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文化建设

经济文化建设

时间:2024-01-03 14:34: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文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文化建设

第1篇

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英国政府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并未对其内涵进行明确界定。随后,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2008)对“低碳经济”作了定义,他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意味着企业管理要进行变革,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低碳管理应运而生。任何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因此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是石油企业所面临的且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经营观念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石油企业作为高耗能企业,对碳的依赖性很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如何减少碳排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理应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会促使石油企业树立低碳发展理念,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物质文化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大趋势下,世界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低碳环保标准,旨在加强环境监管。由于碳排放的严格限制,特别是碳税、碳关税越来越高,使得石油出口企业在出口高能耗产品时受阻,对其生产高能耗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低碳消费理念在社会公众心中越来越深入,低碳产品必将越来越受欢迎,消费者对低碳产品也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影响

低碳管理要求石油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中削减开支、厉行节约,如削减差旅开支、降低照明及供热能耗、进行远程办公与电话会议等,使企业日常运营管理活动低碳化。同时也要求员工个人行为低碳化,比如尽量多坐公交和公司班车少开私车,打印时尽量多使用双面,用纸时尽量多使用环保纸,用餐时要量需而取、减少浪费,上班时不打私人电话,随手关灯、关水、关门窗,下班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等等。

三、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一)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一些石油企业认为企业文化是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文化建设上;一些石油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进行标识建设、出版期刊、举办文娱活动,营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比如单位墙上、车间内、办公室都是“诚信、创新、团结、奉献”等标语口号;还有部分石油企业搞形式主义,简单地把以前的做法通过修饰变成新的企业文化。这些认识实质是没有领悟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思潮的价值所在,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导致企业文化表象化、空泛化,不能落地生效。

(二)文化建设随意性强,缺乏传承性

一些石油企业视文化建设为“摆设”,可有可无,十分随意,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同时,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盲目跟风,导致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此外,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领导个人意愿一旦不坚定,就会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出现中断,失去连续性。特别是领导层的更换,导致企业经营理念发生变化,原有的企业文化难以传承下去,再加上企业员工的流动,使得企业文化难以在员工中长久的扎根。

(三)不重视员工的参与

一些石油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脱离企业实际和员工心愿,文化建设不切实际,企业文化体系如同空中楼阁。在基层员工看来,这些企业文化体系,不仅离自己很远,而且参与与否区别不大。企业文化建设忽视员工的心态,闭门造车式的提炼编造,然后再强制性宣贯洗脑,这样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当前,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应勇于承担节能减排的责任,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因此石油企业必须加强低碳文化建设。

(一)树立低碳文化建设理念

“低碳”意识的培育和低碳理念的形成对于企业实现低碳化经营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石油企业要树立低碳文化建设理念。在低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第一,企业领导层是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低碳文化理念首先要渗透到领导层,才能最终成为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宣传教育,使员工形成低碳意识,逐步转化为低碳行为,督促员工学习低碳技能,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另外,企业领导要实行激励措施,用激励的方法去引导员工的日常行为,使员工的行为逐步达到低碳文化的要求。第二,在员工中推广低碳价值观和低碳文化。对员工进行低碳文化培训,强化员工对低碳文化的认识,让低碳理念植根于员工的心理。第三,发挥石油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让各个部门积极参与低碳文化建设。低碳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各部门参与其中,因此,领导者需要组织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到低碳文化建设中来,发挥各部门的资源优势建设低碳文化。

(二)制定石油企业低碳文化制度

石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三高”现象(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碳文化的推广有利于更好的指导石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实现清洁生产,进而树立良好的企业低碳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低碳文化制度化,可以给予低碳文化合法的地位,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从而有利于保障低碳文化的有效实施。此外,企业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低碳文化制度化,更好的保证低碳文化有效实施。

(三)推进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低碳化”

技术创新研发投入较少是我国石油企业低碳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进而影响了低碳文化的建设和实施效果。石油企业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提供者,但同时也是能耗大,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企业,所以,石油企业要不断探索开发低碳能源,推广使用清洁型能源,如天然气等;实现循环利用,推广资源再利用技术,如余热回收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推进低碳化能源的研发,坚持走“低碳化”道路,实现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的转变,缓解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推广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石油企业不仅要追求公司利润,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具体来说就是指企业在盈利,对股东负责的同时,也要积极主动的承担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更要注重对社会环境的负责,积极参与到保护社会环境的活动中来。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趋势,石油企业要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开创新技术,研发新材料,使用绿色环保产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使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企业的赢利水平。

五、结论

第2篇

关键词: 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 文化建设 途径

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是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的,它的特点是经济基础差,财政支付能力不强,人民群众生活不富裕,社会消费水平比较低。由于经济落后,文化建设也相对滞后。如何搞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推进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途径作了初步探讨。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促进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新思路

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落后。不重视文化建设,是经济落后地区的普遍现象。“经济不抓要穷人,教育不抓要误人,卫生不抓要死人,文化不抓不烦人”。因为有这种思想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不太重视文化建设,将其摆到一切工作的次要位置。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这些地区文化建设上不去,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功能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从而影响和阻碍到经济的发展。

文化建设在经济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志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支愚蠢的军队。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文化建设摆上了重要的位置。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文化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没有文化的发展就很难有经济的繁荣。只求发达的经济而放弃先进的文化,最终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1.先进的文化助推经济的发展,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首先,具有主旋律的文化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先进文化整合与调节各种社会力量与社会矛盾,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更要用先进的文化,通过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利益要求、不同社会心理的人群连结和整合起来,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社会协调力。其次,先进的文化设施,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开发建设,从而可以加快这一地域经济发展的步伐。独具特色的文化设施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域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是吸引战略投资者投资地方经济的重要条件。再次,优秀的文化资源可以增添一个地区的文化韵味,给文化旅游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直接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淮安的美食、运河文化节,金湖的荷文化节,涟水的缘文化节这些文化资源,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最后,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的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日本、韩国依托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建设的进程。

2.强盛的经济使文化建设水平得到提升,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文化建设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巨大的精神财富变为巨大的物质财富。而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力的增强,又支撑着文化建设,为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让更好的文化艺术活动展现在人民大众面前,从而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就好比飞机的两翼,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纵观世界历史几千年,凡是经济繁荣之地,必是文化繁盛之地。因此,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文化建设,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使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二、采取多渠道集资,探索加快文化建设发展步伐的新路子

财政收入低、支付能力弱是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力的增强,党和国家特别重视文化建设,尤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要借助于文化经济政策,多渠道聚财,多条腿走路,寻求发展文化事业的新路子,不断提升文化工作的新水平。

1.政府投资建文化。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没有文化设施,就失去了开展文化活动的外部条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设施严重缺乏,基础条件较差,极大地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政府要主动担负起这一重任,把文化建设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每年按照财政的增长比例,提高对文化事业投入的标准,安排专项基金支持文化建设,做到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有保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经费有安排,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经费支持。

2.争取资金扶文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单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文化经济政策,利用上级扶贫资金发展文化事业。文化部门要科学制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以文化项目争取文化扶贫资金,逐步解决文化基础设施不到位的现象。

3.企业捐赠兴文化。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越是上规模的大企业,越需要文化的投入。以文化的元素打造产品品牌,以文化的知识提高职工素质,以文化的创新提升企业形象,这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企业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需要企业的支持。政府要从税收等方面加强对大中型企业的引导,让企业主动采取捐助的方法帮助文化单位解决文化活动资金不足的问题,或与文化部门联姻,采取合办文化项目的方法,扶持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多种措施,逐步建立以企业助文化、以文化助企业,文企互动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以此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工作的开展。

4.发展产业强文化。文化展业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元素,而且是文化部门实现由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变的重要途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加快文化建设,就要在文化产业上下功夫,以文化产业的崛起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鼓励社会投资发展文化产业,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框架。要做大做强重点国有文化企业,发展骨干民营文化企业,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形成国有、民营、外资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有序竞争、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地域优势,打造地区文化特色、文化品牌,这样可以花小投入,获取大收益。很多地方就是利用一方文化品牌,致富一方经济。江苏盱眙是一个经济不太富裕、地处偏僻的山区,他们发挥盱眙文化的优势,打出盱眙龙虾品牌,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大力繁荣文化市场,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就要充分利用社会资金,降低门槛,放宽民营企业办文化的政策,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以强劲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的兴盛。

三、借助地域文化优势,寻求开展适合于群众需求的文化活动新方法

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阵地缺失,文化生活缺乏,特别是农村文化比较薄弱,不少农民白天劳动,晚上打麻将、扑克牌,使一些农村赌博风盛行,封建迷信活动猖獗。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工作的重心必须向基层、向农村倾斜,出实招、创特色,用优秀的文化产品占领基层文化阵地,让先进的文化惠及千家万户。

