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

时间:2024-01-02 10:35: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

第1篇

摘要 目的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初步探讨主观应激、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急救人员心身健康的影响。方法 用中文版的知觉压力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SCL-90,随机抽取111名急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主观应激、社会支持和消极应对方式对心身健康均有预测性,其中主观应激的预测能力最强(62.6%),是影响心身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主观应激对。身健康既有直接作用,也可通过社会支持和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机制影响心身健康,其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社会支持可直接影响心身健康,也可缓冲应激的消极影响。结论 心身健康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主观应激和社会支持是。身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心身健康;急救人员;结构方程模型;主观应激;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心身健康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因素,如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等;另一类是社会或者情境因素,如社会支持等。面对应激事件时,个体对事件性质、强度的评价被称为主观应激。应激的交互作用模型认为,认知是决定应激反应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动因,可以直接影响个体最后的心身健康,也可通过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心身健康产生影响。应对是个体面对应激事件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应对与心身健康显著相关,它可以直接影响应激的结果,也可以改变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评估、调节与事件有关的躯体或者情感反应,是主观应激与心身健康的中介机制。社会支持可以直接作用于心身健康,也可以通过个体的内部认知系统和应对方式来起作用。急救是一种高应激的职业,急救人员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会对急救人员的心身健康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那么,急救人员的主观应激、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身健康的关系如何?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如何?本文尝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来研究急救人员心身健康的影响因素,探讨各因素对急救人员心身健康的作用途径及大小,以期为该群体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一定的帮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第2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心理健康;自我调节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因素十分复杂,但总的来说可归于三个方面,即客观环境因素、主观心理因素和生物遗传因素。

(一)客观环境因素

第一,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的影响。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家庭和学校度过的,因此早期教育和家庭环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儿童早期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是个体成长过程中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来自父母的支持、鼓励和爱可使个体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父母对子女的过分严厉或保护,会影响个体早期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发展,出现过早的心理压力或依赖。因此,家庭环境和早期教育十分重要。

第二,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的影响。生活事件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变动,如开学、钱物被盗、意外伤害、疾病、亲人病故、恋爱失败等,是预测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环境变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环境发生较大的改变。如对中学生来说,考入中学后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来自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在适应新的环境时就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况。

第三,人际关系的影响。人际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强烈渴望与周围同学的交往与友谊,特别是与异性同学交往的愿望更为强烈。二是心理上还带有较强的闭锁性,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与技巧,从而影响交往,容易产生孤独感与寂寞感。因此,人际关系不适往往成为困扰学生,甚至是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

(二)主观心理因素

第一,心理品质的影响。心理品质包括中学生对待挫折的态度、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期望值等因素。中学生活中每个学生都会遇到挫折,挫折是个人动机受阻或干扰情景的主观感受,如果情感脆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为此而引起强烈的情绪体验,如不被他人理解和同情,则易造成心理失衡,形成心理障碍。

第二,情绪因素。人类的情绪是逐渐发展而成的,受成熟和后天学习两个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情绪受学习因素的影响较大。进入青春期后,情绪发展进入到不安定的阶段,经济上的不独立,家庭观念的束缚,学习上的压力,以及由于性心理方面引起的烦恼,都会使中学生的情绪发生波动,如果不及时调节和预防,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第三,个体的人格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人格对心理状态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是造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主要主观因素之一。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很多情况下都有相应的特殊的人格特征为其发病基础。如强迫性神经症,其发病基础是患者本身往往具有强迫性人格。

(三)生物、遗传因素

一般说来,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影响下,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一个人的身心状况却与遗传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包括体型、气质、神经结构等活动特点以及能力和性格的某些成分。调查数据表明,心理疾病与遗传有重要的联系,由于血缘关系而引起的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如精神病人的亲属中患精神病的可能性超出正常人亲属的6倍。

二、保持和增进中学生健康心理的途径与方法

(一)进行心理教育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学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习这个中心环节实现的。中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促进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品质的发展,完善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现在,很多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渗透了与各学科紧密结合的心理知识的内容,这是中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的重要渠道。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学习心理知识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第3篇

采用Revman5.2版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研究间异质性用I2值进行评估,I2<50%时提示各研究间有统计学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I2>50%时提示各研究间有统计学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2结果

2.1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初步初步检索出1357篇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审查标题后剔除数据不完整和质量较低的文章,最后纳入13篇文献,其中一些文献中不止对一种社会心理因素或者呼吸道过敏性疾病进行描述,将这些指标分别纳入,共20项研究,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见表1、2。

2.2社会心理因素对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影响

2.2.1研究的特点共纳入13项研究,样本量从90到20854不等,平均数为5865。随访年限1到21年不等,平均为8.5年。8项是关于儿童的研究,5项是关于成人的研究。各文献的基本特征见表1。

2.2.2统计分析结果图1所示,13项研究对社会心理因素与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关联进行了报道,各项研究间具有异质性(I2=69%),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OR=1.77,95%CI(1.42,2.22),,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5.06,P<0.00001,表明社会心理因素与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图2所示对儿童单独分析时,各项研究间具有异质性(I2=7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OR=1.56,95%CI(1.24,1.97),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3.78,P=0.0002,表明在儿童中社会心理因素与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图3所示对成人单独分析时,各项研究间具有异质性(I2=8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OR=2.45,95%CI(1.35,4.62),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2.78,P=0.005,表明在成人中社会心理因素与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2.3过敏性疾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3.1研究的特点共纳入7项研究,样本量从591到3430不等,平均数为1574。随访年限1到21年不等,平均为15.8年。其中1项是关于儿童的研究,6项是关于成人的研究。各文献的基本特征见表2。备注见表1

2.3.2统计分析结果图4所示,7项研究对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与未来不健康的心理的关联进行了报道,各项研究间统计学分析无异质性(I2=2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OR=1.73,95%CI(1.47,2.03),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6.67,P<0.00001,提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与未来不健康的心理发生发展有关,对儿童的研究仅1项,OR值为1.90,95%CI(1.09-3.31)。图5所示,6项研究对成人进行分析,各项研究间统计学分析无异质性(I2=33%),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OR=1.72,95%CI(1.45,2.03),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6.28,P<0.00001,表明在成人中,提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与未来不健康的心理发生发展有关。

3讨论

第4篇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

二、健康教育在创建卫生城市中的作用是什么?

1、进行社会动员,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创建卫生城市氛围;

2、传播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市民健康素质;

3、改变个体和群体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三、 健康的10条标准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四、有害健康的八种行为是什么?

