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光合作用对生物的重要性

光合作用对生物的重要性

时间:2024-01-05 14:36: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光合作用对生物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光合作用对生物的重要性

第1篇

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生物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深化生物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本文就讲授“光合作用”一节中进行素质教育的作法谈点体会。

一、利用光合作用发现史,了解科学实验的方法

教材在光合作用一节中首先通过几个经典实验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教学时,我重点介绍了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介绍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用水绵做实验材料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时,我简要介绍了水绵的生理特征之后,先请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过程”,然后提出问题:此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何在?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实验操作过程上找答案,惟独忽略了“选择实验材料的重要性”这个问题。我就引导学生结合水绵的结构特点: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叶绿体在细胞中又呈螺旋状分布。想到这样的叶绿体不仅受光面积大,也便于观察、分析和研究,并且强调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联系前不久刚做过的“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观察不到细胞质流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实验材料选择不当造成的。这样使学生认识到选择一种理想的实验材料,可以使实验结果明显可靠,也是成功的先决条件。通过这些讲述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而且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选择实验材料的重要性。

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创立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再实验再观察,直到找出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这不仅是光合作用发现的基本过程,而且还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从科学的角度看生物学教学的实验,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利用色素的提取分离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生物学知识都是在实践中得到的。生物学实验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也是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的有效渠道。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极好时机。如在光合作用中安排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实验中,毛细吸管划滤液细线不是太粗就是不齐,要不就是把纸划破,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后来学生自己想办法,不用毛细吸管,而是把滤纸在铅笔线处折叠,直接在滤液上划。这样的滤液细线不仅细齐,而且沾上的色素多,在滤纸上析出的色素带明显,学生不仅了解了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含量,巩固强化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提高了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三、利用同位素标记法,了解学科间的渗透作用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研究的深入,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教学中客观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促进知识的发散。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化学的发展关系密切。也正是由于理化知识的介入,才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例如,光合作用关于产物之一的O2究竟来自反应物中的H2O还是CO2,就是利用物理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来解决的。再如,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是利用化学方法——纸层析法来达到目的的。

另外,在生物教学中我还经常运用哲学原理。哲学似乎与生物学毫不相干,事实上量变与质变、运动与静止、内因与外因、对立与统一辩证的观点在生物学中随处可见。例如,介绍光合作用过程时,我说虽然从新陈代谢的角度看光合作用是一个同化过程,但是其中也伴随着物质和能量释放即异化作用。如暗反应中ATPADP+Pi+能量,我从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角度介绍说: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在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完成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实现自我更新的。

这样处理教材的目的是通过教材具体的事例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四、利用光合作用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结合生物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过一系列德育教育的渗透,可强化对学生的品德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资料和契机。光合作用意义之一是制造有机物。大家知道绿色植物的生存离不开自身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动物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结合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问题,给学生介绍我国目前粮食的现状。例如,我国的可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但是需要养活的人口占世界的22%.但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大批优质高产农作物相继问世,大大提高了单产量,缓解了粮食危机。光合作用意义之二是转化并储存太阳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中含有的能量是由古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起来的,这一问题谈到了化石能源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能源承受着巨大压力。美国科学家在1978年成功地培育出能直接生产能源物质的植物新品种——“石油草”,这种植物的茎秆被割开后,就会流出白乳状的液体,经提炼就得到石油。这样不仅开辟了一条开发能源的新途径,还能降低使用煤炭、石油等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上述方法,一方面以危机感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质,还很好地体现了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精神。

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环境教育 渗透

高中生作为未来祖国的主要建设者,只有他们明确树立环保意识,才能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高中生物中渗透一定的环境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生物学和环境教育的关系

首先在新课标中明确在高中生物学的课程要求中添加了环境教育。其次,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其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和环境有关,比如基因突变就和环境有关,植物的生长,发展与环境有关,动物的繁殖与环境同样有关系等等。也正因为这千丝万缕的关系,将环境教育渗透其中既简单又有效。新课标对环境教育提出的要求也很简单,要求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并且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现在的生物课程中增加了三个章节即:指南、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来辅助环境教学。基于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生物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将环境破坏对人、物带来的影响来使同学们自己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老师也可以对生物的多样性的讲解来引导学生自主发散思维或者研究发明一些小的环保产品。现阶段的生物学和环境教育之间的渗透主要还是在新增加的三章内容中。指南,主要是向学生阐述我国现阶段的环境形势以及针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提出的要求,剩下两章内容则是教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关系。[1]

