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8 14:38: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植物保护的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园林绿色植物保护;城市园林
1 进行园林绿色植物保护的重要意义、根本目标以及主要特点
1.1 进行园林绿色植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主要作用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的核心问题就是可持续性发展,与此同时,园林病虫害的控制也是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绿色植物的保护工作是园林植物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方法的进一步深化,因为实行这项工作后,园林中可以降低农药以及其它有害物质的使用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环境的污染,最终保护了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园林植物保护的相关工作需要从病虫害的综合治理阶段进入到病虫害的可持续性控制的阶段。
1.2 进行园林绿色植物保护根本目标
进行园林绿色植物保护的根本目标就是能够成立以多种园林植物为范围、以多种主要的有害物种为靶标,同时以各种优化措施或者方法为主要途径的自然调控系统,并且利用乔、灌、花、草的科学合理配植,发挥以及加强园林植物自然控制因子对为害的功能以及作用。与此同时需要建立各种观赏植物的生态自然调控系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维护和保养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居住人民的生活环境,使得园林绿地中病虫害的发生以及伤害程度能够维持一个相对的动态平衡以及景观准许的标准上。
1.3 进行园林绿色植物保护的主要特征
1.3.1 园林的绿色植物保护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这项工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为出发点,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每一种防治方法都突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并且没有放弃环境的相关利益、出现不良影响以及追求片面的短期行为的情况。将实现大范围的绿化战略的整体优化调控防治以及可持续性发展作为着眼点,与此同时将原先的个体防治方式转变为整体优化的调控治理模式。
1.3.2 园林绿色植物保护工作需要一个拥有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工作队伍。要求比较先进的工作装备以及非常严格的工作标准的团队,同时以生态环境的整体效益为主、以人为本及重视三个效益的共同优化。
2 实现园林绿色植物保护工作的基础对策研究
2.1 进行园林种植设计的工作是实现园林绿色植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以及根本
2.1.1 园林的植物在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将乡土树种作为基础或者基调树种以及主要树种。这样才能够形成本地园林植物的特色或者个性。对于那些外地的树种一定需要通过成功的引种试验之后,才可以将其进行大范围的种植,在进行树木引种的时候必须坚持循序稳妥的原则,主要的注意事项就是不能够将外地的树种代替乡土树种。
2.1.2 进行园林种植设计过程中将因地制宜的原则作为前提。在进行植物配置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因地适宜的前提,只有与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征以及生活习性相符,才能够将其进行相应的种植。在进行植物种植的时候,需要将种植位置的相关条件全部检查清楚,比如:该位置接受阳光的光度强弱、地势、土壤的酸碱度的具体情况以及围绕物种的具体分类以及附近的污染程度的综合情况等,根据这些具体的条件选择合适的不同树种。假如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植物栽植的过程中不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以及生态学习性,那么该栽植物经过移植之后,非常容易出现病虫害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因地制宜进行植物的栽植对于实现园林绿色植物保护来说是极其关键的。
2.2 使用比较优质的苗木是实现园林绿色植物保护工作的基础
要栽植的苗木质量的优良度是预防病虫害发生的先决条件,所以在进行栽植苗木的时候需要选择无病虫害的苗木,其中已经收到冻害、涝害或者生理干枯的苗木,都不能够被用于新的栽植苗木工作中,同时综合营养不好的小老树也不能够利用到该工作中。
2.3 栽植的综合质量是实现园林绿色植物保护的关键性因素
我们的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栽植程序进行栽植,从而在根本上解除园林绿色植物保护的隐患。在栽植的过程中不能够出现以下的错误行为,包括树坑过小、栽树的时候不修根、栽植的植物深度过大、栽植成功之后就弃之不管等做法。
科学合理对树木进行修剪工作,有助于园林绿色植物保护工作的实行。为了能够维持树木栽植位置处的水分平衡以及树木的外观整洁,更重要的是能够保证避免病虫害的出现,我们的工作人员需要在苗木栽植之后进行相应的修剪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莹洁,潘桂萍.北京植物园重点植物冻害调查分析[A].中国公园协会2010年论文集[C],2010
关键词:园林设计;植物配置;生态园林植物;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现状
1、盲目引种新品种,缺少驯化,导致部分苗木由于生境不良而爆发病虫害
近年来,由于园林绿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部分城市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忽视甚至避而不用乡土树种,转而追求一些不适应当地环境的外来树种,且不加论证盲目引种。虽然这些树种可能短期内在园林景观上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由于部分新引进的植物往往不适应环境变化,表现出生长不良,容易感染病虫害。
2、园林树种配置不合理,导致部分园林植物病虫害常年流行
由于园林设计人员知识面的限制,或者考虑不周,在具体的设计中会出现一些相克的植物品种一起栽植,容易产生转主寄生的植物品种一起栽植,怕水的植物栽植在低洼易积水处,喜阳性植物设计栽植在背荫处等。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导致植物白粉病、黄化病、根腐病、蚜虫等病虫害的不断发生,且大部分病虫害由于环境及周围条件限制,很难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园林植物病虫害常年发生和流行。
3、园林设计模式单一,导致部分园林植物容易产生病虫害
园林设计还普遍存在模式单一化问题。由于设计栽植整齐划一,植物种类、年龄、层级趋向一致,极易出现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等生态恶果, 也容易发生火灾和病虫害问题。
4、设计栽植密度不合理,导致植物生长环境不良,进而引发病虫害发生
园林绿化设计中,为了体现园林景观的即时效果或短期内的观赏效果,常出现苗木设计栽植密度过大的问题。植物设计栽植密度大,往往会造成绿地内植物的生长空间狭窄,互相之间出现争光、争水、争肥现象,直接影响苗木长势,导致植物出现病虫害的入侵。
二、当前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相关问题
1、当前园林植物保护缺乏统一化的管理
在当前情况下,城市园林保护和管理都是进行分区管理,各个区域的管理工作相对独立,在进行园林植物保护的时候采取的并不是统一的方法,因此也就很难实现精细化、科学化的植物管理。
2、过分的依赖农药进行园林植物保护
在当前园林植物保护的过程中,采用农药这一化学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比较普遍,虽然这一方式较为经济和便捷,但是如果长期使用或者是过分依赖农药也会对植物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严重的影响了周围的生态环境。
3、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
由于种种的原因,目前在园林系统尚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人们进行植物检疫的意识淡薄,各园林绿化公司在苗木调运方面随意性较大,致使园林苗木在调运过程中,也将病虫害进行了传播,而且此现象具有加重之势。
4、园林植保人员技能参差不齐
园林植保人员的业务知识普遍欠缺,不知道通过栽培、养护等方法进行病虫害预防,不注意观察病虫害发生的时间、活动规律,只是看到病虫便随意用药,不具备对症下药、适时用药、合理用药的一般常识。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还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与我们进行城市绿化的初衷相违背。
5、设计建园时缺乏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意识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品种单一,片面追求“洋”树种,是病虫害猖獗的根源。有的设计人员缺乏园林植保的基础知识,将栽植在一起易引发各种病虫害的植物放在一起(如松树与芍药、红杉与云杉、果树与泡桐、贴梗海棠与桧柏等),人为引发病虫害发生。另外规划设计人员多注意植物的景观效果,而忽略栽植植物的立地条件和植物本身的抗病虫能力,也为病虫害发生埋下了隐患。
6、对外来物种的整体认识不够,防治时期不当,影响防治效果
许多人由于缺乏对外来物种的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致使在园林植物引种或苗木调运的过程中,传播散布了危险性的有害生物(主要为病虫),给当地的经济与生态造成较大的损失。该类有害生物到达一新地区后,往往会因当地缺乏有效的天敌控制,从而打破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灾难。我国的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这对病害的防治尤为合适。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对病虫害的种类、危害症状、发生流行规律、防治适期、药剂选择等缺乏必要的知识,常常在病虫发生后期或植株接近死亡时才进行防治,防治效果往往不佳。
三、生物防护措施在园林植物搭配的应用分析
对于生物防治措施来说,它主要的就是遵循了植物的自然规律,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它的危害性较小,对周围的环境污染小,而且在防治害虫的时候不会产生抗性,且有长期抑制和控制的作用。其中,主要方式和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即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病、以菌除草等,这些都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措施。
1、科学合理的进行园林植物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对于园林植物的保护来说,在进行园林植物规划之前就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其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进行,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植物自身的生长特点和对环境要求进行有效的安排,这样,植物的生长也就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近年来一些园林在进行植物配置和规划的过程中,由于违背植物生长习性或者自然规律,进而导致植物产生病害,所以进行植物的生物防治就要注意这一问题。同时更要优化园林的结构,改变树种单一的情况,进而通过园林结构的优化提高园林森林的质量。
2、要重视生物的多样性,实现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利用生物防治措施来进行园林植物保护,就要注意园林生态系统的构建,也就是说在进行植物保护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中相生相克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植物配合,进而和其他生物系统间形成很好的组合,以达到相互作用的目的。园林植物保护时应注意各类植物之间的巧妙结合和搭配,这样一来也可增加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对珍稀植物的保存。所以,强调园林植物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规划意义重大,我们可以通过引人、增殖与散放外来天敌进行相互制约,以实现生态平衡和防治有害生物的危害。
3、微生物农药在园林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对于园林的植物保护来说,加强微生物农药的研究也是重要的生物防治措施之一,并且对园林植物的保护有着积极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生物系统的研究中,我们也发现生物间是相互影响的,其中一些生物菌会对植物的虫害防治产生影响,并且危害较小。在这方面,加强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应用就会对植物的防治产生重要影响,这也将是未来植物病虫害防治的趋势之一,因此需要加强研究和探讨,进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总之,我们应加强对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研究,找到问题所在,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解决好园林植物保护问题,使园林植物充分发挥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等功能。
