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就业前景

建筑工程技术就业前景

时间:2024-01-04 16:37: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工程技术就业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工程技术就业前景

第1篇

就业前景好的理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数字逻辑、数字分析、通信原理概论、模拟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系统分析与控制、信号处理原理等。

就业前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发展起来的,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计算机的功能不仅仅只是替代人脑的一些脑力运算工作,还成为了信息时代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环境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知识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去向:主要至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的工作。

通信工程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掌握光波、无线、多媒体通讯技术、通讯系统和通讯网等方面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从事通讯技术开发与应用、管理与决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去向:适合邮电部所属各邮电管理局及公司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经营及管理工作,也可到军队、铁路、电力等部门从事相应的工作。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机械工程材料、制造技术基础、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绘图、控制工程基础、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机电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等。

就业前景:该专业是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和先进的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机电一体化的宽口径专业。

建筑设计专业

培养方向:培养能在设计机构、科研单位与专业院校从事建筑设计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与设计研究,具有人文精神、艺术自觉的创新型建筑专业人才,以美术的艺术氛围和艺术学科的综合教学资源为依托,强调以实践的精神展开对建筑现象的深度思考与设计创新实践。

就业方向:建筑设计单位、企业从事建筑装饰设计工作;建筑装饰公司从事装饰设计、装修施工技术与管理等工作;建筑公司、房地产企业从事设计咨询、技术与管理工作;胜任室内外建筑设计师、建筑工程制图、虚拟现实制作、建模模型制作等岗位。

1、考虑自己的兴趣。在选择专业时既要考虑是否感兴趣,又不能仅凭兴趣。虽然未来就业不一定会专业对口,但大学所学的专业与将来从事的工作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2、考虑未来的就业方向。大多数人都把是否容易就业、将来工作的工资多少作为选择专业的参考,虽然这些是可以作为参考因素,但是也不能绝对化。一来容易就业、工资高的行业必然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再者就业形势也会经常变化。

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分析报告

作者简介:谭正清,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地基基础施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051-04

一、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1.培养目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建设行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与本专业技术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从事建筑生产一线的施工技术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持续可发展成为国家注册建造师。

2.主要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1)施工员的工作职责。施工员岗位的工作职责宜符合表1的规定。

(2)施工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施工员应具备表2规定的专业技能。

(3)施工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施工员岗位应具备表3规定的专业知识。

二、课程体系构建

1.坚持能力培养的核心观。落实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首先要突出职业性,以应用为主线构建专业基础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目标系统,明确能力培养的要求;其次,通过校企结合等途径,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增强教学实践环节的比重。

2.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在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时,注意遵循:①课程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科目设置的标准。在课程内容上,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应用与实践;②课程内容应及时反映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③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绝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或随意拼凑,而是根据知识、能力的内在联系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有机整合。

3.坚持开放性原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构建了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的调节机制,能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科技的发展与市场需要做出快速反映,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在内容上吐故纳新、在结构上调整组合。

4.实现整体优化的原则。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均需大投入,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才能完成。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制订了总体建设的规划、分阶段建设实施的措施,以及相应的质量监控与课程评价机制。随时收集实施情况,定期分析反馈信息,对课程方案做出及时修正或调整。

5.强调特色建设。为区域经济服务,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上。团风钢结构产业集群继2007年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授予“中国中部钢结构产业基地”后,2012年2月被中国钢结构协会授予“中国钢结构产业基地”称号。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要求,创建特色课程《钢结构工程施工》,构建产学研结合的课程模式,是特色建设的一个主要突破口。并已经尝试着把钢结构企业的生产工艺引入课程,把课程活动延伸到企业,校企之间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课程在内容上、模式上都得到创新。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全面贯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观,坚持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坚持开放性原则,实现整体优化,强调特色建设。以建筑施工工作过程为导向(如图1),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并形成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分析和教学归纳形成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教学设计情境化。基于施工过程的课程体系如表4,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课程开发

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出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并形成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分析和教学归纳形成学习领域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教学设计情境化。现已经完成2010、2011、2012年三年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21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的论证工作,并在三个年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中教学实施。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

四、评价

通过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学生的综合评价,一致认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专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教育规律思路,制订5门专业核心课程,制定21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思路明确,周学时适中,有保证。课程标准格式规范、培养目标明确、内容完整充实、课时分配比较合理,就业前景良好。

麦可思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评价:据北京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1年度)和(2012年度)显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率等各项指标高于全国骨干校同类专业,如表4、表5。

参考文献:

第3篇

 

高职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中的_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 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必修 课程,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顶岗实习因为工作 岗位的真实性、能很好地与就业对接。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 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基本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因此,这两个教学环节在高职教育 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研究高职教育的专家、学者对此 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张统华、龚娟等对高职实习顶岗实习的 意义及顶岗实习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张 雁平、刘晓刚、朱春瑜等人从学生、系部、学院以及实习基地四 个层面对顶岗实习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进行了研究;何辉、宋 萌勃等高职顶岗实习中学生的管理问题和顶岗实习的管理机 制进行了探讨。罗长金、郑永裕等人对高职毕业论文存在的问 题、高职高专毕业论文选题、如何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提高毕业 论文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但是,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是 _个系统工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的安排、实训基地 的长期有效运行机制、实践教学的系统化管理、实践效果的评 价等研究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差,缺乏行之 有效的理论和思路进行理性指导。同时,对于不同的专业,顶岗 实习的要求和管理也不尽相同,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建筑工 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质量更易受学生、指导老师、企业等诸多因 素的影响。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顶岗实习 与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上仍还存在不少问题。所以,为了 更好地保证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 效果,开展符合建筑工程专业的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与顶岗实习 和毕业设计的管理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本论文从实训基地的建 设,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的安排、管理、考核等方面进行 探讨,为该实践教学阶段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

 

(一)毕业设计(论文)

 

在许多高职院校,许多人认为高职学生不适合撰写专业理 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综合性强的毕业设计(论文)。因此对毕业 设计(论文)环节的教学不是太重视,很多只是流于形式。实际 上,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验。 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能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毕 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五学期,即在完成理论学习后就直接进行 毕业设计。设计时间通常为四周,第五周进行答辩。毕业设计 的内容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项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方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向);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工 程监理专业);工程预算(工程造价专业)。由于学生对项目没 有直观的了解,很多都是在网上下载,通过裁剪、粘贴完成;有 些学生还相互抄袭,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并且,由于近几年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不足,学生就业压 力的增大,对于顶岗实习及工作单位还没落实的学生,他们的 很多精力都放在顶岗实习单位的寻找和求职就业上,整天忙于 奔波在各个招聘会中,自然就无法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设计;对 于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受其他同学的影响,投入的精力和 积极性也明显不足。再加上指导教师为考虑就业率,对学生在 毕业设计期间去求职也听之任之,都造成了毕业设计质量的下 降。因此,很有必要对毕业设计时间上的安排进行调整,使其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又不影响寻找就业单位。