二、渗透方法

1、在教学过程渗透

所谓渗透就是在不知不觉间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生物课堂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知识,除了那三个专门的章节之外,平时的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那三章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明确一些观点和认清形势并且对我国环境有了系统的认识,真正行之有效的还是长期的渗透。比如高中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基因问题,老师可以将现阶段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的种类,数量简单介绍给同学,让大家形成一种意识,当环境达到某一特定状态时会对生活在其中的物种带来灾难。之后再详细讲解基因突变的各个过程,环境会对基因造成影响是基因知识的一部分,但在课程开始之前强调这一点,之后再进行讲解,学生不仅会记住基因的知识,也不会忘记环境的影响。再比如对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也可以很好地渗透环境教育知识。我们知道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调节能力,食物链中的不同生物之间都有关系,如果没有人为的破坏各个物种之间的发展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但是当环境破坏之后,很多物种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由于人为的破坏环境造成物种灭绝,即使没有灭绝,由于环境的污染生物原有的一些特性也会被破坏。比如鱼被污染过后被人吃掉之后可能会使人中毒或者某些金属元素含量超标。这样的有针对性的讲解可以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环境破坏可能给每一个个体带来灾难,并且这些潜在的危险离我们并不遥远,进而自觉地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激发环保热情。这样的效果不比系统教学差。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播放一些有针对性的视频,比如之前的郁郁葱葱草原变成现在的沙漠等,通过视觉的冲击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环境形势的严峻,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实践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在各行各业都适用。生物学中要求同学环境保护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老师完全可以脱离教室,带大家实际走出来看看周围的环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带学生参观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比如水泥厂、造纸厂,看看产生的工业废料是如何处理的,看看烟囱中的黑烟,看看管道流出的废水。没有条件的就可以带同学们在校园附近看看,看看路边的垃圾袋,看看随处可见的纸张,看看小餐馆的一次性筷子等等,那些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东西都在破坏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只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而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同学们直观的看到我们生活的现状,直观的感受环境污染。通过自身的感受加上课本知识的辅助,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我国现阶段的环境现状,和破坏环境的种类。从而使同学们更加坚定环境保护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护环境。同时通过实践也可以加深同学们和大自然之间的感情,让大家更好地感受我们生活的地方,感受刻不容缓的环境保护形势。[2]

3、探究式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同时也是渗透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生物学中有很多知识都是可以进行探讨的,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的过程。可以让同学们自己讨论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加深对光合作用的印象,同时在同学们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就可以自己发现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不能及时的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甚至过多的二氧化碳还会抑制光合作用。

4、组织讲座或班会

针对生物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环境保护内容开展主题班会,或者请当地的环保部门针对当地的环境状况、环保措施进行讲座。在班会中,大家可以自由讨论我们身边破坏环境的现象,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保护环境小建议,也可以针对现有的资源不合理开发和物种灭绝加速这一现象展开讨论。最后同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比如地球一小时等。在高中,这个学习紧张的环境中这种专门的时间专门的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

三、结语

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高中教育是初级教育的最高阶段,也是学生的思想水平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时期。从高中开始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树立环保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高中生物课堂的环境教育渗透方法还有很多.因此,生物老师在授课时要认真挖掘所讲内容和所处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环境教育。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太阳;生命之源;重要性

一、太阳引力对地球的作用

太阳是维持太阳系稳定的主要星球,地球等行星绕着太阳公转。太阳以及月球的引力不仅给地球的海洋带来永恒的潮汐,更重要的是让地球获得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自转速度。这个自转速度让地球产生合理的地磁场,地磁场对地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保护盾”,可以抵挡大部分致地球生物于死地的“太阳风”(当太阳内部活动剧烈,发生大爆炸时,太阳表面黑子群数量增多,太阳喷发出大量的高能量带电粒子,这些粒子形成了“太阳风”),减少来自太空宇宙射线的侵袭,使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如果没有了这个“保护盾”,外来的宇宙射线,会将最初出现在地球上的生命形态杀死,生命根本无法在地球上存活。

二、太阳是生命的起源

1.太阳能作为最原始的能量创造着生命

在地球早期,强烈的地壳、火山活动使禁锢在地球内部的挥发性物质不断地喷发出来,形成了地球的原始大气。其中含有氨、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氢气、水等无机小分子,这些成分在太阳产生的紫外线、闪电、高温和宇宙射线的共同作用下,合成氨基酸、脂肪酸、核苷酸、单糖等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这些小分子有机化合物随着雨水汇集而形成原始的海洋,这就是霍尔丹所谓的“原始汤”,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适当的条件下,有机小分子逐渐结合成为更复杂的蛋白质、核酸、多糖、类脂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越积越多,并相互作用,聚集构成了各种独立的多分子体系,经过进一步演化,多分子体系结构、机能的日益复杂和完善,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由此产生了原始生命。

