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4-01-04 11:52: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第1篇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阅读能力

低年级语文教学是小学生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在这个学段的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中高年级阅读能力的高低,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便成为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容易,这就为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爱上阅读

1.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低年级学生因为年龄的限制,对感兴趣的文章才会充满兴趣,才会喜欢阅读。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快乐。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并在读中寻找自己独特的感受,在读中寻找到阅读的快乐。阅读为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阅读中孩子体会到了现实世界得不到的快乐。

2.教师要选择符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特点的阅读内容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有一些能够发挥学生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的童话、故事、寓言以及儿歌、童谣等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丰富多样的情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文本进行想象,并感受语言的优美,还要根据自己的感悟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借鉴。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个性化的阅读思维以及对文本的认识都会得到深入的发展。

二、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在低年级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选择图文结合的内容,并让学生读思结合

低年级语文教材基本上都会配有形象生动的插图,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进行图文对照阅读课文。插图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对于没有插图的教材文本,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进行图、声、文结合的演示。这样安排阅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对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有帮助。对于课外阅读,教师也尽量选择图文并茂的阅读内容。

在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尽量在学生阅读之前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以读促思,在阅读中感悟,并巧设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就问题提出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时间久了教师就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2.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读说、读写、读演、读画结合

低年级学生的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乐于表达、乐于表演。当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时,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口头表达或者让学生对富有情节性的文本内容进行表演。学生通过说把阅读得到的信息表达出来,经常性的训练,不仅拓展了学生说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下去,提高了阅读的能力。而对于声情并茂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自找伙伴自编自演文中的故事情节。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学得扎实,也更能够对文本深入挖掘。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读让学生学会写一句或者几句生动形象的话,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习惯。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以及优美的语段,或者让学生根据文本,想象并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文本。

三、教师要教会低年级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

1.教会阅读,在把握文路中学会感悟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借助汉语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能循着作者的思路去把握文路,并能逐步感悟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会理解文本的方法。

2.对阅读教学进行整合

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段落整体阅读,完成一定质量的自主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放手让学生抓住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文章的整体阅读,围绕主线设计突出文本内涵的思考。

总之,小学低年级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和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学科,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需要,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逐步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殷平华.引导低年级学生走进阅读的殿堂[J].广西教育.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阅读教学;有效

[作者简介]张晓久(1982-),女,江苏宿迁人,宿迁市实验小学,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针对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低年级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应把握住以下几个重点:

1.诵读感受:确保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破句)朗读课文;

2.理解应用:了解词句的意思,能读懂童话、寓言、故事,对感兴趣的人和事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交流;

3.熟读背诵:注意词语、句式、篇章的背诵,丰富原始积累。

以上目标既是教学的导向,也是教师解读教材的导向。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 、 初读感知,形成画面感

语文课程标准低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指出: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是因为儿童读物大多有精美的插图,起着补充文字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内容,丰富想象,增强语感,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文字和观察插图相结合。

如教学《秋游》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可引导学生看书上的插图,观察秋天的天空和田野是怎样的,田野里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让丰富的画面活跃在学生的脑海中。再图文对照,学生便可以轻而易举地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二 、读准读通,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想实现其有效性,必须先确保每个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少,他们的读物大多是拼音读物,在阅读时教者要特别强调目视双行,明确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必要时,要加强示范指导。教师要舍得在“读正确”上花时间,对生字的字音、易读错的读音重点加以指导,通过范读和学生自读体验的办法逐渐让学生领悟停顿的规律。只有这样,朗读训练才能落到实处,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三 、再现情境,情感在心中

低年级学生生活体验不足,理解能力较低,注意力不能长久持续,领会感悟文中的情感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紧扣语言文字,结合图片、音像资料,还原课文中的情境,更有效地将文中的情感内化为学生内心的感受。如《再见了,北京!》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将落点放在“留恋与不舍”上,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人们“留恋与不舍”的词句,在理解“深情回望”“微笑告别”时,可以从主办城市的热情好客、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风民俗等方面再现当时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到现场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内心感受。

四、善于想象,在思考中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学习习惯。记叙文在构思过程中,总是对有关的内容作选择与剪接。因此,课文对有些情节有时会有省略和跳跃,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这些“空白”处,展开合理的想象,对课文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想象:“你会对老树爷爷说什么呢?”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想象中去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五、勤于背诵,加深记忆

低年级的课文内容文质兼美,语言洗练而有童趣,在学生理解内容和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教者应指导学生加以背诵。儿童时代是学习语言、发展记忆的黄金时期,在小学阶段,应优先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就低年级学生而言,内部言语机制不完善,注意力不稳定,有声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无声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朗读背诵时的大声发音来组织思维,集中注意力,感知文字的内蕴。同时,朗读过程中,眼、口、耳多种器官同时活动,多种感官建立联系,加强大脑皮层的刺激,能增强记忆。因此,朗读背诵应该说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

