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5 17:06: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实验室建设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装备标准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三大基本办学条件之一。这些年,各个高校都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持续地投入,不断地新建与扩充实验室,高校实验室建设投入经费也在逐年增长。现在的问题是,高校投入了不少,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各个学校的投入非常不平衡,投入多少才是合适的;今后后续投入的依据在哪里。种种问题的提出,使我们想到实验室建设特别是装备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标准。
一、装备标准化的作用
1983年中国颁布的标准(GB3935.l-83)中对标准所下的定义,“标准: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同时指出“规范”、“规程”也是标准的一种形式。该标准定义具有统一性、科学性、强制性等几个方面的属性。高校实验室装备标准应具备上述属性,标准的内容应根据实验项目对仪器设备的数量、品种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仪器设备的质量、性能提出具体要求,这些规定与要求的目的是推动实验室装备的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
装备标准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为规划和建设实验室提供依据。如果没有实验室装备标准,做规划时缺少客观依据,往往会出现受教材、教师影响的现象或盲目追求“小而全”的现象。有的院校在做实验室规划和建设方面心中无数,搞起规划来不着边际,既浪费经费,也降低仪器设备利用率。如果规划与建设有标准可依,在制定规划和实验室建设方面将起到有力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新建院校,新建专业和新建实验室更有现实意义。因为有标准,基本上能做到了规划有底,建设对路。
2.为分配设备经费和审批仪器设备计划提供依据。有了装备标准,设备的经费分配、计划申请审批,就会有据可依,减少了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编制年度经费分配和建设计划时,能做到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形成最大效益。很多高校都会遇到这样的具体问题:每年教学单位都认为缺少实验装备,申报的建设项目预算大,实验室申报装备总额远远大于学校的预算。如何做到分配与审批心中有底?如果有了标准,分配与建设就有重点可抓,就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实验室装备的配置。就可以按照轻重缓急建设,既保证常规,保证急需,保证配套,又保证了按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增加实验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装备标准在合理使用资金,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能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装备标准推动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资源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按标准建立的实验室,会覆盖若干个相关专业,覆盖学科性质相同的学科。不少院校建立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就有共享的思想,同时有的院校把学科性质相同,使用手段基本一致的课程统筹建立学科实验室,为几个专业或为几门课程服务,也是基于共享的思想。按标准跨专业跨学科建立的实验室可由学校指定一个部门管理,其它部门只负责使用,这就贯彻了仪器设备“专管共用”的高效率原则。
4.为采购提供论据。由于装备标准对仪器设备的数量、品种有了明确的规定,对质量、性能都提出了要求,因而使采购对路,符合要求,避免了因质量低劣,规格不符而造成积压浪费。
5.为管理、考核、评审提供依据。实现管理定量化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的基础和措施。在现代管理工作中,实现定量化是反映管理水平的标志。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在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装备标准化就是仪器设备管理定量化、规范化。同时装备标准也为考核、效益评估提供依据,为实验室评审如先进实验室、示范中心等评审提供依据。
二、现行参考标准
当前进行高校实验室建设,有几个主要的参考标准:1.教育部《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讨论稿);2.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实验室评估标准(试行)》;3.各省制订的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实施要求。其中教育部《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讨论稿),除了对示范中心的体制与管理、实验教学、实验教材、人员、仪器设备、环境与设施提出了规范化建设要求之外,还特别给出了各科实验参考内容及仪器装备配备,首期制定的标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力学、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讨论稿)为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审定和指导高校基础课实验室不断上层次上水平建设提供参考。
三、期待更多的装备标准
规划与建设实验室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验室,有基础课实验室,也有专业基础课实验室和专业课实验室。基于装备标准的作用,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大家期待制定更多实验室装备标准,包括基础课实验室、专业基础课实验室与专业课实验室的装备标准。
在根据学科的不断发展,不断制定与完善实验室装备标准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首先是制定装备标准的基本原则: 1.“标准”的尺度以保证完成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本依据;2.根据需要与可能,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当前,适当超前考虑将来;3.制定标准的顺序以面广量大的基础课为先,专业基础课次之,再逐步扩展到专业课。所以首先充实与完善《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讨论稿)中的几科基础课实验室装备标准,再制定其它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实验室装备标准。
其次装备标准的扩展问题,考虑到部分专业实验室建设可能会有较多的扩展,或者相关学科正处于不断发展中,可将标准分为“基本标准”和“扩展建议”两个层次。“基本标准”是实验室建设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扩展建议”是在基本标准基础上的较高要求。
我们期待更多的实验室装备标准出台,宏观指导并规范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资源共享,推动实验室装备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逸梅,张建勋.编制“实验室装备标准”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保证[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1985(3).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
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教学也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讨对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利用实验室教学培养具有高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就当前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探讨。
一、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对实验室的科学建设与管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很强科研实力和科技含量的实验室,其中一些甚至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目前许多高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许多高校的实验室面临着实验仪器落后,实验用房与配套器材滞后的现状。尤其在实验室的科学建设与科学管理上,没能做到与时俱进。这就导致高校实验室教学不能达到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中学以致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严重影响了高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第二,实验内容缺乏综合性和创新性。综合性、创新性人才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目标,实验室教学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在目前许多高校的实验室教学当中,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还是占多数,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制定的框架中,只能按照设计好的模式步骤去实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现在的大多数实验室教学体现了专业性、实践性,但是缺少综合性与创新性。往往某一实验室只针对单一的课程或专业开放,而各个实验室之间也缺乏联系,这就导致了综合性教学难以实现;实验课程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第三,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知识。随着高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与创新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师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是高校对实验室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却没能受到足够的关注,实验室管理人员学历普遍偏低。这就导致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都缺乏专业的或是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管理和设备维护。其最主要的原因高校对实验室管得的重视程度不够所导致的。许多高校实验室的管理都仅仅是靠着普通的安保人员来兼顾的,但是许多仪器的定期维护和检查却是这些人员无法提供的,这就导致了实验室器材与设备的维护效率低下、损耗过快,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资源浪费。同时,由于管理人员监管意识的缺乏,往往也会使得实验器材(尤其是一些小型仪器或易耗品)的遗失。
第四,管理方法落后,与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机结合。高校实验室设备维护率低下,实验物品保管不到位的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也是实验室管理办法落后的后果之一。首先,《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及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制度》、《事故责任与损坏、丢失赔偿制度》等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其次,高校实验室信息(包括仪器设备、教学实验、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等信息)具有数量大、分布广、变化较为频繁、交流需求迫切等特点,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办法一不能满足现代化实验室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实验室管理未能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相结合,未能实现计算机管理,实验设备也未能进行数字化备案。这就导致实验室管理的总体效率低下,离标准化实验室的建设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第五,实验室管理监督工作开展不到位。实验室的管理监督工作,是确保实验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确保实验室质量满足教学、科研要求的重要手段,也是实验室管理的难点。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面临着缺乏健全的实验室监管制度、监管工作不到位的现状。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许多实验活动达不到预期效果,实验设备的维护与保管也不到位。
二、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改革的建议
第一,提高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视程度。首先,要明确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具体而言,应到做到:一是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首先从硬件设施上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性,为具有综合性与创新性的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实验室环境;二是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实验室管理的目标;三是建立实验室管理绩效指标体系,明确实验教学任务;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教学的创新性与综合性。
