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1 15:44: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作物的基本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找准结合点
中职种植专业课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法治精神、人类优良思想品德等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渗透,使学生既学习种植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受到法制教育。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开展好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仍然是课堂,有效开展好包含法制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是每一个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种植专业课教师更应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农业生物技术》是研究植物遗传、变异和植物育种、农业微生物、物组织培养、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趋势等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其知识可以说包罗万象,看似散乱无章,其实有内在联系和规律。在学习这门课时,种植专业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明白农业生物技术既需保护又要规制。可以列举植物新品种,尤其目前存在较大争议、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热点的转基因农作物的农业生物技术,让学生了解转基因农作物能获得一些格外的属性,如抗虫、增产、增加蛋白质含量、糖含量等,那么转基因食品以这些农作物作为原料,有利的一方面就是在全球人口迅猛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粮食问题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时能提高食品供应量,降低成本等。但它却存在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如在具有抗除剂基因的大豆中,异黄酮类激素等防癌的成分降低了;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肾脏具有非常大的毒性;威胁我国粮食,转基因产品不能用打下的粮食作种子,只能使用转基因种子公司指定的农药、化肥、除草剂,但其关键技术却控制在美国人手里,我国没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消费者购买转基因产品时,经营者有义务、有责任向消费者说明情况;我们如果买到没有粘贴标识的转基因产品,可以向工商等职能部门举报,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五十二条关于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的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可以没收非法销售的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可以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虽说如此,但在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问题上,我国立法和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在立法上层级低,缺乏一部全面、专门、完整的生物安全方面的法律,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评价体系滞后,管理法规运作机制薄弱,法律责任规定严重缺失。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健全转基因产品法律法规体系及科学管理体制,强化对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以上这些让学生在事实中理解更具有说服力,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好。而学生在反思中既学到农业生物技术知识,又会对相关法律法规有进一步认识,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他们法律意识的教育目的。
二、渗透方式要多样化
如何让普法知识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使用不同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当前高科技信息时代不断完善的教学手段,收集各种信息,灵活机动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学习《植物生产与环境》这门课时,让学生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农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这时可以让同学们各尽所能地整合一些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可以拍摄或从网络上搜集工厂废气、污水排放、生活垃圾等照片及图片,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几点:①工业“三废”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曾经的蓝天碧水如今已离我们远去。生态环境污染事故时时都在发生,既给农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又直接威胁社会安定。②农业内源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越加严重。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其残留物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土、水、气等)质量逐年恶化,造成农产品污染,直接威胁我们的生命及健康。③生活垃圾不断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如今生活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多,塑料制品满天飞、满河飘,暴露垃圾随处可见,造成河道堵塞,耕地被占,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这些环境污染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的,所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强监测和管理,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工作。借此呼吁同学们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紧密联系实际
种植专业课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时,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既将学科内容生活化,又能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剖析教材,发掘种植专业课中的法制事例。如学习《农业经营与管理》这门课程中的《经济合同》这几章时,让学生了解签订经济合同本身就是一种法律行为,“必须遵循合法原则、平等互利原则、协商一致原则和等价有偿原则。因为经济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如果违反合同,要追究责任,赔偿损失,直至法律制裁”。学习《农业产业化经营》这几章时,让学生了解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推动我国农业企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强农业企业绿色化经营的法制管理途径,使农业企业在原料、加工、运输、销售、售后等环节中做到低碳化和绿色化,做到依法经营、合法经营,并加强农药残留量的检验手段,以保证人身安全健康。最后进行总结,让学生正确认识依法经营管理的重要性,让自己在以后工作经营中依法行事,同时增强自我保护的法制观念。
四、联系教材,进行学科渗透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科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恰当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让学生认识到农业生产中要遵循法律的重要性。而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农业基础知识及种植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学习《农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农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时,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农作物种植、经营管理中同样涉及与法律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以举例:“农作物种植引起的官司”(2012年安徽阜阳市两家原本都在相邻承包地上种杨树,后来,其中一家改种农作物,由于杨树根深叶茂,影响相邻方农作物的通风、采光、生长,为此,改种农作物的一方提讼,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方砍掉相邻的杨树。案经两级法院审理,阜阳市中院终审判决支持清除涉诉杨树,但清除树木产生的费用由原告方承担。这也让学生了解到在承包地上种啥本是承包人的权利,但涉及另一方权利时,就要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还可以举出许多如假冒伪劣农作物种子、化肥、农药等坑农害农案件,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就会了解食品、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商品的相关知识,掌握必要受理投诉、举报方法和技巧,此时适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药管理条例》、《植物新品种条例》等法律法规,再结合相关农业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科学技术的思想,树立遵纪守法观念,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在中职种植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将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有效培养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法制教育不光是空洞的理论教育,也不应该是触犯了以后的惩罚教育,而要做到防患于未然。这就需要一线专业课教师多注意平时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样的教育,引导他们成为知法守法的掌握种植行业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生产、经营与管理人才。
作者:陈吉平 单位:重庆市万州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关键词:农药;使用现状;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S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13-1
