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时间:2024-01-05 17:07: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第1篇

[关键词]文言文 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 新课标

初中语文新课标的修订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管理以及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策略等方面的规定。其中,课程目标进一步强调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初中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并倡导自主、探究、体验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时也应积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结合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来探讨科学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并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体验与合作的文言文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一、创设活动情境,体会文言文的情境意趣

学习活动情境的有效创设有利于形成轻松的文言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但是目前不少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法,纯粹地引导学生理解静态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导致学生缺乏对作者的情感体验,违背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跳出机械式记忆训练和字词句练习的框架,通过创设活动情景等方法来增进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并强化文言文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改写、仿写、评注等活动形式来学习文言文并体会文中的情景意趣。以《孙权劝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一文言文改写成一个时间、地点、人物、场景和台词等具备的精简小剧本。如:

孙权与吕蒙在书房里酌酒而谈。

孙权(语重心长):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着军中大全,不可以不学习啊!

吕蒙(摇头一叹):军中事务繁多,我实在有心无力。

孙权: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往事罢了。(指了指自己案上的批文)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获。

吕蒙听后惭愧不已,开始抽时间学习。

文言文改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初中生能在这种活动情景中探究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并较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享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二、组织小组讨论,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是师生、生生之间通过说、听以及非语言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交流的一种学习手法。在就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的小组讨论过程中,初中生能够更好地加深对字词句的理解,并逐渐培养交际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为了使小组讨论更有效,教师不仅要明确讨论目的,实现“有的放矢”,还应巧妙把握开展讨论的时机。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一是在文言文知识容易混淆的地方进行讨论。例如,教师在讲解《伤仲永》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对文中“其”的用法进行讨论,分析它在“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父利其然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等句中不同词性和含义。讨论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言文的特点,并有机会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清晰的表达,提高自主判断的能力。

二是在新旧文言文知识的连接处组织讨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知识是环环相扣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与发展,旧知识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教师可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巩固新知识。例如,在讲到《陋室铭》的时候,教师可针对“何陋之有”这一倒装句,让学生分小组寻找《论语十篇》中的倒装句,从而提高对这一文言句式的理解、应用能力。

三、泛读拓展,实现文言文阅读的延伸式探究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要求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运用领域。初中生对文言文的阅读不应仅仅停留在课文内容上,停留在对文本问题的解决上,而应涉及到各门学科知识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引导他们在广泛的阅读中探究文言文知识。泛读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泛读不局限于课文和参考书,而是广泛地涉猎。它不仅能够补充课内文言文的诵读内容,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能力实际,鼓励他们主动进行泛读,收集、分析和判断当中的信息,从而增进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强化思考力和创造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了《醉翁亭记》之后,可以搜集欧阳修写的其他作品,如《丰乐亭记》、《归田录》等,让学生对此进行泛读,体会欧阳修这位北宋杰出文学家的思想情感、言辞风格以及北宋时期的风土人情。另外,教师可收集学生在泛读提出的比较有意义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解疑。这种文言文阅读教学方式有利于延伸课内的思考,并把课外的探索引入课内,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使文言文阅读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结语:文言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教学领域的理念创新,通过创设活动情境、组织小组讨论和泛读拓展等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强化文言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饶春荣浅议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现代阅读.2012(07):65-66

[2]赵学海从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谈文言文教学[J].成功.2010(02):102-103

第2篇

[关键词]文言文学情梳理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12

高中文言文教学最大的难点在于语言障碍。相对于白话文,文言文存在着表达习惯、句法和字词特有的差别现象。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必先跨越语言障碍。

一、教学思想定位要精准:紧扣标准与学情

作为学习经验、资源优势的拥有者,教师必须拥有丰厚的文言文知识储备,深入研读文言文的能力,扎实而科学的文言文学习理论,否则“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因此,教学思想的定位必须精准,丝毫不能存在偏差。

1.标准为绳

实际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过度人文化的倾向,甚至有“字词句翻译那是学生的事”的论调。备战高考,对于文言基础知识,一方面强调其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似乎引领无术,学生疲于奔命,苦不堪言。要解决这一窘境,不妨再次审读课程标准。比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从中,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1)文本选择宜浅不宜难。文本难度要以学生能借助必要的学习辅助,相对独立地学习为标准。事实上,学生借助资料完全能够初步阅读,如果资料再充足一些,那么学生就会逐渐抵达文本核心。(2)学法上强调文言性,注重文言知识的整理与积累,强调阅读实践,强调吟诵。可见,我们应该扎实展开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采取最为有效的策略,突破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第一道障碍,决不可好高骛远。

