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5 17:0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人才培养现状及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会计教育;人才培养;教育环境;教育目标;社会需求
一、引言
会计人才作为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专业性人才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时代的背景之下,会计工作能否得到有效展开是决定经济主体能否实现高质、高效发展的前途所在。其中,决定会计人才质量的关键在于会计教育以及相应的会计教育研究,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对于企业而言都是如此,因此,如何发挥会计教育的实质功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基于此,文章首先从两对矛盾出发分析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关对策建议,为提升我国会计人才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提供思考。
二、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
(一)教育环境与教育目标脱节
首先,教育环境与教育目标脱节是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首要困境。就教育目标而言,随着会计专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类财经类院校、职业类院校或开设会计专业的综合类院校都逐步建立起相应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并制定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会计专业型人才、会计复合型人才、会计管理型人才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院校都并未意识到会计教育综合配套措施或教育环境对于教育目标实现的极端重要性。例如,部分高校选择邀请企业会计主管到学校讲课,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虽然课堂教学氛围、内容以及质量得到了提高,但由于没有教材、教学软件、教学数据等资源的配套,学生难以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课程总结等方面进一步提升自己,而“温故知新”的效果也就难以实现。
(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其次,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还包括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毫无疑问,由于缺乏优良的会计教学环境,各类院校在培养会计人才的过程中往往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从”,尤其在改革与完善会计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坚持系统、全局的发展理念,虽然在教材、师资、教学工具、教学环境等方面都想着手改革,但又难以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学校所培养的会计人才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在我国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打入国际市场,而传统、陈旧的会计教育体系所培养的人才是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化、现代化、复合型、专业化的人才需求的。
三、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教育学科体系
首先,改进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首要对策为完善会计教育学科体系。首先,相关院校必须要摆脱行业和部门的限制,充分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合理安排,从而有效实现会计学科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其次,学校要在现有会计体系当中加入学生就业相关的指导和技能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会计就业信息和发展前景,进而明确学习目标,在学科体系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掌握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二)加强会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其次,除了需要注重学科体系的重要作用,改进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还需要加强会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在于对师资资源的优化、挖掘以及引入,同时,以上三个举措也涵盖了三方面的师资来源。其一,学校需要全面升级已有的会计教育师资力量,针对每一位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师资升级方案,包括在职培训、企业挂职、校外进修、脱产学习等方式。其二,学校还需要根据教师的教学情况、科研水平以及实践经验深入挖掘潜在的教学名师或科研中坚力量,给予以上优秀人才更具成长空间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及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层次教育师资力量的水平。其三,学校还需要从企业引进优秀会计人才,通过全职引进、兼职引进以及客座引进等模式吸引优秀会计人才走进学校,给予学生最为直观、最为生动的教学。
(三)强化会计实践教学
最后,改进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还需要强化会计实践教学。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的方式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参与会计岗位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岗位工作中熟悉会计软件系统的操作,提高实践水平。其次,教师还要建立会计校内实训基地,在现有课程体系当中加入会计实训课程,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会计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强化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最为关键的是,学校在构建校内实验室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仿真性、模拟性的原则,让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企业真实的会计场景、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方法,从而通过系统性的训练获得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
四、结语
综合全文可以发现,深入分析与把握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创造性、针对性地提出破解路径对于企业、市场以及学校而言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学校不仅需要从会计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入手,更需要深入把握自身的发展现状,在挖掘会计教育优势内容的基础上寻找可能的突破点与创新点,从而形成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的会计教育发展路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应用体系)。
参考文献:
[1]于洪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改进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35).
[2]朱静.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10).
[3]白霜.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5).
高职院校教育经费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保障,为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障经费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并加强经费管理。同时该《纲要》也对各高校教育经费管理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各高校应立足解决现行教育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管理教育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政策和制度。党的“十”报告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系统,要推进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离不开国家经费的支持和对经费有效科学的管理。
一、高职院校教育资金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经费紧缺,主要应由政府财政拨款办学的公益事业,变成了以学费收入为主的办学。对比美国社区学院2012年教育资金来源收入其中约60%来源于本地政府税收或者政府拨款(29.2%来自州政府税收, 16.3%当地政府拨款,16.6%联邦政府拨款),而2012年我院教育资金收入总额1.55亿元人民币中,省财政生均拨款占35.56%,省教育厅拨款10%,学杂费占51.35%,经营性收入3.2%,在生源数量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使主要依靠学费为办学投入的院校教学资金筹措不具备教育资金投入的长期性,稳定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秀师资的引进、软环境建设,进而影响了高职学院的改革与建设。
(二)办学成本增加。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后,启动的示范特色专业建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大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训设备投入,省教育厅要求建设经费学院1:1配套,这一举措促进了高职院校建设,但同时也加大了资金压力;另外,众多高职院校建设新校区,所需资金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形式获得,使部分高职院校债务规模过大,每年还本付息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
(三)财务内控管理体系不够完善,预算开支比例不合理且投资效益缺少考评的尺度。主要表现为:预算管理随意性大,预算指标缺乏考核依据;资金使用率不高,资金管理分散,同时存在支出不合理,教育资源利用率低;资金监管力度不到位,缺乏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资产管理观念淡薄,国有资产流失与损失情况普遍。对比美国社区学院预算资金教学支出约占48%,我院2012年财务预算支出中教学支出17.58%。
二、高职教育经费现有研究现状
1、发达国家职教经费理论体系较为完备,经费筹资机制已基本建立,办学定位与职能与我国高职院校相当的发达国家社区学院基本没有教育资金紧张的情况。早在19世纪,布鲁斯·约翰斯通提出了著名的“成本分担理论”,该理论遵循“利益获得原则、能力支付原则”,这对当时困扰全世界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提出了新思路,也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提供了理论依据。鲍尔森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利用数学模型总结出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确定最优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方法。N.A.Barr指出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应满足经济的原则和实践的原则。Richard,Anstin,Scott等学者从教育经费管理的角度指出高校教育经费的管理应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和教育成本核算机制。
2、各地区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管理多角度对比:王仁成对比香港的大学,指出内地高校存在政府拨款占学校总经费比例低,无法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各种收费管理制度过于严苛,不得有半点突破。尹国杰对比英国高等教育经费管理制度,提出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不足在于经费来源除了政府拨款和利用自身学校条件筹措,少有从社会得到赞助或捐赠;理财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王连香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指出高校教育经费管理存在学杂费管理力度不够、收入控制上管理不严、预算制度执行不彻底、会计监督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赵国伟针对教育经费管理问题指出高等教育经费管理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应以涵盖高等教育经费全过程为目标合理规划准则层和维度。张晓春提出高职院校改善现状应该放开高校教育投资、增强办学活力,公开财务信息、加强公众监督作用等。陈尚从自身办学的角度提出高职院校应该提升自己的办学效益,减少资源消耗获得内部效益,培养人才获得外部效益。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建议政府调整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政府拨款比例,在高职教育成本应为普通高教成本的两倍以上的现实情况下,可逐增到持平;高职生均拨款落实到位;期待法律层面明确高职教育资金筹措渠道。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兼顾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的结果。建议建立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多元筹措渠道与机制,特别是利用社会捐资、校办企业、校友会集资等方式筹措资金,提出其筹措组织框架,建立操作程序。
高职院校需要高度融合各地区或行业,基于人的终身教育理念,大力开发与学校专业相关的各类培训业务,将学杂费和培训费收入作为办学职能的反映;财政拨款与其他社会捐助、基金会作为非业务收入反映补充教育资源及多方融资能力。
约束机制是提高制度效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健全符合高职院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优化财务内部管理、预算分配制度,强化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监督方法,设备购置要考虑可行性、必要性,能源消耗问题;提高资产共享率,避免闲置;节约、绿色环保,加强水电管理;固定资产可回收利用的实现循环经济;多管齐下从而缓解教育经费资源短缺的状况,实现向管理要经费。
参考文献
[1] 陈鸣、朱自锋,《中国教育经费论纲》[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约翰斯通,《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P171一172.
