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可再生资源概念

可再生资源概念

时间:2024-01-03 14:34: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可再生资源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可再生资源概念

第1篇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第2篇

绿色理念在不同的学科与范围中有着不同的界定概念。单就建筑学与建筑设计来讲,绿色理念在两者中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建筑设计是建筑学的一门分支,在这个范围下,若要使绿色理念运用其中,必须抓住建筑设计的主要方法与设计原则,再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绿色理念在建筑设计中主要有两点。

1.1资源能效型理念

资源能效型,顾名思义,即为资源的有效性利用。一栋建筑建造在自然环境中,周围有许多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倡导绿色理念,就要努力做到各种资源能源在建筑中的有效利用,节约利用,循环利用。太阳能与风能是典型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方案中可以建筑形体与建筑立面的整体把握,做到在日间的时间里高效率的利用太阳能与风能,有效的节约使用电能等耗能的能源。

1.2建筑与自然的有机融合

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建筑为人类所提供的居住空间也应当与大自然密切结合在一起。我们倡导让建筑融于自然,让建筑回归自然,将自然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引入建筑构建的内部空间中,同时也让建筑所营造的内部空间作为自然整体空间的一个序列,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做到建筑与自然的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理念在建筑中设计的原则

在任何时候,人都是社会的主体,正是因为有着人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社会才会一直向前发展。因此,在建筑设计伊始,就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诉求性,在设计的各个阶段都要注重人的话语权的营造。在绿色理念的倡导下,在保持以人作为主体的前提下不能忽视了建筑周边的自然环境。当今时代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只有做到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做到在绿色理念下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

(1)共生原则。

黑川纪章提出的新陈代谢与共生原则是建立在哲学视角下的空间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共生理论能够较好地诠释空间的物质属性,空间属性,精神属性以及文化属性。在绿色理念的倡导下,共生原则同样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充分运用。绿色理念下的绿色建筑要做到人与环境共生,建筑与周边环境共生,人与建筑共生这三个最基本的共生原则。不能单单只是将人作为主体,人,建筑,环境三方是互为平等的关系,要尊重三方最基本的诉求。

(2)渗透原则。

绿色元素是绿色理念中提取出的重要的设计元素。若要使绿色理念在建筑设计中能够充分体现,必须要重视绿色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各阶段渗透。所谓渗透的要领可以总结为设计刚开始的理念渗透,方案设计中的语言渗透,建筑施工中的材料渗透与技术渗透,建筑建成后的建筑外立面元素渗透等等一系列完整的过程。一栋好的绿色建筑必须是承载着从设计开始到最终建成后的整体绿色渗透原则的。

3绿色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对可再生资源的高效能利用

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理念中,当前主要倡导的即是“节能”,节能意味着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利用的同时,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还可以用可再生资源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在当今公认的可再生资源中,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是三种主要的可再生资源。目前,在建筑界中,对太阳能与风能的利用较为普遍,当前建筑普遍采用大型落地窗,就是为了能最大限度的采光和利用太阳光;我国知名建筑学者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就是依据自然环境充分利用风能的典范。同等条件下,当前我国对地热能的高效利用较少,目前仅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建成几个地热能校小区,但收效甚微。冰岛的雷克雅未克成地热能供暖系统如今已经建成并且高效运行中,是充分利用地热能源的典型案例。

3.2新型材料结合绿色元素

在进入高科技时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创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新型材料的运用为绿色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施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种高新技术材料逐渐取代了原来的木头,砖等原始材料。在新型材料的辅助下,一些新颖的充满想象力的绿色理念得以实现。例如,“屋顶花园”是绿色理念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的典型案例,在建筑的楼顶加注高级防水隔绝材料,通过种植一些花草树木,这样既能绿化环境,又能净化空气,在保温隔热的同时,又能美化建筑立面。

4结语

第3篇

现代所谓的“绿色住宅”,并不仅仅只是指住宅周围环境的高绿化率,屋顶建设的绿色花园这么简单的要求,他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或是象征,主要是指建筑整体要对环境没有危害,能够充分的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资源,并且能够达到不破坏周边生态平衡这样的一种建筑物,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可持续发展建筑或是生态建筑。它的主要特征就是:一是在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敞开性,可以与环境很好的融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建筑主要采用的是无污、无害的环保型的建筑材料,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的程度;三是立体绿化率高,周边的生态环境稳定,生活环境舒适;四是充分利用清洁型能源,环境污染少,住宅能耗低;四是富函生态文化与艺术气息,淳朴的生活气息浓郁,环境宜人。而节能设计经常是与绿色住宅串连在一起的设计理念,所谓的“节能设计”主要是指在建筑的过程之中,要处处体现节能的原理,充分的利用节能的材料及建筑工艺,最大程度地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损耗,达到节能环保的目标。因此节能设计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原则,它的主要设计理念就是:一是采用无害、无毒的建筑材料,降低环境破坏程度;二是减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程度,保护环境协调;三是尽可能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和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绿色与节能是现代建筑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我们在现实的建设之中既要注重节能设计,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绿色建筑,维持环境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要以人、自然环境与建筑住宅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利用天然的条件和人工的创新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尽可能的控制和减少对大自然的使用与破坏,力求在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争取平衡。

2节能设计在绿色住宅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绿色住宅概念是现代人们生活追求的基本目标,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准,对于绿色住宅我们的理解白不要仅仅的局限于对绿化面积的要求,更多的是要专注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节能是绿色住宅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节能设计是住宅更加趋向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住宅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节能设计在绿色住宅建筑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大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节能设计有利于降低绿色住宅的能耗,减少资源的浪费。通过在设计之初,我们就把节能的概念贯彻到住宅建设之中,通过修建各种现代化的设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各种方式加大住宅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如利用太阳能发电,利用沼气取暖等等各种方法,从而有效的降低传统住宅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数量,降低能耗数量,真正的做到绿色无污染。

(2)节能设计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住宅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在住宅中大量的使用太阳能、沼气及风能等各种可再生的、无尽的自然资源,我们可以有效的减少传统住宅对煤、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环节我们现在日益紧张的环境压力,真正的起到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的功效,发挥绿色住宅建筑的环保功能。

(3)节能设计有利于绿色住宅建筑新美学的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要求也不再不断地提高,科技也在飞速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挥绿色住宅节能环保的功效,我们就必须要及一切的努力去设计更符合人们要求的节能建筑结构,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我们对住宅的建筑模式也会不断地进步,进而会促进建筑新美学的迅速发展,提升绿色住宅建筑的整体美的理念与设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

3绿色住宅建筑中节能设计的主要表现方面

绿色住宅的建筑设计不是仅仅表现在一个方面的,而是表现在设计、建筑及后期使用的方方面面,节能作为绿色住宅的一个重要标准,它在整体建筑中也表现在了住宅的前期、中期、后期的各个方面上,不仅包括规划的节能,而且包括建筑施工中的节能以及建筑使用中的节能等等各个方面。具体可以解释如下:

(1)在绿色住宅规划设计之初就充分体现节能意识。在设计绿色住宅的设计图纸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的减少对纸张等的浪费,减少不必要环节造成的各种资源的浪费,而是切实的贯彻节能的理念,缩减设计图纸的打印次数,尽可能的利用现代的电子技术,实现信息化的传播与共享,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同时在设计之中,我们要合理地对门窗体、屋顶、墙体以及建筑结构进行布局设计,尽可能的最小程度的使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最大化的实现结构的合理布局及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减少不必要的空间浪费,提高整体建筑物的整体利用效率。

(2)使用绿色无污染的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减少环境污染。我们在建设绿色住宅建筑的时候要时刻保持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的去选择采用那些无污染的、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去进行,减少对一些有害物质材料的使用,如在粉刷墙体的时候,我们要选择甲醛含量低甚至是没有的油漆材质进行粉刷,因为甲醛是一种有害的物质,他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破坏,更是会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引起白血病等严重的疾病。因此在绿色住宅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坚持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材料的不必要浪费。

第4篇

一、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面、辐射全课的作用。一堂课的开头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点。如讲天气系统时,给学生讲《三国演义》:火烧葫芦峪“的故事;讲海水运动时,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巧妙出入的故事;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可以用三个悬念引入:美国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白天的比赛项目在我国收看时是晚上;妹妹的年龄比姐姐小,但也有比姐姐大的妹妹;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与南通的启东逐渐靠拢。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通过简短的导入,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连接起来,把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恶习扭转过来,真正养成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激趣引题使学生的自学探究增添乐趣和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学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的自信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 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 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 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1.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 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 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 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 、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 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2.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 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

一转换,自然资源 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3、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 ,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 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 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 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 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 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 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 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第5篇

【论文摘要】辽宁省的产业集群处于发展初期,以传统行业居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作为集群竞争优势核心来源的分工、创新和网络等机制还远未形成。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快产业集群政策制定及公共产品供给,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未来产业集群发展应逐步采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大力推进资源替代技术研究,实现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1.资源型产业集群

资源型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一个分支,但这种产业集群又具备自己的独特特征。资源型产业集群主要指依托独占性自然资源,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和消耗实现成长的企业的聚集,通过深度专业化分工,形成完整价值链条,健全产业支撑体系,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资源型产业集群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结合资源型产业的特殊性,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资源生产加工为纽带,具有产业内在联系,且在地域上表现为集中化。资源型产业集群按照自然资源的再生与否可分为两种:一是依托可再生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二是依托不可再生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由于目前我国产业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依赖性较强,且资源量不断减少,对依托不可再生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的研究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重点。

2.辽宁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辽宁省的资源型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以传统行业居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政府的导向作用不到位,作为集群竞争优势核心来源的分工、创新和网络等机制还远未形成,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2.1 产业集群基础较差,产业集群化水平不高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面尽管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但规模尚小、链条尚短,产业集群化水平不高。目前,辽宁63%的产业集群规模集中在10-100亿元区间,产业集群平均规模只有30余亿元,超百亿元的集中区域性产业集群尚不足10个。辽宁产业集群还处于发展初期,以传统行业居多,产业集群内部结构较松散,不利于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同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产业集群发展文化底蕴不足,外资引进水平、现代管理制度及市场化程度等都亟待提高与加强。

2.2 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群分工协作水平较差

资源型产业生产规模较大,占用生产要素较多,一旦建成规模,产品换代速度和工艺的改进非常困难,进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和刚性化,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辽宁的传统资源产业关联度较差,产业化程度不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力度不大。受产业集群发展制度不完善以及市场环境较差的影响,辽宁资源型产业集群分工协作水平较低,集群内产业链不完善,没有形成相互支撑与合作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网络,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与氛围,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2.3 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力量不足,产业层次和附加值偏低

目前辽宁资源型产业集群没有鲜明的特色,与周边区域相比较,企业产品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产业集群发展方向与区域自然资源及原有产业优势结合不紧密,从而使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面临严重瓶颈制约。辽宁产业集群发展没有形成竞争优势,主要依靠低成本战略开拓市场,普遍存在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偏低,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不够,低附加值产业集群较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较少等问题。

2.4 企业创新能力偏低,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缺乏创新性

虽然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我国直到近些年来才普遍运用产业集群这个概念,许多人对产业集群特别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认识还较模糊。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我省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适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区域公共服务系统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产权信用环境较差,金融担保机构、教育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力量不足等原因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2.5 地方政府缺乏推动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能力,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不良

由于我国资源的国有性特征,地方政府在资源的给方式与规模、产业进入壁垒、融资市场等方面对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调节机制区别于市场机制,往往会导致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不能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行政区划的锁定导致市场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有效配置、自由流动以及区域专业分工。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不良,这也是集群的规模难以做大,集群本身难以走向高端的体制性障碍。

2.6 资源耗竭问题日益突出,区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依赖的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两种。可再生资源是具有自我更新、复原的特性,并可持续被利用的一类自然资源,如农牧业、渔业等。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煤碳、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及非金属矿产等。对基于不可再生资源而成长的资源型产业集群而言,资源耗竭问题不仅对资源型产业集群本身有极大的影响,对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由于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生产技术的不完善,在资源开采与利用过程中,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破坏。如一些矿产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初级阶段,在缺少环保部门的监督与监管的情况下,随意排放工业“三废”,造成大面积污染,严重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转贴于

3.辽宁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的地域环境

理论和实践证明,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应通过建立健全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各项扶持政策与制度,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引导企业进行资源的战略整合,构建产业项目发展平台。在整合产业资源过程中,要积极培植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企业,尤其是要注重配套产业的发展,强化产业集群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各地应选择基础好的企业,扶持这些企业加速发展,提高技术层次与整体竞争力。辽宁省各级政府要加强协调和指导,遵循市场规则,通过信息、组织企业论坛等方式,促进企业间的联合,引导部分大企业并购中小型企业,有效整合资源。

3.2 采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构建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

辽宁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就是要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的过程,把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作为整体进行产业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强化企业和项目的技术创新。对有改造价值的传统产业要采用先进技术予以提升,注入新的活力,形成以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变革,以高技术推动工业化,提升产业的内在素质。加快构建产业链条完备的工业园区,并以工业园区作为载体,合理布局,在这个平台上突出一个或多个产业的集群效应。

