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

时间:2024-01-08 14:38: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

第1篇

然而,今天,面对当前快速发展的中国资本市场,有人亢奋,有人困惑,有人迷茫,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其发展阶段,如何应对新挑战?近日记者与相关专家学者“亲密接触”,聆听他们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的看法,纵论思考中国资本市场诸多内核问题,涉足于中国资本市场更为长远的未来寻找答案。

唱空不作空:阴谋还是阳谋?

5月24日,市场上有两则新闻异常引人注目,一则新闻是QFII(即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获得了300亿美元额度投资A股,另外一则新闻就是,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发出警告:中国股市必将大幅下跌。据报道,格林斯潘5月23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的一个电话会议上表示,他非常担心中国股市有一天会出现“大幅缩水”,并称中国股市的近期上涨势头不可能持久下去。

一边在不断申请增加投资额度,一边又在唱空中国股市,QFII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

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认为,为什么QFII进行唱空不作空?唱空是一部分人,作空是一部分人,坐的人到了这个市场就会感受到这个场子的激情,烧的不仅仅是泡,是中国资本市场。

对此,也有专家认为,“我们应该分两方面来看QFII的言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股市目前确实变成了资金推动型的市场,用传统理论来看,目前A股市场出现泡沫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他们既然在唱空,又为何还要不断申请增加额度?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深思了。”要警惕QFII语言上看空、行为上做多“唱空中国股市来达到低位建仓的目的”,他们这种行为早在房地产市场已表现得一览无余了。事实上,从前几年开始,大摩等国际投行就纷纷撰文表示,中国房价太高。而就在他们集体唱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同时,他们却在不断大手笔进军中国的房地产市场。

经济学家赵晓近日在媒体撰文指出,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这意味着在许多方面并不成熟,但转轨国家成功的一个窍门就是,你不要以为市场可以在成熟之后再发展。这就像一艘漏水的船,但你不可能停下来修好后再往前开,那样船会沉没的,你只能一边开船,一边修理,逐渐到达成功的彼岸。也就是说,基本的思维就是你只能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别无他路。资本市场亦如此,你不能因为看到一些问题就一棍子打死,那样做就一定是比“非理性的市场”更大的非理性。

透过股市“红火”现象,拨开资本市场迷雾

从2005年6月份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市值和股指涨幅达到300%左右,究竟是价值回归还是存在泡沫的问题?是什么支撑了股市的繁荣?对于当前的股市,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总体形势判断?

5月25日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上,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回答观众提问时则表示,监管者对短期的市场不应该作判断,这是一个国际惯例。但是证监会的态度是要保护投资者,保护股民,因为最好化解风险的办法就是加强监管,规范市场各个行为主体的行为。

针对“泡沫论”、“崩盘论”,资深证券从业人士韩志国一直在做“苏醒论”的评价: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中国经济转型任重道远。这一轮大牛市,让所有的人目瞪口呆,大牛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资本第一次在中国显示魔力、魅力与张力,第一次显示资本本身所具备的逐鹿世界巨大的能量和热量。

无独有偶,有专家研究判断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蕴含的一种潜能,到今天才真正的在证券市场上迸发出来。

韩志国认为,中国正在进入资本时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制度性的和结构性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资产变资本,银行储蓄向股市投资和社会投资以无法想象的速度在推进;市场将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最基本的力量;投资与外贸经济增长强势格局。经过29年的持续的发展和改革,中国已经走到了新市场、新机制、新体制的门槛。政府再推一把,市场再走一步,中国的经济体制就从行政体制到市场体制的转换就会完成了。

“我们现在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状况,经过股权分置改革和全流通,中国股市正在走出旧市场的阴霾,我们仿佛已经感到中国资本市场春天的脉动,虽然这个春天姗姗来迟,我们似乎已经听到中国资本时代春日的鼓点。”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确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的资本市场到了今天,总体上看,从主流的角度看,还是在正常的发展。我们应该从未来的角度看待今天的中国资本市场。中国金融改革进入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叫做流动性过剩,我们大家把流动性过剩看成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宏观经济的问题,所以我们要采取很多的政策去调控它,当然从物价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角度来看,流动性过剩的确需要适当的管理,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如果我们面对流动性过剩,可以很快的获得大力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事实上,没有一个流动过剩,就不会有中国资本市场的今天。我们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期。

打击黑幕交易,加强监管任重道远

无论是泡沫还是可持续增长,怀揣梦想,去共同迎接中国资本市场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这恐怕是每一位理性的投资者所想的。

但正如经济学家们所忧虑的,ST股、绩差股鸡犬升天,盲目“追涨杀跌”,缺乏必要的理性、价值投资理念,或者丝毫不去考虑风险,倘若股市出现大的调整,那么他要吞咽的可能就是“买者自负”的苦果。各界曾经热议股市的三种现象:老年人把养老金投入股市;投资人把房产抵押投入股市;学生把生活费和学费投入股市。尽管可能尚属少数,却对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投资者教育的力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认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证券投资我认为是好事。我一直认为现在不是投资者多了,应该讲还不够。危险的是现在急着开户这些人的心态并不是想着优化自己的资产结构,来分享国民经济五年、十年的增长,他们是看到别人赚了快钱大钱然后就急着赶过来,我要告诉他们这很危险。

在近日举行的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 “中外名家系列讲座”上,刘纪鹏教授呼吁,随着股市的发展,必须建立新的股市文化,对股市要有充分的认识。股市决不是“赌场”,买卖股票也决不是零和游戏――“股市赚的钱决不是别人赔的钱”。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国家要大力改变融资方式,变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的效率也大大提高,而投资者也能分享到来自资本的红利分配。投资股市最主要的是享受“公司增值”。言下之意,也提醒投资者理性选择。

第2篇

关键词: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160-02

1996年,我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8条条款,實现了经常项目的可兑换,但对资本项目却一直保持较为严格的限制。尽管在“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要逐步實现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可兑换,但我国资本账户管制的现状导致人民币不能實现自由兑换,进而限制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经济的表现非常强劲。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第二大的进口国,在贸易往来中迫切地需要更多的用人民币来结算。同时,人民币资产对境外投资者充满了吸引力,国内的企业也希望走出去投资海外,这都需要资本账户的开放,使得资金能够自由进出。面对国际资本大量流动的事實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资本项目开放已成为中国金融开放的必由之路。笔者拟在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和實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一直以来的资本账户开放的實际情况,对进一步开放我国资本账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现状

资本账户对外开放,或者说资本账户可兑换,是指一国(或地区)对其资本项目下的对外收支逐渐解除管制(或限制)的进程。资本账户开放的目标是货币的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即一国(或地区)对资本项目下的对外收支解除管制(或限制)。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外资政策开始,资本账户實际上就已经处于逐渐放松管制的过程中。时至今日,我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近年来,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步伐明显加快。2002-2009年,中国共出台资本账户改革措施42项。外汇管理已由“宽进严出”向“双向均衡管理”转变,逐步减少行政管制,逐步取消内资与外资企业之间、国有与民营企业之间、机构与个人之间的差别待遇。

我国的资本账户管制对风险较大的子项目,如证券投资、短期借贷管制较严,资本流出的管制严于资本流入的管制。这也是大多数国家實施资本管制的原则。尽管我国在名义上对资本账户的子账户仍然保持着较为严格的管制,但在實践中,资本账户下大部分子项目已有相当程度的开放。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而言,我国的开放程度甚至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分结构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资本账户管制细分为资本和货币市场工具交易管制、衍生品及其他工具交易管制、信贷工具交易管制、直接投资管制、直接投资清盘管制、房地产交易和个人资本交易管制七类。目前中国不可兑换项目有4项,占比10%,主要是非居民参与国内货币市场、基金信托市场以及买卖衍生工具。部分可兑换项目有22项,占比55%,主要集中在债券市场交易、股票市场交易、房地产交易和个人资本交易四大类。基本可兑换项目14项,主要集中在信贷工具交易、直接投资等方面。总体来看,目前中国资本管制程度仍较高,与實现资本账户开放还有较大的距离。

二、我国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的条件

由于中国当前经常性项目绝大部分已经开放,很多资本项的流动可变相地通过经常易来进行,即使资本项名义上是管制的,實际上管不住。加上离岸市场对境内市场的倒逼机制,国内就出现了很强的力量要推动国内金融管制和资本项目的开放。

从世界各国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经验看,一国成功地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必须具备以下前提条件: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稳定开放的国内金融体系、基本均衡的汇率水平及足够的汇率弹性、相对充裕的外汇储备等。然而,开放资本账户所必需的这些条件很难同时具备,即使具备也难以持续得到维持。所以,事實上很多国家在并不完全具备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就已着手资本账户下某些交易项的开放了。如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并不具备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条件,就根据其主要贸易伙伴(美国)的要求开放了国内金融市场,實践证明提前开放在一定意义上促进和推动了其他条件的发展和满足。因此,资本账户开放与其前提条件不完全是开放序列上的时间先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即资本账户阶段性的、层次性的、可控制的有序放开,反而可以促进某些前提条件的加速成熟,并且资本账户下某些交易项的过度控制会使某些前提条件永远无法达到成熟。

第3篇

与我国资本市场的情况相反,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美国的股市出现了空前繁荣。但是,如同我国股市的长期低迷并不能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严重问题一样,美国的这种股市繁荣也并不体现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投资资本的增值幅度。当然,很多人还是很喜欢这种繁荣现象的,哪怕它是虚假的繁荣!