[3] 张晓春: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2(7).
[4] 陈尚、唐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现状及对策[J],高职专论,2008.
文章认为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是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学生难以较快胜任财务管理工作重要原因之一。文章建议,将满足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根据工作岗位需要确定学生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并据以确定课程体系。文章分析了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确定了课程体系建设应满足工作岗位需要、避免不必要重复,加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兼顾地区和行业特点等原则,并提出了具体课程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工作岗位要求。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有不尽合理之处,大多数高校课程并没有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需求进行设置。
1 根据工作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关于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有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从市场需求角度进行论述,如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认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取决于人才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第二种观点从就业领域和工作类别的角度进行阐述,如崔莉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投资、评估、企业理财、金融投资、财产保险、建筑工程造价、财务分析方面、财务会计等方面的工作;吕立伟、张周等认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是能在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专门人才。第三种观点则从能力角度进行阐述,如朱开悉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目标是具备“宽、厚、强、高、熟”,专业能力素质要求高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执业人才。第四种观点从工作性质等角度进行论述,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提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财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我国学者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各自的不足。如第一种观点提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本质要求,但缺乏市场具体形态的描述,不便操作;第二种观点提出了具体工作类别,但提出的国际化等要求过高,难以实现;第三种观点抓住了能力这一要点,但“宽、厚、强、高”很难做到;第四种观点综合了市场要求,素质、知识和能力及工作性质等,较为全面,但提出的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目标超越了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能力,不切实际。
我们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其实质就是来源于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这些可能的就业及发展岗位有出纳、核算会计、总账会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部经理、投资部助理、理财部经理、理财部助理、融资部经理、融资助理等工作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满足这些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
2 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确定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
2.1能力结构
关于财务管理工作岗位所需要具备的工作能力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杨克泉认为财务管理人才应具有娴熟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业务操作技能, 并且精通企业理财之道, 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7]。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认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掌握语言表达能力、财经写作能力、经济分析能力、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筹划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等专业技能。朱传华认为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应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谋划能力、业务能力、决策能力等[8]。李文静则认为财务管理岗位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计算机操作、信息获取及分析、财务处理、金融管理等能力。刘其冰认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会计核算、税务筹划以及实践应用等业务技能。以上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财务管理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要求。但是都是比较宽泛、抽象的概述,没有进行概括和总结,缺乏层次感,不便指导课程体系的设置。
综合以上各个学者的观点以及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要求。可以将财务管理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划分为三种能力: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技术技能是指使用信息化等技术按照企业财务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标准等完成财务工作的能力。人际技能是指与财务工作相关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与上下级及税务部门、银行、客户、证券等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能洞察企业内外环境及经营状况,从而合理调整财务资源、制订财务管理制度,并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或作出决策的能力。
不同的工作岗位要求具备不同的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除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部经理、理财部经理、融资部经理等领导岗位外,其他工作岗位都是毕业生可能的选择,而从事领导工作也必须掌握其他岗位的技术技能。因此技术技能是所有工作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也就成为应用型本科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人际技能对于所有的工作岗位都非常需要,也是做好每一个岗位具体工作的技能之一。概念技能是财务工作领导岗位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生毕业后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也成为本专业所需要掌握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三种能力都需要培养,但重点应注重技能的培养。
2.2 知识结构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所要求的技术技能、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
技术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的知识机构包括账务处理方面的知识、财务分析方面的知识、融资方面的知识、投资方面的知识、全面预算等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成本计算等成本会计方面的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方面的知识、税收筹划等税务方面的知识、财务软件等方面的知识等。
概念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概念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是在掌握技术技能所需要的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熟悉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分析、企业管理理论、经济法、财经写作知识、风险管理等知识及其收集与分析方法。
人际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人际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至少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行为科学、激励等方面的知识。
3 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1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很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是会计专业的简单复制。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目的只是为了招生人数,其开设的课程基本是会计专业的课程,再增加几门会计专业没有的课程。比如是针对财务管理课程用双语教学等等。有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大多数珠三角地区独立院校的实践课程设置始终在会计学专业框架下;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只有一些会计专业的实验室,如专业会计综合实训室,会计信息化实务实验室等,并没有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投资、融资等建设实验室及实训课程。
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理论色彩太浓。现有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虽然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但是开设的课程体系中没有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如融资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就业岗位之一,但是经过网上对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150多所高校进行调研,发现还没有一所高校开设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课程;又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不需要掌握每一个理论的推导过程,而几乎所有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理论性色彩太浓;再如,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管理学课程,传授管理历史、理论和规律,而对财务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的企业管理内容很少涉猎。
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有课程体系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不够,课程之间存在交叉重复。如《财务管理》课程中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投资的基本理论、项目投资、证券投资、现金管理、存货管理、利润分配、财务分析、财务预算、杠杆原理、资金需要量的预测等内容与《管理会计》、《证券投资学》、《财务会计》、《财务分析学》等课程重复。
课程设置操作性不强。首先没有针对“应用型”设置专门的实训课程,如没有针对基础会计学开设基础会计实训。其次每一门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侧重于对概念、作用、原理以及决策工具和分析工具等知识的介绍,对于实际工作的流程、方式方法则一笔带过,没有对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重点、要点、难点及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介绍,更没有完整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流程,也不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领,学生学完一门课程以后也就很难动手操作。
区域性、行业性没有妥善解决。现有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没有体现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没有针对该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特色设置有特色的课程。
3.2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满足工作岗位需要。满足工作需要即将满足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根据工作岗位需要确定学生的能力结构和知识,并据以确定课程体系。融资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岗位之一,要求学生掌握融资的基本理论、方法、程序等,相应地需要开设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投资学等课程。
课程内容有效衔接,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如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之前,首先要开设基础会计学,让学生掌握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程序后,然后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如何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日常的财务问题,从而使课程之间有效的衔接。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必须避免课程之间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如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放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所得税会计可以放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
课程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开设操作性的课程。对于一些课程而言,在课堂上无法有效的实现实践内容,就可以在该课程结束后,设置实践周,由实训指导老师提供真实的财务等资料按企业实际运行要求进行演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结束后开设基础会计实训实践周,让学生模拟企业做一套简单的账。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专业课程内容要兼具理论性和操作性,在课程内容、结构安排上可以理论作为先导,将实际操作流程为主线,并以实际案例及评析为支撑,以能力拓展训练作为巩固与扩展。
兼顾地区特点和行业特点。由于应用型本科一般是为地区或行业经济服务,所以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可以结合高校所在地区或行业经济的特点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比如在以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开设一些旅游会计和酒店会计之类的选修课以及所在地区的经济历史、人文等课程,供学生根据可能的就业岗位进行选修。
3.3课程体系具体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除公共课程外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及集中实践性教学课四个部分。
专业基础课就是指本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具体开设的课程有:EXCEL在财会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财经应用文写作、企业管理学和基础会计学。
专业课程是根据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开设的核心课程,具体开设的课程有:中级财务会计Ⅰ、中级财务会计II、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实务、投资银行学、管理会计、投资理论与实务、融资理论与实务、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网上银行与网上报税、资产评估学、审计学、财务报表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税法、行业会计、财政学、专业会计综合实训。
专业选修课程是为了扩展专业的知识面,满足服务地区或行业需要,开设的一些课程,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专题、货币金融学、海南经济概览、企业设立与运行管理等。
集中实践性教学。具体开设的课程有:基础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训、企业财务会计岗位实训、企业投资和融资实训;在第二学期以及第四学期开设暑假社会实践课程。
【参考文献】
[1]汤炎非、谢达理.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材建设探索.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17期;
[2]Xie da li,Tang yan fei. 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verse and Dynamic Curriculum Take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ization,the excellent course in Hainan Province for example,载2013年6月Esuc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cience;
[3]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财务管理人才建设的市场需求分析与培养设想.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4 期;
[4]崔莉,加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思考.网络财富,2010年第10期;