 

(二)顶岗实习

 

以往,顶岗实习的安排是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后进行,加 上第六学期,实习时间一般在26周左右。在顶岗实习的实施 中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顶岗实习单位难落实。近 几年的扩招,加上就业前景较好,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 专业学生数都是三四百人,这给实习单位的安排带来极大地困 难;同时,由于建筑工程的特点,许多施工企业出于对安全的考 虑,把接收学生实习作为一种额外负担。因此,很多学校都是 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保证,与专业对口率 较低。在整个实习期间,许多学生频繁“跳槽”,严重影响了实 习质量。二是指导老师严重不足,每个老师要同时指导一二十 名学生,有的学校还更多,很难真正的完成指导工作。三是管 理不到位。学生实习地分散,再加上没有形成有效合理的管理 方法,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四是考核评价 难。多数学校对顶岗实习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谁来评价都尚 未形成科学的办法。一般是企业寥寥几句评语,教师给成绩,缺乏科学性,没有真实的反映学生实习情况和实习效果,给学 生造成一个实习好坏都一样的错误观念,影响了实习的质量, 最终造成了顶岗实习的效果不理想。

 

二、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为了改善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工作技 能和就业竞争力,我院在2010年开始对建筑工程类专业的顶 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将这两部分整合为毕业实训环 节,在顶岗实习中完成毕业设计,通过这三年来的实践,取得了 较好的效果。

 

(一) 教学安排设计

 

在教学安排上,为了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具备一定的顶岗 能力,使企业愿意接收学生,不把学生的实习当做一种负担,本 专业安排了两个四周的实习学期及暑期的企业见习。学生自 入学以来,经过第一年的相关课程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单项技 能,如_般建筑材料检测能力、建筑CAD绘图能力、建筑测量 能力等,进行第一次的校内单项技能实习学期及暑期的企业见 习;经过第二年的相关课程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 知识,进行第二次的校内综合实训实习学期及暑期的企业实 习,通过两次校内实训和暑假企业见习的工学交替,学生基本 具备了顶岗实习的能力。在第三学年,学生完成一个月的拓展 课程学习后,改变以往先做毕业设计再进行顶岗实习的安排, 直接就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完成毕业 设计。

 

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整合为毕业实训环节。首 先,学生在十月份就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绝大部分建筑企业都 处在生产高峰期,避免了以往学生在校完成毕业设计后,年底 才能进企业的局面。解决了建筑企业在年底停工,学生无岗可 顶的困境,其次,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能结 合实习的实际工程,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建筑 工程技术专业)、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工程监理专业)、工 程预算(工程造价专业)。

 

(二) 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解决实习单位难找的问题,按照互利互惠、共蠃发展的 原则,我院加强了校企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训基地。首 先和长期与我院合作的、位于扬州及周边地区的建筑企业共建 生产性的项目部,利用教师的科研、技术力量,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同时为企业员工进行技术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增 加学院与企业的联系。其次,聘请企业的专家、技术员为学院 校外兼职教师,不断加强校企双方的合作基础。校企合作的企 业也能在顶岗实习的学生中优先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满 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达到真正的双蠃。

 

(三) 教学过程管理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是顺利实施毕业实训教学环节的关 键。首先,我院制定了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管理办法、顶岗实 习三方协议、顶岗实习安全协议、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教学大 纲、教学安排、学生成绩的评定及指导教师的考核等系列教学 文件。学生在进如企业前就强调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重要 性,并布置相应的任务和制定目标。其次,学生的顶岗实习基 本由学校安排在校企合作的企业,学生相对集中,便于指导和 管理。第三,采用“双导师”制。除了学校的指导教师外,还聘 请了专业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员担任学生顶岗实 习和毕业设计的校外指导教师。由于是长期合作的企业,指导 教师的积极性与管理经验都相对丰富。同时要求学校的指导 教师与企业的指导教师经常保持联系,并到企业进行巡查,了 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增进师生感情,也能加深学院与企业之间 的关系,实现对学生的共同管理。最后,强化考核体系,提高顶 岗实习质量。

 

(四) 考核评价

 

毕业实训环节的最终考核评价由实习过程考核、任务完成 效果以及汇报答辩三个部分组成。过程考核主要由实习单位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态度、实习效果进行评价。校内指导 教师按照学生根据实习内容完成的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实习 总结,结合实际工程完成的毕业设计以及汇报、答辩情况进行 评价。最后,结合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的评价,综合评定学生 的顶岗实习成绩和毕业设计成绩。

 

三、结束语

 

毕业实训环节中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教育 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重要 过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应结合建筑工程自身的专业特 点,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规范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的 安排、管理和考核,使该实践教学环节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实施, 从而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肖忠平

第4篇

他,作风正派,为人乐观,工作认真负责,深受领导及同事的称赞;他,尊师重教,崇尚技能,做事扎实稳健,引领着学校的发展与未来;他,廉洁奉公,率先垂范,竭力奉献于职教事业。十年来,他多次被评为建委系统先进工作者、大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他,就是大连市建设学校——全市唯一一所建设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校长——梁义勇。

在梁义勇的带领下,学校形成了一个团结务实、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好班子,和一支攻难克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先后被评定为国家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辽宁省建设厅职业技能培养培训基地,大连市大学生就业培训基地,大连市普惠制培训基地,大连市建筑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英国职业教育中国东北预科基地”;同时,多次荣获“市文明单位”等称号。

狠抓教育改革 教育业绩突出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此,梁义勇提出“向管理要质量,向改革寻出路”,坚持抓好学风、教风、校风“三风”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他亲自主持制定了《学校内部结构工资方案》、《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奖励办法》、《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评估细节》等十项制度,实行浮动奖励工资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有力地激活了每个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针对职校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的特点,施行“与时俱进,德育兴校,质量为本,就业为先”的治校方针,对学生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育”,充分调动和发挥德育工作队伍的作用,深入开展创建校园文明活动,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切实提高了师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针对职校学生特点,确立了“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材”的培养目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每个教师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实施特长教育和“一专多能”教学,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年来,学校代表大连市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技术类的工程测量、工程算量、楼宇智能化(安防布线调试)和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建筑CAD五个项目的竞赛,共获得4金16银8铜的成绩,奖牌总数28块。2010年,学校教师在全国教师信息化大赛中取得了全国第一的名次。