第3篇

[关键词]低年级 阅读教学 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49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只有正确、流利、熟练的朗读才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坚实的基础。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朗读能力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的,还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那么,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朗读指导应该从何入手呢?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读出变化、读出画面三方面入手。

一、读出停顿

没有停顿就没有思考、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学生对句子的正确把握。在低年级朗读指导方面,为了有效避免学生语速过快或者过慢现象的产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句子之间的停顿,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合理停顿的基础上把句子正确、流利地朗读出来。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的头顶就像镶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这个句子较长,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想把它读好,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时,怎样指导学生读通顺呢?笔者主要从指导学生读出停顿入手。在读“它的头顶像镶嵌着一块红宝石”这句话时,虽然句子中没有标点符号,但笔者还是让学生仔细揣摩在读到哪些地方时可以稍微换气,停顿一下。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在“它的头顶”“像镶嵌着”后面稍作停顿,然后又继续往下读。这样一来,不仅有效降低了学生朗读的难度,而且也为学生熟练朗读整个句子奠定了基础。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关于文中长句子的朗读中,教师主要从学生的朗读基础出发,对学生进行停顿的指导。如此一来,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有了具体的方法,有效提升了朗读效果。

二、读出变化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特点读出变化,读出抑扬顿挫。这样,本来平凡普通的句子在学生的朗读中也会变得丰富起来、精彩起来。

如苏教版语文《小动物过冬》一课,文本主要通过对话告诉了学生小动物们都是怎样过冬的。文中写了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几种小动物,每种小动物在说话时的语气自然会不一样。在朗读时,如果学生采取一样的语气来读,不仅无法区别出是哪一种小动物在说话,还会使朗读丧失应有的味道。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可以从让学生读出小动物说话时的语气变化入手。在朗读小燕子的话时可以温和一点,轻轻的;在朗读青蛙的话时可以粗一点,响亮一点;在朗读小蜜蜂的话时可以是细细的、尖尖的,等等。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朗读的要求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只要能够读出变化就好。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会觉得朗读既有趣又好玩,从而为提升朗读学习效果提供了条件。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针对低年级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把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变化作为重点学习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充满变化的朗读中把课文读得更有味道。

三、读出画面

在学生读出停顿,读出变化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通过想象读出画面。当学生通过朗读使眼前浮现出一幅鲜活的画面的时候,所学的课文在学生的想象中也会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从而使学生朗读时的情感更浓郁、更深刻,进而起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苏教版语文《台湾的蝴蝶谷》一课,课文主要描写了蝴蝶谷的美丽景色。怎样才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呢?在教学时,笔者主要采取了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的教学方法。在朗读“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穿过……越过……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这句话的时候,笔者首先让学生回想一下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在聚会时是怎样一种热闹的情境。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文中对蝴蝶的语言描述,想象一下蝴蝶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的情境。如此一来,就把热闹的画面与学生的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在想象中,学生读出了画面,读出了美感,为阅读教学平添了几分魅力。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把想象引入了朗读中。学生边想象边读课文,眼前自然浮现出一幅立体鲜活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学生也很容易读出感情,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深刻感受,从而为学习效果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误区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79-001

最近听了许多低年级的语文阅读课,有精彩的,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纵观一下,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出现了以下一些误区:导入过于复杂、重分析,轻朗读、实物演示频繁、朗读指导方法单一、朗读评价单调或缺少有效的评价、课堂缺少情趣……

如何走出这种阅读教学的误区,还课堂教学于精彩呢?

一、课堂导入要精彩、简洁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缺少一定的主动性,全凭兴趣而来。所以,语文课堂的导入一定要精彩、简洁,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看》时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深秋,公园里开了很多,可漂亮了,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着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去看(读题)。”另有一位老师在教学《鸟岛》时是这样导入的:“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我国有一个神奇的小岛,叫‘海西皮’,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鸟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鸟岛上走一走,看一看,好吗?”这两位老师的导入语都很简洁,但又充满激情,起到了导入语的作用。

而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在课堂导入时设计了很多繁琐的环节,如做游戏、猜谜等,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也浪费了很多课堂宝贵的时间。因为低年级的孩子很难整节课都静得下心来,所以课堂前半节课的时间显得更为宝贵。

二、实物演示要得当

在低年级的阅读课上,经常会用到实物演示,通过感性认识让学生加深认识,理解课文,体会情感。但实物演示一定要少而精,而且运用要恰当,绝对不能出现科学错误。

如一位老师在教《世界多美呀》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小鸡出壳的不容易,老师拿了一个鸡蛋让学生握在手里,并说谁能把鸡蛋握碎。几个学生试下来都没能握碎,于是老师得出结论:蛋壳太硬了,小鸡出壳真难。在这样错误的引导下,学生会想:难道蛋壳比石头还硬吗?其实这里隐含的科学原理是蛋壳的薄壳原理,在握鸡蛋时,力分散到了蛋壳的各处,所以薄薄的蛋壳也很难握碎。很显然,这里用握鸡蛋实物演示来说明小鸡出壳不容易是不恰当。所以实物演示一定要得当,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千万不要弄巧成拙。

