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问题

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问题

时间:2024-01-04 15:08: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互联网思维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林业干部培训;互联网+;课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52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互联网+”可以说是当今的时代命题,是上至国家下至百姓人人关注、人人谈论的话题。林业干部培训开设“互联网+”相关课程,既是落实国家战略需求,也是提升干部能力需求。“互联网+”类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作为林业干部培训工作者,基于此类课程开课实践和工作经验,笔者总结归纳这类课程的特点,这对人们在“互联网+”时代林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十分重要。

1 林业干部培训开设“互联网+”类课程的必要性

1.1 开设“互联网+”类课程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必要措施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举行的新闻会上,总理表示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同年7月1日出台《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这些表明政府将从国家层面建立“互联网+”发展战略,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路径。林业干部培训开设“互联网+”相关课程,是深入学习国家政策、落实国家战略、了解国家未来发展动态的必要措施。

1.2 开设“互联网+”类课程是顺应林业发展的必要趋势

张建龙局长在第四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十三五’”时期林业建设的重点是推动林业现代化,林业改革发展、资源保护、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等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依托“互联网+”,服务林业8个领域,实现林业深度发展。

2016年3月22日,国家林业局印发《“互联网+”林业行动计划――全国林业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林业信息化发展要全面融入林业工作全局,“互联网+”林业建设将紧贴林业改革发展需求,通过8个领域、48项重点工程建设,有力提升林业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支撑引领“十三五”林业各项建设。林业干部培训开设“互联网+”相关课程,是深入贯彻林业规划、顺应林业发展趋势的必要途径。

1.3 开设“互联网+”类课程是提升干部能力的必要手段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等产生了革命性变化。在“互联网+”时代,林业干部应开拓视野领域,转变思维方式,适应时展。互联网思维的变革推动了一批新型企业的成功崛起,对服务业、制造业甚至传统农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并逐渐渗透至社会管理、政府管理等多领域。学习掌握互联网思维,使固有思维走出局限、实现突破,使生活方式颠覆传统、创新发展,使传统企业升级转型,适应时代。林业干部培训开设“互联网+”相关课程,是打破传统固化思维、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升林业干部能力素质的必要手段。

2 “互联网+”类课程与传统培训课程对比研究

2.1 “互联网+”类培训课程可实时动态掌握培训需求

传统的林业干部培训课程,授课之前培训学员和培训教师无法直接沟通,所以基本不能选择培训内容。有时,培训组织单位可以跟随培训通知发放学前调查问卷,等到上报培训回执时一并回收,再经过统计、汇总和分析,将调查结果反馈给培训教师。但这种方式也存在问题,一是由于信息层级传递,有可能失真;二是由于信息传播途径,反馈周期长。这样很难把握培训学员的内心想法,了解培训学员真正的培训需求,会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互联网+”类培训课程,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借助移动互联网,利用智能手机、网络平台、通信软件等工具,建立起培训教师与培训学员的实时沟通。报到时学员通过扫码进入培训教师预先设置的网络平台,填写调查问卷,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培训教师直接获得培训需求分析报告。课堂上学员通过微信、网络平台等方式,直接与培训教师和其他学员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样,更加真实、快速的了解培训学员的需求,便于培训教师调整授课内容。

2.2 “互联网+”类培训可实现实时交流与线上线下互动配合

“O2O”是一种从线上到线下的商务模式,是一种互联网思维的体现,是“互联网+”战略的重要组成。传统的林业干部培训课程,培训教师和学员几乎全程在线下完成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培训教师的授课过程以面授为主,培训学员跟教师的交流以面谈为主。而“互联网+”相关课程,将课前的需求调查、授课中的实时交流和课后的培训总结放到线上,大部分集中面授过程放到线下,线上与线下的互动配合,使得培训课程更加丰富有趣,既能激发培训学员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员直接感受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的魅力,深受学员欢迎和喜爱。

2.3 “互联网+”类培训课程可实现“智慧众筹”

众筹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传统的林业干部培训课程一般是由培训学员提出问题,培训教师给予解答,或是提供咨询。“互联网+”相关课程,可以由培训教师或学员提出问题,大家共同参与,集思广益,解答问题。培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学员利用网络平台和通信软件,提出自己的思路或看法,最后由教师将大家的回答归纳总结,以供参考。或者可以由培训学员提出问题,发动培训教师和其他学员“智慧众筹”,最后依靠大家共同努力解决问题。这种培训方法既可以调动学员积极参与,又可以更好、更高效的解决问题。

3 关于“互联网+”相关课程的思考

“互联网+”相关课程具有很多优势,但是也遇到一些问题,基于林业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工作经验,针对这类课程有如下思考。

3.1 培训教师聘请困难

首先,“互联网+”是近两年兴起的,“互联网+”类培训课程是新课程,以往的师资库里基本没有讲授这类课程的教师,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其次,由于工作关系,接触林业方面培训教师较多,很难接触“互联网+”方面的授课教师,只能通过网上查阅、互相推荐等间接方式接触认识一些培训教师,对其师资水平了解不多。最后,一些互联网公司或咨询机构“互联网+”方面的培训教师,虽然授课水平较高,广受学员好评,但是受限于干部培训的相关规定,经费不足,聘请困难。

3.2 学员水平差异较大

培训学员年龄不同、学历不同、所在城市发展水平不同,这些因素造成学员水平差异较大。相对来说,年轻、学历高、来自大中城市的学员水平相对较高,能够快速接受培训教师的授课内容,快速融入培训课堂并能很好参与互动。而一些年纪偏大、学历偏低、来自偏远地区的学员水平相对薄弱,对于授课内容虽然认可,但是接受速度较慢,理解难度增大,跟老师和其他学员课堂互动相对较少,甚至个别学员没有智能手机,也很少体验过互联网的应用和便利,思维相对僵化。

3.3 培训覆盖范围较小

目前,“互联网+”类课程只在部分培训班中开设,学员覆盖较少。第一,“互联网+”类课程大多面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涉及较少。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信息技术人员或林业产业人员,在整个培训课程设计中所占比重较小,没有面对林业管理人员、领导干部的专题培训;第二,“互联网+”类课程大多在一线城市开设,二、三线城市覆盖较少。由于师资、城市发展水平等因素,以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为例,大多数“互联网+”类培训课程在北京、浙江等地开设,而其他城市的林业干部除外出参加培训,几乎很难听到知名专家、教授现场授课,培训覆盖范围有限。

通过近几年开展信息化和林业产业培训工作的总结,开展与信息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产业干部和林业企业管理者的相关座谈和反馈,了解到“互联网+”、互联网思维等内容广受学员欢迎及好评。林业干部培训工作者应该在“互联网+”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结合林业行业发展,通过师资库建设、分层次培训、移动互联网等手段,寻求适合的方法使“互联网+”相关课程更好地融入林业干部教育。

注:石 焱,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2015.

第2篇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互联网+”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其将深刻地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变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互联网+档案”应成为我国档案界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什么是“互联网+”?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从总体来看,互联网应用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人人互联网、物物互联网、业业互联网。其中,“人人互联网”指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各种网络接入设备来实现在任何地方接入互联网获取服务;“物物互联网”则是万物互联(即物联网),其通过联网使越来越多的设备变得更智能,是大数据、互联网、智能硬件、可穿戴、智能制造技术的结合体;而“业业互联网”也就是“互联网+”,指的是行业与行业的互联、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相结合。这也就意味着,“互联网+”的含义可理解为“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种“+”并不是两者简单的组合,关键是要通过这种“+”来促进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

如上所述,“互联网+”行动的关键之处在于推动传统产业向“服务化”和“互联网化”的转型。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互联网+档案”应当是以档案数字化为基础,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所形成的智慧化、知识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档案服务互联网平台。这也就意味着要实现“互联网+档案”并非是先将档案数字化再挂到档案网站上、或是多开些微博、微信即万事大吉,而是要依据互联网思维对档案资源“收、管、用”各基本环节的全面提升与改造,需要综合的研究与实践上的突破。

2 用户“痛点”与建设“互联网+档案”的关键突破方向

就目前的实践而言,在“互联网+”建设比较成功的行业领域,其共同的成功关键都是准确找到了其服务对象的“痛点”,进而围绕这个“痛点”来实施自身“互联网+”的建设。所谓“痛点”也就是人们面对该行业当前产品或服务时,抱怨的、不满的、感到痛苦的接触点。而“痛点”也就是本行业开展“互联网+” 建设的切入点。

