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流通的概念

商业流通的概念

时间:2024-01-02 14:41: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流通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流通的概念

第1篇

回避“商业”不可取

原商业部商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余厚康:

近年来,有的同志回避使用“商业”一词,有必要探讨其原因及利弊,以利于深入行业经济理论研究和我国商业的发展。

我简要谈以下三个问题:

(一)“商业”一词的含义

“商业”作为经济学和商业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有其自身的含义,即它的本质和内容边界。

据此有必要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及经济类词书对“商业”一词的表述。

195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明经济学辞典》翻译本的表述:“国民经济中以买卖方式交换劳动产品的商品流通部门”。

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表述:“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是一种为卖而卖的特殊的买卖活动,把商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媒介成社会商品交换”。

1977年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由商业部《商业词汇》编写组编写的《商业词汇》的表述:“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独立经济部门,也称贸易”。

1993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由万典武同志主持编写的《中国商业百科全书》的表述:“商品交换形式,是一种为卖而买,先买后卖,专门在生产者与消费者(包括生产消费者)之间媒介成社会商品交换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组织”。

1984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由商业部商业经济研究所杨德颖同志主持编辑的《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有关商业的论述》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样表述的:“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的分离”。

马克思单独还有这样的表述:“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恩格斯单独有这样的表述:“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及其发展,即商业,总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以上表述概括起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商业是从工农业分离出来的一个行业,二是商业是商业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形式。如果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即:商业是专司商品交换的行业或部门。

(二)回避使用“商业”一词的原因探讨

有的人士不用“商业”一词,而以“商贸业”、“商品流通”、“流通业”、“商贸流通业”取代之,这是不准确的。“商贸业”一词,语义重复,商业与贸易是同义语;商品流通分简单商业流通和作为简单商品流发展形式商业的商品流通,所以以“商品流通”代替商业也不准确;流通业既包括商品流通,还包括货币流通、资本流通、产权流通,以“流通业”代替“商业”一词,是以一般代替个别也难以成立;以“商贸流通业”代替“商业”一词,更是语义上的重复加重复和语义的紊乱。

我以为回避“商业”一词是不可取的。因为它是脱离客观实际的,商业作为我国社会分工的一个产业现在没有消亡,它和农业、工业等业同样是支柱产业,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作用越来越大。

现在的问题是,有的同志明明知道我国存在着商业,为什么要回避这个词呢?

初步分析有以下原因:

第一,有的同志为了突出本部门的重要性。我国国家商业行政管理机构,多年来是分散的,21世纪前有商业部、物资部、外贸部等等,非商业部系统有的同志为了突出本部门的地位,有意不用“商业”一词,而用流通业等词。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商业行政管理机构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革。先是商业部和物资部合并为国内贸易部,后又把国内贸易部改为内贸局,而后又将内贸局调整为经委的市场司,2003年与对外经贸部合并为商务部。有的同事鉴于商业部已成为历史,因而认为可以淡化“商业”一词,而以新的词代之,这显然不可取。商业部没有了,不等于商业

为社会分工的一个产业也没有了。

第三,有的同志不用“商业”一词而以别的词代之,是跟风,赶时髦,以为这是与时俱进,其实脱离了实际。

除了以上原因是否还有别的原因以后再作研讨。

(三)有必要为“商业”一词正名

回避“商业”一词,其消极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利于商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化。“商业”一词都不提了,怎样进行深入的商业经济理论讨论。讨论的对象都不明确,怎么讨论。各自所用的经济范畴都不一样,怎么讨论。今天张三创造一个新词,明天李四创造一个新词,怎么使讨论深入?同时,由于商业经济理论的深入讨论受到影响,必然使商业经济学学科建设受到影响。

回避“商业”一词,另一方面的消极影响,是客观上助长了轻商思想。有的回避用“商业”一词的同志,主观上并没有轻商思想,甚至很重视商业,但他的行为客观上助长了轻商思想。目前我国轻商思想还较重,有的同志有的部门没有把商业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当前商业的发展落后于工农业的发展,落后于居民购买力水平,买难卖难时有发生。商业的理论研究长期落后于工、农、金融等部门。可见当务之急是克服轻商思想,而不是找一些别的词语或“创造”一些新词语来代替“商业”一词。

质疑商业一词过时说

原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海飞 :

这些年,商经理论界及业界对商业一词讲的少了,多以流通、商贸、商务等词汇代替商业一词,相近的概念还有市场流通、国内贸易等不一而足。据说,有人认为商业一词过时了,是与老商业部相关的一个概念,应以流通业取代之。 我认为此论有待商榷。从常理上讲,商业一词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与老商业部没有关系;从学理上讲,商业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时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而商业部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商业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讲的商业是指“一切与盈利有关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看,商品生产也是商业活动。狭义上讲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及服务经营的行当”。所以,广义的商业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行为,狭义的商业是行业概念。

流通与商业有联系也有区别。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整体上看的商品交换,所以流通也是一种经济行为,专门从事流通行业就是商业,这是商业与流通相联系的地方。流通也是社会再生产中的一个过程,马克思说过“社会再生产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从这一点看,流通又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流通还可以说成是一个领域,进入这个领域的除了商人,还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商业说成是流通业甚至直接说成是流通领域就不合适了。总之,我的看法是,流通不是个行业概念,所以用流通业取代商业是不科学的。

虽然中国古代就有流通一词,但从语义上讲与我们现在讲的商品流通不是一回事。我国现代讲的流通一词是从日本引进的,日本理论界和业界都有流通产业的说法,于是中国学界就简单借用了。

但是,流通一词的英文对应词,中日两国是不同的。日本的流通一词是从distribution翻译而来的,而中文的流通对应的英文单词是circulation。distribution的基本含义是分送、分发、分配、分布,入世判断时又译成分销,这个词还有销售和推销的意思。由此观之,distribution是从企业角度看的流通,是微观的视角。circulation的基本含义是循环运行、环流,尤其是指液体在一定管道内的循环流动,它也可以译成流通,但更多是指货币的流通,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商品流通。所以,circulation讲的流通是从社会再生产过程讲的,是宏观的视角。可以这样理解,同是流通这个汉字,中国的理解偏于宏观,日本的理解偏于微观。在日本有流通产业一说,确实是行业概念,按日本学者的说法,就是批发业和零售业。

商贸一词近些年用的也很多。实际上商业即贸易,贸易即商业,过去的商业词典就是这样解释的,因此商贸作为一个词组,有同义反复的意味。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商业是国内的贸易,贸易是指国际贸易,即外贸。十几年前,财政部曾发过两个文件,都是关于失业人员再就业减负税收的内容,其中讲到商贸行业就是专指零售业。由于这是政策文件,所以并不是学术概念上的定义。

商务一词这些年大行其道,但任何辞典对此均无解释。我认为,所谓商务,就是与交易活动有关的事物,商务也不是

行业而是行为,它的内涵比商业要大。但我赞成把商业部改为商务部,商业部管制是计划经济的做法,市场经济国家的商务机关并不管行业,而是管交易行为。今后我国的商务部也要从管行业退出来(行业交易由行业协会自律管理),重点管理需要政府管理的交易行为。

商业与流通有别

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于淑华: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和消费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适应市场变化需求,商品流通领域作为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

(一)关于“商业”与“流通”

商业是商人(商业企业)的流通活动,是承担商品交易的流通者(批发商、零售商、中间商等)进行的流通活动及其现象。

日本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田岛义博教授根据日本商法中的商业概念阐述的商业,是由三个“商”的概念构成,即“固有的商”、“辅助的商”和“第三种商”。

固有的商,指介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含产业需求者)之间,为获取买卖差益,媒介商品转移的行为。其典型代表是批发商、零售商。

辅助的商,是指辅佐固有的商,为使商品的转移顺利进行而从事的多种辅助行为。其中,包括以手续费(与买卖差额不同)为所得,促进相关商品转移而从事商业交易的中间商、商、商品运输、仓贮保管、保险及银行交易等。

第三种商,既不是媒介于商品转移的行为,也不是辅佐行为,但在经营方式或行为类型上与固有的商、辅助的商相同,是从事非商品的客体运输、仓贮寄送、保险等,如旅客运送、人寿保险等。

流通是针对生产与消费的分离而涉及的一系列活动,流通是社会性组织。

田岛义博教授对流通作过如下定义:“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的现象或为转移而进行的活动”。对其定义所包含的“商品”、“生产者”、“消费者”、“转移”、“现象与活动”要素,根据田岛教授的注释本意:

第一,商品:商品是流通的客体,明确这一点是确定研究范围的重要条件。商品的概念,以销售为目的而生产的物品是商品。因此,不是以销售为目的生产的物品不是商品,不能成为流通客体,因此,也不在流通研究的范围之内。如,以自己食用,或以馈赠他人为目的生产的自制酱,就不是商品。

第二,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主体即生产者。具体地说,就是以销售为目的、创造出作为资料的物质形态的主体。如家电、食品、服装等制造者(厂家),农、渔、林、矿业者等。建筑、水、电、煤、气等提供新媒介者也是生产者。根据这一定义,家庭教师、旅游业等服务业也应视为生产者。但是,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工人,出售资本的金融业者,出卖土地的土地拥有者等不能算是生产者,因为劳动、资本、土地是排除在商品范畴之外的。

批发商、零售商、运输业者、贮藏业者等是提供各种特殊服务的,在流通研究中,认为他们与一般服务生产者是不同的。这些部门,与其说是创造物质形态效用,倒不如说它们固有的存在活动在于把已经创造的物质效用转移给消费者。根据这一认识,把批发商、零售者、运输业者、储贮业者等从生产主体、消费主体中区别出来,把其看作是承担流通的专业机构,并把它作为研究对象的固有部分,正是流通论形成的一个依据。 第三,消费者:通过以某种形式将已经创造的物质形态效用消耗掉、磨损掉、满足自己的需求和目的的主体,称为消费者。这里,必须满足的需求和目的可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以建立在每个人的消费本身(即劳动的再生产)的欲望和目的为基础的需求和目的;二是以营业(典型的为资本的再生产)为基础的。前者为家计消费者,后者为产业消费者。产业消费者一般包括购买原材料、零部件设备等制造业(生产资料需求者)和为营业而购买商品的饮食店、饭店、旅馆和其他服务业的业务用需求者。政府、地方公共团体、政府出资经营的公共企事业机构、学校及其他非盈利部门,为进行其固有活动而购买商品时,也可视为消费者(公共事业需求者)。

第四,转移:商品的转移,即商品转移到消费者手里。从职能论角度看,转移正是执行克服、调整生产和消费分离的职能,也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人为性转移(建立在买卖基础上的所有权转移,称为交易流通或商流);二是物理性转移(主要是场所和时间的转移,称为物质性流通或简称物流)。

第五,现象与活动:流通既指单个流通活动,也指经济现象

作为社会现象的流通现象。流通活动指企业、政府、家计等为商品的转移而进行的活动。流通现象指这些活动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其他要素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移形态。