实行多元办学 激活办学模式

办学路子,是学校兴衰的关键。随着“普高热”的逐年升温,大学不断扩招,全国职教发展面临“招生难、就业难”的困境。面对这种形势,梁义勇立足东北亚发展的前景,结合当地实情,以改革创新的眼光和胆识,审时度势,提出了“立足当地,多元办学”的办学宗旨,不断拓宽办学路子。

推行校企合作,建立 “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即学校与成熟的企业密切合作,在各专业实施“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学校教育教学+企业教学实习+顶岗实践+就业”的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兼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双方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定期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践,提高技能水平及综合素养,最终由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实现就业。2011年,08 级541名毕业生全部就业,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85%以上,09级有614人参加顶岗实习。

拓展“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共赢的培养模式。学校按照“追踪技术发展、创设真实环境、营造工程氛围、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恪守“互相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学校先后与中海集团大连分局、大连大久建筑有限公司、大连渤海建筑材料检测中心、大连鑫诚建筑有限公司、大连筑成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金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30余家大型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学校建设了“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建筑施工实训基地、楼宇智能实训室、给排水实训室、电工实训室,充分为学生的实习实训保驾护航。

挖掘一切资源,开拓创新办学。几年来,为拓宽中专学生的升学渠道,在梁义勇同志多方努力下,我校学生除可考取国家统招的高职院校外,在校期间还可考取我校与大连交通大学、大连大学联合办学的成人大专,实现大中专同步学习,三年获得双学历(中专、大专),从而获得考取一、二级建造师的资格。同时我校就建筑工程、电气工程、商务外语等专业与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国立大学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出国留学的机会。充分为学校今后更好地发展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宝贵经验。

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毕业生就业增加砝码。目前辽宁省建设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总站、辽宁省建设厅干部培训中心培训基地和大连市城乡建设培训中心设在他们学校,负责大连市建设行业70余万管理、技术、技能人员的持证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充分保证该校学生毕业前都可以同时获得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安全档案员、工程技术档案员、造价员(预算员)、测量员、取样员、材料员、建造员、供热管理员、燃气管理员等中级岗位证书,为学生持“多证”毕业和大连市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搭建平台。

拓宽就业渠道 拉动新生入学

实习和就业,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苗是学校发展的源泉。梁义勇坚持以毕业生的“出口”拉动新生的“入口”,全方位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他提出了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设立专业,根据行业和项目建设需求确定招生人数,根据专业特点安排课程和实习,根据岗位实际教授理论知识和培训职业技能,根据用人实际培养学生素质和应聘能力,利用行业办学优势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这个“五根据一利用”的思路,诠释了他对当今职业教育的深入理解和办学实质的精准把握。

几年来该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100%。毕业学生遍布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市政工程、装饰装潢、建设监理、工程造价、质量检测、建材检验、安全管理、楼宇智能化、建筑设备施工与安全、园林绿化等单位,就业前景及发展空间都相当可观,建筑行业也被誉为“越老越值钱”的职业。

学生就业好了,自然学校的口碑就好了。就业质量高的毕业生就是对学校最好的宣传,他们主动把自己的亲戚、朋友、邻居介绍到学校读书。学校近几年的招生数量逐年提高,学校的在校生容量已达到过饱和状态,甚至连市教育局和团市委共享阳光工程的学生也无力全部接收。

谋求新发展 开创新未来

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千议题、万议题,发展才是大主题,当好一个职业学校的校长,创新发展——发展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梁义勇深知,要办好职业教育,校长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办学资金,是学校发展的血液。为解决资金问题,梁义勇采取“上级扶持,社会捐助,学校投资”的办法,积极挖掘潜力,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勤俭办学,广开财源。三年来,共投入500多万元用于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教学配套设施的建设,扩大校园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充实图书馆藏书1.2万册。配置100多台性能先进的电脑,建起了教师、学生电子阅览室,及各种技能操作室。今天的大连市建设学校设备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面对当前新校区规划建设的重任,他成竹在胸——在市政府以及教育、行业主管部门的科学指导和有力支持下,抓住建设国家级职教基地的有利时机,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规划和建设工作,为大连市建设学校新一轮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校进一步升格为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

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 人才需求

1 概述

随着全国“十二五”规划方案的出台,尤其是建筑业“十二五”规划方案的出台,给建筑业的发展提供方向。为了能够紧紧跟住社会发展趋势,能够更好为地方经济服务,使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缩小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距离,从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及岗位要求的变化,来研究分析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现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对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方面人才需求进行调查。

2 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传统上习惯称之为“暖通专业”,通常包括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这三个方面,暖通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配套工程。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被建设部列为建筑行业紧缺专业之一,其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尤其随着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中国建筑使用能耗已约占全社会能耗的28%,建筑节能越来越受到国家各部门的重视。目前我国实施建筑节能65%的标准,暖通空调系统作为办公楼、住宅的耗能大户,对整个建筑物的能耗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暖通空调的发展受到多方关注。

据暖通招聘网调查研究显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是未来需求旺盛的专业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市场需求排在前二十位的热门职业,空调制冷人员排在第12位。

从全国来看,国家出台一些政策,例如加快小城镇建设、建筑节能建设、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行业、扩展海外市场等等,使该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的人才需求保持了非常旺盛的态势。

3 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方面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分析

从人才结构上来看,一般分为学术型、工程型(应用研究、技术理论研究型)、技术型(实用型、技术应用型)、技能型四种类型。本次人才需求状况调查表明,工程型人才占50.3%,技术型人才占32.8%,学术型人才仅占5.6%。因此可以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程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将增加,人才需求结构比例将呈现橄榄型。生产一线急需补充大批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做为高等职业教育,它是以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恰好满足这方面人才的需求。

随着建筑、食品、医药、纺织、制造业、商业等相关行业技术的发展,这些行业都需要暖通空调方面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的高级技术人员,所以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尤其是国家把房产行业列入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后,相关的专业地位自然也就提升了。随着国家建筑业的“十二五”规划出台,社会对节能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建筑方面的节能。因此,这些都迫切需要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有关暖通专业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由暖通专业所在行业黑龙江省的发展及现状来看,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设备安装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建筑设备安装企业普遍实行了项目负责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企事业单位对暖通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具体体现:

①随着建筑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好,建筑安装企业对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趋旺。

②目前我省建筑市场急需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化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队伍。