澳大利亚发现的距今35亿年的瓦拉翁纳群中的丝状细菌化石,是最早具细胞结构的化石,这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次飞跃,使得地球历史从化学演化阶段推向生物演化阶段。

2.太阳能在生物起源和进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原始大气是没有氧气的,从非细胞形态的原始生命出现开始,到具有细胞结构生物的产生,大气中仍然缺少氧气。因此,它们只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异养生活,以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为养料,依靠发酵的方式获取能量。直到约27亿年前,出现了含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如燧石藻、蓝绿藻等,一种新的生命演进过程――光合作用发生了。这些藻类能利用太阳辐射出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成了最早的自养型生物,并且它们能通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改变了大气的成分。当大气中游离氧的浓度不断增加并达到一定浓度比例时,生物的代谢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厌氧生活发展到有氧生活,使地球上其他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得以发生和发展,大大促进了生物的进化。

从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分裂并发展成为复杂的生命形态都是阳光的杰作。生命的本质含义就是把太阳的光能变成物质的新陈代谢。

三、太阳对生物的作用

1.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都是来自太阳的光能

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只有不断输入能量,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有序性。几乎所有的绿色植物和一些体内有光合色素的原始单细胞藻类、细菌类都要依靠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来获得自身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即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他们被称为光能自养型生物。所有的动物和其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异养型生物,他们则要直接或间接的依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以进行生命活动。

2.万物的生长,生物的进化,都离不开阳光

太阳除了提供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外,它还影响着植物的分布,影响着动物的体色、习性,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各项生命活动。

从最早的藻类植物开始,到相继出现的各种绿色植物,不仅能将光能转换利用,还能通过吸收阳光,释放需养型生物赖以生存的氧气。几亿年下来,它们通过阳光制造的氧气为这个世界锦上添花,为更多生命形式提供了可能性。而太阳光照地面的角度,还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环境,这些都给生物产生多样性带来影响,让生物得到进化。

四、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百川归海,海面的水在阳光下蒸发变成云,然后变成雨降落大地流向江河,又汇入大海,正是阳光的作用才使水的大循环成为可能。太阳通过海藻经历了40多亿年的努力,才形成了保护地球生命的臭氧层(生物对阳光十分挑剔,生物在大量的紫外线环境下无法生存,臭氧层能极大地减少紫外线对生物的不良影响),从此海洋生物才得以走向陆地,为生物进化成大型生物乃至智能生物创造了条件。

第4篇

一、问题设计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提问环节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进行问题设计,能够有效的提高提问环节的课堂效率、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合理的设计课后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课后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使生物教学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及法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帮助学生熟练的掌握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同时,课后问题还能够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发现自身在学生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自发的进行改进,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说,合理的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问题设计,对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教学胜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生物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1.加强问题与关键知识点间的联系

对初中生物教学的问题进行设计,首先要注意问题物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确保问题能够与关键知识点紧密结合,才能够让问题完成其根本任务一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因此,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问题设计时,要着重加强教学难点与问题的联系。举例来说,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一直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教师让学生列表说明针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存在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认识,防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产生混淆。

2.合理的控制问题的深度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由浅人深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提问时国与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发掘,而忽略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便会让学生对生物教学产生畏惧,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而合理的控制问题的难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可以是学生在解决问题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问题设计时,应当恰当的安排问题的难易程度,让学生跟随问题的指引,不断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达到提高学生生物水平的目的。例如,在讲解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时,教师可以首先考察学生对细胞器的辨别能力,让学生根据形状对不同的细胞器加以分辨,然后再进一步的对不同细胞器的功能进行提问。当学生完整掌握细胞器的功能后,教师便可以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分析失去某种细胞器后细胞的表现,从而提高学生对细胞器功能的认识程度,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细胞器的相关知识。

3.让问题设计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加强问题设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此外,将生物知识寓于实际生活当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让生物知识成为指导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最终全面的促进学生生物水平的提高。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与实际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莫过于生物的种类,教师可以在讲解不同生物类型的特点时,让学生以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为例分析其属于哪一纲,并说出该类动物的特点。

第5篇

关键词: 实验教学法 高中生物 教学应用

生物是一门研究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学科,在整个科学发展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当前生物教材上很多概念知识都是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实验总结推理得出来的,人们通过实验探索生物世界,同时利用实验学习巩固生物知识。

一、当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一直是一个被忽略的环节,教师演示实验也只是机械地将教材上的实验重复一遍,缺乏创新,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机会更是比较少,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新课标明确规定学生要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实验的作用,积极加强生物教学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性实验,抓住实验这个契机,有效激发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科学性。

