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4 11:52: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动物医学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动物实验是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职业素养的形成、科研素养的启迪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动物实验是护理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中,动物实验以其独特的直观性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起到可触、可感、可悟的功效。近年来,我校在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条件开展了小白鼠、家兔、豚鼠、牛蛙、蟾蜍等动物的实验。通过动物实验,让学生感受到近似于人体对各种药物、各种刺激的反应。因此,动物实验是护生适应护理教学、工作的第一关,只有让学生逐步接触动物,才能使护生不断适应专业。同时,通过动物实验,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科研素养的启迪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动物实验在护理专业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医学基础课程包括《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尚未学习专业课程、在没有临床体验的情况下学习这些课程有一定难度。因此,积极开展动物实验,在动物实验教学中给学生以临床真实情景的呈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如《病理学》的空气栓塞实验,实验中由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在正常的家兔静脉内注射空气,然后及时观察并记录家兔因空气栓塞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让学生既复习了解剖生理知识,又加深了空气进入血管后可以引起静脉栓塞导致死亡的认识,为其今后从事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如《病原生物与免疫》的豚鼠过敏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给豚鼠注射发敏物质后迅速出现烦燥不安、全身抽搐,呼吸急促、大小便失禁、休克直至死亡的过程。让学生真实体验到ⅰ型起敏反应对豚鼠(人体)的危害性,增强了护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注射青霉素等易引起过敏性休克药物必需做皮试重要性的认识。
2 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打下较好基础
护理工作涉及病人的身体健康及至生命,护理人员除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外,并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目前,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加上入学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过度关心和宠爱,学生娇生惯养,常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表现出自私自利、缺乏爱心、缺乏工作责任心的现象。因此,职业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就教师而言,在教学中要注重职业素养教育的渗透。
3 为学生科研素养的养成打下一定基础
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为各用人单位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要初步具备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医学科研通常采用动物实验来进行,而医学基础课程的许多实验也要通过动物实验和动物模型来完成。因此,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科研活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科研素养的养成打下基础。老师在设计动物实验时,可穿插科研基本程序,如《生理学》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实验,可引导学生来设计实验。因为这个实验涉及到神经调节,要研究的是反射弧,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中不同部分在调节心血管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作用可用人为的方式来改变,以此观察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与心血管活动的关系。设计时要确定观察心血管活动的指标,如血压,可以设计一个具体的反射弧,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来设计实验项目。实验结束时应向学生解释,作为科研过程的实验观察必须反复多次的重复,结果需经统计学处理才能做出结论,使学生大致了解科研的基本程序[1]。
4 为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同情之心、仁爱之心是医学人文观的主要内涵,是每一位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患者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浓浓的人文情怀[2]。动物实验是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医学基础课程的动物实验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同情之心、仁爱之心,要求学生具有尊重一切生命的理念,严肃对待实验,在实验中最大限度地人性化对待动物,尊重试验动物的生命,在人道的实验过程中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如在实验中,不任意折磨有感觉的动物,不让动物处于疼痛难忍的状态,不能将未完全死亡的动物随便扔进垃圾箱或掩埋等处理,培养学生树立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
5 为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在全面推进医改的大背景下对医务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医学院校学生开展伦理道德教育意义重大。护理教育应抓住医学基础课程开展动物实验课的机会,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中处处有伦理,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护理中的各种道德问题,促使护生养成忠于职守的素养,为今后工作中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能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去护理每一位病人、为提高护理效果打下良好基础;在动物实验课中,鼓励学生提出、维护、质疑或反省各种护理中的道德评断,让学生认识到因为动物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而引起的各种争议,努力按动物保护法规定的有关动物福利与实验伦理进行操作[3],促使护生养成良好的尊重病人生命、尊重病人人格与尊严、尊重病人生命价值等职业道德素养。
综上所述,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常要开展动物实验,卫生职业学校在开展动物实验教学时要与专业岗位相结合,在实验教学中,让人体的正常和病理反应在动物身上呈现,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注重职业素养教育的渗透,促使学生工作时能做到一丝不苟,具有有强烈的责任心;适当传授科研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树立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为用人单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智勇,周文琪.在学生生理实验中培养科研素质[j].昆明大学学报,2006,17(1):74~76.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理教学中职
在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的生命。近年来,中职生自杀、他杀事件频频发生,诸多中职生不珍爱生命的事例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引起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价值观有失偏颇,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敬畏,生命教育的缺失已成为社会问题。初中起点的中职生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上都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对之进行必要的生命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在生理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價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要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
19世纪,法国著名生理学家克劳德·伯尔纳曾说:“医学是关于疾病的科学,而生理学是关于生命的科学。”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教育的核心基础课程。生理学课堂教学是生命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可为生命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平台,在生理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培养学生医学职业素质和人文修养的有效途径。
二、生命教育在中职生理学教学中渗透的做法
