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5:03: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多媒体互动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绘本动画 互动多媒体 交互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J614.8 文献标识码:A
绘本动画是将绘本和动画结合在一起的新阅读方式,是一种新颖的阅读理念,它是通过绘画、文字、动画、音效多种媒介,在不同程度上融合着说故事。绘本动画需要便携的多媒体设备作为展示和传播的载体。而科技发展带来交互设计的创新让绘本动画与阅读者间互动更加智能、有趣。将绘本画面动态化,结合动听的声效,让角色动起来,让读者不仅仅可以感受纸质读物,还可以在相关的多媒体设备上观看动画视频,配套开发儿童互动的电子绘本。互动的设计更能让家长与孩子以亲子共读形式培养其阅读习惯,锻炼其沟通和理解能力。这些都需要在网络多媒体设备上实现。
1多媒体交互设计的发展
交互设计,又称为互动设计,多媒体人机交互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的结合,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把文字、图形、影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都数字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智能手机、电脑电脑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它符合人们在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在多媒体领域互动的设计中,不仅要遵循形式美的规律,还要使受众者得到视、听、触等感官享受。多媒体领域的交互设计在很多方面都能达到不同受众的视听需求。
现代化多媒体让交互设计的研究显得更加多元化,在教育、娱乐、游戏等领域尤其突出,各种新颖的、超前的和更加人性化的交互设计理论的逐渐推向市场。很多交互产品通过如网络电视、家用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书等,这些新的产品将这些创新思维的交互设计理念发散的范围更加扩大,相互之间的产品也吸收相应的研究理论成果。
2绘本动画在互动多媒体设计领域中的优势
互动式绘本动画依托于多媒体的技术之上,为读者提供学习上、工作上或者是娱乐上的阅读需求,透过文字、图片、动画、音效等这些主要要素进行信息的传播。交互样绘本动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不同于传统绘本,又比传统动画更新颖和便于在各种媒介阅读,将成为今后儿童图书阅读发展的主要方向。
首先,交互绘本动画的制作元素更多元化。交互绘本动画整合了声音、视频、动画、游戏等制作元素,这种多元化的形式让绘本阅读的趣味性更强,符合现在儿童全方位的阅读体验。
其次,交互绘本动画的形式感更强。它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元素与交互性相融合,让儿童在互动中寓教于乐,动手和动脑能力更加增强。具有交互性是交互式绘本最大优势,交互绘本动画不仅拥有精彩的画面、丰富的音频视频效果,还让儿童在阅读中真正与电子绘本不管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进行交流,并身临其境演绎绘本剧情发展的脉络。
再者,交互绘本动画的传播更加快速。它能在手机、电脑或iPad等职能设备上随时随地的阅读,携带更方便。传统纸质书籍从制作、出版、购买都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但互动绘本动画不同,只需将其发表在网络平台上,用户进行交易后便可下载并观看。因此,交互电子书的传播速度十分快速,从而能产生广泛的传播效应。
3绘本动画在互动多媒体领域的设计实践
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参与策划制作了互动性的绘本动画《拇指姑娘》。选取的耳熟能详的安徒生童话故事,运用绘本的创作形式,用互动来联系读者的情感,实现双方良好的互动。可以通过本次的设计实践来进行理论总结,归纳创作方法,在创作中不断地分析和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
3.1设计策划
市场定位于少年儿童和其家长们,通过市场定位来选择题材。从多媒体到网络到实体书店中多方面调查,根据图书畅销榜来看,名列榜首的仍然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这些传播久远、经久不衰的世界经典童话故事。
于是策划将这套“安徒生童话系列绘本”,结合图书、动画及多媒体互动设计,尝试将静态绘本动画化,将其制作成互动的APP电子绘本,可在APP Store供读者下载观看。图书作为主导产品,动画为辅助产品,互动电子绘本为增值产品。第一阶段的尝试,是将《拇指姑娘》改编为互动绘本作品。
将绘本产品制作成动画效果,一方面扩大了图书的影响力,也增加了销量,提升了图书价值。此外,国家大力扶持动漫产业,并对动漫相关产品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将动画授权电视台、网站播放,不仅对图书宣传起到很大作用,并且可以产生更大的利益。
3.2经典童话故事绘本动画互动多媒体整体设计方案
首先,经久不衰的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受众面广,中外读者都能接受和喜爱。精美绘本绘制,并设计导读部分,针对故事分析儿童的心理,倡导智慧、分享、勇敢、爱等温暖和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
接着,将绘本画面动画化,结合动听的声效,让角色动起来,让读者不仅感受纸质读物,还可以在相关的媒体设备上观看动态效果。还可以进行汉语英语双语点击阅读,通过故事中角色对话来学习英语口语。
最后,配套开发儿童互动的电子绘本。读者在iPhone或者iPad上阅读故事时,可以参与故事中有趣的互动,如点击角色会产生动作使剧情继续下去、滑动物体会产生动力学的运动轨迹,设置一些益智游戏,让读者产生更强烈的阅读兴趣,互动的设计更能让家长与孩子以亲子共读形式培养其阅读习惯,锻炼其沟通和理解能力。
3.3绘本动画制作过程
本人对绘本动画做了初步的研究,并对静态绘本改编为动态绘本进行了分析,结合自身的设计实践将绘本动画形式开发成互动APP产品。
选取安徒生童话中的《拇指姑娘》来作设计实践。首先,将繁琐的故事简洁化,拟定好适合儿童的文字和对话。将整个童话分割成若干个段落画面,以求一个段落是一个小场景。将角色的对话拟人化生活化,尽量浅显易懂,让孩子们有亲切感。这样的文字才能更贴近生活,为后面的背景设计奠定基础。然后,再进行角色设定。根据故事内容来设定角色,以有个性的、可爱的元素为主,希望能创造出具有特征让人过目不忘的角色来。拇指姑娘颜色纯而亮,蛤蟆大婶颜色灰而暗,它们俩所产生的视觉反差很容易产生鲜明的记忆性。绘本的背景通常以较为接近的大色调为基色,再在角色中制定动态分层。此次实践要将老书新做,为自身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注入新的元素,展现自身独特的魅力来吸引读者。最后是互动设计的设定,角色的动态活动,声音和音乐的配合,基本都是以点击方式来产生互动的方式。
3.4绘本动画在互动设计上达到的效果
每一个绘本动画都是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简单的点击操作方便孩子自由控制播放,满足了孩子喜欢不厌其烦的听同一个故事的喜好。孩子们自己就可以使用。另外,孩子们也喜欢高品质的作品,他们不喜欢情节累赘画面粗糙的图书,所以粗制滥造和偷工减料是行不通的,一定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将《拇指姑娘》做成了互动性的绘本动画。整个故事画面的整体色调极具童话色彩,拇指姑娘娇憨可爱,蛤蟆大婶谐趣横生,背景物品质朴有味道。互动设计都是以点击为主,用手触碰拇指姑娘她可以在水中划船,发出笑声,花瓣在水中漂浮,花朵点击可以摇摆,摇篮可拖动着晃来晃去。触碰青蛙大婶,它说话时嘴巴会动,点击时会背着摇篮跳来跳去。点击可以打开和取消背景音乐,也可以重复讲故事和关闭讲故事。出版社相关专业人士认为此款作品选题好,画面朴素自然带有意境,风格独特独树一帜,角色设定不雷同于其他同类作品,是值得继续研发的好作品。
3.5受众体验感受
邀请小朋友和家长体验这个绘本动画,在他们的玩耍中观察发现,孩子们喜欢很快能看到结果的操作,如果一个操作没有很明显的变化,孩子们就会失去兴趣。比如,点击嘴巴后青蛙大婶会说话,但孩子们如果点在其他部位就没有声音和其他动作显示出来,这时孩子就会比较烦躁乱点一气,甚至会以翻页来结束这页绘本互动,所以由此可见,这对绘本的互动技术要求也更高更全面。另外,孩子对拟人的声音和背景音乐十分有好感,比如孩子听到拇指姑娘的笑声也会跟着一起笑起来,从这里可体现出绘本动画胜于纸质图书的优势。孩子家长认为交互式绘本动画比纸质图书容易收藏和携带。而且有声音可以给孩子讲故事,故事的过程中童话角色活灵活现的仿佛就在旁边,可以陪孩子一起互动也可以孩子们自己玩耍,是孩子们和家长的小伙伴。
4研究的可延续性
交互绘本动画有着持续性的发展,日益更新的多媒体产品逐渐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绘本动画的娱乐性、教育性会吸引更多的孩子和家长们,寓教于乐的方式更为人所接受。现代人的审美提高,根据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可以将一些经典的传统绘本发展成动画绘本,在保留原汁原味的画作同时加入新的元素,形成不同的风格作品。APP Store是由苹果所开创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应用软件下载店,,自2008年7月10日开张以来,苹果官方应用商店APP Store的应用下载量已经突破500亿次,而其中电子书籍属于APP Store应用程序的一个分类,占据APP Store销售份额的一个重要比例。这种下载付费形式面向国内外非常广阔的渠道,将使产品利益最大化。
5结语
第一次尝试这款作品的互动技术,作品中的交互运用相对较简单。此款绘本动画因为故事易懂和广泛的传播性质,后期计划做成中英文双语对照版本,让中国孩子学英文,让外国孩子学中文。绘本动画艺术在互动多媒体领域的探索与研究任有较大的空间。为进一步深化,自身需要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加深对软硬件方面的理解和运用。从宏观环境来说,也有待于多媒体领域的进一步推广普及,有待于在制作过程中的不断实践。微观和宏观协调发展,方能完善绘本动画在互动多媒体领域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冯洁音.新概念图书一E-book[J].图书馆杂志,2000(10).
