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改革与研究

教学改革与研究

时间:2024-01-02 15:03: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改革与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改革与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教学改革创新;信息集成性;智能交互性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其自身的先进性,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现阶段,我国的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给我国的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试点,开阔了教学改革的视野及思路,为我国教学改革创新工作打开了突破口。因此,我们要重视多媒体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动我国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1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及作用

1.1具有信息集成性,可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具有信息的高度集成性。这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集成性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及相关信息,能够将具体知识有效分解,从而降低知识的复杂性,细致、直观地表达出知识的要点和教学的意图。②多媒体教学信息集成性的特点能够促进课堂情景教学的有效开展。情景教学是现代教育改革实践中重要的“教”与“学”的沟通方式,以多媒体教学为支持,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情景教学的模式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③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集成性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课外自学,将课堂的知识点带到课外复习印证中,帮助课堂教学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并节约教学时间,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自主性和可选择性。④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集成性能够有效补充教材知识的不足,及时获取最前沿的知识及学术内容,对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进行查漏补缺,提高教学质量。1.2具有资源共享性,可提高教学水平多媒体教学以庞大的网络信息量为依托,能够对教学资源实现平台共享,帮助教学水平低下的地区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是现代教育教学中必备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下,教师可以将自身经验和优质多媒体教学资源放到教学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不同地域、层级及不同水平的教师都能够对这样的资源及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并应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这样就变相提高了弱势地区的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同时也缩短了不同教学资源下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了教育领域的整体教学水平。1.3具有智能交互性,可促进素质教育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是其最具特色的优势,也是其发挥优质作用的核心。交互性是多媒体教学教材水平高低、质量优劣的重要评价标准,同时也是多媒体教学强大功能性的体现。在当前的多媒体教学发展趋势中,智能化的多媒体教材是必然会出现的、适应未来教学需求的全能型新型教材。多媒体教学的智能交互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无法实现的模拟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训练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完成。这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性思考和印证操作的能力,是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交互性支持。

2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教学改革的措施

2.1运用其结构先进性促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信息的组织构成有线性结构和网状结构等方式。传统教学中的文字教材及音像教材的教学信息结构就是线性的、有序的构成方式。这也是传统教学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保障。这种构成方式适用于以教材、课堂教学为基础的传统应试性教学模式,对信息的接收往往是被动的,同时具有固定性和模式性。多媒体教学的教学信息结构是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能够根据不同的实用情况区别对待,提供全面的和适用性极强的信息供学习者选择使用。这是一种非常适合现代教学改革的新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地选择所需的教学信息丰富自身知识。这个过程往往是主动、积极的,更容易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的教学信息构成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加强与教师及同学的沟通,激发学生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难题,是十分适合现代教学改革应用的模式,能够促进教学改革的创新。2.2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开放式教学改革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是现阶段时代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潮流与趋势。网络教学模式和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既是实现开放式教学的基础,也推动了交互性教学与协作学习的教育方式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与教师及同学实时沟通,并将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的反馈检查,开拓了新的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些都是值得我国教学改革创新所思考的新型模式和新式方法。2.3运用其教学设计促进教学改革创新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中,最基础与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的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果;反之,则会浪费优势资源,与知识偏离,造成教学效果的偏差。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选择并设计教材、案例,同时根据教学的要求运用不同的手段,并在应用中思考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这些都能够为教学改革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3结论

多媒体教学的自身特点及教学方式方法对教学改革创新有很好的推动、促进作用,我们要在多媒体教学中充分凭借其自身优势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摸索出教学改革创新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冰,谢百治.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11(07):37-41.

[2]张兴福.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5):118-119.

第2篇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社会和科技都在不断进步,要求岩石与土壤学教学内容信息要不断更新。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和结构,尽可能地将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生产实际中与地质学、土壤学相关的常见问题融入课堂;并采用大量的照片、图表和动画等来阐释一些抽象的理论问题,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我们广泛收集了生产建设中有关地质学、土壤学的实际问题,并把这些内容充实到相应的理论课教学中,以形成具有鲜明的、突出的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易形成“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我们在岩石与土壤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多采用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利用google、百度、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地质学、土壤学论坛或图书馆查阅资料,使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能力,活跃本课程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师生共同探讨、发现和研究。

(2)强化和完善实践教学实践

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探索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十分迫切的问题。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教学,主要包括:

1)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到学科相关教师科研项目中,在实践过程中领悟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2)研究式教学: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项目内容,并通过申报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亲自实施项目来达到知识综合应用和能力培养的目的。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依托学科优势。针对原来实验操作较少的问题,适当调整增加了实验内容,新修订的岩石与土壤学教学实验包括:常见矿物与岩石识别、土壤有机质测定、土壤颗粒组成测定等方面。

3)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针对课程考核评价单一的弊端,教学改革过程中,进行以下尝试,以促进课程考核评价的多元化。首先,改革笔头测验试卷形式与内容。改革试题结构、回答要求、评价标准等方面,改进与完善现有题目来增加其灵活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使试卷题目更加灵活多样,更富创造性。另外一方面,建立“笔试、实验设计、课堂讨论”相结合的考试评价方式,丰富考核评价方法与指标。同时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对于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做出一些明确与合理的规定,使教师和学生在考核和被考核的过程能够做到有章可循,使这些评价方式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

二、结语

通过岩石与土壤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岩石与土壤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高质量完成课程教学过程成为急需研究的课题。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质量”的原则,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管理评价等一系列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试验,培养岩石与土壤学方面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作者:李建武 宋照亮 阮丽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无机化学是普通高校化学、化工、轻工、材料、冶金、生物医药等相关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第一门化学专业课。无机化学与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了许多新兴的边缘学科如有机金属化合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无机固体化学、物理无机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等,更为无机化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它成为丰富多彩具有无限发展前途的学科。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机化学的教学不仅要教有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而且需要反映出无机化学学科的最新理论和成果。传统的无机化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的讲授、动作示范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系统的传授。但是这种只重知识的传授,缺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忽略了对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忽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也感觉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研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挖掘开放性教学资源,让学生感觉化学有趣而且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会用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是当前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

