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3 18:0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目的:探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10例,1例截肢,无死亡病例。结论: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早期观察,早期诊治,加强术后护理,提高治愈率,可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 护理 切开减压术 骨筋膜室综合征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53
骨筋膜室综合征(OCS)是指骨筋膜室内的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而并发的一系列病理改变1。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骨科常见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见于小腿及前臂挤压伤后,如不及时处理,常导致肌肉坏死、肢体残废,甚至造成肾衰,导致死亡。2008~2011年收治外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11例,确诊后即刻行切开减压术,术后实施精心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18~53岁,平均46岁,车祸伤6例,挤压伤2例,高处坠落伤3例;小腿伤8例,前臂伤3例;切开减压9例,1例因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因肢体肌肉坏死行截肢术,余病例肢体功能均恢复正常。
术前观察及护理措施
加强患肢局部观察: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早期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观察挤压伤、车祸伤等高能量损伤引起的四肢骨折患者,观察患肢疼痛、肿胀程度、感觉及肢体远端血管搏动及末梢血运。入院后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有关症状和体征,若出现变化应立即告知医生、护士。一旦可疑患者会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应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告知患者手术的必要性,让患者接受手术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疼痛是骨筋膜室综合征最早出现的症状,常表现为持续性疼痛、进行性加重,应密切观察疼痛特征,有无进行性加重,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若足趾出现被动牵拉痛高度重视。OCS患者早期肿胀逐渐加重,应密切观察,立即松开外固定物,进行护理,适当抬高患肢,禁止过高,否则会引起患肢小动脉灌注不足,局部冷敷,严禁按摩及热敷,患肢制动,避免增加组织耗氧。OCS患者早期表现:①持续性疼痛并进行性加重;②感觉异常、过敏或迟钝;③肌肉被动牵拉痛。OCS发生后大动脉的搏动不一定会阻断消失,不能把远端动脉搏动的存在或消失作为诊断OCS是否发生的指标2。测量骨筋膜室内压力>30mmHg可确诊,一旦确诊应立即切开,减少酸中毒、肾衰等并发症。
手术过程护理措施:OCS一旦确诊,护理人员应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协助医生进行切开减压术,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患肢不打止血带,术后伤口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定期换药。
术后护理措施:观察伤口变化及渗液,合理应用抗生素,术后配合医生及时进行伤口换药,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渗液,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伤口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观察患肢肿胀、疼痛及末梢血运、感觉,观察体温变化,护理人员将患肢抬高45°,局部烤灯照射患肢,以促进血液循环,2次/日,每次20分钟3。术后1~2周后根据伤口情况进行减张缝合或游离植皮。术后患肢即可进行肌肉等长收缩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水肿,预防血栓等并发症,3周后进行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各关节功能锻炼。
讨 论
熟悉小腿骨筋膜室的解剖,掌握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便于护士早期观察,早期诊断和治疗,防止延误造成小腿肌肉广泛坏死,引起患肢严重的功能障碍,甚至截肢。在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过程中,以肿胀、疼痛及指端等局部情况进行早期观察与护理,给患者进行相关医学知识的宣教至关重要4。
通过对1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护理,认为除早期诊断,及时切开减张外,良好的护理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根据护理诊断及心得等,使护士能预见性的实施措施,及指导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康复,减少病残率。
参考文献
1 赛小珍.骨科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1—273.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内科护理;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98-01
伴随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对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的治疗逐步得到重视。高血压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原因较复杂,严重会导致脑出血的发生。为提高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我院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2例,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其中男患者72例,女患者50例,年龄60-78例,平均年龄60.5±10.5岁,所有患者的经过门诊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高血压。为实验安全本文选取病例均为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1.2 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2例,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随机分为两组,甲组患者60例,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乙组患者62例,采用常规性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进行统计和分析。两组患者程度、年龄、性别、病程时间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具备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进行10天的内科治疗及临床护理;甲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优越于乙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疾病是老年患者多见的慢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会导致脑出血的发生,但对于出血量较少的的患者,临床上较常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的方法。但是出血量多少为少量出血尚未明确一般按多田氏公式进行计算, 单个血肿体积或出血量在 30ml以内为少量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一般为急性发病、病情发展较快,如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及救治,会导致死亡的发生。所以,我院为提高患者的成功救治率,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活力措施,具体如下:
3.1 环境护理:保持安静、整洁的环境,对于脑出血患者的常用药应在抢救室内按照次序,摆放好,对抢救药物进行每天检查,替换掉已经过期的药物,及时补充使用缺少的药物。抢救床要设有安全装置,并设有专人看护,防止患者躁动跌落床下。