参考文献:
关键字:园林景观;园林植保;植保技术;应用
Abstract: The plant is the key afforestation and beautification, landscape plant protection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plants play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In the modern garden construction, high quality of landscape is more and more deman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the overall planning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n in the garden building, plant as the important background materi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so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landscape, the key to protect the focus on plants. Plant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project in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process of plant protection, full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plant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focus on the ecological effect, plant protection fundamentally, the traditional plant protec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actical work,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problems of garden plant protec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measures, in order to plant protection on landscape plays a certain role.
Key words: landscape; garden plant protection; 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S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林景观给城市创造了极大的观赏价值,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园林绿化工作是城市长期重视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用于调节环境污染给市民创造绿色空间。基于此,绿色植物保护就变成了重中之重。在园林的建设中,要注重绿色植物的保护,做到植物生长的可持续性和健康性,以形成美好的园林景观效果,为城市的绿色建设作出贡献。要给植物的发展创造可持续的空间,从植物发展的根本做起,从最初的园林植物挑选到后续的管理养护都要做到精心细致。
一、园林植物保护的目标
园林植保就要做到保护有用的植物,防治有害的生物,使园林植物协调生长,达到自然的平衡。园林植保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达到园林植物的良好生存状态,对一些有损园林植物生长的生物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防范和处理,以此来达到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园林植保要不断脱离传统的植保方式,逐步达到绿色植保来保证植物生长的持续性,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片面追求短期作用而对环境造成损伤,损失环境是对园林建设作用的消减,所以,在园林植保中,要逐步发展绿色植保技术,做到人、环境和植物和谐统一。
二、园林植物保护的措施
1.园林植物栽植方面
园林植保的根本前提是植物先天的适应性,要根据园林的环境引进适合其生存的植物,做到适地种植。植物的生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在植物栽植之前,对园林区的土壤、光照、水源、周围的环境等相关因素做出调查,根据这些调查结果,根据不同植物的习性,选择适合生存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自身的特性是很重要的,如果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与所处的环境相违背,这是不利于植物存活的,更谈不上后天的保护技术,所以,园林植物的选择过程是植物成活的关键因素,园林植保的根本就是植物的挑选,要做到因地制宜。同时在植物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园林植物的多样化因素。园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要想达到可持续性发展就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物竞天择,单一植物或者缺乏竞争能力的植物配置是不合理的,所以对待植物的选择上,要着眼于物种的多样性以及基因的多样性,只有这样,可以人为的帮助植物之间形成一种竞争机制,有了竞争就会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植物群落的复杂性,有助于植物增加自我的调节能力和抵抗能力,这是对植物最好的保护,是一种基于生态的保护。然而在引进竞争机制的情况下,要首先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以免由于植物种群的引入,造成植物间的他感作用,这样就会导致植物彼此相克,并造成病虫害的发生,植物他感作用是要小心对待的,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分泌一些化学物质,而有些植物会对这些化学成分敏感,这种植物的他感作用会直接导致不适应的植物的死亡,所以,在引进植物种群的时候,要多多注意。
关键词:农业;野生植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S184 文献标识码:A
1 加强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必要性
1.1 野生植物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的联系
野生动物本身具有多种价值,在众多的价值中最重要而且为人们所熟知的价值且无可替代的价值应是野生植物的生态价值,它的存在维护者生态系统的稳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与此同时,作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指标,野生植物总是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和生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对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发起了严峻的挑战,如果人类继续破坏而不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保护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我国野生植物的数量已经急剧下滑,很多物种濒临灭绝,一旦野生植物环节脱节,整个生态系统将会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加强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不能只是单一的考虑到野生植物的可持续发展,应将其放到整个生态环境的统筹规划中来,实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1.2 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有利于促进我国中医药的发展
从古至今,我国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时期。可是不管它处于哪一个发展时期,它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特有的野生植物的基础上的。因此对野生植物的保护不仅是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必要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现阶段很多药品研究所也在寻找相关的替代药品,如果中医药都是通过合成来产生药品,中医也就失去了它独有的韵味了。加强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不仅是我国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措施。
2 强化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具体建议
2.1 植物保护区的建立
要想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落实到位,植物保护区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同时对于规范人类活动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植物保护区的建立主要有2个作用:保护现有的野生植物;培育繁殖濒临灭绝的稀有野生植物。将野生植物的发展纳入统一的规划当中,不仅能有效减少人为的破坏,同时还能对野生植物的发展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调试促进野生植物的良性发展。
2.2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在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中,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主要有2个方面的作用力,分别是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技术上的支持。政策方面,政府应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与野生植物产生联系的人类活动,如有违规操作的情况,应当严惩,从而起到警示作用。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为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和技术保障。
2.3 强化地方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既要保证与野生植物相关产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又要保证野生植物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相关部分的协调。按照我国当前对野生植物的使用情况,过不了多久就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因此地方各部门在履行各自职责的基础上应进行相应的协调。与此同时,地方管理部分还应规范相关企业的发展模式,引导企业进行发展模式上的改革,减少对于资源的消耗和利用。
2.4 加大执法力度
对于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执法惩处的力度,加强对于野生植物相关产品流通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流通渠道,提高相关企业的生产自主性。强化相关执法力度不仅能够维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严格产品的流通渠道,加大监督管控,还能有效打击非法生产行为。加大执法力度的另一具体的措施就严格规范野生植物产品的标识,通过标识能够将合格产品与不合格产品区分出来,有益于执法,同时也能提高消费者健康消费的意识。
3 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是生态系统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野生植物的保护不仅是维护整个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转变生产方式加强对于稀有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仅仅依靠地方管理部分或者是政府是不行的,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联合起来,在抵制非法产品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消费方式,这样才有可能将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杨庆文,秦文斌,张万霞,等.中国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实践与未来研究方向[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01):1-7.
