保健制度,为南通人民的健康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同时南通也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地区之一。南通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1982年刚刚成为稳定的成年型人口就开始老龄化。至2009年底,全市10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768名。

(五)显著且具有后劲的经济实力

2011年度南通市城市GDP排名列江苏全省第4名,仅次于苏州、无锡、南京三市,列全国第26名,农林牧渔业、工业和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交通邮电旅游、市场贸易及对外经济等各项经济指标环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二、改革开放以来南通产业结构的变化

南通市经济发展目标: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组合强港、区域性物流中心,建成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基地,建成长三角新的增长极和北翼经济中心;打造江苏沿海城市化示范区,建成上海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和国内一流宜居城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南通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概况

南通属长三角经济圈,近年来,南通秉承“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发展思路,经济保持了强劲增长,特别是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南通的区位优势不断放大,其融入苏南经济板块的步伐明显加快。

(二)南通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分析

(1)纵向维度。南通近年来产业结构演进概况:数据来源于《南通市统计年鉴》。南通从20世纪末开始,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南通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一、二、三产之间的比例关系更趋于合理。(数据来源:2010年度《南通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经整理而得)

(2)横向维度。以2010年数据为例,与全省相比,南通的产业结构变化呈现非均衡性。第一产业占比平均水平略高于省平均水平,为0.07。第二产业占比略高于省平均水平,为0.56。第三产业占比略低于省平均水平,为0.37。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且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这是南通产业结构的特点。

表1 2009年南通第三产业增加值行业结构情况

第三产业 增加值(亿元) 比重(%)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04.50 10.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31.15 3.0

批发和零售业 267.46 26.0

住宿和餐饮业 57.02 5.5

金融业 115.63 l1.2

(数据来源:《南通市统计年鉴》)

(3)产业结构变化总概。1)一产所占比重持续下降;二产始终占55%~60%之间,居于主导地位;三产所占比重上升,但上升速度缓慢。2)劳动力比重在第一产业持续下降,在第二、第三产业持续上升,但是第二产业的上升幅度略高于第三产业的上升幅度。3)大型、特大型企业偏多,已形成规模经济。4)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具体表现为:新兴产业势头良好、传统产业扩量提质、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大产业项目加快集聚。5)城市化进程虽已加快,但现代服务业所占份额不足、传统服务业效率低下。旅游业发展较为落后。

三、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首先,南通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其次,技术因素。全社会生产力水平普遍提高,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交通因素。“十一五”期间,南通坚持以“枢纽南通”为定位,完成基础建设投资210亿元,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衔接紧密的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全面融入长三角。全面形成“内联外射、快速沟通”的路网结构,实现市域30分钟上高速,区域内一小时交通圈,进入上海一小时交通圈,长三角三小时交通圈。第四,人口因素。人口对一个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起着很强的制约作用。一定数量与质量的人口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南通一直以来都是江苏省有名的教育强市,基础教育、初高中教育水平长期处于全省领头羊的地位。优越的人才储备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外部因素

首先,政策因素。南通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享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同时,江苏省制定了江苏沿海开发战略规划,作为江苏省唯一一个有江有海的城市,南通市得到了发展良机。其次,区域辐射因素。与苏南和上海地区地理上的临近,使这两个地区对南通的经济辐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传统文化对南通市产业发展的利弊分析

南通市位于苏中地区,与苏北接壤,与上海、苏南隔江相望。独特的地域位置使得南通的地域文化受到江淮文化、吴越文化及海派文化的共同熏陶。

(一)有利因素

南通地区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长三角地区文化的共通之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具有开放胸怀;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这些优良的品质都使得南通能在接下来的时代浪潮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不利因素

江苏虽常与浙江统称(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为江浙地区,但两者的文化还存在着较大区别。江苏一马平川,故而人士安居本土,不求闻达;浙江山多地少,人士多外出闯荡。即使到了改革年代,也是如此,江苏的狷者是离土不离乡的苏南模式,而浙江的狂者从国内闯到国外,到处开拓。江苏的地理条件优于浙江,而人均GDP却比浙江少,有所不为,不敢闯荡也是原因之一。正是这种一方水土养一方的原因,带有江南人的柔弱使南通在经济发展中也易出现不敢闯荡的劣势。

五、南通目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服务业占比偏低,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二是工业发展相对偏慢,进位争先压力加大。三是高效规模农业占比较低,农业产业有待提档升级。四是城市化滞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六、促进南通城市发展的战略措施研究

第一,强化沿海意识,充分利用海洋优势、发展临港经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更加深刻认识沿海区域是南通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沿海地区的大开发、大开放加速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努力增强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以此作为应对当前形势的战略支撑平台。