针对这种情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J?希勒(Robert J?Shiller)出版了《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2000)一书。本书序言中提出,“鉴于目前对股市的看法有着根本性的分歧,并且这些分歧广泛存在,因而出版此类书籍显得十分迫切。”该书认为,人们在市场繁荣真假问题上的意见相左,在于人们只掌握了市场的局部情况。要解决和解释当前市场的空前繁荣现象,需要我们从许多不同的方面甚至是与市场关系甚远的领域搜集大量信息,再据此做出判断。“这些领域包括经济学、心理学、人口统计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除了较传统的财务分析方式外,我们还获得了一些对当今问题的深刻有效的认识,其中许多事例是从新兴的行为财务学中获得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为财务学似乎再也不是财务学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分支,而渐渐成为严肃财务理论的中心支柱。”

该书的出版,立即引起了中外经济学界的关注,2001年4月其中译本出版。2002年7月,希勒教授应我国吴敬琏、谢平等专家和政府官员的邀请,出席在中国举行的资本市场行为论坛。从此,企业行为财务学在我国实业界和学界得到了迅速的传播。

上述的希勒和其他一些著名经济学家Debondt和Tha-ler(1985)、Statman(1995)、Bemstein(1996),在20年前就开辟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并认为“企业行为财务学”取代主流的“企业数理财务学”的时代已经到来。那么,究竟行为财务学是怎样的一种财务理论?它与现在占主流地位的企业数理财务学有何不同呢?

二、企业数理财务学

目前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主要以财务预测、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方法,进行筹集资金、投资、成本管理、资本回收、资本分配和规划等工作。其中,企业筹集资本的财务工作是通过预测资本成本、制定资本结构后完成的。企业投资是通过分析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风险,进而制定和实施投资决策完成的。财务上的资本耗费称为成本,企业对成本的补偿和管理是通过制定各项财务计划实现的。销售收入、资本流入和回收,也是在财务预算的计划管理和财务分析之后来完成的。资本分配和规划经常是根据投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通过财务增长模型(所有者权益增长模型)的计算来实现的。这些财务管理工作的共同假设是,(1)财务活动的各种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的基础之上的,(2)投资者都倾向于风险规避(Risk Aversion),(3)财务管理的总目标是效用函数的最大化,以及(4)财务人员需要不断更新决策知识。传统财务管理的四个假设,都可以采用财务数学模型进行表述。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可由财务指标数据进行反映。一切靠数据说话。因此,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可称为数理财务学。

三、企业行为财务学的形成及其假设

Sharpe(1964)、Lintner(1965)等构建了一个著名的财务统计检验模型,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这一模型表示,企业收益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是投资者应注意的风险决定因素。1970年,Fama在《财务杂志》发表《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回顾和经验工作》一文,重新定义他在早期关于有效资本市场的论述,使其有效市场假说与CAPM在概念上达到了一致。

但是,后来的很多研究发现,当相关信息没有完全在市场价格中得到反映时,CAPM是不能够解释有效市场的假说或者说与有效市场假说是不一致的。这些研究如小企业效应(Banz,1981;Reinganum,1981;Lamoureux,Sanger,1989)、“星期一效应”(French,1980;Gibbons和Hess,1981)、规模效应(Basu,1983)、“反向投资策略”(Fama和French,1992)等等,都对有效市场假说和CAPM的结合产生怀疑。大量心理学证据显示,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不会都是理性的。其实际决策往往偏离现代主流财务理论所设定的最优决策模式,而且这种偏离对资本资产价格的影响不会因经过统计平均后消除。于是,一些学者意识到,需要以某种新的方法或理论来解释和预测投资者决策过程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财务理论从而诞生了。

Kahneman和Tvensky发表《期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1970),给出了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行为的模型,并得出结论:(1)个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以相对某个参考点的利得或损失为依据的,而不是传统理论认为的是以期末财富为依据的。(2)模型的价值函数是S型的。模型面对损失时是凸函数,面对利得时是凹函数。这表明投资者每增加一单位损失,其失去的效用低于前一单位损失所降低的效用;每增加一个单位利得,其增加的效用也低于前一单位利得所增加的效用。(3)价值函数中损失的斜率比利得的斜率陡,损失一个单位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大于获取一个单位利得所带来的效用增加。因此,相对利得减少来说,个人更厌恶损失。(4)个人对极端的且概率很低的事件会过度重视,却易忽略在常规条件下可能发生的事件。

1980年,Kahneman和Tvensky提出“参考点”概念。1992年,他们针对概率转换问题又提出了累积期望理论(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此外,Thaler(1985)、Lopes(1987)、Shefrin(1988,2000)等对期望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与此同时,财务学家和心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人们面临不确定条件的投资存在下列决策特征:(1)损失回避(loss aversion)。人们对利得和风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同样大小利得的2.5倍。(2)意识账户(mental accounting)。对不同的股票,人们会以自身的情感账户记录作出投资决策。(3)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人们在投资决策中往往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过分自信。(4)确认偏差的倾向(prone to confirmation bias)。人们往往只是重视条件概率即所仅重视直观现象,而忽视先验概率(以往已经存在的知识)。这些研究成果解释了主流财务理论所不能解释或解释不好的大量企业财务异常现象,推动了行为财务学的发展。

行为财务学认为,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人们不理性的行为要比理性的行为普遍得多。行为财务模型中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就是这样一类人,他们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所取得的价格信息的准确性。当大量的投资者过多考虑了个人拥有的一些信息,股票市场的股价就会对这些信息产生过度反应。行为财务学研究表明,过于自信的投资者对于公共信息是反应不足的。对个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对公众信息反应不足,是许多股票市场上股价变化的原因。在一个投资者持续自信的环境中,市场会有一个过度反应,然后会是一个反向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无条件的价格变动自相关总是负的。因此,基础的持续自信与短期的无条件冲动是不一致的。但是,在光滑的多时期的过度反应阶段,短期的自相关是正的。自信心依赖结果而变动并导致拖后的过度反应。按心理学中的归属理论,当证明个人行为是合理的事件发生时,个人往往认为这证明自己的能力高;而当个人的行为与事件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将这归因于外部的干扰。如果投资者随后得到的公共信息与投资者个人先前得到的信息一致,即公共信息支持了这一投资交易,则投资者会变得更加自信。而当不认可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公共信息导致投资者自信心下降时,下降是很有限的。当有两个连续的支持投资利好消息的公共信息出现时,第二个利好消息会被增加的自信加强。当有两个连续的坏消息时,第二个坏消息也会被加强。因此信心依赖于结果而产生的变动可带来正面动力。在长时期内,当股价被公共信息拉回基础水平时,这样的动力会被翻转。亦即,最终,过度反应将倒转。行为财务学很多模型的目标是解释市场无效率及其当时的价格异常情况。市场某一时期的这种错误定价,将使得一部分聪明的投资者从交易中获利。最终,交易将主宰市场的价格。

经济学上有很多成熟的资产定价模型,其中著名的定价模型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模型(OPM)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等。在BAPM产生之前,多数人认为CAPM是最好用的资产定价模型。在CAPM中,所有投资者均被假设为是理性的投资者,他们根据投资收益和投资组合的协方差(风险)以及收益和风险的均衡,确定收益的折现率。但行为财务学认为,投资者的价值观、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与其情绪波动等,都可能会影响资产的定价。根据行为财务理论,Sheen和Stmman在1994年提出了BAPM ( 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 )。

BAPM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inbrmmion tradem)和噪声交易者(noise traders)两种类型。信息交易者即CAPM条件下的投资者,其假设条件是投资者从不犯认知错误,而且不同个体参数之间表现有良好的统计均方差性;噪声交易者则是那些处于CAPM框架之外的投资者,他们时常犯认知错误,不同个体参数之间具有显著的异方差性。BAPM将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以及两者在市场上的交互作用同时纳入资产定价框架之下。

在BAPM中,资产的预期收益决定于其“行为贝塔(behavioral betas)”系数,即正切均方差效应(tangent mean―variance―efficient)资产组合的一个系数。由于存在噪声交易者对证券市场价格的影响,正切均方差效应的资产组合并非市场组合(market portfolio)。而CAPM中的资产预期收益则决定于市场组合(market portfolio)的收益分布。

四、启示

研究表明,企业行为财务理论及其假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告诉我们:

(1)有效市场假说和传统财务管理假设并非无懈可击。有效市场假说不能完全解释市场价格在某一阶段随机游走的一些异常现象,某一时期的市场价格上扬和走低只是对市场价格的一种偶然偏离。价格的过度反应和远期回调是市场交易价格变化趋势中的一种波动。

第4篇

在此之前,对于中国的P2P平台来说,TrustBuddy绝对是“别人家的孩子”。到目前为止,中国有众多的网贷企业在上市的路上一路狂奔,但鲜见成功者,不过上市往往成为平台炒作的热门话题。

受制于国内网贷监管法规的缺乏,以及行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的因素,国内的P2P平台距离上市的目标仍不十分明确。但一直以来,P2P平台希望通过与上市公司的合作曲线达成目的,上市公司也出于资本市场运作考虑会向前者伸出橄榄枝。