在现代流通概念中很明确,不包括田岛义博教授第三种商业。辅助商业中的保险、银行交易等也不包括在流通概念之内(不包括并不是没有关系,只是不是固有的研究对象)。

日本商业学会定义委员会的定义:认为“流通是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社会性经济转移”。这一定义最大差异是,流通的客体不是商品,而是产品。此外,日本江尻弘教授认为:“流通的客体是产品。一般可以把商品作为流通客体,但严谨地说,流通中除了有价值的商品外,还有无价值、无人需要的部分,如废弃物等也是流通的对象。因此,流通的客体应该是比商品概念范围更广的产品。”

关于流通服务。流通中体现的服务基本特征,是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如出售服务的家庭教师,就是教(生产)与学(消费),生产与消费不可分的典型。对此,从职能角度看,只存在从调整生产者与消费者意志意义的沟通人们分离的桥梁,完全不存在其它分离(如,场所分离、时间分离)。而且,这是人的分离,也不同于可以预见的有形资料,是在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具体变化的特殊形态,这类服务就不能排除在流通客体之外。当然,像旅游服务、观剧服务等标准化、票证化的服务可同有形资料一样处理。

(二)商业受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条件影响也有所不同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产业资本以销售商品为原则,为了扩大销售、节约流通费用,不得不依赖商业资本。这个时期,商业全面发展,出现了可以用商业代表整个商品流通的情形,并且此时的商业形态和职能特点也可以说明商品流通的特点及其存在的根据,存在着可以把商业等同于商品流通的条件。

而在垄断阶段则不同,垄断产业资本总想摆脱对商业的依赖,以确保垄断利润,如厂家(生产企业)直接销售等。垄断资本对流通的支配,使商业在商品流通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商业已不能等同于商品流通,因此,就不能用商业经济学来说明这个阶段的商品流通。所以,必须把眼界扩大到商业和垄断资本直接掌握的商品流通二者交错形成的整个现代商品流通体系。

从理论上讲,我认为,除商业经济学外,还需要一个以商品流通整体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商品流通理论体系,以全面把握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经济性转移的全过程为目的,将任何一种商业概念不能全面把握的部分重新包括进来,从这个意义上看,现代流通概念就是商业概念的重新分类。主要构成内容将为:生产、消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商业设施等。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生产者也是承担流通活动的重要主体,生产者控制流通的现象日趋增加,如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等,正在展示这一现代流通的基本特牲。

(三)展望流通未来

未来的流通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条件,这不仅是实业家面临的问题,也是学者、研究人员面临的问题。

探索未来的流通,我认为应具有以下视野:一是流通的国际性;二是技术进步与人类发展;三是增进消费者利益。

流通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在今天快速发展的高技术社会中,流通作为沙漠中的绿洲,未来也可能会被认为是尖端性信息化产业。

我国流通已进入了消费需求信息趋动的订单采购的数据化时代,在信息流通先于商品流通时代,信息就是商品。而联结消费需求的pos系统,首先应该成为掌握消费需求,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的工具,其次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利润的增加应该是这种服务的结果。此外,在信息现代化时代要关注消费者利益。

总之,流通领域里的技术革新与信息化,将是一个发展变化很大、很快的问题,必将在整个流通领域及其他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社会科学涉及到现实问题时,就能获得研究的源泉,寻找现实问题的出路,对流通的研究也应受到现实问题的刺激而发展和深化。我认为我们流通经济论坛应从法律上、政策上、营销技术与国际比较方面来深入研究流通发展问题。

“商业”一词的内涵演进与发展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冯中越:

在国内,一般来说对“商业”一词的使用和认识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从产业的角度,如与农业、工业并存的商业;二是从行

政管理的角度,如贸易部、商业部、商务部;三是从理论或者学科的角度,如与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并存的商业经济学;四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的,如商业伦理、商业哲学、商业文化等。

在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商业”一词的使用,显然要克服原有的部门利益,体现其宏观性、综合性、协调性,这里不展开讨论。至于广泛意义上使用的“商业”一词,基本属于共同知识,争议不大。

下面,我重点从产业、理论或学科两方面谈一谈我的认识。 首先,从产业的角度看“商业”一词。第一,历史上商业从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出现,并不断演变和发展,现在和未来都必将存在。具体来讲,按照最新的北美产业分类(naics2012),商业包括的产业有:批发贸易、零售贸易、运输和仓储;而51-81为其他服务业,91为公共服务业。第二,现实中商业无论从横向关系如信息产业、金融产业,还是纵向关系如制造业等,都对商业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如电子商务、制造商的分销体系等。从产业组织的视角讲,前者是不同产业之间的横向交叉与融合,后者是不同产业之间的纵向约束(vertical restraints)。第三,影响不同产业之间的横向交叉与融合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技术和市场,它们不断地推动着产业之间的分分合合。也就是说,分工深化与产业融合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第四,在这种纵向约束关系中谁占主导地位,就要看谁的市场势力大。如制造商占主导地位的转售价格控制、独占交易等形式,又如销售商占主导地位的通道费、独占区域等形式。

其次,从理论或学科的角度看“商业”一词。第一,在我国,商业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等既有计划经济部门管理的原因和影响,又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三者的情况不同,农业经济学属于国际惯例;工业经济学在英国称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在美国、法国、日本等称产业组织理论(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商业经济学则基本或很少使用。第二,国际上经济学分类通常采用jel分类法(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f为国际经济学,f1为贸易(国际贸易);l为产业组织,l8为产业研究:服务业,l81为零售与批发贸易、电子商务,l84为商务服务(business services);m为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business economics; marketing;accounting,m2为business economics。由此,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商业经济学的独立分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其原因有二:一是中文的商业与贸易词义相同,英文一般对应的是commerce& trade,而不是用business。因此,business economics国内许多学者译为企业经济学而不是商业经济学。而且,如果这里研究商业经济学,那么f1为贸易(国际贸易)和l81为零售与批发贸易、电子商务如何解释,是重复还是并列?二是在jel分类中,m类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因此,这里的企业经济学也称为公司经济学,实际上研究公司治理与公司运营问题,是属于管理学的范畴。第三,国内外都存在着商科教育,其包含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有:会计学、金融学(公司金融或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管理学(企业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运用或生产管理、供应链或物流管理、国际商务或贸易、旅游或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商业管理等。可以看出,商科教育包含的内容基本上以管理学为主,涉及经济学的仅有金融学和国际贸易。第四,学科是指一定学科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国际上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是相应学科手册(handbook)的出版。目前,由知名编者kenneth j. arrow教授和michael d. intriligator教授编著、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手册》(handbooks in economics)已出版了90多卷,该图书系列涉及经济学多个领域,但目前还没有《商业经济学手册》(handbook of business economics)的出版。

第2篇

最近一个月,市场持续下行,但是有些公司还是“侥幸”躲过暴跌。

根据Wind资讯数据,2010年4月16日~5月12日,上证综指从3100多点直跌至2600点,跌幅高达16%,期间,在1783家公司中,下跌的达到了1732家,占比97%。但是,仍有51家公司上涨,并且有13家个股实现了10%以上的涨幅。

实际上,这51家不跌反涨的公司,业绩并不出色。其中,2009年业绩亏损的有6家,业绩同比下滑达到30家,占比近七成,高出A股平均水平。说明这些个股上涨并非业绩推动。

统计显示,在上涨公司中都具有炒作的概念,主要集中在抗旱概念、西部地域概念、新股增发概念、重组概念、新能源、新材料、低碳经济等方面。

我们选取4月16日~5月12日间涨幅排名前20的公司进行分析,区间涨幅前20名的公司均具有不同名目的炒作概念,且概念个数都在3个以上,最多的达到了10个。中视传媒(600088.SH)、江中药业(600750.SH)和荣华实业(600311.SH)就是概念个数高达11个的3家公司。

综观上述公司的炒作概念,不少都是近期热炒的概念,所以,这些公司股价的上涨,更多的支撑是来自于各个个股所占据的炒作概念。

当然,尽管这些公司的上涨,和基本面关系并不大,但是这些公司还是有一些共性特征的。

首先,就流通盘来看,这51家公司多为小盘股。

统计显示,51家公司流通A股的平均股本是3.18亿股,其中仅中国一重(601106.SH)和中国重工(601989.SH)的流通A股股本在20亿股左右,其余的均低于10亿股。

其次,就行业来看,医药生物类公司居多。

根据统计,在51家公司中,有12家为医药生物类公司,其中包括了敦煌种业(600354.SH)、登海种业(002041.SZ)等公司;其次是商业贸易类公司,这样的公司有6家。这两类行业公司居多的原因,尽管一方面是由于两个行业都具有较强的抗周期性,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公司同样具有很多符合当前市场炒作的主题,比如医药生物类的公司中,生物育种、新能源、新材料、锂电池等概念都比较多,同样,商业贸易类公司也是多和融资融券、新股增发、海峡西岸等概念相关联。

第3篇

商业,是一种有组织的提供顾客所需的商品与服务的一种行为。“商业”的含义指社会分工出现的有组织的贸易行为,现代概念指流通领域的所有产业,多与贸易合称“商业贸易”。大多数的商业行为是通过以成本以上的价格卖出商品或服务来营利。

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这一概念微观的指一个家庭的家务管理,宏观的指一个国家的经国济民。在这一动态整体中,包括着人类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的各项活动;生产是这一动态的基础,分配是这一动态的终点。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继去年四季度基金净值下降后,在股指大幅腰斩的情况下,基金净值也未能幸免于难。

国金证券分析师焦媛媛表示,建议投资者投资选择基金更多着眼长期,在市场节奏往往无法把握的情况下,通过长期投资来分享基金持续投资管理能力带来的收益不失为“大巧若拙”的方法。

净值减少却份额增加

根据基金一季报统计数据,基金公司2008年一季度对商业股增持较为明显。按照天相行业分类,2008年一季度重仓商业股的基金数由去年四季度的117家增加到143家,增长22.2%;重仓持股总数量为8.11亿股,较去年四季度增加1.02亿股。

根据天相系统统计,2008年一季度上证指数下跌34%,同期天相流通指数下跌25.6%,而商业指数下跌22.7%。

天相分析师认为,在国内A股市场一季度大幅度下跌的情况下,商业股增长明确,防御性强的特征必然为基金所重视。从证监会行业的分类看,基金持有商业股市值占基金总净值的比例为6.04%(同期,商业流通市值占A股上市公司总流通市值比重为4.64%),行业继续被超配。

与2008年四季度相比,基金重仓商业股数量增加1家到18家,其中新增的基金重仓股公司有广州友谊、新世界、欧亚集团、重庆百货、益民商业和友谊股份,减少的公司是鄂武商、武汉中百、广百股份、百联股份和杭州解百。在新增加的公司中,广州友谊、重庆百货和益民商业被重仓持股的市值占各公司流通股市值的比重分别为3.70%、3.64%和3.87%,增持数量较为明显。

按照天相投资分析系统的统计,2008年一季报显示基金净值总体下降21.79%,其中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下降23.46%,唯有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取得了10.56%和2.34%的净值增长。债券型基金暂时成为了银行储蓄资金的避风港。净值下降,但份额仍在增加,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份额继续增长,股票型、混合型、保本型以及封闭式小幅下降,基金一季度份额总体增长0.27%。

