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1 15:44: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多媒体技术发展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引言
中国有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传播活动,是凭借一定的传播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自觉行为。当今,教学媒体日新月异,其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教学传播手段的先进性,直接影响着人类教育行为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多维发展。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展望未来教育发展前景,我们必须对现代教学媒体的不断涌现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势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媒体的发展
(一)教学媒体的概念
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意指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和中介。教学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和黑板、教科书、图片等传统教学工具;广义的教学媒体还包括讲授、参观、实验和讨论在内。教学媒体还包括硬件和软件两种形态。硬件指各种教学机器,包括幻灯机、投影机、电视机、电影机、摄像机、计算机、视盘、放像机、录音机、语言实验室等;软件指各种教学片、带、盘等,包括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计算机磁盘、视盘等。
(二)教学媒体的发展阶段
媒体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科技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它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历史进程而展开。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教学媒体呈现由实物直观到文字抽象再到抽象直观的基本走向。因此,据教学发展的历史线索,我们可以把教学媒体的发展划分为原始教学媒体阶段、古代教学媒体阶段和现代教学媒体阶段。
1.原始教学媒体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学媒体包括人体个部分的器官、生产、生活用具和各种事物以及口头语言,新的教学媒体——文字也处于萌芽状态,但仍谈不上正真的应用。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教学媒体,形象直观是它们的最大特点,其局限性是这些媒体依据于具体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离不开人类的亲身传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传递教学信息,因而效率很低。
2.古代教学媒体阶段
这一阶段从人类进入古代阶级社会一直到17世纪末。在这一时期,文字书本的出现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是教学媒体的一大进步。文字书本突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克服了口头语言不能脱离传授者的局限,并且书本具有信息量大,便于携带和保存的有点而成为教学中的主要媒体。但由于文字较抽象,与客观世界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常年不便的单一教学方式,容易造成教学枯燥、僵化、乏味并脱离生产、生活实际。
3.现代教学媒体阶段
这一时期从跨美纽斯的《世界图解》出版至今,也是现代教学和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时期。其具体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从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
这一时期主要成就有:确立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在教学中自觉设计、制作和使用了专门的直观教学媒体,如跨美纽斯出版的插图教科书《世界图解》,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设计制作的直观教具算术箱,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为幼儿教育设计的发展幼儿感官、智力的恩物等。
第二时期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在这一时期电教媒体被逐步引入教学,教育媒体开始出现电子化和现代化的特征,有关的理论研究逐步加强。19世纪末,幻灯进入了教育领域,进入20世纪后,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突出,电子化媒体亦频频问世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推动教育媒体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向视听结合媒体发展。先是幻灯、投影、留声机、广播,接着就是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从而掀起了视听教育的热潮。作为这一时期的核心媒体的电影,由于具有视听结合、直观、形象、生动、感染性强等特点,在20世纪40年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设备昂贵、影片制作成本高、制作周期长等局限,使得它在电视、录像这些更为经济的方便的的媒体出现之后便退出了教学领域。同时,由于视听媒体被大量引入教学领域,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媒体的使用方法及效果等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的视听教学法,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如戴尔(Dale)的“经验之塔”理论。
第三个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飞速发展,现代教学设备不断完善,教学媒体由视听结合媒体发展到多媒体综合运用,由单项传递发展到交互作用,并结合计算机向高智能、大容量、快速度、多功能等方向发展。20世纪40年代末,电视机和计算机问世,但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直到五六十年代,电视机和程序教学机才进入教学领域。90年代以后,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教育正改变着教学的方方面面,出现了电子空间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远程教学等教学形似。在理论方面,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被引入教学领域,并吸收了心理学、传播学、美学、教育学等领域的新成果,通过对比试验和理论论证,从多角度分析、探索了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表现形式、适用条件和适用效果。
作为这一时期核心媒体的电视机和计算机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信息量大、传输效率高是它们的共同特征,计算机由于具有更好的人机交互性、个别化的特征而使其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
总之,在现代教学媒体阶段,教学媒体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教学媒体的种类日益丰富,功能也日趋完善。同时,教学媒体的大发展,也提高了它在教学中的地位,引发了人们进一步具体、深入地探讨教学媒体的有关理论,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及趋势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94年对教育技术做出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Instructionaltechnologyisthetheoryandpracticeofdesign,development,
utilization,managementandevaluationofprocessesandresourcesforlearning.)这一定义明确指出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基础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特征是定位于一门学科,目的在于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技术的产生——从某种义上讲,从教育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了“教育技术”,即“教育技术始于原始社会口耳相传的教学方法”。但教育技术的真正产生,应该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跨美纽斯(1952----1967)提出“直观教学”以后,以即现代教育媒体开始出现以后。由此可见,从操作意义上讲,媒体的出现是教育技术产生的导火索,同时每一种媒体的出现,必然给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带来新的发展和机遇。
按照教学媒体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把教育技术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称为“直观教育技术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强调“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注重图片、模型、书本、黑板、粉笔等媒体的结合,确立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称为“媒体技术阶段”。在这一阶段,许多工业实用技术成果,如幻灯、照相、电影、电视计算机等引入了教育领域,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视觉教育和播音教育发展为视听教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任务分析、行为分析、标注参照测验、形成性评价等一系列系统方法被引入教育领域,视听教育的范畴被突破,视听教育也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教育技术,因而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成为“系统技术阶段”。在这一阶段,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应用于教育领域,“教育技术学”诞生,并提出了“教学设计”的思想。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称为“信息技术阶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正步入信息技术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教育技术的显著特点是技术的综合化和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电子视音频技术(声像技术)、计算技术、通信技术(包括卫星通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这三大信息处理技术融为一体,使得教育技术由此进入了一个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
由以上两部分的论述可以看出,教学媒体技术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技术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学媒体技术的发展史。但是在某些时期,教学媒体的发展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并不完全吻合,这主要是由于每一种新的媒体产生并用于教育领域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相应地,专门以教学媒体、媒传教学法和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也要滞后一段时期。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及趋势
随着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的技术都应用到教育领域,如数字化音像技术、广播与卫星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教育技术的内容和形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已不再是停留在音像技术课堂中应用的层次,而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发展具体可归纳为多媒体化、网络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三大趋势。
1.多媒体化
多媒体一次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的集成技术,可扩展为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一般称之为多媒体技术。
另一方面的含义是指将两种或多种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整体系统,一般称之为多媒体系统。系统中的各种媒体互为补充,协同作用,使系统整体功能要比各个媒体功能的总和更为强大和丰富有效。
教育媒体的多媒体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优化组合形成的多媒体系统的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由于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便于操作、交互性强等优点,使得它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势头锐不可当,从而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而从媒体的发展过程和存在规律来看,任何一种媒体都以原形存在或技术升级存或嬗变存在这三种形式存在,新旧媒体之间并无绝对的可替代型,并各种媒体技术在教育中地位和作用不能以媒体的新旧或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标准来划分,旧媒体并不一定会因新媒体的出现而丧失其自身的价值。所以,各种媒新兴媒体和一些旧有媒体相互交融,共同存在,并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具有整体功能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也是教育技术多媒体化趋势的一个方面。
2.网络化
教育技术的网络化趋势也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即国际互联网(Iternet)应用的急剧发展和卫星电视网络的飞速发展。
Internet作为一种远程广域通讯网络技术的重大革命,已经引起了教育技术的重大变革,并将对未来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Internet的不受时空限制、同步或异步的传输模式、双向交互、信息量大的特点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也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从20世纪70年代,卫星电视进入教学领域以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鉴于我国目前现有带宽网络CATV在大中城市中有日益庞大的用户群,加上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也日益伸向千家万户,因而就有人提出了网络大学的构想。这一计划以CATV和PSTN为基础,以智能网络应用平台(INAP)和多媒体应用平台(MMAP)组成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3CAP,即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entApplicationPlatfrom)为核心,以现有大学为依托,构筑起具有一定交互能力的适合于远距离教学的网络大学,亦即“三电(电脑、电视、电话)一体化”。虽然这一构想在实现上尚有技术上的困难,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构想也将成为现实。
3.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
目前,教育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技术特点上来分大体上可分为五种:
(1)基于视听媒体技术(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视、录像、CAI、语音实验室等视听设备)的多媒体教学形式;
(2)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距离教学形式:
(3)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
(4)基于Internet及其它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形式;
(5)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形式;
对于前四种教学形式,我们都较为熟悉,而对于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则较为陌生。
“虚拟现实”一词最早出现于1989年,在美国达拉斯加(Dalas)召开的Siggraph国际会议上明确了虚拟现实的主要技术过程,即实施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率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实时交互性(Real—TimeInteractive)、多感知性(Multi—Sensation)、存在感(Persence)和自主性(Autonomy)。虚拟显示技术由于其硬件和软件成本较高,目前仅用于军事训练、医学实习、仿真试验、体育训练、特殊教育等领域,但毫无疑问,随着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将是21世纪教育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针对我国的经济和教育现状,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教育技术应用仍将是以基于视听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为主,大力发展基于卫星通讯技术的远距离教学形式并积极试验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形式和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
五、结束语
关键词:计算机;互联网;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而知识经济的两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化和全球化。进入21世纪,网络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从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计算机网络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对信息传递和共享的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不断进步的。本文拟对计算机技术下互联网的发展史、特点、对未来发展前景的设想作简要介绍。
一、计算机技术下互联网的发展史
计算机网络近年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20年前,在我国很少有人有人接触过网络,现在计算机通讯网络以及Internet已成为我们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网络被应用于商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信息服务业等都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
Internet发展经历了研究网、运行网和商业网三个阶段。至今,全世界没有人能够知道Internet的确切规模。Internet正以当初人们始料不及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今天的Internet已经从各个方面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随时从网上了解当天最新的天气信息、新闻动态和旅游信息,可看到当天的报纸和最新杂志,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炒股、网上购物、收发电子邮件,享受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等。