2.学情为本

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接触过大量的文言文,知识储备尚处于低级状态。如果忽略了这一基本事实,一味把基础知识的学习推给学生必然形成文言文教学的短板。再者,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尚不能使他们扎实学习基础知识,他们更容易对枯燥的文言文产生排斥心理。自上而下的讲授法也加剧了这一心理反应。这就是教师执教文言文时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二、教学策略设计要到位:扎实梳理与积累

1.自主排查,提出难点

学生的自我建构是意义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充分让学生借助现有资源,独立自主地咬文嚼字,发现字词句理解上的难点,这种方式是最为务实、最个性化的解决问题之道。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对“廊腰缦回”一词初读时不理解其义,但经过查证即排除了这一小小的障碍。有的学生对“钩心斗角”一词产生了疑问:与现代汉语中的“勾心斗角”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查资料,但只能得到基本的解释,心中的疑问还没有解决。在课堂交流环节,这个学生提出了这一难点,最终他得到了满意的答复:成语“勾心斗角”的“勾”无“金”字边,其意与“钩心斗角”完全一样,只不过如今演绎成贬义词了。这是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这个环节,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情差异,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度,一方面必须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以互通有无,补缺补差。

2.巧妙梳理,以我为主

对散乱的文言基础知识有必要进行梳理,但是梳理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梳理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发现和美妙的感知,是探索、求证和结出成果的体验。梳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个性化的归类、记录(图表式、卡片式、书签式等),与他人合作、分享等,贵在巧妙;梳理的过程必须有学生自始至终的存在,有一定的格式,有重复认知的习惯,有学习共同体内部的彼此提问等,即以“我”为主。

比如典型整理法(以下例句省略):

典型词――而:(1)表顺承;(2)表转折,却;(3)表并列,又、和……

典型句(特殊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倒装句;(4)省略句。

“巧”还要注意上下勾连、左右联系,将不同文本中相同的词整理出来。另外,还要注意提示学生在交流时及时补缺补差,互通有无,合作共赢。

3.借力实践,举一反三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效率 提高

当前,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勤快、学生懒惰的现象。教师通常认为只要将文言文中的所有字词与句子翻译完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但实际上学生没有获得知识,同时还阻碍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如何提升文言文的实际教学效率,是当前初中语文继续解决的一大教学课题。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弄明白每个字词的实际含义,以及每个句子的大意,从而应付必要的考试。但是,这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大大影响了语文的教学效果,也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背离了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与目的。

出现这种教学现象主要是由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对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忽略了语感的培养。文言文教学不具有计划性,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流程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学模式也不够丰富,这就导致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缺乏深入研究与探索,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在教学中也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单调、沉闷,即使文言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也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1.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对初中生而言,文言文学习还处于初始学习的阶段,所以需要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激情。首先,教师要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初中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这样就不会显得过于生疏。其次,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汉语,主要是学生对语句停顿没有丰富经验,因此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文言文阅读,可以采用诵读、吟诵与默诵等方式,也可以是全体阅读或个人阅读。要想进一步突出教师对文言文的规范化阅读,可以让学生进行齐读、朗读与默读。

2.教师进行正确的规范化朗读。文言文阅读不同于现代语文,特别注重字的读音。但是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所以就要求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正确的规范化朗读,这样一来就可以强调读音,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初中语文《童趣》一文,“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在现代汉语中句中“强”字读作“qiáng,但是在本文中却读作“jiāng”,由此可见很多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字在读音上是不同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异音字。

在学生具有文言文语感的基础上,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深入引导,让学生自发性地阅读,真正读懂文言文,然后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指明朗读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熟读之后再进行整体阅读,保证阅读的质量。这种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方式能够有效验收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给出合理化的评价,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坚持从学生的角度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身以及学生的整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实现语文课堂的“授之以渔”,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有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改变逐字逐句翻译的习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意境设计,让学生在既定氛围中进行文言文学习,加强学生的语感学习,实现译文与原文结合的教学模式,再通过实践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文言文翻译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删减与保留、增加与替换,从而对语句进行适当调整。也就是说,要求学生依照课文中的注释,结合参考工具、文章的背景环境,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文言文的语言。另外,出现难以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进行点拨与引导,可以利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让学生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调整,利用增加或补充的方式对文言文进行语句疏通。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薄弱环节,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了解并掌握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结合语文具体的教学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坚持从学生的角度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实现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永继.更新教学理念 优化教学过程――谈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实效的措施[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

[2]刘桂清.文言文教学应在读“上”下功夫――评一节高效的识字课[J].陕西教育(教学).2010(11).