第二,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和高素质实验室管理人才的引进,进一步提高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与学历要求;完善实验师资队伍的人才结构,强调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管理能力与技术化管理能力,提高高学历人才所占的比重。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实验室人员绩效管理制度,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通过考核评估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带来的高校校园网的建成,无疑为复杂化的实验室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机会。网络化与计算机化管理可以大大的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而实现实验室的网络化也同样是现代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目标之一。同时,通过网络化管理手段建立的数字平台可以针对当前高校实验室教学数据交换频繁,信息量大的特点进行实验设计与课程辅导,有利于现代化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常薇,肖媚燕.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与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
2、蒋爱凤,胡喜.高校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
3、牟英华.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2).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管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16-03
实验室主要由实验室场地、仪器设备等硬件系统和以共享为灵魂的管理制度及专业化人才队伍等三位一体的有机集成。其中,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核心,硬件系统是实验室的载体,专业化人才队伍是实验室能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在大力倡导知识创新、科研强校的今天,抓好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对提升高校综合实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建设不够健全。在高等教育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对实验教育在高等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很多高校,目前没有统一的职能部门对实验室日常管理和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协调管理。现行管理体制虽然使高校的资产管理现状有所改善,但实验室管理分散、职能弱化,使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实验室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等工作难以统一规划、协调管理。由于有些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实验室仅仅针对本院系的学生开放,无法有效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导致出现实验室闲时处于闲置状态,忙时又有许多学生没地进行实验。实验室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实验记录材料,进行教学实验时缺乏计划,实验室安排混乱。
2.实验室的师资队伍水平偏低。由于高校发展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长期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乃至社会认为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导致学校管理层对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其没有长远的规划,也很难把理论和实践经验均较强的人员分配到实验室工作,很多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娴熟的老师不愿意进入实验室工作,而实验室又降低用人标准,长此以往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脱节。实验室管理体制、建设投资体制不合理,再加上待遇、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实验室很难吸引和留住对口专业的优秀人才,严重影响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发展。
3.实验室的建设相对薄弱。在提倡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传统的实验室建设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现有的实验室建设逐渐显露出其弊端,甚至阻碍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实验室小而全,多而散,功能单一,无法形成综合优势。(2)实验室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制约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实验室还在使用已处于淘汰状态的硬件设备,导致教学与实验的割裂,影响实验效果。(3)实验室仪器设备重复购置,资源浪费严重。各实验室分散管理,各自独立,无法形成宏观调控,导致设备的重复购置。
4.实验室使用效率低下。实验室利用率低下一方面由于部分实验室重建设轻利用,实验室的总体使用面积得到了很大提高,而实际情况可能超过了人数扩大的比率,势必造成实验室的利用率低下;另外,个别实验室利用率不足,开放时间较短,并且有些实验室开设的课程项目只集中在一个学期,也就意味着另一个学期处于闲置的状态,年平均开放学时数远低于设计目标,导致实验室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学校负责实验室建设的相关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的实验室绩效考评机制,年度填报大型仪器设备的效益评价表时,无法获得真实可靠的使用机时、产生效益等数据,大多考核指标的填报流于形式,实验室建设没有因为考核结果而有所改善,也未形成良性机制促进实验室建设的发展,也是导致实验室使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实验室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1.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提高实验运行效率。要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在制定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时要求高校各级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坚持按照实验室建设的发展规划分阶段、分层次的建设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配套实验室。保存完整的实验记录材料,认真做好各项基础资料的记录、整理和分类保存工作。同时将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纳入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全面安排,有步骤、有措施、有重点的进行。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完整的实验记录材料、规范化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实验室安全高效的运转。
2.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改善实验室运行模式。(1)不断加大实验室硬件建设投入,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仪器设备是完成科研、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物质保证,是实验室固定资产的一部分。对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要根据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需要和经费来源,分轻重缓急制定年度购置计划,做到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由于教学科研经济有限,因此,在购买仪器设备方面不能盲目追求先进性。而应根据各高校的特色和发展,重点投资几个能突出代表学校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实验室,并且兼顾其他学科的实验室建设,保证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又不影响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另外,要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定期的检验与校准工作,并加强仪器设备使用人员的业务培训,注重仪器设备完好率的考核。(2)层次化建设,打造综合型实验中心平台。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必须发挥实验室的优势,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科研与科技开发,传统体制已不能适应这一发展的要求,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实验室模式,即中心实验室。建立中心实验室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建立中心实验室有利于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避免重复购置。由于实验室管理的局限性,传统实验室仅仅对本专业的学生开放,导致一些基础性实验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的现象比较严重,而大型、先进的仪器设备有需求无购置经费。建立实验室中心管理体制后,学院有责任统一规划实验室的建设经费,进行有重点、有计划的购置实验仪器设备,避免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浪费,也为学校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为实验室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管理。二是建立中心实验室有利于加强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传统实验室的分散管理,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合理安排,也不利于大型仪器设备的有效共享。建立实验室中心管理体制后,中心实验室可以分派专人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建立完整的台账信息,并由固定的保管人负责管理及维护保养,可以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做到物账相符,避免分散化管理的混乱。同时,能够合理分配实验室,有效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三:建立中心实验室有利于资源整合。随着实践教育环节的发展,社会越来越注重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对学校及社会产生的双赢效益,传统分散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建立中心实验室后,有利于学院乃至学校层面实现实验室资源的整合,促进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更好的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效益。(3)实行实验室对外服务管理,提高实验室自身发展的动力。中心实验室要利用自己的优势主动承担校内外研究课题的实验任务,不仅可以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增加经费收入,还可为选作实验课和设计实验课提供资料和技术条件,这部分任务实行有偿服务,应从优收费,同时,要逐步面向社会,与有关行业的生产部门建立广泛的技术协作,为他们提供技术咨询科研试验、质量检测和数据处理等服务项目,从而争取更多的创收以增强学校和中心实验室自身发展的活力,可以用来补充科研经费,改善教师、科技人员发展基金,也能更好的发展实验室建设,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由此可见,对外开放只要实施得当,不仅可以增加社会效益,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果。
3.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需要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必须要保证有一支强有力的实验教学队伍。为此,首先要求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并进一步完善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以创新和发展为目标,建立相应的鼓励政策,有利于“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实行实验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潜能,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价值,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教学事业的发展。
4.加强实验室开放、绩效考核,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在要求全面加强学生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的今天,学生迫切需要一个宽松、便利、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实验环境。同时,为落实实验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就要求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要充分发掘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创造条件实施开放,并逐步扩大开放范围,增加开放时间,充实开放内容,可采取全天开放、预约开放、阶段开放、定期开放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开放。突破教学难点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严格的管理和开放实验室发挥了教学仪器应有的作用,因而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加强实验室建设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高校实验室建设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需求,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罗茂斌.大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管理思考[EB/OL].云南大学新闻网,2009.
[2]赵燕.新形势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化工高等教育,2003,(4):90-92.
[3]唐艳茹,高宏.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4):116-117.
[4]范灵芝.关于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的一些思考和研究[J].西江月,2012.
[5]洪晓曼,余淼.浅谈高校实验室的建设[J].科教导刊,2012,(7):195-196.
