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4-01-02 15:03: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第1篇

摘要:本文针对广西大学植保专业《昆虫研究法》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有目的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

>> 水电站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方法的调查研究 基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组织与工作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调查研究 对大学学分制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 青少年业余训练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 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利益生态调查研究 关于日语二外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 高校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现状调查研究 “工学结合模式下医护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课题调查研究报告 高职院校《市场调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专院校武术教学与改革的调查研究 大学管理学教学的课程调查研究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独立学院就业竞争力调查研究 高职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程序性知识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林病研究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浅谈农业高校环境研究法课程教学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引用日期:2015-12-15.

[2] 胡祖庆,赵惠燕,胡想顺,刘德广. 《昆虫研究技术》课程开放性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 中国科技信息,2013, (3): 133.

[3] 高素红,吉志新,田景文,赵春明,雷小庆,齐惠霞,梁文君.《昆虫研究法》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方向调查报告[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 11(16): 158-16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EB/OL]. http:///view/3550515.htm. 引用日期:2015-12-15.

[5] 郑霞林,贤振华,王国全,吴海燕,张君成,蒙姣荣,李俊,杨娟,陆温. 昆虫专业“能力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森林昆虫学”为例[J]. 广西农学报,2015, 30(4): 64-67.

[6] 郑霞林,贤振华,王国全,张君成,蒙姣荣,李俊,杨娟,陆温. 植保专业“能力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广西农学报,2013, 28(6): 52-55.

作者介:郑霞林(1984~),男,农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昆虫生理生态学。

第2篇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探索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教育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在曲靖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已6年,基本都是以传统教学的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授课,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仅仅以考试分数作为考核方式,让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较差。因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导致学生机械性地“学”,长期这样,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受到影响。课程结束后,很少有学生能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者从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出发,分析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结合《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探索适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目前的教材涉及的内容多,范围较广,且内容陈旧,课程的核心是教学内容,内容的合理性和先进性直接影响较学效果。(基于岗位需求的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改革)教师应及时更新教材版本,及时结合当前研究现状补充学科前沿知识,对一些陈旧的内容进行删减,新加入国家的一些食品相关法律法规。例如: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这个计划里面提出在2018年底前,要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影响,我们云南省农田土壤受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重金属有迁移性,会从土壤迁移到农作物中,因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于重金属检测的章节更加详细与实用。可在每章内容前加入学习目标,需要掌握的技能。正式章节中补充阅读资料和一些思考内容,为老师开展积极教学法提供内容上才支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加入相关内容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积极讨论分析问题中掌握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被动学习,提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使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效果。课堂上就应该实现学生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在课后再花大量时间进行学习。否则,就意味着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低效的。例如,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记笔记和使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是一种有效积极的学习方法,也是最为简单的活动之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养成每堂课记笔记的习惯,因为当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记笔记能确保学生保存主动的意识参与。利用实验室进行练习,教师在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演示后,学生可以自行进行实践练习,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走动以检查所有学生的进展,并给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支持。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简单评估学生的排名和能力。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告诉教师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回顾某些教学内容。利用同伴合作和小组合作,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学习。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进行案例研究和项目教学。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本课程全面改革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期末总成绩由平时出勤率(10%)+课堂讨论及案例教学成绩(10%)+试验操作成绩(40%)+理论成绩(40%)构成。这样在注重理论、概论知识的同时,加大实际操作的考核。通过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不仅使学生的上课出勤率有所扭转,考试过关率显著提高,而且考核结果能客观反映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龙芳羽,刘斌,王敏.《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4):31-32.

[2]贾小丽,葛秀涛,孙艳辉,等.《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127-128.

[3]赵海峰,倪淑华,王忠霞,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科技大学学报,2008(10):545-546.

第3篇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人才培养;素质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27-02

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理论方面能掌握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计的方法,掌握道路勘测、选线、定线的方法,掌握交叉口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道路的平、纵、横三个断面的设计,通过道路选线、定线的野外工作及内业数据整理、设计和绘图等工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因此很多学者积极探索和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有:增强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和生活实际及工程案例的联系[1];产教融合、数字化和GPS及全站仪的一体化实习的方法研究[2];测量实习与道路勘测实习场地统一,形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3];将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测量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六个教学环节统一起来形成课程链式进行教学[4];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5];以项目设计进行道路勘测设计理论知识的深化理解[6];坚持手工设计计算与软

件计算结合是全面掌握道路勘测设计基本理论的方法[7,8];从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9-11];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12]。

总之,目前研究主要从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和现代化先进仪器手段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提升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教师能力提升、实践教学考评体制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所以不能满足本课程实践教学需求和根本解决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内蒙古农业大学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开设的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为例,结合多年来在本课程教学中的经验,探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以内蒙古农业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为例,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存在的较为凸显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与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不顺畅,如先修课测量学和测量实习比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开设早两个学期,实习地点不同,造成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讲授与道路勘测实习的困难,用到测量学的知识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回顾,尤其体现在仪器操作和使用、数据处理等方面;与后续毕业设计比道路勘测设计晚开两个学期,造成毕业设计指导困难,其中体现最为严重的是设计基本理论的遗忘;与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及路线CAD等相关课程的衔接不好,各门专业课程相对独立,不能有效地形成专业知识体系。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经过多次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目前执行的人才培养计划为:道路勘测设计理论部分讲授40学时,道路勘测实习两周。与全国其他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比较不难发现,本校理论学时少,而其他学校大多数为56学时,所以理论部分讲授存在讲得不深、不精,使后续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基础薄弱

由此提出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以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二、改革的措施及方法

1.优化人才培养计划。优化现行人才培养计划,关系密切的课程建立课程群,如测量学、测量实习、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勘测实习、毕业设计等几门课程,课堂理论讲授时间先后顺序连续,尽量减少间隔,实习基地、实习项目内容统一,细化考核标准。增加课程设计环节,使测量学、测量实习、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勘测课程设计、道路勘测实习在同一个学期开设,学生能够完整、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进行同一个建设项目的实习。

2.增强素质能力。提高主讲教师的授课水平,理论讲授结合工程案例,以多媒体、视频等手段,借助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建立微课堂和翻转课堂平台,逐渐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选派青年教师到实际工程单位和工地现场学习,增强教师的动手能力;邀请工程单位技术人员作为设计和实习的指导教师,使师生共同接受实际工程教育,提高师生的素质能力。

3.强化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以手工设计计算为主的道路勘测课程设计环节,道路勘测课程设计的学时为两周,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延长野外道路勘测实习时间,增加至四周。

三、改革效果

已经逐步在教学中以课程大作业的形式增加了以手工设计计算为主的道路勘测课程设计环节,设计过程贯穿整个课程教授过程,在与学生互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到,只有通过手工设计和计算,才能对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使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实时应用,并在后续的毕业设计中能够记忆深刻,取得良好效果。

之,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安排应该与和他相关的课程形成课程群,这样对于教师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都是互赢互利的。

参考文献:

[1]尹鹏.面向建筑工程专业的《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山东工业技术,2015,(23):91-92.