[3]方好平,余青云.新课标下的文言文课堂教学[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01).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13-0080-01

文言文作为一种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在素质教育教学中占据很大比例。初比方说,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论语十则》、《伤仲永》、《核舟记》《大道之行也》等多篇优秀的文言文课文。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在体会古代文化艺术美的基础上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而且,文言文是整个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文言文教学,对提高语文整体教学效率帮助很大。

1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语言特点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文言文朗读中,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等都能将学生的合理想象唤醒。有效的朗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有利于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朗读中全面去体会作品所传达出来的含义。比如,美文美读。“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古人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一般用吟唱的方式展开的,这也使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更注重的是韵律。对文言文只有用心多读几遍,而且还能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个中意义。所以,教师在范读文言文时,一定要先进行美读,有感情地将文章的神韵读出来,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时既能听出语气与饱满的情感来,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也是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展开朗读教学的目的所在。所以,在朗读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探索,科学、人文、有效地教学设计内容,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2向学生补充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言文的创作背景距离当代年代较为久远,很多学生不太熟悉古代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时候,也就有一定的困难。语文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需要不断向学生补充文章创作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结合创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文言文教学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古代的政治制度、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语文教学涉及到的内容多而泛,对这些知识的补充教学肯定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只需要结合课文所涉及到的内容适当拓展就行。例如,在讲述文言文《论语》时,就可以向学生讲述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文化教育制度等知识,适当拓展,学生也能加深对其思想精髓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也利于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当中,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之中。

3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趣味性

在学习文言文时,教师也可以将文言文的趣味性展示出来,比如沈复的《童趣》,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点滴往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深切地体会到故事主人公的稚气未脱,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在学习《列子》中的《两小儿辩日》时,孔子也不能为两个小孩子决断太阳何时离人近,何时离人远,读起来兴趣盎然等等,将文言文的趣味性挖掘出来,让学生在读起来也感觉意味深长。这也是深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的地方,挖掘文言文的趣味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了。

4授之以渔,教授学生学习方法

学习文言文内容的核心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文章的中心。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遵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在为学生讲授词语通假现象、古今异意让学生懂得活用字词后,再鼓励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内涵上去理解、解析,通过引导,促使学生逐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领悟,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例如,在讲授课文《桃花源记》时,教师要先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做出适当的分析,比如“鲜美”一词,在本文的语境中实际表达的意思是“鲜艳美丽”之意,当学生在正确了解字词含义后,很快也就明白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为进一步对作者构造的社会理想产生认识。

5深度揣摩,体会文章中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意义

纵观中国的文学发展史能够看出:很多文言文作者既能运用精练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而且在写作技巧上也独具匠心。比方说,《愚公移山》中的“吾又有子,子又有孙……”这一掷地有声的语言中,我们看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宁静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有义务带领学生通过文章描法、句子成分等方面,深度去揣摩文言文中所传达出来的思想内涵,在揣摩中让学生真正领会古人的智慧。除此之外,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尽管文言文不再被使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但是,文言文从来都没有被遗忘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既能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与传承,作为教师的我们责任重大。在此,笔者也坚信,只要用心教学,文言文必将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王凤鸣.新课改实施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15(23)

[2]邱桃英.浅谈语文课程如何整合信息技术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

第5篇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

(一)课程目标与考点解读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第四学段(7~9年级)阶段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鉴于以上目标,我认为文言文教学主要体现在:1、选文的出处、作者。2、解释实词、常见虚词的意义。3、文句的停顿。4、句意的理解。5、层次的划分。6、文章(或文段)主要内容的理解。7、写作方法的分析。8、作者思想感情的倾向。

(二)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教学策略

1、要重视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许多学生上课时主要忙于记字词的意思,记句子的译文,而对于文章的思想情感、艺术特色和写作方法等却很少顾及。这和我们《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要掌握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学习文言基础知识是相差甚远的;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古代文学中的精华的最终目的是相违背的。

2、要善于捕捉关键句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在具体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些课文,开发学生的智力,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中最易牵动学生思维的句子,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火花。

3、鼓励学生去评述文章或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一般性的评判性理解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这既是理解课文的需要,也是日后阅读鉴赏的需要。我在教学《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就在课堂中让学生讨论评价曹刿、邹忌、鲁庄公、齐威王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日后能以正确的观点去鉴赏作品,明辨是非,我们就应让他们试着思考文章的好坏,去评判文章中的人物、事件等。

4、利用文言文写读后感,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写作本身也是一次对课文的再认识,能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认为:“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很投入地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

