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

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

时间:2024-01-05 17:06: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

第1篇

[摘 要]工艺美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因此要求工艺美术设计师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学识与修养。一个出色的工艺美术设计师必须具备艺术家的才能,掌握多方面的表现技巧和表现手法,具有较强的工艺设计理念和满足人们生活上的实际需要和思想上、美感上的需求,必需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与时俱进,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善于学习与借鉴,敢于创新,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设计技能同时还具有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出被人们所喜爱的具有高水准的工艺美术产品。

[关键词]工艺美术 设计师 必备条件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231-01

工艺美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为造型艺术之一。工艺美术设计受实用性的制约,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功能,它比其他艺术创作更复杂,设计的范围更广泛,因此这就要求工艺美术设计师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学识与修养。

一个出色的工艺美术设计师首先必须具备艺术家的才能,没有艺术才能便没有艺术的创作。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所具有的构成因素中,发达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创造性的想象、灵活的构思,丰富的情感和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是艺术家的主要内涵,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是艺术家必须具有的素质。其中,使用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才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孕育形象和进行艺术构思的基本条件。艺术才能的表现也包括具有较高思想修养和良好艺术修养,艺术家的思想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这就比抽象的理论更富有生动性,使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不仅带来美的视觉感受,还能给人们心灵带来安慰,给人以精神的鼓舞,以及对生活的启示。

工艺美术涉及的种类繁多,范围广泛,所以工艺美术设计师必需具备掌握多方面的表现技巧和表现手法,如装饰图案的组合,绘画、造型能力,色彩构成,材料的使用等。一切工艺美术种类,造型是最主要的;工艺美术造型手法的风格特点直接影响造型,使造型呈现出不同的格调和态势。色彩是以工艺材料 或附加材料来体现,色彩具有重要的精神影响和艺术表现力,但是没有造型,也就没有色彩;精美、切合的材料加上美丽适宜的色彩,构成了工艺美术品外观美的基础。材料是体现工艺美的物质条件,在贵贱不一的材料中,晶莹的玉石、坚实的青铜、质朴的泥土、充满活力的羽毛以及富有轻柔美的灯草、柔韧美的竹子、庄重美的木头、纯净美的象牙等等,都因表现着不同材料的不同个性特征而具有美的本质。因此工艺美术师对材料特性的掌握认识,因地制宜的运用好材料才能创造出实用美观的工艺品。

工艺美术设计是实用性的艺术,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是因人们的实际生活要求而产生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设计者必须有较强的工艺设计理念和满足人们生活上的实际需要和思想上、美感上的需求。工艺品首先是适用的,然后才是美的。因此设计师对工艺品的功能必需有较清楚的认识,掌握工艺与设计的关系。设计师还必需掌握消费心理学,对人们的喜好和态度变化有敏锐的直觉,才能设计出试销对路的工艺产品。

各个门类的艺术是相通的,对各个门类的艺术例如文学,音乐、绘画,雕塑、有广泛的学习,尤其对传统文化艺术研究与运用,能够提高工艺设计师的艺术修养,增强艺术的鉴赏能力。艺术修养的深浅决定着其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设计师想要更好地从事工艺设计创作,承担社会责任,就必须不断学习、锻炼和培养,多读、多练、多实践,不断加强自身思想、知识、情感、艺术等方面的修养,逐渐形成个人风格,从而实现以创作服务社会、反映生活的目的,这对于设计才智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工艺美术是实用性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变化,它反映着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的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它们的生产,常因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技术水平、民族习尚和审美观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因此工艺美术设计师必需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与时俱进,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善于学习与借鉴,敢于创新,因此工艺设计师必需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设计技能同时还具有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出被人们所喜爱的具有高水准的工艺美术产品。

第2篇

一、宁夏工艺美术品的发展现状

宁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多民族聚居地,积累和沉淀了丰富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既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包容性和继承性,又折射出不同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的个性魅力。因此,宁夏工艺美术品彰显着民族特色,体现着文化意蕴。目前,活跃在宁夏市场的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在全国工艺美术产品的11大类中,宁夏工艺美术品共有8大类20多个品种。主要有贺兰石刻、手工地毯、民族刺绣、剪纸、泥哇呜等具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工艺美术品催生于实用和审美,是实物与艺术的结合体,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状况和审美情感。近些年,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对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深入挖掘,宁夏工艺美术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为工艺美术品的创造与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与创意思路。在市场主导下,工艺美术的发展不再停留在对产品质量的诉求上,而是紧紧抓住工艺品本身的艺术特质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展示出区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将工艺品赏析提升到文化审美的高度,引领人们对工艺美术产品的审美视角向对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转化,激发了工艺美术产品创新和开发的动力,涌现出了一大批出新的工艺美术品,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尤其是2011年宁夏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成立,发挥了行业协会组织作为沟通政府与行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大宁夏工艺美术产业及产品的宣传,促进了工艺美术文化的繁荣,并提高了国内外市场影响力,在发展经济、繁荣文化、解决就业、美化生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宁夏工艺美术品发展的区位优势

工艺美术的发展不是孤立无援的,它与自然、社会、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一脉相连,尤其是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科学技术等因素,对工艺美术品风格特征的形成和塑造有着极大的影响。

(一)地理位置优势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部,与陕西、内蒙古、甘肃三省相连,背靠中亚、西亚。2012年9月,宁夏成为我国内陆地区第一个对外开放试验区,被纳入“一带一路”总体规划之中,并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宁夏虽然不沿边、不靠海,但位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对于提升向西开放竞争力,拓宽对外交流新渠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发展工艺美术,提升文化品牌,必将为宁夏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文化的交流必将极大地推动工艺美术产业的创新和繁荣。

(二)传统工艺优势

宁夏传统工艺美术具有久远的发展历程,主要支柱产业涉及贺兰石刻、仿古地毯、泥塑、剪纸、编织、陶艺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的8个大类。宁夏剪纸源自明清,既糅合了回汉民族的艺术特色,又蕴含了江南水乡的细腻风格;宁夏地区雕刻主要分为石雕、砖雕及木雕等,因受外来文化影响,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宁夏地毯历史悠久,知名度较高,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贺兰砚雕刻得益于贺兰石的资源优势,将石头特点与艺术创作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手法犀利,思路开阔,久负盛名。目前,宁夏共有2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均出自贺兰砚雕刻行业,获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师称号的有22人。同时,还有地域特色鲜明的彩陶、民俗气息浓重的刺绣、民族风格独特的服饰,都是宁夏传统工艺美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资源优势

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先祖就在宁夏繁衍生息,留下了古代水洞沟遗址,使宁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宁夏作为中原王朝的边陲重地,在此演绎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斗争史诗,神秘的西夏王朝便是其中之一,留下了神秘而宝贵的西夏文化遗址。宁夏还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和优秀传统的革命老区,发生过许多轰轰烈烈的重大革命事件,积淀了深厚而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此外,黄河流经宁夏,黄河文明璀璨发达,“塞上江南”的盛誉经久不衰,“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赞为我国西北部营造了一派江南风光。

(四)人文交流优势

21世纪以来,宁夏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展开了一系列文化交流合作,为宁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注入了强劲动力。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明显的区位优势也为宁夏工艺美术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三、宁夏工艺美术品发展的文化特色

宁夏虽地处西北,但黄河流经灌溉,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加上人类的活动足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基于农耕文化而创作的工艺美术品,想象丰富,形式多样,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重的乡土气息,具有宁夏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为宁夏工艺美术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回族手工艺品制作技能精良,图案丰富多彩,装饰严谨美观,纹饰多为花卉和几何图形,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又体现了多元文化并重的风俗风情。曾经在宁夏平原生活繁衍的党项民族,以悲壮的史诗书写了游牧民族文化由盛到衰的生动故事,后因西夏王朝的灭亡和党项民族的内迁,单纯的游牧经济逐步转化为半农半牧的经济类型,游牧文化由此实现了转型和演变。建立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之下的西夏王朝,创造了极富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为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思路源泉,不断启发着创作者努力探寻游牧文化的足迹,试图揭开西夏民族的神秘面纱。近些年,受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影响,基础薄弱的宁夏工艺美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随着宁夏向西开放战略的不断推进,宁夏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创新成为当前宁夏工艺美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当然,工艺美术产业的创新不是单纯的变异和盲目的追逐,更不是借助科技手段的浮夸和滞留口头的宣扬。工艺美术的特点原本就是农村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在保持原有特色和风格基础上的实物加工,绝不能一味地只谈创新而丧失了工艺美术原有的艺术风格。宁夏工艺美术创新必须紧紧抓住地域文化的灵魂,树立特色意识、精品意识、人本意识和开放意识,从艺术设计角度深入挖掘宁夏工艺美术品所包含的地域形象元素和民族文化元素,探索工艺美术产品的创意思路和创作技巧。同时,提升工艺美术产业是实现文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必要基础,发展工艺品产业不仅要对传统工艺品文化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挖掘,还要具备国际化的创意设计意识,追求共识性的表现形式,达到审美功能的国际化。近几年,在频繁对外交流中,宁夏的工艺美术品起到了文化使者的作用,宁夏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宁夏的工艺美术师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交流会,产品均受到业界的好评,在国内诸多赛事中也取得较好的成绩,得到国内外一致认可。