1、吸烟;

2、饮酒过量;

3、不恰当的服药;

4、缺乏经常的体育锻炼,或突然运动量过大;

5、热量过高或多盐饮食、饮食无节制;

6、不接受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

7、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

8、破坏身体生物节奏的生活方式。

五、影响青少年健康的几个因素

1、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

青少年正处在各个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成型时期,许多文明卫生习惯的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的确立,都有赖于青少年期的培养和训练,而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有害健康的个人嗜好的出现往往也是从青少年期开始的,所以青少年期是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危险期,也是形成健康意识,养成健康习惯的关键时期。

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包括: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养成和发展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调整个人行为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维护公共卫生的良好品行。

2、合理营养与健康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有着特殊的营养要求。而营养素的功能就在于构成躯体,修补组织,供给热量,补偿消耗及调节生理功能。如果在青春发育期营养不足,不仅会影响身体发育,还会导致容易疲劳、消瘦、抵抗力降低,甚至形成某些疾病。营养不良也是患结核、肝炎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3、环境卫生与健康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环境息息相关。人们应合理地利用环境因素,消除污染,预防疾病,达到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

人们平均有90%的时间生活在室内,对于青少年,家是他们的主要生活空间,然而一些豪华、舒适的家庭装修却隐藏着各种危害,孩子的健康受到急、慢性损害,甚至引发各种疾病,如血液疾病、哮喘、智力降低等。空气、水、环境的其它污染都会损害孩子的健康。

学校要尽量改善学习环境,其教学建筑、环境噪声、室内微小气候、采光、照明等环境质量以及黑板、课桌椅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4、运动与健康

经常的体育锻炼对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好处。它能促使身体快速长高,增加食欲,提高抗病能力,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紧张,提高记忆力和学习兴趣。青少年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断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达到强健体魄,不断提高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

六、生活小常识

1、剩饭剩菜为什么要加热后再吃?

饭菜剩下后,易被病菌污染。回锅热透,杀灭病菌,可防止食物中毒。

2、发芽的土豆为什么不能吃?

土豆发芽后,能产生一种叫龙葵素的有毒物质,并主要积存在土豆的芽上和芽眼部,食后可引起食物中毒。

3、四季豆为什么能引起食物中毒?

四季豆在未熟透时,含有一种叫皂素的有毒物质,如果食用可引起食物中毒。皂素遇高热后可破坏,因此,吃四季豆一定要烧熟煮透。

4、为什么要少吃烟熏食品?

烟熏食品含有致癌物,而且通过加工很难除去。因此,应少吃烟熏食品。

5、怎样预防高血压?

(1)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用脑,做到劳逸结合;

(2)避免参加或观看竞争性激烈的运动;

(3)低盐饮食,节制饮食,限制体重,不吸烟,不酗酒;

(4)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每周测1-2次血压;

6、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输液、母婴传播。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触也易传播,如共餐,共用剃刀和牙刷等。

7、怎样预防乙肝?

(1)注射时一人一针一管;

(2)实行同桌分餐制;

(3)隔离患者,其生活用具和排泄物要严格消毒;

(4)注射乙肝疫苗;

(5)不要共用牙刷、剃刀等生活用具。

8、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处方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是病人与带菌者,细菌或病毒通过大便排出后,可污染水源,还可借助苍蝇、蟑螂污染食物和用具,当健康人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就可能发病,又可传给其他人。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

(1)搞好“三管一灭”(管理饮水、饮食和粪便,杀灭苍蝇),防止病从口入。灾区特别要保护好水源,不要随地大小便,厕所离饮用水源要有一定的距离。饮用水要消毒,不喝生水。不在苍蝇满天飞的地方进食。瓜果要洗净,生吃去皮。阻断“粪一口”感染途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搞好家庭、棚区及环境卫生。

第5篇

关键词: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压力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71-01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他们承载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建设。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往往会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而医科大学生由于受学习氛围、学业强度、日后工作期望等的影响,他们的心理状况便呈现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1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1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个人对于自身内部环境拥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自然的以各种形态去适应的一种状态。

1.2心理健康的8条标准。以下我根据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以及各种文献[1]的分析总结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8条标准:

1.2.1对自身是否拥有充分的安全感。

1.2.2对自己是否有充分的认识,能够做到准确恰当的评价自身的行为。

1.2.3对于自己所确定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能力。

1.2.4能够轻松的适应周围的环境和事物,能同其保持良好的接触。

1.2.5能够拥有一个稳定的人格,且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1.2.6能够在一次次失败后,从经验教训中学习到自己所不具备的能力。

1.2.7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妥善的处理好和别人之间的问题。

1.2.8对于自己的情绪能够较好的控制,不至于在一些场景中有做出情绪失控的表现。

根据指标我们可以大致的了解当我们具备了哪些条件时才真正算是心理健康。

1.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医科大学生受学业压力大,就读时间漫长,就业心理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各类大学生中呈现出一种特殊性。通过全国大学生常模[2]和医科大学生常模我们可以发现医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理想。

1.4加强对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医科大学生是一群将来要投身于医疗事业,为病人排忧解难的特殊群体;是救死扶伤的医生的后备力量。因此工作中他们需要具备很多能力,比如持久稳定的注意力,准确快速的记忆能力,敏锐精确的洞察力,灵活多向的思维推算能力,简洁精练的总结能力,坚定不屈的意志力,谦逊容忍的克制力等等。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这些能力又该如何具备呢?

当前这个社会医患关系本来就紧张,如果医生因为受心理健康的影响而导致在救治过程发生失误时,将会把原本就不容乐观的医患关系往绝处逼。对我国的医疗事业产生严重的后果,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更何况当前我国的医疗体系还有很多未完善的地方,当前正是加速发展的时候,如果医生这块的心理出了问题那将会大大阻碍我国的医疗体系的发展。

2导致医科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

要想解决医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我们要分析导致他们心理出现问题的各种原因。

2.1他们的学习负担重、需要记忆的东西较为繁重、课程难度较高等等情况导致的留级、退学等,而这些是导致医科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

2.2他们的课程多半是关于疾病以及人生老病死的相关知识。当他们学习了某种疾病后,总会不自觉的联想最近自己身上是否有类似的症状。从而因为心理作用而产生种种不悦沉闷的心理,以至于影响自身心理健康。

2.3他们在学业生涯中和尸体等一些日常生活中不愿看到的东西接触比较多,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学生肯定会产生一种恐惧的抵触心理,而为了满足学业上的要求他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去接触研究尸体。这也可能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2.4由于医科大学生的学制往往要比其他大学长的多。因为要真的在医学事业上有一方天地往往避免不了去考研考博。这也会加长医学的求学之路。许多学生在学习期间也会联想到自己以后的工作:将来走上社会,面对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人际关系,以及过高的心理预期带来的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反差。这些因素势必会带给他们巨大的压力,长期生活在这种压力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受到严重的危害,以至于患上某些心理疾病。

3缓解医科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方法

导致医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解决方案去处理,怎么改善医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呢?以下我总结了3个方面需要我们去改变和完善的。

3.1社会方面需要的改善。社会是我们的立足的舞台,要想改善这一现状,社会就要完善不足之处。比如说我们需要呼吁尽全社会的力量给医科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缓解他们的心理负担。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些政策大力的改善医生的待遇,以及要完善我国的就业市场,建立一种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尽量多的为医科大学生提供就业的岗位,真正让他们学以致用。真正让医科大学生不为就业难而忧心。

