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于网络的感悟

对于网络的感悟

时间:2024-01-03 14:34: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于网络的感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于网络的感悟

第1篇

1.1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和谐关系

1.1.1网络丰富了汉语言文学内容

网络技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网络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资源的整合。相对于汉语言文化而言,网络技术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拓宽了汉语言阅读的人群,比如国外的一些文学爱好者可以借助网络就可以阅读我国的经典文学,同时网络的出现也为人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人们阅读的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以纸质为形式的书籍上,这样可以为阅读人节省购买书籍的金钱和时间,让他们更加便捷的通过网络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

1.1.2汉语言经典阅读可以净化网路环境

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包含中国经典文化,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是对中国历史文人生活经历、创作精神的宣传与继承,通过阅读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让他们感知文化价值,可以净化阅读人的心灵,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树立优质的品质,这样可以让他们在网络环境中抵制各种不良的信息,宣传与发扬经典文化作品的内在价值。

1.2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冲突

人们通过网络阅读到了大量的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但是人们通过网络阅读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感觉器官的乐感,而不能达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网络的出现阻碍了汉语言经典作品的阅读与体验,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冲突主要表现在:

1.2.1在表现形式上的冲突

虽然网络为汉语言经典作品提供了广泛的展现途径,但是学生真正利用网络资源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人非常的少,学生真正关心的是一些网络中出现的各种网络言情小说、虚拟网络游戏说明,以及网络新闻等等具有现代气息的文章,造成这种冲突的主要原因就是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需要学生静下心,慢慢的阅读,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感悟作者的写作情境,并且实现与作者在内心深处的心灵沟通,因此他更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沉淀,而网络更多的是一种浮躁喧哗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心灵感悟阅读,比如在网络上阅读经典作品的时候,阅读人常常会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分散阅读者的精力,导致他们不能静下心细细的品读经典作品。

1.2.2在时代背景上的冲突

网络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会影响人们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生活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内心具有较大的浮躁情绪,甚至一些人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产生了怀疑的态度,而经典文化作品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时代背景特性,比如《三国演义》反映的是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而《茶馆》、《雷雨》则是对旧社会、民国初期的社会现象进行的描述,而学生要想感悟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必须要将自己处身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但是现在的人们是没有足够的精力让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情境中,因此时代背景的不同,人们无法体会文学作品的情境是影响经典作品阅读的重要屏障。

2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结合点

虽然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与体验之间存在着表现形式、时代背景上的冲突,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结合,通过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可以实现二者之间关系的平衡。

2.1将经典阅读转化为网络视频资源,鼓励学生阅读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文字性的作品不感兴趣,而对于图像、声音相结合的作品则表现为非常的关注,而且现阶段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依靠网络视频资源,因此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可以将一些文字性的经典作品转化为具有图像与声音相结合的视频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学校要组织相关的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社团组织,比如组织说书论坛,说书论坛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说书活动,在说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将自己阅读的一本经典文化作品以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说出来,让学生们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当然学生在进行说书之前需要认真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感悟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将作者的真实想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在说书的过程中熟练的讲解,同时学校可以将学生说书的的视频放置到网络中,让更多的感受说书的乐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2.2将课堂变成舞台,提高学生参与兴致

单纯的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由于其内容枯燥、篇幅过长、情感过于细腻等对学生产生不了足够的吸引力,而如果转变阅读方式,将汉语言文化经典作品转化为舞台效应,就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进而在社会层面形成良好的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氛围,比如目前被学生们广泛演绎的《茶馆》就是一个很好地说明,学生们通过演绎《茶馆》话剧,可以提高学生对《茶馆》著作的了解,进而引导着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同时《茶馆》话剧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舞台以及配套设施,比如灯光、音乐、背景等,这些相关配套设施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利用网络制作,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学生了解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比如舞台中的背景音乐要根据舞台人物的情感起伏而变化,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汉语言经典作品的情感;同时也要鼓励人们将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借助网络技术实现经典文学作品影响范围的扩大,比如人们对《西游记》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变,这样《西游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会无形之中得到提升,人们也会无意识的阅读《西游记》。

3结束语

第2篇

现代社会中,各种主导的传播媒介都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原始传播阶段,文学主要是由人们口口相授传播的。因此,传播者有很高的权威性。由于传播生动形象,互动性很强,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自我创作。另一个视角看这种传播方式很受时空的影响。过去的大部分的文艺作品都不能保存下来。活字印刷术及造纸术的发明与发展使传播得到了新的发展。这种传播方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保存了大量古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得读者有机会欣赏前人的,甚至是千年前的作品,为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电子传播发展,一方面扩大了读者的范围,兼有字、音、画、多媒体的多种形式,但是基本上也被权威机构所垄断,在本质上与纸张传播大致相同。网络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介。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首先,没有了以往纸张传播、电子传播的审查制度,没有特殊的原因,创作者一般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发表自己的作品的地方。其次。接受者的阅读环境发生了变化。以前主要是书本阅读一现在变成了对着电脑屏幕进行阅读,不同的阅读环境对接受者的心理和状态等等要素都会产生影响;三是,网络上创作者和接受者互动流活动增强。网络的作品所在的页面大多设有发表评论的地方,读者可以直接发表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另外还可以通过QQ、E-mall、等网络工具与创作者进行交流。

现代生活中众多网络文学爱好者,不仅是上网为了学术研究、文学交流的,有一定审美基础的读者,也不仅仅指那些文艺理论批评家们。这里的文学接受主体更主要的是泛指所有上网浏览网络上的文本的广大网民。

网络文学的范畴。主要是指网络文学不仅仅是指历次网络文学大奖评选出来的那些“代表作品”,更重要的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网络上的文学现象,具有网络文学特有的一些鲜明特征,如作者的“大众化”、内容的多样化、传播的网络化、创作立场的“民间化”的文学作品。

二、网络主体特征及对其文学接受者的现实影响

网络是一种新生的、时尚的新技术工具,其使用的主体必然是趋向于知识化和年轻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基本统计网民共有1.2亿,其中男性65.1,女性34.9;而未婚青年人占到60%左右;35岁以下的网民所占的比例是83%:另外网民受教育的程度如下:高中以下15%,高中(中专)20%,大专25%,本科25%,硕士以上10%。网民的职业上,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占了前两位,分别是30%和15%。收入上,2000元以下的人群占了80%。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网民以男性、未婚者、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体,大学本科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人以及低收入者占据网民的大多数。

在当前网络高度普及的时代下,公众面对变化多端且充满诱惑的社会,往往会感到迷惑、失望、压抑。许多年轻人由于学业、工作的压力更显示出抑郁、浮躁、情绪化倾向。在现实中,年轻人的情感通常处于焦虑状态,但是由于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自尊心理的束缚,往往不能完全的释放自身的情感。但他们面对网络的时候,虚拟的网络可以掩饰他们的真实身份,网络的虚拟化使网民完全不用考虑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自由地宣泄自身的情感。由于大量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往往与他们理想中的要求差距很大,虚拟的网络可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现实生活中这类等级观念的困扰,尤其是经济、精神的困扰。网上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情感宣泄化,网上的语言,行为也是直截了当的。