1.提升教师的生命素养,尊重学生生命的真实存在和差异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在生命教育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言教不如身教,生理学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真正做到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用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去感化熏陶学生,用教师对生命的爱去激发学生热爱生命。正如有人所说“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恩”,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命状态,把自己蓬勃的生命热情展示给学生,让期待、惊喜和感恩充满课堂等学校教育活动,这样才能把“生命正能量”传承给孩子们,给他们积极正面的影响,从而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生命的真实存在,在理解和尊重基础上进行所有的教学活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教师彻底放下所谓“师道尊严”的架子,才能真正做到尊重,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真正实现和学生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做到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成就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谨慎地用好教学语言,用尊重、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运用赏识和激励教育原则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善待动物,尊重生命,在生理学实验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生理学实验中要求学生科学、合理、人道地使用实验动物,要关爱实验动物,维护动物福利,不得戏弄、虐待实验动物,要求学生们在动物身上做手术要像给人做手术一样严肃认真。
为实验动物建立纪念碑,碑文写明“通过实验动物的痛苦和牺牲,他们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组织医学生举行悼念仪式、献花等。通过正确对待实验动物生命,切实维护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待遇,让医学生们认识到:医乃仁术,医者仁心,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医生必须从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开始。
3.通过医学人文故事渗透生命教育
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相关医学名人名言或者感人的医学历史故事、临床医学案例的讲述,譬如开课初进行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诵读大医精诚论等等,让医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救死扶伤,呵护生命是医生的天职,医学是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
1医学动物实验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医学动物实验的环境普遍不达标由于相关的环境标准不完善,新的国家标准出台的时间不长,目前,国内很多的医学动物实验室发展非常缓慢,实验设施比较落后,实验仪器设备比较陈旧,大多数的医院几乎不具备SPF级别的医学动物实验室。
1.2动物实验人员的专业知识缺乏根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动物实验工作人员不是通过专业培训的,有的仅是通过短期的实验动物培训,或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了相关的证书,这样直接导致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工作的积极性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进而影响了动物实验的效果。
1.3对动物实验的重视不够目前,众多的医疗机构对科学研究用实验动物重视程度不够,有的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导致动物实验资金缺乏、工作难以开展,同时还导致实验动物管理的标准化、网络化程度缺乏。医学实验动物的管理法规、标准监测方法以及相关的监测数据等内容都不能达到统一和共享,直接影响了实验的结果。
2改善医学动物实验管理的措施
2.1充分改善医学动物实验的工作环境一方面是规范实验环境建设,比如对实验环境设立缓冲间、洗刷室和动物试验室,保证实验环境的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噪声在55DB以内,温度在18~28℃之间。同时还要具备密封、换气等;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购买仪器设备,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方便实验动物科技情报信息的计算机网络设施。
2.2加强动物实验人员的技能培训通过举办报告会、知识讲座、举办培训班或者进行外地考察学习等方式,积极组织对动物实验人员进行实验动物科学知识的培训与普及,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培训考核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动物实验工作的顺利完成。在对动物实验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的同时,还应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使从事动物实验的人员热爱本职工作,不怕累、不怕脏,悉心饲养动物,进一步提高实验动物的质量与实验技术水平。
2.3建立健全实验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实验管理制度对改善动物实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进行实验前的着装规范,穿戴隔离衣、帽、鞋等,并进行必要的消毒;二是定期进行地面、门窗以及墙壁的清洁、擦洗和消毒;三是定期对室内温度、湿度进行测量与记录,做好相关的统计;四是实行专人管理、专人负责的制度,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消毒、秩序维护、卫生保持等进行管理。
2.4加强协调,积极借鉴先进管理模式不断加强实验动物专业人员、实验动物管理部门等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保持与其他地区间实验动物工作的交流与协作关系,积极汲取与借鉴相关部门先进的实验动物管理,更好地促进实验动物科学发展。
随着我国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快速发展,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保障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而且现代动物医学的范畴已扩大到人畜共患病、公共卫生学等许多新的领域。近年来,动物医学专业就业形势日益喜人,但是河南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并不是报考第一志愿被录取的,认为学习动物医学专业就意味着当兽医,社会地位不高,就业岗位不好,入学后对学校和专业都不甚满意。“学农不爱农”的现象非常普遍,实际情况说明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在实际工作中还应不断加强教育和指导[1-2]。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河南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入学动机、学习兴趣和态度、对本专业认知等方面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调查情况概况
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共809名,本次调研活动采用自愿、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对一、二、三、四年级的26个班级调查,收回问卷644份(其中女生384份,男生260份),占学生总人数的79.6%,调查问卷从15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
2调查内容及存在问题
2.1学生来源
本调查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学生来源进行统计,一是从学生来源看,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占79.3%(511/644),农转非学生占16.3%(105/644),城镇学生占4.3%(28/644)。二是从考前就读学校来看,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主要来源职业高中、职业中专的对口招生生源,对口生占77.95%,来源于普通高中的普招生占22.05%。
2.2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认同状况
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认同状况,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所学专业及今后从事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所持的观点和态度,是专业教育和教学的根本点和出发点,是学生是否具有稳定专业思想的基础。
因此,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是报考本专业的理由,从统计结果来看,喜欢本专业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2.9%,认为专业有前途的而报考的占总人数的25.6%,在别人指导下报考的占总人数的40.5%,还有20.8%是受高考分数限制。表明有1/3的学生在入学前对本专业有所了解,学习时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而将近1/2的学生入校前对动物医学专业不太了解,更有一部分学生是受考分限制而被迫选择。二是入学后了解本专业后是否热爱本专业,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一般,达59.2%(381/644);只有25%(161/644)的学生对本专业热爱。其中,不热爱占11.5%(74/644),不知道的占4.66%(30/644)。
2.3学习专业的主动性
对专业学习是否具有主动性,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是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专业知识的内在动力。对于学习专业的主动性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统计,一是平时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学习占28%(180/644),一般情况占60.6%(390/644),被动学习占7.3%(47/644),不愿学习的占3.1%(20/644)。二是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喜欢看本专业的课外资料,在学习过程中喜欢看本专业的课外资料占23.3%(150/644),在学习过程中看本专业课外资料表现为一般的占34.6%(240/644),在学习过程中偶尔看本专业课外资料的占26.4%(170/644),在学习过程中不看本专业课外资料的占16%(103/644)。三是在平时的专业学习中是否主动参加过实践活动,主动参加实践活动的占44.4%(286/644),一般的占44.5%(287/644),被动参加实践活动的占8.5%(55/644),不愿参加实践活动的占3.4%(22/644)。说明对专业学习比较主动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1/3左右,大部分学生是盲从或消极应对专业学习。