3.2 急救护理: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护理时应,首先建立全面急救体系,所进行急救的医护人员应有专业的医疗技术,及对工作高度的积极负责的态度。应先辅助主治医生进行早期的诊断,采用监护仪,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详细的监护及观察,对重要的体征及发生异常的变化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及时的告知主治医生。在进行生命体征监护的同时,应快速给予患者吸氧及建立畅通的静脉通道,以便抢救药物的使用。
3.3 药物使用:在执行医生医嘱时应,反复的查对药物,要对药物的药理药性熟知,对抢救药物应快速注射应动作迅速准确的推注,对要求缓慢注射的药物应按照标准进行注射。
3.4 护理措施: 应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及静脉通道的通畅,在进行治疗机护理的过程中,保持患者的头偏向右侧,以便预防患者发生呕吐时导致误吸,阻塞呼吸道影响呼吸功能。如发生误吸情况应及时的进行处理,较常采用气管切开的方法,同时采用吸痰器将误吸呕吐物或是痰液吸除干净。在发生患者出现高热时,应及时的给予降温处理。脑出血患者的头部应敷冰袋或是冰水袋,以便对患者的头部进行降温,降低脑细胞的耗氧量,降低和缓解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
3.5 书写医疗文献:对抢救记录单及患者的个人信息应详细、准确的记录集书写。以便于对依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同样在发生医疗纠纷时,医疗文献对我们解决纠纷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纠纷的解决也是有利的证据。
本文中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显示甲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优越于乙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王华.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临床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7):268
[2] 任霞英.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临床护理体会[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6):102
关键词:产后出血;子宫收缩乏力;护理;感受体会
产后出血是产科比较常见的急症之一,也是产科常见的产后并发症之一[1]。产后出血包括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胎儿娩出以后至胎盘娩出以前;第二个时期是胎盘娩出以后至产后的2h以内;第三个时期是产后的2~24h,临床上产后出血常多发生第一个时期和第二个时期。所以我们妇产科医护人员对每位产妇应准确测量产后出血量,重要环节在于产后2h严密观察和护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做到诊断和处理都和及时,有利于产妇的进一步康复。本研究旨在分析子宫收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以及临床护理的心得体会,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60例子宫收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患者,均为我院在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均经过严格临床诊断。患者年龄为23~42岁。
1.2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最合适的治疗方式,同时施行针对性护理措施。
1.2.1产后出血的诊断与处理 诊断产后出血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胎儿娩出后24h以内;②出血量累计达到或者超过500ml。临床上常常以产后2h内出血最为多见,产后出血较常见原因一共有四个:第一是宫缩乏力、第二是胎盘滞留、第三是软产道损伤、第四是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发生时,医务人员不要过度紧张,需冷静的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可以采取注射宫缩剂以及按摩子宫等措施进一步促进宫缩。
1.2.2产后大出血的急救与护理
1.2.2.1产妇产后大出血的情况发生时,医护人员需要立即进行抢救。首先,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进行吸氧,常常采用的是双鼻导管法,氧流量的范围选择在为4~6L/min,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改变情况。
1.2.2.2迅速的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联系血库备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掌握合理的静脉输液的速度,以免输液过多过快产生相关的并发症。
1.2.2.3用手轻柔缓慢按摩子宫的宫底,进一步刺激子宫的收缩。在按摩过程中将子宫腔内积聚的血液慢慢压出来,人工的促进宫缩,达到有效的止血为目的。
1.2.2.4护理人员应协助医生一边抢救一边查明出血原因,采取合适的止血措施,并做好各种相关实验室检查及术前的必要准备。
1.2.2.5产妇常需要取平卧位,必要时取头低脚高位,这是为了有利于下肢静脉血的回流。
1.2.2.6做好心理护理,面对大量的出血,患者容易产生恐惧不安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尽量的安抚患者,使这种不安情绪降到最低,以便取得患者在治疗上的支持。
1.3产后出血的预防
1.3.1产后出血常好发于两种人,一种是异常产;一种是有并发症的孕产妇,因此,医生在产前就应该仔细的筛选出来高危的孕产妇,对此类患者于分娩前做好相关抢救的准备。
1.3.2在分娩期时,要加强分娩的监护与分娩的护理。注意产妇的休息与营养补充。人为的降低产后子宫收缩乏力的发生率,加强心理的护理,术前排空膀胱,尽量缩短产程等。若术中需要使用治疗其他症状的药物,要合理的掌握剂量。
1.3.3对产后出血的高危产妇,双胎妊娠的产妇,胎盘早剥的产妇,有出血史的产妇等。术中可以于胎儿前肩娩出以后,肌注或静脉滴注缩宫素,以促进子宫的进一步收缩。
1.3.4产后出血常发生在产后的2h以内,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子宫收缩乏力,加强子宫的收缩是预防产后出血的最关键措施,因此,产后出血时,第一步首先轻柔适度的按摩子宫,使用宫缩剂加强宫缩;第二步是检查出血的原因。在产后的2h内,医生应严密观察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妇的一般情况;一个是子宫复旧的情况。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实验的所有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子宫收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的患者,及时诊断,迅速处理以后,患者的出血量明显下降,同时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提高。
3 讨论
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1%~2%,常常多发生于产后的2h以内,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我国居于首位[2]。由于严重威胁着孕妇的生命安全,因而,对于医务人员来说,降低死亡率势在必行。
实验研究的60例患者中,59例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及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后,止血效果相对比较理想。其中1例出现出血不止,最后采取切除子宫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止血。
经观察得知,及时诊断以及有效的处理以后,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患者的出血量明显下降,患者的临床满意度也得以提高,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了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临床护理的质量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通过对产后出血的观察及护理,有效的防治宫缩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重点是在预防[3]。因而,要求我们医务人员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遇到急症时需要沉着冷静,利用清醒的头脑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为一名医学生,我们的使命是治病救人,将这句话运用到工作中的每一个角落,使患者的生存率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辉茹,赵金荣,李金凤,等.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4,7(4A):14.