实验方案的设计首先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从实验的最初设计、装置准备,到实际操作及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各个环节都要有科学依据,不能无中生有。在实验开始之前,首先要确定它的指导理论是科学的,还要有与该实验相关的科学研究资料,并认真加以佐证,如此实验才有操作的意义,实验结果才有可利用价值。

(二)探索性。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做好课本上的实验的同时,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设计操作探究性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积极研究,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操作性。

生物实验的设计在整体上要与学生的基础知识相贴合,与现实状况相匹配。实验材料可取,试验方法可行,实验现象可见,用时适当,这样的实验才具备可操作性。否则,实验设计的再好,但是可行性差,以致学生无法完成,这样的实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实验的策略分析

(一)多给学生实验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实验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较易激发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的浓厚兴趣。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实验的操作过程,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欲望。生物实验操作是一个复杂而精细过程,有时要不断重复和尝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最终实验的成功会带给学生巨大喜悦和鼓励,进而深化为对于生物课程、对于科学的热爱。所以说,通过实验这个契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参与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践,亲自动手做实验。

(二)提供学生认知的学习情境。

高中生物课程中包含很多概念、定理知识,高中生受自身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单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和阅读教材,很难真正理解。而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实验,模拟再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概念抽象,学生很难通过想象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发现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有机物,教师演示完成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推理总结,学生通过观察和参与整个实验过程,就如同参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如此一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化学方程式的认知会比较透彻,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也会有所理解。

(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我非智力超群,更不是理解能力过人,我只是热衷于观察,而这种极其精细的观察能力可能优于众人”。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这句名言道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而通过实验能有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如“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裂变”、“观察植物的叶绿体构成”等生物试验。而在使用显微镜观察之前要进行标本采集、临时装片的制作等,这些操作技能只有在实验中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和进一步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生物实验要求严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只有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的步骤进行操作,才能够获得实验成功。因此学生在操作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来做,并认真听从老师指导。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结语

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教师要重视并有效利用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加强教师演示实验的同时,教师要多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多给学生提供参与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指导学生分析总结实验。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建永.浅谈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运用[J].学周刊,2014,03:117.

第6篇

让学生的思维彻底活跃起来:1998年洪水泛滥是由人类滥砍滥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引起。近年来,荒山数量不断增加,稀有物种不断减少,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非典”“禽流感”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恐慌。听说过“多利羊”吗?等等。

二、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迎合学生的口味

传统的教学方法太过死板,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对生物课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1.比喻方法将概念具象化。

细胞膜、蛋白质、ATP等都是一些抽象的物质结构,教师单纯地讲解概念,学生理解与记忆都会存在困难。而将它们分别比喻成花生米、花生糕、汽车的燃油,细胞膜如花生米一样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蛋白质的结构如花生糕一般,ATP像燃油一样为人体提供能量。

2.口诀谐音助记忆。

物质出入细胞膜一是可以通过主动运输:口诀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浓度由低到高,“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二是通过自由扩散,口诀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不需要载体,且浓度由高到低。八种必需氨基酸的记忆口诀可以为“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有丝分裂过称为“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铜硼锌氯铁钼猛”记成“铜棚新炉贴馍馍”。

3.比较法教学。

生物教材中的概念非常多,且许多概念之间存在类似之处,极易混淆。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生物界;主要能源-糖类,直接能源-ATP,储备能源-脂肪,最终能源-光能。这种具有相同之处的知识点,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进行对比性记忆,学生就会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教学效果会变得非常显著。

4.用联想法发散学生思维。

如:爱因斯坦生活的年代,有一位漂亮的舞蹈女明星,不喜欢风流潇洒的公子哥却对爱因斯坦情有独钟,以至于后来写信告诉他,希望以后和他结婚,这样他们的孩子将来既长相漂亮又有高智商。然后话锋一转,将问题留给学生,“如果这位女明星可以达到心愿,他们的后代真的会像她所说的那样吗?”再比如,将绿色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模拟光合作用,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这都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联想之后教师再顺势给出专业的讲解,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5.重点知识实验化。有时实验课的效果远超出教师的估计,学生多动手、多做实验,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动了学生的大脑。教师认为原理很简单,但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可能就会发现许多问题。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这是教育学生的极好机会。所以教师要意识到实验法教学的重要性,上好每一堂实验课。