[2]袁可佳.转型背景下道路勘测实习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196-197.

[3]刘浩.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6):115-116.

[4]蒋育红,李妍,尹硕,等.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应用[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1):48-50.

[5]崔楠,高利平.《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1):103-105.

[6]李新凯,王龙.道路勘测设计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5):53-56.

[7]陈娟娟,刘杰.《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视界,2016,(18):153,177.

[8]程建川,陈飞,刘洪波,等.“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改革及野外实习基地建设[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S1):174-176.

[9]孙红燕,刘福明.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新课程(下),2013,(10):54-55.

[10]孟德光,董艳英,张明,等.《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分析与探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24(1):64-67.

[11]黄文雄,张系斌,谭利英.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7,(1):100-1101,104.

[12]王广政.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8):144-145.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Road Survey and Design Course

ZHANG Yan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18,China)

第4篇

【关键词】电路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0 引言

电路是我国高校本科电气信息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该课程以高等数学为工具,在大学物理电学知识的基础上,以直流、交流稳态、暂态电路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电路系统建立物理模型和列写数学方程式的方式进行电路的分析与计算[1],电路课程是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是训练科学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本领的重要知识平台,也是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电路课程的教学对象量大面广,其教学质量对学生培养的质量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2]。

1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给电路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电路课程面临教学内容增加与课内学时减少间的突出矛盾,对于教学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电路课程具有内容多、定理多、电路概念多、数学推导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学习电路的难度;扩招后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教学设备、场地和师资也限制了教学的改进[3]。随着科技的发展,需要把更多新知识引入到课程教学中,许多电路理论的应用要在课堂中讨论,这无疑增加了教学的知识点;传统的教学模式(讲台、黑板、粉笔) 虽有利于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推导能力,但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感到学习过程很枯燥,难以提高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可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但存在课堂上学生忙于记笔记、无法跟上老师思路的问题;大学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宗旨使得课程的学时数被大大压缩。于是在新的时期出现了教学内容多与授课时数少的矛盾。

在电路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努力构建研究型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努力实践的指导思想之一[4]。

2 教学改革的思路

研究型教学是解决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多与授课时数少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型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电路这样的专业基础课非常有必要进行研究型教学的探索。针对我院本科教学的具体情况,在电路课程中运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强调创新性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2.1 教学内容的组织

针对电路课程包含的内容广、定理多、概念比较抽象等特点,教师应思索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对本课程进行富有成效的教学。既要保证电路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全面性,又要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的精选、浓缩,讲授其中的精华。理论教学要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内容不宜过广过深,基本内容必须保证讲深讲透,给后续专业课打好基础。另外,凡是大纲中打“*”号的内容,教师可根据专业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讲解。考虑到有些课程之间内容交叉,有些内容在多门课程中重复讲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和侧重不同,对各章内容及顺序作适当调整,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来解决学时少、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5]。如对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只作简单介绍,因为后续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还要讲;对二阶电路、网络函数的内容作了删减,适当增加非线性电路介绍,因为随着半导体器件的大量出现,非线性电路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必要把非线性电路理论等前沿知识向学生进行适当介绍[6]。

2.2 教学方法改革

普遍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式较多,根据电路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疑问法和比较归纳法的教学方法,由老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在一类问题讲完后,通过归纳的方法将一些知识点以表格、框图的形式列出或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讨论式教学方法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师生交互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基本分析方法的掌握。一般可在大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小班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使用历史追溯、现实联系和未来展望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工程研究方法训练,强调各种电路求解的内在联系和转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和直觉思维。

课堂教学中引入电路设计与仿真软件(Multisim),借助学生对电路仿真软件的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多媒体教学,选取一阶电路的时域分析、RLC串联谐振电路分析等知识点作为项目专题,项目专题的实施按小组进行,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进一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不受学时限制,从而进一步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2.3 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单纯利用板书进行教学,其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教学手段上,不能死守传统教学方式,也不能一味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结合传统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媒体、仿真软件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实践表明一门课程如果全部采用CAI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每种教学手段都有其优缺点,应该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的特点,使学生在最佳的条件下进行学习[7]。电路理论课程具有系统性强、定理概念抽象、内容多、学时少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果使用得当,可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教学。但在电路课程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课堂的理论、概念上的训练过程,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8]。多媒体课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学过程中针对公式推导比较多的部分,则采用交互性很强的“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路。实践证明两种方法结合,通过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2.4 实验教学环节改革

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重点不再是简单电路的连接、调整与简单测试,而要突出系统设计和先进测试工具使用能力的培养。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得到设计思想、设计技能、调试技能、测试技术和实验研究技能的训练[8]。对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即入门前注重细节,入门后注重引导。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多样化的实验设计手段,在保留以人工设计、安装、利用示波器等测试仪器进行调试为主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模式的同时,增加在EDA平台上进行设计、仿真、演示等。软件仿真实验以其独有的直观性、实时性、逼真性、操作灵活等特点,深受学生欢迎。仿真后再在实际条件下进行测试,让学生从认识问题开始,到实验、综合设计、各种设计竞赛以及创新实践,从而使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9]。

2.5 成绩评定

推行研究型教学,考试方式、成绩评定等方面都要进行系统地配套改革。改革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实行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突出学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评价[10]。电路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讨论课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等组成。

3 结语

在电路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研究型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邱关源.电路[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于歆杰,朱桂萍,陆文娟,等.“电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01):1-8.

[3]马小三,章家岩,李绍铭,等.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13-114.

[4]蒋跃文.仿真软件在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8):111-112.

[5]崔双喜.“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9):40-41.

[6]龚文英,肖仁山,陈军灵,等.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79-80.

[7]陈彩蓉,李询.农业院校电工电子课程教改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34):15.

[8]郝静,刘耀年.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和体会[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4(03):70-73.