据《投资者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近70家A股上市公司曾经或正在与P2P平台合作。与热闹的联姻相比,近期出现的多起“分手”事件再次暴露出目前P2P网贷上市条件的不完善和风险性,以及P2P投资的不确定性。

三家平台争抢港股上市第一股

10月21日,付融宝宣布荣获上市公司中技控股、知名风投软银中国、浙商基金(北京)战略入股3.5亿元,成为江苏省融资最高的P2P平台,这是《投资者报》记者所了解的最新的P2P与上市公司合作的消息。

就在前一天,香港上市公司太平洋实业公告称,针对中国P2P平台“财加”的买卖协议已满足所有先决条件,正式完成落实。财加方面也称,财加作为成功登陆香港主板的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第一股,继续领跑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并迈向公司发展的新阶段。

对于中国互联网金融港股第一股的称号,翼龙贷方面并不认同,翼龙贷公关在和记者交流时称,翼龙贷才是第一家香港主板上市的P2P平台。原因是,今年6月,随着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IPO,作为联想控股成员企业之一、国内最大的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翼龙贷由此正式成为“国内第一家母公司上市的P2P公司”。

此外,金融工场方面亦有不同看法,金融工场于今年1月被香港上市公司中国信贷全资收购,目前由北京凤凰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目标是为小贷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及其他贷款机构等提供P2P解决方案。

从3家P2P平台争抢港股上市第一股的激烈,可以窥见出国内网贷企业上市的积极性,以及与上市公司合作的代表意义。良好的市场环境不仅让P2P网贷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吸引了许多上市公司以自建、控股收购、参股等形式布局P2P网贷业。

网贷平台为何需要上市公司

资深投资者向《投资者报》记者反映,每当看到P2P平台即将上市的信息,从内心来讲,一方面会对P2P更加有信心,对行业充满希望;另一方面会觉得很悲观,深感行业浮躁,平台老板都在急于套现寻求退出,而且退出道路也并不那么顺利。

业内人士分析称,首先是P2P行业的火爆吸引大型国企、上市公司蠢蠢欲动,急于涉足P2P网贷行业。此前,上市公司熊猫烟花谋转型,上线网贷平台银湖网进军P2P行业,结果是银湖网受热捧,带动熊猫烟花的股价扶摇直上。

其次是由于行业氛围比较浮躁,过度烧钱需要补给。大多数平台为了迅速提升规模效应,展示平台实力,一味追求资金端的规模,不断通过烧钱进行市场营销,快速占领市场赢得客户。甚至有的平台产品尚未开发完整就开始大力进行营销推广,而且公司管理能力跟不上市场扩张速度。

还有就是因为各大P2P平台,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为了博得眼球,吸引投资者,各大平台极尽可能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新闻点进行宣传推广,上市公司的收购或者合作对平台来说有极强的“背书”作用,可以得到投资者的认可。

尽管最终大多数P2P平台与上市公司的联姻都以失败告终,但从单纯市场营销的角度,这些新闻一旦由媒体跟踪扩散,无论是对于P2P平台,还是上市公司都是极好的宣传推广,可以为公司带来一定程度的曝光度,无形中帮助公司做了一波品牌推广。

上市公司跨行P2P网贷背后的目的

在不少人看来,上市公司与P2P的结合能使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受到资金追捧,所以A股上市公司热衷于跨行P2P网贷平台,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与P2P平台进行联姻。

业内人士指出,首先得益于P2P网贷在国内的飞速发展,众多上市公司普遍看好P2P网贷行业的发展前景,出于资本逐利的天性,在适当的时机切入某一个或几个P2P平台,希望在行业的大发展下占据一席之地。

其次,一些上市公司出于整合自身供应链的角度考量,构建供应链金融体系。由于处于供应链中上游的供应商很难通过传统信贷方式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为了避免资金短缺导致的后续环节停滞,供应链金融业务因此应运而生。P2P网贷平台的建立有助于上市公司作为核心企业,打通上下游渠道纽带,提高企业整体供应链的有效运行。今年9月17日,A股上市公司瑞茂通7705万元现金入股中瑞财富,参股比例20%,中瑞财富称,未来双方将凭借各自在互联网金融及供应链领域的经验合作,继续深耕供应链金融市场。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投资额突破21亿。

更为普遍的是,出于资本市场运作考虑,上市公司涉及P2P网贷业务容易引发二级市场股价的骤升,作为资本市场概念性题材和利好因素,也会成为上市公司跨行P2P网贷的考虑原因之一。

当然,上市公司跨行涉足P2P网贷也会使业务更加多元化,有助于企业转型或者降低行业集中风险,增加利润节点。

相爱容易相处难 20天闪婚闪离

当P2P平台与A股上市公司怀抱着各自的目的逐渐靠近,行业内就会掀起一股关注的热潮。今年多起“分手”事件,有些甚至是闪婚闪离,存续期仅仅只有20天之久。虽然有上市公司背景的P2P平台能提升投资人的信任度,但是其核心是风控,只有严格的风控才能在行业中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4月13日,你我贷和熊猫金控签订合作协议,熊猫金控拟购买嘉银金融持有的你我贷金融95%股权中的46%,购买自然人严定贵持有的你我贷5%股权,同时购买嘉银金融持有的嘉银征信100%股权中的51%。不过签署转让协议之后,迟迟没有下文,最终你我贷在其官网宣布双方拟终止资产重组。

无独有偶,6月1日,浩宁达公告称,公司拟收购唐军、张林持有的团贷网66.0027%股权,对价为6.6亿元,由浩宁达大股东协议转让上市公司2000多万股权的方式支付。6月23日晚,浩宁达公告称,关于收购团贷网相关股权的全部议案均未获临时股东大会通过,这意味着作价6.6亿元人民币,收购团贷网股权的系列计划未能实现,双方合作终止。同时,团贷网也在了《关于团贷网终止与浩宁达合作的说明》中称,为保护公司股东和用户利益,合作宣布取消。仅仅20天,真可谓闪婚闪离。

同样是分手,银之杰与联金所相处期限较长。今年2月16日,银之杰与联合金融控股签署《合作意向书》,欲收购后者持有的联金所与联金微贷控股权(联金微贷实为联金所的资产端公司)。然而,截至8月16日合作意向排他期限到期日,双方尚未就收购标的股权的具体条件达成一致。最终双方决定终止本次股权收购的合作意向。

业内人士指出,在传统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今年已经有很多上市公司结盟P2P,这种合作趋势短期内还会有很多,但是真正成功实现转型的将是少数。

签对赌协议和控制坏账风险

据业内人士透露,上市公司与P2P拥抱不成,业绩对赌协议是其背后的真实因素。

上述提到的浩宁达收购团贷网。有媒体报道,浩宁达拟以6.6亿元收购唐军、张林持有的团贷网66%股权的同时,与后者签订对赌条款。若团贷网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低于2500万元、7000万元和11500万元,唐军、张林将自掏腰包补足净利润不达标的部分。

唐军强调说,这份协议所涉及的利润对赌指标,是经过双方精细化测算的,其实双方都认为团贷网能完成相应的利润增长要求。

对赌协议的出现,让原本看似顺利的合作出现变局。事实上,多数控股收购P2P的上市公司属于传统制造板块,在经济下行的趋势下,企业日子并不好过,迫切需要引入互联网金融提升估值。但同时,一方面是上市公司对当前P2P行业高估值开始采取风控措施;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也有市值管理的需要,所以,有意向的上市公司不希望看到自己所收购的P2P公司出现业绩滑坡,拖垮整体市值表现。

上述业内人士直言,其实只要是控股收购尚未盈利的P2P机构,上市公司都会提出业绩对赌条款作为护身符。而在当前很多P2P平台尚处在烧钱阶段、且无盈利的情况下,许多P2P公司与上市公司联姻的破裂不足为奇。

目前,仍有很多上市公司和P2P平台宣布将达成战略合作,收购注资,但最终结果如何尚未可知。截至目前,很多此类的合作尚未公布最终收购进程和结果。

投之家CEO黄诗樵曾经告诉记者,一些优质的P2P平台其实并不想被上市公司收购,想被收购的多是近一两年通过洗牌可能会被洗出去的平台。这是由于P2P平台企业的融资方式有很多种,上市公司并购只是其中一种融资方式,经营好的平台,因为是卖方市场,可以有其它更好的融资方式(比如纯财务投资的机构,不参与经营管理等),也有好的谈判条件(比如不需要签对赌条款)。其实,想被收购的平台因经营压力较大,希望能引进上市公司股东提升品牌和信用,做大规模,但是势必会牺牲一些条件。

开鑫贷总经理周治瀚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P2P平台与上市公司合作时,要注意双方业务是否具有协同性。如果P2P平台做供应链金融,投资者进行选择时也要注意防止平台是否有自融的风险。

第5篇

5月6日,央行《2009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尽管报告指出,未来信贷供应总体上依然宽松,只是环比增速将有所回落。但报告中有一个数据令人吃惊,该报告称:今年一季度“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住户、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融资总量同比增长163.8%”;而在融资结构中,“贷款融资明显上升,企业债券融资受中期票据加快发行影响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股票融资占比明显下降”。

一季度融资同比增长163.8%,这可是从未见过、也从未有过的超高速增长!股市中人对资金增量总是特别敏感,因为众所周知,股价就是用钱堆砌起来的,更何况过了这一周又将进入经济数据密集期。4月份信贷增长的情况究竟会如何呢?经济学家纷纷作出自己的猜测,有猜增4000亿元的,也有猜增1万亿元的,总之,与首季猛增4.58万亿元的贷款规模已相去甚远。