基金净值降低使得其在A 股市场上的占比也日渐降低。基金持股市值占A 股市场的流通市值比重从2007 年三季度的最高点28.0%下降至2008 年一季度的23.2%,下降4.8 个百分点。2008年一季度与去年四季度相比较基金股票投资市值下降27.74%,超过同期A 股市场流通市值缩水程度,A股流通市值下降17.57%。从这上面也反映出此次市场调整的一大特点――基金重仓股成为被调整的主力。

数据显示,自1 月21 日中国平安连续两个跌停之后,浦发银行、上海机场、上海汽车、中国联通等基金的十大金股相继出现高台跳水,行业涉及金融、地产、有色、钢铁、石化、通信、电力、机械等。

天相投资分析师认为,共振效应强烈。部分基金的主动大幅减仓往往引发同一行业其它基金重仓股的深幅调整,导致其它持有的基金被动减仓。

未来的投资机会

“截至2008 年3 月31 日,中国大陆基金市场已成立投资于国内市场的证券投资基金总数达到349 只,发行在外的基金总份额为21734 亿份,估计净资产总值为25187 亿元,持有股票资产总额17888 亿元(不含当期新成立但建仓未完毕、并尚未进行季度组合公告的基金),占整个A 股市场流通市值的24 %,此比率较四季度末下降了约3 个百分点”。招商证券在报告中认为。

“面对市场深度调整,一季度积极投资偏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在整体份额、期间总赎回量均保持稳定,且投资者进行申购/赎回具有一定选择性(规模和业绩)。诸多因素显示随着基金行业的成长发展,基金持有人也愈加理性成熟。随着业绩统计时间长度的增加,基金业绩与申购/赎回的相关性逐渐降低,一定程度上显示投资者的申购/赎回操作更容易受到短期业绩波动的影响”。焦媛媛认为。

某分析师认为,从基金的配置策略来看,大体上采取的是组合保险策略。基金在市场震荡阶段,积极释放风险,主动降低股票仓位,并适当增加债券持有比例说明基金操作手法更加灵活。无论是开放式基金还是封闭式基金均增加了债券仓位的比例,平均仓位比例从7.58%上升到10.34%。为了主动避免市场风险,基金降低了股票仓位,平均仓位比例从79.42%下降至74.68%。其中封闭式基金仓位降幅最厉害,从74.98%直线下降至57.60%,降幅达17.39 个百分点。他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封闭式基金合同中的分红条款造成的。封基大幅增加现金头寸,以便在一季度对持有人实施分红。

从2007 年四季度的81.16%降至77.45%,距离60%的底线还相当遥远。在2007年强烈的牛市预期下以及基金在减仓时遭遇的流动性风险使得基金在市场下跌途中的主动性减仓不够及时。

天相投资分析师向涛还注意到,除苏宁电器、大商股份、王府井三家公司的重仓基金数在10家以上之外,传统百货零售类上市公司重仓基金数在1~3家不等,相对比较分散。而农产品、小商品城、豫园商城和大红鹰基金重仓数分别为7家、9家、5家和6家,要高于一般百货股平均水平。

第5篇

“商务”是作为一个成熟的商业名词存在了100多年。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商务信息的流通需要通过书信、电话等流通渠道进行信息交流,利用运载工具实现货物和金钱的流通。当互联网这一全新的渠道出现,信息交流渠道的变化导致了商务本身的延伸。电子和商务两个名词连接在一起。

在互联网发展比较早的美国,电子商务成为了一个代表了先进时代的标志。

由于传统的商业运营和商业环境的成熟,造成了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的概念得到了极大的体现。电子商务发展在互联网的初始概念“第四媒体”被完全的抛弃之后。因为互联网并不是一个媒体,它实际上是一个工具。就像是人类开始使用工具来发展自己的生产力一样,全新的工具会改变一个社会的表现和发展。所以,商务在加上了电子之后,应当体现出更大的活跃性。但是,事实并没有象蒸汽机一样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激发因素。由于成熟的庞大的社会体系,各个方面的优势和劣势造成了的互相制约,使电子商务成为了概念和预期的代名词。曾经风光的B2B、B2C、C2C等等模式,让人们欣喜和悲伤。

转眼来看中国互联网的风起。为了在新的时代不至于落后,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在无数的勇敢的探险者开拓下出现了。

网上拍卖市场,实际上属于C2C的范畴,任何人可以将属于自己的东西卖给别人。在中国先有EACHNET和CLUBCITY从事,而后几乎所有的网站都可以提供此项服务。复杂的如同完整的拍卖公司,简单的就是一个BBS。

网站通常会建立一个交易平台,由用户在上面进行自由的交易。成熟的赚钱模式是收取每一笔交易的佣金。如果有了巨大的个人物品流通市场,网上的个人物品拍卖还是非常的红火,网站就可以从这里获得大量的收入,集少成多。网站同时也需要对每一个用户进行跟踪和评估。欺诈是难免的,这也是最让网民担心的。一旦欺诈出现,网站的责任就没有那么的简单了,建立了平台,那上面发生的一切就与你有关了。所以,对网民的信用评估浮出水面。利用评估来保证交易的安全系数,用一个简朴的标准来衡量信用价值。网站其实有点无奈。

在美国,个人物品拍卖市场的成熟和广泛造成了网上拍卖的红火,但是中国人还没有形成进行二手物品的买卖习惯,尤其是刚刚口袋里有了点儿钱的时候。另外,中国的互联网主要用户是年轻人,一般的年轻人是没有什么真正有点儿价值的东西能够出卖的。

所以,在中国,个人的物品交换好象永远不是电子商务中的宠儿。

B2C和B2B方式,曾经是最辉煌的亮点。但当它们不能给投资人带来几何级的现金增长时,被抛弃了。这种方式中,网站会作为零售商或者是商城管理公司的角色出现。这里出现的商品一般是具有行业统一标准的物品。比如电脑相关产品、图书等。

网站从商必须有两点的切入,一是具有商品销售的丰富经验,二是具有较高的网站知名度和丰富的网站运作经验。两个切入的方式,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在互联网在中国引入的时期,传统的商家并不了解网络,对电子商务没有形成概念。尤其是进行电子商务运作,需要的投入巨大,使传统企业并不积极。在1999年和2000年的上半年,对电子商务市场最积极导入的是网站。网站开始自己组织货源,自己开发配送渠道,自己解决支付的问题。这个时期的网站如8848、新浪、搜狐、E国等等,都开始自己建立网上购物频道,选择EMS等物流渠道。网站开始用一个后来者的身份用比商家高几十倍的成本销售一罐可乐!可以说,这就是“电子”加上“商务”。同时,一些传统的商家也意识到了电子商务的商机,利用自身的深厚从业经验,开始在“商务”上加“电子”。比如北京的电子商城和西单图书大厦。但是,由于此类公司并不具有网站的职业素质,并不善于将自己的网站发扬光大。所以,网上的销售成为了传统商业的附属。

第6篇

关键词:轻重论;经济改革;宏观调控

一、“轻重”概念及轻重理论概述

“轻重”是《管子》轻重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定概念。它最早是指金属货币分量的轻重,后来渐变为价值大小即贵或贱的同义词,即由表现货币价值的概念演变成表现商品的贵贱的概念。

延伸到轻重理论,其实质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通过垄断工商业推行经济上的专制主义。正因为这种理论是研究市场上商品供求和物价“轻重”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封建国家如何利用商品货币的“轻重”变化,对商品货币流通进行调节、干预,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经济目的,故称之为轻重论。

二、西汉武帝时期轻重理论指导下的经济改革及其成效

轻重理论早期最深入的实践运用要追溯到汉王朝时期。它直接指导了桑弘羊主持的经济改革,有力地扭转了汉王朝财政收入不足的局面,促成了汉朝的鼎盛发展。当时桑弘羊对轻重理论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整顿和发展盐铁官营。盐铁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汉初在“无为而治”思想指导下,盐铁生产放任。到了武帝时期,为解决财政不足问题,桑弘羊呈诸武帝批准,对盐铁官营进行整顿。他设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区主管各郡国的盐铁、均输,代表朝廷贯彻和执行有关经济政策。在整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盐铁官营事业。从此,盐铁官营以更大的规模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地开展起来。

第二,推广均输。试行地区以赋税形式交给政府的物资,定为一向由工商奴隶主运往外地销售的那些土特产。上交后有多余的,由政府收购,由均输官将其运往贵价地区出售。朝廷所需的物资则用钱到价钱低的地方购买。这种办法既克服了贡输中存在的中途损耗、运费高昂等问题,还限制了工商奴隶主的投机活动,又使国家获得商业利益。

第三,实行平准。平准就是政府在京师和各商业城市进行商品买卖,“贵即卖之,贱则买之”,使“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而万物不得腾踊”。为了保证这一政策的成功,在京师设“委府”(商品仓库),贮存大量商品,作为调节物价的后盾。

桑弘羊实行的这三项政策,进一步打击了工商奴隶主的掠夺和兼并活动,使封建国家占领了主要工商业阵地,促进了在封建国家控制下的工商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制的经济基础。而又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源泉的充裕。国家呈现“民不益(加)赋而天下(国家)用饶”的繁荣景象。

三、从管仲时代到桑弘羊轻重论呈现出的新特点

从管仲时代到桑弘羊,轻重论在实践中经受检验的同时,也经过一系列的演进和发展,从而不断呈现出与《管子・轻重篇》即前期轻重理论不同的一些新的特点。

(一)国民经济管理的重心不同

前期轻重论认为,货币和粮食是封建王朝控制全国经济,夺取“轻重之势”的关键。但是,这种把货币和粮食视为重心的思想,并不完全适用于封建国家经济管理实践。一方面,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粮食是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二者的轻重变化对国计民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封建国家人为地制造货币流通量的时多时少,粮食价格的暴涨暴落,以操纵物价,谋取暴利,必然会引起市场活动的严重混乱,引起国民经济的剧烈的震荡,其结果弊远大于利。历史上,汉武帝几次在货币上做文章,实行货币减重。但事与愿违,却方便了富商们浑水摸鱼,是个严重的教训。另一方面,封建社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尽管在西汉时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商品交换在整个封建经济中仍然不起决定性作用,只有很小比重的粮食进入市场,转化为商品。

鉴于封建国家通过垄断货币来掌握粮食并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实际情况,故而,桑弘羊把国民经济管理的重心转向盐铁、均输和平准,以达到控制工商业,打击富商,增加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目的。

(二)对盐铁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实行全面控制

前期轻重理论提出的“官山海”,主要是对盐铁的流通方面加以垄断,通过盐铁专卖,增加财政收入。他们不主张封建国家直接控制和经营铁的生产,而是提出与私人三七分成。

桑弘羊的盐铁官营,不仅限于流通领域,进一步发展到干预和控制盐铁的生产过程。当时工商业中的奴隶主残余势力,不仅在盐铁的流通方面采用奴隶制经营,而且驱役大批奴隶,从事盐铁生产,而封建国家垄断经营后则用“发征”、“更徭”等徭役取代了奴隶劳动。这更彻底的铲除了奴隶制残余,使封建生产不仅在盐铁的流通领域,而且在生产领域均取得统治地位。桑弘羊的官营盐铁工业,还是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生产,人力、物力、财力都有较好的保证,有雄厚的资金和齐全的生产设备等,因此官营盐铁工业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起私营有更大优越性。