1.专业文化抓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艺术人才比较稀缺,文艺团队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培养艺术人才,提高专业水平,建立适合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文化活动的专业艺术团队是当务之急。可采取培养艺术人才与引进艺术人才相结合的办法,提升专业文化艺术人员创作、演艺水平和专业文艺团队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应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回报社会。实施新品战略,鼓励艺术团队到基层、到农村,在演出中打磨,在演出中锻炼,在演出中提高,使之成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2.城市文化创品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要利用地域优势,挖掘文化潜力,打出地方文化品牌。城市无论大小,都有自身的个性,如何挖掘城市的文化资源,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关键。如淮安市、涟水县、楚州区等,城市规模虽小,经济虽不发达,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纪念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历史悠久的运河文化、盐河文化、太湖文化,借助这些文化优势,使城市形象迅速得到提升。

3.农村文化强基础。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能因经济贫穷而冷落农村文化。农村需要文化,文化更离不开农村。农村文化活动因能满足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需要而受到农民的欢迎。目前,农村文化条件普遍较差,缺文艺骨干、缺文化活动阵地已成为影响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最大障碍。要使农村文化工作上水平,必须在强化农村文化基础工程上做文章。加强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培养农民文艺爱好者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让他们活跃在农村、活跃在农民之中。积极推广“大篷车”和“移动舞台”工程,把文化舞台前移到农村田头,使农民就近享受文化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落实农村文化建设“四基工程”: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坚持政府为主导、乡镇为依托、农村为重点、农户为对象,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农民的文化生活火起来。

4.城乡联动创特色。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文化活动要坚持打好城乡文化互动牌,让有限的文化资源在活跃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城市经济比较雄厚,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专业文艺团队相对健全,要实施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文艺表演团队多下乡、常下乡,把优秀的文化产品送到农村、送给农民,使城市文化不断向农村辐射。农村文化创作于田头,活跃于民间,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要通过群众文艺展演、调研、比赛等方式带动农村文化多进城,常进城,推进农村文化不断向城市渗透。建立城市与农村文化艺术人才互动机制,定期举办艺术讲座、文艺创作座谈会,让专业与业余、国办与民间、城市与农村的艺术团和文化工作者多沟通、常交流,互相勉励,互相补短,不断提高文化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丰富和活跃城乡文化生活。

四、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构建资源共享,设施统筹的文化运行新机制

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资源相对匮乏。要把有限的文化资源发挥好、利用好,必须改革传统的文化管理体制,树立大文化的观念,建立新型的、有利于提高文化资源效率的管理运行机制。

1.推行人才共调方略。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人才难留、人才外流的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艺术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成本和时间。地方需要采取特殊的政策,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要重视培养专业和业余文化艺术人才,使他们成为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做到艺术专业后继有人。要大力发展民间文化队伍,积极发挥各类民间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和业余文艺骨干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要探索和建立文化艺术人才互相调剂、共同使用的用人机制,对现有艺术人才建立档案,实行跨团体、跨行业、跨区域调剂,使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与利用。

2.建立设施共用机制。文化设施是文化活动的重要依托。在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文化活动场所相对偏少,这给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带来不便。但可供群众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不少,如体育馆、大剧院、学校礼堂等,还有公共广场、主题公园。这些场所大部分闲置,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要确立大文化观念,把闲置的文化资源组织起来,由政府牵头建立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中心,统筹安排,共管共用,让群众有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有更多的休闲、锻炼的去处,使公共文化设施发挥最大效用。

第3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经济效益内在关系

1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

1.1企业文化的基本概述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是精神上的象征,团队奋斗的图腾,是一个企业品牌围绕打造的核心。同时它也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企业灯塔,是体现企业整体的管理、组织、经营模式的象征。它一般由企业员工文化、生产文化、管理文化、品牌文化、团队文化共同组合而成。因此,企业文化也具有大众性、交互性、团队性、创新性、整体性、图腾性、独立性等特点。依托其大众性,可以使得企业文化具有普适性,对于企业中大多数员工都能提供正能量的影响,不断提升文化效应;依托其交互性,可以将多种单一文化不同交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综合效果的多元多层次新型文化体系;依托其团队性,构建起工作团队文化,激发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团队之间的良性竞争;依托其创新性,面对困境与机遇时,企业可以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创新其适用性,帮助企业抓住机遇,挺过难关;依托整体性,在面对通用性的企业管理问题,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整体性,整体化去解决,当然依托其独立性,在面对个别管理问题上,也需要人性化管理,增加企业文化的民主化;依托其图腾性,对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打上特殊的烙印,帮助后期建立起企业品牌打下独一无二的基础。

1.2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在每一个成功的企业中,都具有自身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这是经过多年来不断积累和创新出来的成熟企业文化。每一个阶段都会根据企业经济情况、员工情况、生产情况、创立初衷、企业阶段目标等进行实时调整,以保证企业文化能够以最适配的状态来驱动企业不断前进。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一方面,企业的管理决策都是由管理层来推动,不仅考验企业管理者的应急应变能力,能够根据当下的市场情况及时调整企业文化建设方向,同时还需要考验他们的长远眼光,对于长期的发展要有一个初步的规划,才能够在构建企业文化时,留出一定的规划空间来打造长期目标。倒逼企业领导层及管理层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做好企业的掌舵手而不断努力。另一方面,是构建起企业精神内驱力的主要途径,不断通过企业文化去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加强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同时将企业文化牢牢地印在员工的脑海中,降低人才的流失率,帮助员工构建起对企业的认同感,创立起整体的团队文化及精神图腾,有利于在现如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断提升。

2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2.1利于企业团队凝聚力的构建

企业文化建设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是构建起企业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手段[1]。一方面,通过企业文化的建立,为员工在工作交流中构建起共同的工作精神,有利于整体的团队精神构建,培养员工基本的团队意识,增加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利用企业文化的构建,打造起属于企业自身的精神图腾,有利于在企业领导层与员工之间构建起联系的纽带,使得企业整体人员凝聚在一起,同时可以影响领导层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多换位思考,为企业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保证员工的福利保障,倒逼企业更加人性化,形成一个有可持续发展力的良性循环。

2.2便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企业管理过程中,包括生产管理、人员管理、经营管理等,但是这些管理都需要企业核心竞争力去作为企业内驱力去提升管理效率。因此,为了构建起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建立起企业自身的文化。一方面,利用企业文化的建立,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文化,进一步提升从员工精神、产品内涵、企业风貌等方面去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便于企业管理多方面提升;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文化的建立,来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有利于帮助产品打开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的效益,倒逼企业不断提升内驱力,以便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2.3帮助企业管理现代化

企业文化的建立,有利于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毕竟企业文化具有与时俱进性,可以根据企业现状不断地进行调整提升,有利于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一方面,通过企业文化的不断更新,帮助企业的内驱力不断升级,利于管理模式的创新。例如,面对现如今热议的“996”加班制度,企业就可以针对性地构建一些文化宣传活动,从而更新自身的企业文化,强化内驱力,也借势完善人员的管理加班制度,有利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另一方面,依托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升级,来进一步规范管理模式,建立起学习升级模式,借鉴同行业类似现状的企业管理经验,来提升管理效率。例如,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同行业的领头羊企业,在通信企业就可以学习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巨头,看看他们是如何将企业为文化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去,有助于企业管理的现代化高速发展。

3企业文化建设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3.1打造企业的品牌效益

企业文化建立有利于企业进行社会化运营宣传,打造出品牌效益,提升企业产品在细分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提升整体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的创始人在微博、微信公众号、贴吧、抖音等流量平台上不断宣传企业文化。例如,小米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为了追求极致性价比,创始人雷军就利用微博平台,打造了小米的企业文化品牌效益,使得小米手机在细分市场中不断提升销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直播平台对企业日常生产管理进行直播,通过直播让大众感受到企业的文化熏陶,从而将企业文化不断宣传,打造起多层次多元化的企业文化品牌效应,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整体的效益。

3.2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强化企业的品牌效益,提升细分市场的产品占有量,还可以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内驱力,提升企业的精神,面对风险和机遇时,能够提升机遇把握能力和风险抗压能力。一方面,通过企业文化的构建,增加团建活动,同时在企业文化理念中增加坚韧不拔、不断进取的精神理念,在日常的企业文化宣传时,在企业内部多采用类似的文化墙来提升整体的精神理念,将抗压和把握机遇的理念埋在员工心中;另一方面,增加多层次多难度的风险实例分析,让每一个团队都参与到其中,进行风险模拟,将风险意识深入到日常工作中,帮助企业文化将风险及利益的理念融合进来。