2.4学生对专业社会实践情况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是实践检验所学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有效载体,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3]。
通过寒暑假在什么地方参加过社会实践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寒暑假在动物医院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占8.7%(56/644),在养殖场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占26.4%(170/644),参与市场营销活动的占15.8%(102/644),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占50.9%(328/644)。说明学生对提高专业知识和自身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自身转化。
2.5学生的就业心态和毕业意向的调查
一是对所学专业是否有前途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所学专业很有前途的占39.4%(254/644),认为所学专业一般的占25.9%(167/644),认为所学专业前途迷茫的占23.1%(149/644),认为所学专业没有前途占0.9%(6/644),不知道所学专业前途的占4.0%(26/644)。二是通过对毕业后计划在哪里找工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毕业后计划在农村找工作的占6.2%(40/644),毕业后计划在乡镇找工作的占8.4%(54/644),毕业后计划在县城找工作的占14.4%(93/644),毕业后计划在城市找工作的占71.6%(461/644)。说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还是希望在城市发展,这与动物医学专业所面临的工作岗位大多在农村、乡镇等基层的现状有差距,说明相当部分学生还不能较好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及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与方向。
2.6其他方面
对毕业后从事诊疗的动物种类的调查结果表明,愿意从事猪病诊疗工作的占25.9%(167/644),家禽的占17.4%(112/644),牛羊的占7.3%(47/644),犬猫的占31.4%(202/644),其他动物的占24.5%(158/644)。说明在传统的畜禽养殖行业外,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从事小动物的诊疗活动,这也与近几年城市中小动物诊疗的迅速发展相符,也是学生认为今后发展较好的一个方向。而毕业后最想做的工作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存在较大差距,男生选择前三位的分别是创业、公务员、技术员,说明男生想从基层做起从事本专业的还比较多;女生选择前三位的分别是考研、教师、公务员,说明大多数女生不愿从事动物医学专业的一些基层工作。
3稳定和巩固专业思想的方法与措施
3.1做好招生宣传,使考生对动物医学专业有深入了解学校每年在进行招生宣传时,可采用招生宣传手册、专业特色
PPT、现场咨询等多种多样的方法,对动物医学专业进行宣传,使考生、家长在报考志愿前就了解学校及动物医学专业的情况。通过多种宣传途径使考生了解动物医学专业在目前国内外的状况和发展前景,改变人们对动物医学专业就是“传统兽医”的看法,使考生认识到动物医学专业是与我国畜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专业,与人类的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个专业,是一个有巨大发展前途的专业。
3.2做好入学教育工作,使学生入学后尽快了解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与发展
在新生入学报到的期间,院系要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要细致地介绍动物医学专业特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科学研究平台等,让学生明确通过4~5年的学习应该学好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向学生解释课程设置的思路、本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课程安排及开课目的、时间、要求,让学生对今后所学的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4]。
通过介绍本专业在各行各业的运用情况、学生未来的就业形势、专业的发展前景、本领域重大的科研成果,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自豪感,充分激发和唤起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使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去;同时,还可通过动物医学专业的著名专家、教授、学者和企业家与新生座谈交流,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专业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培养新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认同感,促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3.3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是最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时期的启蒙老师。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辅导员地位比以前更重要[5]。
辅导员不但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措施来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可通过让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专业学习兴趣引导,以专业教育为切入点,组织各类教育活动,通过以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及各类活动为载体,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通过细致入微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低年级学生明确对专业的认识,早日树立和稳定专业思想,热爱本专业,明确学习目标,尽快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及早对人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4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
专业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培育者和职业生涯的引路人。在教学活动的“小”细节中把握教书育人的“大”原则,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其他教育工作者无法取代的。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专业教师只在教学、科研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方面给予重视,而在大学生培养的其他环节中的作用却很少提及。事实上,在大学阶段,学生接触更多的是专业教师,专业教师伴随着学生生涯的主要成长,许多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与巩固就是在专业教师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形成的[6]。
获取专业知识,拥有一技之长,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体现自我价值,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专业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先进专业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渴望达到的目标。尊重有真才实学的人是人们最朴素的心理,因此专业教师与高校其他人员相比有更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对大学生专业思想的影响能起到更为有效的作用。
另外,一些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专业教师,不仅专业知识让学生折服,而且其丰富的行业知识也能为学生在就业、择业、专业发展前景感到迷茫时给予很好的指点,能不断修正学生在专业思想形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茫然。因此,高校应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制度上给予有效的保障,使专业教师在大学生培养中充分发挥作用。
关键词:医学实验动物学;创新性教学,第二课堂教学
实验动物科学已成为医学生和医学研究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医学生对相关医学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适应医学科学研究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仅仅通过医学实验动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效果是有限的。开展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与创新性医学实验动物第二课堂活动,能较好的培养医学生的医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教师人才培养
创新性课堂教学离不开具备创新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
1、通过采取邀请国内外实验动物学教学名师、名家进行开展专题讲座和示范授课,是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技能的培养。
2、选送优秀教员到国外著名医科大学研修学习,对比国内外的教学设计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观念。
3、组织试讲、集体备课,开展以学员为中心,以教员为主导,敢于思辨、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敢于批评,指引整个课堂教学。
4、创新性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进行一定科研课题的的申报,使教师综合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中。
