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业对环境的污染

工业对环境的污染

时间:2024-01-07 16:32: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业对环境的污染

第1篇

利用统计数据对河南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状况进行分析,再通过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PCII)进一步分析工业废水排放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2年,河南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一直保持增长,但投资规模偏小,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所占比重较小,工业废水投资与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呈正相关,即加大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力度,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关键词: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工业废水;污染物;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资金投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和消除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和结构对污染治理效果起着基础性的作用[2]。本文利用统计数据,对河南省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状况以及与工业废水排放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效益、资金的合理配置等方面提供参考。

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状况分析

本文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对河南省2005-2012年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状况进行分析,污染治理投资概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河南省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量呈上升的趋势,但占GDP的比重却在减小,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与国际上大体控制环境污染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1%-2%的标准相差甚大[4]。通常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分为工业污染治理、“三同时”项目环保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部分[5]。表1表明有70%以上的投资金额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三同时”项目投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在2007年达到338132的最高值,2012年降至148347的最低,总体投资较低且呈降低的趋势。

2.工业废水排放分析

2.1.工业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变化表2为2005-2012年河南省工业废水、COD、氨氮的排放情况。工业废水排放量从12.35亿吨增加到13.74亿吨,大体增长平缓;COD、氨氮的排放量则分别34.26万吨、5.36万吨降低到17.9万吨、1.3万吨,说明工业废水污染物去除率在不断的提高。

2.2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董小林(2013)[6]将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治理单位污染物所投入的资金。

3工业污染物排放与污染治理投资关系

3.1工业废水排放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分析图2为治理工业废水投资及工业COD、工业氨氮排放量的关系。首先,投资量与污染物的排放呈降低的趋势,而COD的排放量始终高于氨氮,且两条曲线均高于工业废水治理投资曲线,说明河南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偏向工业,河南省废水治理任重而道远;其次,2007年、2011年的治理废水投资额有所增加,造成COD、氨氮的明显下降,而2010年投资相对较少,导致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出现略微反弹。说明增加治理工业废水的投资能较好的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3.2PCII与工业废水治理投资关系由图3知,COD与氨氮的污染治理投入度曲线紧随治理工业废水投资的变化而变化,2007年和2011年的投资金额增加,结果是二种污染物的治理效果得到明显改善;2010年投资金额稍又降低,其治污效果也明显降低,呈正相关。

4.结语

(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偏小、总量不足是造成河南省环境质量状况较差的主要原因,其中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体偏低且逐年减少。(2)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控制已初见成效,而工业废水排放量仍大体平缓增长,在当前水环境矛盾异常突出的形势下,要达到或超出既定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业废水的治理投入。(3)工业COD的排放量显著高于氨氮的排放量,而氨氮的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曲线表明其治理效果更好;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数与治理工业废水投资呈正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周涛.我国环保投资结构对工业污染治理绩效影响研究[D].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4

[2]张霞.湖南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结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03):232-235

[3]董文福,傅德黔,努丽亚等.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发展及存在问题[J].中国环境监测,2008,24(4):87-89

[4]吴舜泽,陈斌,逯远堂等.中国环境保护投资失真问题分析与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3:112-117.

[5]董小林,周晶,杨建军.区域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结构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2):295-299

第2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工业环境污染;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2-0024-0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涌入我国,对我国的生产创新,产业升级,技术改进以及劳动力就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一些污染密集型行业从西方发达国家转移到我国,造成了对中国工业环境污染的恶化。统计数据表明,流入中国的FDI超过七成进入了制造业领域,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的FDI增长较快,而这些行业正是我国工业环境的主要污染源。1979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仅为0.86亿美元;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达527.43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当年全球吸收FDI最多的国家。截至2004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8941家,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01亿美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全球第二位。据外资快报统计,2011年1~11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5086家,同比增长3.2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37.69亿美元,同比增长13.15%。中国大力吸引外资的同时,FDI带给中国的环境压力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工业“三废”的排放和产生量逐年递增,工业环境逐渐被破坏,如何全方位保护环境,实现环境要素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今后利用FDI的政策取向和重点目标。

本文采用我国近二十六年的经济统计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以经济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为指标,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工业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探究,从而透视各指标对我国工业环境污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工业环境污染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有正效应的现有理论,Eskelang和Harrison(2003)通过对4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认为外资企业明显比国内企业排放污染物少得多,提出了“污染光环”假说,即外商直接投资把先进的技术引进东道国,导致东道国治理污染技术的提升,并提高了环境标准,从而减少东道国的环境污染。

黄菁(2001)对中国217个城市2003~2006年的工业污染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以及FDI与环境监管之间的影响等。实证表明,FDI通过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对我国的工业污染治理和环境状况改善具有有利影响。郭红燕,韩立岩(2008)运用中国1992~2006年的数据进行计量检验,总结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技术是影响中国环境污染的三个决定因素。经济扩张促进了污染排放,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降低了污染排放。此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宽松的环境管制,其具有“污染避难所”的效应特征,但中国尚未成为世界的“污染避难所”。张彦博,郭亚军(2009)认为我国FDI的存量增加所导致的经济规模扩张和经济结构的严重污染化使污染排放恶化,而FDI导致的技术转移促进了正面的环境效应,同时我国存在工业污染的区际转移,主要是因为中国各个区域环境管制程度不一。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有负面效应现有理论,JieHe(2005)的污染天堂假说认为,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跨国公司会把具有污染性的生产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资本也会随之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进而采取中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FDI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得出FDI增加1%,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增加0.098%,FDI对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转换引起的污染排放的增加抵消了FDI对环境管制影响所引起的污染减少。

陈凌佳(2008)利用2001~2006年度中国112座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FDI对我国整体以及不同区域的环境影响。证实了FDI对我国环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一个百分点,工业二氧化硫污染强度增加0.0587个百分点。沙文兵、石涛(2006)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1999~2004年度的面板数据,以工业废气排放量为因变量进行计量分析,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苏振东、周玮庆(2010)采用了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2~2007年的年度数据与已有研究相比,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方法,指出FDI对我国环境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就全国总体情况来看。FDI流入每增加1%,环境污染的程度就增加0.035%。王冬梅、何青松(2010)借助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关系的理论,运用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对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得出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成显著性正相关,外商直接投资提高1%,污染水平就提高0.056%;长三角地区GDP与环境污染成正相关,长三角地区的GDP每提高1%,受污染程度则提高0.467%。

综上所述,针对FDI对环境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两个观点:一类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一方面提高了东道国人们的收入水平,使人们对环境健康的要求也上升,环境改善投资也加大。另一方面先进的技术使得东道国治理污染的技术有所提高,处理污染的标准也上升。第二类是支持“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FDI的涌入对东道国的环境有破坏作用,成为外国重污染企业的避难所。但以往文献大都选取环境污染的某一指标,如单一废水或废气的排放量来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没有综合考虑环境污染的三个因素(废水、废气、废弃物)的排放与产生量,本文将选取工业废水、工业废气以及工业废弃物三个因素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计量分析,考察经济增长、居民消费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环境的影响。三、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基本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19.56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057.35亿美元。期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资实际利用额有所波动,从1998年的454.63亿美元下降至2000年的407.15亿元。此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则逐年递增(见表1)。从1985年到2011年11月,累计外商投资项目732 003个,实际利用外资11480.46亿美元。

同时,尽管FDI在空间结构上的分布有所改善,但东部地区仍占据着的绝对优势。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差距十分突出,2010年我国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实际利用外资前五位的是:江苏省5081亿美元,广东省4213亿美元,上海市3394亿美元,浙江省1832亿美元,辽宁省1476亿美元,共15996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数的59.12%。而利用外资最少的、青海、宁夏、贵州、新疆五省,只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0.595%。

四、我国工业环境污染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环境不可避免受到了的影响。自1985年以来,“三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投资的增加,环境压力也不断增加。

(一)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增长

我国工业废水的增幅比较显著,虽然其间有阶段性的回落,但是总体上快速增长,从1985年的2574009万吨增长到了2007年的2466493万吨(见表2)。自2007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废水处理能力也有所提高,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374732万吨,比上年增长1.3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为2263587万吨,比上年增长2.4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32%,上升了1.08个百分点。

(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稳步上升

我国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稳步上升,从1985年的73972亿标立方米到2010年的519168亿标立方米,平均增长率为23.15%。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处理废气的能力也不断提高。2010年,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各项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大气环境得到改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85.1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 864.4万吨,比上年减少0.08%,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为3 304.0万吨,同比增长14.33%。烟尘排放量为829.13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为603.2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2.18%和0.18%,工业烟尘去除量38 941.4万吨,同比增长18.55%。工业粉尘排放量为448.7万吨,同比减少14.3%。

(三)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呈递增趋势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从1985年的48 409万吨到2009年的203 943万吨。201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达到240 944万吨,同比增长18.14%。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498.2万吨,同比下降29.88%。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情况较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为161 772万吨,比上年增长17.0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7.14%。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为57 264万吨,比上年增加20.59%;处置率为23.77%,比上年上升0.48个百分点。此外,“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17 785 034万元,比上年增长10.59%。