“痛点”也是分级别或层次的,解决不同级别的“痛点”问题,其用户体验也是不同的。如图一所示:

图一 用户“痛点”的级别

相关行业的经验表明,准确找到用户“一级痛点”是关乎“互联网+”建设以及创业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如何建设“互联网+档案”的问题,就可以转化为如何通过互联网技术来消解档案用户“痛点”的问题。对于当前的档案用户来讲,最关键的“一级痛点”莫过于难以在档案海洋中有效地找到所需资源;“二级痛点”则是用户无法方便地获取所需的档案资源。可以说这两个“痛点”是当前建设“互联网+档案”所应该着眼的切入点。

因此,为了成功建设“互联网+档案”,当前应首先紧密围绕档案用户“一级痛点”(即如何促进用户有效找到所需档案资源)这个主题,开展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而造成档案用户这个“一级痛点”的原因,除了档案法规等管理因素之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当前档案信息系统检索方式的制约。在现阶段,档案用户以及工作人员对档案数据资源的获取方式基本是单一检索方式(如关键字匹配)。这是一种非智能的方式,其获得的信息局限性大、范围窄、关联性低,极大妨碍了用户有效获取档案资源。笔者曾专门撰文以实例来说明这一问题[1],提出当前用户检索档案遇到的困难可规纳为三类问题:兴趣利用集问题、事务共同利用集问题、档案异名检索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档案资源“不易找到”的这个用户“一级痛点”。

因此,针对档案用户“一级痛点”的“互联网+档案”关键突破方向,即当前建设“互联网+档案”首要应实施的工程,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2.1 建设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推动档案服务进入“后检索时代”。“后检索时代”的档案服务的含义以及模式如图二所示:

图二 “后检索时代”档案服务模型

可以说“后检索时代”档案服务模式是“互联网+档案”时代的关键模式。而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对实现 “互联网+档案”服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如图二所示,个性化推荐系统可极大扩充传统档案服务只依靠单一检索提供档案数据的方式,克服当前档案信息系统的普通检索方式(如关键字匹配)造成的档案查找困难、检索不充分等问题。

在当前很多情况下,无论是档案部门内部的检索方式还是现有档案网站的普通搜索功能,都不能充分保证档案用户需求,并使很多档案处于“沉睡”状态。因此,就缓解当前用户“一级痛点”而言,就是要实现根据档案用户特征对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内容,而这正是当前档案服务所亟待提高的方面。故而,对于建设“互联网+档案”,必须对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与部署、相关制度建设以及实现“后检索时代”的档案服务策略等方面开展综合性研究。

2.2 建设档案用户需求感知引擎,实现档案部门循数管理[2]。正如一些企业家所指出的,“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就是我党的“群众路线”,也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互联网+”的真正实现,关键的是深刻理解所在行业的用户需求。因此对于建设“互联网+档案”服务来讲,也就是要使档案部门有效感知其面对用户的需求,获知用户“痛点”状况,据此调整优化档案工作。前者是“从群众中来”,后者是“到群众中去”。

因此,就消解档案用户“一级痛点”而言,必须对如何建立档案用户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分析判断、知识抽取以及据此采取相应行动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要建设档案用户需求感知引擎。而这既包括相应的信息系统,也包括与之配套的档案管理机制、思维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突破。笔者曾撰文提出一个档案用户数据分析引擎建设方案[3],这相当于是档案用户需求感知引擎的核心技术部分。可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在“互联网+”视域下研究建立适用于档案服务的用户需求感知引擎框架及其实现模型。

在实现了上述两个重点突破方向的建设之后,档案部门可进一步围绕用户“二级痛点”开展下一阶段的“互联网+档案”建设,以消解档案用户无法方便获取档案资源的“痛点”。这主要包括用户权限远程认证、档案信息可靠传输、档案数据真实性认证、推进档案O2O服务模式[4]等方面的问题。

3 “互联网+档案”的一个先行试验区:高校档案

以上我们明确了建设“互联网+档案”的两个关键突破方向。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两个突破点的规划变为现实。这个问题主要应考虑的因素包括:实施建设的人才队伍、如何获取相应技术力量、对建设成果进行验证与优化、对建设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推广等方面。对此,笔者提出当前可先考虑在我国高校档案领域深入开展“互联网+档案”的相关建设工作。

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档案领域开展“互联网+”行动主要具备以下的有利条件:

第一,高校档案具有良好的“实验区”效应。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档案门类较为齐全、档案类型品种丰富、档案工作实施较为规范。所以,高校档案无疑构成了“互联网+档案”研究与建设的良好实验环境,且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将相关建设成果向其他领域的档案部门进行推广和转化。

第二,高校档案用户有利于 “互联网+档案”建设成果的验证与优化。

总体来讲,高校档案所面向的档案用户文化程度、思维能力等较高,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达和归纳自身对档案的需求与意见。这有利于在“互联网+档案”建设过程中对建设成果进行验证和优化。从而有利于确保“互联网+档案”建设的实用价值,避免使建设成果脱离实际,成为“空中楼阁”。

第三,依托高校档案建设“互联网+档案”有利于获得相关技术力量。

高校档案本身就处于一个技术密集区、智力高地的环境中。高校所拥有的人力、技术资源可为“互联网+档案”建设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如高校所具有的计算机、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多方面专业的师生,可通过项目研究、课程实践、勤工助学等多种渠道参与实施本校的“互联网+档案”建设,也可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的理解我国“互联网+”行动的教育基地和实操平台,从而达到“育人中建设、建设中育人”的效果。

我们当前可依托这些有利条件,在我国高校领域内开展实施第二节所述的“互联网+档案”关键突破工程。而为了有效实现这两点工程的建设,当前应集中相关力量对以下问题开展研究:

3.1 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建模研究。我们可以说,只有建立了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才谈得上真正实现了档案个性化服务;也只有对这个系统不断地完善研究,才能不断提高档案个性化服务水平,并产生优秀研究成果。

然而,纵观当前国内档案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十分不足,特别是基本没有对档案个性化推荐系统进行实用建模、具体设计、效果实验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实际上使档案个性化服务无法真正落实。即使在计算机专业研究领域,也极少有研究者关注如何建立档案领域所适用的个性化推荐系统问题。其对个性化系统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对推荐技术的指标改进、新模型探讨等方面[5],且应用领域多为电子商务、图书、电影等方面。这造成当前对于档案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研究“约等于零”,成了档案学与计算机科学“两不管”的地带。

面对当前层出不穷的信息推荐技术改进研究和相邻近的图书馆学领域方兴未艾的图书个性化推荐系统研究成果[6],档案学领域应当奋起直追,积极借鉴相关学科成果,结合档案工作自身实际,设计出实用的档案个性化推荐系统。

3.2 对于档案用户合理分类问题有待探讨。从当前档案领域相关研究[7][8][9]可以看出,如何将档案用户合理分类,当前研究者的意见并不统一。而用户模型的构建是档案个性化服务的基础和依据,档案用户类型合理划定是有效构建用户模型的前提。特别是,我们在这里所指的合理划分档案用户类型,是针对实现档案个性化服务这一具体目的而言的。也就是为图二中所示的档案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合理的用户分类,进而设计个性化模型。在这方面,已有的研究所提分类方案尚不准确,没有专门面向档案个性化推荐系统所采用的信息技术特点考虑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研究档案用户利用场景分类的问题。

第3篇

[关键词] 互联网+;农产品;营销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420 [文献标识码] B

互联网+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发展理念,借助于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其对各行业发展的影响逐渐深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倾斜力度不断加大。当前,在农产品营销管理过程中,互联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提升了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效率,同时又节约了相应的成本,使得农产品的营销工作变得简单有效。但是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依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不足、相关企业的参与度低、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团队等都阻碍着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提升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能力。

一、互联网+背景下对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了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效率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方式都是沿袭着传统的模式,其主要是通过线下宣传,在一定范围内对农产品进行打广告等宣传,这不仅会浪费一定的资源,更重要的是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效率较低。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一方面,其主要从线上对农产品的营销工作进行支持和管理,使其能够充分借助网络的优势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相应的营销工作,避免了线下营销繁琐的程序,其影响力更加深远,营销管理的时效性得到大大的彰显。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宣传,使得农产品的营销更具有针对性,通过个性化的宣传能够为农产品的销售开拓出更为宽广的销售路径,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销量,为农业创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节约了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成本