第二,顺应经济规律,把发展临港重化工业作为加快沿海产业集聚的重要举措。世界上许多发达工业区都是以港口为依托发展临港重化工业而实现繁荣的。南通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重化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用产业集群的空间组织形式,大力发展高技术支(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撑的精品钢铁、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型临港重化工业。

第三,加强协调联动,把与上海经济区连接作为沿海地区开发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洋LI港、吕四港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南通经济区打造成为江苏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好地参与上海经济区域合作,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第四,发挥保障作用,把建设沿海城市带作为加快沿海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支撑。把加快建设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现代滨海城市作为沿海经济隆起带的首要任务。

第五,强化政府主导,把行政推动作为沿海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导向。在推进沿海地区的开发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对规划制定、项目落实、产业聚集等方面工作的行政推动功能,全面构建行政管理,投融资等沿海地区开发政策支撑体系。

第六,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沿海开发开放工作的重要内容。南通在沿海地区开发中,发挥后发优势,注重在港口开发、发展临港重化T业和城市化中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求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市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产业结构与苏南地区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改革、调整、升级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为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陈晓峰.南通产业结构调整与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融合[J].唯实,2012(2):46-51.

[2] 顾杰.南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探讨[J].网友世界,2013(3):37-39.

第9篇

“养老是一个大话题,不同圈子的人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已过而立之年的国家高级理财规划师吴杰感慨道。

诚然,在现阶段的中国理财市场中,渠道较少,产品单一,没有一种理财产品可以完全满足个人未来的养老需求。“目前中国的保障体制、福利制度尚不完善。”唯有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通过综合理财规划才能确保将来养老无忧。因此,当养老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应该做拥有“三窟” 的狡兔,未雨绸缪,提前安排和规划。

节流不容忽视

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1.77亿人,占人口总量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1.2亿人,占8.87%。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7%。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空巢老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还将对医疗卫生、养老等带来诸多压力。吴杰在谈到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时表示,“自己从事风险管理和理财规划, 早有综合的考虑和保障的安排,不太担心养老问题。当下,努力开源,尽量节流,合理进行理财规划,避免将来过多地依赖子女的赡养,给他们造成负担。”

吴杰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在保险行业打拼了十年,近来四年一直在从事全面风险管理和金融理财,目前就职于中国首家全国性第三方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大童。他告诉记者,“我每天忙于事业,为的是实现自己开源能力的最大化,但提高开源能力是一个长期不断的过程,所以必须同时关注节流的问题。”其实财务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个开源与节流如何并重并举的问题。

随着国人理财意识的提高,投资者想用更多的方法使资产保值、增值。譬如,股票、基金定投、信托、房产、黄金等等。“但是,每个理财渠道都有各自的利弊。”吴杰解释道,现在吸引我们眼球的东西太多,在消费时很容易冲动,有很多理财手段最大的弊端在于投资者自己很容易将赚到的钱“挪为他用”,而这笔钱就无法彻底“沉淀”下来,真正用于将来必须面对的事情。吴杰曾经教给朋友们一个将财富留下来的原始方法,即:拿一笔钱以父母的名义办一张定期存折,选择到期自动滚存,办好就将存折毁掉,让这笔钱和利息在卡中滚动。“若不考虑货币贬值的问题,这可能是最粗浅的留钱方法。”

正因为此,吴杰给客户做养老规划时,他都会建议客户应该首先将重点放在“节流”上,而非只是“开源”,在不影响现有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用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比如:消费前一定货比三家、采用网购、团购……。同时,吴杰也以建议客户要尽早做好商业养老保险的安排,因为众所周知保险是用现在的钱将未来的不确定变成确定的有效金融手段,当风险来临时,保险的准备会大大降低风险带来的财务的损失,这也是一种节流。因为保险是唯一一种以法律文书约定的长期金融产品,其具有强制储蓄的特点,同时商业养老保险金是一种长期稳定、确定的现金流,这种契约方式天生具有留钱的功能,因此保险本身就是极佳的节流工具。保险的收益在短期内无法与其他部分理财产品相比,但它长期固定利率复利计息且常常附有分红条款,也是具有长期抗通涨能力的。“事实上,无论你属于哪个年龄段,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冷静地处理自己的理财问题,尽量拓宽自己的开源能力,同时也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以房养老很靠谱

现今不少在北京打拼多年的北漂都考虑返乡,因为北京的竞争激烈、压力大,房价太高,再加上有限购。与他们不同的是,吴杰有着稳定的事业基础,最主要早在十年前吴杰就已拥有两套房产。他告诉记者,自己和许多人的养老观念都很传统,将来靠房子的租金至少可以解决温饱问题。

对“以房养老”的问题,吴杰有自己的看法。现在看来很多地区的房地产的确存在一定的泡沫。但北上广这类的一线城市,由于旺盛的刚性需求,房价还是相对稳定的,尤其租金近几年来一路看涨。目前相对稳固而保值的不动产非房产莫属。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绝大部分贷款依然要使用房子来做抵押物。“我个人觉得,以房养老是现实可靠的,至少对我们这代人而言是这样的。”当然,这只是养老的一种方式,同时要考虑到未来房产税出台的可能性,购买大量房产养老也是有风险的。

光靠养老金够用吗?