[2] 胡明阁,尹燕,朱邦友.强化农业野生植物保护 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J].河南农业,2013(03):58-59.
[3] 郑殿升.中国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现状及建议[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5(03):17-18,22.
关键词 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理念;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159-01
作为一门一级学科,植物保护在农学门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关植保的研究不仅是拓宽科学领域的需要,更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是打造有机农业体系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农业科学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贯的基本国策。我国的有机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相比之下,虽然农业植保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却在有机农业发展后才逐渐得到完善。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之下,不断拓展农业植保的相关理论,是促进有机农业形成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植保理念和措施2个层面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实施植物保护,旨在为促进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献计献策。
1 有机农业的植保理念
在构建有机农业的前提背景下,植物保护是服务于有机农业这一最终目标,因此有关植保的研究和开展,应在以下3个理念的指引下进行。
1.1 坚持全程监控的理念
对有机农业的构建过程应实施全程监控,以确保根基牢固,层层推进。而有机农业植保的研究与有机农业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开展植物保护是实现有机农业的主要路径,因此对有机农业的监控,即是对农业植保的监控。在实施植物保护的过程中,要将生产过程中对肥料、农药等可能影响植物安全的投入物设置专门的资料库,对农事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分析。针对不同的农作物设置编码系统,借助编码系统了解各个生产环节和各个生产批次的基本情况,对植保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从而确保农业植保的稳定开展。
1.2 坚持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理念
传统农业的病虫害治理几乎完全依赖化学药物,这些药物虽然能够起到直接杀死害虫的作用,但却也为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带来隐患。因此,在有机农业背景下,坚持病虫害综合治理,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有机肥耕种,是科学实施植物保护的重要举措。
1.3 坚持维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农业植保强调“绿色”植物保护,在利用环境的同时,也注重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实现农产品耕、护、收的有机运作,从而为有机农业体系的形成提供保障。
2 有机农业的植保措施
2.1 有机植物的耕作措施
土壤是农作物耕作的根本,在有机植物的保护过程中,除了农作物养护之外,耕作是实施农业植保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机植物的耕作原则是确保土壤和环境的自然和谐,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科学的耕作措施主要包括:①倒茬耕作,在同一块土地上长期种植同一种农作物会导致土传病原物的不断繁殖,降低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因此采用倒茬耕作,可加大对有机植物的保护力度;②土壤保护,主要举措是采用有机肥料加强土壤腐殖质和促进动植物机制的形成,确保土壤含有丰富的养分,为有机植物持续提供能量;③种子处理,采用有机肥料浸种,如堆肥、沤肥等,以确保种子不会对土壤造成影响;④水资源保护,传统耕作往往采用大量化学药剂或肥料,造成水资源污染,因此,采用病虫害综合治理手段,实行有机肥耕作,是保护水源和打造绿色耕作模式的重要举措[1-2]。
2.2 有机植物的病害防治
在农业植保过程中,有机植物病害防治的主要手段有2种,即通过改造环境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及消灭病原物或抑制其发生蔓延。其中,改造环境的主要措施有3种,一是采用倒茬轮作改变土壤环境,或采用间、套种植,以消除因病原物扩散而导致的农作物大面积病害;二是通过耕翻整地,使依赖土壤和农作物根茬的病原物被天敌捕食或自然消灭,从而减少农作物的病害;三是以保护水源为主要手段,使水源的各项指标都能够满足有机植物生长的要求,利用水源的优势来改善土壤环境。进而,抑制病原物的主要举措包括控制病原菌传播和根除病原菌2种,其中,前者需要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检疫检验,而后者不仅需要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清理,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病品种,对有病植物和栽培环境不断改善[3-5]。
2.3 有机植物的虫害防治
有机植物的虫害防治是一项系统的活动,首先,在耕作时需要依赖有机农业的植物培肥及营养方式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同时科学浸种,使农作物的种子影响土壤,一方面提升种子的抗虫害能力,另一方面也将土壤改造成消灭害虫及其幼虫的“有机农药”。其次,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充分利用虫害天敌来实现对有机植物的保护,如小黑隐翅甲、大草蛉、捕食螨、小花椿、塔六点蓟马等,寄生性天敌包括平腹小蜂、茧蜂、赤眼蜂等。再次,采用空间电场生物效应或土壤电消毒法进行物理防治,以、光诱和味诱捕杀害虫成虫,优点是能够大大降低农作物的虫害率,对大棚种植具有显著的作用,缺点是成本较高,不适合家庭使用。
3 结语
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坚持构建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才能在农业植保中化被动为主动,提升植物保护的效率和质量。有机农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植物和土壤环境并非唯一的主体,只有将人、植物与环境进行有机地整合,才能为农业生态的多样性提供持续关注和保护,进而也才能实现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尹立成.有机农业迅速发展背景下博山区新型植保体系构建[J].小麦研究,2010,31(1):9-13.
[2] 张百臻(译).欧盟农药再登记影响有机农业用药[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9,30(10):63.