[2] Alan Cooper.交互设计之路――让高科技产品回归人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新媒体;影视制作;影视传播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02-0065-02
DOI:10.16604/ki.issn2096-0360.2016.02.037
新媒体是当前影视业常用的传播媒介。新媒体的技术的互动性与艺术性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弊端,激活了影视业的发展潜力。通过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影视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和进步。
1新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与传播中的重要意义
新媒体对影视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提升影视业的审美,而且借助先进技术影视作品更加丰富精彩,同时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也有利于影视业的宣传。1)新媒体技术为影视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影视制作中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媒体技术可以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影视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集成,从而有效提升影视作品的可看性与艺术性。而多媒体技术中的数据压缩、数据同步等都可以增加影视作品的表现力和渲染力,从而满足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更高要求。2)新媒体技术增强了影视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影视业中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大大增强了影视作品的审美力和艺术性,从而从根本上促进了影视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对素材的再加工,给人更加真切的感受,特别是纪录片中多媒体的使用,极大的增强了纪录片的纪实感。如今电影中较多采用的3D技术更是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观影体验迎来新的篇章。3)新媒体促进了影视的传播。新媒体在影视作品的宣传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新媒体便捷的传播方式让影视宣传更加有效。手机、电脑、微博、微信等新媒介让受众可以及时参与互动,为影视作品宣传造势。二是新媒体手段增强了受众的参与度。当一切影像记录都成为拍摄工具,受众对影视作品制作不再陌生,从而最终促进了影视业的发展和繁荣。
2新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与传播中的功能
新媒体是以技术为依托的媒介,互动性强、融合性好是其优势所在。借助这些新技术可以有效的促进影视制作技术的创新,同时也为影视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1)新媒体技术的特点。新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融合性。一是互动性。新媒体对影视作品相关元素加以处理,通过音像和图片为观众更好的展现内容,从而实现了观众与影视作品的互动和衔接。二是融合性。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进行动画处理、声音处理和图像的动态化处理,在这些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影视艺术才能够更加具有表现力。2)新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与传播中的应用。新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与传播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数据压缩、图像处理应用方面。通过HCI与交互界面设计、多模态转换、压缩与编码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达到数据、图像处理的效果,这样处理出来的影视作品能够更加具有画面感和审美性。不仅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求,也为影视作品打开了市场。二是在声音处理方面。通过采用音频信息处理技术、声音插入及配音等技术,使得影视艺术的声音更加清晰、音质更加优良,增强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对于多媒体数据库和基于内容检索技术而言,此技术在纪录片中也大有可为,画面的切换都是借助该技术实现的。
3新媒体背景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提升路径
新媒体背景下,要想实现影视制作与传播路径的有效提升,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性和传播性优势。在影视制作中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实现与观众的互动是影视技术发展的关键。1)扩大新媒体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范围。在影视制作中加大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于提升影视产品的可看性很有必要。这就要求制作方做到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丰富的内容加上多样的表现形式是影视作品赢得市场的关键,多媒体技术在拓展电影作品表现力上大有作为。如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电视节目互动,汇聚节目人气。借助多媒体控制灯光、音响效果实提升影视后期制作水平。2)提升新媒体在影视制作中的处理技巧。新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提升影视后期质量。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的控制画面感,再辅助以音乐伴奏的处理,通过无缝连接、淡入淡出、特效处理甚至是变调变速等方式,都可以让影视作品中的音质更高、音效更好。3)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与受众的互动。互动性是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所在,将该优势在影视制作中加以运用对促进影视作品的繁荣十分重要。通过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让观众更好的领会作品背后的价值内涵。同时,新媒体实现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pad等多终端传输,可以让观众选择最喜欢的观影模式,从而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4)实现对优秀影视人才的培养。在新兴影视人才的培养中,多媒体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在日常培训和教学中增加多媒体课程的学习,培训他们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同时在高校中开始文化产业相关课程,对多媒体技术与影视制作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研究阐述,让学生在提高整体审美的前提下,掌握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为影视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4结束语
新媒体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多媒体媒介的引入,影视产品将更加具有可观性,影视制作水平也实现了大幅度提升,这些都有效的促进了影视行业的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2]袁乐欣.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多媒体数字化技术 桂西北 少数民族民歌教学 地方高校
桂西北,顾名思义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一带的地理区域,其范围包括以百色、河池、柳州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各地级县市与乡镇,在省级边界上毗邻云南、贵州、湖南三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桂西北地处我国南疆,该地区山清水秀、民歌资源极其丰富,素有“歌海”的美誉;同时它又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有多达12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该地区。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艺术文明灿烂而多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少数民族人民勤劳、善唱,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形成了边劳作边歌唱的生活习惯,以此抒感、自娱自乐、颐养身心。这种“歌不离口、活不离手”的生产生活方式祖祖辈辈延续下来,也造就了桂西北地区丰富多姿的民歌文化,如壮族民歌、毛南族民歌、仫佬族民歌、瑶族民歌,以及京族、苗族、回族民歌等。其中有些已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受到保护。这些民歌是广西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是我国民歌艺术宝库中的奇葩,也是桂西北少数民族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出来、并代代传唱下来的宝贵财富。
一、地方高校教学中对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
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是我国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其民族的文化与历史。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的迅猛发展代替了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传统文化艺术也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这一古老的艺术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与传承危机。一方面,作为民歌传播主体的年轻人,更加热衷于动感十足的现代流行音乐,对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本土音乐文化不感兴趣,认为那些传统民歌已经赶不上新时代的潮流;另一方面,随着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得到改善,男女交友恋爱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这使民歌整体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以往各地兴盛的民歌演唱活动也在逐渐萎缩。
2004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强调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性。在《通知》的指引下,一些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相继在原有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试行本土音乐文化特色教育,创办特色声乐教育体系,探索一条与少数民族民歌发展相协调的教育之路。这些地方高校采取了有效、可行的有力措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河池学院作为地处桂西北的一所地方高校,是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播基地,担负着传播与发展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使命。河池学院艺术学系一直将本地区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作为发展教育的根基,以弘扬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为教育方向,树立民族教学观念,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为己任,全力以赴地为促进地方发展做贡献;创建具有自身优势的少数民族特色课程教育体系,集中力量创办民族特色教学,走特色发展之路。面对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地方高校也在不断创新与改变、实践与探索。尤其在桂西北少数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上,河池学院作为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予以了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创建体现本地区本民族文化优势的教育体系,以更好地满足民族地区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