二、计算机技术下互联网的发展特点
从80年代末开始,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它以光纤通信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综合业务数据网络ISDN、人工智能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为主要标志。90年代至下个世纪初将是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尤其是Internet网络的建立,推动了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据预测,今后计算机网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开放式的网络体系结构,使不同软硬件环境、不同网络协议的网可以互连,真正达到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分布处理的目标。
2.向高性能发展。追求高速、高可靠和高安全性,采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文本、声音图像等综合。
3.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多方面提高网络的性能和综合的多功能服务,并更加合理地进行网络各种业务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开放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服务。
三、计算机技术下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互联网业也在不断发展,日益呈现出以下趋势:
1.运营产业化
以Internet运营为产业的企业迅速崛起,从1995年5月开始,多年资助Internet研究开发的美国科学基金会(NSF)退出Internet,把NFSnet的经营权转交给美国三家最大的私营电信公司(即Sprint、MCI和ANS),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
2.应用商业化
随着Internet对商业应用的开放,它已成为一种十分出色的电子化商业媒介。众多公司、企业不仅把它作为市场销售和客户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把它作为传真、快递及其他通信手段的廉价替代品,借以形成与全球客户保持联系和降低日常的运营成本。如:电子邮件、IP电话、网络传真、VPN和电子商务等等的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便是最好例证。
3.互联全球化
Internet虽然已有三十来年的发展历史,但早期主要是限于美国国内的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和它的盟国范围内使用。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各国纷纷提出适合本国国情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已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各个国家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接入Internet。
4.互联宽带化
随着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入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带宽瓶颈约束将会消除,互联必然宽带化,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并能满足用户多方面的网络需求。
5.多业务综合平台化、智能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将成为图像、语音和数据“三网合一”的多媒体业务综合平台,并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公务、电子医务、电子教学等交叉融合。10-20年内,互联网将超过报刊、广播和电视的影响力,逐渐形成“第四媒体”。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国家和世界各国也以发展科技为目标,况且我们的生活与计算机密切相连,所以,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无限光明。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在现实中的问题都将在网上慢慢的得以实现,但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网络安全因素也是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总之,未来网上的世界,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高阳,王坚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09(02):5-20.
关键词:特色项目;多媒体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平台;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f2012)08-0017-02
在技术发展史上,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一直是三个互相独立的技术领域,各自有着互不相同的技术特征和服务范围。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这三个原本各自独立的领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一门崭新的技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作为最经济的交流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广电、电信、邮政、电力、消防、交通、金融系统(银行)、科研院校、旅游、广告展示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业事单位。根据调查,现在越来越多的广告制作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包装装潢设计公司、软件公司、出版社、印刷厂,以及各行政、企事业单位都迫切需求多媒体制作的人才,多媒体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广阔。
建设好多媒体技术专业,必须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形成显著特色。构建特色项目,以特色项目促进多媒体技术专业建设,是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获得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缩短学校与企业的差距,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创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服务于专业
根据市场反馈,现阶段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瓶颈在于社会所使用的技术比学校所讲授的技术更加先进,而且无法确定目前所招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是否需求依然旺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需要抓住市场上正在使用的技术及技术的走向。
1 校内创建多媒体工作室。由于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没有对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给予较大的激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践的积极性不高。长江职业学院现有的教学实验条件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但没有搭建一个让学生能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平台,没有实现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中。通过创建多媒体工作室并扩大对外交流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既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又能提生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多媒体工作室的主要职能是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相应项目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为“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式教学法奠定基础。学生是多媒体项目开发的主力军,教师在学生进行项目开发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彻底改变传统实训教学的“一人一机”、“独立实训”的教学模式。学生按项目开发小组进行分组,每个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并且在不同的项目中进行角色轮换,这样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参加项目开发的积极性和发扬团队协作的精神。工作室的开发设计涵盖范围为:网站设计与制作、平面宣传和广告的设计、计算机动画制作、视频剪辑与制作。工作室与市场上的广告公司、网站开发公司及多媒体相关的设计公司合作.由合作方或者负责教师联系提供项目,工作室负责开发完成。工作室以项目开发为主体,提高学生的项目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习锻炼机会,让学生熟悉多媒体专业就业岗位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模式,为学生就业后轻松上岗提供帮助。另外,与公司合作,也可以增加教师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教师的项目开发经验得到完善后能将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反馈到教学中,加强产学研方面的工作,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科研能力。
2 校外建设实训基地。成立了工作室之后可以为校企合作搭建桥梁,掌握了前沿技术的教师可以带动高校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交流,也可以扩大与企业的接触机会,让更多企业看到工作室展示的成果,对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更信任,可以让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为校企合作打下基础,建立更多的校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满足专业技能培养需求的工作岗位,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企业配备业务强、技术精,并具有一定理论水平、责任心强.有相应技术职务的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到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中,以保证实训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企业承担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在学生取得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等个人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基础。企业指定专人配合学院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考勤、考核等工作,并负责对实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企业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提供部分实践岗位,承担“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任务。企业及时提供行业企业发展动态,参与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生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实际工作当中,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快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好地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研平台,学生与教师介入到企业科研与生产,把教学、科研、顶岗实现三者有机结合。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后.可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深入企业,提高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培养高水平技术应用性人才.提升社会服务功能,达到理想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目的。
二、建立职业资格和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是对高职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客观评价,也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重要依据。多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目标来组织专业课程,每门专业课程与相关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直接对应,按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进度计划、学生岗位能力进阶和职业资格考证基本对应,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即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岗位工作能力为主线展开设计与开发,按照工作过程或结构的要求来形成课程建设的思路与结构,使课程能够提供给学生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时效性,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传授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形成本专业的培养特色。在专业教学中推行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可参加湖北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英语三级、四级证书与计算机二级考试证书;通过对图像处理及网页设计课程的学习,参加Adobe公司的认证考试,取得Adobe公司平面设计师认证证书和Adobe公司网页设计师认证证书;专业课程的综合学习结束,参加由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组织的多媒体应用设计师的考试.取得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资格证书。
以特色项目促进多媒体专业建设,深化校企合作.达到校企共建特色专业、校企合作双方共赢的目的.学生所学即在企业所用,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机构设置现状
1.电化教育与电教中心
“电化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名词,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史中,电化教育真正获得迅速发展的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1978年至现在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期间中央和各省市的广播电视大学相继成立,各高校纷纷建立了电化教育工作机构――电教中心,并积极购置电教设备,开展电化教学。从此中国的电化教育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2.计算中心及网络中心等机构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微型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高校纷纷购置大批微型计算机建设起了计算机实验室。由于新型的计算机技术应用面极宽,各系部专业都要开相应的课程,使得计算机实验室的需求量很大,学校为了统一管理和提高使用效率,将计算机实验室统一规划和建设,于是就产生了一个专门的工作机构-计算中心(或计算机中心)。应当说,早期的计算机实验室或计算机中心的管理模式属于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在高校中它归属于实验室系列管理,而当时电教中心已经是独立的管理模式了。在当时的情况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没有得到发展,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将作为一种媒体进入教学领域,所以计算中心和电教中心作为两个工作职能不同的机构而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不可能将计算机实验教学纳入到电化教学的范畴中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高校中的计算中心已经是不亚于电教中心的专门工作机构,完成计算机实践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工作任务,其人员在规模上也超过了电教队伍,特点是队伍较年轻化,业务素质高,掌握计算机技术。
90年代中期以后,Internet异军突起,网络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世界进入了网络信息的时代。作为教育主阵地的高校,纷纷兴建自己的信息网络,校园网建设成为各高校的首要议题。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建成,有些学校为了加强管理,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工作机构――网络中心。网络中心的队伍更加年轻,业务素质都很高,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今天,除了网络中心以外,有些高校还专门设置了CAI中心或多媒体教学中心等机构。都是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大力发展而产生的。
机构管理职能划分不清的问题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新技术都应用到教育与教学中来,如多媒体教学以其卓越的多媒体教学功能,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而传统的视听教学则逐渐在萎缩,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电化教育的应用模式也呈现了多样化,特别是朝着多媒体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了。于是在学校中三个中心的工作内容逐渐接近,并且出现了工作范畴的交叉。电教中心申请建设多媒体教室搞多媒体教学,计算中心搞计算机辅助教学也要上多媒体教室;网络中心建设管理校园网,电教中心管理电视教学网,并且也要上多媒体综合信息网络;三个中心都在搞计算机CAI、多媒体课件,以及三个中心都要抢远程教学等等。于是。大家都在争现代教育技术的地盘,大唱“三国演义”。
多头管理以及工作范畴出现交叉,使得各个部门不能准确地各负其责,很多事情大家都管又都不管。难以协调。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建设等方面也难于做到统一的、长远的规划,给相关职能部门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按三个中心的机构设置,并给予他们一个比较准确的工作定位的话,那么一般会理解为:电教中心管电化教学(仍然是常规视听媒体为主,并包括宣传教育工作),计算中心管计算机辅助教学(当然也包括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中心管校园网和远程教学等等。显然,对电教中心的工作内容来说,比较常规、陈旧、需求逐渐萎缩,不利于发展,即使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也难名副其实!
