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现状

时间:2024-01-02 14:41: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引导;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43-03

伴随着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的转型,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持续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到2012年底,我国在校本专科生达到2916万,在校研究生接近208万,再加上每年1.3%~1.6%的扩招速度,到2020年全国高校在校生将达5000万[1],这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中等国家全国的人口数量。大学生群体是一个不小的社会阶层,他们的学习生活、衣食住行,牵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在校的大学生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寒窗苦读,走进了大学的象牙塔,他们是与这个社会严重脱节的,他们接触校园以外世界的机会很少,甚至说他们有“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嫌,他们很少接触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柴米油盐,于是他们的消费观是什么样的,他们的消费观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本文就针对这类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现状透视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的整体情况

相关调查显示,整个大学生群体都以纯消费者的面貌展现在公众面前,绝大部分消费支出由父母提供,其中补充有14%的助学贷款,11%的勤工俭学,8%的各种奖学金,而且即使个别学生能够获得少量收入,也不能维持自身生活,也就是说大学生的阶层是社会和国家纯寄养的群体。既然是完全靠外来供养,就存在一个问题,大学生是一个怎么样的消费水平?根据调查,500元以内/月的占18.9%,500~800元/月(含500元、800元)的占65.6%,800元以上/月的占15.5%[1]。由此可见,大学生消费总体上尚属合理。

(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

当代大学生消费主要在五大方面:饮食消费、通讯消费、物品购买消费、应酬消费、其他消费。

1.饮食消费。资料显示,一个大学生平均70%的消费出现在饮食上。反映出,大学生正值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食物需求量较大,也侧面反映大学生饮食消费的价格较高。在饮食消费中,也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就是部分女生饮食消费比重过低,人为的减肥节食,一个方面部分男生饮食消费比重过高,主要是应酬吃饭过多,造成消费支出的剧增。

2.通讯消费。当代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而且对手机的要求高,手机更新速度快,也是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方面。600元以下手机持有者占32%,600~1000元手机持有者占53%,14.5%的拥有1000~2000元的手机,2000元以上的手机使用者较少[1]。另一方面,普遍大学生手机话费月消费很低,主要原因是现代通讯交流方式的增多,联系渠道的丰富,使得手机联系的功能被大大降低。而网络上网费用却在消费中稳中有升,网络交流的及时性、平等性、快捷性,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交流的主要平台。

3.物品购买消费。这一部分消费是大学生群体消费差距的主要环节,八成左右的大学生月消费在300元以内,也有学生月消费千元以上。大部分同学此方面的消费是理性合理的,但对于物品购买月消费过高的同学,要不是家庭条件优越,购买高档名牌物品;要么“打肿脸充胖子”盲目攀比,节衣缩食购买名牌的,而这部分学生群体也是高等教育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群体。

4.应酬消费。大学生近二十年的学校生涯与社会几乎是脱节的,他们融入社会的渴望感可想而知,于是许多在校的大学生把大学当成了“小社会”,开始把社会的许多秩序规则引入到了大学校园,越来越多的应酬消费出现了,各种节日,各种礼物,各种饭局,主要表现在男生,也有部分女生。而且除了“礼尚往来”的应酬消费之外,还存在一个突出的内容“恋爱消费”,这部分消费甚至是全天候、全地域的,男生买单的占到85%,这就加重了大学生尤其是男生的经济负担,而且因为“恋爱消费”引起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暴力犯罪。

5.其他消费。其他消费主要涵盖三个方向的内容:学习消费、就业消费和应急消费。这些消费内容对于每一位大学生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三)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

1.追求个性化。不管吃穿,还是住行,务必实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这是当代大学生消费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只不过是或多或少的问题,而部分大学生将个性化作为消费观的一个根本立足点。

2.内容时尚化。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坚持着艰苦朴素的中华民族传统消费观,而也有一部分过分追求时尚,远离优秀传统,背离了大学生健康轨道,出现了德行倒退的。

3.趋向攀比化[2]。本质上讲,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三个特点,是相关联的。一般青年大学生都会或多或少涉及,只不过大部分大学生因为道德、家庭的因素,理性应对,规避了消费观的过分偏激。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消费尚属合理,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现象,甚至是一些不好的消费风气,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而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纯消费者,消费出现了问题就会引起可怕的“多骨诺牌效应”。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理财”能力。许多大学生月初“富翁”,月末“负翁”,出现这种情况[2],往往是缺乏合理的消费计划,不是没有理财大的框框,就是计划没有细节,消费大多随性而起,导致入不敷出。

2.缺乏对金钱的认识。这主要是指部分与社会脱节严重,不理解钱财的来之不易,不理解父母的含辛茹苦,所以消费存在攀比、浪费的现象。

3.缺乏独立消费观。当代大学生的很多消费特别容易受到他人及社会风气的影响,消费观很容易被别人的观念左右,即跟风,也进一步把大学生自己的口袋掏光。

(二)当代大学生不恰当消费观的思考

1.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当今社会,“浮躁”已成为一股强劲的台风,吹开了千家万户,使得千千万万的人越来越“势利”、“浮躁”。也正是这股强劲之风,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当代的大学生,当代大学生在言行中也越来越势利,不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不考虑自身具体情况,盲目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因而不少大学生都成为新时代的“卡奴”[3]。

2.自身建设问题。一方面,没有独立的经济意识。正是由于缺乏独立的经济意识,大学生还不能体会金钱来之不易,因而花起钱来也就毫不在意,没有压力,出现了许多不必要的消费;另一方面,没有现代的理财观念。因此造成在校大学生不是像老一辈那样,勤俭节约,而影响了身体健康和和谐的人际往来,就是大胆的过度的消费,造成过度的经济压力,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3.社会差异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突出,表现在大学校园里,就是一部分学生家庭出身良好,在大学期间具备很强的消费能力,在这部分人眼中,也无所谓消费观不消费观,而这部分人却在步入社会时将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有就是一部分人出身寒微,家庭提供不了丰富的消费能力,要么选择走出校门做兼职、打工补充消费能力,要么选择调整消费结构,甚至出现投机取巧现象,引发社会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观正确引导的几点可行性路径

1.高校开展各种理财高招课堂。大学到处是讲座,而如何做到让为大学生开设的理财计划课程能足够吸引广大的在校学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主题必须要足够吸引大学生的眼球,比如“如何让恋爱不再过分挤压你的口袋”、“美女给你示范如何购买化妆品”、“网购怎么样不花钱”等,要抓住当下大学生的胃口,在讲授内容上脱离一般填充式上课的枯燥乏味,不仅要让大学生来听,还要听进去,记得住,勤运用。

2.利用学生组织示范理财观。大学生在校期间,会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协会社团,这也是一个大家分享理财心得、交流学习不可多得的阵地。学校职能部门在学校社团的管理中加设一项引导内容——理财计划大比拼,使得广大在校大学生不仅满足兴趣的同时增加了对消费的理解和认知,促使其更加理性地消费。

3.家庭承担必要的教育任务。家庭对于大学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在学生消费的引导,大可采取“感恩教育”,增加大学生体现社会艰辛,感受父母不易的机会,去影响大学生在校的消费理念和行为。

4.建立社会劝导机制。这是一项不容易实现的提议,让商家在大学生购买物品的时候不是劝导购买,而是劝导不购买,虽然作为商业运作很难实现,但另一方面,商人也有自己的子女,或者亲朋好友的子女就是大学的在校学生,这样动员他们在大学生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劝导也就有了可操作的空间。此外,在大学周边附近的商场店家,是学生消费的重要地段,学校也要进行有机的规划管理,甚至进行补贴,在价格上回馈学生,当然也要引导周边商家与大学生的良性易品易货。

通过社会广泛的协同,一定可以还当代大学生一个理性、合理、科学的消费观,使广大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更加畅快。

参考文献:

[1]陈海涛.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2013,(14):72.

[2]王丽文,杨磊.大学生消费观误区及其教育引导[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2):234-235.

[3]陆正冲.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观[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4):15-16.