五、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环境影响分析

(一)模型设定及变量的选择

鉴于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环境污染总体水平的影响,此处采用工业“三废”排放总量指标对工业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进行度量。本文选取我国1985~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3个指标来测度我国工业环境的发展,同时采用1985~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分析。并建立工业“三废”与各因素关系的模型:

pollution=β・GDPβ1CLβ2FDIβ3 (1)

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环境的影响,其中变量的选择如下:

pollution代表工业环境污染,其中所包括的fs,fg,fw分别代表我国1985~2010年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见表2)。

GDP指各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β1表示GDP增加1%会导致工业“三废”的排放增加β1%。CL表示居民消费水平,即人均消费。β2表示人均消费增加1%会导致工业“三废”排放增加β2%。FDI指各年我国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β3表示FDI增加1%会导致工业“三废”的排放增加B,%。三种变量的数据见表1。

为了进行计量分析,对(1)式进行对数化,得到:

ln(ponution)=lnβ+β1ln(GDP)+β2ln(CL)+β3ln(FDI) (2)

令β0=lnβ,则上式转化为

ln(pollution)=β0+β1ln(GDP)+β21n(CL)+β3ln(FDI) (3)

(二)数据选择

根据数据的可获性,选取198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来源如下:

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采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全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以及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国内生产总值采用《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居民消费水平采用《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的绝对数,外商直接投资采用《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额。具体数据见表1与表2。

(三)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之前要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不通过数据平稳性检验而直接进行的计量分析,有可能导致“伪回归”现象。所以,本文采用stata10.0软件,用ADF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在检验过程中,截距项constant和趋势项trend的选择根据皆为数据图形,最佳滞后阶数K的确定依据是stata10.0软件中的赤池检验值(AIC),同时选取AIC最小的阶数,然后对各项数据的对数值进行原始数据检验和一阶差分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四)数据的协整性检验

根据表3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所有数据在零阶水平上都不是平稳数据,但所有数据在一阶水平上都是平稳数据。根据计量协整分析,要求数据在一阶水平上是单整数据,从表3可以看出各个数据均在I(1)水平上平稳,所以符合协整检验的要求。本文采用Engle两步法进行分析,首先对计量方程进行回归,然后提取残差进行分析,如果残差满足平稳性要求,就认为这些数据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根据检验结果,数据efs为在5%水平上的平稳序列,数据efg和efw为在1%水平上的平稳序列,说明各数据存在较强的协整关系,可以进行计量关系以及计量分析,检验结果见表4。

(五)实证结果

利用Stata10.0软件对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相关性进行检验,通过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

民消费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与工业“三废”排放产生量的回归分析,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ln(fs)=12.417+1.186ln(gdp)-1.3341n(cl)-0.103ln(fdi)(1)

(36.75)(5.62) (-4.84)(-3.82)

R2=0.9099,N=26

方程(1)是各个解释变量对工业废水排放量影响的数据模型,R2=0.9099说明曲线拟合较好,模型可以在90.99%的程度上说明废水污染这一现象。同时模型(1)整体的显著性较高,各参数都通过了在1%显著条件下的t检验,这充分反映了各解释变量的显著性。平均来说,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GDP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水排放增加1.186%,人均消费每增加1%会显著导致工业废水排放减少1.334%。FDI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水排放减少0.103%。

ln(fg)0.366+3.1181lh(gdp)-2.758(cl)-0.293(fdi) (2)

(0.80)(10.96) (-7.43)(-6.93)

R2=0.989,N=26

方程(2)是各个解释变量对工业废气排放量影响的数据模型,R2=0.989说明曲线拟合较好,模型可以在98.9%的程度上说明废气污染这一现象。同时模型(2)整体的显著性较高,各参数都通过了在1%显著条件下的t检验,这充分反映了各解释变量的显著性。平均来说,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GDP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气排放增加3.118%,人均消费每增加1%会显著导致工业废气排放减少2.758%。FDI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气排放减少0.293%。

ln(fw)=1.878+2.7951n(gdp)-2.5921n(cl)-0.2481n(fdi) (3)

(4.25)(10.13) (-7.20)(-6.06)

R20.981,N=26

方程(3)是各个解释变量对工业废弃物产生量影响的数据模型,R2=0.981说明曲线拟合较好,模型可以在98.1%的程度上说明废弃物污染这一现象。同时模型(3)整体的显著性较高,各参数都通过了在1%显著条件下的t检验,这充分反映了各解释变量的显著性。平均来说,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GDP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弃物排放增加2.795%,人均消费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弃物排放减少2.592%,FDI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弃物排放减少0.248%。

(六)结果解释

1 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环境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环境(废水、废气、废弃物)的影响呈负相关关系。FDI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水排放减少0.103%,工业废气排放减少0.293%,工业废物生产量减少0.248%,且对三者影响均显著。这说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可能会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工业“三废”排放量与产生量的增加,但同时,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带动经济增长以及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会引起国家对能源的利用以及环境治理的重视,随着全国工业废水与废气治理设施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废弃物利用及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工业废水排放的达标量不断提升,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及粉尘的去除量也不断增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以及“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也逐年提升,所以并不能单纯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一定会造成环境恶化。

2 经济增长对工业环境污染的影响。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GDP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1.186%,废气排放增加3.118%,固体废弃物增加2.795%,并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其原因应该是当经济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相对来说还比较缓慢,环境管制和政策执行能力也还不能与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目前,我国收入水平仍然处于环境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左侧,尚未越过其顶点,这意味着我国工业环境污染程度仍将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持续恶化。

3 居民消费水平对工业环境污染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消费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1.334%,工业废气排放减少2.758%,废弃物产生量减少2.592%,并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虽然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对淡水资源形成巨大的压力,并且都市汽车消费的增加会加剧空气的污染,但随着人们的消费习惯的改变和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绿色环保的消费品以及高品质的生活,从而引导工业企业逐渐重视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工业环境污染的进程。

六、结论与建议

第3篇

摘要:在内蒙古工业污染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建立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建立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进行理论设计。

关键词:内蒙古 工业污染 生态环境

1. 建立内蒙古工业污染的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是通过研究区域的自然及经济社会特征,建立能够满足生态需求和社会需求,保证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内蒙古工业污染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建立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内蒙古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通过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工业三废的EKC曲线拟合,发现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工业三废并没有到达EKC曲线的顶点,也就是说,内蒙古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三废排放量的压力还会继续加大,环境污染依然会继续恶化。[1]其次,内蒙古的工业企业多为能耗型企业,企业管理水平不完善,技术含量不高,不仅污染了环境,还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建立内蒙古工业污染的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定性及定量评价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而且通过对现状的介绍及未来的预测,能够了解该区域发展成效及未来的趋势,进而为内蒙古政府制定宏观指导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加强对工业企业污染的监控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转变。再次,工业为内蒙古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工业污染,因此,建立内蒙古特色的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有利于工业企业了解当前内蒙古工业污染的状况,进而加强工业企业保护环境减少工业污染的社会责任意识,理解并支持国家及当地政府的环保政策,在生产的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2. 内蒙古工业污染的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的理论设计

2.1 内蒙古工业污染的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内蒙古工业污染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为0.9518,由以上内蒙古工业污染的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各指标体系值及综合评价值可以看出,内蒙古基本全部处于恶劣状态,工业在促进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从内蒙古工业污染生态环境预警“压力―状态―响应”指标体系的评价可以看出,内蒙古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以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原煤、原油等为主,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结构也不够合理;内蒙古的经济尽管增长较快,且逐渐由“二一三”的生产方式转为“二三一”的生产方式,但是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比重过大,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的情况下,工业污染物排放物加剧、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次数增加的同时,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工业三废的治理投资额较小,三废的去除量及综合利用率均较低,在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内蒙古工业污染下的生态环境处于危警状态。

第4篇

【关键词】乡镇工业;环境污染;外部性;公共物品

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表明,大多数的环境污染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机制扭曲,或根本就不存在市场等市场失灵所导致的。这是因为完全竞争市场的正常运行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例如:完全理性的假设、不存在公共物品的假设、不存在外部效应的假设、不存在交易费用的假设等。在上述假设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亚当·斯密所描绘的神奇的“看不见的手”就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充分体现市场机制的优越性。但是如果上述条件不成立,市场就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就会出现市场失灵。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外部性所引起的环境污染

庇古(Pigou,1928)在其1920年出版的著作《福利经济学》中,最早开始系统地研究环境与税收的理论问题,提出了解决污染等问题的赋税办法,创立了外部性理论。①20世纪50年代外部性理论得到较大发展,经济学家们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污染问题表现出极大兴趣,并将外部性理论用作污染问题分析的基本原则。这包括1954年萨缪尔森(Samuelson)所揭示的公共品的本质及提供公共品的最优准则,1960年科斯(Coase)在分析外部性导致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的科斯定理等。

所谓外部性,是指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如果

(1)

则可以说生产者(或消费者)j对生产者(或消费者)i存在外部影响。其中,是生产者i的生产函数或消费者i效用函数;是生产者(或消费者)i的内部影响因素;是生产者j对i施加的影响。②