集中管理与职能定位
关于电化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和范畴,电教理论界已争论很久,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方向是一致的,内容也是基本一致的,但现代教育技术的范畴更广泛一些,它包含了过去我们不曾注重的学习过程的设计等内容。现在看,不管是视听媒体也好,还是计算机媒体也好,或是信息媒体也好,它们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学媒体,都属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范畴,就应该集中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麾下。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国家教育与教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起着骨干和导向的作用。当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从机构调整人手,本着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优化机构设置、统一管理、避免“多中心、小而全”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管理机构,以确保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状态下良性发展。将现有的电教中心、计算中心、多媒体中心、网络中心等机构撤销,合并重组为一个新的机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合并后的队伍趋向年轻化,人员的业务素质有所提高,解决了过去电教队伍人员老化,计算机操作能力较低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业务工作的合并,使得更多的人得到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有利于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利于优胜劣汰。
新组建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应该是具有管理职能的教学单位。其教学职能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推进教育与教学的现代化。管理职能是制定并执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规划,统一管理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与远程教学以及其他宣传教育如校内电台、电视台的管理等等。当前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机构的工作任务
根据高等教育和高校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必须继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否则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就会失去它的作用
和地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机构的工作任务也将围绕这个中心全面展开。
1.转变观念,将工作深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转变观念就是要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界定的范畴规划今后的工作。要从过去只注重教学媒体技术的应用,转变到既注重媒体技术、又注重教学过程设计;要从过去单纯的教学服务型,转变到参与教学过程设计的教改型。具体说就是要深入到教学中去,与任课教师一道,参与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此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提高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能否持续发展,其关键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现阶段加强队伍建设可采取培训和引进两种方式,主要是培训。培训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分层次的培训,内容主要由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教学设计方法、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软件设计技术等等。通过培训提高人员的教学设计、技术应用、理论研究和科学管理的能力。二是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业务技能的培训,强化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促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引进,就是要引进懂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理论、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专业人才,充实现代教育技术的骨干队伍。
3.大力加强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建设
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并继续巩固电教常规媒体的阵地。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在教学中的长处。这样就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也可以大力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软件建设
软件包括电教音像教材和计算机CM、多媒体教学软件(课件)。近年来,传统的音像教材逐渐向课堂上插播用的音像教材。并向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开发制作工作一定要抓起来,并且需要建立一个擅长于开发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工作队伍,共同开发教学课件,以便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5.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科学研究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 问题 发展趋势
【Abstract】 Today's China is gradually embarked on the pace of the information age, no matter from which side, or electronic products are essential, not only brought us convenience, and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China,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new electronic technology advances gradually, gradually increased functionality. This article from the electronic technology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depth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a'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 terms of the future.
【Key words】 Tren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question
在世界中某个国家想要提升本国的地位,发展科技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哪个国家,其实力都会体现在国家的科技水平之上。如今,电子信息方面的技术种类繁多,中国在这方面的进步也很明显,其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电子信息、计算机包含的语言、光纤、游戏等各个方面,也就是因为信息技术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这样在中国的电子信息发展史里,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要想使我国的信息技术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坚固稳定的地位就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同时必须适应相应的规律,把握好发展趋势。
1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性
不管哪个国家,其科学实力都能在信息技术方面集中体现。这样就形成了竞争,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在竞争中胜利。如今社会市场经济为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展也是必然的。
所谓的EDI就是电子数据的交换。电子数据的交换就是电子信息的一项技术,这种技术是不需要人工的,可以使计算机直接通过网络的系统,使数据与信息进行相互的交换,在电子信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出现这种新型的电子技术,以后的发展过程里,多个领域都会涉及到这种技术。这样看来,中国电子信息在发展方面对于经济来说,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社会对于信息的需求以及科技支持,电子信息将会逐渐走向市场、主导市场、慢慢的发展成多元化多层次概念,给予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有保障的硬件设备,因此,不管是现在的中国还是以后的中国,在电子信息方面的发展都必须给予最大的重视,中国对于电子信息的态度也是必然要求。
2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
2.1 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如今,中国在电子信息发展方面最主要的阻碍无非就是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不得不说,在电子信息方面中国的专业人才挺多,并且在不断的增加,哪个种类的都有,不过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是单一性的,在所学专业才能发挥专业的水准。没有多方面的复合型的人才,这就是中国在电子信息方面发展中最大的阻碍。除了上述的原因,在电子信息的技术人才里面,拥有高端电子技术的人员特别少,这也是阻碍电子信息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2 发展环境资源紧缺
中国在电子信息方面面对的另一个重大的阻碍就是发展设定有限的环境资源。在这方面,我国的主要表现就是:假冒产品逐渐增加、侵权问题的增加、盗版与走私的出现、不良竞争的出现等。这些问题在中国的电子市场是很常见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电子技术在世界市场里的竞争地位,也严重的降低了中国电子技术发展的空间,并没有良好的环境使其快速发展,只有拥有好的发展环境,专业人员才能有发展潜力,大力推动中国的电子产业市场,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与技术水平。
2.3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机构不合理
因为中国在电子信息方面的结构不稳定,这样就使得中国的电子产业链研发出的产品与别国相比差距很大,即使是中国电子信息的发展趋势很好,不过因为其整个的结构不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发展的进程,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升级,假如要想中国研发出的电子产物与别国相提并论,就必须进行结构的调整,抛弃传统式的结构,把握好中国目前的电子信息整体状态,建立一个全新的、合理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
3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
3.1 集成化及移动化
随着半导体向Sa(片上系统,即在单个芯片上集成一个完整系统)方向的发展及移动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有向着集成化和移动化发展的趋势。在所有关键技术中,电子信息硬件产品的"核心"就是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这种集成电路经过了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特大规模集成电路几个阶段。电子信息技术有很多都需要集成电路,从CPU到IC卡,无一不是集成电路的应用范围。移动化体现为各种电子产品的小型化、便携化,特别是三网的融合带动了大量丰富的应用,也激发了多种功能的移动产品的快速发展,如超移动个人计算机(UMPC)、智能手机、MP3、便携式媒体播放器(PMP)等等。
3.2 多媒体化及智能化
计算机技术向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发展也是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网络计算、移动计算、并行计算等计算机技术已经开始向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也标志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多媒体的普遍应用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是有一定规模的,也就是说假如中国的电子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就不能够有很好的发展,没有提供良好的基础就更别说是与别国去竞争了。
3.3 屏显技术及平板化
显示技术向大屏幕和平板方向发展也是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在这两年,这个趋势尤为明显,各种超大屏幕或者全屏幕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大量出现,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都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精彩的体验,这也预示了我国电子信息显示技术存在向大屏幕和平板方向发展的趋势,因此,大屏幕电子产品和平板产品在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3.4 规模化及个性化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存在一定的规模性,换句话说,如果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不能具备这样特定的规模的话,会很难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的,又何谈与其他国家竞争呢?
如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链形成的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大规模的结构,其中有很多跨国的电子信息产物,不管是在生产量还是在质量方面都有上升空间,在经济效益方面体现也都非常好。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电子产物要求也随之提高,个性主导了消费的潮流,在以后的时间里,电子信息方面会形成一个有规模、有个性的发展道路。
3.5 梯次化、全球化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正在逐步呈现出梯次化和全球化的趋势,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使得其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都具有了全球化的特征,这样,电子信息技术全球化的趋势在未来的时间里就会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梯次化,导致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里,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将生产工作集中在一些高科技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这样一些逐渐被淘汰的技术就会逐步流入其他电子信息技术相对来说水平较差的国家,由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因此逐渐向梯次化的趋势发展。
4 结语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肯定会带动电子经济的快速前进,国内的电子信息措施在前进过程中虽然面对着巨大的检验,但是也是具有这广阔的前进空间。我们一定要根据科学技术对电子信息措施开展解析,了解电子信息前进的方向,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理性的解析,使用最合理的处理方案。推动国内电子信息措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且电子信息措施的稳固优良前进也会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冶明福.关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1(08).
[2]何达萍.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科技致富向导,2011(09).
[3]马建如.高职教育电子信息技术实训中心建设的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02).