3.2学校方面所要做的措施。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要将怎么培养好医科大学生的问题放在首位。在平时就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改革教学制度、内容、方法上的不足之处,并着力培养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上的能力。以及帮助他们充分的了解自身状况,让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逐渐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并能做到冷静的看待周围的事物,保持克制的心理。

学校除了开设一些和医学相关的心理学课程外,也可以花些精力去邀请一些知名人士来校做几次公开的心理演讲。我想这些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

除此之外学校也要开设一些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并要定期开展心理检查及咨询服务,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仔细的备案,并且积极主动的开展定期的心理咨询和疏导,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及时得到帮助。并且要经常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对于人本身的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3学生自己所要做的事项。学生要通过一些书籍以及其他途径充分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并能通过各种有效地途径来调节自身不良的情绪,逐渐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一个阳光向上的心态。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健康管理的概述

健康是指无疾病(不虚弱),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健康管理指的是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管的动态过程,是基于个人档案基础上的个性化健康事务性管理服务,也就是建议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模式上,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实现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其目的是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的检测、评估、分析,提供健康咨询和知识,制定健康计划管理,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防患未然。

二、 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

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方式、心态、体质和体检。

1.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包括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与长时间的饮食不合理、没有进行科学的运动、心态的不平衡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良生活方式的积少成多,则会形成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我们要对健康进行学习,做到合理搭配营养,坚持多做运动,注意休息,远离不良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才能够健康。其中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包括吸烟、酗酒、过度饮水、失眠等。

2.心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舒适生活和各种便利的同时,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精神压力。在这个生活节奏快速增长的社会里,心理健康也逐渐上升为核心地位。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可以缓解精神压力,预防各种疾病的产生。因此,我们要进行适当运动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走向更加健康美好的新生活。

3.体质。“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揭示了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运动健身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机体康复,有助于缓解身心疲劳。运动能够给身体带来健康,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知识,但是运动的适当不适当对健康有一定的影响。长期的运动过少会造成新陈代谢的减弱,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引起肥胖,因而我们要经常运动锻炼。运动在坚持的基础上显得更加完美,所以我们要保持好坚持每天运动的心态。

4.体检。面对最主要的健康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建立以问卷、体检和疾病诊疗档案为基础的一些信息,实现以预防为主,逐步建立患者慢性病人的完整档案;其次我们要建立健康查体管理模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第三还要普及更多的健康管理的相关知识,大力向人们宣传经常性健康查体的益处;第四要让人们多深入了解并掌握最基本的医疗信息;最后把亚健康管理列入重要议程。

三、体质概述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综合稳定的特征。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它反映了生命活动和身体运动的水平,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是健康的重要前提,是人体机能强弱的标志。

四、体质锻炼的方法与途径

从运动的精髓看,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运动等运动中都能体现出体质锻炼的方法。有氧运动是一种运动强度低、持续时间长、有一定的节奏、方便易行、易于掌握的锻炼方法。体质的锻炼途径是多方面的,我们在进行有氧运动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在进行力量运动练习时我们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结论

1.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着,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它还是自身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

2.健康管理主要包括生活方式、体质、心态和体检等内容。运动健身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机体康复,有助于缓解身心疲劳。

3.合理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的加快,可以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等。

4.无论运动、膳食、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体质锻炼是防治疾病最根本的手段,是任何药物都无法取代的,要坚持“适度运动,贵在坚持,张弛有度,因人而异,动静结合”的方法,才能达到体质锻炼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继平 中外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11),11-16。

[2]唐月香 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11),193-194。

[3]陈志岗 大学生体质影响因素与改善方法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03),312-313。

第7篇

【关键词】时代 教师心理 心理品质 个人成长

教师被人喻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时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爆炸式地更新,人们在感受到生活日新月异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情状的生活压力,作为中学教师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如果没有认真地加以调试,将严重影响教师个人的成长。我认为当前中学教师应主动地融入时代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勇于超越自我,活出真我风采,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体阐释如下:

一、新时期教师生存现状和心理状况特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更为灵活的创造性,因此对教师个人素质要求很高,而教师在社会地位上获得认可的程度上虽越来越大,但他们生活质量很难体现明显的优势,生存压力大,促使一部分教师中很容易产生“教育难搞、学生难教”的紧张心情,容易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比如对自己职业的倦怠、社会适应不良、心理失衡等诸多问题,心理健康堪忧。总的说来,新时期教师心理状况呈现出角色意识不强、人际关系紧张、情绪稳定性差、自我评价失衡的特点。

二、教师构建自身健康心理的途径

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即不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获得和确保,还要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服务的能力。教师的心理健康有赖于自身主体的觉醒,即教师能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坚持本真的自我,不困惑于心,不畏惧做事,坚持职业操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笔者认为教师构建自身健康心理应从以下三方面出发:

1、认清自我,保持良好心态,制定职业规划

认清自我就是要认清自身条件的优缺点,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保持良好心态,在教育活动中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认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升华工作内涵,制定出个人科学的职业规划,才能在教育实践中保持良好心态并把教师工作当成是一种事业。职业规划应当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切莫脱离教师生活的实际,应有利驱使个人在自觉活动中逐步去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例如许多老师由于看不清自我,导致在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学的困顿,导致自己内心的紧张焦虑和无所适从。

2、融入生活,构建健康的心理,活出真我风采

教师心理健康应体现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教师构建自身健康的心理和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因为每个生命个体都无法脱离于它生存的环境,达尔文曾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够在环境中找到生存的法则,这种生命个体才有意义。当前社会变化如此巨大,知识更新非常快,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教师应该适应大时代这种变化,主动融入生活,在生活浪潮中构建与时俱进的健康心理,才能成长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融入生活是指教师不仅要关注自我的生活(比如构建自身和谐的家庭生活),而且要充分发挥自身主体能动性自觉关照学生的生活,进而形成自己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个体快乐成长,这有利于教师融洽和学生关系,避免工作的紧张感,构建教师健康的心理,创造良好工作业绩,活出真我风采。

3、创新工作,培养优秀的心理品质,追求自我超越

教师健康的心理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教师想要有健康心理就要求自身要有宽阔的视野,在自我的教育实践中,紧跟时代要求,勇于创新,确立自己的价值追求,充分自然表达职业的心声,培养自己优秀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是由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成分构成的。它是一个发展和不断训练提升过程,教师只有创新工作,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进而增强自己的实力,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培养自己优秀心理品质。例如教师良好情感表现为:乐观向上、合理宣泄、幽默诙谐、学会宽容、目标升华、用微笑面对学生、学会自我解嘲,教师要有如此的情感态度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在愉悦的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获得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教师在创新工作中超越了自我,主体的心理品质得到培养,心灵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样反过来有利于增加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师更热爱教育事业,增强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然,教师健康心理的构建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但只要教师自我构建起健康的心里长城,那影响就不起根本作用,因为所有因素的影响都将作用教师个人身上,影响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心理调节能力的大小,只要教师能主动介入、加强自我调试必然会构建起健康的心理。