1重视收集和听取学生的意见

任何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单纯是“方法”的改革,而首先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活动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必须依靠师与生、教与学共同作用,协调配合去完成。学生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努力构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学生中收集对无机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作业布置、考试方式和知识点等的意见和建议,适时地调整和改进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

2创新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教材在坚持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应该做到内容精练,剔除那些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便于讲授,利于自学。例如:热力学的内容将会在物理化学中系统学习,因此只需要讲一下焓、熵、自由能的物理意义及简单计算、应用即可。而对于元素部分,内容繁杂但易懂,有些内容高中时期已经学过。教师在讲解的过程可以只讲授重点同时加以总结、归纳,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既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强调知识的关联性,并将读国内外专业期刊、杂志、网站报道的最近相关研究成果和进展介绍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例如:在讲解碳族元素时将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新材料的发展、应用及前景介绍给学生。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讲授方法的优化是关键,教师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优化讲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不断创新。学生不再喜欢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上课不积极,反应迟钝,有压抑感。学生也希望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式教学,使其积极参与。优化讲授方法至关重要。

3.1教学氛围

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学生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课堂讲授时,利用熟悉的生活信息情景为切入点(如“生活中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立足从社会、人文、科学、技术多角度来探索化学课程资源。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调动其学生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采用板书加多媒体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把有关章节交给学生自学,然后通过提问、讨论、写小结等手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定期举行学习方法交流会,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的介绍,让学生尽快适应从中学的应试教育到大学素质教育的转变。

3.3教学模式

开辟无机化学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造开放式学习环境,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弥补课题时间的不足;提供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例如:通过开设电子邮箱,将每章的学习要求、预习要求以及讨论课程的题目发给学生,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有疑问,教师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进行答疑。

4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体系要从侧重基本知识的考核转到侧重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上来,因此,采用兼容并重的考核体系,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并举,多角度来考察学生,避免机械地背诵书本知识应付考试,注重学习效果和过程,提高学生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知识。我院在实际教学中经过多年的修改和完善,成绩由原来单一的闭卷考发展为3部分组成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出勤及课堂表现10%;习题作业20%;期中期末考试70%。

5实验教学的改革

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无机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技巧和初步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养成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学中,精选实验内容,取消陈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选择那些能体现化学学科的科学方法、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注重紧密联系实际,适当增加一些难度适中,有一定趣味性和应用性的实验,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实验中增加学生自主创新,鼓励学生参与在研项目,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课外实验研究,通过查找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实验研究中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发现、解决问题;加强计算机在实验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获得实验数据的处理的方法及相关知识。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强化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高尚人格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量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韩冰 张捷 张静涛 刘炳坤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婕.高校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其改革思路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2):79-81.

[2]李海霞,符小文,吴良,等.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无机化学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12,28(1):24-36.

[3]樊晓芳.高等院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3,3(81):146-153.

第4篇

食品安全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多元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知识点多,初学者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如果没有合理的方法引导,就很容易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我结合自己近几年对该门课程教学实践经验,对《食品安全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

一、结合国际国内最新食品安全事件,实时案例教学

食品安全学的教材受到出版时间的限制,所举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有限。我在实践中积极倡导案例教学法,收集国内外实时发生的食品安全案例,例如“二?f英”、“疯牛病”、“禽流感”,国内的“三鹿事件”、“瘦肉精”、“地沟油”、“激素黄瓜”、“塑化剂”等案例,结合教材内容讲述。教学实践证明增加的食品安全案例不仅增强了授课的趣味性,而且图文并茂的讲解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了课堂讨论中来,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升级为国际食品安全事件的台湾“塑化剂”风波为例,对塑化剂的种类、使用范围及检测方法等进行说明,将可能导致的食品安全危害及监管渠道等知识点融入此案例,学生理解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的标准制定对食品安全性产生的重大影响,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多媒体教学辅助改革

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积极倡导多媒体教学。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直观、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是使食品安全学教学“活”起来的最有力的手段,特别是大量原本抽象的讲解可将教材内容结合案例分析,通过图片或小短片形象展示。如ISO系列、GMP、HACCP、食品风险分析及食品防护等内容,以前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认为知识很难理解和吸收。现在增加了教学录像和动画短片,不仅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而且使学生感性认识增强,接受效果较好,避免陷入纯粹理论说教束缚,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三、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限制了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模式,采用教学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给定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由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进行文献检索、收集与该内容有关的资料、制作幻灯课件等活动。由各小组选出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讲述,并回答同学提问,最后由任课老师总结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教师”角色,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探索,不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具体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食品质量安全贯穿于“从产地到餐桌”的每个食品加工环节,是实现原料的采集、生产、加工、流通及消费等过程的全程监督。这就要求当前的食品安全教学除了教授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与生产实践相联系。针对对食品生产企业相关知识了解不多的现状,为增加学生对食品生产现场的感性认识和生产过程管理知识的认识,我先后组织学生前往南京卫岗乳业、上海光明乳业、上海金龙鱼等国内知名食品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学习实际生产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加深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参观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的奶制品生产企业时,企业管理人员详细介绍了企业的质量卫生管理、生产流程和产品检验等情况后,学生实地参观了该企业的生产现场。随后,参观了另外一家通过了国家GMP认证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这家企业的质量与卫生管理及卫生设施都比普通的食品企业要高一个档次,是普通食品生产企业学习的典范。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学生纷纷表示开阔了眼界,对食品生产现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都希望以后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五、精选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

食品安全学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环境科学、食品卫生学及食品化学等,包括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危害和因素、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评价和管理及安全食品的生产开发等内容。由于课时有限,有必要对实验内容进行精选,选择有代表性的,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实验。如食品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食品新鲜度的检测、掺假食品的鉴别检验等。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危害物质和因素,食品安全常规检测方法。在实验材料的选择方面,选择有代表性的肉类、蔬菜水果、米面制品、食用油及饮料等大众食品作为实验内容,使学生在实验中了解了各类食品的主要安全隐患,掌握了主要食品的伪劣、掺假鉴别检验方法。