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卫星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它们在对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对院校的电化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不论是地方高校,还是军队院校的电教工作者都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着电教发展之路。寻找着新形势下电教工作“转型”(即由电化教育向现代教育技术)的最佳切入点。笔者认为,在世纪之交,在电化教育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之时,电教工作者应及时转变观念、敏锐把握机遇、迅速占领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与此同时,更应重视加强教育技术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电教专业队伍的现状
纵观我军院校电教中心的发展过程及目前电教专业人员的现状,可概括的归纳为年龄老化、知识陈旧、学历偏低,各层次人员组合和分布不合理等。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一,教学媒体制作手段和设备发展过快与人员流动过慢。七十年代末到八十代,电化教学主要是以视听媒体(投影、幻灯和电视录像等媒体)为主,当时的电教工作者奉献精神强,工作热情高,制作出的高质量投影、幻灯教材和电视教材为我军合格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多种媒体组合教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然而,多年来,在以视听媒体为主导的电化教学工作中,电教中心引进人才的专长是以懂“电”为主。忽视了对懂“教”的人才及计算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第二,对电教中心职能错误定位,造成了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的不合理。在电教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究竟电教是姓“电”还是姓“教”,以及主要工作职能是“保障”还是“教学”的问题,一直是制约电教工作健康发展。一些单位的领导在认识上将电教工作视为纯服务性的教学保障单位,在客观上就造成了电教专业人员长期处于低层次的被动式服务,从而产生了地位的动摇;重“技术”轻“教学”,即懂“电”的多,懂“教”的少;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及方法手段研究的少,对电教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特别是新兴媒体的制作与应用重视不够。因此,电教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多为维修、摄像和照相等。学历结构多为本科、大专甚至中专。第三,电教工作的性质造成了年龄结构的不合理。由于电教工作技术性强,专业人员培养周期长,工作相对稳定,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电教专业队伍中部分教员年龄过大,年龄结构趋于老化,缺乏生气和创新精神。
二、现代教育技术召唤高素质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
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视频技术、视音频压缩技术、光纤通信技术、有线电视双向传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以及电视制作设备的数字化,未来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电视教材制作设备数字化,要求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视音频处理技术引起了电视节目制作设备和编辑手段、编导思路的重大变革,非线性编辑系统、影视制作工作站、数字化摄录设备及计算机播出系统在电视教材中的运用,预示着电视和计算机这两大媒体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分化发展后,已开始趋向融合,并正在呈现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发展趋势。这对专业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多媒体教学和网上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要求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一是精通教育理论,熟悉教学规律;二是能利用各种教学开发软件设计和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三是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多媒体教室和进行校园网组网、管理和维护;四是掌握网上教学和现代远程教学的规律、方法和手段;五是具备较强的学术科研和从事教学实验研究能力等。为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有效地规范电教人员的未来发展,国家教委电教委员会曾委托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对电教人员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电教人员视听媒体使用能力最好;视听媒体制作器材的使用与维护能力、电教产品信息掌握能力、推广电教服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掌握一般;最差的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而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为物化平台的,因此,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所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教育技术素质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学与教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以促进学与教的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其主要工作:一是建构和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二是通过设计、开发、决策等技术,提供学习者学习资源;三是设计现代化教学环境;四是研究和建立现代化的网络教学系统;五是建设现代教材体系;六是建设高素质的电教队伍;七是开展教学实验和研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这段话一方面表明了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上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向从事教育技术的工作者指明了提高自身素质的方向
(一)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提高专业队伍的思想素质。
回顾我军院校电教中心的发展史,不难看出,电教事业有今天的光辉成就,是与老一辈电教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忘我精神分不开的。目前,电教事业的发展又处于“再创业”的关键时刻,必须教育年轻一代教育技术工作者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强化为教育技术事业奋斗终身的献身精神;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倡导团结协作、相互理解、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弘扬敢于探索、改革创新的开拓精神,力争为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更新教育理论,转变观念,培养复合型教育技术人才。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作为一名教育技术工作者应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把握住其发展的方向,掌握其理论精髓,及时完成由电化教育向现代教育技术的转变。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在平时注重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及主要工作来看,教育技术工作者的素质必须是一专多能复合型的。首先,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熟悉教学规律。其次,应精通计算机硬件操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脚本的编写和制作、掌握网络教学的规律、方法和维护,第三,探索出成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和学科教员一起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推广和普及工作。
(三)改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建立一支科研型的教育技术专业队伍。
改善教育技术专业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建立一支科研型的专业队伍是教育技术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教育技术深入教学改革的,提高教学效益的前提。其主要方法:一是加强在岗培训。通过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授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远程教育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及媒体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等高新技术知识,提高在职专业人员的教育技术理论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辅导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设计等技术知识,提高专业人员教学设计能力和软件开发、制作水平。二是将有发展潜力的年青教员送学深造,提高教育技术专业队伍整体知识结构。三是通过遴选优秀大学毕业生或学校内部调整等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吸收高层次的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逐渐形成一支具备研究、教学软件制作、教学设计、网络教学管理与维护等多专业、多层次的教育技术专业队伍。四是向兄弟单位学习电教工作的成功经验。五是大力加强学术研究,实现由“经验型”、“教学服务型”向“教学科研型”的转变,增强专业人员科研意识,提高专业人员科研能力。
[关键词]非物资文化遗产;图书馆;数字化;老字号
引言
在举国上下兴起文化建设,立志走上文化兴国之路的背景下,调整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宏观布局,以公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为公众提供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与服务,成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新课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字化,并纳入图书馆的基本收藏,正是这一决策的具体体现。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刻不容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在传承过程中大多依赖的是人的记忆,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得以代代相传。如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人民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就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世代相传。口头传承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它靠人脑记忆传播,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很难保持原样,受社会变革、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传承下来的内容也将发生变形甚至断裂。2003年5月,最后一位“伊玛堪”歌手尤金良离世,代代相传的“伊玛堪”也画上句号,成了千古绝唱。[1]科学技术发展到现阶段,记录知识的载体、符号、手段和状态都发生了深刻的革命,利用文字及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将口口相传、口传心授的没有文字的民间传统文化数字化,对以传承人口手相传为核心的传统传承方式进行补充和保障,成为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采集、整理、收藏、利用领域的首选方式。因此,“伊玛堪”也是幸运的,从1934年开始,留法博士凌纯声就以汉语记录了19篇伊玛堪故事,[2]之后几十年来一直有专家学者关注着伊玛堪,没有停止对伊玛堪的采录工作。虽然伊玛堪的传人已经逝去,但这项传统说唱艺术却通过数字化技术保存下来,后人可以继续从文字、音像中学习、研究它。与此同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的“老字号”的发展却不容乐观。
“老字号”不仅是一种商贸景观,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老字号”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痕迹,以及不可估量的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老字号”在长期生产和商业实践中形成的祖传秘方和绝活、绝技、绝艺;“老字号”在长期生产和商业实践中直接创造并世代延传而积淀下来的传统商业文化、商业文明和传统知识;“老字号”在长期生产和商业实践中形成的“老字号”传说、商业习俗、生活习俗等。[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和第四大经济体,然而“老字号”的发展却恰恰与之相反。据统计,建国初期我国共有老字号约16000多家,到1990年只有1600余家。目前,勉强维持现状的占20%左右,亏损甚至有倒闭破产危险的占70%左右,效益良好且已形成规模的仅有10%左右。很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不论传承还是发展均承受着严峻考验,将对“老字号”的保护列入非物质遗产数字化保护已迫在眉睫。
2.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
传统图书馆所保存的人类文明记录多以纸质载体为主,忽视了作为知识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口头文明、传统、艺术、技艺等的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化的社会记忆,但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局限,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社会知识服务机构的足够重视,未能纳入正常的知识体系,以至于在社会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生活城市化的趋势中频临灭亡。1996年我国启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进程。
首先,图书馆相对于其他知识服务机构如学校、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各类媒体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优势明显。图书馆文献保存在纸张、磁盘等载体上,具有可复制、无损耗性,同时图书馆在文献的分类、检索方面已形成完整学术体系,其他服务机构均无法比拟;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料更适宜远程获取,博物馆藏品的实物性、标本性无法进入流通领域,档案馆的文献也有一定的阅读限制;另外,图书馆拥有先进的网络技术、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服务内容比博物馆、档案馆更丰富,比媒体有更强的公益性,与学校教育相比具有更长久的终身教育功能。
其次,图书馆的发展也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总量的剧增、社会分工的细化,图书馆的功能发生一定的变化也是发展的必然。正如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是生长的有机体,具有吐故纳新、自我更新的属性。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图书馆将活化的知识纳入馆藏,将改善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增加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品位,扩展图书馆的发展空间,使图书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集合体。
3.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施策略
3.1.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内容
与通常意义上的馆藏相类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流程主要有:收集、整理、保存、利用等几个环节。