第5篇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教学改革实践

海洋地质学属于海洋科学与地质学的边缘学科,也是我院海洋科学专业大二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具有体系庞大、内容繁多、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其前修的专业课程较少,海洋地质学课程既承担着专业起步教育,又要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的任务,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因此,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必须调整在新形势下海洋地质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办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努力实现培养学习习惯、增强能力训练、培养创新意识的课程教学目标。

一、对海洋地质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海洋地质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课程。海洋地质学成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至今仅半个世纪,但已衍生出多个日益成熟的分支学科,最早出现的海洋沉积学,以研究现代海洋沉积物的特征、时空分布、形成和演变机制为内容;经典的海洋地貌学,以研究海底形态、空间分布及其成因为内容,以及最海底构造地质学、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地层学、海底矿产地质学、海洋灾害地质学和海洋工程地质学等[1]。作为深海钻探计划和大洋钻探计划的产物,古海洋学迅速臻于成熟,以追索海洋发展变化史、海陆变迁、反演海洋成因和古环境的演化为内容,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角色[1]。

基于这样的课程特点,授课老师在讲解时既要介绍海洋地质的发展历程.又要关注海洋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灵活的教学思想,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加强实用教学,整合课程内容。本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海洋技术专业的定位认识。海洋技术专业是我院国家级特色专业,但该专业刚设置不久,课程设置与建设还有待完善,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还有待理顺,因此学生往往对自己所学专业认识不够。海洋地质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学生从低年级的迷茫中走出来,对自己的应该掌握什么样的专业知识、走上社会后自己的发展定位有较清晰的认识。二是为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海洋科学的知识体系。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海洋地质的内容、方法和理论,以及野外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既介绍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概念,又讲授海洋科学的内容、理论,以及最新的海洋地质学科的前沿知识。这样就使学生从不了解海洋地质学到了解较多,再到掌握系统知识。三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的精神。对于海洋地质,除去教授方法之外,我们还要提倡追求真理的精神。只有对海洋之谜抱有孜孜不倦的探求之心,对海洋开发事业充满热爱,才能使海洋科学蓬勃发展、一往直前。

我院是培养海洋科学应用型人才的工科院校,我们讲授海洋地质时要做到知识重点突出、内容由浅入深、丰富易懂。以海洋地质的内容和方法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现场操作能力为宗旨,加强实用性教学。一方面使授课内容井然有序,突出教学的实用性、系统性,另一方面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有些章节进行增删,将讲课、作业、实习有机结合。培养具有较强的现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

二、对海洋地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一)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过程感性化、形象化[2],[3],不仅可以增大信息量,而且可以产生图文并茂的效果。这对于海洋地质学的教学尤为适用。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把搜集到的关于海洋形态、海洋现象、海洋地质地貌、海洋调查、海洋生物、卫星海洋遥感及自然地理、地质学的图片,结合课程的相关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海洋的认识由模糊转变为清晰,由常识性了解转变为从专业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能使课堂生动活泼,而且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吸取知识。例如讲解大洋钻探中沉积物柱状样的采集,仅靠授课老师口头描述是讲解不清楚的,因为学生没有接触过采集仪器,也没有亲身参与过,对于如何使用钻孔设备采集沉积物柱状样更是无从理解。通过Flash课件,学生不仅认识了仪器,而且对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也有了深刻的印象,并且认识到沉积物柱状样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以外,我们在课堂上还进行简单仪器的演示教学,例如抓斗式采泥器使用的讲述。

(二)播放录像资料,开展相关知识讲座。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集中时间来播放有关影像,在讲授到重要章节时会安排一些有关海洋科学的录像资料。如在讲授完前言后,我们播放了有关大洋钻探的发展历史的影像资料,此前的教学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和记忆,并激发了他们对本课程的探求兴趣,而影像的播放更是起到了提高效率的作用。影像的内容应丰富,例如泰坦尼克号探秘、深海探测、大洋钻探等。通过观看影像,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感到课程的知识内容和现实应用紧密相关。除了在课堂的教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成立海洋科技活动小组,由专家老师不定期做一些讲座,向学生讲授海洋调查方面的知识并回答他们的提问,展开讨论,等等。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们为我们做了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古生物专业的调查研究等讲座,讲座内容丰富,又通俗易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向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外学习机会。

(三)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实施拓展教学。

海洋地质学课程体系繁多,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授课方法有所不同。教学过程中,将此庞大内容体系组织成为三大主题,即海洋地质构造运动及其相关结果,海洋沉积动力及其地貌演变,以及海洋地球化学过程与其相关资源。同一主题知识具有许多共同特征,学习、理解和掌握都较有规律。授课时主要讲授知识结构,然后选择其中一个内容作为典型,结合幻灯、图片、模型、标本进行详细分析讲解,而其他知识仅进行对比讲解,指出其共性和异性。这样不仅增加了单位课时的知识容量,而且使学生掌握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具体讲授内容量,可视课时数量、学生接受能力等灵活调整,既可精深、引申和拓展,又可提纲挈领地讲授,而不影响整体知识结构[4]。

(四)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实践教学既可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对海洋地质学的认识,又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是进行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不可替代的环节。基础教学是海洋地质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和学习进度分别开展课内实践教学,其进度与课程理论教学同步进行。例如参观海洋地质标本、化石标本、海洋生物标本,在海洋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参观标本实验室已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地质标本和化石标本向学生展示了地层的演化和变迁,生物标本给学生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世界。通过实物标本的视觉和触觉效果,学生对海洋这一知之甚少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采集和积累大量矿物、岩石、古生物等标本,加强室内认识实习。实习内容主要有通过观察,认识常见造岩矿物的形态、条纹、光学、力学等特征;学习根据造岩矿物的形态和物理特性,用肉眼鉴定常见造岩矿物的技能和描述矿物的方法;观察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标本,分析其典型结构、构造特征;了解三大类岩石间的形成环境及其转化关系;参观地质模型、图片陈列展,了解岩石的形成环境及其转化关系。为增强实验课教学效果,除采用布置课前预习、课前提问等方式,我们在学生观察描述过程中加大巡视和辅导力度,从学生报告进展、姿势、表情等方面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有效保证了实验课教学质量。

(五)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基础与前沿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海洋地质学的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将基础知识与新发展的学科知识及实践应用成果有机融合。目前的研究重点和趋势集中于三方面:(1)海洋的起源、发育和演化。主要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古气候与古海洋学研究和大洋发展史等。(2)海洋资源研究。研究油气资源、深海底矿产资源和近海矿产资源等海底自然资源的成因、分布特征和开发。(3)全球变化与海洋环境的研究。研究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和制约,通过对海表和深部变化及与陆地相互关系的研究,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和联系,以及极地地区的海陆变化对整个全球变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5]。上述内容在教学中应给予一定的重视和体现。教学内容需与学科发展同步,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中。此种教学内容改革一方面注重课程基础知识,强调学生基础训练和地质功底的培养,另一方面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和学科研究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三、结语

海洋地质学是一门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各章节相互关联,其教学内容、体系、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调整和改革,需要随教改的深入不断地进行更新完善,例如: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广度和深度,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要求;教学的内容除了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和实践活动相联系。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把大量的信息深入浅出、简单明了和直观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可持续高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炳全.海洋地质学概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杨惠元.试论课堂教学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

[3]董春来,焦明连,周立,汤均博,蒋廷臣.“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测绘工程,2006,(6).