③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在2001年至2010年招聘职位前十位之中。

④高职成为建筑业招聘毕业生的基本学历要求。

4 暖通专业所在行业黑龙江省的发展及现状

黑龙江省的气候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为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由于我省处于寒冷地区,集中供热周期长、范围广、规模大、普及率高且增速较快,亟需大批从事供热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运行、调试与维护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项目的实施、环境保护要求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都需要供热通风与空调设备予以满足。

黑龙江暖通产业发展方向:

①户式中央空调将会成为我国21世纪空调产品发展方向之一。全省人民创造健康而舒适的人居环境必定是全面小康的目标之一。因此,户式中央空调将会成为创造健康而舒适的建筑环境不可缺少的技术,也就是要以最小的能耗创造健康、舒适、环保型的建筑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应开发制冷量在7~80kW范围的户式中央空调,为单元面积在80~600m2的住宅、小型办公楼、复式公寓等提供室内环境控制技术与设备。

②加速我省热泵空调产业化发展。黑龙江具有实现热泵空调产业化的基础,同时,热泵空调是解决采暖、空调的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省应进一步提高热泵技术的创新能力,加速我省热泵的产业化发展,形成热泵产业的新增长点。

③发展蓄能系统势在必行。随着城市迈向现代化,城市用电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其中用在建筑物空调系统的电力负荷比例日益增加。由于空调系统用电负荷一般均在白天为用电高峰阶段,在电力谷荷段用电甚少,因此空调系统用电量极大地加剧电网的峰谷负荷差。而中央空调中,制冷系统的用电量通常占整个空调系统用电量的40~50%,如果能把制冷系统的部分甚至全部用电量转移至夜间电力低谷时段,则对平衡负荷,提高电网负荷利用效率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蓄能空调”就成为电力部门和空调制冷界共同关注的目标。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蓄能空调。

④积极开发能够防治生物污染的空调产品。空调产品的任务不仅仅要使建筑物内空气的温度、湿度、空气流速等维持在人们感到热舒适的范围内,还要通过适当的技术处理措施保证室内良好的空气品质。因此,要开发健康空调,或开发空气净化设备。

5 就业行业与岗位分析

暖通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建筑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等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设计的技术能型人才。暖通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暖通、空调、通风、建筑给排水等公共系统,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能力。

目前,暖通专业主要的就业方向为:

①施工组织管理: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包括建筑消防工程公司)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及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组织管理。

②造价预算: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工程预决算和安装工程招投标。

工程监理:质量检查部门(质量监督局、检测站)的设备安装质检工作,安装工程监理公司监理工作。

③运行管理:a供热企业运行管理;b高级商厦、宾馆饭店、办公大楼、医院治疗室等民用建筑;c物业管理公司的建筑设备进行运行管理。

④设计:建筑设计单位、制冷空调设备工程公司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制冷空调设备制造企业的设备设计等。

6 调研分析与思考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伴随着建筑行业企业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面推进建筑“四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一环保”的迫切要求,对建筑类高职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建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以管理人才为主;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执业资格或职称,现在企业非常青睐持有一定职业资格证书的熟练技术人员;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随着产业的调整以及行业的发展,急需加强暖通专业的建设和改革。为此加大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暖通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领域工作的专业技能,能在建筑安装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程监理、工程设计,暖通空调设备的生产与营销及物业管理等技术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倪琨,王全福.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4).

[2]王全福.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特色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6).

[3]徐娓.浅谈空调技术的新进展[J].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02).

基金项目:

第6篇

Abstract: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s carried out constantly according to the post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o seek the best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which is eternal research topic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udents' employment positioning of vocational engineering cost specialty and job requirements, professional capacity-oriented vocational engineering cost specialty construction scheme based on studio platform is proposed, and 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 after four years of implementation, which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关键词: 工作室平台;职业能力;工程造价;专业建设

Key words: studio platform;vocational ability;engineering cost;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059-04

0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根本任务:“高职高专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中可以看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广厦”)是一所由广厦集团投资创办的高职院校,开设的工程造价专业为浙江省特色专业,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工程管理咨询公司、工程代建机构、工程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业主主体单位等等,主要从事的是企业第一线具体的造价事务性工作,就业前景非常广泛。依据工程造价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与解剖,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是工程识图能力,工程计量计价能力,工程招投标能力,工程造价控制能力等,同时,应具备吃苦耐劳、严谨细致、团队协作、遵纪守法等职业素质。

近几年来,浙广厦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浙广厦特有的工程造价专业建设之路。

1 开展课程整合,重构基于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浙江省工程造价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工程造价人才岗位群的实际分布情况,结合高职生的生源素质实际,本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按照“一个核心,三大课程模块,自主拓展”方案进行,即,以土建造价员职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以安装工程造价、市政园林工程造价为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拓展模块,构建了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工程造价技能模块、工程造价管理技能模块,围绕土建造价员、安装造价员、市政园林造价员的基本岗位技能安排教学内容,并把造价员等岗位证书资格考试内容融入专业课中,实现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多方位就业的目标。

基于以上人才培养思路,根据工程造价领域和造价员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造价员的执业资格标准,由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合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改革原有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基于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同时,对专业核心能力之外的通用能力进行梳理,系统设计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基础、文化、素质拓展课程;重视学生的诚信品质、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把学生的德育教育、综合素质的提高纳入到培养方案中。

1.1 理论教学体系的组成 根据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和课程模块设计,设置理论课程(体系),突破了原有的专业学科体系,理论教学知识由五部分组成,包括公共素质教育知识、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工程造价技能模块、工程造价管理技能模块、专业素质拓展知识。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市政园林工程造价技能培养三个方向进行设置,以建筑工程造价类课程为核心,安装工程和市政园林工程造价为二选一自选,确定了五门专业核心课程为:《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预决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工程造价电算化》。课程体系内容包含了建设工程造价人员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内容,体现了建设工程造价员技能要求,融合了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使理论教学内容与现行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完全自然衔接和合理过渡。理论课程内容的构建是建立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执业岗位技能,使学校学习与岗位上岗的融合度大大提高。

根据工程造价专业实际岗位群,将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根据个体兴趣、能力和就业方向进行选择,以选修或专题讲座的方式增设有关工程安全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监理、工程资料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知识内容,增设职业素养拓展训练、测量技能实训、鲁班LQAC培训认证等基本技能强化,为学生就业面的拓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准备。

1.2 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 按照专业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构建有利于提高造价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教学情景,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实现工学结合,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单项技能操作、综合技能训练、职业能力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确保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得到实际技能的训练。

