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楼宇经济扶持政策

楼宇经济扶持政策

时间:2024-01-03 18:02: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楼宇经济扶持政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楼宇经济扶持政策

第1篇

一、鼓励扶持重点

(一)大型物流市场:主要指大型生资市场、仓储市场、专业市场、汽车展销市场、物流配送中心。

(二)大型服务业载体及项目:主要指大型购物中心、商业服务业楼宇、以商业为主的中高端商住楼宇;星级酒店宾馆、大型商贸、品牌直销、连锁经营、名牌餐饮、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知名中介等项目。

(三)大型旅游休闲项目:主要指大型旅游休闲度假景区、大型游乐设施、影视文化传媒、运动休闲营地、乡村酒店、文化产品博览交易类项目。

(四)公共服务项目:主要指公共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环境保护、市政服务、文化体育、各类非义务教育学校、卫生医疗、康复疗养托老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

二、鼓励扶持政策

新引进各类服务业项目具备在我县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条件后,享受以下扶持政策:

(一)用地扶持政策。

1.服务业项目用地符合挂牌出让规定的,按基准地价或土地整理成本价挂牌出让。

2.列入市、县重点服务业项目,除优先安排用地外,土地价格在基准地价或土地整理成本价标准之内挂牌出让。

3.大型物流市场、乡村酒店、运动休闲营地、乡村旅游项目和其他非永久性建设用地,可采用村社集体组织土地流转入股或租赁方式使用土地。

(二)财政扶持政策。

1.投资市场建设和商业楼宇建设的财政扶持政策。

(1)鼓励投资商自建自营发展商业服务业项目。自建自营的大型服务业项目,在建设环节产生的税收中地方税收县级留成部分,全额扶持投资企业。

(2)鼓励投资商投资市场建设或开发商业楼宇自行引进商业服务业项目。对投资市场建设10万平方米以上或开发商业楼宇5万平方米以上并自行引进商业服务业项目的,在建设环节产生的税收中地方税收县级留成部分,全额扶持投资企业;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第一至第三年分别按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三项税收总和的县级留成部分的40%、30%、20%扶持投资企业。

(3)市场和商业楼宇建设,根据项目的不同类型,项目报建规费中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按10%—50%收取。

2.投资经营商业和服务业的财政扶持政策。

(1)新引进各类服务业企业,年纳税总额达100万元—500万元的(含500万元),前两年,按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以下简称“四税”)中县级留成部分的100%扶持企业;第三至第五年分别按所缴纳“四税”中县级留成部分的40%、30%、20%扶持企业。年纳税总额达500万元—1000万元的(含1000万元),前两年,按所缴纳“四税”中县级留成部分的100%扶持企业;第三至第五年分别按所缴纳“四税”中县级留成部分的50%、40%、30%扶持企业。年纳税总额达1000万元以上的,前两年,按所缴纳“四税”中县级留成部分的100%扶持企业,第三至第五年分别按所缴纳“四税”中县级留成部分的60%、50%、40%扶持企业。

(2)鼓励购买或租赁商业楼宇兴办服务业。购买商业楼宇兴办服务业,当年缴纳税收总额中县级留成达100万元以上的,按所缴纳“四税”中县级留成部分的50%给予一次性购楼补贴;租赁楼宇兴办服务业,当年缴纳税收总额中县级留成达100万元以上的,按所缴纳“四税”中县级留成部分的10%给予一次性租赁补贴。

3.投资公共服务项目的财政扶持政策。对投资公共服务项目(公共交通运输、能源供应除外)的企业,在项目建设环节产生的税收中地方税收县级留成部分全额扶持投资企业;项目投运后,前五年按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项税收总和的县级留成部分全额扶持投资企业;第六至第八年分别按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项税收总和的县级留成部分的80%、70%、60%扶持投资企业。

4.现有商业服务业扩大规模的财政扶持政策。现有商业服务业企业,年纳税总额达50万元—100万元的(含100万元),前三年按所缴纳“四税”中县级留成部分的2%扶持企业。年纳税总额达100万元—500万元的(含500万元),前三年按所缴纳“四税”中县级留成部分的3%扶持企业。年纳税总额达500万元以上的,前三年按所缴纳“四税”中县级留成部分的5%扶持企业。

(三)奖励政策。

1.设立“纳税大户”奖。各类服务性企业年纳税总额中县级留成达50万元—100万元的(含100万元),按所缴纳“四税”中县级留成部分的2%奖励法定代表人或主要经营者;年纳税总额中县级留成达100万元—500万元的(含500万元),按所缴纳“四税”中县级留成部分的3%奖励法定代表人或主要经营者;年纳税总额中县级留成达500万元以上的,按所缴纳“四税”中县级留成部分的4%奖励法定代表人或主要经营者。“纳税大户”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2.设立“提档升级”奖。被国家旅游局星级评定机构或授权组织评定为五星、四星、三星级宾馆(酒店),当年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20万、10万元奖励;被列入国家、省、市文化体育产业基地,当年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20万、10万元奖励;创建5A、4A、3A级景区,当年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20万、10万元奖励;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全省十强旅行社或“成都一日游”旅游线路企业、旅游服务推荐企业,当年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获得国家、省、市奖励的文化产品,当年分别一次性给予8万、6万、4万元奖励;被评为国家、省、市、县级“品牌餐饮店”,当年分别一次性给予5万、3万、2万、1万元奖励。

3.设立“文明示范”奖。被评为国家、省、市文明示范规范市场,当年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10万、5万元;被评为国家、省、市级示范商业社区(企业、商场),当年分别一次性奖励6万、4万、2万元。

4.设立“中介招商”奖。鼓励中介人、中介机构、驻外办事机构引进服务业项目到我县投资发展,按以下标准给予一次性“中介招商”奖励:引进项目投资1000万元—5000万元的(含5000万元),项目建成投运后,按项目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奖励;引进项目投资5000万元—10000万元的(含10000万元),项目建成投运后,按项目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奖励;引进项目投资10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建成投运后,按项目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奖励。

(四)特殊政策。

1.世界500强、大型跨国集团、国内100强、国内外行业知名品牌企业(含中介服务机构)在我县投资服务业项目,在项目用地、水电气供应、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财政扶持等方面实行“特事特办、一企一策”,由县服务业发展管理委员会专门研究,报县委、县政府批准执行。

2.符合“特殊政策”中第1条所指投资项目的服务产品,属政府采购范围的,县政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择其服务产品。

3.符合“特殊政策”中第1条所指投资项目的高级管理人才或高级技术人才,在我县安家的,经县服务业发展管理委员会批准,享受每人每月500元安家补贴,补贴期限为3年;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在县域范围任选地点落户,配偶愿意工作的,由县人事、劳动部门协助安置,未成年子女入学按就近优先安排,属义务教育年龄段的享受免费教育。

三、政策兑现办法

(一)符合享受财政扶持政策条件的企业,按税收年度于次年3月底前向县商务局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协议、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税票复印件,经县商务局初审后送县服务业发展管理委员会复审,再送县财政局确认,经确认后,由企业向县发改局或县科技局提出立项申请,经批复后报县政府批准兑现。

(二)符合享受各种奖励政策条件的企业,按自然年度于当年12月底向县商务局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协议、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税票复印件和相关证明材料,经县商务局初审后,由县服务业发展管理委员会召集县财政、商务、招商等有关部门会审确认,会审确认后报县政府批准并召开专门会议兑现。

(三)符合享受中介招商奖励政策的中介机构(个人),在与企业签定投资协议的同时,由县招商部门与中介机构(个人)签订协议,并负责履行。在项目达到投资规模并投入经营后,由中介机构(个人)向县招商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协议、项目投资证明材料、机构(个人)有效证件,经县招商部门初审后,送县服务业发展管理委员会复审认定,再送县政府批准兑现。中介奖励与服务业企业奖励同步进行。

四、其他

第2篇

这次全区领导干部会议,将表彰奖励会、群众工作会、经济工作会等一系列会议合并召开,主要是对年度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迅速收拢年气,集中精力投入到当前工作中来,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为榜样,抓早、抓紧、抓实、抓好各项工作,奋力推动全区科学发展新跨越。关于今年的各项工作,节前召开的区委全委会、区人代会已经作了全面部署,边书记讲话中又提出了更为全面、具体的要求,任务目标已经非常明确,关键是抓好贯彻落实。各街区、各部门要按照边书记的讲话要求,尽快淡化节日气氛,凝心聚力干工作,全力以赴抓落实,确保实现首季开门红,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下面,围绕贯彻落实边书记的讲话精神,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目标,我再重点强调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狠抓项目,科学投入,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没有大项目、好项目,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财源、抓就业的理念,把加大科学投入、加快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以项目增投入,以投入促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核心竞争力。

(一)科学谋划确定项目。今年我们提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各街区、各部门要围绕这一总体要求,按照区委全委会的安排部署,切实加强指标调度分析,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逐项进行分解,落实到重点产业、重点项目,谋划实施一批对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作用明显的大项目、好项目,以更好的投向、更大的投量、更高的投效,确保实现首季开门红,为顺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一是更高起点推动重点产业发展。要立足促进产业聚集高效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资金投向现代服务业、商业地产、高新技术等重点产业,投向重点产业的骨干龙头企业,通过大投入带动产业发展,促进重点产业做优做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对重点园区、骨干企业,有关街区、部门要尽快摸底,明确园区产业培植重点,理清企业今年有什么投入,能投入多少,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存在问题,提前做好相关准备,推动项目尽快实施。要围绕辖区产业特点,及早谋划确定引进培育的重点项目,统筹考虑资金、用地等要素需求,力争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达效,打造一批有特色、高品质、带动力强的产业聚集区。二是更大范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着眼完善全区综合配套功能,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城区南部、北部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路、水、电、气、暖等配套设施向南、北两端延伸。要加大重点项目拆迁力度,高标准组织城建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潍州路南段拓宽改造、乐川街等7条城市干道改扩建、新虞路等8条背街小巷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区南部、北部的产业承载能力和设施配套水平。三是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对上级有明确要求、政策有明确规定的就业、低保、养老、优抚等刚性投入,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确保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对今年人代会确定的“十件惠民实事”,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积极与上级业务部门搞好衔接,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快向前推进,确保全面落实到位。