四、宁夏手工艺美术品创新设计实践

工艺美术创作活动,不仅能提升创作者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创造意识,而且也能提高创作者对各种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把握能力和加工技术。宁夏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创新,必须从从业人员素质抓起,研究分析民族地区工艺美术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深入挖掘工艺美术文化精髓,找出实现优秀文化基因与未来设计理念对接的突破口,不断推动工艺美术产业的良性发展。

(一)加强合作交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自2011年宁夏工艺美术协会成立之后,宁夏工艺美术对外交流有了一个对接的平台。宁夏轻纺局组织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参加“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评选活动,获得诸多奖项。通过大师评选、参与创意大赛、区外参展交流等方式,既提升了宁夏工艺美术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增强了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的信心,为地方民族工艺品走出宁夏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注重在各行业培养优秀创作人才队伍,提升了贺兰砚、地毯、陶瓷等民族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弘扬民族文化、丰富人民生活、振兴地方经济、促进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4年后,宁夏多次派出工艺美术从业者赴北京、苏州、福州等地参加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培训班。2012年,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了专门针对宁夏工艺美术大师为期三年的工艺品设计制作专业班;在宁夏工商技术职业学院开设石材雕刻专业,培养专业的雕刻人才;宁夏大学美术学院开设了宁夏工艺美术课程,将工艺美术艺人请进讲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宁夏工艺美术的艺术魅力,深入了解其发展的现状,激发从事宁夏工艺美术事业的动力和创新创作的热情。

(二)提炼创作题材,研究挖掘文化元素

遵循文化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将文化认同理论引入工艺美术作品设计中,从艺术审美和情感认同的角度分析探索工艺美术作品设计的艺术创作规律,深入挖掘工艺美术作品所包含的地域形象元素和民族文化内涵,实现工艺美术作品对地域形象、文化符号的表达以及对设计者心灵世界、精神向往的情感流露,探索民族文化背景下工艺美术作品的设计思路。同时,要深入研究宁夏地区多元并存的文化元素,提炼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族文化基因,为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创新把关定向,提炼素材。例如剪纸的创新,除了传统的花卉动物的剪纸题材,还增加了对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情进行创作,将建筑融入剪纸题材中,体现出剪纸的场景及叙事性。基于西夏文化元素创作的工艺美术品,要以西夏典型的文化遗产遗迹为核心,提炼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素材,创作的作品既体现民众实用性,又真实反映民族特点和人们的审美取向。

(三)把握创作规律,实现工艺美术审美转型

结合当代工艺美术作品设计的特点规律,准确把握当代工艺美术发展趋势与方向,对工艺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评价体系进行重新预判和定位,在传统工艺品创作基础上开发新的工艺美术品,既能复活传统手工艺,又能提高大众生活的审美意趣。如贺兰砚台的价值已经从实用转移到收藏和观赏,在制作过程中,工匠有意识地减弱了砚台的实用性,而突出了观赏的艺术价值。再如宁夏地毯的制作,以前多以实用为主,而现在马鞍、褡裢的使用概率降低,所以在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中实现良性转移,加入工艺创新,研制出适合当代民众的生活生产用品。

第3篇

[关键词]吉林省 传统工艺美术 文化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02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75-02

吉林艺术学院组成了一个以工艺美术骨干教师和在校研究生为主要成员的普查小组,对吉林省工艺美术行业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在一年的时间里,采访了一百多家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企业和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其中省内著名工艺美术专家35位,得到了一份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吉林省工艺美术行业的普查报告。

一、吉林省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情况概述

(一)从品种方面

在全国工艺美术普查11大类产品中,吉林省占9大类:雕塑工艺、金属工艺、花画工艺、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抽纱刺绣、地毯和挂毯工艺、珠宝首饰工艺、民间工艺、美术陶瓷。其中发展比较好的产品有松花湖浪木、根雕艺术、舒兰皮影、满族剪纸、玩偶、易拉罐立体工艺画、松花石砚、微雕艺术、圣诞礼品、羽毛鸟等,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品,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外的市场需求。珠宝首饰加工行业比较薄弱,其原因是本地区贵金属产量比较少。由于漆器工艺产品的原材料离吉林地区比较远,并且油漆工艺本身比较复杂,漆艺产品在本地区没有发展起来,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可喜的是,一些学校和单位在漆工艺方面在进行探索,如吉林艺术学院建立了一个漆工作室。烟花爆竹类产品在本地区不生产,主要由外地进口。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本地区烟花爆竹行业工作条件差,连续几次出现烟花爆竹爆炸事件,政府开始强制性管理,检查不合格的不允许生产,随后国家又出台了烟花爆竹的禁令,单纯做经营,主要由南方进口,吉林省地区经营烟花爆竹的大概有四十多家。

吉林省地区文化历史远远不及中原地区悠远,传统工艺美术在本地没有形成典型的工艺美术产品,很多工艺产品都是近代才兴起的。如:易拉罐立体工艺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具有比较好的发展势头和市场前景;非有色金属制品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2000年到2004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鞋塑这种工艺形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没有形成产业,但是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

吉林省工艺美术产品大部分集中在吉林市,在这里有一批老的工艺美术设计人员,组建了吉林市工艺美术协会,定期组织活动,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氛围。

(二)从技艺方面

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传统工艺的技艺相传多是以家族和社会的方式为主,没有正规的工艺美术教育。

2.现代经济社会对传统艺术有很大的冲击。

3.有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工艺美术大师去世后带走了优秀的技艺,造成了人亡艺绝的可悲境地。

4.部分传统手工艺品虽然自身技艺精湛,但是其艺术价值满足不了现代人的生活需要,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导致很多艺术品市场需求很小。

(三)从稀有材料方面

某些工艺品需要稀有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短缺,严重影响其发展。如松花湖浪木,松花湖浪木属于本地区特色稀有原材料。随着近年来浪木根雕艺术的发展,市场需求大,从事根雕艺术的艺术工作者越来越多,导致原材料的数量锐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这门艺术的发展。

(四)从人才等方面

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的人员文化水平不高,高级工艺美术大师1名,高级工艺美术师20名,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人员大专以上文化占总数的10%,高中以上占50%,高中以下占40%。虽然有些人员技艺超群,但是他们不能够形成理论或者书面的文字,因此导致技艺在传承的时候也非常困难。没有特色产业,也没有艺术流派。很多工艺美术大师都没有职称,只能称之为民间艺人,得不到国家的政策保护。

二、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状态分析

传统工艺行业萎缩,有些手工艺品种面临消亡或已经消亡,一部分手艺已经失传,许多技艺高超的工艺美术大师后继无人。在普查中,根据本地区特点,具体分析:

1.部分传统手工艺品虽然制作技艺精湛,但是其艺术价值满足不了现代人的生活需要,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有些手工艺产品只适合特定场合的装饰作用。这种情况就要求此类传统工艺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也要有创新,在设计中注入现代因素。

2.手工技艺相传一般是师徒相承,再加上“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保守思想,导致“人在艺在” “人去艺绝”的可忧境地。因此应该让传统手工艺普及,从小孩子做起。

3.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是产生危机现象的原因之一。一是生产工艺手段变了,生产效率变了;二是现代材料多样化。传统工艺的本身“危机”主要体现在能否批量制作,这也是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关于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在中国历史上,工艺美术作品往往多是收藏品,还不能称之为商品。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传统手工艺的现状不容乐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不容乐观的现状呢?除了政府的扶持与抢救以及民众意识的提高,更多的是还需要依靠行业自身的努力,具体措施如下:

(一)树立正确的工艺美术发展观

工艺美术,既使是传统工艺美术,也必须创新,要面向市场和现代生活,才能向前发展,完全依靠被动的保护,而不去创新,是谈不上发展的。但是工艺美术创新不能从零开始,不能摒弃传统,一定要在吸取传统精华元素的前提下与时代风貌相结合,兼收并蓄创造出面对今天生活和市场的产品,发现人们的个性需求,满足个性需求,这才是今天工艺美术正确的发展观。

(二)传承的同时注重艺术形式和题材的创新

一些产品较多采用清朝繁缛纤细的装饰形式,依美学观评判,此类作品艺术成就并不高。所以创新一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二要提高从艺人员的文化艺术素养,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水平。

传统工艺美术受历史传统及地方习俗的影响,自身艺术语言运用上的局限,都有各自长年沿习约定俗成的一些固定题材,因而形成了各地工艺美术品的特色。但是题材的运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平凡人物、植物、动物、风景、建筑以及传统的吉祥题材等都是今天工艺美术作品主题内容创新的源泉,还可以借鉴其他门类艺术之长,在不改变由于自身历史所形成的民族和地方风格特征为前提进行创新。

(三)材料与技术要吸收现代元素

工艺美术品的艺术形象和审美趣味是对各种材料进行专门的技术加工而实现的,因此新材料工艺的改进,也是工艺美术创新的一个主要方面,尤其是一些现代风格、批量生产的工艺品,更要不断地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新品种新花色的开发。我们提倡传承中国工艺美术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并不意味着工艺美术就一概排斥现代生产手段,因为工艺美术的所有品种,并不是非采用手工技艺制作不可,使用何种生产手段,一定要从具体产品出发。

(四)开辟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市场

工艺美术行业是一个产业,它面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去创新。工艺美术产业链中的每一个企业、每一项产品,都应该有前瞻性的、正确的市场定位: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中老年消费群、年青人消费群;低价位门类、高价位品种;室内装饰品、旅游纪念品、礼品、收藏品……市场不同,消费对象不同,对工艺美术的品种类别、风格品位、材料质地、质量档次等也是各不相同,都必须得到市场消费者的认可。

第4篇

【关键词】马勺脸谱;传统文化;艺术内涵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45-02

陕西关中马勺脸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马勺脸谱在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岁月里,与原始的图腾崇拜、巫术、辟邪、祈福、戏曲等相互融合,相互依存。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勺脸谱的文化内涵也发生了蜕变,它的变化,鲜明地反映了民间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生活理想与审美情趣,使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生活中得以延伸发展。

一、关中马勺脸谱艺术与文化的内在关系

陕西关中地区,尤其以宝鸡及其周边县区为代表的马勺脸谱,是一种继承了华夏传统文化和民俗的民间装饰艺术。马勺脸谱,顾名思义,就是在舀水饮马的木制、广口勺面上,绘画或雕刻社火脸谱而得名。马勺脸谱源于蚩尤马勺和社火脸谱,勾画、涂色,注重眉、眼、嘴的装饰,它从人物的性格和容貌特征出发,以夸张的手法描画五官的部位和肤色,进而突出表现各类人物的内心本质,强调色彩对比,感性而豪放,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比如: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灰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等,马勺脸谱,以它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上世纪80年代,在陕西宝鸡地区,以李继友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美术家们,将蚩尤马勺和社火脸谱相结合,创作了当代早期的马勺脸谱,摆脱了辟邪驱瘟的古用,形成了具有传统民间艺术特色的工艺品,使得这古老的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

二、关中马勺脸谱艺术的文化内涵体现

(一)夸张的艺术特征

马勺脸谱在脸型、色彩、纹样等多方面都与社火脸谱一脉相承。这些方面充分体现了民间艺人们丰富的想象和精巧的技艺,他们将马勺脸谱制作成多种形状,分成不同的脸型,绘上鲜明各异的色彩,配上独特的纹样,用以表现各种人物独具特色的性格特征,表达了中国民间传统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表达了劳动人民的信仰、褒贬、对美好的追求。

1.多变的脸谱造型

马勺脸谱的脸型基本上可以分为对脸、破脸、旋脸、定脸以及立体型脸。所谓对脸,就是对称的脸型。对脸的特征是以鼻子为中轴线,中轴线两边绘上对称的颜色、纹样等。其中的代表性脸谱有蚩尤、托塔天王李靖、姜子牙、项羽等。可见拥有对脸的多是忠勇、正直的人物。第二种是破脸,意思是打破了对称构图的脸型。破脸以鼻子为中轴线,两边的五官、颜色、纹样等都是不对称的。并且往往向左或者向右一方倾斜。这种脸型多用来表现性格强悍、刚猛的角色。代表性脸谱有颜良、文丑、萧天佑、杨七郎等。第三种是旋脸,即脸谱从额头到鼻子至嘴的纹样和颜色被设计成“S”形或者反“S”形状,面部呈现出一种扭曲感。旋脸的脸谱角色多表现出凶狠、残暴的性格特征。代表性的脸谱有古冶子、荆轲、要离、夏侯等。第四种称为定脸,意思是脸型、纹样、色彩等都有固定的格式,不能任意修改和替代。这类脸谱多用于表现特定的人物角色。代表人物有赵公明、杨任、关羽、包公等;最后一类是立体型脸,特点是在马勺脸谱的额头、腮、下颌等部位有球形突起,突破平面局限向立体空间发展。这类脸型多用于怪兽等角色,表现其凶猛、狰狞。例如青龙、白虎等脸谱。

2.浓郁的民间色彩

马勺脸谱的基本色彩主要有黑、白、赤、青、黄五色,和中国传统的“五行”密切相关。其中黑色属水,方位为北。黑色象征了水的深沉,被认为代表了自然的神秘和宇宙的神圣,从而引申为正直和庄严的意义。所以黑色脸谱的人物多表现出铁面无私、公正、耿直的性格特征。代表性脸谱有张飞、包公等。白色属金,方位为西。西方主杀,所以白色象征死亡。这是中国传统的丧葬的颜色,体现了中国人对白色的禁忌,因此白色被引申为奸诈、狡猾、诡秘。代表性脸谱有纣王、董卓、曹操等;赤色属火,方位为南。火给人以温暖,引申为热情、忠心。所以具有红色脸谱的人物多是仁义、忠勇、正直的角色。这一类的代表性脸谱很多,例如关羽、魏延,等等。青属木,方位为东。青包括了蓝和绿,是生命的颜色。它像春天一样,代表着繁茂、生机。这容易让人联想到青山、草木。因此青被引申为草莽的含义。所以马勺脸谱中的青脸多为草莽英雄,表现出骁勇、凶猛、强悍的性格。代表人物有蚩尤、项羽、樊哙等。黄色属土,方位为中,代表中央集权。所以黄色被认为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是帝王的专用色。黄色的脸谱多有尊贵的身份、显示着皇权、内涵神圣、稳重。代表脸谱有神农、黄帝等。除了黑、白、赤、青、黄五行颜色之外,马勺脸谱还有几种主要使用的颜色。比如粉色,多用来刻画老年的文臣武将,表现其年老力衰、气血不足。代表性脸谱有姜子牙、司马懿等。还有金、银颜色,多用表现仙怪的角色,例如二郎神、如来佛等。

3.独特的脸谱纹样

除了脸型和色彩,马勺脸谱对于纹样也十分讲究。关于额头、眉毛、眼窝、鼻花、嘴巴、脸颊等,对不同性格角色甚至是特定角色都有与众不同的纹样来表现。特别是图符标识,是最容易识别的脸谱纹样。图符标识一般画在马勺脸谱的额头和脸颊等部位,用以区别那些色彩、纹样相近,容易混淆的脸谱。比如神农额头画灵芝,象征其尝百草;燧人氏额头画火焰,象征其钻木取火;包公额头画日月,象征其能断阴阳,还有关公面颊点七星,张飞面颊有梅花纹等各表现其忠义或者粗中有细,等等。这些特殊图符,都体现了中国民间艺人们或者说是劳动者们丰富的想象和对各神话历史人物的评价,从而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美好的祈求。

(二)丰富的题材内容

马勺脸谱艺术传承至今,是因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集中了马勺脸谱艺人们千百年的创作心血和艺术智慧,是无数民间艺人艺术才华的集大成者,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深受人们喜爱。如马勺脸谱图案的内容多取自神话故事、历史演义、戏剧情节等。