首先,合理的课堂阅读教学能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应该有开放的意识,准备一些和课文学习有关的材料进行补充。我在教学《出师表》和《隆中对》时,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章哪些内容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感觉他们更渴望了解更多的关于诸葛亮的知识,于是我另外补充了一些事例之后,就有目的地启发学生:《三国演义》中还有生动有趣的事例能证明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在下一周我们来进行这方面故事的交流。结果,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顿时被激发出来了。课后,许多同学跑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借阅《三国演义》,更有很多的学生自己买了《三国演义》来阅读,遇到读不懂的地方还愿意来问。当组织学生来进行交流时,学生能介绍得头头是道。实现教材和课外书籍的衔接,是让学生获得最佳阅读效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急功近利

第二,教师除了在课堂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书外,还应该利用多种机会引导学生走进书海,特别是和学生课后交流时,往往可以更加自由地讲一些著名作家或科学家的故事。要经常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讲述苏轼、鲁迅、沈从文等古今中外名人的奇闻轶事,讲文学典故,讲历史故事。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一)、组织多种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美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曾说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而生活又是多姿多彩、日新月异的。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是学生作文难的重要原因。语文教师要抛弃那些组织学生搞活动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考试成绩的片面认识。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思想政治活动、文体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还要舍得花一些时间精心组织一些与作文紧密联系的活动。

(二)、注重情感表达,消除恐惧心理。

文章是表达思想、表现感情的。思想和感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思想作为人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既构成文章的内容,又指导着写作的方向,没有好的思想,自然写不好文章。但是,光有好的思想而没有表达这种思想的兴趣与强烈感情,同样写不出好文章。

(三)、创造写作机会,体验成功喜悦。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 改变教学方法 挖掘文言文思想及内涵 朗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标》要求中学生能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传统教学中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从高一开始老师便给学生上这个“紧箍咒”,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渐渐将文言文学生简单机械地变成了文言文翻译。过分注重逐词翻译的结果便是: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被轻视;课堂教学结构散乱,随讲随止;教学过程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本差异,用固定模式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单调无味,教师也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渐渐迷失。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教学最容易“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

文言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改变一成不变的学习模式,小组合作、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都会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文言文学习。

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挖掘文言文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情感,教师在疏通文章大意后,应该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让学生在心理上对所学文章有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并能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文化精神。教师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进行赏析或让学生写出读后感,进行交流,我想这会让学生对此有更多的感受。

三、强化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所谓诵读法,是一种通过对文言文的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诗文全面深入理解的教学方法。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从蒙学教育到经学教育都特别重视讽诵,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整体地感受、品味文章。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我们的祖先运用富有汉语特色的方法,学习这种超方言的语言,吟咏默诵、切己体察,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记录历史、传承文化,在学好这种语言的同时,也很好的继承了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反复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而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渐渐遗忘了朗读这一教学手段。接触文言文时教师大可不必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

文言文的诵读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粗读。课前提出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要能读通课文,这时的诵读要求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看上去这个任务不难完成,但是却需要做很多细致工作,为了不读错音,学生们课前要做好预习,碰到一些不会读的生字要主动去查,把读音认真的写在课本上。想知道句中怎么停顿,就必须清楚这一句说什么,课下注释就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翻译书工具书也要派上用场。通过这一遍诵读,字音字形解决了,句子大意也基本明了,对于文章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第二步精读。课堂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朗读范读,也可亲自范读,教师范读要做到铿锵有力、抑扬顿挫 ,创造一种美好的气氛,给学生以审美的享受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并且教授学生朗读技巧:不仅要读准,还要读出语气。

然后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采取多种朗读方式,比如分组朗读、男女生分开读、小组竞赛的方式朗读。每篇文章至少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两遍。教师根据学生所读的情况,进行指导。有些文章在朗读上存在较大的难度,比如《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属于骈赋,生字词也较多,教师留一节课的时间专门进行朗读指导也不为过。

听范读感受情境,自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第三步熟读成诵。叶圣陶先生早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的经验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文言文要想读通读透,只靠课堂上两三遍的诵读几遍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写,以读助写,以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

语文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多读多背,那是舍本逐末。只有将诵读这一环节紧紧抓住,指导学生把诵读课文一一熟读成诵,使之烂熟于胸,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能在运用古代文化宝贵遗产时召之即来,呼之即出,真正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这是高中生学生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文言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

四、小结

高中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在这三年的时间里真正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让学生深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的目标可谓“路漫漫”,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只有“上下求索”,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探究文言文背后的情感与人文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才会更好地完成历史、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宋振亚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谈》 《教师》 -2012年33期

[2] 林晨 《浅析诵读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意义》《科学导报》 -2015年11期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策略