从舆论层面看,大部分市场人士认为货币充裕态势不会改变,包括监管层面,如央行、银监会官员等都一再表态,信贷快速增长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强调央行不会搞信贷规模限制;刚刚的货币报告再次重申,央行将“坚定不移地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部分经济学家和银行内部人士,却对当前信贷投放的效率、效果和蕴藏的风险,表示了种种忧虑,称天量信贷是一把“虚火”。

笔者想从上市银行一季报的角度提点看法,核心是流动性充裕还会继续。

14家上市银行一季末贷款余额合计为19.92万亿元,比去年底增加了2.64万亿元,增幅为15.3%;占同期全部贷款总额(34.95万亿元)和新增贷款额(4.58万亿元)的比例分别为57.22%和57.64%。其实,今年一季度融资总量虽然同比猛增163.8%,一个季度增加的贷款接近去年全年,乃是因为去年的“从紧”把流动性的龙头拧得很紧很紧,一旦松开才会突现“井喷”;而金融危机又使许多企业资金紧缺,以及国家推出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去年少放的流动性集中在今年多放也在情理之中。

而从银行来看,增加放贷的积极性还很高。理由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利差收窄之际,14家上市银行今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5.43%,盈利同比下降8.45%,要提升业绩,最好用的就是增加放贷,去年有央行管着,信贷规模卡得死死的,今年好不容易鼓励放贷,此时不增更待何时?其次,目前上市银行的贷存比平均在60%左右,离银监会的监管指标75%还有不小的空间,人家是商业银行,在监管指标内从事正常的业务扩张,有关部门似乎也不好说什么。第三,虽然一季度贷款环比增长15.3%,但绝大部分上市银行均实现了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的“双降”。一季报显示,14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合计为3477亿元,不良率为1.74%,而去年底分别为3512亿元和2.03%。事实上,增加贷款正是降低不良贷款率的最好办法(分母大了),正是由于一季度贷款大增2.64万亿元,不良率才下降了29个基点,而不良贷款的绝对额不过下来35亿元。相反,如果收紧贷款,不良率反而会迅速上升。

所以,只要监管部门不启动信贷规模控制的撒手锏,贷款增长还会继续,尽管增速会适当放慢。去年货币政策一年数变而后又卡得太紧,货币当局已经受到了方方面面的质疑,现在才刚刚放了几个月,何况实体经济尚未完全复苏,资本市场还要靠流动性支撑,以带动居民的财富效应和企业的融资开闸。只要货币政策不在短期内风云突变,股市就会有做多的热情和“子弹”,但在估值已经不便宜之际,主要依靠流动性支撑的股市毕竟要步步小心了。

第6篇

根据编制方案,上证和中证文化产业指数选取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播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等行业最具代表性的股票作为样本股,并对个股设置10%的权重上限。

这是股市“晴雨表”对于市场的又一次忠实反映,在其背后是无数的市场动作:微电影的大热、复建古城的争议、《中国好声音》的喧嚣,以及中国文化产业基金投资新华网、华澳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画皮》、建银国际文化产业基金投资小马奔腾等一系列的资本游戏。

事实上,文化产业成为镁光灯下的焦点,已经有一段时间。

《“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全国各大城市也都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012年,文化部正式《“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并在计划中提出,“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将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实现倍增目标。其中仅动漫产业产值预计就将达1000亿元人民币。

“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3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样强调。

文化产业“扩容”

在日前举办的首届中国文化产业投资论坛上,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倪正东指出,VC/PE对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领域的投资正在发生变化,以2011年和2012年的数据来看,2011年传统文化领域的投资占47%,新兴文化领域占53%;而2012年传统文化领域投资下降到42%,新兴文化领域则上升为58%。新的文化领域正在逐步抢占传统文化领域的资本机会,特别是社交媒体、游戏等很多新兴领域。

随着文化产业概念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艺术品、广告、会展、艺人经纪、动漫、游戏,以及文化用品及设备等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都已经被纳入文化产业的范畴。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此应运而生。尽管2012年投资行业形势并不乐观,相比2011年下降逾40%,但文化产业新募集的专项资金规模超过了160亿元人民币。2012年整个文化创意产业案例数197个,共吸引13亿美元投资,其中移动互联网领域吸引投资项目最多,共计92起;传媒娱乐行业平均吸引资金最多,达5.75亿美元。

尽管包括移动互联、传媒娱乐、网络游戏在内的大文化领域内发生的投资案例2011~2012年累计达340起,但投资者尚未找到理想的退出机制,IPO纷纷退潮,总计成功上市仅10家企业。

大部制的机遇

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开启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按照目前机构改革设计说明,行政职能和经营职能的分离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符合未来“新闻+市场”的产业趋势。目前,国内产业发展存在行业分割和区域分割两大主要问题,精简转变管理模式,或许对于推动产业发展具有特别意义。

尽管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已经提出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大幅增加中央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规模,然而,真正进入市场的始终是社会资本。同时,资本的分配也呈现出不均衡态势,国有企业在获取资金方面存在天然优势;不同行业之间对于资本的占有使用率亦存在差异,动漫产业缺乏开发资金,影视行业承受较大风险;甚至同一行业内也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强者恒强,可能加速行业内的兼并重组。

面对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势,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判断,未来“平台+内容”的模式将更适合国情。对于公司来说,平台盈利需要依靠海量内容,好的内容往往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客观来说,文化产业平台化投资的趋势明显,如果内容不能盈利,很难形成持续的品牌效应。

由此一来,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纳入文化产业当中,多元化的功能被平台消化,进化形成“无边界平台结合专业支持公司”的产业链模式,中间规模的企业无法生存,而不同系统之间可能会有交叉,如同心圆重叠在一起。

如果产业发展足够乐观,今后,电视、电影、出版也会被整合在这个平台当中,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等形成竞争。“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成立之后,一定需要搭建自己的平台,交叉、促进三网融合,而不是采用平行对抗模式应对竞争。”陈少峰解释说。

“升空”与“落地”

随着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平台越来越大,如何吸引资金实现真正增值?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希望企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原创内容;从企业家的角度,需要“有效原创” ,考虑商业模式是什么—好的电影需要凭借上线发行的机会进入市场;同时,品牌价值和产业链相得益彰。

原创代表创造力,只有具备未来商业发展前景和增长潜力,该企业才能得到投资者的青睐。当前,市场反馈依旧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生存能力比较弱、想法单一、管理薄弱、对于市场价值缺乏评估、对所做事情缺乏深入研究,都是导致其困境的原因。

创业者往往空有激情却固执己见、缺乏商业意识,不了解文化产业;学者资质和实战能力不被广泛承认;券商也不能通过“纸上谈兵”了解行业存在的具体问题。那么,是否需要专业人士帮助把握财富,并将其嫁接到资本市场?陈少峰指出,文化产业尚处于新兴阶段,文化企业本身很小,产出量少且平台资源有限,因此在职业经理人的筛选上难免存在错位,甚至无力改变现状。

从政府层面上来说,由于缺乏长线跟进的大额资金,政府最多只能提供孵化空间,却很难把握“温度”和“湿度”。PE/VC方面,由于文化企业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注入,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偏向于投资趋近成熟的企业,孵化和天使投资很少,并没有真正扮演“孵化器”的角色,对市场缺乏了解、产品不成熟不符合市场要求、缺乏营销资金、形象不佳、无力开发衍生产品,都降低了资金寻找良性通道的可能。

“文化产业投资”这道题目的解法似乎有些繁琐。

第7篇

从最近三轮牛市看,中小盘绩优股是大牛股诞生的摇篮。这与当前机构们推崇的中盘蓝筹和成长股不谋而合

《投资者报》总结了历史规律,并据此对当前两市2614家上市公司进行层层筛选,最终筛选出了羊年的50只金股。其中得分居前10的公司包括中利科技、利亚德、润和软件、鼎汉技术、海越股份、华西能源、拓邦股份、澳洋顺昌、安信信托和奥瑞金

从机构眼中看,这50只羊年金股成色也很高。记者统计发现,机构预测其中近九成具备上涨空间,七成具备30%以上的上涨潜力

在50只金股中,有9只具备并购重组概念,包括润和软件、南京新百、利亚德、东睦股份、胜利精密、烟台冰轮、鼎汉技术、互动娱乐和东华实业

市场正在发生变化。在2015年元旦前还有很多机构唱多,但转眼之间,很多机构的观点开始变得谨慎起来,把推荐重点转移到了中盘蓝筹以及成长股上。

就连“曾经的多头”国泰君安也改变了唱腔,以乔永远为首的国泰君安策略师们在2月初表示,“因为增量资金放缓和政策放松低于预期,2015年,市场可能会出现‘大分化’。”在分化行情下,中盘蓝筹和成长性股票可能重新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行胜于言,机构们1月份在ETF上的操作也让外界更加确认他们的判断:他们在蓝筹ETF上大幅减仓,转而投向中小板和创业板ETF基金。种种这些,无疑为热情如火的投资者泼了一瓢冷水。