第2篇

一、当代大学生经济状况调查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图1大学生主要经济来源结构图图2大学生消费结构图通过对湖南工业大学在校学生共359人进行调查问卷,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有以下途径:一是父母给予;二是亲友帮助;三是勤工俭学等。其中父母给予占经济来源的88.13%,亲友帮助占5.56%,勤工俭学等占6.31%。从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父母给予,亲友帮助和勤工助学等其他来源的只占很少比例。

(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根据恩格斯的消费结构理论,当代大学生消费包括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基于这一消费结构理论,对湖南工业大学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在学生的消费总额中,生存消费占62.35%,发展消费占29.82%,享受消费占7.83%。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主要是生存消费和发展消费,也有少数大学生追求享受消费。1.生存消费。生存消费是指能满足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基本消费。主要分布在平时的衣物添置、生活开支、电话费用等。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当代大学生更注重自身的形象、气质,同时他们也重视饮食结构和食品营养搭配。其中饮食开支占总开支比例为78.27%,其中贫困生比例为92.12%,说明在校贫困生主要是以满足于日常生活为主。2.享受消费。享受消费是指提高大学生生活水平,满足大学生享受需要的物质和精神消费。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外出旅游消费、休闲娱乐消费及大学生的恋爱消费。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享受消费成了一部分学生的主要开支。特别是谈恋爱的学生,恋爱费用成为他们消费的主要支出,目前在校学生中恋爱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2.5%左右,每月平均花在恋爱的费用大都在100元~500元不等。3.发展消费。发展消费是指当代大学生为适应自身全面发展需要,产生的更高层次的消费。当代大学生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部分学生产生了这一消费,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的考证,参加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会计证等各种资格证考试和培训等。同时还有电脑购置消费等。调查分析显示,目前在校学生中拥有电脑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72.87%,特别是高年级的生85%以上的学生都已购置电脑。

(三)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消费活动和消费状况的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具体地说,它是消费者对消费水平、方式、内容等涉及整个消费活动的总的态度和观点。当前大学生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消费观:1.朴素消费观。朴素消费观就是根据实际经济状况有计划的进行消费。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超前消费观念流行,当代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些因素影响。但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学生在消费时还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俭约生活,进行合理消费,践行这种观念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6.52%。2.超前消费观。超前消费是指用未来购买力来弥补现阶段购买力的不足,以达到超过现阶段经济实力所决定的消费水平。从调查分析数据中可看出,超前消费在当代大学生消费中已占据一定市场,践行这种观念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9.67%。3.享受消费观。享受消费观是把幸福看做是尽量多的消费,无节制进行物质享受。调查分析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受享受主义的影响,过分看中物质享受,以至沉迷于物质享乐,忘却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从而导致大学生活以失败告终,践行这种观念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81%。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现象中存在的问题

1.消费差距拉大、两极分化明显。在我们的统计调查中,11.2%的学生每月开支在400元以下;26.5%的学生每月开支在400元~600元之间;35.3%的学生每月开支在600元~800元之间;17.7%的学生每月开支在800元~1600元之间;9.3%的学生每月开支在1600元以上。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明显。2.消费结构不合理,存在盲目消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消费还是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而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是占主要部分,在被调查的167名女生中,83.7%的学生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学生为保持苗条身材而控制自己的食欲,甚至有的为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选择廉价的饭菜;在被调查的192名男生中也仅有67.6%达到标准,其中有部分学生则以其他开支较大而压缩了饮食费用。3.存在攀比心理,追求有误区。在调查走访中,一些学生曾提到,为拥有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缩减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生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这些足以可以反映出大学生中存在过分追求时尚、名牌,存在攀比心理的现象。4.恋爱高成本,消极影响深远。在调查走访中发现,部分大学生谈恋爱每月大约多支出100元~500元,最高的有时为名贵礼物给对方,达到2000元以上。他们大多数认为,追求情感肯定需要物质投入,并难以把握理性适度消费的原则。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原因剖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消费误区和消费心理1.个性自觉引起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大学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逐步形成自我的支配要求。特别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1990年后出生,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主要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作为炫耀的资本,而不是以才华来炫耀,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在追求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学生消费行为中往往容易滋生独领的畸形心理,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暂时审美的心理需求后,必然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的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对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引导目前,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容易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对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1.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能真正达到有效目的,就必须对学生的实际行为进行了解与把握。近些年来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未能形成。2.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三)社会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的直接影响因素1.社会上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富起来的部分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不断冲击。而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形成。2.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成功,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在中国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的教育,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建议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总体上处于成长健全期,受经济条件影响和制约,可能会出现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造成心理落差。一旦这种情形出现,而得不到及时、正确、合理地处理这种冲突,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后果。因此,我们应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艰苦朴素、合理适度消费观。

我们认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倡消费观念,加强管理者的理论研究水平。在思想理论教学中,大学生的消费意识教育应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变空洞无物的理论教学,为理论教学联系实际。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同时高校也要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者提倡良好的科研氛围,为他们将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提供保障。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必须注重对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在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大学生消费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消费伦理认识能力;还要加强大学生的消费伦理修养,努力营造节俭的校园氛围。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

2.培养独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培养独立意识,增强大学生理财能力是现今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的必备因素。现在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我们应针对不同经济条件的群体给予相应的指导。比如对于来自山区,经济贫困家庭的孩子,我们应鼓励他们学会在艰苦条件下去克服困难,努力发展自己,学会从多角度评价自己,通过自强自立提高自信。对于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我们应营造理性消费的氛围。同时注重同学们金钱观和理财能力的培养,让同学有机会从实践中学会合理消费,有意识地去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财商。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不同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方式以及不同年龄、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消费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和由此体现的消费心理因素与特征,从而探究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发展趋势,在大学生如何坚持正确的消费观,树立科学的消费意识的问题上建立成熟、理性的规制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特征

1.大学生消费行为

一是,饮食消费。它是大学生最基本的消费。

二是,学习消费。主要包括学杂费、考证费和电脑消费等。

三是,休闲娱乐消费。学生娱乐消费包括互联网,唱歌,看电影,旅游等方面的消费。

四是,人际交往消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含与老师、同学、朋友等之间的关系,类型繁多,为发展和扩大这些关系,大学生以人际关系为依托进行消费。

五是,服饰消费。许多学生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对于时尚,品牌和档次有一定的要求,这种情况特别体现在高年级女生当中,她们对服饰有一定的讲究,因而在服饰方面消费较多。

六是,恋爱消费。这种开销主要存在于谈恋爱的大学生中。

2.大学生消费心理特征

第一,消费的时代性和超前性社会文化决定了社会心理,大学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文化积累和扩散的重要源头。

第二,不平衡性。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导致大学生消费者的心理上的不平衡。

第三,冲动与理智并存。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使得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亦趋近于多元化发展。

第四,个性化与从众并存。作为特殊的青年消费群体,大学生喜欢的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这种情况使学生的自我消费意识逐渐明显。

二、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

第一,家庭因素。在当代大学生当中,独生子女占了较大比重,家长对子女的消费基本上有求必应。特别是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水平提供支持,从而为大学生的自主消费创造了便利。

第二,社会环境因素。近年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部分家庭生活条件得到迅速改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相对而言,传统的消费观念已经慢慢在弱化,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处于心理发展不甚成熟的阶段,这些社会因素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造成大学生互相炫耀、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多见。

第三,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但是在一定意义上还未真正成熟,为了避免家庭经济压力造成大学生学习精力的分散,大部分家长愿意为孩子创造无忧消费、自主消费的条件,因此,父母的包容造成了许多大学生不能明白赚钱的艰辛之处,理财经验的缺乏和理财意识的淡薄,慢慢演化成不正确的消费观和无计划的开支。

第四,教育与管理因素。目前,尽管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并结合国情试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由于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教育内容不够深刻,教育方式过于死板,教育重点和教育难点不够突出,造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在大学生当中还有待继承和发扬,使得教育与管理的真正意义并没有体现出来,对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的确立作用不够明显。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消费行为及心理

1.克服攀比心理,学会适度消费

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将光荣传统与实际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使个人消费标准与国情和家庭经济状况相适应。并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着力于理想和人生目标的实现,而不是盲目攀比、不合理消费。

2.培养财商,独立理财

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与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科学计划、运用。在现代社会,作为与智商、情商并列的重要素质要求,财商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的工作,反映在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引导上,就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3.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风气

学校要注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首先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对正常消费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其次,可以在校园内建立一些有益的消费活动场所,如健身房、书吧等,以便于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消费的消费意识和消费心理。

四、结束语

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认识,仅仅从经济学的层面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认识、分析与研究,引导大学生合理、科学、理性地消费,做出合乎国情、家庭实际情况和道德评价标准的价值选择,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社会人才储备的全面优化,促进社会进步,这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何晶,张冬梅.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8):251

[2]王新国.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心理分析.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张志祥.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及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从众消费

1问题的提出

《有闲阶级论》的作者凡伯伦首先发现有闲阶级和炫耀性消费现象,进而提出“炫耀性消费理论”。凡伯伦定义有闲阶级是指杜绝一切具有实际价值的工作的上层阶级。他认为,财富是社会荣誉、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基础。炫耀财富有两种表现形式,即炫耀性休闲和炫耀性消费。而炫耀性消费是指超出人们基本生存的消费,核心在于炫耀行为,本质上是浪费、竞争和歧视。消费观念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看法。此观念一方面是社会经济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并支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从而影响人和社会的自身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作为特殊消费群体,见证了社会发展与转型。正如弗里德曼所说,消费是认同的行为和符号。大学生消费观念不仅推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还影响社会多个领域的健康与进步。