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据调查分析。同传统的文学接受者相比,网络文学接受者面对网络时,其特点主要是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面对的文学创作主体、文学基本形式不一样;(二)阅读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三)有一个能够与作者进行直截了当交流的平台——网络。

接受者面对的文学创作主体、文学文本的不同。由于网络传播媒介的虚拟性,没有以往的审查制度,这就使绝大部分有作品的人有了发表自己作品的机会。原来只有作家和少数文学修养比较高的人才能发表作品的局面被打破了,创作者的群体增加了大量的普通公众。为此,创作者的总体地位下移了,创作不再是个别人的“特权”了。因此,在网络文学上,并不是人人都是“作家”,那些在网络上写作发表文章的人,人们更愿意称他们为“网络”。网络作者和传统作家还是有着一定程度的区别。

网络作者的这种运作方式也就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会像传统作家那样,把审美要素放在第一位,并去追求的文本的审美性。网络作者的文本几乎不会有什么创作前的准备阶段,他们所抒写的基本上是个人的经历和情感。在社会感悟上,网络作者与传统作家就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心理学中,感悟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整体反映,分为对物的感悟和对人的感悟。传统作家处于出版的审查制度和个人名誉的考虑,他们对世界的感悟往往是经过审美过滤的,是经过艺术家的审美加工后表现出来的。对于网络,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基本不用考虑到个人的名誉,社会规范的影响,大多是直抒情怀,把自己的全部经历、情感吐露出来。为此,网络上的文字更多的真实的表现了作者对世界的感悟,是个人心灵的直接表现。但是这样也造成了网络上的文字趋于情感宣泄化,过分的强调某种而丧失了理性,普遍缺少诗性自律。

社会心理学指出,角色扮演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通过对他人的言行的判断和理解,从而做出对自身行为的调解,决定自我在活动中的行为。角色扮演一般组成的结构如下:角色承担者,角色行为目标,互动和互动过程所处的社会情景,角色行为规范。从这样一个结构,我们就能够对各种角色的发生发展做出比较清晰的分析。从我们出生开始,就不断进行自我意识的成长和扩展,开始不断地进行,扮演成人的角色,比如过家家、盖房子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儿童成熟的标志,也是一种自然的成长过程。随着我们的逐渐成长,周围的环境规范慢慢地约束了我们的行为,使我们不能过多的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面对复杂的社会,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是不断地尝试各种环境下的生活形态,扮演着固定的社会角色,如学生,儿子。男性等等。儿时的那种扮演的欲望。在诸多的社会规范的束缚下被压制,慢慢消失。但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又唤起了我们的这个欲望,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如超越时空性、匿名性等,造就了与平时生活的社会环境迥异的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生活的角色的随意性更大,角色可以进行自由地转换。

网络时代是网络传播媒介为受众者和创作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从接受美学出现以后,读者对文学活动的意义开始被人们所重视,在传统的文学中,广大读者的意见却难以直接反映到创作者那里。过去,众所周知在社会中只有文学批评者的意见才被人们所重视。因而,文艺批评者的意见更具有专门性,对文本的理解也往往更为深刻,对创作者的创作也更具有指导的意义。但是绝大部分的读者的意见,哪怕只有一个“好”或是“不好”的声音也难以直接反映到创作者那里。许多著名的作家会有大量的读者与他们写信交流,同时有许多敏感的读者会根据时局适时地写信给编辑部,进行评论;也可能就基本社会问题与作家进行交流。由于信函的时间延续性,滞后性,大多作家一般不会跟创作者进行交流。一般的不知名的作家,即使读者为他们的作品所打动,读者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跟他们进行联系。所以,在传统的文学活动中,读者的声音很少为创作者所知;创作者也往往只能通过自己作品的销售量大概地了解自己的作品是否为读者接受,根据读者的意见调整自己的创作。在另一个视角中,在网络文学的广泛开展,网络为接受者和创作者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快捷的、方便及情感的交流平台。当下一些著名的网络文学的网站,在发表作品的网页下面都有供读者发表自己意见的位置。这样,读者在阅读完作品之后,可以直接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一个“好”字,或是批评性的文字。同时,创作者也可以直接看到读者对自己作品的感受。甚至,他们还可以通过E-mail、QQ直接进行交流。接受者可以向创作者谈自己的感受,对作品的建议;创作者也可以向读者进一步的阐释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反映调整自己的写作。但是,这样的交流也是通过虚拟的网络进行的,交流的双方隐藏在网络的背后。这样的沟通与传统的沟通必然是不同的。

第3篇

文学教育集鉴赏性、教育性、艺术性以及人文性于一体,将其应用在高校的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部分大学生尚未形成学习、阅读文学的良好习惯,因此需要高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学的魅力。

一、文学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真”

“真”是文学的根本。近代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鲁迅先生,其文学作品生动、真实的体现了“吃人的旧社会”。鲁迅先生通常都使用写实的写作手法,将真实的旧社会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同时切实的表达民众的疾苦,读过鲁迅先生作品的人都能够感受到旧社会对人们的压迫。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需要承担社会发展的重任,在?读鲁迅先生文章的基础上,认识、感悟现实生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处于高校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因此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初步形成对社会的认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给予学生社会经验,激励学生勇敢强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培养学生“善”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通过简单的六个字总结了人性,表达每个人都要善良的本性,而阅读、学习文学作品就是挖掘“善”的有效途径。沈从文先生是文明中外的作家,《边城》耗费了他大量的心血,借助文字表达自己对于“善”的真实理解。作品中,老船夫、顺顺等人物形象给读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影响着对着对于“善”的理解。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少年强则国强”是最具影响力的语句。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肩负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使命,在高校开展文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善”的认知,并尽可能将其应用在生活中,小到与同学和睦相处,到关心国家、社会的发展,做一名正直、善良的中国公民。

(三)培养学生“美”

“美”是文学极致的体现,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散发着“美”的气息,通过阅读能够使读者感受到文学的意境,引发读者的感悟。通过文学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作品的审美能力,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通常情况下,著名的文学作品符合社会大众的审美标准,基于这样的前提,大学生能够通过文字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体会唯美的意境[1]。

二、发挥文学教育对于人才培养价值的措施

(一)重视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分支,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目前,部分高校需要提倡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情怀与意识,但依然有个别高校忽略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在文学方面的发展。因此,高校的管理者需要充分认识文学教育的价值,推动文学教育的发展。

