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

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

时间:2024-01-06 16:33: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

第1篇

【关键词】医院影像机房 辐射防护设计 方案优化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cember 1, 2005implementation of the449th decree of the State Council “Radioisotope and ray devices safety and Protection Ordinance" and the Ministry of Health issued in October 23, 2001 NO.18 “Radiation protective equipment and the radioactive products health management approach" Will ray room construction for safety and radiation protection equipment application was made explicit. Ray room building protection standard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medical staff annual effective dose equivalent of not more than 1mSv/a; this requires in construction design considered protective material selection, reasonable and optimum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safety monitoring and emergency mechanism.

【Key words】Hospital imaging machine room; Radiation protection design; Scheme optimization

概 述

近年来医院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尤其自2008年以来,大型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院、精神病医院、社区医院、县级乡镇中心卫生院、妇幼保健院(所)、疾病控制中心及各专科、特色医院和民营医院得到大力兴建。我国也于2008年出台了有关建筑标准,针对各种类型医院医技楼、影像中心机房也出台相应建筑面积标准规范。随着我国步入工业化社会,倡导环境友好型、构建和谐节约型社会。特别自2007年国家成立墙改办,提倡节能降耗,绿色能源,强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型建筑用材和新型环保节能砖。要求新建的建筑墙体不得使用粘土砖及必须采用新型水泥加气砖及粉煤水泥砖等。这样对新建医院影像机房墙体防护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按传统防护材料工艺设计施工,客观造成施工成本大大提高,且不利环境友好和节约,尤其产生次生环境污染,影响医患者身心健康。在此,我就医院影像机房辐射防护设计方案优化谈一点我的看法。

一.辐射防护介绍

A、辐射危害:电离辐射能引起细胞化学平衡的改变,某些改变会引起癌变;也能引起体内细胞中遗传物质DNA的损伤,这种影响甚至可能传到下一代,导致新生一代畸形,先天白血病——在大量辐射的照射下,能在几小时或几天内引起病变,或导致死亡。

B、辐射屏蔽:在电离辐射源和受其照射的某一区域工厂的,采用能减弱辐射的材料来降低此区域内的辐射水平。辐射屏蔽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核物理学的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保健物理学,材料科学和结构工程学,从具体的工作内容来看,它包括辐射特征的确定,屏蔽材料的选择,辐射的减弱计算,屏蔽发热、实验屏蔽学,屏蔽结构的工艺设计以及最优化分析等方面。

C、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

缩短时间、增加距离及设置屏蔽是减少外来辐射照射(外照射)的基本辐射防护措施。

1、时间: 受到辐射照射的时间越短,身体所受的剂量越少。

2、距离: 距离辐射源越远,所受剂量越少。

3、屏蔽: 铅板、水泥墙、复合防护板或水都可以阻挡辐射或降低辐射强度。

X射線減弱曲線圖

附表1:几种建筑材料在不同能量射线时的铅当量(单位:mm)

4、辐射防护的原则:对于因进行任何活动,而增加了个人或群体的辐射照射,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在其1990年的建议书(第60号刊物)内,列出三项基本辐射防护原则:

①正当化原则:在任何包含电离辐射照射的应用实践中,必须保证这种应用实践对人群和环境产生的危害小于这种应用实践给人群和环境带来的利益,否则这种应用实践是不应该实施的;

②最优化原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辐射照射,任何包含电离辐射照射的应用实践,在符合正当化原则的前提下,应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辐射照射水平;

③限值化原则:在符合上述正当化与最优化原则的应用实践中,应保证个人所受到的照射剂量当量不超过规定的相应限值。

5、辐射防护的目的: 辐射防护的出发点是要减低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在制订适当防护措施之前,我们要了解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效应。

第2篇

【关键词】放射诊疗;监管水平;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R3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113-02

1 引言

随着医疗机构拥有的放射诊断和治疗设备逐年增加,接受放射诊治的人数快速增长,因管理不善、违章操作、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的放射事件和医疗事故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电离辐射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由于电离辐射对于人体的损伤作用,也给我们带来直接的或者潜在的危害。做好放射诊疗的防护工作和对从事放射诊疗的医疗机构进行监管是放射性安全的重要保证。

2 放射诊疗监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受照剂量。电离辐射属于高度危害的致职业病因素。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受照剂量的限值,是保证放射工作人员安全的最重要的电离辐射基本标准之一。我国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限值为连续5年平均受照剂量小于20mSv/a。

临床医学属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在工作中要对放射性药物进行淋洗、分装、给药与注射等操作,淋洗、分装、核素治疗时近距离操作防护困难是造成工作场所污染致使临床核医学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居高不下的主因。同时医学病人注射或口服放射性药物后就成为流动性的放射源,注射、治疗后的患者管理不善,医生过多接触用药后患者,患者对医生产生交叉照射;工作人员自身不注意防护或违规操作,造成场所、工作台面及手、工作服等污染。

2.2 放射治疗监测情况。放射治疗装置是属于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而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需提交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且防护设施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即做到“三同时”)。因此放射治疗机房不管从防护性能还是防护设施配置方面,基本上都能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要求。

关于放射治疗设备的应用质量检测方面,由于放射治疗属省级监管的项目,因此只能由省级放射防护部门来检测,然而由于缺乏部分放射治疗设备应用质量检测仪器,如扫描剂量仪和光野重合性检测板等等,现已无法开展放射治疗设备应用质量项目检测。

2.3 放射防护管理。部分医院仍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防护管理制度、设置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档案管理等相关管理制度,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医院对放射诊疗的管理认识不够,对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够重视,或者一些制度也是形如虚设,如档案管理的落实情况,一些医院对档案管理松泄,造成在需要做职业病诊断或鉴定时却无法提供相关的资料,由于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出现问题而与医疗机构产生纠纷及责任追究中,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是重要依据。

因此,对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保存期限,由原来的脱离放射工作后继续保存20年修改为终生保存。

3 改善放射诊疗监管水平的策略

3.1 提高放射卫生监测的技术服务水平。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为放射诊疗医疗机构进行放射卫生检测与评价,为其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提供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辐射防护监测的目的,主要是控制与评价辐射危害,为辐射防护管理提供依据,也可为医学诊断提供参考资料。

对于辐射防护日常性监测的含义:一是测量,主要是指对各个开展放射诊疗医疗机构的工作场所和工作人员的可能受照剂量进行监测;二是评价,主要是指根据测量的结果,与国家放射卫生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与国家标准的相应数值进行比较,对其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是否对放射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健康产生影响。

而建设项目预评价是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对辐射源利用可能对工作人员健康造成影响进行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则是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为验证放射防护设施或措施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标准和预评价报告要求而进行的评价。

3.2 加强落实职业健康监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是辐射防护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对于安全、可接受地利用放射诊疗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施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是全面评价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措施。

医学监护的基本目的是评价工作人员对其预期任务的适任和继续适任的程度。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在普通健康体检与职业体检冲突时,优先满足健康体检的要求,兼顾健康体检。体检项目必须按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项目进行体检,发现放射工作禁忌症和不适应症者应从严掌握,并提出其对放射工作的适应性处理意见。

3.3 加强放射诊疗防护知识培训与宣传。一个单位的放射防护工作做的好与坏,重视不重视,与该单位领导和辐射管理人员对放射防护的认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只有领导认识到对放射工作人员、受检者或患者防护的必要性,才能够安排一定的物力、人力、财力去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购买防护用品,改善放射防护设施,安排放射工作人员培训或进修学习。

因此,要加强放射诊疗单位领导与辐射管理人员的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和教育,让他们也能够了解一些放射防护知识并认识放射防护的必要性,懂得一些辐射防护的技术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有关放射卫生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宣贯,让他们知法、守法,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严格依法办事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安全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有力保障。

4 总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社会对健康意识日益加强,公众对辐射的认知、患者对辐射危害的了解也逐步提高。电离辐射医疗应用中的放射事故因此,为了促进放射诊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必须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放射诊疗及其放射防护的监督管理,从而保障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苏瑞.新形势下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8

第3篇

「关键词 X射线应用,防辐射,材料及构造

Abstract: based on X-ray medical application and relevant state radiation prevention design rules and regulations, X-ray protection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basic requirements have radiation-proof function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in such aspects as the point of view of architects from a preliminary study, and for building a safe, convenient and comfortabl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pace radiation provide on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Keywords: X-ray application, the radiation, material and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X光射线和同位素等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放射科和核医学科的诊断治疗设备更新得越来越快。但是这些放射性的诊断和治疗是一种损伤性的手段,为了减少对环境和他人的危害,必须对这些科室根据设备的不同要求,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辐射防护是一个边缘的学科,本文只是从建筑师的角度去探讨X光射线的辐射防护问题。