(三)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基础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前期轻重论虽然提出了调节物价的要求,“贵贱可调”,以打击富商巨贾的投机活动。但是他所着重分析的是封建政府如何人为地造成物价的涨落,掌握时机,贱卖贱卖,以增加国库收入,稳定物价毕竟居于次要地位。

桑弘羊的经济改革,实质上也是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产品,增加财政收入。但是,他比较重视稳定物价,保持市场上商品供求平衡。即使对盐铁这样为广大人民所必需的东西,也不任意加价,而是主张平价销售。更重要的是,桑弘羊建立了平准机构,调节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和价格,使“万物不得腾涌”。同时沉重打击了富商豪民的不法投机活动。他关于平衡物价的改革为封建政权经营商业,获取巨额盈利,提供了更稳定更充分的基础。

(四)在国民经济管理中,比较注重经济方法和行政方法搭配使用

《轻重篇》极大夸大了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作用,认为借于号令,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实际上在前期轻重论中,经济方法和行政方法并没有很好结合。

桑弘羊担任经济领导职务后,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他在国民经济管理工作中,把经济方法和行政方法结合起来。一方面,主要是依靠经济组织,运用经济手段,来调节、干预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桑弘羊取消了告缗令,盐铁、均输等方面的经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桑弘羊充分发挥国家财政和法令的权威作用,采用行政命令、规定等强制性手段,垄断工商业,有效地实现了西汉王朝对国民经济的集中统一管理。

四、以古鉴今,轻重论的演进对我国当今经济管理实践的启迪

轻重论在汉武帝时期经过桑弘羊的充实和推广,已扩充为包括轻重之势、轻重之学和轻重之术的封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他还提出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运用轻重论,因为“时世不同,轻重之务异也”,“轻重之制导,而利害之分明也”。轻重论虽然不可否认地存在一定历史的局限性,但其对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对今天仍有启发。认真剖析轻重论的思想内核,对我们当今的市场经济建设来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国家的有效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

轻重理论的实质便是要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达到稳定经济发展的作用。因而,轻重论者也论证了实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首先,宏观调控是平抑物价、富国富民的需要。“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余。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同时,也是消除贫富对立,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分地若一,强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然而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最后,轻重理论者指出国家宏观调控是减免百姓赋役,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

(二)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措施

第一,轻重论要求封建国家掌握流通手段――货币。在现代经济中,国家也必须通过中央银行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对货币、信贷总量与结构进行控制与调节,从而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轻重论主张国家掌握货币是为了实现统治阶级对经济活动的控制,现代经济保持货币稳定也有类似意义:首先,可以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尺度和换算手段,便于企业换算成本和盈亏,有利于国家测算和确定主要经济比例,促进经济协调增长;其次,为商品交易提供稳定交易手段,促进城乡和地区间商品顺畅流通;再次,提供一个有效的支付手段,组织国民收入再分配。

第二,轻重论主张封建国家对盐、铁实行集中控制,实行国家经营,依靠官营工商业控制市场和物价。在现代社会,国家必须对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及某些重要行业加以控制或垄断,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和发展国有经济,以此确保国家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可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与社会和谐。

第三,轻重论主张国家通过高价收购来调节供大于求的商品的供求关系,用低价抛售来抑制求大于供的商品的价格的飞涨。现代经济中,这同样是政府影响和干预市场价格形成和价格水平变动而采取的一项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例如,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在粮食收获季节,我国政府总是要求固定价格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在农产品市场供求矛盾较大时,通过政府吞吐储备的农产品缩小市场供求缺口,稳定市场价格水平。

参考文献:

1、赵靖.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著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赵晓雷.中国经济思想史[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郑学益.经世济民:与思想同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7篇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电子商务时代的经济,有人称为网络经济、信息经济,也有人称为数字经济、虚拟经济,还有人称为非摩擦经济、零距离经济,等等。我们认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名词来表述电子商务的经济形态,权且称之为“新经济形态”。广义的电子商务概念是指利用IT技术对整个商务和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狭义的电子商务特指运用互联网开展生产、营销、销售、流通等商务活动,它代表电子商务的主流。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电子商务。从贸易形态角度看,它提供了在网上买卖产品和服务的可能;从经营方式角度看,它是信息、产品、服务或支付等流通要素通过网络的传送;从科技含量角度看,它是一种商务自动化技术;从服务效果看,它是提高商务活动质量和速度,降低服务成本的工具。所以,电子商务实际上是以网络通讯为依托,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提供的服务贸易、商品交易和商务性数据交换,它的核心是极大地扩张商务活动的空间及合作对象,最大限度的缩短业务流程和工作时间,从而降低企业和社会的交易费用,以少的成本,做得更好,增加业务的价值和社会福利。综合起来看,电子商务代表了高技术时代现代化商业的发展方向。

(二)电子商务的特点

1、开放性和全球性特点。电子商务是结合经济,电子商务运用互联网络联系由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缩短它们之间的差距。电子商务的结合经济性,又被称为直接经济、零距离经济,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由网络创造的新的经济形态,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具有广泛沟通、全球开放、动态更新、整体关联等特征。

2、信息化特点。信息经济确立信息成为经济资源的地位,信息拥有与信息技术成为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3、数字化特点。电子商务,其技术实质就是在Internet上传输的各种数字。数字经济的特征在于全部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个人、企业、政府、其他团体等),其行为、成果均以数字来表示,数字成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全息代码。数字经济的优势在于能够准确度量实物经济、货币经济的运行状况,从而保持经济稳定。

4、虚拟性和动态性特点。通过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互联网进行的贸易,买卖双方可以在网上提供信息并搜寻对方,通过信息的推拉互动,签订电子合同,完成交易并进行电子支付。整个交易都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无需当面进行。电子商务时代的交易是当即交易,即实时交易,服务的特征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动态特征。

二、电子商务对现代商品流通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电子商务是与网络经济相伴生的,是网络经济的运作过程和主要手段,是一种新的市场运作方式。而网络经济是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这些社会概念的具体形式和物质载体,是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体现。电子商务还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的变革。从产业结构变革来看电子商务促进第四次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一、二、三次产业的改造有重要作用;从产品结构来看,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多媒体表现的产品、大宗与标准化产品层出不穷;从市场结构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结构逐渐朝扁平组织、事业部制企业的形式发展。

(二)电子商务促进流通方式的变革。电子商务还促使购物方式、支付方式、消费方式、沟通方式的变革。网络经销商是通过电子商务手段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组织。在网络营销活动中,行业界限变得模糊,拥有商品和劳务或进行交易的活动组织可以是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有直接与消费者在网上接触的愿望和行动。因此,只要是在线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组织都把它们称为网络经销商。其基本职能有:

(1)实现网上交易。这也是电子商务活动最基本的职能。实现这一职能的基础是各种电子交易的手段和技术。

(2)拓展新市场。当现实的批发和零售市场缺乏增长潜力或缺乏足够大的规模时,电子商务将企业带入虚拟的市场。这也是新经济最显著的特点。

(3)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费需求满足程度。网络经销商的电子商务活动可以实现极高境界的定制式营销,为每个消费者“量身定制”,实现消费者个性化的心理需求,也为企业开辟了网上的细分市场。

网上商店的出现,是现代流通的新形式。网上商店又称电子商店,它是网络与商业的融合。网上商店的成功关键在于尽可能地扩大商品展示范围,扩大商品选择范围,最大限度地为顾客提供方便。网上商店的构造原理与网络经销商类似,只是网上商店的交易上游和下游的对象更明确。客户得到的商品有可能来自两种途径,即由网上商店的自有仓库或联盟伙伴送达,或者由厂商直接送达。

(三)电子商务与交易费用。按照科斯的论述,交易费用是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为实现交易所支出的费用,为了降低市场交易费用而出现了企业,企业将市场交易行为内部化,从而节约了交易费用。现实中,由于实现交易的困难加大,导致交易费用上升,经济行为主体越来越依赖于企业,于是企业对市场的替代加大,企业的规模亦越来越大,企业运行的费用也越来越高。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交易费用下降的影响发生在三个层面上:一是企业层面,参与交易的企业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和利用电子商务实现交易,从而使交易费用下降;二是渠道层面,由于实现供应链管理和渠道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整个渠道上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的速度加快、效率大为提高,这种渠道整体效率的提高使成员均受益;三是流通产业层面,网络化和电子商务搭建的交易平台使所有企业的商品流通效率增加,电子商务基础上的社会物流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费用,实现更高的效率。

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市场的功能加强,市场组织生产的效率提高,由此产生的一个革命性影响是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与以前截然相反的趋势:不是企业代替市场,而是市场代替企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趋势,首先是因为经济主体在市场上获取信息的搜寻成本下降。市场上有两个价格,一个是平均价格,一个是最低价格。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购买中付出的是平均价格,而不是最低价格,因为获得最低价格的搜寻成本很高,也就是:最低价+搜寻成本>平均价格。电子商务的出现使搜寻成本极大地降低,信息的获取变得轻而易举,最低价+搜寻成本<平均价格,从而导致市场价格向最低价靠拢。市场代替企业的第二个原因是电子商务降低了市场的组织成本和管理成本。在过去利用市场组织生产的规模是有限的,电子商务出现有可能使整个市场置于电子商务平台之上,市场组织成本和管理成本极大地降低了,利用市场组织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比企业组织生产更为经济。市场代替企业的第三个原因是电子商务的出现使流通产业社会化程度得以提高,市场经营主体可以将许多原先都由自己承担的业务外包给社会,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存储、运输、配送等等,更多地直接利用市场机制为企业降低成本。市场代替企业的第四个原因是电子商务导致“虚拟企业”的诞生。虚拟企业是市场配置资源与企业组织要素的一种结合,虚拟企业虽名为“企业”,实为市场组织行为,虚拟企业使一些独立的经营主体通过网络形成一个具有时间性的经营联合体,它们之间具有明确的分工和默契的配合,其效率和一个真实的企业一样。虚拟企业按照市场原则组建,其成员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其组织可以在调整中不断地得以优化。这样的市场组织显然比传统的企业更具灵活性和活力。

以上所阐述的市场对企业的替代趋势,原因在于电子商务使市场组织生产的费用降低了,从而出现由市场组织生产相对有利的状况,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扩大了;与此相反,企业组织生产的费用由于没有发生变化而显得相对昂贵,企业的扩展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四)电子商务与商业。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商业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商流、物流到信息流,从商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到运作方式,无不打上电子商务的烙印。电子商务赋予了传统商业新的内涵。

1、零售业的电子商务化。未来零售业实现电子商务化的主要任务是:将网络公司与传统的企业结合起来,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电子商务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足以形成赢利的有效细分市场、丰富合理的商品种类、高附加值的服务以及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因此,在未来流通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商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实现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全方位销售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合作模式。要实现这一模式,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传统商业企业自身的整合,即传统的商业企业中,小商店实施连锁,大商场实行智能化,连锁商业实现网络化;第二步是传统商业企业构成的“网”(网点)与电子商务企业的“网”(网络)结盟。