常见的有上古神话题材,包括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黄帝战蚩尤等。相对于神话题材,历史演义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以历史为基础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的演义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重要组成。自明清以来,优秀的演义故事层出不穷,由此演化出的脸谱人物更是数不胜数。马勺脸谱中常见到的戏剧题材有辕门斩子、金沙滩、五台会兄、铡美案,等等。由此可见,马勺脸谱艺术与历史文化血肉相连,不可分割。

(三)吉祥的民俗文化寓意

马勺脸谱受到老百姓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本身优美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和独特的纹样,还因为它的民俗文化寓意。这一点在陕西关中广大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在这里,人们相信这特殊的造型、色彩可以为全家人驱邪避灾、招财进宝。在乡村集会的日子,老人们进庙烧完香拜完佛,来到集市上各取所需。想要保平安、驱邪避灾的买个钟馗马勺挂在家里;想要招财进宝、富贵有余的买个财神赵公明;想要孩子学业有成、事业进步的买个文曲星比干,等等。这些个马勺脸谱挂在家中,也就意味着有个好的愿景。普通老百姓们对未来生活美好的向往,在小小的马勺脸谱上得到了寄托。

三、关中马勺脸谱艺术的传统文化思考与启示

艺术是时代、社会与生活的镜子,更是人类潜在意识的主要储藏体。而民间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一定会受到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但同时也会对社会发展的具体状态进行折射与反映。关中马勺脸谱的传承是历代民间艺人,通过手工一刀一画精雕细刻而成,承载着中华上下几千年的渊远文明,他们以深厚扎实的画工,配以多层次的纹样,使得作品突显大红大绿的西部特色。风格稳重,意境深远,其粗犷的造型、稚拙的手法、浓烈的色彩、奇特的想象、变化的线条,使得忠奸善恶各具特色,既单纯又细腻,个性独特、表现形式大胆、夸张,异彩纷呈,充分显示出了广大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智慧,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

由此可见,关中马勺脸谱艺术流传至今,其经久不衰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广博的文化内涵,证明了关中马勺脸谱艺术源于民间扎根民间,合理运用灵活有序的独特方法,表达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成为西北地区民间艺术特色,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意义。从这一角度去分析,关中马勺脸谱艺术在历经岁月的变迁传承至今,为我们带来了重要的思考和启示,即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在现实生活中的融入与生存。尤其是在坚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如何体现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标准与风格,民间工艺美术在现代化、创新化的发展过程中怎样发扬民族特色等。在现代与传统文化剧烈碰撞与交融的今天,现代化的发展愈演愈烈,关中马勺脸谱艺术所展示的传统文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符合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习俗与审美标准,但从另一角度上也折射出了关中马勺脸谱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民间习俗的审美和当代人审美度把握得较好,因此,无论是在本土还是在外地都受到人们的喜爱。

尽管当前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走出地域在全国乃至世界民间工艺美术中占一席之地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必然发展方向。而马勺脸谱作为关中地区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传统艺术,其传承模式、创作思维以及创作方法等对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詹秦川,严绘锦.从陕西社火马勺观脸谱艺术的民俗应用[J].装饰,2007.

[2]赵丽,陈杰.马勺脸谱艺术研究[J].现代装饰,2012.

作者简介:

第5篇

[关键词] 传统;工艺美术;现代生活

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也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以可视可触的具体形象为特征的。《中国美术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名词术语”中这样解释“工艺美术”。工艺美术造型艺术之一。以美术技巧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故通常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的文化和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造型、=色彩、装饰)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为日用工艺品,即经过装饰加的生活实用品,如一些染织工艺、陶瓷工艺品、家具工艺等;二是陈设工艺,即专供欣赏的陈设品,如一些象牙雕刻、玉石雕刻、装饰绘画等。我国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较早,如石器时代已经有彩陶,商代以前已有刻纹白陶,商代已有玉器等,写实的造型和图案化的法即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它们的生产,常因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技术水平、民族时尚和审美观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

传统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在今天,我们对这种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给予关注,其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对历史的纪念和颂扬吗?或是以历史成就作为今天傲人的资本吗?不是,或者说这样的目的太有限了。真正的目的应该是为今天的生活、发展服务。

从这一观点出发,来考察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就会发现一个关键问题:即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问题。所谓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问题,是指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代社会存在的合理性问题。我们知道,传统工艺美术是历史的产物,准确地说是历史生活的产物;我们也知道,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生活、生活方式,因此也就有其不同的需要,社会生产提供与此相应的物质的和文化的产品。一般而言,社会生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必须与人的需求相适应,不能也不应该将人们不需要的东西采用强制的方式让其接受,这对于传统工艺美术也是这样,不能为了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而生产。这亦从另一个方面揭示出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和发展的方向:立足于生活,立足于当代的生活。立足于时代的生活是工艺美术从历史走到现在以及从现在走向未来的根本所在。也就是说当代性是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的根本要素。

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亦是一种适应性,是对当代社会和生活的适应。这种适应意味着改变和创新,是在变中求不变、在不变中求变。变中求不变,意味着在适应当代生活需要的同时,保持着传统中那种优秀的以精神内核为主的东西,以及其本质的某些规定性,如手工艺的特质等等。这里将讨论两个问题,一是传统精神内核的问题;一是手工艺的特质问题。传统工艺美术的精神内核,是产生这种艺术造物的内在规定性,即积淀着民族精神品质和文化要素,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无形的精神通过有形的造物表现出来,有形的造物蕴含着无形的精神和品质。手工艺特质的问题,是指这一类的造物其生产方式主要是手工艺的,不依赖于大机器生产,如果去掉了这一点,那么其造物的性质已经改变,已经成为另一层面上的东西了。不变中求变亦如是,在保持这些内核的、规定性东西的基础上,它为所谓的新和变化提供了空间和可能。也就是说,变有其规定性,有其不可突破的东西。

日本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有着与中国相似的地方。在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日本也遭遇到了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和保护的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的现代化,作为日本传统文化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逐渐衰落,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开始西方化,日本政府因此于1974年5月25日颁布了《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其目的是振兴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工艺品产业,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发展地域经济,使国民经济健康地发展。整个法律条文共31条,包括目的、传统工艺品的指定、基本方针、振兴计划等。2001年4月18日,又制定了“附则”,共7条,对相应条文进行了修订和再解释。《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规定,传统工艺品的确认,主要有五条标准:1.在生活中老百姓仍然在用或可以用的东西;2.其制造的工艺主要是手工艺;3.是由传统工艺技术制造出来的;4.使用传统的材料;5.有一定的从业人员和企业,能够维持和保障传统工艺品种的生产。从这5条规定不难看出在形式层面上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手工艺特质、材料、制作给予确认,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条标准,它实际上规定了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即生活的本质及其内在性。将“为生活所用”作为传统工艺美术存在的第一条要求,这无疑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

这也是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遭遇困境的根源所在,也是一个认识上的盲区。我们知道,传统工艺美术包含着诸多品类,既有宫廷工艺美术,也包括民间工艺美术;既包括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又包括实用于生活的各种生活用品在内。事实上,当代传统工艺美术的生产和传承,主要是宫廷贵族工艺美术的那部分产品,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景泰蓝、云锦、牙雕、苏绣、玉器等等,这部分产品应该说是工艺美术的代表性产品,是历史精品的一部分。我们的传承和发展只走了贵族工艺美术的一条路。宫廷的、贵族的工艺美术品,在历史上大多是作为奢侈品而存在的,是贵族统治阶级的所有物,它具有十分强烈的历史性。在当代,虽然它的使用者、拥有者不是过去的统治阶级而是普通百姓,但是其产品的观赏性、陈设性没有变化,人们对其需求同样是出于陈设和欣赏的需要,或是作为收藏品,它不以生活中的必需品而存在,因此,它与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是有距离和间隔的。这类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因其特殊性和局限性划定了它在现代生活中的圆周,它仍然是生活在象牙塔上的宝石,还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基石。这也就给其发展带来了不可消除的局限。难道现代生活只是在欣赏的层面上需要传统工艺美术吗?反言之,传统工艺美术就不能在日常生活的平面上创造新生活了吗?从工艺美术的历史和当代人类生活的现实需求而言回答都是否定的。当代新的生活需要新的手工艺及其产品,不仅仅是作为欣赏工艺的贵族工艺美术品,而是服务于日常生活。

总之,传统的工艺美术具有当代性,为当代日常生活服务,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

参考文献:

[1] 杨林.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延续与发展[J]. 艺术界,2008(02)

第6篇

 

1 苏绣艺术的肇始和流变

 