关键词:肝脏;创伤;手术治疗;护理
肝破裂为临床常见的急腹症,其出血量大,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及时有效地抢救和规范的护理事关治疗的成败以及并发症的多寡。现将本院近5年来经手术治疗的60例创伤性肝破裂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48例,女12例,年龄17~59岁,平均(33.5±7.5)岁。按照美国创伤学会制定的肝脏损伤分级标准:Ⅲ级17例,Ⅳ级26例,Ⅴ级15例,Ⅵ级2例。
1.2方法
1.2.1术前护理
1.2.1.1尽快纠正休克 肝破裂患者就诊时多有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量,紧急处理危及生命的合并伤,不仅为手术创造条件和赢得时间,也是降低死亡率和手术并发症的重要举措。于接诊时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通畅的静脉通道,输入电解质溶液和适量的胶体液至关重要。值得一提的是,静脉通路不能选择下肢静脉,因为肝脏破裂患者如经下肢静脉输液,有可能使输入的液体在进入右心房前就经损伤的血管漏人腹腔、盆腔,则起不到扩容的效果,甚至影响抢救[2]。
1.2.1.2积极术前准备 肝破裂患者抢救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及时而准确的诊断和迅速手术。在对患者诊断、抢救的同时,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并认真协助医师进行胸、腹腔穿刺等诊疗操作十分必要。诊断性腹腔穿刺,不失为快速诊断腹腔脏器损伤、破裂简单而可靠的方法;即使腹腔穿刺阴性也不能排除腹内脏器损伤,此应严密观察或(和)再行穿刺等检查,直至明确诊断。在抗休克同时做好术前准备,如执行医嘱、采集标本送检、安置各种管道、吸氧、备血、备皮等,并通知手术室做好手术准备。
1.2.1.3心理护理 由于突如其来意外损伤,患者及其亲属毫无思想准备,其紧张、恐惧的心理将再次给患者带来创伤,以致影响手术效果及其术后恢复,因此,做好心理疏导,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危险性;介绍医学科学高度发达今天,抢救类似病例成功的经验等,通过沟通交流,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充分履行手术的知情同意权,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改善其心理状态[2],对于增强手术耐受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2.2术后护理
1.2.2.1监测病情 密切监测和详细记录患者的意识、瞳孔、尿量以及生命体征等变化,动态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24h出入量等十分必要。严重肝损伤、手术创伤及并发症的发生极易引起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需动态监测水、电解质、血液酸碱度以及肝、肾、肺等脏器功能变化,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加强营养支持。
1.2.2.2引流管的护理 腹腔引流管既起治疗作用,又是观察病情变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妥善固定,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脱落、压迫;密切观察和详细记录其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引流量,可为治疗和护理方案的制订提供客观依据;定时在无菌操作下更换引流袋,酌情采集标本送检均为护理的重要内容。
1.2.2.3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继发出血是严重肝破裂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究其原因有3点:①术中止血不够彻底,或是结扎线、电凝结痂脱落所致;②休克时间长,血容量严重不足致血压过低,血管断端暂时收缩,凝血块暂时堵住血管破口,术后血压稳定后导致再度出血;③手术前后输注大量库存血、液体以及休克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等因素的影响,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及血液稀释,造成凝血机制障碍,引起肝创面广泛渗血。因此,术后早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腹腔引流情况,如血压波动伴有血红蛋白急剧降低或(和)尿量减少、脉搏增快、呼吸急促,腹腔引流液在短时间内较多,理当考虑继发出血的可能。本组有2例术后继发性出血,经再次手术止血治愈。感染:此为肝破裂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常见的有膈下感染、肝脓肿以及右侧胸腔感染等。术后保持各引流管通畅,防止逆行感染,鼓励咳嗽、深呼吸,尽早取半卧位或下床活动;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全身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等均为防治感染的有力措施。本组4例并发膈下感染,2例并发腹腔感染,均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而治愈。胆瘘:多见于肝脏创面上遗漏较大的胆管分支未予结扎,或是电凝封闭的胆管断端破裂以及肝脏创伤处清创不彻底,感染导致创面上较大的胆管分支溃破,或结扎胆管的线结脱落,引流不通畅等均可造成胆漏。术后注意腹痛及腹部体征的变化,观察伤口敷料渗出液颜色等可为尽早发现胆漏提供可靠信息。本组7例术后出现典型的腹膜刺激症状,腹腔引流出胆汁样液体,诊断为胆瘘。经禁食、补液、营养支持,抗感染和腹腔引流后治愈。
2 结果
本组治愈52例,死亡8例,其中死于失血性休克3例,合并伤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
3 讨论
创伤性肝破裂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腹症,由于出血量大,且多有合并伤存在,病情变化快,其死亡率和并发症高,因此,尽快明确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抢救与护理,不仅能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并可避免和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术后顺利康复。手术是治疗肝破裂大出血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合并有多个脏器损伤和复杂性肝损伤的患者,紧急手术止血或(和)处理腹内脏器的合并伤,不失为控制出血、纠正休克、挽救生命的可靠方法。在整个救治过程中,正确而规范地护理至关重要。动态监测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对于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护理技能和敏锐的反应能力,在抢救及护理工作中才能做到快速、准确,沉着冷静,分秒必争,有条不紊地配合医生实施各项抢救及护理工作,如术前要迅速及时地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同时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术后要严密观察病情的演变以及全身和局部情况的变化,加强基础护理,认真执行各项护理措施,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于防止并发症发生,促进术后早日康复等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多发伤 急救 护理
随着社会文明的昌盛、工业的发展、交通的拥挤及各种劳动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多发伤已成为医疗急诊中常见的急诊之一。多发伤常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而危及生命,其早期处理包括急救、复苏、专科护理等一系列措施,无论哪一个步骤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1]。为此制定和实施了多发伤患者的急救系列护理和心理营救措施。
1 资料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共收治多发伤患者363例,其中2处损伤102例,3处损伤206例,4处损伤55例。伤后未做任何处理,直接运送急诊科。所有病例均符合多发伤诊断标准。
2 急救护理措施
2.1 评估患者伤情 患者入急救室后按:①呼吸道是否通畅;②呼吸频率;③脉率、血压、末梢循环;④神经系统;⑤肢体活动有无畸形等5个步骤做出伤情的初步判断,明确护理重点,通知有关专科,在急诊科预先设计好的急救护理计划单上做出明确标志,详细列出护理措施,在医生到来之后进行第二次评估伤情,做出最后诊断[2]。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重多发伤患者常伴有呼吸道阻塞以致窒息,必须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用手向前托起下颌,把舌拉出来,将头转向一侧,窒息可以很快解除。有舌后坠者常规放置口咽导管;呼吸衰竭者行气管插管,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困难的患者立即给以氧气吸入。
2.3 维持有效循环 本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休克者达80%,使用静脉套管针迅速建立静脉通路1~2条,保证大量输液、输血通畅,血压在60 mm Hg以下者,在第一个半小时,输入平衡盐水3000 ml,然后输入胶体液、全血,使其休克得以复苏,为进一步专科治疗赢得时间。
2.4 及时处理活动性出血 控制出血是早期急救护理的重要手段,主要方法有加压包扎、抬高伤肢等。本组四肢开放伤
作者单位:130011一汽总医院/急诊医学科
及皮肤撕裂伤等明显外出血患者73例,压迫出血伤口或肢体近端的主要血管,及时用加厚敷料包扎伤口,简单夹板固定,并将伤部抬高,显著减轻了出血,仅有5例加用气压止血带。
2.5 观察伤情变化 观察记录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尿量、出血量及伤情变化等,有助于判断伤情、估计出血量和指导治疗,特别是对合并头部伤后躁动不安患者,提示可能为继发颅内血肿、脑疝。本组有29例患者首次扫描为脑挫伤,在观察7~9 h后出现躁动时,经CT扫描证实为颅内出血,及时入专科手术治疗;8例合并多发肋骨骨折患者在观察期发生气胸、血胸,其中有3例在夜间发生张力性气胸,均是由值班护士发现后,立即向患者胸部行穿刺排气,使呼吸困难及时得到改善,然后由胸外科医生行闭式引流而挽救了生命。
2.6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诊断性操作 对有手术指征患者做好配血、皮试、血气分析、备皮、留置胃管尿管等术前准备,对无紧急手术指征的患者给予监护或一般护理观察。