第8篇

从经济学角度看,流通成本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学概念,从概念到内涵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有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根本不存在流通成本的概念。因此,对于学术界和经济界来讲,可以说这还是一个新的议题。笔者在此不打算全面研究这个理论和学术的问题,但由于这是现实存在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这里只是按照能够被社会各群体所接受的一般的认识来看待流通和流通成本问题:流通对资本的耗费以及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耗费导致了商品价值的增加,这就是成本的付出。对于流通,一般的解释是商品或产品从生产领域到再生产或者消费领域的所有权和实物的转移过程,而流通成本则是在流通过程中耗费的总和。商品的流通包括商流与物流两种不同性质的运行,商流解决的是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而物流解决的是商品实体的转移,两者既强相关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上有一种看法,认为流通是“四流合一”,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种“流”的总和或总称。但实际上,如果把信息流和资金流看成商流与物流必然存在的内涵物,那么最本质的存在就只有商流、物流两种不同性质的“流”,笔者并不赞同“四流合一”的提法。所以,如果要对流通的结构和构成作一个分析的话,可以作这样大的区分:流通是由商流、物流构成的一个总体。如果进一步追寻它们的构成方式,它们可以仅仅是物流或商流两种极端的状态,可以是其有机的融合,也可以是相关但独立的运行。但是,其经常存在的状态是混杂为一体的,很难进行清晰区分。这种复杂的状态也正是流通成本所面对的状态。

流通成本的构成

要谈流通成本,有一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流通成本的构成。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观察流通成本的构成:1.从流通的结构和构成角度。流通成本由商流成本和物流成本构成,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流通成本,就必须分析并掌握同一个流通过程的商流成本和物流成本。商流是由商品所有权转移引起的所有商务交易活动,商流活动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商品通过各种形式进入市场,买方和卖方进行市场调查和需求调查,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和掌握商品和商业信息,通过需求调查了解和掌握需求信息与需求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购买或销售决策,再经过双方或多方谈判达成交易,最后履行交易,从而完成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这个过程中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付出就构成了商流的成本。商流领域的成本消耗若干年来一直保持下降趋势,随着网络和电子技术的出现,商流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因此在流通中商流成本及其在流通成本中的比重也出现同样的下降趋势。商流成本比较简单而且清晰,但物流成本就不是如此了。由于物流活动的复杂性,进行全面、准确的认知是有困难的。物流成本不仅在我国,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也没有被研究得特别清楚,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由于在流通成本中,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商流成本,因此有资料介绍说,“流通成本这一问题在欧美其实几乎等同于物流成本问题了”。在成本变化趋势方面,与商流相反,物流领域的成本消耗却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和一定的增长趋势。物流技术进步的成效之一当然是物流成本的降低,但在现代社会的商业活动中,远程甚至世界性的商流成为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这需要实实在在的物流来实现,当然会增加物流过程中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付出。因此,物流成本的增加特别是物流成本在流通成本中比重的增加也是一个趋势性的问题。2.从成本的本质角度。成本的本质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流通成本的本质是在流通过程中,为实现流通所付出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这两种劳动带来了商品价值的增加,同时也造成了流通成本的增加。所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是流通成本最本质的构成。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付出,在商流领域和物流领域是有差别的。具体而言,商流领域活劳动付出的比重较大而物化劳动付出的比重较低;物流领域虽然曾经是活劳动集中的大领域,但随着现代物流装备与技术作用的越来越大,物化劳动付出的比重越来越高。3.从不同层次的角度。我们观察流通成本的构成,可以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两个层次实际上又是两种不同的角度:宏观是从总体统计的角度来观察,微观是从最基础、具体核算的角度来观察。(1)宏观的流通成本。由两大部分构成:宏观商流成本和宏观物流成本。宏观商流成本包括宏观商流以及与商流相关的资金流、信息流成本和管理成本;宏观物流成本包括物流成本以及与物流相关、由物流引发的资金流、信息流成本和管理成本。(2)微观的流通成本。商品价值之外的成本,也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商业交易的各种成本,具体而言就是商业交易行为中发生的劳动与资本的耗费;另一部分是物流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是物流行为中发生的劳动与资本的耗费,物流行为具体而言是搬运、运输、保管储存、包装分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回收等行为,当然还包括由这些行为引发的资金流、信息流成本及管理成本。

特别关注流通成本中的物流成本

前面已经提到,由于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商流成本,流通成本问题在欧美其实几乎等同于物流成本问题。但是,在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核算时,我们应当明确,物流成本虽然是流通成本的大头,但绝对不是全部。一般情况下,在不需要精确的认知时,可以简化地处理这个问题,即以物流成本估算流通成本。所以,在讨论流通成本问题时,如果不重视物流成本问题,就会陷入空谈,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现象的存在。总之,无论何种情况下,流通成本问题都会指向物流成本问题,因此物流成本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物流领域有两个著名的理论:“黑大陆”理论和“物流冰山”理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针对成本而言的。美国著名学者德鲁克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大陆”。“黑大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一句俗话:“两眼一抹黑”,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成本而言的。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把物流成本的状况比做“物流冰山”,就是专门针对物流成本而言的,我们能够看到的露出水面的部分仅仅是冰山的一角,不过是成本中的一小部分,其大部分是沉在水面之下的,我们看不到,更难以掌控。我们现在能够了解和掌控的物流成本,远远不足以反映其实际的成本状态。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技术进步与管理进步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降低流通成本,在对流通成本的了解方面,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比过去更为深刻的了解,实际上现在的“黑大陆”已经不是“两眼一抹黑”的程度了。但是,以物流成本为主体的过高的流通成本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黑大陆”和“物流冰山”依然存在,仍然需要我们予以关注。有人提出,世界发达国家对于宏观物流成本已经有了一个通行的计算方法,我国有关部门的研究也主张采用通行的办法,由此认为我们对物流成本的认识问题已经解决。笔者对此是不同意的。为什么不同意呢?其原因在于,所谓通行的计算方法也只不过针对物流成本的一部分,是比较容易了解和掌握的那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国际通行的方法是将宏观物流成本分为运输成本、保管成本、管理成本三部分,我国有关部门在进行专题研究之后,基本上也是采用了这个办法。这种国际通行的方法自然有它的道理和采用价值,采用这种通行办法之后,就可以建立一种比较体系:不同国家与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相同运行过程不同时间的比较,不同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的比较。2010年我国的一项调查确认,我国物流总费用(可以看成是宏观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左右(最近的数字是17.8%),高出发达国家一倍左右的令人吃惊的这个数据,就是基于这种国际通行方法计算得出的。这个数据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也有相当大的作用,但由于缺乏详细的数据以及制度性的安排,笔者是不能完全认同的,因为这么大的一个数据并没有反映宏观物流成本的全貌。应该说,这只是宏观物流成本的一部分,尽管它可能是主体部分。要全面认识物流成本,仅仅计算运输成本、保管成本、管理成本三个部分显然是不够的,还有很多成本项目不可能都纳入到这三个项目之中。不要说包括复杂生产过程的整个物流成本,即使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成本,也没有被完全包含进来。所以,如果我们要全面认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成本,仅仅依靠这个数据是不够的。

我国物流的体制性成本

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体制和制度状况,当然也有不同的体制性成本,作者对此不打算全面介入探讨,但对于我国物流领域存在的一项特殊的体制性成本还是需要讨论一番的,这就是物流领域高额收费所带来的成本增加。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记者曾经选择目前我国最长的直达运输线路之一———广东、辽宁线路,并跟随货车司机进行了三天两夜的体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过路过桥费大幅度提高了物流成本,运费中至少有1/3被高昂的过路过桥费吸走了。有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公益性之外的路桥业是一个暴利性行业,其利润状况甚至超过了石油、证券、房地产、金融等行业。有数据显示,全世界有3/4的收费公路在中国。要知道,过路过桥费还只是这些部门取费办法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由于这种成本并不具备广泛的世界可比性,从而成为我国特殊的体制性成本,本文对成本的研究也主要指向这种体制性成本。我们亲身经历过也经常会看见有媒体报道我国物流领域超限、超载的问题,其实就是这种不正常体制成本压力导致的后果。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物流业,通过超限、超载来摊薄成本,保持并增加赢利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广泛存在的。其不良后果非常严重,环境污染、交通事故、人身伤害、车辆故障、货物损失,已经成为我们熟知的现象。

寄希望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几年前,我国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之一。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在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之中,物流业是其中唯一的服务业,其他都是传统或新兴的生产性行业。规划三年多以来,我们看到了我国物流业发展新局面的出现,特别是总量的增长。但是,还有一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寄希望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成本问题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对于物流成本占流通成本主体的现代流通而言,把管理主要放在商流方面,仍然保持商业大部制,而商务部不管物流,这样的管理体制是不合适的。物流业需要建立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有效的管理体制,需要一种能够对物流这种跨越性的大系统实施有效管理的体制。探索有效的体制机构和管理形式,特别是要有明确的、权威的、体制内的政府管理部门对物流实施有效的管理,改变目前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状态,构筑物流业发展的体制平台。在经济运行成本方面,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和成就就是降低体制性成本,大力推进流通体制改革,把庞大的物流系统纳入到管理状态,只有如此,才能规范物流的运行成本,降低物流的体制性成本,保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全面落实。根据我国政府机构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物流领域的“大部制”应当是我们选择的方向。(本文作者:王之泰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第9篇

关键词:提升流通业竞争力思考

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因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等等,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今我国流通领域已全面对外开放,国内流通业要同国外企业争夺市场,求得生存,就必是更加残酷和惨烈。因此,必须全面推进流通现代化,提升流通业竞争力。

流通主导化

传统观念认为,流通只是产品销售的一个环节,而且商业劳动不创造价值,不是生产性劳动,流通成为末端行业,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行业。这一“流通无用论”观念影响着流通地位,制约着经济发展。

其实,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流通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在小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处于从属地位;到商品生产时期,生产与交换互为条件,相互决定;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决定生产,流通从附属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重生产、轻流通’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流通极为重要。是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只有现代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大规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大规模生产。”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业应处于基础产业的地位。我国要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按照流通产业的概念建立统一的流通体制;加强流通产业的统一的宏观调控;按照开放经济的要求调整流通产业结构;加快培养内外贸复合型流通产业大军;加快流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等,使流通真正成为融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有机系统,从而真正成为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

产权明晰化

流通产业在产权结构、空间结构、组织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衡,尤以产权结构的矛盾最为突出,制约了流通产业的发展。

目前国有流通业产权制度改革可以经过科学的资产评估和公开的比较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可以划出一定比例的国有股向职工有偿转让,组织职工持股会推选代表参加董事会;也可以稳步推行经营者持大股,大胆地鼓励经营者用积累资金或用信贷资金购买企业股份,或者用知识经验折算企业股份;有些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可以把国有股全部公开招标转让给经营者或其他社会法人或自然人,也可以依照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全部转让给本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

私营流通业规模较小,设施简单,经营方式粗放,不具有驰名的品牌和较高的美誉度。但是商业劳务性适于私营商业的自主管理;商业的细小性和分散性,适于私营商业的独立经营;商业的运行方式、经营方式、行业特色等比较适于私营商业的产权结构和机动灵活的机制。因此,要通过国有流通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使国有资本从中小商业中退出和减持大型流通业国有股;要把广大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造成民有民营商业;同时,政府要改变观念,不必强化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要在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等方面,给予大力而持续的扶持,以发展民有商业。