2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2.1超前的消费观念

人的消费行为被区分为有需求的消费和有欲望的消费。这两种消费有根本性的原则区别。但随着社会不断市场化,伴随着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义与目的发生了变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生理需求层次逐步上升到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消费不仅是满足生理基本需求,还更强调表现个性自我,紧跟时代潮流。潮流正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决策之一。炫耀性消费商品,从商品的档次来提升自我的社会地位或价值。例如苹果手机,每年的会都引起一群追逐消费的人群。水货也因为市场供不应求而提升手机价格。而大学生中会以提前拥有一部苹果新的手机,而显示出与他人不同伦比的社会地位,显示出紧跟时代潮流和高级品位的消费,即把消费数额作为衡量身份的重要指标。部分大学生把高水平的物质消费目标当做人生的终极目标,以至于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的消费意愿。例如为了买高档产品不惜卖肾等行为,为了新品手机每月借贷,使自己成为物的奴隶。

2.2短暂的消费过程

消费主义倡导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大量消费引起的人类欲望超过地球生态系统能承受的限度。特别是“一次性”消费方式,“看中就买,过时就丢”,使得大学生消费观念中的节俭美德等同于寒酸小气。短暂的消费过程不仅是对个人自身的浪费行为,而且是对地球生态圈的破坏和社会不可持续发展。

2.3迷失的消费伦理

在大学校园中,物质消费逐渐成为大学生们攀比的内容。科学的消费伦理需要消费者正视自身的消费意识和能力,不盲目从众。大学生们崇尚物质消费忽视精神层面需求,使个人内在精神价值缺失,缺乏信仰和动力。当代大学生认为消费是个人行为与他人及社会都无关,实际上一定的消费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对家庭、社会乃至道德层次方面都有些许影响。正确科学的消费伦理需要重新树立。

3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3.1享乐消费

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人都拥有手机、电脑、MP3等电子产品,有的宿舍还一起合买洗衣机、冰箱、饮水机等,这样的消费对于一般的家庭有一定负担,对于贫困家庭则负担更重。部分大学生则追求品牌享受,以享乐主义为先导,没有理性考虑自身消费能力和消费心理,盲目享乐让个人承受更多经济负担。随着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社会市场化,大学生群体也日益形成月光族和有钱就花的现象,如近几年流行的美容消费,微整形,说走就走的旅行,电影热,人情聚会等等,大学生享乐消费现象日益严重。

3.2从众消费

从众消费是指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缺乏计划性,盲目跟从群体大众进行消费,有时会购买自己实际并不需要的。大众传媒通过电视广播对大学生的消费产生影响等,例如很多大学生不考虑经济条件和实际需求,受到大众媒体的广告宣传而进行盲目消费,没有考虑到商品是否具有合适性和合理性。大学生的同辈群体也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从高中来到大学,尝试独立自主,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中最渴望被同辈群体接纳的时期。参照群体的价值观来进行自己消费,不考虑自己的精神内在需求如何,为了得到群体成员的认同感,而产生了“别人有的东西,我也要有”的一种心态。而商品成为了群体成员认同的一种符号,因为同辈群体中默认彼此具有相同或类似的装扮或价值观,商品则成为同辈群体认同的“敲门砖”。

3.3攀比消费

大学生群体中攀比消费也较为明显。部分大学生以周围同学用上高档次商品作为参照,认为自己消费少就会被人看不起,心理上会有一种敏感攀比的心态。最近也逐渐出现了今天钱明天花的提前消费现象,正是由于没有对金钱做合理规划,盲目攀比消费,生活费存在超支现象。如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淘宝天猫也逐渐开通借贷宝,蚂蚁花呗,白条等消费服务,大学生提前消费为了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盲目攀比则造成校园消费不正之风。

3.4炫耀消费

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存在炫耀消费的现象。网络上流行的“高富帅、白富美”等词汇也是炫耀消费表现之一。生活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穿名牌,正如凡伯伦所说,炫耀性消费成为传递财富多少的最有效手段。部分大学生试图用自身的品牌效应和档次来树立在同辈群体中形象和地位,认为名牌效应是身份的象征,从而忽略个人精神层面的追求。当代大学生需要多从思想修养和内在品质上多下功夫,以德服人,从精神修养上来获得认同。

4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产生的原因

4.1大众传媒的影响

人是社会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众传媒是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信手段,例如广播、电视、网络、报纸、书籍等,为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社会环境条件。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内容及形式的多样化给大学生带来导向及暗示作用。大学生群体在法律意义上是成年人,但从心理及思想层面来看,大多还不够成熟,思考问题有欠缺,自我价值判断有偏差,易受到大众传媒思想的影响。现代大众媒体多是传播物质文明,较少传播精神文明,大学生群体审美情趣低俗化。因此,享乐消费、炫耀消费、超前消费多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4.2学校环境的影响

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学校承担着大学生社会化的环境条件,也是大学生继续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学校一方面承担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努力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首先,校园里没有开设相关消费行为及心理方面的课程,或者是没有一门公共课来倡导消费理念并树立科学价值伦理。其次,大学校园里本来就充斥着娱乐文化,例如校园里开设的休闲吧,社团活动赞助,广告消费,促使着大学生进行消费活动。因长期的娱乐活动而丢弃学习任务,势必影响学习进度及基础,学习信心遭到打击,沉浸在混文凭的吃喝玩乐的享乐消费中。

4.3家庭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家庭消费观念不一样。家庭作为初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乃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对孩子的消费观念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节俭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容易形成节俭消费的习惯。若家长花钱随心所欲,孩子也容易形成享乐消费的习惯。其次,家长出于补偿心理,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为了弥补家长早年奋斗的艰辛,让孩子轻松舒服。现在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关爱关心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家长有时会溺爱孩子,没有给孩子树立正确科学的消费观。最后,由于大学生多在外地读大学,家长为保证孩子吃好穿暖,在消费上也不会吝啬。

4.4同辈群体的影响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每一代人都有自身群体烙印。当代大学生作为90后,展示出强烈模仿意识、个性自我、展现自我及希望他人尊重的特征。在追求高端消费个性消费的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形成不良的消费观念。其次很多大学生忽视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很容易误入消费浪潮中,盲目从众,没有进行合理化消费。同辈群体内部成员的价值观相互影响,大学生难以对个人消费进行科学判断。

5结论与建议

从传统社会商品使用价值消费到现代社会的符号消费,是一场深层次的文化转变,给当代大学生带来重大影响。大学生需要在价值取向上,完成一次根本性转变,不以追求物质财富的方式来实现人生价值,要通过对精神世界的提高和内在修养的提升作为价值取向。只有精神文化修养得到提升,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类超越于其他动物的品性,从精神上走向成熟,有利于人全面发展。发展个性消费、宣传适度消费、倡导消费文明等不仅反映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消费观念的更新,也反映了当今全球消费模式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一代,有着自己的消费观念,不同于其他年代的群体。倡导适度消费,适当发展个性自我,引导大学生树立对社会负责的消费观,是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建华,赵志平.消费主义影响下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106-111.

[2]田波.大学生奢侈性消费刍议[J].中国商贸,2011(27):241-242.

[3]高中建,张英敏.工业文明背景下青少年消费异化与理性规避[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伦理;道德失范;消费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05-01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人类的物质产品日渐丰富,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社会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被称之为“小社会"的大学校园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正确的消费观念,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一、现阶段大学生消费道德的现状

(一)健康消费道德的表现

消费来源由单一向多元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支出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并且其增幅越来越大。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消费总支出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120―200元:90年代中后期为400―600元;2000年初期为400―800元。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其分布比例呈现“橄榄球”状。大学生月平均消费额在300―800元之间的呈现多数。而调查表明,大学生可以用来支配的金钱,大多数来源依赖于父母,由家庭供给。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就越多。大多数的大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现在无收入,只能靠父母的资助才能完成学业。因此,并没有铺张浪费,而且勤俭节约,把大部分金钱多用于生活和学习消费上。另一部分大学生还通过勤工助学、在公司兼职、家教以及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方式增加其消费资金。因此,现阶段的大学生消费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

(二)不良消费道德的表现

当代的一部分大学生认为“钱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可见,拜金主义已经开始侵蚀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日益向重实惠、重功利的方向。

二、大学生不良消费道德原因探析

当代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了消费道德观念、消费道德行为及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既与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缺失及消费心理不够成熟有关,也与社会、学校及家庭教育和引导有关。