3.3综合性提升企业效益

当然提升企业的品牌效益,健全风险及收益评估机制,都是为了综合性提升企业的效益。一方面,采取打造品牌的方式,积极扩大宣传面,打开产品的知名度,尽量去细分市场中占有一定固定的份额,不断蚕食对手,实现企业效益的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起风险及收益评估机制,将其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建立中,使得企业整体都能对风险及收益保持敏感性,面对风险与机遇保持积极的态度,从而能够帮助企业不断进取,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的效益。通过此两方面的结合,将企业文化与经济效益不断产生联结机制,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将经济效益的理念印在企业文化中。

4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探索

4.1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在双创的政策下加入了市场的竞争中来,往往他们都不重视企业的文化建立,将所有的资源都整合在市场竞争和产品研发上。一方面,需要企业从创业初期就开始一步一步建立起企业文化的积累机制,这样即使在企业做大以后,企业文化的底蕴也会非常深厚;另一方面,需要企业管理领导层对企业文化重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文化的建立机制构建起来,不仅需要领导层对于企业文化初期建立的指引,更需要他们将企业文化与现阶段的目标和长期发展方向相结合,以保证企业文化能够跟上当前企业的发展。将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企业整体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

4.2提升整体员工的素质

企业文化的建立需要人去执行并创新发展,因此在构建企业文化时,必须要提升员工整体的素质。一方面,利用员工素质的提升,帮助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与宣传,综合提升企业文化建立的基础,保持企业文化的动态化管理,从而将多元化的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另一方面,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日常员工的考核与培训中去,将企业文化的理念印在员工的脑子中,不仅有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增加企业的整体凝聚力,利于团队合作,还可以进一步受到企业文化的反馈,从而倒逼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发展,打造具有人文情怀的企业文化。两方面结合,帮助员工提升自身的素质,提升企业人才的综合竞争力,保持企业文化的创新力,有利于今后企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3保持企业文化的创新

企业对于现阶段的企业文化对来说,都只有有限的时间适用性,因此,必须要保持企业文化的创新。一方面,通过提升员工的素质,保持企业文化的创新可持续性,同时将企业文化创新加入到员工考勤中,动态化管理企业文化,同时建立起企业文化反馈机制,保证其适应性;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产品的竞争力、对人才的吸引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必须要根据生产情况、市场情况、员工情况、经济情况来实时调整企业文化,以此来使得企业文化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以此两方面保证企业文化的创新力度,不断优化企业文化的内涵,提升企业的内驱力,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第4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9-0036-02

从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角度出发,企业的文化建设应从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养企业的独特文化,打造属于企业的特色文化,为不断发展的企业经济提供动力支持。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企业文化塑造的意义更多的是用文化的力量激活企业的生产力,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经过企业文化的塑造和熏陶,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全面、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1 关于企业文化的解读

现代管理理论普遍认为,人作为企业管理的主体,对其主体行为的管理,大多依靠自我控制的手段。企业文化建设促使企业成员按照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来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日常行为,为企业既定的目标共同努力,促进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也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法宝。没有企业文化支持的企业,是没有发展信念与发展希望的企业。从这个层次意义的上,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有效举措。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具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规范与规章制度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总体表现。当前,经济飞速的发展,企业在经济市场上竞争的成与败,关键在于企业的整体实力,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能够更好的体现企业的价值理念,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在新的竞争局势下,实现企业迅速发展以及适应市场竞争。通过企业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长久的发展下去,成为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探究的新课题。

2 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现代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认为,一个企业的独特文化可以表达出企业所倡导和发展的经营理念,每一个企业的文化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企业员工把注意力集中到企业既定的发展目标的工作上,在无形中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中的含有的规章制度的理念,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外在约束,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去操作,减少违规操作的可能。企业文化可以弥补企业规章制度过于注重外在约束而忽略员工自身的内在约束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对员工的行为起到规范、约束的作用,使员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工作,并逐渐培养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理念。相关实践表明,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凝聚企业员工的力量,促使其形成高效工作的团队。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的规章制度可以相结合,形成一种心理约束,使企业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约束更为严谨。同时,也会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3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通过生产与经营活动扩展开来的,最终目标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文化融入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企业常常因忽略企业文化的建设,导致其经营管理活动出现严重的问题。企业文化就如同空气一样,虽然有其独特的抽象性,却与企业的生存息息相关,是企业的经营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企业员工的自身出发,我们可以感受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作为现代企业的员工,参与工作希望得到的不仅是一定的经济回报,还有企业和社会的认可与激励。希望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在社会中得到归属感与成就感。在这方面,企业文化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让员工在企业中感受到自己的地位,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员工都认可的一种价值观念,所以它在无形中促使企业员工形成规范的工作思维,并逐渐培养员工形成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这个方式,企业可以解决新老员工在交替方面保持一种延续性,为企业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

4 建设企业文化的措施

4.1 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

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以及培育企业精神的基本思想,是从人本身出发,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在此基础之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共赢的管理理念。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促使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经营方面减少失误,并且弥补已经发生的管理失误。同时,使企业员工摆脱过去一味的被动工作状态,最大程度的避免员工带着不满的情绪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否则很难实现企业定下的经济目标,甚至威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建设企业文化必须要把发展的重点定在启迪、吸引、熏陶的相关方面,按计划逐步培养员工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企业相关的行为准则。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并不意味这自上而下的说教活动,是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结合相关生产活动后,通过相关文化和教育组织的特殊方式的活动,做到企业文化建设真正的从企业员工的实际出发,寓教育于娱乐之中,也可以通过征集员工的意见,组织形式多样的相关教育活动,创造企业轻松的教育氛围。另外,企业的文化建设,要既能反应时代的潮流精神,又能突出企业独特的文化理念。避免企业文化建设特色方面与同行企业存在的雷同,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都存在着缺乏个性、太过于抽象以及出现雷同的情况,提出的“开拓”、“奋进”、“创新”等口号不会适合所有企业的经济发展。企业应着力于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集中、全面的总结本企业员工认同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以及企业自身奋斗的目标。力求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对企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4.2 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

对于一个企业能否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企业员工的素质涉及文化素质、思想觉悟、心理素质、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方面,企业员工的思想与文化素质很重要,企业应该在这方面组织和鼓励员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自主学习,并制定企业对员工继续教育的计划以及相关活动,培养员工的企业意识,深化员工对本企业价值观的理解以及认可,这方面的学习内容包括员工对企业性质、特征的全面认识。从整体上提高员工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责任感。建立与企业核心价值体系观相符合的奖励制度,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配合这一制度的执行。

在此期间,企业不能间断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明确思想政治的教育意义。文化建设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思想文化的传播,但实际上并不能完全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避免出现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绝对的独立,继而引发另一个错误倾向。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不能忽略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这些是由我国企业发展与管理说出的特殊历史时期所决定的,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建设主流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体现。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通过各种途径树立员工正确的思想,引导企业员工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并将其作为发展建设企业文化的有效载体。

4.3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提高了企业效率。企业管理追求的是效率,企业的效率是其生命所在,企业文化就是员工心中的激情,它提供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告诉员工在企业里什么目标是最重要的,哪些是企业所提倡的和不提倡的,能够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朝同一个方向努力。企业文化改变了员工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它是培养员工积极性的动力,它是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根源,将全体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望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一方面把广大员工的潜力挖掘出来,使之服务于该企业共同的事业;另一方面使个人目标和企业文化得到统一。当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内心,员工真正明白企业追求的价值标准,才能自觉的维护企业的利益,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学习创新。

5 结 语

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出发点,建立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企业文化。从经济发展的实质来看,全球文化特征日益明显,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由经济和文化综合起来发展的经济已经发展为一种珍贵的经济资源,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企业文化相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的管理而言,是一种隐性的人性化管理方式,通过确立共同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无形中督促企业员工遵守企业的职业道德准则,使员工可以在愉悦的工作环境中自觉地完成本职工作。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原则、道德规范、企业精神风貌以及发展目标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失去企业文化的支撑,会使企业在发展的浪潮中随波逐流,失去竞争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孔玉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经济发展[J].工会博览,2010,(9).