六、改革考核方式

第5篇

关键词:美容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引言

2003年11月,美容营养学被列为高校课程设置计划。从此,美容营养学很快被大多数医科院校作为基础课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普通高校为了寻找多途径、多渠道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培养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也开始尝试着在高校大学生中间开设美容营养学公选课程,并逐渐推广。但是,美容营养学课程由于被列入高校课程设置计划历史短,作为高校公选课开设的高校仍然很少,开展美容营养学公共选修课程课堂教学也存在多方面的困难,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深入地思考。

二、美容营养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美容营养学列入课程设置计划历史短,不论从美容营养学教材还是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甚至美容营养学教学大纲都存在不成熟的地方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尤其是在普通高校开设美容营养学公共选修课程必然会遇到问题和困难。

1.美容营养学教材缺乏。由于列入高校课程设置计划时间短,因此美容营养学课程在市面上虽然有几个版本的美容营养学教材,但没有针对在校大学生美容营养学公共选修课的教材或供师生选择的美容营养学公选课参考材料,有的只是医学院校为学生准备的基础课教材如蒋钰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供医疗美容技术、医学美容(本科、大专层次)各相关专业使用等,但相对普通高校公选课使用的教材仍然没有。

2.师资力量不足。高校师资力量的培养存在着一个周期,美容营养学师资的缺乏更显得更为突出。首先,在高校先前没有开设过美容营养学师资培训专业,自然就设有美容营养学专业毕业的科班美容营养学专任教师;其次,美容营养学在全国高校迅猛兴起,对美容营养学课任教师的需求猛增,造成短时间内该课程师资力量的缺乏,而且一般在校教师还很少具备跨专业胜任美容营养学课程的能力。

3.缺乏系统的美容营养学公选课大纲编研计划和开展美容营养学公选课教学大纲编写工作力量弱。上层教育主要管理部门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把注意力投入到美容营学公选课程的研究上来。因此,开展美容营养学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力量薄弱,影响到其出台的进程。万事开头难,高校对美容营养学公选课课程设置计划仍然不明朗,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没有到位,因此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

4.公共选修课美容营养学课堂教学课件缺乏甚至没有,因为目前尚未出台公共选修课美容营养学教学大纲,也没有相关美容营养学公共选修课教材公开出版,所以公共选修课所必备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基本缺乏或根本就没有,也是困扰美容营养学公共选修课程在高校推广和普及的关键因素。

5.推广美容营养学课程公共选修课程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弱,在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对美容营养学公共选修课认识不到位,美容营养学课程对很多人都是崭新的课程,知之甚少,不足矣引起教学部门领导的重视,导致高校美容营养学课程开课率低,造成学生对美容营养学知识学习的机会受限。

三、公共选修课程美容营养学推广和发展的应对策略

公共选修课程美容营养学要解决美容营养学课堂教学的问题、克服该课程课堂教学困难,必须认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应对策略和办法,归纳起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虽然美容营养学公共选修课程在高校中设置时间短,但是,该课程非常适合广大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让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真正认识到美容营养学课程在高校设置并推广的重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美容营养学课程建设放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地位来抓、来管。也要采取必要措施把美容营养学课程教材编写计划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范围,组织力量编写适合高校各专业、各层次(本科、大专层次)的美容营养学课公共选修课教材。

2.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将美容营养学课程师资建设放在学校其他课程建设同样重要的地位来加强建设。虽然高校师资力量的培养存在着一个周期,先前没有开设过美容营学课程,自然高校本身就设有从事美容营养学专任教师的积累,现在美容营养学课程在全国高校不断推广,大家都对美容营养学课任教师有了需求,这也是当前美容营养学师资出现短缺的根本原因。因此,高校需要从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进美容营养学师资,来解决该课程师资缺乏的问题。

3.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将注意力投入到美容营养学课程建设工作中来,研究如何组织有生力量系统研究美容营养学公选课教学大纲编写工作,要把该项工作作为学校新课程来探索和研究,从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完善美容营养学课程公选择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出台适合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所需要的美容营养学教学大纲。

4.由于美容营养学课程在高校设置时间过短,而且基本上在相关的医学院校作为学生的基础专业必修课开设,虽然有了一些美容营养学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仍觉得品种单一,真正做得好的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也不多。因此,必须从教学科研项目入手,设立美容营养学国家、省级教改课题从资金上支持该项教学研究工作;形成上下开展美容营养学课程建设研究工作的热潮,还要注意制定奖励制度推动美容营养学课程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研究,涌现出更多的美容营养学精品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

5.要让我国高校为了夯实公共选修课美容营养学课程在全国高校推广,必须加强对美容营养学公共选修课在高校开设的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从上面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课程建设部门都要对美容营养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大宣传的力度,认识到美容营养学课程对培养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开辟了崭新的领域,要采取非常有力的措施推动该项课程在全国高校普遍开展。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一项很好的措施。

四、结语

美容营养学课堂教学对在校学生来说不仅具有内在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展在校大学生的知识面,因此提倡在大学生中开展美容营养学是一件功德圆满的事情,各高校必须加大宣传力,让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对美容营养学课程的开设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针对美容营养学课堂教学开展的历史很短,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解决认识问题,统一大家的认识度,思想问题解决了,自然就要做人才引进的工作。同时两条腿走路,对现有师资进行有效培训实现在校教师转教美容营养学课程,必然要做好美容营养学知识的回炉工作,有条件的直接派教师进修提升美容营养学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蒋钰.美容营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