3.3 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根据区域资源型产业的特点构建产业的竞争力指标体系,从而全面推动资源型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资源分布不均,极易形成区域资源特色,辽宁省应基于自身资源优势,把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当做重点来抓,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如特色加工业与特色农业等。产业集群竞争力是以产业集群的各种资源要素为基础,以企业间的动态网络关系及其层次性递进为运行方式,具有对环境的较强掌控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能为产业集群的整体绩效带来实质性功效的强劲竞争优势。因此,在充分形成地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同时,将会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3.4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创新机制是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机制,要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集群内的科技开发为核心,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地域创新体系。通过对产业集群内基础性科研、关键性技术与共性技术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援与财政扶持,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辽宁省应不断完善政府支持下的企业与高校及科研单位互利合作、优势互补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在建的区域科技创新基础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发挥已有科技资源的作用,为产业集群的创新服务。

3.5 加快产业集群政策制定及公共产品供给,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政府要通过出台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法规条例等方式,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给予企业有效的引导与帮助。引导合理配置产业集群内部及产业集群之间的资源的同时,加快市场纵深改革,调整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引导和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使资源按市场规律及价值规律进行分配。在提供良好行政服务的同时,相关部门更应加大投入力度,在交通、科技信息、人才培养、环保等公共产品方面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效保障,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第6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13-01

一、景观设计中的生态设计综述

(一)生态设计的含义

虽然生态设计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被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的核心”而有的学者认为,“生态设计”这一概念,无论从‘生态学’角度,还是从‘人类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的角度,都是不科学、不正确的。正确的称为‘生态补偿设计’”;“减少负干扰的设计就是具有生态学意义的设计,而减少负干扰的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补偿过程,比之常规设计。能减少负干扰的设计我们称之为‘生态补偿设计’”。

(二)当代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

1、生态恢复与促进。一般说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但是,今天的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剧烈的人为因素的干扰。并且,今天的设计师面对的基础越来越多的是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他被人类生产破坏了的区域。用景观的方式促进场地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成了当代景观设计师的责任。面对千疮百孔的场地,如何进行生态的恢复;面对被未来破坏的场地,如何通过景观设计的方法促进场地生态系统的完善。

2、生态补偿与适应、面对工业时代的景观,面对日益减少的资源和伤痕累累的环境,景观设计师们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之得以满足。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开始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自身的力量维持环境对能量的需求,适应了现代生态环境的需要。

二、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设计方法、原则

(一)利用自然——自然规律优化生态系统的景观设计

自然有它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同时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利用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并且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四川成都府南河活水公园就利用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先抽取府南河水,注入400m3地厌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氧化沟等水净化系统,使之由浊变清,最终重返府南河。上海梦清园不仅构建了一套生态净水系统,还设置了采集太阳能和风能的装置,为水泵提供部分动力,蕴含生态意义。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增强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已成为当代景观设计中与生态理念相融合的又一典范。

(二)生态设计所要遵循的原则

设计师要想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做出好的设计作品,应该在充分理解生态恢复与促进、生态补偿与适应两大生态设计理念的基础上,遵循以下生态设计原则:

1、4R原则,“4R”即Reduce,Reuse、Recycle和Renewable“Reduce”,减少对各种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Reuse”,在符合工程要求的情况下对基地原有的景观构件进行再利用;“Recycle”,建立回收系统,利用回收材料和资源;“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资源、可回收材料。

2、自然优先原则,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同时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生态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动性使其维持自我更新,减少人类对自然影响的同时,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

3、最小干预最大促进原则,景观设计总是在一定的场地上进行的,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干扰,生态的设计会把干扰降到最低并且努力通过设计的手段促进自然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维护场地的自然过程与原有生态格局,增强生物多样性,即:最小干预最大促进。

三、生态设计的意义与启示

生态设计最直接的目的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目的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我们众多的设计师在高呼“人性化设计”的时候,他可能照顾到了诸如人与景观的尺度比例、人在游憩中的舒适性等人性化原则,但在设计这个景观的时候前先是川推土机推为平地,然后设计一个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才建起来的景观,维持景观的运行又需要大量的能源,这叫人性化设计吗? 生态的景观设计以人类的长远利益为着眼点,通过景观设计师对生态理念的理解和生态原则的遵循不断使人类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因此,生态的景观设计才是真正的人性化设计!

第7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理;设计方法

引言: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月变得越来越快,城市化的进程也随着加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人们开始渴望从都市的繁华回归乡村的、回归自然,希望可以和大自然有一个更好的接触。于是,城市建筑开始向生态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我们今天说到的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风俗等等的因素,将建筑和环境融为一体的一种有机的结合体。生态建筑的出现,符合了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也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今天,我们就从生态建筑设计原理以及设计原则的角度,分别从生态建筑的概念、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三个方面分析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以及设计方法。

一、生态建筑的概念以及特点

生态建筑,这个概念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是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人们可以从生态建筑中感受到自然的气息,乡土的人情。所以,生态建筑就是建筑和生态学之间的一种有机结合体。生态建筑的出现充分的协调了人与自然以及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将自然和建筑很好的融合在了一体。关于生态建筑所具备的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生态建筑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这是因为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使用了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等一些可再生资源。比起传统的建筑,大大降低了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对保护环境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使用可再生资源建造生态建筑,大大降低了工程的造价,为节约成本、发展经济提供了更好的契约。

(二)、生态建筑在设计时采用了废气、废物无害化的措施。由于生态建筑在建造时不可避免的会排放一些废气,但是在设计的环节中,人们利用新兴科技对废弃物进行了无害处理的环节。使得排放出的废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生态建筑将建筑设计和环境文化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生态建筑,是建筑物本身的绿化和对周围环境的绿化。也就是说建筑的设计要和周围的环境紧密联合,这样一来,就可以从整体上完善了建筑物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由于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出现了环境污染与破坏相当严重的现象。于是又很多学者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建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生态建筑作为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建筑系统,从环境保护、降低能耗、改善生活等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但是,生态建筑的开发也不是随意而为的,生态建筑在建设时也需要注意一定的原则和理论。

(一)、生态建筑一定要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和环境保护和减少能源消耗联系在一起。之所以称之为生态建筑主要是因为,生态建筑与其他的建筑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仅仅满足了人们住宿的需求,而且满足了人们对生态环保的需求。因此,生态建筑在建造时需要满足以下的几点要求:其一、最大化的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其二、将建筑建造时的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的程度。其三、生态建筑要和保护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四、要为人民群众构造一个舒适环保的居住环境。其五、生态建筑要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是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条件下利用适当的技术,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物质空间。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非常注意建筑周围的环境。比如:水源、绿化带、地形、气候等等。要将这一系列的因素和生态建筑结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达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生态建筑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个体的单一性和整体性结合的原则。也就是要将生态建筑周围的环境和本区域的环境结合在一起,要考虑到生态建筑周围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充分利用起这些因素,打造一个具有更高效益的生态环境。

(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建筑材料,而这些建筑材料所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因此,生态建筑在设计时还需要注意使用高质量、无污染的材料。在选取材料时优先选取无污染的材料,并且要注意材料的可再生利用,尽可能降低材料的损耗。总之,我们要清楚一点,不管是传统建筑还是生态建筑最终的目的是为人们服务的,要严格做到以人为本、按照人的需求对建筑进行设计。