第5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不但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不协调,而且与全面实现和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不相适应。最近笔者深入到苏北射阳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部分乡镇做了相关调查分析,发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更加呼唤和谐文化。

一、目前,农村文化的现状

1 文化设施严重滞后。

按照小康文化规划目标,村一级要建立100平方米以上的俱乐部(或文化室),藏书2000册以上。目前,落后村的现状与规划目标差距很大。有的村没有一个像样的村部,直到小学撤并调整才解决村部问题,更谈不上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了。极少数的文化站(室)还没脱胎于几年前的老样子:几间旧房子、一块陈牌子、一个老头子。有的虽建立了文广中心,但长期以来活跃在农村第一线的文艺宣传队却因无活动经费销声匿迹了。文化产品的批发零售主要集中在个体户手里,有些乡镇甚至还没有一个像样的新华书店,和谐文化活动缺少必要的载体。

2 文化生活单调贫乏。

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着买书难、看报难、看戏更难的现象,缺乏适合农民消费水平的、健康向上的和谐文化消费形式和娱乐场所。就文化书刊市场看,适合农民需要的、质量上乘的书刊并不多,而且相对集中于县城,未形成与农民直接接触的农村销售网络:在电影文艺演出方面,其现状更是不理想。文艺演出团体深入农村、深入实际、深入农民生活不够,缺乏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艺术内容和艺术产品,难以赢得观众。晚上,大多数村民全家人围着一部电视机看,文化形式单一。由于文化生活贫乏,缺少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没有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少数人精神空虚,致使赌博、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在农村抬头并有蔓延势态。

3 文化人才严重缺乏。

农村是落后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这里逐步形成了38619025的“特种部队”。近年来,随着农村成年人口的外出务工,文化人才流失严重,加之专职队伍不稳定,文化创作力量薄弱,目前大多数影视、文学作品都以城市为题材,远离农村群众。因此,贴近农民生活的文化产品大量减少,传统文化后继乏人,传统节日文化销声匿迹。

4 文化市场管理混乱。

一些地方经过多次深受群众拥护的“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文化垃圾还没有绝迹,尤其是在偏僻的农村。一是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有一定市场,主要出现在小集市和车站码头;二是公开销售、封建迷信、赌博技巧等文化垃圾;三是音像放映点、电子游戏机等娱乐场所管理失控;四是种种迹象表明,黄色、非法出版物还存在着贩运、批发、销售一条龙的地下网络,从源头上没有杜绝。

二、农村文化现状的成因分析。

1 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状况差、设施差,许多文化工作不能开展,有好“点子”也不能实施,群众有积极性但没有舞台和展示的机会。

2 许多群众没有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文化投资意识。人们总是想着免费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有的人即使想投资文化产业项目或者公益文化事业,但又担心政策变化快、法律保障无力、收益预期差而作罢。

3 一些文化工作者,因工作辛苦繁琐、待遇偏低,普遍存在着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4 有些基层党政组织及其负责人的观念、意识有些偏差。有的有抓文化工作的愿望,但是抓不到“点子”上:更多的人是一心想着经济建设,抓财政收入,出政绩,不重视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文化建设。少数文化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观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文化生产力”的意识,因而在管理上容易出现这些现象:一是文化管理力量薄弱。有些地方至今仍无专门的文化稽查队伍,人员编制、经费问题难以落实。二是文化管理队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管理队伍业务素质较低,年龄结构老化。机构设置不合理,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文化部门成了安置性岗位,专业人才进不来,工作难开展。三是领导机制不健全。从文化市场建设到宣传、教育、广播、电视等诸多部门,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协调机制,还存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难以形成合力。

三、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 努力增加文化建设的投入,为和谐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一是必须认真解决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总量少、比重偏低的问题。各级政府必须保证文化建设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其增长幅度不低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使经费及时到位,专款专用。运用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支持文化建设,为和谐文化建设给予政策的优惠和扶持。要建立新型的文化建设筹资机制,解放思想,广开财源,鼓励社会力量资助文化事业,多方面多渠道筹集文化资金。二是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要求,把有限的资金用于直接为群众服务的和谐文化设施建设上。要重点健全、完善农村三级文化网络,抓好馆、站、家的建设,使之成为吸引广大农民开展健康文化业余活动、陶冶情操的最佳活动场所:三是积极争取和用好省文化扶贫资金。在加大对经济薄弱村文化扶贫力度的同时,建设一批“和谐文化明星村”、“明星乡镇”,扩大典型示范效应,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2 抓紧实施农村和谐文化工程。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从乡情、村情出发,把和谐文化建设同实施创建文化先进乡镇、建设沿海文化长廊、落实“蒲公英”计划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进程。力争基本形成新农村文化市场规范有序、文化设施功能配套、文化网络布局合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具有鲜明地方文化景观特色的和谐格局。

3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文化队伍素质高低是能否搞好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优秀文化人才的培训、选拔、任用的良好机制,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人员组成的文化队伍;加强对文化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守纪执法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要大力提倡和鼓励文化创作人员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吸取创作营养、积累创作素材,使文艺作品更能贴近生活,表达农民心愿,继承传统精华,反映时代特征,促进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第6篇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类型的企业也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企业文化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有效的推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可以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责任性,对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于每一个企业而言必要要建立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这样才为企业的发展打好基础,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对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详细研究,并提出建立企业文化的相关策略,希望为以后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一点建议。

关键词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经济 发展 促进作用

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对企业价值观的一种具体的反映。从现代企业发展的层面上来讲,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要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出发、树立起一种科学的企业发展观念、培养是个企业自身发展的独特文化等,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出属于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建立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利用文化的力量来激活企业的生产力、让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得到增强、让企业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增强、让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和执行力不断的提升等,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其企业文化的建设水平必定很高。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直接的关系,是企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保障。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所谓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根植于企业生产实践、伴随企业不断发展的思想表现形式。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人是进行企业管理的主体部分,只有让人的思想素质得到丰富和提高,才能确保人的自我控制意识,从而在生产实践中让人的工作、企业的管理、企业的发展等达到相互统一的目的。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企业文化是一种联系二者关系的桥梁。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主要体现就是企业的制度、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精神等。企业的制度可以对生产行为进行规范,只有对企业生产的行为进行规范以后,才能最大限度的加强对企业员工日常行为、工作行为等的监管和约束,才能推进企业规范化生产的发展。企业的额价值观主要是指企业员工在日常的生产、管理工作当中所形成的的一种对错、美丑价值的行为标准。在企业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下,才能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不断激励企业员工积极主动的工作,从而不断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激励企业员工积极进取的一个主要推动力。企业精神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且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完善。比如企业中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等都是企业精神的具体表现。

二、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导向、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首先,导向作用。每一个企业所提倡的和崇尚的,都可以利用企业文化将其体现出来,从而可以让企业员工的注意力集中在企业特定的目标上。企业文化的这种导向作用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模式的体现,比强迫性的命令更能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其次,规范的作用。企业在建起企业文化以后,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就会对企业员工起到规范性的作用,按照企业文化的内容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约束的作用。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范畴,但是规章制度只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制度,只能促使企业员工不能进行违规的操作、不能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等,正是由于企业规章制度重视的是外在的约束,因此就忽略了企业员工内在的自我约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文化就很好的弥补了企业规章制度的这一缺点。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实际上就从心理上对企业员工进行约束,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的联合使用,可以让企业的约束力更加的严谨,从而让约束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促使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任何企业之中,企业员工都是企业的形象代表。在当前的社会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会对企业的形象会更加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形象对消费者的忠诚度具有重要影响,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忠实的消费者。因此,任何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时刻保持强劲的竞争力、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等,那么就必须要对自己企业的的形象进行塑造。而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的行为得到规范,可以让企业的形象得到提升等,这样就可以增加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青睐程度,为企业带来更多忠实的消费者,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

(三)企业文化为企业积累人才提供了保障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人才。如果一个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那么就可以吸引和留住人才,让这些优秀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很多跨国企业在我国的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从根本上导致人才竞争的加剧。优秀的人才对薪酬很重视,但是最重视的是企业的文化。如果只是给予优秀人才丰厚的薪酬,那么优秀人才就会缺少一种成就感和归属感,时间不久就会出现跳槽的现象,这样以来企业对于优秀人才培养的投入就会相对减少。这种不良的循环必然会给企业的发展、企业人才的积累等带来严重的影响。知识型的人才在得到丰厚薪酬之后,就会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随意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要想留住人才,不但要给于丰厚的薪酬,而且还还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让优秀人才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和归属感,从而将自身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树立人性化的企业管理理念

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企业文化的建设要以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引导他人、理解他人、鼓励他人等人性化管理理念为指导思想,构建出具有人性化管理理念的企业文化。企业具有人性化管理理念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很好地让员工的积极性的到激发,而且也可以让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等得到提升。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推动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实施,一种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对企业员工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也可以让员工切实的感受到一N满足感,这对于建立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是非常有利。

(二)采取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

要想让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企业就需要鼓励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学习,将企业文化和员工的工作进行统一,从而在员工的工作中达到培养员工企业文化的目的。在实际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可以定期举行一些和企业文化有关的活动或者是教育活动,采取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来激发企业员工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这样以来,员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领略和学习到企业的文化精神,久而久之必然会按照企业文化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

(三)提高企业全体成员的思想文化素质

能否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与全体员工的素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员工的素质,包括思想觉悟、文化水平、心理素养、伦理道德、人际关系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思想、文化素质。企业应通过送出去进修、请进来讲学、组织起来办学、鼓励大家自学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加强员工的继续教育,巩固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根据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可以确定,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经济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21世纪的现代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更是必不可少,但是,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不可能相同,主要是适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能够让企业内的员工接受并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

参考文献:

[1] 孔玉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经济发展[J].工会博览,2010(9).