①专业技术基础实训:开设了工程认识实习、建筑识图技能实训、CAD强化培训、结构识图及钢筋计量实训课程,依托校内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工程管理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对各种类型的工程现场进行认识获取第一感性认识,通过识图、测绘、构造模型制作、结构识图及钢筋计量实训,培养学生综合识图能力、构造工艺解读分析能力、钢筋计量能力等,为后续造价类实训奠定良好基础。②工程造价技能实训:建筑工程造价技能实训、安装工程造价技能实训、市政工程造价技能实训、招投标综合实训等实训教学,利用真实工程资料对学生进行工程造价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实训中,紧密结合工程实际,采用真题真做(拿工程单位的实际图纸编制预算并与专业人事所编制的预算造价对比)、真题假做(模拟电子招投标流程,拿工程单位的实际图纸、招标文件,要求不同小组分别编制投标文件,组织开标、评标、定标)、假题真做(教师结合工程实际、新规范、新技术、新材料等,精心设计实训任务,小组成员间模拟实际审计岗位进行对账等等)三种方式相结合。③毕业综合实践: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通过在校两年的学习,第三年进入企业开展顶岗实习,零距离接触工程造价实际工作,参与工程全过程造价的确定及控制工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搜集来自顶岗实习单位的真实项目,真题真做(拿工程单位的实际图纸及相关技术资料,编制预算、结算、投标文件、工程量清单等),在企业师傅和校内指导老师“双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际岗位工作能力。在调研中发现,近60%的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直接被企业采纳,用人单位也一致反映我们的学生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

2 依托企业办学优势,引企入校,构建工作室平台,不断强化特色专业内涵建设

依托浙江建筑大省的行业优势、东阳建筑之乡的区位优势和广厦集团的优势,建立和形成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按照“依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针对岗位能力开发课程,围绕工作任务训练技能,瞄准岗位标准实施考核”的改革思路,校企联动,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室—造价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平台,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内涵建设,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实现校企“双师”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2.1 按照 “贴近生产、贴近岗位、贴近项目,贴近学生”要求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

2.1.1 课程内容改造 致力于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在对岗位(群)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岗位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和必备的职业技能,确定课程及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

借助工作室平台,在为企业提供各类工程咨询服务的同时,建立工程资源库,为课程教学内容整合、项目化改造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并在第一时间将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引入课堂。真正做到实际岗位做什么,就教什么,将实际工程项目整合内化为教学项目,按照项目实施程序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并将职业资格考证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内。

2.1.2 教学法设计 根据高职生的实际基础,为了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开展学习,针对课程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确定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项目导向、任务引领”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如:在《建筑工程预决算》课程教学中,采取了双项目并行设计,根据预算编制程序及编制内容开展教学,其中一个项目贯穿教学全过程,设计了若干工作任务,另一个项目在课外同步进行迁移训练,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掌握预算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的基础上,能结合现行计价规则、地区和工程实际,完成实际造价员岗位的工作任务-编制预算造价文件,解决了学以致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学,在操作中不断遇到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循序渐进地培养岗位必须的技能。

2.1.3 实施“驾证式”考核,引入企业考核元素 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改革考试方式,实施“驾证式”考核。所谓“驾证式”考核,即每一门课程均采取知识考核+技能考核,学生只有两部分考核均达到合格标准,该课程考核才算通过。在技能考核中,考核项目设计与课程能力目标直接对接;考核实施突出过程考核、淡化期末考核,阶段考核阶段通过;考核标准设计参照岗位任职要求结合高职生实际基础,由校企双师共同制订;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形式,积极推行口试、综合答辩、情景模拟、实际项目操作等开放式考核形式。

高职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特别不喜欢死记硬背,通过实施“驾证式考核”,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考促学,以考促练,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项目操作考核,不断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应用能力,一步一步,循环递进,不断夯实基础。

同时,在技能考核中引入企业考核元素,对学生工作的独立性、完成工作的质量、团队协作性、责任意识、严谨性等进行同步考察,专项评分。实践证明,通过此考核,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对提高学生的软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1.4 教材建设 教材编写中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教材模式,根据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及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需要,按照项目任务进行专业课程的整合改革,改变教材滞后于实际的状况,按照“项目引领、教培融合、强调技能、依托实例”的原则,引入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核内容,在编写中引入实际工程、引入企业、行业和国家职业标准,校企结合积极开展项目化教材建设,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行业管理人员参与教材编写,紧密结合浙江省地域特色,以浙江省工程造价地域特色的案例为主,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通过几年的建设,本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3本项目化教材,其中2本为浙江省重点教材,开发5本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工学结合特色的校内自编教材及配套教学资源,建成工学结合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2.2 教师团队建设

2.2.1 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注重学历、职称建设的同时,“双师”素质专任教师的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浙广厦以工作室为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实施企业工程实践锻炼制度、工作室轮岗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授课轮岗制度等,在此基础上,打通课程模块间的界限,实施教师授课轮岗制度,以更好地把握所授课程的定位,加强课程模块间的横向、纵向联系,打造课程合力,紧密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各种措施,不断推进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实践综合能力,提高双师素质,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与此同时,还建立健全专业教学团队的管理、培养、考核和评估制度,形成激励机制,采用引进、培养和自主学习的方式,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综合职业素养、应用技术开发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本专业双师教师比例达到85%,建立起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以适应新教学模式,确保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2.2.2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我院与校外十余家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从造价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建设一支由行业专家、建设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构成的兼职教师库。建立兼职教师动态管理模式,根据学生评教等,实行优胜劣汰,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兼职教师选拔、培训、聘用等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实践技能课程均由“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和外聘兼职教师承担,同时保证每学期的兼职教师有一定的任课比例。通过几年的建设,遴选构建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合作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在人才培养中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3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构建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场所,浙广厦紧紧围绕“校企共建、产学合作、开放式教学、精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实训基地建设目标,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基地运行规范管理,构建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全员全过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

2.3.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室的新建和扩建以基本技能训练型和系统知识模拟仿真型为主。采取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等手段,通过整合、新建、扩建,逐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形成系统性强、仿真度高、环境真实、能充分满足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实训要求的校内实训基地。

浙广厦紧密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工程管理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基地功能,现已建成完全能满足工程造价专业实训教学的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建成了施工技术、测量放样、质量检测等专项技能实训室,建成了大型的1:1 建筑构造模型实训室,建成了能实现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的数字化造价实训中心,能满足工程造价电算化、招投标模拟、工程管理等综合实训教学的开展,学生在基地能仿真模拟或全真训练岗位工作任务,在实训中练习独立工作程序,养成职业素养,循序渐进形成职业能力。