第6篇

关键词:电工技术及应用技术 教学体系 项目化教学 改革

一、 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的改革

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将大量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应放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上,经研究实践,得出以下为六个方面:一是,加强基本知识点的介绍,使基本概念、原理、定理、定律和解题方法的论述更加清晰合理;二是,内容组织和条理安排上要更加符合认知规律;三是,把握好该门课程各个部分的特点,例如电路基础的研究对象是由各电路实体抽象出来的电路模型,而不是具体的电路实体;四是,鉴于电工技术及应用技术的通用性,在突出重点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反映本学科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成果,并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技术问题,启发学生学习的极性与创造性,给学生讲解一些应用中的实例;五是,要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开阔视野和丰富想象方面给予启迪,以获得良好的教书育人的效果;六是,课后习题要少但精炼、典型。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学生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大部分是靠在课堂上获取或者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来获取的。为此,必须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改革,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惟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大学生,才能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中去[4-5]。 一是,实物辅助教学。没有实物,实践性的感性认识很少,这种沉闷的传统教学,使学生收效甚微,如果各章节的讲授中适当结合实物介绍教学就事半功倍了。二是,项目化教学。课题组通过对校企合作单位,佛山英哲建材有限公司进行生产流程分析和相关岗位的知识、技能分析归纳,采用“模块化+任务驱动”模式组织基础教学内容,实现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适应的模块任务划分,实现与企业实际生产相对接。改革高职课堂传统教学模式,推行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通过“学习情境展示―提出任务目标―学生分组讨论与自主学习―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教授并演示―学生协同完成任务―依据综合评定标准学生自评―依据综合评定标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过程进行教学实施,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相对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视频演示、模拟操作和生产现场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改革传统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和技能评价相结合,能力评价和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依据企业生产作业标准、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依据上述任务驱动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评价等制定适应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电工技术及应用》核心课程标准。

三、项目教学实施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通过“学习情境展示―提出任务目标―学生分组讨论与自主学习―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教授并演示―学生协同完成任务―依据综合评定标准学生自评―依据综合评定标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过程进行教学实施,如下图1所示。

四、考核方式改革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和技能评价相结合,能力评价和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任务驱动教学实施课程进行评价。同时,依据任务驱动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评价等制定适应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电工技术及应用》核心课程标准,如下图2所示。

五、结束语

以上教学改革措施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主要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实践总结,具体的应用需要师生在教学实践中用心灵活把握。关于此课程的下一步教学研究方向是设计的科学实用高效化教学,如通过网络进行教学以及课程辅导等。总之, 我校本着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特色, 使电工技术及应用教学尽量跟得上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多给学生创造观察、实践、分析、猜想、归纳的机会。能为社会提供真正用得上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我们将在电工技术及应用教学改革的路上继续探索。

图1 任务驱动教学实施

图2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房屋建筑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39-01

相对于其它专业而言,房屋建筑专业在实际的应用中非常贴近民生,因此国家对此也特别青睐。在传统的教育中,中职学校房建专业并不是特别的火热,而且教学质量不是很高。随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的兴起,中职学校对房建专业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备,都进行了较大程度的革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深入调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的需要进行改革与实践,在主观上以及客观上都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

一、明确房建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目标、确定教学改革思想

针对房建专业的特殊性,中职学校必须结合社会发展的节奏,同时加上居民的实际需求,对房建专业进行一定的改革。首先要明确房建专业的培养方向及目标。有些学生在毕业之后根本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领域,专长在哪里。因此应聘的时候没有得到合适的职位,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除此之外,教学改革思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很多的教师都将时间和精力放在教材上,其实,房建专业的最好教材就是社会。教师必须从整体的社会角度出发,对房建专业的发展、前景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助力。本文认为,学生毕业时必须较熟练地掌握建筑领域某一岗位的技能,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程预(决)算书、准确进行工程测量、进行模板设计、脚手架设计、编制钢筋配料单等;择业定位在建筑行业的施工员、工长、预算员、监理员等单位。

二、按照“双纲”、“双轨”思想,推行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体系改革

(一)“双纲”、“双轨”

针对现阶段房建专业的发展情况,教育部门制定了全新的“双纲”、“双轨”的目标和方向。所谓的“双纲”就是,坚实以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技能训练大纲为指导,这种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思想能够让学生获得一个更好的发展,同时根据现有的社会需求在客观上获得一个较好的成绩。在“双轨”方面,主要是坚持课堂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相结合。通过不断的训练,来强化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真正做到让学生融会贯通,在应用房建专业的时候,达到一种灵活多变的效果。

(二)推行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体系改革

房建专业与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对于房建专业的学生来说,现阶段的实际锻炼机会非常少,即使在实习的过程中,多数都是观看者,很少有机会来实践。这种教学体系对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让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成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岗前训练,这种真刀真枪的实习既增加了学生对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工程检验与验收方法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解决了施工监理单位在工程技术方面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针对房建专业的具体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直接让学生到工地或者某个建筑单位中,自己去探索如何解决问题,捷径都有哪些。教师不要给予学生太多的帮助,那样反而会造成很大的阻力。

三、适应“双纲”、“双轨”的要求,建立起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校外实训基地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了中职学校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让学生获得实用性的知识,而且在日后的发展中,能够不断的拓展,并且拥有一个广阔的前途。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职学校必须建立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校外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强化训练,让他们对社会当中的实际需求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的变换思维。比方说我校房屋建筑工程专业的挂牌实习基地有长春市的一级施工企业,而其它二、三级施工企业和各监理公司也成为了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为我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由此可见,对于中职学校的房建专业教学改革来说,仍然需要从实际的情况出发,所有的教学、知识、专业素质都必须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才能有一个较好的发展。

四、适应“双纲”、“双轨”的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教师资质

为了全面符合“双纲”、“双轨”的发展,现阶段的中职学校在房建专业中,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师资力量方面进行一定的深化与加强。从全国的大部分中职学校来看,师资力量和过去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而且很多新入职的教师,经验匮乏、教学方式单一、对社会了解较少。并不能在根本上满足学生的需求。鉴于这样的情况,中职房建专业的师资力量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多数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厚的科学知识,并取得相应的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资格证书,而且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岗位技能,并取得技师、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等资格证书。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在教学意识以及教学方法上拥有自己的特色,现阶段很多的教师都在随波逐流。表面上看,在积极的研究课题、对教学方法积极的探索,但如果仔细分析以后,就会发现多数的教师并没有什么成就,起始阶段的样子就是现今积极研究的样子。这类教师占据中职学校房建专业的绝大部分。本文认为,“双师型”的教师必须具有如下特点:一方面利用各种机会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强化和巩固“中职”意识;另一方面,对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安排他们到实际工程中去顶岗挂职,从事专业工程,接受专门训练,并要求他们在专业领域有一个相对较强的研究方向。只有这种类型的教师,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改革,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文对中职学校房建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同时在实践环节也进行了相关的阐述。从全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来说,房建专业得到了一定的深化与加强,相信今后还会有一个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张光琴,袁静.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10(03).