三、教师健康心理自我构建的意义

教师健康心理自我构建,将提升教师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教师建立起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健全教师人格魅力,戒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的心理若不健康,将影响教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也势必深刻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进而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就必须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让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构建健康的心理,应该说教师心理健康将直接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成败。

总之,社会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师身心健康是推动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们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保障教师生活的质量,真正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使他们安于教书,乐于教书,真正落实“科教兴国”的要义,早日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聋哑学生;述评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7-0014-03

由于生理方面的障碍或疾病,使得许多残疾人不能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残疾人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相对于他们已经存在的生理上的不幸,他们的心理健康是促进幸福生活的一种弥补,也是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对残疾人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其中由于聋哑学生作为残疾人群体的特殊部分,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既影响到自己,也影响到他们的家庭和社会, 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我国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作一述评,为以后的残疾人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10年来研究现状

近10年来我国的研究主要针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心理健康的干预对策方面。

1.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研究

我国目前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所得出的结论也略有争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或正常,如张颉通过多种调查方法(问卷法、教育观察活动、个案实证研究法、访谈法、组织活动法等)、张宇迪等人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的调查研究认为聋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刘毅玮等人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和《家庭环境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初中聋生和健听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差异。二是发现聋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显著差于一般中学生。如冯年琴的研究发现聋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中学生明显差,躯体化、强迫、偏执是他们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而林于萍的研究反映出聋哑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其焦虑程度高于普通学生。

2.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

任何个性的发展所受的影响差不多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因素,诸如家庭、社会、学校以及社会支持等情境因素;二是个体自身的内部因素等。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也基本上分为这两类。刘毅玮等人的调查发现家庭环境是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李强等人还发现家庭经济和大学生的专业也是影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杨素华发现,主观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他认为残疾学生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而且无论来自哪一方面的支持或何种支持,都能减轻他们的心理危机。冯年琴等人认为影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自身因素包括耳聋因素和言语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是聋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促进聋生身心健康发展,聋生心理问题的防治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一项综合工程。

也有研究扩展到了人格特征与残疾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熊昌娥等人的研究发现,聋哑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孤独水平明显偏离正常,聋哑学生的孤独水平与人格、家庭因素可能相关。胡立荣等人用艾森克人格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自尊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对聋哑学生进行测评,研究发现聋哑学生的心理特征明显有别于正常学生,聋哑学生社交焦虑、自尊心、孤独感可能与人格特征有关。陶新华等人的研究认为,学业压力、应对方式、内部成就动机和外部成就动机是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且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预测作用。

3.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对策研究

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对策目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二是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技术。

学校教育如何能促进聋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其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这是许多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通过教育可以帮助聋哑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挑战和他们应承担的责任,促进聋哑学生自身社会、情绪、行为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而培养生活中需要的各种必要的技能,包括调节情绪、作决策、解决问题等。学者王雁认为生活技能教育能促进能力的学习,有助于建立积极健康的行为和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的完美状态。生活技能赋予个人渴望以健康的方式,并有能力有机会以健康的方式制定自己的行为,使聋生避免不健康的行为,并且以健康的个体进入成年期。马宏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观摩教学、开设体育选项课、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等干预手段进行实验干预,发现体育教育的干预手段,不仅使聋人学生的应付方式、自我效能等心理特征得到明显的改善,而且在整体上提高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陈光华等人采用第二课堂活动对聋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干预训练,干预后聋生在躯体、抑郁、偏执三个因子症状上显著降低,团体干预活动对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一些学者也认为心理咨询的一些治疗方法也可以适用于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作为一种干预手段来提高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陈顺森等人认为可以利用箱庭疗法独特的游戏性质及其非言语特性,促进聋生的心理健康。聋生在“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里,通过玩沙、水和玩具模型,统合聋生的感觉,调节社会认知,帮助宣泄情绪、表现心理,激活心理治愈力,促进聋生的心理健康。郝振君认为团体心理辅导特别适合于以认知发展水平滞后、言语和社交能力发展受阻、情感发展存在偏差、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人格发展不够健全的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原则、方法用于聋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有众多的研究在关注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综合这些研究也发现,目前的研究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研究工具缺乏合理性、方法比较单一、研究的训练缺乏实践性、研究范围狭小、研究视角狭窄等方面。

1.研究工具缺乏合理性

我国对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从目前现有的研究来看,许多研究存在分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测量工具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导致的,大多数研究者基于自己研究的视角而选择量表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评,导致在不同的调查中造成很大的结果差异。此外,一些学者采用了一些研究普通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量表来研究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虽然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由于聋哑学生的特殊性,从而造成了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不能够被很好地反映出来。其次,研究者们所采用的测量工具多为SCL-90、MHT 等问卷。这些问卷的施测对象通常是成年人,直接用于聋哑学生身上,信度及效度有待商榷。徐美贞也认为,标准化诊断工具的修订和有关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应成为当前我国聋生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2.研究方法缺乏多样性

目前对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多采用了量化的研究,虽然定量研究因其能较客观地提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心理学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定量方法也有自身不能摆脱的局限性。由于聋哑学生的特殊性,为了透过许多的表面现象而挖掘更多隐秘的线索,力求保证研究的全面性,针对他们的研究应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或者运用综合方法来进行测评,如投射测验、作业法、作品分析法以及活动法,等等。

3.干预训练研究缺乏实践性

心理健康的研究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已有的研究已经帮助我们了解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因素,从而也为我们正确制定和实施干预措施、评价干预效果指出了方向。同时也有研究探讨了心理咨询方法对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适用性,但是却较少有干预训练的实证研究。加强对聋哑学生的干预训练,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将有效的干预训练结论进行推广将是我们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4.研究范围较狭窄

我国目前对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现状调查方面,主要考察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较少的研究涉及到了人格因素及社会支持等方面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但是心理健康的范围较为宽广,自我观、认知、情绪、意志、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以及人格发展都属于心理健康研究的范畴,在这几个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

5.研究视角较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有积极任务和消极任务(促进性和预防性),积极任务(促进性)是通过对智力、情感、意志的培养来达到优化心理过程,促进个体全面发展,而消极任务(预防性)是通过对心理障碍的治疗来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在国内过去对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当中,大部分是从消极的视角,即预防性的任务来作为切入点,主要解决已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对将要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防御,而对于促进性任务的研究较少。对于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应该能够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及展望

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还没有形成体系,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视角、实证性研究方面还有待完善。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一个较大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阶层的共同努力。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应该注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编制符合中国人人格特点、符合残疾人心理发展特点的有较高信效度的量表,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阶段的残疾人进行比较研究,力求在掌握他们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实验干预,预防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马斯洛认为全面实现是人类独有的需要,而残疾人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殊组成部分,也应该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所以应该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观点,注重培养残疾人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生活态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稿件编号:100105007)

参考文献:

[1]张颉.天津地区聋哑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1):76~82.