X射线的医学应用

在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不久,X射线就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今已有100多年。现已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成为现代医疗的支柱之一,是影像诊断的主要手段。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X射线诊断技术和放射设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X射线在医学上的广泛开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医院的诊疗设备应用X射线的有:拍片、透视、CT室、ECT室、CR、消化道钡餐、中深部治疗机室、DSA室、碎石机室、模拟机室、钴60室、后装机室等。

国家有关防辐射设计的相关规范规定

X射线在医疗卫生行业中应用最早,使用最广。X射线对人体的照射,一方面能对人体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另一方面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必须注重X射线对人们不必要的伤害。注重X射线的安全和防护是使用X线机的日常任务之一。

监督机构和监督员对医用诊断X射线防护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的依据是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标准。主要有以下几项:《放射线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是实施防护监督的基本依据;《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是对放射线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督的依据;《医用诊断X射线防护标准》是对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进行防护监督检测的主要依据。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第3.7.3条规定,对X光诊断室、治疗室的墙身、楼地面、门窗、防护屏障、洞口、嵌入体和缝隙等所采用的材料厚度、构造均应按设备要求和防护专门规定,设置安全可靠的防护措施。其中防护专门规定包括《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等。该条例规定:未进行放射防护设施设计审查或者审查不合格,擅自施工的;未进行放射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运行或者使用的;放射防护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运行或者使用的,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中(高)能加速器、进口放射治疗装置、γ照等大型辐射装置的建设项目,应当提交由国家级检测机构出具的放射防护效果评价审查意见。

三、X射线防护对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搞好医用诊断X射线的防护是为了保障X射线工作者、被检者和广大群众的健康安全,促进X射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X射线机房的建筑不仅要考虑周围环境的安全,还要考虑有利于工作人员与被检查者的防护,X射线机房以设在建筑物底层的一端为宜。机房的整体布局应遵循安全、方便、卫生的原则。根据医院放射科规模的大小和X射线机房的多少,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布局。机房必须与控制室分开,机房应有足够的使用面积,以便于X射线机应分别有各自的单独机房。国家防护标准规定100mA以下的X射线机房不应小于24平方米;200mA以上的X射线机房不应小于36平方米;多管头X射线机房应酌情扩大。对CT射线机的机房面积国家没有规定标准,从工作实际考虑不应小于40平方米;牙科X线机应有单独房间。

如同一工程项目,拟建多个X射线机房,安装多台X光设备,那么在方便诊治,便于管理的同时,应将相关X射线机房安排在同一区块内,并尽量使各X射线机房相邻设置,充分利用屏蔽防护墙体作为相邻设备用房的隔墙,以提高建筑面积的利用率,并降低造价(如图一)。

《医用诊断X射线防护标准》中规定,X射线机房中有用束朝向的墙壁,应有2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其它侧墙、顶棚、地面应有1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机房的门窗设置要安全合理,同样要有合适铅当量的防护厚度。位于楼底层的X射线机房,其窗下缘离地面不宜小于2m。窗的防护厚度在无直射线束朝向和窗外无人停留的情况下有0.25-0.30mm的铅当量即可。机房门的防护厚度,视情况不同而定:直射线束未直接对门照射,无患者固定候诊的走廊,机房门有0.3的铅当量即可;机房门外为患者固定候诊区,机房门应有不小于0.5铅当量防护厚度。

图一日本筑波大学附属医院影像部平面

具有防辐射功能的材料及其构造做法

X光机处于工作状态时,在X光辐射场中有三种射线,即从X线管窗出的有用射线,从X线管套射出的漏射线,以及这些射线经过散射体后产生的散射线。所谓X光的防辐射防护实际上就是防止漏射线及散射线对人体的伤害。

X光射线机房的防护设计,必须遵守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即采用合理的布局、适当的防护厚度,使工作人员、受检查者及毗邻房间和上、下楼层房间的工作人员与公众成员的受照剂量保持在可以达到的最低水平,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

构造技术是辐射防护设计的重要环节。四周墙体、地面、顶棚的防护材料主要有铅板、重晶石砂浆、重晶石混凝土等。铅能吸收放射性射线,可作X光射线仪器设备和医疗辐射防护材料,铅板主要是采用含铅量为99.994%的1#电解铅,经浇铸,压延成板材,挤压成管材,铅是最软的重金属,具有高密度、良好的抗蚀性、熔点低、柔软、易加工等特性。

重晶石砂浆是一种容重较大、对X射线有阻隔作用的砂浆,一般要求采用水化热低的硅酸盐水泥,常用的水泥∶重晶石粉∶重晶石砂∶粗砂配的配合比为1∶0.25∶2.5∶1。

重晶石混凝土是一种容重较大,对X射线具有屏蔽能力的混凝土,胶凝材料一般采用水化热低的硅酸盐水泥或高铝水泥、钡水泥、锶水泥等特种水泥,硅酸盐水泥应用最广。常用的水泥∶重晶石碎石∶重晶石砂∶水的配合比有1∶4.54∶3.4∶0.5; 1∶5.44∶4.46∶0.6;1∶5∶3.8∶0.2三种。做防射线砂浆及混凝土的重晶石,BaSO4的含量应不低于80%,其中含有的石膏、黄铁矿、 硫化物和硫酸盐等杂质不得超过7%。重晶石砂浆、重晶石混凝土是高能射线防护很好的防护材料,具有成本低,施工方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用重晶石制作重晶石砂浆、重晶石混凝土,用其来代替金属铅板屏蔽X光的射线,为X光,CT室等高强辐射防护的首选材料。为保证质量,一般由专业厂家按照国家检测通过的固定配比生产,由专业施工队伍施工。

第4篇

关键词:工业X射线探伤室 辐射防护 防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R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c)-0092-02

由于X射线探伤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在工作过程中使用X射线探伤技术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作人员受到辐射,X射线探伤技术只能在探伤室内进行使用,探伤室将辐射与工作人员存在的环境相隔离,为工作人员的健康提供了保障。由此可见,探伤室的防护效果尤为重要,其主防护墙的屏蔽厚度、屋顶的屏蔽厚度、通风管道的屏蔽厚度的参数都需要经过准确地分析、计算来确定。

1 工业X射线探伤技术的主要介绍

X射线探伤技术是一种无损探伤,是在保证工件或原材料状态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全面检查与测试,确保其质量、性能等方面符合预期的标准。除了X射线探伤技术以外,常见的无损探伤技术还有超声波探伤技术、渗透探伤技术等,由于X射线探伤技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与其他技术手段相比都十分优秀,因此X射线探伤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比较常见,并且在航空航天中的各个环节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航空航天产品的生产阶段,需要经历5个阶段,分别是原材料入场、原材料复验、毛坯生产阶段、精加工阶段、成品交付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X射线探伤技术的无损检测,在检测过程中,不合格的产品会被自动剔除,只留下优质的产品,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检测的航空航天产品的质量才有保障。

航空发动机为航空提供了飞行动力,其使用环境处于高温、高压、高荷载状态下,如果航空发动机的质量不过关,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飞机无法维持其正常飞行状态,对飞机上的工作人员、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由此可见,航空发动机作为飞行的必要工件,其无损检测非常必要。X射线探伤技术是在高温环境下,使用工业X射线探伤室中的X射线球管来发射X射线,从而对航空航天的工件或原材料的状态进行检测,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屏蔽措施不合理,就会造成X射线泄漏的现象,众所周知,X射线对人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并且具有极强的穿透性与辐射性,普通的防护措施是无法降低其影响的,不仅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辐射伤害,还会对资源环境产生反射性的污染。

在使用X射线探伤技术进行工件或原材料状态检测的时候,X射线会穿透墙面、门窗对人体、环境造成透射、散射、漏射,也就是说,在对X射线进行防护的时候,也要从墙面、门窗这两个方面进行屏蔽。在进行X射线防护的时候要遵守3个基本原则:第一,要进行减少X射线的使用时间,从根本上断绝X射线泄漏的可能性。第二,增大与X射线接触的距离,虽然X射线的辐射能力非常强,但是也并不是没有弱点,还是有一定的范围限制,只要工作人员尽可能地拉开与X射线的距离,就能够大大降低受到辐射的严重程度。第三,要根据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X射线的屏蔽。

2 工业X射线探伤室辐射的防护设计

2.1 探伤室的规格与参数

探伤室是对工件或原材料的状态进行检测的场所,起到屏蔽X射线的效果,一般情况下,会分为探伤间、控制间、附属用房等。

通过相关参数我们能够了解到,X射线呈环向照射,管电压为320 kV,22.5 mA的额定工作电流。由此我们能够分析出探伤室的规格与相关参数:管电压在15~320 kV,管电流在0~22.5 mA,具体的数据结果还要根据X射线探伤技术的使用情况来确定。