第8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性;教学改革;FPGA

一、前言

计算机原理属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学科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是电子信息、信息管理等学科开设的重要计算机课程,也是学生最难学习和理解的重要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使学生掌握好计算机硬件核心部件组成知识与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应用、硬软件开发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基于FPGA技术对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研究和实施,为创建具有课程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设计创新型内容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综合能力做出了很多的改革,进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验课程是建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是对理论知识巩固和延伸的教学环节,它对理论课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传统的计算机组成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仪器设备老化。随着近几年学校对动手能力的重视,实验室建设投入加大,问题有了一些好转,但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一)以验证理论的实验为主,忽视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仅作为验证巩固理论教学的附属,使实验教学缺乏设计性,综合性,学生依葫芦画瓢,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二)实验方法单一,缺乏思考和创新。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基本为“注入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只注重实验的结果,不注重知识体系的理解,对各类实验缺乏兴趣,抄袭实验报告及实验结果现象时有发生。(三)轻视实验教学,难以培养能力。多数实验为“验证实验”,“示范教学”,“直观教学”模式,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四)实验设备老化,对创新性,设计性实验支持不足,难以实现实验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设计实验。

三、基于FPGA技术,构建课程内容的新体系

在充分结合计算机原理课程的基础上,引入FPGA技术,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总体上将计算机组成实验内容分成四个层次:(一)验证性实验,它主要是以计算机中各部分功能模块的性能验证为主,根据实验目的,实验电路,功能的实现来验证计算机模块的功能的有关原理,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各部件的功能和使用;(二)提高性实验,它主要是根据基本的实验内容和基本元件,老师针对某一应用,讲解逻辑电路,讲解用VHDL编写的程序,带领学生在运用Quartus II软件调试,仿真程序,最后汇编成机器码下载到实验仪器上,在实验仪器上检验实验的正确性。(三)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教师给出设计的目的,内容和目标,让学生设计相应的电路,用VHDL硬件描述语言编写程序,运行Quartus II 软件对程序进行调试;锁定FPGA芯片引脚,仿真;下载到存储芯片中,并通过运行结果分析,及时修改程序和电路,达到时间,空间上更满意的效果。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四)研究性实验,结合现有的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开发和设计一些研究型实验课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验内容进行更新和改进,不断较少原理验证性实验的比重,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比重,将组成原理实验知识,实验技能,系统设计和FPGA技术有机地结合,真正形成“实验系列化,功能化”的特点。

四、改革教学方法,确保创新教育实施

以创新教育为价值目标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验为主线,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吸取现代科学方法论方面的优秀成果,突出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学生为主体。学生课前自学实验理论,仪器操作方法及实验内容,独立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开拓,发展,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二)教师为主导。课堂上教师辅导学生做实验,面对面,一对一。组成实验是在对各种硬件有了一定的基础上,指导老师要拓展学生的好奇心,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探索能力增强,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及时抓住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给予鼓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天赋。现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维已成广大实验指导教师的共识。

(三)实验为主线。实验过程两人一组,有助于学生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勤于思考的能力。并使得学生相互监督,相互探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能力为目的。采取每次课程都考评的方法。全程考评,制定实验课程就的考评方法,严格考核制度,对实验不及格的学生进行重修,直至达到实验要求。全程考评有3个环节:预习抽查,现场操作,问题解答。

(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掌握知识。为了达到完美的效果,我们在课前做了充分备课,一方面吃透计算机原理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了解其最新发展和应用情况。在讲课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所讲知识用相应的思维方法连串起来、熟练地表达出来,使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从教师大脑思维中自然流出的.从而集中注意力,跟随教师的思维一起思考,掌握所学知识和相应的思维方法。

五、结束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计算机原理教学改革应该沿着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继续深入下去;结合最新技术,将计算机知识和最新技术结合起来,使得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努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白.运用启发式教学新探[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24-26.

[2]束长宝,李新兵,王永华,等.“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教学改革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6)25-27.

第9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企业和中职学校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发密切。用人单位在招录员工之际,求职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着重考察的因素之一。这种趋势下,现代企业对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不断提升。求职学生想要和用人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语文学科作为重要的工具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加强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中职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现阶段必须加强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注重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有效教学,为学生未来职场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通过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进行职业

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是中职学校的教学基础。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却未能给予语文学科足够的重视,一味追求就业率往往忽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忽视语文课程与教学。导致不少中职学生在毕业时职业素养缺失,即使找到合适的工作也很难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很难在工作中取得理想的业绩。[1]因此,加强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运用正反典型形象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

开设心理学理论专项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心理学理论学习对中职学生而言难免有些力不从心。通过潜移默化的语文课程学习同样可以取得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效果。两种方式相比较,语文课程学习显而易见更加适用于中职学生。语文课程学习更加具有直观性,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具有正面代表性的形象,如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人物,通过他们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利用具有反面典型的形象,可以对学生产生警示作用。通过正反两方面形象鲜明的对比,使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正面引导,从而进一步发展和成长。