2.7 实施心理护理 首先使患者知道,其在医院不是孤立无援的,对惊慌的患者说明医护人员会尽力为其治疗和护理,让其放心,以稳定患者急剧波动的情绪,配合治疗、护理。通过5个步骤初步评估伤情,使急救护理的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保证患者伤情的正确评估及分类。按顺序实施急救护理计划,使各项操作快速、准确、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进行,及时解除威胁患者生命的症状,保证患者呼吸和循环的稳定,为急救 诊断、调整治疗提供很好的基础,为专科进一步救治创造良好的条件。有效的心理救护,使患者树立信心,对治疗康复亦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 低血糖 护理 观察
[中图分类号] R58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215-0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4.0%、死亡率则位居慢性病第二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影响。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老年糖尿病者由于机体功能下降、并发症较多等原因影响,老年人对低血糖易感性较高且病情隐匿,误诊率较高,一旦对老年糖尿病者低血糖诊断不及时常常造成心脑等脏器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甚至死亡,鉴于此种情况,加强老年糖尿病者低血糖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因此现观察与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于2010年4月-2011年6月选取48例老年糖尿病发生低血糖者且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学》有关糖尿病和低血糖诊断标准[2],同时对存在以下情况者给予排除:①存在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者;②因智能障碍或是语言障碍而影响交流无法沟通者;③未按照本次研究规定执行者。4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者男28例、女20例,年龄65岁-86岁、平均(68.00±1.30)岁,病程为2年-12年、平均(6.30±1.00)年,低血糖诱发原因分类:①应用降糖药物者17例、占35.41%;②应用胰岛素者12例、占25.00%;③因摄入食物不足者8例、占16.67%;④因发热和感染及腹泻者7例、占14.58%;⑤运动过量者4例、占8.33%。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观察与分析48例研究对象基础资料,同时按照临床试验设计标准,指定专人对研究对象姓名、性别、基础疾病、血糖水平、低血糖诱发原因、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等进行观察与相关数据统计分析。
1.3 护理干预方法 参考《内科护理学》[3]给予相应护理干预方法,主要包括:①健康教育;②心理护理;③给药指导;④饮食指导;⑤运动指导;⑥血糖监测护理,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护理。
1.4 护理效果评定标准 参考《内科护理学》[3],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以上护理效果判定均按尼莫地平法计算,即:[(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所观察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
2 结果 48例老年糖尿病发生低血糖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见表1所示。通过表1中相关数据可知此次护理干预后总有效率与无效率相比z=-26.06、p
表1 48例老年糖尿病发生低血糖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效果(n, %)
3 分析 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所导致的以自主-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和高级神经功能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4]。老年糖尿病者出现低血糖原因众多,例如生理因素、降糖药物的应用、不合理饮食、运动过量等均可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因此针对此种情况,对老年糖尿病发生低血糖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康复、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至关重要。
通过本次对48例老年糖尿病发生低血糖者给予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后,护理总有效率达97.92%且明显优于无效率(p
总而言之,加强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护理干预对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欣欣.超声诊断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08,30(5):689-690.
[2] 许曼音.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目的:观察急诊内科急性腹痛患者应用临床护理效果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内科行急诊的急性腹痛患者73例,观察本组患者临床护理前后各项有效性指标评分情况、临症改善用时及复况。结果:本组患者HAMA、FPS-R两项评分指标情况均较护理前后显著改善,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急诊内科;急性腹痛;临床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38-02
内科急性腹痛作为一种临床常见多发性急病症,由于其致病因素繁杂,若不采取及时诊断及护理,将会给患者预后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1]。在诊断及治疗期给予患者恰当的临床护理方案,是提高内科急性腹痛临床诊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腹痛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本研究主要对73例应用临床护理的急诊内科急性腹痛患者的效果进行分析,现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内科行急诊的急性腹痛患者73例,本组患者男女比例47:36,年龄20-65岁,(32.58±1.94)岁,疼痛持续时间3-10min,平均(5.21±2.10)min;病症分型:急性胃炎35例占47.95%,急性肠炎24例占32.88%,急性心肌梗死14例占19.17%;腹痛情况:上腹痛37例占50.68%,中腹痛25例占34.24%,下腹痛11例占15.07%;其中伴有转移性右下腹痛12例占16.44%,伴放射性痛15例占20.55%,伴休克5例占6.85%。
1.2 方法:
本组73例内科急性腹痛患者均行临床护理:①首先观察患者体征、病情的临床表现,在了解每位患者腹痛基本情况下,责任护士应迅速给予患者恰当的针对性护理措施。②护士在患者治疗期实时监测患者体征、病情变化情况,一旦发生异常现象(面色苍白、出汗、脉搏微弱等),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并予以恰当的解决措施,从而保证患者治疗期生命的安全性,预防病情恶化。③待患者急性腹痛稳定后,耐心对其讲解专科疾病的相关知识,叮嘱患者治疗前后的注意事项及预防疼痛发生的知识,并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运动计划。④护士在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下,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相对应的护理措施,以排解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治疗有效率。
1.3 观察指标:
护理有效性指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面部疼痛表情量表(FPS-R);并观察本组患者临症改善用时及复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一般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护理前后各项有效性指标改善情况: 本组患者护理后HAMA、FPS-R评均分值均比护理前低,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2.2 本组患者临症改善用时及复况: 本组患者经合理对症护理后,临床主要症状改善用时为(2.15±0.24)d,疼痛持续复发在再就诊3(4.11%)例,再次就诊后3例患者腹痛情况均得到有效改善,且均未发生二次复诊事件。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73例患者接受临床护理后的HAMA、FPS-R评分均比护理前低,且差异显著,说明临床护理有利于快速有效的减轻内科急性腹痛患者疼痛程度,并排解患者焦虑、恐惧、不安等心理应激反应。由于内科急性腹痛具有位置不固定,疼痛程度不稳定,轻重急缓不一等特点,因此临床诊断容易发生误诊、漏诊等不良事件,同时诊断的不明确性容易加重患者心理负担。而合理的临床护理在患者就诊时在简明扼要的询问患者腹痛基本情况(疼痛位置、性质、伴随症状、持续时间、既往相关史等)的基础上,给予恰当快速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稳定患者病情,例如对部分严重腹痛呼吸困难患者,应立即送入抢救室,采用人工机械通气,从而恢复患者生命体征,为主治医师提供充分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时间,从而提高诊断正确率。另外本研究结果与蒋春舫等人实验结果类似,进而验证临床有效性[3]。
同时本研究结果现实,本组患者应用临床护理后,于(2.15±0.24)d内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提示快速有效的临床护理是大幅度减轻患者身体痛苦,及因长久持续性疼痛造成的脏器功能损坏的严重事件。本研究中疼痛持续复发在再就诊率4.11%(3/73),分析原因可能与患者口述疾病的正确性及诊治是否恰当有关,虽后经复诊后均有效改善,但在具体护理措施实施过程,应快速、简要的询问患者情况,严格根据患者腹痛实际情况予合理的诊治,最大限度的为内科急性腹痛患者提供良好的诊治及护理方案,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成功率。
综上所述,规范有效的临床护理对急诊内科急性腹痛患者的疗效具有积极影响,可快速稳定患者病情,有效提高临床明确诊断率及治疗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李东.基层医院急诊科夜间急性腹痛临床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2,13(5):367-368.