[5]吕立伟、张周.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财会通讯,2011年第21期;
[6]朱开悉.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04期;
[7]杨克泉.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及改革构想[ J ] . 财会通讯, 2006( 8) ;
[8]朱传华.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23期;
[9]李文静.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基于“3+1”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8月上;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096-01
一、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是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开设的,因此,该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明确的标准。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在原设相关专业所设课程的基础上,做些修改,增加或减少几门课程,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专业[1]。针对公共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问题进行探索,重点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审视现有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与不足,构建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
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
在被调查10所院校中,在培养目标设置方面,均体现以培养具备现代化卫生管理理论、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强的管理、交际能力,了解卫生事业发展趋势,具有创新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医药企业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但各院校在培养目标设置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没有对应,培养人才类型各不相同,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山东中医药大学则是应用复合型管理人才,还有其他院校是高级复合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因此,中医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更具特色,即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现代卫生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经济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基础知识能力,能够在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医药企业和各类公共事业组织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三、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
关于教学时数,必修课程总学时数:最多的3610 学时,最少1926学时,平均26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最多的2776学时,最少1366学时,平均2603学时。实践学时最多1697学时,最少114学时,平均562学时[2]。各院校的课程设置层次基本相同,但必修课安排比例上差别较大。
调查10所院校发现,各院校课程设置大体分为公共课、医学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公共课程必修课学时在30%左右,公共课科目大体相同,公共课包括:体育、外语、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等政治思想、身体素质及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类课程。医学课主要以医学概论、医学单科形式设置,医学类课程必修课学时最高为35.55%最低为16.19%,医学类课程必修课学时比例差距较大,各院校应结合自身条件整合医学类课程门数及学时,建议医学类课程必修课学时在30%左右,让学生用较少的学时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专业课主要就是卫生管理、经济类课程,专业课程必修课学时数最高为58.28%最低为35.15%,建议专业课程必修课学时数在40%左右,课程选择要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为适应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科组建,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全面分析中医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四年制)人才培养现状、医学课程与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中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设置的发展方向,形成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多次召开专家讨论会、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对现有教学计划进行修订。该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相关体制改革内容,结合本学校自身特点,制定出符合中医院校的教学计划。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课开设9门,656学时,开设体育、外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基本原理等;医药基础课11门,704学时,开设中医基础概论、正常人体解剖学(含组胚)、病理学、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等;专业基础课11门,528学时,开设经济数学、线性代数、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基础和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等;专业课12门,576学时,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学、电子政务和文秘基础等;任选课10门,320学时,医学伦理学、商品学、医药信息管理、科研设计与方法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构想,其特征是突出科学、技术。新医改政策下,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从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中医药高等院校肩负着卫生管理队伍建设的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就业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就业的现状分析
会计系毕业生人数多!去年将近 1000 人! 共有会计电算化和财务管理两个专业!但是社会相关专业就业岗位少,就业分散,就业门槛高!这就给总体就业造成一定困难。面对上述困难,会计系领导及教职员工树立信心,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良心! 踏实工作!坚持不懈!较好地完成了班级就业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 会计系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达 90%以上!签约率达 50%以上。
二、会计电算化就业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2012 年就业蓝皮书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最多的职业类是销售(13.6%)和财务 / 审计 / 税务 / 统计(10.5%)。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最多的职业类为财务 / 审计 / 税务/ 统计,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职业类为销售。从三届的就业趋势中可以看出,在就业比例较高的职业类中,大学毕业生从事财务 / 审计 / 税务 / 统计、计算机与数据处理等职业类的比例在增加。2013年,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却不容乐观。
1.各行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增长放缓
2013 年,从国内环境来看,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货膨胀仍处高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市场经济放缓,许多私营企业暂时停产,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交织在一起,劳动力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碰头,将共同增加就业压力。
2.就业压力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已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能够从事最基本的会计核算,还要懂得融资理财等。对于刚毕业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生来讲,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较低,对口就业压力较大。
3.直接上岗难
由于刚办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一般很难找到会计类工作,并直接上岗。
4.毕业生离校前的工作能力较低
根据麦可思调查报告显示,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离校前的工作能力不足 50%,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有待加强。
三、针对会计电算化就业工作的具体措施
1.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迅速及时
只有思想上重视,才能具体付诸于行动。 思想上重视!要求系领导牵头广泛联系就业单位!提供就业信息与咨询要求毕业班班主任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放下自己的事情!多考虑学生就业!把就业工作当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完成。
2.在校期间抓好同学们的素质培养工作
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是顺利就业的前提。从大一开始很多班主任就定 期或不定期到班里开各种不同主题的班会!从思想道德,为人处事,专业知识,学自身素质!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信息化知识经济社会的需求。 只有认清形势,找准自己的位置,提高自身的素质,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
3.做好学生离校前的准备工作,确保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1)在学生离校前的一个学期里!多次召开就业指导专题班会。分析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就业方向!帮助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告诫同学们面对现实!处理好专业与就业的关系!
(2)统计好学生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生源地,就业意向和就业区域意向,家庭电话,家庭地址,手机号,电子信箱等等。 同时,建立每位同学的就业台帐。随时跟踪记录更新每位同学的就业情况!
4.做好学生离校实习后的就业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率
通过给同学们打电话询问了解其就业情况,并提供意见和帮助。从2008年4月班主任反复地给每一个还未签约的同学打电话,通过电话反复不断地与同学们沟通,大大地提升了就业签约率。
5.控制专业盲目扩张,控制专业扩招
全国普通会计人才严重饱和的现状应该引起教育部的重视,重视全国各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和新专业的申报,避免专业盲目扩张,出现“大而全,小而全”的综合院校出现。 根据教育部 4 月 3 日在其网站公布的 2012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258 个专业将不得安排招生。同时,建议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专业设置进行严格审查和详细论证,并给予高职院校以指导。通过社会对会计专业就业供求的反馈,教育部指导高职院校对就业饱和的专业进行预警并指导其做出调整。专业的设置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除了要求专业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外,更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预警专业,在专业招生人数上应严格控制,才能从总量上控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供给。
6.合理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多数高职会计专业以培养具有基本操作能力的普通会计人员为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太过于单一,缺乏特色,只强调专业技能,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只考虑到学历层次方面专科较低,没有从横向方面拓展。大量同质人才充斥就业市场。目前全国会计人才市场中普通会计人才严重饱和。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倘若选择该专业就业,就只能接受较低的工资水平(或实习期无工资)和不同岗位薪酬落差较大的现状。因此,长远来看该目标缺乏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规划(2010―2020)》. 2010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就业能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45-02
1 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式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不断加大(见下表),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整理所得。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从2005年到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
受国际形势的影响,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将继续放缓,出口增长乏力。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另外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需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财管专业是一个就业面广、适应性强的新兴专业,同会计专业一样是一个“越老越值钱”的职业,受高薪、高就业率的诱惑,财管专业仍是近年来就业领域的热门专业之一。财管专业就业人数基数比较大,高就业率与高失业率现象并存。据统计,2014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与上届同期持平,总体签约率依然偏低,另外市场需求没有显著增加,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供需矛盾仍很突出,高校财管专业学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目前,财管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会计或财务管理相关的工作,大多而且最好的去向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也需要大量财管专业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另外,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但我国的中小企业较少,只有5000多万家,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另外,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也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高校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培育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2 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财管专业的毕业生仍是以从事财务工作为主,高校在培养模式上仍是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即使有的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也无非是案例教学,仍是课堂的说教,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真正顶岗实践的机会几乎没有;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实践型的教师太少,鉴于教学任务的需要和教学经费的缺乏,一线教师真正实践的机会也没有,再加上财管课程本身就枯燥、难懂,又与社会实践脱节, 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无法真正体会什么是真正需要的等,使得培养的财管专业学生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严重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就业能力低下,加大了就业难度。另外,教师的认知度以及教学观念,学生个体因素的差异,教育因素和环境因素等都会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2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2.2.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目前,高校财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多为研究型人才,其实,学术研究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但是若单纯追求学术,那就与人才市场所要求的人才层次结构不匹配,就业会很困难。虽然,现在许多高校将培养目标由研究型改为应用型,但大都是从理论知识、人才规格、操作技能方面来定位的。这样的就业能力培养趋同性太强,忽视了特色所在,其实高校定位、办学方向不同,那么培养的服务社会的人才也不一样,关于就业能力培养也不一样,如:人才的岗位群和就业定位不够清晰,可就业的岗位有哪些?所培养的人才就业的主要去向在哪里?另外人才规格定位也不准确,对财管专业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缺乏认真、全面、科学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应注重人才市场所要求的结构的层析性、发展的平衡性,不要一味的追求“高大上”,否则,企业全是高管,底层的、基础性的工作谁来做呢?