二、创新教育方法的探索
1、讲座式的课程设计模式
实验动物学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仅仅依据课本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和编排往往不能赶上学科前进的步伐。本科室积极实行模块化整合性课程教学,采用讲座式课程设计理念,把实验动物学以专题讲座的方式为学生授课,分别以讲授式、启发式、文献导读式、研讨式、案例分析式的方式,大力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和双语教学,形成与科研密切相关的专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传统知识和传承性知识学习,引导学员的理解性学习记忆,还让学生明白是什么。例如讲解无菌动物与微生态学这节课的时候,首先通过幻灯、图片让学生了解无菌动物与其他微生物分类标准动物的区分,再通过实验室隔离器的观察和学生实际的通过隔离器手套对无菌鼠的喂食及解剖,进一步理解无菌鼠的特点。
三、实施探索式教学内容改革
1、教材的多样化
我们除了以本科室编著的《医学实验动物学》(四川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魏泓主编)作为教材进行授课,同时制定数本国内外优秀的教学参考书和实验动物学网站。根据每章节的重难点,又侧重选择不同的专业书籍和网站,例如“实验用小型猪”章节时,我们推荐的参考书为Swine in the Laboratory: Surgery, Anesthesia, Imaging,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2nd Edition. Swindle, M.M.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Ames, 2007),网站为minipigs.dk、sinclairresearch.com等。
2、课后知识的扩充
在每章节学习结束后,最初由老师指定,引导学生对于本章节相关内容进行文章检索和查询,慢慢过渡到由学员自主阅读3-5篇包括诺贝尔获得者所发表的经典文献或最新文献,在“无菌动物与微生态学”授课中,我们结合2000年一期《科学》(《Science》)中的研究成果提出人类宏基因的概念,结合2006年《自然》(《Nature》)中的研究成果为学生讲解微生态与无菌动物的关系,真正把学员带到实验动物学发展的前沿,了解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概念和最新进展。
3、创新教学内容。我们目前的实验动物学的教材还仅仅停留于前十年的研究进展的内容上,教材建设总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目前生命科学的发展带动了实验动物科学得到充分发展,从传统的实验动物到实验动物基因工程品系的研发、动物福利的更加关注,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加强。这样的背景下,实验动物的教学内容需要体现发展的过程和前景,更加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吸纳最新科研成果,帮助学生去解决临床、科研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总之,医学实验动物学作为医学院校不可缺少的课程,为医学院校的其他医学学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通过几年对于医学实验动物创新教育和创新性第二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科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但是我们的探索还仅仅处于初步起步的阶段,通过什么途径、方式、策略,进一步推动医学实验动物学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与第二课堂的开展,更好的培养医学生医学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有待医学实验动物学教育者们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何明忠,谭 毅,赖国旗等. 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以藏族为主创造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简称藏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公元前1世纪,藏族人民就懂得了采食野果、野菜以消除疼痛,并用马宝解治食物中毒。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4世纪,人们已学会制作酥油,并用热酥油止血。在掌握青稞酿酒技术后,更以青稞酒糟治疗外伤。由于游牧生活及以动物肉类为主的饮食习惯,消化不良是藏族人民的常见病,从而为藏医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创立饮食疗法积累了经验。
藏文的创制,为藏医经验的积累和理论升华提供了便利条件。8世纪初,藏医第一部综合性医书《月王药诊》问世。8世纪末,著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编撰的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的问世,标志着藏医学从此走上了成熟发展的轨道。
藏医认为,人体内所存在的隆、赤巴、培根三大元素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各有其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三者保持协调和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若其中之一偏盛偏衰,就会导致疾病。又认为人体由7种物质构成,其中饮微至关重要,其他6种物质均由其转变而成。七大物质为: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和,此外,还有汗、尿、大便三种排泄物。
由于藏民族的风俗习惯,使得藏医对人体生理解剖有较深刻的认识。藏医认为人体内器官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木休)。对神经(白脉)、血管(黑脉)、骨骼关节等也有较准确的认识。同时对每一内脏器官都作了形象的比喻,如将胃消化功能形象地称为“炒锅”、“胃火”。
藏医认识到人胚是由父精母血结合而成。同时指出胚胎发育过程中,要经历鱼(水生动物)、龟(爬行动物)、猪(哺乳动物)三个发育阶段。其对胚胎学的形象描述,准确地描述了动物进化的经历,是高等动物进化史的一个缩影,对我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都是一大贡献。
藏医认为产生疾病的原因不外乎内、外因两种。内因是隆、赤巴、培根三元素的失调;外因包括气候变化、起居不适、饮食不节、外伤。藏医记载的疾病有404种。
藏医诊断方法与其他医学体系大致相同。但是藏医的尿诊有其特色,也是藏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尿诊的内容包括观察尿色的浓淡、热气持续时间的长短、臭味浓淡、泡沫大小多少、泡沫消失快慢、有无沉淀等。
脉诊也是藏医常用的方法之一。切脉的部位与汉族医学基本相同。
藏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亦很丰富。内治法以饮食及药物为主,强调根据季节调整饮食起居。外治法包括针刺放血、按摩、外擦、火灸、拔罐、药熏、敷烫、药水浴、穿刺等。由于自然条件所限,藏药所用的药物剂多用丸、膏、散剂。丸剂又有水丸、蜜丸,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酥油丸。
为适应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藏医所用的药物中,矿物药和动物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藏医认为,药物有6味(甘、酸、苦、辛、咸、涩)、 8性(轻、重、寒、热、锐、钝、润、燥)、17效(寒、热、温、凉、稳、动、轻、重、润、干、燥、稀、钝、锐、细、腻、软)。治病的原则,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药物,意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白居寺
白居寺位于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江孜县江孜镇宗山脚下,由江孜法王热丹贡桑帕巴(1389-1442)和一世班禅克珠杰(1385-1438)策划修建,其中寺院修建历时7年,建成于明洪熙元年(1425)。白居寺藏语意为“吉祥轮胜乐大寺”,原属萨迦派,后来噶举派、格鲁派的势力相继进入,各派曾一度相互排斥,最终互谅互让,萨迦、噶举、格鲁三个教派于一寺和平相处。寺内供奉、建筑风格兼收并畜,博采众长。
【摘要】
对实验动物学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提出了该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指导思想。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加强考试考核的改革,培养“高分高能型”的人才。
【关键词】 实验动物学 中医药院校 教学改革
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它融合了生物学、医学、兽医学、遗传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同时它的发展又推动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中医药学的发展,对科学研究尤其是生命科学研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逐步步入了高等医学院校的课堂,是中医药院校多数专业研究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也是部分中医、中药、药学、生物工程、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1]。我院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开设这门课程也有近十年的历史,这对于我院普及实验动物学的有关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教师队伍的不专业(多为实验动物中心的工作人员或病理、生理教研室的教师),加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的不统一、考核办法的过时以及该课程是选修课的缘故,使得教学效果不好,流于形式化,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2]。为此,笔者在实验动物教学实践中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与考试考核办法,在我院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及中医、中药、药学等本科班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指导思想