二、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运用于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其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基本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多媒体数字化在教育领域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将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中,既为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也极大地提高了声乐演唱教学质量。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声乐教学中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数字化信息储存量大等特点,可以使学生欣赏桂西北少数民族优秀的民歌艺术,从而对其产生兴趣,对于提高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的效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个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由于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具有图、文、声、像一体化的特点,很好地解决了以往声乐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单调、枯燥的问题,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民歌演唱提供了方便、适用、快捷、声像一体化的全方位教学环境,这必然会对声乐演唱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民族地区的高校教育是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能够得以继承与发扬的重要保证。学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通过《广西少数民族民歌调查问卷》可以了解到,当今大学生对计算机音乐多媒体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少数民族民歌的教学研究,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运用于声乐演唱教学中是必然的趋势。教师应对多媒体教学化技术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掌握其特性和操作技能,并能够灵活地运用于声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民歌声乐教学。
三、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运用于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数字化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中心,集信息存储、课件制作、语音处理、图像处理等功能于一体,并通过技术将信息转换成统一的数字信号,以方便使用者进行编辑、存储、控制与检索等。由于优点众多,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各高校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使教学内容形象化
在声乐演唱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多种功能,能够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魅力,并对其表现手段和演唱风格做细致地了解与研究分析,大大丰富了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的内容,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并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运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录音录像功能,可以使学生客观地感受和评价自己的歌唱表演,有助于提高民歌教学的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地方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增加了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多媒体的演示使教学的层次感清晰,教师、学生、多媒体之间实施多方面的互动。
(二)增加了民歌教学的互动性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中,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训练,学生可以现场进行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模拟。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计算机及时汇总信息并反馈,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了客观、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为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族民歌演唱环节通过多媒体技术共同完成基本训练,完成了教学上的基本互动。
还有一种互动被称为协奏互动模式,主要是由教师操作多媒体技术进行控制。如教师可以通过MIDI踏板控制音乐的播放时间,根据计算机反馈的信息灵活调整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多媒体技术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随着教学的深入课堂上的互动可以更深入,例如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一边听,学生的实时演唱,根据学生的演唱所发出的音色、音量、音高、音准、语言等的准确程度,一边作出自己的反馈内容,以及改进的措施。在这些互动中充分的刺激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为今后的表演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多媒体技术带动课堂模拟互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并走进教学中,计算机音乐作品也在大量的涌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改编少数民族音乐的热情。师生在多媒体的教学氛围中如身临其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学生可以看见自己的表演、听见自己的声音,以便调整自己的表演与演唱,及时纠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学效果突出,课堂氛围令人兴奋。
(四)教师与多媒体之间的互动
声乐教师作为多媒体技术的主要操作者,要了解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特点,并根据多媒体技术的结构特点来制作教学课件。如果不了解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也就无法在教学中与多媒体产生内在特质互动,那么多媒体技术在广西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中也就不可能很好的实施。
四、结语
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在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中创声乐课程的特色教学,使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声乐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优化教学结构,以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带给学生全面的视听感受,丰富他们对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了解,实现视、听、学全方位、一体化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音乐工作者,有责任去研究、传播、继承和发扬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艺术,以达到推动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艺术发展的目的。因此,地方高校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办学模式,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14JGA212;2014年广西高校科研资助课题,课题编号:YB2014332。
参考文献:
[1]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农学冠.桂北瑶歌的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所谓多媒体,即多种信息媒介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介的简单复合,而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影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数字信息技术。在当今信息社会,以计算机科学为标志的数字多媒体技术给广告设计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气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广告推广战略也从单纯的品牌推广阶段向更加细化的市场推广阶段转化,开始注重和选择区域媒体、行业媒体以及更加细化市场定位的媒体,数字多媒体广告运作和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和人性化。数字化多媒体时代的广告视觉传达效应越来越受到关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效应好,视觉传达样式多样
传统媒体广告的信息传播是从媒体向受众单向流动,其诉求策略和表现形式因此受到限制。传统的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广播、电视、户外媒体等形式。它们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只能传达有限的内容。随着20世纪末数字化多媒体广告的出现,孕育着各种新的视觉样式的形成,视觉表现方式也更加生动和更具渗透力。数字多媒体将印刷、广播、电视、网络、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体联成一体,对声音、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全方位立体地为用户提供双向信息系统。例如,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使网络广告在视觉传达的形式手段上丰富多样;多媒体电子显示屏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户外、商场、机场、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广告场所,车载电视广告也出现在公交车和地铁,它们以新颖时尚的姿态,发挥着各自的投放优势。人机互动的触摸式计算机平台也广泛使用在展厅、书城、医院以及企业的宣传介绍中。这些新兴的广告媒体样式,不仅丰富了广告的传播媒介,拓展了传统视觉传达的层次,并且获得了较好的传达效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上海外滩游轮上的巨幅LCD显示屏广告,不仅因其尺寸大,而且因其良好的黄金环境,在黄浦江上移动的视觉吸引,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给来到外滩的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形成了外滩独具一格的广告风景线。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在广告领域将会有更多的视觉传达样式,给人们带来更多新的视觉体验。
二、交互性好,体现人性化视觉传达效应
数字化多媒体具有形成人与机器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信息交流方式和过程进行调整,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无论从形式上或是内容传达上都给使用者更多的关心与服务,是人性化设计的体现。交互式广告的真正意义在于体现了用户、广告客户和数字化多媒体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说,数字化多媒体提供高效的广告环境和资源,广告客户则可以自主地进行广告投放、更换、效果监测和管理,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广告信息及其表现形式。也只有建立了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实现交互式广告最和谐的环境,才可以让交互式广告真正成为大多数企业都可以采用的营销策略,广告的价值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互动式数字多媒体广告不仅使用在商业广告运作中,甚至在非商业广告运作中也得到使用。例如,博物馆、医院、书城、旅游景点设置的人机互动的触摸式计算机平台有助于帮助人们按需要获取信息。
三、技术先进,给广告设计提供更大创意空间
人类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的巨大变革。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几乎可以使一切艺术想象变为现实,给新时代的广告设计师们带来创作上更大的自由度和创作空间,使作品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感染力。数字印刷技术、国际互联网、数字电视电影、多媒体电子屏幕、数字摄影摄像技术,提高了广告视觉传达的科技水准。运用电脑操作的彩色喷绘技术,使广告视觉传达作品的画面幅度加大,形象更真切感人;电脑及其相关软件在广告视觉传达创作中的运用,使广告创作从二维平面到三维动画,从视觉艺术到视听交互,从虚拟现实空间到可以由用户选取交互点的虚实结合的交互广告媒体。毫无疑问,广告视觉传达将会在不断运用高科技及其新媒体中得到发展。
四、形成跨媒体传播的整合传达效应
数字化多媒体广告使现有的各类相互独立的媒体走向融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整合各种传播媒介的跨媒体平台。其实质,即统一所有的信息源与传播媒介,将全面的信息与内容通过各种媒介,及时、快速、低成本地传递给最大范围的受众,以发挥不同媒体之间的协同效应。跨媒体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布与互动,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相同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其二是指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例如,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传达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将传统的、界限分明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传播形式结合在一起,具有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传播广告信息的独特优势;互动电视除具备一般高质量彩色电视接收功能之外,将广播电视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三者完美结合起来,实现了双向通信功能。就广告传播媒体而言,21世纪是媒体整合的世纪,是媒体创意的世纪,人类真正进入了以数字化多媒体传播为特征的信息整合时代。
结语