[3] 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D].长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调查;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
中图分类号 S7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138-02
Abstract Plant resources and growth adaptability of Sanmenjiang National Forest Park were investigated.There were totally 26 species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belonging to 22 families,but 23 species existed.Most of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could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flowering and fruiting,a few species were capable of natural regeneration.Finally,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and threats,some appropriate protectiv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resource investigation;Sanmenjiang National Forest Park
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种和自然群落持续生存的基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工业原料等直接经济价值,而且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间接价值[1]。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过度的人类活动对植物遗传多样性构成重大威胁,造成大量珍稀物种消失,使其中的遗传信息丢失,且这种人为破坏加快了珍稀树种消失的速度。为了保护珍稀植物,对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珍稀植物资源的调查。
1 调查地概况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柳州市东郊(东经109°26′~110°48′;北纬24°10′~24°27′),1993年经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距柳州市中心6 km;海拔一般为200 m,最高海拔556 m;气候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0.7 ℃,平均日照时数1 410 h,年总积温6 250 ℃,年平均降雨量1 450 mm;土壤以砂岩、砂页岩、硅质岩及泥页岩等发育的红壤为主,占90%以上,有少量石灰土。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的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形成了天然的植物基因库,据调查统计,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现有维管植物162科435属881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有22科26属26种。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文献查询、资料整理、野外综合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3]、《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桂政发〔2010〕17号)[4]的分级标准,对所调查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资源现状进行评估。
3 结果与分析
3.1 园区主要珍稀濒危植物
经调查统计,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现存及前引有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共26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18种,中国植物红皮书记载的植物17种,广西地方文件规定保护植物5种(表1)。26种珍稀濒危植物中,原生植物仅6种,其余20种都为人工栽培。
3.2 园区引入的珍稀濒危植物适应情况
三门江国家级森林公园中26种珍稀濒危植物中,金毛狗、桫椤、樟树、红椿、白桂木、香果树为当地自然生长植物,在其适生环境中生长较好。如金毛狗常在杉木林下,成为主要草本植物;樟树在酸性土较肥沃地段成为常见种;红椿则主要分布于沟边等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段,常见高大乔木;白桂木、香果树则多为散生状,较为罕见;桫椤则仅分布于沟边等阴湿处。
三门江国家级森林公园中珍稀濒危植物中的苏铁、莲、福建柏、水杉、金钱松、长叶竹柏、银杏、蝴蝶果等为传统园林植物,在当地生长较好,多能结实并繁殖苗木。但银杏在当地虽已引种40余年,树体生长良好,但尚未见结实。龙眼、荔枝、杜仲、喜树为重要经济树,在柳州有较大规模的栽培,但在森林公园内由于气候条件或局部环境条件的影响,生长较差。龙眼、荔枝虽可结实,但产量较低,特寒年份嫩梢常受冻;杜仲由于高温气候条件,生长较差,且蛀干害虫危害严重;喜树则由于栽植于疏林下,光照不足,生长差,逐渐死亡。
秃杉、南方红豆杉、鹅掌楸、油杉、格木、任豆、顶果木、降香黄檀等为近年来广西大力推广的造林树种,在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也有规模引种。秃杉、南方红豆杉为山地树种,喜温凉湿润环境,连续多年引种均失败。任豆为强阳性树种,引种时栽植于疏林下,生长势弱,栽植后翌年或第3年均死亡。鹅掌楸、油杉、格木、顶果木、降香黄檀则在森林公园内生长良好,顶果木五年生树高12.4 m,胸径16 cm;鹅掌楸十二年生,树高12 m,胸径15 cm,表现极为速生。油杉、格木、降香黄檀则为珍贵用材,在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内生长也较快,可作为普通造林树种规模发展。
4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措施
4.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要完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法规体系,我国近年来颁布了环境和植物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文件,但有关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法规尚不完善;其次,要加强法制的宣传教育,通过普及有关植物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群众保护野生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植物的法制观念;再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植物资源保护的条例和地方性法规,对破坏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5]。
4.2 定期开展调查工作
定期对森林公园内的保护植物开展普查工作,特别是濒危的乔木种。要查明现状,了解园内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种类、数量、生长环境等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4.3 保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就地保护是对植物保护的最主要方法。针对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内珍稀濒危植物集中分布的区域,坚决不再开发新的旅游路线,对旅游路线之外的地带实行封山育林,避免人为破坏,使自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有效改善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迁地保护是植物保护的另一种方式,公园自建园开始规模引进区内外的濒危植物,观察生长发育情况,探索栽培技术[6]。
4.4 探索开发和利用途径
珍稀濒危植物普遍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实际上多数濒危植物正是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导致了人们的掠夺式开发,使其遭遇灭顶之灾[6]。因此,在保护、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使之继续为人类做出贡献,即保护、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不仅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顺应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潮流,推动生态旅游的市场,增强公园的经济活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公园更好地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提高工作者的积极性;探索园内珍稀濒危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其繁殖、栽培技术,通过人工栽植扩大其种群数量;充分利用园内丰富的资源条件,研究珍稀濒危植物的采集加工技术工艺,研制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产品。
5 参考文献
[1] 邹新慧,何平,陈建民,等.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及国家保护植物区系成分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6):939-944.
[2] 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M].北京:国家林业局办公室,1999.
[3] 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4] 《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委员会.农区生物多样性编目(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一、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
濒危植物是研究植物起源、进化的有力证据。但由于种类少、数量不多,因此它成为了遗传育种的珍贵材料,每个单独的物种都是一个基因库,对人类培养新物种有着重要的意义。很多濒危植物在医疗、文化方面对人类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如:人参、灵芝、枸杞等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水杉、杜仲、珙桐等对人类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
二、当前濒危植物保护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立法问题:(1)立法效力低。(2)地方性立法有待加强。鉴于我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植物种类蕴藏丰富,当然各地的植物资源差异度也很多,这就需要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地方法律法规。但目前我国有的区域在保护濒危植物的法律法规上发展速度较快,有的则慢,甚至有的地方还是空白,这能让我们清楚的看到我国当前的地方性立法有待加强。
(3)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虽然我国目前在对野生植物资源的管理保护方面大多性出台的只是法规或规章制度,但是关于这些法规和制度的数量也极其稀少,这就使得在针对性的保护濒危植物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即使在一些规定中,有触及到保护濒危植物的情况,但可操作性和保护性的法规过少,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造成我国目前在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方面做的尚不到位,导致大量的植物处在濒危的边缘。
2.行政执法力度有待加强。我国目前在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方面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行政执法力度有待加强,相关管理部门未能像保护野生动物资源那样重视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对于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行为只是典型走一种形式,缺乏日常执法,执法力度欠缺热情;在日常管理方面,还处于无序、应付的阶段,更别谈要达到规范化、法制化、正常化的管理了;另外,由于我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薄弱,大多数人不知道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对珍贵濒危物种还是随意乱猜乱挖,因此使得我国目前的也是植物资源破坏严重。
3.保护管理力量比较薄弱。虽然目前我国已成立多个级别的野生植物资源管理机构,但是管理力度不够,对很多破坏野生植物的行为没有给予相应的处理,这种形似看管的管理方式很难适应现代化管理和科研的要求,保护管理力量的薄弱是目前管理机制上的一大污点。
4.保护经费难以保证。对于国家而言,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是其中最薄弱的环节,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机制不完善不说,就资金的投入都屈指可数。这是因为我国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现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对其的经费投入还不稳定,所以导致在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设施投入、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都难以实施,很难满足对濒危植物的保护管理需要。
三、对濒危植物保护的对策
保护自然,学会和自然和睦共处是人类的职责。国际上的一些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组织,已提出要将保护濒危野生植物列入所有保护的优先位置,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和影响人类正常的生活秩序下为前提,尽可能的挽救濒危植物的生物资源,这样才能确保长期以来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发展。因此,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保护性措施,作为参考:
1.成立野生植物专门管理机构。由于大多数的濒危物种都生长在林区,所以将该部门设在林业部门旗下,以利于开展调查和研究。通过成立野生植物专门管理机构能够通过调查、采集的方法确认濒危植物的生长年限和年生长量,同时可以获取濒危植物的信息,这就为国家行政部门制定相关可行性的法律法规提供依据。
2.就地保护。因为大多数的物种长期的生活在固定的生态系统中,已经适应了环境本身,这时候通过就地保护的方式,不仅能够保护了物种的种类,也保护了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物种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面临的濒危情况。这种措施就要求相关部门致力于提高民众的整体素质,加强对民众进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其能够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物种的繁殖,促进植物多样化的持续发展。
3.迁地保护。迁地保护就是相对于就地保护而言的,是由于濒危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遭到破坏,而采用人工迁移的方法将其迁到人工营造的生存环境中实行就地保护措施。迁地保护已经成为人工保护濒危植物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既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又能对生存在自然环境之外的濒危植物进行保护。
4.建立各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当前我国的法律机制相当不完善,各部门缺乏沟通,相对独立,这就导致了资源和信息不能进行流通。更何况在保护机制少之又少的濒危植物保护方面,这就要求建立各管理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的机制,使各部门的政策互相呼应,形成完备的监管体系采集证的真正实施要靠对最终用户的监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utilization status of China's wildlife resources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detail and puts forward the author's opinion based on the problems.