[2]张宇迪,陈呈超.聋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5:28~32.

[3]刘毅玮,冯谦.初中聋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5:56~60.

[4]冯年琴.聋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10:64~68.

[5]林于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0,4:9~12.

[6]李强.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2:68~71.

[7]杨素华.残疾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1,5:11~13.

[8]熊昌娥,陈晓,陈子敏,熊虎,喻嫦娥.咸宁市聋哑学生人格特征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6:529~530.

[9]胡立荣,郑维峰,丁万涛.聋哑学生人格特征与社交焦虑、自尊、孤独的研究[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2,14(1):24~25.

[10]陶新,华朱艳,张卜林.聋生心理健康与成就动机、行为方式的相互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6):1074~1083.

[11]王雁,林红.生活技能教育与聋生的心理健康促进[J].中国特殊教育,2007,4:13~17.

[12]马宏斌.体育教育对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8,6:74~75.

第9篇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已被广泛认同并使用: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

这是一种多元的健康观,它将健康从身体的结构和功能扩展到感觉、价值和认知各方面,甚至包括你的人际间特性。这样,它暗示了健康其实可以存在于患病及虚弱的人身上;

健康成为有活力、快乐人生的必备因素。

近年,健康专家又为这一健康概念补充了新的内涵:在原有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维度上,人们又加入了心智和精神两个维度。

一、身体健康。你的一系列生理和结构上的特性将与你相伴一生。在这些物质的特性中,包括了你对疾病的易感性水平、体重、视力、力量、协调性、耐力、身体复原的能力等等。一般说来,身体健康的维度在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中,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维度,以至于长久以来专家都将关注健康的目光投向了对身体的研究和操控。

二、情感健康。你自身的情感特性,可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健康的情感维度包括了你应对压力、保持灵活和弹性、寻求折衷以解决冲突的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会不断碰上情感上的打击和伤害,让我们感觉到被拒绝、失败,降低我们对生活的创造性和满意度。在此情况下,只有不断提高情感的健康水平,才能享受更愉快的人生;不然,受伤害的感觉将吞没我们,成为我们过充实生活的大障碍。

三、健康的社会维度。社会能力成为健康的第三个维度。它可以被标示为社交礼仪、社会技能或者对人际的洞察力。社会化过程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我们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一定的社会义务。角色扮演的好坏,责权落实的程度,都将影响和决定我们对自身的认同和满意度。不断提高社会生活能力,是健康的重要保证。

四、心智健康。进入21世纪,心甘情愿也好,无可奈何也罢,人类将不可避免地迎来一个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获得信息,理解新的思想,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运用,澄清价值和信仰,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以及应对技巧、灵活的头脑、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说出恰当话的本领等等,都将成为能否保持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拒绝面对时代的这种挑战,将阻碍个人的进步和发展。而在这种压力面前寻找提高和平衡,才是获取健康的有效途径。

五、精神健康。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定义为五大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精神健康是人的高级需要得到满足后的生活状态。它包括了对整个人类生活的关注、对人与其它生物的关系的关注、对人的生活本质的关注等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失却这个层面,人的健康质量是不完整的。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由于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因素处于剧烈变动阶段,人们承受着来自于生活、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压力。当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就会影响人们心理状态的平衡。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面临着这种由时代变革而导致的观念冲突,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正在逐步向着成熟的阶段发展,这也意味着其心理状态相对的不稳定。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从高中到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进入大学后,和以往生活相比较,饮食、住宿、人际关系、学习状态等方面都呈现出较大改变,由于无法适应这种改变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学习由以前的被动变成自主,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再加上自理性普遍较差,这都会使一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极容易导致他们找不到自我价值,产生焦虑、茫然、失落感等不良情绪,进而形成心理障碍。

二、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身体方面各项指标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然而健康的心理又是判定一个人是否健康的必要条件。在各种各样的生活中实践,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必要的生活实践是人们心理活动产生的动力和源泉,实践使人们的能力和智慧得以全面展示,并且丰富与发展自己的心灵。体育活动是运用人的身体去满足各种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大量实践表明,合理的体育活动除了可以提高人体的机能,避免亚健康之外,对人的心理健康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体育活动的双重效应已经被许多科学研究加以证实。

2.缓解、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体育运动有利于缓解生活压力,促使大学生乐观、积极向上,因而可以有效化解负面思想情绪,成为不可替代的精神的需要,能促进大学生身体与心理全面发展。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活动对忧郁、焦虑、自闭等不良情绪都具有有效的作用。经常进行有氧体育运动的学生,能较大的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练习前就有着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其心理状况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将体育锻炼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

3.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体育锻炼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一种良好的形式,能够使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明显的加大。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使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需要充分得到满足,丰富个人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减轻生活各方面所带来的种种烦恼,有利于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在运动中可以建立自信,驱赶自卑

大多数的不良情绪都源于自卑心理。自卑行为的表现是多样的,有退缩、过激、过度依赖和自以为是等,都是恐惧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害怕自尊心和荣誉受到损伤。体育运动所具有的竞争性、挑战性和趣味性是有目共睹的,不能替代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方法使用恰到好处,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学生心理恐惧的产生。让学生从教学过程中得到启示,建立自信,驱赶自卑,从而形成一种行为图式,去勇于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挑战。随着应对方法与策略的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也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稳定性等方面逐渐定型的时期,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这个阶段,过大的学习压力、个人价值感的丧失、个人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障碍等都容易使大学生心理失衡,导致各种心理问题。为此,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而体育活动就是其中的有效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常乃军.大学体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刘玉兰.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促进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1):121-122.

[3]张顺星,张红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征及对策[J].中国临床康复,2006,34(10):153-155.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健康;亚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108 ― 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承受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不仅要完成繁重的工作和家庭琐事,而且还要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面对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方面的竞争和挑战,使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弱和病变。尽管这一过程是缓慢的、无形的,但一旦患上疾病,就算你拥有万贯财产恐怕也很难挽回健康。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和关注。斯宾塞说:“维护健康是我们的义务。”为使我们尽快走上全面健康之路,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尽快树立健康新观念,维护好我们的健康。

一、健康与亚健康

健康是人生首要的财富。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就无从施展,力量就不能战斗,财富就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所以,有了健康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告诉人们,健康就是自我对身体和心理的一种满意程度,而健康的自我满意程度将充分体现出社会性。因为人的幸福感与满意程度是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的,他不仅能够充分地享受生活,而且有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提出的各种要求。从人的内在平衡到人和环境外在平衡;从单纯生物因素到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从一时的健康到整个人生的健康;从个人的健康到社会整体健康;从人类健康到人类和环境共同健康。所以现代社会中,健康是在自然、人与社会这个动态大系统中,人类用以表示生命存在、生命质量、生命价值的范畴。现代人应从时代和文化之高度,从生理、心理、社会和道德几方面去珍惜生命之存在,提高生命之质量,创造生命之价值。用系统发展的观点把握健康,确立自己的健康观,树立自己的健康目标。