0 引言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使用农药防治具有其他防治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如果不科学合理的使用,则会造成环境污染,有害人畜健康和破坏生态平衡等严重后果。因此,安全和科学地使用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笔者调查了涟水县各乡镇农户使用农药的一些基本情况,并提出了治理对策,以便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服务于“三农”。
1 农药使用的现状
1.1 农药种类繁多
农药种类繁多,同一种农药也会因生产厂家不同而叫法各异。目前在涟水县农资市场上农药品种已有50多种。其中,用于稻麦防治的农药主要有吡虫啉、三环唑、井冈霉素、三唑酮、毒死蜱、多福酮、杀虫双、杀虫单等;用于蔬菜防治的农药主要有菌核净、扑海因、氰戊·乐等;用于棉花防治的农药主要有百枯净、虫线清等;除草剂水田主要有丁草胺、苄嘧磺隆等,旱田主要有扑草净、噻吩磺隆等。
1.2 用药时期不当
不按规定间隔时间和病虫害发生实际情况用药。有的农民是不见虫不施药,没有病不打药,错过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期,最后只有加大用药量和增加施药次数。而多数农民则是不管有无病虫,隔几天便打药,这不仅增加了防治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应根据病虫害各生育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气候选择最佳用药时期。用药时期得当,防治效果好,防治次数少,成本降低,作物产量高。
1.3 多种农药混合使用
多种农药混合齐施是一种普遍现象,科学的混合使用,不但能提高药效,还可以兼治多种病虫害,但是,并不是所有农药都能够混合使用的。有些农药混合后,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从而使药效降低或改变药性。在农业生产中多数农民为图省事,在使用农药时不论科学与否,经常将多种农药混合齐施,有时会因药剂之间发生反应而使药效降低或无效,有时还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药害。
1.4 增加农药用量
农民在田间施药时,一般都不按使用说明用药,经常增加药剂用量,有的农民将剂量提高数倍甚至数十倍。多数农民都认为浓度高效果好,其实不然,每种农药都有合理的使用剂量,任意加大用量,不仅加快了病虫抗药性的产生,而且浓度过高也不利于作物的生长。这不仅浪费财力、物力和人力,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提高农作物农药残留、破坏生态平衡等系列问题。
1.5 用药不当造成伤害
多数农民都未曾经过安全使用农药培训,且对常用农药的毒性也不了解,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施药时不加防护,配药时徒手配药,施药时不隔行、不退步和不顺风施药,因此在施药过程中不幸中毒的事件还时有发生。
2 治理对策
2.1 加强科学宣传,进行技术培训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是农药的直接使用者,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向广大农民宣传农药使用方法,要把安全用药的思想贯穿到农药使用的各个环节中。注重农业生产技术培训,采用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病虫草害和科学用药的基本知识,使其在购药、用药时能够有的放矢。
2.1.1 引导农民科学选药和合理用药 购买农药时,在品种选择上,要根据防治对象不同,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在施用时,要根据作物的种类、生长阶段、气候条件等进行适量配药、交替用药和适时施药。同时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农药时,要科学混合使用,不能混合使用的,一定要分开施用并且施用时间要错开。科学混合使用不但能提高药效,提高防治效果,而且还可以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节省开支。施药要适时,在病、虫、草发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施药,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同一种农药在作物同一生长季节中对同一作物最多只能使用两次。
2.1.2 大力宣传安全用药 农药中毒现象大多数是由于农民在使用过程中忽视农药使用技术要求,不注意自我保护造成的。因此必须大力宣传安全用药知识,增强农民的安全意识,提高农民的农药使用技术。施药时应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技术要求喷施,并做好防护措施,防止中毒,切实做到安全用药。
2.2 加大执法力度,净化农资市场
农业执法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杜绝和减少不合格农药流入市场,在农作物上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品种,限用范围的农药不得超范围地使用。加强行政执法,加大查处力度,规范农资市场,坚决取缔无证经营的农药经营户,严厉惩处销售假冒伪劣农药人员。
2.3 加强农药管理,推广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它对人畜毒性小,对环境污染小,同时病虫害不易产生抗性。因此,应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加强科学使用农药的宣传和管理,严格执行安全使用农药标准。定期优质产品公告,引导农民购买优质产品。
3 结束语
农药的使用是农业增产的重要因素,可以大幅度的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损失,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然而,由于农药的毒性,其引起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人长期食用残留农药的农产品,会对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残留农药能在人体内长期蓄积和滞留,从而诱发许多慢性疾病,导致人身体免疫力下降,导致胃肠道疾病,加重肝脏负担,并能够导致癌症、畸形、基因突变,有时直接导致食用者中毒甚至死亡。因此必须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既要保证农作物安全生产,获得高产丰收,也要保证人、畜健康和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 何文初.加强中国农药污染环境法治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3):33.
[2] 刘颖.我国农药使用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50-51.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关注该种植课程的系列化园本化研究,总结了一些研究策略。
一、开展相关理性思考并建立研究程序
1.对园内外各种可能的课程开发资源做一定的分析,重点针对上一轮课题研究成果、园所环境地域、家长和教师资源开展评估。同时通过观察、教师讨论、家长座谈访问等方式对本园幼儿种植活动进行了解,获悉幼儿发展真正需求。
2.成立以园长为课题负责人,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研究群体。建立课题研究网站,扎实进行教师培训。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种植活动研究、课程开发等方面的指导。通过建立稳定的开发程序,保证课程日趋科学完善。
二、逐步形成种植类农作物课程初步框架及目标体系
在研究中我们意识到课程开发不仅是累积叠加的过程,也是对话、思考的过程,这就意味着课程研究不能一成不变、一蹴而就。
研究初期,我们将课程框架定位在农作物的分类上,
最初框架:
我们发现这样的框架存在以下问题:1.划分维度与幼儿的年龄不符;2.难以达成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3.难以与幼儿园日常开展的主题课程相融合。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经过专家引领和反复斟酌,我们将课程框架的划分维度调整为:遵循各年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有侧重地培养各年段幼儿认知能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
调整后框架:
随后我们以此框架为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开展课程目标体系的研究。在广泛阅读文献,征集教师、家长关于“种植活动对幼儿的作用”的意见后,课题组成员多次研讨,初步完成了《种植类农作物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好奇爱探索,勤劳能动手”的幼儿。我们力图形成“课程总目标―各类发展目标―年龄段目标”的三级目标体系。在设计目标时关注两点:1.目标设计的维度要清晰,要体现各年段种植活动对幼儿培养的要求,反映出种植活动的特质。2.目标不仅包括要种植兴趣,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技能技巧,也包括促进幼儿品德,社会性、个性发展等目标。
三、开展关于种植类农作物课程内容选择的研究
第一步:梳理归类 最初共理出三个年级共有种植活动50多个,我们发现其中存在问题主要是:活动目标指向性不强,不能有效体现种植活动对幼儿的促进和提升;各类活动重复的案例较多;活动的序列性、梯度性不够,小中大年段之间开展的活动无法相衔接。
第二步:开发内容 我们以课程总目标为主线,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教师的经验、园内外的资源状况等进行内容开发。所开发课程内容设置遵循“精”、“趣”、“序”的原则,分为:认知类、动手类、探索类。这些内容在纵向上呈小、中、大螺旋式上升,在横向上又注重相互间以及与其他领域的适度融合与渗透。
在内容开发中我们做到这几方面的关注:
1、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要求;2、关注幼儿身心特点发展与需要;3、关注幼儿园已有的适宜课程内容;4、关注课程价值的多重性。
四、尝试实施策略和评价的研究
为了使课程能充分传达课程理念,体现育人价值,我们尝试开展实施策略的研究。
1、以集体教学引导幼儿建构认知经验:在每周各班固定的种植时间里,教师根据主题课程进度和幼儿发展水平开展种植课程中的集体活动。
2、以区域游戏提升幼儿动手和探索能力:
1)自然角:让幼儿感受游戏活动的有趣和好玩,达到一玩百思、百玩不厌的效果;促进幼儿动手和探索能力提升,满足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2)种植园:幼儿在教室里和自然角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在这里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升。“种冬瓜”、“挖红薯”、“捡花生”……这些只有在农家乐时才能体验到的种植类活动,成为我园幼儿经常能开展的趣味特色活动。
3、携手家长形成种植教育更加广阔空间:“春种节”、“家有小菜园”等活动,成为了家长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有效途径。在各种类型的课程实践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将家长引入到课程中来,与家长共同规划、设置活动的目标和内容。
同时我们力图形成幼儿发展评价和教师发展评价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初步构建的《种植类农作物园本课程》评价体系框架,从幼儿、教师、课程实施本身检验课程实施效果。
五、初获研究成果
1、《种植类农作物系列园本课程》目标、内容两大体系初步构建,已经形成108个活动案例。目标体系: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好奇爱探索,勤劳能动手”的幼儿。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课程理念, 形成了“课程总目标―各类发展目标―年龄段目标”三级目标体系。目标的阐述中强调知、情、意的结合,关注了对幼儿的认知、动手、探索、交流、创造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内容体系:所开发课程内容设置遵循“精”、“趣”、“序”的原则,分为:认知类、动手类、探索类。这些内容在纵向上呈小、中、大螺旋式上升,在横向上又注重相互间以及与其他领域的适度融合与渗透。