【关键词】 实验室 建管 机制
实验室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尤其是作为培养有较高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重要基地的民办本科院校,实验室承担着巩固理论学习成果、理论应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要科学规划,规范管理,既要注重基础训练,又要结合社会需求及技术发展,及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让学生的所学能跟技术的发展同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
1 民办院校工科实验室的现状
1.1 设备落后,更新不及时。我国现有民办本科院校主要为独立学院以及由独立学院转型后成立的民办本科院校,其实验室建设基本借鉴公办本科院校模式,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组成。而且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受资金限制,项目论证和设备采购缺乏前瞻性,其结果是实验室建成的同时设备和实验内容已经过时多年。随着学校建设规模扩大,用在实验室建设上的资金始终难以保证,有限的资金用在新上专业建设上,老的实验室更新更成为不可能,导致实验室建成后再也没有更新。
1.2 基础实验室基本健全,专业实验室方向较为单一,缺乏综合性实习项目。基础实验室由于各相近专业可以共用,建制比较健全且规模较大。而专业实验室由于方向多元,设备较贵而且使用率低,使得资金紧张的各民办院校普遍设置较少的专业方向而同一方向设置较大的招生计划数,所有本专业学生同时修同一个专业方向。以自动化专业为例,其专业基础实验室电工实验室和电子技术实验室可以同时为计算机、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仪器仪表、测控、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多个工科专业共用,设备利用率较高,台套数也较多。但基础实验室的功能仅限于辅助学生学习相应理论知识和初步锻炼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真正的专业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专业实验室的支持。但专业实验室建设由于占用资金较多、使用率低等原因成为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短板。
1.3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民办院校教学场地建设、专业建设的步进性,实验室建设也难以在同一地点、统一时间完成,又由于民办高校人员流动性大,一些好的管理方法管理思想难以贯彻执行,尤其是主管领导变动频繁,政策缺乏统一性,往往做一些重复性工作,难以有突破性。因此,民办院校实验室普遍跟着专业走,地点分散,管理人员变换频繁,日常管理以人治为主,缺乏制度约束,或者有制度也是照搬公办院校模式,缺乏客观公正的论证,因此在实际执行中难以操作。由此可能导致学校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效果却不明显。
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缺乏远景规划,往往是一个专业获批,相应实验室紧急上马,教研室或实验室建设管理部门临时制定实验室建设计划上报学校相关部门招标采购,在此过程中缺乏第三方同行专家的客观论证。由于信息不畅,部门间各自为政,甚至相关课程教师、相关实验室都不知新的实验室建设计划及内容。在此过程中还可能造成重复建设、内容落后、布局不科学、浪费教学资源等问题,再加上制度建设跟不上,其建设与管理混乱可想而知。
2 民办工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管理新思路
2.1 基础实验室注重普适性、专业实验室注重前瞻性。院校在建设初期宜广泛调研确定中长期专业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聘请本地区较为知名同行专家作为第三方独立论证实验室建设计划,基础实验室要考虑到基本适用相近专业需求,避免重复建设;要考虑到专业发展,预留实验室建设场地。
工科专业的专业实验室不同于基础实验室,一般具有一定特定性,只为某几个甚至是某一个专业所用,利用率较低。如果按照基础实验室模式建设会占用大量的场地和经费。因此建设过程中可重质不重量,即实验设备与实验内容要能够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着能承担一定生产和研究任务的目标建设,相应技术要符合现有市场及技术发展方向,并能提供相应综合性、开发性实践项目,在此前提下可少量采购设备。由于设备数量少,学生实验时可采用轮流制。但由于工科的专业方向较多,如果各个方向都有少量先进的实验设备提供给学生,不但能开拓学生的眼界,更能为不同爱好与特长的学生提供学习与研究的平台,为他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或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工科专业的专业方向实验室大多具有社会服务价值,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可考虑社会服务性从而创造效益。因此专业实验室建设可争取校企联合或项目化管理,在规划、论证、采购、验收环节按项目管理标准执行。
2.2 制定科学管理规定,对实验室进行规范管理。实验室建设涉及规划、论证、采购、验收、使用、淘汰更新等环节,在使用中又涉及安全、物资、维修维护等问题,由此需要一系列科学的规章制度保证每一步的执行。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既要注重管理体系建设更要注重制度建设,制度的科学性与可执行性才能保证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体系的科学性也能促进制度的规范发展。由于民办院校诸多的自身特点,在进行制度建设过程中务必不能照搬公办院校的模式,广泛征求基层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制定出切实符合自身特点的操作性强并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
2.3 有效运用人力资源,加强用人的科学性。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国内高校普遍注重管钱管物,其实管人才是管理的根本,是管理的最终归宿,也是“管理是科学”的体现。
随着理念的更新及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实验技术人员在高校中的待遇和地位逐步提高,即便如此,在民办高校中,实验技术人员仍是流动性最大的一个群体。近几年已经有专家提出人力资源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民办高校的教师流动性很大,而实验技术人员及实验室管理员流动性更大。主要表现在,实验人员除辞职外,由于经验的积累可能在本校走向行政或教师岗位从而脱离原岗位,有些学校的实验人员几年就换一遍,这造成了管理资源的很大浪费。
1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概况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国内高校较早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的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2]。该实验室以培养高素质的电子政务人才为主要目的。随后的两年多时间内,以人民大学电子政务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实验中心[3]、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数字化管理实验室[4]、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5]等国内知名院校为代表的一些高校展开了围绕电子政务科研教学体系的实验室项目建设。2005年以来,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主体已经涵盖工科、理科、文科类,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多专业领域。这些实验室在功能定位上,不仅有用于理论研究、技术研发的,也有重在管理应用、实践操作方面的,它们从不同方面开展了科研与教学实践。一些院校在筹建实验室的同时,也注意与国内同行间的横向交流。据东北财经大学网站新闻报道,19所高校共同发起的“中国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联合实验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于2004年8月28日在西安签署[6]。2005年1月,在浙江林学院召开了中国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联合实验室第二次研讨会[7]。2008年4月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组织的公共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研讨会就电子政务实验室组织机制、运作机制、资源共享与运用机制等实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经过短短几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整体状况呈现出实验室建设由少数重点院校开展向各类型、各层次院校拓展,多维度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由各院校独立建立向“校校联合”发展等特点。
2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类型
通过分析采集的样本,进一步归纳其建设方式、业务性质与功能等方面的特点,结合类型学方法可对其进行子类型的划分。
2.1按建设模式分类
按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主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独立建设、委托建设、校企联合建设与校校联合建设等四种类型。独立建设是指由高校自行立项,依靠自身力量组织项目建设队伍、承担全部建设资源投入。这是一种常见的建设模式,其主要问题是对于基础条件一般的学校,可能会因经费等条件而导致实验室建设水平不高,可开展的实验项目有限,不能进一步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委托建设是指由政府部门或企业将某一项目委托给高校进行建设,高校运用项目建设经费建设相关实验室的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为学校节省大量经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吸引社会资源提升自身建设。但这种模式往往需要接受委托方的管理与评估,对建设成果有严格的要求,学校需要承担一定的压力与风险。校企联合建设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人力等基础资源,企业提供经费或投入其它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性资源,如实验设备、实验系统等。这种模式既可以帮助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又可以实现产学研体系的构建,更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与实践机会,是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模式。校校联合是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的一种新模式。目前,该模式主要采用院校负责基础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院校之间互通教学软件资源的方式进行。教学软件资源包括电子政务教学软件系统、教学课件、教材教案等内容。这种模式丰富了实验室建设的方式与内涵,但还有许多实质性的内容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2.2按业务性质进行分类
根据电子政务实验室业务性质可以分为教学主导型、科研主导型与项目建设型等三种类型。教学主导型就是以开展实验教学为主要任务的电子政务实验室。这种类型的实验室又可以分为以专业为主导的教学型实验室和以课程为主导的教学型实验室等两个子类。前者是以某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基础,设置学科综合实验室,由实验室开设出与电子政务教学相关的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后者以电子政务为基础,围绕电子政务课程开设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在满足电子政务教学需求的基础上为相关学科、专业提供实验环境。科研主导型就是以电子政务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为主要任务的实验室。与教学主导型相比,教学主导型侧重对理论与技术的验证性实验活动,而科研主导型侧重理论与技术的探索性实验活动,较更注重理论与技术的创新。但在科研与教学实践中,两者密不可分,没有对理论的验证与探索,就不会有创新。项目建设型就是面向社会、政府、企业,承担各级各类的电子政务科研、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管理咨询为主要任务的实验室。这种类型的实验室通常隶属于综合性或专业性研究型机构,一般不直接参与教学工作,但也承担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任务。
2.3按功能进行分类
按电子政务实验室的功能进行分类,可以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应用和教育培训等四种类型。理论研究是指实验室建设以探索和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探求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间的契合点等为主要目的。着重进行电子政务基础理论研究,如政务信息公开、电子民主、电子监督等方面的内容。技术研发是指在计算机通讯、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技术队伍的支持下,结合管理科学理论、管理技术,开发具有实用性的电子政务的技术与管理系统。包括政府网站系统、政务信息管理系统、政务信息安全系统、管理决策系统以及电子政务工程管理、电子政务标准化技术等方面的内容。管理应用是指以电子政务理论、技术的验证、演绎为主要目的,以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将管理技术运用到电子政务实践中,包括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政务流程优化与再造、政务协同、电子化采购管理、评估等方面的内容。教育培训是以实验教学为主要功能的电子政务实验室。该类型更强调政务管理实践技能的培养。包括,办公自动化常用软件、硬件应用,电子政务集成软件、电子政务系统平台的操作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类型的实验室既体现了其教学、科研的基本功能,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科研成果社会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代表了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思路。