吴杰告诉记者,“中国的老百姓非常缺乏养老规划意识”。而目前中国的商业养老保险的占比非常有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老百姓看来养老并不是最紧急重要的,没有到迫在眉睫的地步。

“从现阶段看,真正考虑养老问题较多的是四五十岁的富有阶层。”他们过惯了养尊处优、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很难接受年老后过紧巴巴的日子。“我的大部分客户也都如此。”目前奢侈品消费的盛行,高端旅游消费居高不下等等均可看出,中国的高端人群在越来越多。“对这些注重养老品质的人而言,他们更有理财需求。”对普通阶层的人来说,退休后仅仅解决基本生活需要,依靠养老金是可以的。60岁以上的老人思想观念很传统,没有生活恶习,也不追逐过高的生活品质,他们的开支相对较小,要解决他们养老后的衣食住行问题,每人每月几千元是可以生活的。但一旦住院或患上重大疾病,养老金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而这个问题对于以后步入养老行列的人而言是相当突出的,我们这一代人就必须尽早规划,提前安排自己及家人的未来。

第10篇

【关键词】 中小型工业企业; ERP; 生命周期

传统观念认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只适用于具有一定规模、企业组织结构复杂、职能完备的大型集团或企业,而事实上随着硬件与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以ERP为代表已步入了低风险、快融入、易上手时代,以前动辄几千万的实施安装费用和几年的实施安装周期已经被价格适中的标准安装包所取代,中小企业上ERP已经不再是高风险、高成本的一个项目了。国内用友及金蝶等企业更是推出了几万元的面向中小企业的ERP服务软件,国外业界的标杆SAP于2002年就已宣布进军中小企业,甲骨文也于2006年左右推出中小企业业务。一方面软件商们大张旗鼓积极推出中小型企业服务业务,但另一方面作为购买者的中小企业却不可以盲目跟风,要基于理性判断进行相关抉择,实施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相关问题。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具体探讨,希望能给正面临信息化选择的中小型工业企业一些启示和建议。

一、中小型工业企业的最新定义及重要地位

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其中定义工业行业从业人员1 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 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 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1998年全国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销售额增长率和工商税收增长率分别为10.27%和11.64%,均高于大中型企业。全国工业就业职工1.5亿人中,有1.1亿人分布在中小企业,约占总数的73%。2011年9月31日美国《福布斯》杂志亚洲版了按业绩排名的亚洲中小企业200强,中国内地和香港有65家公司上榜,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一。

如此重要的经济地位,如此好的发展前景,但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很低,欧美中小企业信息化比例为60%,而我国却只有3%左右。在工商部门登记的10万家中小型企业中,只有10%的企业实现了部分信息化管理。难道ERP信息系统真的就离我国中小企业那么远,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ERP真的就作为舶来品不能很好地本土化?

二、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现状分析

笔者首先从现阶段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现状入手,来分析目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以及当前软件、硬件的配套情况。

(一)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界定

本文中所谈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是指ERPⅡ时代,概括来谈其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如OA(Office Automation);二是业务财务信息系统,包括AIS(会计信息系统),PMS(生产管理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系统),HR(人力资源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等;三是辅助决策系统,如BI(Business Intelligence)。需要强调的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不能用局部模块的信息化来代表。企业信息系统结构如表1所示。

(二)硬件系统环境

当iphone拿在人们手中的时候,人类已经不能把它简单地定义为一部电话了,它的数据处理能力远远超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普通的台式机。现代电脑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个人电脑的运算能力已经能让许多中小型数据库服务器安装本地化,实现单机及多机版软件安装成为可能。图1是中兴通讯ERP项目的硬件系统方案,同样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硬件环境配备,交换机以及客户端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减少。

(三)软件产品发展

目前支持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相关产品很多,国内国外ERP软件商目前都提供这方面的产品。本文只简单提一些产品供大家了解。国外主要有:ORACLE中小企业版EBSSE(rapidstart),它是一个预先安装和预先配置的解决方案,是专门为中小型企业市场量身定制的功能强大、成本低廉、低实施风险的商务应用产品。SAP的mySAP All-in-One和SAP Business One解决方案则是一种以mySAP 商务套件为平台满足行业要求的预打包式的解决方案,包括预配置的业务流程等内容并提供相应的实现工具和方法。国内主要有:用友U8、金蝶K/3、速达5000、神州数码易助ERP、正航T357等。