在以前的实验动物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基本上以讲授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理论为主,忽视了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完后即进行理论考试,与当时开设这门课程主要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初衷不符。因为实验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单纯讲授理论对于以往很少接触实验动物的学生来说,往往非常抽象,效果也不好。因此,在实验动物学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指导思想,改过去的以理论学习为主为现在的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重点,改过去仅重视课堂学习为现在还重视实践操作,采用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实验动物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学生进入实验室和走上社会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这个中心,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适当减少理论课时数,增加实验课时数,使实验课时占到总课时的40%左右。同时丰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不单纯停留在实验动物的捉拿、保定、麻醉、采血、给药等基本操作上,而是把科学设计实验、选择合适动物复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进行相关的中医药实验等综合项目放在学生的实验课上,确保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2 丰富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新的教学模式
实验动物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各种实验要求的实验动物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符合要求的实验动物合理地设计、开展动物实验并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对于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未来大多是实验动物的使用者。因此,对如何培养标准的实验动物的内容可略讲,而对如何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科学实验的内容要详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有所侧重。对研究生来说,重点要讲授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动物模型的复制技术、影响动物实验效果的因素及其控制、相关的动物实验方法、最新的法规和动物实验的进展,增加学生实验动手的机会,提高实验课程的深度和难度;对本科生来说,重点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讲述实验动物学的新技术、新进展(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基因敲除技术)、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等。坚持以基础知识为根本,侧重相关知识、前沿知识的原则,通过对实验动物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实验动物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其历史、现状、前沿等方面的知识有整体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除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外,还采用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等[3],以提高教学效果。
2.1 演示法实验动物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信息化的今天,实验动物学课堂教学就不能再停留在单纯的黑板加粉笔上,而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不然的话会造成教师努力讲,学生认真听,但收效不大的现象,为此,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不能一味地采用讲授、描述等传统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还应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如投影、幻灯、多媒体课件等,把要讲的内容形象化,视、听并用,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又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介绍实验小鼠的常用品种、品系时,可以将KM小鼠、DBA小鼠、C57BL/6小鼠、615小鼠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并结合图片介绍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加深对不同品种、品系小鼠的认识,改变过去认为实验小鼠就只有单纯白色,而没有黑色、野生色、灰色等的错误观念;再如介绍该学科较前沿的转基因和克隆技术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嵌合体小鼠、绿色荧光小鼠、移植技术使身上能长出人耳朵的裸鼠及动物无性繁殖(即克隆)的动物,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2.2 参观法实验动物的环境控制是实验动物学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在讲授屏障环境时,涉及到屏障环境的温、湿度调节系统、通风净化系统、消毒隔离系统以及屏障环境系统内要做到人流、物流、动物流“三流”分开时,在课堂上讲,教师往往难以讲清楚,学生也难以听懂。如能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实地参观并讲解,那么效果将十分好。屏障系统除感染性实验室以外,一般多为正压,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进入实验室时开启每一扇门迎面吹来的气流就可以切身感受到屏障环境内不同区域存在着的压差;通过实地参观,可以更好地理解屏障环境要进行人、物及动物分流的重要性,了解消毒隔离系统的操作规程。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进入实验室工作掌握第一手感性资料。
2.3 实验法在实验动物学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以学生为主体,自己仅充当指导与协作者,让学生多动手、动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知难而进的勇气。让其独立完成实验的各个步骤,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对于诸如捉拿、保定、麻醉、采血、给药等基本操作技术,在进行示范之后,要让学生亲手操作,对于学生因将动物抓得太紧引起动物窒息死亡和灌胃灌到气管里导致动物死亡等的错误操作要及时予以纠正;对于不同动物为何要采取某种采血和给药的方式。如小鼠采血为什么多采用尾静脉和摘眼球采血而不用心脏采血,主要原因是因为动物小,心率太快,无法进行心脏采血,让学生在实践中找答案。这样在教师指导下,既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技术,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又能对一些实验方法有更深的了解。
当然,实验动物学教学除了以上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讨论或问题式教学方法。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师生双向交流、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平等、和谐、求知、创新”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4]。如对某抗肿瘤药物的实验研究可以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要选择这种动物(如裸鼠)而不选择别的动物,同时还可以对造模接种的部位、给药的方式及药效的评价等进行探讨,让学生对抗肿瘤实验研究从实验设计开始到实验结束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加强考试考核改革,培养“高分高能型”的科技人才
多年来,在我国人才培养中经常会出现学习成绩很好,毕业后工作能力一般的所谓“高分低能型”人才现象,造成这种“高分低能”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考试考核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的结果。对于实验动物学教学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是否对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知识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能否应用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否熟练地开展有关动物实验,能否对动物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科学的处理,既能反映学生“学”的效果,也能反映教师“教”的水平。以前多是通过理论考试,根据学生的分数来评定学生“学”的效果和教师“教”的水平。不可否认,这样的评价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但对像实验动物学这样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培养“高分高能”人才,在本学科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了考核办法的改革,对理论考试的基本概念部分可通过问答、思考、判断题等形式考查;对综合应用部分可提出某个科研设想,由学生自行设计,并根据其设计方案评分,同时加强实践基本操作考核,将实验成绩单列,并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成绩提高到该门课程总成绩的40%。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尽管在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存在许多亟待探索和解决的课题,如本课程内容及相关基础课(生理、病理、药理实验课)合并的改革;编写全国中医药院校统一的教科书;建立专业化的实验动物学教学队伍;开设教师进修培训基地,加强实验动物学科建设等。我们期望中医药实验动物教学工作能够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广大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邹移海,黄 翔,连至诚,等.中医实验动物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1.
[2]黄文华,张灯成.与大学生探讨实验动物学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4):243.
[3]邵义祥,米顺星.浅谈实验动物学教学[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2,22(2):121.