(一)内在原因

1.自身道德修养缺失

(1)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高。随着国家教育的普及,高校大面积扩招,使原本只有通过“独木桥"才能考取的大学校园,现在成为一条平坦的大道。录取分数线一再降低,使一些思想素质不高、学习水平较差,只懂得吃、喝、玩、乐的学生进入到了大学校园,使得大学生的素质明显下降。这些大学生平日里把大部分的金钱和精力都花费在了吃、喝及娱乐、消遣上,不注重自己本身素质的提高。有的同学讲究吃、穿,有的同学讲究玩、乐,使得他们带动了一些大学生向享乐性消费靠拢,轻视了自己的学业,形成了一系列恶性的连锁反应。

(2)自律意识较差。自律意识指人在活动中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必要约束的意识形态。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很好的驾驭自己、把握自己、使自己有计划,有节制的消费。加之,社会、学校、家庭等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禁不住诱惑,为了满足对物资的追求,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使其消费行为严重失调,从而形成了社会上大学生的高消费。再加上现在大学生一般都是80年代中后期出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对孩子相对溺爱,一些父母无节制地供给,孩子要多少给多少。有的甚至自己舍不得花一分钱,也要让孩子吃好、喝好、不受一点点委屈。致使大学生不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在消费道德上出现一些不合理行为。

而这些东西本身就是不符合中国国情与实际的。更有一些,一些大学生也把消费当成了自我炫耀和展示身份地位的资本,认为只要有钱,吃、喝、玩、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而加剧了一些大学生的经济负担,使消费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三、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道德的对策建议

1.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2.加大政府对大学生消费道德的引领和培育力度。

3.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同步进行。

4.注重消费道德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将消费道德教育与人生观结合起来,提倡大学生勤俭节约、俭而有度的消费理念,反对奢侈、浪费、无节制消费,使得大学生认识到正确消费理念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总之,大学生的消费道德问题是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大学生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对传统社会是一个有利的挑战。只有家庭、学校、社会都重视起来,才能在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上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为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人才这个千秋万代的伟业贡献一份智慧和力量。可以相信,只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多渠道努力,一定会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使其真正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2]谈人生[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 发展趋势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基本现状

本次调研共对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5份,问卷有效率达94.4%。调查问卷共设计选择题35道,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受调查者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等;(2)消费基本状况,包括家庭经济状况、消费来源、消费结构状况、消费的用途等。为使调研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还采用查阅相关资料、个别访谈等方式,以弥补问卷的不足。

1. 消费水平总体偏高,且差距加大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每月平均花费为573.8元,其中主要集中在300元―800元之间,占据总调查人数的78%,而300元以下的占6.28%,超过800元的占15.7%。同时,学生消费水平受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行业间存在差异而产生的家庭贫富两极分化也直接投影在学生个体身上。“富”学生与“穷”学生每月消费差竟然超过2000元,个别学生“炫富”无度,而部分贫困生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都难以保证。

2. 经济来源呈现多元化特点

调查显示,有85.9%的学生生活费完全来自父母,经济上尚未独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日益增强,通过多种形式扩展收入渠道以减轻家庭负担、补充自身花销的情况逐渐增多。其中,以校内勤工助学、家教、做产品促销员等为代表的兼职收入已成为学生另一主要收入来源。同时,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支持力度,各类奖助学金覆盖面广、数额较大,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

3. 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且存在不合理现象

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在宏观上可以分为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其中以购买生活必需品为代表的生存型消费和以购买学习资料等为代表的发展型消费均属于合理消费范畴。而享受型消费中类似于人际交往费、通讯费也可归属于能促进今后人生和职业发展的理性消费。但需注意的是,个别学生盲目攀比、跟风,未能量力而行,未能理性思考消费形式是否符合自身实际需要,进而造成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浪费。由于学生本身尚属无收入人群,过多的享受型消费已成为少部分学生的经济负担。

4. 合理理财和储蓄观念淡薄

由于中学阶段的日常生活基本处于家长“包办”状态,导致当前大学生缺乏全面的理财能力,未能形成成熟、科学的消费观。这就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因缺乏自我判断和自主意识,盲目地追随各种消费浪潮,生活费用开支比较随意,常常处于无计划的状态。根据调查,在账户上拥有自己存款的仅占受访者的9.1%,甚至有10.4%的学生根本不清楚每月花费数量。

二、新时期大学生的消费倾向和发展趋势

1. 基本生活消费占全部消费比重继续下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全国居民消费结构发展趋势一样,预计未来几年,大学生用于吃饭、购买生活必需品等生存消费占全部消费的比重将不断下降,而用于改善学习条件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等享受型的消费比重将不断上升,学生将充分享受国家改革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学习和生活质量将显著改善。

2. 学车、培训等个人发展型消费逐渐成为新时尚

目前有33.7%的学生有意识的将平时节省下的钱,用到了考取驾驶证、报考职业资格认证辅导班等促进个人发展的消费中。随着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完善,今后几年,个人发展型消费投入比重将逐渐增大。且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发展型消费年级化、专业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比如,低年级学生关心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而高年级学生更多关注营养师、会计证等职业资格认证,以及考研、司法考试、公务员面试等辅导班,以增长学识和社会技能、提升未来就业竞争力。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的对策

1. 加强学习,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工作中针对学生特有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探索其中规律。采取专题讲座等切实有效措施,将消费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教育和引导学生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 加强学生理财教育,培养学生“财”商

所谓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具体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高校可适当的开设“大学生理财”等选修课程,围绕正确认识和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通过灵活的形式和鲜活的内容对大学生消费和理财行为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消费意识,以达到教育目的。

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文化,以丰富多彩、灵活主动的形式,浓厚的文化及道德氛围,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接受教育。将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消费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专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电视台、校报、展板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适当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兼职等有偿服务,加强学生的机会教育和感恩教育,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养成科学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 蔡茂华:新时期农科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7)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消费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07-0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消费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中的主要群体,本论文主要在网络消费背景下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和大学生消费观培养的必要性和成因分析和对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消费观[1]。

一、近年来大学生网络消费概况

本论文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随机抽样调查了300位红河W院的在校大学生网络消费观的问卷调查。根据网络消费问卷反映出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势[2]。通过对红河学院的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

87%的大学生有过网络消费经历。由此可知,大学生在网络消费群体异常庞大。在网上购物的被调查者中选择结算方式时,73%的人喜欢选择在线支付,货到付款也占有17%的比例,在线支付主要通过支付宝、微信红包、银行汇款共占。

在网络购物中,消费最高的前四种商品依次为图书31%、运动和休闲产品32%、电脑及相关产品11%、音像制品26%网上购物与传统形式的购物有着时间与空间的差异。大学生网络消费认为有物美价廉52%,跟所说的一致,货真价实17%,但也有被网上卖家欺骗的。购买物品后,对购买的商品的满意程度有26%的人感觉一般,满意的有27%。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概况的同时,不难看到一些问题也随之滋生。例如:在网络消费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网络攀比消费和盲目消费严重、超额、超前的个人享受主义消费模式、网络消费中风险意识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攀比消费和盲目消费严重。很多同学选择超额、超前的个人享受主义消费模式。由于大部分大学生有自我的独立意识(与众不同和“寻找自我”),大学生对于时尚的消费抵抗力低,有一部分同学购买大量的高额消费品,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观存在极大的问题,个人享乐主义泛滥,不懂得正确区分消费需求和价值。大学生盲目消费是由于经验不足,消费目的不明,决策失误主要表现在不理解哪些方面需要消费,哪些方面不需要消费,为什么要消费等问题上认识比较模糊,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消费。

网络消费中的交易方式和传统消费的交易方式存在明显问题[3]。在传统交易方式里,是钱货两清的交易方式,内容是可靠安全和有明确的法律保障的;而网络消费是利用互联网视图进行的交易模式,其存在很大的虚拟性。

政府对网络消费的监管力度和制度保障不尽完善。由于网络的自由和开放,相应的网络安全隐患随着产生,在网络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政府缺乏对网络商品的监察力度,缺乏对网络企业信誉的监管 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由于企业网络营销及电子技术发展的先进性和超前性,网络消费的发展是广阔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网络消费观存在问题的对策

通过理解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存在着四个问题,根据其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大学生网络消费中存在问题的对策[4]。

1.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念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加强正确的网络消费就必须加强自我教育,树立合理理财的自我意识,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1积累消费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积极主动了解消费常识;在消费过程中,自己要注重积累消费经验;在消费之后,应该注重售后服务的基本问题。

1.2学习消费知识,加强自身理财能力。要积极参加社会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关于消费方面的活动,从中学习消费知识。从而不断强化自身的消费意识。

1.3提高法律意识。作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学习消费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加强自身的法律基础,提高维权意识,不要让自己成为新时代的法盲。

1.4遵循正确的消费原则。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大学生在日常的消费过程中的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消费有度原则、消费计划性原则、消费主导性原则和消费自立性原则,通过这些原则来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