2.2 屏蔽厚度计算

2.2.1 主防护墙屏蔽厚度

探伤室的墙体、门窗,都是屏蔽X射线的有效方式,因此,经过科学计算确定墙体厚度是非常重要的。确定主防护墙屏蔽厚度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要能够熟练掌握主防护墙的屏蔽厚度计算公式;第二,要注意对最大允许透射量的计算,从而确定主防护墙的屏蔽厚度的最小值,其屏蔽厚度一定要高于最小值才能确保对X射线的屏蔽,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主防护墙的屏蔽厚度计算公式为:

B=HWR2/WUT

其中周剂量限制用HW来表示,一般情况下,周剂量限制HW的计算公式为:

HW=0.001SV/WK

有用射线的最大允许透射量用B来表示,一般情况下,有用射线的最大允许透射量B的计算公式为:

B=SV×m2/mA×min

屏蔽墙与X射线之间的距离用R来表示;周工作负荷用W来表示,其中周工作负荷W的计算公式为:

W=IDT

利用因子用U肀硎荆痪恿粢蜃佑T来表示。

除了要注意X射线透射的屏蔽以外,还要注意X射线散射的屏蔽。散射贯穿于X射线探伤技术中的每一个环节,顾名思义,散射是X射线向四周发散,也就是说,除了要加强墙壁的屏蔽能力以外,还要注意探伤室顶棚的屏蔽厚度。

2.2.2 探伤室顶棚屏蔽厚度

由于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环境都是围绕在探伤室的周围,在顶棚活动的情况不常见,所以在计算过程中各个参数的数值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应严格按照计算公式进行探伤室顶棚屏蔽厚度的计算,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基本保障,加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

3 探伤室通风管道的防护设计

在探伤室内使用X射线探伤技术的时候,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而这些化学反应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化学产物,如果不将其及时排出,会对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同时也不利于落实我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众多有害物质中,以臭氧(O3)、氮氧化合物为主,如果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中臭氧(O3)的含量达到了0.3 mg/m3,就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由此可见,为了防止有害气体的堆积,对探伤室的通风管道设计非常必要。通风管道的设计不可避免地要穿过探伤室的墙壁,如果不注意其施工过程中的穿孔位置,就会造成X射线泄漏的现象发生。在进行通风管道施工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不受X射线影响,或者影响效果比较小的位置进行施工,为工作人员的健康提供保障。

4 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X射线探伤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受到了广泛关注,能够对航空工件或原材料的状态进行检测,而X射线对人体与环境的伤害都比较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在探伤室内进行,合理设置探伤室的主防护墙的屏蔽厚度和顶棚的屏蔽厚度,对探伤室的通风管道进行科学处理,确保X射线的防护效果,在不会对航空工件或原材料的状态造成损伤的前提下进行检测,确保其力学性能符合实际标准。

参考文献

[1] 张俊哲.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M].2版.科学出版社,2014.

第5篇

认识钋―210

钋是法国居里夫妇1898年在处理铀矿时发现的一种新化学元素,它的符号是Po。在元素周期表内的原子序数为84。钋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密度9.4克/厘米3,熔点是254℃,沸点为962℃。钋有25个同位素,都有放射性,钋―210是其中的一个核素,也称为镭。

钋―210属于极毒的放射性核素,它发射的α粒子在空气中的射程很短,不能穿透纸或皮肤,所以在人的体外不会构成外照射危险。但是它的电离能力很强,如果通过吸入、误食或经由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内,可以引起体内污染、中毒或急性放射病。如果在短时间内人体内的钋的吸收剂量达到4戈瑞,即可以致命。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钋―210对自然界和人类并不构成危险,这是因为钋是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在地壳中的含量大约只有一百万亿分之一。天然的钋存在于铀矿石和钍矿石中,但含量极微。在自然环境中,例如大气和人体内都有极微量的钋―210存在。钋―210的物理半衰期为138天,也就是说,每过138天它的放射性活度就会自动减少一半,约2.5年后其放射性基本消失。

因为钋―210在自然界的含量极微,为了供工业目的使用,科学家通过在核反应堆中用中子照射氧化铋来生产毫克量的钋―210,但全世界每年的钋―210产量仅有约100克。

钋―210的毒性

钋―210属于极毒性核素,其毒性比氰化物高1000亿倍,0.1克的钋即可杀死大约100亿人。钋―210容易通过核反冲作用形成放射性气溶胶,污染环境和空气。甚至能透过皮肤而进入人体,因此钋―210必须密封保存。钋的α射线能使有机物质分解脱水,引发有机体发生一系列严重的生物效应。钋是放射性元素中最容易形成胶体的一种元素,它在人体内水解生成的胶粒极易牢固地吸附在蛋白质上,并能与血浆结合成不易扩散的化合物,对人体的危害很大。钋―210进入人体后能长期滞留于骨、肺、肾和肝中,其远期辐射效应会引起肿瘤。急性钋中毒与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症状基本相似,其晚期突出的症状是肾萎缩和肾硬化。钋―210盐类的放射性很强。可使其盐溶液发生辐射分解,不断产生过氧化氢和臭氧等气体,并放出大量的热。当钋―210的浓度较大时,由于辐射气体所产生的气压不断增加,可使盛放钋盐溶液的容器发生爆炸

钋―210中毒急救

钋―210虽然是一种极毒的放射性核素,但它本质上是一种重金属。常见的重金属中毒大多有解毒药,钋―210也不例外。钋―210中毒急救需选用二巯基类药物,这类药物可加速体内钋―210排出。但二巯基类药物中的二巯基丙醇的毒性反应较大,可引起恶心、头痛、血压升高、心动过速、视力模糊、肝肾功能损害等,故其现已被二巯基丁二酸钠和二巯基丙烷磺酸钠所取代。二巯基丁二酸钠和二巯基丙烷磺酸钠是巯基型螯合剂,都有两个活性巯基,与金属亲和力大,也被用于治疗急性砷、铅、汞和金中毒。

当人体受到钋―210污染后应迅速采取急救措施。如果身体表面有钋―210污染,应立即淋浴,用肥皂水清洗皮肤,然后用5%二巯基丙烷磺酸钠清洗污染部位,必要时可切除不易去污的创伤组织。对钋―210经胃肠道进入体内者,应采取催吐、洗胃、缓泻和利尿等急救措施,同时肌肉注射二巯基丙烷磺酸钠。第307医院在1963年曾经收治过4例钋―210体内污染的病人,事故发生7小时后开始对病人采用二巯基丙烷磺酸钠进行治疗,病人预后情况良好,其中1名女性于事故后脱离射线工作,生育1男1女,另外3名男性继续从事射线工作,他们的夫人分别生育两个男孩、1个女孩和1个男孩,这6个小孩均身体健康。15年后,他们再次到第307医院进行详细检查,结果生理上均未见异常改变。

利特维年科之死的启示

利特维年科钋中毒死亡事件再度引起世界各国对放射性物质污染的警觉上个世纪中期以来,和平环境下放射性物质造成的辐射事故逐渐增多,一些严重的辐射事故甚至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影响,比如:1986年前苏联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就给当时的苏联社会造成很大损失,受放射性核素污染地区的居民至今还生活在辐射危害的阴影当中。2001年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以后,防范“核恐怖袭击”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利特维年科之死再次提醒我们,辐射危害离普通人并不遥远,要加强核条件下应急医学准备工作,同时还要对广大官兵进行有关辐射事故的科普教育,帮助广大官兵了解辐射防护的基本知识

利特维年科钋―210中毒死亡事件提醒我们,为避免和尽量减轻辐射危害带来的损失,作为辐射医学应急救援的主要力量,部队卫生部门应当“未雨绸缪”,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由于医务人员平时缺乏处理辐射事故(事件)的实践和经验,而辐射事故(事件)又具有突发性,要求医务人员随时都能对受害者进行正确临床处理、因此,在医务人员中普及对辐射事故(事件)进行临床医学处理的知识,做好临床医学应急准备工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是内科、外科、烧伤科或急诊科医生在首诊遇到原因不明的呕吐、腹泻、皮肤红斑、发热、头发脱落或急性全血细胞减少等病人时应提高诊断急性放射病的警惕性,注意询问患者有无受照射历史,特别要注意询问患者最近是否接触过放射性物质,同时对患者的血液、尿液、大便进行放射性检查,以防误诊。

第6篇

关键词:辐射防护;测井;编录取样

1. 放射性射线对人体的伤害

从事电离辐射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如果没做防护措施或防护措施不当,则会受到辐射照射。高剂量的辐射照射会造成人体的机能丧失甚至死亡,小剂量的辐射照射虽然短期内身体不会有明显的不适,但长期的累积照射也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正是基于对放射性辐射危害的防范,所以无论乘坐飞机还是火车,在安检中早已增加了对放射性物

实际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处处都有电离辐射。像宇宙射线、建筑材料、电信及各种无线电设备发射的电磁波等;但由于剂量非常小,且人体自身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和适应力,所以几乎没有什么伤害。但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接触的都是辐射剂量较大的放射源,必须要正确地认识和有效的防护,才能保证人体的不被伤害。