3.1.1.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收集列入图书馆的征集计划,是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本形式,其应当包括定期接受和主动征集等。
3.1.2.整理已有馆藏资源,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分散的信息资源整理为系统的专题。
3.1.3.图书馆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两种形式的内容,一种为相关的文字资料,另一种是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获得的图片、声音、影像资料,以上资料均可做数字化处理,转换到光盘、硬盘保存,建立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实现共享。
3.1.4.数字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然而数字化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只完成了客观记录与保存的任务。“只有通过参与交流利用活动的,静态性的文化信息才能变成动态性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这是一个动态-静态-动态……的循环往复的辩证过程。”[4]通过图书馆的窗口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除了到馆阅览之外,我国国家图书馆、部分省级图书馆都在网站上专门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入口,利用互联网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使更多的读者方便快捷的获得这部分信息资源。
3.2.具体实施办法
2012年初黑龙江省图书馆成立“基于老字号文化内涵挖掘与保护的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组,专门致力于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定位、数字化的基本方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标引与文献标引等问题的研究。通过对“龙江老字号”信息资源采集、整理,最终将建立内容完整的“龙江老字号数据库”提供给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实现网络共享。通过“龙江老字号数据库”的建设,不仅保护和传承了“龙江老字号”独特的经营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挖掘企业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可以宣传地方经济建设的杰出典型,树立龙江老字号的全新形象;为龙江老字号搭建一座充分交流沟通、传承与创新、共同发展壮大的舞台;以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为依托,让世界了解特色龙江,为“龙江老字号”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龙江老字号数据库”建设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包括采访范围、采访人员组成、采集工具、采集内容、采集方法以及相关要求等。
“老字号”包括两部分,一种是已经由国家商务部、省级商务厅认定的老字号企业,如已有百年历史的哈尔滨秋林食品、世一堂药业、华梅西餐等;一种是还未取得认定的民间老字号。前者可以直接与政府主管部门联系,一般已具有比较详实的资料,可针对已有资料进一步筛选、补充。民间老字号的情况会较为复杂,需确立一定的标准和范围,进行现场采访。“民间老字号”可遵循“历史、特色、形象、影响”的基本标准,或在落选中华老字号、龙江老字号的企业中筛选,或通过专家、百姓推荐、企业自荐的方式产生。
然后,根据实施方案进行现场采访收集资料。其中,采集内容包括:企业名称、商标图案、企业发展史、传承人及介绍、传说故事、逸闻趣事、技艺展示、获得荣誉等。按照实施方案组织相关人员到现场采集,形成录像、录音、图片、文字等原始记录资料。最后,对采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编辑、整理,形成可以永久保存的文献资料。特别应当提出的是,对不可公开的部分,应得到所有人的书面授权,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严格遵守协议内容,使所有人的利益得到应有的保护。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繁多,特点各不相同,数字化的内容、方法也不尽相同,在个案操作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黄任远.赫哲绝唱――中国伊玛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1
[2]黄任远.赫哲绝唱――中国伊玛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3
论文摘要:《机械基础》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很“面熟”,但学起来很困难。本文找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给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习专业技术课和培养专业岗位能力服务。该课程包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四部分内容。除液压部分外,其他三部分内容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学习对这三部分所讲授的内容可以说常见,这为学好该课程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常见的东西不代表懂得或理解这些东西,相反,他们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大部分同学感觉相当吃力,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趣味性差。本课程所学内容,大部分是日常生活中所常见,有些内容比如v带传动、螺旋传动等,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仿佛很“简单”,学起来也没什么新颖的地方,所以学生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走神,这就造成了“简单”的内容也学不好这种现象。
(2)学生的知识水平偏低。大部分同学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初中时又是班内的差生,更何况部分同学初中没有毕业,而本课程所需要的知识,往往达到高中毕业生水平,这一情况的存在决定了学生要学好这门课有一定的难度。
(3)本课程所需要的知识面广。本课程的学习所涉及的课程包括:数学、物理、机械识图、公差配合、理论力学等,虽然用到的知识都不深,但很多学生没有学好或没有学过,这就增大了学生学好本课程的难度。
(4)所学内容多,学时相对偏少,教具不齐全。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十分的广泛,如果把所有的内容的配备齐全,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也完全没有必要。然而,很多知识点,如果没有模型,如果只靠老师的口述和同学们的想象,学生学起来,又有很大的难度。
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好这门课,就必须针对问题,采取对应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这门课为学习专业技术课和培养专业岗位能力服务的目的。
针对该课程内容趣味性差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以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上第一堂课时,教师可先问,生活中有许多机器、仪器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那么你们知道谁最早发明了“自行车”吗?自行车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熟悉,但要想回答出谁发明的自行车这个问题,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可以简要的讲述“自行车的发展史”,法国人西夫拉克在18世纪末发明了最早的“自行车”,随着技术、性能的不断改进,直到1886年英国工程师斯塔利,从运动学、机械学的角度设计出新型自行车的样式,一直沿续至今,所以,斯塔利被人们尊称为“自行车之父”。这样可以活跃同学们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我枯燥的内容增添活力。老师也可以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目前多媒体技术发展不仅为教学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平台,它的动态画面,鲜艳的色彩、直观的图形、和谐的声音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液压传动时,控制阀的移动方向和液体的流动方向通过动画十分逼真的显现出来,这种教学手段要比传统的挂图教学甚至实物教学都直观、生动,取得教学中的最佳效果。当然也可以采取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情况,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弥补学生知识水平偏低这个特点可以说根本不可能,但如果采取必要的手段,仍然可以让学生学本课程。这门课的最大优点就是与日常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比如说V带传动、螺旋传动等,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个感性认识,只要老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让学生懂得其工作原理、工作特点及应用场合,这样也能达到学习要求。
本课程所需要的知识面广的特点,要求老师自身要有比较全面的知识,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内容回顾、知识链接等方式,达到引导学生回顾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V带传动时,要求V带的带速一般处于Sm/s } v25m/s,在解释带速为什么要Sm/s } v时,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功率的公式,P=FV,在功率一定的情况下,速度v越小,带的拉力F就越大,这样就很容易引起打滑现象,如果学生不理解拉力大怎么会引起打滑,老师可以举人在冰上走的经验,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这个问题了。而在解释带速为什么要v , 25m/s时,需要用到离心力这个名词,对很多同学来说很陌生,可以通过知识链接来学习这个新的名词,可采用举些例子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离心力,比如体育运动中的链球为什么会飞出去,玩游戏时,人为什么不能在高速转动的圆盘上站住等,说出这都是离心力在起作用,等到举完例子后学生们不仅会明白什么是离心力,而且还能说出怎么样增大或减小离心力的方法,这样学生理解了离心力,相信他们也就能明白速度过大,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会使带对带轮的张紧力减小的原因。
由于内容过多,要想配齐教具是不可能的,而且些也没有必要。虽然很多内容用教具来说明具有很好的直观性,同学们一看就能知道其工作原理,例如螺旋传动,如果采用实物左模型,就能给老师的讲解节省了不少力气。但并非所有的内容用实物来讲授能起到最佳的效果,例如液压传动部分,如果采用实物教学,学生仍然看不到液压系统内部的构造,更看不到工作介质的流动方向。如果采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能达到实物讲授所达不到的效果,而且成本相对来说较低。当然,很多内容老师可以收集一些实物,或自己制作一些教学模型,能给学生更好的直观效果。这就要求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组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创新体会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课是目前高校非电学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考查课程,学生因各种因素对此课程的学习缺乏动力和自觉性,医学生更为严重。如何引导学生对考查科目的重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先进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搞好《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的教学,是摆在任课老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教好这门课程谈一点体会:
1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相识是缘,相逢是福”。“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让我们永远成为好朋友。”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入学时参差不齐,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共同完成你所任教的这门课程。作为教师必须要把学生当成朋友,要与学生平等相处,诚恳对待,使学生觉得你可亲、可敬、可信赖,具有安全感、亲近感和信赖感。为了作到这一点,在给学生上第一节课时就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在日后的相处中与学生促膝谈心,问寒问暖,一起参加文艺体育活动,从而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就会把你当朋友,并把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苦恼、生活中的挫折、成功后的喜悦随时和你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就在首先接受你这个教师的前提下,接受你所讲授的课,并把它学好学会。
2 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
《计算机基础文化教程》是一门集技术、技能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外,还结合我国计算机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例如:在讲计算机发展史时,重点介绍我国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研制高性能计算机水平能力已达到国际发达国家水平,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排名第三位。与此同时,用简练精辟的语言,顺便把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特别是在技术发展水平也居世界第三的我国航天这一高科技领域的应用以及航天技术发展的状况加以介绍,使学生在了解到我国综合国力强大的前提下,懂得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感,自豪感和爱国精神,激发了学生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兴旺学好计算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 改变教学观点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上指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在教学的主客体关系上,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积极因素。我国传统的教育往往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教学方法上习惯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进度上追求“齐步走”,这种作法已成为当前技能教学质量提高的突出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大的来临,人类正经历着从生存方式到学习方式的历史变革,传统的教学观点必须改变。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顾明远教授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已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方式应变灌注式为启发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点,这是搞好教学的前提。 4 大胆实践,不断创新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
4.1 认真备课
认真备课是搞好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备课就是要备内容、备方法、备学生。备内容、备方法就是“教什么,怎么教”。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该在教室内讲课的就在教室内讲;该在机房上的,一定要不断地结合新的发展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地备好课,有的还必须做成课件。与此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困惑疑点、思想品德和性格特征。只有作到教材熟悉、领会深刻,课件精致、美观大方,因人施教,使学生处于教师的关爱之中,学生才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积极主动地和教师沟通,搞好学习。