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 陕西省延安市 716000 2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CT 室 陕西省延安市 716000
【摘 要】对我院第一和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53 例子宫颈癌患者进行整体护理,评价护理程序在子宫颈癌患者护理中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应用护理程序增强了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和参与诊疗护理的主动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诊疗护理效果。
关键词 宫颈癌;护理程序;护理;应用
子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目前手术治疗仍是早期子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由于手术范围广,术后并发症多,就对围手术期间的护理配合要求高,因此,子宫颈癌患者的护理问题是独特的,要求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科护理知识,评估可能发生的潜在护理问题,制定护理目标和护理计划,采取相应护理措施[1]。
1 临床资料
本组53 例子宫颈癌患者中, 年龄26 ~ 70 岁,平均48 岁。按照国际分期,宫颈原位癌13 例, Ia 期4 例,Ib 期10 例,Ⅱ a 期9 例,Ⅱ b 期17 例。手术方式:全子宫切除术13 例, 次广泛子宫切除术4 例,广泛子宫切除+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6 例。53 例患者均通过病理检查确诊,麻醉方式:均为全麻。
2 护理程序及实施
53 例子宫颈癌患者有相同的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在具体应用护理程序过程中,每日可通过临床护理取得一线资料,通过交谈了解其对护理的需求及心理活动,在为患者进行各项治疗和护理中观察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及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等,据此制定护理程序。
2.1 护理诊断:焦虑/ 恐惧
2.1.1 诊断依据
与确诊子宫颈癌引起的心理应激有关。患者表现的紧张、恐惧,谈话时表情多表现为冷漠、悲伤、恐惧、谈话含糊不清,患者的情绪、情感不能很好控制。
2.1.2 护理目标
患者的焦虑恐惧减轻,情绪稳定。
2.1.3 护理措施
评估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的程度,鼓励患者说出恐惧的原因及心理感受,并采取疏导措施[2]。向患者讲解病情及目前的治疗进展,或让患者听成功病例的现身说法,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应用合适的方法转移注意力,分散恐惧,如听音乐、下棋、打扑克及放松疗法等。行诊断性检查前,应说明目的和注意事项。对晚期患者,应及时观察病情和心理变化,以免因不能自理、加重家庭负担、癌痛难忍等产生悲观、厌世情绪。
2.2 护理诊断:疼痛
2.2.1 诊断依据
与晚期病变浸润或广泛子宫切除术后创伤有关。
2.2.2 护理目标
患者的疼痛减轻或消失。
2.2.3 护理措施
疼痛严重者尊医嘱及时给予镇静药或止痛药,以减轻患者痛苦。帮助患者尽可能完成治疗全过程。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疼痛能够明显减轻或消失。
2.3 护理诊断: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2.3.1 诊断依据
与子宫颈癌慢性消耗有关。患者表现为食欲不佳,体重持续下降。
2.3.2 护理目标
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获取足够营养。
2.3.3 护理措施
根据患者的个体状况和饮食习惯,协助制定营养食谱,以多样化的食谱满足患者的需要,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能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满足机体的需要,以改善营养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2.4 护理诊断:知识缺乏
2.4.1 诊断依据
缺乏子宫颈癌的相关知识。与患者交谈时,患者对子宫颈癌早期症状、体征,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子宫颈癌的防治知识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
2.4.2 护理目标
患者熟悉有关子宫颈癌的相关知识。
2.4.3 护理措施
评估患者知识缺乏的范围及接受知识的能力,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与帮助。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医疗、护理常识,如出现阴道流血、阴道排液、疼痛等症状之一者,应及早到妇产科就诊,以免误诊误治。对有家族遗传史者,应定期进行有关子宫颈癌的筛查。30 岁以上的妇女半年至1 年常规做宫颈刮片和B 超检查,早期诊治CIN,阻断宫颈癌的发生。手术治疗后,一般留置导尿管7~14 天,期间应指导患者做盆底肌肉锻炼。拔管前3 天,每4 小时一次,定期开管,锻炼膀胱功能恢复,拔出尿管后2~3 小时协助自行排尿,防止尿潴留。快出院时应做好出院指导,术后3~6 个月禁止性生活及重体力劳动,有淋巴转移者需接受放疗,以提高5 年生存率。嘱定期复查,时间一般每月1 次,连续3 次后,可以每3 个月1 次,1 年后每3~6 个月1 次,第3~5 年每6 个月一次,第6 年始1 年复查1 次。同时复查血常规并做胸部透视检查。
3 评价
通过以上护理程序的应用,患者对子宫颈癌的治疗有较清楚的认识,主动参与意识加强,能自觉配合好各阶段的治疗及护理,有助于达到康复目标。本组患者53例患者中除2 例焦虑问题及1 例自我形象紊乱问题没有明显改变外, 其余护理问题均得到解决,减少了护理并发症发生, 均好转或治愈出院。
4 体会
应用护理程序对子宫颈癌患者进行护理,不但使患者对肿瘤治疗及康复知识有了详细的了解,提高了患者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测疾病变化的能力。同时,也使她们掌握了一些医疗护理知识,增强了她们参与治疗和护理的主动性,降低了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提高了治疗与护理的效果。护理工作者应用护理程序这一形式与患者进行沟通和护理,护患关系明显融洽了,患者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了,可见护理程序改变了护患之间的关系。我们运用护理程序为患者进行整体护理。了解每位患者的心理活动及病情变化,有的放矢地教会患者松弛焦虑恐惧情绪,增强患者面对现实的勇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对疾病的早日康复充满信心[3]。
参考文献
[1] 李如竹. 护理学导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113 ~ 126.