外部性有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之分,乡镇工业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对他人带来负面影响,这种外部性被称为负的外部性;各种的污染治理行为等给他人带来正面影响,则被称为正的外部性。

乡镇工业污染是典型的负外部性问题,乡镇工业对环境污染的损害成本没有反映在到自己的生产过程中,使得乡镇工业使用环境资源的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因此,乡镇工业将这部分环境损害成本作外部化处理。就生产的经济效率而言,要求乡镇工业的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相等。但在可以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乡镇工业不用承担生产造成的负外部性这一成本,因此会尽可能多地利用资源生产私人产品,造成环境严重污染。负外部性导致环境资源的滥用和环境污染的进一步加剧,如图2。

资料来源:朱柏铭,《公共经济学》(第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如图所示,纵轴表示价格P、横轴表示产量Q,S线是乡镇工业的供给曲线,D线是需求曲线。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乡镇工业的边际私人成本MPC要低于边际社会成本MSC,两者之差为边际外部成本MEC,边际社会成本MSC与边际社会收益MSB决定了生产的资源利用有效水平或产量,与D线相交形成的均衡点,才符合资源配置的效率要求。环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乡镇工业用不着承担治理污染的成本,并且政府缺乏对乡镇工业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所以它会继续利用资源追求更大的利润,因此乡镇工业便根据边际私人成本MPC等于边际私人收益MPB的原则,将最优产量达到Q点,此时>。问题在于,此点并非是有效率的,这是因为未将边际外部成本MEC计算在内。表明,环境资源的公共财产性质将导致乡镇工业滥用环境资源,加剧环境污染。

乡镇工业污染治理的正外部性,表现为乡镇工业采取措施治理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收益不能为乡镇工业单独获得,但乡镇工业却要独自承担环境治理的全部成本,即乡镇工业的边际私人收益MPB小于边际社会收益MSB,如图3所示。但是,乡镇工业这种有益于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的生产行为,一般无法或很难得到相应的激励或补偿,乡镇工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因此没有持续和主动采用污染治理设施,治理工业污染的动力和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乡镇工业认为无利可图,就会把产量保持在边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私人成本的那一点上,即生产的产量。此时,

资料来源:朱柏铭,《公共经济学》(第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乡镇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关键在于及时处理污染。乡镇工业是否治理污染,要在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当污染边际治理成本小于边际治理收益时,才会进行污染的治理;反之,当污染边际治理成本大于边际治理收益时,就没有治污的积极性和动力。而要治理污染,乡镇工业必须投入污染治理设施,由于乡镇工业生产能力较小,经济实力较差,无力投资污染治理设施,来治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2)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所引起的环境污染

公共物品是指那些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成员获益的物品,它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非竞争性,二是非排他性。②由于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其产权非私人所有,它的使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无法对其使用者(或破坏者)直接收费,从而也就无法排除任何人对环境的使用。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环境的这种公共物品属性容易产生“搭便车”问题,没人能够被排除,理性的人也不会为消费公共物品而承担任何费用。乡镇工业就可以把废气、废水、工业废弃物排放到公有的环境中,使得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结果造成了“共地悲剧”③的结果。

假设有两个造成环境污染的乡镇工业A和B,它们对污染了的环境有两种选择:治污和不治污。假定治污的成本为120个单位,若乡镇工业采取措施治理工业污染,则该地区环境状况能获得100个单位的收益。如上图4所示,前面的数字代表乡镇工业A的收益,后面的数字代表乡镇工业B的收益。若A、B按要求治理污染,均摊污染治理成本,则各自投入60个单位的成本,收益为100,净收益为40。若乡镇工业A采取措施治理污染而乡镇工业B没有治理污染,则乡镇工业A的净收益为—20,乡镇工业的净收益为100,则A选择不治污,(反之一样)。当A和B都未治污时,其收益分别为100和100。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乡镇工业A和B都不治污时,收益最大,所以说,无论乡镇工业A或者B是选择治污还是不治污,其另一方的最优决策都是不治污,该问题的最优均衡即为(不治污,不治污),即收益为(100,100)。

以上乡镇工业之间的行为决策属于典型的“搭便车”行为,若政府没有采用严厉的措施来控制和管理乡镇工业的“搭便车”行为,理性的乡镇工业会大肆利用免费的环境资源,增加自己的收益,而不会去投资环境污染的治理,从而造成环境资源被破坏,环境被污染。

注释:

①袁平.农业污染及其综合防控的环境经济学研究——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②马中.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③哈丁.公地的悲剧[J].学科,1986.

参考文献:

[1]张廷银.乡镇工业发展中环保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5.

[2]马歇尔著,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M].华夏出版社出版,2005.

[3]刘凌波.乡镇工业发展与环境经济的利益博弈探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8.

[4]曹东,王金南.中国工业污染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5]马中,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王金南,邹首民,洪亚雄.中国环境政策(第二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7]哈丁.公地的悲剧[J].学科,1986.

[8]温宇.遏制我国乡镇企业工业污染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

第5篇

摘要:本文通过1990―2013年数据以及构造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建立计量模型,以此分析福建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且环境质量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而不断恶化。

关键词:产业结构;环境污染;主成分分析

一、引言

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普遍关心的话题。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有: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研究

国外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围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展开。Grossman和Krueger于1991年首次验证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他们利用GEMS的城市大气质量数据发现二者呈现出一种“倒U形”关系。Panayotou(1993)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了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此后,国外许多学者通过不同的污染指标和分析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结论,Friedl和Getzner(2003)发现二氧化碳和人均GDP呈现N型曲线,Martin Wagner(2008)发现二者呈单调递增关系。

国内的多数研究是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验证,证明其是否存在以及呈现何种曲线关系。赵细康等(2005)研究发现环境库兹尼茨曲线的这种典型的倒“U”形曲线关系在中国并不存在。梁云等(2014)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来衡量环境质量,他们发现这两者是明显的“倒U型”关系。而高宏霞等(2012)分析发现只有工业废气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这两个指标与人均GDP的关系符合“倒U形”关系。

(二)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研究

不同的学者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持有不同的观点。一方面,有学者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加深,环境污染的程度将加深。赵雪雁(2007)、余晓娟(2010)分别以浙江省、甘肃省为研究对象,都指出影响污染物排放的重要因素是产业结构变化,其中第二产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尤为显著。聂小桃(2012)认为造成广州市水环境、固体环境和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

另一方面,黄孔融和王国聘(2008)在研究中指出第三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很容易被人遗忘,但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将显著增加。王芳(2008)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能显著影响环境质量的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不是第二产业。

综上所述,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于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但将经济增长水平与产业结构结合起来的研究却不多,而且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的类似研究更为少见。因此,本文利用福建省经济与环境数据来揭示福建省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二、福建省环境质量概况

环境质量的好坏通常用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来衡量,其中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和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

图11990年―2013年福建三大污染物排放量

数据来源:2014年福建统计年鉴

根据可获得性数据可知不同污染物具有不同情况:(1)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11年前持续增长,但2011年后明显下降。(2)工业废气排放量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从1997年开始增长势头迅猛,是排放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污染物,这严重威胁着福建省的空气质量。(3)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6年以前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2006年后有所下降。(4)工业烟粉尘的排放量近年来则保持平稳,变化不大,且处于较低水平。(5)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是所有污染物排放量中呈现下降趋势的,而且下降趋势是明显的,由1990年的4238万吨下降至2012年的016万吨。从总体上看,福建的环境问题依然较为严重,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三、环境污染综合指数

本文基于数据可获得性选择工业废水排放量(gs)、工业废气排放量(gq)、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gl)、工业烟粉尘排放量(gyf)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gg)共5个指标作为环境污染单项指标,其原始数据均取自1990-2013 年的《福建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年鉴》。

由于指标数据之间存在的相关性,使我们不能简单的用原始指标来分析EKC曲线的图形特征。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我们并不是从单个环境指标变量出发,分析其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样得到的结果是片面的;另一方面,如果将各个环境污染原始指标不加处理,直接纳入经济环境模型之中,由于指标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的存在,会使我们的分析结果不准确。鉴于以上分析,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去除原始指标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将5个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指标综合为一个指标来分析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其解释能力大于单项环境污染物排放指标。设E来表示环境污染综合指标。

根据SPSS运行过程可知,前2个主成分解释了全部方差的87193%,这说明前2个主成分足以代表原来的5个指标。设分别用E1和E2表示这2个主成分。接下来计算前2个主成分的系数,可得两个主成分的线性组合如下:

E1=0514×gs+0493×gq+0499×gl -0253×gyf -0425×gg

E2=0214×gs+0198×gq+035×gl+0775×gyf +0439×gg

接着计算污染综合指数E,如下:

E=0730 E1+0270 E2

在现实情况下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是不可能为负数的,但在计算过程中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中出现负数的现象,因此本文根据许正松等(2014)的方法,采用离差标准化法以消除负数现象。计算结果如下图所示。

福建省整体环境污染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1997年,这期间环境污染指数保持稳定,且低于03。第二阶段,即1998―2005年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在第三阶段,即2005―2013年,环境污染指数又趋于稳定,但可以看到这阶段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明显高于第一阶段,均超过07。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假定