3高校电子政务实验室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是一个具有高度应用性的专业领域,电子政务实验室作为开展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与保障条件,在不长的一段时期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笔者认为,电子政务实验室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3.1资源整合、横向联合
资源整合、横向联合将体现在高校内部、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资源流动与联合。校内资源整合是在本校各院系之间建立广泛的实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8]。对于多数高校而言建有多个学科,整合相关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从不同领域切入电子政务的教研,提升实验室建设质量。校企联合是将高等院校在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在技术应用、实践经验丰富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化高校科技力量为社会生产力。第三是校校联合,每个学校都有自己较强的项目,如果能够做到优势互补、学术互通,甚至开展网上联合实验,不仅可以节约资源投入,还可以充分提高科研与教学水平。第四个方面实验室还可以与政府、职能部门协作,取得政府支持、把握国家政策导向,通过专题研究、建立实习点、共建培训基地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
3.2注重软件环境建设
电子政务,“电子”是基础,政务是“核心”。政务科学本身就是软科学,实验室建设应紧扣这个规律,突出电子政务特色。首先在规划上,应当率先做好软件规划。软件投入不应低于硬件投入,甚至应当超出硬件投入,应当通过挖掘软件的潜力提升硬件的使用效率。其次,应当将实验室布局、制度建设、管理体系、工作模式等多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模拟电子政务环境。只有在模拟好政务环境的基础下,才能更好的突出“政务核心”,更大地发挥教育与科研功能。同时,加强实验室宣传,建设配套网站、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3.3注重技术集约
电子政务实验室的建立,离不开各种技术,包括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现代科技。技术集约,就是要将多种科技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和分析电子政务的实施技术,突破技术瓶颈[9]。因此,电子政务实验室的规划、建设与日常管理中,应大力促进理论研究、管理体系建设与技术进步的融和,不断拓展科研、教学项目,通过增加支撑项目的形式实现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
3.4突出自身特色、培养不同类型人才
专业人才是电子政务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10]。各地区各部门有其特定的电子政务需求,各类型院校有其自身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应当紧扣电子政务建设目标与需求,结合院校特色与培养目标开展电子政务实验室建设。例如,对于理工类院校,应以培养系统开发型人才为主,突出技术优势;文科类院校,可以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开展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教研工作。基础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建设专门化、独立实验室;教学科研经费等资源有限的院校,可以利用学校公共设备等方式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关键词:高校转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15-02
我国普通本科与成人本科高等教育在办学形式、教学方式和培养层次上具有较大的差别,成人本科教育主要通过业余、函授、自考、网络等教学形式对高中毕业后或中专毕业后的从业人员进行教育,主要以补充知识,完善技能为重点[1];而普通高等教育是对高中毕业生进行全日制的学历教育,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成人本科转型为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应树立长远发展规划立足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为培养目标,对原有的成人本科教育培养模式进行大力改革,积极探索应用性学科的办学特点和办学规律,充分运用创新的理念和手段进行教学,建设应用性大学和培养应用性人才。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是课堂理论教学和其它形式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和发展中必须充分重视实验室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积极探索和发掘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寻求科学可行的方式方法促进实验室的整体发展。
一、高校转型过程中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缺乏科学性。高校转型的完全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转型过程中多种培养层次并存,使得对实验室的要求和侧重点不同,原有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表现在:第一,制定的实验室建设规划,往往仅满足于现阶段课程教学的需要,大量的经费投资于普通的实验设备,所做的实验也是以演示型为主,高水平的实验室难以涌现,这使实验室建设缺乏动力支持。第二,实验室分散,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验室普遍按专业或课程设置,将实验室分散设置在不同的系部,片面追求“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种现象随着近年来高校系部组织进一步细化而有所上涨,导致实验室条块分隔现象加重,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第三,实验室管理制度陈旧不完善、监管工作不到位,管理方法与高校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机结合,实验设备的维护与保管工作效率低下。
2.实验室队伍建设得不到重视。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对实验教学工作比以前有所重视,但远未达到应有的程度,第一,在队伍建设中,对干部队伍、教师队伍、科研队伍的建设较为重视,而对实验室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在福利、待遇、师资培训等方面存在差异,实验室工作人员一直被看作是辅助教学的“教辅人员”,实验室队伍处在一个不被重视的地位;第二,实验技术人员编制范围界定不清,存在岗位职责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完善、人员忙闲不均、干多干少一个样,缺乏激励机制,考核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不能真正反映工作量的大小、工作绩效和质量的好坏等,严重挫伤了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第三,实验室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中专科、本科学历的人员较多;具有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人员较多,高级职称的人员较少;第四,与教师队伍相比,实验室队伍的培训工作显得非常薄弱,对实验室队伍建设缺乏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3.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是影响实验室发展的关键因素,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高校需要巨大投入,这些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由省(或地市)级人民政府提供,中央基本无办学经费投入。虽在市场机制下,可以多渠道获取教育资源,因自身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等多方面的原因,获取资源的实际能力较差。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数量有限[2]。特别是在高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中,经费的捉襟见肘是无法避免的,这无疑阻碍了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用有限的投入建设出顺应高校发展需求的科学的实验室就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二、应对策略
1.努力提升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科学性,保持与时俱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立足于本科院校发展制定长远的实验室发展规划,打破系部的条块分割,对实验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和共享,从硬件设施上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性,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规划,全面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实力,改变过去那种投资分散、数量众多、效率不高、水平低下的现象,对于通用性较强的实验室,可考虑集中资金分阶段地建设一个规模较大的综合实验室,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为具有综合性与创新性的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实验室环境;第二,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实验室管理的目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例如网络化与计算机化管理等;第三,建立实验室管理绩效指标体系,明确实验教学任务,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教学的创新性与综合性。除了给学生进行专业实验以外,还可以对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
2.重视与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并落到实处,转变思想观念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地位和待遇,依据各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职能的实际需要,以工作量为依据,结合各学院实验室体系,根据任务变化,对实验室技术人员合理配置,科学定编,在定岗定编的基础上,按实际情况制定岗位职责,做到职责明确;实验室工作是一个专业性、科学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采取有力的培训措施,认真组织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实验室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优化实验室队伍结构形成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术结构、职称搭配更趋科学合理的实验室队伍。
3.高效利用经费。在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经费的捉襟见肘是无法避免的,如何把经费的利用收益达到最大化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就必须建设出既符合学校发展规划,又可以在总体布局上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同时还具有超前意识的实验室。这就要求实验室的建设要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划拨经费计划,有计划地购置仪器设备,后期的建设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要保证每次投入不落后、不浪费。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统筹成一项系统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次序的开展。
三、总结
在成人本科院校向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实验室应抓住这次发展机遇,本着实用、高效、节约、开放的原则,立足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树立长远规划、务求实效、分步实施、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整合实验室功能,重视和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进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逐步形成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促进高校转型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解读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从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的角度[J].职教论坛,2010,(1):29-33
[2]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J].教育探索,2012,(6):93-95.