2. 铀矿勘探工作辐射来源

铀矿勘探辐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密度测井装卸源、放射性仪器标定、地质编录物探γ+β编录、铀矿样品测量取蛹罢理等。

2.1 密度测井防护

密度测井所使用的放射性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伽马源,另一类是中子源。石油和石化部门密度测井所用的放射源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的有多种,核工业铀矿勘探所用的综合测井仪大多采用煤田测井仪改制而成,所采用的放射源也沿用煤田系统所使用的CS-137伽马源,其放射性活度大约有100毫居里左右,属于Ⅳ类源,依据公式

其中H是活度为A的(单位为GBg)的放射性点源在距离r处的(单位m)处产生的剂量率(单位msv/h);

为该放射性核素的剂量率常数,单位为msv・m2・GB-1・h-1。CS-137的剂量率常数为0.081 (msv・m2・GB-1・h-1)计算出其辐射剂量(见表2)。

熟练的放射源装卸工在一次装卸源操作过程中,使用加长螺丝刀(长约50公分)实际用时约为3分钟,则其受到的辐射剂量约为0.042,若一个员工一年累计完成测井装卸源100次左右,则其受照射剂量值是4.2msv,而国际基本安全标准的剂量限值为职业性全身照射的年限值为每一年中累计剂量值为50msv,连续五年之和不超过100msv.按此标准虽然剂量上测井装卸源人员远未超过标准剂量限值,但仍有个别员工在一天连续测井并装卸放射源四次及以上时,会出现头发脱落严重、疲乏、恶心等症状。这种情况是其在操作过程中业务不熟练、防护措施不到位导致单日内接受辐射剂量超标所致。所以装卸源时,要尽可能地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必须穿铅衣戴催铅手套戴铅眼镜。单日内若测多口井,要轮流装卸放射源,避免单一个体接受累计辐射照射。一个熟练的放射源装卸工,装卸源所用时间也许只有新员工的一半,新员工因为对放射源的动作过于急躁,有时会损坏装源工具,仪器源恐惧,有时对放射源固定螺丝安装不到位,或者过于坚固,引起不必要的返工,所以,新员工的放射性安全技能和操作技能培训至关重要,要使工作人员了解放射性的危害性和可控性,避免无知者无畏,认为放射性对人体的伤害微乎其微,也不能谈源色变,必须正确认识放射性对人体伤害性和可控性,最大限度的控制其对人身的伤害,并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放射源装卸工作,要尽量安排婚育后的工作人员完成操作,未婚及婚育期的人员尽量避免操作放射源。

2.2 放射性仪器标定防护

铀矿勘探中每个月要进行放射性仪器的标定,标定所使用的放射源为6#镭源,属于Ⅴ类源,标定时,要把放射源挂在一根平直的铁丝上,离地约有2米多高,依据标定仪器所需标定值划分出7到8个的距离点,每个点采集一定数量的仪器读数,用来求取放射性仪器的标定系数。放射性仪器标定主要分为伽玛探管和编录仪,仪器标定时,工作人员要穿铅衣,戴铅镜,用较长的竹竿拨动放射源,放射源拨到目的点位后要立即离开。伽玛探管标定时,每标完一根,要换人操作,避免个人辐射剂量的累积照射。编录仪标定时,工作人员用竹竿拨动放射源到指定位置后,设置编录仪采用时间采样方式标定,避免人工近距离长时间读取仪器读数所引起的辐射伤害。

2.3 地质物探矿心编录

地质人员和物探人员进行岩矿心编录时,因为要近距离接触铀矿样,所以要戴好口罩和手套,编录取样完成后要及时清洗,防止放射性污染物的沾染。

2.4 样品取样及测量与整理时的辐射防护

在铀矿钻探中采取的矿心,根据勘探需求,要取大量铀样,用来求取储量计算时需要的各种修正参数和计算参数。因矿心具有较强的放射性,在取样及样品测量时,必须戴口罩,戴手套,工作完成后要及时洗手,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

通常采集好的样品会放在样品库房里,采集到一定数量后,要整理好送到化验室化验分析。样品在库房里的长时间堆放,其中的镭经过衰变会产生氡气,氡气无色无味,易扩散,人体自身难于察觉,但若是吸入肺中后,在体内会对人造成内辐射,破坏人的呼吸系统。严重者可导致肺癌。所以在样品库房里整理样品时,必须提前打开库房的门窗进行充足的通风后,工作人员才能进库房工作,要及时把库房里的样品移到室外进行整理和测量,防止受到室内的氡射气污染。

3. 铀矿勘探辐射防护的原则与手段

在铀矿勘探中,与放射性有关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外辐射剂量大小,与放射源距离的远近、受辐射时间的长短以及是否正确使用屏蔽物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放射性外照射防护原则:距离防护、时间防护和屏蔽防护。

3.1 距离防护

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剂量随距离的增加呈指数级衰减,所以,在使用放射源和接触放射性物质时,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增加人体与放射源间的距离,能够使人体受到的辐射降到最低。如在密度测井装卸放射源时,使用较长的螺丝刀;在密度测井探管装好放射源后,用长的钢筋钩子拖拽探管,慢慢放入钻井中。测量完成后,要用加长的毛刷清洗放射源,切忌直接用手近距离接触放射源,清洗后放入源室,再用钢筋钩子拖放在地上进行源的拆卸。同理,在放射性仪器标定时,用长的竹竿拨动放射源,也可有效地减少放射性射线的照射。

3.2 时间防护

人体受到的外照射累积剂量与受照射时间成正比。所以,要尽量缩短与放射性物质的接触时间。为此,从事测井放射源安装的工作人员,要用假源模型反复练习,特别熟练后再进行放射源的操作。如果因工作需较长时间处于放射性场合时,则应限时或限剂量,以防止伤害。

3.3 屏蔽防护

不同的物质对放射性射线都具有屏蔽作用,但屏蔽能力是不同的。其中铅是屏蔽能力最强的,所以,在装卸放射源和标定放射性仪器时,可通过穿铅衣、戴铅眼镜来实施防护。

4. 结语

铀矿勘探工作中,与放射性作业有关的工作者在外照射时要严格执行辐射防护三要素,在近距离接触铀矿样时要杜绝铀矿物粉尘进入体内以免造成内照射,所以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从事与放射性有关的工作人员要经过培训,了解所从事放射性工作源的活度大小及防护措施,学习放射性源的安全知识及防护手段。

(2)熟练掌握密度探管装卸源的流程,定期进行装卸源的培训和练习,操作时要做到迅速、准确、可靠。

(3)放射性源是重大危险品,源室必须要双人双锁,设置红外报警器及辐射计量监控器,必须严防丢失、泄漏、落井。

(4)从事放射性作业人员,必须佩戴辐射剂量仪,定期检测辐射剂量,合理分散接触剂量,避免过于集中,还要保证营养和休息。每年要到指定的职业病防治医院进行体检,检查身体有无放射性疾病的症状,若有应及时调整工作岗位并做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放射性废物库;放射源;探测器;放射源监控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277;TL941[文献标识码]A

1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现状

我国的原子能事业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巩固国防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原子能事业转向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以放射性同位素与核辐射技术为代表的核技术,在我国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地质勘探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导致我国产生了不少放射性废物。政府制订出相关放射性废物处置政策、法规,各地建立不同规模的放射性废物库,负责收贮和暂存各行业核技术应用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对保护环境和保障公众健康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放射性废物库管理经验的欠缺以及技术手段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和公众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在促进核能、核技术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放射性污染的防治,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加强对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监控和管理是当务之急。

放射性废物的监控和管理是一个新的课题,没有固定方案可遵循,没有专用仪器和设备,但我们却要对整个废物库进行不间断地检测,掌握整个库区的放射性水平和安全状况,对任何意外情况都能及时做出报警。这就需要一套功能完善、工作可靠的放射性废物的监控管理系统,提高放射源及危险废弃物安全管理水平。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系统应是针对废物库中的放射性核废物的存在位置、状态、安全、管理的一个综合性的监测管理系统。

2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系统目标及原则

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系统主要解决的是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1)废物库内监测:在库内不间断进行剂量率监测,对放射性污染进行预警。

2)废物库外监测:在库外不间断进行环境剂量率监测,防止放射性污染的蔓延。

3)废物的安全管理:利用门禁、红外、摄像等手段防止放射源丢失、被盗及非法移动。

4)本地及远程报警:当剂量率水平及安全出现异常,及时报警。

5)库房管理:对核废物的出入库进行有效管理。

放射源安全管理的关键是永远保证放射源处于其指定的正确位置,防止人员误入控制区遭遇误照,避免放射源的丢失和被盗。坚持辐射防护“三原则”,即实践的正当性,辐射防护的最优化以及个人剂量的限值。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系统要做到:灵敏、稳定、可靠,多重报警方式,信息传输快捷通畅。