本文采用计量模型分析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对环境的影响。其中,以人均GDP 为自变量,以环境污染综合指标为因变量。本文用三个指标来度量产业结构,分别是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以及第三产业比重,其原始数据均取自1990-2013 年的《福建省统计年鉴》,构造估计模型如下。

Et=β0+β1lngdpt+β2(lngdpt)2+β3(lngdpt)3+β4lnint+β5 lnzint +β6 lndst +β7Xt+Ut

其中,Et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lngdpt为人均GDP的对数,lnint为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的对数,lnzint为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对数,lndst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对数,Xt为影响环境污染指标的其他控制变量,ut为残差项,β为参数,t为时期。

对于估计模型,其图形的特征均由变量前系数的取值(正、负、或零)所决定,根据数学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如果β1>0,β2=β3=0,表明环境污染程度随经济增长呈线性上升趋势,污染程度会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恶化;

(2)如果β10,β3=0,则曲线为“正U型”,即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先好转再恶化;

(3)如果β1>0,β2

(4)如果β1>0,β20,则曲线呈“正 N 型”特征,即环境污染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先提高,然后下降,最后提高;

(5)如果β10,β3

(6)如果β1

(7)如果β1=β2=β3=0,表明经济增长对环境没有影响,这种情况否定了任何形式的 EKC 曲线的存在。

本文选择的控制变量是环境政策。本文用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额占当年GDP的百分比来度量环境政策,它对污染程度的影响预期为负。

(二)模型估计结果

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1。

表1结果显示:

(1)β1>0,β2

(2)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对环境污染显著为正,即环境质量随着工业的发展而不断恶化。从结构上看,重工业占比的增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显著为正,这说明随着重化工业比重不断加大,污染将愈发严重。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系数为显著负值,表明福建省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对改善环境有帮助。

(4)控制变量的系数不显著,这有悖于理论预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环保投入只有占到GDP的1%到15%才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而要使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则需达到3%。但是福建省1990-2013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2007年以后,其值都低于02%。因此该系数不显著。

五、结论

本文利用福建省1990-2013年相关数据验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在产业结构中,环境质量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而不断恶化,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作者单位: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Grossman.G.M.,Krueger.A.B.,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J].Working Paper,1991,3914.NBER,Cambridge MA.

[2]Panayotou.T.Empirical Tests and Policy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t Differem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z].ILO Working PaperWP238,Technology and Employment Programme,Geneva,1993

[3]Friedl.B,Getzner.M.Determinants of CO2 Emissions In A Small Open Econom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5)

[4]Martin Wagner.The Carbon Kuznets Curve:A Cloudy Picture Emitted by Bad Econometrics [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8(30)

[5]彭水军,包 群.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时序数据的经验分析(1985-2003)[J].当代财经,2006(7).

[6]赵细康,李建民,王金营,周春旗.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在中国的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05(3).

[7]高宏霞,杨 林,付海东.中国各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与预测――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2(1).

[8]赵雪雁.甘肃省产业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第4期.

[9]余晓娟.浙江省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关系研究[D].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聂小桃.广州产业结构演变与环境质量关系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2.

第6篇

关键词:污染排放量;工业增长;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逐渐步入中后期阶段,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近年来中国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尤其是以持续雾霾天为代表的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地刺痛人们的神经。在此背景下,“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鉴于工业污染是中国环境污染的主体,因此,深入研究工业污染与工业增长的关系,有望为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Grossman和Krueger(1991)通过深入研究多个国家与地区经济增长与水污染排放量、空气污染排放量的关系后,首次提出人均GDP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的观点,这条倒“U”型曲线也被称作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Bruyn和Opschoor(1998)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新西兰1960年~1993年期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与人均GDP的P系,得出这三者与人均GDP均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不过,Shafik(1994)选取了10种衡量污染排放量的指标,构建了一个包括149个国家1960年~1990年的面板数据,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研究结论表明,人均GDP与城市烟雾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其他污染排放量与人均GDP间则并未呈倒“U”型曲线关系。

国内同样有许多学者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群和彭水军(2006)运用中国1996年~2002 年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在加入环保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与贸易开放等变量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的方式考察了中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除工业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外,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常宁和李娜(2010)运用线性模型、二次模型、对数线性模型、对数二次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上海市1981年~2007 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COD 排放量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发现,在这一时期内,上海工业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唯一。高宏霞等(2012)以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与二氧化硫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的指标,以人均GDP作为度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利用中国2000年~2009年31个省级地区的数据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在中国成立进行验证,他们的研究结论显示,样本期内,二氧化硫、工业废气与人均GDP呈倒“U”型曲线关系,工业粉尘与人均GDP呈线性关系。

通过文献梳理可知,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有关工业污染与工业增长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偏少,尤其是对近年来中国各省份工业污染与工业增长间关系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鉴于此,本文运用中国31个省级地区(香港、澳门除外)2004年~2015年的面板数据,选取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作为衡量工业污染程度的指标,选取人均GDP作为衡量工业增长的指标,对工业污染与工业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将各省级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与实证得出的污染拐点值进行比较,以反映各地工业污染与工业发展的差异。

二、 实证分析

1. 实证模型设计。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学含义是: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时,人们更加重视经济增长而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因此,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污染排放量会不断增加进而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不过,在人均收入提高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开始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在这一阶段,污染排放量会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逐步减少,使得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改善。鉴于此,本文采用如下简约形式的面板回归模型对中国工业污染与工业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式(1)其中,Y表示工业污染排放量,X表示人均GDP,u代表随机扰动项。

由方程(1)的形式可知,工业污染排放量与工业增长间的关系会因解释变量系数值的不同而不同。具体来说:如果解释变量一次项及其平方项的系数都为零,则工业污染排放量与工业增长的关系表现为一条水平线;如果解释变量一次项系数大于零,解释变量平方项系数为零,则工业污染排放量随着工业增长而单调递增;如果解释变量一次项系数小于零,解释变量平方项系数为零,则工业污染排放量随着工业增长而单调递减;如果解释变量一次项系数小于零,解释变量平方项系数大于零,则工业污染排放量与工业增长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如果解释变量一次项系数大于零,解释变量平方项系数小于零,则工业污染排放量与工业增长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

2. 数据的选取与说明。综合考虑数据的可得性、一致性与可更新性,本文构造了一个包含中国31个省级地区(香港、澳门除外)2004年~2015年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中国各个省级地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Soild)作为衡量工业污染程度的指标,单位为万吨;参照经典的工业化理论,选取中国各个省级地区历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作为衡量工业增长的指标,根据各个省级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年末人口计算,单位为万元/人。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利用GDP平减指数将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调整为2004年不变价。文中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各个省级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年末人口数据均来自为历年《中国统计年鉴》,GDP平减指数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

3. 实证结果分析。本文选取的是中国各个省级地区的数据,考虑到各个省级地区工业增长与工业污染水平存在异质性,本文采用固定效应估计法对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下:

式(2)中各变量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由式(2)中解释变量的一次项与二次项系数可知,中国各个省级地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与工业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利用式(2)中解释变量的一次项与二次项系数还可以进一步计算出倒“U”型曲线的拐点位于人均GDP为5.742万元/人的临界值处。这一数值的经济学含义是:当人均GDP低于5.742万元/人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随着工业增长而同步增加,即工业增长会引起工业污染的增加,进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当人均GDP突破5.742万元/人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又会随着工业增长而不断下降,即工业污染随着工业增长而降低,环境质量随工业增长而得到改善。

将上述环境拐点与中国31个省级地区实际人均GDP进行比较可知,到2015年,天津、北京、上海与江苏这4个省级地区的实际人均GDP分别为7.078万元/人、6.982万元/人、6.805万元/人和5.769万元/人,均突破了5.742万元/人的环境拐点,步入工业污染随工业增长而逐步减少的“双赢”阶段;但剩余的27个省级地区实际人均GDP均未突破环境拐点,尚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半部分,特别是贵州、云南与甘肃2015年的实际人均GDP分别仅为1.957万元/人、1.889万元/人和1.715万元/人,与5.742万元/人的环境拐点相去甚远。这说明中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随工业增长而不断增加的阶段,面临工业污染随工业增长而日益增加的困境,这也是近年来中国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

4. 模型的稳健性检验。为了检验用固定效应估计法回归上述模型的稳健性和合理性,本文运用随机效应估计法对上述模型进行重新估计,估计结果如下:

式(3)中各变量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由式(3)中解释变量的一次项与二次项系数同样可知,中国各个省级地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与工业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这说明从计量经济学角度看,设定工业污染排放量与工业增长间的关系为二次函数关系是合理的。但为了检验用固定效应估计法回归上述模型是否是稳健和合理的,我们需进一步借助Hausman检验对上述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优劣进行评判。Hausman检验的原假设是随机效应模型是正确模型,如果Hausman检验结果接受原假设,说明随机效应估计量比固定效应估计量更有效,应采用随机效应估计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如果Hausman检验结果拒绝原假设,则说明随机效应估计量是不一致的,但固定效应估计量仍是一致的,应采用固定效应估计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本文Hausman检验结果见表1,表1显示三种Hausman检验形式的统计量分别为41.45、15.36和15.94,对应的p值均小于1%,表明三种Hausman检验结果均强烈拒绝原假设,这意味着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得出的估计量是不一致的,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得出的估计量仍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判定本文采取固定效应估计法回归上述模型是稳健与合理的。