三、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而不是微观的设计。因此,在设计生态建筑时要考虑的方方面面的因素。从上文中,我们已经看到生态建筑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周围的环境、可再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等等。所以,在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当中,我们也要考虑的周全一些,比如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可再生资源、如何将周围的环境与生态建筑结合在一起、如何最大化的提高生态建筑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将建筑设计和以人为本结合在一起。

(一)、建筑方案的设计

在设计生态建筑的方案时,我们需要注意生态建筑要最大程度的尊重自然环境,在这个基础上优化设计方案、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建筑物的环境效益。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施工之前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详细的调研,包括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气候、地形、风力、生态环境等等。(2)、考虑到建筑物的朝向问题,需要考察周围的地貌特征、地势起伏特征、以及光照的强度问题。(3)、更多的使用自然能源,也就是可再生资源。比如:风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等等,从而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二)、毕竟,生态建筑的设计是为人民群众打造的,所以要将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建筑物只是人们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一个中介、一架桥梁。因此,我们在设计生态建筑时更要注意周围环境和使用者之间的联系。(1)、将建筑物定位到阳光较强的一面,增加建筑物的采光系数。(2)、建筑物的构造要尽可能的宽敞一些,设计一个开阔的平台,使使用者可以更好的和自然接触。(3)、箭镞无内部需要具备良好的通风设施,保证自然的气息可以顺利进入建筑物内部。

(三)、要考虑到节约空间、节约成本,建筑物的每一寸土地都要利用起来。同时也要在建筑物内部留有一定的空地,以备科技不断发展之后的不时之需。另外还需要减少资源的浪费以及建筑物废弃物的排放。(1)、对可再生资源做到最大化的利用,比如利用沼气发电、改善水循环系统、生活垃圾的二次利用等等。(2)、传统建筑的二次利用。如果我们要建造一些生态建筑,以往的传统建筑肯定就要下岗了。但是如果大量的使用拆迁的手段的话,会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所以,对于传统的建筑我们可以进行二次利用。(3)、对土地和植被要严格的保护起来。建设生态建筑土地和植被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大量的土地来进行生态建筑的建造,也需要大量的植被来改善周围的环境。用来确保一定数量的森林覆盖率。

(四)、建筑结构的选择

如何提高生态建筑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除了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之外,还需要满足人们对于生态建筑美观的需求。要对人的视觉进行适当的冲击。因此,就需要在生态建筑的结构方面多下文章。合理的结构设计不但可以提高生态建筑的美观程度,同时也可以降低生态建筑的能源消耗,为建筑工程节省一大笔经费,延长生态建筑的使用年限。

由于生态建筑需要具备使用空间和使用功能的限制。因此,在结构选择时需要下很大的功夫,一般常见的结构有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等等。而每一种结构都具有自身的优点。

目前,在国内常见的结构是悬挂式的结构,悬挂式结构的好处就在于在节省材料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节省出了大量的空间。这些好处全部满足了生态建筑的所有特点。

从节省能源、资源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选取一些轻质低耗能的结构,这些结构主要具备以下的两个优点:其一、材料的密度高,质量好同时可以节省材料的使用。从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能耗的排放。其二、结构轻便,便已施工,并且结构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样的结构类型主要是木结构和钢结构。但是由于木结构的承重能力不是很好,目前普遍不会使用。

结语:生态建筑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如果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是如此的迅速。人们也不会考虑到生态建筑的设计。因此,生态建筑的发展要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高新技术和新兴科技的进步也为生态建筑的发展带来的契机。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脚步月越来越快,我国的城市化的进程也随着加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人们开始渴望从都市的繁华回归乡村的、回归自然,希望可以和大自然有一个更好的接触。于是,城市建筑开始向生态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我们今天说到了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从中我们了解到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风俗等等的因素,将建筑和环境融为一体的一种有机的结合体。生态建筑的出现,符合了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也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

参考文献:

[1] 李金桥,石润泽,卢政光. 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探讨[J]. 山西建筑. 2015(22)

[2] 周晓艳,程磊. 原生态建筑的现代化设计探寻--以胶东海草房为例[J]. 生态经济. 2013(06)

[3] 刘强. 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研究[J]. 现代园艺. 2012(10)

[4] 陈波,杨卫丽,苏原. "3G-Box"复合型生态建筑设计--以"都市农业纳入到建筑系综合楼"设计为例[J]. 华中建筑. 2011(07)

[5] 周朝晖. 低碳生态建筑设计策略与实证分析--以某低碳展馆为例[J]. 建筑. 2011(09)

第8篇

【摘要】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必须遵从中药资源的自然属性。中药资源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的有限性与可再生性,生存环境的互补性,物种分布的地域性,药用价值的潜在性,生物物种的可解体性,分布、利用的国际性。

【关键词】 中药资源; 可持续利用; 属性

中药是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中药能够治疗疾病,是因为中药含有治疗疾病的活性成分或物质。祖国医药学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总结积累的经验,并逐步升华形成理论知识体系,用以指导实践,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九项传统医药学榜上有名,分别是中医对生命与疾病认识方法、中医诊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和藏医药文化等内容。如果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那么中药资源则是中医药瑰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祖国传统医学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中药资源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探求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原理、方法、技术和手段等,则是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药工作者永恒的课题。

1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任务

资源(Resources)是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包括自然资源与非自然资源。中药资源(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区域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的种类及其蕴藏量的总和,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中药资源包括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药资源、民间药资源和民族药资源。认识中药资源的特点及自然属性,有利于人们在中药开发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遵循生物物种的分布、生长、繁殖规律,不断提高中药质量,保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或TCM Resources)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确定中药资源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合理利用中药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中药资源能够不断的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医疗保健的需求。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紧密联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自于生态学,是一种资源管理战略,即将全部资源的一部分加以合理收获,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下,新生长的资源数量又足以弥补所收获的数量。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生物资源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通过人工种植、饲养或以生物技术为主要手段减少野生资源消耗;以保持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前提,确保当代人及后代人对中药资源的需求不断地得到满足。

2 中药资源的自然属性与指导意义

2.1 资源的有限性与可再生性凡具有自然更新能力和能够进行人工繁殖的生物资源,称为可再生资源(Renewable Resources),是中药资源的主体,包括植物药资源和动物药资源;凡是不具备自然更新能力和不能采用人工繁殖的自然资源,称为不可再生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矿物类中药就是不可再生的中药资源。