企业规模化

现代流通业的趋势,应当是整合现有的商业资源尤其是国有流通业资源,使资源加快向优势企业集中,注重培育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从而形成一批资本规模和销售规模庞大、市场覆盖面广、并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全国性的流通集团。鼓励和支持大型商业集团跨地区购并,实现流通领域中的资产重组,做到强强联合;建立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供应链,促进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联动、组合,从而优化了流通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流通领域大公司大集团,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在较短的时期内建立与外资企业相抗衡的商业巨舰,以此来提高国有资本的利用效率,提高民族商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

世界零售业巨鳄沃尔玛排名2005年“世界500强”第一,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全球有超过4000家大型门店这一连锁优势。我国中小流通业面对实力强大的外资巨商和本土大型连锁企业的压力,以联合采购、自愿加盟为主要形式的自愿连锁方式能通过统一进货、统一定价、统一促销、统一核算,使流通业充分发挥规模优势,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目前,自愿连锁在我国的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各级政府,特别是商务主管部门要创造条件,都要从政策和措施上,积极推动、支持自愿连锁的发展。

组织扁平化

在信息技术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流通业的组织结构是通过严密的等级体系、明确的责权统一和完备的规章制度,保证了用人工方法进行信息采集、加工和传输的有效性。其弊端在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人员之间缺乏合作。随着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企业规模化,将使部门之间沟通、人员之间合作更加重要,同时必将有更大范围的信息需要收集,更大量的信息需要处理,原有的组织结构形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要求了。所以,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灵活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柔性组织结构应运而生。这种组织结构通过应用数据库及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业的应用,极大地扩展了流通业的信息采集、加工和传输的范围,缩短了时间,降低了成本;拓宽了流通业的管理范围和管理对象,调整了企业内部分工体系,减少了中间管理层次,改变了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分割、职责不清的状况;从而形成的这种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降低了成本费用,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渠道网络化

传统的流通渠道从横向看,是各分散的流通业各自建立的杂乱无章的流通渠道;从纵向看,是习惯的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零售商等流通渠道。这种渠道既不利于商品向更加广泛的流通,又增加了流通成本,更不利于资源的共享。

在产品同质化和成本差异小的情况下,渠道优势已成为竞争的重点:鼓励流通业通过兼并、重组、合作、连锁等形式,顺势做大做强,以构成流通网络;鼓励流通业将网点延伸到广大农村、偏远山区、广阔西部,在带动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构筑企业网络渠道;面对流通领域的全面开放,国内流通业也必须走出国门,建立全球化的流通网络,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品流通将使传统流通与网上流通的渠道互补与融合,由改造的原有流通渠道与新型网上渠道共同发挥作用。网络社会,渠道企业将以电子商务环境下流通的业务流程和不同职能阶段的特点为依据进行联结,从而形成开放性、灵活性、信息化等特点的网状交织的模式。

同时,实施电子商务,优化信息采集,在网上进行供销洽谈,并通过网上的电子转帐系统和税收征管的电子网络来进行资金的支付划拨和结算,从而营造出面向全国和全球的网上商贸环境。

物流综合化

由于行政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各行业都热衷于发展各自独立的物流产业,相互间缺少沟通和协调,同时,物流设备缺乏标准,产品缺乏标准,交易成本较大,人为割裂了现代物流的整体布局。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的20%,超过美国至少10个百分点,且企业自营物流比重很大。

现代物流是“综合性”的物流,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改变我国物流业发展滞后、物流时间长、成本高、效率低的现状。着力培育第三方物流,大胆拓展农村物流,加强网点建设,加强网点衔接,更好地吸引和利用外资,允许建立外商独资物流企业。

新世纪是环保的世纪,绿色的世纪。物流行业必将建立全新的从生产到废弃全过程效率化的、信息流与物流循环化的绿色物流系统。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环境保护的加强,逆向物流(逆向物流就是为了回收价值或适当处置的目的而从它们典型的最后目的地移动货物的过程)已经被提到了一个战略高度。

行为规范化

我国多数流通业的结账周期在3个月至半年,有些企业甚至在一年以上,远远高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1-3个月的商业结账周期。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流通业没有商业资本积累,必然挤占生产企业的资金来开展经营,导致了产、供、销关系紊乱。诸如此类假冒伪劣、走私贩私、商业欺诈、商业贿赂、恶性竞争、欠债不还等等,造成流通秩序混乱,流通效率不高的现象仍十分普遍。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信誉与形象,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规范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维护合法权益,切实保障消费者利益。

商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政府与市场主体关系网中的重要枢纽。一方面作为企业自己的组织,有较强的市场性或民间性,代表企业以多种方式同政府讨价还价,寻求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和宽松的政策,同时作为民间组织的集合,可以共享资源,使商会的总交易成本实现最低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商会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与市场主体的重要枢纽,代表政府执行部分行政职能,通过制定行业章程或同业协议,形成企业必须遵循的准则;通过对行业中违反规定企业的惩戒,警示企业并强化企业自律。因此要认真宣传商会作用,积极组建各类商会,推动商会工作,使商会成为行为规范的倡导者和维护者。

内外贸一体化

内外贸分割的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不利于综合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又不符合行政管理精简、便民的原则,造成行政资源浪费,行政效率低下,也无法形成政府对整个流通的统筹管理,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的要求。

内外贸易的一体化的内涵是指国家将国内国外贸易看成一个整体,用“大贸易、大市场、大流通”的观点研究贸易问题,促进内外贸有机融合。建议建立涵盖一体化产业的管理,内外贸易一起抓管理;打破市场垄断,放开粮棉油市场;培育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内流通业要同国外流通业竞争,就需要具备对现代流通业的管理能力,熟知现代流通方式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能够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发挥现代流通的优势;需要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更需要熟悉现代流通规则、世贸组织规则、国际商务法律、国际惯例、国际礼仪以及各国风俗习惯,在事业和能力等方面都应该具备国际化水准,增强竞争力,使我国的流通业真正与国际接轨,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琳.提升流通业竞争力的新途径.商业时代,2004

第10篇

广告语有学问

一些品牌所宣传的广告语我们都耳熟能详。一说“天天低价”,我们想到的就是沃尔玛,一说“有点甜”的矿泉水,那就是农夫山泉,世界上“最安全”的车就是沃尔沃,“营养就是‘蒸’的好”的就是真功夫,百事就是“年轻人喝的可乐”,等等。

但是,现实怎样呢?沃尔玛的所有产品都是最低价吗?当然不是。难道只有农夫山泉是有点甜的?把农夫山泉、康师傅、哇哈哈几个牌子的矿泉水倒到同样的杯子里,谁能喝出哪个是“有点甜”的农夫山泉?现实中最安全的车应该是奔驰,这从各国元首的座驾中就能看出来,然而,沃尔沃最先打出了“安全”这一概念,抢得了先机,再经过全面的宣传与推广,它就真正成了客户心中的“世界上最安全的车”。

我们连锁企业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就是客户资源。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自1954年开始,终其一生都在重复“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创造客户”。他花了40多年时间,反复告诉全球的企业人士如何创造客户,以及通过精准定位获得客户心智(亦即客户认知)的认同。

认知>现实

商业时代的竞争重心已经由制造领域转变到流通领域,再由流通渠道发展到如今的心智资源。注重产品、技术和管理的传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现今这个新型商业时代的发展步伐,客户认知这一心智因素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在现今的商业竞争时代,要保有并开发客户,就必然要抢夺客户心智资源。

当一个品牌占有客户心智的某种“心智资源”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品牌拥有了客户,因为当客户产生相关需求时,他会首先想到该品牌。之后,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地保持对这一资源的控制权。这里有一个关键点,产品差异总是很容易被模仿和跟进,但是,客户一旦对你的品牌进行归类之后,就会形成一个特有的心智模式,这种心智模式很难被改变,无论你花多大力气、投入多大也很难改变客户的心智。

一般情况下,认知是大于现实的。但是商业战争没有现实,只有认知,客户的认知就是现实。一旦你在客户认知中占据了优势地位,不仅生意会源源而来,这还将是企业唯一可靠的长期竞争优势。当然,如果你不懂或不会使用这一原则,无疑将把机会拱手让给竞争者。

抢占客户心智资源

连锁的经营模式帮助我们的企业得以迅速复制、扩张,但是,其实际运营效果究竟如何?是否顺应商业竞争环境的变化、认识到了心智资源的重要性?是否抓住了更多的客户资源?现在很多连锁企业之所以经常发生倒戈易帜、经营第二品牌、冲货串货等等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只注重店铺数量上的提高,而没有在客户心智中占据优势地位,忽视了自身品牌联想和品牌形象的建立、维护以及创新。

那么,我们要如何通过定位抢占心智资源呢?

第一点,抢占先机。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客户心智中达到一种独特的定位。

第11篇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流通;智能交易

中图分类号:F713;F0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2)03-0029-05

一、引言

1999年我国开始研究物联网技术,与西方国家同时起步,至今已经有13年了,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201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物联网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技术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我国流通领域,如批发、零售、餐饮、美容美发、洗浴洗染、家政、修理、配送、快递领域的网下与网上交易、智能物流、智能供应链、智能菜单、POS结算系统、环境监控管理、商品的及时补货系统、防盗系统、智能商业、客户关系管理、冷链物流、第三方及第四方物流平台、商业智能、商业流程管理、节能减排、未来商店(智能商店)、体验店、智能市场等。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在20多个城市的肉类蔬菜体系中建立了应用试点,比如屠宰企业、大型批发市场、标准化菜市场、大中型连锁超市、众多团体消费点等等。此外银行、交融运输行业的试点也得到迅速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银行卡累计发行量已达29.49亿张,同比增长22.1%,增幅较上年同期加快5.2个百分点,其中信用卡2.86亿张,国内联网POS机具已达438.7万台。截至2011年1月,按照国家ETC标准和交通运输部行业规范建设和开通ETC的省市有17个,开通车道数1930多条,使用车载机(OBU)不停车收费用户达到120万个,使用统一标准的非现金支付卡用户60多万个,自建客户服务网点341个。

以上有些是物联网科技的直接运用,但更多的是物联网科技在流通领域的创造性应用。尤其是智能技术在流通中的应用,大大刺激了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着我国传统流通业向现代流通业的转型与升级。“智能流通”这一新兴概念在流通领域得到迅速推广。

二、智能流通的概念及其新发展

(一)智能流通的概念

智能流通是指将流通主体、客体、工具、对象、空间等,按照标示层、识别层、传输层、应用层联结起来的,物与物、人与物(含动物)、人与机、机与机等相互链接、形成协同运营的系统,包括智能交易、智能支付、智能物流、智能交易环境、智能消费等流通全过程的智能活动。具体来说,含有电子标签的智能“新商品”成为智能流通的前提,智能交易引领流通过程的现代化,各种网上与网下支付模式和移动支付模式,智能物流配送快递,智能交易环境,智能消费空间(在流通过程中许多服务是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等,共同构成智能流通。智能流通向上游延伸与智能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智能流通与智能消费又是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种生态关系(详见图1)。