三、优雅风趣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

相比一脸严肃的教师形象,学生更喜欢自己的老师像朋友一样,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更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枯燥、抽象的理论教学,学生不喜欢好好听课,教师有时也会变得异常烦躁,但教师只要合理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做到“雅俗结合”,用风趣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就可以将繁杂化为简洁,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高中生很多都有抽烟的习惯,而很多学生只是去模仿,去不知道抽烟的危害,怎么去教育学生呢?在介绍细胞癌变时,我以相反的态度告知学生:“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差不多有4000余种物质。二是抽烟可成为医学专家。身边生病的人可以找你交流经验,实践出真知嘛!甚至哪天得癌症了,更是可以告诉别人自身的亲身体验”。这样,将急切之意化为蕴藉之语,幽默方式有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让课堂延伸丰富发展学生

第7篇

一、“细胞及细胞的生命活动”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教科书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活动,在制作和观察临时玻片标本的同时,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从而进一步理解细胞的概念,宏观地理解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使学生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认识细胞是生物体遗传、生殖、发育和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基础。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认识,以图片形式展现,让学生初步认识其条件和意义。整个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利用教学挂图、教学课件和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认识。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时,要将问题深入浅出的处理,为高中生物教学埋下伏笔,这样既增加了生物教学的层次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高中生物是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上,从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入手,从微观角度系统阐述了细胞的各种结构和功能,继而顺着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等组成细胞的生命大分子物质的学习,为进一步认识细胞的微观结构和理解细胞的功能夯实了基础,然后分模块逐步认识细胞结构和功能,深层次的理解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运输方式、能量供应和利用机制,最后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例,侧重揭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实质,重点阐述生物的生命活动与其物质基础和精细的结构密不可分,与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能量转化利用息息相关,最后才从宏观角度阐述细胞的分类、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整个历程。 

二、“生物的遗传与进化”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从常见的生殖方式入手,引出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知识,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让学生知道能够使后代出现亲代相似性状的是遗传物质DNA在起作用,接着先后展开了人的性状和性别决定方式的认识,继而了解常见遗传病的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对于优生优育、预防遗传病发生以及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则重点介绍。为了增加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前景的理解和憧憬,课本特别以“多莉”羊的产生、“抗虫棉”的培育、日常生活常用的发酵技术等,简单陈述了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和生命健康的意义。这种安排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同时又要求初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为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发挥穿针引线、引路搭桥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遗传学知识的基础上,先认识有关遗传学基础概念,继而认识遗传因子的发现、性状遗传的基本现象以及遗传现象的检验,从而总结遗传的基本规律。接着从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性细胞产生的特殊方式和受精作用,从而引出了遗传物质、染色体、基因的概念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再重点介绍基因的结构和功能、DNA的复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再自然导出遗传密码的发现及其意义。在认识和理解基因传递规律的过程中引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变异知识;从学习理解遗传过程中基因频率的改变等知识点,为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奠定基础。在理解基因的基础上,从生活及生产实践中,自然而然让学生对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重点认识和理解,继而详细重点学习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以及应用。 

长期教学实践,真实感受到初中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尤其生物遗传和进化这个模块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体现生物教学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科学技术价值观精神,体现生物知识的“实践应用”这一高考热点上非常重要。 

三、“稳态与环境”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从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入手,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最基本的生态学知识,重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两大功能,是通过课本上碳循环图片,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认识,总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学生能力目标培养上,主要侧重学生的识图、观察和分析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 

高中生物通过对细胞内环境组成及作用的认识入手,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继而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学习,使学生从局部和个体两方面,抽象理解稳态调节重要性,尤其深刻地阐述了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和免疫的调节机制及其作用。生态系统部分,在引入群落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理解生态系统成分、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及作用,在初中学习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两大功能的基础上,还阐述了第三大功能---生态系统信息调节,最后自然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维持。这种安排符合生物学从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这种局部到整体、多样性到共同性、生物与环境的相统一的观点。尤其通过一些社会调查、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和课外探究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大胆质疑和创新的科学品质。关注我国生物资源、人口、环境、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认识我国生物科技发展成就对人类生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总之,生物教师必须在全面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全盘梳理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的知识点,并且在这些知识点上恰当的连接、过渡、拓展和提升,有效的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使学生技能适度提升,生物素养进一步提高。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专业和以及教育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 方红霞.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4(8). 