例如:(1)在高校中为文学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将具有文学色彩的标语张贴在校园之中,同时开展文学比赛活动,为学生营造文学氛围,增强学生对于文学教育的意识;(2)开展教师培训活动。部分教师自身没有良好的文学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阅读著名的文学作品,然后开展演讲比赛,邀请全校的学生作为观众甚至评审。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加强学生对文学的重视,做到上行下效。

(二)遏制网络小说

从广义的角度分析,文学也包含网络小说,网络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优质的小说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悟人生、思考人生的能力,但目前部分网络小说缺乏“营养”,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不利于学生健康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控制学生接受网络小说的频次,加强经典文学作品的授课。就高校而言,要尽可能的遏制低俗网络小说的流行,如果有学生沉迷于网络小说之中,需要辅导员及时的进行交谈与教育,帮助其走出网络小说的影响。

例如:高校可以在图书馆中增加经典文学的藏书量,并延长开放时间,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与各大网络小说平台合作,实行实名制政策,如果登录身份为学生,则要限制阅读时间,避免学生受网络小说的影响;制定相关的政策,考核学生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并将其与期末的学分、成绩挂钩,提高学生对于文学著作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避免低俗网络小说对于学生的影响,保障学生能够回归至正常的生活与学生的轨道,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2]。

(三)优化文学课程

在高校,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系统性,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保障课程的连贯性。因此,需要在高校四年的教学中,安排不同数量的文学课时,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接受到文学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另外,适当的提高文学课程在学分、成绩之中的比重,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文学课程的积极性,发挥文学教育对于培养人才的价值。例如:大一学生刚刚离开高中校园,对于很多的文学知识依然记忆深刻,因此需要“趁热打铁”,每周设置3节文学鉴赏的课程,为之后的文学教育奠定基础,提高文学教育的质量。

第4篇

一、网络阅读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让学生掌握思维技能,学会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阅读教学期望达到的重要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语文阅读应该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感悟,引导学生透过文字看到本质,将先贤智者的思想化为自己的见识,并借鉴其中的方法、经验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思维。网络阅读的目标往往是功利性的,或者为获得单一的而读,或者是为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搜集资料,在快速阅读中,很难做到沉静。学生追求的是成绩,是娱乐,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完善,从学生的写作实际来看,思想肤浅、低幼化已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阅读中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其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很难得到培养。

二、网络阅读影响了学生们的阅读方式

诵读,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朗朗书声,能带领阅读者走进韵味、情感、想象的世界;默读,冥思沉想中,读者与作者相互沟通交融,精神游刃于作者的内心世界;精读,揣摩品味中,感受着文学的魅力,享受着阅读带来的美妙感受。而在网络阅读中,在互联网上,在手机上,在平板电脑上,一目十行甚至百行的浏览速度,鼠标随意轻点的潦草,手指迅速滑过的浮躁。大量庞杂的信息使学生选择、分辨、理解的能力渐渐消失,速度、数量成为阅读的追求。浏览阅读、快速阅读、浅阅读成为网络阅读常见的方式,缺乏思考下的深层阅读。

三、网络阅读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来自于对阅读的热爱。“韦编三绝”、“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读书故事,印证的正是读书人热爱学习、勤奋刻苦的情感态度。据统计,以色列人人均占有的图书量、每年读书的时间和数量,都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德国有句谚语:“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这些例子,都昭示着阅读人对书籍的喜爱。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纸张,在午后的阳光下,在细雨霏霏的夜晚,在一杯香茗的氤氲中,翻动书页时所带给人心灵的巨大享受以及眼与神的互动,是网络阅读所不能给予的。网络环境下的阅读,缺少一份发自内心的感悟,信息的被动接受不能算作是有意义的阅读。而受青年学生追捧的穿越类、奇幻类、灵异类、言情类、游戏类等粗糙的、靠读者点击率产生的内容,并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

四、网络阅读弱化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网络,给当代中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生活所无法比拟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虚拟,可以凸显个性,可以发泄,可以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尤其是,这里没有评分标准,没有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下的好坏之分、高下之别,只有点击率,很容易满足高中生渴望被认可、渴望自我表现的需要。网络语言,是网络环境下的交际语,杂糅了数字、符号、拼音、英文字母等元素,在这里,一些戏谑、个性、模仿、创新、搞怪等语言被崇尚自我的中学生追捧。这里,笔者并不反对生动形象,无妨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体现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的网络语言,有的网络词汇甚至在经过了一定的时间考验后被社会普遍接受并进入基本词汇。如“给力”(够劲,使人振奋)一词,第一次出现于《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0日头版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中,标志着网络流行热词正式进入主流文化。但是,更多的,“很男人”、“很书本”、“狂晕”等并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的网络语言开始被学生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以及与同学的日常交流中。一方面,是学生的生活语言交流环境,另一方面,是语文课堂比较僵化的阅读教学,课堂所学是为了考试成绩,网络阅读所学很多被用于日常交往,所用与所学脱离,将极大地影响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意识,影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方面网络阅读与学生的课外生活密切相关,易于被学生接受和应用;另一方面,由于教师不方便指导而使学生的网络阅读带有极大的随意性、盲目性的特点。据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手机正因为是学生阅读网络小说、玩游戏等影响学习的工具而成为笔者所在县各中学收缴和打击的对象。高中生的鉴别能力和控制能力还比较弱,并不能根据学习生活的需要来很好的利用网络阅读。因此,网络时代下,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内阅读的兴趣培养、方法指导,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与学生课外网络阅读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学会网络阅读,使网络阅读发挥有价值、有意义的功能。

首先,要让学生对网络阅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加强引导,增强学生的阅读自控力,对于不良信息、垃圾信息等要有筛选、甄别、拒绝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不良的网络阅读内容使学生沉迷的程度堪比网络游戏,因此有些教师视网络阅读为洪水猛兽,进行围追堵截,而缺乏对学生的正确疏导,最终造成学生对网络阅读的盲目追捧。

其次,应该教会学生网络阅读的方法。相对于传统阅读,网络阅读的超链接、超文本的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为丰富的阅读内容,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根据阅读需要,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将网络阅读方便快捷的优势发挥出来。

第5篇

【关键词】主题班会;形式;体验性;感悟记录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2016年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三五”规划立项C类课题《有效的系列主题班会对农村初中安全教育作用的研究》(编号:2016C208) 阶段性成果之一。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其职责范围不仅涉及课程学习与班级秩序维护,而且涉及对学生生活能力的整体性教育,而这一教育在中学阶段多是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呈现。以安全题材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重大。只有从主题确定、形式适用、内容规划、主体参与和会后总结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完善才能够让主题班会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