中药资源的有限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资源数量的有限性。指在自然条件下,野生中药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蕴藏总量是有限的,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再生增殖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如果采用人工培育或栽种的方式获得的资源,其质量同野生资源相比,可能存在差异。二是资源利用的有限性。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中药资源的认识和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也是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的重要任务。其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2.1.1 资源的再生必须与需求量一致对不可再生资源应尽量减少浪费,积极开发和寻找替代品。对于可再生资源,数量应大体上与市场需求量基本一致,资源的利用数量必须与资源的再生、增生、换代、补偿能力相适应,即保持供需平衡。可供利用的数量略大于或等于再生量,因为药物不同于其他商品,可以打折或降价销售。老百姓有句形象的比喻:“中药少了是宝,多了是草”,讲的就是减少中药资源积压浪费,保持供需平衡的大道理。

2.1.2 加大人工抚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对市场紧缺的野生资源,可采取引种栽培、人工抚育和养殖等方法来增加总量。

2.1.3 促进资源再生利用的良性循环可再生资源具有双重属性,若能积极有效的加以保护,并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有限的中药资源可以保持良性发展。反之,若不加以有效保护,乱采滥挖必然导致有限的中药资源,特别是野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濒临枯竭,甚至导致许多珍稀物种濒危灭绝,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是无法恢复的。

2.1.4 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今天,节约资源是全社会的首要任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包括3方面:一是对药用价值明确的中药,应扩大临床用途和扩大药用部位。二是应用现代中药提取分离技术,寻找和发现新的活性成分和药用价值。三是提高生物体内具有药用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提高产品质量。

2.1.5 加快寻找不可再生资源的步伐由于矿物药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社会需求量的增长,数量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求人们必须加快替代品的研究步伐,减少浪费。

2.2 生存环境的互补性中药资源生存环境的互补性,又称为生存环境的依从性。中药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是人们按照其药用价值进行划分的。而许多中药资源又是森林资源、农业资源,各种自然资源之间在生态效应上存在着互补性和依从性。以森林资源为例,能够为许多中药品种资源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例如中药天冬通常生长于阴坡的树林下;金果榄分布于以石灰岩为主的峰林中,生长在林层繁殖茂盛、林冠郁闭、林下阴湿的地方;天麻喜生林下腐殖质较多的土壤中,并与密环菌共生等。不难看出,中药资源的品种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森林资源、草原资源的生长环境和数量。生存环境的互补性带给人们的启示集中在两个方面。

2.2.1 合理布局,统筹安排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应坚持政府统一规划。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离不开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应该与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同步发展,需要当地政府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兼顾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利益,合理布局,统筹协调。

2.2.2 应用生物技术,扩大药源 在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应该借鉴林学、农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特别是在新种质资源的寻找和利用上,后者更具技术优势,例如农业、林业部门将生物技术应用于生漆、水稻、玉米产量的提高方面,与中药材生产部门相比,前者技术更成熟,更具优势。

2.3 物种分布的地域性太阳辐射、空气、水分、土壤条件以及生物链的存在等,为各种生物生存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若离开了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物种的质量会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其生存能力。中国有句古语“橘逾淮则为枳”,就是强调药材生长环境的区域性。在不同的气候、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下,生物的种类和质量不同,各种环境和物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维系着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不同物种或不同品种之间中药质量存在差异。

2.3.1 加大道地药材研究中国对道地药材的培育历史悠久。“道地药材”的形成,是区域性特有的优质中药资源种类的代表。其形成过程还包括优良的物种遗传基因、完善的栽培加工技术、系统的中医药学理论、长期的商贸活动以及地域医药文化的积淀等。研究自然环境对地道药材有效成分的影响,根据道地药材所需的自然条件和加工技术,扩大道地药材的品种数量,提高产量。

2.3.2 提高活性成分含量采用人工干扰的方法增加植物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最常见的方法是利用细胞工程产生次生代谢产物,例如通过紫草细胞培养产生紫草素,黄连组织培养产生小檗碱,长春花组织培养产生蛇根碱和阿马碱等[1]。

2.3.3 加大濒危物种的人工培育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人工培育珍稀濒危物种。任何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当被人们利用时,野生资源就会受到威胁,直至枯竭。例如市场应用良好的中成药原料如果完全依赖野生资源时,往往3~5年就很难维持。因此,国家鼓励对资源紧缺的大宗动物类药材进行引种驯养和对植物药进行野生变家种研究以及技术推广。药用植物栽培是保护、扩大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例如红豆杉是珍贵的抗癌植物。据测算,每生产1 kg紫杉醇,需16.67 t树皮,需采剥1500~2000棵大树,即使将全世界的现有红豆杉全部砍伐,所提供的紫杉醇也只能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可谓杯水车薪。发展种植是实现红豆杉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对策,而扦插育苗、发展人工原料林基地是最直接、最简单、周期最短、成本最低的方法。目前国内外正在尝试利用红豆杉细胞培养技术来生产昂贵的紫杉醇[2]。

2.4 药用价值的潜在性一种植物往往含有多种有效成分,能治疗多种疾病,只是某些成分尚未被人们所认识,需要在实践中构建中医药科研平台,加快研究步伐,逐步挖掘、发现中药潜在的药用价值。

2.4.1 加大活性成分与临床药效的相关性研究有的植物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临床用途不同,例如当归的药用部位为根,根的不同部位又有不同的功效,在根的用法上又有归头、归身、归尾、全当归之分,其活性成分有无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证实,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2.4.2 寻找活性成分与综合利用开发相结合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将利用非药用部位与寻找新的中药资源和发现新的活性成分相结合,将单一的中药资源开发转向多方位、多部位、多层次、多目标的综合利用开发。

2.4.3 寻找和扩大药用部位往往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不同部位通常有不同的功能,如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唇形科植物紫苏Pertilla frutescens (L) Britt等各个器官均可供药用。又如人参中也含有人参皂苷,已被收入《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

2.5 生物物种的可解体性中药资源中每一生物种群的总体数量都是有限的,当自然种群中的个体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生物个体间长期的近缘繁殖,其抗逆性、抗病性必然下降,其野生生存能力随之降低,久而久之,必然导致该物种的数量急骤减少,数量的减少更加剧了恶性循环,加速了某些可再生中药资源种类的解体。

2.5.1 野生濒危物种保护形势严峻生物物种的可解体性,给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濒危物种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客观上要求国家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否则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

2.5.2 抢救性保护工作比开发利用更重要资源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基础,在加强保护管理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进行开发利用。一是建议国家药品管理部门应尽快组织新一轮的中药资源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摸清资源储量和处于濒危状态的物种,为国家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对某些珍稀物种进行抢救性保护。例如国家在四川对国宝大熊猫实施抢救工程,在保护区内保护一级保护动物东北虎和华南虎等。

2.5.3 加大珍稀物种人工抚育的力度对于野生中药资源特别是珍稀物种首先是防止过度采挖或猎取,在采取有效保护的同时,进行人工抚育。例如,江西中医学院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对八角莲进行人工培育,已取得较大突破,在拯救和保护濒危物种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2.6 分布利用的国际性中药资源的国际性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资源分布的国际性,许多中药资源种类分布地区广泛,往往遍及同一气候的不同国家。二是开发研究的国际性,往往多个国家同时研究同一种或同一类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的开发。三是使用范围的国际性,某种新的药用资源或新产品一旦开发成功并得到国际认可,便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成为该国出口创汇的经济增长点。例如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开发就是最好的佐证,已在非洲国家广泛应用。