第8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活;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注重生物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这既是新课程对生物教学的要求,是着重培养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是现行教学中学生学习与生活脱节,不能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缺乏生物课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自然也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障碍和短板。

理论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人本身就是生物,高中生物知识有很多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而且高中生已具备了很多与生物相关的直观生活经验。例如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有过的“腿抽筋”即生物教学中的“抽搐”,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是因为缺钙,贫血中的缺铁性贫血和补血用品中都富含铁等现象,这些知识都可以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作用”时加入教学;同样人夏天为什么要出汗?出汗后又为什么口渴等加入稳态教学;将对“不干不净,吃了不生病”的理解加入到免疫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生物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部分问题,从而知道学习生物的现实意义,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所以,生物教学联系日常生活,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现实有效性的认识,从而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采用将日常生活知识贯穿于生物知识教学中的方法,不但能让学生明白生物知识是有用的,可以解释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还能将抽象的知识用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降低对生物知识理解和运用的难度。

例如我们在学习“生物中含量最多的是化合物水”时,可结合鲜草与干草,新鲜粮食与干了的粮食的重量变化来说明;在讲“水的分类与作用”时,可结合“种子晒干后仍能发芽,而高温炒干则不能”来说明自由水在温和条件下会失去大部分,而结合水不能失去的问题;用老年人皱纹多,消化能力弱,而婴幼儿皮肤水灵,消化能力强来说明“同种生物中含水量越多代谢越旺盛”;结合腌制的鱼肉不易腐败来讲解“微生物在高浓度的盐溶液环境中无法吸水生存,甚至失水死亡”。由此可见,将生物知识和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态联系起来,学生就可以直面感受生物教学中的现象,从而将生物知识具体化,降低了知识理解的难度,学生就能更容易地掌握和理解生物知识。

生物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通过将生物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有运用生物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矿物质元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时,来教会学生在农业生产中,在没下雨时施肥,要将肥料配成溶液,将矿物质元素变成以离子形式、主动运输的方式更容易被吸收;施肥前松土,能增加土壤含氧量,促进根的有氧呼吸供能,促进根的生长和对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合理密植”、“轮作间作”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正其行,通其风”能增大CO2浓度,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简简单单的一个生物知识点,就能让学生掌握到农业生产中大量而具体的实际问题,这样看来,生物知识不是单一的让学生解决学习成绩问题,更能让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这些知识或许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培养学生将生物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能力,不只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这种方法,还要让学生主动地运用,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

其一,在学生学习到生物知识后,教师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小实验,让学生在自己的动手过程中,真实的了解“生物知识是有现实有效性的”。比如,教师在讲解光合作用中的“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时,可以让学生找来豆种在无光和有光条件下分别培植,几天后再来观察两者的区别,从而让学生明白为何市场上卖的豆芽大多是白色的,叶绿素的合成必需光的道理。在整个动手中,不但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知识原理,更能让他们对知识的学习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从而在教学效果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或课余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生活常识或其它学科知识拿出来,用生物知识对其解释,让学生养成“将生物学习常态化”的习惯。比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垂涎三尺”等知识,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积累的常识或谚语,当教师教会学生用生物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后,这些常识或谚语,就能变成生物学科中的遗传和变异、条件反射等知识点。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如果将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知识巧妙的结合起来,不仅能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学生物,处处学生物;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第9篇

关键词:生物课外实践活动;初中生物课程;作用分析

生物课外实践活动对于课程的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广大教师立足于生物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力为主导方向,将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处理与充分利用,对于提升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效果与个人技能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意义

第一,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课外实践活动相对于课堂教学具有不可比拟的教学优势,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印证生物理论的正确性,让学生通过实际考察对生物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与直观感受。与此同时,课外活动的探究性与学生的好奇心具有高度的匹配性,学生可以在实践操作中保持长时间的关注度,避免课程教学中抽象的理论性,以实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学习技能的终极教学目的。

第二,生物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拓展教学空间。传统的生物课程教学模式主要以抽象的理论教学以及教师的课程讲解为主导,学生在单一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在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创新教学方式,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生物规律,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

第三,生物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实践活动相对于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自我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突破了传统理论教学方式的僵化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更为直观的作用。

二、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

第一,校园生物园地的课外研究形式。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加大,许多院校都开辟了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生物园地,拥有专门服务于生物课程教学的专业器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生物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生物操作技能与科学素养。比如,教师在讲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重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实际观察,在调查分析中了解生物光合作用的核心原理,将教学内容与生物实践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第二,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具有调查性质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教学资源具有差异性的学校,教师可以采用调查研究的形式开展课程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现代生活方式与生命健康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学习的形式,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合作交出调查方案、目标群体、人员分工等重要信息,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区或者社会生活中,了解生活方式对人们生命健康带来的影响,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并编写调查报告。教师依据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仔细的讲解与分析。学生通过进行社会调查实践,不仅加强了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提升了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以专题实践活动的形式深入社会生活。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将教学形式生活化,采用专题实践活动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比如,在学习环境的污染与保护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订周详的调查计划,以学校周边地区为重点调查目标,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对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不同形式的环境污染开展长时间的追踪调查。大量的环境污染信息收集、走访社区行动、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学校周边地区的环境现状,并且依据调查结果形成完整的改善环境现状的调研报告。在专题实践调查的活动开展中,学生不再是浅显地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是在实践活动操作中,在理性分析思考中形成自己的个人观点,产生更具价值的学习结果。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占据重要的教学地位。学生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深入社会生活的实践操作中,了解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对该问题的实践了解,产生原因以及解决方式都形成了个人独特的思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优化课程设置,在创新教学方式的过程中现实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实践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中,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生物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避免了孤立思考带来的局限性,保证教学活力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文豪.初中生物探究活动的价值与意义[J].生物学教学,2012,7(2):70.