2.2.2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不当
现有的高校的课程设置能满足学生对一般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需要,但缺乏合作能力、道德修养能力、前瞻性性强的实践课程,课程的设置仍缺乏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学效应不佳;在教学方法上过于单调,教学内容的“分块式”再加上相关课程的教材独立性过强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是简单的掌握,不能系统的理解,导致了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不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方法来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导致了毕业生执行力不强,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2.2.3实践教学不到位
应用型的财管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协作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等的培养,实践教学便是重要一环。但现有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弊端:第一,实践教学课时偏少,时间安排不当,大多安排在毕业前完成;第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大多采用实习形式来代替,在实习过程中,很少真正安排从事财务岗位的具体工作,而是复印、跑税务送材料等,这与我们的实践教学严重背离;第三,实践型的教师缺乏,年轻教师有专业技能但缺乏实践经验等使得实践教学缺乏可操作性,学生就业能力难以提高。
3 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财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必须考虑社会所需,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1制定符合专业、学校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财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应用型高校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第一,要突出高校和财管专业特色,发挥专业特长,实现双层次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注重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不仅强调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洞察力和预测力等等。总之,在高校办学特色、人才定位的理念下,培育出社会所需的、能够掌握各种技能并使之平衡协调的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3.2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
课程的设置上要基础课、专业课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全面的理解并掌握社会所需,才能学以致用。
3.2.1增加实战课程的种类
如办公自动化软件、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和企业管理全景仿真职业认知跨专业综合实训等。比如在财务管理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将 EXCEL运用在财务管理中时间价值系数表的编制、计算常用的财务指标的模型、债券溢价/折价摊销和绘制图形等。这样教学理论传授很少,重在实际操作,从课堂到课外的作业,考试的设置等都利用EXCEL表来进行,由于学生所关心的考试等都用EXCEL来完成,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课堂参与性会活跃,课外作业小组讨论也容易开展,这不仅使得学生掌握了基础和专业知识,另外,在操作技能和知识延伸上以及自我学习和团队合作上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2.2增加实践课学时
在财管类课程教学上注重实践教学,加大创业实战训练以及ERP沙盘课程的课时,由原来的课堂讲授全部变为实验课,让学生在软件上操作。创业实战训练以游戏的方式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推广企业管理全景仿真职业认知综合实训的跨专业学习,通过全真模拟实训,使学生能够全面体验不同岗位,熟悉各岗位职位要求,胜任岗位工作的初级目标。
3.2.3增加一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课程
虽然课程无固定教材,讲授方式方法灵活,但这些课程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学生参与度会很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一些企业人员现身讲学并辅导,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将专业实践技能穿插于理论教学中,改变单一的分块式教学模式,注重阶段和系统的整合;内容的讲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企业实际案例灵活的学习,另外内容及时更新,进行国内外的知识对比和衔接等,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应社会所需。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
关键词:物流沙盘;实训教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Logistics sandbox simulation training simulates logistics enterprise's operational by the process of chips deduction, aiming for improving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logistics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logistics sandbox simulation train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novational and enterprising talents. It also analyses curr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logistics sandbox simulation training teaching, and mak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reform.
Key words: logistics sand table;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S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逐步推广,制造业对物流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成为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方向转型的必然趋势,《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列为“九大工程”之一[1]。而现代物流业作为连接制造业各个关键环节的重要纽带,对于优化产业链效率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地位。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继续推动东、中、西、东北地区‘四大板块’协调发展,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2]。随着发展框架的全面拉开,有利于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这将继续拉动对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
1 背景介绍
物流人才的培养有两个专业:物流工程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它们共同都有应用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这两个专业的本科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物流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供应链管理、管理学等宽广的知识,还要具有在物流领域从事营销策划与运作管理的基本能力。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1.1 物流沙盘模拟实训
物流沙盘模拟经营课程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灌输授课方式,而是通过直观的企业经营沙盘来模拟企业运营[3]。物流沙盘模拟实训的目的是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物流沙盘模拟实训中,通过筹码推演的过程,让学生进行备货、运输、仓储、物料搬运、配送、订单履行、物流网络设计、存货管理、供应/需求计划、外包管理以及客户服务水平确定等战略、战术、运营层面的决策与实施[4]。学生可以感受到物流企业的竞争,通过角色分工,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将企业置身复杂的物流网络中,模拟企业运营过程,学生还能根据每年各季度经营业绩的反馈进行反思,以发现运营中的问题,调整决策方案,优化业务操作。
沙盘实验教学模式设计的整体思路概括来说就是,通过参与、体验实践型的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领悟管理精髓,增强管理能力,掌握管理技能,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5]。为了促进应用性、技能型物流人才的培养,物流沙盘技能竞赛作为一种有效的创新和实践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6],许多院校已经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的已经成为学校的优势特色。现在应用在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有物流沙盘、财务管理沙盘、工程项目管理沙盘、人力资源管理沙盘等多种类型的沙盘。王杏等[7]综合分析了ERP沙盘模拟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蒋桦[8]提出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物流企业经营沙盘联网赛练平台,从设计思路,实施机制等方面对传统物流企业经营沙盘进行改进和创新。刘艳霞和杨亮[9]对物流沙盘模拟课程进行了体验式情景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2 创新创业人才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正式提出“大众创业,万人创新”的理念。如何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本要求[10]。创新创业人才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独立自主性,即要有自己的主见和见解,不屈从权威,不人云亦云;二是开拓创新性,要有不断探索的热情,迎接挑战的勇气,要大胆开拓,敢于创新;三是自控协作性,要善于克服自我冲动和消极情绪,要善于和不同技能的人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目标[11]。
物流沙盘模拟实训的特点恰好符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特征,实训中每个同学担任不同的角色,职务不同,权利和责任也不同。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每一个物流沙盘小组就相当于一个企业,为了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最大的收益,这就需要小组成员的努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企业的发展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努力,更离不开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学们在实训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大家也是在讨论中由分歧达到共识,在合作中由不默契达到默契,在业务上由生疏达到熟练。而这些都是未来学生走向工作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2 物流沙盘模拟实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物流沙盘实训作为一门实践课程,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包括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设备、物流运作流程等方面的知识,不仅仅是扎实的理论方法。而现在的教师大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有企业经营背景的教师很少,教师获得相关知识的途径也就在沙盘培训讲师的讲解、到物流企业参观和带领学生到物流企业实习实训,而很多本科院校又不重视或者不要求这类实习实训,使得教师不能从实体的企业中理解实际的企业战略和运作过程,从而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达不到沙盘实训的目标。
2.2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扮演
在一般的物流沙盘模拟实训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组建经营团队,讲解物流沙盘模拟训练的竞争规则,在经营时给学生分析市场信息,分析财务报表。教师还负责在软件上以管理员的身份对公司、学员、进度等方面进行管理,根据学生的决策过程,结合财务报表,对学生的沙盘模拟训练进行点评,肯定和表扬学生在物流管理沙盘模拟训练中的成绩和优势,找出学生实践模拟训练中的盲点和不足。学生组建模拟公司,每组6~8人,分别担任企业的总经理、财务经理、仓储及库存经理、运输及配送经理等职务。各个角色在管理好自身所负责部门的同时,也要及时相互沟通与交流,保证相互之间的信息通畅。
2.3 考核方式不完整
物流沙盘模拟实训的考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强调的是团队精神,从而组内成员的成绩显得无差异,但是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规则方面和执行过程当中,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个人能力也是很突出,但是可能由于组内某些成员的原因影响了团队的成绩,使得最后的成绩不能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水平。如果能够细化成绩,使学生最后的成绩既能体现整个团队的水平,又能体现学生的个人真实水平,将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精力去投入到沙盘竞技中,也有利于保障整个课程的时间进度。
2.4 部分学生的兴趣不高
物流沙盘模拟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枯燥无味的状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沙盘实训,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团意识。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对沙盘的理解、团队的合作等方面比其他人稍弱的原因,显得兴趣不高,从而影响整个团队的经营。