2.6.1 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开发新的中药品种及推广应用既要立足国内,也要面向国际,及时了解中药的国际需求现状及前景。

2.6.2 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借鉴和应用国外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加快对中药资源的开发研究和保护步伐,让新品种开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辐射全球。

2.6.3 资源保护的国际性中药资源的利用必须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生态环境和需求能力,既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群的需求,又不损害其他地区或国家人群的需求能力。

3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遵从中药资源的自然属性

中药资源的自然属性是由中药资源的本质属性和生物物种生存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无论人们是否认识,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遵循它才能促进中药资源的发展。反之,轻者导致资源的枯竭,重者直接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威胁,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或灾难。中药资源的有限性与可再生性、药用价值的潜在性、开发利用的国际性大多与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有关,人们具有主观能动性;生存环境的互补性,生物分布的地域性和生物物种的可解体性、大多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关,是生物生存繁衍的基本条件,反映出资源保护的紧迫性。人们在中药的开发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必须遵循或依从于中药资源的自然属性,好比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应该遵循的“金规铁律”;生存环境的互补性或依从性,资源再生的周期性和生物物种的可解体性,提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以及政府部门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应注重部门之间的协调,对濒危物种积极开展抢救性的保护工作,探索中药资源保护的新方法、新途径。各行业和各部门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应注意相互衔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部门利益而忽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方面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

参考文献

第9篇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采伐和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也越来越多,因而使得地球上越来越多的生态系统逐渐开始发生退化,譬如环境污染、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土地退化等等。面对着这些愈发严峻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人们渐渐开始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深刻思考。对于建筑而言,由于其在施工和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许多废弃垃圾、污染气体以及噪声等,同时建筑物本身也是一种能耗非常高的事物,其中所必要的照明系统、供暖空调系统、动力系统以及生活或办公设备系统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若想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当代建筑设计者在进行建筑设计之时,必须要考虑到生态文明这方面问题,要学会充分利用自然、发展自然、让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即是发展绿色建筑。这既是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是人们对建筑品质的更高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让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才能够让人们享受到更加健康和舒适的建筑环境。因此可以说,基于生态文明进行建筑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基于生态文明的建筑设计类型

1)生土建筑。生土建筑的最主要优点是能够利用覆土来充分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从而令建筑更加节约能耗。同时,生土建筑还有许多其他优点,如防尘、防震、防风暴、防噪声、防放射性污染以及防大气污染等,以及其非常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生态化绿色建筑。

2)节能节地型建筑。节能节地型建筑的设计出发点是力求节约更多的能源与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能源与资源的可循环利用,譬如将建筑物中的一些生活废弃物进行再利用等。节能节地型建筑的设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它需要建筑设计者不断利用新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技术来充分开发与利用自然中安全和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从而取代传统的不可再生资源,以为人们创造出一个个更加健康与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空间。

3)生物建筑。生物建筑的设计出发点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待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它将建筑物视为一个生物般的有机体,并对其中的种种建筑学问题进行深刻研究。比较有名的生物建筑设计概念如“蜻蜓农场塔”,它的设计理念和特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a.对种种传统和自然材料的建造方法进行了重新审视与研究,在采暖与通风等方面采取的并非机械设备,而是自然技术;b.无论是在建筑的总体布局方面还是在其室内的细节设计方面,都深刻体现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注重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使建筑物显得非常温和;c.利用科学与合理的方法来确定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注重人们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对建筑环境的影响,而非只注重建筑技术方面的问题。

4)自维持建筑。自维持建筑是一种基本可以完全独立维持全部运作的建筑,它一般只需要接受来自外界的自然环境输入。自维持建筑并不与煤气、水、电等市政管网相连,它是利用太阳能、风能、雨水等自然资源来为自身运作提供必需能源,并同时能够处理自身所产生的废弃物。如果用生态系统观对自维持建筑进行描述的话,它可以被称之为一种近乎封闭的生态系统,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调节的功能。

3基于生态文明的建筑设计要点

1)注重建筑的总体布局。基于生态文明进行建筑设计之时,应当要将建筑的整体布局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一般的生态化绿色建筑要具有较大面积的绿化带和景观带,并且还要对人们的生活区、娱乐区与商业区等进行科学划分。如北京市碧桂园生态小区就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化绿色建筑群,它在设计之时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把人与自然紧密相连,既凸显出了时代感,又充满传统文化气息。北京市碧桂园生态小区的总体布局科学合理,它主要分为中轴景观带、宅间绿地景观、滨河景观带以及东面休闲运动区四大分区,每个分区既独立又相连,充分体现出了“生态化”理念。

(2)遵循三大基本原则。基于生态文明进行建筑设计之时应当要遵循三大基本原则,即舒适化原则、运用自然原则和自我调节原则。舒适化原则就是要求建筑设计者在进行建筑设计之时要尽量将其设计得更加舒适、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令建筑室内的空气质量更加优质、温湿度环境更加适宜、视线环境更加广阔、光环境更加充足以及声环境更加安静等;运用自然原则就是要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风能、雨水等自然资源来代替传统的不可再生资源,从而减少建筑的能耗,并为人们创造出一个更加健康的建筑环境;自我调节原则就是要让建筑本身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功能,使其能够对通风、采光、温湿度等方面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以及能够进行自我净化、减少污物和噪声排放。

(3)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基于生态文明进行建筑设计之时应当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雨水等。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它在建筑当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如利用太阳能热水器进行烧水可以大大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化石燃料的使用,同时还能够减少污染或有毒气体的排放;其次,利用太阳能光电技术发电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某些用电高峰时节的建筑用电问题,方便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再者,利用太阳能蓄热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冬天采暖,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能源消耗。风能和太阳能一样,也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利用小型或者微型风力发电机发电能够为建筑提供绿色电能,以及合理利用风能还能够为建筑室内提供优质的空气质量,从而改善室内环境。雨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资源,在建筑当中合理利用雨水系统能够节约很多能源,如在一些高层建筑当中,就可以利用屋顶花园雨水储存与利用系统来进行水资源的储存与循环利用,这在北方水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建筑设计当中尤其值得推广。

4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绿色电力;成本核算;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108-01

引言

电力企业是我国的经济基础产业,现今,在我国,发电主要是用煤发电,这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由于人们对电的依赖,电力能源必须开发,在其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就必然造成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被污染就会增加治理污染的成本。治理污染的成本是现在的发电企业所应承担的,而且今年这种成本逐年增加,使得企业的效益明显的减少。因此引进绿色电力成本核算对于降低电力企业的成本,减少能源的消耗,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绿色电力成本核算,纠正对成本内涵的不正确理解,为治理环境问题提供充分的费用保证,是发展电力减少污染的必要手段。