[4]王永红.“海岸动力地貌”课程中的互动式教学和人文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2010,(1).

第6篇

【关键词】传感技术 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课堂教学内容改革项目“《传感器技术基础》课堂教学内容改革与研究”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26-02

传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是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物联网等理工科专业必修或选修的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人才,突出能力培养,这里的能力不仅包括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还应包括创新能力。当前,传感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都参照一般本科教学要求设立,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教学改革,更好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要求与培养目标。针对上述情况,对《传感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安排、学科相关知识更新、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研究探讨,这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该学科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教学内容,变化多样

当前,传感器课程教学内容大多偏重于传感器本身的理论和设计,目标在培养研究型人才奠定知识基础。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因此,着眼于传感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的教学内容不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此类教学内容的安排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大大降低教学效果。

传感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各式各样传感器的知识点构架而成,加上新技术的发展,适应各种参数测量的传感器种类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传感器教学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不同专业如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及仪器、自动化、物联网专业将来所面临的行业不同,检测各种参数的传感器种类也千差万别,现行的状况是所有专业采用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内容单一化,缺乏目标性与侧重点。这类“一视同仁”教学内容设计,将会影响学生的竞争力。

2.教学组织,科学有效

传统的传感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有的是单纯按传感器的原理分类进行组织安排,有的则是单纯按被测非电量分类进行组织。实际上单纯采用哪一种组织方法都各有优缺点。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先介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后介绍常见非电量电测法,使两种讲法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这样编排既便于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又便于了解各类非电量电测法本身的基本理论和多种测量方法[1-2]。

教师在讲授传感器工作原理时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形式。课件把传感器的转换机理、信号处理电路等以动画形式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使学生易于接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适当的板书,可以将传感器的原理与实质得到进一步的提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后期在介绍传感器的非电量电测法时,目的在于应用。如何利用传感器对自然界非电量进行电测量,这是讲授的难点。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大大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传感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演示短片如烟雾报警器、温湿度控制器等,先由这些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进一步讲到测量方法。所以讲完每种传感器基本知识后要通过具体案例讲授来介绍应用情况。

讲授完大纲要求的基本内容以外,适当扩充新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当前传感器的发展方向,掌握传感器的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专业,介绍新型传感器,如纳米碳管气敏传感器和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等[3]。

3.实践教学,关注创新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彻底改造原有的实验内容,积极开发综合设计实验及课程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各种不同的传感器去解决不同的实际应用问题以及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问题的能力。

为了注重增强课程的应用性,按照基本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技术应用、创新意识和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与传统验证性实验的最大不同在于:实验只提出目标和要求,没有详细的实验步骤、实验电路图,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主选择难度等级不同的实验,根据系统的性能要求,独立完成系统设计、系统搭建和调试,写出实验报告。所以,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巩固了课程理论,激发了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4]。

同时,为了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增加了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到了传感器在具体实际系统中的应用。这些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传感技术基础》这门课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及设计方法的理解。

4.结束语

教学相长,教学改革是一项永无止境的系统工程,它既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而教师的科研成果又充实了课程内容,从而提高了讲课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更加促进了教学。要切实提高《传感技术基础》的教学效果,不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改革,还应加强师资培养、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条件等环节的建设。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培养,在今后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以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全胜,吕家云.“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巢湖学院学报.2009.11(3):144-146..

[2]宋述燕,陈家凤.《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3):104-106.

第7篇

Graduates' Navigation System Course Teaching Reform

PEI Fujun

(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Abstract "Navigation system" course is an important specialized course in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ubject. In this paper, for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Navigation system" course,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were developed by improv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condition and appraisal mechanism. Then th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fundamental and practice technique in this course, and get ready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 work.

Key words Navigation System; Master Degree Candidate;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整个研究生培养中的基础环节,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导航系统这类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不仅是教授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过程,更应该是传授科研方法,培养和塑造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的过程。近年来,传统的行业学校对导航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了很多探讨工作,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卫星导航系统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用双语教学、用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采用“传统板书+电子教案+双语教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增加设计性实验等实践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国防科技大学的硕士生课程导航系统作为“十一五”重点建设课程,开展了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其以研究性教学理念为核心,通过参与式教学和专题研讨式教学来改善教学效果,以最新的科研成果来增加教学深度,通过增加实践性教学来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是在学校课程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探索对“导航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考核机制进行全面改革,通过将“导航系统”课程的创造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导航系统的原理,掌握导航技术的应用于实践的具体方法,全面培养研究生对导航技术的创新性研究和实践应用能力。最终把该课程建设成为教学水平突出、有创新理念、教学效果优秀、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的优秀研究生核心课程。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尝试改善研究生课程重理论缺实践的问题,但对于并不是传统的行业学校的北京工业大学来讲,导航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众多问题:(1)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内容过多过细,与研究生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需求不符;(2)教学过程中仍教授导航系统基础知识,与最新的科研发展和实际需求严重脱节;(3)由于导航系统设备昂贵,很多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学生缺乏实践动手的机会;(4)教学方法落后,不适合研究生教学过程;(5)考核方式不合理,多为考试或报告模式,缺乏对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这些问题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教师仍然按照本科生教学的思维和方式教授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仍以老师讲解基本理论的方式进行,而缺乏对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有教师仅讲授课本已有的基本理论内容,而并不涉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虽然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但是并不知道自己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缺乏对导航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的了解。二是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不够合理。因此,依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考核机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改革和探索是改进导航系统课程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2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导航系统课程建设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导航技术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学科,它是保卫飞机、舰船、火箭等载体能顺利完成导航与控制任务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在军事上着重要的地位,在民用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导航技术已在航空、航天、航海和陆地车辆的导航和定位中得到了应用,还在大地测量、海洋勘探、石油钻井、航空测量等国民经济领域里获得成功的应用。

导航系统课程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导航系统课程是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更是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的核心课程。建设好“导航系统”课程可以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全面协调发展奠定基础,并为建设国家级重点学科提供有力的支撑。