教学古文的时候,既要解决字词句和有关常识的问题,又要进行文学欣赏教育。与现代文的文学欣赏教育相比,古文的赏析教学显得更为深刻与细腻,而在很多方面又没有现成的分析模式可以依循。特别是文言文诗词的教学,其欣赏的角度更是千变万化莫衷一是。这样就使大面积教学古文的赏析教学显得水平不高,讲析、点拨、指导不到位。解决的策略如下: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

古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落实到掌握常用的实词和虚词,理解古文中的特殊句式等,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从而真正理解作品的主旨大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训练学生的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在实际的教学仅仅注重教师的“讲”,那么往往是学生理解了这篇课文,但是面对课外古文的时候又是一头雾水。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突出传授阅读的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才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教材中的《捕蛇者说》,教师可以采取从内容到形式再到内容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从部分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采取中间突破的方法,扣住“我”与蒋氏的对话,尤其是蒋氏的哭诉,以此了解蒋氏的悲惨遭遇,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纵观全文,引导学生从表达形式上认识文章开头叙写蛇毒的目的以及“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并且抓住文章主体部分的几组对比,进而认识蒋氏冒死捕蛇的痛苦经历,以及为下文主旨的揭示的铺垫作用 至此,学生对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产生了感性认识最后,再引导学生回到文章内容中去,从阅读与写作的相结合的角度,探究内容决定形式的思维轨迹,文章由蛇毒特殊的医药功能引出“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由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引出作者的感慨,由“更役复税”的设想引出蒋氏的哭诉,由蒋氏的哭诉联想到孔子所言“苛政猛于虎也”的论断,并以“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事实来佐证“苛政猛于虎也”的判断的确凿性,最后,作者寄希望于统治者,能从这篇“说”中得到一点信息。

这次的教学中,教学实践是从内容——形式——内容,这样学生也就会初步了解到阅读古文的一般方法是内容——形式——内容,也就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再由本质到现象的领悟过程。

二、利用教材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迁移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材中所选的古文都是文质兼美,学生在阅读这些古文的时候,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迁移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通过文中的美的因素,诱导学生展开想像,亲身去体验、感悟。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很多,就像是朗读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的想像,把课文中的情境再现。

例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这类写景散文时,就可培养学生根据文本进行再造性想像,把握其整体的美。作者在文中描写出了特有的情景,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该文是前景后情,有近景:潭中鱼戏;有中景:闻水声、伐竹道、见全石为底,翠蔓飘拂的小潭;有远景:斗折蛇行、不知其源的小溪。近、中、远景共同组合成一幅整体画面,画面的背景给人以僻远、幽静、孤冷、凄清的感觉,而在这一背景上突现的则是坐在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人——柳宗元。此情此景不正突出了作者本人的情感之特殊吗?教师在学生再造性想像后插入作者贬谪永州的遭遇,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通篇表现一种“凄”情,一种“冷”境,对字、词及修辞材料的掌握也将更加准确,体会更加深刻,对于此类的文章,学生也已具备了迁移理解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之,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灵动最丰富的内容。这部分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还能陶冶情性,让学生感受和品位美的语言,从而深化热爱语文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从现代文和古文两个方面浅谈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的古代文学阅读教学中,要紧跟新课改的改革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甘其勋.运用文章科技引领学生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9期.

[2] 周晔.学习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第11期.

[3] 何兆一《语文美育散论》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第8篇

【关键词】比较阅读 文言文 古诗词 教学策略 题材 背景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69-01

新课改后,古典诗词和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这些中华文化的精粹,因为距离学生的时代遥远,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并且现在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外部诱惑也很多,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古代文学时,不能融会贯通,就文讲文,就会使文章支离破碎,课堂也会枯燥乏味;学生的理解就会肤浅、片面,甚至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失去兴趣。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比较阅读教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不想从高深的理论方面去阐述这一问题,只从教学中的实例来简单分析,很多看法,仅限于笔者个人见解,肤浅、不当之处望各位同仁海涵和指正。

一、什么是比较阅读

所谓“比较”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有相同或相近特征的事物罗列在一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尺度对其进行衡量、判别。而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简单来说就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阅读方法。如果在古诗文中,教师适当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怎样进行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可以多角度、多方面来进行。下面,笔者从教学中的实例简要谈几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相似经历相近题材不同作家的比较阅读。

文士命运多悲苦。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大凡有所成就的文人,命运无不坎坷。如《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当时均遭遇仕途坎坷――被贬官,但他们却又怀着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虽位卑未感忘忧国,屡遭穷愁困厄,却痴心不改。相同的经历,相同的抱负,使他们也写出了一些题材相近的作品,他们都曾用笔墨来尽情地书写祖国的山山水水,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抱负。