三、朗读指导方法要灵活多样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主要就是朗读教学。这是因为朗读不仅是一种解读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对于朗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项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在低年级课堂上,经常会听到学生一字一顿地读书,形成有节奏的唱读,破坏了正常的话语节奏,影响了整体阅读感悟。二是朗读只求形式不求实效。在课堂上朗读形式花样繁多,但朗读教学质量低下,不管是哪种文体,都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正确流利,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三是朗读指导机械匮乏。在课堂上,有些老师不注重引导学生从课文情境入手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师不知道让学生实现“读出感情来”需要“教什么”,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有的学生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读得怪腔怪调,反而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这里举一个成功的例子:

如一位老师教学《看》第一自然段在指导朗读时,老师说:“马上就能看到了,你的心情怎么样?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通过体会看的心情,引导学生读出高兴之情,学生读得很到位。再如指导读“好看极了”这句话时,老师的引导也是不露痕迹的,巧妙自然:多好看的呀!不是一点点好看呀!在这样的评价和引导下,学生都能把“好看”的味道读出来。

四、要巧抓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都较短小,老师要针对文本,合理利用文中空白处进行情景创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体会语言的魅力,培养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锻炼说写能力,同时获得情感的体验,提高审美的情趣。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放小鸟》时是这样处理文本的: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精彩之处,描写了鸟妈妈和鸟宝宝相见的场景,让人感动。老师抓住了空白处,引导学生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进行说话练习,让情景更感人。出示填空:妈妈在窗外叫唤,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妈妈在窗外_______________叫唤,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小鸟朝着窗外__________叫起来,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小鸟对着我拍拍翅膀,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这段说话训练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补充想象课文的“空白”处,以情动人,让学生倾吐真情,畅所欲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提问要得法、明确,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情

课堂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当然离不开提问。老师在提问时,问题一定要明白清楚,符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切忌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带有随意性。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好,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提问就显得太随意了。

第5篇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1―009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和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学习积累词语。阅读教学,特别是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它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训练教学等各个方面。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低年级段阅读教学方面谈些做法。

一、以读带讲,读中领悟,加强理解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短小,内容简单,没有什么艰涩难懂的地方,教师在教学时,如果一味地讲读和分析,课堂往往会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进行这一时期的阅读教学是比较有效的。通过朗读训练,可以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静夜思》是一年级上册的第六篇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诗中浓浓的思乡情并不容易。笔者在教学时,先范读,让学生知道诵读这首诗时哪里应该停顿,哪几个字需要重读,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朗读、体会。笔者听了学生的朗读结果后,便问学生为什么读到最后一句时声音会越来越小。有的学生说:“‘低头思故乡’,就是头要低下,那说话声音就大不了。”有的学生说:“不知道为什么,反正读到最后声音自然就小了。”笔者笑着告诉学生,那叫语感,语感就是觉得这样读最舒服、最正确,自然而然地读出来的效果。最后笔者通过情感牵引,让学生想象自己离开父母后对亲人的思念,并让学生把这种思念通过朗读读出来,使学生读得一遍比一遍好。

二、培养习惯,引导自学,提高成效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提高阅读成效。除阅读姿势、写字姿势外,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包括阅读中注意圈点勾画。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标注符号的过程是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标注后的课文,重点突出,便于理解、复习、摘录。比如,笔者要求学生在预习时用数字“1、2、3”等标出自然段,用圆圈圈出生字,用方框框出二类字,用横线勾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用问号表示疑问。这样既节省了课上的时间,又使课后复习重点一目了然,书面整洁。

查阅工具书也是重点培养的阅读习惯。低年级的工具书主要是字典,字典是我们无声的教师,在它的帮助下,学生能够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在教学中,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只要学生有不认识的字,教师就应该督促学生查字典。学生一旦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他们就会明白字典的重要性,并不断形成自学能力。

三、拓展内容,激发兴趣,自主阅读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低年级阅读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越早,对智力发展越有益。”阅读有利于孩子接受语言知识,促进思维发展,促进智力开发。所以,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不能认为孩子识字少,就忽略阅读教学,而应该让识字教育与阅读教学同步进行。

那么,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用何法去进行呢?那就应该尊重学生,改换教法,也用激发兴趣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现就上述问题,浅谈一下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学习,获得良好效果。对低年级而言,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而激发兴趣的最好时机是阅读前的情境创设。现举例说明:

1.前后课文对照创设。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3课《菜园里》的情境创设:“同学们,昨天我们到商店、商场里参观了一下,今天,我们再到菜园里去看一看,好吗?”这样一激,很容易的就把学生引入情境。

2.针对学生的爱好性导入。例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3课《平平搭积木》,可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搭积木吗?这节课,我们就看看平平这个小朋友是怎样搭积木的,他是为什么搭积木的。”这样一激发,就把学生爱好搭积木的心理以及一心想知道平平怎样搭积木,为什么搭积木的问题勾起来了,于是想弄清这些问题,读书的欲望产生了,为学文作了铺垫。