亚健康是现代社会人群普遍表现出来的一种疾病,它主要是指经过医学检查身体健康、没有疾病,但个体在日常表现出生理功能低下,自身感觉又不舒服的人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重体力活动的减少,生活节奏的加快等等因素,造成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环境的恶化、来自工作和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以及酗酒、吸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对人类的亚健康状态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健康是生命的象征,幸福的保征。人人需要健康,向往长寿。因为健康有利于你,有利于我,有利于他。人的健康水平要受到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但是,体育锻炼对人们体质健康影响是最大的。同是健康人,体质则可能有别。体质好的人一般也是健康的,而且体质好,抵抗疾病的能力强。所以当某些器官系统、生理功能出现异常处于不健康状态时,也能很快消除这些不健康的因素,使身体重新达到完好的状态。而体质弱的人,身体也可能是健康的,但是由于体质弱,对生活条件、环境和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差,抵抗疾病能力弱,易患某些疾病,成为身体不健康的人。所以人们应采用体育锻炼这种有效的科学手段不断增强体质。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地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最积极有效的途径。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也随之加快,社会竞争更加激烈,人们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 不安,进而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转移人们对同一个目标的紧张程度,进而转移对不良事物的注意力;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进而达到愉悦心情的目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宣泄不良情绪,进而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优良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三)体育锻炼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们有机会参与到更多的社会交往之中,通过体育竞赛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提高人们的竞争意识,进而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活动所提高的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会迁移到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

通过体育锻炼,增加了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使人们融入到更多的集体之中。在体育锻炼和竞赛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愉悦心情,并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加人们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而且体育锻炼的这种社会交往特性,又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合作这种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对现代人非常重要,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人们的团结合作精神,例如在篮球比赛中,要想使团体获得成功,团体成员就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有效地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最终达到比赛的胜利,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再例如现在非常盛行的广场舞,使众多毫不相识的人们为了健身走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团结一致的团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一个人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就,就必须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合作,得到他人的热心支持和帮助。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进而提高个体的融入性和社会的适应性。

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人们竞争能力的提高,是对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的很好表现。体育竞赛就是一种竞争,竞争是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竞争,有对自己运动能力挑战的战胜自我的竞争,有与他人竞赛比出胜负的勇往直前战胜他人的必胜心理竞争,还有通过团队良好合作,增强集体凝聚力的竞争。通过竞争来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性,培养自己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优良精神。

三、体育精神的重要性

(一)体育具有一种人生需求的拼搏精神

现代社会各种工作都竞争异常激烈,人们要具有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那么,如何获取不断进取、拼搏向上的这种体育精神呢?要具有良好的自信心,充分相信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相信自己选择目标的正确性,并为这一目标而奋斗。培养不断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是不可能拍拍脑袋、一下决心就能够做到的。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炼,比如,排球训练中反复、多次的扑救险球,比赛中多次的顽强拼抢,都会强化自己勇于克服困难、树立不断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

(二)坚强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

在我们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和参与体育竞赛活动中,在我们观看体育比赛中都可以感受和亲身体验到一种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这种精神运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将使人的一生大放异彩。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坚强的意志能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良好的精神状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保持这种坚定性和持久性,则有利于战胜困难。而意志薄弱的人,一旦遇到一点困难,碰到情况较复杂时就容易失去信心、迷失方向。特别是当有一定的诱惑,丢掉一些对自己有利的利益时,保持坚强的意志确实是一个考验。坚强的意志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多方面的失败和痛苦的磨炼,才能获得。

(三)自信源于信心长期的磨炼与培养

信心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条件。因此,在事业、工作和生活中树立自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信心是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做好一件事或者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运动竞赛与训练是促使一个人下定决心,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坚持到底,磨炼与培养自信心的最佳手段之一。信心和自信的区别是:信心一般是指对一件事、一个问题的判断,而自信是指经过多次地树立信心积累起来的一种对许多事、许多问题的综合性、长期的判断所建立的信心。自信是指经过长期的各种磨炼(成功与失败),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比较有信心的那么一种精神状态。

人的一生,从事某项活动或选择一项工作都来自于信心,以及客观的判断与选择。然而,如何树立信心呢?首先要对自己作出客观的判断。假如你有过体育锻炼的经历,你就会感到,兴趣驱使你参加体育活动,而信心使你能长期坚持,自信使你不畏困难,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四)锻炼(训练)中所具有的目的、计划和创造性精神

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往往遵循着这样一种模式:第一步,出于对项目的兴趣、时尚和健身的目的;第二步,对某一运动项目较长时期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使其开始考虑每周1-2次的锻炼时间;第三步,参加小范围的比赛,此时某种创造性的特点就显现出来。

人和人之间虽然有差异,但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则可以少走弯路,同时,为实现这个目的,严格要求自己,调动自己的一切积极因素,并为此而努力。由目的到实现要有科学的计划作保证,计划促使自己的主观想法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与时间结合起来,有利于自己逐步地实现目标。然而,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关键。事实上,当你面对体育比赛时,你会扬己之长,克彼之短,在常规中寻求突破。如果你在工作中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借鉴他人经验,在复杂事物的规律中寻找突破口就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提高,以至发挥自己所有的潜能,一旦遇到困难就有可能超水平地(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能力,最终实现预定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白莉,等.体育健康实践与探索〔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

第12篇

关键词:身体锻炼;大学女生;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5-0095-05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coping styl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exercise to promote mental health intermediary role, using research methods of natural experiments,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statistics, the author has 207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for aerobics exercise intervention. Results: exercise on mental health dimensions of anxiety, social attack, sexual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has a direct effect. Coping styl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ommon intermediary effects are not significantly. The path model of Physical exercise through subjective well-being affecting mental health is relative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exercise is a positive coping style. Exercise duration can directly reduce mental health dimensions of anxiety, sexual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The intensity of exercise can directly reduce the mental health dimensions of social attack, sexual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f exercise are produced the indirect effect through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Key words: exercise; female college student; coping styles; subjective well-being; mental health

1 引 言

影响大学女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涉及到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自尊、自我效能感[1-3]等主观因素和生活事件、家庭背景、社会支持[4-6]等客观因素。其中应对方式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应激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是影响个体环境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7,8]。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整体评价与感受,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9],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10]。研究表明,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水平[11-13]、应对方式[14-16]和主观幸福感的某些维度[17-19]有积极作用。