2.相同时代不同作家的比较阅读。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高峰,涌现了大量杰出的文人。其中成就最大的当属李白和杜甫。两人虽同处唐朝,其作品风格却是迥然不同。

李白的诗歌天马行空,想象奇特,洒脱飘逸、变化莫测。他的诗如江上行船,异峰奇岩,山花竹海,扑面而来。又如高度烈酒,一饮入喉,便热力入肺,胸胆开张,飘飘然有凌云之感。他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世人美誉其为“诗仙”。

杜甫的诗歌则沉郁顿挫、感时忧国、绪密思深。他的诗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冶炼了历史的苦难,书写了人民的血泪。如果把李诗比喻为烈酒,那么杜诗则如一杯香茗,读杜诗需点一枝烛,焚一枝香,以虔诚之心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你会深深地感受到作者旷达的心胸和那个时代的苦难。他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后人也赠予他“诗圣”的美誉。

有人把二人创作风格截然不同的原因归结为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认为李白处于盛唐,而杜甫则处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笔者不赞同这种说法。从年龄上来说,李白只比杜甫大十岁,他们都经历了“安史之乱”。我认为应是二人家庭背景、性格的不同和经历的不同导致了二人创作风格的不同。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对二人的性格、背景和经历等进行比较,相信学生对二人的诗歌理解将会更深刻。

3.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阅读。

不仅是不同作家的风格不同,即使是同一位作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经历之后其风格也会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点。

如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婉约词派代表。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早期生活优裕。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18岁时她嫁与宰相之子赵明诚为妻,二人志趣相投,生活美满。所以,她早期的作品,大多描写她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风格清新,韵调优美。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但是好景不长,金人南下,北宋灭亡。在逃亡途中,丈夫病死,又遇劫匪,与丈夫多年来收集整理的文物被抢去多半,后流落在南方又遭婚骗,不仅失了钱财还入了监狱,后在亲友的多方努力下才脱离牢狱。国破家亡,命运多舛,经历了这种种磨难,她的诗歌多了一份深沉的凄苦之情。如她53岁时在浙江金华时所作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其心情、词情之悲苦可见一斑。当然这时她已不局限于个人的儿女私情,在国难当头之时,她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绝唱。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读写结合 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读写结合,顾名思义就是阅读和写作的有效整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不仅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下面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谈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整合策略。

1变换文体

1.1改变人称

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常常用到的人称有三种,即你、我、他(她)。在小学语文的课本中有很多文章都可以进行人称变换或改写,有的是将第一人称改变为第三人称,有的是将第三人称改变为第一人称或者第二人称。比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续写,采用第一人称更能直接表达学生的感情,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不容易,从而加深对文本中心思想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都得到提高,离实现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就更近。

1.2改变文体

在小学语文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文体的课文,主要有记叙文、说明文和诗歌等,议论性的文章较少。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可以让学生在熟悉文体、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改变文体的写作。这种变化主要存在于记叙文和诗歌或简单的文言文中,因为说明性的文章或议论性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改变文体的读写练习最好选择一些学生身边的事物,这样学生写作起来才有话可说。比如在讲授《杨氏之子》这一文言文时,笔者让学生进行改变文体的读写练习的。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掌握主要内容并熟读成诵时,安排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另外,提出明确的写作要求,就是把文言文写成白话式的记叙文,当学生在进行写作练习的时候,教师一定给予指导,比如写作顺序的指导、锤炼文字和语言的指导等。在改变文体的练习中,学生更能深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在写作生成的过程中不仅是阅读水平的提高,更是写作水平的提高,这样的读写练习就实现了“从读学写、文意兼得”的教学目标。

2教授仿写

仿写是架起读和写的一座桥梁。读是基础,写是创造,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注重锻炼学生的仿写能力,尤其是仿写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或优秀段落。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反对仿写,认为这只是模仿,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没有帮助。这样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但“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这才是我们提倡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要研究一些章法,再教授给学生。笔者认为可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教给学生仿写句子。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式,这些句子大多用到一些修辞,这样句子的表现力就更强。对于这样的句子,应该让学生熟读,并背诵,再根据修辞和句式特点进行仿写。比如在《匆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针对这个句子,我们可以让学生再仿写一句,构成排比,这样学生既熟悉了文章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其次,教给学生仿写段落。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一些经典的段落描写,有的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有的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对于这样的段落,在上课时教师需要将其列出来仔细讲解,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清思路,学会仿写。比如在《开国大典》一课中有一段话是介绍会场情况的,作者就是抓住中心辐射周围之法介绍会场的,这样景物关系就一目了然,语言表达不仅条理清晰,还使读者身临其境。为了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可以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写作练习,可以写一写自己的学校、教室等。不管是什么方法,只要学生能学以致用就是好的方法。