认知类课程:关于各类种植农作物的基本知识。
动手类课程:关于动手开展农作物种植的相关活动。
探索类课程:以某一种植类农作物为核心进行探索的相关活动。
三类活动在年段上各有偏重,认知类课程60%适合小班年龄,动手类60%适合中班,探索类60%适合大班。
2、初步形成关于该课程开发的各类资源利用策略。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开发种植农作物课程的过程中, 在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发展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总结了一些策略:(1)视家长为合作伙伴,探索更有效的“家园合作”方式。在今天倡导的“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学习,有效学习”的情况下,家园合作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2)积极利用园内资源,使其成为种植课程的“资料库”。为了开发此类课程,可在园所空地上开辟“自留田”,作为每个班级的种植基地,也可利用教室自然角、晴雨走廊、玻璃暖房创设植课程开发的“实验基地”,使园所成为种植课程的“资料库”。(3)利用附近乡土资源,开拓种植课程更广阔空间。
3、本园幼儿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认知、探索、动手能力有了较大进步。植物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通过亲自播种、亲眼观察记录,亲身体验收获,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养成爱劳动、与同伴合作等品质,其对大自然的关爱和对生命的尊重情感得到激发。幼儿在种植活动中能收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在探索活动中,幼儿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幼儿独自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之比以往的活动更具有挑战性,幼儿更乐于其中,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种植活动的深入展开。
关键词:农药经营;管理;对策
丘北县是一个农业县,全县共有9个乡、3个镇、101个村民委(社区)、1265个村小组。2017年丘北县共有48.95万人,农业人口占88%,耕地面积12.13万hm2。境内海拔最高2501.8m,最低782m,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也有各种病虫、杂草、鼠害的发生。历年大小春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7.33万hm2,防治面积11.33万hm2,农药需求量较大,年使用农药商品量达428t左右。目前丘北县农药经营门市部有186个,从业人员220余人,涉及各个乡、镇、村、寨。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作物种植品种增多且种植方式发生变化,对农药品种的需求不再单一,导致农药市场中的问题也随之增多,对农药的经营管理难度加大。
1农药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1农药经营部门多,管理难度大
随着农药经营格局、方式的改变,农资市场进一步活跃,新增农药经营门店也逐年增加,且摊点多、规模大小不一、分布较散,县、乡镇、村都有,这样加大了监督管理的难度。
1.2存在无证经营
在乡、镇、村中的一些小门店仍然存在证照不全或无证经营的现象。
1.3缺乏相关知识
农药经营门店的从业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素质参差不齐,有部分经营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缺乏对相应植物病虫害知识的了解,也缺乏对农药基本知识的了解。首先,不懂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不能正确指导农民对症下药;其次,不知道农药的使用方法,在农药的使用和销售中形成技术脱节;再次,一些经营者把几种农药混合卖给农民教其混用,这样容易造成药效降低或者形成药害。部分经营者为了追求较高的利润而不顾农药质量好坏、是否过期、是否有效等,盲目将农药推荐给农民,造成农民经济损失。
1.4缺乏安全经营观念
部分经营者不建立相应的采购和销售台账,缺乏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理措施,没有仓库管理等制度,缺乏相应的安全经营观念。
1.5文化程度低
农药使用者普遍文化程度低,对农药知识的了解不多。很多农民对农药使用方法缺乏必要的了解,不知道与农药相关的法律法规,自我保护意识差,在购买农药时只考虑价格较低的,因此往往买到劣质农药。
1.6使用违法
农药有的经营者经营违禁农药,将农药与其他商品混合经营。有的经营者为了提高农药防治效果,追求高额利润,还在冒险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丘北县经营农药的门店很多,大都是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用物资一起经营,有的甚至还和一些生活用品共同经营。
1.7农药标签问题多
首先,假冒农药登记证号,套用其他农药的登记证号;其次,使用没有批准的名称,甚至侵占已经批准的商品名称;再次,随意扩大使用范围或者防治对象;最后,没有标注使用说明、生产企业等。
1.8缺乏检测设备
随着农资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农药的品种越来越多,有的农药从表面上难以分辨真假,需要抽查产品送上级相关部门检测,造成经济支出过大、耗时长,给监督管理带来困难。
2加强农药市场经营管理的对策
第一,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农业执法人员培训,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加强农药执法人员的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积累宝贵的经验,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把农业行政执法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执法专项检测经费,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
第二,构建农业执法信息交流平台,配备农业执法所需的信息设备,完善通信手段,及时开通农业“12316”举报投诉热线,建立投诉、举报奖励制度。
第三,加强农药市场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农药无证经营的行为。积极开展对农药经营管理的监督检查,针对农作物的不同生长季节、不同的用药时期,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监督检查。深入乡、镇、村、寨监督检查,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坚决打击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国家禁用农药和无证农药的经营行为,对其违法行为依法处置,同时与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合作,进行联合执法,组成强大的队伍,形成强大的合力,对违法行为形成震慑力。
第四,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执法人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杜绝执法人员、、等违法行为,不参与农药生产、经营活动。在处理违法案件中,做到办案程序合法、操作阳光,杜绝粗暴执法,要文明办案、处罚准确,严格做到依法办案。
第五,加大宣传培训力度。①加大对农药经营者的宣传培训力度。认真组织农药经营者学习《农药管理条例》《农药使用准则》等相关的农业法律法规,使其知法、懂法而不去违法。同时学习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相关知识,经营者要向购买人询问病虫害发生情况并科学推荐农药,必要时应当实地查看病虫害发生情况,并正确说明农药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不得误导购买人。要培训经营者诚信经营、安全经营农药,不能将农药与其他商品特别是生活用品、食品等混在一起经营,不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②加大对使用者的培训力度。积极组织植物保护、农业技术推广等机构向农药使用者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提高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水平。进一步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先进施药器械等措施,逐步减少农药使用量,达到保护坏境的目的。印发《怎么辨别真假农药》《国家禁止使用农药》等资料,进行大力宣传讲解,提高使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六,严格农药经营许可条件,建立农药经营相应制度。严把准入关,要求有相应的熟悉农药经营的技术人员、可靠的防护设施,建立与饮用水源、生活区域等有效隔离的营业场所和仓库,并建立安全防护、应急处置、仓库管理等相关制度,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和拒不整改的经营者要将其清除出市场。建立监督举报制度,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监督举报的平台,同时与经营者签订农药经营安全质量承诺书,要求其规范经营行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关键词:化学学习;环保意识
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环境日益恶化,环境的污染有许多方面,而主要的是粉尘和化学废物,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
作为化学教师,除具有教师的一切素质外,更要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法》、《消防法》、《危险的运输管理办法》,在课堂上适时渗透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有保护环境的思想,幼儿园的孩子都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学生,更应注重环保品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做到环保教育,环保知识,人人关心牢记。
初中化学第一章空气就要让学生了解,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烟尘和有害气体,改变了空气的成份,造成了空气的污染。如,1962年12日伦敦烟害历时5天,死亡4000多人,主要是因为煤烟与雾伴生,其致命污染物是硫的氧化物和烟尘,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灾害主要由氮的氧化物引起,还有一些含氯有机物燃烧,产生大量致癌物质,因此环境与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何等的重要,要让学生充当环保宣传员,政府也应加大环保力度,如,引导秸于过田,禁止秸杆焚烧,推广乙醇汽油,减少尾气排放,加大影响严重的钢铁、水泥、玻璃行业大气污染的治理力度。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环保语: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可见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严重缺乏。我国是世界贫水国家之一。