三、抉择分析

在进行中小型工业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抉择的时候,首先要认识到信息系统的相关优势,然后了解其需要承担的相关风险,并权衡其中的利弊。

(一)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势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丧偶;独居;日常照顾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10—03

老人日常照顾问题,学界较为普遍的定义是指:“老人受身心健康状况或年老体衰的影响,在日常生活活动功能方面逐渐减弱,需要他人照顾。其中的‘日常生活活动’包括两个方面:即‘日常生活活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前者指的是基本的自我照顾活动,如吃饭、穿衣、洗澡、修饰等;后者则是指更复杂、更高级的自我照顾活动,如做饭、洗衣、理财等。”①该定义不仅涵盖了老人需要他人照顾的需求,同时反映出老人的主要照顾者应该在不同层次上满足老人的这一需求。但是,不难看出,该定义重点在于老人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尚未涉及精神层次上的需要。本文的“日常照顾问题”指的是:老人受身心状况或年老体衰的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社会支持网络降低、精神方面对自身以外的他人存在高度依赖,需要他人照顾;本文的研究对象“城市丧偶独居老人”具体指的是:城市中,由保姆实行居家照顾的行动不便的高龄丧偶独居老人。

一、城市丧偶独居老人照顾面临的困境

由于课程实习的需要,笔者曾于2011年10月—次年1月到K市W军休服务站实习。该服务站以军休老年人及其家属为主,在入户探访过程中,与案主Z建立关系。

(一)个案基本情况及照顾关系分析

Z,女,94岁,丧偶独居老人,军休遗嘱,生活由保姆照顾。子女、保姆、服务站工作人员是Z的主要支持源。

无论在物质方面或是精神方面,子女都是Z最重要的支持源。然而,这一重要支持源在老人的日常生活中往往是缺位的,老人的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保姆是Z日常照顾的主要力量,老人不仅对其存在基本生活照顾上的依赖,同时将无法从子女和其他亲属那里满足的精神依赖一并“移情”到保姆身上,所以,保姆在照顾中的位置显得尤为重要;服务站主要落实Z作为军休遗嘱的生活补贴、住房安置、医疗待遇等问题,是社会政策的一线实践者。

从优势资源的角度分析,Z的支持来源并不单一,各方支持力量的疏离是导致Z面临照顾困境的关键所在。由于工资待遇、照顾观念差异等问题,保姆与Z的家人关系不和,并多次在Z面前强调,给无力对此进行调解的Z带来很大心里压力;服务站除了必要的例行公事外,很少对Z进行探访;子女则忙于工作,疏于老人心理方面的关注,亦无法与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和保姆进行必要的沟通。最终,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协调和帮助,对Z的照顾资源进行整合,Z的照顾困境得到很大改观。

为了使照顾关系更加明晰,简单画出Z的家庭图和主要支持系统图。

[XC1.tif,XQ]

(二)日常照顾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个案的反思

受中国几千年传统“孝”文化的影响,家庭养老一直是我们国家民间最推崇的养老方式。然而,不到万不得已,很多老人不愿意住在养老院,因为那样他们会觉得自己没有根。②子女也认为,将父母送到机构照顾会心生内疚。③但是,老年人无力照顾自己以及子女没有闲暇照顾老人构成了最大的冲突。“保姆”职业的出现实际上是对这种激烈冲突的一种有力调解,使得这一冲突在表面上有所缓和。丧偶独居的高龄老人对保姆的需求量更是与日俱增,但是,从个案当中我们能够看到这类老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面临很大的问题。

1.支持力量碎片化

从理论上看,丧偶独居老人群体享有来自国家、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多维度的支持资源,但事实上,这些支持力量均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发挥不了整体的支持系统所应有的功能。

2.情感支持的缺失

丧偶独居老人常常因为与人交流较少、缺乏倾诉对象而感到孤独和寂寞,这种状况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严重。有调查显示,这类老人相对较易患有空巢综合症、抑郁症、脑衰弱综合症等心理问题。④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会更加敏感周围的人,尤其是子女对自己所持的态度,长期的情感空缺易导致老人产生内疚感和负罪感,给自己更大的心理压力。子女的忽视、与照顾者性格不合等原因,都会使老人在情感方面缺乏安全感和持续的可依赖感。情感支持是日常生活照顾过程中极易被忽略的部分。