3拓展延伸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学习课本中的知识是不够的,尤其是阅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阅读虽然都是精挑细选的优秀文章,但是学生要拓宽视野,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必须将阅读拓展到课外。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为学生布置一些阅读任务,比如在一周内要读两篇童话故事,背诵一首简单的唐诗。当把阅读任务布置下去,笔者还会定期检查,像古诗背诵的检查、读书笔记的检查。

为了督促学生阅读,笔者会选择一些课外的内容让学生阅读,比如《天堂和地狱的区别》:

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这个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屋里有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绝望又饥饿。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子的汤匙,但汤匙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要长,自己没法把汤送到嘴里。他们看上去是那样悲苦。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

上帝把这个人领入另一房间。这里的一切和上一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匙,但大家都在快乐的歌唱。

“我不懂,”这个人说:“为什么一样的待遇和条件,而他们快乐,另一个房间里的人们却很悲惨?”

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会喂别人。”

通过这样的课外阅读,笔者想让学生明白助人就是助己、生存就是共存的道理。再让学生根据故事的内容写下阅读感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和写作中领悟人生的真谛,透析生活的哲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把阅读和写作分隔开来,而是应该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C-0062-01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教师致力于改善教学效果的一部分。然而,它在中职文化教育中一直处于一个比较次要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中职学校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中职学校更为注重的是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在针对某一科目的教学内容时,力度以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比较少的,这也是目前中职语文的教学困境。另外,在教学模式上,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教学,很少让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创设一个合适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再只是阅读技巧的运用,而是个人文学素养的提升。

一、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中职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摒弃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成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更为理想的师生关系,使这种关系更加民主化和人性化。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会更加自如,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也会慢慢得到培养。理想的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参与和互动,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笔者在教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两首》中的诗鉴赏时,先让学生进行预习,让他们对诗歌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课堂上进行了简单的讲解以后,笔者会提出一个课堂临时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学习和探讨。学生甚至可以随机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然后,笔者会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对课文中的诗进行鉴赏和分析,了解学生在自主探究诗歌含义过程中的想法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在阅读认知上的误区,从而委婉合理及时地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自主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学习感悟。

二、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水平,制定不一样的学习目标,以适应他们的学习变化。例如,有的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很感兴趣的,在学习过程中能和教师产生互动与交流,平时对于语言和文字感兴趣,阅读的积累十分丰富。对这一类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多鼓励他们进行学习上的展示,保持学习热情;而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平平,他们对于语文的学习反应不大,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叫他们回答问题,让他们对于语文的学习予以重视。这种教学的理念也叫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是有所区别的,但是教师的最终目的还是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

笔者在教学文言文《赤壁赋》时,采取的是分层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法。在这种学习模式下,语文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会和阅读水平中等或者较低的学生在一个学习小组,由他们引导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学习。笔者也会布置一些学习任务。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趣味性的阅读教学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阅读教学提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是屡见不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的影音、图片、动画等,能够向学生更为直观地传递教学内容,让学习变得具体化。这些媒体在应用的过程中,会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引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阅读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中学生靠对文字理解建构知识点,而是更加直观快速理解一个知识点。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能很大程度上节约教师讲课环节花费的时间,延长了教学环节中对知识点的练习巩固时间。

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实施合理的教学策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变换课堂的教学模式适应学生的学习,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另外,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是基本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文学阅读的魅力和乐趣。

参考文献:

第11篇

阅读活动起源于文字的出现,它作为一种古老的行为,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是一种独立的个人活动。然而不同于阅读,阅读教学是以阅读活动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是语文教育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关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定为: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灵活运用。能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自我个性,丰富精神世界。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1]。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无论哪一门学科都需要教师的引导行为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利用环境进行自主建构,实现知识、能力、情感及价值观等的综合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概括起来就是:听、说、读、写。当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除了培养这些基本能力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真挚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人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注重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兴趣、情感、人格,能够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阅读教学培养语文能力的具体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语文教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通常能独立解读文本,挖掘出文本中最本质的东西,并能结合学生的发展状况、接受程度设计出富有趣味的教学策略,环环相扣展开教学。优秀的教师虽在教学理念、操作方式上各有不同,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方式都是围绕“听”“说”“读”“写”“悟”进行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形象思维,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一特征来设计课堂,就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和窦桂梅是对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持续探索精神的老师,她们的语文课堂富有诗意,充满活力,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感悟生活,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无论是李老师的情境教育思想,还是窦老师的主题教学思想,角度虽不同,但都是为学生的学而教。