广告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交叉学科,目前,数字多媒体广告形式在我国已逐渐具备了社会影响力,其地位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预测,数字化多媒体广告形式将成为21世纪广告视觉设计的主流,甚至成为中国广告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胡飞.基于网络媒介的交互设计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2003.3.
本文主要就数字媒体和平面设计的关系进行阐述,然后就数字化环境下艺术设计发展及数字多媒体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加以分析,接着就数字多媒体在平面设计当中的应用,以及新时代的挑战进行分析。
[关键词]
数字多媒体;平面设计;影响
一、数字多媒体和平面设计的关系及艺术设计发展现状分析
1.数字多媒体和平面设计的关系分析
多媒体技术主要是通过声音以及视频图像等集于一体的功能对信息的处理呈现。多媒体的特征也是多样化的,其中在综合性以及交互性和虚拟现实、全方位展现等方面都体现得比较突出。数字多媒体和平面设计之间也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其中在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方面多媒体的发展速度是相对比较迅速的,这与其自身特性有关系,计算机技术的交互融合传播现象对平面设计的信息传播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同媒介传播特点对人的感知信息方式以及心理等也会存在着很大不同。从延续和共融的层面来看,多媒体和传统的平面设计具有延续性,多媒体作为视觉传达为主的媒介同时具备平面设计原理及设计要素,不仅如此,多媒体还能够呈现出动态化,让平面设计在新技术下能够有更大发展。在数字媒体传播形式下,其在综合性的技术上表现得也比较突出,特别在计算机的图形图像表现力上要比传统的平面设计强很多。
2.数字多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现状分析
生产力会对艺术设计特征的形成起到决定作用,任何形式的设计都要依赖社会及科技的发展。从艺术设计发展轨迹就能够看出,设计是和时代生产力紧密相连的,并且是和技术有着紧密联系。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让世界产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技术下能够体现出时代的魅力特征,数字多媒体传播手段是比较新的传播媒介,将其在设计艺术当中进行呈现就能够对艺术创作的空间进行扩展。互联网的发展使艺术设计的宣传和交流更加普及化,使以创意为主的数字化设计艺术的表现内容更加多样。
二、数字多媒体影响平面设计的体现与具体应用
1.数字多媒体影响平面设计的体现分析
数字多媒体的发展对平面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的平面设计当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视觉传达,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现代的平面设计也展现出了新设计需求和概念,平面设计在语汇层面的飞跃比较突出,新技术和新媒体的产生使得人们在信息沟通的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微软公司所设计的平面广告就是通过数字多媒体进行设计的,在现代风格上的表现比较突出,能够使想象力上得到有效呈现,为能力的发挥也提供了条件空间等。
2.数字多媒体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数字多媒体在平面设计当中的应用使传统的平面设计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在平面设计的跨媒体传播上体现得比较突出。在数字化多媒体传播影响下,多种独立存在的媒体都逐渐融合,形成全方位的跨媒体平台。所谓跨媒体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以及立体媒体的组合,可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在面向同一受众的群体时采用多样化的媒体所产生的效果也是更为显著的。而当前的平面设计也可以对媒体进行融合运用,使广告的覆盖范围得到有效延伸,从而提升广告的效果。数字多媒体技术在平面设计当中的运用能突出平面设计的人性化传播,在视觉的传达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将视觉感受和受众产生的心理进行互动。数字化的平面设计对与受众互动比较重视,要根据受众对设计产品体验及评价进行设计。从设计者的角度来说和受众的互动在多个环节都能够得到体现,在多层面的互动沟通下设计者也能结合受众反馈的信息对设计作品进行积极调整,从而不断提升创作的水平。以往平面设计中对受众的沟通和了解就比较困难,而数字多媒体就能够依照受众的审美需求进行信息处理,这使受众的参与度相应增强,使平面设计更加人性化。数字媒体当中的一些元素有的是以文字作为主要内容的,有的则是以影像作为主要的内容,除形态以及运动自身的吸引力之外,视觉元素编排形成的律动感传递给观众的韵律变化以及节奏都能够吸引受众目光。在数字媒体当中的动态文字设计从平面到立体以及从静止到运动等都能够实现,全新的造型手段也比较侧重视听的效果,对视觉的经验也有了相应刷新。对动态的文字设计从总体上体现出了跨媒体以及跨领域的整合特质,从而也呈现出了多媒体的整合以及多种审美的方式整合特征。数字多媒体传播形式也使得平面设计表现形式有了很大变化,使平面设计的创意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从技术变革以及进步层面来看,其必然能够带来艺术层面的转变发展,在计算机操作下,色彩喷绘技术可以使得平面设计的作品更加形象化,而电脑软件的应用也能够使二维的平面设计向着三维的立体动画转变,令作品的艺术性得到加强,拓展了平面设计的内涵。
3.面临的新挑战
数字媒体虽然对平面设计有着很大促进,但是对传统的平面教学模式也有着一定冲击,平面设计教育是从美术教育当中衍生的,将概念的构思以及图像设计分为几个重要层次及阶段,使学生的设计水平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电脑的出现使传统教学的方式发生变化,对电脑的操作成为一个新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建立全新的教学系统。但如果过度依赖数字技术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对设计的理念以及创新意识研究等就比较容易忽略。处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要能科学地对待多媒体的应用,要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平面设计要改革课程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新思维新思想的平面设计人才。
作者:过嘉芹 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秋枫.浅析如何在平面设计中寻找创意突破口.技术与市场,2014.11
2.姚瑰玥,季玉香.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方向.现代商业,2014
3.岳花娟,虎静.浅析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商业文化(学术版),2013.11
4.李悦.平面设计中文字艺术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4(01)
传统展示设计多以图片、实物、文字、视频或图表等手段进行表达,观众以一定流向次序对展示内容进行识别,通常只能给观众以固定和线性的印象,所有内容都限定在展台这个局部的实体空间内。传统展示设计更多的是建筑设计,以建筑造型为设计表达的重点,许多设计师甚至于本末倒置,一味地以追求展特的视觉形态为目的,把展示设计以产品展示、信息传递为目的的根本给忽略了。而多媒体交互技术通过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这种传统单向传播模式,不再是一味地实体建筑造型诠释,而是由计算机生成虚拟环境,参观者借助视听觉、触觉等多种传感通道与虚拟世界进行沉浸式的信息交互,实现虚实结合的展示设计模式。
虚拟现实情景展示,是指借助计算机强大的虚拟现实表现力,衔接展台现实环境由计算机系统创建虚拟世界,用数字和光来创作一件设计作品对其进行非物质化表现。这里的情景表现既可以是对实际环境的真实再现,也可以是设计师或者参观者意识幻想的情景表达,参观者通过一定的出入输出设备进行感知并与之进行交流互动。虚拟现实是系统仿真中的新兴技术,集三维动态于一体制作出一个仿真世界,使参观者在交互过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展会现场,参观者不仅可以明确无误地识别展台实体所传达的展示内容,还可以由此延伸至展台以外的各种情景,深度了解产品、企业等生产、使用、前景分析以及相关文化内涵等内容,呈现一种虚实结合的展示设计模式。有了这个平台,展示设计发展将会呈现出更具开放性特点,重新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交流的展示环境,借助展示空间的虚幻情节为人们拓展思维提供全新的舞台。目前,博物馆展示设计在这方面做的相对较为成熟,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借鉴意义。如上海科技馆的“虚拟赛场”,通过传感器、光耦合检测器等采集设备采集足球运动轨迹,通过传感器的输出端同步输出发球的信号,对足球从起始信号点以及飞行时间进行存储编辑并储存于存储器内。可以根据计算机读取的需要实时输出到计算机中进行数据图像处理。参观者把足球射向球门,虚拟的足球门及守门员根据来球的方向、速度作出判断并做出扑球的动作,计算机可统计出射门的成功率及入球情况。反之,参观者也可以当一回守门员,体验一下自己的反应能力。
二、突破传统线性传播模式,信息传播更为全面、深入
展览是在一定时空内通过展台这一空间造型,经过艺术处理并借助一定的展具设施,将企业信息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信息传播活动。因而,展示设计是以高效传递信息为根本宗旨,以产品展示的形式来体现人们交流、沟通的愿望。展览就如同企业与顾客间的一座信息桥梁,担当着沟通信息的角色,确保企业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从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会展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信息传播媒介,有着其他信息媒介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具有信息的高度浓缩性、专业性、真实性以及更具针对性等优势。而传统展示形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传递信息总量相对有限,往往局限于展会现场得到展示的产品,而有关产品的研发、企业文化、生产现状以及实际运用效果等重要信息则很难得到有效的诠释。同时,传统展览是一种单向线性传播模式,于参观者而言,只能是被动地去接受展台所传递的信息,在展会现场很难有目的地去选择内容,很难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想法。而数字交互技术的运用则能有效改变这一困局,使得展示信息含量更为全面深入,受众自我意愿的表达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多媒体交互技术突破传统展陈的固定模式,展示产品不再是固定单一的,而具有可变性,信息传达的媒介不再局限于视觉,而是通过视、听、嗅、触等全方位的进行表达。在展示设计中运用数字交互技术依靠虚拟现实与互动游戏等途径,可以对巨大且庞杂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按照重要性分类、专业性分层处理,弥补传统展示设计对信息处理的不足。在展会现场参观者信息来源不仅仅是展陈的产品实物,更多的要依靠于多媒体界面,参观者通过与多媒体界面的接触将展品信息进行有效识别。这里,多媒体界面的设计要切合传统展示设计的特点具有相似性,包括造型、版式与色调等。此外,在具体设计中要更加注重符号化设计,随着信息容量的加大,大量信息整合在一起使得观众很难轻松的进行识别并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因而,以简单符号形态进行标识有助于观众准确清晰的掌握信息结构体系,作出正确的选择。经过整合的信息以交互技术为平台通过多媒体手段,以生动的界面和最简单明了的操纵方式,为观众提供既有限又无限的自主信息选择平台。特别是在一些触摸、声控界面,以富有艺术感染力和更为简洁的图形甚至于动画形式作为画面构成元素,当观众面对这些符号形态时会通过心理投射反应,尝试重组或再现信息的全貌,从而使展示设计的界面更加富有生命气息。
三、突破传统静态展示,交流与互动语境下设计更具参与性、趣味性
有效调动观众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一直是参展商、设计师力图实现的重要目标,在展会现场派发各种精美礼品,举办各类现场活动,甚至不惜成本聘请知名人物到场,无不以提升展会人气、促进观众参与为目标。只有提高观众的兴趣,让观众参与其中,才能增加观众对产品的亲切感,拉拢彼此间的距离,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提高其对产品的可信度。此外,通过对产品生产、使用的操作,使观众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产品功能、特性、使用方法及其优越性。切身的体验远比抽象的概念或图形符号更具说服力,更能让人相信。多媒体交互技术的运用为观众参与展会互动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与模式,依靠多媒体、虚拟现实、互动游戏等手段对庞杂的信息进行整合,经过整合后的信息以交互技术为平台通过多媒体手段,以生动简洁的界面为观众提供了自主信息选择的平台。
人机交互是展示设计的发展方向,它采用多通道用户界面、计算机协同工作以及三维人机交互等高科技的交互技术为观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展互动体验。人机互动通过对观众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极大地提高观众的参与度,使展览获得良好的展示效果。观众可通过多媒体界面点击所要了解的产品信息,甚至用界面进行问卷调查等。当然,对于多媒体交互界面的设计而言,要充分注重交互界面的趣味性设计,吸引观众参与多媒体界面的互动,就必须做到:(1)界面操作简单、视觉舒适流畅、富有美感;(2)界面外观简洁、色彩搭配得当、文字简洁明确,设计风格与企业形象保持一致;(3)趣味性强,有一定的游戏性,内容丰富,观众参与其中能感到心情愉悦放松。观众也可与企业进行虚拟互动、做游戏,将自身融合于游戏之中成为互动的一个构成元素。通过摄像系统、跟踪器设备将观众相关动作、表情等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作出相应处理与之互动完成整个游戏。最具代表的莫过于上海世博会德国馆的“动力之源”。“动力之源”大厅内的神奇金属球,直径3米,上面有40万片发光二极管,重1.2吨,就像一个360度电视屏幕球,通过对声音音量进行感应表达。互动开始,观众跟着解说员的指令呼喊,感应到喊声后,球体会闪现一只眼睛并自动找到声音响亮的那个方向,哪边声音响,金属球就会朝着哪个地方摆动。随着观众的高声呐喊,金属球开始来回摆动,呈圆周状转动,球面的色彩影像越来越浓,随机地播放“城市建筑”、“和睦家庭”等主题画面。这一过程中,观众作为主体主动参与到展示环境中来,是一种“体验”式的参观过程,提升了观展的趣味性与参与性。