三、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本文运用中国31个省级地区(香港、澳门除外)2004年~2015年的面板数据,选取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作为衡量工业污染程度的指标,选取人均GDP作为衡量工业增长的指标,对中国工业污染与工业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各个省级地区工业污染与工业增长间存在明显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拐点位于人均GDP为5.742万元/人的临界值处。这表明当人均GDP低于5.742万元/人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随着工业增长而同步增加,工业增长会导致工业污染的增加;当人均GDP突破5.742万元/人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又会随着工业增长而不断下降,工业增长会使得工业污染水平下降。将环境拐点与中国31个省级地区实际人均GDP进行比较可知,到2015年,天津、北京、上海与江苏这4个省级地区的实际人均GDP分别为7.078万元/人、6.982万元/人、6.805万元/人和5.769万元/人,均突破了5.742万元/人的环境拐点,步入工业污染随工业增长而逐步减少的“双赢”阶段;但剩余的27个省级地区实际人均GDP均未突破环境拐点,尚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半部分,特别是贵州、云南与甘肃2015年的实际人均GDP分别仅为1.957万元/人、1.889万元/人和1.715万元/人,与5.742万元/人的拐点值相去甚远。这说明中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产量随工业增长而不断增加的阶段,面临工业污染随工业增长而日益增加的困境,这也是近年来中国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

2. 相关建议。中国正处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但是当前中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工业污染随工业增长而不断增加的发展阶段,因此,中国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降低工业污染排放水平,以尽快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

(1)因城施策,平衡地区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存在较大区域差距的大国,中国必须因城施策,在地区发展与环境保护间找到平衡c。具体来说,对于浙江、广东、福建等东部发达地区,既要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政策,又要积极发展低碳、环保产业,以最小的代价和成本尽快迈过环境拐点,步入工业污染随工业增长而逐步减少的“双赢”阶段;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环保目标可以设定的比东部地区低一些,以在适当提高污染容忍度的情况下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另外,对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具有良好生态禀赋的地区,还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生态农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的方式平衡地区发展与环境保护。

(2)绿色发展,促进工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与清洁生产是中国应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恶化的根本举措。因此,中国应以绿色制造与清洁生产试点为抓手,积极引导工业企业走上绿色制造与清洁生产之路,并通过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体系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协调工业增长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

(3)减少排污,弥补环境保护短板。目前,中国工业领域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空间,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可以综合运用财政资金支持及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企业通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采用先进生产技术与设备等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与此同时,通过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加快节能环保产品推广步伐,在全社会树立绿色消费观念,用消费模式升级倒逼生产方式转型,进而加快补齐环境保护短板,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完善治污,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快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建设步伐,尽快建立企业排污许可制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加强环保部门对工业污染的监督、建立违法排污企业黑名单、对未达标企业严格实施限期整改等方式加快完善污染治理体系,以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增进民生福祉。

参考文献:

[1] 包群,彭水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世界经济,2006,(11):48-58.

[2] 高宏霞,杨林,付海东.中国各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与预测――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2,(1):52-57.

[3] 常宁,李娜.上海市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关系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4):84-91.

[4] 张陈俊,章恒全.新环境库兹涅次曲线:工业用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 24(5):116-123.

[5] 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 2010,(5):37-47.

[6] 赵细康,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在中国的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05,3(3):48-54.

[7] 钟茂初,张学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及研究的批评综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2):62-67.

[8] Bruyn, S., Opschoor,J.Economic growth and emissions:Reconsidering the empirical basis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5(2):161-175.

第7篇

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了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深,化肥、农药的施用土地产出的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最大的。这两类污染在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巨大的威胁。

二、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基础设施的不管制的不健全,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严重的“脏乱差”:每年产生的约为1.5亿吨的乡村生活垃圾几乎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3000万吨的乡村生活污水几乎直排,使乡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然而,在我国乡村现代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并经济的而,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却在与日俱增。

三、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乡村自然经济的,乡村工业化上是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环境污染,加大了治理的,还污染危害直接到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我国乡镇企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污染物率也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率。

我国乡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环境污染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小污”成“大害”,给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的负面。为此,应当如下措施:

1、环境立法,健全乡村环境管理机构,环境保护职责权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乡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考虑。

2、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城乡分治使城市和乡村间着严重的不公平。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长期,把污染防治投资几乎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乡村扩散,而乡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那一世

3、强化扶持,乡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应对乡村和规模的企业污染治理,制定的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规模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

4、科学的治理模式,乡村污染治理。乡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不同于城市、工业企业的污染,简单的套用其污染治理模式,要在其治理模式上改革创新,以乡村环境污染的治理,进而污染治理的率。

第8篇

关键字:大气污染治理 规模效应 结构效应 技术效应 工业废气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就令全世瞩目。但在工业发展的同时,大气环境的受破坏程度却在与日俱增,特别是在粗放的重工业发展模式下,工业废气没有得到正确的处理,大气污染现象十分严重,酸雨等空气污染所导致的灾害甚至已经成为了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主要因素。为了对大气污染现状进行有效治理,避免环境污染对人们带来灾害,需要从大气污染治理中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等影响治理效果的基本因素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比如说工业废气处理的控制,产业结构的改变,人们环保观念的转变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低等等。而从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上来分析,影响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的因素包括了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等多个方面。

1.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即是指工业生产中的工业发展规模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所造成的影响。一般来说,规模效应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并没有非常显著的正面影响,甚至会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一些以工业为经济增长核心产业的地区,规模效应十分突出,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能够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可能会使得工业废气的排放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从而让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大气污染的治理过程中,一般需要忽略或者抑制规模效应,让规模效应不会对污染治理的进行造成阻碍,更有利于对工业废弃的控制。

2.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指的是工业的产业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所产生的影响,通过产业结构的改变,可以让大气污染的治理效果发生较大程度的改变。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每年工业废气排放量最大的地区主要是一些有着较久工业发展历史的老工业区,比如说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特别是在一些重工产业中,生产经营往往需要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如果不在排放前进行处理,则对大气环境会造成更大程度的污染。而在大气污染的治理过程中,结构效应即是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后对污染情况改变的一种直接体现形式,对污染的治理效果能够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通过当地经济发展模式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工业结构模式从重工业向轻工业转变的方式,可以让大气污染情况得到一定的控制。比如我国现今许多工业城市为了治理大气污染,就会将传统的,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转移到周边地区,通过对城市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改变来实现对当地大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3.技术效应

技术效应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工业生产工艺、废气排放前的处理技术、当地相关部门对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等等,是当今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最常考虑到的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就是受到技术效应的影响。随着当今环保工业生产流程的逐步完善与改进,从技术上可以让大气污染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许多地方每年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比如说在原油生产工业中,脱硫加氢技术成为了生产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已经列入了工业企业生产的相关法规,对大气污染的治理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正面影响。

通常来说,在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中,技术效应对大气污染所治理产生的正面影响作用最大,其次为结构效应,而规模效应则一般对大气污染治理没有正面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负面影响。

二、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建议

根据对大气污染治理中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等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制定治理措施的要点,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有效的可行性建议。在不同影响效应的分析基础上,针对于我国工业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粉尘等物质的现状,可从多个方面对大气污染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首先,从工业生产技术上完成减排与排放前处理的工作。从政府部门入手,转变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放缓经济发展的速度,将减少工业废气排放的生产工艺与废弃处理技术作为研究的重心,在新技术领域投入资金,让工业生产的技术以及设备上能够保障废气的少量排放或者经处理后排放。其次,改变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评判增长水平的标准,不将工业所带的经济水平增长作为单一的标准,还需要对工业生产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看作经济增长评价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大气污染的治理。最后,从控制结构效应的角度入手,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轻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让工业生产中所造成的大气污染降到最低。通过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结构的合理调配与控制,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在当今生态环保生活模式深入人心的基础条件下,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何控制大气污染,恢复大气环境,成为了当今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由于技术效应对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通常为了保障大气污染的治理效果,可以从技术效应角度入手,优化工业生产的技术与设备,完成从粗放式发展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岳立. 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学分析[D].兰州大学,2011.

[2]应瑛,杜伟杰. 国内外大气污染治理的典型做法及启示[J]. 浙江经济,2013,15:22-23.

[3]王春玲,付雨鑫. 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困境与政府路径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 生态经济,2013,08:144-148.