一、设定明确的核心班会主题

在班会召开中,一个明确的核心主题推动着整个班会的走向,决定着整个班会的教育效果。因而,要想主题班会能够充分发挥效果,首先就需要确定班会主题。一般情况下,班会主题的确定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考虑。第一,依据学校中心工作的开展确定主题。班级是学校这一整体中的基本构成单位,学校的中心工作对班级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性作用。班会是班级活动的重中之重,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展开能够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发展规划保持步调一致。第二,依据班级内部学生的倾向性话题确定主题。要实现这一点,班主任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学习状态,与任课教师和家长多进行沟通,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在某一阶段中普遍关注、具有一定热度的话题或者导致学生出现消极学习态度的影响因素,从而有效确定班会的主题。

例如在新时代环境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技术工具。中学生本身的鉴别能力不高。班主任通过与家长和学生的交流发现普遍存在的一个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就是网络,诸如个人信息泄露、电脑病毒入侵、网络诈骗、系统崩溃等涉及网络安全的问题不在少数。因此,班主任可以根据这一情况来确定以“网络安全”为主题的预防性班会。班主任在该主题班会上向学生讲解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提出预防应对措施,如通过使用防火墙,建立详细的安全审计日志、加密应用等来保证网络应用的安全。

二、使用多样化的趣味班会形式

班会形式是表现班会主题的重要媒介,班会主题与班会形式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特点。班会主题确定之后如果不能采用相适应的班会形式加以呈现,那么班会开展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不同主题、不同教育目的的班会主题需要应用不同的班会形式才能够创造出最佳的班会情境,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与启迪。此外,中学生的思想活跃,对于新颖的、丰富的活动形式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爱好,单一的班会形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沉闷而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为此,班主任需要精心根据班会主题和学生的需求来设计多样化的班会形式,同时需要注意,一个班会主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辅助结合。例如以“地震逃生”为主题时,就需要使用讨论式、模拟型等班会形式,通过讨论总结地震逃生注意事项,并通过模拟演练实际掌握逃生技巧;以“校园欺凌”为主题时,就需要使用论理式、实践式班会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充分全面认识这一事件性质的基础上规束自身的校园行为。

班会形式的确定并不局限于班主任这一主体。为了增强学生对班会的参与感,班主任可以将确定班会形式这一任务交给学生共同完成,充分信任、激发、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引导学生围绕班会主题设计出具有创意又能够让学生受益的班会形式。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对不同班会形式实际的安排与掌控才能为学生提供几种可供选择的班会形式,需要学生在可供选择的班会形式之外加入具有新意的表现形式。例如中学生正处于成熟与幼稚的过渡期,心理上表现出相对的冲突与盲目,正是让这一阶段的学生所好奇的东西,严禁接触、吸食就成为新时代班会安全教育的重要题材内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会的积极性,考虑到学生的驾驭能力,班主任可以提供辩论式、竞赛式、论理性等几种班会形式供学生选择。这几种方式将知识与趣味、竞争与合作相融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如果班会召开的时间恰好是6月26日(国际戒毒日),班主任还能够利用这一时间的契合采用纪念式班会形式进行远离的安全教育。总而言之,多样化、趣味性与契合性的班会形式有助于班会的有效开展。

三、提升学生在班会中的主体地位

主题班会的召开虽然需要班主任进行引导,但最重要的主体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主题班会存在的价值就是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发展与品性培养。所以提升学生在班会当中的地位,确定学生在班会中的中心价值对提高班会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要对学生的能力予以信任和支持,给学生足够的自信进行大胆尝试,无论是班会主题确定、形式适用、内容规划等各个环节都应当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对班会的组织放任不管,班主任应当从旁提供适当的指导,既不能让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受到限制,也要避免学生的班会组织偏离既定的主题,使学生在参与班会组织的过程中增强自觉性与创造性。

例如,在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班主任可以将班干部召集起来向其传达学生工作开展的具体规划内容,立足班级内部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大致设计出该学期一系列的主题班会内容,保证每一次班会的开展都能够分配到每个人。由3~4人组成一个小组具体负责每一次班会,小组共同合作对班会开展的主题、目的、活动内容、意义、实际负责人与参与人、班会重点强调事项、班会内容记录、同学班会反馈评价等进行确定和整理,归总草拟出详细的班会策划书交给班主任审核把关。班主任对小组提交的策划内容提出改进意见,学生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与完善,以此来为班会的高效开展提供基本的流程。每一次班会的负责小组可以寻求其他班干部和同学的帮助,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班会的筹备过程中。在特定班会结束之后,班主任召集班会筹备参与者对班会召开的整个过程进行经验总结与教训反思,保证下一次班会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呈现,充分增强学生对班会的参与感。学生在这样一个草拟、调整、落实与总结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团结协作的能力和与班集体的凝聚力,而且能够提升开展学生工作的组织能力,深化从班会中获得的感悟。

四、侧重班会内容的体验性

主题班会的内容不是个人观点阐述的总结,主题班会涉及班主任与学生两个主体,因而内容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班主任与学生两个立场。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学习课本知识内容是学生主要的任务,因而在班会中渗透课程内容才能够达到教育目的,同时达到学科教育与主题教育的效果;从W生的角度来说,中学生的好奇心强,思想活跃,喜欢多姿多彩的事物,那些抽象乏味的说理性内容和单一空洞的活动并不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所以综合教师与学生两个身份立场,班会内容的规划应当体现重视体验且适当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特点。

例如,在“地震逃生”的主题班会中,针对高楼层的逃生教育,学生在无法安全离开楼层的情况下可以躲在墙角。对于这一班会教育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我体验当高空落物发生时在教学楼内部的哪个区域相对安全。学生经过实际体验与模拟,最终得出“躲在墙角相对安全”的结论。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实际上就是“三角形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结构”这一几何原理,这就等于对学生进行了学科教育。突出实际体验并以课程学习相辅助的主题班会内容不同于纯粹的文本说教,学生在此过程中对班会教育内容的吸收理解水平会大大提升,突出了主题班会的教育意义。

五、有效跟踪班会的感悟记录

班会是从谈论主题的确定开始,而结束则延伸至跟踪对记录班会开展情况的感悟。学生对特定班会开展情况的感悟一方面呈现了学生对主题班会的所学所得,另一方面暴露了班会的亮点和不足,能够为之后的班会召开提供重要的、真实的、客观的参考信息。班主任可以统一为学生定制班会感悟本,由学生参与感悟本的修饰性设计。在每次主题班会结束之后,学生将个人对这次班会开展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片段、内容或者某一位同学的发言等记录下来,并针对记录的内容畅谈自己的感受与观点。班主任定期对班会感悟本进行集中查阅,对感悟内容进行批注,并将其中有关班会的建设性意见摘取下来为下一次班会的完善提供方向。

从客观角度来说,不同的学生对召开的特定主题班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每一位学生从中获得的感悟也会因人而异,其中不乏积极正面的感悟,同时也存在消极负面的观点。教师对于积极的感悟应当加以鼓励并适当与班级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对于消极观点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面引导。如果学生的消极情绪与学习有关,班主任可以与任课教师多沟通,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关怀;如果学生的消极情绪与家庭有关,班主任则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对学生给予关怀。

六、结束语

主题班会的召开要想充分发挥教育效果,首先要保证主题的明确,在明确主题的情况下尽可能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体验化、主体的参与性和感悟的跟踪记录,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努力促进主题班会教育效果的提升。要注意的是,主题班会的召开不是最终目的,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改良学生的思想才是班会召开的核心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德旭.阳光心灵 快乐成长――以主题班会引领学生心灵成长的活动案例研究[J].中华少年,2017(01):14-15.