(二)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业务素质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能力、表达能力是中职学校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内容。中职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课内外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巩固和拓展语文基础知识,提高文章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中职学生在拥有这些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对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所学知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消化。进而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提升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需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业务素质,形成面对复杂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从容应对未来职场中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和挑战。

二、通过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缺乏职业素养培养的针对性

中职语文课程属于公共基础必修课。由于优秀师资力量匮乏等原因,很多中职学校在开设语文课程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更加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中职学校授课的内容和方式基本相似,都是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单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师生互动较少甚至根本没有。[2]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并没有得到提升,职业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容易产生慵懒和倦怠情绪。

(二)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过于简单

在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侧重阅读教学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学,并未立足于听、说、读、写于一体的教学课程。单一的阅读教学只是简单地对课文进行分析,而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法形成自己的职业素养。导致在未来的职场中,受到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不足的影响,阻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中职学校对语文课程不够重视,教学模式和方法过于简单,教师也缺乏对教法和学法的深入研究。这样的现状无法调动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发展也无从谈起,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就业所必备的职业素养。

(三)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单一

现在的中职语文课程不仅教学方法落后,考核评价机制也较为单一,往往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传递知识,然后进行理论考试来评判优劣,缺乏综合评价的体系构建。这种单一、片面和被动的评价机制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很多中职学生认为即使平时不学习,也可以采用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方法敷衍应对,造成学生的语文学习与职业能力脱轨。对于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侧重于语文知识,而忽视学生与职业相关的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机制的关注点也在于学生的分数高低,而非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提高,如此重结果轻过程,无法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基于职业素养的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通过加强教学力度帮助学生提高字词积累水平

结合现阶段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语文课程的教学力度。如书写和阅读需要建立在识字的基础上,学生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字词积累,往往很难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理解和表达。只有明确要求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通过独特的内心体验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予以表达。调查研究表明,很多中职学生存在书写不规范现象,要想将学生的字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必须要求学生认读大量的文字,并逐步落实规范要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通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掌握汉字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提高字词学习积极性。同时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增强学生的字词积累,进一步提高中职学生的阅读能力。[3]

(二)通过改善阅读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延伸

阅读教学在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正确认识世界、不断拓展思维、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以教师讲授传递知识信息的方式,很难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也大打折扣,从而严重阻碍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中职学生语文能力的不足,直接造成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应用缺乏信心,最终导致学生既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没有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水平,在未来的职场生涯中举步维艰。因此,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将内在的人文性和工具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改善阅读教学的方式使课堂更加多元化,满足学生的需求。[4]如开展信息化教学,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中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扎实。同时加强职场信息阅读教学,在阐述作者思想过程中融合职业理想教育,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在归纳文章主题时穿插劳动制度和劳动法规介绍。不断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工作要求服务,促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延伸。

(三)通过提高应用文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为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可以从应用文写作方面着手。写作能力体现出学生的语文修养,是对学生字词积累、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直接表现出个人的文化内涵和职业素养,也是未来工作中有效的沟通途径。[5]在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把教学实践经验落实到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应用文写作指导。教师可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练结合法,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变听记为探究、变单干为合作,在写作中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写作能力是中职学生走向职场、勇敢表现自己、展示良好职业素养的坚强后盾。通过写作能力的不断提升,可以有效培育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为适应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打好基础。

(四)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因此,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据调查,世界众多国家把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国家素质教育总体规划中。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语言能力作为交际能力的基础,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加大口语交际训练力度,增强学生的口语能力,在交际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和进步。[6]并且把职业活动的相关内容融入口语交际教学。如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听问、听辨,还要让学生学会聆听技巧、听话礼仪等,使自己的职业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闵清,黄晓初,张丽.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论坛,2011(6):72-74.

[2]周卫鸽.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几个基本问题的反思[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3]龚培华.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12):26-27.

[4]赵丽萍.浅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J].语文天地,2013(3):79-80.

[5]张莉.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第10篇

关键词:数字绘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 《数字绘画》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课程进行分析,《数字绘画》课程存在了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最终导致低效率的教学效果,重视理论课程,忽视了学生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数字绘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2.1 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陈旧的教学观念是不利于促进教学发展的,学生应该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学习,那么教师就要有宽广的视野,独特的见解,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所以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师理念,转变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他把各个教学环节连接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学生共同探究课题。这样以来,既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

2.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动画专业特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更新和调整,老版的《数字绘画》课程教学内容只是参照教材传授知识,改革后的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即在理论教学相关内容讲授完之后,紧跟着就是对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实践训练部分,目的就是突出强调实践训练能力。教师要恰当的处理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上,题材要新颖,知识面要广、有深度、有难度、信息量大等,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重点要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并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

2.3 创新教学手段

传统的黑板式手工教学已经成为过去,更新教学手段是学习《数字绘画》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它可以使原本单一的课堂讲授,通过实际操作、欣赏优秀作品、图文并茂、音像兼备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的呈现出来。

2.4 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数字绘画》课程最终的教学效果是以作品呈现的。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是重点部分,其设计思想是:学习了解基础创作的知识、归纳创作方法、通过策划、收集资料、主题、设计构思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画面设计中,通过独立创作,完成作品,即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完善考核方式

考核是测验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主要方式,是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通过考核,直接反馈出教与学的情况。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改变传统的“试卷”方式,以完善考试制度。改革的考核方式要改变以往为考试而考试的现象,让学生正确对待课程考试,即将学生的能力表现和素质体现要在平时的作业中以权重的方式加以实现,具体如下:1)平时的出勤成绩占10%,迟到或早退一次减0.5个百分点,无故旷课一次减2个百分点,并且不能评优,旷课三分之一没有成绩。2)平时作业成绩占40%,具体分配是:平时四次作业,每次占10%。3)综合作品成绩占50%。

综上所述,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出勤成绩、平时作业、最终作品三部分构成,最终作品可以呈现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核了学生分析画面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注重考试的灵活性。

3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些方法给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 启发式教学法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以灌输的方式传递知识,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创造思维分析,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2 互动式教学法