营销管理是建立在一定的成本之上的。农产品传统营销管理模式下,其成本具有不断加大的趋势,因此农产品的盈利空间不断被缩小。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成本不断降低。一方面,降低了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时间成本,互联网+以其“无孔不入”的优点,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将农产品销售相关信息传递到世界范围内,并对农产品进行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宣传,其市场营销的时间不断缩短,为其进一步管理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节约了农产品营销管理的经济成本,传统模式下,农产品营销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其成本支出不断加大,对农产品的销售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但是在互联网+模式下,农产品的营销管理对成本的要求较低,且带来的利润较大,有助于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不足

农业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缺乏现代化的发展意识,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不足。一方面,不管是农民还是农产品生产企业,其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对现代信息科技的认识不到位,在农产品营销管理中没有充分重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过程中,长期受到传统思维模式和经济思想的制约,不注重向工业产品营销管理进行学习,存在固步自封的现象,使得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长期停留在较低层次,其所创造的价值较低。

(二)相关企业的参与度较低

农产品营销管理不是任何企业单独的发展战略,而是多个企业共同参与的集合。当前,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还缺乏相关企业的广泛参与。一方面,很多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不足,对互联网+所带来的优势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不愿意花费必要的成本进行网络营销宣传,对其农产品的销售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目前还缺乏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难以与其进行深度的合作,因此其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简单的宣传,与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管理存在相悖的问题。这都限制了当前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顺利开展。

(三)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不断出台各项农业发展保障制度。在互联网+模式下,还缺乏对农产品营销管理的保障制度。一方面,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发展均具有较强的联系,其对农产品营销管理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对其发展进行界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制定和实施相关保障制度的难度,使得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的营销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现有的制度措施还没能跟得上农产品营销管理的发展速度,其对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的营销管理的保障能力相对有限。

(四)缺乏专业化人才团队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团队,但是在农产品营销管理的过程中,还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团队。一方面,现有的农产品销售人员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相对有限,还缺乏互联网理念与技能,其在进行营销管理的过程中难以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的应用。另一方面,很多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不注重对其营销人员进行关于互联网+方面的培训,其现有的理念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不注重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互联网+及农产品营销管理人才,使得农产品营销管理工作停留在较低层面。

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互联网+的认识

加强对互联网+的认识是提升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有效性的首要措施。一方面,要在广大农村和农产品生产及销售企业进行互联网+的宣传,使其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所带来的诸多优势,增强对互联网+的重视程度,并将其具体的应用进行宣传和指导,使其能够真正应用到农产品的营销管理中。另一方面,要对互联网+和各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将农业的发展仅仅捆绑在互联网+上,使得互联网+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理清发展思路,树立农产品营销管理的目标,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农产品营销管理中的作用。

(二)加强相关企业的参与程度

一方面,要加强互联网企业的参与,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企业成为主力军,其参与度将直接影响着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有效性,要通过相关的政策,鼓励其积极参与到农产品的营销中,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提供更多专业化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鼓励更多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参与其中,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以现代化的眼光看待互联网+所具有的诸多优势,将其充分有效的应用到农产品的销售和营销管理中,不断提升对互联网+的应用程度,降低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成本,提升利润空间。

(三)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

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是保证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营销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对现有的农产品销售制度及互联网+的应用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其能够充分服务于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需求,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根据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需要,创新相应的保障制度,并根据互联网+及农产品营销管理的发展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为实现农产品更有效的营销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培养和引进专业化人才

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互联网企业从业人员和农产品生产及销售企业内的员工进行关于互联网+和农产品营销管理方面的培训,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关于互联网+的意识和技能,并将其充分应用到农产品的营销管理中,提升农产品营销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从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业中引进专业化的人才,使其为现有的人才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并逐渐走向互联网+农产品营销管理的关键岗位,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计划,保证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顺利实施。

总结

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在现代科技信息条件下,互联网+逐渐成为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重要趋势之一。鉴于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营销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要从加强对互联网+的认识、强化相关企业的参与程度、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人才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的营销管理能力,以此促进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健康长期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农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晓丽.“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相关问题研究[J].科技视界,2016(4)

[2]吕洪硕,王淑芹,李玉红.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营销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2)

[3]郑建辉,任玎.“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农产品网络促销策略探析[J].农业经济,2016(4)

第4篇

社会化营销就是通过微博、QQ空间、微信等媒体,而不是通过传统媒体、百度、新浪等媒体。

传统媒体、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解决的是信息流问题,即告诉用户关于产品、厂商、渠道、支付方式等信息,用户通过信息完成购买。搜索引擎是最佳的信息流解决方案,用户通过搜索框,主动、一站式解决上述问题。

微博、QQ空间、微信、社交网络则不同,除了信息流问题之外,可以提供清晰的用户在不同终端、不同应用上行为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厂商之间的“关系图谱”。通过这一“关系图谱”,厂商可以进行三方面的作为:一是面向用户进行营销,二是面向用户提供服务,三是进行长期跟踪。

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挖掘,“关系图谱”呈现出来的不是模糊的关系,而是量化的参数、图表,厂商可以根据这些参数进行各种商业决策。

一张报纸(或一个网站、或搜索引擎)很难描述、跟踪、管理自己的读者、作者、广告主之间的关系,而微博、QQ空间、微信、社交网络则提供了这种可能。

以小米手机为例,它有数十个微博账号、十余个微信公众账号及数量不等的QQ空间主页、人人网主页,运营团队数十人。此外,小米还有一个MIUI论坛。他们的任务首先是为营销服务,其次是跟踪消费者行为、梳理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再次是搜集消费者需求,指导产品开发,预估产品销量。

上述社会化营销服务至少可以实现两个目的,一是为小米电商平台导流,二是通过消费者需求,产能预估指导供应链,实现互联网供应边管理。

随着计算终端的繁荣,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家庭互联网之间的边界将消失。未来互联网至少有两个特色,一是多终端互联网,二是以人为中心。而现在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家庭互联网都是单终端互联网、以设备为中心。

届时,“入口”思维将失效。无论是通过单一设备,或者某一应用,或者某一应用平台都无法真正了解消费,为用户精准画像;也无法绘制各种“关系图谱”。社会化营销则以人为中心,无论你使用何种应用,通过何种终端进入互联网,厂商关注的是你在整个互联网中的行为与关系。

如何实现这一切?账号打通是一种,但这只是最简单的一种。更多实现方法基于云计算获取用户行为,通过大数据挖掘各种关系。

小米的社会化营销意在打造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关系图谱。

淘宝与微博账号打通,也是打破应用之间、终端之间的边界。账号打通是第一步,下一步是双方数据互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挖掘描绘“以人为中心”的关图图谱。

阿里封杀微信也与此相关,如果自己的关系图谱,或者关系图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另一巨头腾讯,阿里巴巴的安全感何在?

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思维;职业培训

1互联网思维的含义

“互联网思维”是近年来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互联网时代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对于我们的世界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途径和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将世界各个角落的每一个个体联结到了一起,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兴起也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贡献者,所有的这些都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很难再像互联网出现之前那样,利用规模化降低成本,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利润,企业需要顺应这些变化,运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用户、市场、产品,而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被称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一整套系统化的思维,包含了生产、营销、服务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不同的企业在运用互联网思维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侧重,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具体内容也众说纷纭,但归根结底,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来源是互联网时代企业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思维也是互联网思维中最为核心与本质的内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传统的市场发生了颠覆式的变化:首先是企业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直接,企业可以通过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等方式直接向用户传递信息和企业的价值观,同时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获取用户信息,用户也可以直接向企业反馈对产品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是用户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依托互联网,用户可以很容易的形成社群,相互交流企业产品服务的相关信息;第三,用户接入互联网的终端从单一的电脑变成了多种多样的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等,这就使得用户随时随地“在线”,而互联网也就能够随时随地影响着用户的行为。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企业都需要重新审视用户对企业的巨大价值,审慎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机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2互联网时代对职业培训行业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对各行各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对培训行业也是如此。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让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知识;微课、MOOC等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学习;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让人们能够更便捷的接受各种知识技能……这些变革都给培训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培训的组织形式多样化