第6篇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的体验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教师在平时教学的时候,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际发生的事情作为重点内容,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实际遇到的事情为例再结合学生的个性来教授知识,并且在情景模拟的时候重点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了解,不仅能更确切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也能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至于无从下手,起到很好的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所以,可以说体验式教学法是一个提升知识水平、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

二、有效应用

1.情绪感染,角色扮演

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更确切地感受到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才能了解到它的意义,因而,生活情境的设置对于思想品德的教育来说特别重要,只有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扮演,才能让学生了解角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内涵,使他们提高对思想的认识,体验一些人的感情世界。比如,教师在讲课中讲到如何克制不良诱惑时,可以通过实际的例子来告诉学生沾染上不良诱惑的后果有多严重,比只靠教师讲授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直接讲授与举例说明的效果有明显的不同,后者可以让学生记忆更深刻并了解得更透彻。

2.适当设疑,注重体验

在教学时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适当的设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让学生先自己分析或与同学讨论,最后教师在讲授时学生便会进行反思,把自己的想法与教师讲授的作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消化知识,让学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设疑释疑的过程中集思广益、相互启迪,并得以澄清一些模糊认识或错误认识,促使学生在体验中自我感悟,在感悟中深入体验,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享受健康网络交往》时,向学生提问:“平时你们上网吗?上网干什么?是在家里还是网吧?”“每次上网的时间长吗?”“你玩QQ吗?你有很多网友吗?”“你认为上网对初中生来说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并让学生相互讨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针对这些教师再做最后总结,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不仅让他们了解如何正确地上网,更要让他们知道网络的危害,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正确地运用网络。

3.通过多媒体,深入感悟

对于思想品德课程来说,许多内容都跟实际有很大的偏差,是那种很朦胧的、也可以说是抽象的东西,角色无法去表现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来解决这种情况,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视听情境。在视频、声音、图片、文字等内容的刺激下,能够为学生增加更多的感知体验,这样也能够将一些抽象的问题明了化、具体化,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教师在讲《世界文化之旅》的时候,学生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根本就无法很好地了解各个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差异,但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去看、去听、去对比,这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了解不同国家的习俗和文化差异,并能使学生陶醉其中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感悟,提高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度。

4.通过调查,深入体验情感

第7篇

(一)对学生语言习惯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包括:形象、新颖、便捷等,这种特性使得网络流行语深受学生群体的欢迎。网络流行语生动形象,表现内容具有弹性,想象空间开阔,丰富了校园话题的内容,增加了交流过程中的趣味性。但由于其产生的环境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许多负面问题。网络环境会对学生语言使用的规范性造成影响,表现如下。

1、随意更改词性。

在学校里经常有学生因为在网络流行语潮流的影响下,混淆了许多词义。例如“套牢”本来是适用于股票行业的专业用语,意思是“因为股票价格下跌,使得买入的股票滞留在手里”,却经常被学生用来形容某些较为繁重的负担。

2、不合理地打乱句子结构。

现代汉语语法有着非常严密的格式,必须讲究一句话中词语的相互搭配关系。可是学生们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经常忽略这些,甚至有的为了追随潮流故意破换语法的搭配。例如他们受影响,经常说“吃个饭先”,这就话中就把状语后置了。还有他们在省略句的使用上,则把“你在宿舍吗?”省略为“宿?”这种形式。这种毫无原则的省略,是对句子结构的严重破坏。

(二)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作为思维活动的载体而存在,和思维发生相对作用。一个人的语言能力通常会影响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实际交往中,需要学生正确掌握两种标准,分别是口语交际词汇和语法准则,就可以慢慢给思维赋予逻辑性。但如果学生受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比较深,他们的思维逻辑就容易产生混乱。比如部分学生因为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过分的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忽略甚至不尊重别人的感受。除此之外,因为人的思维一般具有深刻性、广泛性、灵活性和敏捷度四个特点,现在的学生们由于处在一个多媒体的时代,深刻性的思维本来就差,对于问题的思考不够全面,一定要多加培训和提高有深刻性的思维。但是网络流行语大多比较肤浅,思维特征方面的深刻性就比较差,因此影响学生提高思维深刻性。

(三)对学生道德意识的熏染

网络流行语比较开放,自由度也比较高,其内容就可能出现庸俗,浅薄的东西。由于学生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还不完善,对于问题的看待不够全面,受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极易对社会的主流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产生怀疑甚至否定。这对于学生良好道德意识的产生了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可能使他们的人生误入歧途。

二、从语文教学出发提出相应对策

(一)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娱乐趣味性,对学生群体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削减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改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把精力集中在语文的学习上。例如在进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情景模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应用的氛围下完成练习,从而提升应用文写作能力,并且可以深刻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取得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二)亲近传统经典,提高审美情趣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经典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文化精髓。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文字本身的美感,感悟经典,抵御网络流行语的不良影响。在教导学生之前,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并对于经典文学有这一定的赏析能力,在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的兴趣时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爱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诵读这一形式,让学生感悟经典的意蕴。例如教师通过解读《水调歌头》,亲自诵读,带领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体会别样风情,让学生领略作者那份感情。当学生受到这些经典的洗礼之后,他们的审美观念自然就向更高点进步了。

(三)结合学校和社会的教学,建立一套体系

学校通过考试,依照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考一些专业技能方面的证书,并予以奖励,比如普通话职业等级证书、秘书职业资格证书等,最后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缩小理论知识与就业需要的差距,又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四)进行课程研发,深化课程改革

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出发点,为社会的需要培养相关人才。教育要发挥出这样的作用,因此课程的改革和研发就尤为重要。在进行改革和研发的时候,就要以这一目标为基础,进而构建合理的应用体系,把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放在第一位,贯彻一切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服务的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是为以后工作服务这一意识,加强相关能力的学习,使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三、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对策探讨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作文教学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进行转变,但是我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仍旧得不到提高。造成我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提升我国小学生写作水平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对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造成小学作文教学低效的原因

1.缺乏写作素材

对于学生而言,写作是对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也是对生活感悟的有效表达。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环境的局限性,学生的生活阅历少,对外界环境的见识少,导致学生缺乏对真实生活的体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把业余时间投入到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一切社交活动都通过网络而产生,以网络生活替代真实生活。久而久之,学生对真实世界的认知、感悟与经验则是少之又少,其表达能力也大幅度下降,最后导致学生缺乏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于生活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缺乏阅读量