(二)智能流通的新发展

智能流通与“三网融合”相结合是物联网领域内研究的新课题。从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趋势来说,“三网融合”+“物联网”是一个发展趋势。物联网条件下是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三网融合”的技术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可以感受到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物联网与电信网融合、物联网与电视网的融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的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1 智能流通与下一代互联网融合

智能流通不仅是互联网应用的延伸,更是融合。在智能流通的标志层、识别层、网络层、应用四个层次中,传输过程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最广泛的网络层次,将其内部网、外部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相互联动起来。

2 智能流通与宽带电信网融合

表现为物联网通过电信网络,将手机的无线传输功能、感知功能、音频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相互联动。近几年出现的移动商务就是智能流通与电信网的结合。

3 智能流通与数字电视网融合

智能流通与电视网的融合,使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的联动与视频传输有机结合起来,让流通企业集团的团队能够集中在办公室远距离地遥控商品流通的全过程。

三、智能流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我国物联网以30%的年市场增长率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智能流通却被“边缘化”了。许多新的政策和措施不向流通产业倾斜,导致微利的流通产业却不能搭上物联网经济的快车,这个问题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智能流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流通无科技”的影响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流通无科技”的观点盛行。有人认为,流通没有科技,也不需要科技,流通即使“有科技”也不过是成熟科技在流通领域的运用而已。而我们认为,流通“有科技”,而且流通科技能够直接转化为流通生产力。即使是成熟科技在流通领域的运用,也需要有一个“创造”的过程,即流程、工艺等流通科技的创造以及价值的创造等,以满足流通领域的实际需要。如成熟的ERP技术在流通领域应用过程中就曾经出现过许多不能与流通实际相结合的弊端。

2 智能流通尚未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能环境与安全检测、智能工业与自动化控制、智能医疗健康、智能精细农牧业、智能金融与服务业、智能国防军事是物联网产业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但是智能流通并没有被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即使是《国内贸易发展规划(2011—2015)》,也没有把“智能流通”列入其中。近几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发展规划文件,智能流通的政策都是分散于不同的文件之中,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规划。

3 智能环境差,对智能流通的认识度偏低

智能环境较差,比如,除了安全监控外,商场温度也难以控制,许多商场总是冬天温度高,夏天温度低,使顾客难以享受到温馨的服务环境,在节水节电节气节油等方面尚有较大发展空间。此外,就现行文件来看,虽然物联网规划文件较多,但针对智能流通的规划性文件较少,这充分说明目前对智能流通的认识程度不高,从而严重影响智能流通的建设和发展。

(二)智能流通的未来研究方向

1 加强智能流通的上游——智能商品生产研究

研究“实物商品、服务商品、系列活动”的“三位一体”的现代智能商品的生产过程,研究其智能化、可识别、可追溯、可控制、可移动等特性;研究其多样化使用价值,以及如何满足消费者效应,提高商品的消费效应,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质量;研究智能商品的生命周期等。研究的范畴包括多种智能工业品、智能农产品,也包括农产品中的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有机产品等的生产。使用EPC等技术的许多电子标签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嵌入产品中,从而成为产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

2 加强智能交易研究

包括各种各样的网下与网上的智能交易活动,如B2B(经济组织对经济组织)、B2C(经济组织对消费者)、B282C(企业对企业对消费者)、C2B(T)(消费者集合竞价一团购)、C2C(消费者对消费者)、B2F(企业对家庭)、020(网上与网下相结合)、SaaS(软件服务)、PaaS(平台服务)、IaaS(基础服务)、M—B(移动电子商务)、B2G(政府采购)、G2B(政府抛售)、B2M(面向市场营销的电子商务企业)、M2C(生产厂商对消费者)、SoLoMo(社交+本地化+移动)、ABC(商一商家一消费者)、BAB(企业-联盟-企业)、P2C(生活服务平台)、P2P(点对点、渠道对渠道)、SNS-EC(社会化网络电子商务)、B2S(分享式商务,或体验式商务)等电子商务模式,以及未来商店等的智能交易过程。

3 加强智能支付研究

商品流通支付的智能化是一个发展趋势,在物联网环境下,卡基支付、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线下支付等支付模式将更加智能化,这些智能支付(图2)将解决现有的超市排队结算现象,使消费者享受到更多的便利性,从而提高其消费质量。

4 加强智能商品物流研究

包括对RFID技术、各种物流,如运输、储存、冷链、零库存等的经济运行的研究,以及废旧物回收逆向物流体系的研究等。

5 加强智能交易环境研究

探讨多种体验易环境,总结2003年以来未来商店的发展经验,以及近两年的020网上与网下交易相结合的经验,创造体验性购物消费环境。

6 加强智能商品消费研究

研究各类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如网下消费、网上消费,以及如何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质量,增加消费者剩余等问题,探讨未来商店消费等。

四、加快我国智能流通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国正处于传统流通向现代流通跨越的过程中,智能流通在引导生产、引导消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电子拍卖交易、现代化物流配送等需要商品的标准化,商品的标准化又促进了生产标准化。食品安全的要求也促进了生产的标准化,如肉禽蛋奶的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就要求将电子标签嵌入产品中,使二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而,应加快我国智能流通的发展。

1 提高对智能流通重要性的认识,将其上升到战略高度

智能流通是科技在流通领域的一种应用,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推动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根据微笑曲线规律,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产品的生产所耗费的时间越来越少,流通过程所耗费的时间越来越长,生产所占用的成本越来越少,流通所占用的成本越来越多。正如微笑曲线所表示的,在价值曲线上,左端的研究与开发居于价值曲线的高端,右端的销售、渠道以及品牌也居于价值曲线的高端,因此智能流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各级政府和企业界应提高对智能流通重要性的认识,将智能流通提高到战略高度,合理规划智能流通的发展。应将智能流通列入我国国内贸易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物联网的“十二五”发展规划,补充列入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使智能流通与其他“十大智能领域”共同发展。实际上“十大智能领域”中的智能物流也是智能流通的重要内容,而智能流通与其他智能领域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

2 加快建设智能流通体系,完善智能流通的试点建设

借鉴蔬菜、肉类、医药等体系的建设经验,总结我国智能商店(市场)建设的经验,推动其他商品智能流通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建设智能流通体系。尤其是要在体系上做文章,如形成包括智能批发、智能商品交易市场、智能零售(含未来商店建设)、智能商务服务业(如拍卖、典当、会展等)、智能生活服务业(如美容美发、沐浴沐足、洗染、照相、修理、家政等)、智能物流、智能配送(特别是智能冷链)等的流通体系。同时,将建设智能交易、智能支付、智能物流配送、智能供应链、智能交易市场、智能商店、智能流通示范城市、智能流通企业、智能流通基地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工作,以促进我国流通业现代化水平,真正发挥其先导性、基础性流通产业的作用。

3 切实抓住发展机遇,避免掉入“中断期”陷阱

引导物联网由引入期、成长期、发展期,进入繁荣期,避免在进入“引入期”后掉入“中断期”陷阱。电子商务就曾在2000年掉入了“中断期”陷阱(见图3)。因而,应引导物联网抛弃传统的“点投资”模式,探讨物联网“链投资”新模式,避免盲目投资,顺利经过“引入期”,直接进入“成长期”,并促进其快速进人“发展期”。

4 运用先进技术,合理规划智能流通网络

以电子标签作为切入点,促进我国智能流通的普及和发展,使之成为打击假冒伪劣名牌烟、酒、茶等产品的重要工具,保护我国自主知识品牌。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利用遥感技术(如北斗卫星导航)进行流通网络规划与设计。截至2012年2月,我国已经发射了11颗北斗卫星。北斗卫星可以监测流通领域在空间布局上的重复建设、投资趋同的倾向,避免流通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可加强对国家商品储备的遥感控制,对我们充分利用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技术规划商业网点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第12篇

关键词:商品流通;现代化;流通经济;贸易经济

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流通业在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流通现代化程度不高,从而严重制约了生产、消费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加快实现流通现代化、提高流通业竞争力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对流通现代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4年,至今有数十篇相关论文及专著,目前还缺乏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基于此,我们从流通现代化的定义、内容、评价、差距及路径等方面,对其进行梳理,以理清我国流通现代化研究的基本脉络,发现新的研究视角,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关于流通现代化定义

关于流通现代化的定义,学术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李飞曾将这些不同的观点归纳为状态说、动态说和综合说。我们借助这种划分,补充了新的“现代说”文献,进行综述。

(一)状态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流通现代化是一种状态。黄国雄、曹厚昌认为所谓商业现代化,就是要以符合现代化市场要求的商品流通体制,并运用先进的物质技术设施和科学的管理方式,高效率地组织商品流通。王诚庆、杨圣明认为流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意味着以现代工业文明为基础,在国民经济的商品化、社会化的同时,采用当代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社会科学知识武装我国的流通,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流通生产力,形成现代化的国民经济流通系统,与现代化的国民经济生产系统和消费需求系统相耦合,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平衡运转和良性循环。吴运生、张中华认为流通现代化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经营变革、市场创新、技术进步的商业新战场。它以高度社会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生产力为基础,伴随着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而产生与发展的。

(二)动态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流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容和标准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丰富和充实,也是一个新内容持续性取代旧内容的过程,表现为科学技术、管理技术不断进步和观念不断更新。

现代化是动态的,所谓流通现代化正是对流通时间与空间集约化的不间断追求。贾履让、张志中认为,流通产业现代化作为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构成要素,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其内涵既包括生产力的发达水平,又包括生产关系的健全和完善程度;既包括社会经济基础建设状况,又包括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问题;既包括现代科技应用水平和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等硬件因素,又包括经营观念、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文化氛围等软件条件。黄木姣认为“流通现代化”的含义广泛,内容也很丰富。流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以流通体制的优化和多元化、规模适度化、管理规范化、组织社会化和专业化,劳动手段先进、劳动者素质高为标志,以系统性、动态性、经济性、综合性为特征。晏维龙认为流通现代化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适应生产、消费以及流通自身发展的要求而“与时俱进”的过程。武云亮和赵玻认为,流通现代化就是以高技术为支撑,融合现代管理理念,以节约交易成本、提高社会福利为目的的商品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

(三)综合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流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化的过程。丁俊发、张绪昌认为商品流通现代化是指在商品流通的全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化的流通方式、管理方法,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使商品流通领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形成高效率、高效益的商品流通体系,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宋则将流通现代化定义为在实体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中,凭借先进理念、思维方法、经营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流通格局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所进行的全面改造和提升,以便全面、系统、大幅度地提高流通的效能。文启湘、周昌林认为现代流通即社会化大流通,它是涵盖着一切可以用于交换的、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质载体与非物质载体以及交换关系的总和。