“苏绣”一词并非自古有之,它脱胎于吴地的普通刺绣技艺,通过吴文化的浸润、绘画艺术的影响以及各种刺绣技艺的融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才最终在明清时期得以形成。“苏绣”从最初仅指苏州本地出产的刺绣产品,发展到“以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再到“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地手工丝织品”,它的范围逐渐扩大的同时,其内涵也不断完善。苏绣由最初的纹身发展到画服,再演化为绣服,形制由简至繁,日臻完善。而其艺术样式也由最初装饰服装的“图案绣”演化为与纯欣赏之用的“画绣”共存的状态,最终苏绣形成了“精、细、雅、洁”的艺术格调。

 

苏绣艺术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贯穿于宫廷贵族、文人墨客、市井百姓等各个阶层,展现出了不同的趣味与艺术语言。作为闺阁绣,它是闺媛们寄托情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内容,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画绣”之风,强调绣品的艺术性和欣赏性;作为民间实用绣,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注重的是实用功能基础上的装饰性;作为宫货绣,它从皇帝的朝服到后宫的炕垫,无不体现出精美华贵,同时也反映了统治阶级奢靡的生活。

 

2 苏绣艺术的当代嬗变

 

苏绣艺术深受吴文化的熏陶,最终孕育出“精、细、雅、洁”的风格特征,其艺术美感又突出反映在了针法、绣工和题材等。苏绣艺术进入当代以来,正经历着从“原生态”到“市场态”的蜕变,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苏绣艺术必须看清自己的角色,准确理解“当代性”的内涵,坚守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文化特质,并在创新中把握正确方向、尺度和途径。

 

苏绣必须通过题材、针法、材料、艺术形式等各方面的综合创新来寻求与现代艺术、科技的结合点,以适应当代多元化社会的审美需求。进入当代,苏绣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实现了从日用品到艺术品的华丽转身,而今天它再次选择回归于服装等生活用品领域。通过形式与思想内涵、形式与技艺、形式与实用性的分离与移植等途径,苏绣艺术在日用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诠释了实用与装饰性的高度融合。

 

3 准确定位是当代苏绣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

 

20世纪,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型中,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和交流形成了新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包括苏绣在内的各类传统工艺美术的生产、销售、技艺传承等方面都遭遇了重大阻力。从苏绣艺术具有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来看,一方面,苏绣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物态形式,能满足社会大众的审美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作为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门实用艺术,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仔细研究苏绣的发展现状就能发现,它的艺术审美功能得到了较好地保留和发展,而实用的本位功能大大萎缩。尽管近几年苏绣艺术品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它毕竟只是满足了少数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与民众关系的脱节。说到底,全社会对于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关注,其目的也是为了服务生活,应在定位中立足普通大众,实现苏绣艺术的健康发展。

 

4 契合时代需求的苏绣艺术在当代应用中的表现

 

当下苏绣艺术在多个领域中“多管齐下”,显露出了巨大市场空间。综合来看有三方面原因:其一,在现代工业化环境中,人们逐渐厌倦机械化和标准化,转而追求个性化、手工化,在审美上出现了回归传统、自然的倾向。这种心理需求的转变正好与苏绣艺术的诸多特点相契合,于是,苏绣成为了人们精神慰藉的产品和文化符号。其二,传统工艺美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基因的价值为人们所发现,它们成为了当代艺术设计灵感和题材的源泉。而苏绣艺术作为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自然更被频繁的挖掘和运用。其三,这也是苏绣艺术出于当代自身定位的发展需要。

 

5 坚持多元化的传承形式是当代苏绣艺术生机与活力的保证

 

苏绣艺术在走过两千多年之后仍能保持着蓬勃生机,除了与它在艺术领域的不断开拓创新分不开以外,还得益于人才的薪火相传。无论是家庭式传承中“母教女、嫂教姑”的模式,还是“名师出高徒”的师徒传承,或是集中教育传承中的学院派教育和专业培训,都为苏绣艺术发展的核心资源——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相信这套体系将在苏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之路上继续发挥优势。

第7篇

【关键词】湖湘民间美术 包装设计教学 互动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97-01

引言

我校的包装设计专业历史悠久,在湖南省高校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包装设计专业发展至今,包装设计的创新设计日益受到市场的关注。包装设计如何兼顾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高校包装设计专业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适应未来发展是我校包装设计专业发展的瓶颈所在。要使学生在未来的创作中思路更开阔,在竞争中更具优势,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吸取湖南民间美术的养分,借鉴民间美术的创作思维,学会将地域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这样才能创作出蕴含湖湘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涵的作品,切实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实现地方高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湖湘民间美术资源挖掘与湖南省工艺美术产品工业设计中心平台互动

湖南省工艺美术产品工业设计中心主要围绕我校设计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特色和优势,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为我省企业的产品及包装设计创新提品设计、数字化、信息化等关键技术服务,主要开展湖南省工艺美术产品的设计理论体系研究、创新设计、产业的数字化推广及醴陵瓷器、长沙窑陶瓷、漆器等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开发设计,以及数字化动画创意设计、虚拟产品研发和数字展示等,中心以工艺美术产品创新设计为核心,注重于相关企业建立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培养产品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创新人才,促进设计成果的推广运用,为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往往经历千百年的积淀,表现出一定区域特有的文化风格与审美需求,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民俗性、地域性与传承性。民间美术保留着众多的古老习俗、观念信仰、情感诉求和文化符号,以活态化呈现原生态特征和多样性文化面貌,是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真正代表。“民众正是通过这种情感的寄托和表达,唤起人类本性中真正美好的东西,使人类心灵不至于冷漠、孤独、疏离。”这与工艺美术产品工业设计中心创新理念形成了有机互补,也是建立多元化工业设计中心平台体系的需要。加强湖湘民间美术资源与湖南省工艺美术产品工业设计中心平台的互动与交流,借用工艺美术中心的平台与资源,致力于民间美术与产品包装设计相融,促进包装设计与企业对接,并使包装设计本土化、国际化。

二、湖湘民间美术资源在包装设计工作室中的传承与创新互动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系包装设计工作室专注于品牌包装设计及一切平面设计教学和设计服务的工作室。着眼于包装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完善包装设计课程的环节、流程,为开辟包装设计新的发展方向做一些实验性、前瞻性的探索开发设计;为设计专业学生与社会设计需求建立直接联系,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适应市场的创新型包装人才,促进包装设计产、学、研一条龙的教学模式。工作室以强有力的包装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领队,高年级包装设计特长学生为重点培养对象,并向全院以及全校辐射,鼓励交叉、跨界学科的加入,培养包装设计创新型实践人才。

丰富的、独具民族和地方风格的民间美术资源,为创新发展包装设计工作室提供了更多可能。因此,在民间美术的视角下,在包装设计工作室中整合湖湘民间美术特色文化,形成湖湘文化特色浓郁的包装设计,并应用到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艺术专业人员和学生对各种民间艺术的艺术形式有着很强的洞察力和敏感性, 可以从艺术的视角发现这些原生态的艺术美感和创造性,我们可将本区域内的民间艺术循序渐进地逐一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每一项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语言、生存方式、文化关联等有准确的认识,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对民间艺术进行认知、理解、研究、传承,并逐步形成自觉运用。

三、湖湘民间美术资源融入我校包装设计教学与实践互动

我国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在多年的积累中收获了比较理想的成果。这促使广大艺术工作者和教育者对它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我校的包装设计教学中体现出民间艺术的无限力量,并为艺术设计提供无限的灵感,构建了一个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包装设计教育体系,为当代多元化、多视野、多层次的综合性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非物质资源,并为应用型包装设计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用新兴的艺术手段来演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现代包装设计已经慢慢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包装设计的教学也要向这个方向发展。作为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基地,各大艺术院校的包装设计专业也势必要沿着这条线路前进。建构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包装设计教学与创作体系对高校包装设计教学的发展和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我校包装设计教学中不断挖掘民间艺术的深刻文化内涵,把握民间文化和包装设计文化的本质,将民间艺术的造型观念和手法创作融入包装设计设计理念和设计表达之中。从而创作出独具民族风格特色的包装设计作品,增加包装设计教学的文化底蕴。

四、湖湘民间美术资源发展与我校包装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互动

我国各高等院校的包装设计教学有明确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适应不同层次的岗位需要和从业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包装设计对民间美术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推动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延续和文化创新,利于促进当代设计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与特色化的形成与发展。

要想使传统民间美术资源传统地域艺术源适应现代包装设计教育的需求,教育者需要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教学开发进行精心设计和策划。其一,教学内容改革。选择有代表性、经典的湖湘民间美术资源开发包装设计系列课程,使其进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系统的、渐进的教学模式。其二,教学手段改革。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对民间美术的图片、视频、实物以及文字等素材进行搜集,并通过写生、图形设计、艺术考察等方式为后续的包装设计创作积累素材。其三,教学方法改革。重视民间美术视觉语言与现代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从当下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出发,启发学生依据民间美术的创作形式和理念大胆实验创新,试用民间美术创作思维解决生活实际,并设置合理的实践小组等。

结语

将湖湘民间美术资源融入我校包装设计系列课程研究,有利于学生真正认识民间美术的艺术性、实用性、精神价值,以开放的视点、平等的视角看待、发掘民间美术的新资源;有利于对民间美术进行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研究,促进传承人培养和艺术样式的再创造,推动民间美术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包装设计教育模式,使民间美术通过包装设计教学的载体得以挖掘、传承、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海姆(美).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华健心.艺术设计教学的限制与突破[J].装饰,2004,(9):16.