关键词: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现状;保护;看法
Key words: wildlife;resources utilization;current situation;conservation;opinion
中图分类号:S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300-02
0 引言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是世界物种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广阔的地域使得我国的动植物物种数量位居世界前列,脊椎动物占世界物种数14%以上;无脊椎动物占世界物种10%左右,植物占到了世界物种数12%。此外我国还独有多种珍稀动植物(珍稀动物:熊猫,金丝猴等;珍稀植物:水杉,珙桐等)。对于如此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如何加以合理利用与保护,使之得以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结合当前现状及国内外的处理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现状和已取得的成就
目前全国共建成自然保护区1800多个,面积超过1.3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6%以上,新建成的森林公园面积达到了750多万公顷。国家重点保护的300多种珍稀动物及130多种珍稀植物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同时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起到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此外,专门针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研究项目在全国各地纷纷得以开展。目前已建成的濒危野生动物繁育中心已达到14个,珍稀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基地达到400多个。其中以大熊猫的保护工作最为成功,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没有下降,还极大地拓宽了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环境,让大熊猫逐步摆脱了濒临灭绝的困境。另外野生扬子鳄,东北虎,金丝猴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的繁育工作也都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基本都已建立了人工繁育种群,种群数量都已得到了保障。第三,湿地保护工作也已见到成效。我国现存的湿地面积达6600多万公顷,天然湿地面积大致为湿地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占到了全国国土面积的2.7%。为了更好地进行湿地保护工作,我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为国内湿地保护争取到了大量的国际援助项目。同时,与湿地保护工作配套的相关机构建设,人员培训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现已建成湿地类自然保护区达473处,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的多达36处。第四,在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扩大了国际影响。我国相继加入了多项与野生动植物相关的国际公约,积极开展了对外的合作与交流工作。在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大力发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软件基础,极大地促进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良性发展。另外,我国的大熊猫,金丝猴作为中国特有的物种,在与多数国家的友好交流中,起到极好的“友好使者”的作用,在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同时,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 当前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
首先,我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这给执法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导致执法人员在处理相关案件时难以把握执法的尺度,执法成本直线上升。其次,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等级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当前的保护制度固然对珍稀物种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但是从动物食物链的角度来看,如果对食物链底层动物保护不力,滥捕滥杀,那么位于食物链高端的珍稀动物也会因为找不食物,最终陷入灭绝的困境。而对于珍稀植物而言,有的珍稀植物是寄生或伴生在某种普通植物上的,如果对寄主植物破坏严重,那么珍稀植物也会随着寄主的消亡,失去生存环境,从而渐渐走向灭绝。因此,想要保护好珍稀物种不致灭绝,要有针对性地将保护范围逐步扩大,使整个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才会真正让生态系统内的物种得以自然延续。第三,对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或生存环境保护措施未能跟上。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土地开垦剧增,草场退化严重,沙漠地域不断扩大,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日益减少,种群数量下降。而依照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保护对象常常过于集中在野生动植物本身,而忽略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生存环境的保护,这样的保护措施对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恢复帮助有限。而栖息地丧失就是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失去了原有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野生动植物就成为了孤立的个体,很难得到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就会慢慢出现退化现象,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第四,在野生动植物的驯养、驯化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足。目前对于野生动植物的经营管理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方式、方法老旧,效率普遍不高的情况。一些私营驯养场所或者动物园在捕捉野生动物后,一般只需交纳一定数额的资源管理费即可实施捕捉活动,而在整个捕捉过程中缺乏监督机构的有效监督,这一点常常被一些利欲薰心的不法分子所利用,籍此进行乱捕滥杀活动。此类滥捕活动一旦过度就会直接造成野外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并最终导致野生动物资源的枯竭与濒危灭绝。鉴于以上情况,我国将134种哺乳动物、156种鸟类、33种爬行类、2种两栖类、15种鱼类、343种无脊椎动物列入了ITES公约的附录,使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贸易中均受到了严格管制。第五,环境的污染及外来物种的入侵。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物通过污染食物链中的某个环节,使污染得以进入食物链,并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最终将造成整个生态系统崩溃的恶果,最后将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而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当地物种的大面积灭绝,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我国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外界的接触日益增多,于是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外来物种入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牛蛙对中国西南、江浙地区的入侵,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了当地两栖物种的大量
减少。
3 针对当前现状及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
①首先应当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滥捕滥杀野生动植物的现象,尽快出台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则,让执法人员有法可依,这样才能对野生动植物的犯罪活动真正起到遏制作用,从源头上减少针对野生动植物的犯罪活动。②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在全国各地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政策宣传教育工作,将宣传工作推进到县,乡,村一级,增强当地人民群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个别典型案例,要做到大胆曝光,对犯罪情节严重的偷猎分子一定要做到严惩,加大其震慑作用,用以警醒妄想依靠倒卖珍稀野生动植物发财致富之人。③重视经济投入,成立各种研究机构。在野生动植物比较集中的地域设立自然保护区,让它们能够拥有使种群得以恢复的时间与空间。另外还要设立各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研究机构,通过对濒危动植物的深入研究,可以找出科学合理的拯救方案,确保这些珍稀物种不会完全灭绝,使种质资源得到保护。④积极研究药用濒危物种的替代品。濒危物种之所以会遭到人类的捕杀或滥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自身的经济价值,如果能尽快地研制出相关的替代品,就能极大降低市场对濒危物种的需求,从而使这些物种免遭偷猎分子的祸害。
4 结束语
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虽然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如果不规范当前的利用方式,不加强保护工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珍贵的物种将会永远从国内,甚至从整个世界中消失。这将对世界种质基因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这项庞大的保护工作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拿出爱心与勇气,做到不吃野味,拒绝使用与野生动物相关的产品,为保护野生动植物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付开成.略论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1993.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水利水电工程是为适应人类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而修建的工程,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生态平衡等环境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又是生态环境破坏与影响比较复杂的行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的陆生生态保护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监理重点工作。
1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目标与原则
陆生生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分成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陆生生态系统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等。工程项目施工期陆生生态环境监理目标是,全面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整体性结构和生态过程,重点保护工程建设所涉及或影响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与其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保护工程影响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滩地和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区域和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保护、补偿、改善、提高。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照预防、恢复、减缓、补偿过程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相结合,一般性常规措施与特殊性重点措施相结合,妥善处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维持。