四、突破传统展陈界限,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传统艺术表达与审美形式几乎都是一种静态的方式,观众以视觉为主对艺术品进行识别与赏析。而多媒体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表达与体验形式,科技手段与艺术思维高度融合,融建筑、环艺、视觉、表演、虚幻表达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在艺术构思与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代多媒体技术的最新成果,促成了集视、听、触等多种感官效应于一体的现代多媒体审美艺术,呈现出艺术的多样性与时代感。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赋予了现代展示设计新的表现形式与特点,使展示效果达到前所未有的逼真和独具艺术魅力的感官效应,形成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以虚拟的美的情景表达设计师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去创作、去表达、去修改,极大地激发了设计师的创作灵感,从而使观众在观展过程中具有亲切的临境感,之后可以支持身体的感官系统,扩展了人的行为空间乃至于意识空间的界限。这里传统的被动观看艺术品的审美经验被颠覆,观众可以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来观看画面。
关键词:展示设计;多媒体交互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068-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被誉为“朝阳产业”的会展业在当今社会文化、经济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展示形象作为大众咨询的传播形式,通过各类展会有效地促进国际间经济、文化、商贸的交流合作。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统计,2011年,全国规模展会达7 000余场,展会面积超8 000万平米,已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知名度的重要手段。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为当代会展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展示设计结合交互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展陈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展示手段与展示观念的创新,使其更能适应当前会展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笔者以杭州为重点,对国内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重要展会,特别是各信息电子类展会进行了全面的调研与分析,探讨多媒体交互技术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多通道用户界面、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三维人机交互内容等实现高效自然人机交互展示等多媒体交互方式对当代展示设计的意义,进而分析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原则和使用优势,分析展示设计将来的发展趋势。
“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的数字生态系,影响的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将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生活环境,一种新的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理念和行为,从而创造一个平的世界。”多媒体交互技术是指结合诸如图像、影像、文字、数据以及声音等不同媒介形式,输入计算机加以数字化压缩处理,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实现人机对话,展示现实与虚拟环境相互融合展现的数字技术。人机对话、虚实结合,使得展示形式更为生动,表达信息更为真实,识别效果更为明显,是目前展示设计形态中较为新颖而有效的一种展示模式。
一、突破设计创作的时空限制,呈现虚实结合的设计模式
传统展示设计多以图片、实物、文字、视频或图表等手段进行表达,观众以一定流向次序对展示内容进行识别,通常只能给观众以固定和线性的印象,所有内容都限定在展台这个局部的实体空间内。传统展示设计更多的是建筑设计,以建筑造型为设计表达的重点,许多设计师甚至于本末倒置,一味地以追求展特的视觉形态为目的,把展示设计以产品展示、信息传递为目的的根本给忽略了。而多媒体交互技术通过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这种传统单向传播模式,不再是一味地实体建筑造型诠释,而是由计算机生成虚拟环境,参观者借助视听觉、触觉等多种传感通道与虚拟世界进行沉浸式的信息交互,实现虚实结合的展示设计模式。
虚拟现实情景展示,是指借助计算机强大的虚拟现实表现力,衔接展台现实环境由计算机系统创建虚拟世界,用数字和光来创作一件设计作品对其进行非物质化表现。这里的情景表现既可以是对实际环境的真实再现,也可以是设计师或者参观者意识幻想的情景表达,参观者通过一定的出入输出设备进行感知并与之进行交流互动。虚拟现实是系统仿真中的新兴技术,集三维动态于一体制作出一个仿真世界,使参观者在交互过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展会现场,参观者不仅可以明确无误地识别展台实体所传达的展示内容,还可以由此延伸至展台以外的各种情景,深度了解产品、企业等生产、使用、前景分析以及相关文化内涵等内容,呈现一种虚实结合的展示设计模式。有了这个平台,展示设计发展将会呈现出更具开放性特点,重新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交流的展示环境,借助展示空间的虚幻情节为人们拓展思维提供全新的舞台。目前,博物馆展示设计在这方面做的相对较为成熟,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借鉴意义。如上海科技馆的“虚拟赛场”,通过传感器、光耦合检测器等采集设备采集足球运动轨迹,通过传感器的输出端同步输出发球的信号,对足球从起始信号点以及飞行时间进行存储编辑并储存于存储器内。可以根据计算机读取的需要实时输出到计算机中进行数据图像处理。参观者把足球射向球门,虚拟的足球门及守门员根据来球的方向、速度作出判断并做出扑球的动作,计算机可统计出射门的成功率及入球情况。反之,参观者也可以当一回守门员,体验一下自己的反应能力。
二、突破传统线性传播模式,信息传播更为全面、深入
展览是在一定时空内通过展台这一空间造型,经过艺术处理并借助一定的展具设施,将企业信息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信息传播活动。因而,展示设计是以高效传递信息为根本宗旨,以产品展示的形式来体现人们交流、沟通的愿望。展览就如同企业与顾客间的一座信息桥梁,担当着沟通信息的角色,确保企业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从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会展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信息传播媒介,有着其他信息媒介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具有信息的高度浓缩性、专业性、真实性以及更具针对性等优势。而传统展示形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传递信息总量相对有限,往往局限于展会现场得到展示的产品,而有关产品的研发、企业文化、生产现状以及实际运用效果等重要信息则很难得到有效的诠释。同时,传统展览是一种单向线性传播模式,于参观者而言,只能是被动地去接受展台所传递的信息,在展会现场很难有目的地去选择内容,很难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想法。而数字交互技术的运用则能有效改变这一困局,使得展示信息含量更为全面深入,受众自我意愿的表达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多媒体交互技术突破传统展陈的固定模式,展示产品不再是固定单一的,而具有可变性,信息传达的媒介不再局限于视觉,而是通过视、听、嗅、触等全方位的进行表达。在展示设计中运用数字交互技术依靠虚拟现实与互动游戏等途径,可以对巨大且庞杂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按照重要性分类、专业性分层处理,弥补传统展示设计对信息处理的不足。在展会现场参观者信息来源不仅仅是展陈的产品实物,更多的要依靠于多媒体界面,参观者通过与多媒体界面的接触将展品信息进行有效识别。这里,多媒体界面的设计要切合传统展示设计的特点具有相似性,包括造型、版式与色调等。此外,在具体设计中要更加注重符号化设计,随着信息容量的加大,大量信息整合在一起使得观众很难轻松的进行识别并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因而,以简单符号形态进行标识有助于观众准确清晰的掌握信息结构体系,作出正确的选择。经过整合的信息以交互技术为平台通过多媒体手段,以生动的界面和最简单明了的操纵方式,为观众提供既有限又无限的自主信息选择平台。特别是在一些触摸、声控界面,以富有艺术感染力和更为简洁的图形甚至于动画形式作为画面构成元素,当观众面对这些符号形态时会通过心理投射反应,尝试重组或再现信息的全貌,从而使展示设计的界面更加富有生命气息。
三、突破传统静态展示,交流与互动语境下设计更具参与性、趣味性
有效调动观众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一直是参展商、设计师力图实现的重要目标,在展会现场派发各种精美礼品,举办各类现场活动,甚至不惜成本聘请知名人物到场,无不以提升展会人气、促进观众参与为目标。只有提高观众的兴趣,让观众参与其中,才能增加观众对产品的亲切感,拉拢彼此间的距离,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提高其对产品的可信度。此外,通过对产品生产、使用的操作,使观众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产品功能、特性、使用方法及其优越性。切身的体验远比抽象的概念或图形符号更具说服力,更能让人相信。多媒体交互技术的运用为观众参与展会互动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与模式,依靠多媒体、虚拟现实、互动游戏等手段对庞杂的信息进行整合,经过整合后的信息以交互技术为平台通过多媒体手段,以生动简洁的界面为观众提供了自主信息选择的平台。
人机交互是展示设计的发展方向,它采用多通道用户界面、计算机协同工作以及三维人机交互等高科技的交互技术为观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展互动体验。人机互动通过对观众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极大地提高观众的参与度,使展览获得良好的展示效果。观众可通过多媒体界面点击所要了解的产品信息,甚至用界面进行问卷调查等。当然,对于多媒体交互界面的设计而言,要充分注重交互界面的趣味性设计,吸引观众参与多媒体界面的互动,就必须做到:(1)界面操作简单、视觉舒适流畅、富有美感;(2)界面外观简洁、色彩搭配得当、文字简洁明确,设计风格与企业形象保持一致;(3)趣味性强,有一定的游戏性,内容丰富,观众参与其中能感到心情愉悦放松。观众也可与企业进行虚拟互动、做游戏,将自身融合于游戏之中成为互动的一个构成元素。通过摄像系统、跟踪器设备将观众相关动作、表情等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作出相应处理与之互动完成整个游戏。最具代表的莫过于上海世博会德国馆的“动力之源”。“动力之源”大厅内的神奇金属球,直径3米,上面有40万片发光二极管,重1.2吨,就像一个360度电视屏幕球,通过对声音音量进行感应表达。互动开始,观众跟着解说员的指令呼喊,感应到喊声后,球体会闪现一只眼睛并自动找到声音响亮的那个方向,哪边声音响,金属球就会朝着哪个地方摆动。随着观众的高声呐喊,金属球开始来回摆动,呈圆周状转动,球面的色彩影像越来越浓,随机地播放“城市建筑”、“和睦家庭”等主题画面。这一过程中,观众作为主体主动参与到展示环境中来,是一种“体验”式的参观过程,提升了观展的趣味性与参与性。
四、突破传统展陈界限,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传统艺术表达与审美形式几乎都是一种静态的方式,观众以视觉为主对艺术品进行识别与赏析。而多媒体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表达与体验形式,科技手段与艺术思维高度融合,融建筑、环艺、视觉、表演、虚幻表达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在艺术构思与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代多媒体技术的最新成果,促成了集视、听、触等多种感官效应于一体的现代多媒体审美艺术,呈现出艺术的多样性与时代感。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赋予了现代展示设计新的表现形式与特点,使展示效果达到前所未有的逼真和独具艺术魅力的感官效应,形成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以虚拟的美的情景表达设计师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去创作、去表达、去修改,极大地激发了设计师的创作灵感,从而使观众在观展过程中具有亲切的临境感,之后可以支持身体的感官系统,扩展了人的行为空间乃至于意识空间的界限。这里传统的被动观看艺术品的审美经验被颠覆,观众可以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来观看画面。就画面效果来说,艺术与高科技越来越融合到一起,凭借技术,一个充满幻想的艺术化空间被创造出来,在视觉、听觉、行为的共同作用下,思想和审美被成功地塑造。现代展示设计已经从传统单一的设计形式向科技与艺术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设计转化。
传统展示设计是一种单向传播模式,力求将展品进行有效展示与传达,只是一味地将产品信息生硬地展示给观众,并没有考虑到观众的实际需求,很难与参观者产生共鸣,也很难让观众真正了解产品,理解企业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多媒体数字技术的融入为展示设计带来革命性改变,展台变成了有生命的物体,展示设计由实物场景向着多媒体情景设计改变,向每位参观者讲述有关产品与品牌的故事,还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产品实际功能;突破了以往展柜、展架、展品以及图片、实物的静态展示设计,将产品相关知识与信息融入到故事情节之中,使展示设计更具生动性、趣味性,更具节奏、韵律与戏剧效果,为参观者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参与式的展示交流空间。多媒体交互技术运用于展示设计以其全面的信息涵盖、生动有趣的情景设计、虚实相间的形式表达是传统展示设计所无法比拟的,为当代展示设计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与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 魏长增.多媒体交互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10,(9).