关键词: 动物医学专业 《动物解剖》课程 教学改革
《动物解剖》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名词及专业术语较多,各器官的位置、形态构造比较复杂,而器官的微观组织构造肉眼看不到,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感觉记忆难、理解难、易混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对此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的《动物解剖》课程教学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学大纲为出发点。而大部分教材主要以系统为章节进行知识讲授,加上部分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衔接不紧密,在内容上有割裂动物有机体整体的倾向,这样的内容编排非常不利于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通过对动物医学专业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进行市场调研,以生产实际需要为基础,以动物医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为切入点,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采用倒推法确定知识点和技能点,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想分析并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泰州区域内主要的养殖项目(猪、牛、鸡)为主线,其他动物作为比较,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需求来组织教学内容。改革后教学内容共分为8个学习情境,22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学习情境和学习性工作任务与实际岗位任职要求一致。
二、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理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活动基本框架结构。教学模式不仅受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制约,而且与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水平和学科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模式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教学不能唯模式,更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应倡导多种教学模式的互补融合。对于《动物解剖》理论性较强的学习单元(工作任务)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当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后逐步采取任务畜牧兽医专业《动物解剖》课程教学改革驱动型和任务引领式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界线,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拓展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如,实训中心、动物医院业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动物解剖实训室进行学习、观察、操作、训练;将教学用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教学录像、解剖图谱和电子教案及复习题等学习资料放到校园网上,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建立班级、年级QQ群,将学习用的电子材料传到QQ群共享,并随时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使学生在校内外和寒暑假期间均可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演示法、观察法、提问法、实践法等,注重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力求达到教学有法、贵在得法的境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案例:《动物解剖》一般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开设。由于一年级学生对大学生活、学习方式还不适应,对专业领域相关信息了解少,因此教师从专业思想教育入手,如以苏丹红、三聚氰胺等恶性事件为例,将专业思想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编制口诀。教师讲课必须有吸引力、感染力,做到察言观色,适时调节。针对教学内容,可编一些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如:前肢尺骨与桡骨的内外关系为“桡里尺外”,后肢胫骨与腓骨的内外关系为“胫里腓外”;在介绍大脑构造中四叠体中的前丘和后丘的位置构造功能关系时,可以用“前眼(视觉)后耳(听觉)”来帮助理解记忆;讲解脑神经时,共有12对,单独认识难度较大,可将记忆口诀先传授给学生,即“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一副舌下全”。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说文解字。动物解剖名词多、概念多、术语多,学生感觉难记忆、难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概念或术语分解开,运用说文解字的思路来理解相关内容。如鼻旁窦,就是鼻腔旁边的窦,即鼻腔旁边骨的内外骨板之间的腔隙,主要有额窦和上颌窦。在介绍神经系统中关于“突触”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解释:“突是指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触是接触,是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后一神经元的树突或产生反应的效应器的接触。”
3.嫁接成语。动物解剖中各器官的位置、形态构造比较复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结合书本上的模式图、挂图、标本、活体等素材来学习知识,并与畜牧生产和兽医临床观察紧密联系起来,以加深记忆和理解,有时可结合成语来帮助学生理解,如“肝胆相照、唇亡齿寒”等,以便学懂、学活。
4.讲解示教。对于一些骨性标志,学生有一定认识后,让学生到活体动物上进行观看、触摸。有些实验的实物标本是用福尔马林浸泡保存的,观察时会挥发出甲醛刺激味,部分学生会远远地躲开,有的女生会因害怕而不敢用手摸。对于此现象,教师自己要有意识地不戴手套来触摸讲解示教,同时从思想上加以引导,重申标本的示教学习是为了进一步准确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动手触摸、观察和学习标本,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5.眼手并用。解剖中各器官的组织构造比较抽象,其中细胞组织部分始终是学习的难点。细胞组织是介绍器官的细微结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显微镜这一教学工具,抓住所要观察器官部位的典型构造,先从低倍镜再到高倍镜,从笼统到细微进行认真观察,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临床兽医学 教学实验改革 自主学习
临床兽医学学科在高等农林教育动物医学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动物内科学、动物外科学及兽医产科学等课程是专业必修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中动物的疾病治疗展开教学和研究。但随着一些新的疾病的出现,课本内容还没有收录,需要在教学中随时补充;另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实验分离教学,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如何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好试验,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培养学生主动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寻找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此,在实验示教工作中,笔者从4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尝试。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要进行临床兽医学学科课程的教学实验,首先,教师要认识课程的基本要求,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难点和实验重点。因为是专业课,需要学生对学过知识的融会贯通,还要在具体的疾病机理中运用学习的知识去阐述剖析,彻底对某种病例有清楚的认识,从而在处理及治疗中有“方”可依。还要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区别不同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这些需要在课堂上得到巩固提高。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图片等直观的方法进行讲课。能用图表的就尽量用图表表示,每一堂课结束前对所学内容进行几分钟的归纳总结。新课开始讲授前,采用课堂提问的形式,对上一节课的内容先进行一个摸底,然后就是查漏补缺,对提问中学生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点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悉心讲授。可以列举几个近似的疾病,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回答,加以辨别,教师辅地提示和完善。只要学生能把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充分掌握了,并在实验中加以锻炼就能达到教学效果。
二、自编实验教学指导纲要
临床兽医学科的教材不断更新,但实验指导书大部分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实验一般为单独设置,减少了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我国资源广泛,但分布各不相同,特别是各地区农林院校要结合自身地区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要求不同,即侧重点不同,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本学科组广泛收集相关教材、教学实验指导书和专业期刊等,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补充实验中最新的技术应用、科研动态,在生活实践中多发的疾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编写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实验指导手册(报告),对重点实验仍然重视,这样也不失全面性。
在实验指导的编写中,注重综合性实验的设计,结合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将以前的实验合并或删减,实验动物对象的重点偏于猪、牛和小动物,压缩特种动物的临床实验,这也为学生的就业导向和地区农牧业服务提供支撑。
三、改进实验示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往的实验课往往是老师在讲坛上先示教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按照示范进行相关的实验步骤,得到的结果具有预见性,操作过程也较固定死板。实验考核也过于单一化,考查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这经常会出现对实验考核的过程化。在实践中发现,也许老师上课没有提到过的内容,但生活中需要,这时如何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采用了分段式实验教学,就是实验分阶段地进行。首先,对实验目的进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制定实验方案,得到最佳的技术流程路线。然后,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再指导,因为学生未接触过新的实验内容,在初步思路的指导下开展,这样出现错误后分析这些易犯错误的原因,对以后的实践工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能不停地思考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最后,在实验分组中设计内容相同的比较实验结果,设计内容不同的比较实验路线,综合判定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
四、实验考核多元化,注重后期培养
改进考核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考核包括平时操作技能考核、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程序、课后动物医院实习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如何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生活中,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布置一个跟现代动物医学密切相关的课题多角度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用更全面和前瞻的眼光看世界。希望学生把基础知识牢固地掌握好,为今后的临床实习及工作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树东.基于生态学视角的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对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4):233-235.