【关键词】:宫外孕;破裂大出血;急救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67-02
宫外孕是指受精卵着床在子宫腔外的一种妇科疾病,发生的常见部位是输卵管[1]。腹痛、闭经、休克和阴道出血不规则是宫外孕的常见并发症。急性的宫外孕破裂对患者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若不及时抢救,宫外孕破裂引发的大出血能使患者腹痛剧烈和发生休克[2],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迅速正确诊断、及时的抢救措施和细心的护理对于抢救宫外孕急性破裂大出血十分的重要。回顾分析我院在2010年4月~2013年4月间的30例宫外孕急性破裂大出血的成功抢救和护理病例,并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研究中的临床资料来源于我院在2010年4月~2013年4月间的急诊的30例宫外孕破裂大出血的女患者,女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9~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岁。诊断前发病的时间范围为20min~2h之间。发病表现为面色惨白、心情烦躁、怕冷、表静脉较细、呼吸急促、静脉血管的充盈时间变长、血压指数为45/35~85/45 mmHg,输血、输液等对症抢救后病情状况稳定好转。患者经观察和护理后在术后4~8天内康复出院。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诊断患者是否患有宫外孕破裂大出血应注意以下指标:一般伴有较短时间的停经(一般4~9周)者;恶心、呕吐、早孕者;输卵管附近存在包块者;按压下腹部腹痛者;尿妊娠呈现阳性和弱阳性者;抬子宫颈疼痛者;后穹窿触痛、穿刺后见不凝结血液者为宫外孕破裂大出血患者。应迅速作出判断并进行下一步抢救。
1.2.2 抢救方法 平卧患者、大量输血及输液;血容量补充,必要时给用升压药物;输液时选上部静脉避免下部静脉;尿量和BPRP监控(5~10min/次);给氧气(2.5~4.5L/min);保暖;手术前准备等[3]。
1.2.3 护理方法患者的心理护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的监控和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处理,用t检验。P
2 结果
按照诊断指标对我院在2010年4月~2013年4月间的急诊的30例宫外孕破裂大出血的女患者进行了迅速的诊断,患者均在确诊后立即进行了正确的治疗和护理,抢救成功率和痊愈率为100%。发病时间和术后患者平均康复时间的关系见表1,表1中,发病时间在20~60min内的患者的康复时间明显快于诊断时间在61~120min的患者(P
3 讨论
宫外孕破裂是一种危险的病症,该症在早期不容易被发现,而且常常被误诊成各种宫外孕而被忽视,耽误了治疗的时间,导致大出血而造成休克等症状,从而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威胁。本文中的数据证实,发病时间在20~60min内的患者的康复时间明显快于诊断时间在61~120min的患者(P
对于急性宫外孕破裂的诊断来说,应先分析回顾患者的病史,若患者一般伴有较短时间的停经(一般4~9周)、输卵管附近存在包块、尿妊娠呈现阳性和弱阳性、恶心、呕吐、早孕、抬子宫颈疼痛、后穹窿触痛情况发生,一般可诊断为宫外孕破裂大出血。
诊断结束后立即进行相关抢救和治疗,治疗过程中,主要强调输液时选上部静脉避免下部静脉的原因是由于大出血时的出血部位一般位于患者的腹腔中,因此腹腔内的压力往往很大,这样会显著影响下部静脉扩容的效果和血液的回流效果;在为患者输血和输液时应该注意心和肺状况,因为在输液和输血的过程中会对心脏和肺部产生不良影响;对临床缺氧的患者要给予足够的氧气,若缺氧严重,可进行加压的给氧(2.5~4.5L/min);这样能提高氧分压,减少对器官的损伤。同时在手术前还应该注意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患者外和腹部的清洁准备工作、血常规、血交叉和凝血四项等检测工作,这样可以为治疗节约宝贵的时间,时刻关注患者尿量以及血压指数,血压恢复稳定后立即进行手术。
手术完成后的护理也非常重要,良好的护理能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由于有的患者是未婚女性,有时会隐瞒她们的病情和病史。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将宫外孕破裂的危害主动无保留地告诉患者,以免误诊和延诊。同时由于其心理上会产生不安、恐惧的情绪,这时护理人员也应对其进行疏导,并对患者关心、细心地照料。在手术后坚守岗位,认真监控患者情况,做好护理监测数据的记录及药物使用情况,是患者在良好的情绪和精细的护理下快速康复。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从表1可以看出,发病20~60min之内和61~120min之内的患者康复时间有显著的差异,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出血时间的差异,发现越晚,则出血时间越长,虽然对患者进行了迅速的诊断、正确的抢救和精心的护理,仍然不能缩短患者康复的时间,规避大出血对患者机体的损害。可以设想,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发病61~120min之内的患者的临床症状一定更加明显,因此,急性宫外孕破裂大出血的治疗中,尽早发现和诊断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综上所述,送治及时、诊断正确迅速、急救措施得当再加上精心护理能大大降低宫外孕急性破裂大出血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施素美,李小芸.急性宫外孕破裂大出血的急救与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 24(2):675-675.