4.2 配置自主性学习的多种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主要指教材以外的各种参考书、教学光盘和网络资源等。在计算机教学中充分利用辅助教学软件、三维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强感染力和视听效果,使学生积极愉快地学习。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发展过程和计算机系统组成时,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学生可以通过屏幕看到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图片,看到我国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的图片,以及机器各部分的照片(主板、中央处理器、内存、显卡、声卡、打印机、显示器、扫描仪等),比单纯抽象讲授理论知识要形象直观得多,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感染力和观察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变“枯燥”教学变为“趣味”性教学
计算机课程中出现的许多概念相当抽象,在接触实物之前学生很难有直观的理解。例如:讲解“绝对路径”和“相对路径”时,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讲解作,此例可以用找人的过程进行类比。即“绝对路径”就是“中国—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中医药高专—2003级临床1班—李四”。“相对路径”就是站在校园里找人的路径“2003级临床1班—李四。通过类比,学生都能轻松地接受这一概念。此外,教学中还可以利用PowerPoint和FrontPage制作具有集声音、图像、音乐、图片和动画效果的漫画幻灯片,学生爱看又爱学,既集中了注意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4.4 游戏适量,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在适当地时机,给予适量的时间,通过计算机游戏进行辅助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刚接触Windows时,需要操作鼠标,但多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鼠标,动作笨拙,极不灵活。教师可以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用“空当接龙”、“斗地主”、“打拖拉机”等游戏练习鼠标操作,边玩边练,寓教于乐,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积极性。
4.5 发挥学生作用 ,做老师的好帮手
有的学生从小学就接触过计算机,有的在初高中开有计算机课,有的高考后参加过电脑培训班或有的学生家里有电脑,基础较好,但对整个理论和实践知识理解的不够系统,容易出现“满罐子不荡,半罐子荡”的现象。例如:有少部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极强,但理论课不爱听讲,贪玩,经常开小差。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充分发挥这一部分学生的作用,让这些学生充当“先生”,进行示范讲课和辅导初学者。这些“先生”为了他们的面子,不得不仔细的认真地学习,成为老师的好帮手,这样老师、“先生”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进行巡视辅导,互帮互学、互教互学,从而缩短两极分化。
4.6 改革考试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考试与考试成绩是学生最关心和最敏感的问题,公平、公正、公开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对于考查课的考试,我的原则是以掌握和会操作为主,并在考前明确地讲考试不许作弊,学生作弊,是对老师极大的侮辱,严禁考试作弊。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分男生女生,不分地域,手心手背都是肉,一律一视同仁,决不厚此薄彼。只有本着公正不阿,不偏不倚。传统的考试方法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造成学生精神负担过重,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如何变“怕考”为“乐考”,培养学习兴趣,是当前考试制度必须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摆在教师面前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具体做法是:每教完一单元内容,就结合实际应用出题进行考试。在考试内容上是这样安排的:在考Word这一章时,要求学生自己编辑排版一个“个人简历”文件;在考Excel时,要求学生建立一个班级学习成绩数据库,并按总分排好名次;在考PowerPoint时,要求学生把自己家乡的文人景观、历史景观、自然景观等集文子、图片、声音、动画为一体,并能连续播放的精致美观的幻灯片;在考FrontPage时,要求学生制作一份个人求职简历网页,并在实际操作的水平给分。评分过程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考,收到的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改变一般考试一次性定论的传统做法,变有限考试为无限挖潜。每次考完后郑重宣布,凡是没有考好的学生,什么时候掌握了,什么时候找教师考,在原来的分数上加分。经过这一改革,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极大信心,从而创造了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的新局面。
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切实推进教学改革,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才能培养出技术型和技能型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 工农业 生活 教育教学 前景展望
随着社会逐步步进信息化、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作为实现人工智能化的重要技术之一的计算机技术,以其功能强大,应用方便等优越特点已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还有工作。计算机技术已成为21世纪每个人必需掌握的先进技术之一,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此,本文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为开头,从工农业、民用、教育教学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此论述了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及其可能的发展前景。
一、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其分类
如今,计算机技术是众多学科和工业技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又在科学和国民经济领域中得到广泛地应用。自Atanasoff-Berry Computer这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到20世纪40年代由研发美国出了以雷达脉冲技术、通信技术等为基础的ENIAC的相继问世,国内外从未间断过对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不断地进行着探索与研发。直至今日,计算机技术已走向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最新的智能自动化。它的发展已经到包罗万象,变化无穷的境地。而我国的计算机研究人员同也具有前瞻性,对于计算机技术进行不断地开发研究,从1983年的“银河”计算机到如今的基本实现计算机技术的自动智能化,其发展速度也是不可估量的。下面,笔者就简单介绍针对其涉及领域的不同而研发的几类新型计算机技术。
(一)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以量子力学理论为基础,对量子信息进行高速数学逻辑运算、存储、处理的新型的计算机物理系统。其主要作用有:计算机系统开关状态是通过链状分子的特点来判断的;通过机关脉冲技术对分子的状态进行改变;计算机随着分子聚合物的聚合运行。相比传统计算机系统,量子计算机具有数据储存量大,运行速度快,应用范围广,运用方便等特点。
(二) 光子计算机
“一枚直径为5厘米的棱镜,它的通过能力可以超过全世界现有的电话电缆许多倍”说的就是光子计算机。它是以光信号代替电信号进行数字运算到逻辑操作和信息处理、存储的新型计算机。无论是并行度、运行速度,还是信息传导、存储,还是能耗与散热方面,相比传统的电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与节能性,是典型的节能环保性产品。而且,光子计算机在元件损坏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安全运行,且不会影响最终计算结果。
(三) 纳米计算机
纳米这个词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应该不会陌生。它指的是一个计量单位,且规定1纳米=10-9米。纳米技术是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单个原子操控而实现一些特殊的功能。至于纳米计算机,就是指将纳米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研发上可以使计算机的芯片体积得到很大程度的减小,从而减小了整个计算机的体积的技术。此类计算机不仅可以缩小成本,减少能耗,还能提高元件使用寿命和计算机的性能。
(四)生物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即仿生计算机,是以生物芯片(即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分子)代替在半导体硅片上集成效以万计的晶体管而制成的新型计算机。它是通过生物DNA的状态来反映信息状态的,并将遗传密码等同于存储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利用这种基因思想而进行地开发与设计。它的能耗仅为传统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速度却比其快十万倍以上,信息的存储量也比传统计算机大得多得多。
由上可知,如今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社会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息,因此,无论是量子计算机,还是生物、纳米、光子计算机,其发展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二、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
(一)工农业上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工农业上的运用,不仅为其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的平台,同时也增进了工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工农业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增加了工农业的经济效益。下面,笔者就计算机技术在工业上的设计、勘探的应用,以及农业上的技术、装备、信息传播上的应用分别做出浅析。
在工业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主要有这几个技术方面的表现:一是,以数据管理技术为基础而构建的信息系统,即数据库技术,其主要用于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及数据的存储、分析、处理、展示、共享。二是,利用GIS技术而进行采集处理、存贮管理、分析输出地理空间数据及其属性信息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其已能实现全球化、动态化制图。三是,包括了三维建模、三维显示、三维操作的3D可视化技术,其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等领域。例如,勘探上常用的PETRE地质建模软件、Fast tracker三维地质建模等三维可视化软件。四是,具有一定的沉浸性、交流性、互换性和幻想性人机交换技术。其技术主要是为了实现人与计算机信息交互的人机界面技术,以及包含了人机虚拟环境模拟、触觉与压力反馈等基础技术的虚拟仿真技术。
在农业上,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介入,其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技术的数字化与可视化的管理与设计;计算机与专业农业地理信息软件的结合,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系统地联系起来,形成了精准精确生产作业链条;农业信息的网络化使得农产品的销售与开发步入了一个新纪元,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二) 民用上的应用
现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已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为人们带来了许多的便捷。例如,自来水公司利用计算机技术自主研发的设备、材料、工程、水质数据、档案、物业收费等管理系统与软件;美国医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研发了可以充当医生眼睛与耳朵的移动机器人;办公室的自动化处理系统;电子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图文并茂的、具有大储存量的电子图书等等。这一些都是计算机技术在民用生活、工作上的极好应用。
(三) 教育教学上的应用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极其发达的世纪,也是拥有无数高科技产品的世纪。生活在高科技包围的世纪,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享受高科技带给我们的便捷与快乐,同时还要不忘对高科技的学习与利用,甚至于研究与改进。而作为高科技技术之一的计算机技术,对其,我们不仅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更要利用它把利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将会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相比传统的教学,利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的多样化与专业化,更多是达到了师生合作交流,激发了学生更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如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声音等信息经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画图设计等技术的编制处理后而进行的教学已是颇为广泛的教学方式,且这类教学方式也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成果。
三、计算机技术的前景展望
由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我们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发展应是朝着运算速度更高,计算机体积更小的方向。除去这两方面不说,其发展方向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网络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这个概念足见计算机与互联网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互联网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相互连接的一个主要媒介,而计算机正是通过网络而进行联系,并通过网络在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的。
第二,移动无线一体化。目前,网物、远程学习、视频会议、电子商务等都是计算机网络实现无线化、移动化、一体化的重要表现。通过网络计算机的移动无线一体化的实现,人们可以自由无限制地进行交流、交易、管理、控制,实现了全球化范围内的交流学习。
第三,计算机系统的自动智能化不仅可以实现计算机的自主分析、自主执行、自主处理、自主储存,还可以实现系统的自主选择与自主记忆,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必然趋势。
第四,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广,为解决其耗能问题,实现计算机技术环保性是值得业内人士深思的问题。
第五,人性化与个性化完美结合的计算机。计算机常于被人接触与使用,实现计算机的人性化是未来计算机必然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未来的计算机的交互方式将会多样化,不但可以通过书写和语言进行控制,还可以通过眼睛、大脑进行控制。而个性化计算机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个领域而专门制定的,例如家庭机器人保姆、医用机器人等。在满足了人性化设计的同时,完美结合个性化进行设计的计算机将会是一项有价值且实用的计算机建造工程。
四、结束语
总之,不管是21世纪,还是未来的社会;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计算机技术都会伴随我们左右。因此,计算机技术是我们必需掌握的高科技技术之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时俱进,个人能力得到良好发展,而我们的社会才会因我们个人的进步而得到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康会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探析[J].硅谷,2011,(06).