第9篇

摘要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发展模式粗放并缺乏有效环境监管,导致工业污染场地数量多、潜在环境风险高,管理形势十分严峻。相比于水、大气污染防治而言,工业场地污染防治面临着认识与能力不足、法规标准缺乏、责任难落实、资金无保障等诸多困境。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工业场地污染防治存在的困境,在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污染场地管理的历史经验和我国部分地方省市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基于“防新增、明已有、治突出、控长远、净开发”策略的综合污染场地风险防控体系的路线图构想,并设计提出具体实施且亟需开展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 工业场地;污染防治;土壤修复;风险防控

工业污染场地是指经过调查和风险评估后,确认污染危害超过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工业场地。工业污染场地主要是由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及三废排放的长期累积、废水废液偷排、漏排、固体废物的不规范堆存处置以及突发环境事故造成的。相对于大气、水的污染防治而言,场地污染防治在我国是一新兴领域,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法规、管理规则、责任、资金、技术等一系列问题,亟待开展顶层设计,系统地开展场地污染防一控一治工作,切实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我国工业场地污染现状

废弃工业场地数量巨大,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以及国家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及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等工作的部署实施,大量工业场地被废弃或用于商业开发。据不完全统计,2001-2014年,全国有十多万家企业关停或搬迁,遗留下大量重污染的搬迁企业场地,相当一部分属于污染场地。2014年4月《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显示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在调查的81块工业废弃地的775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4. 9%,主要污染物为锌、汞、铅、铬、砷和多环芳烃。

工业污染场地环境危害突出,治理修复难度大

工业污染场地危害集中表现在危害人居安全、危害职业安全、污染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稳定四个方面。工业污染场地环境安全隐患突出,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同时也影响了国家产业布局调整和城镇化建设,已成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导火索。近年来陆续出现了关停搬迁企业场地再开发时施工工人中毒、兰州自来水污染、关停搬迁企业原址新开发小区业主集中抗议等一系列危害公众健康、饮用水安全及社会稳定性的事件。与此同时,一些污染物在土壤中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很难自行消除,且具有累积性和不可逆性。若不及时采取风险防控或治理修复行动,随着时间推移,存在场地污染范围扩大、变深的风险,将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未来的治理成本也将逐年增加。

我国工业污染场地管理面临的困局

目前工业污染场地带来的看不见或潜藏的风险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加强污染场地管理势在必行。但是,我国工业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面临诸多难题。

工作基础薄弱

我国政府、企业和公众对于污染场地问题的严重性、风险防范的紧迫性及任务的艰巨性普遍认识不足。现有环境管理制度及日常环境监管中对场地风险防范考虑不足,缺乏场地环境监管体系及相应的配套措施;企业缺乏场地主体责任意识,日常生产中缺乏场地污染防范措施,存在超标排放、偷排漏排、固体废物堆存处置不规范等现象;公众对场地危害认识不足,难以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我国污染场地还处于底数不清、状况不明阶段,管理部门对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类别、污染程度、扩散范围、治理状况、开发再利用情况等都缺乏了解,大体呈现开发一块管一块的被动应对状态,工作基础薄弱。耗时5年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限于财力只能对大尺度的士壤污染状况有所反映,对于个案性很强的场地污染获取的信息有限。

基本制度缺失

我国至今尚未有一部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项法律法规,场地管理相关规定文件多为意见、通知,且条文多为原则性、粗线条式的描述,法律强制力不够。环境管理部门缺乏管理依据和管理手段,监管受限。

污染场地管理的基本制度缺乏上位法支撑,场地污染的责任判定体系未细化,责任追究缺乏操作性;污染场地底数不清,缺乏污染场地档案备案及清单动态管理制度;缺乏可持续的资金筹集机制,无法保障场地调查评估与治理修复工作的开展。

监管不明,产业发展无序

在污染场地管理方面,监管主体、监管层级和各自监管责任不明确,污染场地流转、再开发缺乏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地方污染场地再开发管理实践中,环保、规划或国土部门是污染场地监管主体的情况均存在,管理部门多元但缺乏有效的联合监管机制;在管理层级上,省级、市级甚至县级环保部门负责场地治理修复监管的情况也都存在,监管水平差异明显。场地管理与环评、环保验收等现有制度缺乏有效衔接,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在场地修复行业管理方面,缺乏对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资质和信用的管理,缺乏适用的技术、设备、药剂,加之起步阶段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的不健全,行业呈现大企业恶性竞争,小企业能力不足,从业者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乱象,治理修复变身污染搬家工程,严重影响了环境修复战略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技术支撑薄弱

20 14年7月起5项场地系列环保标准开始实施,调查、评估、监测和修复方案编制等过程有了原则性指导,仍然缺乏风险筛选值、修复验收、修复环境监理、长期管理、修复技术筛选与评估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导则等技术文件,污染场地技术标准还未形成体系,尚不足以支撑场地调查评估与治理修复实际工作的开展。

场地调查评估技术力量薄弱,行业从业人员经验少,专业素质有待加强:缺乏技术、经济可行、成熟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现有科研成果与管理、应用脱节,治理修复设施和药剂国产化率低,修复技术筛选体系未建立,缺乏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示范工程,现有的技术支撑难以满足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工作全面开展需求。

责任难落实,修复资金无保障

责任难以界定,尤其难以追溯历史污染者,是污染场地风险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最大困境。现有的污染防治法规体系中,对于界定场地污染者尤其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场地污染者,污染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以及修复过程和结果的法律责任认定问题均无明确规定,再加上我国企业多经历产权变更或改制重组,“谁污染,谁治理”在污染场地管理中很难落地。

污染场地的治理修复需要全面考虑受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治理,耗资巨大。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尚不能保障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的经费筹措,缺乏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对于一些高地价的城市,高昂的场地修复费用被消化在土地流转的费用中,由地方政府、开发商和购房者共同埋单。对于低地价、历史遗留的无主场地,这种方式将难以适用。

场地污染综合防治的路线图构建

场地污染防治总体思路设想

工业场地污染防治核心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新建、在产和退出角度严防工业企业新增场地污染;二是保障污染场地再开发的环境安全;三是控制已有且暂不开发的污染场地环境风险,优先开展位于环境敏感区场地的污染阻隔和治理修复。

基于以上考虑,提出以下工业场地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的总体设想(图1):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改善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和建设良好人居环境为目标,以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城镇布局为契机,坚持一个核心,用好两个抓手,围绕三条主线,强化四重保障,落实五项策略。即:以构建一个综合的污染场地风险防控体系为核心,以落实责任体系和社会监督为两个抓手,以在产场地、闲置场地和再开发场地环境管理为三条主线,以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创新市场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大信息公开为四重保障,以“防新增、明已有、治突出、控长远、净开发”为策略,逐步实现工业企业场地污染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历史遗留的高风险污染场地和环境敏感地区场地污染得到初步控制,新增城市建设用地环境安全得到切实保障,防一管一治统筹,扭转我国场地污染被动应对的局面。

具体实施建议

加强场地污染防治工作需标本兼治,分轻重缓急推进。立足于“防新增、明已有、治突出、控长远、净开发”的基本策略,建议从以下五方面逐步推进工作,落实场地污染综合防治体系。

一是建章立制,推进管理体系构建。加快“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编制,实现法规政策和体制机制上的突破,加快责任界定及终身追究、资金筹集、场地流转强制调查评估、多部门联合监管、污染场地档案、修复环境监理、第三方验收、修复场地后期管理、场地信息备案及信息公开等基本制度建设,初步建立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框架体系和基本法规制度。

二是排查摸底,锁定优先管控对象。筛选易造成场地污染的高风险行业类别,以其为重点排查对象,针对在产及拟搬迁企业场地和已关停、搬迁、破产企业场地,分类、分步开展场地环境污染状况排查;形成潜在污染场地清单,构建污染场地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基于场地环境风险初步评估建立污染场地优先管理名录,对环境风险较大的场地集中资源优先采取风险防控措施。

三是着眼预防,加强在产企业监管。严格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皮革制品、造纸、石油煤炭、化工医药、化纤橡塑、矿物制品、金属制品、电力等高风险行业在产企业的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督促企业建立完善的包含污染预防、事故应急和风险评估的场地污染预防预警体系。监督落实已有环保政策要求,排查环境风险源,加强在产企业监管,防范新增场地污染。

四是试点示范,促进行业能力建设。选择有基础、有意愿、有成效的地区,开展污染场地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和治理修复示范工程,建立相关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提升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能力;开展污染场地调查评估、治理修复、修复监理、修复验收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从业单位及从业者专业素质,推动社会主导的行业规范化管理工作;提出有利于污染场地环境监管的相关金融、税费、价格等经济政策,促进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国产化技术、设备、药剂的研发推广,推动场地修复行业发展。

五是重点启动铬渣、POPs及位于环境敏感区的场地风险防控工作。针对环境隐患大,影响群众健康的历史遗留铬渣场地、POPs场地和位于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的污染场地优先启动风险管控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从源头减少铬渣、POPs等环境隐患大场地的产生和加重;针对当前不同规划用途、不同风险程度的场地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用于最迫切需要风险管理和修复的场地;土壤、地下水统筹考虑,开展治理修复示范工程,以试点先行引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环境隐患大的污染场地的风险防控工作;实施铬渣、POPs等环境隐患大的场地治理修复后的后期风险管理,有效保障环境安全。

主要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污染场地术语(HJ 682-2014)[S].2014.

[2]谢剑,李发生,中国污染场地修复与再开发[J].环境保护.2012 (2-3):15-20.[3]骆永明,中国污染场地修复的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 (3):1-6.