3.违背老人的需求实施照顾

照顾者与被照顾者处于不同的位置,因而想法上均会有一定的差异。在老人的照顾过程中,照顾者往往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照顾老人,并且认为这样照顾是相当合理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在老人那里可能成为一种束缚和控制。而老人真正需要照顾则可能会以“为她好”的名义予以否决。这样一来,不但老人的真正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长此以往,老人会觉得自己很没用,丧失自主能力而且产生挫败感。老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照顾者往往是对老人有意识无意识控制最明显的人。按照被照顾者的需求来照顾应该是一条基本的原则,否则就谈不上是好的照顾。

4.相互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对老人造成二次伤害

子女间为了赡养费争吵、不停地更换照顾者、照顾者与被照顾者相处不愉快、主要照顾者经常数落被照顾者或其家人等,都会对老人造成严重的二次心理伤害。

综上,高龄丧偶独居老人有其特殊性,即便有保姆实行居家照顾,依然会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那么,是否有新的尝试可以解决这些困惑呢?

二、城市丧偶独居老人日常照顾的新尝试

老人日常照顾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探讨“家人该怎么做”、“社会该怎么做”、“政府该怎么做”的问题,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实现照顾的最优化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第12篇

关键词通胀保护国债(TIPS)物价连动国债年金投资

物价连动债券,指发行债券的利率设计和某一专门的产品的价格相联系,比如石油公司发行的债券利率就可以和石油的价格相连动,不但能让投资者分享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而且利息的支付可以很好地和公司的收益情况联系起来,从而使发债公司在利息偿付上风险不大。再比如电力公司债券可以和电价相关联;钢铁公司发行的债券利率可以和钢的价格联系起来等。而本文所探讨的物价连动国债,专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动债券。

从国际上来看,物价连动债券最早出现在一些高通货膨胀的国家,如巴西、以色列、土耳其等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英国在1981年、美国在1997年也开始发行这种国债。现在,这两个国家此类国债的总发行额,已经占到全世界总发行额的80%。

在发行之前的1996年,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把这类产品称之为“通胀保护国债”(treasuryinflationprotectionsecurity,TIPS),在1997年1月正式发行后,又使用“通胀指数国债”(treasuryinflation-indexedsecurity,TIIS)这个名称。不过,市场参与者仍喜欢使用TIPS来称呼它。其他类似的称呼还有好几种。本文使用“物价连动国债”这个术语,主要原因有:一是这种债券随物价指数而波动,收益随通货膨胀的发生而增加,也可能会随通货紧缩的发生而减少。因此,称之为“通胀保护”,就有失偏颇;二、物价上涨并不一定意味着通货膨胀,后者不是随时发生的,但是物价却是随时在变动的。用“物价变动”,更能代表普遍情况;三是日本发行的类似国债,就称之为“物价连动国债”,这样便于统一、借鉴以及比较。

1物价连动国债的含义及产生

传统债券的票面额和票息率一般都是固定的,因此,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将会影响债券持有者的实际收益。如果物价上涨率高于预期,则对债务人(传统债券的发行者)有利,对债权人(传统债券的赎买者或者投资者)不利。

物价连动国债,是一种用来对冲物价上涨风险的金融创新工具。它的一般结构是先按通货膨胀比率来调整债券本金,再按固定的票息率对调整后的本金进行计息。例如,可设10年期物价连动国债的年票息率为3%,物价上涨率为2%,面额单位为100。那么,到了1年后的付息日时,应付票息分成下面两步来计算:第一步,调整本金。调整后的本金=债券面额×物价上涨比例=100×1.02=102;第二步,确定利息。应付利息=调整后的本金×预定票息率=102×0.03=3.06。另外,到了10年期满还本时,应还本金为100×1.0210=121.9元(假设10年内的物价上涨率均为2%)。

就这样,国债的利息和赎回价值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它的实际收益率就不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使国债的购买者免于通货膨胀风险,并获得稳定的实际收益。

2物价连动国债的优点

物价连动国债的价值能够随着物价上涨的幅度而调整,这样,即使物价上涨,也不会损害该国债的内在价值(或者购买力)。根据国外的经验来看,发行物价连动国债,还基于以下考虑。

2.1发行物价连动国债可以降低政府的借债成本

对于传统国债的购买者来讲,他们将获得的实际收益率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变化。国债的购买者将因为这种实际收益率的不稳定(也就是风险)而要求得到一种风险补偿,也即要求提高国债的利息或者赎回价值。这部分补偿被称为通货膨胀风险金,它的存在增加了政府发行国债的成本。而如果政府发行物价连动国债,由于国债购买者无须承担通货膨胀风险,政府就无须支付通货膨胀风险金,从而降低政府的借债成本。CampbellandShiller实证研究表明,通货膨胀风险补偿溢价在0.5%~1%之间。SackandElsasser研究指出,美国财政部1997年发行的三只TIPS节省了债务成本约12亿美元。