[2] 朱淳.现代展示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关键词:展示空间;光环境;科技融合
一、光在展示空间中与材质的结合
假如没有光照,任何物质都不会显现出来,也就是说,任何物质都不存在了。任何材质都是具有肌理和轮廓的,正是由于光的存在,才使得各种物质在光的照射下显示出各不相同的肌理和特性,为展示空间增添色彩。展示空间是以展示为主要目的的,主要的表现手段是视觉传播,它要求传播的是艺术的、形象的、技术化的视觉内容,而材料是视觉传播中最为直观的物质,它在光环境下的不同视觉感受能带给我们不同的观赏感受,只有光遇到材质时,材质的质感和效果才能发挥到最极致。在光的作用下,材质可以是锐利铿锵的,也可以是柔和温婉的,材质的这种“多变”性都是需要靠光影来渲染刻画的,光作用下的材质效果会更具魅力,光与材质的结合,让视觉富于多变,也让空间富于多彩化。
在设计最初始阶段,天然材料无疑是最早也是最广泛使用的,天然材料包括木材、石材、金属、玻璃等,这些天然材料在光照下显示自己的特性,为展示带来了很多生机。但是天然材料毕竟是有限的,并且在可塑性方面有时是不足的,特别是天然木材腐蚀性问题,金属的防锈问题,都给展示设计带来了一些不便。但是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于是一些人造加工材料便开始运用于各色展示空间设计中,不同肌理、质地的材料为展示空间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日本“东京国际交流馆”中的“宇宙”展项(如图1),用金属条在顶端固定出造型,定型的白色薄纱下垂,窗外的自然光线和顶棚的灯光照射在薄纱上,有斑驳的光影落在地面,设计师希望通过这种薄纱材质与灯光艺术的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柔和、融洽的空间氛围。
装饰材料都有着自身的光学性能,根据空间的需求,将不同的光照和材料组合,以达到较为理想的空间效果。对于不同的材质,光的表现力也会不同,因而让材质有着更多的表现性格和延伸性,光和多种材质互相映衬,展示不一样的空间气氛。
二、光与多媒体互动设计的结合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展示空间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作为单性的展示空间,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精神和情感等多方面的体验,光的发展与演变为人们情感的表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光科技与多媒体科技的发展更是为现代展示空间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包括利用光影效果演变而来的半景画、全息投影、手感投影、动态投影等,也包括声控多媒体、影视多媒体等技术的运用。
随着科技运用的普遍化、高效化,展示空间的表现方式也趋于多元化、丰富化、新奇化,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展示设计越发地注重人与空间的互动,因此多媒体互动体验设计广泛运用于各类展示空间中,为人们的交流互动提供崭新的体验感受。
多媒体互动体验设计,是人类自然科学和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化、审美和人类科学的结合,旨在强调人与展示空间的相互关系,重在体验。一个展示活动中,观众与展品以及展示空间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就构成了“互动”,而观众在展示空间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互动的过程就是“互动体验设计”,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互动体验设计在展示过程中关注观众的心理情感,为观众创造不一拥恼故厩榫常在感官得到刺激的同时也会留下对展示空间的深刻印象。
现代的展示空间早已不再是机械地展示和被动地接受模式,展示空间早已成为大众互相交流和互相影响的媒介,娱乐互动、多媒体展示互动也以越来越新颖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静态的展示不能给人以足够的视觉冲击,也不能体会互动的乐趣,光与多媒体互动设计将展示效果带入了绚丽的世界,生动有趣,给人全新动感的艺术感受,所渲染的气氛和设定的主题能将展示内容与观众结合为一体,让观众在自身感受中与展示内容互相阅读,互相感染。据研究表明,双方都参与的信息传递的效率要高于单方面信息传递的效率,因此,展示过程中的交互设计是完成成功展示的一项重要设计内容。设计过程中,要以人为出发点,结合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理念,以此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完成信息的良好互动传输,赢得观众的认同并产生共鸣。现在的一些展示空间设计意识到这一点,设计过程中融入互动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与观众产生共识。
互动体验设计与展示空间、展品所营造的空间气氛和文化氛围,对于提升展示空间整体品质和调动展示空间趣味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在设计的时候,只要把握好互动设计与展示空间之间的关系,注重空间的平衡与剂量,就能既满足了观众的情感需求,又完成了展示空间展示的最终目标。
三、结语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光对展示空间的色彩、造型、氛围起到很大的表现作用,本文同时结合光与材料、光与科技进行分析,重点讲述了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光的表达形式已经不单单是指灯光、照明,多媒体互动是光环境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从而深入地阐述了光对人和环境的影响,把光、空间、人三者串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展示技术的快速发展,展示技术的发展激励着科技向更高层迈进,丰富多样的展示宣传方式让观众更直观更真切地感受到展示空间中光环境设计的魅力。在展示多媒体丰富多彩的今天,我们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展示设计,有效地把握多媒体设计的准则,让展示效果最佳化,让参观过程更人性化。
【参考文献】
[1]朱嫣丹.光影艺术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
[2]狄野.展示中的光空间设计[D].上海戏剧学院,2007.
[3]吕金燕.空间塑造中光与影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3.
公共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以当代艺术的文化概念出现于美国,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共艺术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具有公共性含义的艺术形式。其中的“公共”就意为要以公众自主意愿参与到公共艺术之中,并直接服务于大众,呈现开放、民主、自由的特点。而交互是一个极宽广的概念,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以称之为“交互”,在公共艺术的交互更多的是强调审美客体,即通过公众的参与来配合公共艺术的完成。随着新媒体的运用和推广,公众对公共艺术的交互性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由此,新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当代公共艺术的创造之中,在新媒体视阈下,公共艺术的交互性产生了更高的新诉求。第一,与公众的交互中拓宽艺术展现的时间域。借助新媒体技术,将传统的公共艺术作品无法实现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在互动媒体艺术与人的交互中,公众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直观地进行时间的干预与重构,这种交互方式是全新且令人着迷的。第二,拓宽公共空间艺术创造空间上的可能性。空间的相互渗透、叠加、重构为公众的交互带来全新的艺术感受。第三,展示不可见信息。人们在众多感观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视觉,但视觉的感知度是有限的,许多信息是人类的双眼无法感知的,新媒体空间艺术可以将众多不可见的信息转变为视觉信息,丰富公众的交互语言和形式。
二、公共艺术交互性“新类型”
在传统媒体影响下,公共艺术曾经的交互性只是公众被动地接受,公众很少有选择和改变的权利,公共艺术作品往往呈现的是单向传播。互动性是在新媒体视阈下的公共艺术创作中作品与公众沟通的桥梁。而这种交互体验反映到艺术表现形式中呈现出不同的类型。
(一)实体式互动
当代公共艺术已不仅停留在“架上”艺术层面了,而是真真切切地与公众进行零距离互动。这源于设计师在设计之初有意给公众留于一定空间,将创作的目光投向公众,让公共艺术与环境和人发生交互。
(二)参与式互动
体验式互动特征不局限于公众可以对公共艺术进行实体触碰,这种参与式互动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一种是利用原有传统艺术手段达成;另一种则可以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来实现,利用影像、声响、空间动态等形式使公众主动吸引并参与其中来实现的。
(三)创作式互动
创作式互动的公共艺术在近些年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并显示出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在新媒体视阈下,公共艺术的创作式互动带来的是创作权的转移和技能价值的转变,互动不只是一种可能,甚至是一种必须的行为。
(四)虚拟式互动
虚拟式互动是指人对虚拟环境内物体的互动操作,它主要是借助新媒体等技术来实现作品与人的交互。它可以是人在视觉上或行为上与虚拟空间中的物体、影像进行互动,如同在真实世界一样,这样的互动能使公众产生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感受,更能激发公众的互动热情。
三、公共艺术交互性“新发展”
在新媒体高度发展的当下,公共艺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在我们生活的公共空间的各个角落,都可能存在着公共艺术,反映着时代文化,而驻足于新媒体视阈下,公共艺术将朝着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道路发展。新媒体视阈下,公众的公共意识和艺术审美修养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对公共艺术的审美和交互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对新媒体艺术形式应用与公共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也将在硬件设施上为公共互动媒体艺术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第一,作品的耐受度更好。公共艺术大多处在室外,需要长时间抵抗自然条件的侵蚀,随着科技的进步,材料的不断革新,创作技术手段的更新,作品本身会更坚固耐用,也能够抵御与公众交互性的增强而导致的人为损坏的现象。第二,公共艺术造型上具有很大改善,更具有丰富的形式美感。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公共艺术作品将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类别和形式,同时通过技术的载入,使公共艺术作品带来的感官冲击力更加震撼。第三,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的可操作性会不断提高。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的运用会使作品本身更为复杂,但在与公众的交互中,公众与公共艺术作品间的交互将更加简单且更加流畅和频繁,并且人们在参与公共艺术作品互动时,能更加亲切自然,甚至通过交互达到内心的满足。第四,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将更加密切而完善,跨界合作将更加频繁,在新媒体视阈下,多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研究一定会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公众对多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将不断加深。随着民主法律的逐步健全和完善,对互动性公共艺术的实施更加公开和透明,公众参与性活动也将更加成熟、可行。同时,公众的公共意识不断提高,对公共艺术交互性越来越认同和接受,各种规模、层次和形式的公共互动性艺术将使公众广泛参与进来。
四、结语
1新媒体在建筑展示方面的应用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展示手段运用到建筑当中可以使人漫步于真实的虚拟环境之中。目前电子楼书也已成为开发商建筑展示的一种重要营销手段,对于楼盘销售、消费者购房指导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宣传推广等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目前,房地产市场上出现的楼书绝大多数是以纸质为载体,许多房产商对于楼书的较劲也就体现在谁的印刷更高档或者谁的创意更鲜活上面。其实,无论房产商再怎么出新意,其传播信息的能力总是受到“平面媒体”固有的特性限制,平面呆板的楼书总是无法跨越语言之外的意境,尽管有“一图抵万言”之说,但毕竟平面构图不易产生具有很强冲击力的震撼效果。所以,目前国内已经有许多楼盘开始在现场推广时运用电视向客户播放关于楼盘的介绍信息,这也可以归纳为电子楼书的雏形。当然,这其中也会有一些房产商在推广时结合楼盘的定位特征,专项的向客户派发蕴含楼盘定位特征的光盘以提高关注度。其实,电子楼书主要是运用当今流行的数码技术表现,包括三维模拟、多媒体技术、互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巧妙结合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房地产宣传模式。
它通过VCD光盘、互动多媒体光盘、触摸屏、电子名片、互联网站等传播载体,借助数码拍摄、三维动画、数码特效、互动多媒体、背景音乐、配音、文字、图片等具体表现方式,形成全方位的互动立体宣传体系,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动态形式表现于受众。电子楼书的出现,将会对开发商的楼盘销售、消费者购房指导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宣传推广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2新媒体在文化古迹遗产方面的应用