互联网时代培训最明显的变化就在于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培训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以集中培训为主,学员需要集中起来在教室或者实训场所接受培训。而互联网时代的培训的组织形式则更为灵活:根据培训项目的具体需要,既可以采用集中培训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线上学习的方式,通过互联网远程实时教学、微课、慕课等形式完成培训。

2.2培训机构平台化

传统的培训行业中,培训机构是培训服务的提供者。通常而言,培训机构需要为客户提供培训的课程、培训的师资以及培训的场所等,同时还要对培训项目的运行进行管理;而在互联网时代,培训机构虽然依然提供的是培训服务,但这个培训服务的内涵较之传统的培训服务则有所不同,培训机构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资源,形成培训平台,这个平台一端连接有培训需求的客户,一端连接有培训能力的专家和师资,平台运营取代运行管理培训项目成为培训机构的主要功能。

2.3培训的内容场景化

传统的培训注重知识技能的提升,而互联网时代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和技能,“有问题找‘度娘’”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新人类的学习习惯。面对这样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培训中,知识技能的传授已经不再是重点,重点的内容应该是创设实际工作场景,在场景中,提升学员知识技能的运用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正因为培训行业在互联网时生了这些变化,我们更应该思考互联网思维应该如何运用于培训中,让培训发挥更大的价值。

3互联网思维在培训中的应用

如前所述,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即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运用互联网技术,最大限度的提升用户的满意程度,真正做到以用户满意为中心。具体到培训行业,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应用互联网思维。

3.1遵循“6D”法则,设计职业培训项目

“学习与发展项目6D法则”从界定业务收益出发,通过设计完整体验、引导学以致用、推动学习转化、实施绩效支持以及评估学习结果等环节,提供真正符合企业需要的“有用的培训”。“6D”法则将培训目标与企业的业务收益联系起来,企业培训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业务收益的提升,这也是企业培训的根本需求所在;设计完整体验要求培训机构在设计项目时从用户的体验出发,从训前、训中一直到训后全过程的提供完整的培训服务,这正是用户思维的体现;评估学习结果是指在学习项目阶段性完成时即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向客户证明学习项目的有效性。

3.2运用教练与引导技术,提升职业培训效果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知识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足够的获取知识的资源和能力,但是将这些知识信息整合起来并加以运用则是很多人和企业并不具备的能力。在培训中应该充分发挥教练及引导技术的作用,通过建构的方法将学员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整合,通过反思与研讨催化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3.3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创新职业培训模式和方法

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培训有了更多可以创新的空间。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远程培训,利用线上微课、慕课等形式向学员传递知识性和技能性的课程,同时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员提供模拟训练的课程;从培训班管理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微信、远程学习平台等方式实现对学员的考勤、测验、评价等功能。这些技术的运用,能够极大提升培训管理的效率,同时新的互联网技术也为学员参与培训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学员可以更加方便的学习到想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更加安全高效的加以训练,这些都能够极大提升培训的用户体验。

4结束语

总之,互联网思维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用户思维,培训行业要在互联网时代取得更大的发展,就需要在产品设计、服务提供过程上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牢牢把握住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特征,并将用户思维真正融入到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

参考文献

[1]姜丹丹.互联网平台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6(21):143-144.

[2]孙兴伟.适应新需求培训须转型[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6-28(001).

[3]白方涛.企业培训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02):102-104.

[4]张博,张吉辉,程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互联网+”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办公自动化,2015(24):28-33+43.

[5]郝学峰.基于“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技能培训的冷思考[J].职业,2015(32):24-25.

第6篇

关于互联网思维大佬们他们到底说了些什么?他们又是如何理解互联网思维的?

“互联网思维三大定义”:一、依托互联网做传播,找到目标客群,也让目标客群认识你,进行参与、互动;二、以用户为核心进行产品开发,根据找到的目标客群做精准型“窄众产品”;三、微小改进、快速迭代、以互联网手段收集反馈,迅速改进产品,进行再传播。随着功能、服务、及产品线的完善与扩充,逐步扩大目标人群。

——雕爷牛腩创始人 雕爷

换一种角度,从结果的角度来解读,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产业的对接,会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从结果看,大致会产生这么几个效应:长尾效应、免费效应、迭代效应和社交效应。互联网思维开放、互动的特性,将改变制造业的整个产业链。因此,用好互联网思维,制造业链条上的研发、生产、物流、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都要顺势而变。

——联想集团执行委员会主席 柳传志

互联网思维分为三个层级

层级一:数字化;互联网是工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层级二:互联网化;利用互联网改变运营流程,电子商务,网络营销。

层级三: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商业模式和价值观创新。

——前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百度总裁 张亚勤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在于“思维”而非“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共享、去中心,这些是互联网的核心精神。互联网思维不是做加法,不是说传统企业建个网站,搞个App什么的。而是做减法,减掉面向终端用户的不必要的环节,减掉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掉一切与最终用户直接沟通的障碍,减掉层层加价的中间渠道,减掉组织多余的架构层级......

——独立新媒创始人  申音

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就是要把用户当成互联网的中心,中间商将越来越少,这将让商业模式和销售渠道产生变化。

互联网思维之一,中间成本为零,利润递延

互联网思维之二,功能成为必需,情感成为强需

互联网思维模式之三,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 李善友教授

互联网转型是什么?就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商业模式转型,通过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打造一个开放的平台,把你原来的盈利模式改变了,二是管理转型,或多或少你利用一些互联网的技术,来改善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有一个是文化转型,就是用互联网的思维改变你的企业文化。要吃透互联网精神,一定是要把它溶化到企业的血液当中。

——金蝶软件董事长 徐少春

互联网给中国商业界带来的最大改变也许是新一代人的价值观的变化,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威权主义价值观让位于以“平等、参与、分享”为核心的个体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这才是所谓的互联网精神或者互联网思维的真义。能够扎扎实实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贯彻以“平等、参与、分享”为本质的互联网精神,把每个个体的创造性、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的公司,才称得上真正的互联网企业。

—— 领教工坊创始人  肖知兴

在互联网的时代,传统企业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基于互联网的颠覆性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传统企业首先要做的是改变思想观念和商业理念。要敢于以终为始地站在未来看现在,发现更多的机会,而不是用今天的思维想象未来,仅仅看到威胁。

——华为轮值CEO 胡厚昆

互联网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真正的基础设施之一,就像电力和道路一样。互联网不仅仅是可以用来提高效率的工具,它是构建未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应该成为我们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今天看一个产业有没有潜力,就看它离互联网有多远。

——复星集团CEO  梁信军

互联网思维不是一个新的理论,它只是一种观念,一种让商业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观念。如果说80后、90后是一群天然带着互联网精神的消费主体,那么,“互联网思维”就是商业在面向这群新人时的态度、方法和观念。

—— “B座12楼”发起人 项建标

互联网的未来就是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而今天我们能连起来的东西还不到1%”。“互联网精神”的层面:平等、开放、互动、迭代和演化。平等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开放变成一种生存的必须,连接越广、连接越厚,价值越大;双向的互动才创造价值;通过一轮一轮的迭代来逼近真实的用户需求;不是借助计划而是通过演化来逐渐优化、接近更好的状态。

——阿里巴巴总参谋长 曾鸣教授

互联网思维就是:专注、极致、口碑、快!专注就是只做一款47寸的电视,其他型号不考虑。极致就是干到你能力的极限。口碑是互联网的核心,没有口碑靠广告一点戏都没有。快,只有互联网企业能实现,都是24小时值守,有问题立即解决。

——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 雷军

相信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速度再快都不能发展,所以方向比速度更重要。任何时候不管大环境怎么变都好,我们要主动出击,干在实处。结合格兰仕自己的体会,谈几点。第一,在新的时期,我们需要转变,做制造业必须要有互联网的思维来去做实体,要从过去以生产为中心,要转化为以消费者为中心。

——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 梁昭贤

互联网思维充分体现了“平等、尊重、参与、分享”的价值观,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老板对组织、产品、用户的颠覆必须要全面认识。通过互联网卖产品还是技术思维,必须把互联网思维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

——王志纲工作室创始人 王志纲

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是你不把互联网当成工具跟你的行业结合起来。最终淘汰你的还是你的同行,他们接受了互联网,把互联网跟自己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淘汰了你。