那么,在寓意“吉祥”但充满变数的金羊开泰之年,投资者该如何适应新形势,从市场中寻找牛股?《投资者报》本期从大牛股基因着手,选出羊年最具投资价值的50只股票。当然,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具体操作时由各位自己做主。

关于大牛股所具备的基因,本报第344期封面报道《超级大牛股秘密》已进行了总结。结果显示,最近三轮牛市中,中小盘绩优股是大牛股诞生的摇篮。这与当前机构们推崇的中盘蓝筹和成长股不谋而合。

据此,《投资者报》记者对当前A股市场的所有股票进行了全景扫描,同时结合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业绩预告、机构给出的目标价、机构持股比例、机构调研情况、公司所处行业地位等进行了综合评分,选出50只具备上涨潜力的股票,在羊年来临之际与投资者共分享。

中小盘绩优股欲得天下

从近期市场表现看,在大盘蓝筹暂时偃旗息鼓后,中小盘绩优股开始“蠢蠢欲动”,欲得天下而后快。很多券商认为,这种趋势将得以延续。

国泰君安策略团队指出,2015年,市场将出现“大分化”,其持续时间可能会维持一到两个季度左右。在“大分化”的背景下,宜配置防御性的中盘蓝筹(医药、大众食品、黑电、轻工)与博弈性的成长板块(TMT、环保、新材料)。

申万宏源认为,随着券商、金融等板块盘整开始,业绩增长确定的医药蓝筹股和拐点确定的小市值公司将有望崛起,建议投资者关注一些商业模式具有吸引力、短期业绩无法证伪的成长股,以及行业新兴、业绩较好、估值有安全边际的品种。

方正证券分析师郭艳红则称,主题性行情的作用正在逐渐提高,一二季度之交转向防御性行业,包括医药生物、公用事业甚至是食品饮料等。

机构们由元旦前的几乎一致看多转向谨小慎微,与2015年以来市场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不无关系。

今年1月以来,让诸多投资者经历了“满仓踏空”的疯牛行情未能延续,上证综指展开盘整,大盘蓝筹也随之纷纷陷入调整中。

调整的原因与监管层加大力度“去杠杆”有关。1月中旬起,证监会重拳出击严查券商的“两融”(融资融券)业务并开出严厉罚单,直接浇灭了券商集体涨停的热潮。同时,银监会对于委托贷款的来源和用途也加强了监管。2月6日,证监会发文禁止券商利用P2P、伞形信托为客户两融,继续严控杠杆风险。

风声鹤唳之下,券商们对后市的看法及操作策略开始转向。

从近期市场表现来看,资本市场上的风也开始吹向以中小盘股为主的创业板。2015年以来,上证综指不断调整,创业板指数却屡创新高,年内涨幅已近20%。板块方面,大盘蓝筹相继偃旗息鼓,以互联网金融为首的计算机行业个股则异军突起。

除此之外,机构们在ETF上的操作也开始转换。在刚刚过去的1月份,两市102只有可比数据的ETF基金份额整体缩水35亿份。其中,10只基金份额缩水逾1亿份,而这10只基金中,有8只为蓝筹ETF。

与此同时,1月份两市份额增长较多的ETF基金则主要有华夏中小板ETF、创业板ETF、汇添富中证医药卫生ETF、国泰中小板300ETF、南方中证小康产业ETF等。

由此可见,1月机构资金撤出蓝筹ETF的同时,投向了中小板和创业板等成长类的ETF基金。

上述种种迹象表明,资金正在向中小盘绩优股倾斜。而券商研判的弦外之音,也在暗示中小盘绩优股将有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夺得天下。

羊年50只金股有望胜出

在对后市趋势做出初步研判之后,投资者该如何布局羊年,寻找牛股呢?

为此,《投资者报》记者进行了一番筛选。我们的筛选逻辑是,选取具备大牛股特征的中小盘绩优股。

第8篇

麻烦缠身甚至破产消亡,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从特定意义上说,任何一次规模巨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对金融体系缺陷的一次集中暴露,从而也为金融界反思与改进提供了机会。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继续向全球金融市场扩散,引发全球金融体系的大动荡。在这样的环境下,从不同角度对金融危机进行反思的文献不断涌现,不断加深我们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认识。不过,目前的理论反思,较多集中在全球经济的失衡、监管体系的缺陷与不足等相对宏观和制度化的层面展开,里奥・蒂尔曼的《金融进化论》则专门从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和商业模式角度出发,展开这一富有挑战的反思。

金融机构是整个金融体系运作的基石,只有切实把握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前后的变化及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才可能真正较为全面地把握整个金融危机演变的趋势及其影响,这大概也可以被视为“金融危机研究的微观基础”。这种研究,需要有熟练的金融机构运作经验,以及把宏观金融波动与微观金融机构经营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能力,因而往往不是一般纯粹的金融理论研究人员所能够驾驭的。里奥・蒂尔曼因为一直从事金融机构的专业咨询而为这种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里奥・蒂尔曼分析的基础来自于金融的进化理论以及对整个金融体系从静态金融向动态金融进化过程的种种冲突与适应的分析。

从金融达尔文主义的角度分析,人类追求财富的过程,和达尔文描述的物种起源与演化的过程极为相似,二者都希望不断繁衍下去。相异的表象下遵循着普适的法则:如果我们相信金融危机根植于人类贪婪基因本性之中,那么,危机就是对金融系统的一次清洗――适者生存,劣者淘汰。大到经济体,经济联盟,小到企业、投资基金,赖以度过数十年来最困难的商业环境。初期它们和鸟儿、蜜蜂同样服从于达尔文的箴言――“每个新物种的出现和维持,都是因为它们较其竞争对手具备某种优势”。

金融进化理论的思想,最早可以见于Freidman(1953)与Fama(1965)等提出的“市场或自然选择最终导致有效市场”的著名猜想,而较为严格的金融进化论模型始创于Blume和Easley(1992)。这之后便有Sandroni(2000)、Blume和Easley(2001)研究了长生命周期资产的金融进化模型,以及Ebstigneev,Hens和Schenk-Hoppe(2006)构建了最为接近真实市场的离散金融进化模型,又称作EHS模型等等。

金融进化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经营策略或投资策略,而不是单个投资者,就像达尔文研究的是物种,而不是单个生物体。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单个投资策略微不足道,对于金融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没有影响,因而一般假设金融资产价格是外生的,与投资策略无关。与此相反,从市场的达尔文主义角度来看,进化金融认为投资策略的相互作用对金融市场的演变是决定性的。

在其它方面,市场的演变好比一个个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一如新型金融机构不断涌现――这正是在一个真正进化着的金融体系中预期会出现的现象。类似于生命体“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金融业进化自有其特点,这些不断变化的特点,不断促使金融机构作出调整,不然就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这些具有典型的达尔文主义的观点和看法,贯穿于全书的不同章节,其中集中体现在书中的一段文字:

“在托尔斯泰的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第一句话最为经典:‘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但对于那些‘不幸’的金融机构――在过去10年里损失沉重、麻烦缠身甚至破产消亡,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本质上,大多数都是‘进化’中的失败者。这些机构的高管层缺乏战略愿景,对金融环境的变化置若罔闻。有些高管把企业经营模式的性质混为一谈,比如说,他们没有意识到,在仅仅依赖证券化市场的情况下,未对冲的‘创设-证券化-出售’业务属于收费型业务。这些金融机构还缺乏风险管理能力和相应的流程。面对盈利压力,很多不愿意变革发展、抑或是没有能力实现变革发展的机构,一味地固守静态经营模式,在商品化业务的‘血雨腥风’中愈陷愈深,以至于无法自拔。而最终的结果,便是更高的杠杆率、错误的风险意识和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结局。”

在金融海啸导致的巨大冲击面前,我们再次看到这种分析的解释能力。

就基本金融工具而言,主要包括货币市场的货币,商业本票、汇票、银行可转让存单、国库券等,从资本市场的债权证券、股权证券如基金受益凭证再到CDO、CDS、MBS等等衍生金融工具。这些衍生的金融工具是自7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创新浪潮中的高科技产品,是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衍生金融工具具有杠杆大,风险大,契约类型复杂,全球交易,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不一致等特征。因此,风险成为了衍生金融工具在运用中最值得注意的问题,各国监管机构无不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至于有人将银行的定义从“经营货币的企业”升级到“经营风险的企业”的高度。

历史学家Gerschenkron(1962)从研究英国和欧洲大陆的经济发展差别角度探讨了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和市场主导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之间的差别,并认为:从金融发展历史进程看,一个国家金融体系进化存在三个不同阶段:银行主导阶段、市场主导阶段、证券化阶段。这样一来,金融体系的进化史就是一部金融效率进化史。而金融资产结构为什么会从票据融资到货币融资再到证券融资逐级递进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由生产效率、资本形成转化效率和制度变迁效率等因素所决定的,并且因时因地而异。

从另一个方面看,不管采取何种具体的表现形式,金融的本质可以说就是一组关于融资安排的契约流。这要求我们创造一个为金融中介和市场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制度环境。并强调通过金融安排,包括:契约、市场和中介,改善市场的不完全性和提供金融服务。这种有效的制度性的安排与市场体系的完善或许也是未来金融进化的一个方向。

正如里奥・蒂尔曼所分析的,通常,突变和物种形成的进化,取决于环境和竞争的自然选择。更一般的,进化过程取决于周期性的外因,如地缘政治、金融危机和管制干预(或失误)等。可以不含糊的说,危机与灾难是金融品种进化的强大动力。