3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监控及管理系统设计的依据及标准

3.1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环境管理办法》国家环保局令[90]第3号。

3.2采用标准

《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库选址、设计与建造技术要求》(试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GB14500-2002);《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程》(GB11806-2004)、《使用密封放射源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GB16354-1996)、《操作开放型放射性物质的辐射防护规定》(GB11930-89)。

4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系统

4.1概述

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对放射源出入库、集中存放进行日常管理,对放射性废物库内工作场所、放射源存放区域以及库区外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并以红外、门禁、摄像等手段相辅助。当所监测区域的辐射剂量率、计数率超过所预设的报警阈值,或者出现放射源非法移动、库门非法开启时,发出报警信号,存储数据和相关信息,并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及省级辐射监测站,以保证现场设备的放射源的安全、工艺安全、人员安全和环境安全。

4.2系统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系统由计算机及其管理系统软件、中子放射性检测仪、γ放射性检测仪、通道式γ检测仪、气溶胶快速测量仪、气象站、远距离读卡器、便携式读卡器、电子标签、检测数据显示装置、红外防盗装置、门禁连锁装置、声光报警装置、远程报警装置、便携式辐射测量仪、远程通信设备等组成。

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系统以数据处理控制计算机为核心,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各功能模块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完成剂量率的检测、安防监控、报警、库房管理以及数据存储和上传。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4.2.1库区内放射性检测仪

库区内放射性检测仪采用固定式安装,主要包括区域就地二次仪表(含报警灯铃)、区域γ监测仪、区域中子监测仪、通道式γ放射性检测仪、α/β放射性气溶胶快速测量仪。用于检测出、入库以及存储区内的放射源检查和监测。当出现剂量率或者计数率越限时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

4.2.2库区外放射性检测仪

库区外放射性检测仪也采用固定式安装,主要包括区域就地二次仪表(含报警灯铃)和区域γ监测仪。用于库区外的环境放射性检测。当出现剂量率越限时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

4.2.3气象站

检测气温、湿度、风向、风力、气压、雨量等气象信息,便于对剂量率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4.2.4远距离读卡器、电子标签

远距离读卡器和电子标签配合使用,主要作用是进行库房管理中核废物和管理人员的识别。便于查询在库区中放射源和人员状况。电子标签分为两类:人员和放射源罐,其ID具有唯一性。

4.2.5红外报警系统

红外防盗装置检测库房内人员或物体运动情况。当出现非法的移动时,向数据处理控制计算机和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

4.2.6门禁系统

当出现非法开关门或者非法闯入时向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同时将信息上传数据处理控制计算机。

4.2.7视频监控

在放射性废物库周围以及废物库的存储区、工作区,实施不间断的视频图像监控,保证放射源的安全。

4.2.8连锁声光报警装置

当收到报警信息后,判断、确认合理报警,在现场进行声光报警。

4.2.9便携式辐射测量仪

便携式测量仪主要包括:便携式中子检测仪、便携式γ检测仪、个人剂量计、便携式伸缩长杆测量仪。主要用于库区内辐射剂量测量和其他辅助测量。

4.2.10数据处理控制计算机

1)数据处理控制计算机主要对检测仪传输来的监测信息进行集中处理、显示、控制、贮存和打印。同时通过以太网可将数据上传至上级信息管理平台。

2)放射源出入库的自动登记和日常管理。

3)放射源及人员管理。

4)可对放射源出入库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上级部门授权后,通过门禁系统才能实现库门的开启。

5)当出现报警信息后通过远程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

4.2.11远程报警装置

接收数据处理控制计算机命令,以短信方式向管理员手机发出报警信息。

4.2.12写卡器

增减或修改放射源及人员电子标签。

4.2.13上级信息管理平台

1)查询库房管理信息

2)向数据处理控制计算机进行放射源出入库授权。

4.3系统基本应用方案

库区内设备的布置以及严格的管理措施、合理的系统配置方案及系统应用是保证放射源存储库中放射源及管理人员安全的必备条件。必须对现有的设备合理应用、取长补短,才能充分发挥每种设备的最大功效。

4.3.1管理人员档案管理及其电子标签制备

数据处理控制计算机利用写卡器为库房管理人员制备电子标签,其ID应为终身唯一编号。同时将管理人员的基本信息输入计算机,存入数据库备档。同时赋予管理人员相关的操作权限。管理人员以后进入库区必须携带自己的电子标签才能进行相应操作。

4.3.2系统初次使用时库内现有放射源备档及电子标签制备系统初次使用时,应先将已经库存的放射源进行备档,主要将放射源的种类、活度、剂量、放置位置等重要信息输入计算机,存入数据库,同时也要为放射源制备终身唯一编号的电子标签。并将标签固定于放射源罐。

4.3.3库存放射源统计

利用远程读卡器的自动识别功能。自动识别库区内的电子标签(放射源和人员)的类型和数量,进而明确库存的放射源或者库区停留的工作人员。

4.3.4放射源入库

1)操作人员通过数据处理控制计算机经以太网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在得到上级部门的授权后,方可通过计算控制门禁系统解除对库门的锁定,打开库房门。此时记录打开库房门的时间。

2)管理人员进入库区(携带自己的电子标签,便于远程读卡器自动识别,计算机将存储此信息)。

3)如果是第一次入库的放射源则要进行放射源备档及电子标签制备。

4)运输车辆进入库区,将需要入库的放射源移动到操作台上;远程读卡器自动识别放射源id,放射性检测仪工作检测当前的剂量值;数据处理计算机将当前的数据和历史最近存储数据进行比对,同时在现场显示装置上显示对比结果,确认入库放射源无误,并记录入库的剂量值。

5)将放射源安置于存储区相应位置;

6)车辆离开库区,关闭库门,记录关门时间。

4.3.5库存放射源出库

1)操作人员通过数据处理控制计算机经以太网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在得到上级部门的授权后,方可通过计算控制门禁系统解除对库门的锁定,打开库房门。此时记录打开库房门的时间。

2)管理人员进入库区(携带自己的电子标签,便于远程读卡器自动识别,计算机将存储此信息),将需要出库的放射源取出移动到操作台上;远程读卡器自动识别放射源id,放射性检测仪工作检测当前的剂量值;数据处理计算机将当前的数据和历史最近存储数据进行比对,同时在现场显示装置上显示对比结果,确认出库放射源无误,并记录出库的剂量值。

3)车辆进入库区,装载后退出库区。关闭库门,记录关门时间。

4.3.6剂量率水平监测

1)在库区内的工作区域,以及放射源存储区域,连续不间断的监测剂量率水平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警;

2)在库区外不间断进行环境剂量率水平及气象的监测;

3)利用便携式仪表对重点放射源进行监测、排查。

4.3.7视频监控

在放射性废物库周围以及废物库的存储区、工作区,实施不间断的视频图像监控,保证放射源的安全。

4.3.8报警

当遇到下列情况时,触发声光报警装置报警,并上传报警信息。

1)库门非法打开或者没有打开时红外报警装置报警即触发声光报警装置报警。

2)未检测到操作人员进入,但检测到放射源进入或者离开库区。

3)存放区所测剂量率值超过设定域值。

4)库区外所测剂量率值超过设定域值。

5)库门未关,库内长时间没有管理人员。

6)出库放射源未经检测记录直接出库。

7)入库放射源未经检测记录直接入库。

5系统主要设备选型及技术性能

5.1区域监测仪

区域监测仪采集γ探测器测量数据等进行处理、显示、存贮,在巡检方式下应答上位机的呼叫信号,并能够处理上位机命令,将各种测量结果、各仪表的工作状态和报警信号实时传送给数据处理中心。接收上位机的时钟信息,并按该信息调整时钟。

技术参数:

射线类型:Χ、γ;能量范围:60 keV~7 MeV;测量范围:剂量率:10nGy/h~1Gy/h,10nSv/h~1Sv/h;长期稳定性:≤5%;自检功能:开机进行自检和自诊断功能;输入接口:1路RS232、1路RS485,与探测器连接;通讯接口:1路RS485,1个RJ45,1个USB口,可与计算机相连接通讯;通讯协议:支持TCP/IP协议,支持GPRS无线数据传输;报警阈设置:整个测量范围内任意设备,可设置报警、高报、高高报、失效等报警阈值;报警输出:每组报警1对开关量输出,AC220V,7A;数据存储:1G存储空间,1年5 min的历史数据;外壳防护等级:IP64,适合户外安装;备电:备电自动切换,备电电池可以支持工作72小时以上;重量:监测仪(不含电池)10 Kg。

5.2γ辐射剂量率探测器

γ辐射剂量率探测器内置工业级CPU和高压模块,采用英国进口的带能量补偿的ZP1202和ZP1304GM计数管作为探测元器件,在探测器内部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高低量程自动切换,将测量结果通过RS485与外部通讯。具有集成度高、可靠性强、数据可靠、响应时间快的特点。