2.2物价连动国债提供了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通胀的预测对投资者和宏观决策层都具有十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投资者需要对其投资的真实收益有一个合理的判断,而宏观调控部门则需要一个准确的途径及时了解市场的通胀预期以提高通货膨胀控制政策的有效性。当投资者的风险态度为中立型,并且国债在市场上流动性很强时,物价连动国债的收益率,就等于传统国债收益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即预期通货膨胀率=传统国债收益率-物价连动国债收益率。

如果发行多种到期日(例如3年、5年、10年、15年……)的普通国债和物价连动国债,并对市场中相同时间跨度的普通国债和物价连动国债的收益率进行对比,则可获得市场对将来不同时间跨度的通货膨胀率预期,这种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是通过其它途径难以得到的。当然,由于税收以及流通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将使得这种普通国债与物价连动国债之间的比较变得复杂化。但是,对于决策部门来讲,这种比较仍然是相当重要的,政府可以据此对通货膨胀情况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

2.3发行物价连动国债,有助于建立并发展一个长期的债券市场

人们对将来通货膨胀不确定的担心程度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大而增大,这使得发行长期普通债券的成本非常高。在高通货膨胀条件下,长期的债券市场就更难以建立。而发行物价连动国债无疑将改变这一状况。实际上,智利、墨西哥和波兰发行物价连动国债的目的就在于此。

2.4物价连动国债的发行将为投资者提供一种新的投资渠道,并将促进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物价连动国债对于养老基金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在养老保险中,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各有利弊。现收现付制的优点是无通货膨胀之忧,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这种代际抚养的经济压力过大,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财政不堪负担,宣告了现收现付制的失败。而与现收现付制相比,基金积累制有抵御人口老龄化的优点,但是它的最大问题是保值增值问题。基金只有保值才能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基金只有增值才能显示出积累制的优越性,才有可能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而物价连动国债,就为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投资渠道。

原先在谈到养老金投资中用来对冲物价上涨因素的工具时,一般都考虑股票。但是,有研究指出,在中国股票市场上,股票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仅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股票并不是一种对冲通货膨胀风险的理想保值品。也就是说,当通货膨胀上升,股票的名义收益率不能完全根据通货膨胀的变化做出一一对应的调整时,股票的实际收益最终下降,股票将不能给投资者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国外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结论。从过去30年(1975年1月~2003年12月)的数据来看,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日本,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没有很强的正的相关性。

2.5物价连动国债可以分散投资风险

按一般的投资组合理论,构成组合的投资品种间相关性越小,则越有利于组合的安全。而通过研究发现,物价连动国债与传统金融资产的相关性很低。因此,投资者把物价连动国债纳入自己的投资组合中,与其它的金融资产搭配在一起,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3物价连动国债的问题

除了上述的优点之外,物价连动国债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

3.1物价连动国债的“时滞”问题

在计算物价连动国债的利息和赎回价值时,要用到物价指数。而价格指数的统计与计算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使得物价连动国债所能采用的价格指数稍稍有点儿“过期”,即产生了“时滞”。时滞现象将影响物价连动国债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时滞越严重,这种能力越弱。

3.2名义税收制度会影响物价连动国债的市场吸引力

物价连动国债的功能之一是使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而这个功能要受到税收制度的影响。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人们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如果税收制度建立在名义收入基础之上,这部分收入就要征税。这样,在出现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人们就要多交税;在出现低于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人们就要少交税。目前,我国的税收还没有与通货膨胀关联起来,对于资本利得税的征收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发行物价连动国债,那么,物价连动国债的购买者仍将承担一部分通货膨胀风险,这将降低物价连动国债的吸引力,从而影响到物价连动国债的顺利发行。

3.3与传统国债相比,物价连动国债的流动性稍差一点

其主要原因在于,物价连动国债的投资主体,主要是以长期持有为目的的年金基金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它们是为了对冲将来物价上升的风险,才购买此类国债的,而不是为了投机目的。因此,在流通市场上的交易量就小得多。我国现在虽然还未发行此类国债,但是由于它的内在性质,决定了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无疑是它的最重要投资者,从而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流动性差这个问题。

4我国债券市场引入物价连动国债的思考

目前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还不很合理,我国在以往几年的国债发行中,期限多以3年左右的债券为主,中长期国债品种十分缺乏。而物价连动国债的期限一般比较长,最高为30年。发行物价连动国债可以很好地促进我国国债期限结构的完善,避免和缓解偿债高峰的压力。

随着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大,它们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但是它们对安全性要求较高,而物价连动国债无疑是符合它们投资标准的一种理想对象。

另外,物价连动国债还可以帮助我国中央银行等经济部门和投资者更好的预测未来通货膨胀水平,使债券市场利率水平更加合理。我国适时推出物价连动国债,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弗兰克·J·法博齐.固定收益证券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坚强.TIPS债券金融特性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2)