第7篇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推动下产生的。“低碳”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一个新理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和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能源利用的转型和经济的转型,达到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1.2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文化

在低碳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背景下,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商机,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在企业文化中融入“低碳”理念,建设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低碳企业文化与“低碳理念”,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等都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树立低碳意识、低碳行为准则,并使得低碳思维成为企业文化的长期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使企业实现其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2.低碳经济理念导向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必须了解当代经济发展的背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通过把企业文化纳入低碳经济的视角下进行企业文化的重新定位。

2.1低碳成为当前时代经济的主题

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总消耗折36.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球的21.3%,单位GDP能耗是国际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4倍。迅速发展的经济活动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工业增长仍然过度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未来将进一步研究开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城镇、低碳产业试验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商业的试点,研究扩大绿色产品消费的补贴政策。” 因此,对企业来说,低碳经济的发展既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重要的机遇。未来企业势必要将低碳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产品理念中,全面实现低碳战略。

2.2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管理手段。如果企业能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重新诠释企业文化,赋予企业文化全新的时代内涵,使企业结合当代经济热点从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完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经营决策、生产组织等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实现低碳化,那么企业将在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低碳经济理念导向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3.1树立低碳经济理念,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据估算,“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国家投资将达到2.3万亿元,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市场的占有率将由目前的5%提高到30%。走低碳发展之路,应对气候变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企业要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加强相关的舆论宣传,建设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在经营过程中把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探索有利于企业应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推动企业低碳转型,引导企业进行低碳生产和管理行为。

3.2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营造低碳企业文化氛围

低碳背景下,企业要树立的价值观就是“低碳”,将“低碳”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进行大力宣传,落实到制度中,融入到企业的日常运作中去,营造氛围,使员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去适应和认可。在低碳企业文化的引导下,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进行绿色企业的建设渗透到员工的日常行为中,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够形成低碳意识,并作为自身行为的规范,从而使低碳理念得到确立,低碳化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深化。

3.3以满足消费者低碳需求为导向,推进技术创新生产绿色产品

低碳企业文化应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一方面,要改变以前的生产和管理的模式和理念,改革工艺,实行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在企业的产品设计、外包装等方面体现绿色环保和低碳经济思想,了解消费者需求,不断对产品推陈出新。 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的实施要求企业以此来降低碳排放。企业利用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的契机,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企业的产品标准,大力开发和生产适合消费者需求的具有“绿色环保”的绿色产品。

第8篇

在我国,新兴的企业文化建设,以人性化管理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文化建设适应了当前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形式。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及其作用

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具体定义。现代西方经济学对企业文化的阐释。每一个国际知名企业集团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不能够模仿和移植的。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明白企业文化的意义、作用、目的、切入点等方面问题。

二、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

在我国短短二十多年的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五种企业文化基本模式:海尔“三层次说”企业文化、北京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一本三涵”企业文化、广东太阳神“”构建模式企业文化、上海宝钢“客户满意战略”、山东黄台火力发电厂“三维立体”构建模式。北钢集团如何建树北钢文化,首先必须懂得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积极影响,其次明白企业文化建树的方法策略,选择专业机构,专业人力对企业文化执行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关键在于“认准一个理、抓住一条线、坚持一颗心”。

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加强对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研究、运用、实践,是企业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由之路。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以下作用:凝聚、协调、约束、塑造形象等作用。企业文化建设为中国企业步入国际舞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年月日,中国加入了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中国的“入世”,标志着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在经济上进一步的崛起,也标志着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彻底结束了闭关锁国的时代,标志着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竞争对手等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入世”后,中国的企业面对以上所的变化,我们的企业领导者应该采取怎样的变革应对发展问题?发源于欧美,成熟于日本的企业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当今企业管理改革的趋势。那么企业将如何通过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建设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的需要,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壮大自身实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又将是怎样的,企业文化建设如何进一步围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主题的要求?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当前每一个企业都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国企业家、企业文化研究者,不能不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弄清这些问题,就能与趋势成功地配合——成功地迈向未来,为企业发展赢得广阔空间。

在我国“入世”以后,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市场和不断强大的竞争对手,如果仍然拘泥于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来经营管理企业,显然是滞后于整个时展进程。为了在新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企业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彻底地管理变革,这就涉及到深层次的方面,企业管理理念化,企业精神等诸多方面根源于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深处,创新建立健全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这种现代人性化管理的最大特点是贴近市场,贴近企业管理者与企业生产者,适合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度的经营,适合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它能够对员工、对顾客、对供应商、对消费者等的需求做出迅速反映。实行企业文化理念化管理的企业,不再单纯依靠具体的规章制度约束员工,企业文化精神理念会渗透到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心底,每个人都会感觉到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关爱着自己,将自己的利益与企业利益随时联系在一起。当然,企业文化管理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管理之上的,就和海尔的企业文化理念管理是建立在日清日高的基础管理之上一样,诸多模式企业文化有着各不相同的成长基础。

企业文化的概念及其作用

企业文化是什么?专家这样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团队在经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它可以分成四个层面。首先是表层的,即物质上的,这也是最可变的部分;其次是浅层的,即行为文化;第三层是中层文化,即制度文化;最后是深层文化,即精神文化,这是精髓部分,也是变化最小的部分。这是企业文化构成要素。

企业文化通常指的是企业的环境或个性,以及它所有的方方面面。具体从四个方面定义为:一、企业员工所共有的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二、由管理作风和管理观念(管理者语言、行为、奖励等形式)构成的管理氛围。三、由现成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构成的管理氛围。四、书面和非书面形式的标准和程序。

现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使经济学更接近现实,它打开了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这个“黑匣子”,使我们可以从更深层次认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西方学者阿尔钦()、德姆塞茨()对于企业文化阐释使我们认识企业文化在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在其《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一文中,他们提出了“团队生产”()的理论。他们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团队生产的意义在于多项投入在一起合作生产得出的产出要大于各项投入在分别生产的产出之和,即实现是否大于或者小于、等于的功能。他们指出,如通过团队生产所获得的产出大于各队员分别生产的产出和加上组织和约束团队成员的成本,就会使用团队生产。然而,在团队生产中,参与合作的队员的边际产出并不是可以直接和分别地观察到的。因为,一个团队向市场提供的是整个团队的产品,而不是每个成员的边际产品,而人的机会主义倾向便会诱致偷懒行为: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体现出的一种“团队精神”,是企业赖以成长的丰厚土壤。它能从根本上有效制约生产中的偷懒问题等道德风险,实现了“团队生产”、“联合劳动”的高效率。

在诺思()的框架中,企业文化作为制度的一个层面尤为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在他看来,文化作为秩序的伦理基础,是一种“意识形态”,他更是从经济发展史的高度指出,“意识形态是人力资本”、“个人意识形态的信念强,说明他的意识形态资本大。”一定的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诺思等人看来,不仅是减少经济秩序交易费用的重要制度基础,更重要的而且它对经济主体创新和进取精神的推动,具有和产权界定匹敌的巨大作用,他可以提供选择性经济动力激励等方面的产出,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基础。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日本迅速的崛起,无不证明了这一点。而这也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主旨。企业文化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思维框架和评价参照体系,也可谓之“心灵结构”(),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机制,促进和制约管理活动的发展,而且保证企业发展的连贯性。如企业不会因为公司领导层的变迁而引起公司具体行为的起落,具有持久性和延续性,这就是百年企业的立足根本。当然,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企业文化可能显现出高度的“路径依赖”(),使之在演进中受到自身的障碍,因此企业的领导者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塑造奋发有为的企业文化,并能不断再造

,适时创新、改变。

大卫·克莱珀斯()在其《企业文化和经济理论》一文中更是用博弈论来解说企业文化,对其作出经典的解释。企业作为一个由多个人组成的群体,其行为实际就是人与人的博弈过程。人的行为取决于他自己的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一般认为效用函数的变化很小,因此个人所面对的约束条件如环境就决定了他的行为主观能动性。克莱珀斯定义其为“”(企业文化),他认为其对企业的经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普遍的情况下,由于不完全信息的影响,企业作为人们合作的“场所”无法把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明确地写在契约中(因为无法估量该事件发生后所带给每个人的损益)。企业需要形成某种“文化”即“决策”环境,使企业的人们可以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更容易地找到“决策”的“焦点”,也就是企业文化可以形成一种默契和一种微妙的暗示。也可以反过来认为,“焦点”的存在减少了人们选择行为中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也就是说企业文化能够从人的思想意识中起到管理作用。这里的“焦点”很显然使容易我们想到“麦肯锡”中所指的核心“共享的价值观”(),这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随着现代经济管理发展的不断创新实践,诸多西方学者和管理家将企业文化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不断充实和发展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哈佛大学教授泰仑斯迪尔和麦金赛管理咨询公司专家唉伦肯尼迪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企业文化五大组成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念、英雄人物、文化仪式、文化沟通网络。在广告大师奥威格的眼中,企业文化是由许多部分组合而成的——传统、神话、仪式、习俗、习惯、英雄、特色和价值观。