二、同桌合作,互教互学

优、差生合理搭配,有目的地安排在同桌,形成兵救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格局,很有利于同学间的互教互练,合作学习,共同提高。这种合作学习方式,方便于学习生字的阅读教学。方法是老师出示带有生字的小黑板或让学生按照本篇课文每页下面树叶,苹果里的生字同桌互学,能使学生认识生字快,记得牢,教学方法简单,课堂气氛活跃。但这需要老师及时给予点拨、指导、激趣。

1.互相表扬法。老师要对孩子说:“现在同桌二生互读生字,一个读一个听,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你就表扬表扬他(她)。如果有读错的字,你就帮助帮助他(她)把音读准。这样,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一心想读好受到同桌的表扬和一心想帮助同学当上小老师的欲望顿时产生,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2.学生自我发现法。老师可提出,你们同桌二人,谁先发现这些生字的书写规律,谁就是聪明的孩子。这时,学生就会根据以前掌握的汉字结构规律知识,来观察本课生字的构字特点。

3.学用结合法。这种方法是,老师先诱导学生:你们同桌互相比赛,再互相检查一下,看谁能先把这些生字添上伙伴,使它能组成一个词。这样,就出现了两个要求:一是给生字找伙伴组词,二是自己同桌互查,有利于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至此,通过同桌合作学习,学生们从音、形、义上掌握了生字,扫除了阅读中生字的障碍。在此段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生硬地去教,死板地去灌,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

三、小组合作,交流探索

低年级小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老师应积极参与,有效配合,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首先注意,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组,而是使孩子间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也就是说,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形式上,而是关注效果。分组方法是:①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这种好处是孩子们找关系好,投缘的同学结合在一起,可以把课文阅读学得更好。而老师顺势选出读书好的同学以点带面以点带面,解决阅读教学中的问题。②可以有目的地将学生分组。这种好处是:优、差生相配,以便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分组合作学习,教师都要抓住时机,及时给予点拨交代学习任务,评价检查学习效果。

1.分组合作学习。这种小组最好是以四人为单位,适合新课文的合作阅读。读前,教师提出要求,让小组长负责本组,并对课文读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且选一人报告老师。对读得不流利的同学小组内给予帮助。各小组读完后,老师要把各组选出的优秀读者在班内进行联读联评,以带动全班把课文读熟。

2.自由结合分组,合作学习。这种小组的合作学习,适合于对课文重点问题的深入探讨,弄清问题后引向全班学习。弄不清,老师再给与帮助。老师要有目的的出示问题,以便让学生很快进入探究情景,突破难点。

四、班集体合作,延伸提高

这种合作学习小组人员多,学生群体参与,能有利解决在同桌小组合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起到延伸提高的作用。所探究的内容有:体会课文含着的意思,向课外延伸、实践参与活动等。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老师要及时给予口头表扬和鼓励,有时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剪纸小苹果、小五星、所画小红花等物品奖励给学生,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合作学习,可采取下列方法进行:

1.提一提。即把课外延伸题提出来,供学生讨论。如《窗前的气球》一课,老师可这样提问:说一说气球还有什么巧妙的用处?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提高思维能力。

2.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孩子的天性,尤其低年级学生,总希望老师给予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老师可选择教材中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或情节有趣的课文片段让学生当小演员,亲自“演一演”,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8课《浅水洼里的小鱼》,可挑选一名学生当“我”,一名学生扮小男孩,分角色演读第2~6自然段。要强调演读语气,最后一段的六个“这”,一定要读音重一些。

3.看一看。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图书馆、街道、大自然去看一看,可有力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教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可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来了”,找一找春天在哪里,把观察到的景物先口头表达,再写下来。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一个方面,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我们只有积极去探索实践,才会真正落实到课堂中,不只是中高年级的课堂阅读教学是这样,更要注重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注重低年级在阅读中的合作学习方法。这就要靠我们小学老师精妙的引探导学,有启思有质疑,才会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学习知识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临沂市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策略.

第7篇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的改革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现阶段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观点,可以有效推进小学低年级识字与阅读教学的更好实施。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尽早阅读;集中识字

小学低年级尽早实施大量阅读教学与集中识字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如何有效的实施相关的教学应该是每一个小学低年级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小学低年尽早大量阅读的好处分析