3冯啸,杜龙振.浅谈与通货膨胀相关联的物价连动国债[N].期货日报,2002-04-30

4薛福星.中国股票市场中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6(2)

5李洪凯,薛山.TIPS的运行机制和对我国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5(10)摘要国债是一种收入稳定、风险极低的投资工具,但是传统国债的收益易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大大降低了它的吸引力。而物价连动国债的收益可随物价的上涨而上涨,从而抵消了通货膨胀的影响,保证了它的实际购买力同它的票息率一致。物价连动国债尤其适合作为对投资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的投资品种。

关键词通胀保护国债(TIPS)物价连动国债年金投资

中图分类号F812.5文献标识码A

物价连动债券,指发行债券的利率设计和某一专门的产品的价格相联系,比如石油公司发行的债券利率就可以和石油的价格相连动,不但能让投资者分享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而且利息的支付可以很好地和公司的收益情况联系起来,从而使发债公司在利息偿付上风险不大。再比如电力公司债券可以和电价相关联;钢铁公司发行的债券利率可以和钢的价格联系起来等。而本文所探讨的物价连动国债,专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动债券。

从国际上来看,物价连动债券最早出现在一些高通货膨胀的国家,如巴西、以色列、土耳其等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英国在1981年、美国在1997年也开始发行这种国债。现在,这两个国家此类国债的总发行额,已经占到全世界总发行额的80%。

在发行之前的1996年,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把这类产品称之为“通胀保护国债”(treasuryinflationprotectionsecurity,TIPS),在1997年1月正式发行后,又使用“通胀指数国债”(treasuryinflation-indexedsecurity,TIIS)这个名称。不过,市场参与者仍喜欢使用TIPS来称呼它。其他类似的称呼还有好几种。本文使用“物价连动国债”这个术语,主要原因有:一是这种债券随物价指数而波动,收益随通货膨胀的发生而增加,也可能会随通货紧缩的发生而减少。因此,称之为“通胀保护”,就有失偏颇;二、物价上涨并不一定意味着通货膨胀,后者不是随时发生的,但是物价却是随时在变动的。用“物价变动”,更能代表普遍情况;三是日本发行的类似国债,就称之为“物价连动国债”,这样便于统一、借鉴以及比较。

1物价连动国债的含义及产生

传统债券的票面额和票息率一般都是固定的,因此,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将会影响债券持有者的实际收益。如果物价上涨率高于预期,则对债务人(传统债券的发行者)有利,对债权人(传统债券的赎买者或者投资者)不利。

物价连动国债,是一种用来对冲物价上涨风险的金融创新工具。它的一般结构是先按通货膨胀比率来调整债券本金,再按固定的票息率对调整后的本金进行计息。例如,可设10年期物价连动国债的年票息率为3%,物价上涨率为2%,面额单位为100。那么,到了1年后的付息日时,应付票息分成下面两步来计算:第一步,调整本金。调整后的本金=债券面额×物价上涨比例=100×1.02=102;第二步,确定利息。应付利息=调整后的本金×预定票息率=102×0.03=3.06。另外,到了10年期满还本时,应还本金为100×1.0210=121.9元(假设10年内的物价上涨率均为2%)。

就这样,国债的利息和赎回价值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它的实际收益率就不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使国债的购买者免于通货膨胀风险,并获得稳定的实际收益。

2物价连动国债的优点

物价连动国债的价值能够随着物价上涨的幅度而调整,这样,即使物价上涨,也不会损害该国债的内在价值(或者购买力)。根据国外的经验来看,发行物价连动国债,还基于以下考虑。

2.1发行物价连动国债可以降低政府的借债成本

对于传统国债的购买者来讲,他们将获得的实际收益率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变化。国债的购买者将因为这种实际收益率的不稳定(也就是风险)而要求得到一种风险补偿,也即要求提高国债的利息或者赎回价值。这部分补偿被称为通货膨胀风险金,它的存在增加了政府发行国债的成本。而如果政府发行物价连动国债,由于国债购买者无须承担通货膨胀风险,政府就无须支付通货膨胀风险金,从而降低政府的借债成本。CampbellandShiller实证研究表明,通货膨胀风险补偿溢价在0.5%~1%之间。SackandElsasser研究指出,美国财政部1997年发行的三只TIPS节省了债务成本约12亿美元。

2.2物价连动国债提供了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通胀的预测对投资者和宏观决策层都具有十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投资者需要对其投资的真实收益有一个合理的判断,而宏观调控部门则需要一个准确的途径及时了解市场的通胀预期以提高通货膨胀控制政策的有效性。当投资者的风险态度为中立型,并且国债在市场上流动性很强时,物价连动国债的收益率,就等于传统国债收益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即预期通货膨胀率=传统国债收益率-物价连动国债收益率。