2.3.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原有校外合作企业的基础上,依托工作室平台,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投入师资到企业建设“融入式生产型”校外实训基地,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参与基地教学,互惠互助,积极推广企业先进技术,为企业提供工程咨询服务,校企联动,将原有松散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建设成为深度合作、具有教学功能,产学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从而保证学生校外实践的培养要求,使职业能力得以提升。

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促进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积极地促进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教学的改革。同时,以工作室为窗口,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开放式的、共享型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教学服务,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研究服务,为地方或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进一步拓展实训基地的服务领域,扩大对外服务的范围和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工程造价专业的建设。

2.4 构建基地——专业——教研室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切实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构建了实训基地、专业和教研室三级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了质量监控工作程序。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实施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训实施前,抓好实训方案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顶层设计,建立实训交底培训制度;实训开展中,加强过程管理和督查,建立实践教学检查制度,及时通报实践教学过程中导学双方存在问题,加强沟通协调;实训结束后,通过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分析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实训教师的评价、征求学生的建议,并在第一时间向专业负责人(或教研室)反馈。

通过实施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保障实践教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螺旋上升。

2.5 启动特长生培养工程 以造价工作室为平台,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启动特长生培养工程,通过组织职业素养拓展训练,技能大比武,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组织校际比赛,选拔尖子生参加各类各级竞赛等,课内课外双线并行,目的是建设一支造价精英队伍,不断引领全体学生向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

同时,依托校外合作企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带项目走进工作室,校内教师进入企业技术服务,校企“双师双岗”互通,实现了“老师师傅化、学生工人化”,学生在工作室边做、边学,提前体验社会公司严格管理模式,感受随时面临淘汰的竞争氛围,师生共同为企业技术服务,学生提前达到顶岗实习效果。学生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均获得了优异成绩,学生进入企业也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脱颖而出,给企业带来效益,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3 结语

浙广厦基于工作室平台,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工程造价专业建设,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化,接近高职生实际,实施课内、课外双线并行的“理论一实践交叉融合”的学习模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保证了工学结合的实现。自2008年开始至今,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顶岗实习岗位对口率逐年提升,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及学校教学效果满意度高,好评率为85%,学生继续学习能力强,有大批学生在工作一年以后就成为单位的骨干。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及今后永恒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姜爱贤,孟亮,刘桂英.我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制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8).

[2]陈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长三角职教,2007(10).

第7篇

[关键词]校企共同体 一般本科 应用型 核心竞争力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曾经说过, “用昨天的方法从事今天教学是对孩子们(大学生)明天的剥夺”。为此,我国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不间断地改革、改进教育,大力实施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设卓越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所提及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别或类型[1],它是一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的办学层次,区别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和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亦即 “中间类型高校”[2],或称之为“一般本科院校”[3]、[4]。为此,国内越来越多的此类院校,尤其是象长沙学院等类型的地方新建一般本科院校,将重新审视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充分考量企业的诉求,从而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具有专业特色和企业“烙印”的核心竞争力,大大提升毕业生的企业期望值和行业附加值,真正提高专业对口就业率。

一、新概念的提出和界定

(一)校企共同体:主要指学校或学校的一个强势专业或专业群,选择区域内相关行业领域产业链长、成长性好的企业集团或多家企业共同成立一个人才培养的实体,开展丰富的多元合作。

(二)学分互认:是指针对学校教学计划中第四学年拟定的选修课程,根据学生所在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允许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同时,利用真实的施工环境聘请企业工程师进行现场授课,凭企业考核合格成绩单,可获取教学计划中规定的相应学分数。

(三)课程置换:是指学生在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同时,与该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的学生,该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业务特点,专门为这些“准员工”开办的特色专业课程培训班,但学校教学计划中却未开设此类专业课程。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校企共同体将尝试“课程置换”,即实现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双边“似等价交换”来获取学分。

(四)土木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核心竞争力:表述为“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第一,能看懂、读懂工程设计图纸,并能及时发现和指出工程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第二,能严格依据工程设计图纸,按照相关规程和规范进行正确的施工,并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发生的工程事故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第三,能在施工过程中锻炼自身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人文意识,做一个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出色管理者。

二、国外关于学生核心能力指标的发展研究经验

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提出的“以成果产出(program outcomes)为导向”的观点[5],已受到高等工程教育界的特别关注。一方面,针对“要求学生学什么”,能与工业界的用户一起,用长远需要的育才的眼光进行设计与改进;另一方面,也要针对究竟“学生学到了什么”,有一个全局性的考察与检验。美国ABET近几年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内容、务实的教育改革计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出11项学生核心能力指标(EC-2000)。除了保留原来注重提高学生数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以及师资、设施标准以外,被称为革命性的变革是工程专业认证的重点从教育输入(教什么)转向教育产出(学到什么)。EC2000的标准明确要求工程专业必须证实毕业生具有的这11种能力包括: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有根据需要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和一个过程的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有较好的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有应用现代技术和工程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都很值得长沙学院土木类专业群认真研究。

三、校企共同体产学研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校企合作落实不到位。

主要有二方面的原因:一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不管自身条件如何,总有一种办“学术型”大学的内心冲动;事实上,与一些老牌重点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人才培养“上不去”;但是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定位又使其人才培养“下不去”。二是学校用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经费不足;这样,一些学校对校企合作可能不是出自于内心驱动,或者有校企合作的愿望但学校又没投资金来做。

(二)校企双方难以找到深度合作的切入点。

原因在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专业建设和学术研究成果积淀少,为社会服务能力弱,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又没有行业背景,校企双方诉求不同,因此,很难找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结合点。由于企业也缺少与学校合作的兴奋点和切入点,校企合作中企业总是处于“被合作”,不能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共同体;这样,校企合作就容易出现流于形式和表面化情况。

(三)忽视人才培养的本科层次。

原因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没有很好的明确所属专业依托的学科,也没有很好的界定该专业毕业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的核心架构,更没有强调学习内容与工作的对应。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更应强调“人”,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然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往往缺失主导作用,合作的深度不够,企业更容易忽视本科人才培养的层次属性,致使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只强调技术应用、强调“物”,这样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很容易变成一种职业培训。

(四)忽视企业的利益主体到位。

原因在于:校企合作中,往往更多的是从学校角度出发,缺乏对企业利益的考量。因此,学校仍处于合作的主导地位,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由于培养对象的身份是学生,毕业后的走向未定,企业投入不见得能得到直接回报,所以缺乏热情。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必然追求,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也是如此。由于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难以保障,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直接利益的兼容,致使合作过程中校企之间缺少互惠互利的合作基础。