京、津地区水的频频靠急,位于黄河之滨的郑州也曾因黄河无水而缺水,就连本应降水丰沛的西南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两年也发生严重的旱灾,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步伐的加大,由于混凝土建筑增加,水泥、沥青覆盖地面,使降水快速排去,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而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却在不断增长,从而过度超采地下水而引起地面下沉。同时,生活、工业废水肆虐横流,-污染江河湖海。过去我国公海附近10年才发生一次的“赤潮”,近十年间达数年一次,甚至一年两次,这是海域富营养化的表现,也是水体“老化”的倾向,与过度近海养殖有密切关系,教学中要倡导绿色洗衣新概念,要用生物可降解洗涤剂――肥皂洗衣,少用洗衣粉,特别是含磷洗衣粉。
土壤是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层,具有独特组成成份、结构和功能。矿物质是它的骨架,有机体(包括活有机质)是它的肌肉,空气、水分是它的血液,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当前,一方面农业生产化肥、农药的使用引发土壤污染;另一方面大气污染物迁移至土壤造成污染。如,化学粉尘物引起土壤成份改变,SO2形成酸雨引起土壤酸化,受污染的水体用于农业灌溉引起土壤的污染。而一些污染成份可被农作物吸收富集,食用后,引发中毒与疾病的发生。2004年国家严格打击氟乙酰胺类(毒鼠强)的生产销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会造成水体、土壤的严重污染。
土壤是岩石自然演化而来的,是难以再生,甚至可以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据一项资料报导,我国南方一些地方,滥挖滥采,毁坏林木,使那里原本脆弱的土壤基本流失殆尽,而裸现出岩石来,人们称之为“石漠化”现象。化学课中应注意学生土壤污染防治意识的培养,增强保护有限土壤资源的思想,还要了解无公害农作物的基本知识。
一、国外农业保险制度的主要模式
1.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提供统一的制度框架,各级政府和各种允许的经营组织要在这个框架中经营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业务.同时政府对规定的农业保险产品给予财政支持。以国家专门保险机构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为主,有完善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并依法由隶属于农业部的官方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农作物一切险及再保险;同时鼓励私营保险公司、联合股份保险公司及保险互助会等参与农作物保险计划,并依法对他们承保或的农作物一切险和再保险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和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农民仅支付投保险种的纯保费的一部分,其余部分由政府补贴。
2.日本等国的政府支持型相互保险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日本为代表,其特点是,政府不直接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但通过立法给予经济上、行政上的支持;经营的组织形式不是一般的商业性财产保险公司,而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保险相互社。这种模式的政策性很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通过立法对主要的关系国计民生和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大的农作物以及饲养动物实行法定保险。二是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作用。例如,政府对农业保险进行监督和指导;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提供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等。
3.西欧国家的民办公助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农业保险主要由私营保险公司、保险相互会社或保险合作社经营,但政府立法对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人与投保人予以经济、行政支持,包括经营费用补贴、保费补贴以及金融优惠政策等。投保以自愿为主,因而投保率普遍较低。近年来,为了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充分利用w To框架下的“绿箱政策”,一些西欧国家也转而建立类似美国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
4.亚洲发展中国家政府选择性重点扶植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亚洲部:9-发展中国家为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特点大致如下:一是大多数国家的农业保险主要由政府专门农业保险机构或国家保险公司提供。二是保险险种少、保障程度低、保障范围小,主要承保农作物,而且农作物也只选择本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而很少承保畜禽等饲养动物,其目的就是确保粮、棉生产的稳定。三是参加农业保险都是强制性的,并且这种强制一般与农业生产的贷款相联系。
二、建立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约束因素
1.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
我国是拥有近八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额年均达1747亿元,占GDP的比重平均超过3,农业的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和受灾面积的比例分别超过20%和50;近年来自然灾害损失更是呈上升趋势,2005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42.1亿元。。在自然灾害损失中农业最为严重、最为广泛。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农业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农业平均发展成本高5个百分点,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和强度大造成的。与世界平均水平比,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18个百分点,自然保护成本高27个百分点,生态恢成本高36个百分点。我国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使农业保险面临着更高的风险,商业性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因此,必须建立由政府主导或政府支持的农业保险制度。
2.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低
这是建立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现实基础。我国农业保险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自1993以后,在整个保险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业保险却呈渐趋萎缩的态势。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受到高度重视。2004年后,相继批准设立了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吉林安华农业保险公司、黑龙江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等国内不同经营模式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以及在农业保险方面有丰富经验的法国安盟保险公司成都分公司。但是,2006年全国总保费收入5641.4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09.4亿元,同比仅增长22.6%。而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8.5亿元,同比仅增长16.2,比整个财产险保费增长速度还低6个百分点;农业保费收入仅占总保费的收入的1‰多,不到财产险保费的1。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建立必须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相适应。
3.建立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其它约束因素
(1)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人均GDP仅1000多美元,处于工业反哺农业的初期,国家的财力非常有限,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拿出很多资金来支持农业保险,国家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必然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只能选择重点扶持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作物保险项目。
(2)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很大,农业的产业化、区域化、现代化发展很不平衡,既有发展水平较高的农业企业集团,又有农业商品化率仅在30左右的户均耕地面积只有几亩的数亿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我国农业保险制度模式不能搞“一刀切”,而应根据各地区自身的风险特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财政能力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
(3)农户的信用观念淡薄,违规成本低廉。我国农业保险中的逆选择与道德风险特别严重,据统计,我国农作物保险中道德风险给保险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占保险赔款的20%,在牲畜保险中的骗赔现象更为严重。
因此,我国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某一模式,而要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依据本国国情,建立与我国农业经济现状和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同时,农业保险制度的设计必须从长计议,充分考虑各种制度模式之间的衔接,以便于将来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制度变迁的成本。
三、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阶段,从国内外的农业保险实践来看,我国农业保险要健康发展,必须进行农业保险制度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目前情况下,我国应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与政府支持下的相互制农业保险相结合的制度模式。
1.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模式
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就是政府对农业保险经营提供统一的制度框架,各种允许的经营组织要在这个框架中经营农业保险及再保险业务,同时政府对规定的农业保险产品给予经济、行政支持。参照美国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特别是农村经济比较落后的现实,我国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应具有以下特点:
(1)设立农业保险管理专门机构,统筹全国农业保险的开展,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其主要职能是,负责设计和改进全国农业保险制度;设计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具体险种;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进行统一规划,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审查和监督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各经营主体,并根据各经营主体的农业保险的业务量对其提供经营管理费用补贴。
(2)设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由于国家财政实力有限,只能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作物和畜禽保险采用政策性经营,予以重点扶持;其他保险项目实行商业性经营。政府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提供经济支持,主要是给予适度的保费补贴和经营管理费补贴,同时给予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如免除其营业税和所得税,提供各种形式的优惠贷款等。。
(3)实行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政府对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作物和畜禽实行强制保险,以保证承保面和参与率。其他保险项目实行自愿保险。但要处理好强制与自愿的关系,避免产生抵触情绪。
(4)建立政府支持的再保险机制。针对某些特殊的巨灾风险如洪灾、飓风等,建立由政府管理的巨灾基金,逐步完善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保证农业保险的持续稳定经营。
(5)政府给予行政支持与协助。我国农业生产以小规模个体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通讯落后,因此农业保险的展业、承保、核保、防灾、查勘、定损、理赔等成本高、难度大,需要各级政府给予支持和协助。
由于农业保险业务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商业性保险公司往往不愿涉足其间,因而这种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农业保险供给不足的问题;由于有政府的保费补贴及其他优惠政策,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也能得到很大提高,从而可以有效拉动农业保险的需求。但这种模式也可能带来政府过度干预,其财政补贴也可能导致效率损失。
2.政府支持下的农业相互保险制度模式
相互制保险是合作制保险的高级形式,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高度一致,因而能更好地降低运行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维护投保人的根本利益。借鉴国外相互保险的经验,我国建立农业相互制保险的思路可以为:
(1)设立全国性的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由一定数量的农业龙头企业(初始会员)认购公司经营所必需的部分初始基金,同时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筹集另一部分资金。公司的最高权利机构是全体会员大会,由会员大会选举公司董事,组成董事会,处理日常事务。初始会员应赋予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更大的表决权和被选举权,以鼓励投资者设立相互保险公司。
(2)建立多级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组织体系。在总公司之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公司,县市设立支公司,乡镇设立营业处。由总公司负责制定公司的经营方针政策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总公司主要负责各分公司的协调与管理,为各分公司提供再保险业务;各分公司根据本地区农业及农业保险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独立开展各项农业保险业务。
(3)扩大农业保险经营范围。公司除经营传统的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等险种外,同时也经营与农业生产资料、农用设备设施、农产品储藏与运输、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活动相关的其他财产保险,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雇主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扩展农业保险覆盖面,从而起到“以险养险”的功效,增强公司经营的稳定性。
(4)建立有效的多层次农业风险分散机制。一是在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内部建立分级再保险制度。即基层相互保险公司向上一级公司分保。二是在目前市场条件下,由作为国家再保险公司的中国再保险集团采用事故超赔或赔付率超赔的方式,向相互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安排。三是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为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保证相互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
(5)政府应在法律、经济、行政上对相互保险公司给予支持。一是明确相互保险公司的法律地位,鼓励相互保险制的实施。二是政府要在财政、金融、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和必要的支持,如减免税赋,提供贴息或低息贷款等。三是组织乡、村干部学习保险基本知识,再由乡、村干部向农户宣传,使农户自觉自愿参加保险等。
基于2010年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数字农业技术基础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题组架构计算机网络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混合型学习环境,形成基于VLEs的《数字农业技术基础》课程,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有效发展认知能力提出了新的探索。
1数字农业技术简介
1.1数字农业技术概念
数字农业是指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1]。近年来,国内外在数字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领域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探索,进步和成果十分显著,数字农业技术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武器。
1.2具有数字农业技术基础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农业高等院校中培养具有数字农业技术基础的人才,应该在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数字农业的原理、组成和方法,建立关于数字农业系统框架,了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掌握信息技术与专业结合的基本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这对推进数字农业进程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农业数字技术课程涵盖农业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为支撑的农业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庞大繁杂,同时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的内容和难度具有较大的差异,课程的复杂性使它更需要一条有效的途径提升学习质量、促进师生关系、加强教学效果。身处互联网时代,它完全可以创造跨越时空开展学习活动的技术支持情境,使学习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具有教育资源充分共享的优势,课堂在这样的技术支持下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
1.3建构主义
技术支持情境的构建目标的业务领域是知识学习,因此系统设计必须符合先进的学习理论,体现合理的认知规律,适应自主的学习需求。学习理论至今经历了行为主义学习、认知主义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之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对推动教学系统设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建构主义思想强调学生在知识掌握中的主体地位,他们具有积极的自我控制、目标导向和反思型特点,通过学习情境中的发现过程和精细加工过程,自己建构知识,建构主义指导的学习方式的环境包括以下四大要素[2]。
1.3.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创建有利于达成意义构建的情境至关重要,是创建教学环境的基础。
1.3.2协作。在学习过程中应当贯穿始终。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可以有效地分析收集教学资料、能够及时对提出的理论进行验证,对学习评价和意义构建都很有作用。
1.3.3交流。学习过程必然需要交流。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交流方式是达成最终学习目标的基础环节。
1.3.4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2虚拟学习环境(VLEs)
虚拟学习环境(VirtualLearningEnvironments,VLEs)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领域,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标准化学习与学习管理的系统,主要用于支持络学习过程中内容传递、促进在线师生间的交互。它的概念目前并不统一,还有诸如“整合化学习系统”(IntegratedLearningSystems,ILS)、“内容管理学习系统”(ContentManagementLearningstems,CMLS)等解释。VLEs目的是通过技术提供各种促进学习的有效工具,满足各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有效进行协作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以及广泛的资源共享提供有力的教学和技术环境支持。目前的VLEs在技术特性上不同,但设计思路都类似,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对传统教学的时空拓展和资源共享。不难看出,主导思想都是课堂再现与传递,本质在于解决教学资源短缺。这种教学模式仅仅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网络延伸,思考模式基于同一个“尺度”,适用于每一个人,而有效的虚拟学习环境的构建应该是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适应个性化的学习。因此,拓展网络教学的内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实施质量,对网络教学发展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数字农业技术基础》VLEs构架见图1。