技术性能:

探测射线类型:X、γ;探测器类型:带能量补偿的双GM管(进口);GM管型号:低量程ZP1202高量程ZP1304(英国);能量范围:50 keV~3 MeV(±30%);参考能量:137Cs,661keV;测量范围:50nGy/h~10Gy/h;50nSv/h~10Sv/h;量程:自动切换;能量响应:≤±30%;响应时间:3 s;角响应:≤5%(4π立体角);基本误差:≤±10%(137Cs,661keV);不确定度:≤±10%;变异系数:≤10%;长期稳定性:≤±10%;重复性:≤±10%;外壳防护等级:IP67;温度范围:-20℃~+60℃;供电:DC12V;安装方式:就地壁挂式;传输距离:≤800 m(探测器到监测仪);设计寿命:大于20年。

5.3中子探测器

中子探测器采用进口H3探测器,内置工业CPU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与WF-9200采用RS485通讯,灵敏度高、线性好,寿命长,一致性好,可实现互换性,适用于测量环境级的射线测量。

技术性能:

探测射线类型:中子射线;探测器类型:H3;能量范围:热中子-14 MeV;参考能量:镅铍中子源;测量范围:0.1μGy/h~100000μGy/h;基本误差:≤±15%(镅铍中子源);变异系数(统计涨落):≤10%;长期稳定性:≤±10%(2μGy/h);安装方式:壁挂或就地;外壳防护等级:IP64;探测器尺寸:Φ220×320 mm;供电:DC12V;输出:RS485通讯;重量:11.5 Kg。

5.4移动式人员通道辐射检测仪

采用环境γ宽量程WF-PTM-F数字化塑料闪烁探测器。探测器采用3R3塑料闪烁晶体和光电倍增管作为探测元件,内置工业级CPU和高压模块,采用CW-HV双高压切换技术,有效拓宽了探测器测量范围,实时进行温度补偿,测量数据在探测器内部进行处理,与外部RS485进行通讯,保证了测量精度和环境适应性,具有灵敏度高、测量范围宽、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应用范围广的特点。

技术性能:

探测射线类型:Χ、γ;能量范围:30 keV~10 MeV;参考能量:137Cs,661keV;测量范围:0.01μSv/h~100mSv/h;能量响应:≤30%;响应时间:3S;各向同项响应:≤10%(4π立体角);基本误差:≤±20%(137Cs,661keV);长期稳定性:≤±10%,变异系数:≤10%;壳防护等级:IP65;通讯:RS485;供电:DC12V。

5.5如图2所示系统软件示例

6结束语

本系统已经成功运用到放射性废物库,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提高了放射源及危险废弃物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GB/T4075―2003密封放射源一般要求和分级.

[2]GB/T4960.8―2008核科学技术术语放射性废物管理.

[3]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4]GB12711―1991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包装安全标准.

[5]GB14500―2002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6]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7]国家环保总局.国环办建(84)第029号:建设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的暂行规定.1984.

第8篇

粒子植入治疗是近几年肿瘤治疗上的一种新手段,疗效明显,但是由于具有辐射的特点,其运用推广受到很大的限制。此次报告会的召开,专家学者借助专业的数据与案例,让公众对粒子植入治疗有科学的认知,对推动其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疗效明显推广难

粒子植入治疗,全称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是一种将放射源植入肿瘤内部,让其持续释放出射线以摧毁肿瘤的治疗手段。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涉及放射源,其核心是放射性粒子,目前临床运用的是碘125的放射性粒子。每个碘125粒子就好比一个小太阳,其中心附近的射线最强,可最大限度杀死癌细胞,同时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随着各种治疗手段的不断完善、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的兴起,微创介入治疗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放射性粒子治疗,在当前肿瘤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特色。”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介入科主任张福君介绍,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粒子植入治疗对肿瘤的治疗具有明显效果。

“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周围健康组织没有损害;可以持续24小时每分每秒不停顿地杀灭肿瘤细胞,且作用时间长,可以长达180天;价格低于外放疗(25粒以内)……”珠海市人民医院院长陆骊工也提到,粒子植入治疗可以持续杀灭肿瘤细胞,作用时间长、效果更好。他同时指出,粒子植入治疗特别适用于,“无法手术或不愿、不宜手术的原发肿瘤;不宜手术的转移性肿瘤;转移瘤或原发肿瘤引起的疼痛;外放疗效果不佳或失败的病历等。”陆骊工提到,从多名男女癌症患者的治疗中可以看出,使用粒子植入治疗之后,患者的病情都得到很好控制并逐渐好转。

也正是鉴于这项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明显效果,自2001年张福君教授与王俊杰教授把粒子植入治疗引入国内以来,这项技术的运用不断成熟。目前全国超过500家医院开展粒子植入治疗,每年全国参加粒子培训的年轻医师超过1000人,从事粒子工作的医师超过3000人,国内有关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超过500项。

“一方面我们有很好的疗效,另一方面我们在学科内、在医院内挨批,遭到排斥。”张福君无奈的说,粒子植入治疗虽然近几年发展比较快,但是依然面临着被排斥的命运。“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所谓的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证据,所以我们的处境尴尬。”

排斥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粒子的放射性特点,“很多人会觉得病人就是一个放射源,都会非常恐惧、排斥,医护人员都存在这种情况。”张福君说,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技术,粒子植入治疗要从被人排斥转换到接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防护到位不恐慌

“排斥与恐惧,都是源于认知不足。”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介入科护士长严朝娴表示,粒子植入治疗不是洪水猛兽,如果防护工作做到位,它就是一把治疗肿瘤的利器。

“粒子照射距离短,只有1.7厘米,对医生和家属没有损害。”陆骊工表示,粒子的特征是杀灭其附近的肿瘤细胞,对正常组织损伤小,对医生和家属的损害就更小了。

“粒子是低能量核素,半衰期是60.2天,不会吸收入血,不经大、小便排出(粒子移位除外),有效直径距离短。”严朝娴也提到,粒子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恐怖,防护工作做到位,其对人体的危害是微乎其微。

根据多年的防护经验,严朝娴把粒子防护总结为三个时期,即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三个时间段。其中,治疗前主要是开展宣教工作,要对病人、医护人员和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减少恐慌情绪;粒子的防护措施也十分重要,必须要用钛合金封装,并装入铅罐中,由专人进行保管。“目前买回来的粒子,基本都是封装好,医院主要是在保管方面,要制定妥善的管理措施。”

治疗过程中,要做好屏蔽,医护人员必须穿着佩戴铅衣、铅围脖、铅眼镜、铅手套等,测试发现,0.25mmPb的铅衣可以屏蔽90%~99%的射线。使用距离上,要使用长柄镊子,粒子仓口朝地,减少辐射对医护人员的伤害。植入过程要快速、准确,避免长时间的接触。手术完成后,要检测工作台及地面有没有遗撒的粒子。

手术完成之后,术后的护理防护时间长,需要遵守防护三原则,即屏蔽防护、距离防护、时间防护。屏蔽防护就是病人需要穿着铅衣、铅围脖,病房内设置铅屏风。在防护距离上,病人没有屏蔽措施时要与病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输液架放置在床尾,医护人员工作的时候就可以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时间上,在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减少与病人的接触时间。

“术后防护同样要重视宣教工作,让医护人员跟家属了解防护的重点,避免不必要的情况出现。”严朝娴提到,很多护士对做过粒子植入治疗的病人一开始都很抵触,但是经过宣传教育之后,特别是防护培训,慢慢也就坦然接受了。“一定要跟医护人员讲清楚,越是隐瞒越会增加恐惧感。”当然,医院必须防范于未然,要在病房设置明显的防护标志,医护人员佩戴计量仪,病房出口设置检测仪等,及时掌握情况。

规范管理促发展

“放射性粒子将采取负面清单制和备案制进行统一监管,有关政策国家卫计委还在行文当中,未来有资质的医院每治疗一个病人就要向云平台上传病例。”张福君表示,医疗操作上的规范当然是合理使用放射性粒子源的必要前提,不过,对于放射性粒子的管控,随着其运用的日益成熟,国家也开始在法律法规上制定相应的政策。

“放射性粒子源在治疗肿瘤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我们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核安全处副处长孔令丰提到。

据孔令丰介绍,国际原子能机构根据放射源对人体可能的伤害程度,将放射源分为5类。第5类放射源属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碘125即在此列。因此国家环保部门考虑到实际情况,对碘125采取的是非密封式管理。孔令丰表示,“这种管理的好处在于不需要回收,同时放宽了应用率,而且也不用再进行编码。”