(二)全力以赴推进项目。近年来,我区先后奠基开工了一大批项目,但项目推进不够理想,部分项目没有达到时间进度要求,个别项目甚至在奠基后毫无进展,这充分说明我们抓项目的力度还不够大、措施还不够强、方法还不够多。前段,各街区提报了参加上半年全市观摩点评的重点项目,一月份又集中开工了一批重点项目,各街区要把这些重点项目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着“能早则早、能快则快”的原则,会后立即行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靠上,逐一分析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认真研究推进措施,制定详细时间进度表,组织精干力量,盯紧靠上,倒计时推进,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产生实际效益。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帮助扶持,拓宽审批、许可、备案等“绿色通道”,主动介入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大胆为项目建设提供便利,全力推动项目加速实施。两办督查室要加大跟踪督查力度,根据项目时间进度安排,及时通报进展情况,强化序时进度考核,督促项目按计划扎实推进,推动奠基项目快动工、在建项目快建设、建成项目快达效,确保以良好的形象进度迎接全市观摩点评。

(三)高效运作促活项目。各街区、各部门要坚持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相结合,早思考、早谋划、早行动,依据全区重点产业规划,认真分析现有资源和产业需求,科学确定项目承载产业,在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大推介营销力度,搞好产业的引进培育,着力推进项目规划、建设、招商一体化运作,实现项目建成与运营的无缝衔接,力争成功一个、带活一片。要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扎实做好项目论证储备,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资金支持;要充分利用我区金融机构密集的优势,加强银企交流合作,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保证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同时要强化土地整理,积极争取土地指标,优先保障优势产业、优势项目的用地需求。

二、调优结构,转好方式,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各街区、各部门要紧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科学谋划今年经济工作的思路举措和方法路径,集中优势资源,突破重点,带动全局,切实把产业结构调优,把发展方式转好。

(一)以大型城市综合体为方向,搭建产业发展载体

“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酒店、展览、娱乐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城中之城”,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产业升级的引擎,对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形象、带动扩大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区作为全市的中心城区,人流物流集中,商业氛围浓厚,发展大型城市综合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旧城、旧村的陆续改造和企业退城进园的深入实施,可开发利用空间不断拓展,为城市综合体的开发搭建了良好的载体平台。各街区要认真搞好城市综合体的可行性研究,紧紧围绕全区总体规划,结合辖区旧城、旧村、旧厂改造,科学谋划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建设,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力争每个街道都打造一处大型城市综合体,通过“三旧”改造改出城市活力,聚集商机人气,拉动经济发展。要突出抓好重点区域的整体规划、集中拆迁、联片开发,进一步强化规划源头控制,引进培育一批资质高、实力强,有城市综合体开发经验的知名投资商和品牌地产商,实施规模化、片区化开发,规划建设一批承载产业、引领发展的大型城市综合体。要重点抓好泰华城、金融中心、老体育场及帛方、大拖旧厂区等重点片区的规划建设,高标准推进未改造城中村和城郊村的联片开发,集中力量打造特色楼宇集群和高端产业集群。有关部门和街区要积极主动与开发企业搞好衔接,切实做好楼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文章,培育新的优势产业聚集板块。

(二)以高端高质高效为目标,加快服务业优化升级

要把服务业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全力推动服务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业的聚集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一是传统产业向高端延伸。我区餐饮住宿、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早、基础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但也面临周边区域的竞争分流,必须走差异化、高端化发展的路子,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各街区和发改、商务、工商等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确定发展方向和培植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引导企业运用现代技术和经营方式进行改造升级,大力引进品牌店、旗舰店等现代业态,向高端服务领域延伸,实现品牌化、连锁化、信息化发展。二是优势产业向高质拓展。对金融保险等优势业态,要在继续聚集发展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同时,加快金融创新和发展,大力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积极引进金融租赁、创投、期货、基金、金融服务外包等现代金融产业,大力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草根”金融业态;对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具有一定基础的高端业态,要下大气力帮扶提升,进一步拓宽产业链条,提高发展质量,促进产业聚集,增强辐射带动效应;对文化旅游等朝阳产业,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鼓励引导其进行特色化打造、品牌化提升,形成品牌优势和聚集效应,提高产业竞争力。三是新兴产业向高效聚集。要以生产业为重点,以大体量商务楼宇开发为载体,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有关部门要加快编制楼宇发展规划,明确楼宇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制定更加优惠的楼宇经济发展政策,扶持引导楼宇经济发展。各街区要以培育税收过千万元商务楼宇为目标,重点抓好商务楼宇的规划建设和现有楼宇的改造提升,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引进一批有实力、有规模的大企业集团总部及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推动科技研发、电子信息、现代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向楼宇聚集,打造一批投入产出比高、带动辐射力强的特色楼宇和品牌楼宇。

(三)以做优做强现有企业为重点,推进工业转型提升

一是改造提升支柱产业。要以高速凿岩机械、石油机械、机器配件等产品为重点,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进口设备免税、新上项目设备抵扣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调整产品结构,促进机械制造业向产业高端延伸发展。要着力拓宽色纺纱、家用纺织品、服装等产业链条,加快提升电声件、低压电柜等产品技术档次,提高市场占有率,努力培育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二是培优扶强骨干企业。各街区及经信、科技等部门要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实施培优扶强计划,采取更大力度的鼓励扶持政策,组织骨干企业加大技术开发、先进设备引进、质量环保体系认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要深入企业服务指导,加大对上衔接力度,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上级科技扶持资金,促其努力扩产增能,尽快做大做强。三是积极发展楼宇工业。各街区、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积极探索楼宇工业发展,引进一批技术密集型、研究开发型和轻加工型高新技术企业上楼经营,力争年内实现楼宇工业发展破题,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切实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

三、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一是加强和谐社区建设。要深入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重点抓好村改居社区的规范提升,全面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指导社区建章立制,规范完善相关组织,优化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民政等部门要深入研究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提升社区基础设施档次,进一步拓宽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二是大力发展优质教育。围绕打造优质基础教育品牌,加快孙家学校、宝通小学和南苑学校的建设进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要扎实推进校园安全工程,高标准组织育才、育英等5处学校的校舍维修改造。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快学前教育规范化发展,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是积极推进文体繁荣。要加强公益性文体服务设施建设,搞好区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的规划建设。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街道、社区文化大院、图书室及配套设施功能,继续开展“三百”文化进社区活动,积极创作文艺精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要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工程,确保新建成10处以上社区健身场所。

四是切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健全区、街、社区三级卫生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加快二院病房楼建设,新建10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认真做好各类传染病防治,提高医疗保障质量和服务水平。

四、完善政策,强化措施,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优良的发展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要实现我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就要进一步强化“环境就是竞争力”的意识,不断完善扶持政策,提高服务水平,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

一是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政策是政府调控的主要手段,也是聚集产业、吸引人才、促进发展的关键。近几年我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对经济发展有明显推动作用的政策,对这些政策,各街区、各部门要继续抓好贯彻落实,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引导作用。同时要综合考虑发展形势变化,立足区位实际,研究制定与周边区域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优惠政策,调整完善重点产业及龙头企业具体扶持政策,在资金、用地、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强力扶持,吸引各类资源要素聚集,努力形成洼地效应。同时要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切实搞好对上衔接,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用活用好上级政策资源。各相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年度考核办法,底前提报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街区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

第3篇

今年以来,全区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围绕年初区委、区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一核三区”为重点的功能布局建设,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效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区域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上半年全区经济在宏观经济偏紧的形势下,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75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1.4%;社零总额完成151.6亿元,同比增长17.6%;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6亿元,完成年计划50.2%,按市下达70亿目标进度达53.8%;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01亿元;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20.76亿元,同比增长18.4%,达年度计划53.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87亿元,同比增长18.6%,完成年计划51.5%;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120万美元,完成年计划58.9%;注册合同外资2.15亿美元,完成年计划215%,主要经济指标均达超序时进度。

目前,全区服务业处在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时期,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上半年,通过招商引资和培育总部经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商圈传统商贸企业业态调整加快,继中央、**经营业态提档后,**商城又成功引进GUCCI、FENDI、GELINE、ARMANI等国际一线品牌;外资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继中外运**公司落户**后,世界500强的香港**集团投资5000万港币,在全区设立总部型商业连锁经营公司;另外新引进一家亿元以上服务业投资项目―**融资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合同外资1亿元人民币(约1400万美元),是全省首家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加快发展楼宇经济,**苑、现代大厦等一批存量重点商贸、商务楼宇的招商工作顺利完成。

二、围绕经济载体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项目

今年是全区项目建设年,开年以来,围绕项目推进,实施区领导挂包、责任单位风险抵押等各种考核推进机制,确保项目有序推进。目前26个项目进展顺利,已开工和即将开工13项,实施拆迁9项,推进挂牌2项,开展前期可研论证2项,全区“一核三区”为重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在项目推进中得到体现和落实。**商贸商务核心区:新华社**分社地块正在拆迁,苏宁东地块正在对总评规划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南路、**街等一批特色商业街区:**饭店地块已完成拆迁量72%;**A地块(小上海)完成拆迁量98%,B地块(**巷)完成拆迁量52%,C地块(广播电台)已领取拆迁许可证;**巷和**东地块完成拆迁量50%,**巷地块完成拆迁量80%;水游城正在进行室内装修,招商基本结束,即将开业;**一期1.2万平方米项目已完成招商,正在进行室内装修,二期完成拆迁量80%;分析仪器厂地块厂房已搬迁即将启动拆迁;**厂地块桩基工程已结束。**园区与都市产业园区:创意**区二期招商率达60%;**航空科技园规划方案基本形成,**科技大厦全面招商;**园创业园拆迁工作接近尾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演艺博览街区已完成江南剧场招商,人民大剧院通过环评,拟7月份正式对外演出。