[2]李新,周绪珍.浅谈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11).
[3]刘立杰.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技,2009,(11).
[4]吴佼.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教学水平[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05).
【基金项目】 影视艺术作为“第七艺术”早已成为现代人接触媒介的主要方式,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传播更是备受学生的青睐。与影视相关的话题也是高校许多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谈资。面对如此重要的学科,大多数非专业的学生对它却知之甚少,有些同学还只是停留在消遣娱乐的层面。从上世纪80年代,国内各大高校先后引入影视课程,迄今为止,在我国的大部分本科院校中都开设了影视相关的课程,但如何更好地普及影视艺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还依然是教育者们不断探讨的话题。关于影视课程教材及影视专业教师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已经十分丰富,本文仅就影视课程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阐释和分析。
一、建立专业方向与影视美学相结合的教学观 2006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13号)明确要求“普通高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其中《影视鉴赏》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之列。”[1]因此,为了响应国家的总体要求,各校都先后开设了影视艺术相关课程,有些是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在系内开设,有些则以全校公选课的形式对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计划,普通高校的影视课程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固定,即“观摩+讲解”,教材不统一等问题。又因其作为专业选修课或是公选课,被许多学生看作是凑学分或是放松娱乐的最佳课程。授课老师往往也以观摩影片为主,影视鉴赏课程几乎等同于“佳片有约”或是“名家名作”,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甚至成为游离于高校主流课程之外的鸡肋。笔者从个人多年的从教经验出发,认为影视课程完全可以拓展专业学术性,充分展示影视艺术美学的魅力,让学生在鉴赏优秀影片的同时,从中得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延伸知识,起到一举两得之功效。
首先,作为文科学生开设的系内选修课,影视鉴赏课可以直接与各学科挂钩,贴近学生专业方向,起到对专业课程的补充作用。各系部可根据自己专业的需要开设影视课程。例如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可开设《影视社会学》,课程内容可多结合电视节目及电视剧探讨社会问题,比如婚恋节目和心理访谈类节目的社会原因,大众的观赏心理等等。列举电视剧的各种类型,比较并通过介绍电视剧类型的发展变化分析其背后的大众心理和社会成因。这样不仅可以介绍优秀的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也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社会学知识分析影视作品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特别是电视的真人秀节目,是最新且最真实的社会学研究实例,可以作为学生最直接的分析对象。哲学系则可以开设《电影哲学》,学生可以通过影视作品研究人类的思维活动,社会价值观、道德观,还可以探究部分优秀电影作品对于观众世界观的改变和引导作用等等。英语系的学生可开设《电影文化学》,课程中可偏重于英美电影,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观摩电影练习英语的听说能力,另一方面可通过影片内容介绍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现象,例如学生可通过观赏好莱坞的婚礼电影直接了解美国的婚礼习俗,这不正是《英美概况》课程最好的补充吗?美术系的学生可以通过电影了解和借鉴影视作品中的造型方法和色彩及构图的运用,甚至可以再进一步扩展到现代派电影对美术的影响等等更加深入的内容。那么对于中文系的学生可以开设《影视文学》,通过影视剧作和电视节目编排等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优秀的文学改编影视作品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重读经典,深入文学的其它领域。传播学的学生可以结合媒介知识来欣赏电影,历史系的学生可以通过电影的发展史来纵观世界文化史。总而言之,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影视课程完全可以成为他们的“图书馆”,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从中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言:“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2]
・影视教育杨柳:普通高校影视课程教学实践初探 其次,作为理科学生的选修课,影视课程的内容可以引入电影的技术发展史,侧重影视技术方面的内容,尽量贴合理科学生的专业知识。理科学生普通逻辑思维较强,针对这一特点,在讲授影视课程时可沿着电影史的发展脉络进行重点的梳理。大部分理科生对于艺术的感受力不强,一定要注意影视作品的选择,过于艺术化和较晦涩难懂的影视作品不易推荐给理科学生进行鉴赏观摩。同时,在讲授电影的发展时,可以从电影和电视的不同播放方式和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而在整个课程的讲解中,可偏重于电影和电视的技术内容,例如,电影声音和色彩的出现对于电影发展的推动。电影3D技术的原理等都可以进行深入的讲解。在选择影视作品时以人物传记和技术手段精良的作品为主,比如:《美丽心灵》、《阿甘正传》等经典老片。电视方面可以选择理科生比较喜欢的如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等等,国外优秀的科幻影片或电视剧集也不失为最佳选择。总之,从理科学生的整体特点出发,结合各专业方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和相关影视作品才是影视课程的重中之重。力争做到将艺术熏陶融入学生的专业知识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第三,许多院校的影视课程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面向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这种情况对于影视课程教师如何安排课程内容是一个挑战。鉴于同学们来自不同的系,专业方向也不尽相同,在讲授影视课程时,根据大学生的共同兴趣和爱好选择影视课程的内容,特别是在讲解基础理论及电影的拍摄内容时,可结合影视产业实际,影视文化相关内容等学生平时都有了解,但并不熟悉的知识展开。比如电影分工部分,可着重讲解演员及导演的工作,在影视技术部分可重点讲解3D技术及相关影片的拍摄背景和幕后工作等。高校大学生一定对3D电影不陌生,但具体如何拍摄,制作过程与普通电影有哪些不同,甚至许多幕后工作应该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内容。涉及到电影发展历史时,可从世界历史背景及电影史上的历史事件入手,让历史及文化作为开展影视课程的导线,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内容出发,学习影视艺术。如能在讲解电影及电视历史时,结合一定影片中的内容,则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总之,影视艺术能够博览众家之长,可以与各门类很好的结合,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在影视艺术这个艺术殿堂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而兴趣又是最好的导师,教师应从兴趣出发,设计好课程的内容。与此同时,尽量做到能为专业所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起到补充和深化的作用更是影视课程的必然要求。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影视艺术在现今的普通高校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边缘学科,在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条件下,影视课程的教师必须尽一己之力从各方面改善影视课程的劣势,全面提高影视课程的教学质量,普及影视艺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二、利用“影视语言”指导学生实践
在影视艺术课程中,影视语言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专业的学生,影视语言的学习是大学期间的必修课,也是一直需要不断精进的专业技能。不过,对于仅仅是一个学期的非专业的影视课程,如何讲好影视语言确实是个难题。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影视语言的内容与观摩影片相结合,边看边讲,力图以此来强化相关知识。这样做自然有它的好处,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也可以在没有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对影视语言一目了然。不过,在笔者看来,由于不同作品的风格及拍摄年代迥然相异,影视语言的特征也必定千差万别,尽管直观易懂,但缺乏系统性。教师和学生只能跟着作品走,而影视作品又是“千片千面”,不同导演对于影视语言的表达往往各不相同,更不要说不同时代下,影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各种影视语言的变化了。因此,笔者认为将影视语言作为单独的一章来讲解,然后通过实例,结合学生即将观摩的作品具体证明反而更具系统性。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取影视语言的基础知识,过于专业和复杂的专业知识可以省略。比如,构图是影视语言很重要的内容,而影视构图是动态的,专业的学生都需要花很多时间通过实践来学习和掌握。作为非专业的学生初次接触构图的知识一定会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么,教师应先从静态的构图手法,基本的构图原则入手,特别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影视语言中构图的禁忌其实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拍照时的禁忌,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拍摄经历进行指导,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现身说法,拿出自己拍摄较好的照片来和其他同学分享。在实现知识传输的同时,还能增加课堂互动。一张照片不仅是拉近师生距离的线索,也是教师开展影视语言知识传授的起点。
三、通过“任务+项目”调动学生