“有使用粒子源的单位都要办理放射性核素转让审批手续,不办就是非法使用,非法转让,我们会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孔令丰强调,虽然从支持医学发展的角度的出发,国家放宽了对碘125的管理,但是相关单位在使用的过程中,同样要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做到合法使用、安全使用,“环评批复与实际操作流程、场所要一致,例如,贮存场所、消毒、分装、活度质检、泄漏检查、装枪都要按要求管理,规范使用流程。还要做好台账管理,例如使用的数量、交接、剩余粒籽源的贮存和处置等,对于掉落的粒籽必须妥善处理,如果出现遗失,必须马上上报管理部门。”

另外,从事放射性同位素使用的单位一定要明确资质,从事许可证规定范围的活动,需要报批环评的项目一定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办。

第9篇

关键词:核安全;辐射安全;突发事件;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X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08002

1 引言

原子核内部结构变化会产生不稳定核素,而随之而来的电离辐射能够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破坏,危及其生命,甚至带来重大的环境危害。特别是当这种技术被用于军事,便是最具威胁性的武器原子弹,其不仅威力巨大,带给人类的更多的是恐惧和阴影。因此,核安全与辐射安全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共同话题,在世界各国都极受重视。然而核能源是一种新兴能源,利用得当则能体现出卓越的效果,为了保证核安全与辐射安全,取得大众的信赖,世界各国都在针对核技术进行着开发和研究,并且在关于核设施的设计、建造以及后期投入运用和退役等过程里,也都采用了许多相关的技术管理措施,也有着相应的理论形成,以及法律法规的颁布。

2 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的定义

核安全与辐射安全是一门综合科学,一般将其定义为,核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运用的各个阶段中,核设施的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的各个阶段,为使核技术应用过程中以及其设施运行和退役过程中产生的辐射对相关从业人员、公众和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低至可接受水平,保证其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并在这一过程中所使用的全部理论,原则以及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的总和。如果对核安全和辐射安全分别讨论,核安全的重点是保证核设施的正常运行,并且预防相关事故不会发生,以及事故后如何缓解不良影响,从这三方面对从业人员、公众以及环境进行保护措施。而辐射安全则更多地侧重于通过监测辐射水平、评估辐射效应,以及针对辐射的防护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制定,来保证辐射防护的完整性,让辐射的剂量不超过国际规定的限值。

3 核安全的发展历史

核辐射能够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和影响,因此,在核能源发展的最初,核安全便受到极大的重视,在发展初期便确立了许多关于核安全的基本原则,同时也特别强调从设计和设备多方面的可靠性上来保证核安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核安全的基本原则确立,采用保守设计并且重视相关设备的可靠性,是核安全的基本原则。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哩岛核电厂发生堆芯部分融化事故,该事故表明,当维修出现错误亦或者设备发生故障时,如果工作人员根据安全系统的设计,而不是错误干预,便可避免事故的发生。在这一事故后,各国开始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改进人机接口和主控设计,并对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高了核安全水平。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被泄漏出来,污染了前苏联及欧洲部分地区。事故由于其反应堆存在设计缺陷,而运行人员在国内工作时也考虑不周到,违反操作规程导致事故发生。这一事故成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影响最深的事故,如何加强安全文化的普及,也成为世界各国加强核安全的重要课题。

4 核安全与辐射安全对策

4.1 应急组织体系建设

应当建设和完善核事故的应急组织体系,并且明确其职责,在发生事故时其应当迅速对其做出反应,从而有效应对突发性核事故。国家也应当建立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核应急组织,包括国家核应急组织、省(自治区、直辖市)核应急组织,和地方单位核应急组织,三级体系相辅相成,明确各级组织的职能,由此对全国范围内的核安全机构进行领导管理。将核应急组织建设落到实处,能够针对核事故或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和后果管理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挥。

4.2 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专业人员的素养对于核安全以及辐射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其专业水平、安全技能以及管理水平是核安全以及辐射安全的重点。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并且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提高其工作素养,并且努力树立其工作责任心,从而使核安全和辐射安全落到实处,是降低核风险的重要途径。因此,相关单位应当定期对涉核人员进行科普和技术培训以及考核,使其充分掌握相关之时。相关单位也应当确保工作人员必须执行持证上岗,并加强应急专家库的管理,对应急监测救援工作进行备案、存档,以备不时之需。

4.3 重新确立现有辐射设施及核设施设计基准威胁

根据放射性物质的类型以及数量进行通常意义的安保措施,已成为各国核安全及辐射安全中的重点项目,通常会采取相关设施上锁并设置保安警卫。但以往的安保重点都会选择安全危害以及防治意外照射两方面,然而随着当下形式发生了转变,出现了认为盗窃或蓄意破坏等现象,这是不容忽视的安全因素。设计基准威胁对于实体保护体系而言,是重要的措施,能够防治人为对核材料的破坏以及盗用等现象,让核设施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并且保护环境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对于小型民用核设施应当给予更多的科技支撑,确保基准威胁这一课题能够顺利开展。

4.4 对现有核资源进行调查,建立基本信息数据库

对现有核资源进行调查,掌握该资源的分布状况,并建立信息系统和信息数据库,对于核安全以及辐射安全有着重要意义,能够随时掌握设施工作现状以及辐射源的动态安全信息,更准确地预防事故的发生。数据库的建立应当给予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进而构建核设施和辐射设施事故处理的应急预案,并确保应急物资的储存。也要调查核O施和放射源,细致而全面地分析出在役放射源、闲置放射源,以及拟退役放射源的种类、活跃度以及保存地点,根据这些信息建立实体保护措施。同时建立核资源信息数据库也有助于计算机动态管理的实施,减少人为操作导致的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4.5 建立全国性核辐射监测网

为了能够实现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动态监控,建立一个能够覆盖全国自动预警的辐射检测网络是必要的。在建立监测网的同时,也要建立互联的中心数据库,并且是能够兼容常规检测和应急检测的全国性核辐射检测网络,在相关事故的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措施,对事故做出积极的响应。通过监测网络,工作人员可以获得、储存和验证相关数据,也能够获取核设施地点的气象数据以及地形数据,有助于及时对不良因素进行调整,同时建立全国性的监测网络,能够在事故的过程中,全程跟踪事故,监视其发展变化,并对突发状况做出积极响应,有助于决策部门迅速做出决策。

5 结语

核技术的发展,核能的绿色利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这项技术已经运用到能源、工业、医疗、环保等多个领域,为人类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核安全与辐射安全却是自核技术诞生以来便不断探究的问题,如何利用核技术,使其不危害人类生存环境是重点讨论对象。依靠科学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应急组织体系,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并且构建信息数据网络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最重要的是加强法制建设,促进国际合作,让全世界人民共同捍卫人类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岳保荣,赵兰才,范瑶华.加强放射源安全综合管理技术支撑系统的研究与建设[J].中国辐射卫生,2003(12).

[2]黄顺祥,胡 非,陈海平,等.反核生化恐怖与大气科学[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

[3]马忠法.韩国核安全法律制度及其启示[J].韩国研究论丛,2016(1).

第10篇

关键词: 军队信息化建设;一体化指挥平台;网络信息安全;安全意识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创造之一,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沟通的重要工具。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军事信息化浪潮席卷世界每个角落,对信息获取、信息共享、作战指挥等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也使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步入第三次浪潮。伴随着军事信息指挥平台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在推动网络信息化进程中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维护己方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我们在信息化时代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 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新军革风起云涌,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已成为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基本作战样式,信息能力为联合作战的第一能力,信息化武器装备、信息化指挥平台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快速发展。

1.1 信息化武器装备——联合作战的主要装备。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军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创新,使机械化条件的联合作战发展为信息化条件的联合作战,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科技成为联合作战的物质技术基础,包括信息系统在内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已成为联合作战的主要装备。

1.2 指挥信息系统——联合作战的“中枢神经”。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与机械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不同,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是依托指挥信息系统将各种作战力量、作战要素融为一个整体,实施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实践证明,要指挥复杂的信息化联合作战,传统的指挥手段和方法根本无法胜任,必须依靠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如在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联合空袭作战中,多国部队每天出动2000多架次飞机,这些飞机要从分布在海湾地区30多个机场和6艘航空母舰上起降,涉及122条空中加油航线、600多个限航区、312个导弹交战空域、78条空中攻击走廊以及6个国家的民航线路,要对伊拉克摬内上千个目标是行轰炸,没有一体的指挥信息系统,要完成如此复杂的联合空战任务是不可想象的。

1.3 信息能力——联合作战胜负的关键。由于信息化武器装备特别是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使得战场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与应用对于战争胜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在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中,夺取战场制信息权就成为联合作战的重要领域,信息能力不仅是联合作战能力的首要因素,更是战争胜负的第一位能力。

信息化建设是军队面临的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一场涉及技术、理论、观念、管理及社会多个层面的深刻变革。