由教师提出主题,学生进行思考,相互讨论,可以实现教学互动、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的作用,进而又促进教学的进展。

3.3 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成功的作品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配合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分析,小组进行总结,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还可以相互督促学习。

3.4 以项目实例教学为导向的课程教学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就是课程项目化。可以将参赛作为一个项目,也可以将企业的项目带进课堂。这种项目的实施,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必须从始至终的参与制作、调整和改进作品,由于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即完成对本课程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掌握,又极大的推进了教学的改革发展。

4 总结

近年来,各大高校不断的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都付出辛勤的劳动,但是最后都取得了好的成绩。总之,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才能使《数字绘画》课程上一个新台阶,真正做到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搞好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发展

一、高校武术教学发展概况

1961 年的《全国大、中、小学生体育教学大纲》把武术列为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1978 年,武术在高等学校体育专业中正式立项,在培养武术专业人才有了保障,并规定武术是体育专业学生必修课之一。1996 年,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中,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自 1994 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高等院校武术专项比赛,形成高校武术的固定赛制。1998 年,体育专业中增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时至今日,高校武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尽管如此,高校武术教育仍存在着问题。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设计、教材的编写,教学师资配备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深入分析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已是摆在武术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

高校是人们知识不断积累与创新的场所,教师承担着文化传递的义务与责任,武术教师有着传授与弘扬中华武术的职责。其次,学校的学生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都较高,高校教育成为武术传播与继承的有效途径。因此,将武术纳入教学大纲,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部分武术套路的传授,有侧重地选择武术内容以适应大学生的需要,从而保持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和传统文化的继承性。高校教育是传统武术传播、普及和继承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来看,武术课在各高校整个培养方案中的教学时数非常有限,武术内容的比例只有 8%,还有的学校体育教学根本就没有设武术教学内容。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武术课,但项目很单调。武术课自身特点限制,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并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内容非常丰富,技术复杂,方向路线变化大,学生普遍反映难记、难学。在武术课结束一周后对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基本掌握的学生占 10%。由于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得本来就少得可怜的武术项目的规模变得更小,以致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二)教材陈旧

学校的武术课内容一直延用 1956 年国家体委汇编的教材,变化不大。从各个学校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开展武术课的内容为五步拳和 24 式简化太极拳,还有少数高校教授初级剑,学生普遍反映渴求学到更多的武术项目,但无奈学校未予开展,进而造成武术的选择面不宽,使之缺乏吸引力,上课时学习情绪不高的现象。

(三)专业武术教师匮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名师出高徒”,武术教师首先自己要学好武术的基本知识,熟练地掌握武术教材,钻研教材和教法,具备学好、教好武术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教师在做动作示范时,要力求动作准确,以保证突出武术特有的精、气、神协调统一的运动风格和特点。在讲解时吐字要清晰,要把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都讲清楚,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但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技能或人体运动,武术的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即哲学、政治、军事、宗教、艺术、医学理论以及社会习俗的影响。而体育教师了解技能之外的相关知识不多,在教学中不可能现身说法,旁引博论。

(四)专业素质薄弱

由于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在学习武术中会出现力量不足,力点不明确,路线混乱,动作不到位等错误。学生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不完善,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动作和技术时大多凭兴趣。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对武术的表演性和技击性比较感兴趣,急于求成的心理比较明显,在学习中经常出现动作不到位的现象;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由于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武术学习的重要性,造成了被动、消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状态,学习武术是为了“混日子”、应付老师的“差事”,或为了学点功夫,去逞强斗狠等。

四、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一)在教学中增加传统武术内容与养生功法

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总结,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又比较切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教学体系,在教学、科研和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教学中力求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增加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富有技击含义和浓郁的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学内容。如传统武术养生功法、技击方法、经典套路等,让学生在健身养生、娱乐修性、技击格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二)保证学生必修课次数,增加武术课选修和课余练习时间

武术的内容决定了要在短时间内学好是难以实现的,可以增加武术选修课的课时或者增加课外辅导时间来系统学习一些终身可以受用和练习的内容。

(三)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武术氛围

通过校园报刊、广播组织宣传活动,举办武术观摩比赛、武术周末文化广场等活动进行互动和交流,使之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四)扶持学校武术社团组织的建立

学校中建立以体育教师为主要负责人,以喜爱武术的学生为主体的武术社团,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研究训练方法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五)开展观摩比赛和表演活动

第12篇

关键词: 平面设计专业;改革;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07-02

0引言

面对我国设计教育当前的形势,平面设计专业应以整体、客观、发展的理念,立足于国内经济、地域经济及艺术院校的教学规律,从设计资源、设计生态、设计能力等方面出发,按照一定课程设计理论和一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建立的,是在特定条件下课程设置转换的组织形式。其目的是使平面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服务的岗位要求相结合,并以能否适应社会服务岗位的设计素质要求、专业课设置能否解决实际操作问题、能否顺利实施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合理性等因素来确定平面设计课程改革工作的发展之路。其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现实意义。

1平面设计专业的课题研究

平面设计专业是全国艺术类院校设置时间较早、建制时间较长、社会影响较大的一个专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及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对产品和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迫切需要平面设计行业在商品包装装潢设计、海报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产品展示、广告设计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大幅度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升文化品位和改善环境,促进轻工业的良好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根据社会对平面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目前平面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出符合平面设计行业要求的艺术人才。

2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整个社会对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堪了解,传统精英教育的价值观、质量关顽固地存在于行业内外,而人文教育的被忽视现象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这些问题将在一定时间内困扰着设计教育工作。带着这些思考,我在平常的教学和同行交流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知识吸收率,对学生几年的专业学习而言,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二是学生毕业率,如果严格按照标准来衡量毕业生的话,达不到教学要求不能毕业的学生至少在10%左右,但是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除非有休学、出国等特殊情况不能毕业外,其他学生均能顺利毕业。三是专业对口率,每年毕业的学生不少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的面相当广,主要涉及专业定位、专业结构、专业能力、教学方法、专业实践等各个方面。学生进入社会初始阶段,肯定会出现一些客观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和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3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要解决好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结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根据现代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要求,平面设计专业的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既有其专业特殊性,也有与其它相关专业的共性。