[3]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4]李辉.浅谈中国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大陆桥视野,2013(6):47.

[5]何新闻.创造设计的生命力――设计艺术源流及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第8篇

关键词:紫砂艺术;造型;经济实用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51-01

“世界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

紫砂艺术创造美好的东西,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使人们在美的陶冶中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在情感上得到一次升华,而这种美的效果是人类的本能和必然。紫砂艺术也应该创造“丑”的东西,美与丑是两个不同的阴阳关系,但用紫砂艺术的形象来表达效果是一样的,这是紫砂艺术具有的特殊魅力,因为紫砂艺术形象也是反映生活的高级形式。生活中有美也有丑,就象自然界有蜜蜂也有苍蝇一样,但生活中的丑和艺术中的丑有着显著的区别,艺术家在加工这个“丑”的对象,包含对丑的评价和评判。反映“丑”与美好的愿望是相悖的,从而表明这个丑的对象在生活中是站不住脚的。所以经过紫砂艺术的手段点化社会中的丑,也可以具有审美性质,艺术审美的性质决定了它可以化丑为美。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中的丑越真实越深刻,那认识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就越大,所以紫砂陶的工艺美术价值必需从多方面的角度来表达,全方位的来表现才能真正体现其存在价值。

江苏宜兴古名荆溪、阳羡,地处太湖西岸,具有久远的烧陶历史。宜兴特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制品称作“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近千年来,紫砂经过产生、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此后历久不衰,于是在景德镇瓷都之外,并列一个陶都宜兴,产品畅销国内外。

紫砂茗壶经历代艺人的创造和文士的推崇,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工艺特殊、装饰多变、风格高雅、技艺精湛,集工艺和实用于一体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一枝奇葩。当今的紫砂茗壶,造型千姿百态,品种丰富多彩,真可谓一个洋洋大观的壶艺世界。紫砂茗壶的类别,如按品质可分为粗货、细货有、特种工艺品三种。粗货:是指价格低廉、经济实用、而向大众的普通商品壶。细货:其价格有所高低,但还通称为经济实用的工艺美术品。特种工艺品:是指那些出于名壶艺家之手的名作,其价格得按壶艺家的成就及作品的艺术价值而论。这类壶艺术水平高,产量少,显得更加名贵。

紫砂茗壶是以特殊的紫砂材质精制而成,具有一定的制作技巧和审美标准。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注重作品内涵,形成百品竞新的现代紫砂壶艺术,名师新秀,各擅胜场,显示作者品格特征和紫砂文化,吸引着海内外名阶层人士的向往和倾心。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古老的紫砂工艺呈现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的景象。过去,紫砂壶的造型只有龙蛋壶、洋桶壶等自古流传下来的式样。而今,壶艺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仅使失传几十年的优秀作品逐步恢复,而且还创造了一千多种新产品。造型包括几何形壶(包括圆器、方器)、自然形壶(又称花货)、筋纹器壶、水平壶等四种类型;色泽包括红泥、紫砂、梨皮泥等十多种;纹饰运用了浅浮雕、印花、贴花、镌刻及金银丝镶嵌等新工艺。

紫砂壶的兴起与中华民族的饮茶风气紧密相连,早在北宋时期,江苏宜兴就已经有紫砂器的出土记录,但紫砂制作成茶壶,还是到了明代正德年间。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叶味道就愈好,且泡茶保暖隔热效果绝佳,盛夏也不走味不变色。人们也发现,紫砂质地特殊,入窑烧制不易变形,易于塑造各种器形,能充分发挥和表达紫砂艺术家的创造力。因为历代文人对茶道的钟情雅好,将诗文与书画意境融于茶器,促使紫砂壶从原来单纯的茶皿器具,蜕化成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珍品,紫砂壶也就成了备受人们推崇的最具艺术感染力的文化载体之一。

一个艺术家对社会的贡献,无疑是艺术的创新,而艺术家的创新成就要有社会的公认,子孙后代的认可。“吹牛的艺术在嘴头,真正壶的艺术在后头”前者是暂时的,后者是永恒的,后人会给你一个合适的位置,当代著名画家陈逸飞在接受香港凤凰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艺术家在生前谁是第一,哪一位是第二”“价位第一不等于成就第一”。价位问题是民意问题,不是历史的筹码。明代画家徐渭字文长,笔名“青藤”:水墨画《墨葡萄》题曰“笔底明珠无处买,闲抛闲掷野藤中”宣泄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怨气,他一生没有卖出一幅画,后齐白石曰:“愿为青藤门下一走狗”,充分说明了后人对前人的定位作用。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精神领域的需求越来越高,从表面到内涵,从物质到精神,是人类进化的必然趋势,紫砂陶单凭“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现状,其生命力和社会的辐射力是有限的,只有靠社会上的能人志士的参与和艺人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使其紫砂陶文化源远流长,越发光彩。

参考文献:

[1]何继主编.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册.台湾奇园艺术中心.

第9篇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建筑 设计 特性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风格因受不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的制约以及建筑设计思想、观点、和艺术素养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关于“现代建筑”字义上最流行的概念之一,就是它意味着战胜复古主义,或者换句话说,战胜“先前模仿过去风格”的做法。

1现代主义风格概述1.1. 含义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1.2发展过程

从时间上来说,现代主义建筑主要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但如果从思想渊源来看,应该说早在19世纪就已经有这种思潮的孕育了。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及其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经历了荫芽、发展、三个历史阶段。萌芽:在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德国著名建筑师辛克尔原来热心于希腊复兴式建筑,由于处于资本主义大工业急剧发展的年代,他为寻求新建筑的萌芽,曾多次出国考察。辛克尔认为一味模仿古典是不够的,新的时代需求新的建筑形式,古典的形式是属于古典时代的,因此,他认为在建筑和建筑思想上应该有一个本质的改革,以新的形式来满足新的时代需求。法国建筑家理论家科萨·达利和德国建筑家戈特弗里德·萨姆帕尔在19世纪中期也提出类似的看法,认为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应该出现改革,以新的形式和方法来体现新的时代特征。发展:在欧美真正在创新运动中有较大影响的则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芝加哥学派等。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工艺美术运动”遵循拉斯金的理论,主张在设计上回溯到中世纪的传统,主张设计的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设计装饰上从自然形态中吸取营养。代表人物莫里斯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其探索重点恰恰是要取消工业化造成的恶果,是要否定现代设计赖以依存的中心――工业化和机械化生产,目的是通过中世纪的、哥特的、自然主义的三个来源,来挽救在工业化咄咄逼人、装饰风格横行霸道的时刻的设计精神。 到了世纪之交,工艺美术运动变成一个主要的设计风格影响因素,促使欧洲的另外一场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建筑形式的改变。其目的是想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反对历史的样式,想创造一种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其装饰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生长繁茂的草木形状的曲线,凡是墙面、家具、栏杆及窗棂等装饰莫不如此。由于铁便于制作各种曲线,因此装饰中大量运用铁构件。虽然仅流行一时,它仍是现代建筑简化与净化过程中的步骤之一。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芝加哥学派以高层建筑得名,它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在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与创造独特的风格,明确反映了为适应工业时代的形式。其代表之一沙利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先驱,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为功能主义的建筑设计思想开辟了道路。其功能的含义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等。沙利文对于建筑与整个大环境的协调要求是走在时代前面的。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以贝伦斯为代表,支持建筑的新思潮,主张在建筑设计上创新,使功能、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并满足当时社会的要求;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其作品――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被西方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比较早提出现代主义设计和建筑基本思想的包括奥地利人阿道夫·路斯、亨利·凡德·费尔迪和彼得·贝伦斯等人,在以上这几位现代建筑先驱的思想影响下,年轻一代的建筑家开始成熟起来,出现了真正完成了现代主义建筑体系和思想体系的大师――其中最具有世界影响意义的德国设计家、教育家格罗庇乌斯、密斯、瑞士建筑家、理论家勒·柯布西耶和芬兰建筑大师阿尔托,加上美国的赖特,他们五位大师组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设计和设计教育力量,通过建筑实践和教育实践,冲破了禁锢人们思想数千年之久的传统建筑、传统设计和传统美术教育体系,建立了崭新的体系,新建筑思想、新建筑原则、新建筑教育体系终于得到确立。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使现代主义成为国际建筑的标准风格,成为设计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建筑面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城市面貌,改变了都市天际线的形式,影响迄今依然非常有力。