四、提升地方新建本科土木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核心竞争力的举措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长沙学院土木工程系与湖南长教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实现校企“学分互认”和“课程置换”,为企业“一对一”培养卓越工程师,变企业无奈的“被合作”为自愿的“求合作”。

(一)校企共同体集结典型工程案例强化识图能力。

长沙学院土木工程系选择湖南长教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15家本土企业共同成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引进企业资金500多万元,开展仪器设备、实训场地、师资队伍、课堂教学资源、技术服务、岗位培训等多元化的合作办学。为了提升土木工程类学生“懂”设计的技能,合作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曾承建的典型工程图集及图集中各部位的实物照片,彻底改变了《工程图学》课程传统的“平面”教学方法,实现了教材与工程图集配套、工程图集与实物图片相呼应的“立体”教学模式,学生的识图、读图的能力显著提高,为合作企业培养了高质量的施工一线“准员工”。

(二)校企共同体实现“学分互认”,理实一体提升毕业生施工综合能力。

根据教学计划,长沙学院土木工程系各专业安排了《建筑设备》、《工程机械》、《施工安全》等任选课。此类课程的特点是实用性、针对性很强,而涉及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少,并且要求授课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因此,在很长一定时间里,此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佳。然而,借学生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之际,利用真实的施工环境、施工设备、施工项目,聘请企业工程师现场讲授此类课程,一星期的短期培训将远远超过学校半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期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相对缩短课堂教学时间而有效的延长学生在企业实习锻炼的时间。最终,凭企业考核合格成绩单,可获取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此类课程所对应的学分;同时,学生还可以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施工组织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同一得到了加强。

(三)校企共同体尝试“课程置换”,拓展职业生涯新视野。

随着我国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的大力发展,该领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好。由于专业的相通性,长沙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部分学生开始在港口航道公司进行实习和就业。有些港口航道公司为培养高规格的“准员工”,提前来长沙学院土木工程系,将挑选出来的优秀学生集中进行6个月的对口专业培训。其中《工程水文》、《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水工钢结构》、《港航工程地基处理》等培训课程与长沙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桥涵水文》、《结构力学》、《钢结构》、《基础工程》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很相近。为此,校企双方达成共识,对上述课程进行互认和置换,实现专业之间的顺利过渡,打通与行业对接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职业生涯和管理能力。

总之,长沙学院作为地方新进本科院校,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长沙学院土木工程系结合土木类专业特色,以“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提高创新意识”为宗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生产一线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培养适应土木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可从事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学与研究等工作,努力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工程领域具有持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课题来源:湖南省2013年度教研教改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472)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19)2:30-34.

[2]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1)3:5-9

[3]彭秋发、孙占学. 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24(2):159-162.

[4]王恩华、王莲英.论我国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29(2):64-66.

第8篇

关键词:内涵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67-04

职业教育“三观”,即基于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本观、发展观和质量观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办学理念、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德育管理和校企合作等6个核心内涵要素。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航向,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人本化的创新管理,形成职业教育的特色及优势,积淀厚实的校园文化底蕴,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及素质提高,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使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1]加强内涵建设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新形势、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寻求特色化、高品质、现代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京高职校)在30年的办学历程中,尤其是“十一五”以来,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现代化办学体系,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取得了令同类学校和社会瞩目的成绩,被教育部誉为全国职业院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典型和风向标,引领全国职业教育向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目标迈进。

一、办学理念: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灵魂

30年来,南京高职校坚持不断内化“双元制”办学精髓,逐步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校企联合、多元开放”的办学模式和“一主两翼”现代学校制度管理体系,形成了“重技能、重实践、重企业、重能力”的“双元制”办学特色;坚持以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探索出“内涵求规模、质量求数量、服务求发展”的办学道路,培养了一大批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很强动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尤其是近3年来,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专业建设,稳步推进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合理、专业特色更加明显、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学校成为首批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校、国家级实训基地项目学校、国家级“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实验学校、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先后被国务院多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

二、队伍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生命之源

南京高职校通过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德育队伍建设工程、名师团队建设工程等建设,建立并实施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多维度的队伍建设方案,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精心打造“尚德精教,双师品格”的“双师结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以师德师能建设提升教师素质。2006年以来,学校全面启动研究生引进工程,来自国家“985”、“211”工程重点大学的70多名高素质硕士、博士研究生相继加盟南京高职校,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学校围绕“教师个人成长规划”目标,开展以“正师德、强师能、树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从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身上,让青年教师感悟到艰苦条件下教育的可贵和师德高尚;从综合素质拓展训练中,让青年教师感悟到团队的重要和合作的意义;从“我心目中的教师职业”主题演讲和“高职意识――校风解读”ppt活动中,让青年教师系统地思考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职业教育的使命感。

坚持走技能大赛培养名师之路。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学校高度重视技能大赛,大赛已经成为教学科研的常态化工作,坚持技能大赛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与社会培训相结合、与实训考证相结合、与教师成长相结合,覆盖每个教研室、每个专业、每位教师、每位学生。技能大赛有效地提升师生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精心搭建教师梯队成长平台。学校搭建了教坛新秀、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和市级以上优秀教师的“五阶梯”教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个体快速成长,形成梯队发展优势。在两年4个学期内,学校分别进行了教龄3~5年的“教坛新秀”、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教师”、中级职称以上的“骨干教师”、“优秀实验室实训车间管理员”,以及高级职称教师参加的“专业(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评选以常规课堂教学与专项教学竞赛相结合,通过教学水平、专业技能、教科研能力和班主任工作业绩等方面综合评定。两年一个循环的教师评优活动使各个层次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2]

以教学团队建设引领教师成长。2011年,南京市教育局启动了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创建工作,南京高职校先后申报了工程造价、物联网技术、基础通用能力、电子商务、楼宇智能化、建筑设备等6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并获得审批,成为南京市优秀团队数最多的职业学校。学校以市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平台,加速以校企共建工作室、教学工场等为载体的产学研工作,依靠教学团队的合力促进教师个体与团队的共同成长。

三、专业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之本

南京高职校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和新兴专业拓展作为规划的重点目标。同时,结合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办学实际,统筹规划专业发展,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和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为核心的4大专业群。

建筑专业群:以国家示范专业工民建专业和省级优秀示范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工程造价为核心,依托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等传统优势专业,与欧盟Switch-Asia“培训培训师”项目合作重点打造绿色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专业方向;与南京地铁公司合作重点打造轨道交通、轨道电气化等专业方向;与日本八重樱公司合作重点打造工程算量、CAD软件服务外包等专业方向。