俗语说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阅读和写作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是积累素材的过程,学生阅读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写作水平。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通常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对于课本知识的阅读,而忽略了课外素材的累积,一切与教材无关的书籍都被学校与家长禁止,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阅读领域。不仅如此,有一些小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平时没有阅读课外书籍、报纸、新闻的习惯,对于素材的积累远远无法满足写作的需要。

二、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的对策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是对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拓展训练,是一项系统而耗时的任务,具有一定的困难。许多学生畏惧写作,从而产生了抵触的情绪,这不仅导致学生丧失了对写作的兴趣,还严重降低了其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想要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教师就应该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转变学生的想法,把“写作”变成“我要写作”。小学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的初级阶段,因此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时,不仅要贴近生活,还要适度放宽对学生的各种要求,保证学生能够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情即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缓释心理压力,再通过对一些优秀作文的欣赏以及教师的正确引导,培养写作兴趣。

2.写作素材紧贴生活实际

部分小学生存在文章内容空洞的现象,是由于缺乏生活经验而造成的。一旦作文素材脱离生活实际,小学作文便会出现套话、假话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在选定作文题目时,不仅要紧扣生活实际,还要指导学生结合实际,保证学生有实际内容和实际感悟。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我的爸爸》或者《我的妈妈》等对家庭成员描述的文章,让学生通过对父母的观察写出自己对父母的印象以及理解。父母对于孩子而言是最亲近的人,因此学生在写作时不会因为缺乏实际素材而无从下笔,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增加了亲子之间的有效互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之后的写作过程中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素材以及灵感,在锻炼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提升了教师的作文教学能力。

3.改善作文评价机制

教师对于学生作文的点评是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最后一个步骤,深受传统作文评价机制的影响,教师只注重对优秀作文的点评以及宣传,对于写作水平较低的文章采取不评价的方式,学生得不到教师的正确指导与评价,写作水平往往停滞不前,而受到老师的冷漠对待,甚至还可能出现写作水平严重下降的后果。因此,我们需要对于作文的评价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由传统单一的教师评价体制改为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三个部分。教师不再把文章结构、内容当成衡量学生写作水平的唯一标准,而应该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并及时提出表扬与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并且根据中肯的评价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之,对于小学作文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依靠长期的沉淀与积累,并不能在短期内形成显著效果,因此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努力改善限制小学作文教学发展的因素,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升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第9篇

《网络妈妈》观后感

从来这样没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刻地撩动了我的心弦;从来没有这样一部电影,朴素得一点科技含量都不含却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从来没有这样一部电影,带给我们如此丰厚的启迪与收获,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看完《网络妈妈》,我的思绪如柳絮飘落。电影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改编的,现实生活中,一个饱经痛苦的弱女子,在磨难面前,却能敞开比男人更博大的胸襟来包容命运带给他的难题,用坚强不屈的意志来讴歌生命,真是堪比巾帼。她——刘焕荣,一个常年回转在痛苦漩涡中的残疾人,竟谱写了一首如此壮丽的生命的赞歌。她用她那残废的躯体,支撑起了一个家庭;她用她那残缺的双手,帮助了一个个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的豆蔻少年脱离苦海。在她那无私的爱心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网瘾少年幡然醒悟,悬崖勒马,结束了噩梦般的日子,向着明天的朝霞进发。而她,却不图回报,只是依旧用两根手指卖力地敲打键盘,企图挽救更多沉溺苦海的网瘾少年。她曾说:“当初社会给予我一份爱,我就希望把她作为扬起生命风帆的动力,化为一份力量,来回报社会;网络世界使我变得充实而美丽。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我最大的快乐。”她带给我们的是关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她的双手是残缺的,心却是健全的。

除了关于生命的启迪,影片带给我们的,还有关于网络的启迪。网络世界确实带给了我们许多的便捷,网络的出现,可谓是人类历史发展上的一个巨大的飞跃。可凡是事物都存在有对立的两面,网络世界也不例外。许多想象中的美好,都是幻影。网络世界犹如一朵娇艳的食人花,浮华的外表直接冲击你的视觉,迷惑得你神魂颠倒,黑白不分时,便露出邪恶的本性,一点点地把你吞食掉,那是你已经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只能眼巴巴地望着自己成为别人的腹中食……纵观过去,此类的悲剧还不多吗?有的为了贪图一时之快,不惜荒废学业,与家人撕破脸,最终流落成一个不思进取,不学无术的小混混;有的去杀人抢劫来谋取上网的费用,最终走向违法的道路,也是通向监狱的道路;还有的因为上网时间太长,一直保持着一种过度兴奋状态而精神衰弱导致猝死在电脑桌边……可这样的“辛勤的付出”,网络世界会回馈你什么吗?只是亲人们痛苦绝望的泪水,世人永无休止的唾弃罢了。网络对于我们,应该只是一种学习、联络,或进行适当休闲娱乐的工具,而不是一种精神的依赖。我们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特别容易深陷其中,预防的最好方式,就是保持距离,并学会抵制不良诱惑。我们,一定要掌好我们人生的舵,不要让它迷失在茫茫大海中!

《网络妈妈》诱发了我们无数的思考,让我们领悟了许多人生哲理,是部当之无愧的好影片!

第10篇

【关键词】顶岗支教;农村;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师范生农村顶岗支教实习”活动意义十分重大,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面向支教学生和支教点师生,收集、整理和积累他们在工作中的经验、素材和论文心得,通过网络共享,有利于师生的学习和知识、经验的传承,对师范生农村顶岗支教实习活动有积极的意义。

一、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的主要问题和措施

资源库的网络平台建设从技术角度已经成熟,能够满足各种需求,程序设计及系统建设相对容易,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支教学生的资源建设相对容易,乡村资源收集、整理加工较难

静态资源建设相对容易,动态资源建设比较难。支教学生的素材建设可以在校内培训形成优秀案例、录像课、课件、动画素材、图片素材、心路历程、支教心得、论文交流、支教感悟等内容,供在校生参考。而支教点的资源,需要收集、发掘再开发,形成课题等。

主要措施:

(1)支教点的教师应该先培训,在“教学实践网上”,以实名制注册,经实践科带队教师确认,学校审批,网站管理员分配权限,予以开通。(2)对提供资源的质和量进行定期评比,通报、表彰。(3)可以由支教学生对其进行培训、加工和上传。

2、资源平台的使用培训相对容易,形成自觉使用的意识比较难

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首先为支教生和支教基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教学生和支教点的教师使用资源库提供的教学素材,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局面,开阔了的视野。由于每个支教学生和支教点教师的教学资料都可以保存在资源库中,这便于师生的交流和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其次,未来的幼儿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而网络化学习环境为大学生提高这些学习能力搭建了新的平台。