2陆生植被与植物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植被与植物对维系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生态濒危物种是指生活在特殊生境中、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极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类干扰等原因,导致其生境消失而形成的濒危物种。2.1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保护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措施。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植物,地方特有植物,名树木,都要实施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无法实行就地保护时,应进行异地移植。在植物迁地保护时,要根据工程区受保护植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植物生长现状、地点以及受工程影响的面积、数量等,制定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保证移植成活和可以长久地生存、生长。根据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水库蓄水前要进行清库,以保证库区水质。同时,在清库过程中关注对珍稀野生植物的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影响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不易迁移栽培的,可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主要有避绕、围栏保护、挂牌保护等措施。建立专门的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或树木园。这类具有特定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一般是残存的保护对象的集中分布区。加强对残存的珍稀和特有植物的保护,也是一种补偿措施。对因特殊的工程建设需要而必须进行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必须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规定》等有关法规执行。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保护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划定管理范围,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制定本工程陆生植物管理实施细则。严格工程施工环保监理和移民安置区环保管理,如严禁砍伐、损坏植被和保护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等。2.2森林、草原植被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是保护植被。根据森林、草原主要种类、群落、覆盖率现状,明确影响因素、面积、数量和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工程区现有的森林、草原植被保护。任何工程建设都要侵占和破坏一定范围内的植被,造成生态功能的的损失,因而需要改善其余植被的质量以补偿这类损失。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规划及草原保护规划,合理调整评价区的植被结构,提高植被盖度和改生态功能。库区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坡度在25°以上的地段要种草、植树,实现全覆盖。坝址附近的山坡要作为重点,恢复和重建植被,不仅实现高覆盖盖率,而且要注意景观美化,四季有花有绿。在工程施工期间,采用巡山和设卡方式进行森林管护。严格管理管护禁伐区内的森林、灌木林和限伐区的森林、部分灌木林和商品林区的部分林地和禁牧区草原。根据森林草原资源的分布、林草布分结构、生态地理位置等因素,划分管护片、责任区(或地块),使资源保护落到实处。对可能恢复为耕地的施工迹地,必须恢复为耕地,大力造耕地以发展种植业,对工程建设施工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时覆土,还林还草。2.3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管理在工程建设施工期,进行生态影响全过程环境监理和监测,环境监理区包括主体工程建设区、移民安置区等及施工有关的区域和涉及敏感保护目标的地区。施工期主要监测水环境河流水质变化及噪声和空气污染影响。监测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变化,区域植被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整体变化,敏感环境区情况和重要敏感保护对象的生存发展状态,采取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工程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
3陆生动物及其生境保护措施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的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特有陆生野生动物,都是环境监理重点保护对象。3.1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施工期间的野生动物保护的就地保护,是根据拟保护动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重要性,按分布现状分析确定保护动物与工程相距位置及影响程度,按其生态习性,尤其是繁殖的习行环境要求和食物来源情况,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无法实施就地保护而受影响野生动物又具有异地生存能力的,可采取迁地保护措施。迁地保护措施方案还要在试点或科学试验基础上确定。应选择在动物迁徙时期进行个体捕获、运输、栖息地安置,在新的栖息地要配备饮用水供给,修建防护栏,进行食物供给、疾病防治等养护管理工作。建立“生物通道”,陆生动物采用就地保护措施确定其保护范围,建造专门通道、护栏、警示牌等工程。野生动物种群普遍衰退和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生境“岛屿化”。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就必须打破阻隔,使野生动物“岛屿”式生境相互联系起来,建立“生物通道”。3.2工程施工和移民安置区严禁捕猎野生动物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施工期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地势比较平坦、水流缓库汉进行有效的管护,严禁捕杀水生经济动物。严禁任何人对鸟类进行猎捕。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类动物。3.3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水库蓄水期,库区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疫源疾病的传播者(部分鼠形兽),将向非淹投区转移,在库周其密度将有所增加。此时,既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重视对非淹没区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员的自然疫源疾病防治和防疫工作。3.4减少施工爆破对动物的惊扰要减少工程施工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做好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优化。在鸟类繁殖期,尤其须防止爆破惊扰,对爆破施工应规定避开动物繁殖期。
参考文献
[1]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100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实施要点[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3]王伯铎,刘旗龙.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规范[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4]邓彦,葛鸿,康海涛.输变电工程施工期环境管理要点[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5]魏克霞.公路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保护、恢复与优化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6):258.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材 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 课程改革 教材建设
一、概述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大变革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和使用,在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1] 。为此,许多高职院校都投入大量资金对相关的专业课开展项目化教学。作者所在学校的农业技术工程系的专业课也采用了项目化教学。通过采用了项目化教学,它最大突出的优点是将纯粹的理论教学变为现场教学,将抽象的知识详细化。同时项目化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密切相关,因此要求老师要选择典型模块的教学内容,要尽量将课本中与学生未来就业有密切关系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确实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了不少。但是在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缺少和项目化教学模式相配套的教材。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急需开发和项目化教学模式相适应的项目化教材,这也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2]
二、目前高职院校《园艺植物保护》教材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 教材知识点过于陈旧
目前园艺技术专业所使用的园艺植物保护教材版本数量很多,但是教材内容大都是由本科类教材《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改编而成,几乎是千扁一律,并没有突出新知识、新方法,未形成职业教育特有的内容结构体系。
2. 教材体系不符合人才需求培养
根据高职教育目标,为了更好地突显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特色,需要以项目化教学为依据编写全新的高职教材体系。
3. 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不够充分
目前高职教材的编写于然是以旧的教学大纲作为依据,而旧的教学大纲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脱节,已满足不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要求。高职教材的编写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与国家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3]
4.新方法、新技术的实际运用不够
根据几十年教学所使用的园艺植物保护教材中发现,这些教材很少收录近年来园艺植物保护上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未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方法,未将教材建设真正转入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
5.对当前高职教育不适合
近年园艺植物保护方面的知识内容更新很快,一些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农药如何的安全使用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一些剧毒高残留危害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农药国家已经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但现有教材的内容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很明显不适合当前高职教育的需求。
6.教材缺乏对职业氛围构建的要求
目前高职教育强调学生过硬的动手操作动力,在校期间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实践能力,那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尽量模拟和详细分析工作过程的情况,为学生尽快融入工作情境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应对任务完成所需职业氛围作出明确要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加深工作情感的体验。[3]
三、.《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项目化教材建设的构思
职业教育的项目化课程是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和发展职业能力。因此,教材的建设应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改革项目化课程的特点,其目标是构建满足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2]
项目化教材建设的思路是:首先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通过工作任务驱动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组织编写。以学生更好掌握亚热带园艺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彻底摒弃学科课程的思路与想法,紧紧围绕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来选择和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更好地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得到很好的实践锻炼,提高教学效果。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项目化教材的建设步骤