电子专业群:以省级优秀示范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核心,依托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骨干专业,与熊猫电子合作重点打造SMT表面贴装与工艺、通信技术等专业方向;与中国电子集团十五所合作重点打造物联网技术、照明亮化工程等专业方向;依托建设部紧缺人才试点专业、省级示范专业楼宇智能化专业,与南京电梯协会合作重点打造建筑电气、电梯维修保养等专业方向。

环保专业群:以省级示范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省级特色专业装饰艺术设计为核心,依托“中德合作”实验班经验,与德国菲斯曼供热公司合作重点打造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太阳能与风力发电等专业方向。

财贸专业群:以省级示范专业电子商务为核心,紧紧抓住南京软件谷建设机遇,依托南京市软件人才培养基地,着力打造会计、文秘、营销策划、计算机网络、动漫设计与制作等具有广阔就业前景的财经商贸与信息服务类专业群。

四、教学科研: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务

近年来,南京高职校以丰硕的科研成果,成长为同类院校的4大“首批”,即省级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项目江苏集训地、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中国集训地、南京市教科研先进单位。

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创建了由组织、内容和运行3个子系统组成的“三三模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组织系统包括校内和校外、校级和系(部)级、个体和整体三方面。内容系统由质量标准、监控运行、反馈整改等三个分系统组成。运行系统实行“三线并举、三层监控、三级评价”。“三线并举”,即教科部、督导室和系三线并列;“三层监控”,即自我反思、教研室监督和系(部)督察;“三级评价”,即学生评、系(部)评和学校评。其中教学质量评价是关键,为改进教学、提高质量提供了直接的依据。[3]

实行内引外联、自主创新科研管理模式。科学制订并实施《产学研工作条例》,按照“相互需要、互惠互利、相互参与”的原则,探索产教结合的办学机制。依托以建材测试中心、数控仪器厂、南京南高培训中心、SMT教学工场为代表的“产学研”项目载体,组建可操作性强,并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技术研发中心、教学工厂和工作室,提升学校科研氛围和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2012年,学校正式启动“南京高职校科创园”建设工程,孵化产业成果,发展生产力,构建南京高职校的“科技梦”。同时,4名博士(后)领衔组建材料检测、材料分析实验室,争创首批职业学校省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健全科研奖励机制,提升科研绩效。制订了《教师教科研工作条例》、《教师教科研奖励办法》、《课题立项与管理办法》、《校本教材开发制度》、《精品课程建设办法》、《产学研工作条例》等,把科研成果作为系(部)及教师教学工作考评的重要指标,力求做到科研理念明晰化、科研意识习惯化、校本教研规范化、课题研究实践化、考核奖励常规化。[4]大力开展各级各类课题申报、研讨活动,近3年共有20项校级重点课题、30项市级课题、10项院级重点课题、10项省级课题获得立项和结题。教师累计公开近800篇,出版教材10部,出版专著1部,省级实训教学视频资源1份,省市级教学成果8项。

五、德育管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首要内容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是培养学生,学生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南京高职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健全“三自”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时空开放、分层管理的高职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和开放、多维、有序的高职教育新模式。

健全德育工作体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选聘劳动模范、有德育工作经验的技术能手担任专兼职班主任,尝试实施“导生制”,选派优秀高职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担任班主任的工作助手。学校通过加强德育理论研究,开展德育论坛、主题活动研究,不断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得到了大幅增强。

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升学生品位意识。学校坚持以活动为抓手,通过开展高职辩论会、周末文艺、社团巡礼、创新设计大赛、风采大赛、疏散演习、安全讲座等高职特色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意识、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在学生文化活动中,学校高度重视社团建设和管理工作,现有各类学生社团51个,其中省市优秀社团1个、校级精品社团10个。每年开展社团巡礼活动,全校师生共同评估社团建设工作,有效发挥学生社团在师生交流、专业成长中的桥梁作用。

重视文化融合,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学校坚持“五大校园”建设,即平安校园、文明校园、文化校园、技能校园、节能校园建设。通过营造氛围、礼仪教育、活动参与等,打造新型的高职校园文化。尤其注重营造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教室、实验实训车间,将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着重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以环境氛围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

六、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指标

学校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共赢”为主线,加强与博西华、菲斯曼等国际知名企业开展校企一体办学实践,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进行评价,共同组建基地,共同培育师资,共同开展研发,校企合作深度融合。[5]

学校实施基地资源共享,做到“车间与教室合一”。坚持“企业建在学校,学校搬进企业”的基地建设理念,与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深度合作。该公司投资1200多万元建设了1600平方米的校外BSHEA家电园区企业培训中心和校内BSH客户服务培训中心、机加工培训中心。学校还与博世力士乐、吉博力、布德鲁斯、菲斯曼等企业共建传感器与自动控制实训中心、液压与气动实训中心、SMT教学工场、建筑综合实训中心等66个国内先进的实训基地,生均设备值1.5万余元,位列全省同类学校首位。

实施师资资源共享,做到“教师与师傅合一”。学校建立了把行业企业专家“请进来”教、校内教师“走出去”学的继续教育制度,形成系级领导班子是“老总”,专业带头人是“总工”,骨干教师是“项目经理”,青年教师是“能工巧匠”,企业师傅是“监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6]先后安排140位教师到德国进行“双元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研修。他们既是学校的教学实施者,也是企业的生产者。一方面,他们参与专业培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企业义务接受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和员工培训,为企业创造生产和科研价值。

实施科研资源共享,做到“技术与产品合一”。学校和企业派出强大的科研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解决企业生产与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开发研制出新颖、可靠、实用的科技产品,把技术力量转化为生产力,开拓“产学研”水平的新局面。此外,学校还加强与同济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以欧盟Switch-Asia“培训培训师”项目江苏中心、德国菲斯曼公司供热技术南京培训中心为示范,不断引进科研项目,充分发挥技术载体和产业实体的作用,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手段的全方位创新。

职业教育现代化除了要具备上述6条“硬指标”外,还必须有国际视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软实力”的支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职业教育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我们正处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期,作为全国职业教育第一方阵学校,南京高职校理当成为首批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成为南京职业教育走向全国的领军者,成为引领中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的先行者。

参考文献:

[1]王金毫.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J].职教论坛,2012(11).

[2]张宁新.把握重点 抓住关键 扎实推进国家示范校建设[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5).

[3]张宁新.“三三模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0(11).

[4]张宁新.以创新教师发展机制提升学校整体水平[J].当代职业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