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激发实习生与支教网点教师参与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的积极性。(2)加强数据库的基本设施建设,创建教学改革的平台。

(3)坚持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并举,实现顶岗支教资源共享。

二、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建设的特色

(一)资源库的幼教特色

1、面向使用对象: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面向在校幼师学生,面向乡村幼教,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本资源库的知识,查阅资料,就能够学到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的、较为全面的幼教基本知识;乡村幼教工作者,通过本资源平台同幼教同行进行交流,借鉴优秀案例、视频,提供乡村幼教的特殊资源,共同提高。

2、乡村素材特色:注重乡村素材建设,收集、开发有特色的乡村素材。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活动中,为乡村幼儿提供了自主的环境,创设探索、实践、创造的自由情境。以“服务乡村幼教为本”,充分利用本地、本园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等乡土资源,为农村幼教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形成了一批优秀案例,如:乡村奥尔夫、用桔杆自制手工艺品等。

3、顶岗实习平台的文化特色:在网站的文化建设中,我们设立了文化长廊专题,其中有兰草葱葱和国学经典两个主要栏目。把兰文化做为本资源库的文化特色,融入资源建设之中。使网站在文化氛围中升华,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将乡村、教师、学生和家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二)顶岗实习资源库的精品意识

以质量为本,树立精品意识,克服资源库中的资源存在着多而杂、重复建设、良莠不齐等缺点。我们在顶岗实习资源库建设中,注重网页届面精美、资源分类明确、严格审核等。始终坚持“精品意识是资源库建设的灵魂”的指导思想,突出精品创设。

1、资源网的界面力求简洁严谨、风格优美、颜色协调,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2、在资源使用上,有点击,就有回应。做到有标题就有资源、有链接就有内容,不留任何空白,清除死角,给使用者一种信任与满足感。

3、在资源分类设置上,对于每种类型的资源都有严格框架。比如乡村幼儿园优秀案例,要有相应的标准模板和范例,使用者可方便地查找和使用资源,满足对资源的需求,增强亲切感。

4、严把资源审核关,在众多资源中取其精品。实践科把关支教学生的优秀资源,如事迹、心得、论文等需要认真审核,每一个资源都要有特色、有激励作用。科研处对支教点的资源进行把关,从大量的乡村素材中,提取、升华出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汇总,进一步申请立项、推广。

(三)资源库的共建共享

网络环境下资源库的共建共享,是第三代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开发模式和发展方向。我校的顶岗实习资源库,在注重面向在校学生、面向乡村幼教的同时,还要面向幼儿园、面向社会,其资源的“量”与“质”的保证,必须是共建共享模式。

1、开发校本资源。在校内,以教务处教学实践科为管理单位,基础教育系的信息工程系为主要技术支撑,以学前教育系为主建设校本资源。主要包括:实践剪影、支教培训、优秀案例、录像课、课件、动画素材、图片素材、心路历程、支教心得、论文交流、支教感悟、总结报告、支教花絮等。这些资源是顶岗支教工作的经验积累,是幼教特色资源库的一部分,也是对外交流的宝贵资源。

2、开发各支教点的乡村幼儿园特色资源。乡村幼儿园是我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基地,每个支教点都有自己的乡村幼儿园特色,并积累了大量的乡村幼教实践素材。我们在顶岗实习平台建设中,选择有实力的优秀支教点作为试点,参与特色资源库的共建工作,上传他们的资源,主要包括:乡村素材、创新、故事、事迹、多采乡村、乡村课题等。达到资源的共享。这些资源对提高学生尽快适应支教工作有很大帮助,使他们更好地进入角色,服务于乡村幼教。

3、分布式共享网络优秀资源。积极参加黑龙江省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龙学网”的建设,将“师范生顶岗支教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与“龙学网”接轨。对于优秀的网络资源,如中国幼教资源网、中国学前教育网、山西师范支教网、忻州师范学院支教网等国内实力较强的资源网开展合作,互相开放相应的资源,实现分布式共享资源。

参考文献

[1]杨勇帆.校园网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1.6

[2]胡宁晖. 教学资源库建设探讨.中小学电教,2003,6

[3]由显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

作者简介

方振宇,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网络中心主任,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信息化管理、网络资源库建设。

侯博宇,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网络中心干事,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校园网信息平台建设。

第11篇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开放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丰富学习内容与方式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但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课外活动,或者是实践活动,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为此,在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教师要深入理解它的含义、内容、理念、宗旨等,以真正利用综合性学习,助力学生发展,推动课堂变革。

一、引导读演型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并非单一性的,也不受过多的束缚,形式上丰富多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兴趣为发散点,进行综合性学习。其中,教师可以以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如读、说、听、写等,与学生一起开展读演型、读做型、读编型等类型的综合性学习。实践证明,这些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相切合,因而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教师设计读演型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分配角色,设计对话,将父亲的角色表现出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扮演“父亲”“警察”“救火队长”“有些人”等角色,将父亲坚定、求助、救助儿子的心表现出来。由此,学生积极形成一个“演员组”,深入文本内容,以读演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父亲”的角色、对“儿子”救助的希望、不放弃的精神等。又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小小故事会》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创编故事内容,完善自我发展。这类综合性学习活动对于小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能够带动参与,诱发出更强的学习欲望,这与它形式的开放性是分不开的。为此,教师应设计灵活、自由、符合学生兴趣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引导体验型学习,增强学生个性感悟

1、走进自然,体验感悟

自然的“灵”“动”都来自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体验感悟。尤其是小学生,对于自然万物都非常好奇,融入自然时时常会感到兴奋不已,并且得到些许独特的体验感悟。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体验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有亲近自然的机会,并在大自然中吸取灵感,助力语文学习。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春天在哪里》时,教师设计灵活开放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首先,亲近自然是第一步。置身于大自然中,学生可以用眼观看春天、用手触摸春天、用心体验春天,使自身得到愉悦的感受,并对春天有全新的认识。其次,选择主题,展示成果。内容和方式多样化,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选择。如大自然的春天,可以是春天的花草、山水、树木等;春天的作品,可以是春天的歌曲、春天的画、春天的文章;我写春天,学生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情感、遐想、期待、故事等。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灵动精彩,又符合学生“探鲜”“发现”“个性发挥”等特点,并且能够与其它学科融合起来,体现出学习的交叉性,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发展。

2、走进生活,体验感悟

调查属于体验的另一种。通过设计调查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可以真正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与受访者交流,从中了解他们的思维、想法、看法等,并且得出一定的感悟。此外,通过调查活动,学生能够锻炼自我,并且学会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自我发展。例如,在长春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家乡人说普通话情况的调查》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调查体验,取得很好的活动效果。普通话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规范性语言,是人们生活中交流运用最多的。但由于地域差异、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使用普通话情况仍然较为滞后。为此,教师设计了“家乡人说普通话情况的调查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调查。首先,各组学生需要明确调查对象。其次,明确调查方法,主要以观察和采访为主。再次,确定采访内容,主要为:本地方哪些字的发音不够准确?这个地方中主要有哪些方言?谁的普通话讲得较好?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小组再进行一次普通话宣传活动。在成果展示时,及时地点评必不可少。教师更要照顾学生心理,适当激励,以催生出更强的学习动力。这样的生活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中了解家乡人的普通话情况,再以宣传方式促进人们认识说普通话的重要性。

三、引导网络型学习,发展学生信息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 网络游戏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37

Abstract Internet game language, behavior patterns and values, imperceptibly influence on University Students' thought, formed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traditional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the times. How to avoid the disadvantages, the network game is applied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problems. Feasibility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game, on the basi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game analysis can be applied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find the value network game is the u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on this basis to explore the network game is applied to 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specific method.