1.尽早大量阅读为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对于儿童尽早大量阅读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与儿童尽早大量阅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不管儿童学习哪些学科都离不开阅读,阅读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他学科学习效率的高低,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一个人欠缺流利的阅读能力,他掌握知识的能力也就自然不会很强,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也就难以顺利的掌握知识。”又如美国的教育家德金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儿童其本身的智力并不高,那么早期的大量阅读就会对其智力的发展大有帮助。”从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在小学低年级尽早的开展大量阅读,可以为儿童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尽早大量阅读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的思维是要通过语言来展开的,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思维所依托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流的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流,思维一旦离开了语言其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思维的形态也自然难以寻觅,那就如同其他生物看待世界的角度一样,正因为人类具备了语言的功能,才有了超越于其他生命的思维活动。从语言层次的角度来分析,书面语言应该是更为高级的语言形态,因为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其文字的形象可以迅速的映入自己的脑海,其所表达的含义也自然的得以映现,相关的思维情境自然而生,再加上书面语言的词汇非常丰富,用语亲切、深刻,更能有效的拓展人的想象空间,促进人思维能力的更好发展。此外,书面语言语法相对比较规范,句式丰富多变,这些对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大有益处,更主要的是儿童尽早的大量阅读可以使形象化的语言逐步的转化为无声的内部语言,这种内部语言能力的有效发展,又会促进儿童早期思维的更好发展。

二、关于小学低年级集中识字方法的有效落实分析

1.连带识字与保底识字的有效运用

从小学生入学开始,教师就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集中识字教学,除了在教学中学习汉语拼音的相关内容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古诗文、童谣,以及一些韵律丰富的韵文,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形成实效性的集中识字教材,在具体运用这些教材进行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从两部分开展识字教学,一部分的集中识字内容是保底识字,这部分的集中识字量大概是10 到15 个,第二部分的识字内容是连带识字,其中包括同偏旁、同部首的连带识字,以及连词、连句识字等,连带识字每节课的集中识字量也不要太多,一般也在10 到15 个左右,对于保底识字一般来说要求较为严格,通常情况下在会认的基础上还要求会读,而连带识字则不要求这么多,只要求学生有一个基本的印象就可以了,而且这些连带识字不是就只停留在现阶段的有个基本印象就可以了,在以后的课堂中还会经常出现。这样许多的汉字看似集中突击的掌握,其实不是这样,究其本质依然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掌握,因此,表面上看集中识字的量非常大,其实真正需要又认、又写的字并不算多,学生只认不写反而不会觉得很累,这样的教学在实施几个月后,其实识字量很快就会突破数百个,这时就可以进入阅读阶段了。

2.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有人说生活的天地有多宽广,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宽广,对于识字教学这样的论述同样的适用,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识字的广阔天地,极目而望我们可以随处的发现一些可以进行识字的内容,教师要因地制宜的引导孩子,教会孩子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生字,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拓展儿童识字的渠道,在随时随地的识字训练中培养孩子们的识字能力。如:同学们在上学的路上经常能看到商店、饭店的招牌,以及多种不同的指示路牌,当同学们到超市去购物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商品包装盒上都有许多不认识的汉字,在放假的时候去旅游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许多的景点介绍以及一些石刻等等,这些都给学生的识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学们在各种活动的开展中,不经意间认识了大量的汉字,这种无意间的集中识字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识字效果。在生活中家长也要注意孩子识字能力的培养,促进儿童识字数量的提升,如:有的孩子在生活中比较喜欢汽车,家长就可以在书店买一些与汽车有关的书籍,选择这样的书籍要选那些图文并茂的,这样可以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孩子由于对这类书籍感兴趣,所以会非常想要知道那些不认识的字念什么,是什么意思,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要一定要抓住这一难得的识字机会,因势利导的给孩子讲解相关的内容,帮助孩子尽快的识字。

三、结论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开展尽早大量阅读与集中识字的培养,对于学生识字能力与阅读能力的提升都大有帮助,本文通过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尽早大量阅读的好处分析,以及对集中识字方法的有效落实分析,以期增强小学低年级教师对于尽早大量阅读与集中识字作用的认识,同时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当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老师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依据新形势,革新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特点,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他们阅读与欣赏的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提高热情,增强学生的听说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他们不会规规矩矩地坐在课堂;如果我们老师板着面孔上课,虽然,学生也能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但是那不是学生发展内心的和兴趣所然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寻找切合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从导入开始就让学生生出阅读的兴趣。如第三册《秋游》这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学习时,就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最近的观察,如天气啊,自然景象啊;然后,我们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秋天的景象,孩子们的乐趣;之后,我们可让学生借助课文的插图说说阅读感受,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语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保证,也是一个学生能够进行有效阅读的前提,但我们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感比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加强对课文情感的把握。再如《秋游》中一些写景的句子,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让他们说说感悟。如“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朵绵羊。”这里,可以谈谈对“蓝蓝的”“一望无边”的理解来感受秋天的天空的美丽、广阔。天空美丽的白云除了像“白兔”“绵羊”还可以像“骏马”,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与随见,让他们谈谈自己见过的白云的形状。如此,联系学生生活与感受,开展交流式教与学,让学生说起来。不仅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与兴趣,更能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热情,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与阅读效果。