2.1知识学习
知识学习在VLEs中通常采用网页文本、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3种形式,组织方式往往是按照章节以树形目录的方式呈现。然而《数字农业技术基础》课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构建不同的知识框架体系,这些框架体系构成了多个子课程。虽然子课程之间知识点侧重不同,但是彼此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因此构建时应该遵循课程必须具有一定弹性的原则。把《数字农业技术基础》课程知识分解成最小的知识单位即知识点,把每个子课程的学习目标分解成知识目标;然后,将知识点根据知识目标组合成知识单元[3],确保每个知识单元都有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应用目标;教师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学习者特征的差别灵活设置不同的知识单元,将其组成基本知识框架即子课程。由于《数字农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复杂性,交叉性以及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目标的差异,每一个知识单元可能被不同方向的子课程应用,因此将知识单元构建成可重用知识单元,以便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知识单元(图2)。
2.2学习路径选择
VLEs中的学习路径是指在网络的环境下,学习者在一定的策略指导下、为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的顺序[4]。面对VLEs中的各种学习信息,学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判断从何处开始学习活动。因此在VLEs中为学生提供过程的参考路径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学习路径的选择是VLEs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教师根据课程中各个子课程的特点结合自身的经验提供多组学习路径方案,学生自由选择相应的学习路径方案。在遵循学习路径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学习路径的节点方向,使学习过程符合认知规律,便于知识获得、维持、迁移和应用。
2.3角色定位
在VLEs中的角色根据不同的职能被定义具有不同的权限。该系统的角色有管理员、教师、学生3种,主要职责如图3所示。管理员、学生、教师在虚拟环境中各司其职,并且都能够围绕课程的开发与维护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观点。注册模块的注册采取与校园网一卡通对接,通过校园卡的卡号和密码可以直接确认身份,确保实名登录。
2.4参与机制
学生的学习热情直接关系学习的效果,在VLEs中设置问卷调查、互动评价、投票表决等环节,使学生和教师融入VLEs之中,达成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并依据师生参与的情感度和参与效果,分析教学所处真实状态,形成师生教学状态、学习状态诊断,为学习质量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2.5教学评价
采用开放的、多维度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地记录学生日志并进行跟踪监控,跟踪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有过程,包括学习时间、阅读次数、学习路径的选择、参与互动的次数、实验操作评测、作业成绩、单元测评等。根据以上资料,形成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公平客观的评价。
2.6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监控到的大量学习过程的数据参数进行挖掘,在学习路径、知识单元测试,学习成绩和学习绩效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实现学习行为的分析,建立学习特征模型[5],为学生提供更加合理的学习方案,以此为依据调整学习路径。
摘要介绍了安康市农业植物检疫工作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植物检疫工作的对策,以期为农业植物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植物检疫;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陕西安康
陕西省安康市为北亚热带地区,秦巴大陆性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温暖湿润,无霜期长,生物资源丰富,水热条件良好,作物种类繁多,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发展特色产业潜力巨大。市内传统特色作物,如烤烟、蚕桑、茶叶、魔芋、柑桔、中药材等在省内甚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优越的自然条件同时也为各类农业有害生物提供了最佳适生环境。据2009年普查统计,全市柑桔、魔芋、桑树、烤烟、黄姜、马铃薯、食用菌、蔬菜类区域特色优势作物共发生各类有害生物75种,其中2种有害生物属国内检疫对象,2007年市内发现1种新传入外来有害生物。近年来,安康市周边地区检疫性有害生物频繁出现,形势严重。同时,种子市场开放后,各类种子经营门店突增。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已有种子经营门店近600家,其中跨地区种子分公司8家,所经营的种子来源于全国各地,增大了检疫执法的难度,安全隐患和危险性加大,给植物检疫市场监管带来了巨大压力。
1检疫工作现状
安康市植物检疫工作为农业生产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曾成功地堵截和铲除了毒麦、柑桔溃疡病、水稻白叶枯病等一批入侵本市的危险性生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深化,有害生物灾害预警愈来愈受到各级广泛关注,加大了对有害生物防控资金的投入[1]。安康市的植物检疫事业在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检疫业务大幅提升,年办理各类农作物产品调运检疫业务600~800批次,调运货总量0.8万~1.0万t,办理各类花卉苗木150余批次,调运量125万~150万株(盆),办理申请调引种要求函130余批次,核准调入主要农作物种子200~300 t。种子市场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种子经营持证率明显提高,连续3年执法检查和调查,“三杂”种子持证率达100%,常规种子持证率达85%以上。目前,植物检疫工作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面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使检疫工作更趋于规范化、科学化,疫情普查经常化。自2001年,每年坚持全市有害生物疫情普查,对红火蚁、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扶桑棉粉蚧、柑桔小实蝇、梨枝枯病、稻水象甲等危险性有害生物进行了全面监测与防范,为安康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安全环境[2]。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检疫业务量与人员数量匹配极不相称。目前安康市仅有专职检疫员45名,只占全省专职检疫员总数的4.5%。边远小县专职检疫员仅1~2名,而且还不能专职专用,严重制约了检疫事业的发展。有些县专职检疫员调动过于频繁,造成检疫队伍新手多,业务衔接缺位、断档,虽然经过培训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检疫手段滞后。目前全市11个植保站,除汉滨、旬阳、汉阴、平利4县为国家植保工程建设项目县,装备有检疫监测设备,其余各站近20年内没有添加检疫检验专项设备,连最基本的显微镜、解剖镜和必需的标本都很少,很难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疫情形势需要[3]。三是经费严重短缺,制约检疫业务的正常开展。市县区检疫经费从未列入财政预算,仅靠每年收取微不足道的检疫费维持运转,开展疫情普查没有必需的交通工具,普查面积小,代表性不强,疫情潜在危险性大。四是疫情形势严峻,防控任务繁重。据农业部统计,2001—2006年6年间,国内入侵危险性生物物种增至20种,是2001年前的10倍。安康市自2002年开展大面积疫情普查以来,外来生物入侵物种也有所增加,特别是2007—2008年,因防控稻水象甲,各级财政2年共投入经费50万元,出动各级技术干部100余人次,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近年来柑桔大实蝇已直接危胁到柑桔生产,每年造成经济损失逾1 000万元,周边省市疫情形势更为严峻,随时都有入侵安康市的可能。
3对策
面对当前植物检疫工作存在的困难与挑战,为确保农产品流通安全,减少危险性病虫害人为传播几率,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积极研究探讨植物检疫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对策,应正确处理好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夯实基础,加强宣传,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同时,必须扩大检疫范围,增强植物检疫技术手段,加大植物检疫执法力度,积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农业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让生产、经营的个人和单位认识到植物检疫是确保农产品生产和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使其能积极主动的申请检疫。让相关部门意识到在农产品调运中应发挥的作用和意义,从而积极配合农业植物检疫工作,杜绝逃检和漏检现象。结合实际,积极向有关上级及时汇报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工作开展不好所带来的潜在危险,争取政府在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二是增强职能,强化检疫服务意识[4]。当前安康市茶果业管理体制不顺,上下不对口,造成疫情得不到有效防控;应尽快理顺生产管理体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遏制疫情传播、扩散,直至扑灭,防止类似2008年四川省旺苍县“蛆橘”事件在安康市发生。农业植物检疫部门要树立检疫为生产服务,为农民服务的观念,主动到生产第一线,为龙头企业、种植大户讲解有害生物预防及控制的基本知识,提供技术指导,树立植物检疫形象,主动为他们提供好一流服务。三是加强建设,夯实基础。要全面提高检疫人员素质,强化植物检疫全盘意识。目前,植物检疫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执法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新增专职检疫员数量较多,业务水平亟待提高,可通过正规培训获取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实际工作积累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实验室里结合相关资料进行摸索研究,熟悉业务,提高水平。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随时做好疫情调查和疫情动态,掌握有害生物在全市分布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有的放矢地开展植物检疫、植物及其产品的调出调入。
4参考文献
[1] 张书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加强植物检疫工作[J].植物检疫,2000(4):9.