[3]陈蕾.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及发展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
高校实验室既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基地。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和质量,不仅是反映高校综合竞争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科技开发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高校,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深化实验室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更充分开发实验室各项功能,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更有其特殊意义。
针对目前各高校实验室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和探讨关于加强实验室工作和深化改革方面的基本思路及其对策。
一、实验室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教学观念落后,过分强调理论的指导性,忽略了实践的能动性。
2实验室重复分散设置,造成了人、财、物的浪费和仪器设备的闲置以及低效率的利用。
3设备相对陈旧,生均实际占有教学仪器设备值与教育部的标准尚有差距。
4实验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适应并满足本科人才培养要求。
5实验室缺乏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实验室工作研究,实验室工作改革滞后于学院整体改革。
二、以队伍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
1.优化结构,稳定队伍,完善机制,提高整体素质
实验室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要以学院的办学定位出发,根据教学和科研的要求需要,组建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和专业素质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并通过引进、调整、激励、淘汰等措施,不断更新和优化队伍。
2.理顺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
本着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有利于实验室建设和利用、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有利于师生开展教学及科研工作等原则,进一步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科学划分实验室功能,合理调整实验室结构和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3.加强实验室软件建设及实验室开放
运用先进教育理论和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构建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改进和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更好的适应学分制条件下的教育教学管理。
4.加强实验室教学建设
从培养具有较强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出发,以增加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实训项目为重点,努力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增加基础实验项目开出组数,保证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室改革的几点设想
实验室改革,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1.管理体制改革
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前提。在学院学科整合的基础上,结合学院专业建设,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对专业相近的实验室进行合并、调整和重建,提倡学科之间、院系之间协作,做到资源共享,从根本上进一步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2.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改革应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依循人才培养方案,创建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体系。各实验教学中心根据相同或相关专业、各层次学生所开设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围绕学分制的培养模式,整合或更新部分实验内容,使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增加,构建基础训练、提高训练和研究创新训练等模块化、开放式教学体系。
实验室开放是实验教学改革重要的一环。要保证实验室开放第一要教师实验人员齐参与,以保证开放实验的指导力量;第二要建立开放基金,保证实验经费;第三设置创新学分,引导学生参与。总之,实验室开放工作时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学校的管理部门、教师、实验室、学生多方面努力,共同采取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建立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学院立足实验室体制改革,强化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力求管理求效益,管理求发展。制定实验室管理工作条例、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人员管理、低值易耗品管理、实验室易燃易爆和剧毒药品的使用管理、实验室基本信息收集和实验室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编印实验室主任手册、实验室工作记录本、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手册、仪器设备维修手册、实验室安全检查记录本、实验室仪器设备借用登记本、实验室仪器设备丢失赔偿登记本等。不定期对实验室进行跟踪检查,开展实验室评比活动,表彰先进,总结交流实验室的先进经验,这些将有力的保证实验室工作的正常运行、使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实验教学是以实验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活动,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做好实验教学规范化工作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对实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首先要细化实验教学的相关文件,同时对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质量等,要加大检查力度。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管理文件,不断完善规范化实验教学管理。
四.实验室的建设
关健词:实训教学 开放性 实验室管理
目前,各类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大部份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普遍存在起点低、实验室建设经费紧张、经验不足等问题,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与实验室条件的建设,进一步加大实训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为构建一流的实训教学基地,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加快专业课程改革,优化实训教学的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章节内容进行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并演示完某个章节的内容,再到实验室动手操作,造成理论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的分断,对教学内容能够无法得到整体认知,完成的课程实验无法到达课程标准,从而导致学生真正制作真实项目无从下手。
当前,实训教学改革务必突破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必须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以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线,积极改进实训教学方法,使实训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组织模式。 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以工作典型任务为依托设计教学案例,把实训教学融入整体教学改革之中,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现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无缝链接,实现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许多职业教育的课程均要求教师不仅有过硬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更需要具备构思、设计制作等方面的实战经验及团队合作能力,还要将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单独分开开展的模式,实现“双教一体化”,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并精心设计课程教学项目,按照职业认知规律,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的综合性实训项目,或引入企业项目,由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制作。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多层次的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掌握课程内容,提高职业技能。
改变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实验室使用效益
目前,诸多高职院校都在重视实验室建设,但普遍存在与企业的合作深度不够,实训资源不足,各个实训资源无法实现共享,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通过改进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基础。
二、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校中企”,提高校内实验室建设内涵
加强与校外企业紧密合作,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结合专业特点,把企业引入校园,共建“校中企”实训基地,共同制定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在保证“校中企”实训基地在市场上的正常运转并实现盈利的前提下,以股份制的形式实行利益分成,成果共享,同时明确工作室接受学生实习与实训的义务,在完成学生实习实训的任务后,合作单位可获得一定的资金补助,激励企业与学校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关系。“校中企”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把工程项目引入教学内容、设计与技术骨干引入教学团队和教师进入企业、学生进入真实工作环境、教学进入现场,将整体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提高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内涵。
加大培养力度,提高实验教师队伍业务水平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核心是实验室队伍建设,聘用高水平的优秀人才作实验室负责人,通过加强政策导向,结合实验室建设工作特点,精心设计培训方案,执行切实实际的培训计划,培养一批实训教学骨干。
当前社会,新技术、新设备更新很快,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不同于教师,是偏重于应用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利改善实验室管理和技术队伍建设跟不上实验室建设需要,有利于实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实验室
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网络平台,学院通过学生自己申请的形式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实行网上预约,进一步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体系,为自主性实训教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高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实验室的建设多存在封闭管理、利用率低下的状况,仪器设备开放程度不够,共享性较差的情况。加大现有实训教学资源及实训课程的整合重组力度,使综合性、设计性实训的课程逐步加强,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训、制作、发明和创造等教学活动。
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训竞赛,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院根据教师科研项目或学生自主立项及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定期公布开放实训题目,给予一定实训经费资助,为学生提供自行设计、安排和完成实训的机会,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总之,做为实训教学与实验室管理的工作者,以务实求真、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和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结合高职院校现有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本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体系,为全面规范实验室的管理,提升学院实训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水平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 邬锡琴, 胡敏.全面加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举措[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 4期:154―165.
[2] 赵永江,张严.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与发展方向[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2):93-94.
[3] 朱玮彬, 杨起帆. 层次分析法的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与效益评价[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期:157―159.
[4] 黄启来,吕宏伟,张春平.拓宽思路,全力搞好实验室建设[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期:8―16.
[5] 刘向阳, 郑海务. 专业实验室建设与改革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期:145-148.
[6] 周伯明,王菊芳.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关键[J]. 实验技术与管管理,2005,(8):6―16.
[7] 周莹.杨燕婷.以信息技术促进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改革[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1):65―66.
[8] 杜镰,工业设计实验室建设与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期:139-142.