(四)现代说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前三种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流通现代化的内涵,但仍不完善。一个共同的缺陷是主要从流通的角度而非现代化的角度来探讨流通现代化的问题,这样导致对流通现代化内容描述较为具体,强调了新技术、新管理、新方式等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却忽视了流通现代化客观变化过程是社会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它是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过程而实现的,不可能单独实现。基于此,李飞将流通现代化定义为:公元1500年以来乃至以后,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形成而发生的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出现的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称为前期流通现代化,伴随着信息化社会出现的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可以称之为后期流通现代化。宋则、张弘认为流通现代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而在商品流通领域发生的变革、创新过程。王成荣将流通现代化定义为同步于社会现代化进程而发生在流通领域的创新、变革的过程。

二、关于流通现代化的内容

由于学者们对流通现代化的理解不同,定义不同,自然也对其内容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些不同不是本质上的不同,而是形式上的不同,有诸多的相近之处。

黄国雄、曹厚昌认为所谓商业现代化,包括:组织流通的现代化;流通方式的现代化;流通设施和技术的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及信息处理现代化。

杨圣明、王诚庆认为,流通现代化,不仅要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内容,而且要体现时展的内容,包括科学的流通经济体制、合理的企业组织形式乃至先进的经营方式等。黄木姣认为,流通现代化包含了流通技术、装备设施、组织管理、流通方式等方面现代化的内容。晏维龙认为,流通现代化包括流通观念的现代化、流通组织的现代化、流通经营的现代化、流通布局的现代化、流通技术的现代化以及流通制度的现代化。丁俊发、张绪昌认为,商品流通现代化,包括商品流通人员意识、知识素质现代化;商品流通设施、工艺及标准的现代化;商品流通管理现代化;商品流通方式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3。。吴仪认为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很丰富,包括商业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流通管理的现代化、商业人才的现代化、流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李飞认为流通现代化,包含着物质、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是指市场、商店、仓库、道路、车辆、流通量等金钱物质要素的增长;制度层面是指市场法制秩序、流通体制与政策环境等内容;观念层面是指对市场经济的社会认同和符合市场经济的日常伦理。

三、关于流通现代化的评价

关于流通现代化评价的研究,大体始于2002年左右,起初局限在定性方面,后来开始了定量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代表性研究成果有三个,我们按着成果顺序分别进行介绍。

(一)宋则等人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宏观流通视角进行评价,包括的内容有:流通总规模、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流通效率、流通环境、流通组织化程度、流通结构、流通人才素质、流通信息化水平、流通方式及流通资本11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包含有若干指标,构建了一个包括50个一级指标,若干个二级指标的中国流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各个指标之间没有权重关系,因此不能相加,自然不能具体评价一个地区流通现代化的总体水平。

(二)李飞等人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商品流通物质现代化、商品流通制度现代化和商品流通观念现代化三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包括三级子系统的相应指标体系。其中,商品流通物质现代化包括商品流通规模、商品流通贡献及商品流通效率三个中类指标;商品流通制度现代化包括商品流通非国有化程度、商品流通市场化程度及商品流通组织创新三个中类指标;商品流通观念现代化包括商品流通公平观念和商品流通诚信观念两个中类指标。在此指标构建的基础上,应用德尔菲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商品流通现代化各个具体指标的权重,根据英克尔斯的现代化指标体系、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和我国的优秀标准等,给出了各个指标现代化水平的具体数值,建立了一个可以应用的商品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三)王成荣等人的评价指标体系

分别从政府维度、企业维度以及消费者维度构造了一个城市商业现代化基本评价模型,V=f(x,y,z),对北京城市商业现代化进行了评价。模型中,V为总评价值,f为评价函数,x为政府维度评价因子,y为企业维度评价因子,z为消费者维度评价因子。其中政府维度从饱和度(反映城市商业规模及资源占有情况)、成熟度(反映城市商业的发达程度及商业资源的利用程度)、繁荣度(反映城市商业生态平衡状态及对外商吸引力与辐射力)、贡献度(反映城市商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公平度(反映城市商业环境的优化程度)五个方面进行评价;企业维度从人性化(反映企业经营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程度)、科学化(反映企业组织、经营与管理的科学程度)、效率化(反映企业经营的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大小)和社会化(反映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消费者维度从安全度(消费者购物或接受服务过程中的安全程度)、便捷度(消费者购物或接受服务的方便程度与快捷程度)、舒适度(消费者在商业营业场所中感受到的舒适程度)及体验度(消费者购物或接受服务中所得到的精神享受与心理体验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四、关于流通现代化的差距

现有研究认为,我国流通现代化的差距主要集中于物质现代化层面和制度现代化层面。

(一)物质层面

1流通业经营方式落后。流通业中传统的经营方式、业态仍居主导地位。从零售业来看,虽然超级市场日益取代了百货店的主导地位,但其规模和连锁化程度等方面与国际大型企业还有明显差距,同时,专业店、折扣店等新兴业态发展相对滞后,使流通企业无法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

2流通业市场集中度较低。发展现代化的流通业,需要培养经营规模大,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以提高流通效率,取得规模效益,而我国流通产业分布比较分散,规模较小,同时资金与技术的限制进一步制约了流通企业的规模扩张,使流通业形成了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专业化流通企业严重缺乏的格局,流通产业集中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以零售业为例,2003年,美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CR。和CR。分别为10.7%和14.6%,分别是同期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4.12倍和3.75倍。由此可见,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处于较低的水平。

3流通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是流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也是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我国流通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才刚刚起步,POS系统、EOS系统、MIS系统还没有普遍应用。一些企业虽然安装了POS系统,但仅仅发挥着计算器、打印机和出纳的功能,而整体信息编制、市场预测等功能均未得到发挥,严重制约了流通现代化的进程。

(二)制度层面

1国有资本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非国有资本占流通业产业的比重高低可以反映流通业主体的多元化程度,流通产业作为一个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比重过高必然导致流通企业的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运行机制不活、行为不规范,从而与WTO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部分企业产权改革尚未完全完成,已改制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也不合理,企业缺乏活力,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2流通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我国传统的流通业完全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知识单一、缺乏专业知识的流通当事人,与流通现代化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具体表现为:缺乏人才资源战略规划,导致中高级管理人员与技术骨干人员匮乏,流通业发展后劲不足;管理人才素质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人才学历偏低,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管理人才专业结构单一,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少;过分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形式和数量,忽视了培训的内容和质量,导致培训对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整体效果不理想。

3现代化发展进程极度不平衡。流通现代化必须考虑中国二元经济的存在及其发展趋势。中国流通现代化发展进程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东中西地区之间流通业发展差距大;传统流通业与现代流通业并存,呈现“二元结构”。

4法律法规不健全,行业协会发展不完善。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期间,因此新旧制度的衔接不够完善,法制不够健全。政府以往出台的政策、法规等流通现代化发展条件,不适应进一步加快经济节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消费等多方面的迫切需要。同时,流通业行业协会发展不健全、不完善,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为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在行业发挥服务、自律、协调、监督的职能,使得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步伐减慢。

五、关于流通现代化的路径

针对我国流通现代化存在的种种问题,学者们对我国流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应的路径,可以归纳为物质和制度两个层面。

(一)物质层面的路径

1推广连锁化经营。连锁经营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经营,进货量大,可以享受较大的价格折扣,有效降低流通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利益,是现代流通的主要经营方式。当前要在继续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的基础上,推动其从目前过分偏重超市业态的局面,向便利店、仓储商场等多种零售业态发展;从偏重直营连锁,向特许连锁、自由连锁等多种形式发展;从偏重商品零售,向多种形式的连锁服务业发展。当连锁经营达到一定规模时,可以考虑发展配送中心。配送中心集采购、储存、加工、包装和运送于一体,对于提高规模效益、节约社会成本、保证服务质量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从长期看,发展配送中心,是我国实现流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加快信息化建设。信息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有效传递和优化配置的作用日益突出,无论是发展连锁经营,还是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因此,必须实现传统流通业的升级和改造,增加流通业的科技应用,充分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建立信息网络,实现流通行业间信息资源的共享。首先应建立“大网络”概念,加强统一规划,实现政府宏观调控。通过部门统一规划,采取联网的方式,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资源重组,按照效能、齐全、方便、快捷、低价的原则,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使全国各地流通企业都能方便快捷地随时查询和输入供求信息,进行网上交易。其次,应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加大政策支持与引导。政府应加强流通信息化建设的示范和引导,在商业信息化、流通标准化、现代物流技术应用等方面国家应给与科技经费支持。

(二)制度层面的路径

1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流通企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大型流通企业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经过股份制改造,实现产权的合理流动与重组,不断壮大其实力,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集团,为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为此,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强化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科学管理落实到流通的每个环节,作到以管理出质量、出速度、出效益,提高流通方式的集约化程度。

2注重高素质人才。首先,要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在拥有基本素质的前提下,加强现代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法的学习,借鉴国外强势流通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有选择地为我所用,提升管理水平,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其次,要不断强化普通员工的职业培训,更新知识,使其能够及时掌握全球新型流通技术。再次,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思想,培养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最后,要改革工资制度和激励制度,采用员工入股或股权激励方式,让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来,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关心企业的发展。

3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结合当地生产与消费的现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先进地区的差距,使现代化水平不断上升。在流通业较发达的地区,确定较高标准的现代化目标,采用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相结合的经营形式,不断赶超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在流通产业欠发达的地区,要采取先进的经营理念,灵活的经营方式和有力的组织保证,满足和促进消费者的合理需求,跟紧先进地区流通现代化的步伐。

4发挥行业协会调节作用。政府应当给予流通企业适当的政策扶持和倾斜,加大对流通业的资金、技术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将政府直接管理行业和企业的职能交由各种行业协会承担,发挥行业协会在市场流通中的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积极作用。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把管理重心放在政策的制定以及市场规划上,实现政府与协会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同时,流通业的国际化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流通国际化和流通现代化政策的支持,离不开保证流通业国际化发展规范有序的政策体系。因此,应加强法制建设,对涉及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以法律作为市场正常有序运行的坚强后盾,作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六、简评与展望

综观以往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我国流通现代化研究虽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仍有部分领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探索。

(一)简评

由上可知,学者们在流通现代化定义、内容、评价、差距及路径等方面,都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少有意义的成果,这些成果是我国流通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基础,必将为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提供依据。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我国流通现代化研究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五个方面:

一是对评价指标的选取没有达成一致。从已有成果看,主要有三个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这三个体系选取的指标内容和数量并不相同,最终导致的评价结果也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现有部分研究将流通中的方方面面皆纳入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加大了数据采集的难度,降低了评价效率,不利于流通现代化评级指标体系在现实工作中的推广。

二是对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不一。大多数研究只是给予了定性的衡量标准,即使部分研究提出了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有的也是主观地确定了权重,客观确定权重的成果也没有完全地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

三是可量化的评价标准还没有。目前的研究成果还没有给出达到怎样的数据水平,就可以称之为流通现代化了。由于缺乏评判商品流通现代化程度的数量标准,因而无法衡量中国商品流通是否达到现代化水平,也自然无法判断相应差距。

四是对流通现代化实际测评研究不够。很少有研究应用了数据分析,对我国流通现代化整体水平和各地区发展水平进行实际的评价,更没有系统评价的持续数据,难以流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五是主观评价多于客观评价。在探讨中国流通现代化存在的差距与路径研究方面,学者们大多从定性角度探讨现阶段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中的差距,造成个别发展路径的提出过于主观随意,缺乏定量的依据。

(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