[2] 喻法金.加强植物检疫管理工作保护农业生产安全[J].湖北植保,2005(4):5-6,8.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哲学也是一门古老的科学,是通过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地理学思想发展至今,充满了人们的哲学智慧,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等等。因此,地理学科中渗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1.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地理学科中所揭示的地理事物如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矿产等等均反映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在必修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首先介绍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天体,如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他们都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其展现的就是宇宙的物质性。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自然地理学中所揭示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反映的就是物质的运动。“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揭示的就是太阳系中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地月系中月球的公转运动。大气环流揭示的是大气运动,水循环揭示的是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运动和相互转化,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既反映了物质的运动,也揭示了地壳运动的能量来源。洋流揭示的是海洋中的海水的运动。各种地貌的形成也无一不是物质的运动结果。如河流地貌的发育就与流水有关,风成地貌的发育就与大气运动有关,海岸地貌的发育就与海水运动有关,地球上火山地震的发生就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等等。
3.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太阳系中各天体的运动规律(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保证了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为地球上生命物质的形成提供了外部环境条件。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形成了四季的更替和地球上不同的热量带。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和大气环流奠定了地球上气候分布规律的基础;地壳内部物质的运动(板块的运动)形成了地球上火山地震带的有规律的分布;此外,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农业布局、工业布局、城市布局也反映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把握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更好的利用自然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就会避免生产布局上的盲目性,趋利避害,真正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强调,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且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辩证法的联系观在地理科学中有非常明显的展现,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地理科学的重要指导方法。在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之中,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就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如,河流是地形和气候的产物,地形影响到河流的流向、水系特征、河网密度、河流落差与流速以及开发利用的价值;气候影响到河流的补给方式、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结冰期和凌汛等水文特征。河流含沙量的大小则又明显受到地面状况、植被覆盖度和降水强度的综合影响。与此同时河流又影响到地貌的发育和形成。由此可见,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的联系是普遍联系和错综复杂的。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所以在分析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运用联系的观点,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和判断地理事物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各种条件,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状态,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着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显着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要求我们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也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同时还要求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注意防微杜渐。在地理学科教学中,不乏这样的地理事例。例如黄土高原出现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就是长期以来人口增长、植被破坏的结果;又如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呈越来越快的趋势所导致的。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大家认识一致并采取切实行动,量变才会引起质变,真正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再如目前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就是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大大超过了海洋、大气、水体等自身容纳、清除污染物的能力造成的。把握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分析地理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抓住地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推测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从而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变化发展过程,就体现出了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想。首先,自然环境是客观的,其变化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也因为人类实践能力的局限性和一些功利性的原因不可避免会对自然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坏,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对立。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又离不开自然环境,同时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实现两者的统一,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立统一的观点,还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世界,看问题。如农业和工业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一般会存在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存在着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也存在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等等。
如寒潮带来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妨碍交通,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但北方寒潮带来的雨雪,又可以缓解北方地区的旱情,改善土壤的墒情;抑制北方地区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带来的低温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虫害和病菌,减轻来年农作物病虫害;带来的大风提供了丰富的风能资源,又如夏秋季节的台风,虽然带来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损失,但又能大大缓解南方地区的伏旱和持续高温酷暑天气。再如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低地被淹;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的空间分布,增加降水的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但也能够导致高纬度地区热量增加,农作物生长期延长,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北冰洋积冰融化,北冰洋航线将得以开辟,可以大大缩短东北亚地区与西北欧、北美大西洋沿岸各港口之间的海上航程,节省了运费和运输时间,提高了运输效率等。
因此,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规律要求我们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条件,多角度、全面地审视地理问题并把握问题重点,依据地理问题情境的变化作出具体的分析,从而寻求解决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认为矛盾具有不平衡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会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他们对事物变化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其中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同时两者又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就要求我们既要抓主要矛盾,抓重点,也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例如,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导致了热量在地球表面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由此形成了气温的水平分布自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地球表面陆地自然带自赤道向两极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在分析上述问题时就应该抓住太阳辐射这个主要矛盾。同时地球表面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还受到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在分析局部地区气温变化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等次要矛盾。又如针对洞庭湖面积锐减问题,专家们提出了“治湖必先治水,治水必先治山”的思想,显然抓住了导致洞庭湖面积锐减的主要矛盾———上游山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再如,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相同,但冬季均温四川盆地明显高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四川盆地北面有高大的秦巴山地阻挡冬季风,受冬季风的影响程度较小,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北面地势平坦,对冬季风不起阻挡作用,受冬季风影响较大,降温较快且幅度较大。由此可见,地形成为了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需要科学的智慧,而哲学又是智慧之学,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哲学观点的渗透,既有助于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哲学智慧指导地理教学,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用睿智的眼光认识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形成综合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目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增多增强,农业病虫害趋多趋广,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面临的自然风险也更多更大[1]。随着农业气象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对农业气象学更好服务于农业的新要求,课程的教学存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不知道农业气象学的具体作用和功能,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单一,不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农业气象学的优势和为农业服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如何根据农业气象学课程自身特点及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快速、准确掌握知识并应用与生产实践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使学生明确农业气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离不开气象服务的支撑和保障。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5%~20%,远高于自然灾害损失占全国GDP2%~5%的比重[2]。现代农业气象是现代农业生产与现代气象业务的高度结合,现代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对气象保障服务需求更为迫切。随着气象为农业服务深入发展,农用气象服务工作也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成为气象为农业服务的重要手段。