如果发行多种到期日(例如3年、5年、10年、15年……)的普通国债和物价连动国债,并对市场中相同时间跨度的普通国债和物价连动国债的收益率进行对比,则可获得市场对将来不同时间跨度的通货膨胀率预期,这种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是通过其它途径难以得到的。当然,由于税收以及流通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将使得这种普通国债与物价连动国债之间的比较变得复杂化。但是,对于决策部门来讲,这种比较仍然是相当重要的,政府可以据此对通货膨胀情况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

2.3发行物价连动国债,有助于建立并发展一个长期的债券市场

人们对将来通货膨胀不确定的担心程度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大而增大,这使得发行长期普通债券的成本非常高。在高通货膨胀条件下,长期的债券市场就更难以建立。而发行物价连动国债无疑将改变这一状况。实际上,智利、墨西哥和波兰发行物价连动国债的目的就在于此。

2.4物价连动国债的发行将为投资者提供一种新的投资渠道,并将促进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物价连动国债对于养老基金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在养老保险中,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各有利弊。现收现付制的优点是无通货膨胀之忧,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这种代际抚养的经济压力过大,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财政不堪负担,宣告了现收现付制的失败。而与现收现付制相比,基金积累制有抵御人口老龄化的优点,但是它的最大问题是保值增值问题。基金只有保值才能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基金只有增值才能显示出积累制的优越性,才有可能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而物价连动国债,就为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投资渠道。

原先在谈到养老金投资中用来对冲物价上涨因素的工具时,一般都考虑股票。但是,有研究指出,在中国股票市场上,股票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仅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股票并不是一种对冲通货膨胀风险的理想保值品。也就是说,当通货膨胀上升,股票的名义收益率不能完全根据通货膨胀的变化做出一一对应的调整时,股票的实际收益最终下降,股票将不能给投资者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国外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结论。从过去30年(1975年1月~2003年12月)的数据来看,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日本,股票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没有很强的正的相关性。

2.5物价连动国债可以分散投资风险

按一般的投资组合理论,构成组合的投资品种间相关性越小,则越有利于组合的安全。而通过研究发现,物价连动国债与传统金融资产的相关性很低。因此,投资者把物价连动国债纳入自己的投资组合中,与其它的金融资产搭配在一起,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3物价连动国债的问题

除了上述的优点之外,物价连动国债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

3.1物价连动国债的“时滞”问题

在计算物价连动国债的利息和赎回价值时,要用到物价指数。而价格指数的统计与计算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使得物价连动国债所能采用的价格指数稍稍有点儿“过期”,即产生了“时滞”。时滞现象将影响物价连动国债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时滞越严重,这种能力越弱。

3.2名义税收制度会影响物价连动国债的市场吸引力

物价连动国债的功能之一是使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而这个功能要受到税收制度的影响。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人们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如果税收制度建立在名义收入基础之上,这部分收入就要征税。这样,在出现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人们就要多交税;在出现低于预期的通货膨胀时,人们就要少交税。目前,我国的税收还没有与通货膨胀关联起来,对于资本利得税的征收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发行物价连动国债,那么,物价连动国债的购买者仍将承担一部分通货膨胀风险,这将降低物价连动国债的吸引力,从而影响到物价连动国债的顺利发行。

3.3与传统国债相比,物价连动国债的流动性稍差一点

其主要原因在于,物价连动国债的投资主体,主要是以长期持有为目的的年金基金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它们是为了对冲将来物价上升的风险,才购买此类国债的,而不是为了投机目的。因此,在流通市场上的交易量就小得多。我国现在虽然还未发行此类国债,但是由于它的内在性质,决定了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无疑是它的最重要投资者,从而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流动性差这个问题。

4我国债券市场引入物价连动国债的思考

目前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还不很合理,我国在以往几年的国债发行中,期限多以3年左右的债券为主,中长期国债品种十分缺乏。而物价连动国债的期限一般比较长,最高为30年。发行物价连动国债可以很好地促进我国国债期限结构的完善,避免和缓解偿债高峰的压力。

随着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大,它们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但是它们对安全性要求较高,而物价连动国债无疑是符合它们投资标准的一种理想对象。

另外,物价连动国债还可以帮助我国中央银行等经济部门和投资者更好的预测未来通货膨胀水平,使债券市场利率水平更加合理。我国适时推出物价连动国债,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弗兰克·J·法博齐.固定收益证券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坚强.TIPS债券金融特性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2)

3冯啸,杜龙振.浅谈与通货膨胀相关联的物价连动国债[N].期货日报,200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