3 实训教学改革建议
3.1 学院支持教师增加实践经验
现在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科研压力的问题,教师是教学科研型,由于晋升职称的条件所限,教师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以外,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自己的学术问题,让教师走入企业学习经验,一是学院缺少这样的平台和机制,二是教师个人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学院要加强与物流企业的交流,鼓励和支持教师深入物流企业了解物流的操作流程,详细了解物流企业在竞价、配送、仓储等方面的策略,以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学院还可以与物流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专业教师带队实习,在教师的工作量和考核方面有所体现。
3.2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沙盘模拟课程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在训练中,同学们会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比如投广告、竞标、银行贷款等问题,这一模拟过程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必须共同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12]。最终有的团队获得高的效益,也有的团队会破产,正是在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学生学到了管理知识,掌握了管理技巧,感受到了管理真谛。而教师的角色需要定位为“引导师”,他不再是课程的主角,主角是学习的学员[13]。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自主、能动性学习,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特长。有的高校在沙盘模拟实训课堂上,教师上课时先把规则简单讲解,然后就让学生开始演练,学生演练的过程中出现迷茫和困惑的时候,再找原因,最后再帮每一个团队查看财务报表,使得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策略的运用,效果颇好。
3.3 完善考核方式
若以小组的成绩去考核每个成员的实操成绩,容易混淆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可以细化成绩:一是小组在模拟经营中最终的企业经营成果,二是学生个人的角色模拟完成情况,后者的成绩可以由组内成员互评得到,这样就可以更加全面、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4 组建沙盘俱乐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组建沙盘俱乐部,利用宣讲会的形式,介绍物流沙盘,增进同学们对物流沙盘的了解,同时吸纳全校对沙盘感兴趣的同学。沙盘俱乐部作为学生社团,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定期举办比赛活动,邀请老师和有比赛经验的学生进行悉心指导、传授经验,还可以进行培训,普及专业知识,介绍沙盘模拟比赛经常遇到的问题,让同学们对物流沙盘的策略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沙盘俱乐部还可以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沙盘模拟大赛。
参考文献:
[1] 李建建.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SWOT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9):52-54.
[2] 国务院总理. 政府工作报告[N]. 人民日报,2016-03-18(001).
[3] 孙凯. ITMC物流沙盘教学改革与实践[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8):120-121.
[4] 燕珍,邓小瑜,蔡晓丽. 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物流科技,2011(4):28-30.
[5] 袁咏平. ERP沙盘对抗课程教育模式的探讨[J]. 经济师,2006(11):128-129.
[6] 徐辉增. 物流沙盘技能竞赛对物流教学作用的探讨[J]. 轻工科技,2012(6):176-177.
[7] 王杏,樊雪梅,赵飞. ERP沙盘综合模拟教学改革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5):239-241,264.
[8] 蒋桦. 基于互联网开放平台的物流企业经营沙盘赛练模式研究[J]. 物流技术,2014(17):481-484,494.
[9] 刘艳霞,杨亮. 基于体验式情景教学模式的物流沙盘模拟课程实践[J]. 物流科技,2016(12):138-140.
[10] 严一民,邬邵轶,杨华军. 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1):196-198.
[11] 谷再秋,刘岩. 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学》课程考试改革[J]. 经济视角(下),2013(7):166-168.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新时期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转型,企业也由以前较为封闭的状态,开始融入开放性的市场竞争之中,重视管理运行和内部控制,注重用户的需求,也越来越成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逐渐受到了多数企业的关注。
工商管理学是基于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对现代企业的管理的效率与决策模式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全面性、专业性和实用性。企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几个方面,并包含对企业文化等各种软性建设的规划研究。而工商管理则是利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对相关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帮助企业作出及时、合理的决策或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2 目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企业对自身经营发展的组织和控制中,也同样体现在政府部门对市场的监督和对企业的规范上。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形势更加多变,企业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在这一形势下,工商管理的观念及其相关知识方法越来越多地得到实践和锻炼,高水平的工商管理也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经济稳定、市场繁荣的有力保障。然而,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在落实工商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也还存在着一系列较为普遍的问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1 管理能力不足
与先进企业相比,我国多数企业仍存在着生产活动闭塞、与市场部门沟通不畅等管理问题,管理制度缺乏弹性、组织结构过于僵化。在向规模要效益、向成本要效益、向价格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的过程中,企业的生产计划、销售配合依然存在着问题。管理水平的落后直接导致核心竞争力的降低,使企业的综合效益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
2.2 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一些企业忽略了生产模式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生产部门只负责生产、市场部却不能及时准确地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使产品无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成为了企业的负担。此外,现代物流已经逐步承担了企业内部的和企业外部的衔接工作,成为了企业实现零库存、即时生产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对物流环节认识的改变也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亟待问题之一。
2.3 自身定位失准
工商管理的理念引入以后,财务报表中效益的增长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多的企业开始制定长远目标,或战略性的发展规划。一些企业也从单纯的经济效益的追求转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企业都还不能充分协调好遵守相关法规、合理利用资源、参加社会福利、杜绝盲目扩张等环节的关系,对自身的定位不够明确。
2.4 管理价值未能充分发挥
在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工商管理对企业经营的贡献有限,其管理价值未能充分发挥。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其管理作用主要表现在管理活动对企业长远的发展、员工绩效或企业效益,以及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影响力度或作用大小。然而,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其职能依然没有超越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仍停留在档案管理、工资和劳保福利等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上,是典型的以“事”为中心的静态人事管理,没有承担起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持,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洞察力,无法与企业结合起来。这种滞后于实践的管理模式也注定了人力资源部门无法成为企业的核心,为企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2.5 其他问题
目前企业还面临着诸如产品的系列化、资本运作的国际化、技术的更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服务水平等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性市场的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资金和产品突破了国家与城市的界限,而在各地区之间迅速流动,在这一背景下,是否能够在上述方面与国际水平接轨,使企业经营模式与环境变化相适应,也已经成为了企业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此外,一些企业正向着学习型企业转变,致力于通过强化企业能力和提高员工价值来实现企业的升级。而在此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加灵活巧妙的运用资本,最大程度的提高用户客户的满意度,也是企业必须解决好的重点问题。
3 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分析
在市场环境的激励与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企业从整体水平上来讲,正沿着正确的方向飞速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在正视并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发挥工商管理的决策支持功能,在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3.1 不断健全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制度之上,而工商管理将企业制度视为责、权、利的综合体,并作为奖惩机制的依据,形成企业内部调控的基本工具。一方面,制度的设立具有约束员工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人性化的激励制度和富有弹性的管理方法又能在保障员工利益的基础上,调动其工作热情。制度的制定应从员工的角度及其权益出发,并在落实中强调严格、公正,做到恩威并施、令人信服。如一些员工出于对企业利益的考虑做出了违反企业制度的行为,此时刻板的惩罚会使其失去对企业的信任与热情,只有增加制度的人性化层面,使其充满人性关怀,才会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在企业内部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3.2 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综合实力及其未来发展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和选择,因此必须制定科学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并使计划符合各个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要求。新一代的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信息化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基本职业素养,并通过财务、生产、经营、统筹等方面的重点培训,使之成为集全面性与专业性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还应注重人才的均衡发展,使其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此外,管理人才还应具备灵活的创新意识和反应能力,能够通过对自身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升级,切实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并能在最求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带领企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不断解决企业内部及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新生问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拥有可持续发展眼光、国际视角以及涉外能力,并能够在坚决执行国家政策和企业制度的前提下,不断积极地对其进行开发与完善的管理工作者,越来越成为各大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最终培养目标。
4 结语
我国多数企业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其在管理水平、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际上的先进企业间仍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距,有赖于企业管理者树立现代化的企业观念,利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积极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能力。在重视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建设的方针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朱静. 关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2).