①平面设计专业培养的目标应是面向各级各类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广告设计制作、出版社和印刷生产制作部门的一线岗位,具有正确的社会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②平面设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实现设计过程中,最需要的是新的创意,构思出别人没有想到的创意,这是设计师所具备的能力体现。因为,设计的生命力源于创造,创造是实现设计差异性的重要途径。③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技术、技能,掌握新科技的能力。熟练掌握运用设计软件技术和手绘的表现能力。不断学习掌握新的工艺、新的技术,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思考能力和判断力以及正确的思维方式。④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平面设计的各个环节和程序决定了设计项目的多重性,每一个程序的顺利完成都可能需要很多不同相关专业人才的相互配合来完成,所以,应具备协调合作的能力。

4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尽管教育专家和专业老师对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但都认为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还应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它的内涵,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概念和操作的措施。

4.1 课程质量课程是对一定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学习培养过程,包括课堂专业知识讲授、课外自学、创意设计、实训制作及专业考试等环节,课程的质量是通过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来体现的。

4.2 课程原则专业技术优先,动手能力优先,学生参与优先,技术教育与考证相结合。另外,注重人文素质与科技知识综合的培养及传授。

4.3 课堂文化大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多种建议,其目的就是要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的弊端。实际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包含着更多的、更深的意义。现在提出的“课堂文化”,就是指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要给予学生其它相关信息和教育,也就是说课堂文化有时比专业知识授课本身更重要。

4.4 课程衔接一方面是指一个课程的各项环节顺序安排,另方面是指课程中的讲授、课程设计、考试之间的时间间隔如何安排得最佳。由于平面设计专业每门课的性质和要求不一样,因此在讲课前特别要做好准备和安排。

4.5 课程细节课程细节是指不仅注重课程的目标,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课程各个细节的具体要求,包括如何收集资料、市场调查、创意构思、讨论、设计制作、表达自我设计意念和意见等方面。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参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积极设立创造学、广告学、美学、印刷技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讲座等系列课程,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科技素养。

4.6 课程形式将课堂上课桌围绕着一圈或摆成设计工作室的形式。让学生提出相互独立的设计项目进行创意讨论,锻炼学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4.7 课堂记录教师必须在授课过程中把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其中包括讲课计划、重点难关、采用方式、作品分析、点评以及学生考勤和成绩登录、接受课外指导、考试分析等等,等课程结束后交相关部门存储信息,并随时接受上一级部门的检查。

5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解决方案

专业课程解决方案的提出,有利于科学的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平面设计专业人才,有利于课程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实现发展。

5.1 就业方向面向专业广告设计公司、包装设计公司、印刷公司等;报纸、杂志、出版社、图片社等;电视台、视频制作、节目制作公司以及品牌公司、企业等单位从事平面设计及视觉传达设计工作。

5.2 专业能力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分析,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具备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两方面:第一,公共素质方面有政治理论表现、身体素质、信息交流素质、技术素质、职业素质等;第二,专业核心能力方面有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及创意制作能力;视觉传达设计和网页设计、创意制作的能力;包装设计与VI设计及创意制作能力等。

5.3 培养体系培养体系的核心是课程体系框架,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设计构成、设计软件的应用、图形创意、手绘和绘画技法、摄影摄像技术等;第二阶段,标志和字体设计、图案设计、海报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版面编排设计、设计软件技巧运用、网页设计技术等;第三阶段,印刷技术及工艺、广告设计、商品包装设计等;第四阶段,包装造型设计、VI设计、展示设计、网页设计等。此外还包括和权威认证机构合作,推出职业培训证书体系,如平面设计师、广告设计师、国际设计师等相关设计师证书。

5.4 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设计实践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低层次的技能实践,还应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将课堂设计开发实践引入课堂教学中,这种方法无论对应性课题或实验性课题都适合,使设计理论与实践、设计教学与高层次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实践体系包括:用于专业训练的校内实验室、工作室的完成,对专业岗位的职业体验则多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构建系列实践教学制度,保障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如:毕业实践指导书、基地管理制度、考证考试制度等。

6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主要课程介绍

①设计构成主要内容: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基础上,通过实例训练进一步提高设计技巧和方法。能力:掌握设计构成的技法。②计算机平面设计主要内容:在学习设计软件的基础上,掌握Photoshop、Coreldaw、PageMaker等操作方法。能力:熟练掌握设计软件技术。③广告设计主要内容:广告设计概论、广告设计创意、广告文字编排、图形创意表现、广告文案策划等。能力:掌握各类广告设计创意、制作。④包装设计主要内容:包装设计基本知识、包装容器造型设计、包装材料及工艺、中外包装设计作品欣赏。能力:掌握包装设计创意制作。⑤书籍装帧设计主要内容:书籍的封面、版式与插图设计编排、装饰材料与印刷工艺等。能力:胜任封面设计、版式设计的工作。⑥VI设计主要内容:对企业品牌VI设计中的要素、构成、技法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整理,对所需图文信息、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进行创意的设计训练及实际的应用。能力:完成专业核心任务,获得综合专业能力推广宣传工作。

7专业教学改革应突出区域经济和产业优势

平面设计毕竟是以物质文化产品层面为主要对象,设计教育的设置和改革应积极地与当地经济和区域产业结构相结合,是设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必然。它可以使专业教学和建设建立在强有力的市场经济支撑之上,并可有效解决诸如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使专业建设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专业特色定位上也有更多的发展和完善的空间。

8结语

总之,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与改革需从多方面、多视角来进行,既要考虑它的历史沿革,又要考虑它的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艺术专业的共性,又要考虑平面设计专业的特性。艺术院校的平面设计专业应根据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牛晓牧.生态艺术教育案例与解析[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