二、有效提问,加强互动,促成阅读思维的提高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发现阅读的快乐,产生一定的阅读品质与阅读思维。因此,我们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学生常见字词的准确认读和正确书写,还要在互动教学中,通过高效提问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注重预习,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预习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前奏,是学生形成质疑、提高阅读能力重要环节。我们开展的预习活动,往往是让学生读读课文,抄抄字词,对课后要掌握的字词进行组词等等。虽然,预习中也有对课文内容、情感的理解和把握的训练题,但是,我们总认为这要求太高,因而对学生完成的质量没有什么要求。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起始阶段,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预习,如何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法,形成一定自主学习方法和习惯。如我安排学生预习《梅兰芳学艺》时,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重要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是请家长帮助来对如“动摇”等词语意思进行解释;在课文找找要成为京剧大师要有哪些条件?怎么写梅兰芳没有灰心失望的?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启发?如此,学生能够形成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经验、体会理解关键词、句的意识,在阅读思考中初步形成感知课文重要内容,获得勤学苦练弥补先天不足的人生道理。

学生形成问题意识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加强指导,更要耐心地等待;如此,学生才能形成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如《夕阳真美》学习时,有学生质疑:“老爷爷满面红光,望着老奶奶说:‘夕阳真美呀!’”句中没有具体的夕阳美景描写,“夕阳真美呀!”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能够在预习中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初步形成阅读中的质疑能力和质疑意识。

2.有效提问,提高学生思维发散能力 课堂互动教学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互动需要师生之间对教材的研读、对课文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因此,在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前提下,还要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体验、阅读体验和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和作答。如《夕阳真美》中学生的那个质疑问题,我组织学生进一步阅读全文,体会这篇文章的情感,于是,有学生能够给予解答:美丽的自然景观下的人类的和谐的情感之美。

3.另外,我们可以互动中调动学生的阅读思维 如《蜗牛的奖杯》学习时,首先让学生阅读题目,思考这篇课文可能写什么内容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然后让学生围绕“蜗牛的奖杯是什么,为什么会获奖呢,获奖之后蜗牛怎样呢?”等互动问题,进行深入阅读作答。当然,阅读教学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相机提问,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如《狐狸与乌鸦》这篇寓言故事的学习,换种角度,让学生说说你从狐狸身上学到了什么?对乌鸦被骗的现象又有什么样的感悟呢?这样,学生不仅知道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能说会道也是一种能力等道理,使阅读思维实现发散而创新。

第9篇

在过去的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我们在讲读课之前,把生字集中在一起,读音、析形、释义同步进行,离开了语言环境,有违于学生的认识规律,识字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改革阅读教学,把识字教学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我把握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确立以读为主的教学思想,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要在读中识字、学词

低年级语文教材采用全文注音,为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识字和阅读结合提供了条件。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重点认读生字,解决字音渗透字形和字义,再读课文,结合语言境和具体事物,重点理解字义,巩固字音,再现字形,学完课文进行字形分析和书写指导,体现了识字是为了读书这一指导思想。如教《怀素写字》一课,第一步,我让学生借助拼音通读课文,掌握“先”等7个生字的读音,初步了解字词的意思。第二步,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了解用法,理解课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是为了阅读,阅读又可以学习巩固更多的生字、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随文识字,对于阅读中出现的生字,要单独拿出来,让学生看准字形,读准字音的同时,也要将它放入到文中进行整体认识,体会语义。这样,学生对生字的音形义及用法就掌握得更牢了。

二、要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小语阅读教学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识字、学字、学句式为了更好地读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述目的要通过学生对文章反复地读来实现,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低年级课文篇幅短,内容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近,只要学生能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重音、停顿,就基本上懂了。如《乌鸦喝水》一课第二段,主要讲乌鸦找到了一个有水的瓶子,可是喝不着水。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把这段话读通,初步了解大意。接着我提出问题再让学生读文:“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呢?”学生通过读,弄清了喝不着水的原因,一是水少,二是瓶口小。然后我再点拨:“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不到别处找?”“怎么办呢?”说明乌鸦要想出喝水的办法。学生理解了内容之后,我进一步启发:“乌鸦在去了很多地方也找不到水的情况下,看到了一个有水的瓶子心情会怎样?看到水而喝不着时心情又会怎样?为喝到水而认真想办法时的情形又会怎样?”最后再让学生读课文,学生把乌鸦看到水时的高兴,喝不到水时的着急,继而想方设法要喝到水,进行认真思考的心理过程读得淋漓尽致,由于学生理解了内容,达到了有感情地读的要求。这样读中讲、讲中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的方法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在读中提高说话、写话能力

我所在的是一所乡镇小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却不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更不用说生动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怎么能与他人很好地沟通、合作呢?儿童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抓紧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认真训练,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为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对他们从事学习、工作都是极为有益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多数胆子小,声音轻,怕说错话,怕老师批评,怕别人笑,少数人虽能积极举手,想说但又说不清。在教学中重视兴趣的激发。平时还可以多进行口头造句,看图说话,复述课文,举行讲故事比赛等,通过表演的竞争鼓励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说话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尤其在说话训练中,我力求做到练说的形式多样,如:听说故事、绕口令、儿歌、谜语、看实物、看表演练说、看图、做游戏、做小实验练说以及转述、扩讲等。再利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就能激起孩子们头脑中的想象,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从何说起?该怎样说?这是学生说话的难点,教给学生说话的方法,是训练的重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因素,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低年级学生要先从说一句话、几句话到一段话,特别注意由说好一句完整的话开始,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从简到繁,逐步提高。