现代企业的管理中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可以模仿的,但企业文化没法模仿,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具有自身特点,根源于自身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领导者和生产者所总结、积淀出文化与管理等方面的成就,为什么海尔的企业文化只适用在海尔自己,而别的企业在学习“海尔”文化之后,盲目的嫁接到自己的企业,没有再产生又一个克隆的“海尔”呢!其实这些企业学习的结果就是学来了“皮毛”,舍弃“精髓”。有这样的一个例子:笔者曾经在一家商业企业亲自经历这样的事情,该企业领导层集体去“海尔”考察学习,盲目以为在取到“真经”之后,千方百计想把“海尔”的文化移植到自己的企业。该企业一味搞“海尔”的“零库存”、“狼来了”等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其实这家企业管理者根本就不知道这样的浅显道路,“海尔”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海尔企业文化的,“零库存”是建立在海尔企业文化中所提到的企业营销体系之上,自己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管理者与企业的生产者根本就没有从思想深处接受这样的企业文化理念。结果是企业领导者站在台前指手画脚、照猫画虎决策部署,中层的管理干部糊里糊涂执行,下面的职工是不知东西,闹出了一场克隆企业文化的闹剧,这种活动其实

就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企业之间推广的“比、学、跟、帮”的模式,其实企业文化不是简单复制和克隆,企业浪费大量财力、物力大搞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还是原来的模式,没有什么变化,这样的事例在我们周围也是屡见不鲜的,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避免走这样的弯路,深刻认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功能不是体现在为企业当时能带来几个亿或者几千万、几百万的利益。企业文化功能是间接的,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现在的企业文化与传统不同,但过去的文化所起的作用应该珍惜,而未来必须由新的文化来引导。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以儒、道、佛三家为主,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作为企业的文化,只是大文化的一小部分,脱离不了大文化的范畴,中国的企业文化应该是根植与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基础之上,吸收和汲取外来文化的精粹,从而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

谈到企业文化切入点,应该从人与人、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人、组织与企业、企业与社会这个范畴切入:首先是宗旨、精神、理念;其次是经营、研发、工作上的文化;第三是个人层面上,做人做事的规范,人在社会中的规范。企业文化的特点大致是:非决策的、非经营的、非制度的、非管理的、非功利的。那么在企业范围内,企业文化的目标就主要指向——企业员工的精神状态问题。

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要在企业员工内部倡导和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活泼和谐的精神氛围。做企业文化的各项工作都集中指向核心这一点,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会对企业的各方面的工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就体现了企业文化所蕴涵潜在的巨大价值。从精神状态这一块产生出一种力量,可以叫企业的文化力,主要的几种可以看作为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纽带力和辐射力。这样,在管理通畅、制度贯彻、人才智能发挥、市场开拓、形象展现等各方面都可以从中得到好处,君子各善其身的同时,又可以兼济天下,企业运转又多了一层最好的剂和推动力。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无庸至疑的重要作用。

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

企业文化传播到我国不过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模式,例如在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有“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和“珠江三角洲模式”等,同样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因为企业各自特点及其市场发展空间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构建模式。根据目前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

第一,以青岛海尔集团为代表的“三层次说”的企业文化构建模式。海尔张瑞敏指出,“我们将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最表层的是物质文化,即表象的发展速度、海尔的产品、服务质量,等等;中间层是制度行为文化;最核心层是价值观,即精神文化。”海尔人以创新为价值观,构建了先进的精神文化,包括海尔理念、海尔精神、海尔作风和海尔目标等;以此为核心构建了制度行为文化,如“管理法”、“市场链机制”和“大脚印”等管理法则等;在此基础上则构建了现代文明的物质文化。

第二,以北京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为代表提出来的“一本三涵”模式。即“以人为本”,它体现了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主旨;“讲求经营之道”,强调了企业理念与经营战略相结合;“培育企业精神”,涵盖了企业规章制度、企业作风和企业道德的建设内容;“塑造企业形象”,综合了产品形象、服务形象和员工形象等的建设发展要求。

第三,以广东太阳神集团为先行代表的构建模式。它从企业的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三个层面,系统地将企业形象塑造与企业文化建设融为一体。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许多企业还出现了将的营销战略提升为企业文化战略的趋势。

第四,以上海宝钢集团为先行代表的“用户满意工程”(即,顾客满意战略)的构建模式。它以企业理念满意为先导,以产品和服务满意为重点,将企业管理文化与经营文化融为一体,开拓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型模式。新版系列提出了顾客满意度的指标,也将会从质量保证体系上推进这种模式的实施。

第五,以山东黄台火力发电厂为代表的“三维立体”的构建模式。即以企业文化为主体,将厂区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三者结合为一体进行系统的文化建设。这种模式虽具有其特殊性,即适用于厂区和社区连为一体的企业,但是它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浙江横店集团、江苏华西集团等的经验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五种企业文化建设模式都是根据企业及其环境的特点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们各有所长,但都是成功有效或比较成熟的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并且在我国企业界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或效法。当前,在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是我们企业的目的。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新正在兴起之中,新的经验和模式也在层出不穷,北钢集团做为大型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在自身发展经验基础上,根据企业多年来形成的特点,参考和综合以上几种企业文化模式的特点,有选择性建设适合自身发展模式的企业文化,而不是简单的去嫁接或者移植一种外来的企业文化。北钢集团在发展历程中通过不断地扩张、发展成为横跨多个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那么北钢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具有广博的包容精神、创新精神、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多方面的企业文化,但也应该有下属板块企业自身特色文化,两者之间关系是绝对以北钢文化为中心,提倡板块文化相互促进和发展的企业文化集成和整合文化。

企业文化应该如何建树?要想企业文化有所建树,我们必须清楚知道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有那些方面的影响。首先,企业文化对企业施以积极影响。我们知道,企业是人群组织,更是人性化的组织,而人性化的实质是体现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因此,在企业这样的人群集体里要驱动和召引其个体成员齐思一律地沿着一个方向,一个终极目标进发,最基本也得有两套措施:一是“格式化”——即以制度、计划、纲领、文件等约速之;二是“同使命”——即以自发一致的使命感导向之。这两种手法一个刚性,一个柔性,从管理学上讲,二者都不可或缺,都十分有用,但从组织发展的角度来看,后者确是更高的层次,也因其没有固定成模式的操守,故而难度系数大一些。然而无数的企业组织社会实践不止一次地证明,在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企业文化起到了导致局面性问题迎刃化解的作用。我们都曾记得,在工业文明持续发展的几百年间,有关产品质量的问题经历了“检验——监督——管理——责任——使命”五个阶段。最初大家认为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只要严于把关,质量就可以保证,后来认为次品是监督失控所致,再后来发现这是管理上疏漏导致品质问题,再后来才发现作业人员责任心强与弱对质量关系甚大,到现代企业竞争阶段,企业

管理者又翻然醒悟,组织文化培养起来的精神主宰——使命感才是维系质量最好状态的法宝。这个认识经历花了几百年时间,它是阵阵巨疼反思与经验教训总结的结果。这在上部分中我们可以从西方学者的论述中体现出来。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工业文明的核心、经济社会效益的核心正是由死板的“硬”制度管束逐步让位于灵活的“软”文化影响。我们不难理解,当我们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愿望受到寄身组织的真诚关注,当我们个体的孤立思想被先进而优秀的组织文化召引和融合并给予更大释放空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自己最细致的心思化为种种作业能力去报答这种良好的归属呢?而这个,就正是企业文化生力的基点,也就是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正确引导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捷径。

其次,是企业文化建树的方法和策略。企业文化建树绝不是请个什么专家大师来培训讲解,那样企业文化就会变成校园文化,而大家都很清楚校园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化,根本就不具备生产能力、甚至连影响生产的能力也不存在(这里并没有否定校园文化的意思,只是校园文化自有其它价值体现)。企业文化的建树,首先要做组织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分析,其目的是看本企业组织相比于其它组织的特点、优势和精神导向有何不同,而后加以评价、补充、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是集思广议,能借此打动每位员工个体广泛而积极地参与意识。这样强调的好处有二:一是最大限度地发扬了集体智慧、以期提炼出的文化基础更科学、优秀和实用;二是让员工们感觉到其中有自己的精力和智慧,最起码也应使其感觉到组织重视了其建议,这样便于确定后的组织文化在他们中间流通,接受也就快,认同感也就强;第二,须是企业经营者怀着无限激动、真诚和珍视将这份集体智慧互动的结晶(企业文化蓝本和理念)分享给大家,号召大家共同学习、探讨。让组织成员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形成了一种企业亲和力。事实证明,企业经营者尤其是现代型绩优企业的经营者都是受员工爱戴和尊敬的。如果领导都如此重视,下属定是大