[2]易本驰,魏明奎,郑全芳等.《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河北农业科学,2008,12(5):171-172.
关键词: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2-0272-02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实验动物学》是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之一,它是进行基础医学研究的基本课程。据相关调查显示,生物学和医学中60—70%的课题要选用合适的实验动物进行相关研究;而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实验和外科学实验等超过70%科研研究领域需要实验动物参与实验[1-2];此外,实验动物广泛应用于教学培训、医学研究、药品、生物制品、食品等功能及安全性评价领域[3-4]。实验动物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对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如此重要,因此,如何做好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近年来实验动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对动物实验课教学从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经过两轮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思路,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及能力,全面调高了研究生教学质量。在此,我们结合近2年对硕士研究生《医学实验动物学》的教学改革情况,对我校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本门课程的教学进行相关教学总结,希望进一步促进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
一、优化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验整合优化
摒弃“灌输式”教育模式,将20学时的理论教学降至16学时。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研究生网络教学平台、理论课程其他相关教学内容课件以“学习笔记”形式进行网络教学。我们将教材中所列10个章节理论教学分为五大专题进行教学:专题一,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领域重要作用;专题二,动物福利与动物伦理;专题三,实验动物基本操作技术;专题四,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专题五,基因工程动物与转基因动物的建立。这五大模块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作为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而实验教学内容,则由16学时增为32学时,实验教学将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这种“三步法”教学来与理论相呼应,进一步将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在严格遵循“3R”原则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本着“不放弃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的原则,根据专题实验的需要,精选教材中相关的章节进行讲述;对于教材中没有及时更新或没有详细阐述的部分,借助互联网资源进行适当补充,做到有的放矢。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我们采用视频教学、PBL教学和网络教学平台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方法。首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贯彻实验动物福利“3R”原则和动物伦理观,规范实验操作。实验课中倡导和强化实验动物福利伦理观念是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将动物福利观落实到具体实验操作如抓取、保定、给药、采血、处死等各环节中,善待动物,及时制止并纠正学生不规范操作,对于虐待动物者给予批评警告并纳入期末成绩考核。
其次,我们在教学中部分专题还引入“PBL”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5-6]。比如,在动物福利这个专题中,我们引入“如何理解动物福利”、“动物解放表现在哪些方面”、“道德进步与动物福利的关系”、“我们在实验中应该如何合理对待动物”以及“动物应激反应与实验结果关系”等问题,通过实验操作及实验体会分组进行相关讨论,并写出相关汇报,以加深对动物福利的理解与认识,通过“问题式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主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等能力。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教学最终成果的体现者,只有保证学生成为这样的角色,才能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教师角色也发生了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知识权威、教学中心,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这样,在教与学的矛盾中,才能促使教师成为创新教学的主要方面,使其正确地把握创新教学的方向。
此外,我们还利用网络资源及购买的实验教学视频进行直观教学,参考资料有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录制的“实验动物”;国外动物福利组织提供的“共享世界”;国家卫生部录制的“动物基本操作技术”、“动物模型基本病理过程”、“显微注射法建立转基因动物”;钱永祥与梁文道关于“动物伦理与道德进步”的学习视频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使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达到了文字语言描述难以达到的效果,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评价考核表,从规范操作动手能力评价、创新能力评价、团队合作能力评价、科研写作能力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核[7](参考表1)。通过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评定学生学习能力,符合大部分学生的意愿,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请专家组老师深入课堂进行教学评估。最后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相关问卷调查(表2)。调查结果显示:98%的同学认为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其实验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能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5%的同学认为可以激发其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94%的同学认为教学改革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100%的同学对教学方法满意,认可教学改革。改革也仍有需要改进的方面,比如,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增强师生间互动这三方面体现得不是很好。今后将寻求可行的方法提高以上几个方面的效果。
四、结语
通过对《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中理论与实验学时的整合优化,使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更加紧密地结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学生也更能从动物的角度考虑它们应享有的权益,从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通过对实验内容的适当扩充,形成相对完整的专题,增加了动手操作机会,培养学生整体的科研思维观和全面的实验操作协调能力,掌握基本科研思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四步法着手去构建科研课题研究框架;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兴趣和主动性是科研的开始;通过完善的考核方式更合理地从学习态度、创新思维、动手操作、团队协作及自主学习5大方面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有利于充分提高该课程研究生教学效果。另外,通过解决和应对专题实验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提高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实验动物学课程的建设和完善。我们也希望能在不断进行教学革新基础上,申请教改项目来引入更多实践教学,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实验动物学的课程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出真正合格的研究生。
作者:张青峰
参考文献:
[1]崔淑芳,陈学进等,实验动物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3.
[2]师长宏,张海,王四旺等.三维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体系的建立[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4):289-291.
[3]王芳.医学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J].基础医学教育.2013.(11):1016-1018.
[4]宋国华,刘田福,陈朝阳,王春芳等.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讨与改进[J].基础医学教育,2012,(10):781-783.
[5]王萧,郭学军,张永斌.中医院校研究生实验动物学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1):76-78.