三、提高服务绩效水平,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今年以来,全区从优化结构中寻找契机,引导企业从观念上转变,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布局由“散”向“聚”转变、企业结构由“大”向“优”转变、产业结构由“低”向“高”转变。一是着手建设**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培育企业上市融资,完成“全区准备上市企业”的调查申报,并组织中小企业融资洽谈推介会。二是为促进区域楼宇特色化、高端化方向的发展,完成区域内楼宇资源的梳理,当前正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为楼宇进行产业功能定位,为下一步招商选资做好准备。三是为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向总部经济方向发展,调研起草总部经济的引导扶持政策,力求通过总部式发展加强区间合作交流,实现共赢。

四、倡导创业投资,培育经济内生动力

以都市经济园、楼宇经济等重大经济载体为抓手,将园区发展同百姓创业就业相联系,努力使园区成为吸纳创业就业的基地,成为利用人才的窗口,着力构建经济发展载体建设与百姓创业就业共生共赢的良好格局,已成功创建就业一条街4个,大学生创业园1个。同时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即将出台创业的优惠政策,把减免税费、小额贷款等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上半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07元,同比增长15.4%,完成全年目标进度54.5%;累计实现再就业6205人,完成年计划62%,新增就业岗位15200个,完成年计划66%;累计新增私营企业1354家,个体工商户1628个,新增注册资本16.1亿元。新晨

总体上看,上半年全区经济总体发展良好,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新一轮思想解放成效初步体现。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石油、粮食等生产生活要素价格持续攀升,人民币持续升值,银根紧缩,上半年**CPI指数高达8.1%,较大的通涨压力使得总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二是主城区受市级规划、土地、环保等相关因素制约,项目审批、协调周期延长,随着新拆迁法和物权法的出台,拆迁难度也越来越大,当年能投产达效的项目不多。三是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加大了人工成本,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使得企业所得税和企业增值税下降。

五、下半年主要工作措施

下半年将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主线,以规划为统领,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区域投资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继续保持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做好规划引导,统筹区域发展。一是围绕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区修编和“十一五”发展中期评估,研究如何利用好已有基础和优势,进一步明确区域的主导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发展战略。二是要突出高起点规划作用,按照市委确定的“加快建成一流商贸商务中心”要求,完善修订**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以之引导商圈新一轮的大发展。三是牵头实施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政策、鼓励创业扶持政策等,依托完善的政策体系保障,促进区域经济和各类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突出项目建设,支撑经济发展。一是突出项目竣工使用率,注重项目同步招商。对**大楼、邮电器材厂等已建成项目强化招商的跟踪服务,确保高质量招商,引进符合**产业和功能定位、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持续支撑作用的企业。二是严格责任制,促进项目有力推进。严格执行项目挂包办法,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有的放矢,尽可能缩短项目建设周期,早见成效。三是对推进难度大的项目,找准突破点,强化节点意识。针对项目建设中涉及的资金、规划、土地等各方面难题,要分析难点,倒排进度,逐一解决。四是强化项目推进整体工作合力。对内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定期排查,集中会办,综合协调;对外要主动与市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支持。同时还要善于整合区域金融集聚等优势资源,帮助项目主体解决融资等重大问题。

第4篇

为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工作部署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60号)文件精神,积极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有效解决企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困难,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努力保持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好发展的态势,特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增强贯彻落实“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工作部署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一)充分认识“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区经济发展总体平稳,但面临形势较为严峻,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运行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中小企业亏损面有所扩大。企业的稳定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事关就业和民生,事关社会稳定和金融风险的防范,事关今年全区各项经济社会指标任务的完成。全区上下要深化认识,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市关于“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部署上来,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做好服务企业的发展工作,帮助企业实现稳定发展、转型发展和提升发展。

(二)明确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部署上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保稳促调、治标治本两手抓,以稳定企业发展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企业长远发展和稳定发展的治本之策,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立足区情,突出重点,创新服务,攻难克坚,全力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三)增加信贷资金供应。试行金融机构贷款月报和考核制度,引导和鼓励区内各银行分支机构向上级银行争取对我区企业的信贷支持额度,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鼓励银行积极发展承兑、保函、信用证等表外授信业务,通过资产转让、证券化、信托理财产品等方式,引入区外民间资金,放大银行信用。充分利用市政府新近出台的扶持政策,结合我区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建立企业股权出资和股权质押专项通道,便捷办理手续,引导企业以股权抵押获得银行贷款。加强与市内外投资公司和创投基金的合作,推进企业私募股权投资。

(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今明两年,区财政及时足额安排配套资金,对银行新增中小企业贷款利息收入部分给予风险补偿,鼓励担保机构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规模。对大市内担保公司为我区企业提供担保的,按日担保平均余额1%给予补助。积极稳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制订完善区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监管措施,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

(五)建立银企合作平台。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促进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互通和业务合作。引导银行提供专项服务,推动银行对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扶持,帮助缓解项目融资困难。

(六)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深入企业了解经营情况,加强工作协调,对困难企业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积极稳妥地予以帮助。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允许范围内降低贷款利率,让利于企业。加强金融监管,及时提供拆迁信息,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七)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认真梳理国家、省、市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学习活动。加强政策宣传辅导工作,及时向企业发放政策汇编册,以专场讲座、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开展政策解读,提高企业运用政策的能力。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已有的区级政策,切实帮助企业做好相关申报工作,全面、及时兑现各项政策。

(八)实施土地使用税补助政策。今明两年,以20*年为基数,对骨干工业企业,给予新增的土地使用税区所得部分50%的补助;对基地在外的企业,全额补助新增的土地使用税区所得部分。

(九)规范和减免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深入贯彻《关于公布本市停止征收15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甬政发〔20*〕65号)文件精神,认真梳理文件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明确减免项目,落实减免政策。

(十)减轻企业出口税收负担。按照市外经贸、财政、经委、国税部门公布的商品目录,适当增加出口退税补贴,通过退税的渠道直接支付给企业予以奖励。对符合政策扶持要求且销售额达到一定规模的外贸企业,实行减征或免征水利基金。

(十一)加快办理出口退税。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等涉外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反映和协调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减少出口退税环节,将出口退税审核、审批、开具权退还书时间控制在45个工作日内,提高税务部门的退税效率。

四、加强发展要素保障

(十二)科学安排生产要素供给。建立各类预警和应急机制,指导企业科学有序用电,保障骨干企业、重点项目、重点楼宇等生产经营用电。加快征地拆迁工作,确保重点功能性项目的时间节点要求。落实节能减排政策,鼓励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推广使用节能产品。

(十三)加强人才保障服务。建立健全引才平台,优化人才公共服务。加快培育相关中介机构,大力引进国内外信誉度高、服务能力强的人才猎头和人才培训中介机构。创新人才培训运作机制,完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平台,组织多种形式的用工招聘活动。推进与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人才技能培训网络。加大对大学生、失业人员和新市民的创业培训力度,强化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加快省内外劳务合作基地建设,在省内外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务合作基地。

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四)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推动我区从“服务立区”向“服务强区”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会展、物流、金融、中介、信息、创意等“六大经济”发展。全力以赴推进东部新城和五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百强企业。积极改造“低产田”、种好“高产田”,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建设大型商圈,推进传统市场升级,做大做强餐饮特色产业。

(十五)积极发展都市工业。盘活区域内闲置厂房和场地,制定工业小区改造扶持政策,拓展工业经济发展新空间。鼓励工业企业在生产基地外迁后,利用原厂房建设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结算中心。对适合中心城区发展的工业设计、广告印刷包装业等都市产业给予重点扶持。加快推进工业总部大楼建设,吸引企业入驻。积极协调解决生产基地在外企业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强化服务意识,做到真正重视、真情关心、真实支持,提高服务水平。

(十六)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制订扶持总部经济政策,创新发展模式,有效整合资源,进一步培育本地企业总部;加强特色楼宇的培育和管理,加快实施楼宇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积极吸引区外优质企业到江东设立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总部。

(十七)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全面贯彻落实市、区推进企业上市的政策措施,重点排摸,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上市涉及各项矛盾和困难。缩短政策兑现时限,切实减少企业上市成本。

(十八)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服务企业的扶持,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宁波市确认并报国家备案的企业,暂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年终再根据认定结果进行结算。帮助企业规范财务,明确研发项目费用,充分享受政策优惠。大力实施品牌、专利和技术标准战略,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推动企业主持或参与制订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充分发挥科技三项经费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创建工程技术中心。

(十九)引导企业转变贸易方式。指导企业实现由出口贸易带动向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方式的转变,扩大关键设备、高新技术的进口。加快出台服务外包政策,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的支持,积极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鼓励外贸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积极注册国际商标。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和亚非拉等新兴市场,化解单一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引发的风险。

六、进一步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从当前工作大局出发,加强对“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工作的领导,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工作。要紧密结合江东实际,深化各项政策措施,并根据形势发展要求不断加以完善。要加强督查力度,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第5篇

不仅要“输血”,还要培育“造血”机制

和本市以往开展的农村帮扶工作相比,新一轮农村综合帮扶不是单一的“输血”援助,而是更加注重培育“造血”机制。

应对帮扶理念的转变,三个区县根据实际情况,分别探索形成了“村联”、“区联”、“镇联”三种不同模式,积极推进农村综合帮扶“造血”项目落地。金山区以各镇薄弱村为主体成立村联公司,村联公司作为“造血”项目运营的主体。奉贤区在2013年9月挂牌成立了由全区100个经济薄弱村共同参股、集体全资的百村公司,这种全区性的村级集体经济联合发展平台是上海独有的。崇明县则是各经济薄弱乡镇以所属薄弱村名义出资,在乡镇层面组建帮扶项目投资管理公司,作为帮扶项目投资的重要载体和收益分配平台。

“现在能够形成完整物业产权、有长期稳定收益、建设周期较短的‘造血’项目太少了!”奉贤区副区长陈勇章坦言对下一步帮扶资金投向比较迷茫。项目单一且难觅是当前农村综合帮扶“造血”项目建设遇到的普遍难题。在金山区,综合帮扶“造血”项目主要投资商务楼宇,通过楼宇租金作为收益,而租金收益为6%左右,再去掉相关税费及其他成本,回报较低。崇明县则由于生态岛功能定位和区域特点、交通条件及政策限制等,在“造血”项目的选择、投资方式、投资收益等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招商难度大是另一个难题。现在一个项目要经过五至十年的培育期后才能形成气候,而对于一个新建的商务楼宇来说,由于品牌效应不强,加上交通条件不便、产业发展基础差等不利因素,严重制约和影响产业入驻,招商面临较大困难,难以短期见效。比如,百村创业园作为百村公司的第一个综合帮扶项目,建立只有一年,品牌效应还未彰显,靠自身招商难以完成全年3个亿的招商引税任务。第三个难题在于资金到位滞后。据了解,各帮扶单位的帮扶资金是逐年支付的,而“造血”项目投资却需要一次性付清,由于资金量大,区财政也难以完全垫付,面临着资金一时难以为继的窘境。