——万科董事会主席 王石

第一,用户至上:在互联网经济中,只要用你的产品或服务,那就是上帝!很多东西不仅不要钱,还把质量做得特别好,甚至倒贴钱欢迎人们去用。

第二,体验为王:只有把一个东西做到极致,超出预期才叫体验。比如有人递过一个矿泉水瓶子,我一喝原来是50度的茅台。这就超出我的体验。

第三,免费的商业模式:硬件也正在步入免费的时代。硬件以成本价出售,零利润,然后依靠增值服务去赚钱。电视、盒子、手表等互联网硬件虽然不挣钱,通过广告、电子商务、增值服务等方式来挣钱。

第四,颠覆式创新:你要把东西做得便宜,甚至免费;把东西做得特简单,就能打动人心,超出预期的体验上的呼应,就能赢得用户,就为你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60公司董事长  周鸿祎

“互联网思维”有三个关键词,一是互动分享,也就是扁平化。二是产品创新,给用户带来惊喜。三是与产业链协同的开放与合作。

——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 曾学忠

我一直认为互联网不是一种技术,是一种思想。如果你把互联网当思想看,你自然而然会把你的组织、产品、文化都带进去,你要彻底重新思考你的公司。今天很多人都说网上营销好,但是营销好了,麻烦也就开始了,你整个组织、人才、思考、战略都要进行调整。你以为是你的胃口太好,但换一只胃,你的肝也出问题,脾也出问题,因为所有内部的体系是连在一起的。这世界没有传统的企业,只有传统的思想。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马云

全面向互联网转型是我们刻不容缓的目标。我们需要快速建立起互联网的业务模式,产品有更好的互联网应用体验,销售有更强的互联网通道,市场营销要更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特性和手段,以消费者为核心,推广我们的产品,宣传我们的形象。我会时刻关注你们的努力,随时为你们的成绩点「赞!「加油!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  杨元庆

就拿我自己来说,过去总觉得互联网仅仅是一种工具,企业里有人用就可以了,没必要每个人都懂都用,总觉得鼠标里点不出万向节。现在不同了,孙子、外孙回来都跟我讲互联网,互联网已经从一种工具变成一种思维,一种文化,一种工作和生活的状态,打印产品也已经近在眼前了。怎么办?只有下功夫学,善学者能,多能者成。

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 医疗 困境与政策

在国家提出“互联网+”战略后,逐渐加快了基于互联网的医疗、社保、养老、旅游等新兴服务。实际生活中,医疗服务“一号难求”现象总是存在,这使得更多的医疗互联网模式被打开,更多的创业者向互联网看齐。然而在医疗初步结合互联网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一些应接不暇的问题,也使得相关工作面临重重困难。针对医疗行业对互联网的结合,在发展中分析问题因素,并快速改善不足,不断完善“互联网+医疗”模式走向正规、科学的发展之路。

1 “互联网+医疗”的内涵

“互联网+”于2014年以来,逐渐融合于传统医疗行业,更多的创新模式市场被打开。互联网医疗在传统医疗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将原有的就诊流程、管理方式、数据处理等等有关流程进行重构创新,结合互联网形式缓解了看病流程的复杂性。

与此同时,“互联网+医疗”的实施并不容易,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医疗与互联网的相加或是融合,是需要通过对互联网思维的了解和经营,形成一种医疗生态结构,促进社会医疗事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有利的服务。如今“互联网+医疗”产品还较为局限,无法做到更有效地结合,这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寻找更有效的发展策略,走出面临的各种困境。

2 “互联网+医疗”存在的困境

2.1“互联网+医疗”受到医疗卫生法规的限制

“互联网+医疗”的行为,必须需要医师的全程服务,这就需要重视医师的执业行为。而我国在《执业医师法》中对其有所规定,对医师的执业活动地点、类别、范围明确的作出了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医师的自由,不能再互联网上提供诊断医疗服务团。

另外我国相关医疗法规规定,需要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有效的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规划,通过了解医疗机构的各种需求进行设置。注册提供互联网医疗机构或者移动医疗机构,这是无法符合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

2.2 医院互联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互联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是“互联网+医疗”重要的开展条件,首先保证医疗机构在互联网上的有效连接。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和标准接口。然而我国目前在“互联网+医疗”的基础建设方面,并没有一套有效完整的方案,一些较为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医院,其互联网水平也不足够提供更完整的服务。

我国医疗数字化程度还不够,影响数据基础建设,没有统一的数据采集接口。整个数据资产缺乏有力的管理,使得健康公共数据也面临安全问题,对数据资源的利用性缺乏管理。大量的数据信息没有得到友善的处理,也使得信息的安全以及网络支付的一些问题逐渐产生。

2.3 缺失“互联网十医疗”行业监管和规范

我国目前还没有涉及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相关条例,相对于互联网投资医疗行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对于“互联网+医疗”的投资企业差异也很大,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规范,使得整个互联网无法与医疗机构进行密切结合,容易在其中出现一些医疗纠纷问题。无法向咨询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完整的计划。此外“互联网十医疗”的知识产权,也没有收到有力的保护,以至于出现很多医疗健康APP出现了同质化的问题,使得整个市场竞争冲突严重。

3“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建立和完善“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法规

应该重视“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建立有利的政策支持,是保障医院及医生相关工作合法性的首要任务。通过及时修订相关政策法规,推进“互联网+医疗”进程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改革政策,如《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通过有效的政策,使得“互联网+医疗”走入核心路径。

另外在医疗保险的政策方面,应该及时调整医保方案,积极讨论在线支付的处理办法,抓住每一个细节流程,完善“互联网+医疗”中出现的纠纷问题,保护患者的信息安全和权益。

3.2 加强医疗行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与各个环节连接的基础纽带就是数据,“互联网+医疗”的基础就是数据的可获得性、开放性和共享性。

所以应该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对于我国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应该快速建立并完善,注意各个环节信息系统的维护,推动医疗各个环节领域的电子化建设,设置安全的认证方式,严格规范数据的采集。

3.3 制定国家战略,关注医务人员需求

为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国务院在2015年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一指导意见思想为“互联网+医疗”的开展起到引导作用,并通过相关标准、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推动“互联网+医疗”的综合发展。向社会提供更具质量的服务,以政策支持创造有利于“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环境。

另外,需要专业的医疗人员配合,互联网与医疗需要深入的融合,才可以发挥“互联网+医疗”的服务作用。向医疗人员传达“互联网+”技术思维,提高相关方面的知识学习,顺应发展需求强化自身知识构架。在完善相关医疗机制的同时,为患者带来最专业的服务团队,也是“互联网+医疗”的最终目的。

4 结论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下,医疗卫生行业顺应时代的发展改革创新,“互联网+医疗”因其具有时代性,市场被快速打开。在降低成本的用时,重构了整个价值链,解决了很多医疗问题。但是依然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其服务质量,在政策支持下,提高互联网和医疗之间的融合力度。“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是需要整个环节上所需的共同努力,包括医生、患者、政府等各个阶层的加入,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和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吴金斌.浅论医疗服务中的风险与防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07).

[2]徐争荣.“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的创新与机遇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5(05).

[3]李梅.互联网医疗探索与思考[J].通讯世界,2015(23).

[4]王建磊,韩璐,杨晓宇,李黎,刘帆.基于互联网医疗的移动诊疗方案分析与设计[J].中国数字医学,2015(08).