Key words network game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面对长期活跃在网络游戏当中,受网络游戏的观念、逻辑模式影响的大学生,如何在他们当中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应对挑战,必须“知己知彼”了解网络游戏的概念及特点,寻找网络游戏中可被运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索运用网络游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值得研究课题。

1网络游戏的概念及特点

1.1 网络游戏的概念

网络游戏,英文名称为Online Game,又称 “在线游戏”,简称“网游”。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

1.2网络游戏的特点

(1)网络游戏的社会性。网络游戏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由人类设计创作而成,因此网络游戏就必然具有社会性。不管网络游戏的内容是科幻、神话还是战争的,不管网络游戏的画面是平面的还是3D的,其中所表达的还是网络游戏创设者的社会目标。除此之外,在每一种网络游戏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真实的社会人在对游戏进行操作。他们在操作游戏的同时,网络游戏所提供的环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虚拟社会。

(2)网络游戏的竞争性与交互性。网络游戏的竞争性与交互性是网络游戏强大生命的源泉,竞争越激烈,交互程度越高的游戏,就越能吸引游戏玩家,越能留住玩家。因此,游戏创设者在开发游戏的过程中会在游戏中设计不同的等级,策划不同的困难程度,让游戏者在游戏中不断地相互竞争。在竞争和升级的过程中,他们或成为盟友,或成为敌人,不断地与其他游戏玩家进行交互。

(3)网络游戏的文化性。网络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产品,是一种将传统文化与科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不是空洞的,而是充满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如精美的画面、震撼的音响效果、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逼真的特技效果,这些内容都是文化和思想的承载媒介。

2将网络游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行性及意义

(1)网络游戏的社会性奠定其具有被引用到思想政教育中的可行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而网络游戏就是社会中社会群体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其加以利用,通过在网络游戏中添加与国家、社会主流的政治立场、社会观念,道德规范,也可以把网络游戏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或方式。

(2)网络游戏的文化性决定着其能成为思想政教育中的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 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 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①网络游戏中的所设计的情景或构造的故事情节都是现实中的人根据一定的思维和目标所重现,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总的来说,网络游戏也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文化产品。网络游戏中的故事情节或网络游戏的内容是支撑整个游戏存在的骨架,将网络游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网络游戏的故事情节或游戏中的内容,将游戏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3)引用网络游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教学方式。我国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历时数十载了,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上没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只能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学模式枯燥、方法单一,无法满足新时代追求新奇的大学生需求,以致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沦为任务或空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如果利用网络游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则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

(4)引用网络游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灌输理论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方式,最初较为完整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是列宁,他在《怎么办》(1901-1902)一书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为了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社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②从这套理论可以看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一直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接受教育者的传授而无法主动去探寻和感悟。引入网络游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受教育也就是玩游戏玩家,他投入一种游戏,首先是他对那款游戏的认可,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主动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凭借着对游戏中未知内容的探索热情和游戏中亦敌亦友的相互竞争,而不断地在游戏中体验、总结和感悟,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认识,达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导,并使受教育者对于被传授的知识深切感悟,牢记在心。

3 利用网络游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

(1)需要培养一支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将网络游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定然会对传授者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仅一味固守老一套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必然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将网络游戏引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中,如果传授者对网络游戏根本不知为何物,那么又如何要求他们做到对受教育传达授业解惑。因此,必须要培养一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较高,非常了解和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同时对网络游戏技术又非常通晓的多方面技能都掌握的全面人才队伍。这支队伍他们可以是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又可以是兼职的;应该有思想政教育事业的专家、教授和网络游戏的管理人才;有不同部门的机关干部、又要有教育的骨干和熟悉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他们同时具备开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实践网络游戏技术的才能,他们能熟练地通过网络游戏的内容或情节,讲述这一内容和情节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感悟出游戏想要传达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规律。

(2)开发一款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游戏。引用网络游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载体,目前网络世界中的网络游戏大部分都是商业性质,其中开发者为了达到利益目的,实现游戏的商业价值,吸引更多的游戏玩家参与到游戏当中。他们的设计充斥着暴力、血腥、自私、追求享乐等消极思想,不适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载体。因此,必须设计和开发一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引导玩家建立正确、积极的思想和观念的网络游戏,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全新传播载体。在开发这类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将思想政治的主要知识和内容以及重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渗透到网络游戏的相关情景之中;或者把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作为网络游戏的主题,将网络游戏与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具备历史的教育意义,兼顾游戏的娱乐性和教育性。如此不仅可以向游戏玩家传播正确、丰富、生动的思想和价值观,而且能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引导游戏玩家(受教育者)建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3)对思想政教育游戏的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及网络游戏的监管。开发教育类的网络游戏,由于创造此类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因此,在开发游戏过程中必须剔除游戏中可能存在的暴力、血腥、追求享乐等刺激性的、消极的因素。如此,由于教育类的游戏缺乏了这些消极的因素,而事实上这些因素恰恰是吸引玩家的一部分,那么教育类游戏就会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如果将其投入到社会当中与其他商业类游戏进行激烈竞争,那么教育类游戏必然处于下风,难以生存。对此,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或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教育类网络游戏的研发和发展。此外,国家必须加大对网络游戏的监督和管理。引导游戏行业积极主动地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以机制的形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网络游戏市场监管。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建立起来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作用,在网络游戏管理中给予展示他们的管理才能机会,让他们当担管理者的角色,使他们以自身的才能切实做好网络游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引导受教育者合理安排游戏时间。虽然是教育类的网络游戏,但由于游戏的娱乐本质,还是会对受教育者存在一定的吸引力。因此,要密切关注网络游戏中游戏玩家(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教育和引导他们要合理安排游戏与学习的时间,防止他们因沉迷游戏无法兼顾专业知识的学习而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此外,可以通过管理者的身份,要求准入的网络游戏,必须合理地考虑游戏者的生理规律,在网络游戏的情节中注入现实的时间概念,通过一定的方式提醒受教育者注意休息,合理安排时间。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