一、绿色电力

(一)绿色电力的概念

在生产电能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的不可再生资源被消耗,在对资源不断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治理环境势在必行。治理环境所需要的成本,就必须在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体现出来。所谓的绿色电力,是指伴随着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人们逐渐的不再利用不可再生的资源生产电力,而是选用一些可再生的能源(比如太阳能,地热,风能等)进行电力的生产。绿色电力的生产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由于不是燃烧的煤炭所以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污染性气体,而且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使用绿色电力还能够节约煤炭资源,而且由于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就减少了温室效应的发生机率。

(二)绿色电力的发展

现在各国都非常重视绿色电力的发展,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方。在我国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技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在荷兰,它的绿色电力市场是全国性的,他们国家的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各个绿色电力供应商的信息,并依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性消费。调查显示,近年来荷兰的绿色电力用户持续增加,有力的保护了荷兰境内的不可再生资源。当然除了荷兰,美国等一些其他国家在绿色能源阶段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绿色电力能够节约不可再生的资源,而且绿色电力环境污染小,能够减少治理环境所需要的费用,节约人力和物力。因此绿色电力的发展是以个必然的趋势,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

二、绿色电力的成本核算

(一)绿色电力成本核算的内容

成本核算是企业再生产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消耗和生产产品的成本消耗,在电力企业单位中传统的成本核算是包括生产,销售电能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消耗,以在及运输过程中,材料的消耗,运输过程的消耗等,还有就是在电力生产,销售,运输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消耗等。传统的电力成本核算,没能体现出电能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可能部分企业的成本核算中体现出了对环境的影响,但是也没有完整的电力核算体系。考虑到外界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对电力成本的影响,分析绿色电力核算的成本,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电力分析体系。绿色电力成本核算应该考虑到绿色成本。而所谓的绿色成本就是治理电力生产,销售,运输过程中,对不可再生资源,生态环境等的破坏所产生的成本。要建立完整的绿色电力成本核算体系,除了要包括现行的成本还应该包括反映资源消耗和对环境影响补偿所成省的成本。

(二)绿色电力成本核算

1.内部成本核算

电力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它并不像其他的企业一样,有待生产和库存的产品,电力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都是在极端的环境里完成的。所以,电力企业成本核算的内容主要是维修费和运输的材料费以及员工费等。内部核算成本,是对企业自身生产所需要的成本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分析。但是其完全不能体现出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破坏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内部核算成本就是传统的电力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

2.外部成本核算

在现在所提倡的绿色电力的成本核算中,相较于传统的电力成本的核算是增加了绿色成本在内,也就是所说的绿色成本,这是由于解决电力生产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所产生的成本。这部分成本不能够转嫁给其他人,更不能够转嫁给社会,是电力生产企业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先进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会采取相应的方法减少外部成本。比如资本化处理,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使用一些设施减少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作为固定的基本支出。或者在施工的过程中,聘请一些技术人员,依据科学技术,对生产,销售,运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外部成本计算,对环境危害严重或者严重影响生态的活动和产品,进行改革。对于一些无法改进的施工方式,可以按照比例相应的增收部分税金,根据税收进行外部成本的估算。

3.资源成本核算

由于绿色电力的发展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对资源成本的核算站们制订了一套自然资源折耗估计方法,依据这套方法进行资源成本核算。

三、我国绿色电力成本核算的发展

绿色电力的提出具有科学性和发展性,而且绿色电力成本核算的提出符合我国的国情,也响应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的指导方针,因此绿色电力成本核算在我国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在我国绿色电力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地重视,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支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二绿色电力的开发和使用展现了很好的成果。

结语

在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备受关注。电力企业是关系到人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企业。电力企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关系到了人民生活和工作的安稳,但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觑,绿色电力的发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了解绿色电力的概率和发展,以及绿色电力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寻找绿色电力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利于电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对于绿色电力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11篇

1.概念

人类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在协调系统平衡中起核心作用。

2.分类

自然资源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含着许多形态和性质很不相同的物质。自然资源大类分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

根据能否自我更新和人类的利用情况,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指恢复速度较快的资源,包括:恒定存在的资源、可循环再生的资源、人类劳动创造的各种社会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指相对于人类的自身再生产及人类经济再生产的周期而言不能再生的各种资源,主要是各种矿产资源。

再生性的自然资源:供给稳定、数量丰富,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因利用而枯竭,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全球性水资源、大气和气候等。

非再生性的自然资源: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形成的,数量有限,其中有的将会枯竭,如化石燃料;有些则在不合理利用时才会枯竭,如能适当利用就可不断更新,如生物资源。

可更新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地区性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等,借助自然循环和生物自身的生长繁殖而不断更新,保持一定的储量,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便能够做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使用不当,使资源受到损害,破坏其更新循环过程,会造成资源枯竭,不仅经济受到损失,严重时将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

可再生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有: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自然资源。可分为:①常规能源,即大规模广泛应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②新能源,即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

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相互关系图

二、我国的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1)自然资源大国:土地面积、矿产总量世界第三,耕地总面积世界第四,河流径流、森林面积总量世界第六。

(2)人均资源不足:人均土地、耕地占世界人均量的1/3,径流量占1/4,森林占1/5,矿产占3/5。

2.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1)水资源特点

①总量丰富(年江河径流量世界第六)。

②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的变率大)。

(2)水能资源特点

①蕴藏量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②地区分布不均,实际开发水能从多到少依次为:西南、中南、西北、华东、东北、华北。

70%分布在西南三省一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长江水系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目前,已开发的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3)水资源短缺问题及措施

短缺

原因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季节、年际变化大人口剧增,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浪费严重水污染解决

办法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引黄入晋、南水北调),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兴修水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控制人口增长,节约和合理用水、合理调整水价防范和治理水污染

(4)主要水电站

三峡、葛洲坝二滩 龙羊峡、李家峡万家寨小浪底岩滩、大化隔河岩五强溪湖北四川青海山西、内蒙古交界河南广西湖北湖南长江雅砻江黄河黄河黄河红水河清江沅江

3.森林资源

(1)特点: ①宜林地区广,树种丰富;②森林覆盖率低,林木蓄积量少;③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2)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①林业的现状与问题

现状: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木材供应基地,其中黑龙江省最多,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问题: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资源减少、材质下降;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采伐以皆伐为主,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森林火灾和虫害多有发生。

②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

这是东北林区的一项首要任务,具体措施是:

坚持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 按采伐量不超过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采伐量,积极营造人工林。从长远看,营林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利用,是林业生产的根本。

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

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

加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③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

挖掘森林工业发展的潜力,关键在于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最大限度地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是东北林业基地发展的重点;从事采集、养殖、栽培森林中的动植物资源,是林区人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发展温带水果,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南部的丘陵柞林地区,发展柞蚕生产等途径。