[2] 史慧恩, 张群, 李群霞. 国内外工商管理现状比较及发展建议[J]. 中国科技论坛, 2007, (09).
[3] 张伟奇. 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06).
关键词:工商管理 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01-02
专业人才的类型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分别由学术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技能教育培养,后三类人才为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人才由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实际上包括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其中的技术应用型本科属于职业教育。学术界将技术应用型本科称为技术本科。
目前我国大学主要是以学术型教育的学科教学为主,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比较薄弱。因此,培养的人才的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术学科知识比较系统全面,但是技术实践能力和技能比较欠缺。技术实践能力是应用技术学科知识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技能是对技术问题的诊断和判断,以及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此,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明确的规定,它有以下的特点:
(1)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能力体系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针对上述特点,工商管理在作为传统的文科专业,如何适应社会转变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在此先分析现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
1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现状
工商管理是一个传统的管理类专业,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这个专业特别的火热,当时中国的企业和商业亟需与世界标准接轨,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供不应求过程,但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这个专业的火热开始消退,主要的原因归究于教育设计、就业及用人单位需求上。其实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容是挺不错的,无论在思维上或者视野上,都会比学单一的技术要开阔和灵活。但另一原因是专业学的内容太多,包括财务、人力资源、企业管理、贸易、法律,都涉及了,这形成了学生在学习期间只学到了知识的皮毛,没有实际操作及应用的能力,到了企业都会从底层做起,经长时间学习及锻炼,证明你有管理的素质与能力,用人单位可以相信你,你才有机会做到管理层,在此过程中,很多的学生根本熬不过实习期大都转行,形成了教育、就业和需求的矛盾。造成此原因需从源头上进行转变,教学单位切切实实根据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是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达到三赢的局面。现大多数教学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严重社会脱节问题,怎样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市场变化、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是当务之急。
1.2 存在问题
1.2.1 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大部分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都是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具备工商管理、经济管理及其他管理方面的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工商管理通用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口号叫得很大,但实际很虚,欠缺实用性,误导学生,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从潜意识认为他们读完书出来就是做管理工作,当学生真正接触社会后很容易感觉反差较大,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社会现状。
1.2.2 课程设置及课程比重问题
在主干课程设置上基本大同小异,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文案写作实训、中小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经济法。从上述的主干课程中可以看出,所学知识宽而广,但细心看发现很多课程存在交叉、重复较多现象,直接导致课堂理论教学较多,应用实践的课程较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受到直接影响。
另外,教学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基本以教育部的要求进行,都以常规的通识基础课,在大学的1~2年级完成,比重一般为40%;专业基础课安排在2~3年级完成,占的比重为28%;专业课程及专业选修课也安排在2~3年级完成,占的比重为14%;实践教学环节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安排在4年级完成,占的比重为18%。在应用型大学的倡导下,很多学校实行了3+1的教学模式,在保证基础理论课的前提下,实践环节相对有所增加。
1.2.3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问题
工商管理在传统观念上是文科,在教学上都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学校的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应有的社会经验,在上课过程中都是以课本知识理论灌输,不能列举社会现象进行对应的分析及讲解,列举案例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课堂产生厌倦,学习兴趣下降,培养出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发展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2 完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模式的建议
2.1 明确培养目标的定位
当前的培养目标使用模糊的意识,纵然很多学校为能吸引学生家长指引报读,但这样误导家长及学生对学生学习成长极其不利,就会出现前文所说进入社会的学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所以明确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当前当务之急,不作模糊的界定,根据学校办学的特色突出掌握如沟通、交际、写作、策划、企业管理等特色,明确经一到二年工作后能成为企业中层管理的接班人。去掉虚浮,脚踏实地办学,让入学学子有一明确的思想指引、学习环境及心态。
2.2 重构课程设置和比重
在教育部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原则下,应用型本科教学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具体分为管理类、经济类、实用社会交际类。对课程设置中重复率高的课程进行有效的统筹,尽量避免重复,例如管理类中的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中小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在授课过程中以模块化教学的模式,这样达到去除重复及交叉,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授课能力。另外增设实用社会交际的模块化课程,包括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谈吐应对、团队精神、领导才能、创新观念、与人交往、适应环境、实践能力课,为学生工作后能尽快适应社会,应用所学知识做 铺垫。
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实行模块化教学管理后,对教师的要求相对会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以项目课程为中心,以案例相结合,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分成小团队,通过讨论、网络搜集、社会调查等手段让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沟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协调、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模块后需有相应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措施完成教学。另外,完成一项目课程后可聘请合作企业相关人事进行接触,了解现项目课程现最前沿的走势,让教师和学生都不脱节。
综上所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商管理专业必须要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以办学单位专长为特色,结合区域需要,除培养学生应有文化知识、管理知识,还应重点注重实践能力和专长,使每所学校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刘纯朝.论大学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0(4):52-54.