积极性 理论课堂最大的弊病即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占主导,学生成为“填鸭”的对象。有时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毫无回应。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成了现代普通高校教学法的共同难题。理论的讲授是所有科目的必然要求,先理论后实际是大部分的理工科目的教学定式。而对于文科则几乎是全部课程唯一的教学方法。自然科学的许多科目都要结合实验或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课程教学方法的单调性,增加了趣味性,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实践,大大改善了在教室中的被动局面。而对于文科的许多课程,走出课堂却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如何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成了教师们的头等大事。笔者提出“任务+项目”的方法并非首创,它是现在许多教师采用的“分组讨论”法的延伸。而分组讨论方法存在一些弊端,可通过“任务+项目”的方式进行改良。具体实践操作中,首先,对学生进行自由或是定向分组,为了避免学生在分组之后会出现的组内成员相互依赖心理,例如:组长成了所有任务的主要负责人也是唯一的完成者,而最后的成绩却是大家的。这是笔者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这样的“一组即一人”的情况可以通过分组之后,设定每位同学的任务从根本上解决。具体实践中可由学生在组内拟定任务书,也可以由老师拟定,由学生进行选择。这样,在最后的考察阶段教师即可根据每位学生完成任务的程度分别打分,而不是一组一个分数。这就如同修建明长城时的责任制,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任务负有责任,自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设定任务的同时,还要安排项目,每一组学生作为一个项目的主要成员,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得出项目的结果(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来集体完成项目,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在各小组完成项目之后,需在统一时间进行汇报,汇报过程中,教师不作为主要的评判人,要调动其他学生的参与度,让同学作为评判人,教师则扮演监督者的身份,完全让学生掌控课堂。当然,教师要对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最后的评定结果给予说明和指导。这也是对教师的最大考验,课堂上可能会由于没有唯一的掌控者而出现各种情况,同时,如何对于各组学生所做项目给出专业的指导和意见也是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考量。
以上方法具有普遍性,在影视艺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有选择地尝试。例如,不少影视鉴赏教材中有按地区分别介绍优秀影片的章节。教师可结合地区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参照教材内容实施“任务+项目”的安排。也可打破地区限制,按照电影或电视节目的类型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实施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分配任务,整个小组要统一完成项目。实践操作中,教师的准备工作比较重要,可结合课程内容和课时来灵活调整。相信只要能够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一定能够将这一方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这不但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也能够提升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将教师从书本中解放出来。
总而言之,作为普及影视知识,提高美学素养,传播媒介文化的影视艺术课程,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日渐突出。随着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大众对于现代媒介认识的不断提高,学生将会更多的接触影视文化。正如香港电影学院主管教学的负责人所言:“以现代人接触影视媒体的时间,每天至少两小时以上。一般观众如果没有影视文化的知识,只能被动地接受影视传媒的讯息,几乎可以说是被影视媒体日日洗脑,更不用说用活动影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说这是另一种文盲。”[3]影视课程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影视艺术早已超出了公共课程的范畴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影视课程的教师更应重视本学科的教学工作,从改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开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EB/OL].(2014-07-02)[2014-07-15].
数字电视技术起源于欧洲,上世纪80年代,英国,德国等先进国家开始研究电视节目的数字化制作技术,主要成就有MAC1、MAC2、MAC3等三代数字电视节目广播。1982年,世界上新一代数字式电视机在美国研制成功,它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结构元构件更加简化精致,这样不仅使电视机的性能增强,还能节约电视机的生产成本。1995年9月,美国率先通过了ATSC的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它采用MPEG-2视频压缩以及AC-3音频压缩,并且采用VSB调制信道编码,在当时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技术。数字电视节目制作技术是在1998年在我国首次得到应用,自2002年,我国开始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VS音视频压缩标准,并且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成功。这种压缩标准更为先进,主要表现为图像的更高清晰度以及更大的压缩比。2003年,我国成功制定EVD技术标准,相对之前来讲,EVD技术标准更为先进,它拥有比DVD更大的信息量,它结合国际上先进的VP5和VP6技术的优点,到此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得到的很大程度的发展。
2数字电视节目制作技术
2.1计算机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对于计算机技术在电视节目中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计算机应用于电视节目的制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视节目的质量,成为现代电视节目制作的主要依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2.1.1计算机编辑系统应用于节目制作基于计算机编辑系统的优势,并伴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以及电子编辑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在上世纪60年代计算机应用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来,并起到了控制编辑的作用,它的应用为节目的制作提供了很大的有利条件,并成为主要的节目制作设备。2.1.2图像和视频的绘制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工作人员改变传统的手绘方式,利用计算机工具对图像和视频进行绘制,利用虚拟的2D/3D技术,创造出各种数字影像,这样将人们想象中的图像真实的反应到电视中,把具体的事物夸张形象化,并且还节约了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除此之外,计算机还被应用于动态影象移除与跟踪的匹配,将已经录制好的节目进行进一步的编辑修整,对图片进行影象追踪以及修改,这样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电视节目的播放效果。2.1.3非线性编辑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是相对于传统上的以时间顺序为依托进行的线性编辑而言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以计算机为平台的专用设备,可以实现多种传统电视制作设备的功能,它不需要更多的外部设备,就可以实现对素材的瞬时调用,这种编辑系统突破了单一的时间顺序编辑限制,所有的电视节目制作都是在计算机里制作完成的。2.1.4其它依托于计算机实现其功能的图像、视频、动画处理软件也是数字电视节目制作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比如:PS、AE、3DMAX等。在非线性编辑的基础上,加之这些辅助软件,可以使制作出的电视节目有更加逼真、绚丽、精美的视觉效果,从而使得电视节目更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进行非线性编辑时,素材的长短和顺序可以随意地改变,并且随意地缩短或加长某一段都是可以的。在我国,目前非线性编辑系统已经基本国产化,以中科大洋、索尼、苹果、极速、SDI高清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国内厂家为代表就占据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下图为一典型的非线性编辑原理图示1。
2.2虚拟演播厅技术的应用
可以说虚拟演播室的产生,给视频节目制作、电视广播带来了一场革命。三维虚拟演播室的实现主要依托于先进的网格跟踪技术、传感器跟踪技术以及红外跟踪技术、超声波跟踪技术等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它利用图形或机械来获得摄像机的相关参数,主要是指摄像机的X、Y、Z(、位置参数)Pan、Till、(云台参数)Zoom、以及Focu(s镜头参数)。使用虚拟演播厅技术时绘制视频的虚拟背景只有20ms的时间,因此对图形工作站的实时渲染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而并没有过多的约束摄像机的运动,因此,此技术比较适合专业电视台,对节目制作要求较高的用户使用。在使用此技术时,关键的就是要注意摄像机的跟踪与定位,变焦、聚焦与景深,色键与蓝箱等关键技术。
3数字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前景
3.1全台网建设成为台内网络化的发展方向
全台网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较高的整体投资,并且对于技术有很大的难度要求,这样复杂的工程使一些人产生无奈恐惧之感,有些保守者甚至提出“全台网无用论”,没有把握住全台网建设的发展趋势,严重影响全台网建设的进行,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并面对全台网建设。在实际工作中,电视台的正常运转需要多个业务板块共同工作完成,如果它们之间不进行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就难以使电视节目在全台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难以提高节目制播能力,这样就严重削弱了电视节目网络化的优势。因此,全台网络化节目制播体系的建设和应用逐步成为趋势,在我国大部分的电视台已经通过整合或新建,并且完成了全台业务一体化网络系统的建设,而省级电视台大多通过全新规划建设,并对旧网进行整合改造,这样就实现了两个及以上异构业务板块的相互沟通,成功的解决了台内信息的孤岛问题。下图2为典型的全台网建设。全台网建设的核心理念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系统互联互通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应用领域:各节目制播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互;节目制播系统与媒资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交互资产管理系统的信息交互。
3.2高清数字电视
它是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结果,具有高清晰度。高清数字电视区别于传统的模拟电视的地方主要是它的图像分辨率得到成倍提高,可以达到1920×1080。高清数字电视的数字信号的传播速率为每秒19.39兆字节,这是这样如此大的数据流传输速度保证了数字电视的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它允许几种制式信号的同时存在,因此每个数字频道下又可分为若干子频道,这样就能够满足电视频道不断增多的发展需求,可以说高清数字电视是DTV标准中最高的一种,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3.3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以因特网为传输载体,把各种单向、交互式业务提供给用户。网络电视将电视机、个人电脑等作为显示终端,通过机顶盒以及计算机的连接加入互联网,从而实现数字电视、时移电视、互动电视等服务。前端采集编码系统将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按照标准进行编码后传递到服务器,服务器再将数据传递到客户端的计算机或者机顶盒,客户端对数据进行解码后回显到显示器或电视机。可以说网络电视的出现给人们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它是一种全新的电视观看方法,增加了人们看电视节目的随意性,实现了电视以网络为基础的按需求搜索观看、随看随停的便捷方式。一般情况下网络电视的基本形态是视频数字化、传输IP化以及播放流媒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