如何形成稳定长效的“造血”机制,做强“造血”功能?区县建议,市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综合帮扶“造血”项目的重点指导和审核把关,采取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推动跨区县和多业态投资,防止投资项目单一,降低投资风险。

有了“鸡”,还要把“蛋”分好

新一轮农村综合帮扶坚持“造血”在镇、“输血”到村。有了“造血”项目这只“大母鸡”,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把“鸡蛋”统筹合理分配好。

奉贤区奉城镇党委副书记李丹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村支书跑到镇党委办“诉苦”,说村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却无法再享受帮扶政策,他反而成了“千古罪人”,希望重新取得这个“称号”。“农村综合帮扶政策给予了经济薄弱村很大的支持,但当前政策的导向是奖励经济薄弱村而不是奖励脱贫。”李丹建议,要在帮扶政策的制定上建立良好的导向,鼓励薄弱村自愿脱贫。

在调研中,经济薄弱“边缘村”引起了各方的关注。这些村因为经济指标等因素未纳入经济薄弱村范围,但实际上也并不富裕,却无法享受农村综合帮扶政策。“经济薄弱只是相对而言的,如果那些经济薄弱村通过几年帮扶实现了脱贫,那么这些边缘村很可能变成新的经济薄弱村。”一些参加调研的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农村综合帮扶的目标是消除经济薄弱村、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因此要更加注重公平性,区县政府在对经济相对薄弱村重点帮扶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村的经济发展,做到统筹兼顾、平衡发展。

据一些区县反映,此次农村综合帮扶专项资金形成的“造血”项目资产权属和“造血”项目收益全部归经济薄弱村所有,以及对经济薄弱村先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此次农村综合帮扶形成的新增资产在经济薄弱村村级经济组织内量化分配等,没有体现二次分配的公平原则,不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既容易造成经济薄弱村和其他村的不平衡和矛盾,也影响帮扶“造血”项目的进一步壮大和长远发展。对此,一些区县建议将此次综合帮扶新增资产暂时放在经济薄弱村所属的镇级集体经济组织内,帮扶“造血”项目收益由区县或乡镇统筹合理分配。

不能“降温”,还要持续“升温”

“综合帮扶对于我们经济薄弱村,就如同盼望已久的‘及时雨’!”在调研过程中,区县、镇村对帮扶工作深表认同。大家也感到,农村综合帮扶是好事也是实事,要进一步办好办实,还需要让政策机制持续保持“升温”状态。

一方面,市级层面要持续强化农村综合帮扶氛围,工作力度不减、温度不降,加强顶层设计,研究解决综合帮扶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今年还将有青浦区的33个村纳入扶持范围,享受的对象在不断拓展,但资金盘子还是原来的盘子。”一些区县建议市政府加大统筹力度,将原定10亿元的农村综合帮扶资金盘子进一步扩大,以增强对“造血”项目的投资补贴力度。农村综合帮扶重在“综合”,不仅要聚焦资金、项目等有形的物质扶持,还要在社会事业发展、基层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同步发力。有的区县提出,此轮农村综合帮扶政策聚焦力度空前,但一些帮扶政策含金量不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市委《若干意见》11项帮扶措施确定的各任务单位帮扶积极性、作用和力度参差不齐,未能发挥综合帮扶的综合效应。比如,加强薄弱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的政策,只是对各类建设条线相关政策进行了平台整合,并没有新的政策突破;就业“双特”政策,虽然在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上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政策扶持受益面狭窄。又如部分部门思想还不够重视,任务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帮扶作用有限;部分企业集团只管每年付钱,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在农村综合帮扶中的经营、技术、项目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等。此外,还有的区县建议,市政府要立足本市城乡一体化长远发展目标,围绕农村综合帮扶、聚焦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土地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引领在农村综合帮扶中的促进作用。

第6篇

服务业相对于一、二产而言,涵盖面更为宽广,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拉动和辐射能力更强,如何更好地推进服务业发展尤其是发挥现代服务业在“十二五”乃至未来的发展战略导向作用,余书记带头作了充分调研和深入研究,吃透了省市精神,相继推出了几个行业规划以及服务业政策纲要,可以说,这次会议是我区建区以来首次就服务业发展专门召开的一次大会,是开先河的,筹备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意义。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市政府七次全会和区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建区以来发展服务业的做法和成效,深刻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全面部署下步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动员全区上下特别是企业主体树立信心,结合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创造财富。刚才3位企业家做了很好的发言,使我们拓宽了视角,分享了他们创业创新的历程,经贸局、审管办代表政府表明了态度,坚定了为企业服务的理念,绣山街道指出了基层块状的努力方向。稍后,余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三点具体意见。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建区26年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立足中心城区优势,深入实施“优二强三”发展战略,不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步伐,努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提质,服务业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综观我区服务业发展形势,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一是纵向比,变化显著。从总量看,服务业发展呈现总量持续攀升、增速逐步加快的良好势头,对经济发展贡献能力不断增强。2001—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由58亿元增加至183.9亿元(按新的统计口径,2012年为349.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0%,其占生产总值比重由46.2%提高到69.07%。从结构看,服务业内部各行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层次逐步提升。2012年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已达到115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由2005年的14.3%上升至32.9%,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为141.5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为40.5%,比2005年下降13.1个百分点。另外,旅游业也有长足发展,2012年创成首批省旅游经济强区。从功能格局看,以、市级商圈为中心,以商业街区为辐射,以商务区为新增长点,并连同社区商业中心、特色街、专业市场发展的商圈格局逐渐明晰,对市域范围乃至更大范围的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委、区政府一直非常坚定对服务业、商贸业的发展理念,比如商业仓储基地,可以说商业仓储对城区发展至关重要,很有发展潜力,通过集聚、改造还可以上市,这也是历届政府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努力成果。

二是横向比,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在服务业发展领域有多项指标位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如2012年,全区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82.9%,位居全市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59.3亿元,年均增长15.6%,占全市比重的三分之一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72.2%,居全省中心城区第二位,仅次于区(单独核算的83个单位)。忧的是,对照省内外服务业发达地区,我们差距依然很大,2012年杭州下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7.5%,特别是楼宇经济、金融业发展迅速,税收千万楼和亿元楼分别达到44幢和10幢,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2.79%;区三产比重达85%,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50%。这些国际公认的现代化过程指标表明了社会产业层次进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我们还存在不少差距。

三是全面比,差距不小。对照打造服务业强区的目标,我区服务业无论从产业层次、要素支撑、平台构筑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从产业层面看,传统服务业仍是我区服务业总量的“主力”,服务业比重虽然较高,但这是基于一产占比小、二产层次低、传统服务业占比大的低水平产业结构,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服务业吸纳社会就业能力远没有发挥出来,2012年全区服务业占比为69.07%,而三产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仅为55.1%;从发展规模看,企业和市场规模总体偏小,目前我区共有服务业企业8541家,其中规模商贸企业仅500余家,缺少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共有50家,但亿元市场只有8家,其他市场普遍标准低、规模小、分布散。全区商贸店面多以个体为主,商业街区仍以传统的点状和条带状布局形式为主,低小散乱的格局尚未有实质性改观。从要素支撑看,我区现有专业人才的存量与增量都很难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现代服务业中高级技术人才仅占10.5%,再加上我区可利用土地资源缺乏,导致商贸流通企业及知名总部企业外迁,仅今年就有53家服务业企业外迁;从惠及民生上看,我区的民生服务业发展历史欠账较多,如养老托幼、家政、医疗等社区服务业,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业,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房地产业,都与群众期望的水平有较大差距。

当前,我区服务业发展正进入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制定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省市相继召开服务业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这些新要求、新目标,为我区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作为的中心城区,如何学比赶超,如何转型发展,首要就是立足区位条件、潜在优势和发展空间,做到优势发展、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简言之,就是抓住大都市区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集研发集聚、创意集聚、知识集聚、资本集聚的总部型的楼宇经济、都市经济、税源经济,抢占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进而辐射带动全市。从长远眼光看,我们作为核心城区要加紧淘汰低端产业,以凤凰涅槃、壮士断腕的精神,推进城市转型,成为人才的洼地、资金的洼地、引领的高地。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目标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服务业发展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区委对“十二五”期间城市发展“宜商宜居、活力时尚”的定位,以新型城市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以体制与业态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与集聚区打造为载体,以“强服务、优结构、提层次、拓空间”为主线,培育发展高端服务业,创新提升传统服务业,将区建设成为大都市区以及浙南闽东北区域服务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700亿元,年均增长12%,占GDP的比重达75%,年均提高1.0个百分点,服务业的产业贡献率达到85%以上、产业拉动率达到8%以上。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120亿元,年均增长10%,占GDP的比重达78%以上,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服务业的产业贡献率达到90%以上、产业拉动率达到8.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三个结合”:一是把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结合起来。当前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急需大量生产需求,我们要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信息、中介、研发等生产业,强化对先进制造业的综合服务,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轮驱动”。二是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结合起来。要坚持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手抓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加快利用科学管理模式、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经营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传统服务业升级换代。三是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提升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城市的发展历来是“城”与“市”的紧密结合,重点在七都、双屿、仰义旧片区、山坡地上下功夫,尽快编制24个旧村、32个工业功能片区改造计划方案,加快企业“退二进三”步伐,以城市综合体形式打造一批层级分明、业态集聚、功能完善的服务功能区,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格局。

重点要在以下六个方面下足功夫:

(一)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推进商贸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到2015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000亿元,年均增长13.5%。近期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做强城市核心商圈。在做大做强原有三大商圈的同时,着眼大都市区推进战略,努力形成商务区、市政府行政中心区等2大市级商业中心,强化区块、车站大道、南塘工业区、财富中心等区级商业中心,加快上陡门片区、水心片区等9个社区商业中心,加快8条特色街区的周边延伸和改造提升,着力打造都市休闲商圈。二是做旺消费服务。我区现有东阿外楼大酒店、云天楼大酒店等较大规模的餐饮企业74家,要整合现有餐饮资源,突出本地特色、连锁经营,着力打造“瓯菜”文化品牌,探索建设小吃城。适度发展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和商务酒店,鼓励国内外知名住宿、餐饮连锁企业在落户和发展,力争到2015年拥有五星级饭店7家。三是做精专业市场。整合市场资源,对“低、小、散、乱”市场实施“关、停、并、转”,对现有市场分布组织实施战略性调整,近期要重点引导各类服装批发市场向火车站广场片区集聚,引导各类鞋料市场向西部片区集聚,引导各类装饰材料市场向葡萄棚地区集聚。

(二)大力发展楼宇、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是今后发展的主阵地、主载体,要把全区现有的150多幢楼宇都当作一个“经济园区”、一个税源经济、一个城市现代服务业载体来配套建设和全程服务,点对点抓好34幢重点跟踪楼宇和11幢重点招商楼宇项目的服务工作,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园一期的总部大楼和配套工程建设,引导服务更多企业入驻营业。近期,要扎实推进楼宇经济三年行动计划,确保税收规模楼宇、楼宇投用面积、楼宇入驻企业率、企业注册率、税收总量“五个持续增长”,力争到2011年,税收千万楼宇达20幢,税收总量较2008年提升20%以上,新增楼宇投入使用面积90万平方米以上,楼宇企业入驻率70%以上。可学习借鉴杭州下城区做法,积极搭建服务平台,为楼宇企业创造优良环境,还可采取评星级奖励,促进发展楼宇经济。

(三)突出发展金融服务业。最大的文章是金融,要做强、做活、做足、做精;最大的短腿是人才,出去的多,进来的少,我们要向广州学习,进行“双转移”,通过功能改造、产业提升以及利用人根的情结的资源和人经济和本土经济的互动发展总部经济,引进高端人才。近期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借助与新华社智库服务项目的合作,充分利用新华社的舆论造势、信息渠道以及人才智力服务力量优势,争取由省乃至全国在挂牌设立金融创新试验区,争取列入首批省金融创新示范试点区。二是制定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进驻,在本土生根发芽,服务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争取增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加快金融集聚区建设。三是加强政银、银企、银项对接,完善金融例会制度,实行项目信息共享,实现重点工程、重点投资项目、重点区块改造与金融信贷的全面对接。四是推进民资改革发展。利用核心城区民间资本集聚的优势,鼓励民间资本以项目建设、兼并、重组和参股等方式投入到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旧区旧村改造、科教文卫体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成立全省首个金融业协会。要“想一想、学一学、看一看、比一比”,为发展做什么,为服务业发展平台创造什么。要充分利用新“36条”,加快建设集民营资本服务、黄金期货交易、保险证券经营、现代金融服务“四位一体”的金融服务中心,切实增强现代经济的核心功能。

(四)加快发展生产业。生产业是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新领域,也是提高整个社会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一要发展现代物流。目前,我区从事运输服务业的企业有334家,数量不少,但很多是“挂牌公司”、“皮包公司”,真正具有仓储、信息等配套功能的物流企业只有少数几家。下步,要鼓励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重组转型、整合并购、战略联盟等方式,加快推进“行业洗牌”,争取做强做大。二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抓紧制定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借助江心屿金秋文化节这一独特舞台,加快发展轻工产品设计、文化影视、时尚设计、休闲旅游等创意产业发展,引导抓好学子创业园、华威软件园的运营与招商工作。加快公益性文化设施经营单位的内部机制改革,探索实施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的模式,实现文化设施营运的社会化、产业化。三要发展科技信息服务。重点发展与产业相关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研发平台,如产品开发、工艺设计、技术交易、信息交流等行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增强对企业的创新服务能力。

(五)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也是我区的一个薄弱环节。下步要安排一定财政资金作为社区服务业专项扶持资金,探索产业化、连锁化经营途径,引导发展医疗保健、娱乐健身、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物业管理等社会经营业,推进“连线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做活便民服务网络,加快编制社区商业网点规划,大力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鼓励和支持商业企业在社区、农村建立销售网点,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方位便民服务网络。(目前,我区重点连锁企业总网点数达614家,社区便利店发展迅速,其中民丰超市、当家人便利店、真生活百货等连锁社区网点在我区已发展到400家以上)。

(六)打响“晚上·魅力商都”品牌。全力巩固发展首批省级旅游经济强区创建成果,深入实施旅游业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商圈景区化建设,将江心屿与七都岛串联成“瓯江双珠”,扎实推进西洲岛旅游休闲度假区以及临江、双潮等西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前期工作,充分挖掘温瑞塘河保护整治后的旅游资源,把打造成为集时尚休闲和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省优秀休闲旅游目的地。力争到2015年,全区接待游客数量超过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4亿元,争创5A级旅游区1个、旅游强镇1个、旅游特色村2-3个,拥有五星级旅行社3家,2-3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

三、全面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举措

服务业本身也需要服务,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保障。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改善发展环境,扎扎实实地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一)明确载体抓手。一要抓集聚区建设。按照最新编制的服务业发展规划,今后五年,我区将加快构筑瓯江城市旅游休闲带“一带”,-商业中心和商务区“两核”,东部现代城市综合服务区、中部城区产业综合服务区和西部生态休闲旅游综合服务区“三区”的空间平台布局。二要抓项目带动。区委、区政府已经明确,到2015年,全区推进旅游休闲、现代物流、楼宇地产、商贸流通、公共服务等5大领域75个重点项目的建设,总投资约949.7亿元,其中区级约599.6亿元。对这些重大项目,要建立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实行专人跟踪服务,积极主动与上级部门做好对接,争取资金、政策等要素保障。三要抓龙头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是发展服务业的中坚力量。要像抓工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一样抓服务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根据其投资总额、经营规模、综合效益、企业管理、缴纳税金等情况,每年或者定期公布。对重点培育的服务业企业,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优先考虑项目用地,鼓励企业做强做大。

(二)发挥政策导向。我区已经出台扶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并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服务业发展,这是区委、区政府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各街道、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吃透政策,发挥政策的促进和导向作用,对区政府确定的符合服务业发展方向的基建项目,在招投标管理站、质量监督站、安全监督站及审批科的审批环节中,开辟绿色通道,实行项目督办制,全程跟踪,在规定的承诺时限之前办结,坚持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实行动态监管,第一时间帮助企业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

(三)强化人才保障。服务业是人力和智力密集型产业,是智慧经济、头脑经济。要抓紧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引进计划,建立服务业人才信息库和服务业人才直通车,利用人才开发中心的服务平台,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本土人才和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鼓励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的企业每年选派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区财政给予培训费用10%的补贴。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既了解区情特点,又熟悉国际规则的现代服务业人才。

第7篇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新突破,年7月,区委、区政府确定了新经济的发展方向,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网络产业、休闲娱乐产业、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等新经济形态。为此,区政府专门成立了新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区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的指导意见》,聘请专家研究编制《区新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了《区关于扶持总部、楼宇、新经济产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区关于扶持新经济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每年设立3500万元的扶持和引导资金,推动全区重点产业和新经济快速发展。

到年末,新经济对全区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全区新认定科技企业42家,一批高科技企业的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新建、改建商务楼宇6栋,盘活闲置公建15万平方米;创意岛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创意岛二期建设已正式启动,五一广场服装创意产业园建设基本完工。现代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社会贡献率日益突出,对优化经济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今后两年,区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推进新经济发展,着力构筑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新经济体系,确保完成“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做好全区的经济规划。《区新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进行了大半,将于今年上半年完成。在进行总体规划的同时,抓好重点区域规划、重点产业规划和重点项目规划,使区域经济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路线图。

(二)提供有力的政策保证。对年已经出台的《区关于扶持新经济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和《区关于扶持总部、楼宇、新经济产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政策(试行)》等新经济发展举措,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继续研究出台新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强化内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等发展瓶颈问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应对市场的能力。

(三)抓好责任落实。进一步修订原有的街道经济工作考核办法,激励斗志,明确责任,区政府与全区各经济职能部门、各街道都签订经济工作责任状,进一步明确了具体推进计划、责任落实人和阶段性要求,确保辖区内重点楼宇、重点项目、重点地块的开发建设能及时推进,确保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项目建设早落实、早建设、早见效。

(四)切实抓好“两区五园”建设,通过优先发展重点区域带动全区新经济发展。“两区五园”是指西安路商务商贸区、湾金融商务区;创意产业园、大连服装创意产业园、解放广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五一广场设计产业园、总部经济产业园。“两区五园”是我区发展新经济的重要载体,今后我们要将“两区五园”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抓好落实。一是全力推进西安路二期建设。西安路二期建设的总体设想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大连商业银行与我区签订了协议,计划为西安路二期开发建设授信40亿元贷款。我们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全力推进西安路二期建设,将西安路建设成为大连市新的商务商贸中心,打造我区新经济发展高地。二是着力抓好对湾地区的服务、配套和拓展。进一步加大对湾管理中心的协调服务力度,完善定期联系和沟通机制,积极参与并抓好各在建大厦的企业引进和在我区的注册工作,把湾建成辐射东北亚的大连国际金融商务中心,同时,大力发展湾周边旅游、中介、会展、餐饮、休闲娱乐等配套产业,目前已经启动了湾周边金融服务一条街、现代服务业一条街、高级酒吧一条街、娱乐休闲一条街等特色街建设。三是全面推进五大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的对外宣传,扩大对外影响力,建立园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符合功能定位的相关企业入驻实行无障碍审批,落实好园区建设有关优惠政策,使入驻企业留得住、发展快、成长好,尽快形成集聚效应,将五大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新经济板块,带动全区新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增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