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举世名园———圆明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完全依据复原设计图纸,得以重现万园之园。作为展示现实历史文化古迹遗产的虚拟世界,其全新的视觉冲击力让每一个观看者犹如身临其境,全方位的感受我国文化历史的博大精深。如今,在伟景行CityMaker软件平台的支持下,我们只需要通过移动鼠标就能够了解圆明园所有的建筑物及其特征,当然也可以通过自己设计的路线,自由的游览,亲身感受这一旷世名园,这一切要归功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文物古迹复原展示文物的原貌,还可以根据考古数据和文献记载模拟展示已经灭绝的遗存遗址。通过虚拟展示技术及网络技术将这些文物整合起来,可以让观众欣赏到清晰的、真实的展示效果,这种观赏方式不仅可以保护文物,节省大量展示费用,同时对文物本身的安全也不会产生丝毫影响。
所以说,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仅使文化遗产得到了全方位展示以及可持续性保护,而且通过网络技术整合古迹遗产资源,利用虚拟技术全面的、逼真的、生动的展示文物,资源还可以得到共享,真正的实现文物古迹遗迹展示现代化。以上叙述充分验证了数字技术是交互式虚拟展示设计的主要实现手段。而相关涉及的有视觉艺术、听觉艺术、造型艺术和人机工程学,还包括多媒体信息采集、数字建模、图形处理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设计师可以在虚拟的设计空间中随意发挥想象力,也不再局限于物质的设计介质,让他们的手从笔和纸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设计作品也逐渐灵活,有静或动向互动的方向发展,以计算机或网络作为载体直接呈现给观众最直观的认知和体验。
如今,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艺术的各个层面,艺术也已经进入了多样化和数字化的时代。由于不断更新的创作观念,逐渐开放的创作环境,新媒体语境下的展示设计业显示出日益丰富的展示形式。这让艺术创作的主体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激励着创作主体定位于“多方位、多视角、多面向”的原则,并且具有多视角的知识结构技能和较高的专业素养,不断推陈出新地创作出与时代共同进步的艺术作品。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都无法想象的奇妙技巧,现在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图像和互动技术做出来。这些技术不但丰富了创作者的创作语言,而且也充分满足了大众的审美期待的视觉奇观,更让艺术创作者有能力创作出激发审美感动和反应深刻思想的艺术作品。
作者:蒋卫刚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了学习环境,拓展了学习空间,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在不断地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其缺陷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教师教学主导性被弱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总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预设将课程相关信息组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在上课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关于教学内容和授课过程的框架,上课时教师基本上按照这个框架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的,这很容易使教师受到束缚,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控,削弱教师教学主导性的发挥。对于艺术欣赏课来说,如果按课件设计依次呈现教学内容,本来应有的教师现场的即兴表演、示范、演讲、讨论等就会被一些已经安排好的音像以及现成的结论展示所取代,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实际上把教师讲课变成了课件演示,教师成为教学中的配角,失去了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的地位,与学生失去了互动和交流,拉开了与学生间的距离,使整个课堂毫无生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信息量繁杂引发审美疲劳。的确,多媒体技术巨大的信息容纳功能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学习的空间,改善了学习环境,但是过多地采用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材料来充实和补充教学内容,必定会造成教学内容的繁杂,重点内容无法突显。有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展示更多信息,只能加快速度,从而忽视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节奏,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体会、感悟艺术作品,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艺术相关问题,艺术学习只能是走马观花,不仅无法抓住重点,反而会丧失兴趣,引起审美疲劳。
三是,忽视课程内容关注外在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有些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课件本身的形式上,比如模板的选择、图片的运用、音乐的穿插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与变化,力求课件形式的完美,甚至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无意中牺牲一些相当重要的内容,为课件而课件,逐渐模糊了教学目标,远离了教学内容,只能给学生留下课件精美的印象,对于应该了解的艺术作品及其深层含义仍然一无所知。
四是,课后设计缺失。目前多数多媒体教学只注重课前的备课及教学设计,只要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整理出来,并结合多种信息组合在课程中呈现出来就算结束了,至于课后学生如何进行复习,如何进行课后的拓展学习,如何完成作业,如何进行平时的考核,教师很少关注,因而也很少在进行课件制作时去考虑这些问题,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讲,课堂学习艺术的时间毕竟很有限,留下的课后时间和空间的空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些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不足。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使一些教师忽视了它真正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更明确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是为教学本身服务的。无论其设计多么新颖、功能多么强大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被使用多年,但整体运用水平不高,多数教师只是做到将图片、音像及文字材料按照事先准备的提纲整合在一起,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挖掘、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对信息的分析选择、信息的再次加工、信息的合理利用仍然处于初级状态,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要求。另外,多媒体技术与教
二、目前,普通高校中多媒体技术与各类课程
有机结合,以它特有的形象性、生动性和丰富性,改善了教学环境,提升了教学效果,为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欣赏课程的有机结合,更为高校非专业艺术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多媒体技术将课程中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聚集起来,通过整合构成一种声画并茂、视听全面、动静变化的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营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学习环境。它以生动活泼的画面、富于趣味以及声情并茂的展示,彻底改变了过去欣赏课中音乐欣赏只靠录音机,美术作品只有少数范图,教师只凭一张嘴介绍分析作品的尴尬局面,使课堂变得更富吸引力。
二是,多媒体技术可以容纳更多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除了各类艺术作品之外,还有大量的涉及艺术学科前沿和新艺术潮流等信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超越时空的新的艺术世界,拓展了认识艺术、感悟艺术、理解艺术和研究艺术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视听等感觉器官,强化了艺术学习的效果。
三是,多媒体技术为艺术作品的欣赏提供了多样的呈现方式,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美术作品都可以以更多的形式引入课堂,比如对于绘画作品欣赏,既可以直接用多媒体展示作品进行介绍,也可以用有关于作品的故事等视频播放展开,还可以借助一些有关的音乐材料加以展示等,这些多样化的引入手段可以使学生更快进入课程情境,从多个侧面和角度去感受和体会,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感悟,更好把握作品真正的内涵。
四是,多媒体技术所具有操作的快捷性,既使某些教学环节得以精简,教师有更充裕的时间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又可以将经典艺术作品反复呈现,为学生接触艺术作品提供充足的机会,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教学效果。尽管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欣赏教学中优化了学习环境,拓展了学习空间,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在不断地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其缺陷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教师教学主导性被弱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总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预设将课程相关信息组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在上课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关于教学内容和授课过程的框架,上课时教师基本上按照这个框架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的,这很容易使教师受到束缚,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控,削弱教师教学主导性的发挥。对于艺术欣赏课来说,如果按课件设计依次呈现教学内容,本来应有的教师现场的即兴表演、示范、演讲、讨论等就会被一些已经安排好的音像以及现成的结论展示所取代,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实际上把教师讲课变成了课件演示,教师成为教学中的配角,失去了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的地位,与学生失去了互动和交流,拉开了与学生间的距离,使整个课堂毫无生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信息量繁杂引发审美疲劳。的确,多媒体技术巨大的信息容纳功能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学习的空间,改善了学习环境,但是过多地采用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材料来充实和补充教学内容,必定会造成教学内容的繁杂,重点内容无法突显。有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展示更多信息,只能加快速度,从而忽视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节奏,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体会、感悟艺术作品,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艺术相关问题,艺术学习只能是走马观花,不仅无法抓住重点,反而会丧失兴趣,引起审美疲劳。
三是,忽视课程内容关注外在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有些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课件本身的形式上,比如模板的选择、图片的运用、音乐的穿插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与变化,力求课件形式的完美,甚至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无意中牺牲一些相当重要的内容,为课件而课件,逐渐模糊了教学目标,远离了教学内容,只能给学生留下课件精美的印象,对于应该了解的艺术作品及其深层含义仍然一无所知。