首先,学生的真实体验来自于教师精心营造的教学情境。教师或采用音乐渲染,或采用表演,或采用语言描绘等方式,将“听”“说”“读”“写”等融合在一起,多角度阐释文本,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真切体会、感受。采用表演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等;采用语言描绘情境能为学生营造广阔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根据文本特点,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互换身份,从而思考体会作品的内涵。例如,窦老师在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文中的皇帝、大臣、小孩,谈皇帝没有穿衣服而众人都不揭穿的看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自由体验,从而锻炼了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对重点语段反复变换品读,体会不同的读法所蕴含的感情,从而培养了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

其次,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应落实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抓住各种机会锻炼。例如,李老师通过带领学生亲自观察,随时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并给予细节指导,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李老师和窦老师都很注重在课堂中抓住时机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通过对文章的精彩部分进行改编,让学生顺势口头填补,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很有效的。

再次,课堂内容应丰富且整合有序。通常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单薄,如果内容太多且组织不好,便会适得其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通常会将材料处理得井然有序,不但扩充了教材,而且丰富了课堂。例如,窦老师在教小学低年级《落叶》一文时,由教材作品扩充到课外作品,还加上自创作品,以此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深化学生的认识。学生养成了不断积累的好习惯,丰富了语文知识库。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外,还应注重学生内在人格的塑造。学习语文不仅可以传承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而且也是认识自己、了解他人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而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则是最起码的要求。

作者:张林娜 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第12篇

一、语文有效性教学的误区举隅

(一)语文课堂组织形式的有效性的误区举隅

1.多种形式的"读"在课堂中展现了,就是有效的。有的教师非常重视"读"这一最重要的手段的运用,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带着问题读、分角色朗读、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方式体现在教学中,读的形式的搞得轰轰烈烈,却缺乏体验感悟,这样的多形式朗读很难说是有效的。

2.课堂热闹,学生活跃就是有效的。课题内容一般都有一个基调,或沉郁,或欢快,或清新,或深厚,或笃志等等。不同的课例应该有不同的课堂氛围。

3.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形式就是有效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些问题的设计,预设的问题往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但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无法正确应对学生的生成。

4.多媒体的运用就是有效的。教师把一种粉笔形式的教学手段改换成了投影形式的教学手段,换句话说,就是用多媒体机械地替代了粉笔,仅此而已。甚至对多媒体产生了依赖感,一节课的幻灯片就多达三四十张,课堂教学就是在学生不断地浏览课件中完成的。

(二)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性的误区举隅

1.文言文教学。文言的疏通、文言结合就是有效的。或者先言后文,或者先文后言,或者边文边言,文言文教学如果只是停留在就这课的文言而言,学生在学过之后不会知识迁移,不会举一反三,那么学习效果就非常有限了。

2.作文教学。现场作文、现场修改就是有效的。作文教学的能力如果没有提升,换一个题目学生恐怕还是会在考场上对作文"捉襟见肘"。

3.现代文阅读教学。技法指导、应用举例就是有效的。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把技法归纳成甲乙丙丁,而每一个甲乙丙丁中又有子丑寅卯,然后让学生学会解读,这样的分解看似清晰有效,但化简为繁的做法实在让人头痛,况且现代文写人记事绘景抒情议论手法各不相同,主题也难以捉摸,单纯的技法指导、应用举例很难说是有效的。

4.语言文字运用教学。能让学生记住就是有效的。能让学生记住就是有效的。讲练析练四步教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一些语言文字运用的要领,可是语文教学是不是就是讲讲练练就能完成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的?文味又该从哪里寻找?兴趣又怎么能培养起来?

二、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再解读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学生主动质疑,再通过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主动解疑,然后再质疑再解疑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体现在大部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专家认为:"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体现在学生主体作用的不可替代。教师在激活学生思维的时候要学会倾听,学会等待。倾听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等待是给学生一个允许思考的空间。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上

教师的教学必须要把文本吃透,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而学生不仅要学习文本的语言、内容,还要去碰触、领悟蕴含在语言文字后面的感情。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除了使课堂紧扣文本,还必须要有语文味。此外,复习课的文本解读也很有讲究。没有对文本的深层次的解读和感悟,任何问题的变式或是解题套路的归纳都成了避易就难的做法。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体现在精心的问题设计和灵动的课堂生成上

首先,教师要做好精心的问题设计。第一,教师要做好导入的情境创设。第二,设计的主问题指向性必须要要准确、明确。第三,问题设计要深入文本,同时要能联系生活实际,体现语文学习的生活情趣。

其次,教师要有教学机智,善于引导学生,给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缺乏教学机智,就很容易成为教案教参的傀儡。

(四)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