作者简介:
一、建设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国教育业有着巨大影响。为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现代教育技术进入以网络教学媒体、软件教学与仿真模拟为技术代表的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电子教室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也开始利用各种实验模拟技术来开展实验教学工作,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面临的职业环境特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入手,设置财务会计模拟、市场营销模拟、统计分析软件实验、银行模拟、国际贸易模拟、ERP沙盘模拟等仿真实验课程,并将实际经济信息引入实验室,设置真实动态经济模拟环境,通过模拟现实世界中的激烈竞争,让学生对生产、财务、营销等方面进行思考,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专业融合,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强化实践育人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为将来的竞争做好相应的准备。
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沈阳农业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经管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过去没有解决好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纷纷暴露出来,实验室管理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实验技术队伍薄弱,实验室规模偏小、利用率低、实验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落后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院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一)对经济管理实验室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理念的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先导,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尽管教育部等各级部门一再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在学校和学生之间形成共识。传统观念认为经济管理实验室较之于理工科实验室而言,完全是“只投人、不产出”的实验室。因此,不少高等院校更愿意将资金投向能够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理工科或农科等实验室,而不愿意将资金投向经管类实验室建设。导致经管类实验室建设与理工类实验室相比,起步较晚,教育投入不足。此外,传统教学模式一直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没有独立的教学计划,没有独立的考核环节,实验教学和科研仅仅处于其附属地位,学生不能接触到现实工作环境,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另外,某些学校的相关领导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普遍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科学,只需要教材和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搞实验室建设。由于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作用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导致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长期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没有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发挥应有作用。(二)实验室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在筹建沈阳农业大学经管实验中心之前,我们对国内一些高校的实验室进行过细致的调研。例如,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有经管专业的相关院校,经调研,有些实验室主任总结经验后反映:在硬件建设上,实验室建设以及设备的购进缺乏整体规划,往往是根据经费状况决定,较少考虑学科情况和客观实际。在软件建设上,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常用的财务、营销、银行、证券等实验教学软件品种有限,价格昂贵,学校投入教学实验经费多用于购置硬件设备,减少了对实用软件的经费投入,忽视了软件的实用性。此外,虽然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都由中心承担,但由于实验室内部设置以及各专业之间采用单一的局域网,封闭运行,缺乏整体规划,使各相关专业无法在逻辑上、内容上有机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内容,资源共享度较低。(三)实验师资队伍不能适应新时期实验教学及科研活动要求实验室队伍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以及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高校传统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师资不稳定,结构不合理,培训机会少,政策制度不完善,这些严重影响了实验师资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实验教师由于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限制,只重视对实验仪器等硬件条件的管理,却忽略了对实验技术、实验内容的提升和学习。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很多科研成果是在实验室产生,但由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将实验教学管理与科研实践密切结合,导致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脱节,未能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未能有效实现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实验教师管理队伍滞后实际需要,直接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四)实验室封闭,利用率和服务水平低实验室开放是实验室提高研究质量,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重要保障。由于有些高校实验室条件有限,实验室除开展必要的教学实践活动之外,基本处于封闭的状态,很少有其它工作,既不面向全院学生开放,也未面向社会提供科研和产品开发的服务。而教学活动也仅停留在进行实践性实验上,缺乏验证性实验。由于开放意识差,教育投入不足,加之实验教材资源、实验师资资源有限,教学领域的最新软件不能及时应用到学生的实验教学中来,致使不少实验室的落后陈旧局面很难改善,限制了科研交流和实验成果的提高与转化,实验室没有真正成为学生的实训实践场所。
三、实验室建设的改革对策建议
根据目前形势,经管类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必须结合实验教学,建立经管类专业综合模拟实验室,实现教学资源高度共享,将实验室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和实践演练的重要场所,成为教学模式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的基地。(一)加强实验室建设,科学规划实现资源共享经济管理实验室是大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院实验室自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相对滞后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整体需求,尚不符合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改革和实验教学体系创新。为此,学院在规划实验室建设伊始,紧密围绕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教学服务这三条主线,召开教研室主任会议,提出实验室建设的具体方案,充分考虑教研室主任的意见建议,调动全院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出谋划策,改变实验室之间封闭运行、分散管理的状况,加强与国家、省级及其他院校实验平台的联系,重新设计实验室架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分层次、分类别的集中管理。同时制定相应的软硬件保障标准、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以及管理体制机制等保障措施,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和架构,彻底打破实验室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窘境。(二)稳定实验师资队伍,确保教学质量实验师资队伍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建设好一流实验室培养一流人才的基础。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实验中心实行教学院长统一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成员严格实行聘任制,人员由实验教师队伍、实验技术队伍、实验管理队伍三部分组成。由于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有很多共性,这样就要求实验教师一专多能,打通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实行专业融合、综合实验。因此,高校应从政策和经费上构建实验教师队伍培训体系,有计划多渠道地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积极安排实验师资队伍进修学习,鼓励实验教师参加各种实验技术培训,鼓励实验室尽量多的参与实验教学和科研,为他们提供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机会,促进实验室人员配置不断优化。同时要提高实验人员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扭转高校在职称的评定、科研立项、岗位的奖励制度等方面过多的倾斜教学岗位而忽视实验岗位的局面,充分调动实验人员工作积极性。(三)建立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互动机制实验室是高校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如何让各类实验室和科研活动有效结合发挥最大效益是实验室管理的一项大课题。没有高水平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学科的支撑,实验教学水平难以提高。高校的实验平台不仅是开展正常教学实验的平台,还应该是科研合作的平台,走产学研之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承担研究项目,科研协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发展方向。因此,实验中心应注重学科建设投入,充分发挥实验室效益,为教学科研提供软硬件支持,最大限度地满足科研需求。鼓励广大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形成实验教学的特色,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不断产生,推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四)科学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实现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需要有专业性,但不是自我封闭的独立性。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实验室运行模式,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开放实验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既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空间和资源,又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实验室开放不仅是时间概念上和实验室设备的开放,更是指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和科研课题等实验内容的开放。实验室实行对内对外、课上课下的开放运行模式,在时间、空间、资源和服务等方面全方位的对学院各专业开放。此外,根据学院教学科研计划,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都可在实验室实践,资源共享,平台开放,最大限度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建立现代实验管理中心的目的,就是要整改实验室的设置,把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使实验室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生产服务,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实验室的总体效益。把实验室办成既是实验室,又是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模拟演练场地,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我院专业和学科的实际情况及特点,把学科相近的实验室先集中合并,拟合并各单独的营销、国贸、会计和金融实验室为跨专业综合实验中心,在管理体制上边实践,边研究,力争使我院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得到较快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不仅是一项重要工作,而且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教改工程。融合、共享、创新,是现代实验室发展的趋势。实验室建成以后不仅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教学理念、实验手段的更新和改革,使之能够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每个学院自身的情况和环境不同,学院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向,从对策中选择符合自己学院的建设方向。
作者:宫丽 郭庆云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关键词]新形势;师范院校;实验技术队伍;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6-0149-03
引言
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执行者、是实验教学过程的指导者、是科学研究的参与者、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水平、实验教学效果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决定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层次的进一步提高。
喀什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民汉合校,以少数民族为主,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为南疆乃至新疆培养从事基础教育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各民族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大对实验室建设力度。在院党委统一部署、统筹安排下,各方筹集资金建成一批满足本科教学的专业实验室:并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资金”和“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设,使我院专业实验室更加齐全、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台套数更加合理,高新技术含量的仪器设备比例明显增加、科研实验室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基于以上实验教学和科研条件变化,就需要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服务意识强的实验技术队伍。分析目前我院实验技术队伍现状,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意味着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将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更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已迫在眉睫。
一 实验技术13A伍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 地位不高、队伍不稳
由于受国家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的影响,以及长期形成的思想认识的偏差,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实验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实验技术人员在工作分工上负责实验课的门数多,学科跨度大,每年都在接受新的任务;在培养上重引进和轻培养,整体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在工作环境上污染重条件差,无劳动保护措施;在待遇上不能享受到与理论课教师同等待遇,待遇低下:在工作成绩上被领导忽视,不能够得到充分的肯定,最终导致其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在实验室工作的部分年轻的、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大多都不愿从事实验技术与管理工作,想尽一切办法离开实验室岗位,队伍稳定性差。