1.1农用气象预报服务
包括农业天气分析评估、农业灾害性天气、病虫害、作物适宜播种期、收获期、重要物候期、土壤水分、未来气候趋势预测和极端气候条件预测及对农林牧业生产影响的预评估等服务产品。同时预报服务也包括农业气象旬(月)报、雨情、墒情、温情、灾情、农业干旱监测专报,作物生育期间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年度农业气候评价,气象灾害评估与风险分析产品等服务产品。
1.2农用气候服务
包括农用气候专题分析、作物气候生态适应性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农用气象灾害专题分析、农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开展精细化的农用气候动态区划及成果推广应用、退耕还林草气候适应性分析等服务产品。
1.3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包括开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的气候环境评价。如中药材(当归、党参、黄芪、甘草);制啤酒原料(啤酒大麦、啤酒花);油橄榄、百合、黄花菜、花椒、白兰瓜、酿酒葡萄、苹果、桃、板栗等作物。开展特色作物播种期、采摘期等时机、适宜天气预报;开展特色作物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响应;开展特色物极端天气条件和病虫害预报等服务产品。
1.4为农业生产提供综合服务
在产前,根据各区内农业气候资源状况,为合理制定栽培计划及选择适宜各区农业气候条件的优质、高效的优良品种,提供气候预测分析服务和适播期预报服务;在产中,通过进行实时平行对比观测和测量,及时获取有关农业气象资料,开展农业气象研究和服务,进行产量、品质的预测预报服务,重点对影响产量和品质的气象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在产后,及时对当年基地生产期间的农业气象条件利弊影响进行分析鉴定,做出气候影响评价,总结当年基地生产经验教训,从中总结规律,指导来年计划和决策,并做好收获和储运期间的气象服务[3]。
2加强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
2.1突出学生创新思维,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行为,有了创新行为,创新精神才有生命力,才有实际价值。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依靠学生的实践。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实习、见习、参观、社会调查、业余兼职等多种社会实践,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会遇到许多生搬硬套书本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4]。农业气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比如说农田蒸散量是由作物叶面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造成的农田水分损失量,它是决定农田水分状况,作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状况的重要因素。对于蒸散量的测定方法很多,无论那一种方法的测定都会有各自的优缺点,针对此问题如何以一种创新的思维去理解农田蒸散量的测定,由老师加以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以期在测定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农业气象学本身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同时也是其他相应专业课的基础课程,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如果在基础课阶段的学习中,学生没有培养起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专业课的学习势必会非常被动。因此,确立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思想,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科学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5]。比如说研究同一个农业气候区域内,由于地形不同而形成局地的气候差异以及对农业产生影响,是农业气候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研究方法一般是对典型的地形进行短时间的气象观测,并用物理模型进行计算或数理统计分析,确定地形影响气候条件的规律及其农业意义。学习这个知识点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要求学生在后面学习地学课程中注意把握,不同的地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农业气候区域,那么对于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的形成是否和当时的气候条件有关呢?因此,农业气象学的学习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知识积累作用,同时也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良好开端。
2.2重视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我校农业气象学实验课学时较少,目前开设的内容仅为辐射、温度、湿度、蒸发、降水、气压和风这几个主要气象要素的观测,由于课程设置的限制没有涉及综合性实验。我们认为应根据专业的不同,在安排实验课教学时有区别地对待。对于农林专业,建议将各气象要素观测开设为地面气象综合观测实验,集中在一次对各个气象要素同时进行测定,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促进学生深入分析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天气状况。对于资源环境专业类的学生,不仅仅要安排农业气象基本因子的观测,同时可采用选修课、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形式增设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部分气象数据的处理和建模。比如利用我校现有的气象观测设备,完成对农田蒸散量的计算,通过学生对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风速、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的测定,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推导农田蒸散量的数值,既加深了同学们对该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理论知识后,有选择地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主要是节假日),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生产实际问题,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调查家乡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家乡土壤的解冻期、作物的播种期、某一天的温度变化(温差)情况,主要生理病害等情况,以及它们和气候之间的关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交流,班级同学可分为几组,设定不同的题目,最后通过大家每一组的调查讲解,实现相互之间的知识共享。
2.3使学生了解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前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日趋广泛,计算机操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已经成为当代农民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开始,河北省广平县农广校开设了全日制中专班,学员有的搞蛋鸡养殖,有的搞大棚种植,他们急需一些养殖技术和蔬菜的贮藏、销售等信息。但是大多数学员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只会上网聊天、玩游戏,有的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在教学设施上,县农广校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计算机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员面前。学员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方法上先为学员讲一些基础知识,让他们慢慢了解计算机。授课从浅到深分两个部分,一是电脑基础,二是电脑网络基础。在讲计算机系统组成时,先根据电脑结构讲解计算机的几大组成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讲解电脑的一些最基本知识,边讲解边操作,可以举一些比较形象的例子使他们真正理解电脑每个部件的作用。如,电脑的CPU就像人的大脑一样发出指令并控制电脑,是电脑的核心部分。怎样移动和复制、剪切、粘贴文件或文件夹,怎样往电脑里输入文字,让学员认识它们并加以利用。
学员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后,再学习网络知识。如何上网,如何在网上查找资料,查找相关的农业信息,如何下载有关内容,如何收发电子邮件等;还可以上网学习温室种植、养殖等专业技术,更好地进行农作物栽植、畜禽防疫,提高学员收入;教会学员上QQ聊天、看网络新闻、网络电视、播放音乐、玩一些益智小游戏,让学员学会技术的同时还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学员通过学习计算机,感受到了它带来的实惠。学员家里有电脑的连上网络,通过网络查找信息,为自家的大棚蔬菜找到了出路。邵村班的学员李廷栋,家里有两个大棚,由于种植技术不专业,在本县销售也不是很好,种出来的蔬菜不能及时找到出路,一年下来总是亏本。自从学习计算机网络以来,他在农业信息网和各类农业网站上查找种植技术和蔬菜的病虫害防治信息,也在网站上的销售专口为自己家和别人家的蔬菜找到买主,还和买主建立了长期合作,第二年他又加盖了两个大棚,用他的话说“如今有了技术和销路我还怕不能致富吗”。南张孟班的学员王跃斌,习惯了每天早晨一起床就打开电脑上网查看鸡蛋的价格、蛋鸡养殖新技术及一些最新动态。一次他在网上看到报道说外省有禽流感发生,他及时联系县畜牧局动检站,动检站技术人员为全村蛋鸡进行疫苗注射,避免了疫情的发生,也为农户减少了损失。还有不少学员把自己好的技术在网上与大家共享,做到了互通信息,共同致富。在广平县的养殖、种粮、蔬菜等大户中,利用互联网销售的大有人在。
如今,农民足不出户,通过计算机网络就能全面了解目前农业新技术、最新国内外市场行情,农业信息化改变着农民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相信不久的将来信息化会走进千家万户,为更多的农户带来益处。
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广平县分校 雷晓青
陕西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自然环境优美,你一定很羡慕吧!可是,历史上有许多灾害却频频“光临”这个脆弱的省份。下面就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其中一种灾害——旱灾。
实例与情况:
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陕西、河南、直隶(今河北)、山东等。这次大旱灾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
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灾民2000万,死亡50万人。
1928—1929年,中国陕西大旱。陕西全境共940万人受灾,死亡达250万人,逃难者40余万人,。
1959—1961年,历史上称为“时期”。全国连续3年的大范围旱情,
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剧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就减少1000万人。
原因与联系:
陕西地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我们都知道,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由于远离海洋,就使得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因而造成此地区干燥少雨。而且,越趋向内陆,降水量就越少,各月降水量分布就越不平均,气温的年较差也越大。所以,我认为气候是导致陕西旱灾频频的主要原因。
其次地形因素也是旱灾频频的原因之一。陕西地区周围有众多山脉,最为著名的就是秦岭山脉了,而从东南方向来的,携带有大量水汽的夏季风“光临”陕西地区时,刚好受到高耸延绵的秦岭山脉阻挡,使得水汽们在“攀爬”的过程中形成降水(即地形雨),而涉险过关的水汽们以及其他方向汇集来的水汽等也只能形成小范围的降水。所以,这也是陕西地区降水量偏少的原因之一。
另外,还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水利兴修不够,江河污染严重,不重视保护土壤肥力,绿化面积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不大等等。
措施与效果:
出现干旱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那么,怎样在旱灾来临之后积极、有效地去应对,减少旱灾所造成的影响,就成了重中之重。
例如前不久,全国有12个省份受到了旱灾的影响,旱情为50年一遇。2008年11月中旬以来,陕西已经100多天无降水,旱情十分严峻,全省作物受旱面积达114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3.8%。
面对严峻的旱情,陕西省应对十分及时、果断,各级水利部门十分重视,精心调配水利设施投入抗旱,全面开启可用的塘、库、井、站、窖等小型水利设施,尽力扩大灌溉面积,并且立即启动了二级抗旱应急预案了,采取了发射火箭弹人工降雨、普及抗旱知识、稳定市场价格等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把旱灾给人民所带来的损失与影响降到最低。
据统计,全省投入抗旱人数达117万人,开起水利设施6万多处,投入机动抗旱设施1.8万台。发生饮水困难的市、县两级水利部门组织了2000多辆送水车,紧急解决了3.2万人、1.9万头大家畜的临时饮水困难。
建议与设想:
通过2009年的旱灾,我们看的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互助互爱的美好品质,但我们也能看见全国还有不少地区抗旱灾的能力较低,面对随时可能来临的灾害,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应积极的防灾、减灾,这方面我们做的还远远不足。
我认为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的方法有以下9条:
(1)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
(2)改进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
(3)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
(4)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滴灌、地膜覆盖;
(5)沙地不种植农作物,种草和树防止土地沙漠化;
(6)多用农家肥,尽量少用无机肥;
(7)以年为单位隔年种植不同作物,保持土壤肥力;
(8)工厂尽量少排放有害气体,少排放工业废渣,使气候不要在进一步恶化;
(9)加大抗旱知识宣传力度,普及抗旱知识把抗灾基本知识编入中小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