四是,课后设计缺失。目前多数多媒体教学只注重课前的备课及教学设计,只要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整理出来,并结合多种信息组合在课程中呈现出来就算结束了,至于课后学生如何进行复习,如何进行课后的拓展学习,如何完成作业,如何进行平时的考核,教师很少关注,因而也很少在进行课件制作时去考虑这些问题,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讲,课堂学习艺术的时间毕竟很有限,留下的课后时间和空间的空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这些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不足。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使一些教师忽视了它真正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更明确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是为教学本身服务的。无论其设计多么新颖、功能多么强大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被使用多年,但整体运用水平不高,多数教师只是做到将图片、音像及文字材料按照事先准备的提纲整合在一起,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挖掘、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对信息的分析选择、信息的再次加工、信息的合理利用仍然处于初级状态,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要求。
四、另外,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设计结合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设计的结合仅限于课堂内容,既缺少对技术运用前的充分准备和认真思考,又缺乏课后多媒体技术如何发挥更大作用的探索,即在欣赏课教学设计时对如何全面发挥媒体技术的作用还缺乏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无法展示其更多优势。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改善艺术欣赏课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充分关注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该体现于整个的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备课时教师应将学生实际状况、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技术通盘考虑进行教学设计,要特别注重讲授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同时要对教学中不同知识如何展开以及音像图片等信息的穿插运用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媒体制作时必须进行认真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媒体播放和展示的进度,同时可以改变策略,或者采取现场示范演唱的方式,或者邀请同学演唱的方式,或者以提问研讨的方式等调整教学节奏,为学生营造一个深入体验艺术作品的空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要利用多媒体所包含的各类信息引导学生加入到对艺术问题的探究和讨论中来,比如,在讨论戏曲面具创作的基本规律时,通过媒体展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面具,引导学生对面具及人物特征之间关系进行思考和讨论,得出面具创作的基本特征,并结合这一认识让同学们自己设计面具,在整个过程中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二是,开发多媒体艺术实践功能。要改变欣赏课教学中单一地展示音像图片资料、边看边讲解的程式化授课方式,应该在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多设计一些艺术实践的环节。因为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亲自实践,动手画一画才能感受到笔墨的魅力,才能了解色彩的和谐,才能明白构图的独特;拍过照片才能了解光线与色彩变化的微妙关系,等等。也就是说,艺术实践是欣赏课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被忽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教学生一些简单的自拍视频制作、卡通动漫的制作以及微电影的拍摄等,还可以指导学生借助媒体进行新的绘画、歌曲等作品的创作。这些实践活动巧妙地把学生的实践体验和鉴赏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对美的体验,激发其想象力,提升其创造力。
三是,进一步研究和挖掘多媒体技术的潜力,使其应用在课内外全面展开。高校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欣赏课多数为选修课,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时数都非常有限,只关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发挥作用还远远不够,应该让其在课外自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活动的重要时空段,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积极开发多媒体技术,努力创建课外的艺术学习新环境。可以通过建立艺术学习网络平台,将课程介绍,课件以及相关学习内容放到网络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设置艺术论坛,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就某些艺术问题展开讨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借助网络建立学生学习考核评价电子档案,既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又能够帮助教师公正地进行学习考核。另外,可以将更多艺术学科研究最新动向及当前流行的新艺术介绍等信息引入,让艺术欣赏不只停留在经典作品上,还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让学生打开眼界,真正爱艺术,懂艺术,学会用最美的心创造未来的人生。当然,还可以利用网络传递学生自己的文化艺术活动信息,比如社团文艺活动、专家讲座实况、学生的艺术作品展等。一句话,就是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让艺术学习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形成更符合学生及学校实际的艺术教育的良好环境,为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后媒体时代 互动性 信息技术
1.研究背景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建筑最根本的功能是调节自然环境以提供适合人类生活需要的空间,而人们崭新的现代生活内容之丰富、复杂是以往任何时候无法比拟的,因而,无论在空间类型上、数量上、质量上都在迅速变化,从而为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建筑系统也越来越趋于复杂。显然,单纯沿用以建筑师个人经验、直觉、判断与灵感为主的传统建筑设计方法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今天,我们已经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信息的流动加速了物质之间的转换,复杂的数字化基础结构在我们的城市生活模式中己经证实了它们的可效性。信息化和数字化生存将人类日常生活一起带入到数字化环境里,媒体则是首当其冲的领域。电子和数码技术的迅速普及,媒体的内涵已经大大拓展,媒体已经不仅作为一种载体来映射与它关联的其他事物的价值和含义,它还包括其所涵盖的事物本身,即参与状况,设计或理念表达的技术手段。其所研究的领域涉及摄影、电影、电脑、视频、网络、装置、行为、综合媒体等一系列与时代科技紧密关联的媒介,它所关注的内容更加广泛多元,它与时代、信息、网络、人的互动性、虚拟性和连结性所带来的创作想象,也大大拓宽了原有的界限和范围。在这个以双向交流、无限开放、数字化为特点的后媒体时代,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信息的流动加速了物质之间的转换,让“互动”这个词汇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人与人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愈加的强烈了,大众成为历史舞台上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大众权利的增加,不论是大众与精英还是大众内部,人与信息的交流也更加频繁和广泛。
2. 互动性设计及建筑的互动性的概念
2.1互动性设计的概念
“互动”,英文为“interactive”。它也称交互性或相互作用性,是指在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相互进行通讯和交换,是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成为双向循环的过程。互动性是后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在建筑设计与建设中,建筑本身、设计师、使用者以及其他所有人为因素构成了建筑设计中的互动者,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如何形成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如何通过这种相互作用的合作关系,创造出适于使用者使用、并对公众行为起到塑造作用的公建筑。
互动式设计有两重含义:一方面是利用信息技术(包括虚拟现实、交互化的建筑设计软件系统、因特网等)改进建筑师的建筑设计手段;另一方面就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建筑师与建筑受众之间的互动真正实时化地循环起来。前者着眼于设计者与信息技术;后者则重点关注设计中人与人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这也充分体现着建筑互动性的概念,尤其是人与建筑、人与人互动的部分。
2.2建筑的互动性
建筑的客观性以及主体的能动性决定了建筑的互动性。建筑的广义互动性是指:
1.时间与空间的互动性――建筑随时代的变迁做出回应,并不断置换空间与功能,这种变换也进一步引发人对时代的进一步回应,加强了时代特征。
2.场所与人的互动性――人对建筑有一定的改变权利,建筑也随着人的行为变化而产生变化。
3.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人与人在建筑中由于行为接触而互相影响。
4.建筑之间的互动性――各个建筑之间的关系可以互相协调,互相促进。
3.建筑设计中引入互动性的必要性
3.1建筑学具有互动性
建筑学本身就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互动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建筑的设计过程,一是建筑的审美。建筑与其它艺术不同,由于它不是个人的作品而同时又具有功能的性质,所以它要求我们不仅对其创作而且对其欣赏都要抱有特殊的态度。也就是说,建筑的社会属性要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强。
(1)从建筑的创作看,传统上的建筑也是建筑师的个人发挥与建筑的使用者相结合,而音乐、文学、美术则大多是艺术家的个人表现。建筑则与它们不同,是表达性的艺术,也是建造性的艺术,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交流互动。从建筑与人的信息传播过程这个角度来理解,建筑天生就具有一种互动性。在建筑的设计中,必须以设计者和使用者的信息反馈来完成,这恰恰与信息技术的互动性是类似的。
(2)从建筑的审美看,要理解建筑艺术的美必须由人主动参与。“在所有的建筑感受中,对于它的完全理解都需要观看者的主动参与。对建筑艺术的感受――因为它反映了想象力这一内在活动――所以它是属于主动的思想,而不是被动的思想。
3.2建筑的公众性需要互动性介入
实际上,如今的建筑学已经变得太重要了,它不再只是建筑学家的事,而是关乎整个社会大众。因此,我们必须做出一种真正的改变,它将促进建筑空间的创新以及其建筑师设计模式的创新。意大利建筑师贾恩・卡洛德・卡洛在他的《建筑学的公众性》中写到:
所有存在于建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屏障都必须被革除,这样,建造和使用就成了同一设计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部分;而建筑内在的侵占性与使用者被迫的消极态度必将融人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创造性和决定性是等价的,每个人虽然其影响力不同,但都是建筑师,每一建筑事件,无论是谁构思和实现的,都可被看作是建筑。换句话说,这种改变必须与颠覆现存状态同时发生。我们不能坐着等待……但我们必须改变现在参与建筑过程的对象和主体的范围。若想恢复建筑学的历史正确性,或片如我们提到过的可信性,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3.3建筑的媒体属性需要互动性介入
建筑作为综合的技术和艺术以及文化的载体,如多媒体和互联网一样集成了各种媒介。文字、图形、图像是建筑生来具有的元素;信息技术与建筑逐渐融合后,音乐、视频和网络等都有所利用。
对应多媒体整合的各种媒介,建筑也利用其传达建筑内涵和文化意义。
(1)文字
建筑上的文字标志就是这种常见的媒介,它使人获得建筑蕴含的一些基本信息。中国传统建筑把题字、碑文、楹联、牌匾纳入其中,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2)图形
建筑中的图形、装饰图案也起到了媒介作用。如2008奥运会主体育馆广场应用了十二生肖图案;以新技术――激光和全息艺术制造的新颖图形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实现了其媒介作用。
(3)图像
图像与图形是像素与矢量的区别。建筑立面上的图像并不少见,美术馆的立面上可以直接安排一些艺术家的画作。引用图像还有多样而巧妙的手法。中国传统建筑群中门的“过白”和园林中窗的“借景”也是这一类型(这许多因素让人把中国园林称为“多媒体”的艺术)。法国里尔美术馆改扩建则利用玻璃镜面作画布,引用老建筑的映像画面,由此影像与实物一问一答,新老建筑相映生辉①,也只有在媒体时代才会有这样手法的作品。
(4)声音
以商业建筑应用广泛,商店、专卖店和餐厅的优美音乐创造良好宜人的气氛。
在信息时代,建筑利用的媒介更为广泛复杂,多媒体技术本身乃至行为艺术、蒙太奇都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更加多元化地表达建筑的涵义。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数字设备给建筑设计带来了观念上的巨大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建筑正在融合数字技术,进化为技术的综合体。
参考文献
郑泳著,项秉仁著,《关注数码时代建筑形态的发展》,时代建筑,2003.02
陶郅 郭嘉,创造多元互动的行为载体系统,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10
郑双联著,《信息时代建筑领域新特征研究》,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