导航系统课程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迫切要求。北京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目前有多支科研团队从事自主导航方面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每年招收近百名硕士研究生中,有大约30名研究生将从事自主导航相关的科研工作,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导航系统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导航技术领域相关科研工作的分析与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从事导航系统的研究开发及应用的基本技能。

3 改革的主要内容

3.1 教学内容

在进一步明确导航系统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面向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和更新,在保证课程基础性、应用性的同时,着重体现出“前沿性”和“研究性”的特色,以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参考国内外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力图在教学内容与体系结构方面体现出经典与现代、基础性与先进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有效结合。在教授基本的导航概念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晃动基座初始对准、高动态环境下组合导航等研究热点领域以及非线性滤波、粒子滤波等前沿性理论问题。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通过对国际顶级期刊上最新研究论文的解读,将当前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开阔学生学术视野,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研究性”。

在实践环节中,注重及时将最新学术发展动态及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并邀请企业工程师或领域专家参与部分章节的课程教学,通过开设系列讲座的方式完成课程教学。

3.2 教学方法

导航系统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力学基础理论。若直接在课堂教学中教授数学公式,不仅会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更会使学生陷入从数学公式到数学公式的误区,而缺乏对实际物理含义的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理论公式及其物理意义的阐述,注意避免陷入从公式到公式的理论推导,使学生能从实际物理世界的角度理解课程中的基本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从而为学生进一步的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状态,引入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表达观点,采用参与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构建导航系统案例教学优秀案例库,引进国内外领先的导航系统案例,尤其是将课题组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实际案例展示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建立自组织的研究组,分工研究,内部学习经验共享,然后再通过老师引导达到融会贯通,教学结束后形成个人小课题论文组;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引入真实工程项目实践,有效加强课程效果反馈。

3.3 教学条件

现在的导航系统课程教学中,教材内容过于偏重基础理论的介绍,无法满足研究生教育对教材内容的“前沿性”和“研究性”的要求,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参考国家优秀教材、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并且不断丰富课件、案例、习题等相关资料内容,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满足研究生教学的需求。

紧密结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开发导航系统教学实验仿真平台,通过完整实践教学的训练,提升学生对课程核心内容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供的知识传输的便利,利用当前博客技术建立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讨论的沟通渠道,让学生与教师通过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能够实时互动,拓展课程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加强研究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为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3.4 考核机制

研究生课程考核的本质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督促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和方法。因此,考核方式不但要重视课程结束时最终考核的结果,更应该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阶段结果。因此,单一的最终考核方式不适合作为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手段。

本课程将在考核方式上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二维考核机制。一方面通过课堂实践、论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平时课堂学习情况,并通过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评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依托学校的研究生公共实训平台,安排学生完成导航试验系统,通过实验报告、口头答辩等方式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总结论述能力进行考核。最终,从考核方式上约束和强制学生全面掌握导航系统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第8篇

关键词:信号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信号处理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两大主干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此类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公式多,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一类课程。如果教学方式不当,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信号类课程教学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信号处理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课程内容抽象,很多重要公式、定理和性质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比较多,这些繁琐的理论分析和推导,在具体教学中给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学生疲于数学推导而弱化了对实际物理意义的理解,甚至因此对这类课程的学习感到乏味,教学效果得不到很好的保证。[1]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板书授课为主,讲解理论,公式推导,变换性质等,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主动性学习不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足。实验教学内容,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性实验偏少,致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偏低。

二、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针对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对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信号处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经过最近几年的尝试,教改效果比较满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修改教学大纲,适当修改教学内容

为了解决信号处理课程内容抽象、公式多学生不好理解掌握的问题。要不断修改和更新教学大纲,适应日益发展的信号处理技术。具体说可以在教学中删减纯理论内容,注重联系实际,让复杂难懂的公式以及性质推导变得简单,重点让学生掌握结论性的内容,并且让结论性的理论指导学生以后的实验和实训。复杂难懂的知识简单化可以减少学生对枯燥理论内容的畏惧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革信号处理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

在讲这门课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这门课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知道信号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应用方向。学生对信号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可以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此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入相关课程的知识,注意各门交叉学科之间的联系,把此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传达给学生。

以往的理论课教学多采用“概念——原理——例题——练习”的讲授模式,这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不是单纯将书本内容简单重复,而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由实际应用出发,激发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深化知识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讲授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和主动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从研究问题入手,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将信号处理的一些重要理论构建过程展现出来,以便学生思考和研究。同时变单向传输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变灌输式讲授为引导式讲授,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和网络化教学手段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电子教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所以需要教师课前做好高质量的电子教案。要防止出现授课内容仅仅是课本内容重现,授课方式仅仅是播放幻灯片。由于信号处理课程的自身特点,授课时教师应该采取传统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利用黑板、粉笔这些传统的教学工具。也要注意学生上课时的信息反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等行为,领会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授课速度,防止教学变成“加倍的灌输”。只有保持认真的教学态度并充分利用先进设备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3]讲解基本理论和性质定理时可以采用多媒体,对于某些定理的验证,教师可以提前用MATLAB和LabVIEW编程,课上运行程序,让学生更好的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但是在讲解例题、习题时,最好使用传统的板书方法,方便学生理解练习题的求解过程。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内容资源共享、时空开放、增强学生学习互动性,应该建立信号处理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教育资源共享,完成知识构建。这样可以使学生信息获取的途径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由课堂教师灌输式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转变。教师将自己的电子版授课教案,收集的与信号处理技术相关的资料文献,可以服务于该门课程的应用软件等放置在网络教育平台上,方便学生随时学习使用。

3.建设一个高水平的信号处理综合实验室

学好信号处理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根本,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就可以指导学生实践了。当然,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过程。我校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建设起了比较完善的信号处理综合实验室。该实验室既包括传统的硬件实验设备也包括可以服务于信号处理课程的强大的软件平台。硬件实验设备主要包括信号与系统实验箱,DSP实验平台,传感器检测信息群综合实验平台等。软件实验平台包括MATLAB和LabVIEW等先进的实用软件。在信号处理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MATLAB和LabVIEW软件加以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方便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有了功能强大的信号处理综合实验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对于传统硬件实验室的应用在此不做详细论述,本文只以将LabVIEW软件应用于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作为教改实例。

LabVIEW是由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ational instruments,NI)创立的一个功能强大而又灵活的仪器和分析应用开发工具,是目前应用最广、发展最快、功能最强大的图形化软件开发集成环境。该软件具有通用的编程系统,有一个完成复杂编程任务的庞大函数库。函数库包括数据采集、GPIB、串口控制、数据分析、数据显示及数据存储等。

理论课中求解信号卷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问题,实验课可以让学生用LabVIEW软件编程,做出信号卷积实验。该实验可以实现的功能:通过两个波形发生器产生两个波,y波和x波。y波和x波可以通过参数调解频率、幅值、以及相位,也可以自主选择信号类型。确定好y波和x波后,将y波和x波卷积并输出。

三、结论

本文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针对信号处理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从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具体探讨了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经过几年的教改探索,我校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应该努力完成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黄亚飞,曾喆昭,王创新.信号类课程教改的实践与思 考[J].中国电子教育,2010,(3).