关键词 老年 骨质疏松症 护理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质量改变、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及易致骨折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的代谢性骨病。目前,全世界患OP总人数超过2亿,是位居第6位的常见病、多发病[1],也是一种重要的老年性疾病[2]。通过综合性的护理措施,指导与管理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诊断均符合合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学科组建议的诊断标准,年龄50~80岁,均无骨折,以腰背痛为主就诊[3]。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程长短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方法:对照组患者予内分泌科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除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外,给予综合性的护理指导与管理措施,随访观察腰背痛缓解情况,骨密度改善情况以及骨折发生情况。①健康教育:维在骨质疏松的治疗及预防药物中,活性维生素D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药物既能增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促进新骨形成,又能减少骨量的丢失。②饮食管理:为了维持骨骼健康,延缓骨量流失,人体需要每天从饮食中摄入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老年人每天钙的摄入量应不少于800~1000mg,含钙高的食物包括各种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酱、海带、虾米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有禽类、蛋类、动物肝脏等。③运动指导:维持每天适量的运动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适量的户外运动,并保证充分的日光照射,在预防骨质疏松中具有重要作用。④用药护理:指导患者应根据不同的疏松程度,按医嘱及时、正规用药,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掌握合理的用药途径;每种药的用法、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钙剂服用最佳时间在晚上临睡前比较好[4],因甲状旁腺介导的骨吸收主要发生在晚上空腹时;服用钙剂要多饮水,减少泌尿系结石的机会。继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改善较慢,在服药的同时,提醒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影响疗效。⑤并发症预防:入院即加强安全防护的指导,帮助评估诱发跌倒因素,告知跌倒的不良后果及预防措施,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房内设施简单,病床高矮适合,房间设防滑标志,卫生间设坐厕并安扶手,走廊设扶手。指导老人起卧缓慢,站稳后移步,提高动作协调性。
观察指标:随访1年,观察腰背痛情况,骨密度改善情况以及骨折发生情况。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结 果
实验组再发腰背痛,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骨密度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再发腰背痛、骨折发生、骨密度改善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讨 论
老年OP又称二型OP,属于原发性OP的一种,男性在70岁以后出现,女性在绝经后20年出现,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2倍,活动不足、日照减少、微量元素、维生素D缺乏等都是老年OP的诱因。采取系统化、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与管理,不仅能有效防止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康复及预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给予积极的综合性的护理措管理及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231.
2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18.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新生儿常见的脑部病变,可遗留后遗症,如癫痫、脑性瘫痪、智力低下、视听障碍及行为异常等,是造成新生儿早期死亡或新生儿期以后小儿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及智能发育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围产期足月儿脑损伤最常见原因之一[1],因此,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显得非常重要。为进一步探索HIE的有效防治方法,本科根据循证护理理念,对高危新生儿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共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64例,其中男40例,女24例,日龄2h~10d,均有宫内窘迫及产时窒息史;出生体重≤2500g 44例,≥4000g 20例。出生后Apgar评分:重度窒息14例,中度窒息25例,轻度窒息25例。诊断均符合1989年8月济南会议制定的HIE诊断标准和1996年10月杭州修订的诊断标准。把上述64例患儿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兴奋、易激惹、抽搐、淡漠、嗜睡、体温不升、昏迷、肌张力及原始反射异常、呼吸不规则或暂停。6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损害症状,其中过度兴奋6例,嗜睡或昏睡34例,昏迷24例;2例因窒息导致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18例有明显呼吸困难、酸中毒症状;2例发生低血糖;4例出现电解质紊乱(低钠、低氯、低钙血症)。
2 护理措施
两组患儿均进行HIE的常规治疗,按常规操作规范护理,合理喂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2.1 家属认知干预 患儿生病,家属担心患儿的预后,常处于焦虑、恐惧、忧愁等负面情绪中。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同情心,主动与患儿家属交谈,让他们说出心中的感受,和医生一起耐心解释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护理的有关问题,使其感受到医护人员尽心尽力救治患儿。为患儿做各项治疗护理时,要动作熟练、迅速、有条不紊、处处体现对患儿的爱心,使家属有安全感,减轻焦虑。护理人员还应以多种形式向家属提供HIE的有关知识,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增强其希望和信心。病情趋于稳定后,让患儿父母参与制定康复计划。指导家长早期注意患儿的动作、语言、智力的训练,定期到医院进行智能及行为监测,以便发现问题,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减少后遗症。
2.2 视觉、听觉、触觉训练 每天用颜色鲜艳的红气球挂在婴儿床头,每天多次逗引婴儿注意,或让婴儿看人脸。每天听音调悠扬而优美的乐曲,3次/d,每次15min。被动屈曲婴儿肢体,抚摸和按摩婴儿,以及变换姿势。同时在适合的室温下,放优美的音乐,护理人员洗净双手并温暖双手,涂以婴儿护肤品,对婴儿进行全身按摩,2次/d,每次15~20min,通过按摩对小儿的大脑产生良好刺激,促进大脑发育[2]。
2.3 重症体征监护 将患儿置于监护室,加强监护,严密观察,注意呼吸、体温、心率、尿量及意识的变化,观察患儿是否嗜睡、激惹或烦躁不安,前囱是否饱满,两眼是否发直,是否有面颊部抽动、眨眼、反复咀嚼等小抽动,注意抽动的次数及类型[3]。如发现意识障碍加重、呼吸不规则、心率变慢、瞳孔不等大,提示颅内压增高,可能发生脑病,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建立特护单,详细记录病情及出入量,供医生参考。
2.4 对症护理 控制脑水肿及惊厥,掌握正确的给药途径,及时有效地应用镇静剂及脱水剂。首选笨巴比妥钠,负荷量15~20mg/kg,肌注,12h后用维持量3~5mg/kg·d。脱水剂可用20%甘露醇,每次0.5~0.75g/kg,1次/4~6h,逐渐延长间隔时间,3~5d停用,做到用药及时准确[4]。
2.5 喂奶护理 新生儿胃容量小,消化功能差,喂奶应少量多次,温度适宜。病重儿应延迟喂奶,以防窒息,早期以静脉补液为主。若喂奶困难时,可将母乳挤出用鼻饲喂奶,这样既可保证入量,又能减轻对患儿的刺激。喂奶时常需从几滴开始,慢慢增加奶量,喂母乳时常常患儿吸吮1~2口奶后就需要休息一下,因此喂奶时要耐心细致,同时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情况,防止呕吐及窒息。护理人员要耐心指导做好母乳喂养。
2.6 严格控制静脉葡萄糖液输注速度 HIE为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窒息缺氧缺血时,很快出现酸中毒,且在应激状态下生糖激素(如儿茶酚胺、高血糖素及皮质醇)水平增高,胰岛素相对减少或胰岛素拮抗等因素导致血糖升高,严重持久应激性高血糖使颅内血管扩张甚至发生颅内出血致病情恶化,增加病死率。邓春等研究认为,重点应严格控制外源性含糖液输入,在高糖状态下避免用10%及以上的高糖液,滴进切勿大于6~8mg/min·kg。