低年级的说话、写话教学是中、高年级写作文的基础,但仅凭每周的说话、写话课来教学时不够的。那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说话、写话教学,成为语文老师,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老师需要关注的一个注意点。作文贵在积累,如果每个语文老师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并能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多加训练的话,相信孩子在中高年级中的“作文难”现象会有一定的改观。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东双沟小学

第10篇

《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应该以字词教学为主。高效的词语教学,能够使学生切实体味作者用词的精妙,为语篇文本的感知体验聚集有效正能量,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举多得。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和准确理解词语意思、领悟词语韵味,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益呢?

一、链接生活,为词语教学寻找源头

语文的外延是广阔的生活。对于词语教学而言,仍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低年级的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与生活进行链接,能够有效还原词语的本真意蕴,对于学生深入感知词语,有效解读文本具有举足轻重的推进作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中这样一组成语:天朗气清、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瓜果遍地、秋高气爽。如果仅从字面上进行教学或者引导学生查阅字典,学生面临的始终都是僵硬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无法对这些成语进行感性地体验和感知,势必对词语的理解陷入机械、僵硬的泥潭。因此,在教学这些成语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走进自然,用心灵感受秋天的风景、感受秋天的花香、聆听秋天的鸟叫。当学生形成了感性的体验后,这些成语的意思也就能够在内心意识中生根开花。

再如,教学《识字8》“泡泡”这个词语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经常可以看到泡泡?”在链接生活后,有的学生说妈妈洗衣服时就能看到大小不同的泡泡,有的学生说雨水落在河里时会溅起泡泡,还有的学生说小鱼在水里玩耍时吐出来的就是泡泡……

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挂钩,将生活资源引入到对词语的感知之中,学生就能对教学的词语产生认知的联系,不仅巧妙地解决了词语的意思,更借助有意义的字根识记了字形。生活经验的有效调动,为词语教学接上了地气。

二、朗读体验,让词语教学超越藩篱

在阅读教学中,词语并不是僵硬枯燥的文字符号,她也有生命,彰显着情感。只有借助生命的力量,才能将词语赐予的生命气息凸显出来。因此,强化词语教学,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只有在深情诵读中,学生才能穿越文字的藩篱,直抵文字内核,体悟词语所蕴含的生命力量,从而有效地体验词语,提升教学的效益。

例如,在教学《世界多美呀》这篇课文时,很多学生在朗读复词“啄呀啄呀”时,绵软无力,毫无情感可言。此时,教师紧扣文本的意蕴进行引导:“刚出生的小鸡,能这么快把蛋壳啄破吗?”学生们摇头,在第二遍的诵读中,不少同学摇晃着脑袋,突出了重音,将小鸡啄蛋壳时艰辛努力的状态有效地表现出来。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配置以合理的诵读评价:“坚持住,蛋壳有裂痕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就会越发高涨。

在这一教学的案例中,教师紧扣关键词、核心词强化指导,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辐射、拓展的作用,让这一“种子”的力量,带动其他词语的学习与体悟,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这一词语的感知理解,而是在更大范围内提升了学生感知、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让词语教学灵性涌动

词语意境的凸显,必须建立在相应的语境中,否则只能成为孤立的存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词语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联系上下文,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加以体会,才能真正感知到词语的表达魅力。很多教师在教学之余,常常结合文本的具体情境,把词语进行归类,并将其放置在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观察得到,聆听得到,感受得到,增强了词语教学的趣味性。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表达魅力,而且紧扣文本语境,促进了阅读教学整体效益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狐狸与乌鸦》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后出示了关于狐狸和乌鸦的两组词语:“直流口水、眼睛一转、赔着笑脸、摇着尾巴”“叼着肉、没有回答、看了一眼、掉了下来”。这两组词语类群不仅有效地引领学生理清了文本的脉络,感知了故事的情节,而且狐狸与乌鸦这两个动物的形象也在学生心目中得到了充分地夯实。在感知这两组词语类群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词语,对课文进行复述,借助学生对这些词语的感性认知,并在自身联想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词语的运用能力。

在这样的教学中,词语就不再是孤立的存在。在文本语境的感召下,在学生自身的联想中,这些词语共同构建出一幅五彩绚烂的画面,创建出生动有趣的故事,彰显了勃发的表达活力。

四、动作演示,让词语教学迸发生机

《语文课程标准》一直强调指出:词语的学习,必须依托于具体的情境。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运用自身的体态语言,将文本的情景转化为人体行为,即运用生动有趣的情境表演,诱发学生语言的表达欲望,在加强学生对词语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进行方法的有效积累。

例如,在教学《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中的“紧盯”一词时,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引导。师:大家看,小明在表演,老师是怎么做的?生:用眼睛看着他。师:“盯”是看的意思,所以他是目字旁。那老师看的时候怎么样呢?生:看得很仔细。生:一直看了好长时间。生:老师的眼睛一直都没有眨。