第9篇

【摘要】“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发展性和前沿性的课程,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文作者提出“材料研究方法”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研究性思维”,在课程教学中提出“以材料分析为中心、以仪器为依托、引入研究性课题的课堂讲授、仪器实践、研究性课题贯穿始终”的教学模式及采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材料研究方法; 探索与实践; 课程教学

Reform and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 of Materials” Course Teaching

(1 Faculty of Materi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2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Nano-Geo Material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China)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20-02

1前沿

“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发展性和前沿性的课程,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包含许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如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门课程,并能够在将来的工作和研究中应用自如,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吕春菊等提出采用项目实例进行仪器讲解的创新课堂教学与设计型实验和虚拟型实验相结合的实践教学[1];雷彩虹提出在教学内容中穿插科研工作(即项目实例)的思路[2];曾鸣等认为综合实验课程的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改革的思想设定为“立足材料分析,培养研究思维”,同济大学“材料研究方法”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组织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尤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以上探索及实践可以看出,“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即具有“创新思维”或“研究性思维”。

2课程教学具体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作者提出“材料研究方法”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研究性思维”,在课程教学中提出“以材料分析为中心、以仪器为依托、引入研究性课题的课堂讲授、仪器实践、研究性课题贯穿始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再经过大四的毕业论文的设计制作进一步强化材料研究方法,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2.1“以材料分析为中心,仪器为依托”的理论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堂理论教学是大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材料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同样离不开理论教学。过去材料研究方法课程多以仪器为主,介绍其工作原理,仪器的结构,并对仪器在材料分析中的具体应有进行介绍,学会谱图分析。本项目提出以材料分析为中心,仪器为依托,仪器要为材料研究服务,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材料研究。因此,首先让学校了解材料研究都包含哪些内容,然后每项内容的检测仪器有哪些,再具体讲述每种仪器的原理和用途以及在同类检测中的异同点,具体分析材料的时候如何选择仪器。这样学生对材料研究方法有个整体的认识,结合仪器的检测分析,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但在具体的理论教学内容上还要进一步探索。具体如下:

①按照材料研究的思路对材料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然后按照按分类对仪器进行分类,分别讲述每种仪器在材料分析中的用途,体现“以材料分析为中心,以仪器为依托,培养‘研究性思维’”的教学理念;②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引用材料研究的数据资料、项目实例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材料的研究方法及仪器的测试技术,将“研究性思维”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③进一步拓宽教学范围。根据社会的需求,材料类专业分分合合,尽管对于不同类材料专业,材料研究方法的侧重点不同。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就业和读研的多元化,跨专业就业或读研已不再是新鲜事。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范围应进一步拓宽,对材料研究手段进行全面的介绍,但根据具体大专业划分,如材料和化学,可对相应仪器做深入或简单介绍,事实上,本校亦用材料研究方法A和材料研究方法B来区分。不再局限于某一专业的分析方法,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④有重点的讲述。但材料研究方法仪器众多,对常用仪器可作详细介绍,不常用仪器简单介绍,有些仅仅提到;⑤及时更新课件。材料研究方法和仪器在不断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应不断更新,或及时介绍最新进展,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

2.2引入研究性课题模式的探索。

尝试将研究性课题引入该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自由组合,6-7人为一组,该课题拟组织2组作为探索性实验。通过学生自己选题、设计材料、合成、检测分析等过程,加深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并在实践中注入“研究性思维”。研究性课题在课余进行,可选择自己熟悉的老师、研究生为其指导,亦可由任课老师指导,其内容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实例,实验室亦可自由联系。课题的难度适中,不需要化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目的就是更好的掌握材料的研究方法。鼓励检测项目超出课堂讲述仪器的范围,可进一步拓宽知识面。该项内容可作为考核方式计入课程成绩,以激励其积极性。

2.3仪器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往的仪器实验课程,主要以参观为主,教学改革之后,加大了实验课时数,但在具体实验内容上依然有待进一步探索。仪器实验除了保留常规的仪器介绍、操作之外,引入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样品检测。在研究性课题完成的基础上,每个课题组都有自己的样品,可以分组进行,具体分析。然后一起总结。若没有研究性课题,可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自己的目标样品,具体检测、分析。该内容亦作为考核项目计入课程成绩。

3课程改革的意义

《材料研究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门课程,能够在将来应用于材料测试与分析的相关工作和研究中,是本课程教学的关键。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对于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①该项目改变了现有教学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材料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研究性和创造性思维,这是教育一直非常关注和提倡的问题;②该项目以“材料研究为中心”以“仪器为依托”,重在培养具有“研究性思维”的人才,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活力创造力的人才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的;③本项目可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其对于教学质量的促进及提高可推广至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其他专业,也可推广至其他学科及专业。

参考文献

[1]吕春菊,舒康颖,司平占等,《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高校立刻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 机械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1直观教学法

传统的抽象的说教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将知识关键点讲得通透。而直观教学法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点通过图文并茂、实物演示等多种手段相结合,让知识更加直观,更容易理解和领会。例如,在讲到机械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材料时,可以将铸铁块、铜块、尼龙棒等材料的实物或模型进行对照;讲到测量部分时,可以将一些常用的测量器材如圆孔塞规、卡板、量块等等进行实物或模型展示。总而言之,对于一些小型的机械基础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或模型展示等诸多直观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们理解、领会所学的知识。

1.2现场参观教学法

随着国家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近些年学校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是毕竟有许多大型的机械器件只有生产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才会有,学校的机械加工等设备还是很有限的,为了提高学生对大型现代化机械生产设备的认知水平,可以与企业联系安排一次参观教学,让学生对在课程教授过程中不能够观察识别到的大型机械设备如大型数控机床、齿轮加工机床、龙门铣床等进行一次集中的现场观摩,直观地学习各种机械设备的运作、加工流程和方法等。通过现场参观,学生会对各种机械设备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课程讲授的内容能够更好地与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