但是,已有探讨身体锻炼、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其之间关系的研究,多是描述性的和单因素的分析,且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有待探索的方面:第一,缺乏身体锻炼改善心理健康心理机制的深入探讨。目前大量的调查结果仅可表明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尚无充分的证据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涉及其之间的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的探讨更少,因此尚需严格控制混淆变量、科学严谨设计的实验研究确立因果关系。第二,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的可靠性有待提高。目前国内以SCL-90作为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似乎占据了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主流地位,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用于医学临床的诊断性工具,是专门用于判别精神病人、神经症患者的[20]。然而大学生是充满活力、思维活跃的群体,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大多是发展性的问题,而不是精神疾病,所以用这些测量工具来测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十分不准确的。依据SCL-90所测量的心理健康,实际上是“心理不健康”的状况,它的致命缺陷是无法测量“心理健康”的程度,而对身体活动或身体锻炼能否使“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问题,是无法回答的。这也使得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受到质疑。第三,研究对象性别差异未引起重视。研究男女不同性别在心理上的差异及其性别差异造成的男女在不同领域所拥有的优势和弱点,一直都是心理学研究工作的关注点。如果能揭示不同性别之间的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并针对不同性别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建立在已有的研究结果和实践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身体锻炼可以直接影响大学女生的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这两个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大学女生的心理健康。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对象

抽取大学公共体育课一年级健美操选修班志愿者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小强度实验组35人、中等强度实验组37人和大强度实验组35人。

2.2 实验程序

被试在相同的时间、地点由同一教师指导。锻炼持续12周,每周2次,每次锻炼时间为45分钟(不包括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锻炼强度通过心率指标进行控制,每次锻炼选取4名学生佩戴Polar心率遥控仪。小强度锻炼干预心率控制在105-120次/min,中等强度锻炼干预心率控制在130-150次/min,大强度锻炼干预心率控制在155次/min以上[21]。要求各组在其他时间不参加身体锻炼。

在相同的时间、地点采用团体心理测量。实验前测量被试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3项指标,在健美操运动干预6周和12周后分别采用相同量表再次测试被试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3项指标。

2.3 测量工具

2.3.1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该量表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郑日昌等教授编制[22]。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共有104个问题,包括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会退缩、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12个维度。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330-0.8552之间,各个分量表间相关系数在0.320-0.672之间。

2.3.2 大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该量表由我国学者刘凤娥编制[23]。采用李克特自评式5点量表记分,有64个问题,由问题解决、求助、转移、忍耐、逃避、幻想、抱怨、压抑、退缩等9个因素构成,其中将问题解决、求助和忍耐归为问题取向途径,抱怨和转移归为情绪取向途径,逃避、压抑、幻想和退缩归为回避途径。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872,各因素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343-0.610之间。

2.3.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

该量表由天津师范大学吉楠编写[24]。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共41个题目,由自我满意、家庭满意、消极情绪、积极情绪、精力、生活满意、社会和人际关系8个维度构成。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64。

2.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7.0对回收的相关心理量表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采用依次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对中介作用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统计显著性为P < 0. 05。

3 结果

3.1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我们呈现显著性的维度利用依次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检验大学女生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假设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强度影响心理健康及各维度,同时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强度也可以通过影响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来影响心理健康及各维度,则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是中介变量。根据温忠麟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25],本研究将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和强度作为自变量,锻炼持续时间编码用C表示,强度编码用Q1、Q2表示(均采用虚拟变量表示)。心理健康及各维度作为因变量,主观幸福感(M1)、应对方式的问题取向(M21)、情绪取向(M22)和回避(M23)作为中介变量,依次进行回归分析(这里不考虑自变量、中介变量的交互作用)。

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维度较多,为了便于表述,仅将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及各维度回归呈现显著性的列出。结果发现,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焦虑(Y1)、社会攻击(Y2)、性心理健康(Y3)等维度的三个回归方程存在显著性(PY1=0.046,PY2=0.017,PY3=0.001)。

3.1.1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焦虑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温忠麟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第一步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焦虑的回归系数显著(t=-2.431)。但是由于依次检验中的第二步M21、M22、M23对C的回归系数不显著,第三步中M1对焦虑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必须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101,ZM22=-0.197,ZM23=-0.182,ZM1=0.04; PM21>0.05,PM22>0.05,PM23>0.05,PM1>0.05,表明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在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影响焦虑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第一步身体锻炼强度回归系数不显著(tQ1=-0.276,tQ2=-1.519),检验终止。表明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在身体锻炼强度影响焦虑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3.1.2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一步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社会攻击的回归系数不显著(t=-0.670),终止检验。表明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在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影响社会攻击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第一步身体锻炼强度回归系数显著(t=-2.607),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Q的回归系数不显著,第三步中M1对社会攻击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必须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043,ZM22=0.035,ZM23=-0.014,ZM1=0.0195; pM21>0.05,pM22>0.05,pM23>0.05,PM1>0.05,表明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在身体锻炼强度影响社会攻击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3.1.3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性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一步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性心理障碍的回归系数显著(t=-3.150),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C的回归系数不显著,第三步中M1对性心理障碍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必须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003,ZM22=0.079,ZM23=-0.185,ZM1=0.039;pM21>0.05,pM22>0.05,pM23>0.05,PM1>0.05,表明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在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影响性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第一步身体锻炼强度对性心理障碍的回归系数显著(t=2.478),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Q的回归系数不显著,第三步中M1对性心理障碍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必须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015,ZM22=-0.092,ZM23=-0.028,ZM1=-0.129; pM21>0.05,pM22>0.05,pM23>0.05,pM1>0.05,表明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在身体锻炼强度影响性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3.2 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检验

3.2.1 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影响焦虑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一步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焦虑的回归系数显著(t=-2.431)。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C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 0504,ZM22=-0.1026,ZM23=-0.0354; PM21>0.05,PM22>0.05,PM23>0.05,表明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焦虑影响中不具中介作用。

第一步身体锻炼强度回归系数不显著(tQ1=-0.276,tQ2=-1.519),检验终止。表明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强度对焦虑影响中不具中介作用。

3.2.2 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影响社会攻击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一步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社会攻击的回归系数不显著(t=-0.670),终止检验。表明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社会攻击影响中不具中介作用。

第一步身体锻炼强度回归系数显著(t=-2.607),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Q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0433,ZM22=0.0349,ZM23=0.0141; pM21>0.05,pM22>0.05,pM23>0.05,表明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强度对社会攻击影响中不具中介作用。

3.2.3 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影响性心理障碍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一步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性心理障碍的回归系数显著(t=-3.150),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C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 0504,ZM22=0.1017,ZM23=0.0353;pM21>0.05,pM22>0.05,pM23>0.05,表明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性心理障碍影响中不具中介作用。

第一步身体锻炼强度对性心理障碍的回归系数显著(t=2.478),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Q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0149,ZM22=-0.0921,ZM23=-0.0278; pM21>0.05,pM22>0.05,pM23>0.05,表明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强度对性心理障碍影响中不具中介作用。