[2] 张建东.谈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泰山学院学报,2004(4):91-93.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对内交流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日益国际化。这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活动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影响到了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本文将以笔者所在的地方工科院校为例,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解决对策。
一、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是我国开办较晚的专业,发展时间较短,人才培养方案也存在一些问题。根据我们对湖南及广西一些院校的调查,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英语的要求是较低的。一般认为,学生掌握一定的财务管理专业英语词汇,掌握财务管理专业英语的基本翻译方法及规律,能借助字典较流畅地阅读和翻译财务管理专业文献资料就可以了。显然,这样的要求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财务英语应用能力是不够的,财务管理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培养,而不能仅仅限于能够阅读理解企业外文的财务活动资料。
在课程定位方面,许多学校并不重视财务管理专业英语,认为其仅是一个专业知识的必要补充,并不能作为专业知识的主体,一般将其作为选修课处理,即使作为必修课,学时也非常少,完全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摆设”,以广西工学院为例,财务管理专业英语一般分为两部分共48个课时,每部分24个课时。但是,财务管理专业英语的内容是较为庞杂的,短短的48个学时显然是不够的。根据经验,一本书一般讲完前面几章就结束了,学生刚刚入门,很多内容无法讲透。
(二)教材及教学内容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目前有关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教材并不多见,一些知名院校在选择教材时,直接用国外的原版或影印版。但也存在内容过多致使教师讲授不完、教材价格较高等问题。对于像广西工学院这样的地方工科院校,本身学生整体的基础英语水平较差,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较弱,使用这样的教材较为吃力。我们一般选择国内的教材,但国内的教材也存在着数量少,可选择的余地较小以及教材内容不太合适等问题。
在教学内容体系安排方面,国内的教材也不太统一,且相差较大。广西工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财务管理专业英语分为专业英语1和专业英语2;专业英语1的教学大纲以管理英语为主;专业英语2的教学大纲则以会计英语为主。因此,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有点偏离了财务管理专业的知识。我们考察了湖南和广西区内的一些高校,他们讲授的财务管理专业英语也存在着这些问题。可以说,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体系并未被大家所公认。
(三)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英语的师资一般是专业的任课教师,当然,也有一些高校能够聘请一些外籍教师,但限于条件,大多数学校还是本土的教师,这些教师专业不错,但英语方面,可能就难以符合教学的需要。传统的专业教育使得他们可能在阅读方面不错,但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表现可能不尽如人意。另外,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师在授课的投入上也不是十分理想。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同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提高其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绝对必要的,如何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方式和方法是关键,这就需要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但事实上,我们走访了一些学校,真正在这方面做出特色的教师并不多见。
(四)学生积极性不高
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是不太高的。根据我们的课堂调查,学生积极性不高的主要表现是: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更不敢说英语。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本身英语基础水平较低,对英语课程存在着恐惧心理,而不愿意学英语;二是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比较枯燥,不像基础英语的内容灵活,学习起来有兴趣;三是由于大班上课,因扩招导致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英语课程,一般采取合班上课的方法。这样,教师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很短的课时内,去了解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并且,学生也很难有足够的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五)教学模式与方法
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整个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很多学校专业英语的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黑板式的教学阶段,多媒体应用的还不多,这种方式首先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充。并且在教学活动中,也是以教师领读词汇,继而翻译全文为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其听说和写的能力却得不到提高。同时,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所以说,这种教学方法和方式在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活动中的效果并不好。
二、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改革措施
(一)原因分析
不重视财务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以及投入不足是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存在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工作中,主要由3个主体构成:学校、教师和学生。根据我们目前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这3方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都存在着不重视以及投入不够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了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1、学校方面。对于高校来说,其工作是要在完成培养合格毕业生的提前下,节约教育资源。长期以来,很多地方院校不太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他们可能认为自身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内企业就业,并且以实用性人才为主,较少参与科研工作,专业英语课程就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点缀。因此,教育资源的投入就很少向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倾斜,导致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资源投入不足。首先,表现在师资力量和授课学时上,师资力量的投入和培训不够,一般就直接让基础英语稍好的专业教师上,并且这些教师缺乏足够的机会参与自身授课能力的提高。在授课学时上,也是如此,学时安排的很少。其次,表现在大班上课,节约了教师资源、教室资源,但却牺牲了教学质量。最后,教学工具和方法的简单化,使得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工作过于枯燥。
2、教师方面。根据我们的调查,一些教师由于学校投入的限制,可能由于责任心的问题抑或其他客观原因,不愿意上财务管理专业英语,因此很难讲好这门课。如要讲好,又要花费太多的精力,觉得得不偿失。可以说,讲好这门课程,要尝试更多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教师来讲,也是一种很大的挑战。长期惯性的教学模式,使得一些教师很不愿意去尝试。例如,以往其他的考核是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考核为辅,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最好的考核方式是平时考核为主,期末考试为辅,因为要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要加大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与学校现在教学管理制度的一些冲突,需要进行更多的协调工作。
3、学生方面。财务管理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以后的学期上,此时,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上,对专业英语的投入就不太够,主要表现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花费在财务管理专业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很少。根据我们对财务管理专业04级的调查,他们较少数人能够做到课前预习,更少做到课后复习,基本上处于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的学习状态。
(二)改革措施
要提高财务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就要增加投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定位。我们要重视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里面,加大对学生专业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他们听和读的能力,更要培养其说和写的水平。这样,就需要提高该课程的地位,加大财务管理专业英语的课时量,增加一些相关的课外活动,例如,每年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可适当增设一些外文文献翻译和写作等项目。
2、完善教材和教学内容体系。针对当前教材中存在的不适用的问题,我们决定自己编写一本实用性较强的教材,使得教学的内容体系更加契合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对于广西工学院当前的现状来说,首先要打破原来将财务管理专业英语分为管理英语和财务会计英语的分割,将两者统一起来。其次,整合两者的内容,沿着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或者环节的主线安排内容,会计的一些知识和管理学的知识只能作为基础知识或者说辅助知识安排。最后,建议选择一些优秀的基础性的外文文献作为选编教材的主要内容。
3、加强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投入不足是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对于这一问题,建议学校能够给予经费倾斜。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第一,积极引进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或者强化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工作,可送到国外院校进行进修培训。第二,在工作量上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予以倾斜,因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和双语教学差不多,要从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所以对其付出的劳动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提高其积极性,特别是对于那些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取得较为显著成效的教师更应该支持。
4、提高学生积极性。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非常关键。我们可从两个方面予以努力:第一,改革授课的模式,采用更加轻松的、互动的方式学习专业英语,如采用专题、会议、游戏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专业英语的讨论和学习。第二,改革考核的方式,增加平时参与课堂成绩的比重,强化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5、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财务管理专业英语的积极性非常重要,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是财务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第一,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更多灵活多变的方法,例如,采用模拟会议、谈判等形式,让学生听、说、写英语,从而提高其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第二,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例如,在使用多媒体等工具,放映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学录像以及其他声像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第三,采用课内专业英语教学和课外英语科技活动相结合的办法。
三、小结
财务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而变得越来越紧迫。从以上探讨可知,财务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个人多方的努力,单靠任何一方,都是不行的,并且改革也决不是一朝之功,需要长期努力。当前要做到的是要提高认识,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和改革方法。
参考文献:
1、黄艳群.关于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消费导刊,2007(4).
2、罗珊.浅谈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熊晓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1).