1.3多媒体形象教学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机械基础课程的知识更新也越来越快。而机械基础课程学时较少,要学习的内容多,一两次的现场参观学习并不能起到特别大的效果,因此,要想提高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还可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各种图形、图像、模型、动画和录像等材料通过软件组合到一起,使讲授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直观易懂、方便快捷。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步成为现代化教学办公的主流趋势,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也应顺应时代潮流,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复杂机械的构造、生产和制作过程能够更加形象和生动化,从而解决教学过程中难以讲解和理解的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改变学生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

2.1努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授机械基础课程的过程中,除了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外,还要努力营造积极的、活跃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机械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去,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工具。此外,学校还可以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各种教学资源,实行全天候开放,使学生随学随用。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2改革考核和辅导方法,引导学生采取正确学习方式

一方面,教师要改革现有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督促学生认真深入地参与到机械课程学习中去。目前课程传统的考核方法仍是以笔试为主,按照期末考试的成绩论高低,这样的考核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够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课程的考试成绩可以分为期末考试成绩、课堂作业、平时作业和实验结果四部分,其中期末考试成绩比重较大一些。而且,期末考试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针对平时作业、课堂作业和实验结果,另一部分则针对更加专业的专业课知识。这样,只有课堂作业、平时作业和实验结果这三部分都参与进来的学生才能有机会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而学生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就必须平时多努力,可以有效地避免抄袭作业和实验报告以及突袭考试等现象的出现,新的考核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2.3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1)建设学习资源丰富的教学与实践中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提高学生对机械设备的感性认知,收集各种机械设计产品对学生进行实例展示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其次,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使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思想有效地发挥出来,给学生亲手实验的条件,使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理论与实践良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粮油储藏》课程 教学改革

一、前言

《粮油储藏》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粮油储检、粮食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点专业课,具有较长的开课历史。长期以来该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理论教学为主,在理论教学中含有大量的原理性与枯燥无味的内容,此类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需要量相对较少,教学所需时间较长,因此就造成了课程时间的严重浪费现象。鉴于《粮油储藏》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我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依据及基础

《粮油储藏》课程的教学改革是结合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符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对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次探索,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适应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需要,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够考取粮油保管员职业技能证书,《粮油储藏》课的教学要适应粮油保管工作的需要,在课堂上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实用的知识信息。

该课程在多年的教学中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由于现代教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大量应用,现代教学有了更大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更加容易。

三、教学改革的实施与取得的效果

我院的《粮油储藏》课程教学从2006年开始,在几年时间里我们对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的改革调整,通过改革使课程的教学更加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以下分四个阶段总结该课程的教学及改革情况。

(一)第一阶段

2006年该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课堂上教师以板书和讲授的方式完成教学,进行适当的复习和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法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实物,如仓房的情况和操作通过单纯的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有时讲了很多,可是学生还是无法理解,这是我们在下个阶段教学改革中需要进行改革探索的重点。

教材方面选择的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粮油储藏学》。该教材是1998年出版的,教材内容与目前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1998年后,国家投资新建和改扩建了超过1000亿斤的仓房,并且为这一批仓房配备了大量国际国内先进的仓储设备,该批仓房和设备在2000年到2002年已经基本全部投入使用,该部分新技术和新设备在这本教材中并没有体现。针对教材信息落后、无合适高职教材的现象,多位专业教师开始着手编写《粮油储藏》高职高专教材,以适应专业教学的发展需要。

这一年还存在一个严重的不足,就是基本没有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今后教学要重点改革的方面之一。

(二)第二阶段

第二年的教学,在教材选择方面与上一届相同,高职高专《粮油储藏》教材基本定稿,但是没有正式出版,仍无法使用。该课程的实训教程也在筹划之中。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对于一些相对比较容易的问题采用了提示、自学与提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将重点问题抛给学生,然后由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总结出重点问题的答案,最后将问题较多的知识点在课堂上统一进行讲解。除保留了相当量的讲授与板书结合方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外,我们还辅助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主要使用在实物、仓储设施等方面,例如仓房的讲解,涉及到的材料、仪器、设备,等等。

实践性教学方面增加几项在实验室可以操作的实验项目,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有了较大的提高,除实验室的实验项目外,我们还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的参观学习,这也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生热情。

在本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完成大纲的修订,确定理论和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完成了《粮油储藏》试题库的建设工作,为实现教考分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本阶段教学即将结束时,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粮油储藏》也正式出版了。

本阶段的教学进展比较顺利,同学们对课程安排比较满意。对教材中的一部分原理性知识和需要专业基础知识比较多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些难度,同学们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资料自学及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其中一些原理性的知识不再作为教学重点,我们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是够用即可,因此不去研究一些过于难懂的理论,节约更多时间来讲授那些更为实用的知识。

(三)第三阶段

2008年,在教学改革取得一定进展以后,我们加大了改革和完善的力度,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这一年里,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高职院校的课程和学时的安排,我院对专业课的总课时几乎都进行了调整,《粮油储藏》课程也不例外,该课程的总学时比原来缩减了三分之一,但是最后教学效果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这也是教学改革带来的好处。

在教材选择方面,我们选用了由我院教师参与编写的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粮油储藏》,其章节内容安排更适合高职教学,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考到粮油保管员职业资格证书,在参考教材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注重与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程相结合,适当地进行内容的补充与完善。

在教学方面除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自学法,还增加了讨论法,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有机结合,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手段方面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比例,大量应用多媒体技术,把更多的先进的符合现实的实用技术引入课堂,实用的现代技术可来源于企业、网络、科研院所等;在理论教学中尽量多给同学介绍实用技术,少讲一些不实用又不易理解的原理,提高课堂的利用率。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的力度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原来该课程的实验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部分,在2008年我们将其扩大到了储粮技术方面,例如如何对粮仓实施密封,虽然有些技术无法在实验室完全连续完成,但是可以将其分解后在实验室完成,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该项技术,与过去单纯的理论教学相比较,这一次我们的教学效果更上了一层楼,通过学生的反馈,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学习以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且该班在参加粮油保管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时通过率也比较高。

在这一年的教学开始之前我们又对教学大纲、考核试题库等进一步整理完善并定稿,也完成了校内实训指导书的编写工作,同时还建立与国家粮油保管职业资格考试题型相近的校内综合技能测试试题库。