1.确定项目化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市场和企业的专业调研,聘请生产一线技术专家参与讨论,依据园艺植物生产、技术推广及农资营销等岗位能力要求、植物保护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并参照农作物植保员国家职业标准。根据岗位群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确定设置课程典型工作任务是能识别病虫害,设计防治方案,组织实施及防治效果的评价。
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课程是依据园艺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而设置的,是园艺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亚热带园艺植物病虫基础知识、亚热带园艺植物主要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和亚热带园艺植物病虫害调查与预测预报。本课程教学以任务驱动教学,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课程目标如下表1所示), 同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环保意识、创新思维及团队精神。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精选了五个典型工作过程的项目:亚热带园艺植物昆虫识别、亚热带园艺植物病害诊断、亚热带园艺植物病虫害调查和预测预报、亚热带园艺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药使用技术。这些项目也就是教材所要确定的项目。项目的设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前面项目是后面项目的基础,每一项目下分有若干工作任务,每一任务都有相应的技能和相关知识、拓展知识;在多个项目的反复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
2.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
教材的各个项目确定后,开始着手组织每一项目的具体的工作任务。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就是围绕具体的工作任务开展教学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索,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的教材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项目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昆虫外部形态的识别、昆虫变态的识别、昆虫主要类群的识别、植物病害症状识别、植物病原物形态识别、植物病害诊断、植物病虫害调查方法、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有效的防治方法、常用农药的剂型及使用特点、农药质量鉴别、农药的配制方法、农药的合理使用及安全使用、常用农药特点及使用等工作任务,教材内容突出学生对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综合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既要以“适度,够用”为标准涵盖该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工作任务当中。
3.实施具体的工作任务
通过上面的任务布置后,课程就要确定了所有的工作任务,并且为每项任务制定了知识目标和学生要达到的技能目标,紧接着要具体地实施工作任务了。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步骤。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要遵从工作任务的实施步骤(工作任务实施步骤以项目2作为例子,如表2所示)来执行。
教材按上面的格式编写能充分体现了项目化教材主要以技能为主,以相关知识为辅的编写原则,理论实践知识合理的融合,学、练、考、评编排合理,既利于教师很好地组织教学,也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五、《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项目化教材的编写特色
1. 一体化
项目化教材的编写能够把实践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充分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性,多让学生在虚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质性的技能训练,训练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服务工作,并在工作中发现新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体现教学过程中理论传授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2. 实用性
基于项目化教学为依据的教材编写过程中理论知识以“适度,够用”为准则,重点围绕着项目任务这个中心开展教学工作,要求学生首先明确项目的任务目标,然后利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采用科学、有效、实用的办法逐步完成项目任务,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主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教材将努力实现数字化,随书配备电子教案、课程教学软件、Flash动态、多媒体声像、试题库等多种资料,最大限度地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4. 突出重点与新颖性
教材应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格式,以亚热带园艺植物为主,突出常见亚热带园艺植物主要病虫草害的为害状、识别要点与防治等技术。教材应尽量运用图表说明,做到图文并茂、简洁明了、重点难点突出、便于学生查阅。同时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章节结束后面附有思考题,有利于学生掌握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另外,教材内容还增加了与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有关工种的考证知识,围绕考证内容,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5.加强特色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教材在内容上着重以技能操作、综合实践技能培养为特色,注重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技术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战技能。
6.行业资深人员参与
学校的老师具有比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理论教学水平高,但老师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与行业资深人员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实践经验不如行业资深人员丰富。一本好的教材应该是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合作完成的结果。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是一门实践性强、技能型课程,从项目的选取, 工作任务的设计等都聘请行业资深人员参与,这样才可以写出一本与职业技能深度相融合的教材。
总之, 编写适合项目化教学的专业教材是高职教育的迫切需求, 因此要编写好项目化教材,首先要明确教材建设目标和方向,具体掌握当前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教材存在的问题, 同时在编写过程别要注意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亚热带园艺植物保护课程》项目化教材的建设探讨,为高职教材改革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09-29.
[2] 关 巍.基于项目化的局域网组建课程教材的建设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10(12):92―100.
[3] 刘 玉 新.浅析高职项目课程教材的设计与开发[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5):175―176.
[4] 徐智跃.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机械制图》教材建设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98):117―178.
[5] 张 迪、申永康、刘洁.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96―98.
关键词: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物理隔离保护法;主流保护法
中图分类号:S1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19
农业野生植物是在农区范围内,对人类具有实用和潜在利用价值的所有野生植物。农业野生植物不仅是植物资源的重要链条,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关联。农业野生植物具有作物所不具备的优良基因,并且一些药用野生植物是中药材原料,堪称是植物资源中的无价之宝。中国具有丰富的农业野生植物,约有1万种,这些珍贵的野生植物被分别用在食品领域、药物领域、工业领域、饲养领域以及观赏领域等等。但是,在社会生产的影响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致使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慢慢减少,尤其是建筑公路、兴修水利、乱砍滥伐、采挖等,造成一些农业野生植物频临灭绝的危险。人类对这种情况的严重性开始予以重视,国内外都已经开始对农业野生植物采取保护行动。
1 农业野生植物生境保护方法
1.1 物理隔离保护法的实践
物理隔离保护法在我国采用优先于主流化方法,其通过围墙、围栏等隔离设施,使农业野生植物和周边环境得到保护,避免畜禽和人类对其形成干扰。物理隔离保护法适应于分布集中、面积大的具有代表性的濒危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点的当地农民和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并且保护点建成之后,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的维护。
我国从1985年开始开展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行动,目前,我国27个省共建设了154个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对39种农业野生植物进行保护。采用隔离方式对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进行保护。
1.2 主流化保护法的实践
主流化保护方法是一种农民所参与的保护方法,这种方法以不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为基础,在农民自愿、踊跃地参与其中,对农业野生植物进行保护。主流化保护方法对物种和保护点的选择与隔离法基本相同,同时又比隔离法多几项内容,包括政策法规的约束、以生计替代为核心的改善、以资金激励为向导以及提高民众对农业野生植物的保护意识。我国自2006年开始开展了主流化保护方法,目前,在全国15个省建立了72个农业野生标的物分布点,对31种农业野生植物进行保护。
2 物理隔离法及主流化2种方法的优劣
物理隔离保护法和主流化保护法都是国际上推广的保护方法,不过就目前而言,主流化方法较适用于发达国家,隔离法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这也主要决定于一个国家对农业野生植物保护意识的强弱。物理隔离法在我国已经应用了30多年,主流化方法也有10多年的应用,尤其是近些年来2种方法同时应用实践,通过对比,2种方法都存在自身的优劣。
物理隔离保护法由国家一次性投入建设,优势在于土地权属关系明确,并且有效防止人畜进入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进行破坏。然而这也是一把双刃剑,正是由于土地使用权的变更,这就需要建立专门组织,对保护点进行管理和看护。同时,需要对设施设备进行长期的维护和维修,再者,保护点内禁止人畜进入,也会造成物种消长现象,伴生植物越来越旺,而被保护物种却呈弱势发展。
主流化保护方法相对较为“开放”,主要是靠农民对农业野生植物的保护意识。主流化保护方法的最大优势是农牧民的踊跃参与,劣势就是由于土地的使用权是民众,那么农牧民如果想要占用保护点也不违规。劣势主要表现为保护物种被分为毫无价值的植物和被炒作为珍贵的植物2种,造成浪费或过度采挖;没有建立可持续性激励措施,农牧民在一开始得到了补偿,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如果没有长久的激励措施,那么也就不存在长久的保护行动。
3 结 语
物理隔离保护法和主流保护法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不过2种方法又彼此互补。因此,可以采用将2种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使2种方法的优劣相互补充,有利于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还需要将保护点空间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均衡化,科学调整保护点区域,并强化对保护点的管理,建立监测预警体系,使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得到更加有效和完善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王述民,张宗文.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03):325-338.
[2] 陈志宏,李晓芳,O旭疆等.我国草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及其保护[J].草业科学,2009(05):1-6.