2.高校增强网络消费教育

首先,加强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高校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潜移默化中将会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整顿校园环境是从客观上给大学生创设了培养正确消费观的环境。其次,开设网络消费安全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的风险意识,以确保大学生在网络欺诈中争取有效权益。最后,老师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教育。对大学生从思想上进行改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显得更为重要,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

3.父母培养子女经济独立的意识

首先,家长在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放手让子女从小事做起,使孩子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更快的适应新环境。其次,家里独生子女的家长与孩子合作制定完整的消费计划。最后,父母应该减少孩子的过分依赖感。从小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

4.加强网络消费保障

首先,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优势作用。加强对有用的健康的消费信息的宣传,对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为大学生提供消费参考意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常识。其次,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因特网的资源优势。最后,网络消费交易的安全问题,网络消费目前还处于新的领域,国家对网络消费还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所以国家应加强法制管理,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文。一方面约束商家的行为,杜绝虚假的信息来欺骗消费者,一方面要规范网络交易规范,是在个人信息操作方面,提高网络安全性,让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可以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韩小红主编《网络消费行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吕佳奇《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调查和研究》沈阳农业大学 2016年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趋势;多元化;建议

大学生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消费的选择,他们注重讲求生活的品味和质量,宁缺毋滥,宁高毋低。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既有物质享受,又讲求精神生活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财商”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现状的分析

在大学生的消费领域中,基本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消费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消费和人际交往消费的内容和形式变化的发展是最为迅速的,且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通讯消费发展势头强劲;减肥增壮、美容美发和租房消费也成为大学生消费的热点。

(一)基本生活消费

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在静态上可以划分为高、中、低3个档次,而在动态上呈逐年递增趋势。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大学生的基本生活费需要也不一样,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用于基本生活方面的消费不足消费总额的1/2甚至1/3,其他消费主要用于学习、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等方面。

(二)学习消费

学习消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学费:大学学费因学校所处的地域、类别、专业等的不同也有所差别。名牌、重点大学收费较高,一般大学收费较低;热门专业收费较高,一般专业收费较低;发达地区院校收费较高,欠发达地区收费较低;艺术类院校(专业)收费较高,而师范、农、林、地、矿、水等院校(专业)收费相对偏低。

2、书杂费:大学生除了购买基本的专业教材外,其书费主要集中在购买教学参考书、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考研复习资料等书籍上。还有部分学生购买报纸、休闲刊物等。

3、考证消费:近年“考证热”在各个大学校园里悄然兴起。随着大学毕业择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复合型人才的走红,各种“考证热”成为大学校园的消费新热点。要获取“四证一照”的开支就要超过1万元,这还不包括为考证而支付的辅导材料和辅导班费用。另外,“律师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等另一些“考证热”也日见升温,这将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不少学生甘心对考证进行高额投资,以增加自己在职场竞争中的筹码。

4、电脑消费:不少学生为了学习和沟通交流的方便购置了电脑,购买的方式一般有购买新机和购买二手机两种,相对比较而言后者有很大的价格优势。一台新电脑的价格一般在3000-5000元,而二手电脑则为几百元到1500元左右。好多学生以宿舍为单位,采取集体所有分担成本的方式购买电脑。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大学生已拥有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

(三)休闲娱乐消费

1、休闲娱乐消费:大学生课余生活中最常做的事情是上网、自修、读消遣杂志、读文学作品等,这些活动一般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还有一些集体的娱乐项目,如进迪厅、打台球、遛旱冰、KTV……这些开销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2、旅游消费: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假期的增多,大学生纷纷热衷于出外旅游。有的是学校或班级组织出游,有的是自己或与同学出游。旅游观光消费在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大学生中才开始兴起,现在发展的势头强劲。

(四)人际交往消费

1、人情消费:现在,学生过生日、有了异性朋友、当了学生干部、入了党、评上奖学金、比赛获奖等都要请客。大学生走出校园食堂到外聚餐的费用与日俱增,就目前消费水平看,在中等消费地区的一家普通饭店一次聚餐费用200-400元。

2、感情消费:有关调查显示:6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谈过恋爱。而恋爱费用的来源: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的;有的是来自“奖学金”的,其中大多数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这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有关,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有关。

(五)通讯消费

许多高校学生公寓安装了电话,学生们与亲人沟通或与朋友聊天已成为闲暇时光中的一个休闲内容,而电话费也在不知不觉中“上涨”。另外手机在当代大学生中几乎普及,其功能、品牌和款式也成了大学生关心的话题。极少数的学生拥有手机是为了兼顾学习和工作。

(六)减肥、增壮、美容美发消费

现在城市里兴起的各种健身场所越来越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专业的健身指导和良好的健身环境、条件都是大学生选择花钱健身的理由。部分女大学生为了保持身材苗条吃减肥药跳健美操;为了追求淑女形象浓妆美容;个别男生为了保持身体强壮跳健身操、买健身工具,为了追求明星风采烫发染发……而且追求这种方式的学生人数正逐步增加。

(七)租房消费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明令禁止大学生到校外租房,但实际情况却大不相同,大学生离开学生宿舍到校外租房的现象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二、大学生不合理消费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尚未构建合理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高峰期和三观的形成时期,自身还有许多尚未成熟的地方。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学到了知识,参加工作后马上就能取得较高的收入,这种过高的期望常常是导致一些学生高消费的直接原因;一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平平,但试图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他们的观点是“有钱就有面子”。事实上他们不知金钱来之不易又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加之远离父母独立生活,经不起不正确消费观的诱惑,所以不能很好地驾驭、把握自己。

(二)社会环境多元化发展

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追求实用型消费转变为精神型消费。市场的日益繁荣、产品的琳琅满目为大学生的物质消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人们生活方式、观念发生的巨大变化,大大刺激了大学生对生活质量的期望。加之网络购物的兴起,消费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的自发性导致大学生消费行为非理性因素的增多。

(三)校园周边环境的诱导

大学生群体消费市场在逐渐扩大,有些不良的商业行为对学生的消费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消费市场如今已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各企业、商家都深度拓展其消费市场,抢得先机。例如学校附近地区众多的歌舞厅、小吃、茶楼、台球厅、网吧、赌博机等无不时刻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这为他们的不良消费行为创造了条件。

(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缺乏监督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不管经济状况如何,也不管学生消费在哪些方面,极力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要求,家长的这种态度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形成了不该花的要花,该花的要多花的思想。长期以来我国家长大多奉行着“再穷不能穷孩子”的理念,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三、新时期大学生的消费倾向和发展趋势

(一)基本生活消费比重下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消费水平逐渐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预计未来几年,消费结构必将更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从消费的内容上看,大学生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大大降低,而用于改善学习条件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开始上升,传统的物质消费(吃穿住行)或生存型消费将会变得更有营养和质量。

(二)学习投入大幅增加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就业的紧张形式时时刻刻督促着学生随时迎接竞争和挑战。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学习观念的变化,使大学生日益认识到学习不再是一件阶段性的事。一个新型的教育方式――网络教育将会越来越成熟。这又促使了另一种学习方面的投入增加,即网络方面的消费。

(三)消费内容呈现多元化

休闲娱乐、旅游健身和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其投入也大幅上升。看电视、进剧院等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新颖、出奇、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动:迪厅、咖啡厅、网球将更为普及;蹦极、攀岩、速降、探幽这类刺激的活动将会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听音乐、进茶坊、泡吧也将成为主流方式。未来大学生的旅游有两个趋势会更加凸显:一是首选自然风光;二是游出文化品位。

四、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的建议

学校和社会应注意到大学生消费的特点和趋势,要使他们能够科学、理性的消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加强对其消费行为的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针对大学生怎样消费,怎样合理消费,学校要举办几次消费讲座,在院刊、校报上开辟专栏进行指导。消费观是与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结合的,历来我们都把重点放在了后两点,而忽略了消费观的建立。从思想入手,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起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担。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将消费教育与实际消费进行有机结合,使大学生重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形成科学的消费观。

其次,注重家庭教育。家长对子女的宠爱甚至是溺爱助长了他们高消费、超前消费的风气。没钱时理直气壮地向家长索取,根本不考虑父母挣钱的艰辛,而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基本上是有求必应的,正是家庭中的这种纵容行为使得大学生的盲目消费、攀比消费愈演愈烈。所以家长应该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消费教育,培养其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教育其进行计划性地消费,学会科学的理财,避免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等不合理消费的出现。

再次,注重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校风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消费方式,所以学校应该积极进行校风建设。同时还要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政府部门应给与大力支持,应协助学校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给莘莘学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最后,丰富大学文化生活,让学生可以不必花销过大就能过好文化生活。校园网的建立就可以为同学们减少一大笔开支,学校的文体活动则吸引不少同学,充分发挥高校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学校应鼓励学生组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让学生们能够不去歌厅、迪厅和游乐场等娱乐场所就能愉快地度过周末和节假日。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抓好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指导有助于解决他们在今后的校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多在不经意间悄悄发生。大学校园是一个小小的社会,校园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众多家长、学子的神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也折射出时代变迁的轨迹。

参考文献:

1、郭超杰.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初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3).