2 数量严重不足
据我院“以师范类基础学科为主,大力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的学科定位,近年来各理科专业在不断增加,在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实验室门类逐年增加,先进仪器设备不断增多,且在以“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思路指导下,教师的科研动力进一步加大,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热情高涨,立项课题数逐年增多,这些均需要足够数量、且素质较高的实验技术队伍作为支撑,但我院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实验技术队伍配备始终停留在维持基本的实验教学上,数量呈现明显的不足。
3 结构不尽合理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的发展受到传统观念约束,重理论轻实践、重脑力轻体力、重读书轻技能,重科学轻技术。导致普遍认为实验技术队伍从事的是简单劳动、体力劳动,是实验教学的辅助人员。因此在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中,不重视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从事实验技术工作,不重视现有人员知识结构的更新、学历层次的提升。就我院实验技术队伍职称整体不高,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学历层次较低,部分实验技术人员还是大专及以下学历。整体知识面窄,知识老化,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致使现有人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与新形势下商标准的实验室建设不相适应。况且现有的实验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理科各专业,而文科各专业实验室还未配备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分布不均。
二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 实验室管理与发展的执行者
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验室工作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实验技术人员成为实验室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具体体现在:(1)直接从事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运行和维护工作,他们对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直接影响正常的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同时直接关系到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2)直接从事制定实验耗材、试剂药品采购计划和使用,若在每学期或每年耗材及药品采购计划制定中,由实验技术人员确定,既能保证实验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又能极大地节约办学成本;(3)直接参与年度教学及科研仪器设备补充更新,由于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教学和科研实验的具体参与者,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状况及急需程度是知情者。
2 实验教学过程的指导者
随着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实验教学工作不仅仅是实验教师的工作,而需要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承担,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验技术人员既要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还要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操作,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除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外,实验技术人员还承担学生创新性研究实验的指导任务。总之,他们与学生的接触时间较长,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实验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向上的: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场所,只有一个责任心较强的实验技术人员,才能做好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才能保证实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才能实现新时期创新人才的培养。
3 科学研究的参与者
教学、科研是高校发展的两大支柱,高校教师除了搞好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学科研相长。高校理工科教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大部分工作必须在实验室完成,实验成败是研究成果的晴雨表,而实验技术人员长期工作在实验室,可以说得上对科研仪器设备、实验试剂最为了解,再者科研教师不一定对所有仪器设备和药品配制都了如指掌,因此实验技术人员将协助科研教师完成实验室研究工作,是科研工作者得力助手。
三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措施
1 更新观念,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我院作为南疆培养从事基础教育师资和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快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步伐已刻不容缓。学院领导要重视实践教学,从当今国际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上,看待实践教学;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从高等学校的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对国家人才培养及经济建设所能发挥的作用上,看待高校实验室工作:要用一盘
棋的思想看待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发展,要树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两支队伍建设并重的思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基础教育师资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因此,学院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打破传统观念束缚,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2 更新机制,合理定编,强化考核
我院实验室管理体制仍然停留在“校系一教研室(实验教学管理)”三级管理体制上,实践证明,这种体制给实验室工作造成小而全,十分分散,不利于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在全国高校已逐步完成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之际,我院应借鉴兄弟院校实验室改革成功经验,尽快建立院级、系级实验中心,这种体制将有利于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使用,对优化实验技术队伍,提高使用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发挥实验技术人员整体优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实验技术岗位设置上,要根据学院实验室实际,文理兼顾、科学设岗、以岗选人、评聘公开。通过设定不同的岗位即实验教学关键岗、技术岗和普通岗,以及不同的岗位待遇与理论课教师对应,吸引高素质、高职称教师积极参与实验教学。管理上,要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条件保障、设备完好率与利用率以及科研工作等方面提出量化指标,进行严格考核,打破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
3 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优化队伍结构
高校实验室是技术集成、技术研发和技术扩散的重要基地,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即:一是基本的实验室管理能力;二是较强的仪器设备保养维修能力;三是精湛的实验技术能力:四是一定的科研能力;五是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因此实验技术队伍引进和培养要成为高校常规工作,常抓不懈。根据我院实际,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实验技术队伍。首先是引入硕士以上学位应届毕业生,或选留本校品学兼优的优秀本科生补充到实验技术队伍中,为我院实验技术队伍带来鲜活的生命力和蓬勃生机,改善实验技术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其次是充分利用国家教育援疆政策,鼓励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实验技术人员到对口支援高校更新知识,提高学历:第三是定期有计划、有目地的选派人员到国内高校重点实验室或实验中心,学习实验管理经验和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第四是每学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对全校实验技术人员的服务意识、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进行培训。总之要根据岗位性质,通过各种途径为实验技术人员提供一切必要的学习培训机会,提高其综合素质,使每一位实验技术人员在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达到一专多能,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服务科研。
4 引入激励机制,激发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实验室工作主管部门以提高素质、激发热情、稳定队伍为出发点,制定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体现在:(1)应尽量缩小与理论课教师待遇差距,尽量做到同职称同待遇;(2)建立合理的实验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评审标准;(3)设立实验室管理先进奖、实验技术成果奖、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奖等奖项,唤醒实验技术人员争先创优的意识,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4)通过增加工作量或物质奖励方式鼓励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技术、测试方法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对仪器、设备和试验装置的自制、改造,精密贵重仪器和大型设备的功能开发等工作;(5)专门设立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专项课题,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积极申报,在科研工作方面给他们创造机会,只有这样,实验技术人员才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才能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
四 结束语
实验技术队伍作为高校教学、科研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仅直接参与教学实验和科研工作,而且还承担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等诸多工作,是实验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一支骨干力量,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三大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院必须紧紧抓住“教育援疆”这一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引进先进的实验室和实验技术队伍管理经验,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员进入实验技术队伍行列。同时我们要不等、不靠,身体力行,转变观念,更新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建设力度,努力建成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以满足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需要,使我院成为南疆乃至新疆基础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姜漓,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f4):110-112.
[2]熊春梅高校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稳定与提高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2):213-214.
[3]潘信吉,浅谈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室科学,2009,(6):17-19.
[4]李震健,张继霞,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3):112-115.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文科实验室 教育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科实验室建设在我国高校中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由于文科类各学科之间教学评判的差异性极大,教学成果很多难以量化。但是各个学校实验系统在教育系统的各项考核审查中一直需要一个被量化的考核依据,更多的文科实验室正规化建设自然而然就照搬了理科实验室的整套运作模式。这对文科实验室的独立和个性化运作带来了很多麻烦。
1独立学院文科实验室建设的现实状况
1.1待建实验室数量大
纵观全国大学,公立大学无论是在实验室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作为独立学院,作为文科实验室,本身体系的不完整,设备的时效性强,往往让决策者在建设时有所顾虑。例如,媒体实验室所使用的摄像和剪辑设备,每年都有更新,两三年时间设备就过时了。基于以上情况,决策者就会考虑设备的产出比。
1.2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年轻
由于独立学院的性质,更多教师把来独立学院任教放在第二选择。而已经在校的教师,只要被合适的公立学校录用,马上会放弃独立学院的职位,这就导致教师的流动性非常大。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往往没办法吸引有一定资历的高层次教师放弃公立学院的职位加入自己,短时期内,专职教师的人员构成以青年人为主这一现状无法改变。
1.3缺乏规范有效的考核管理机制
文科实验室一直以来就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考核机制,这种情况独立学院也同样存在。对于理工科实验,往往可以把实验和理论课分开进行,可以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对学生的考核。而作为文科实验,经常是嵌入在理论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无法分离。教师对实验的评价只能通过最终作品的质量,对于实验过程的考核基本没有办法。
1.4资金不足导致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
独立学院的运行资金都是通过学生学费,这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循环:学校为了更多的运行资金,不得不扩大招生规模,而学生人数的增加势必导致学校硬件设施不足,短期之内,资金基本都用到了土建设施的建设,实验室建设和不断增加的人数相比严重滞后。实验教学的调整、改革、系统化建设根本就无从谈起。
2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做出特色
要做出独立学院文科实验室的特色,首先应该梳理出自身相对公立高校存在的优势,扬长避短,做出自身特色,培养出在社会中具有良好口碑的应用型人才才是能长期生存的解决之道。
2.1明确自身优势
和具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办学历史的公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基本都比较短,这种情况使得独立学院在办学行政决策过程中没有太多的负担,在学科办学特色上能有更多的自。独立学院师资中间力量多由其主办学校提供,这些主办学校多是拥有一定实力和知名度的著名高校,和其他新办院校想比较,这种师资构成是一个先天优势。在短时期内,对于独立学院本身专职青年教师的成长带动效果巨大。
2.2找准社会对人才需求
独立学院对人才培养基本都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理工科,这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无非是加大学生的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那么对于文学类的学生,我们怎么样培养?我认为在于高校方面没有能有效地整合和总结社会需求的新变化以及有效预见相应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不能把握好提前量。例如,今年某个专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马上加大该专业的招生力度,而从没预见四年后学生毕业,这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对于行业对人才技能需求的提前量也和上面这个例子如出一辙。高校教育必须对社会发展做出有效的预见,方能长期培养出能适应就业单位需求的技术性文科人才。