第8篇

 

1.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之前的商业世界(见图1)。

 

(1)企业通过销售中介-经销商-销售商品;

 

(2)企业通过信息中介-媒体-传播信息;

 

(3)不同消费者之间是隔绝的;

 

互联网阶段的商业世界(见图2)。

 

(1)企业可以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

 

(2)企业可以直接将信息传播给消费者,消费者也可以直接反馈信息给企业;

 

(3)消费者之间不在相互隔绝,信息在其中自由传播。

 

通过图1、2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兴起让企业、生产厂家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成为了可能,同时淘汰中间经销商,企业与消费者直接进行具体的服务信息传播反馈,直接面对消费者塑造品牌,消费者之间也可以相互传播信息、相互影响。商业世界的逻辑彻底改变之后,企业的运作要求有新的商业思维。这种商业思维,称为互联网思维。关于互联网思维的5个关键词语:便捷、参与、免费、用户体验、颠覆性创新。在互联网思维中,产品是一切思维的焦点。消费者(用户)、口碑、产品,将它们整合起来,关于互联网思维,可以得到两句话:1.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2.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尖叫。

 

当渠道被取消,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与消费者发生关系的媒介只有产品,消费者通过产品来认识企业,并决定以后面对的产品和企业的态度。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能够从一队挤在消费者面前抢夺消费者宠幸的产品中跳脱出来。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尖叫,是口碑思维的核心。诱发,是想办法让用户尖叫出来。能否引爆决定着一个产品、一种新的事物、新的理念能否被消费者认可,流行开来。

 

2.现今汽车传统营销渠道:特许经营4S模式

 

目前我国的汽车营销渠道有很多种形式,包括区域总、多级、特许经营、品牌专卖店、指定经销商、销售中心、直销店、展示中心等等,但从汽车企业营销渠道来看,主要有两种:直接营销渠道和间接营销渠道。间接营销渠道模式呈金字塔式:厂商一各级商一各类经销商一最终消费者。传统的汽车营销渠道通常采用这种模式。这个金字塔式的营销渠道中,商和经销商充当了制造商和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将厂商的产品和服务传递并扩散给消费者。直接营销渠道模式下,汽车销售渠道是"厂商一经销商(含品牌专卖卖店)一最终消费者"的单层次一级批发形式,厂商从制造商的身份转向流通,参与建立起庞大的营销体系,走进最终消费者。特许经营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是最为最普遍的销售模式。目前,国际知名汽车制造商的中高档轿车,如奔驰、宝马、通用、大众、丰田等,普遍采用这种方式。在我国,虽然这种模式引入的时间不长,但发展势头很猛,广州本田汽车公司首先采用集Sale(销售)、Spare part(零部件供应)、Service(维修服务)、Survey(信息反馈)为一体的特许经营模式。随着当时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由产品性价比转向品牌及服务,该模式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此后,其他品牌纷纷效仿,目前特许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国内汽车营销渠道的主流模式。

 

3.汽车成本

 

一般一辆汽车从开发到上市,厂家都会在上市给出一个指导价格作为这款汽车在全国区域内统一定价用以指导终端销售成交价格。一般官方价格包涵四个部分:税费、技术转让费、厂家4S店销售公司销售利润、整车制造成本。具体见图表3。

 

税费包涵消费税和增值税,汽车厂家需要向国家缴纳消费税和增值税,国家直接向汽车制造厂家征收,消费者间接承担税费折合在车辆成交价格中。技术转让费是国内合资包括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生产的每辆轿车都要向外方专利持有者缴纳技术转让费。整车制造成本包括包括厂房折旧费与流水线的设备折旧费等一切制造厂商的固定资产折旧,包括厂房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用等管理费用,包括财务费用,车间制造工人工资成本,包括运输成本,还包括香车美女的广告费等营业费支出,甚至消除负面新闻或是用于媒体宣传的公关费等等。

 

4.互联网思维与汽车营销模式

 

现今国内特许经营模式是汽车营销的主要模式,厂家与经销商结成上下游的联盟关系,作为汽车流通到消费者的渠道。在互联网思维的框架里,渠道不再是重心,产品和用户体验会是核心所在。用互联网思维对现今传统汽车营销模式进行审视思考,将"创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尖叫"理念运用到汽车营销中,生产厂家直接将产品面向消费者,以互联网作为工具线上网络销售平台进行销售、营销、信息反馈,线下资源整合进行售后维修保养、零部件供应服务,将会对现有特许经营模式造成巨大冲击。

 

从汽车整车利润、成本占整车官方价格的比例来看,汽车在流通过程存在25%的利润空间,存在于汽车厂家与经销商、销售公司之间,而销售公司真正的利润=厂家返点利润-贸易磋商成本-展示成本-供应链物流成本。当企业生产厂家直接面向消费者成为了可能,网络渠道同样能完成传统渠道的作用,传统渠道存在的所产生费用应该被取消。互联网思维在传统汽车营销模式上的运用将会对特许经营(4S模式)模式进行大力度的冲击。新的营销模式会慢慢出现在消费者的视线中,现有4S模式功能被瓜分,销售和信息反馈直接整合到线上网络渠道,线下进行零部件供应和售后维修保养。

 

总结: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商品是汽车本身具有的属性,存在像其他商品一样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被消费和消费的可能。当传统汽车销售公司存在的成本不再涵括在整车成本中,网络平台上的官方汽车指导价格全部为传统销售公司的80%,这种颠覆性的价格优势势必会诱发、引爆所有消费者的尖叫,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迅速成长流行开来。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汽车营销模式的结合产生的新的销售模式必将对现有汽车产业进行一次大洗牌。从明年1月1日起,《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正式,汽车生产者需在互联网上,公开所销售汽车车型的维修技术信息,这意味着4S店售后垄断或被打破。卡拉丁、e保养等不少创业型公司开创O2O上门保养新模式,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汽车保养,不但节省时间,价格还更便宜。越来越完善、公开、透明、人性化的汽车售后服务保障体系,免除了消费者从网络渠道买车之后售后保养的担忧,甚至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服务。汽车销售模式插上"互联网思维"的翅膀让广大的消费者群体享受更低的价格,网购一辆汽车真的会成为可能,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 高等学校 互联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135-03

一 互联网思维的内涵

“互联网思维”一词最早由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提出,它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作为互联网的抽象表现形式,继承了互联网天然开放、创新、包容等核心价值观,强调要逐渐以互联网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内涵,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赵大伟结合商业生态系统提出的互联网思维九大内容。其中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其他思维都是围绕用户思维在不同层面的展开。用户思维是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创新、品牌的建设中。(2)迭代思维。迭代思维的核心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产品推出,它侧重于迭代的意识,及时并实时地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迭代思维要求打破原有故步自封的状态,要敢于追求创新,只有迭代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3)平台思维。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移动互联网为广大客户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与人之间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互动。互联网平台没有强制的灌输,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跟踪。(4)社会化思维。利用社会化媒体,通过顾客以一传十,让用户主动参与到品牌传播中来,从而实现口碑营销的目的。社会化思维强调互联网时代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人或事构成某种有形或无形的联系。它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以上四种思维的核心价值在于创新性、平台化、以用户为中心,而这些价值与思想政治工作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及要求不谋而合。

二 新形势下互联网思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

1.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顺应时代潮流的特点

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对教育客体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当代大学生普遍都是“90后”,是在新媒体背景下成长的一代,新媒体和信息技术对他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不拘泥于形式、敢于创新是他们身上最明显的特征,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改善传统教学思维,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与时俱进,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已经到来,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潮流,从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2.符合思想政治工作以生为本的理念

互联网思维具有高效、互动的特征,其所带来的参与热可使每位参与者对产品、运营、研发等各个环节提出意见和建议。互联网思维引导下的操作,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企业也能对客户的个性化选择进行收集和整合,为客户提供称心如意的产品,真正体现用户至上的理念。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符合时代需求、符合顾客(学生)需求的思维,以生为本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体现,同时它也是思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与核心理念。

3.新形势下建设高水平思政队伍的必然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

――――――――――――――――――――――――

* 浙江省宁波大红鹰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互联网思维的培养”(编号:1320151054)

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德育教育。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十分关键。当前,互联网思维正从互联网行业向其他领域扩展,对于教育的影响已经悄然产生。互联网思维具有的特征,可以帮助教育者发现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教学方法中的不足,从而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接受最新的社会思潮。互联网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将会推进教育领域发生真正的、划时代的变革。

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互联网思维的有效途径

1.以生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互联网用户思维对高校思政工作要求最重要的体现。

首先,以生为本强调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培养人才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技能,同时要不断深化和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满足大学生自身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保持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活力。

另外,以生为本就是要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每一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由于性别、年龄、家庭环境、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把握学生的层次性,一方面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另一方面针对一些问题学生也要讲究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能不分具体情况搞“一刀切”。

2.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加快,互联网思维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跟上社会发展的形势,转变工作方法,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模式,才能有效地实现思政育人的目的。

所谓内容创新,是指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新颖、新鲜,要有创新精神,体现时代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材为载体,内容较枯燥、乏味。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当前,教师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来解读和阐述相关理论问题,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深入加工,不断完善、包装,并再次将知识“推销”给学生,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紧贴时代、常做常新。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就是要敢于打破传统的、落后的思政教育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艺术性的教育方式,强调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因过于死板、过分注重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也不容易被学生接受。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淡化了教师的权威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忌一味地说教或空洞地摆大道理,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感受,以平等的姿态和身份与其交流,保持态度温和,保证每次说服教育体现水平和新意,真正说到学生的心坎里去。互联网思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像春风细雨一样,润物无声,一点一滴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搭建平台,畅通思想政治工作渠道