2现现代主义风格特点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现代主义风格有如下特点:重视建筑的居住功能,以功能为设计的出发点;注重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强调材料特性与建筑结构的特性相适应,并通过设计使其更好发挥;突出建筑设计的经济原则,以最低的开支达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性;强调要废弃建筑表面的外加装饰;在具体设计上,空间的考虑最重要,设计应从平面的画面式设计转向立体空间的雕塑式设计上来;建筑设计的基础是逻辑性、科学性,而不是视觉美的装饰性。现代主义风格体现在住宅上有着几何线条修饰,色彩明快跳跃,外立面简洁流畅,以波浪、架廊式挑板或装饰线、块等异型屋顶为特征,立面立体层次感较强,外飘窗台外挑阳台或内置阳台,合理运用色块色带处理,给人简洁、质朴,返朴归真的感受。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建筑的设计形式

以建筑为例,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以来,就坚持面向大众的基本立场。为了改变传统的、昂贵的建筑材料和建设方法,而大量采用工业建筑材料,比如水泥、玻璃、钢材等,大幅度的降低了建筑的成本,同时,还改变了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建筑方法,采用大量预制件、现场组装等方式。为了降低成本和达到新时代面貌,现代主义完全取消装饰,实现奥地利建筑家阿道夫·鲁斯提出的“装饰即罪恶”原则。在形式上,出现了简单的立体主义外形,色彩基本是白色、黑色为中心的工业化的中性色,建筑由柱支撑,全部采用所谓的幕墙结构,遵守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形成一种单纯到极点、冷漠而理性的立体主义新建筑形式。我们可以把它的建筑设计形式简单总结如下:

(1)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而不再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讲究设计的科学性,重视设计实施时的科学性与方便性。 (2)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受到艺术上的立体主义影响,推广六面建筑和幕墙架构,提倡标准化原则、中性色彩计划与反装饰主义立场。

(3)在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反对在图板上、预想图上设计,而主张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 (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规划,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

第10篇

一、达斡尔族装饰纹样的形式美

达斡尔族装饰图案的形式美感体现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或服装、室内环境空间中。图案通常大量出现,其中,在一些装饰器物顶部的花朵图案纹样就是典型的代表。如,玫瑰花图案为中心向外扩张,有规律地排列,与周围的二方连续连接形成中央花朵的形状,构图饱满,丰富多样。花卉图案的造型以方形、菱形、椭圆形等为主,其中圆形较为常见。形态、厚度、大小对比强烈,富有变化,外部图案和中央花卉纹样形成静态和动态的强烈对比。从宏观看,花朵图案对称的和谐组合,整体秩序感强,造型精美,变化统一,整体和局部结合完美。此外,植物纹、回形纹等纹样以二方连续的形式重复地出现在达斡尔族著名的生活器具白桦树皮盒、圆筒上,纹样多样,节奏清晰,强弱、大小、疏密变化丰富,主题鲜明,起到点睛的作用。达斡尔族装饰纹样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形状和意蕴上充满民族特征,在题材的选择上,坚持从自然元素出发并高于自然的原则,不断创新和发展。达斡尔族的民族习惯使得其装饰带有较强的原始性与原创性。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装饰图案纹样不断丰富、更新,变得越来越成熟,在没有外界环境干扰的情况下,涌现了大量反映达斡尔民族的生活习惯、审美喜好的纹样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原创性、独创性,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二、达斡尔族特色文化符号的图形再造与设计创新

1.特色文化符号的概括表现

达斡尔族装饰纹样以植物纹、动物纹和几何纹为主要题材,采用人物的形象较少,这些纹样能够充分再现达斡尔族人的生活环境,是达斡尔族人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充分体现,从巧妙的概括与抽象的变形中可以看出达斡尔族人浓郁的民族审美情趣。其中,植物纹样有草、蔓、树木、花卉等,有叶子纹、树形纹、花草纹、花瓣纹、幼芽纹、花蕾纹、桃形纹等;动物纹样包括各种野生哺乳动物、鸟、昆虫等,这些纹样大量存在于服饰、器物、神像画中,有羊角纹、鹿纹、鸟纹、雁纹、蝴蝶纹、马纹等。达斡尔族传统图形元素中,最通用的造型方法是简化。长时间的渔猎生活,使达斡尔族人对动物和植物的形状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在他们的艺术创作里,视觉体验起到了主导作用。达斡尔人注意到动物的侧面造型可以突出其造型特点,而且易于掌握。因此,达斡尔族传统图形元素注意外部轮廓,减少具体细节,使画面形成了简洁概括的表现手法,如,他们的图腾形象、装饰配件上的纹样等都采用了这种表现手法。

2.特色文化符号的抽象表现

达斡尔族特色的文化符号,抽象表达的手法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占有重要地位。达斡尔族人在世世代代的渔猎活动中制作桦树皮手工艺品,雕有几何图案。这些图案由具象转变成抽象,但仍然可以传达特定的含义,并且很容易辨别出来。这些抽象造型方法有的是连续的形式,有的是有组织的安排,从审美的角度看,既有装饰性也具有美感。达斡尔族传统工艺美术具有历史积淀美、宗教意蕴美、独特佩戴美和材质工艺美等美学特点。达斡尔桦皮舟、雕刻品、绘画等,表现了达斡尔族古朴典雅的造型艺术和达斡尔族传统宗教内涵。其工艺细致,造型生动,古朴典雅,美丽的图案、清新的风格显示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达斡尔族人的智慧创造。如今,可以在墙纸、地毯和挂毯的图案设计中以达斡尔族独特的装饰图案为设计元素,在建筑业、设计业、轻工业、旅游产品中发展达斡尔族民族装饰图案独特的风格特征,以达斡尔族著名的花卉图案与现代风格完美结合,既体现了古朴的民族特点,也符合了当今人们的生活需要,不但使达斡尔族装饰纹样能够继续传承,同时也对弘扬达斡尔族特色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张爽 单位:哈尔滨剑桥学院

第11篇

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有极其丰富的美术创作,产生了许多著名的美术家。对中国画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中国画,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传统造型艺术的集中体现。中国画绘画艺术,源远流长,远在原始社会,就有了萌芽。石器时期,先民们对自然界的石块就有选择,并加工成型。彩陶文化时期,把对大自然的感受形象化,通过思维造型,描绘在器物上,装点着人们的生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多种形式的艺术品,会集在民族文化的长廊中,各展风彩,丰富的内容和形式都充分显示了民族艺术的独特风格。美术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他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的美学意趣、内容和形式,是本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反映,也为当地人民或本民族人民所喜闻乐见。中国古代曾把少数民族美术称作“番族画”。宋朝《宣和画谱》开始使用此词。该书认为“番族画”要强调各兄弟民族文明友好的内容,尊重他们的风土故习,刻画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形体结构,如实描写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衣冠,可达到按图可考的程度。从而可见少数民族画家对中国美术发展所做的贡献。

1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美术特点

1.1 生活特点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美术,形象地记录了当时各民族的社会生活。许多富有草原游牧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上面,有青铜耳环、青玉管,玛瑙、绿松石等组成的项饰,有以动物形象造型的装饰品,如蹲踞的虎、仆伏的蛙和犬、长方形的兽纹图案等。这些作品的取材是同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喜好相联系的。北方许多游牧民族多以动物纹作为艺术的特征,如喜好在青铜器皿上用具有个性特征的动物形象作为主要装饰内容,反映了他们在特定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意识。云南晋宁是秦汉时期古滇族聚居的地方,在那里发现的青铜器,其造型艺术以人为主题,刻画了近300个穿不同民族服饰的人物。人物中有的在杀奴隶、杀牛祭祀铜鼓和铜柱,有的在战争中俘获奴隶,有的在进行祈年式的舞蹈,有的是奴隶在向贵族“献粮”和“进贡”。这些画面反映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