2、杜红梅.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原因分析[J].科技风,2008(4).

3、江鸿.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解读[J].当代青年研究,2006(6).

4、姜薇薇.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问题分析及对策[J].沧桑,2008(3).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观 消费情况

一、研究当今大学生消费模式的背景

在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校园里,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各有不同,处在同一个“屋檐”下的这个群体,自然会呈现出多种经济状况,有人花钱如流水,有人却节衣缩食。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观念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新时期对大学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性别、年级、家庭情况介绍。

在接受调查并返回问卷的228名同学中,男生所占比率为50.88%,女生为49.12%,男女比例比较均衡。其中,大一学生的比例为75.44%,大二、大三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8.86%、5.26%,大四学生占0.44%。大多数同学来自城镇乡村,家庭经济情况稍差,部分同学来自大中小城市,经济情况较好。总体来说,参与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比例均衡,确保了调查的普遍性与真实性。

(二)分析。

1.大学生消费水平

在月平均消费的调查中,生活费低于300元的占2.63%;300-500元之间的占7.89%;500-1000元之间的占33.77%,1000-1500元之间的占37.72%;而1500元以上的为17.98%。从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近83%的同学月消费不超过1500元,而有33%的同学月消费在500-1000之间。我们可以得出,我校的生活花费,500-1500元还是被大家所认可的一般水平。所以大部分的同学消费水平还是比较适中的。

2.大学生消费来源

大学生的消费资金主要从哪里来呢?通过调查发现,在生活费来源方面,基本上所有的同学要依靠父母,只有少数的同学的资金来源于各方面的困难补助,奖学金,助学金等,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勤工俭学或兼职补贴日常开销。由此可见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但来源趋向于多元化。但是生活费里不包括学费,住宿费等,要是加上这些“巨款”,我相信来自父母的资金比例将更高。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基本还是一个纯消费者。

3.大学生饮食消费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在饮食方面支出居400元以上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因此。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这也许是这一群体的特点。这与我们学校的物价水平以及个人饭量有关,从侧面或许反映了我校食堂饭菜定价略高及学校餐馆饭店的定价偏高的问题。

4.大学生通讯消费

随机问卷得到的结果,大学生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可见大学校园手机的普及率之高。他们通信月支出在50元以下和50―100元的分别达到27.63%和56.14%,八成的同学每月都很少打电话,或者每个电话都很短。既是考虑到目前的手机普及率,大家这方面的消费还是比较合理的,这可能与在校生平时时间紧张有关。

5.大学生娱乐和学习消费

通过调查,大学生大多数都会在娱乐方面进行适当消费,相比于饮食消费略低,但也占了不少的比重。相应地,在学习方面的消费也比较均衡。不过有少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消费远远小于娱乐消费,希望这种重娱乐轻学习的现象不要得以蔓延。

6.大学生消费计划

综合分析调查问卷,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储蓄观念薄弱,基本没有消费计划。对于资金的支出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没有宏观的安排,更无详细的打算。大多数同学都坦承自己是“月光族”,很容易出现“经济危机”。只有少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资金有简短的计划,并且有记账的习惯。 部分同学还存在超前消费的情况,一般这些消费都是用在促销品及服饰上。也有少部分同学倾心于新型的电子产品,采用超前消费的方式进行购买。

(三)调查小结。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了解我校大学生消费状况以及消费趋势。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校多数学生只是纯消费者,基本上没有收入来源,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学会科学合理的理财方式。开学的时候拼命花钱,到了学期末就四处举债,这样的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后又如何能面对更多的风险与挑战?大学时代弹指即逝,学生应当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业上,不必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轻视了这一点,认为学生消费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更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我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总体上处于成长健全期,他们在质量,价格,品牌,情绪等诸多影响消费的因素中,他们首先考虑质量的因素,其次注重于品牌,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充满的是感性而略掺有理性的消费观。所以大学生消费观念还有待提高,而引导大学生走向正确的消费的责任还任重道远。

三、解决措施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多事物要靠大学生自己去判断,自己去选择。外界信息很容易左右大学生的判断能力,为了让自己有更独立的判断事物的能力和适合自身状况的消费观念、理财技巧、大学学习节奏,都需要一个很强的自我认知。大学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学校和社会开展的一些相关课程学习中,通过多种途径增长自己的理财、消费、投资等的知识。大学生只有在坚实的知识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做出合理的行为;同时,大学生应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有个合理的规划,要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业,对自我认知上应做到“完整性、特征性、目的性、辩证性。”

(二)家庭方面。

国际教育基金会在 《培养心情与人格―人生基本目标教育》一书中提到:“家庭是人格的熔炉,潜移默化地‘传授着’诚实、忠诚、信任、自我牺牲、个人责任和尊重他人等美德,更为根本的是,它是爱心和人际关系的学校,是学习爱的奉献以及相关的人际交往技巧等基本能力的最佳场所。家庭中蕴含着使道德和人际能力自然成长的活跃机制,那就是由家庭里子女、手足、夫妻和父母等角色组成的机制。”模仿是人最初的能动反映,父母长辈等大人一直是小孩学习效仿的榜样。因此,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环境,应以身作则,合理消费,在家庭创建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

(三)学校方面。

各大高校,应该注重对学生在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的培养,针对该方面教育的缺乏,学校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教育方案,开设相应课程,并加强实践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开展更多的关于这方面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投资理财的积极性;老师也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在引导学生的时候提出的意见才能更切实可行。

(四)社会方面。

从社会大环境来说,国家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大学,作为大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地方,学校领导应树立并弘扬正确的消费观,对改善社会风气、树立社会正气、净化社会消费环境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进而优良的社会风气也为优化大学生的消费环境创造了条件,这样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就会趋于理性化。

参考文献:

[1]黎明.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2,11.

[2]闫缨,任意.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分析和引导[J].昆明大学学报,2004,1.

[3]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4]秦云,祝志杰.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原则浅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5]彭锦霞.大学生消费状况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3.

[6]李巍.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1.

[7]张迪.当代大学生消费现象透视及消费心理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7,1.

[8]刘浏.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消费心理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9,6.

第10篇

论文摘要: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倾向。通过以问卷调查为主的调查方式,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既有其合理性和特殊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引导和帮助。

一、导言

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选取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特点和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具体涉及到的问题有大学生平时消费资金的来源、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及其对消费方面的感受等。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C大学2004-2006级150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9份(男生67份,女生72份),有效率为92.67%。其次,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其中15名学生进行了个案调查,从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资料。在以上两方面情况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一)理性消费

1.合理计划。问卷调查显示,在费用开支上,16.6%的学生有详尽的计划,67.7%的学生稍有计划,只有15.7%的学生没有计划,随心花费;81.3%的学生没有或偶尔有透支情况,经常出现透支情况的只占到18.3%。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精打细算,消费的盲目性并不能够用来形容大学生整体,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

2.理性消费。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有关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主流是理性的。

通过访谈我们得知,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二)追求潮流和品牌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喜欢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而且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全国学生联合会、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公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诺基亚、联想、索尼、TOM、汇源、阿迪达斯等成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首批先锋品牌。此次调查也清晰地反映出,在23类先锋品牌中,非内地品牌占了近一半。在我们针对性地访问中,发现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商品消费上,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对C大学学生的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根据《报告》,排在大学生购买首位是“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7.7%)”,其次就是“单纯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30.4%)”。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三)导向性较强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其中也包括新的消费方式。很多商家都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目标顾客进行市场销售,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针对此种情况商家纷纷推出面向大学校园的促销活动。例如中国移动,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这些追“新”族。同样,金融机构也逐渐将业务延伸到大学校园,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新业务的推动,逐步拓宽市场。前些时,国内首张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双币信用卡——Young卡由招商银行推出,不论专业、家庭经济条件,全国近220所著名高校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均可申办,最高可透支额度,在读本科生为3000元、在读硕士生5000元、在读博士生8000元;如急用现金,只需打个电话就可将透支额临时调高30%。几个月招行在全国就发放Young卡约8万张。这个数目相当可观,也证实了大学生对于信贷消费这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消费方式的认可和接受。对C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所处消费层次与消费水平的矛盾