3.3 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检验

3.3.1 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焦虑的中介效应检验

主观幸福感影响焦虑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1。假设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会影响大学女生的焦虑程度,同时又可以通过影响她们的主观幸福感来影响其焦虑水平,那么主观幸福感就是中介变量。其中的结果是标准化解,由于依次检验(指第一步中的C、第二步中的C、第三步中的M1的回归系数)都显著,表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三步中M1的回归系数也显著,表明是部分中介效应,主观幸福感影响焦虑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226×0.229/0.183=28.28%。

身体锻炼强度对焦虑的影响不显著,终止检验。

3.3.2 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检验

主观幸福感影响社会攻击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2。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社会攻击的影响不显著,所以终止检验。

假设身体锻炼的强度会影响大学女生的社会攻击,同时又可以通过影响她们的主观幸福感来影响其社会攻击,那么主观幸福感就是中介变量。表2中的结果是标准化解。由于依次检验(指第一步中的Q2、第二步中的Q1、第三步中的M1的回归系数)都显著,表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三步中Q2的回归系数也显著,表明是部分中介效应,主观幸福感影响社会攻击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044×0.234/0.224=4.6%。

3.3.3 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性心理障碍的中介效应检验

主观幸福感影响性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3。假设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会影响大学女生的性心理健康,同时又可以通过影响她们的主观幸福感来影响其性心理健康,那么主观幸福感就是中介变量。表3中的结果是标准化解。由于依次检验(指第一步中的C、第二步中的C、第三步中的M1的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表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三步中C的回归系数也是显著,表明是部分中介效应,主观幸福感影响性心理障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226×0.166/0.231=16.24%。

假设身体锻炼的强度会影响大学女生的性心理健康,同时又可以通过影响她们的主观幸福感来影响其性心理健康,那么主观幸福感就是中介变量。由于依次检验(指第一步中的Q1、第二步中的Q1、第三步中的M1的回归系数)都显著,表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三步中Q1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表明是完全中介效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和锻炼强度对焦虑、性心理障碍、社会攻击影响的路径如下:

从图1可见,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可以直接降低大学女生心理健康的焦虑、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的强度可以直接降低大学女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强度和持续时间还可分别通过主观幸福感对大学女生心理健康的焦虑、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产生间接作用。

研究结果验证了部分实验假设:身体锻炼可以直接改善大学女生的心理健康,如降低焦虑、社会攻击和性心理障碍等,也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间接改善大学女生的心理健康。

4 讨 论

本研究发现,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总体不能起到预测作用,但是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心理健康的焦虑和性心理障碍起到很好的预测作用,身体锻炼强度对心理健康的社会攻击和性心理障碍起到很好的预测作用。也就是说,持续坚持身体锻炼可以降低焦虑和性心理障碍,增加身体锻炼强度可以降低社会攻击行为和性心理障碍。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26],其主要原因可能有:第一,心理测量工具不同。以往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一般是以SCL-90作为测量工具,由于测量工具不同,所以测量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且SCL-90量表实际上是测量 “心理不健康”状况。其二,本研究虽严格控制了实验额外变量,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没能进行更长时间的实验研究,所以还不能更具体的说明身体锻炼的长期心理效益。但也有研究表明,身体锻炼可以有效的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焦虑、敌对等维度[27,28]。虽然本研究结果没有显示身体锻炼能对心理健康总体有预测作用,但在不同维度上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所以,探讨身体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还需要持续更长时间的实验研究。

在身体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中,当把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进行中介变量(指实验的自变量对因变量发生影响的中介,是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质性的、内在的原因。通俗地讲,就是自变量通过中介变量对因变量产生作用)检验时,发现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共同中介效应不显著,也就是说身体锻炼提高心理健康不是通过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两个变量共同作用实现的。可能身体锻炼只是通过其中一个变量来影响大学女生心理健康,所以本研究又尝试单个中介变量的分析。在进行应对方式的中介变量检验时发现,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影响大学女生心理健康中不具中介作用,但其同时提示:身体锻炼本身可能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因为体育锻炼不仅是以神经兴奋为特点的一项活动,而且体育活动能够增强自我效能、自尊等心理资源[29,30]。进行身体锻炼可以使个体变得放松,注意力得到转移或心境得以改善,为应对应激提供了一种情绪调节或生理对抗,因此,有理由推断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我国学者毕业的研究发现,[31]身体锻炼作为应对策略,有助于学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应激对人体的损害。本结果也证实了Failth等人提出的“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的观点[32,33]。

在进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检验时发现,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大学女生心理健康中具有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还显示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焦虑、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有直接效应,而且身体锻炼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对其产生间接的效应。具体表现为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可以直接预测心理健康的焦虑、性心理障碍,也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的焦虑、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的强度可以直接预测心理健康的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也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

5 结 论

5.1 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

5.2 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可以直接或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间接降低焦虑、性心理障碍,进而改善大学女生心理健康。

5.3 身体锻炼的强度可以直接或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间接降低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进而改善大学女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江巧瑜.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适应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路径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0,27(1):25-26.

[2] 王小新.初中生自尊主观幸福感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8):744-746.

[3] 王洪礼.贵州省高师本科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3):675-677.

[4] 金政国,熊英环,方今女.汉族和朝鲜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9):1082-1084.

[5] 阮碧辉.家庭背景特征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116-1117.

[6] 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 2004,27(5): 1175-1177

[7] Edwards JR, Cooper CL. Research in Stress, Coping and Heath,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88,(18):15-20.

[8] Ebata AT, Moos RH. Coping and Adjustment in Distressed and Healthy Adolescents. Journal Appl[J]. Develop Psychol,1991,17:33-54.

[9] 方红丽.医学硕士研究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赵淑媛.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付奕.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5):120-122.

[12]斯图尔特·比德尔.心理学在锻炼及与健康相关的身体活动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2000,20(4):71-74

[13]叶景山.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95-596.

[14]崔冬雪.高师女大学生身体锻炼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抑郁倾向的相关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9(4):66-68.

[15]林德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1):92-94.

[16]成航宇.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防御方式比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1):112-113.

[17]Rayro, Gissal M L, Smith E L.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Morale of Older Adults [J].Physical Occupational Therapy Geriatrics,1982,2(2):53-62.

[18]Coleman M, Washington M A,Pice S. Physical Exercis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Well-being of Older Adult Woman[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85,(60):737-738.

[19]Gauvina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 Sport Behavior, 1989,12(2):107-114.

[20]王金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52.

[21]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7th ed. New York: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6.

[22]郑日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102-108.

[23]刘凤娥.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4]吉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1):49-54.

[25]温忠麟,张雷.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26]邱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37,1638,1641.

[27]章巨焕.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757,758.

[28]邱新宇,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1):122-124.

[29]D.Shaw,T.Gorely & R.Corban. Sport & Exercise Psychlogy[M]. Bl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2007.:192-198.

[30]McAuley E,Mihalko SL. Measuring exercise-related self-efficacy[M]. In: Duda J L. Advances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Measurement.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98.317-390.

[31]毕业.运动处方锻炼对中考前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