1.2 宗教特点

少数民族美术,是以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的藏族具有独特的信仰与文化传统。他们的卷轴画“唐卡”属于宗教艺术。有单幅“唐卡”和多幅成套的“唐卡”。它的表现形式有固定的程式,其中色彩对表现神像起了强调的作用,如表现神的庄严相貌用黑色,衬以金色背景,称“金色唐卡”。表现神的温和相貌用白色;表现神的愤怒相貌用红色和深蓝色。用色彩强调绘画的艺术效果,在藏族的壁画、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中都是一致的,这是藏族画师特有的想象力,构成了藏族美术的独特风格。再如新疆库车地区,古龟兹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佛教文化,作品以现实生活中的乐舞内容为主,既表现了佛国的境界,却又抹去了佛国的神秘感。形式上,以菩萨画像而论,造型优美,体态婀娜多姿,形象端庄恬静,显得清雅飘逸。尤其是丰富的半裸或的人体艺术,在千变万化的形态与神情中,看出龟兹画家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认识和表现青春与老朽的对比规律,通过人体艺术再现自然的节奏与力量。这说明龟兹人民赋有明朗的性格,才得以表现出这样富有生活与浪漫气息的传神艺术。

2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著名画家

2.1 瓌室韦人胡

室韦是中国古族名,室韦人公元5~10世纪主要活动在嫩江、绰尔河、

第12篇

民国政府为了改良民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办国货陈列馆、国货大会、拍摄国货影片等,以展览展示的宣传手段,让人们了解国货的样式包装与商标等。传统包装为了适应群众的购买心理做出了相应的改进,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资本家对产品包装设计的应用理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国家放松了中国商品市场的竞争,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国内国货运动的高涨,激发了华侨对国内工业的投资。1931年上海民族工厂1882家(《上海之机械工业》1933年上海市社会局),企业家大多都是受过国外高等教育的,对产品的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营销宣传意识有较好的理解。他们都非常重视产品的包装设计与品牌竞争意识,由此推动了当时包装设计的发展。

二、新兴包装材料的应用与信息传达

民国时期外来包装材料的引入,使当时的产品包装迅速与国际接轨。材料是产品包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的主要包装材料有纸质包装、玻璃器皿、木质包装和金属包装等,纸质包装材料是民国时期较为常用的材料之一,如牛皮纸、印刷纸袋、包装贴图、纸盒等。木材是材料也是当时社会流行的材料,这种材料作为包装应用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木材材料包装的加工手工艺已经很成熟,配合当时的印刷工艺和其他材料结合产生很好的包装效果,经久耐用。金属包装是民国事情较为流行的包装材料,较为常用的金属材料有铁、锡、吕,铜作为金属包装也有少量的应用,如铁盒罐头,锡制牙膏等。玻璃材料是在清末时期就以传入应用到包装中。以玻璃瓶罐为主加封木塞纸质贴标等,瓷器与陶罐也是中国较为传统的包装材料。在当时的商品中也得到了发挥和应用,如酒瓶、酒罐等。民国时期的包装介质与信息传递有了完美的结合,文字与图案印刷为品包装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其品牌信息与商业信息的传达目准确,这一时期宣传包装也发展起来,如公共汽车、电车、商业用房的包装彩绘,橱窗展示、置于屋顶的霓虹灯,运用艺术手法完美的包装同时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广告职能,博览会与展览馆也是传播包装信息交流的良好媒介。

三、开元的包装设计人群与包装设计机构

商品的包装不单纯是经济载体,更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工业的改造和商业的扩展实际上也是实用与美化的扩展,中外商品的角逐中,国货的失利让生产商看到了产品品牌包装是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的有效战略途径,包装设计迅速上升为商品宣传和销售的重要手段。同时很多民族企业家在引进外来设备和技术的同时还聘请了专职设计师组成设计部,来设计产品包装、商标、造型等。如陶行知在参观上海康元制罐厂(1922年成立)时赞誉该厂为“新时代的工厂,新时代的学校”,认为该厂已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极则”。[1]专业设计人员的出现给予了商业包装、广告无时不刻的关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欧留学的中国美术学生日渐增多,留学生学成以后有人担任美术学校的教授,有的人直接进入工厂企业从事设计工作。[2]大批的留学人员归国带来了国外新的设计思想与观念,成为当时国内包装设计教育的栋梁,如陈之佛、雷圭元等重视设计,主张将技术与艺术、传统与现代、中西交融设计理念,与此同时私立美专院校学校与教会美术工艺的推广也为当时产品包装设计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早期的“”,为了培养“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人才,设置了“工艺局”“绘图院”“实业学堂”“艺徒学堂”等教育机构,已形成设计教育的雏形,这些机构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在雏形初具的商业社会中,寻找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结合点。在商业领域还出现了一批独立的设计事务所,如“稚英画室”“工艺美术社”“尚美图案管”等。主要从事商品包装设计、月份牌广告设计等,如“稚英画室”设计的“美丽牌”香烟包装设计、“双妹牌”花露水包装设计、“雅霜”化妆品、“白猫”画布、“杏花楼嫦娥奔月”月饼盒包装、商标月份牌等包装广告。[3]

四、开元的包装设计教育

中国近代艺术设计教育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浪潮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艺术设计教育呈现出多样性,国立与私立院校并存,教会培训与艺徒共生的学术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1864年教会培训的“土山湾画馆”包含了印刷、装订、玻璃制作、木工、雕塑等工艺培训,开启了包装相关教育的先河。1922年江苏省如杲县立工业学校设立的美术科学制3年,包含了摄影、器皿绘画等包装设计课程。[4]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较早的尝试商业美术教育,提出“造就工艺美术人才,辅助工商业,发展国民经济”。[5]1928年在的倡议下建立国立艺术大学,内设工艺美术学院。至此中国新式艺术设计教育迅速发展。先后成立了国立北京艺专、国立杭州艺专、私立苏州美专等,其中杭州国立艺专在艺术设计这一领域比较突出。商业领域中的美术设计工作室与设计事务所,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也为当时的商品包装设计培养了大量人才,如“稚英画室”等商业设计机构招收社会学员补充扩大业务所需要的人才,随着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实用工艺美术的演进,包装设计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五、开元的包装设计理论引入创新

不管是晚清政府还是民国政府,为了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都相应的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也规范了包装设计的行业发展,1904年晚清政府出台了《商标注册试办章程》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政府发行的涉及包装的行政法规。随着教育的发展产品包装设计理论也逐渐发展起来,笔者收录了近90篇文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923年中外经济周刊第42期《美国对货物包装之注意》,1929年陈之佛发表《现代表现派之美术工艺》于《东方杂志》,介绍了西方现代工业设计与“包豪斯”设计理论。设计理论的引入推动了产品设计教育与主流设计意识形态的变化。1935年施肇桢在浙江省建设第9卷第6期发表《果品包装之研究》也说明了当时包装设计研究已经分类细化。1936年《中国美术会季刊》发表《美术与工艺》及《应如果发展我国公益美术》等多篇文章。[6]众多包装设计理论的发表为我国近代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开元与传承铸造了民国时期的包装设计风格

清末民国初年的爱国人士提出“实业救国”“爱用国货运动”运动,促使萌芽状态的民族工业产品包装设计迅速发展起来,大量设计师的旅外经历与主流设计机构的本土化为包装设计的开元与传承提供了必要条件,进一步促进了包装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兼容并蓄。为了增加产品竞争力适合中国市场,外来产品在设计元素与风格上也相应的融入民族审美观念与民族信仰、民族文化等,使这一时期的产品包装设计具有鲜明的民族传承特性。这一时期的包装造型比较简洁,一般以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等西式流行造型为主。在图形的排版与印刷上注重图文并茂,设计语言表达成熟,产品包装设计的客户群定位准确。图片与文字运用的意义成熟、功能表达清晰。图案创意寓意美好,且能表达商品的时尚前沿与生产厂商的实力,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包装设计人员对于包装信息的传达具有很强的职业化素养,由于受到当时的印刷设备与印刷工艺的限制,色彩运用主要以纯色拼接为主,其中红色、黑色、黄色、蓝色灯颜色为当时的主要流行色。

七、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