2.7 维持正常体温 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神经系统损伤较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亦不健全,出生后常为低体温,患儿入院后,立即给予保暖。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体重300g以上患儿,给予热水袋保暖,热水袋放在包被外,勿直接接触患儿皮肤,避免烫伤。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尽早置入暖箱保暖,根据日龄和体重调节适当的温湿度,体温未稳定前每小时测量1次,稳定后每4h测量1次,保持皮肤温度36℃~37℃。体温过高,脑细胞代谢增加,对缺氧不宜耐受;体温过低,脑血流量减少,不利于脑细胞代谢的恢复。为使箱温恒定,室温控制在22℃~24℃,不宜有对流风和阳光直射,一切操作均在暖箱中进行,尽量减少打开箱门的次数。
2.8 出院后随访 患儿恢复期对留有神经功能缺陷等后遗症者,应嘱其家长给患儿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加强训练,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患儿脑功能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医护人员要进行定期随访,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使其正常管理好患儿的一切生活及活动,应尽量使后遗症减少到最低限度。
2 结果
在HIE患儿6个月龄时进行随访评定,对运动能力评定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和残疾评定量表PEDI。同时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和脑电图(EEG)检查,以确诊视听障碍和癫痫。随访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半年后随访结果比较[n(%)]
肢体活动障碍视听障碍癫痫治疗组2(6.3)1(3.1)1(3.1)对照组7(21.9)6(18.8)5(15.6)P值
3 讨论
缺氧缺血性脑病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在我国为围产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后遗症多。绝大多数HIE患儿具有典型的异常产科病史,如脐带异常、妊高征、滞产等。同时常表现为兴奋激惹,数小时内转为抑制甚至昏迷,有的表现为吸吮、吞咽和舌运动障碍等不典型症状。
本文通过对32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认真观察和早期护理干预,体会到认真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护理是协助诊断、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治愈好转的关键。一旦发现新生儿反应差、拒乳、呼吸急促、面色口周紫绀、惊厥发作等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处理。同时护理人员必需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围产期护理,及时有效给氧,认真做好各项护理工作,使后遗症和病死率降至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鲍秀兰.降低早产儿脑性瘫痪发生率的临床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45.
2 孙建华,李菁,黄萍,等.NICU高危新生儿早期的听力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3,41(5):357~359.
3 陆卫宁.我国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现状.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7~959.
关键词脑卒中下呼吸道感染护理
脑卒中是危害人民健康及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病死率居世界人口病死原因的第2位,脑卒中患者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是医院感染的易感者,其医院感染发病率高达37.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位。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脑卒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资料,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干预措施。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脑卒中患者280例,男166例,女114例;其中脑出血147例,大面积脑梗死86例,脑干梗死47例;年龄41~87岁,平均66.8±7.8岁;合并高血压265例,糖尿病62例,慢性支气管炎71例。
诊断标准:脑卒中诊断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下呼吸道感染诊断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即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⑴患者出现咳嗽、痰黏稠,肺部出现湿啰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1发热。2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3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⑵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方法:分析280例卒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
280例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53例,发生率19%。相对于脑梗死,脑出血更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高龄、昏迷、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及有慢性支气管炎史的患者有较高的发生率;气管切开后高达91.3%患者发生感染,而使用呼吸机患者则100%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见表1。
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是急性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国内报道发生率高达21.23%,感染后往往加重脑血管病的病情,影响瘫痪肢体功能恢复,也是导致脑血管病死亡的重要因素。
护理措施:1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基础疾病,预防并发症,护士应加强基础护理,鼓励卧床患者翻身、拍背,做好各种导管、口腔及会阴护理;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通过疾病的保健指导、饮食和药物指导,以促进患者早日痊愈,从而缩短住院时间。2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应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道感染迹象,住院患者一旦出现呼吸性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或有急性感染症状,如发冷、发热等,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按规范认真执行无菌操作,洗手是切断接触传播控制医院感染的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4加强病房环境管理,严格探视制度,家属或陪客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劝其暂缓探视或提供一次性口罩,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日通风换气3次,每次30分钟、病室每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分钟,定期做好空气培养监测。病房地面、桌面每天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湿擦湿拖,抹布做到1床1巾,拖把做好分类标记。5尽量避免和减少侵袭性导和植入,如导尿管、胃管和深静脉导管等,必须实施时,应加强消毒,严格无菌操作。但是对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尽早植入胃管,可有效防止吸入性肺炎,而且能保证营养,增加抵抗力。⑥吸痰是减少返流和误吸的必要手段,但吸痰不当同样会导致或加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吸痰动作应轻柔,避免二次损伤,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掌握适应证,不视病情的反复吸痰,反而有害。⑦对无急性脑出血的脑卒中患者,睡眠及进食时可采用抬高床头20度~30度的方法,鼻饲时可抬高床头30度~45度,可有效降低因仰卧位所引起的误吸和下呼吸道细菌定植的危险性,将患者的调整为头、躯干处于高位并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护士2次/日帮助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可根据患者口腔情况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液(无感染者选用生理盐水,有感染者可选用口泰的强氧化离子水)。
参考文献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谭文琪,陈晓育,胡晓军.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4:82-83.
3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