2.3探索文科实验教学新模式
这里要谈到的文科实验室教育新模式,笔者认为应该是两个方面:第一,知识的构成;第二,教育的模式与方法。知识的构成上,很多人认为这种知识构成应该以毕业走入社会的时候,学生的技能能很快适应社会工作为标准。笔者认为“能适应”是最低标准,对于一个合格的文科毕业生,要能为供职单位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并能以有效的方法实践想法。而这种在校建构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具有核心竞争力配以先进的实现手段。这里所提到的先进的实现手段,就是我们文科实验室工作需要考虑的方面。这种技术性手段,有的需要原创、有的也可以跨学科汲取进行整合。至于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我们还要更多考虑独立学院办学中的很多局限性和优势。例如,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模式的创新有效弥补教学上不足。那么,对于文科人才的技术培养不妨我们引入行业模拟仿真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自然学到的不仅仅是某个设备的使用方法,而更多是仿真环境下整体的协同配合。
中国的文科实验室教育正规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在这样一个机遇点,独立学院文科实验室应该着重突出自身特色,并找准方向,方能形成独立的文科实验系统。
参考文献
[1] 谢礼群.关于高校工科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关键词 实验室建设 研究生 创新能力
([1]College of Basis Medicine,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533000;
[2]College of Clinical Medicine,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533000;
[3]College of Pharmacy,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533000;
[4]Key Laboratory of Guangxi Universities on National Medicine in Youjiang River Basin, Baise, Guangxi 533000)
Abstract To increase the Key Laboratory of investment, improve the condition of the laboratory,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graduate students can make a better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confirmation of knowledge, cultivat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these three aspect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key laboratory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graduate student; innovative ability
深入贯彻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神,大力加强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①在社会持续发展的形势下,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也重视起对在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实践的教学环节必不可少,高校若想在实验教学方面获得良好成效,首先就应加强学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21世纪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共处与竞争并存的教育时代。②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对在校生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在高校教育模式的不断转变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实验教学环节不可忽视。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加强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让研究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动手能力,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提升科学素质,激发创新潜能。
1 改善实验条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意义
实验仪器设备的完好程度会直接影响实验的进程。在很多研究生的科研项目中,学生相互间见解的交流、知识的碰撞,在不经意间有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若具可行性,将会出现新的研究方向,得出新的研究成果。在持续的“实验、求证、结论”过程中,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将得到有效培养,但前提是学校也要注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1.1 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团结协作
研究生一般在开展科研项目时,可能会有来自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共同组成的小型科研团队,除却论文撰写,团队成员将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实验室的条件越完善,就越能吸引不同的科研团队和各院系的人才来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进而会产生新意,而科研最需要的就是新意。科研团队在互相配合完成实验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实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1.2 不断突破,带动科研发展,刷新科研成果记录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说过:“到目前为止,实际上已经很难找到一项没有包含研究生贡献的重要科研成果。”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军,很多研究生参与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做出了很多贡献,同时完成了高质量的学位论文。③我们无法忽视,研究生参与了许多科研项目,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高校科研发展,刷新了高校科研成果记录。有瞩目的成果,意味着研究生有新思维,才会有新记录,打破思维窠臼,不因循守旧,有所创新。重c实验室的建设对其科研成果的贡献也不可小觑,实验虽然是科研工作中的一个环节,但若是这个环节链接不上,那科研将会因此而停滞不前。
1.3 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④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研究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创新思维能力都要强于本科生。加强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水平,注重对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学校的实验教学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相结合时,学生会更加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卓越的创新精神等优秀特质,组成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而这些优秀特质的培养需要学校的重视和投入。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环境下,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⑤
2 注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高校的重视与培养。首先应该激发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具备了兴趣,才能让学生对实验教学和科研实验更加投入,继而在不断的实验操作中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1 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
很多研究生在接受教育之时,基本都会参与科学研究实验中。有的学生可能会积极参与,但有的学生就表现得较为消极,其态度不严谨,操作不规范,以致实验结果出现比较大的误差,不仅给整个科研团队带来了麻烦,还严重浪费了实验资源。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通过不定期召开科研实验宣讲会,科研成果汇报交流会,设置奖金奖励有科研成果的学生等方式,来激发研究生对科研实验方面的兴趣,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实验,极高自身能力。
2.2 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现在很多高校在实验教学方面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设计好实验过程并且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做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研究生已经属于高级知识阶层,理应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其一,高校方面应适当开放实验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项目、实验流程,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在得出实验结果后,实验教师再对其进行点评。其二,多鼓励研究生参与独立性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再通过实验不断地去探索和求证,培养创新思维,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
2.3 培养研究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研究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方向主要是指导他们能正确使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独立进行科研实验的机会可能比较少,习惯了教师主导、团队互助的实验模式,当自己独立进行实验时难免会有所疏漏。当忘记或错误使用某些仪器设备时,造成无法操作或操作不当,从而阻碍实验进程,更为严重者,对仪器造成损坏,则会使实验者产生紧张慌乱情绪,越乱越错,更无法完成实验。所以,高校可以在研究生入学之初,对他们统一开展大型实验仪器设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的培训指导,以减少实验资源的浪费或损毁现象。在每个实验室中,还可以张贴本实验室的仪器使用注意事项,在学生进入实验室时可以清楚看见。此外,实验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可以提醒学生一些比较重要的仪器设备使用注意事项。学生只有完整地掌握了设备的操作使用,实验才有可能顺利进行下去,继而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
3 加强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具体措施
高校实验室的建设质量会直接影响科研项目的进程,⑥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和科研需求来加强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增加实验室建设的投入资金,来更新和完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教学需求。
3.1 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
在某些高校中,一些实验室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得陈旧不堪,难以满足教学要求。社会在发展,技术在更新。⑦实验仪器设备经过技术人员的优化后推陈出新。高校在资金规划上也应增加对教学设备的投入,让学校的实验课程安排不再受实验条件所限。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充实学校资源,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建设高质量、高标准、规范化的重点实验教学和科研所需的实验室,创新投入机制,提升建设水平,不但能获得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还能为研究生的科研项目提供有利条件。先进的仪器设备,使实验操作更加方便快捷,由此加快科研的进程。
3.2 强化对实验教师的培训
在高校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可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验技术技能,在授课之余,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师队伍就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规范化实验的准备与操作、实验教学方式和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培训。其一,通过强化培训来提升实验指导老师各方面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通过不同方式的实验教学指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然后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实验步骤,最终得出准确的实验结果。其二,优秀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之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当学生具备较好的科研素养之后,才能更好地独立完成科研项目。
3.3 建设开放性实验室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摇篮。建设开放性实验室,主要是为了实现实验资源整合,实验仪器设备共享,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实验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其一,时间的开放。开放可以分为定时开放和提前预约开放这两种模式。⑧很多高校的实验室都遵循定时开放原则,但为了尽可能地满足研究生的实验需求,高校实验室还可采用提前预约开放模式,两种开放模式并存,能让研究生有充足的实验时间,及时地完成实验,紧凑地跟进科研项目,也让他们的知识链接得更为严谨和完整。其二,教学内容的开放。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包括学校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和学生科研项目实验内容的开放。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营造出良好的实验创新环境,吸引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创新活动⑨。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流程,自主性探究更能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力。
4 结论
高校实验室教学改革和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改善实验室的条件;需要有优秀的实验教师队伍做学生探索知识的指路人;需要开放实验平台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因此,高校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还需做出一系列的改革,去不断地完善实验教学条件,鼓励研究生不断探索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当代社会所需的高质量人才。
*通讯作者:黄锁义
L鼙究翁馕阄餮芯可逃葱录苹钅浚JGY2015135);2016年广西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民族医药教学团队项目(桂教高教[2015]93号、桂教高教[2016]6号)
注
① 刘立国.参加全国高校实验室建设与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后的几点启示[C].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299-303.
② 王承明.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1):607-609.
③ 杨军,蒋慕容.基于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10 (3):84-87.
④ 王红美,史佩京,张伟等.发挥重点实验室优势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187-190.
⑤ 彭耿.基于创新基地建设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6):277-278.
⑥ 袁霞.高校实验室教学改革及实验室建设研究[J]. 科技展望,2016(26):342.
⑦ 苗恒亚,刘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四川建材,2016.42(4): 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