我区坚持在引办企业时实行“零费用、全”,凡是注册资本金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注册我区,都由所在街道实行全程代办手续,所有费用由街道和政府负责买单。年,全区引办注册资本金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611家,新发展私营企业2137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036户,全区纳税大企业不断增多,如大连和平商业广场有限公司、正源房地产有限公司、大连新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大连明珠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对区域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明显。全区支柱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资质内建筑业企业207家,限额以上贸易企业1家,房地产开发企业151家。全区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具有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

在当前外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今后两年保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首要的就是让企业引进来、留下来、发展得起来。为此,区政府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为企业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完善政府新闻和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强化服务基层意识,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切实做到多指导、少指责,多服务、少检查,多解忧、少干扰,努力形成上下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构建全区中小企业咨询服务网络,年将建立一个区级中小企业投诉服务中心和九个街道中小企业投诉服务站,分别开通热线。搭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争取银行及金融服务机构扩大中小企业信用额度。在做好服务的同时,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今后两年,区政府每年设立3500万元资金扶持企业发展,帮助中小企业尤其是新经济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办企业。我区的招商工作将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进一步摸清招商资源,科学确定全区重点招商项目,建立健全我区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强对招商资源的包装和推介工作,重点围绕西安路和湾两大区域、五大产业园区和特色街建设,实施整体包装和推介,重点加强闲置楼宇、公建的推介,千方百计增加新引办企业的数量,力争每年引进2-3家规模较大的企业总部,推动我区产业向高端发展。

三、进一步关注民生,推动和谐建设

我区是一个人口大区,事关民计民生的工作都要优先摆布、优先投入、优先落实,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谐社区建设。今后,我区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继续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社区自治水平和社区服务水平,编发《区便民服务指南》,在全区推广黑石礁街道“帮万家服务队”有效做法,不断拓宽为民服务渠道和领域,为全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针对劳动就业面临的巨大压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年将投入1.4亿元用于就业再就业工作,实现全年就业再就业30000人以上,开发就业岗位32000个,确保有就业愿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继续为大学生提供无偿创业资金,建立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典型推广、项目对接等整体联动扶持机制,挖掘岗位安置就业,加强就业培训,购买公益岗位,重点帮扶大龄失业人员和失业大学生就业。

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年将投入2.6亿元用于社会保障,切实提高保障能力,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一是加大低保工作力度,适度提高人均月保障额。二是加大扶贫帮困力度,重点加强对下岗失业致贫家庭和重大疾病致贫家庭的救助,对困难家庭子女就学的救助,对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和流浪乞讨等弱势群体的救助服务。三是加大养老保障力度。成立区老年协会,维护老年人权益,推进老年人事业发展;依托南沙老年之家,将辖区“三无”老人和遗孤老人集中供养,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条件;提高辖区养老机构和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的补贴标准,调动社会参与养老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四是加大残疾人保障力度。加快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步伐,为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家庭改造生活设施,认真做好残疾人就业、康复和权益保障工作。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着力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把科技中心、劳技中心、学农基地和早教中心打造成国家级素质教育训练基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全区教育质量和学生可测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完成21中改建、东方圣荷西和石门山配套学校建设,完成9所学校的体育活动场馆及塑胶操场设施建设,初步实现包括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设施的基础教育现代化。

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建设区文体活动中心,改造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在各类公园、广场,增设文体活动设施,进一步完善“15分钟文体活动圈”;增加居民文体娱乐消费投入,购买优秀文化产品进社区,进一步满足辖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生活需求。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和计生事业。积极筹建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全面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实现医疗卫生管理现代化和药品集中统一采购,进一步降低药价让利于民,不断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认真落实“健康家庭促进计划”,不断完善区、街、社区三级新型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9%以上。

(三)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自觉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认真贯彻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坚持重大决策事先向人大报告和政协通报制度,坚持重大事项进行专家论证、律师咨询、市民听证和集体决策制度,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加强法制建设。继续完善各项行政制度;强化劳动保障法律援助和劳动争议快速仲裁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深入开展普法,引导群众以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加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建设,拓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领域,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第8篇

一、明确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1.总体思路

六大产业功能区是我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主要支撑,加快其发展对于突出产业发展优势、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推动全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各部门要把加快“六大产业功能区”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提升发展环境水平,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不断优化功能区行业结构、提升行业素质、打造品牌效应,逐步把六大产业功能区打造成优势产业拉动强劲、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区域影响力强的服务业集聚区,构建充满活力、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大格局,推动全区服务业跨越发展。

2.发展目标

——中心商业区依托现有商业氛围以及等业已形成的省城中心商业带,加快推进新开元广场、解放阁片区、泰府广场、红尚坊等载体建设,尽快形成一批高档次、大体量的商务商贸设施。打造我省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中心商业区。

——金融商务区充分发挥人流、物流、资金流高度集聚优势,在依托银座索菲特、中信广场、中银大厦等高档楼宇群的基础上,加快实施香格里拉酒店、大众传媒大厦、东舍坊大厦、天安时代广场等项目建设,着力引进金融、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强化片区金融保险、高档酒店的主体功能,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高端商务区。

——文化创意产业区充分发挥我区大专院校、传媒企业高度集中的优势,在现有省广电中心、全民健身广场等载体的基础上,重点策划建设创意·城市文化综合体、经十路山师东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山大科技园等项目,加快发展数字传媒、科技应用等创意产业,打造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信息科技商务区依托现有的产业链基础和载体资源,以高端信息服务业基地为带动,加快推进等地块的开发建设,改造提升科技市场,推动消费业向生产业转变,打造档次更高、更具水平的创新科技商务区。

——文化旅游区发挥新景区的带动作用,加快明府城保护改造步伐,推进临湖重点项目建设,整合将军庙街区、芙蓉街-曲水亭街区和后宰门街区等旅游资源,全面实施泉水、街巷与民居的连片保护及提升,展示历史风貌,再现古城魅力,打造历史文化风貌特色街区和旅游休闲文化中心。

——中央商务区依托已建成的大厦、省高院、省博物馆等一大批高端商务楼宇及公共设施,加快奥体中心及燕山立交周边开发,推进金融服务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等金融商务载体的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端服务业,打造总部企业集聚、辐射力和影响力强的区域中心,使之成为支撑和引领我区乃至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强化规划引导

3.高起点制定规划。实施“1+6”规划行动,由区政府统一招标,选择国内外相关行业领域知名的咨询、策划公司,对全区服务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同时对六个产业功能区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策划。在此基础上,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通过一定程序,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控制性规划,对全区服务业的发展有序引导。

4.引导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全面落实功能区发展规划,对功能区的开发项目,要提前介入,按照规划要求对项目建设内容、产业定位、规模层次等进行沟通引导。对已建成载体,要通过提高企业落户门槛、腾笼换业等手段,引导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三、推进高效招商

5.推进定向招商。根据功能区发展规划,在规模、税收、产业等方面设置门槛,制定专业、定向招商方案,瞄准境内外行业巨头,有针对地开展招商、选商活动,促进特色产业高质发展。

6.完善招商机制。整合招商、审批和投诉职能,实施从项目推介、手续办理到开业运营的一体化、一条龙服务。强化投资服务中心的职能和力量,牵头做好宣传、推介、招商、服务等各项工作,形成一个部门牵头、各单位配合,职责明确、协调有序、规范运转的招商新机制。

7.细化楼宇招商。发挥街道办事处抓楼宇、抓招商的作用,完善楼宇联络员制度,把楼宇招商工作做深做细,责任落实到人。推进楼宇数字化管理,建立健全楼宇资源信息库,跟踪掌握楼宇内企业引进、流失以及成长经营情况,引导实现高质、高效招商。

四、加快项目建设

8.强力推进拆迁工作。针对政策变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研究切实可行的推进办法。对已进入或即将进入拆迁阶段的项目予以梳理,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个性拆迁方案,尽快完成拆迁收尾项目,同时启动一批新的拆迁项目,为推进功能区发展铺垫基础。

9.加强项目协调服务。进一步健全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和问题排解机制,对重大建设项目实行专人跟踪服务,切实解决好项目在前期准备阶段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集中力量推进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

五、完善设施配套

10.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根据功能区特点,对道路进行改造整治和整体美化,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两侧环境形象。完善排水、防洪设施及供电、供水、供暖网络。着力推进停车设施建设,挖掘停车资源,全力满足企业办公和日常营业的各项需求。

11.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重点楼宇周边商业网点和休闲娱乐设施建设,为入驻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加强楼宇管理平台建设,引导提高楼宇管理水平,打造高质、品牌楼宇。

六、优化政策环境

12.加强政策扶持。深入研究制定促进全区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我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知识经济专项资金等各类扶持政策的作用,对符合产业要求的优质服务业企业、特色楼宇、街区和产业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增强高品质企业在功能区落户的积极性。

13.优化服务环境。强化行政审批中心服务职能,真正实现一站式、代办制,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政务服务。加大对人才的服务力度,做好人才使用、培养和引进工作,鼓励各行业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创业、就业。

七、加强组织领导

14.成立领导小组。以服务业领导小组为基本框架,成立区六大产业功能区发展领导小组。由区长、区委副书记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副区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管委会)和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委。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确定各功能区的规划思路,统筹协调片区建设、产业发展以及政策落实等各项推进工作。

15.成立功能区工作组。根据六大产业功能区的产业定位和所辖街区,设六个功能区工作组,由产业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功能区所辖管委会和街道办事处组成。由产业主管部门或功能区管委会总牵头,具体负责功能区的规划联络、协调服务、项目策划和推进、基础设施配套等日常工作。

第9篇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总部企业,是指根据《关于印发*市总部企业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深府办〔*〕95号),经规定程序认定的总部企业。

第三条总部企业可享受本细则有关优惠政策。

第四条市总部经济工作联席会议是市政府对本市发展总部经济进行决策的议事机构,联席会议的职能、议事规则、人员组成等另行规定。市发展改革局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

第二章资金专项

第五条自*年度开始,在目前已设立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总部经济发展资金专项。各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安排资金专项。

第六条总部经济发展资金专项主要用于:奖励国内外企业在本市设立总部;补助新设立总部企业在本市购置、租赁总部自用办公用房;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开展总部企业认定有关必要工作。

第七条发展总部经济资金专项的管理办法,由市发展改革局会同市财政局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章财政资助