互联网平台思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既包括线上的网络平台,也包括线下平台,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两者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线上平台,即运用微博、微信、QQ、论坛、慕课等新媒体,为广大学生搭建的一个师生互动交流及资源共享的平台。当代大学生与新媒体联系最为密切,他们每天的生活和学习都与新媒体相关。许多学生并不善于面对面交流,但在网络上相当活跃。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此外,新媒体平台在思政工作中的运用还体现在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引导功能。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网络论坛上一些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学习,或者辅导员可以开通微博、微信,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话题供学生讨论发言;另一方面利用校园网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积极打造红色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丰富网站内容,传播和谐的校园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线下平台,即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平台。互联网思维强调主体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和高效畅通。线下平台的搭建就是通过采取扁平化管理的方式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更多机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要发挥班干部的间接管理作用,更要求每个思政工作者真正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互信互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4.多方联动,构建大思政格局

“大思政”教育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简单地讲,就是把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相融合,即构建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达到教学与实践互通、理论教学与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相长、传统教育与创新摸索相结合的大思政平台。与互联网思维相关的大思政观念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主体的开放性方面。

社会化思维告诉我们,互联网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即使是陌生人也可能利用网络产生交集,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人虽是独立的个体,但都与周围的人有所联系。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要想达到最佳的思政育人效果,单靠大学辅导员或思政任课老师是不够的。大思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倡将更多的群体纳入思政教育的范畴,如学工处、团委等部门,辅导员、家长、社会等群体,争取实现多方联动、共同合作。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与学工队伍、党团组织、人事部门的有机结合,既可以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发展、成长动态考察相脱节的问题,又能够增强学工人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身份认同感和归宿感,故而构建开放性的大思政教育教学机制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非常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春生.浅论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班级管理发展趋势[J].才智,2014(34)

[2]马勇、林长圣、陈建标等.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及其实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李春梅、张毅.互联网思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4(12)

[4]李亚平、郑易平.“大思政”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初探[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

[5]谢长仙.互联网思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黄金时代,2014(7)

[6]李红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7]庄丽榕.论创新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第10篇

工业互联网的实质首先是全面互联,在全面互联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变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是基础,工业系统的各种元素能够互联起来,无论是机器、人还是系统。但互联也只是解决了可以通信的基本的东西,其中更重要的是怎么理解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并不是智能制造本身,但它是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实现数据的流动或者说数据端到端的充分流动,并要在这种跨系统流动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分析、建模。

我们所说的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的基础是在前面互联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流动和分析,形成现在新的模式和新的业态。可能大家对三大集成很熟悉,其实无论是纵向、横向还是端到端的集成,最本质的是在互联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充分流动和共享,这是工业互联网的基理,它比现在的互联网更强调数据、充分的连接、数据的流动和集成以及分析和建模。

工业互联网和现在的互联网是有所不同的,它的一个本质就是要有数据的流动和分析。

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

其实互联网和工业的融合已经很长时间了,最早开始于供应链电子商务,包括需求端的电子商务。

工业互联网会深入到工业制造的核心环节和工业的全流程、全产业链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我们对工业互联网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从智能工厂以及工厂之外的各种平台,可以看到很多传统的工业要素,也有很多是由于工业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新的要素,比如机器的智能化、智能控制系统、新出来的工业数据平台、仿真平台、工业云平台等。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工业互联网,比如从工厂的角度去看,它最核心的可能是智能工厂,以及这个智能工厂如何跟互联网外界,也就是客户和供应商进行充分的交互和协同。如果从互联网企业的角度去看,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以及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直接深入到整个的生产环节,也就是C2M环节。

如果从电信的角度去看,可以看到里面有很多基础设施的问题,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的保障等,把这几个视角放在一起,才算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对工业互联网的概念的理解。

工业互联网是面向工业4.0的,实现的是系统级的智能化,这里面有很多装备,比如机器人还有智能机床等,需要每个环节都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在这个基础上把系统连起来,通过数据流动,形成一个新的智能系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互联网所解决的不是某一个单点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系统级的智能问题,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工业2.0、3.0、4.0的关系或者说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的关系。

提到体系架构,目前从全球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基本上把体系架构作为工业互联网或者智能制造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它借鉴了IT的方法论,形成一个企业架构,去指导技术路线,确定标准化的应用案例和商业推广。

美国、德国已经进入工业4.0阶段,通过快速迭代反馈,修正内容,形成闭环。

德国工业4.0体系关于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全层级工业系统做得更深更细致。

对于工业互联网这个体系架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认为它大概分为几个部分。首先,网络的互联是基础,从工厂内到工厂外。其次,数据是核心,以数据为核心形成两大闭环,一个是控制,CPS最重要的是可以回馈到控制,基于这个数据怎么反馈到生产制造这个环节。还有一个是运营决策,也就是上层的工厂级或者企业级的决策,这两大闭环是基于互联和数据流动所形成的体系,我们认为这是智能制造的核心,也是智能工厂的核心。

未来互联网发展很重要的三大体系

互联网网络体系有三部分。第一是互联,全球的路由器。第二是DNS,也就域名解析。第三是万维网,实现互联网连接。工业互联网的体系大体上分为三类。一个是全球的互联体系,能够把工业系统互联起来。第二是标识解析体系,这个跟DNS不一样,可以识别机器和物品,这是一个全新的体系。第三是应用支撑体系,有语义级的理解和应用交互。这是未来互联网发展很重要的三大体系。

工业系统跟IT系统很不一样,它是一个不开放或者不怎么开放的、标准特别多的一个封闭的系统。现在的工业互联网很多是运用IT的思维或者互联网思维,重新改造工业原来的一些体系。现在的网络分了很多级,大体上,我们认为工厂内部的网络有四个趋势,即IP化、扁平化、无限化和灵活组网,对于柔性生产的需要,能够灵活组织工业系统。对于工厂外的网络里面,我们目前有几个基本的判断。第一,TCP/IP的互联网技术体系在较长时间内将具有产业化共识的严谨路径,会有一些新的虚拟化的技术出现。第二,5G网络、工厂内的网络、工厂外的网络以及应用支撑体系解决工厂内不同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实现网络的互联,通过数据连接级的考量,实现数据的连接和集成。

关于工业互联网数据,有一个模型,它分为采集、交换、分析处理等,这里面最重要的,或者说CPS里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数据架构的建立,实现物理实体和数字空间的对接,也就是所谓的“双胞胎”。下面是物理空间,上面是网络空间,这两个合在一起,通过数据的建立,形成一个模式。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智能制造,也就是智能生产和优化。目前从全球来看,这只是大数据在工业制造业应用场景里的一个起步,但也是一个大的方向。

第11篇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迸发,让不少传统企业管理者踌躇不前――想入门又怕被“夹着了”,即便是已入门的,大多也只是将其视为一种营销工具,鲜有管理者将其当作企业管理工具。

实际上,移动互联网完全可以实现企业高效管理。在实现管理信息的上下对流方面,移动互联网管理工具比PC端以及其他传统手段要快得多,也方便得多。以下是由图兰朵咖啡昆山店钱老板分享的利用微信开展团队管理的经验:

位于苏州市的图兰朵咖啡昆山店是一家拥有30名员工的咖啡厅。自从利用微信平台吸引较多顾客以后,咖啡厅也迅速紧跟移动互联网的潮流,让每位员工都开通微信,钱老板则利用微信群开展员工管理。与PC终端的沟通群不同,微信群特别适合对小团队进行管理,而且还可让员工乐在其中。

设立微信群后,关于群名称的设定问题就让员工们热情高涨。群名称经常被员工们修改为“图兰朵和它的小伙伴们”、“图兰朵的炸鸡和啤酒部落”、“图兰朵爱你一万年”等等,充满了温馨和乐趣。员工们热情参与微信群的积极性完全超出了钱老板的预期。

设定群名称仅仅只是利用微信进行员工管理的“开胃菜”。微信群真正能够实现的是公司内部信息的对流。比如,过去集合开会的命令需要层层传递给一线员工,整个周期繁琐无比,而且信息流通较慢。现在则直接由上层领导在微信群里发出通知或命令,员工通过微信群即可直接收到信息,实现了信息快速无缝对接。信息快速流通是微信群的主要作用,包括咖啡厅新品上线,都可以直接经由微信群广而告之。

微信群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员工间的感情交流。员工不仅可通过微信群工作进度,获知公司动态,业余时间也可以在群内畅所欲言,如“同事聚餐定在哪家饭店”、“最近都在看什么书籍”、最新的热点新闻等。大量信息的内部传播,让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拉近了彼此的感情距离。不仅如此,通过设立微信群,公司内部还可以营造一个密闭而快速的信息流通空间,既能加强内部管理,又能激活员工的活力,何乐而不为?