从近代金融历史来看,早期最普遍的危机是对单个商业银行的挤兑。早期商业银行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发生在1929年的美国,由此导致了美国历史上有名的10年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这次危机造成的危害如此严重,对于其后的断代时间的金融来带来了“大规模灭绝”。为了将银行倒闭对于普通民众的影响降到最低,中央银行制度诞生了。在经济界,它一度被认为是继火和轮子之后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但是,我们要清楚的看到:撒旦并没有真正被消灭,银行和金融依旧危机四伏,祸害也更为严重。原本是一个商业银行的问题,经过不断的积累放大,在全球化迅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整个经济体和货币区的危机就不可避免了。

里奥・蒂尔曼反复强调的就是:环境的迅速变化需要新的经营模式。“理解当代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行为的关键性核心,在于这样一个事实:金融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性转换。具体说,基础金融业务所承受的巨大盈利压力和主动性的风险寻求机制,已经开始在金融机构创造或摧毁股东价值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他不赞成把当前的次贷危机简单地归结为周期性信贷现象,而是更多地强调了危机背后的制度性力量,或者说是“结构性因素”:根据“动态金融”所倡导的进化论观点,在过去1/4世纪里,静态经营模式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剧。某些压力(资产负债表套利和收费)在本质上具有长期性;某些压力(低风险溢价)在周期性因素和特定时期因素的影响下,也可能会形成长期性影响。因此,他的结论是:所有这三种力量同时发挥效力的时候,金融业务所面对的压力将达到空前。

面对当前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不同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从金融进化论的角度看,书中的一个形象的比喻给出了答案:如果把金融危机类比为交通事故,在某些时期,如果是外界压力和不恰当的动机强迫驾驶员加速,会怎么样呢?此时,正确的反应也许不是更多的政策和更低的限速――这些措施根本就不可能带来预想的作用,而是应该去教育驾驶员。驾驶员必须了解促使他们越开越快的全球性力量;在上路之前,他们需要彻底检验自己的选择、可以选择的路线、紧急制动装置和急救箱。最后,他们还要意识到,在旁边任何人都可能会超速驾驶的时候,环境本身就是极度危险的,这就使得“蓝海战略”成为最佳选择:乘坐火车或飞机赶往目的地。

要避免交通事故,仅仅依靠更多的政策和限速,也就是当前全球金融界都关注的所谓“过渡监管”可能是不行的,关键还是对驾驶员的教育,也就是金融机构自身适应环境能力的提高;如果在旁边的任何人都可能超速的时候,金融机构需要做的,就是迅速转换新的业务模式。

第9篇

亚洲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均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创。然而,目前渣打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受亚洲去年强劲复苏和美国存货周期扭转的驱动,该领域有望出现稳健恢复。毫无疑问,众多中小企业在危机之后正变得更加强大。

尘埃落定之后,与1997-199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相比,中小企业面临的状况已经不那么严峻。有多种原因导致了这一情况。主要的原因在于此次经济衰退中,亚洲的银行受到的影响更小,而且维持了信贷供应。另外,亚洲各国家或地区政府也从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吸取了教训,他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持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流动―_尤其是通过政府担保计划。

中小企业对于亚洲经济体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过去10-15年里,它们是推动就业增长生力军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中小企业中,员工数低于250人的公司占大多数,它们往往贡献了约50%的正式就业机会,以及30-60%或更大的GDP份额。

在中国,中小企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99,8%的中国中小企业属于个体企业,他们为中国解决了75%的城镇就业,为中国贡献的GDP每年高达30-60%。

中小企业也推动了国际贸易,如中国的中小企业就贡献了高达68%的出口额,而中小企业对于跨境贸易的意义远超人们的想象,这是因为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大型出口公司的关键供应商。通常而言,中小企业能形成一些重要的集群,为一家或几家大型公司供货,而后者往往都是全球生产链的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包括互联网和不断变化的制造流程在内的新技术也正在改变着规模经济。小型和大型企业的区分也在发生变化,在亚洲各国,中小企业对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中小企业不仅对于支持当前的经济复苏很重要,还能产生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满足亚洲年轻人的就业需求。很多中小企业都充满活力、足智多谋、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或流程。同时,它们也是一道社会保障体系,能够缓和不利经济形式对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影响。此外,随着女性企业家人数的增长,它们也在帮助女性成为积极的经济参与力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证据表明,女性就业对于经济总体增长和减少贫困有着重大影响。

对于银行而言,中小企业代表着巨大的机遇,因为新技术使得部署最先进的业务模式(带有专为小型企业定制的统计信用评分)更加容易。认为中小企业不赚钱的传统看法已经完全过时。如果银行有正确的业务模式、专属团队和量身订制并具有成本效益的产品,那么就完全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并获益。但毋庸置疑,仍有很多中小企业远远达不到银行信贷标准,如何获得融资仍然是首要关心的问题。

中小企业需要银行服务,因为它们缺乏进行大规模投资所需的现金流,而且无法像大型企业一样进入资本市场。今天,他们的需求已超出了当地融资的范畴。在中小企业寻求跨境增长时,他们不只需要贷款,还需要全面的银行服务,包括信贷、贸易融资和营运资金管理、现金管理、资金和保险服务等。

第10篇

关键词 金融全球化 金融危机 传染机制 启示

经济全球化尤其是金融全球化大大增强了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一国发生金融危机会迅速波及其他国家并造成严重损害。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美国的金融危机都充分说明了金融危机及其传染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危害。我国加入WTO年的过渡期已经结束,金融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当前,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在继续向世界其他国家蔓延,因此,研究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减缓金融危机的传染,对于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综述

危机的传染在概念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强调不同市场间的相互依赖所导致的溢出效应。这种相互依赖是指由于实体经济或金融方面的联接,使得局部的或全球性的冲击在国际间的传播。有学者把这类危机的传染称之为“基于基本面的传染”。第二类则指危机的传染与可观测到的宏观经济或其他基本面无关,而仅仅是由于投资者或其他金融经纪人的行为结果。有学者称之为“真正的传染”或“净传染”。第二类“传染”通常被认为是“非理性”的结果,如金融恐慌、羊群行为、信心丧失以及风险厌恶的增加等。

学者们不仅对传染的定义不同,而且对传染机制的分类研究也大相径庭,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

(一)实体传染机制

实体传染是指一个国家的危机恶化了另一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导致另一个国家也发生危机。根据两国间的贸易形式,有学者将实体传染机制从传染的途径上分为“贸易伙伴型传染”和“竞争对手型传染”。“贸易伙伴型传染”又称“直接双边贸易传染”,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往往货币大幅贬值,从而导致其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赤字增加、外汇储备减少,成为投机者对其货币冲击的对象,最终沦为危机传染的受害者。

二是金融危机发生国的货币贬值使其贸易伙伴国的价格水平下降,同时促使其消费价格指数下降,居民对本币的需求量减少,而要求兑换外币的数量增加,导致央行外汇储备减少,诱发货币危机。

“竞争对手型传染”又叫做“间接双边贸易传染”:假设A国和B国的出口竞争于同一个市场,互为竞争对手,A国所遭受的货币危机使A国货币大幅贬值,从而降低了B国的出口竞争力,并导致其宏观基本面恶化;由于B国可能加入到竞争性贬值的行列,从而诱发投机者对B国货币发起冲击,从而使B国的货币发生危机。

Click和Rose建立了一个以贸易联系作为金融危机传导机制为解释变量的模型,经过计量分析,回归结果表明:一国与危机发生国的贸易联系越紧密,危机传染的概率就越大。科斯蒂等人构造了一个存在第三国共同市场的两国博弈模型,说明A国的货币贬值会使B国产品在c国的竞争力下降,从而B国采取竞争性贬值政策,而且这种非合作博弈的结果是贬值幅度相当大。

(二)金融传染机制

金融传染(financial conta-gion)是指由于金融市场自身特征及市场主体行为所导致的危机通过金融关联向其他国家的传染,其传染途径主要为资本市场及货币市场等金融渠道。

Goldfajn和Valdes认为,当一国发生危机时,金融机构被迫向退出投资者提供货币,金融机构在一个市场上面临流动性问题,金融机构会通过减少在其他市场的拆借头寸来满足流动性需求,将导致其他市场出现货币危机。Kodres和Pritsker则指出,如果两国资产运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则金融危机会通过跨市场的套期保值迅速地传染。投资者在某个市场受到冲击时,会重新调整他们的证券组合,从而把冲击传播到其他市场。Kammsky和Reinhart提出了共同贷款人效应,认为当某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共同贷款人(某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往往会大幅收缩在与此国经济结构相似的其他国的贷款,拒绝展期或延长任何已到期限的贷款,并撤回高风险项目的资金。导致这些国家同时发生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

Dasgupta应用均衡选择技术研究了银行同业存款交叉持有如何导致金融危机。在一些银行经营不善时,这些银行将面临超额流动性需求的冲击,如果整个市场的超额流动性供给小于超额流动性需求的差额较大,通过“外溢效应”将可能引发整个市场的危机,危机的传染是通过相互存款的提出引发整个市场的短期流动性不足而进行传染的。