【关键词】课程改革;财务分析;电子商务
1.引言
电子商务专业是融多学科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而通过财务分析,掌握企业实际运营状况,更好的制定管理与运营决策,是复合型电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财务分析》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根据该专业的专业特点和我校特色,该课程在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等与传统的非会计专业如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有所不同。在此,笔者根据我校电子商务专业近几年来开设财务分析课程的实际情况,分享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2.课程的性质、地位与目标
(1)课程性质、地位。财务分析课属我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必修课。该课程是根据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反馈设置,大部分同学在几年内逐渐走上了基层或中层的管理岗位,面对企业的经营考核和绩效管理,作为基层或中层的管理人员,如何利用已有的财务数据分析发现问题,调整管理思路,创造更好的业绩是同学们迫切需要弥补的知识。(2)课程目标。根据该课程的设置初衷以及针对非会计专业同学的会计基础几乎为零的特点,该课程在目标设置中侧重了分析报表,包括构成,比率分析,工具的使用等。而将记账、建账、算账作为了解内容加入。
3.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1)教学现状。目前,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必修的财会类课程根据课程的总体设置,只有《财务分析》课程,该课程面对的学生都是财会基础知识为零,学生没有基础的会计概念、也无筹资、投资、时间价值等一些基础的财务观念、更谈不上看懂企业的财务报表。(2)存在的主要问题。教材的问题:根据上面的课程设置初衷,目前出版的教材难于满足教学要求,如果仅仅选择《会计学原理》,对于仅仅使用会计信息的非会计专业同学来说显然不合适,如果选择《财务分析》,则基本的会计记账、会计科目设置等了解内容又缺乏,如果选择非财务人员财务知识读本系列,学生对会计、财务管理、报表分析的关系不清楚,财会知识主线不明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的实施要求要考虑学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规律,同时强调操作性与知识性的融合,内容的更新和改革要结合行业特色。师资问题:该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即需要教师有相关的财务实践经验,又要有旅游行业的背景知识,还要具备电子商务行业相关的知识经验。案例与实训问题:包括案例的选取、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分析的方法与策略、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案例的分析总结等。
4.财务分析课程改革探讨
(1)改革课程课时设置。目前,我校根据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增加了相应的课时量,该课程由以前的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48学时中24学时是实训课,24学时的理论课。(2)改革课程教材与内容。目前,该课程无指定单一教材,教材通过参考《财务分析》、《非会计人员财务知识读本》、《旅游企业财务基础知识》等相关书籍,通过“读会计报表---了解会计凭证---了解会计账簿---学会报表分析-了解相关税务基础知识”这一知识流程,让非会计专业学生了解会计数据生产由来,然后分为财务报告的构成、阅读资产负债表、阅读利润表、阅读现金流量表、会计要素与规则、会计是如何记账的、评价企业财务状况、旅游企业营运资本、旅游企业成本费用、十个项目单元教学,主要讲解如何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通过网络工具的运用,学会快速计算相关比率,读懂比率背后隐藏的实际经营状况,同时了解企业记账、算账流程,有一定的税务基础知识。(3)结合行业特色,整合实训内容。在实训中,主要采用开放式案例教学,结合我校学生大多就业于旅游行业,在案例的选取上,重点以旅游相关行业涉及的上市公司为主,上市公司的数据透明、公开,方便学生从网络直接下载与获取。(4)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入学时文理兼收,学生计算基础差别比较大,所以在教学与实训中,增加了相关网络计算工具的利用和已知数据官方权威的下载与采集渠道,方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分析中。(5)考核方式的改革。本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通过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鉴于该课程平时小组讨论、发言、实训、自我学习与提问等频繁,所以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通过小组对某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分析,提交相关的PPT报告,期末成绩占60%。
关键词:中职;职业能力;会计教学;教学改革
1. 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负责数以亿计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和道德素养的教育任务,而综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现状,仍然存在教育手段落后、教育观念守旧、师资力量薄弱、设置专业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诸多弊端[1-2]。近年来,我国的中职会计职业教育内涵和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加注重会计人才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要求各级职业类院校为经济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在此背景下,针对当前我国中职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浙江嘉兴对中职会计类人才的发展要求,本文对职业能力导向下的中职会计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分析。
2. 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环境的变迁,会计行业职业特征也相继发生变化,各行各业都需要配备会计人员,会计人员已俨然成为企业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下面2.1、2.2小节给出中职人才现状、行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等情况。
2.1 中职人才现状及行业对中职会计人才的需求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部分企业,结果显示当前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下述不足:1、实践经验缺乏,纳税办理及法律知识掌握不够。2、实务经验不足,职业规划能力差,职位的定位不准。3、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业务钻研精神。4、吃苦耐劳和协作共享精神较差。
会计工作主要包括理论和实务两大部分,而企业对中职类的会计人才需求主要集中于核算工作岗位,比如出纳、收银、会计核算、仓库管理、税务会计等,这些岗位比较注重实际工作经验,同时还要求这类工作岗位的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能够吃苦耐劳、踏实工作[3]。
2.2 企业对中职会计人才职业能力要求
企业对中职会计人才职业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4-5]:
(1)职业素质要求。面对日常烦琐工作会计人员除了履行岗位职责、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的学习和提升,熟知国家的有关法规制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
(2)专业能力要求。除了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外,还要求其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和业务钻研的能力,在工作实践和继续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平。
(3)协调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组织能力,能够处理好个人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具备良好的组织筹化分配资金能力等。
3. 当前会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单一,教学内容重复。中职学校会计教学实施仍然是以传统学科教学为中心,没有按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实践课程内容单一,与会计岗位能力需求差距甚远,课程内容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滞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未能突显;由于会计知识是一个连续和完整的知识体系,经常会出现学生跟不上教师授课节奏的情况;此外,教学手段简单、落后,无法满足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需求。
(3)考试与考核评价方式不合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考试和考核工作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而忽视对学生的技能考核,比如教师命制的期中、期末试卷中的绝大部分试题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和记忆能力,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考试试题明显不够。
(4)实训环境设计单调、功效不足。现有的会计专业实训场所,一般以建立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停留在基础的验证性实验和较简单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阶段。在其被广泛认同和推行的过程中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显然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实训项目的模拟和仿真要求,体验式和情景式教学无法开展。
(5)师资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会计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来自于院校,对于企业真实账务处理流程并不清楚,缺乏相应的实操经验和企业背景,教师们平时教学工作任务繁重,不能抽出时间到企业培训实践,诸多因素致使教师与企业脱节严重,直接制约了教师运用新理念传授新知识的能力。
4. 会计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上述小节提到的内容,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管理实践,对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措施提出如下建议:
(1)引入先进理念,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会计教学应积极探索以“工学结合”为导向、以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职业需求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需求和课程体系改革,核心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会计基本知识,重点帮助学生掌握会计核心专业技能。课程内容要体现工学结合“深度融合”,通过模拟真实企业环境,让学生在仿真条件中参与做账,强化学生的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各项任务实施,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在课程中邀请有实际操作水平的专家进入课堂,如点钞、就业指导等课程;聘请企业成功人士举办系列讲座,把企业文化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带进校园,做好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有效对接。
(2)注重职业能力,革新教学模式。根据会计专业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由承传式的教学模式逐渐向适应性教学模式过渡。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培养学生的目标,重在岗位职业能力开发。通过分阶段递进式教育,建立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学习方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做到知识和实践相衔接,教学方式则以递进式来呈现。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大力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籍此提高中职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3)依托多元平台,改进评价模式。建立一套多元评价考核机制,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建立学校与社会、智与能相结合的过程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习惯与能力相结合,构建理论与实践操作评价相结合,考核与贡献、职业道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制。
(4)创设仿真情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对原有会计模拟做账室、会计电算化室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一个会计专项技能实训中心,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设置实训教学环节,以会计工作岗位工作为主线实行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同时加大实训课时数 。引入用友新道“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实训平台”,让学生在其中进行身临其境地岗前实习,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此外,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比如组建记账公司等,聘请企业专业人员进入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会计实务操作训练。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水平,建立教师下企业蹲点实习项目的制度,每学期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入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鼓励教师深入基层进入企业,通过实习既可搜集校内模拟实训资料,又可以开展专题研究,在调查分析中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打造一批“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即能够出色完成理论教学任务,以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的项目实训工作。
5. 教学质量新型评价量规设计方法
为了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需要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给出几条教学质量新型评价量规则的设计方法,具体如下:
(1)真正有效的量规需要包含一套关键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类如在评价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表现时,关键的指标有语言、表情、眼神交流等,不过笔者在评价学生课堂表现时,还增加了“自信”这一关键指标。评价指标遴选时,需要注意保持指标的广泛性和多元化。
(2)评价量规体系中的各个指标保持原子性,即不可分解性。
(3)保持量规的等级区别。所有的量规都应具有一定的区分量,且容易被理解和描述。比如在评价学生是否会使用财务基础软件,很多人喜欢使用差、较差、一般、较好、好等作为评价的等级,看似这种设置简单,其实这种等级设置无法呈现给评价人一种清晰的评判向导,会影响最终的评价效果。所有的量规和评价结果尽量不要使用简单的分数,对于教学评价来说,一个简单的分数与传统的学生考试分数一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评价对象的实质情况。
(4)构建动态、互动性的网络评价平台。通过基于WEB的信息化平台,评价设计者可以方便地获取到一手资料,方便评价人做出评价。此外,平台还可为评价体系设计者、评价人、教师、学生等多方提供一个便捷的互动环境,可为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新的途境。
此外,在制定教学评价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时,必须保持评价模式与培养目标一致,通过合理、科学的评价,促进培养目标实现。
6. 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的定位,必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提升,形成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态度、素质并重的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为此,本文对职业能力导向下的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探析,系统地分析了会计教学改革措施和教学评价体系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玉水, 张凤伟. 坚定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深化中职学校教学改革[J]. 2013, 11(4):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