[4]姜林,钟茂生,张丽娜,等.基于风险的中国污染场地管理体系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4,36 (8):1-10.

[5]周友亚,颜增光,郭观林,等,污染场地国家分类管理模式与方法[J],环境保护.2007 (10):32-35.

[6]余勤飞,侯红,白中科,等.中国污染场地国家分类体系框架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2013 (12):228-234.

[7]李发生,张俊丽,姜林,等,新型城镇化应高度关注污染场地再利用风险管控[J].环境保护,2013 (7):38-40.

[8]骆永明. 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及预防、控制和修复策略[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31(12):27-31.

[9]余立风,丁琼,程天金,等.发达国家如何做污染场地环境监管[J].环境保护,2012 (2-3):28-30.

[10]王佳,张亚平,戴喆秦,等.污染场地风险等级评估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2013 (7):55-56.

[11]陈梦舫,我国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重金属修复技术综述[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 (5):327-333。

第10篇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在另一方面技术的附加产生物也可能带来新的环境污染,这些成为人们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尚且不完善,人们没有意识到环境对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缺乏完备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随意的将有害物质不加处理就排放到环境中,长期的循环积累,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和公害事件。目前对于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我国也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包括水污染防治法、空气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等,但是环境污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潜伏期长、累积性等,很多环境污染和公害事件的最终爆发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因此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实际的环境污染和公害防治措施的实施中,是环境污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潜伏期长、累积性等,很多环境污染的最终爆发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因此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实际的环境污染和公害防治措施的实施中,强制干预带来的环境治理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好好利用人们群众监督的力量,造成了很多企业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而且后期污染治理的效果也并不显著。

2.常见的环境污染和公害问题

2.1空气污染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空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工厂排放的废气粉尘、汽车尾气、火力发电、化工厂废气排放、钢铁冶炼、城市垃圾焚烧等都是导致空气污染严重的重要源头。污染气体的排放在空气中会形成酸雨落下来,对于建筑物、农作物、树木等都有严重的腐蚀性,同时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合物,经过长时间的光照容易形成光化学烟雾,对人的呼吸道和肺功能有很强的刺激性,长时间的吸入人体中,会对人的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化工燃料的被广泛使用,生产过程中燃烧排放的废气粉尘会让大气的能见度降低,粉尘颗粒漂浮在空气中导致经常出现雾霾天气,严重影响到城市的交通、人们的生活等。

2.2水污染现代工业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任意排放了大量的工业废水,而且浓度普遍较高、污染性强、扩散性大,这些工业废水大多未经处理就任意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使得本来干净的水源受到严重的污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发展,家庭排水量在废水排放量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并且由于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的不完善,这些日常的家庭排放通常也是直接排放到地下管道,再流向河流。乡村郊区农业生产发达,但是由于过量的使用农药、废料以及大量养殖场的排泄物,随着雨水的冲刷或者直接排放到地表水中,带来严重的水体污染。

2.3噪声污染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噪声污染也变的越来越严重,涉及到各个领域。目前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四大污染之一,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噪声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建筑噪声、社会噪声。由于社会的发展,机动车辆、飞机等大量运输工具的使用,使得交通噪声的污染变的日益严重,也成为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而社会生活噪声波及的范围广、来源复杂,虽然这些噪声的噪声级不高,但是因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人们对此类噪声十分敏感,甚至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3.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的措施

3.1对于空气污染的防治工业生产作为空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应当加强在工业生产方面污染排放达标的监督,并且对在节能环保、回收处理废气污水排放做出贡献的企业进行奖励措施。对于常年污染性大、效益差的企业进行整顿,鼓励企业不断调整能源使用结构,从空气污染的来源进行预防措施的实施。对于尾气排放量大的机动车辆应当令其改装,从而降低废气的排放量,并且应当加快汽车燃料和汽车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进程,可以长期有效的改善汽车尾气排放量大的问题。加强城市的植被绿化也是降低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手段,应当在城市中多空气污染的地段投入资种植易吸收污染的植物,做好城市的绿化工程建设。

3.2对于水污染的防治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是水污染防治的一条有效途径。应当不断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备和提高污水处理技术,对于人们日常家庭生活排放的废水进行统一处理排放,大大的减轻了水体自净的压力。在工业废水排放方面,应当加强工业生产中无污染生产、清洁生产技术,以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等措施,力求在工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做到污染的最小化。对于污染型乡镇企业的应当大力推广污染处理技术和设施,并且农业生产中呼吁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转而使用有机肥料、天然肥料等。

3.3对于噪声污染的防治对于噪声污染的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包括噪声污染的来源、噪声传播的途径、噪声的接受者。对于噪声污染来源的控制是防治噪声污染的根本途径,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工艺和操作方式的改进、生产设备设计的改善,降低机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噪声等都可以在源头上控制噪声污染的产生。在传播途径上对噪声污染进行防治也是十分有效的,可以科学规划工业区、居住区的分布等,将噪声级别大的工业生产设备远离密集人口的地方,并且在噪声传播的途径中采用隔声、消声、吸声等有效防治技术。在噪声污染接受者方面也应当做好自我防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隔音耳机以及在装潢中使用隔音建筑材料等。

4.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工程建筑规划;环境保护;因素;分析

1环境保护观念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绿色环保的工程建筑理念必须融入到工程建设中去。可持续发展理念才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工程建设中无论何时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工程建设规划必须建立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结构实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加注重工程建筑的环保问题,因此,工程建筑规划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建筑的设计研究。在工程建筑过程中,可以在建筑设计、建造、使用过程中使用新型绿色环保的材料,减少建筑工程材料对人类身体、环境产生的危害。

2环保建筑材料在工业建筑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工业建筑中,室内装饰材料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经研究检定,甲醛是装饰材料中的主要成分之一,甲醛是一种有毒的化学品,对人类的危害极大,严重情况下容易致癌。同时,工业建筑中难免需要使用胶粘剂,这种胶粘剂中也含有甲醛化学品,并且甲醛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释放完。因此,工业建筑中应该尽量减少危害化学用品的使用,提倡环保材料的使用,减少危害产品对环境空气质量、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另外,除了甲醛这种有害物质的污染外,苯类化学用品的污染也常常出现在工业建筑中,譬如工业建筑中需要用到油漆,油漆中含有苯类有害物质,油漆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对环境污染有极大的危害。为了有效地解决工业建筑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环保建筑材料在工业建筑中的使用及推广是极其必要的。新型优质的环保材料不但能有效地改善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能改善工业建筑的环境质量。另外,有一些工业建筑的环保材料是可以反复回收利用的,这样既能节省材料,同时能改善环境的质量。因此,环保材料在工业建筑的使用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能达到绿色环保建设的效果。

3工业建筑中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

3.1施工人员缺乏绿色环保的责任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对绿色环保建设的理念早已抛之脑后。在工业建筑中,工程建筑的质量与安全才是施工企业更加注重的。在工程建筑材料的选用中,价格成为了施工企业首先考虑的因素,工业建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不能够得到施工人员思想上的重视。

3.2缺乏建筑废弃物处理的手段技术

工业生产中难免会产生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工业废渣。然而许多施工企业已经对此习以为常,不能及时地对建筑施工的技术进行改进,制定行而有效的方法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处理。在工业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量的原料消耗产生建筑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企业施工人员不能正确看待并重视,置之不理的态度导致了废弃物长时间堆放造成环境的污染问题。

3.3工业建筑施工过程的噪音污染

工业建筑中,由于大型施工机械的操作,常常会制造出刺耳的噪音。这些建筑施工产生的噪音对居民产生了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施工企业传统落后的技术设备是产生噪音污染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然而,严重的噪音问题并没有引起施工企业负责人员的重视,引发对绿色环保理念的思考和重视。

3.4工业建筑施工过程对生态平衡的问题

工业建筑施工过程中材料用品的堆放容易造成对地表农作物的破坏,长期化学用品的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程度加大,造成酸雨频繁发生的现象。同时,工业建筑施工过程若不对环境污染问题加以重视,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水土流失,泥沙大量的堆积现象。

4解决工业建筑中环境污染问题的措施

4.1工业废气、废渣、废水的处理

对于工业建筑中产生的废气问题,可以采用活性炭吸附的方式对有毒有害的气体进行处理。由于活性炭孔隙较小,比表面积大的结构特性决定了活性炭的用途,同时活性炭还能使有色的液体进行脱色,减少有色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关于废渣的产生,施工企业可以对施工设备加以改进,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材料用品的利用率,减少废渣的产生。当然,工业的建筑也可以通过从源头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减少污染物在工业生产中的排放,达到绿色生产的效果。工业建筑施工中的污水不能随意派放,施工人员应该对污水合理处理,控制污水达标后再排放,减少污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4.2在工业建筑中尽量使用环保材料

在工业建筑中,应该尽量使用环保的材料。例如:工业建筑过程中有害物质材料的作用语环保材料作用等同的话,应该优先考虑环保材料,尽量减少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危害。