第八条本市现有企业,经认定为总部企业的,予以5年补助奖励,奖励数额参照该企业上年度税收(指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下同)地方分成并缴入我市地方库部分中相对前一年度增量的30%核定。新设立的总部企业从认定次年起,享受本政策。期间如国家财政财税分配政策调整造成企业纳税的增减,则按同口径计算增减量。

第九条现有总部企业增资2亿元以上的,按照该企业增资次年纳税地方分成并缴入我市地方库部分相对前一年度增量的50%给予一次性奖励,按本条计算超过按第八条计算的奖励额,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增资人民币1亿元以上2亿元以下的,按照该企业增资次年纳税地方分成并缴入我市地方库部分相对前一年度增量的50%给予一次性奖励,按本条款计算超过按第八条计算的奖励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第十条新设立并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按照总部类别在认定当年给予一次性奖励。新设立综合型总部的,每个企业奖励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新设立职能型总部的,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具体奖励数额根据总部企业规模、本市产业发展政策及所属行业现有扶持政策确定。

第十一条新设立并经认定的总部企业,购置的总部自用办公用房(不包括附属和配套用房),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综合型总部补助每个企业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职能型总部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补助分5年支付,每年支付20%。

第十二条新设立并经认定的总部企业,租用的总部自用办公用房(不包括附属和配套用房),按租金市场指导价的30%给予一次性12个月的补助。如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租赁价格低于房屋租金市场指导价,则按其实际租价的30%给予补助。在宝安、龙岗两区租房的,租房补助相应提高10%。综合型总部企业的租房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职能型总部企业的租房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具体财政资助操作办法由市发展改革局会同市财政、税务部门另行制定报市总部经济工作联席会议。

第四章总部用地与规划

第十三条市政府将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基地规划统筹布局总部基地,分门别类相对集中安排总部用地。符合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总部经济发展布局,有较多企业总部集聚的场所,可规划为总部基地。总部基地管理办法由行业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政府可在总部基地或产业集聚园区规划相关产业总部功能区,统一建设总部楼宇,以优惠的租金向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提供总部办公用房。支持同类别或产业联系紧密的总部企业联建总部大厦。

第十五条总部企业办公用地纳入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在每年新供用地中,提供一定比例的用地通过招拍挂等公开方式,用于满足企业总部办公用地(不含配套等其他用地)需求。总部企业以挂牌方式取得政府出让土地,其自用办公用房的建筑面积应不少于总建筑面积的70%。

第十六条凡已在*成长并经认定为总部企业的企业,鼓励其节约集约利用已取得的合法产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五章政府服务

第十七条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在本市内开展连锁经营,设立全资或控股的配送中心和门店,可免于办理其工商登记核转手续,直接到所设机构所在地工商登记部门申请登记注册。

第十八条市国土房产部门每年安排一定的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赁住房,用于解决总部高管人员和专业人才住房。

第十九条市公安、人事、劳动等部门每年安排一定指标,对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管理人员优先办理入户手续,为其办理家属招调和随迁手续、居住证等提供便利。

第二十条市人事、外事、公安等部门应当在权限范围内,为在本市的企业总部人员因公出国(境)申请予以优先办理;为其聘用的外籍一般管理人员及其家属办理1年居留许可、为其聘用的外籍高层管理人员及家属办理1至5年居留许可等事项提供便利;积极为总部企业申办深港两地车牌。

第六章管理与调整

第二十一条总部企业可以申请享受本市其他优惠扶持政策,但本细则规定的财政资助政策和其他优惠政策属于同类型的,不得重复享受。企业可自行选择其中一种优惠政策,选定后,原则上5年内不得更改。

第二十二条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每年应向市统计部门依法报送本企业总部情况统计资料。

第二十三条总部企业应承诺在享受本细则财政补助和奖励后在*经营期限不少于10年,10年内不得减少注册资本。

第10篇

第二条孵化基地是指经认定的为创业者供应生产、免费供应创业指导、融资服务、治理征询、人才培训、技能创新、事务署理、司法援助等服务的实体。

第三条市级孵化基地的认定由市人力资本和社会保证局会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务局施行,各县(市)区孵化基地的认定由同级人社部分会同工信、财务等相关部分施行。

第四条孵化基地建立要与当地的财产发展、城市建立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科学规划、合理结构;积极培养和支撑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物加工型、资本综合应用型、出口创汇型、商贸流畅型等小企业的发展。

第五条孵化基地建立要坚持县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的准则,充分发掘社会资本,有用应用城乡各类园区、闲置场地、厂房、校舍、楼宇等合适堆积创业的场合,经过县政府出资、社会力气投资、多元化投资等多种方式,为创业者和小企业供应生产、运营场地支撑。

第六条孵化基地建立要与社会化服务相配套,在完善基本设备的还,发扬基地的综合孵化效果,加强服务手段,提高服务功用,为孵化对象供应便捷、优质、高效的创业服务。

第七条孵化基地具有下列功用:

(一)供应生产运营场地和基本办公前提。

(二)协助孵化对象处理开业手续。

(三)创业项目标开拓和对接,引进融资服务。

(四)供应司法、管帐、审计、评价、专利、企业治理、计谋设计、市场筹划、国际营销等征询服务。

(五)协调相关部分,协助孵化对象享用省、市鼓舞创业优惠政策和其他扶持办法。

(六)开展免费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企业治理营业培训。

第八条孵化基地该当符合下列规范和前提:

(一)请求建立孵化基地的单位应具有自力法人资历,有固定的办公场合和健全的财政准则,有响应专业常识和技艺的服务治理人员。

(二)孵化生产、加工型企业的厂房面积4000平方米以上;孵化商业、服务类企业的场地上积400平方米以上;有响应的道路、供电、供水、消防、通信、收集等基本配套设备。

(三)孵化基地入驻个别工商户或企业不少于20家,安顿从业人员不少于100人。

(四)孵化基地有优越发展前景,具有延续滚动孵化的功用。

第九条进入孵化基地的企业该当具有以下前提:

(一)企业注册地及办公运营场合须在孵化基地内,企业产权清楚,自立运营,自傲盈亏。

(二)请求进入孵化基地的企业或个别工商户成立时间不到2年。

(三)在孵化基地孵化的时间普通为不超越2年。

(四)企业注册资金普通不得超越200万元。

第十条申报单位向企业注册地人社部分提出请求,并供应以下资料:

(一)《市创业孵化基地认定请求表》。

(二)孵化基地可行性申报(基地建立基本状况、创业服务状况、进驻企业状况、经济和社会效益等)。

(三)相关证实文件:企业或事业法人执照副来源件及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第十一条人力资本和社会保证部分会同相关部分进行搜检,对符合前提的孵化基地予以认定。

第十二条对被认定的孵化基地,颁布创业孵化基地牌匾。

第十三条经认定的孵化基地享用的以下扶持政策:

(一)对符合前提的孵化基地,可依据基地建立规划和吸纳创业就业状况,赐与恰当补助。

(二)各级国土、规划、财务、国资、工商、住房和城乡建立、税务、城管、工业和信息化、人力资本和社会保证等相关部分要对孵化基地执行相对倾斜政策,优先协助处理报批手续,优先布置地盘运用,免收城市基本设备配套费。

(三)孵化基地开展创业培训或技艺培训的,按就业资金治理规则请求创业培训补助或技艺培训补助。

(四)对在创业促就业工作中做出突出奉献的孵化基地赐与响应表扬和奖励。

第十四条孵化对象享用的扶持政策:

(一)符合前提的自立创业人员,可请求小额担保借款;符合前提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请求最高限额200万元的借款,借款期限不超越两年,详细贴息方法按现行政策执行。

(二)对持有《就业赋闲注销证》的注销赋闲人员兴办企业或从事个别运营的,按有关规则减免营业税、城市建立维护费、教育费附加和小我所得税;自其在工商部分初次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收属于治理类、注销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对孵化对象吸纳符合认定前提的“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城镇低保家庭成员、残疾人和掉地又赋闲的农民家庭成员五类非凡就业坚苦人员的,按规则赐与岗位补助。

(四)对孵化对象招用就业坚苦人员,与之签署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交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则赐与社会保险补助。

(五)对注销赋闲的高校卒业生在择业期内自立创业并不变运营6个月以上的,从本地就业专项资金中赐与每人不超越3000元的一次性创业津贴。

(六)对进入孵化基地的自立创业者,正常运营一年以上,可在第一年享用免交房钱、在第二至三年享用房钱减半的优惠政策。

第十五条市人力资本和社会保证、工业和信息化、财务等部分对孵化基地进行指导监视。

第11篇

关键词:天津市;经济发展;税收增长;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1日

一、实证分析与结论

(一)经济与税收呈线性变化关系,经济税收增长质量不一致。作为中国重要的直辖市之一,天津实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国家战略后,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明显加快。2001~2013年间GDP平均增长14.8%,其中多年领跑全国各省市,比全国GDP平均增长水平10%高出4.8个百分点。同期,税收平均增长20.1%,比全国税收平均增长水平20%仅高出0.1个百分点,远低于GDP增长水平。对2001年以来的天津市GDP与税收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用y代表税收,x表示GDP,得出经济与税收增长的计量模型与回归结果:

线性回归方程:

y=0.1939x-38.062 (y:税收;x:GDP)

相关性系数:R2=0.9934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天津市GDP与税收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呈明显的线性变化关系。x的系数0.1939说明,该市在2001~2013年间平均GDP每增加1万元,税收增加1,939元。可决系数R2>0.99说明,GDP对税收的解释程度达到99%以上,是一个线性特征非常明显、具有较好一般性的预测模型,拟合直线能够以99.3%的准确率解释税收与经济的变化关系,可以作为标准工作曲线用于以后年度经济税收预测。假设某年天津市GDP增长目标为12%,按照可比口径计算GDP规模达到20,000亿元,通过线性回归方程计算,税收规模预计为3,840亿元(0.1939×20000-38.062)。