关键词: 病证方 结合 思路
病与证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获得对疾病的认识,形成各自不相同的分类标准,自成体系;病与证不同的分类体系,又形成了辨证论治与辨病治疗的临床诊疗模式。通过对中医证与西医病的结合研究,系统观察及探讨不同西医疾病的中医病机及演化规律,异病同治的理化指标变化规律,建立有针对性的病证结合的证候诊疗生物学指标体系,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临床的良好切入点。将方剂与证候相结合进行研究,架起理法与方药的桥梁,探求方剂与证候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有利于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开展病证方结合研究,有助于丰富与完善中医理论体系与诊疗方法,对证候的客观化、数据化,对揭示经典方剂的作用机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病证结合与方证相应的历史
中医历史有对病治疗、对症治疗与辨证论治之理论发展过程,病与证在中医理论中均有应用。早期以对病、对症治疗为主。《黄帝内经》[1]以病名讨论的专篇体现了疾病诊断的应用情况,而《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蕴含了辨证论治之意,而”病机十九条”则为辨证提供执简驭繁的法则。在辨病与辨证的基础上,《黄帝内经》萌发了病证结合的思想,如《素问· 痹论篇》先辨痹病,后辨其病因;《素问· 痿论篇》将脏腑辨证寓于辨病之中;《素问.厥论篇》将经脉分证寓于厥病的辨病之中;《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建立了以病为纲、按病论述、据病立法、病分各类、逐类设证、因证制方、按方用药的体例系统模式。病、证分类体系至少在东汉以前均被中医采用,甚至可以说,病的分类体系应用得更广泛,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病证结合亦同时萌芽。
辨病治疗、辨症治疗与辨证论治[2]各有优劣。辨症治疗存在不足,而辨病治疗往往采用的“以病试方,以方探病”的经验用方模式,存在盲目性。且因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被认识到的疾病种类有限,对大多数疾病的认识不足,不能把握其发展、演变规律与结构功能变化特征,难以满足临床对未知疾病诊疗需求。东汉以后,虽然辨病诊治模式及经验积累仍延续着,但辨证论治便于掌握应用并能取得疗效,为更多的医生所接受并得到推广,且辨证模式采用了类比方法,符合比类取象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有利于辨证模式的发展。因此,以证为基础的疾病分类体系与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对病治疗逐渐落入于次要地位。
明末清初,随着西方医学[3]传入中国,两种医学模式互相碰撞,又诞生了西医病与中医证的病证结合模式,中西医汇通及衷中参西等均属此类。如张锡纯在谈到对霍乱的诊治时说“用显微镜审查此病之菌,系弯曲杆菌,……即为霍乱无疑也,至于细审此病之凉热百不失一,当参霍乱方及霍乱治法篇,自能临证无误”[4],体现了西医辨病、中医辨证施治疾病的病症结合临床模式。目前西医诊病、中医辨证的治病模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不少学者将病证结合归之为西医辨病(诊断)、中医辨证(论治),并肯定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病证结合模式。
方与证[5~7]联用构成了一个新的名词,方证是应用某一方的临床指征或依据,特指某方剂所针对的病机(理法)所表现出的证候。方证是中医几千年来临床实践的结晶,反映了方剂与疾病之间的必然联系。张仲景据神农学派和《汤液经法》》的主要内容,按照方剂组成和适应证,设立了《伤寒论》的方证体系,该方证体系的特征是病下系证,证下系方,方随证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体。《千金翼方· 卷9 序文》“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需有检讨,仓卒易知”首次提出了方证一词。清代对方证进一步发挥,柯琴列伤寒论桂枝、麻黄、柴胡、黄连等方(汤)证30 种,统辖仲景百余方治,此举使汤证之法确立于世。徐大椿经多年研究,不类经而类方,从流溯源,将仲景113 方进一步归类于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12 类,各类主证中,先出主方,随以论中用此方之证列于方后,成为以方类证,证从方治的一派学说。方证学说传到日本后,受到日本医学界的重视,江户时期古方派医家吉益洞蓍《内聚方》就是在孙思邈“方证相应”的启发下形成的;日本伤寒学派常以方证相对派自居。以方测证是方证相应的应用,以方测证,方证相应是以“有是证用是方,用是方而治是证”为原则,强调了方剂对证候治疗的针对性,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及疗效。以方测证与其它辨证方法有明显的思维差异,是一种从方证到理法的逆向辨证方式,而其它辨证方法都是以理法分析为前提,进而达到遣方用药的临床实践目的。
中西医结合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诊疗上还都是泾渭分明,很难进行融合。而通过对中医证与西医病的结合研究,系统观察及探讨不同西医疾病的中医病机及演化规律,异病同治的理化指标变化规律,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临床的良好切入点。但目前的病证结合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研究方面,而临床研究又要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比如病例的选择、影响因素的控制等等,使病证结合研究难以在短期内取得较大的进展。因此,复制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进行病证结合研究就很有必要。通过复制既具有西医病的特点,又体现中医理论特色的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制定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再应用相应的方剂进行以方测证,对所建动物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病证的生物学基础,同时还可以探讨方剂的作用机理。
2 病证方结合研究的思路
2.1 复制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近几十年来,在中医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至今中医动物模型已涉及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二十余种证型[8]的研究方法、思路及各种检测指标等,已建立了百余种证的动物模型。证的模型曾为中医的研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证的动物模型研究亦处于步履维艰的境地,其中最主要的难题是:采用单纯现代医学疾病动物模型进行中医药研究难以体现中医药的理论特色,而现有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长期停留于造模阶段,难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更缺少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系统研究,这就是中医科研动物模型的研究困境。
摘要:
HIV不是AIDS的病因机制
论文内容:
论HIV不是AIDS的病因机制
彭选民
-广西-柳州
从美国学者认识AIDS、发现HIV到今天,已有二十多年的,AIDS的病理形态学、流行形态学促成医学界认定HIV的病因结论,特别是在2000年世界AIDS学术研讨会的德班之言,使思维集中于HIV认识论中。这是否是的态度,HIV是否就是Th细胞的直接病因?HIV认识论是否符合的AIDS病理生理?通过近十年来的临床医学实践,不能不对HIV认识论进行否定,HIV认识论的研究思维在方向性中,它不是AIDS的主体性病因机制,也就造成方向性的错误,在Th细胞降低的病理中,HIV是不是直接的病因机制?HIV具不具备这样专有病理损害功能?Th细胞的降低还可不可有其它的病理途径?
一、
HIV是继发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