当然,微信群只是对团队开展有效管理的方式之一。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工具种类繁多,微米、陌陌、啪啪、米聊、易信、来往等都拥有群功能。移动终端的群属性,可以让内部员工在信息对流上做出快速反应,这是移动互联网赋予传统企业的红利之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诸多变化,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并不是凶猛的野兽,也并非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工具,其带来的是一种联动效应。除去营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移动互联网并不是远在天边,而是近在眼前。臃肿的信息对流方式,高层与基层之间低效的信息传达,员工之间的信息孤立,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工具进行调整和规范。而利用移动互联网提升信息流速,实质是使工作效率获得提升的另一种方式,也可以让企业收获“看不见的经济效益”。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并坦然接受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让“传统思维”和“移动互联网思维”擦出火花,扩大思维密度,提升管理精度,才能避免思维的固步自封和自私狭隘。

不过,在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变化时,如果传统企业贸然闯入这个陌生的领域,盲目采取措施,带来的只会是不断的试错,然而这种试错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却是致命的。同时,管理者也应该注意避免在变化的过程中“随波逐流”,即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这样极易偏离拥抱变化的本意,一味而纯粹地追随移动互联网的变化,则很容易被其带进“坑”里去。

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让移动互联网工具为其所用,这才是最好的方式。移动互联时代,不落俗、不追随、不盲目,才能让管理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团队管理模式。 责编/王奇

第12篇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引言

随着总理在2015年两会期间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互联网+”战略。在众多传统行业中,医疗行业以其普遍性和特殊性迅速崛起。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医疗刚性需求的不断扩大,医疗资源供需严重失衡等情况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发展。医疗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有望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乌镇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在2015年成立了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业务是医患间的在线诊疗与医医间的远程会诊,即通过乌镇互联网医院,使边远山区和发达城市的老百姓享受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并且大医院专家与基层医生基于互联网的远程会诊与协作,让基层医生得到专业学习和提升的机会。乌镇的互联网医疗需求以及发展的进一步提高务必要解决多方面因素。本研究通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以及定性访谈的形式对乌镇东苑社区居民、互联网医院从业人员进行关于互联网医疗的需求调查,了解互联网医疗的需求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关建议与对策,为乌镇互联网医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对象、内容与方法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乌镇东苑社区居民和互联网医院工作人员两大主体。针对社区居民采用随机的方式发放问卷共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此外对互联网医院工作人员进行定性访谈,以获取更为全面的信息。

2.调查内容

问卷主要以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对互联网医疗的需求和支持态度以及影响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因素等方面为主。其中影响互联网发展的因素主要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方面着手;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未来规划以及是否有相应的政策支持等。

3.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乌镇东苑社区居民进行调查,同时,对互联网医院从业人员进行定性访谈,以获取更为全面深入的信息。

4.统计与分析

调查结果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参数检验法等统计学分析方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开展互联网医疗的优势

(1)有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

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偏远地区及农村的医疗水平仍旧落后,网上医疗,远程会诊能将医疗资源覆盖到这些地区。据了解,乌镇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业务是医患间的在线诊疗与医医间的远程会诊,即通过乌镇互联网医院,使边远山区和发达城市的老百姓享受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并且大医院专家与基层医生基于互联网的远程会诊与协作,让基层医生得到专业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2)有利于推进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形成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所谓分级诊疗制度,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然而,该《意见》的提出并未收到明显效果,人们依旧往大医院跑,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可罗雀。通过互联网医疗这一平台,医生会根据患者实际就诊情况对其进行健康干预,并针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引导患者前往大医院或者基层医院,进一步有效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1]。

(3)提供便捷的就诊渠道与服务

从目前就医过程来看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被调查者中有80%的人群在县(市)级及以下地方医院检查后,会将检查结果拿到省级医院请专家医生做诊断;或者地方医院对疑难杂症难以确诊,也会向省级医院请求支援,费时费力。然而通过互联网医院的精确分诊、在线复诊,基层医院和患者可通过网络迅速匹配到对口的医生,根据患者所上传的信息,为其制定更完善的诊治方案,让真正有需要的患者接受真正的治疗。据了解,乌镇互联网医院有远程诊疗系统、电子处方与在线医嘱系统、处方审核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和结算系统,这提升了医患的在线服务体系,让广大患者可以享受到便捷的就医体验和精准的治疗效果。

2.互联网医疗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远程医疗支撑技术不成熟,医疗人才稀缺

国外远程医疗的发展已有近40年的历史,其支撑技术已相当成熟,而我国互联网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实现仍需广大医疗人才、软件开发人才的通力合作。然而面对“互联网+医疗”这一新兴产业,医疗人才的招募又面临一大难题,真正对互联网医疗进行深入研究,且具备多经验的医疗人才较少,作为互联网医疗的主力军,专家资源十分重要,医疗人员团队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2]。

(2)缺乏相关政策法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互联网医疗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缺乏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持,互联网医疗的前进道路依旧坎坷。如何解决医疗保险问题?如何明确网上从事相关诊疗、咨询工作的机构性质问题?医院、医生与患者引发纠纷处理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都需要由法律和相关条例进行界定与约束,国家进行适当干预,有利于互联网医疗行业健康、平稳的发展。

(3)公立医疗机构合作态度消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公立医疗机构传统体制与具有社会资本性质的互联网医疗产业相冲突[3],其合作态度消极,反应冷淡,缺乏公立医疗机构的支持与合作,互联网医疗发展仍旧任重道远。

三、对策与建议

1.结合我国发展情况,借鉴国外发展技术,引进高端人才

通过引进国外远程医疗发展技术以及高端人才,结合我国发展情况,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医疗机构三方建立培训体系,设立临床教学点,融合中西方两种思维,培养新时期互联网医疗技术人才,努力提高互联网行业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

2.及时互联网医疗行业准入制度

首先,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明确从事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机构或者人员各自的权限与义务,且必须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查与监督。第一,互联网医疗机构必须取得政府有关部门的资格认证,符合行业申请流程,是正规的医疗机构;第二,在网上从事医疗工作的执业医师必须拥有《执业医师资格证》并完成注册;第三,为患者提供互联网医疗咨询的第三方机构也必须是正规的机构,通过政府流程进行注册,备案,符合从业资格[4]。

3.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安全防控机制

顺应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大潮,政府应与时俱进,出台有关政策法规,填补医疗保险、网上医疗纠纷、患者信息与隐私保护等空白。然而,具体由哪个部门负责?如何负责?我认为“术业有专攻”,政府可以新建一个监管部门,将互联网医疗行业建立标准、互联网医疗行业运行监督、网上医患纠纷处理以及患者信息与隐私保护纳入体系,确保互联网医疗产业的顺利开展,提高其安全性。

4.改变医患传统就诊观念,增加群众反馈系统

“互联网+医疗”所带来的就医便捷以及推动医疗行业发展、转型的功能是强大的,而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还有赖于公立医院的支持,加强彼此间的互联互通;事物总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互联网医疗这一新兴产业也需要得到群众的认可,通过建立群众反馈系统,发现互联网医疗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四、结束语

在我国,医疗行业一直是被广泛关注的话题,但是由于以药养医、医疗资源供需不均衡等情况存在,“看病难,看病贵”便成了老百姓一大难题。“互联网+医疗”的出现将会为传统医疗行业带来巨大变革。乌镇拥有互联网医疗资源的首家试验区,虽然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但前途是光明的,其服务质量、水平和理念都受到居民的认可。政府、业界有必要对互联网医疗这一行业进行更清晰准确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和把握好当前的机遇,克服存在的问题及挑战,根据医院、医生与患者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任静.当医疗遇到互联网[J].科学时代,2015(10):296-297.

[2]逸文.远程医疗离我们有多远[J].上海商业,2014,(18):17-18.

[3]周子君.互联网医疗:机遇与挑战[J].医院管理论坛,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