第10篇

一、夯实基础

不论是进行那个学科的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都是学生学好该学科的前提。在校生高中生物时,教师要确保学生对于课本内容足够熟悉,并且已经牢牢掌握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学生在遇到一些考察生物学基础知识点的题目时才能又快又准确的作答。例如对于有关现代生物技术相关知识点考察的题目:要使表现型不同的母牛生育出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小牛,最重要的技术是什么?A.人工授精;B.细胞培养;C.胚胎分割移植;D.显微注射技术。对于这个问题,高中生首先要明确各选项中名词的具体含义,然后才能开始分析做题。因为来自同一个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z传物质,因此表现型不同的母牛生育出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小牛最可能的原因是采用了胚胎分割移植技术。胚胎分割的特点是来自同一个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胚胎分割可以看作动物无性繁殖或克隆的方法之一,所以这一题应该选择胚胎分割移植。对于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与运用能够帮助高中生在解题时节约时间,并且能够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解题体验,给学生带来成就感,让学生能够更加顺利的解题,从而更加喜欢生物这一学科。

二、注重课堂提问

高中生物老师在课堂上适时适当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思维以及主动求知欲,并能够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旧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课堂提问还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能够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正式上课之前,生物老师可以进行一些记忆型提问,了解学生对于之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对于植物激素相关知识的提问,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植物五大激素是什么、它们的生理作用是什么以及列举相关的应用案例,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进而到达巩固旧知识的目的。

三、重视题目的讲解

在学生做完题目之后,教师要及时的对题目进行讲解。高中生物老师在讲解题目时要围绕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要能够弄明白出题者的出题意图,让学生能够清楚自己错在了什么地方,是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工作,有效地避免再次出错。例如题目谷类植物在一定光照下,若要增加产量,可以相对增加空气中某物质的含量,这种物质是()。A.氧气;B.氮气;C.一氧化碳;D.二氧化碳。对于这个题目的讲解,生物老师要清楚出题者要考察的是光合作用中暗反应的具体过程以及物质转换,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暗反应的相关知识点,加强学生对于光合作用中暗反应有关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如暗反应发生的场所是在叶绿体基质中,条件为不需要光照,需要多种酶参与以及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与光反应比较有何异同等。又如对于人体免疫系统相关知识进行考察的题目: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皮肤的屏障作用;B.溶菌酶的杀菌作用;C.吞噬细胞吞噬细菌;D.给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在讲解这道题时,生物老师首先要确保学生明白特异性免疫的含义,特异性免疫又称活的性免疫,是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的能力,选项中,皮肤的屏障作用与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免疫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与吞噬细胞,即C选项所说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因此这一题应当选择D选项给易感染人群接种疫苗。此外,高中生物教师对于一些课本中没有涉及到但是题目中遇到了的知识点可以适当的向学生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让学生对生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更加强烈,对生物学展开进一步的探索与学习。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解决生物问题时想要提高高中生的解题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于课本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教学活动中要回归课本,要清楚地认识到课本的重要性,此外,生物老师还要重视题目的讲解,要清楚出题者的意图,教学生一些解题技巧以避开出题者挖的“陷阱”,督促学生做错题集,以便学生有针对性地改掉自身的错误,更好地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巩固与复习工作,如此一来,高中生的生物解题能力将得到明显提高。

第11篇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使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约有十年的时间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插图,也增加了诸如“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小栏目;每一章节从文字方面看,学生可以自行通过阅读学到并巩固的东西越来越少。

二、识图教学的重要性

教材插图是记载、描述、再现生物学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把丰富的生物学信息,复杂的生物本文由收集整理现象浓缩,微观的物体宏观化,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直观化、形象化、简明化,因此在教学中认真细致的引导学生识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及增强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理解、掌