大学生是消费群落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他们不参与生产,是纯粹的消费者。这点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以下是通过问卷得到的数据:大学生消费主要来源,有83.45%来源于父母资助、8.7%来自奖学金和助学贷款,6.8%是个人兼职收入。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经济来源仍然是依赖于父母、家庭。这种依赖性,使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挂钩。这种消费水平,完全决定于其家庭经济状况。至于家庭经济宽裕的,在必要的生活消费外,还有另外一笔钱可用于其它。从这一点看来,经济来源对于消费水平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更甚于大学生本身的消费观的。在有限的消费宽度内,不论出于自觉与否,他们都必须严格地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使之与经济状况相适应。所以中国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理应与我国居民的平均水平相一致。然而事实并不同于公众一般的认知:大学生们每学期的平均收入为4919元,支出为4819元,同时,目前大学生每学期自筹收入平均491元、奖学金374元,即自身获得的总收入为865元,仅占每学期支出的18%。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的年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元至9000元之间。而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一万元以上。大部分几乎没有创造收入的大学生,每年的消费都要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大学生们既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与他们所处的消费层次不甚协调。

(二)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两极分化分明

大学生的消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休闲消费,如娱乐、购物及其他;学习消费,如购买与专业相关的工具或书籍等。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水平都比较平均,比如吃饭,大多数同学每月都用200元至300元左右。调查数据表现出,每月消费水平在600元~1000元的学生中,饮食支出与生活费月支出(680元)平均比率是31.9%,这可视为他们的“恩格尔系数”,这一水平已经低于我国城市居民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女生相对更低一些。这说明大学生们的消费趋向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学生之间比较消费落差较大的,是第二部分,即休闲消费部分。低的在50元左右,高的则达到1500元,这些高消费包括电子产品、穿着打扮、交朋会友、文化消费等等。部分高价值消费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消费地图”: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27%拥有个人电脑、19%拥有PDA、12%拥有MP3、6.6%拥有数码相机。旅游、电脑、手机、恋爱被称为大学生的四大消费。对于能体现社会年轻人时尚、前卫等特征的高消费,如通信、旅游等,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较之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体现的更明显。追求品位、高雅、时尚、情调的文化消费,是大学生的又一特点。调查结果显示,68.9%的被访者去过酒吧、茶楼、咖啡屋等休闲场所。与这些新出现的消费热点增长迅速相比,学习消费所占比重要小得多。

(三)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走进消费误区

追求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诠释了后现代性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也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追求时尚、潮流和高消费已渐成大学生的消费趋势。虽然在前面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理性化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生普遍持有理性的消费方式,但消费品的品牌和时尚特质仍然普遍受到大学生的重视。而且在事实上,“阿迪达斯”、“苹果”、“卡尔登”、“耐克”之类的世界名牌在大学生中的拥有者也不乏其人。当代大学生现有的消费误区具体表现有:庸俗性消费,突出表现是人情消费;超前消费,消费远远脱离了实际;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以追求高档、名贵商品为荣。同时,根据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对未来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期望,远远超出当前社会能够提供的标准。许多大学生在没有考虑自身情况的前提下,还抱着年薪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求职念头。而事实是,近日在广州举办的一次招聘会上,很多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月工资水平仅为700元~800元。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期望消费水平不仅远远高于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普遍初始工资水平,而且也脱离了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可见大学生群体虽然由于经济来源的限制,在校阶段的现实消费方式是理性的、有计划性的,但在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仍然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而一旦时机成熟,这种对高消费的诉求就将导致他们的消费理性的颠覆和解构。

四、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事物敏锐的反应能力,所以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方式在未来社会中会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这里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希望老师在思想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不能过于纵容,尤其应该让大学生们清楚自身所处的消费层次和现在所能创造财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显差距。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这样看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更为重要。同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单纯的说教效果不甚明显,对其应采用结合现状的引导,用事实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合理的消费定位,摆正消费心态。

第二,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建议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可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体操作型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校园内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其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也是如此。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和校风的建设诱导学生主动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德琦,张新国,严学军.青年与现代消费[C].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美]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韩璐.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4)

4.倪瑞华.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J].理论月刊,2003(5)

5.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J].1999(6)

6.陈沙麦.对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3)

第11篇

【关键词】 符号消费理性消费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商品的要求已不再停留在价廉物美阶段,更多的关注商品的品牌,包装和流行等。这一新的消费倾向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他们不再只关注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更多的注重它的符号价值,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表现,追求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消费的“异化”现象吸引着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美国经济学家凡勃那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出“炫耀性消费”的概念,即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奢侈的,铺张性的消费向他人炫耀自己的财产,地位和身份。这种炫耀性消费实际上就是一种符号消费,其目的不在于物质本身的消费,而在于其符号象征:地位,身份。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他的《消费社会》中认为:消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与生产活动相对的对于产品的吸收和占有,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的,被刺激出来的欲望。人们消费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符号象征"。一件商品,越是能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越是能将消费者与他人区分开来,就越具有符号价值。

一 当代大学生符号消费倾向的描述

为了较客观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符号消费倾向的现状,以便较准确地描述当代大学生的符号消费特征,笔者对福州大学的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181份,回收率为90%。

从表1中可以看出,商品的价格和质量仍然是大学生最关心的因素之一,而个性,品牌,流行等因素,在大学生选购商品时,也成为十分重要的考虑因素。其中个性因素占到70.1%,这说明大学生追求时尚,与众不同;品牌因素占到44.3%,说明大学生比较重视商品的知名度,流行度。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25.7%)对商品的品牌比较重视,这也代表了大学生群体中符号消费的倾向。他们在选择商品时,会比较注意品牌的区别,热衷于一些知名度高,信誉优秀,且比较流行的品牌。

从表3、表4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大学生消费带有明显的符号消费特征。有22.4%的大学生对“越贵重,越知名的商品越能体现自己的地位”持肯定态度,而对“重视外表的修饰,衣着的选择,是为了追求一种身份的象征”,有41.8%的大学生表示同意(其中10.3%非常同意,31.5%表示同意),表示反对和非常反对的,只分别占到6.3%和5.5%。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身份地位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则是通过符号消费来实现和满足的。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分析,可以概括出当代大学生消费有以下几种特点:

1.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

商品的符号价值,就是商品所代表的社会象征意义。它是指人们通过购买一种商品,表现自己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以获得社会的认同。大学生没有独立经济能力,或是经济能力不强,于是寄希望于购买商品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社会形态,穿着审美及人类借以表达自我和体现风格的事物,这一切是什么样子往往由时尚决定,不过到头来,时尚只影响社会上层,一旦社会底层开始模仿这种风格,就越过了高层为了保持他们先前推崇的风格,转而采纳一种新的使他们与众不同的风格,然后这一过程轻快过去。"某些消费品是那些拥有高收入高地位的人独有的,随着时间的迁移,经济的发展,这些消费品逐渐走入大众生活,为了显示自己没有落伍,自己也有某种地位,于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消费档次,以求缩小与上层社会的差距,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获得虚荣心的满足,这也是一种自卑心理的体现,希望借助符号消费来获得心理的补偿。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当代大学生在进行符号消费时,考虑的很大方面是在于商品符号的意义大小。这种符号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这种符号意义与以前相比是大了还是小了。如果一种符号的意义在渐渐被人遗忘,那么,就没有继续消费的必要。而如果符号的意义一直保持,则他们可能会一如继往的消费下去。

2.持续购买的心理

持续购买某一名牌产品,还有另外一层目的。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到:“洗衣机、电冰箱、洗碗机等,除了各自为器具之外,都含有另外一层意义。橱窗、广告、生产的商号和商标在这里起着主要作用,并强加着一种一致的集体观念,好似一条链子,一个几乎无法分离的整体,它们不再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义,因为它们相互暗示着更复杂的高档商品,并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动机。”也就是说,大学生购买带有符号意义的商品,往往不是仅仅购买一件,而是持续的购买某一系列,比如,在购买一件耐克的运动外套后,很有可能会连带的购买耐克的运动裤,运动鞋,这不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是为了意义的齐备,为了意义的完整。这里的意义是指一种带有心理暗示的,外界压力的连锁心理反应。一件耐克的衣服不足以显示自己的身份,身上哪怕只有一件不知名牌子的服饰可能都会使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这种追求完美符号意义的心理,引诱着大学生持续的消费,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全身上下穿名牌”的大学生

3.模仿,攀比的心理

大学生进行符号消费,也会出于模仿,攀比的心理。他们模仿的对象不仅有同龄人,还可以是长辈,特别是一些成功人士。他们通过符号消费的手段进行模仿,从而建立个人优越感,张扬个性,展示个人特质。攀比的心理是大学生符号消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在进行消费时,不是根据自身需要和自身能力消费,而是根据所处小环境支配自己的消费行为。这时候,由于内心的紧张,关注的仅仅是商品的符号意义,不再或很少考虑其他属性。例如,在大学生中颇受欢迎的“高仿名牌”,就是一种模仿和攀比的表现。这些仿制产品多由地下作坊加工生产,原料和加工工艺都无法和正品相比。但是它价格低廉,因此深受他们喜欢。实际上,这些产品由于成本原因,大多有严重的质量问题,使用上并不舒适,而且使用时间都很短,但是仍有人购买;而那些价格与之相当,却不太知名的品牌却少人问津。这说明了部分大学生的气盛,虚荣,只追求符号意义,而不顾商品的质量和使用价值。