(四)第四阶段

经过三年的教学及改革,《粮油储藏》课的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在2009年的教学中我们又对其进行了改进,在理论教学方面更加突出了实用性这一特点要求,实践性教学方面除了加大了实验室的实训项目教学以外,还加强了认识实习和企业实践教学,从而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经过对四届高职学生的课程教学,我们收获了很多,过去我们的教学经验少,仪器设备少,可利用教学时间相对较多。现在我们意识到学生在校时间的宝贵,课时少了,但是拥有的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了,仪器设备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先进了,可利用的教学设施、学习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泛,所以我们确实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用最短的时间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更好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我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

第12篇

免疫学是当前生命科学中一门富有活力并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学科。该学科具有高理论性、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的特点,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但本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较为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和记忆。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合于教学实践中,旨在唤起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明确地提出了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1]。教育的质量最终要由社会来评价和检验,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今天,判断教育是否成功,只能看培养出的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高等学校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3]。免疫学(Immunology)是当前生命科学中一门富有活力并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学科。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免疫学作为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4],还在不断地深入与革新中。免疫学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相对较为抽象,难于理解和记忆。基于此,本文针对免疫学的授课提出一系列教学方法,望为以后的免疫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备课是老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与授课顺序,保证学生能够最有效地接收知识。目前南阳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生所学的免疫学,是基于ThaoDoan、RogerMelvold等人主编,吕昌龙主译的《图解免疫学》。该教材不仅内容全面、信息量大、知识性强、逻辑性强,并且有精心设计描绘的插图和表格,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免疫学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有效地精练了累赘的文字叙述。本书共分为四个单元,二十个章节,计划讲授36个学时。前三个单元重点阐述基础免疫学的内容,最后一个单元重点阐述临床免疫学的内容。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教材内容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并使其牢固掌握,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研究教学大纲,结合本专业学生特点,抓住所需要讲授的课程重点与难点。在备课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学习背景。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与动力,把挖掘人的潜能、开发人的聪明才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教学内容圆满完成的保障。免疫学知识点繁杂,专有名词多,学生普遍存在不好理解,把握不住重点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多种多样的互动教学,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研究生相对本科生来说专业基础较好,上课人数相对较少,非常便于开展互动式教学,比单纯的讲授法传授知识模式更加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应用PBL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基于问题式学习,与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学,能够更多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于免疫学教学来说,讲授每一块知识时都会留给学生一些问题,如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免疫逃逸方式、如何治疗免疫缺陷与过敏反应等问题,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查阅更多的信息,进行分析讨论。对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如抗原受体多样性的产生,细胞因子的作用模式等,在授课过程中还会留出单独的专题讨论课,可将学生分成3人一组的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每组派一名代表对该组的观点进行总结汇报。力图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讨论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团队合作意识。

2.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免疫学是一门十分抽象,难于理解与记忆的生命科学。单靠教师的机械式讲解往往很难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对于知识点碎片化的章节,如果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再加以讲解,效果会事半功倍。如在讲解器官移植与免疫排斥时,可以采用直观法,通过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器官移植的大致过程与后期排斥反应等症状的出现及药物干预,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身免疫耐受的突破所造成的严重临床后果;在讲解补体系统三种激活途径参与的分子与调节分子时,可制作小动画让学生观看,利于学生直观理解激活过程的发生与发展;在讲解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机制时,可用幻灯绘图或摆模块的方式,讲诉基因片段重排的过程。

3.注重指导学生自学。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适当开展自学、课堂讨论和教师小结,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生免疫理论课教学与其他学生层次的教学不同,大多数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再结合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培养要求,对某些较为易懂的概念性内容如免疫器官、组织与细胞、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等概念性知识,可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同时,针对本专业特点,结合教授内容让学生阅读与学科相关的新发现、新信息,指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及网络资源,查找更多更新的相关资料。免疫学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与其他自然学科不同的是,各体系内容建立的较晚,有些认识随着近年科学研究的深入,不断出现革新甚至“”。在教学的同时,讲授者要对课本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完善与补充,结合学生自学产生的“疑问”对于解答,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一些免疫学相关的科学研究热点,诸如“肿瘤免疫逃逸”、“治疗性抗体”、“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等等,可结合课程相关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由于课程时间有限,研究生的生物学理论知识普遍较扎实,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可以只讲述原理与发展动向,具体由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课下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对学生正在参与的科研项目也会起到启发思路与开拓视野的作用。

三、强化与其他有关学科知识的联系

免疫学理论性强,涉及面广,与许多生命科学学科都有交叉。在讲授或指导学生自行学习时,注意与其他学科(如微生物学、病原生物学、疫苗学等)的连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科研奠定一定的基础。如将免疫学与微生物感染、发病病程,以及血清学诊断结合起来,使得知识点繁多的枯燥课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生动;讲授抗体产生与初次、再次免疫时,可结合临床使用疫苗的注意事项、免疫程序、佐剂选择等等,可帮助学生在理解本学科内容的同时理解相关学科。多学科的交叉,可扩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的知识收获面,提高免疫学课程的价值。

四、增加实验课,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免疫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的开设非常重要。实验课不仅可以验证和巩固学生在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我校应对研究生开设免疫学实验课,这对其科研能力与科研思维及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所必需的。免疫学实验课可通过引导研究生发现问题、探索分析解决方案,来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为以后的科研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免疫学涉及到的抗原抗体反应、补体结合等知识点抽象并且难以理解,结合实验,对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大有助益。同时,很多免疫学实验的基本原理都是相似和相通的,在理论课程教学的时候,可适当增添免疫学实验的拓展内容;结合开展的免疫学实验,让学生对免疫学实验体系有更系统的认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除了免疫学基础实验以外,以“抗原抗体反应”为核心的生物医学实验有很多,诸如单克隆、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免疫印迹与免疫荧光,免疫共沉淀等;对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生来说,这些技术与方法与科研工作的完成是息息相关的,对于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展相关实验及配套理论讲解。

五、完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考核评价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同时可以让教师找到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与完善,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现行的免疫学考核制度主要是以笔试体现的理论成绩为主,这种评价方式比较机械与片面。因此,我们应积极寻求多样化的考核制度,如增加动手能力的考核、开放性问题的考核,可增加学生进行科研专题的汇报与讨论,或者进行实验操作与结果分析,这些考核方式可从全面、综合素质来评价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避免培养“死读书,读死书”的研究生。总之,免疫学教学改革是促进学科发展、改善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只有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考核等方面深入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老师做好合理的引导,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增强教学双方的互动和联系,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免疫学的教学质量,为生物医药事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新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指针———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N].中国教育报,2013,9(10):10.

[2]傅广华.免疫学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检验医学教育,2002,9(4):22-25.

[3]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