Calvo、Guitlermo和En―riqueG Mendoza提出一个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内生流动性模型。在该模型中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性,消息灵通的投资者接到一国经济基本状况变动的信号,受流动性冲击的影响,被迫出售他们的资产。消息不灵通者的反应速度就较慢,但最终会依据信号显示机制作出反应。流动性冲击的结果是两国的资产价格变动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

Alien和吴忱均将传染作为多银行框架中的一个均衡问题建立模型,分别研究证明了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基础上,总流动性冲击是传染的必要充分条件,传染是随着地区性流动性需求冲击的规模而递增的。

(三)资本关联机制

Dasgupta运用carlsson和van-Damrne的方法论证了金融危机传染与不同金融机构间的资本关联机制。Kiyotaki和Moore也提出传染通过贷款人与企业家之间的信贷链传递,而资本关联是传染的渠道。

Goldfjan&Valdes从给国外提供流动资产的金融中介入手解释金融危机的传导。当金融危机发生后,投资者对存款的提取,减少了金融中介的流动性,迫使金融中介机构收回给其他国家的贷款或没有能力给其他国家提供新的贷款,从而导致其他国家的危机。而ItayGoldstein和Ady Pauzner则在一个两国模型中论述了危机的传染是由于投资组合在不同的国家间被分散化而引起的。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投资者会对其他与该国邻近或贸易联系密切国的资产进行调整,从而影响这些国家资产的稳定性。

kyle和Xiong把传染作为财富效应的结果来描述,后来Schinasi和Smith在此基础上对传染和投资组合分散化、杠杆等特定渠道进行分析,认为投资组合分散化和杠杆可以有效的解释传染。

Goldstein和Pauzner提出即使两国的基本面是相互独立的,每一个国家也可能遭遇自促成危机,这种危机是由人担心其他国家的人会抽逃投资,而抽逃其在该国的投资所引起的,从而引起市场预期更为悲观。CaNo和Mendoza指出单个国家中收集信息的高成本可以导致理性传染。出自成本收益考虑,理性投资者也会跟随市场,使传染可能性增加。Kaminsky,Lyons和Schmukler提出了一些统计资料表明国际共同基金是金融传染的主要渠道之一。For-bes和Rigobvn提出了传播机制区分为危机随动机制[crisis-contin-gent)和非危机随动机制(non-cri―sis-contingent)。

范爱军在“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探析”一文中,强调了国际游资的冲击,强调游资在金融危机传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一国为抑制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国际游资就会大量涌入,迫使该国被动增加货币量,加重通货膨胀。从而引发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而且会通过金融市场中的投机运作把危机传给其他国家。

(四)预期传染机制

预期传染机制是指即使国家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贸易、金融联系,金融危机也可能会传染。这是由于投机者的信心与预期变化,导致投机者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冲击。净传染也可以算作是预期传染机制的一种。净传染是由经济中的多维平衡点及投机者的“自促成”因素导致的,由于一国发生危机后,投资者对其他类似国家的心理预期变化和信心危机造成的投资者情绪的改变,结果产生了对这些国家的“自我实现”的投机攻击,产生了净传染效应。

1 “羊群效应”

投资者在市场上常常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决定自己的选择,投资者具有一种从众心理。当投资者无法获取充分信息来区分不同市场的基本情况时,即使金融状况不同,一国的危机也可能导致对其他市场的货币投机。

2 “示范效应”即“唤醒效应”

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如果投资者掌握危机发生国与所投资国家经济、金融方面的较为充分的信息,投资者会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将所投资国家与危机发生国进行对比,重新评价所投资国家的风险,并据此改变自己的资产组合。

Kodres和Pritsker利用多种资产传统的资产价格预期模型来解释金融市场的传染,指出金融传染的模式和严重性依赖于市场对于共享宏观经济风险因素的敏感度以及每个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量。

Pericoli和Sbracia运用简单的多国资产定价模型来求解对于传染的主要因素,并论证了在不假定市场不完全或特别是投资组合管理规则的情况下危机如何能跨国家传递的。MattPritsker研究了传染可能以传递的理性渠道并强调那些使一国易于被传染的因素。

Kahneman and Riepe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指出金融体系的价格发现不是传统理论上所描述的那样有效,这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非理起了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风险的态度:损失的评价高于收益,二是对预期形成的非理性处理,三是对问题框架的敏感性等方面。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传染

(一)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传染路径分析

1 贸易

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美国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在12―18%之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并随后出现下降。2008年1―6月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为1583.4亿美元,同比增长8.9%,增速同比下降8.9个百分点。2008年下半年随着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放缓。2008年全年中国对美国出口3337.38亿美元,同比增长8.4%,增速同比回落6个百分点。2009年随着次贷危机带来的外需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对美国出口出现大幅下降,2009年1―5月,中国对美国出口1082.54亿美元,同比下降16.9%。次贷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影响我国外贸出口情况,与以前发生的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渠道传染有很大的不同。以前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渠道传染往往是由于出口国(大都是发展中国家)本身发生危机,币值贬值,引起贸易伙伴或竞争对手的传染;但次贷危机不同,它首先在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爆发,是出口市场国发生危机,导致本身的有效需求不足,而使得出口国出口下降。

2 直接投资

美国是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资金的前十位国家之一。2009年1―4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76.69亿美元,同比下降20.98%,其中,美国对华实际投资为8.99亿美元,仅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3.25%,为我国的第六大外资来源国家,整体来看,美国对华投资呈现下降态势,仅4月单月,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35.1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5.14%。

与贸易渠道传染类似,次贷危机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渠道传染危机,与以前发生的金融危机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传染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大都是投资对象国出现危机,导致外资大量撤离,但本次危机却是由于投资来源国出现危机,导致投资对象国资金来源减少。由于我国基本经济面仍向好,次贷危机即使引发美国对华投资减少,但影响并不大,一则是因为美国对华投资仅占3%左右,另外根据中国美国商会一季度的“2009年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美资仍长期看好中国。

3 银行信贷

根据我国公布的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在境外贷款总体规模在590-888亿美元之间波动(如表一所示),而流入我国贷款总体规模在880―1033亿美元之间波动,贷款规模流人大于流出。由于国际贷款不少来自世界银行等国际性组织,美国所占份额估计不会太大。次贷危机通过银行信贷渠道传染有限。

4 资本市场

根据我国公布的国际投资头寸表显示,2004年以来,中国证券投资净头寸在资产方,即对外证券投资规模大于国外对于我国证券投资规模(如表二所示)。特别是对于债务证券而言,资产方远远大于负债方,到2007年末,我国对外债务证券投资已经达到2206亿美元,由于美国是债务证券的一个主要市场,估计在次贷危机中,我国因持有“有毒”债务证券而被直接传染。

5 汇率和外汇储备

自2008年7月初以来,人民

币对美元汇率整体较稳定,截至2009年5月底,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2008年7月初仅升值0.42%。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保持稳定,有利于缓解我国外贸企业因外需不足而面临的生存困境。但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在国内我国对美元汇率相对稳定,但美元在国际市场却面临较大的贬值的风险,由于次贷危机暴露出美国金融业的种种弊病,并且美国政府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引发美元持续下滑。由于美元持续下滑,这对于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家而言,将遭受较大的损失。截至2009年一季度,我国公布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9537.41亿美元,如果美元持续贬值,将面临不小的账面损失。

6 心理预期传染

目前,由于我国与美国不管是在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危机通过心理预期渠道直接传染到我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由于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受次贷危机影响很深,世界经济整体陷入衰退且尚不知何时结束,对于世界经济整体的不利预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经济实际的发展步伐。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传染影响的总体评估

综上所述,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传染途径看,贸易渠道、资本市场渠道、汇率和外汇储备渠道对我国传染影响较大。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金融危机传染的复杂性。即使在所指的某一渠道中,实际上也混杂了多种渠道交错影响的结果,如心理预期渠道,实际上,我们认为在任何渠道中都包含着心理预期因素,因为任何经济活动都包含着各经济体对于未来的看法,所以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个渠道。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而且,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目前呈现回落情况,但这并不能掩盖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

三、我国应对国际金融传染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扩大内需,抵消外部需求减弱的不利影响

为了防范外需过快下降带来过大的需求缺口,要努力扩大内需,引导好消费的方式和方向,调控好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化解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二)加快外贸出口结构升级和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在外贸出口方面,要努力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大对外贸出口的扶持力度,对纺织轻工行业的鼓励类产品,可考虑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中小型企业,在资金、技术上应予以倾斜。

(三)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合理引导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

在目前形势下,应该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在当前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市场需求疲弱背景下,人民币继续升值将进一步恶化外贸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因此在当前情况下,人民币继续快速升值并不可取。在面临外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不少国家采取本币贬值的方法来促进出口。由于在金融风暴大规模蔓延的情况下市场信心本来就不足,大幅度地进行本币贬值容易引发市场恐慌,引起资本外逃。综合各方因素来看,保持币值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减轻金融风暴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

(四)外汇储备多元化。大力倡导建立国际储备货币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为减少风险,外汇储备的币种应多元化,投资的对象也应多元化,不应过度集中在某一种产品上。另外,在世界范围内努力倡导建立一种专门的国际储备货币,以避免某一国货币贬值带来的储备贬值风险。

(五)加强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建设,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测和防范力度