(二)经济与税收规模迅速扩大,单位GDP税收贡献突出。2011年天津市步入万亿GDP省市行列后,仍然延续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并处于全国领先位置,2013年天津市GDP增长12.5%,与贵州省并列全国第一。2009~2013年,该市GDP从6,719亿元增至14,370亿元,五年累计增加7,651亿元,相当于2009年全年GDP规模;税收从1,338亿元增至2,715亿元,五年累计增加,1,377亿元,相当于2009年全年税收规模;其中,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增加758亿元,相当于2010年同口径税收规模。2009~2013年,天津市百亿GDP税收和公共财政收入贡献平均值分别为19.1亿元和8.6亿元。GDP每增加百亿元,税收增加19.2亿元,其中公共财政收入增加8.5亿元。其中,五年来房地产业以2,067亿元的GDP贡献了1,311亿元税收,每百亿元GDP贡献税收高达63.4亿元,大幅领先于其他行业。值得注意的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农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行业,百亿元GDP税收贡献均低于5亿元,体现了近年来该市对民生项目的扶持政策效果显著。

(三)宏观税负相对稳定,税收弹性较为合理。2009~2013年,天津市宏观税负分别为17.7%、19%、20%、18.5%、18.9%,平均税负为19.1%,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市宏观税负与“北上广”等其他一线城市仍有一定差距,这与地区经济税源结构、总部经济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几年,该市税负相对稳定,这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地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2013年天津市税收弹性系数为1.2。2009~2013年五年GDP平均增速为16.4%,税收平均增速为15.2%,平均税收弹性系数为0.99,GDP增速与税收增速基本一致,也表明天津市经济税收发展同步性较好。值得注意的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2009年和2012年税收弹性分别为-0.03和0.4,表明经济处于下行阶段时,税收增速下滑得比经济更快。

(四)第二产业总量较大,第三产业增速较快。从经济和税收规模来看,第三产业近五年累计实现GDP为25,827亿元,占比46.7%,低于第二产业5.2个百分点;累计税收4,744亿元,占比45.4%,低于第二产业9.1个百分点。从经济和税收增速来看,第三产业GDP五年平均增速为19.3%,高于第二产业2个百分点,税收平均增速为20.6%,高于第二产业3.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每百亿元GDP税收贡献为18.4亿元,低于第二产业1.5亿元,表明天津市第三产业含税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近五年GDP和税收占比同步提高,预计三年内第三产业GDP和税收占比将超过50%。

(五)工业、房地产和批发零售为天津市税收三大主体行业。2009~2013年,工业税收占比分别为49.6%、49.3%、49.3%、48.7%和47.6%,接近全市税收的一半;房地产业税收占比分别为12.9%、13.7%、13.2%、12.2%和11.4%,批发零售业税收占比分别为11.7%、11.1%、11.5%、10.7%和10.4%。三行业税收合计占比约为72.5%,成为天津市税收名副其实的主体行业。从三行业GDP占比情况看,五年合计约为64%,经济主体地位与税收主体地位基本相一致。

二、经济税收增长制约因素

(一)房地产可能成为经济税收增长负效应。据有关数据统计,房地产业可以直接或间接带动60多个产业,房地产每增加1亿元投入可以带动其他行业增加1.5亿元投入。房地产业对天津市经济和税收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房地产业左右地税税收并影响全市税收的局面已延续多年。2013年天津房地产业实现税收365.5亿元,占全市税收的13.5%,居第三产业第一位、全市各行业第二位,同比增长25.9%,税收增长贡献率为22.7%,拉动增幅3.2个百分点。2009~2013年,房地产业占天津市税收比重基本保持在13%左右。我们引入时间序列模型中的SARIMA模型,对房地产业税收数据进行了拟合度分析。分析发现,模型的参数全部具有显著性,并通过了Q检验及单位根检验,误差率为0.074,模型预测效果较好。(表1、图1)

模型分析得出结论:即使剔除政策影响,房地产税收也将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增速和对税收的贡献将逐步回落。加上受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房地产业相关指标呈逐步回落趋势,天津市经济与税收必须努力摆脱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才能保持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二)现行财税体制不利于天津经济发展。天津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和沿海加工业城市,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制造业比重一直比较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投产,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和轻工纺织为代表的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总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比重90%以上。就发展方向和前景来说,天津市依托滨海新区优势,正处于重化工业、现代制造业等工业资源的聚集阶段和工业化的后期,无论是从产业定位、政策导向还是区域分工来看,天津市第二产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较高的产业占比。工业产生的税收以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为主,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规定,上述税收大部分要上交中央,地方留成比重较小,与天津市在基础设施配套、环境治理、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不相匹配,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天津市以及各区县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积极性,造成经济发展出现下行趋势。

(三)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经济税收贡献率较低。服务业占用资源少、无污染、低排放,吸纳就业能力强,而且形成的税收主要是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等,按体制规定大部分可以留归地方。2013年天津市服务业实现全口径税收1,243亿元,其中地方税收865亿元,留成比例为70%,远高于工业的30%左右。一直以来,天津财政收入税收占比偏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税收占财政收入比例高达90%左右的情况下,天津税收收入占比仅为60%,排名全国倒数前几位,究其原因,除了非税收入总量和比例偏高外,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也是重要原因。天津市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不仅总量较小,而且水平不够高,对地方财政贡献有限。以与北京相比为例,2013年天津市服务业增加值为0.7万亿元,北京为1.5万亿元,是天津的2.2倍。天津市服务业比重为48%,北京为77%,高出天津市29个百分点。同时,天津市服务业中房地产、批发零售业等传统行业比重较大,金融保险、融资租赁等现代服务业虽然发展迅速,但规模还不够大。以金融业为例,2013年天津金融业实现全口径税收收入215亿元,北京为3,963亿元,是天津的18倍。

三、对策建议

一是招商引资应当关注税收贡献。财政税收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综合体现,在招商引资行政决策中,应当把效益目标贯穿始终,切实发挥项目对财政增收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从天津市2014年上半年税收增长情况看,在房地产、建筑和金融等传统重点税源行业税收增幅回落的同时,租赁和商务、通讯设备制造行业异军突起,税收增幅高达49.6%和20%,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带动作用。楼宇经济占用资源少、污染小,且70%以上的税收可以留在地方,应当谋划推出一批新的项目,把现有楼宇资源装满、用好,积极引导主动调整,把产业层次低、附加值低、税收贡献低的企业调整出去,实现“腾笼换鸟”。

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产业结构无论对于经济发展还是税收增长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天津市要进一步加强新兴产业的战略研究,完善整体规划布局,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有选择地引进符合产业发展规划、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产业带动型项目,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培育航空航天、节能与循环经济、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链,推进企业向园区聚集、产业集群发展。要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亮点,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创新。

第12篇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应用初见成效,促进了信息消费和信息化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商务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应用范围不广、水平不高等问题,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环境尚需完善。

全球电子商务发展管窥

纵观全球电子商务市场,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呈现出美国、欧盟、亚洲“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是世界最早发展电子商务的国家,同时也是电子商务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一直引领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全球电子商务发达地区。欧盟电子商务的发展起步较美国虽晚,但发展速度快,成为全球电子商务领先地区。亚洲作为发展电子商务的新秀,市场潜力较大,但是发展速度和所占份额不大,是全球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地区。

全球电子商务交易中,B2B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002年以来,呈现持续高速增长态势,2012年全球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9万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21.1%。从网络零售规模看,美国达到2255亿美元,位居第一,全球网络零售以40%的速率增长,2013年比2002年增长30多倍。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10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将超过1.3万亿元,中国由此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零售国。

自2005年以来,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稳定增长,国家制定并出台“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央政府发展电子商务的总体布局已经形成;同时,电子商务在企业的应用成效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0万亿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商务应用国。其中,B2C1.3万亿元,占全部商品零售总额10%以上,B2B 市场规模突破8万亿元。在综合类网站中,阿里巴巴占大约七成份额。B2C是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形式,随着网络购物环境的优化以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程度的提升,B2C的总体规模将有一个大发展,并成为未来网购的主流。C2C是目前我国网购的主要形式,但普及率不到网民总数的三成。

南京电子商务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上半年南京市电子商务企业3.3万多家,网络购物平台30多个,交易规模千亿元以上企业超10家,交易规模千万元以上电子商务企业近30家。

2013年,南京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企业应用不断深入,网络购物迅速增强,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230.5亿元,同比增长30.72%。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交易额达4611.9亿元,同比增长26.2%。网络零售额618.5亿元,同比增长76.7%。其中商品类商品零售额550.3亿元,同比增长88.9%,服务类商品零售额超过10亿元。南京电商企业引入大量资本注入,助力南京电子商务持续发展。如易钢在线获得软银中国1亿元人民币投资,奠定其在钢铁交易的领军地位。途牛科技完成C轮约5000万美元融资。YOHO!新力传媒与软银赛富基金签署了C轮融资协议,融资金额为3000万美元等。南京的电子商务发展形成了电商产业集聚、重点企业带动、市区各具特色的局面。

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快速崛起,焦点科技、苏宁易购、宏图三胞、好享购物四家企业成为商务部首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新与力、孩子王、卫岗乳业、江苏CA买卖网入选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苏宁易购目前已排名中国自主式B2C网站前2位,焦点科技(中国制造网)已成为全球买家和中国供应商中最知名的B2B网站之一。

垂直类电商企业不断涌现。途牛网、享佳健康、腾楷网络、畅游体育、卫岗乳业等一批企业都位居国内同类网站前列。

专业交易市场渐成规模。南京亚太化工交易网、易钢在线、众彩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等与专业市场相结合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逐步形成规模。

集聚效应明显增强。依托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南京市建邺区、省级示范基地玄武区及众多的软件园、科技园,电子商务专业园区、专业楼宇等,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如火如荼,南京正形成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电商对消费品市场影响逐步显现。2013年南京支付宝用户人均网上支出达到17094元,同比增长30.38%。其中人均网上购物消费为10118元,同比增长29.95%。而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零售额222.22亿元,同比增长11.8%,比前两年下降约7个百分点,高于平均降幅近3个百分点。

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总体看来,南京的电子商务还处于发展初期,发展速度与城市经济社会总体发展和城市信息化水平不相适应,明显落后于杭州、深圳、上海等地。

缺乏全国知名电子商务网站。苏宁易购虽发展迅速,但B2C和C2C仍显得很弱,这与日益增长的行业领军者阿里巴巴、当当、淘宝、京东等形成了强烈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