1发展历程
植物保护研究所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直属的科研机构之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前身,即1909年成立的河南省农事实验场,距今已有百年。1929年沿革为河南省农林试验总场,当时设有病虫害股;1950年农林试验总场更名为河南省农业试验场,设有植物保护组;1958年更名为河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设有植物保护系;1959年更名为河南省农科院,1960年植保系与土壤肥料系合并为植保土肥系,编制25人;1962年9月,河南省农科院改名为河南省农科所,植保土肥分列两系,植保系编制18人;1963年2月农科所又改为农科院,植保系随之改为植保所,编制仍18人;1969年11月广大科技人员下放劳动,1970年1月河南省农科院改名为河南省农林技术服务站,植保所改为植保组;1971年农林服务站变更为农科所,植保组改为植保研究室;1972年农科所改为河南省农林科学院,1973年恢复植保所,下设病害、虫害2个研究组;1979年植保所下设病害、虫害、生物防治、农药4个研究室;1983年,增设小麦害虫研究室(含地下害虫);1984年实行课题组管理,取消研究室,设有麦病、棉病、葡萄病害、芝麻病害、大豆病害、大豆害虫、蔬菜病虫、中草药病虫害预测、地下害虫、生防、农药应用和农药残留分析等14个课题组,编制70人;1985年1月河南省农林科学院改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1989年增设农药试验厂;植保所课题组基本保持在8~12个,人员保持在70~78人;1993年又实行研究室管理,设有小麦病虫害、棉虫、生防、生物技术、芝麻、农药6个研究室;1999年成立种子开发部;2001年成立绿保公司;2007年,机构改革,编制为60人;2009年植保所内设办公室、植物病害室(含小麦病害、棉花病害课题组)、植物害虫室(含小麦虫害、棉花虫害、昆虫天敌课题组)、生防室(含生物防治、分子生物学课题组)、生物技术室(含生物技术课题组)、农药室(含农药残留课题组)、农药厂和绿保公司。
2遵从院训,积极进取,不断推进植保事业发展植保所始终坚持“团结、创新、求实、奉献”的院训,根据河南省各时期农业结构和发展状况,围绕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水稻、甘薯、大豆、芝麻、果树、蔬菜、中草药等主要优势作物的生物灾害问题,积极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和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推广,为河南省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促进了植物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1978年以来,全所共完成计划项目500多项,项目总经费6000多万元,获奖成果164余项,其中国家级成果奖5项,省部级二等及以上成果奖46项(表1),省部级三等奖47奖,其他奖60项。发表专业论文875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362篇,出版专著57部。
2.1传统学科优势明显
在历代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学科领域,如小麦、棉花、水稻、烟草、果树、蔬菜、中草药等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和农药应用技术等。
2.1.1小麦病虫害研究河南省是全国小麦主产区,2008年小麦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和对国家的贡献均居全国首位。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展了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七五”以来一直参加或主持国家科技攻关和“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目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植保所设立了小麦吸浆虫防控科学家岗位,承担着锈病、赤霉病、纹枯病和麦蚜等多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技项目,小麦锈病、白粉病和小麦蚜虫、吸浆虫等病虫害的研究在国内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摸清了主要小麦病虫害的流行发生规律,筛选出进行化学防治的有效农药,可有效控制河南省各个时期小麦病虫危害,有力地推进了河南省小麦生产的快速发展。
在小麦病虫害研究领域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5项、省部级三等奖15项。
2.1.2棉花病虫害研究20世纪60-70年代初,针对河南省当时危害严重的棉红铃虫、棉金刚钻、棉铃虫和棉花枯萎病、黄萎病进行了深入研究;70-80年代初对棉蚜进行了系列研究;80年代对棉花红蜘蛛进行了系列研究;特别是90年代对大暴发的棉铃虫进行了防治技术研究和示范,有效地挽回了棉农经济损失,激励了农民种棉积极性。2000年后进行了抗虫棉和棉花盲蝽象的系列研究。在棉花病虫害研究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10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7项。
2.1.3农药应用技术研究20世纪60年代在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源农药、害虫天敌等领域开展了深入地研究,现拥有20%辛高氯乳油杀虫剂、22%吡辛乳油和30%氰津莠悬浮剂13个农药新产品,并在该项领域中获得省部级二等以上成果奖6项、三等奖4项。为河南现代化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植保所是农业部批准的农药大田试验认证单位,承担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大田试验和评价,为我国农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2拓宽研究领域,提升新兴学科
随着河南省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植保所紧紧围绕河南省农业生产的实际和重大需求,在巩固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发展新兴学科。
2.2.1植物脱毒及抗病毒基因工程技术研究在抗病毒基因工程方面,1980年与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开始进行转基因抗病毒烟草纯合系的选育工作,利用基因工程和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在国内首次培育成功双价抗病毒转基因烟草,并进行了较大面积的示范。近年来,先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国家攻关引导项目和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项目的资助下,进行抗病毒转基因番茄、抗病毒转基因小麦和抗病毒转基因甘薯等研究,获得了一批转基因植株。在植物脱毒技术研究方面,建立了甘薯、地黄、山药和草莓等植物的脱毒培养和主要病毒的检测技术,培育成功了系列脱种,并在生产上获得较大面积的应用,脱种的增产效果显著。目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植保所设立了甘薯病虫害研究室。该研究领域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
2.2.2中药材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20世纪末,为适应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植保所抽调精干力量,加强了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九五”以来先后承担了科技部攻关项目四大怀药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地黄等3种中草药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河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关键技术研究和省重大攻关项目优质中药材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等10多项,针对河南省主要药材病虫害,开展了病虫害和害虫天敌种类调查,病虫发生规律研究,生物农药和无公害化学农药筛选及应用技术研究,农药残留动态研究,品种资源的收集、鉴定和良种选育,中药材的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主持完成的四大怀药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2004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楂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获2005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0篇。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技术全面、设施完善的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平台。
2.2.3生物农药研制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生物农药的研制,此后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省农科院科研专项资金和孵化项目支持下,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筛选出生防菌株100多个,从国外引进生防菌株2个,并对其中一些菌株如B-903、96-79、96-80、07-17的抑菌机理、抑菌成分、小试发酵、田间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制定了96-79微生物农药的小试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了96-79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方法,鉴定出9种脂肽类抗生素;开发出96-79水剂和可湿性粉剂,其对苹果褐斑病等植物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还筛选出杀虫效果良好的白僵菌和昆虫病毒。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微生物剂型及其制备方法已申报专利一项。
在植物源农药方面,以棉籽饼为原料,开发出1种植物源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和霜霉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筛选出1种具有较高杀螨活性的植物———地肤。在天敌昆虫方面,开展了小花蝽的规模化饲养、田间释放技术研究,为天敌昆虫的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基础。
2.3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开发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始终坚持以自身科技优势为依托,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主题,通过实施成果示范推广、科普下乡,开展技术咨询与培训、兴办科技企业等方式,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与农林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创建了鹿邑、温县、新乡、原阳、杞县等5个示范基地,形成了示范作用辐射全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网。选育开发棉花、小麦、甘薯、中药材等植物新品种12个,研发农药新产品20余个。其中,标杂A1、A2累计推广33.33余万hm2,产生自身效益600万元,社会效益10亿元。生产销售农药新品种1万t,产生自身效益5000万元,社会效益30亿元。技术成果转化累计2000万元。
2.4坚持人才兴所,不断加强科研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