在危机爆发前,一国经济金融形势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应加强各经济管理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的信息联动,建立危机预警监测机制,及早提示潜在的风险。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向世界范围的逐步传导,系统性金融风险持续蔓延,大量游资的流入流出对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经济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要特别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既要加强资金跨境流入的监测,也要加强资金跨境流出的监测,另外还要加强跨境资金监测的国际合作,共同抵御金融风险,加大对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打击力度。

(六)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提高经济金融数据的准确性

信息不完全是金融危机不理性传染的一个主要原因。危机发生时,由于投资者无法掌握充分全面的信息,导致投资者无法将基本面健康的国家和有问题的国家区别开来,出于避险考虑,往往采取相同的逃离策略,并使得非理性的恐慌情绪蔓延。所以建立规范统一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经济金融数据的准确性,有利于投资者掌握全面的情况,并且做出合理的判断,防止恐慌性心理预期的形成,提振市场信心。

参考文献

张志波、齐中英:基于VAR模型的金融危机传染效应检验方法与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5年第3期。

梅新育: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新特点[J],《中国金融》,2007年第18期。

陈守东等: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6年第7期。

刁忠亮: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研究[J],《知识经济》,2009年第1期。

第11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舞弊审计策略

Abstrac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urrent market economy, the corrupt conduct of financial statement is numerous, which can not be discovered by a series of audit procedures, resulting in frequent failure of the audit cases. Based on the specific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fraud, the author talks about his view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fraud and the audit procedures, hoping be helpful for the audit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Key words: financial statements; fraud; audi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D41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如何有效审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市场经济国家一个永恒的审计主题。进入本世纪以来,舞弊现象呈愈演愈烈的趋势。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事件也一直不断,“诚信危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对216家企业总会计师的问卷调查显示,88.45%的总会计师们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可信度持怀疑态度。目前,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的泛滥,已经对当前资本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与此同时,通过一系列审计程序却未能发现企业报表中所存在的问题,审计失败案屡屡上演。严重的后果是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独立审计产生了质疑,影响到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生存发展。因此,如何识别和审计财务报表舞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研究舞弊的动因,试图找出鉴别舞弊的方法,并且总结如何实施审计,从而为审计人员提供帮助。

一、财务报表舞弊的涵义

要弄清财务报表舞弊的涵义,首先要明白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的关系。财务报告包括数据化信息和非数据化信息。而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是财务报告中提供数据化信息部分的载体,是财务报告的主要构成部分。

国内外对财务报表舞弊的定义有很多种,但是内涵基本上是相同的:即舞弊的主体为公司或企业,不遵循财务会计报告标准,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歪曲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做出不实陈述的财务会计报告,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因此,财务报表舞弊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企业通过各种手段使得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所反映出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信息与企业本来的真实情况发生了偏离,从而误导了信息使用者。

二、财务报表舞弊的原因

财务报告之所以不可信,是因为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用了会计报表舞弊或是会计报表粉饰等方法,使得会计报表所反映出的情况与实际产生了偏离,而会计报表提供方对会计报表舞弊或是粉饰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与动机。

(一)我国企业财务报表舞弊的内部原因

1、委托—风险。公司委托制本身存在的利益不相同、责任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四个方面的缺陷。在我国,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是在“统一所有、分级监管”原则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由其委派董事、监事并选择经营者,在授权委托下从事经营活动,这种方式导致了国有企业链过长,国有产权“虚化”,国有资产所有权代表人虚化等问题,不可能使所有者代表进入企业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从而使得监管乏力。这就为企业财务报表舞弊提供了一定方便。

2、内部人控制。所谓“内部人控制”,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企业的外部人(包括股东、债权人、主管部门)监督不力,企业的内部成员掌握了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他们在公司战略决策中充分体现自己的利益,甚至和职工联手,谋取各自的利益。这种情况下,内部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可能发生财务报表舞弊行为。

3、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经营者的报酬在事前被一次性规定,激励机制不够。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的报酬普遍偏低,报酬结构不合理,行业差距明显。这都直接影响到相关主体的内部控制力。

(二)我国企业财务报表舞弊的外部原因

1、制度安排不完善。制度通过利益安排对个体的行动产生影响,不同的制度安排就会导致不同的利益安排,有关会计信息的制度安排就会决定会计信息“制造者”和“消费者”行为方式。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制度安排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以及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等等。有研究人员通过对我国企业报表舞弊案的分析发现,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诱发财务报表舞弊行为,也就是说虽然有会计的相应技术规范,但相应的制度执行、监管与惩罚力度却不明确,惩罚对象不具体,造成受益者、授意者不受罚,执行人员却“代人受过”。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会计主体更倾向于通过财务报表舞弊,提供对他们有利的会计信息。

2、会计外部监督弱化。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监管存在着诸多误区,严重地降低了监管效率,使得财务报表舞弊得以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视“单一”监管,忽视“综合监管”。外部监管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社会审计外,还有法律制裁、社会舆论监督、公司治理结构等都是整个监管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国会计外部监督的关注焦点主要放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上,其他方面的监管没有很好地带动起来,这反而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制约了注册会计师审计作用的发挥。第二,重视“硬性”监管,忽略“柔性”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一方面,但制度终究需要人来执行,制度的执行之所以会产生偏差或是不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执行人的素质与修养有问题,我们在全方位的诚信教育上仍然不够,重视行政制裁,轻视民事赔偿。

三、财务报表舞弊的审计策略

(一)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识别

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形成的虚假财务报表,手段较为隐蔽,技术更为高级,往往做到了报表平衡及账表、账账、账证等相符,因此在识别方法上宜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第12篇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其中内部控制审计作为重点内容,促进了企业的良好发展,内部控制审计是在委托注册会计师的基础上,由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相关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所以,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必须要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深入的进行了解,并且要进行相关的审计设计及测试,最终达到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问题有效解决的目的。

一、内部控制审计研究

所谓内部控制审计,指的是企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在运营有效期内及基准日的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且提出审计意见,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科单独进行,也可结合财务报告设计进行 ,在二者结合的思想中,可以充分的获取证据,在内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提出先关意见和建议,此外,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对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控制风险因素进行评价,以此来提高财务报表审计的质量。

然而在加强内部控制审计中,其意义表现在:(1)可以完善企业治理,加强管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由国有企业通过资产剥离或者是改制上市的,因此在公司的结构中就出现了股权不合理的状况,往往出现了在公司中董事会、监事会不能发挥好监督机制的作用,然而公司内部审计机构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以及具体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控以及评价,这就需要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来加强公司的管理。(2)内部控制审计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需求。公司在正常的运行中,注册会计师对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比较强。因此这就需要客观的评价,最终将评价的结果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层次进行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依据(3)能够进一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由于注册会计师通常认定企业的内部控制预期是有效的,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将其程序在控制中,在遇到了不能顺利进行时,才需要进行内部控制测试,但是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其自身具有独立性,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促使信息使用者,全面的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制定相关对策,为决策的提出提供有力的依据。(4)加强内部控制审计是顺应国际资本市场监管变革的方向。国际市场中,美国、英国等国家明确额规定注册会计师的作用,要求其必须对公司管理层提供审计报告,除此以外还需要提供证实报告有效性的依据。要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提供的内部审计报告进行有效的证实 。这就表明在国际环境中,加强内部控制审计是一种必要的趋势。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的问题

机构建立模式不够合理、规范。现阶段,企业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内部控制审计主要以两种模式存在:第一,接受监事会或董事会的直接领导管理;第二,受总经理领导管理。在第一种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是以独立的身份进行委托的,这种模式下经营者的业绩在监督的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缺陷,导致企业经营者不了解内部控制审计;但是在接受总经理的领导中,会遇到本单位利益问题,在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中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出现了当面对领导在违纪时,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却不能实施相应的治理措施,长期以来就容易引发审计风险,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了弊端。

不能正确的定位审计工作。由于审计工作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的财务进行一定的审计,因此在企业运行中起到的是监督的作用,但是在目前企业运行中,由于过于审计工作的认识有误解或者是偏差,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运行中存在监督力度薄弱,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导致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大。

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在内部控制审计体系中,主要的法律依据为《注册会计师法》与《审计法》,然而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因为相关法律体系及相关制度不明确,导致审计控制的效果也难以体现出来。

4、经营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不充分

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对内部控制审计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将审计看做是内部检查,这种看法是对自身经营权的一种限制,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机构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也仅仅是以一种形式存在,缺乏实际意义,无法发挥审计的权威性与独立性。

三、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定有效的评价标准。由于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其评价的标准是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进行审计的重要依据,同样也是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重要依据。因此这就需要加强内部控制,不断的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并且根据自身企业运行的现状制定适合本企业所能执行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系统、明确的定位审计工作。逐渐的提高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这就需要将内部审计部门设立专门的小组,并且对审计人员提供独立的审计工作环境,这样就能够更加明确的定位审计工作,加强审计控制效果。

制定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内部审计准则中需要规范内部审计,保证其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需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设,确保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有效的评价,对企业内部的建设提出借鉴性的意见和建议。

控制好审计的成本。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为了防止出现重复审计的现象,对审计方法要合理的进行选择与整合,对内部审计的结果要合理应用。这些基础是建立在注册会计师对内部证据充分了解当中,为内部控制审计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来保证审计成本最优化控制。

逐渐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为了保证企业管理层次的不断完善,对内部控制审计要重点进行把握,合理安排整个企业的制度,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供依据。在加强企业建设的同时,做好了会计体系建设,促进了公司内部财务报表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