2 信息安全的基本含义

当前,国防信息化建设作为军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愈来愈被各国军队所重视,加强国防及军事信息的管理,已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国防部门都陆续建成了名目繁多的军事综合信息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国防各级单位信息管理质量和指挥效能。同时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连接方式的多样性及终端的不均匀性,再加上网络本身存在的技术弱点和人为的疏忽,致使网络易受计算机病毒、黑客和恶意软件的侵害。面对侵袭网络安全的种种威胁,必须考虑信息的安全这个重要的问题。

2.1 信息安全概念。网络信息安全本质上就是网络上信息的安全。从广义的角度讲,网络信息安全是指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不被未授权用户访问,即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硬件及系统中的数据应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或泄露,系统能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确保网络服务不中断。从狭义的角度讲,网络信息安全就是维护计算机网络上信息在存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1]。

2.2 影响信息安全的因素。信息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对网络中信息的威胁,二是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影响信息安全的因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为的无意失误:如操作员安全策略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用户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不慎、账号密码的转借或丢失等;二是人为的恶意攻击:这是信息所面临的最大威胁,黑客攻击和计算机犯罪就属于这一类。三是软件的漏洞和“后门”[2]:网络软件不可能是非分之百无缺陷或无漏洞的,并且,这些漏洞和缺陷恰恰是黑客进行攻击的首选目标。

2.3 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源。信息安全问题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而出现的,但是网络的广泛应用并不是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信息面临的安全问题有着其深刻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2.3.1 客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指信息在网络中的开放性和资源的共享性以及网络中的硬件实体、软件实体、传输质量等因素引起的不可避免的人为因素。如:电磁泄露、搭线窃听、非法接入、线路干扰、网络固有的脆弱性(TCP/IP协议、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都存在着先天漏洞)、数据库的不安全性等[2]。

2.3.2 主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是指引起信息安全问题的一些人为因素,如:人为恶意破坏、网络缺乏安全管理机制和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使用者安全意识不强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观念不强或不懂保密规则,打印、复制机密文件,随便向无关人员泄露机密信息;2)因规章制度不健全而造成人为泄密事故;3)缺乏责任心,没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明知故犯,或者故意破坏网络系统和设备;4)系统操作人员越权访问,随意获取或篡改信息;5)网络规划因素、安全系统配置因素;6)业务不熟练,因操作失误导致文件出错或因未遵守操作规程而造成泄露。

总之,引起信息安全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是由于网络系统自身的缺陷、信息的开放性和黑客攻击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但正是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威胁网络安全因素的存在,才使得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3 信息安全保密的对策措施

网络环境下信息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安全。1988年,3岁的美国人莫里斯(Morris)将其编写的蠕虫程序输入计算机网络,造成了网络拥塞,无数人因此受到影响,举世震惊。此事引了人们对计算机病毒药的巨大恐慌,也使得计算机专家们开始重视和致力于计算机病毒研究。

自去年1月份一种叫“震网”的电脑蠕虫病毒,成功袭击了伊朗的纳坦兹铀浓缩工厂等核设施后,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网战”就真正拉开帷幕。最让国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熊猫烧香病毒,其危害令网民们人人自危。网络环境下,信息在传输、处理和交换过程中,都存在泄密或被截收、窃听、篡改和伪造的可能性。不难看出,单一的防范措施已很难保证通信和信息的安全,必须综合应用各种保密措施,即通过技术的、管理的、行政的手段有,实现信源、信息、信号三个环节的保护,藉以达到秘密信息安全的目的。

3.1 物理措施是从物理介质层次上保障信息的安全运行。物理安全是信息安全的最基本保障,是不可缺少或忽视的组成部分,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安全首先要保障信息在网络上的物理安全。

1)由于自然灾害(如雷电、地震、火灾、水灾等),物理损坏(如硬盘损坏、设备使用寿命到期、外力破坏等)、设备故障(如停电断电、电磁干扰等)和意外事故等因素引起的信息安全威胁只破坏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具有突发性、非针对性的特点。可以采用更加坚固的防护措施、制定严格的安全制度和及时进行数据备份等方法来解决。

2)由于电磁泄漏(如侦听)等原因引起的安全威胁只破坏信息的机密性,具有难以察觉、人为实施的故意性、信息的无意泄露等特点。可以采用辐射防护、信息加密等方法加以解决[3]。信息化浪潮下信息传输介质很大一部分依赖于电磁波传输,电磁波的空间开放性自冷兵器时代就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为抢占制电磁权,专家学者已研创出诸多成熟的新技术(如跳频、扩频等),这里不再详述。

3)由于操作失误(如删除文件、格式化硬盘、线路拆除等)和意外疏漏(如系统掉电、“死机”)等原因引起的安全威胁只破坏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具有无意性、非对针性的特点,可以采用状态检测、报警、备份等方法解决。

3.2 法律措施是从道德和法律的层次保障信息的安全运行。作为维护国家、的钢铁长城,其中每一分子的一言一行都是在严格的条令条例规范下进行的。近年来我国信息化迅速发展,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具备完整性、适用性、针对性的法律体系,无庸置疑随着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法律法规将越来越完善健全,对信息安全监控的对象、监控的内容和监控的方式、方法等更加明确,对危害信息安全的犯罪行为具有更大的威摄作用。

3.3 技术措施是采用技术手段。分别从用户访问、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值勤维护等角度保障信息的安全运行。保障信息安全的常用技术有:信息加密技术、虚拟专用网技术、防火墙技术、防病毒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安全隔离技术、入侵防御系统(IPS)等[4]。这些技术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研发新的装备、技术,综合运用,防患于未然。

3.4 人的因素是信息安全的关键。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方法措施很多,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人是万事之基本,任何科学技术、武器装备都离不开人的管理,需要人去研究、创造、操作使用。

3.4.1 信息安全,意识先行。在人们抱怨计算机信息容易遭受攻击的时候,我们来看看以下三个案例:

1)2011年12月底在国内发生的网络用户信息泄露事件。由于该事件涉及CSDN、人人网、天涯、开心网、多玩、世纪佳缘、珍爱网、美空网、百合网、7K7K等众多知名网站,因此被媒体广为报道。事件的起因是这些网站采用了明文存储用户名和密码,在遭受黑客攻击后大量用户数据库被公布在互联网上。我们应该相信对于这些网站从事专业技术的人员来说这恳定不技术问题,而是“意识问题”,因为如果以一道考题的形式出现“用户名和密码在应用中是用明文存储还是加密存储?”我相信以上人员都会选择后者。这种安全意识不强,侥幸的心理应该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2)Hbgary Federal邮件泄露事件。Hbgary Federa公司创造人登录Google时,发现密码被人修改了。作为一家为美国政府和500强企业提供安全技术防护的企业,可以说是名誉扫地。原因是其首席执行官Aaron Barr和他领导的管理层犯下了最原始最不可饶恕的安全“漏勺”,在所有的账户中使用相同的密码。黑客组织“匿名者”只是通过攻击其企业网络站所获得的密码,就开启了Barr几乎所有的网络账户,获得了众多企业的私密信息。

3)一电子研究所窃密案。河北省石家庄市一电子研究所暴出文件窃密案。案犯竟然是负责该所保卫工作的一个警察。该警察被策反后,与该所打扫办公室卫生的清洁女工合伙,从印刷厂、复印室、内部网上搞到了大量信息泄露出去。

以上情况涉及企业管理层、技术人员及普通员工,都因为他们安全意识薄弱才酿成苦果。意识形态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要坚持不懈,长抓不松,使安全意识渗透到每个成员的骨髓中,在思想的最深处生根发芽,达到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在行动上践行安全保密的行为。

3.4.2 科技人才,必备资源。正如国外未来学家在《战争与反战争》一书中所指出的:缺乏科技素质的军人“能在第一次浪潮战争的白刃肉搏中英勇作战,在第二次浪潮战争中也能打败敌人,但在第三次浪潮战争中,他们像没有文化的工人无法从事第三浪潮工业生产一样,不知何云何从。”所以说,信息化条件下高科技素质是军事人才必备的核心素质。

人才之争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制高点,在各项较量中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得人才者兴天下。信息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必须有大量的高技术网络信息人才作支撑。在网络信息对抗中,为数不多的顶尖人才往往能对制信息权起到关键作用。如研发应用新技术,自主创新国产数据库,制定合理高效的安全通信协议,入侵检测、防火墙技术的开发应用,这些信息安全工作岗位不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是无法胜任的。

3.4.3 建全法制,加强督导。信息安全是一个群体性的事件,不是单个人的行为。为了保障信息的安全性我们需要建立建全适用、全面的法律法规,强化政府行政部门的执政功能,对每位成员加以监督引导,为信息化建设中高水平的信息安全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 结束语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抢占制信息权制高点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就。浏览了大量文献资料,在了解了互联网安全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到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的迫切性,在纵橫比较中,尤其感到作为

主体的人在其间的关键作用,各界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邢彦辰等,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9.

[2]宋俊德等,数据通信基础,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7.

[3]杨青译,无线网络安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

[4]董玉格等,网络攻击与防护-网络安全与实用防护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