4.3工业建筑中尽可能减少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已经成为工业建筑中的一大污染原因。工业建筑中施工机械化的操作产生了很大的噪音,因此,工业建筑施工过程需要引进先进的设备,减少噪音的污染。同时,工业建筑施工不应该选在人群过多的地区进行作业,施工人员可以对施工区进行隔音、消音材料的布置,并且对工业噪音设备采取降低噪音处理或者在施工设备上增加隔音罩,减少噪音对环境的污染。切记,工业施工过程尽量避免在夜间作业操作,减少对居民居住质量的影响。

5工业建筑规划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工业建筑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环境保护为目标。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就必须在工业建筑中遵循以下原则:①工业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以自然生态条件为重,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科学地对工业建筑进行规划;②工业建筑规划中需要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工业建筑的人为化,保证工业建筑的安全与舒适;③工业建筑规划中应该衡量自身的综合实力,量力而行,不能超出环境的承载范围。同时,工业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应该一味地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将环保建设的理念置之不理;④工业建筑规划中应该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6环境保护与工业结构的优化

工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环境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保护与工业结构有着直接必然的联系。在工业建筑施工中,难免会由于化学用料造成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工业建筑行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大。因此应该对工业结构进行不断地优化,以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态发展。环境问题是决定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在工业建筑规划中应该综合考虑环境保护与工业结构的关系。

7结束语

工业建筑规划中既要保证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同时也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建筑规划理念要求施工过程中要做到绿色环保建设,尽量减少有害化学用品在工业建筑施工中的使用,加强对施工技术设备的改进,对工业施工过程中的噪音进行消音、隔音装置的处理。

参考文献:

[1]吴顺平.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环保节能设计[J].住宅与房地产,2017,(3):122.

[2]王鹏,李金策.环保施工的社会意义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6,(8):140+143.

[3]郑捷.浅谈现代工程建筑中节能环保设计的应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S2):153-155.

[4]饶为国,戴邦晓.工业建筑设计中环境问题的对策[J].工业建筑,1997,(1):16-19.

[5]赵亮.建筑设计与场地层面环境[D].合肥工业大学,2006.

第12篇

摘要: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部分。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大气评价方法中可以看出,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在工业区环境影响评价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结合某工业园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工业园区;大气污染;环境评价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park the environment impact appraisal is part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rom regional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atmosphere can be seen in the evaluation method, air pollutant emission control method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industrial zone ha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The article in combination with an industrial park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s analyzed.

Keywords: industrial park; Air pollution; Environment evaluation

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识别和预测区域开发活动对区域大气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按照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事先制定出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在我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污染指数法和概率统计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灰色聚类法。而应用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方法有:标识法、环流形势分型法、物元分析法、统计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性相似优先比法等;其评价模式及理念也有所发展,也有以工业园区作为实例进行研究的。在评价方法中,结合污染综合指数分级标准、评价区域环境污染程度看,其缺点是分级标准概念不准确,无法评价区域质量的级别,缺乏区域质量的综合评价;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较低或过于分散时,计算过程中遗失的信息较多,难以准确反映质量状况。而相对区域大气环境评价的研究也较少,缺乏成熟的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也没有较多的实例可供借鉴。因此,本文以某工业园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为基础,将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例研究中,将评价与预测结合,在计算环境容量基础上,提出污染控制措施。

1 评价因子的确定

1.1 评价等级的划分

根据工业园区的定位和规划,工业园区主要分为饮料、食品加工等。各项目进园将分别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区内主要燃料以天然气和电为主,少数企业使用煤。项目排放的废气污染物主要为烟尘、粉尘、SO2。经初步估算,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烟粉尘:0.417t/h、SO2:0.12t/h。

根据等标排放量计算公式,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1)

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大气环境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0i采用《GB3095-1996》中的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Ⅱ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其中:TSP日平均值为0.3mg/m3;SO2小时平均值为0.5mg/m3。

根据各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标准计算得各污染物等标排放量为:

PTSP=1.39×108m3/h、PSO2=0.024×107m3/h;PTSP和PSO2均<2.5×108m3/h;

项目区周围地形特征为丘陵。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2008)规定,确定本项目区域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Ⅲ级。

2.2 评价因子的确定

按照《环评法》规定,评价因子为:现状评价因子:SO2、NO2、TSP;影响预测因子:SO2、TSP;总量控制因子:SO2、烟(粉)尘。

3 评价方法及模型

3.1 评价区概况

某工业园用地形状呈狭长的梯形,总规划用地面积134.01hm2。工业园区用地性质为I、II类工业区,以食品、饮料等产业为主,设立高新科技园,并规划建设相应的配套工程。

3.2 现状评价方法

1)监测方案

①监测点位布置。总共设置4个大气监测点。

②监测频率。SO2、NO2:每天监测4次,每次监测时间为1小时,各小时采样频率为:7:00~8:00、13:00~14:00、17:00~18:00、21:00~22:00。

TSP:连续5天作日平均值监测,每日两次,频率为7:00~14:00、14:00~22:00。

③监测分析方法。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的监测分析方法执行。

2)评价方法

采用单项指数法进行评价,这种方法算法简单,精度较高,效果更好。其数学模式为:

(2)

式中:Ii—i种污染物的单项指数;Ci—i种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m3);Si—i种污染物评价标准(mg/m3)

3.3 预测模型简介

1)气象因子

根据气象站多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风速1.9m/s,实测最大风速19.8m/s,盛行风多年平均频率:静风24%,西北偏北风16.1%,北风11%,西北风10%。

2)预测模型

由于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及种类复杂,每个排放点的源强也难以确定。为此,本评价采用箱式大气质量模型。

这种模型考虑多源对整个区域影响,箱式模型主要用于宏观预测区域开发活动对大气的环境影响。这里的“多源”包括污染浓度与时间的变化因素及污染物的衰减等;也对区域不同高程的大气状况进行预测,其结果与实际污染情况更相近,相比其他预测模型,更能客观地反映多因子共同作用下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3)

当式中t很大时,箱内的污染物浓度c随时间的变化趋于稳定状态,这时的污染物浓度称为平衡浓度cp,由上式可得:

(4)

式中:l—箱体的边长(m);h—箱的高度(混合层高度m);c0—初始条件mg/m3;K—污染物的衰减速度常数;Q—污染物的源强(mg/s);u—平均风速(m/s);c—箱内的污染物浓度mg/m3;t—时间坐标。如果不考虑污染物的衰减,即K=0,当污染物稳定排放时,由上式可得:

(5)

4 预测结果与分析

工业园内主要使用天然气作燃料,少数企业有可能使用燃煤,根据污染源分析结果,区域SO2排放量为169.9t/a,TSP排放量为59.93t/a。

根据箱式模式,工业园区箱体的长度l取1.15km(1150m);箱的高度h取中性平均风速混合层高度高782m;平均风速u取2.0m/s;污染物的源强Q;初始条件,选取项目所在区域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值作为计算依据,SO2:0.0453mg/m3,TSP:0.130μm。

预测的工业园区污染物浓度见表1:

表1工业园区大气污染物日均浓度预测

从表1中的预测结果看,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燃烧过程中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很小,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很小。

4.3 环境容量的确定

对大气污染物而言,区域排放总量限值可依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GB/T13201-91)推荐的A值法确定。

(6)

式中:Qak—总量控制区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万t);Si—第i功能区面积(km2);n—总量控制区中功能区总数;Cki—GB3095等国家和地方有关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与第i功能区类别相应的年日平均浓度限值(mg/m3);C0—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年日平均浓度;A—地理区域性总量控制系数(104km2/a)。

在按(GB/T13209-91)推荐A值(2.8)及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规定C0取值后,由此计算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内SO2和TSP允许排放量,见表2。

表2 SO2和TSP 允许排放量

由于工业园区排放源以低矮源为主,排放源低于15m,故SO2环境容量按低矮排放源计算结果设定:SO2按其计算值95%计,为284t/a。综上,按照本模式计算得到的工业园区SO2的大气环境容量为:284t/a,TSP为:950.2t/a。

5 污染物控制措施及建议

为避免区域开发对大气环境的破坏,园区开发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污染物控制措施,即“源头把关+末端治理+跟踪监测”的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1)严格执行政策总量控制,严把企业“入园”关口。严格进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合理分配区域环境容量,严把入区项目环境门槛关,入区企业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在总量控制的原则下,促使区域内现有大气污染企业整改污染治理措施,达标排放;对于新入园的企业,不能超过园区限定的总量,符合区域大气环境容量要求的方可入园。

(2)优化能源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对于工业区内现有以煤为燃料的企业,鼓励其进行“煤改气”工程;对于新入园企业,应严格控制新上燃煤锅炉以及以煤为能源的项目。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在宏观管理应考虑企业的环境效益,对采用先进清洁工艺,重视环境保护的企业应有鼓励的办法和措施,对破坏环境的企业应重罚直至关停。

(3)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追求经济总量时,要重视生活质量,讲究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健全企业的环保管理和监督,有计划进行监测和不定期检查且在工业园区及相关部门一定范围内通报检查结果。

(4)加强评价后跟踪监测,督促环保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大气污染物监管和治理,现有除尘等环保设备必须正常运行,除尘效率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强化生产废气的治理,达标排放。加强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管理,并督促环保措施的落实,跟踪监测环境质量,随时提出补充及环境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