受感染,学习气氛日盛。这里需提醒的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许多企业主思想不大气,没有正气,不成熟,带着幼稚病,分不清企业经营何为主何为次,哪是虚哪是实。企业做大,领导被众多商家的利欲缠身,再加上受浮华风气影响,往往不由自主地失去了真实的创业者的身份,只重外面,不重里面。致使企业员工对企业组织的发展前途失去信心。实际上,在企业文化方面的重视和投入才是真实的。只有这个才会积蓄潜力。

第三是选择组织专业人力对企业文化执行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综合评价,整理意见,集合思想进行二次修正、二次推行,如此往复,去其糟粕,得之精华,日臻完善。这里又有一点需提示,如此的循环往复,组织成员非但不会厌烦,反而在心中更加尊重自己的企业。因为企业如此尊重个体员工的思想,他们必然十分感动,加倍努力,而且还更敢于直言,提出自己发展企业点、线、面、体的宝贵意见。只要以上三方面的执行到位,做的扎实,企业文化必然顺利建树并能够确立之,而且必然不同凡响,必然会在企业文化的影响和感召下,企业员工坚决执行。

企业文化建树说其复杂实不简单,然说其简单也并不难成。关键是要认准一个理,抓住一条线,坚持一颗心。这一个理是:组织文化成功依赖组织群力;一条线是:沿着组织成员议论的焦点一线贯穿跟踪解决到底;一颗心是:对自己的职员(“自家人”)常施以爱心。诚如此,则优秀的企业文化诞生之时,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将是无限辉煌。

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大家的公认。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世纪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外企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企业文化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柔性的管理手段,为企业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加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企业应切实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企业的发展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没有企业文化,谈不上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凝聚作用。企业文化像一根纽带,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企业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尤其在企业危难之际和创业开拓之时更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激励作用。企业文化注重研究的是人的因素,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凡事都以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协调作用。企业文化的形成使企业职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增强了他们相互之间的信任、相互交流和沟通,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

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对职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

第9篇

关键词:浅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

由于目前开发的网络环境以及人们扭曲的价值观,让人们的思想和道德水平明显下降,要想转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进行文化建设,提高基层群众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要想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就必须不断的提高我国的文化建设水平,通过创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吸引群众,让基层群众主动参与文化建设,让基层群众都能投入到文化建设中来,让基层群众在文化建设中丰富自己的生活,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提升精神文明水平。

1.2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的进步发展不光体现在经济、科学技术、综合国力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上,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人们群众的文化道德水平,它也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

要想让社会得到全面的进步发展,就必须要搞好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在文化层面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发展。不良的社会风气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良好的文化建设能够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1.3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固然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如果社会缺乏积极向上、踏实肯干的进步思想也很难让经济有持续的、稳定的、快速的发展,我们必须要积极引导并转变基层群众的发展思想,运用好文化的正能量,让社会充满正能量,让基层群众充满正能量,合理的、有效的发挥出文化的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2.1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由于我国饱受战乱的影响,人们生活水平较低,因此在初期,我国的主要目标是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没有太多的心思和能力去关注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发展并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重心逐渐偏向了文化建设,现如今我国已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列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大力发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水平。

2.2文化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由于文化建设落后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让我国政府意识到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政府转变思想,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下,吸收国外文化建设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大力发展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通过进行文化宣传、教育以及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积极引导基层群众进行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水平,让我国的文化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2.3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虽然我国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存在很大不足之处,仍需要我们去努力改进。主要不足之处表现在:(一)我国政府及基层群众对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高,对文化建设不积极。(二)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缺乏专业人才,不能有效的、合理的进行文化建设。(三)我国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不充足,导致很多文化建设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影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措施

3.1激发群众的积极性

在进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时,要积极引导基层群众,提高群众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要充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让基层群众都能参与到文化建设的建设中来,在活动中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提升基层群众的自身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

3.2加强学习与借鉴

我国的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发展比较落后,要想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就要不断加强与国外的交流,立足于我国的发展情况,对我国文化建设发展有益的国外文化要加强学习和借鉴,将国外的先进文化引进过来为我所用,提高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3.3加大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我国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充分重视文化建设,加大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基础群众文化建设提供足够的经济基础。另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募捐的方式筹集资金,这样还可以宣传文化建设,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来,促进我国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文.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1,20:138.

[2]鲁薇.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探析[J].明日风尚,2016,05:215.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 和谐文化 问题对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就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思考。

1.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不能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它是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要正确认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不和谐,整个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目前,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农村文化建设则相对滞后,这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一个和谐的新农村必须要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其中,乡风文明主要就是强调农村文化、文明建设,而农村的文化、文明建设作为上层建筑反过来又能指导、促进农村的建设。所以,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是推动和谐的新农村社会建设的动力,是加快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综合发展的内在要求。

1.2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动力机制的推动,社会各种积极的思想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农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它能促使整个农村社会形成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的、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建设。并且,能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确立以和谐为目标的道德评价体系和理想信念,帮助农村社会成员确立共同的信仰,形成联系各种社会群体、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另外,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也有助于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加快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1.3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当前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对于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要加强其思想文化的建设,否则其思想意识中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会逐渐滋生,不良的、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大量产生就会阻碍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更是要加快文化建设,因为许多农村地区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落后。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发展文化教育,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建设更应该注重文化建设上的扶贫。一般来说,贫困总是伴随着愚昧。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别和思想文化素质的差别是造成地区差别、城乡差别的重要原因。对于因此,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当前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

2.当前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2.1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在农村建设问题上,地方各级政府包括农民群众自己,都把重心放在发展经济上,从而形成了重经济轻文化的局面,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有些农村地区甚至还没有最基本的文化设施、文化阵地,有些地区虽然有文化设施,但大多陈旧老化,甚至只剩下一块牌子,成了一种摆设。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建设资金缺乏,各地政府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经济建设上,即使有点资金也由于没有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以长期以来就导致了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

2.2农民群众和谐文化建设意识淡薄

农村中广大农民群众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比较讲求实效、讲求实际利益。因此,农民群众都比较注重经济的发展,因为经济发展了,能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总之,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变换。而文化建设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它的作用不能表现为可以量化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较长时间的建设、提高后人们才能感受到自己身上及整个农村社会面貌所发生的变换,并且它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也不会在短时期内表现出来,所以农民群众进行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高,认为文化建设可有可无。

2.3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缺乏相关人才

和谐文化建设要取得成效,必须有高素质的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当前,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中受过学校教育人越来越多,但大多是青年人,他们常年在外打工或学习,很难参与农村的文化建设,加之他们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多,就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而一些熟悉农村传统文化知识的人大多年龄偏大,当然其中也有青年人但他们不愿从事这个工作,因为这个工作在短期内不能让他们得到实惠。

3.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重视和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紧迫的任务。针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3.1加大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建设农村文化阵地

农村地区的文化站、电视、广播和各种文化活动场所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和主要载体。正如前面所述,许多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极其简陋,许多文化活动场所被占为他用,或者只剩一块牌子成了一种摆设,而在一些贫困地区,根本就没有文化设施。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无从谈起。因此,国家和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中、列入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加大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带动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加快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步伐。

3.2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要贴近群众、开拓创新、注重特色、讲求实效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从群众的需要和愿望出发,采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形式。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以及民族风俗习惯,赋予其新的形式和时代内涵。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民俗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当地的一些民族风俗习惯,广泛开展农民群众文化活动,来宣传一些关于尊师重教、尊敬长辈、家庭和睦等一些和谐文化内容,并对一些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进行挖掘和创作,使之成为当地农村的特色文化,带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3.3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人才队伍

第11篇

关键词:村级文化;花果村;文化需求;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167-02

宁乡灰汤镇,位于县城西南部,总面积48平方公里,境内的灰汤温泉是我国三大著名高温复合温泉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已发展成为我县一大旅游品牌,成为集医疗、康复、培训、会议、商务、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区。灰汤镇花果村,位于镇西南部,全村面积约四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400人,分为20个村民小组,随着灰汤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均纯收已达12000元左右。物质生活的改善不仅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也激发了他们对文化生活新的更高的渴求,然而,目前村级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与形势的发展和群众的需求不对称、不协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改变这一现状,是落实科学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

一、花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存在着投入不够足、设施不够齐,文化人才梯队量少质差等难题,而村一级的文化建设又是难题中的难题,至今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具体到花果村来说:

(一)文化基础设施薄弱

全村仅有一个活动中心,为村部所在地,由于年代久远,设施陈旧,没有一个图书室、阅览室,也没有一个电教中心,20个村民小组里只有一个健身苑点,健身器材十件不到,文化设施相当薄弱。近年来,灰汤镇域经济的的发展红红火火,土地寸土如金,而群众想在本村搞一个健身点、文化活动室却找不到地方。

(二)文化骨干缺失,文化活动单一

村级文化建设缺乏领头人,就花果村而言,真正专职搞文化的村干部没有,而且由于目前的现状是等上面拨款、等上面建设,村里面自主搞文化的意识淡薄,另外,由 于农村人才的流动,部分有一定特长的人都进入城镇或外出务工,常年不在家,有的文化骨干由于年龄较大,已没有能力来做这些工作。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走向小康,空闲时间增多,加之对文化意识的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也渴望像城里人那样,有一些高雅的文化活动,但现在村上只是春节期间组织大型龙狮表演外,平常几乎少有什么文化活动。原来已有的农村电影放映队,现在大都销声匿迹,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农民每年用于订阅书刊、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许多农民一年到头难得看到一场电影,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主要是扑克、麻将、纸牌。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少,文化活动单一。

(三)群众追求文化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文化需求越来越高

新时代的农民群众解决温饱之后,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群众文化需求逐年增大。就花果村言,该村有一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龙灯庙会队伍,这是一个纪念关公的大型庙会活动,传承已有上百年历史,除了春节的舞龙耍狮以及每年的5月13日都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以外,每年还会不定期的组织各种活动,宣传国家政策、倡导文明新风。可以说,每年的活动都很热闹,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活动组织者还会把活动筹集的部分资金用于搭建戏台、修建关帝庙、资助村里困难群众,在当地有很好的口碑和一定影响力。但由于经费不足,活动场所受限,缺乏文化能人将之打造成一支文化的品牌,影响力还只是局限在本镇。

(四)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群体分层明显,活动积极性出现年龄差异

农村节日文化活动,青年农民参与的积极性相对较差,主要是部分老年人和少部分中年人参与。现在农村的青年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比较多,见识广,农村传统的文化节目无法对他们产生吸引力,而现在针对农村新生代农民创作适合他们文口的文艺节目在当前基本上都是空白,因此,农民对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呈现出年龄差异。

二、目前村级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镇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在目前的政绩目标考核驱使下,乡镇政府热衷于抓经济建设,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而就部分村级干部而言,对村级文化建设意识就更为淡薄,认识也比较狭义,认为文化是村民个人的事,文化活动无非就是看看电视打打牌而已,而且文化产业的投入大而见效周期长,对于经济也没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村级文化工作基本上处于等、靠、要状态,对于群众自发的文化热情和潜力未能很好的加以引导和扶持。

(二)村级文化经费投入有限,村级文化设施不够普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成了产业,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这块难以顾及;乡(镇)经费本来就困难,没有精力来办群众文化;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无法投入文化活动;社会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机制,有钱不愿投入,使农村文化经费十分匮乏。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乡村文化设施不够普及。比如,在城市间的各类社区、街道、居民小区、公共活动场所等都普遍设有公共健身器械、娱乐设施或图书馆、文化馆等,而在乡村,除了乡镇集镇区可能存在上述文化设施,广大的农居村庄拥有量就屈指可数了。

(三)基层文化还缺乏带头人,文化梯队建设也比较滞后

在现在的农村,有兴趣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村民数量相对较多,但由于大多数农民没有相应的技能,同时又没有能够对村民进行组织和培训的农村文化能人,导致农村组织活动很难开展。而且由于文化的表现形式单一,青年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很多优秀的传统项目未能得到很好的传承,文化梯队建设就相对滞后。

三、加强农村村级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对村级文化事业的认识

村级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加强村级文化建设,对于提高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提升群众生活质量,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客观要求,为构建和谐农村中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基础作用。同时,村级文化建设也是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级领导特别是农村干部必须切实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转变“先经济发展后文化建设、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观念,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同心协力,在组织、政策、经费、人员上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帮助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二)结合当地特色优势,推进村级文化建设

要使农村文化建设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必须抓好自身特色。然而文化建设只有与当地特色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更显得文化艺术的魅力。农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且参差不齐,欣赏艺术的水平相对较低,把文化建设与当地特色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吸引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和参与文化活动,提高实际效果。就灰汤花果村而言,灰汤的温泉旅游开发已初具规模,吸引了省内外的很多游客,而花果村处于灰汤发展的第二梯队,抓住这一机遇发展旅游特色村,如大力发展农村工艺品制造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村演艺业等,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上台阶、上品位。 这样可以提高村级文化建设的含金量,又增强文化建设的实用价值;既为发展旅游业服务,又展示农村文化事业的力量和魅力,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三)服务群众兴趣爱好,发展村级文化建设

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这本身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农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农村文化建设归根结底要以群众喜欢不喜欢、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换言之,搞好这项工作不能叫群众来适应文化建设,而要文化建设来适应群众。比如:农民关心的事情是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发家致富,那么村级文化建设就要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村级文化建设才有生命力。另外还可以根据新形势下农村群众流动性大、外出务工人员多等实际情况,利用群众在家空间、劳动休息空间等抓村级文化建设。在文化内容上力求丰富多彩。村级文化不能单单认为是从外面请演员唱唱戏、跳跳舞,它也可以是家庭文化、校园文化,也可以是村级文化;可以是文体活动;也可以是科普法制教育;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也可以是现代的国际的。在文化活动的形式上应不拘一格。可以是宣传窗、书报栏的宣传,可以是广场演出、卡拉OK比赛,趣味体育竞赛等等。只有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提升农村文化的内涵和水准,才能充分调动各个年龄阶层的农民群众参与。

(四)灵活资金投入方式,创新村级文化建设

第12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企业文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193-01

引言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的长期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企业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不断加深,因此人们对于企业的越来越高,相应地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相应提高。电力行业作为国有垄断性行业,受到历史、机制和人员因素的影响,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当然,在一段很长的时期以来,企业文化建设在电力行业掀起了不小的浪潮,文化建设和管理受到了电力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就目前来看,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就如何更好地开展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展开探讨。

1.企业文化建设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1.1 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

科技的进步与知识经济的到来给企业的发展不断带来新的文化元素,进而影响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的提高。总所周知,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的长期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适宜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

1.2 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电力行业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全球化给市场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推动着社会不断地变革和发展,电力企业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给员工塑造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同时,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潜能,通过不断创新来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3 提升电力企业的社会形象

除去企业规模的影响外,企业的文化设施、工作环境等外在形象也是电力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而优秀的企业形象的塑造依赖于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对企业形象的感知,人们能了解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水平以及精神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因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提升电力企业的社会形象,改变人们对企业的外在认知。

2.电力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2.1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电力行业作为国家垄断性行业,其文化建设有其独特性的特点。部分电力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认为电力企业只是生产、提供电的企业,企业文化对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并没有太大影响,未做到正确看待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导致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差,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

2.2 企业文化建设与市场脱节

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但长期以来,我国的电力行业处于国有垄断状态,需求大于供给,这种垄断性质就造成了企业与市场的脱节,形成了以产品为导向的意识。企业的文化建设过多的关注在技术和安全生产方面,缺少竞争意识,不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这样很难做到与国际市场接轨,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2.3 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形势重于内涵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文化建设都是与党建工作是一体的,会带有较重政治色彩,且大多数都是流于形式,口号,形式重于内涵。当前部分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表现为口号式地提炼企业理念、企业宗旨和企业经验,具体表现为在文件中、墙上、媒体上,但并未真正落实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运用哗众取宠的方式,打着企业文化的幌子进行企业宣传,对企业发展并没有促进作用。

3.对电力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3.1 树立企业文化意识

传统的电力企业管理理念存在的种种问题使管理的效能弱化,我们要转变传统观念,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进去,明确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树立电力企业文化意识。可以通过管理制度的设置,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重视企业文化宣传,建立企业文化保障机制,使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从口号落到实地,真正体现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3.2 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文化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是21世纪企业最珍贵的资源。因此,电力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做到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给予员工发挥自主创造性的平台,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保障员工物质需求的同时关注员工精神需求的满足,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3.3 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该企业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员工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不断地更新、创造才能跟得上时代的需求。在电力企业中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培养企业的学习氛围,让员工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形成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企业组织形式,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3.4 确立服务至上的企业文化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把客户当作管理对象的思想,树立优质服务意识,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给客户高质量、高效、及时用电服务, 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赢得客户的信赖。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确立“服务至上”的理念,为员工营造服务氛围,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创建企业的品牌文化。

参考文献

[1] 董若婷.《企业文化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学,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