二 当代大学生符号消费倾向的负面影响

鲍德里亚认为,这是一个被物包围,并以物的大规模消费为特征的社会。消费渐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消费社会里,商品不仅具有传统的物质形态意义上的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文化意义上的象征价值,成为人们“自我表达”的主要形式和“身份认同”的主要来源。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再加上大学生喜欢模仿的特性,出现“符号消费”的心理也是正常现象。然而,符号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是冲击了传统的节俭观念,盲目追求符号消费,会使大学生养成高消费,名牌消费的习惯,这种追求物质享受的强烈愿望和动机会在一次次的消费行为之后得到强化,使其符号消费心理不断膨胀,从而刺激了下一次消费行为的产生。然而大学生的经济能力毕竟有限,无法承担这样一次次的消费,最后使得每一次的消费都要处于冲突与矛盾的状态中,如果对这种膨胀的消费欲望不能有效控制,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会成为一个不安定因素。

其次是不利于建立良好的消费能力和理财能力。大学生经济能力有限,经济来源大部分来自家庭。如果在校期间形成了符号消费的习惯,一旦走出校园,由于缺乏良好的理财能力和理性消费观念,很容易造成自身的“经济危机”。这时想要改变消费习惯就会比较困难,而且会给自身心理带来很大负担。

最后是不利于建立健康的人格。符号消费的的盛行,消费心理的不断膨胀,容易使人变得崇尚娱乐,崇尚消费等感观刺激,把追求享乐,追求时尚当做人生的目标,而忽视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一种颓废,消极的人格,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 结论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出现"符号消费"是由内外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内因是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情绪波动起伏较大,自我意识增强,求新求异的心理。外因是整个社会的消费环境。大学生出现“符号消费”的消费倾向,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消费社会的影响。因此,需要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倡理性,经济,实用的消费模式。在大学生自身,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促进决策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加强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在商家方面,应该强化商家的社会责任,促进营销理念从推销观念和市场营销观念为主向以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为主的转变,营造一个讲理性反虚荣,讲实用反奢侈、讲经济反浪费的消费氛围,让大学生能在健康向上的消费环境中健康成长;在教育方面,应该多管齐下开展消费教育,学校要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沟通与合作,探索建立与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有效机制,正确引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地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在社会方面,社会有责任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理性消费的舆论氛围,媒体在宣传报道中对于奢侈品消费行为,不应过分关注、过多渲染,不要因为过度报道而引发负面效应;应该多宣传理性消费经济消费的优点和不良消费习惯的危害,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2][法]尼古拉・埃尔潘著,孙沛东译:《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异化消费;消费观 ;全面发展;自我实现;幸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235-02

一、影响大学生消费异化的因素

(一)社会根源

20世纪西方整体性消费主义的兴起,同时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市场经济的政策,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策使得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但也使得消费主义价值观在我国开始蔓延开来,所谓消费主义价值观:“人们毫不顾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物质资源,并把消费看成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最大幸福观念和价值挂念。”投机者“都千方百计在别人身上唤起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诱使他追求新的享受方式,从而陷入经济上的破产。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

(二)家庭根源

“家庭就是指夫妻之间的关系,子女之间的关系,凡是只有一重的关系都够不成家庭”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细胞。一方面西方的消费主义形式无疑也给传统的家庭消费模式打上了烙印,它“不能不给人带来幸福满足,而且让人感到更加空虚和孤单。”而且现实大学生基本上是在异地求学,父母投入巨资尽量满足大学生的物质需求。同时源自“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是缺乏理财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为了让子女健康的成长,父母就迁就学生的消费行为,这也是构成大学生出现消费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自身心理根源

处于人生春天的大学生刚刚踏入到准社会的门槛,面对的不再是围墙之内由“善”建构的学习生活环境,而是一个准社会性的社会环境。“社会上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逐渐渗入到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实际上只是在消费一种幻想,消费成了对人为激发幻想的满足,成了与人们具体的,实在的自我分离的幻想行为”,同样的道理,也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在这种他们认为“可持续的”异化消费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逐渐的被商品所驯服,成了商品的奴隶。在追逐“异化的个性”中不断的掩埋自身,变的颓废不堪,丧失了大学生应该拥有的科学的消费价值观,导致了大学生走向虚无。

二、异化消费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包括自由自在的劳动,而且还包括可以自由自在的消费,而自由自在的消费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为根基的,是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外在的“榜样”作用或强迫作用迫使大学生的消费活动越来越趋于为满足单面性质上的心理需求,必然成为“单向度人”。“单向度人”是特指现代社会中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的人或如“丹尼尔·贝尔所说的“欲求”,马尔库塞所说的“虚假的需要”,这种消费在物面前表现为过度地“爱好”,以至于不能自我抑制,”其结果必然导致对自我全面发展的亵渎。这种异化的消费与马克思提倡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相背的。?必然促使大学生与本真的自我越来越远。

(二)阻碍大学生的自我实现

根据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认为人有五种需要,第一种需要最低的需要是生理需要,第二种是安全的需要,第三种是爱的归属的需要,第四种是尊重的需要,在满足了以上这些低等的需要时,人还有更高的需要,那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需要理论的最高阶段。“自我实现及自我完善,自我成就,充分发挥、实现自己潜能,尽可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最有价值的人。自我实现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是最根本、最重要、最伟大的财富,能够最大的限度的满足全社会每个人的需要,具有最大价值。”因而推导出“异化是每个人的最高的不幸,是最高需要得不到实现的最不幸。”。更是当代大学生的最高不幸,因为他阻碍了大学生正常的人格形成。源自社会家庭的异化消费现象,对大学生形成了“示范作用,促使大学生走向歧途,这就使大学生需要的满足显现的越来越不充分。“尤其是当必要和合理的生活水平达到之后,物质消费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持续提高与人的自我实现就没有太大的关系了。因为此时的自我实现所涉及的完全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和表达的。诸如探解奥秘的喜悦,理想目标的激励,对自然独特的审美体验,对生命价值的反思性感悟,对宗教终极关怀的依恋以及感受等等精神现象,这一切都远远的超越了那种简单短暂享乐的欲望。倡导自主性消费的人们不一定有很多的金钱,但高度的自我发展以及从精神、自然、宗教、艺术中赢得的满足与充实构成了理想的人生状态。”

三、树立的幸福消费观

为了帮助大学生走出异化消费,把大学生作为我们健全消费伦理的切入点,我们除了需要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转换,例如在制度安排的层面上,转换消费的经济模式,推动可持续经济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经济立法;“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机制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经济的作用”; 还要注意限制资本的作用,防止资本侵蚀大学生活的所有领域,让金钱至上主义成为一切大学生活的准则。同时,更要在文化层面上,为大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的幸福消费观。

对于什么是幸福的消费观,不同的消学派也给出了不同的界定,“马克思的幸福的消费观是指对消费与幸福辩证关系的阐释和根本观点。他认为:物质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幸福的重要保证;现实的幸福和长远的幸福结合才可以长久。”所以这在提醒现代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注重物质消费,例如:饮食、服装、电子产品等消费,还要注重例如:书籍、艺术等精神层面的消费;既要注重个人消费还要注重社会消费,既要注重现实的消费和长远的消费结合。这样既可以满足正常的生理需求,也可以满足愉快的精神需求,从而感受到生活的美满体现出属于人的消费,而非变相消费,这就是的幸福消费观。的幸福消费观是科学的消费观,帮助大学生走出过渡消费、跟风式消费、炫耀性消费的误区和帮助大学生建立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实现自我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伴随着社会的消费观在不断的更新,在不断的更新中出现了异化的足迹,大学生像社会人在消费行为中不仅没有获得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反而掉进痛苦,空虚的深渊。要走出这一异化领域,必须树立的幸福价值观作为我们进行大学生科学消费的指导。提倡生理的和心理的,个人的和社会的,现实和长远的多层次消费统一,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个和自我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消费主义与消费生态.武汉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M].2011.8.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

[3]于宵明.消费的哲学探析[D].河南大学,2011.5.

[4]曹水龙.关于大学生异化消费异化现状的分析[J].衡水学院学报,2008.12

[5]王云霞.消费伦理的实质及其对传统伦理的超越[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9.

[6]邓秋萍.论异化消费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人民论坛,2010,第26期.

[7]消费异化与伦理失衡——解读现代西方消费观[J]..

[8]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甘绍平.论消费伦理[M].天津社会科学,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