握、巩固和运用。

三、加强识图教学的方法

1.识图时注意图的种类

教材中图的种类很多,从名称上分有写意图、示意图、形态结构图、剖面图、模式图;从大小上分有宏观的、微观的。

2.识图时注意图的顺序

插图是为了说明某一生物学知识,各结构之间具有一定的顺序,理清顺序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如对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知识的识别,一般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记忆;对于视觉、听觉形成过程图的识别,则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识别;对于植物蒸腾作用示意图、根的吸水图,是从下到上按序识别;对于较为复杂的图,还应配以挂图、板图、投影片、实物等予以讲解,以便学生明白。

3.识图时要抓关键

识图时抓关键,以便有明确的目标,就可以理解所学知识。教材中有些插图隐含了一些不易发现的知识点,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深入挖掘才能得到。

4.识图时要注意规律

识图时要注意图的规律,便可将零散知识系统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便于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于人体心脏图,若让学生单一的记忆,比较纷乱繁琐,很难掌握;若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有规律可循:心肌较厚的一边是左半部分,内流动脉血;另一侧是右半部分,内流静脉血;四腔五管,三进(静脉血管)二出(动脉血管)等。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有关心脏的难点便可迎刃而解。又如肾单位结构图的识别等。

5.识图时要注意结合课文内容

教材中的插图,往往与课文重点内容息息相关。图把抽象内容直观化,识图时让学生结合课文既可以看懂图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叶的结构》一节中有这样的内容:大多数植物的栅栏组织含叶绿体比海绵组织中的叶绿体多,因此叶片上表面颜色往往比下表面颜色深。

6.识图时要注意对比

对比是区别和掌握图形特征的重要方法。如对比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图就可知二者的共有结构和特殊结构;对比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便会明白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保

卫细胞含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7.识图时要注意图的整合

图的整合是指把几个相关知识的图集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表达某一知识的系列图,图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加工、迁

移和应用。如把桃花图、桃的果实图与种子示意图放在一起就可形成一个开花传粉结实图,学生会从中知道胚珠发育成种子,珠

被形成种皮,子房发育成果实等知识。

8.识图时要注意局部和整体的联想

如讲“尿的形成和排出”一节时,肾单位的结构是该章令学生感觉非常抽象和头痛的知识点,在讲肾单位结构时,先让学生围绕肾单位形成尿液这一结论进行思考。

9.识图时要引导学生绘图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在利用插图进行教学时,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外,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审美能力。有些插图能全面考核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运用能力,因此在识图的同时,要训练学生绘图。

四、识图教学后的考核

当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某一图的有关知识后,教师需对其进行考核,使学生所学得以巩固。因为在平时考试、中考升学考试中,识图属于考核的一大项,教师平常的考核可以采用竞赛方式进

第12篇

关键词:中学生物;德育;渗透

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上文化课,因此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学科教学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常规、最基本、最必要的途径。因此,中学生物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寓德育于生物教学之中,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既让学生学到完整系统的生物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并陶冶其道德情操。下面我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如何渗透德育。

一、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现代社会的高素质公民要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能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学生物课堂中有很多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要注重这方面的引导。例如,在生态系统组成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让学生讨论人与其他生物、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在“保护生物圈”一节内容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召开“国际保护生物圈”研讨会,学生可以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另外,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等这些重要节日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宣传活动,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注意思想品德的渗透,因为教材基本上是按知识体系编写的,德育方面的内容缺乏系统性,但教学过程是广阔的天地,它包括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教师道德、师生关系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都可进行德育。课堂中组织教学、分析讲解、质疑讨论、板书笔记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也能影响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方面的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态度、对学业的态度也会影响学生。教师还要对学生严格要求,用心指导,所有这些都有教育作用。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之间的协作,讲课时经求学生的意见,同学生一起讨论,也强调同学之间的协作,有疑难相互探讨解决,有错误、缺点相互指出改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团结协作能力。总之,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寓于教学的全过程,我们要做到全过程育人。

三、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

教师要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要让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生物科学史,生物科学家的事迹,科学探究的程序等,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世界观。如果教师对生物教材中的这些丰富的德育内容认识不足,就会不自觉地削弱生物课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在实验课、探究课上我们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要让学生分组实验,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做实验、搞研究时,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和创新精神的教育,还要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让他们养成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美德。

四、在课堂中渗透对学生合作意识的教育

我在讲授生物之间的种内互助时,通过蚂蚁群体生活、蜜蜂群体生活等学生常见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集体成员之间的团结对于整个种群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这些简单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可以说明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性,进而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明白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互相帮助,从而提高成绩。又如在讲光合作用一节课上,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在讲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的过程中,当讲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普利斯特利等许多科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实践探索以及在同伴的团结合作下才完成的时候,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件事情靠自己闭门造车、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依靠集体的力量,具有团队合作意识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五、在小资料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都是我国十分古老的物种;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豆、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我国。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如新疆虎、野马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通过这些材料的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