学生在理解词语时,并没有被文字僵硬的符号遮蔽了思维的光芒,而是借助老师的动作呈现,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摆脱了原本僵硬枯燥的层面,化抽象为具体,变得生动有趣了。

五、实践练笔,让词语教学学以致用

2011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提出:低年级学生的词语积累,要在阅读中进行,并将自己在阅读和生活中积累的词语,积极地运用于自身的写话之中,从而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借助文字的阶梯,逐渐进入词语的内核之中,从而凭借生活的感知以及自身心灵的力量体验词语、运用词语。

例如,在教学《狐狸与乌鸦》一文时,面对“一溜烟”这个词语,教师本来以为学生理解一定会具有难度,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这个词语接触很少,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众说纷纭,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加以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学生紧扣字面意思进行文字推敲,说就像烟雾一样散得特别快;有的学生则借助语言的情境,在联系上下文时尝试运用近义词代替词语,比如“一眨眼、一刹那”等。学生借助以往的词语积累,并在此时的词语感知中积极地加以运用,取得了较好的理解效果。而在运用层面,学生在续编这个故事时,更是妙笔生花:狐狸像装上了风火轮,跑得特别快;狐狸来无影去无踪;面对狼的追赶,狐狸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嗖”的一下就不见了。

第11篇

一、抓住课文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低年级的课文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了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地看书中的第一幅插图,根据它的每一次误会,观察小蝌蚪的每一次身体变化,然后说说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由于这些插图串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所以学生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和字词句的理解,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抓住课文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目前,在小学课文中有不少涉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如在教学《看月食》一课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听到的关于月食形成的几种说法,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最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是怎么回事?在争论关于月食形成的两种说法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道。最后根据自然科学的规律对正确的说法给以肯定,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普遍感到在探索中学习,找到学习的方法,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认识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科学的世界观才会逐渐形成。

三、抓住课文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与“想”就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课文的趣味性,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然后利用其意犹未尽的结尾,来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部分时,组织学生续编故事,说说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没有?学生的思维就像闸门一样打开了,他们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小羊那么善良温顺,不会被狼吃掉的。狼太坏了是没有好下场的,一定会掉进河里被淹死的。有的说,小羊被妈妈救走了,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没有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能力使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者有机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四、抓住课文的“美术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利用其他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教学《画风》时,在认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布置一个特殊作业,让学生也来画“风”,除了课文中的小朋友画的这些风以外,你们还能画些什么样的风?有的学生说,本来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要画出七彩的风,五彩斑斓的风。有的学生说,他要把龙卷风画来为人类作贡献,把风像太阳能一样储存起来,当空调,电风扇不用电,他们把这些想象出来的东西用图画出来,既增强了课文的理解,又增强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可谓“一箭双雕”,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抓住课文的“层次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12篇

一、感知阅读兴趣,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现阶段依照大纲而言,为了使学生喜欢上阅读,首先应当采用一系列较灵活的教学方法,还应当不断地探索学生的心理状况,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带入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对故事本身充满兴趣,从而带着兴趣更好地投入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还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引入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的阅读练习。在阅读之后,学生通过对阅读文章的理解进行探究,如果教师没有让学生自行阅读文章,而是单独地对学生进行讲授,就会使得学生一味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使得学生逐渐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在阅读之后进行自由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同时,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享受阅读,更好地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二、使阅读内容同儿童心理特征相融合

在现阶段的新课标中,对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其针对不同的学生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阅读一些较容易理解的寓言和通话,以此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身的看法,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地同他人交流,或者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系列儿歌和歌谣,让学生放飞想象,充分地表达自身的情感。现阶段的部分小学语文课本已经做出一系列改变,将一些故事以更生活形象的形式呈现在课本上,让学生有不一样的体会。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儿童在一定时间内对颜色鲜艳的故事和文章极为感兴趣,这样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自己阅读的文章中。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向较单调和乏味,这是困扰小学语文教师的极为重要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思维定式,教师应当积极地感知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天性,一般而言,小学低年级学生,不仅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更生活在想象的世界中,那种具有多重题材的故事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不断地发挥想象力,更好地感知不同的丰富的情感,这对于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和天性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选取的阅读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在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应当有所侧重。这样的教学选择,不仅仅有利于更好地解决语文教学长期枯燥乏味的问题,而且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自身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中,而且生活在想象世界中,学生喜欢“做梦”。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条件,让学生“做梦”,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现实的情况是,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空间的课文太少,学生的想象力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进行改编,诸如对于童话和故事一系列的内容而言,其中不仅蕴含无限的思维发散的空间,而且能够为学生体验不同的情感提供机会和空间,其中甚至是有部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为此,教师应当更好地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在阅读作品中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更好地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发挥想象力,不断形成自身的评价体系,更好地对是非对错进行判断,全面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质量,真正让学生热爱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