(3)三大林区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我国最大天然林区。

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岭等东南林区——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我国人工造林面积世界首位。

(4)主要林业生态工程

①“三北”防护林体系——“世界生态工程之最”: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旱涝灾害发生频率,改善生态环境,改变社会经济状况。

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③沿海防护林体系:缓解台风、海啸、暴雨的侵袭。

④太行山绿化工程: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缓解华北水资源短缺状况。

⑤平原绿化工程:保护农田。

4.草场资源

我国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面积3.3亿公顷,为耕地的3.5倍。

主要牧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宁夏牧区、南方草山草坡。

5.自然保护区

目的:保护生物多样化和各种生态系统。

13个自然保护区加入全球人与生物圈计划:长白山、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盐城、神农架、卧龙、九寨沟、天目山、武夷山、梵净山、茂兰、鼎湖山、西双版纳。

6.土地资源

(1)特点:①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③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较少:印度耕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30%,我国10%多一点人均耕地面积为0.08公顷/人;

④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2)类型和分布耕地: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北方以旱地、南方以水田为主

草地:非季风区的高原和山地,南方的山地

林地: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西南山区(横断山、雅鲁藏布江谷地)及东南部山地

(3)问题:①土地退化:水土流失量居世界之首;沙漠化面积增加快;草场超载、草质下降、森林减少;土地利用中的次生盐碱化严重。

②耕地资源减少:建筑用地占用,耕地退化荒芜。

(4)保护措施:依法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开源节流,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5)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7.矿产资源

(1)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煤、铁、石油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磷矿南方居多。有利于在资源集中地区大规模开采,但加重运输负担。

①煤:华北、西北、东北、西南;②石油:东北、华北、西北;③天然气:西南、西北;④铁矿:辽宁、河北、四川;⑤磷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

(2)能源矿产中煤居首位,煤炭产量世界第一位,石油产量和发电量居世界第四位。(3)铁矿:钢铁工业的“粮食”,钢铁工业又是衡量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我国铁矿资源丰富,其中以河北、辽宁、四川三省最多。

(4)有色金属矿丰富

(5)主要问题: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等。

(6)发挥地区优势,建设区域基地

有色金属矿产基地——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稀土工业基地——内蒙古;磷矿基地——湖北、云南、贵州等等。

三、世界的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分布形势: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寒带地区;草原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半干旱地区。

2.生物资源

(1)森林(两大林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与几内亚湾沿岸及东南亚。

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

(2)草原

温带草原: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中部。

热带草原: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

高山草甸、河漫滩草甸。

3.水资源(径流总量由大到小)

大洲: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国家: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

4.矿产资源

(1)分布

铁矿:俄罗斯、巴西、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

煤: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

石油:中东地区储量占世界总量一半,也是世界最大生产和输出地区,此外,俄、美、中、墨、英等国产量也较大。

第12篇

[关键词]被动房;节约能源;发展前景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8-0066-02

从2010年5月17号日国内第一座被动房(Passive House Darmstadtk Rantehstein)一汉堡之家在上海世博园落成,到2014年7月1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总理共同见证青岛中德生态园项目签约,被动房频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究其原因,这是由于近年来能源消耗的大幅上升以及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对节能环保生活方式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被动房的出现则正好顺应了这一趋势。

1.发展历程与评判

被动房在国内建筑节能领域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88年由阿达姆森教授和菲斯特博士提出,是指不借助传统采暖空调系统,仅靠自身密闭性极好的外墙及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来维持室内环境舒适的建筑。在此之后,菲斯特博士于1996年9月成立了被动式住房研究所,用以研究被动房标准。到2013年,德国已建成被动房40000多栋且以每年3000栋的速度递增。欧洲其他国家被动房的发展也十分迅速。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关于被动房的评判参数包括一次性能源消耗(≤120 kWh/(m2・a))、换气次数(≤0.6次/h)、热桥损失系数数值(≤0.01w/mk)、超温频率(≤0.1)、实际制冷需求量(≤15kWh/(m2・a))、采暖热能需求量(≤15 kWh/(m2・a))。

2.与传统节能住宅的比较

2.1节能标准的差异

被动房与传统节能住宅的区别从根本上讲就是节能标准的不同。首先,被动房采用一次性能源消耗作为评价参数,而传统节能住宅以电热消耗量作为评价指标;除此之外,被动房以总能源消耗作为节能指标,传统住宅以暖气空调系统的消耗为节能指标;最后,作为被动房重要技术指标的气密性在传统的节能住宅中没有要求。

2.2设计及施工的差异

节能标准的不同,使得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技术工艺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

(1)建筑环境选择。被动房要求冬季可充分利用太阳光能,夏季可自然通风散热。设计需要考虑环境因素。

(2)建筑造型选择。为减少不必要的热桥散失热量,被动房要求建筑保持表面平整,体形系数控制在0.4以下。

(3)围护结构的施工。按被动房标准,外墙和外门窗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1.5 W/(m2・k)和8W/(m2・k)。在外墙施工时多采用导热系数小于3.2W/(m2・k)的EPS板;在外窗方面,被动房通过调整窗户保温方式、所在位置、使用窗台板来提高保温性能。

3.被动房的主要技术措施

3.1外部围护结构的保温技术

为提高外墙和屋面的保温性能必须采用保温材料。常用的保温材料包括玻璃棉、聚苯板、矿棉、木质保温材料等,在欧洲主要采用XPS挤塑聚苯板和岩棉。即使采用了建筑保温材料,保温材料的厚度也要大于200 mm,以此来控制结构的传热系数

为提高被动房外窗的保温性能,对玻璃和窗框的形式也有要求。双层中空玻璃及断桥铝合金窗框是较好的外窗和窗框形式。传热系数2.4 W/(m2・k)的取值也远大于被动房对传热系数

3.2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

被动房依靠对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来达到室内环境舒适。对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是被动房成行的关键。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技术及地热泵技术)逐步发展起来。通过这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了最大化。

4.被动房在国内的发展前景

4.1经济型分析

被动房要想通过利用密闭性优良的外墙以及对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来减小对传统供暖系统地依赖,就必须采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同时还有增加一些可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设备,这必然会造成成本的上升。但是传统供暖设备的减小以及后期运营的消失会使建筑成本大幅下降。

参照国外经验,发现被动房在前期的建筑成本投入比传统节能房屋约高出5%~15%。但是随着建筑使用时间的增长,增加的成本会因为能源消耗的降低和运行费用的下降在5-10年内收回。并且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这一时间将进一步减小。

4.2技术性分析

随着国家对建筑节能标准系统的不断完善,使得被动房和相关的低能耗建筑有了技术标准依据。同时,通过对国内现有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的调查发现,建造被动房所需的产品与技术在国内基本都可以找到,并且大多数产品与技术已经实现了本土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建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