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性

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性

时间:2024-01-08 14:38: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性

第1篇

新形势下,全面构建和谐中医药院校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建设和谐中医药院校,构建向和谐社会输送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基地,使和谐校园成为和谐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典型和培育全面和谐人才的中心,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中医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和谐校园就是指校园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校园环境、学校与社会等各要素间以校园为纽带协调稳定、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健康发展。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整体优化,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模式。“和谐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文化为底蕴,以外来优秀文化为补充,以充分体现人文内涵为价值取向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医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以中医基础理论中人与自然的统一性的和谐理念为理论基础,中医药院校的各个要素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协作的氛围,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指导下,对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体性思考,通过和谐校园的构建,提高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和谐社会发展的优秀中医药人才。

二、中医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是传播知识、交流知识的集散地,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中医药校园文化作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子系统,应该重视帮助解决学生在心理、生活、思想、就业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积极健康的和谐校园文化的引导,培养能够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的高素质人才。中医药和谐校园文化应发挥它的独特优势,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和理论阵地

校园作为文化知识的集中地,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在社会中有着强大的辐射力。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同样是思想意识集散中心和理论阵地。因此,我们要通过构建和谐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使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是保持高校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关键时期,只有具备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中医药院校才能快速协调的发展。这就要求中医药院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保证各种关系协调发展。中医院校必须做到以教师、学生为本,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作为工作重心,使教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发展上来,从而推动中医药院校更加协调健康的发展。

三、构建中医药院校和谐校园的方法途径

(一)加强校园文化互动的领导

学校领导应深刻认识到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全面提高驾驭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并能够根据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及规律设定明确的目标、制定长期的规划。把加强和改进和谐校园文化工作作为中医药院校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中医药院校应根据其自身发展需要,建立各项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明确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成立、审批、开展、评选、财务管理、队伍建设等多环节的管理内容、目标及方法。建立完善的中医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检查评估制度。

(三)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在中医药校园中要积极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提供自身素质,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教师之间更应团结友善、互帮互助、顾全大局,努力实现学校发展与学生成才的双向互动。此外, 学校应为教师提供适应教师发展的工作环境,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充分发挥自,鼓励教师进步,使教师文化发展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发展协调一致。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没有学生参与的文化,不能称为校园文化。学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群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的主体能动作用,真正确立学生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中医药院校应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人生价值,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建设和谐校园为己任,各尽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提升中医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五)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第2篇

师承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中医药行业应用型人才,在目标上突出专业性、实用性。相对于本科院校注重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更注重专业技能的教学。因此,科学系统的建立起师资培养体系,打造一支既能讲又能练,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从中医药师承教育的视阈,探讨寻求切实有效的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一、转变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1.学校领导要做好师承教育的决策工作

一是要认识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学校领导要充分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将师承教育作为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措施,制定出有利于学校师资长远发展的目标与规划。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开展师承教育的投入。要满足开展教育活动的师资、设备和资金需要,保证教育质量和实际效果。同时采取与医院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医院、企业内的技术人员请进校内作为教师跟师的对象;或与专业匹配的本科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派教师去进行短期跟师学习。

三是学校领导要为师承教育的开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可与塑造学校特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系列活动,营造学习氛围。要充分发挥中医药行业的特点,用文化传承的方式,通过耳濡目染让广大教师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师承教育的活动中来。

2.学校师资培养机构要做好师承教育的实施工作

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师承教育的设计。要把握本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师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及特征,对教师进行分层次多方面的培养。对新入职的教师,让其跟着中年资的专业教师学习,培养的重点放在教学实践能力的实际应用和校园文化的熏陶上,使其能够承担课程教学工作。对入职10年内的青年教师,可通过跟师高年资的教师,重点加强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奠定基础。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可直接跟师老专家进行较高层次的培养,不断提高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帮其成为未来的专家,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水平的发展。

二要保证师承教育活动的实施。根据“双师型”教师的实际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各项资源,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地点和人员。既要有针对性的选择跟师学习的内容,以满足“双师型”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又要注重建立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队伍,分层次“以老带新”。更要保证师承教育时间安排上的灵活性,提高培训效率。最后,要建立完善的师承教育制度体系,让师承教育活动有章可循,规范运行。

二、多元视角,构建三级培养体系

1.以学校特色为本构建的师承教育体系

学校作为教师发展的根本,就要先从学校的视角出发,着眼学校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自身丰富的特色。学校特色的彰显源于“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因此,“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中,一定要建立起由学校主导,具有本校特色且相对独立的培养体系。

一是进行校本研究。通过组织校本研究,让教师深入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发展方向、自身条件、可用资源、师资水平、社会需求和特色文化。这样既可让“双师型”教师明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目标,又可帮助学校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

二是在教师中进行特色教育。把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学校教育科研改革成功经验纳入师承教育中。要把中医药文化融入学校的各项活动和工作,让专业教师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为其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奠定文化基础。还要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依托学校为基地建立中医药流派传承研究室,将学校在临床实践研究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内化为广大“双师型”教师的经验,进而促进“双师型”教师水平的提高。

2.以教师发展为纲构建的师承教育体系

师承教育被认为是一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通过由专业素养优良的高年资教师与中青年教师结成帮扶的师徒关系,能从各方面对年轻教师予以帮助和指导,使他们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而且这一培养模式效果好,费用低,不会太影响本职工作,对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就利用学校现有师资资源,在专业教师中确定“以老带新”的结帮对子,促进新、老教师共同进步。

3.以临床实践为主构建的师承教育体系

一是面向临床,突出中医药特色。采取校本培训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学习和中医药临床技能的掌握,提高专业教师对中医药的热爱程度、理论水平及临床诊治能力,着力培养“理论宽、临床专、能力强、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

二是名师带徒,注重言传身教。师承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掌握导师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临床技能。在导师遴选上必须本着“有德行、有意愿、有能力、有病人、副高职称以上”的原则,真正做到名师带徒。

三是传承文化,要求实践优先。加强对专业教师中医经典、中国传统文化、校园特色文化等内容的培训。强调尊师重教,重视人文教育,以达到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养的目的。同时,加大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加强理论与临床的结合,真正做到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双向提高。

三、强化管理,完善师承教育考评和激励机制

师承教育作为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其得以高效、有序的实施,就要求学校确立“双师型”教师在师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双师型”教师对跟师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要强化“评价制度”。加强对师承教育的需求分析,要引导教师把自我发展需要和学校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对培养过程的监督。最后要对师承教育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确保教学与临床紧密结合,教学与临床双肩挑,确保“产、学、研”三个方面的综合提高。

其次,要启动“名师工程”,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从师德水准、学历水平、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全面考虑制订名教师标准,采取有力措施,创造良好成才环境。

参考文献:

第3篇

论文摘要:就云南省目前的中医药教育现状,提出改进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课程比例、教学资源、专业设置方面的建议。

传统的中医药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云南省人民的健康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1教育观念的转变

1.1正视全才、专才与人才的关系

从全国就业的各种调查资料显示,医学院校的学生因为太过专业,其它非专业知识匾乏,择业时一旦没有与其专业对应的岗位,不象其它综合院校的学生容易重新找到新的岗位,这一问题在中医药院校中显得尤为突出。所以我们要重视专才,兼顾全才,才可能适应目前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

1.2教育要立足于服务

很多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认为:学校是神圣的殿堂、高贵的象牙塔、学术的权威地,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教诲,一向都是居高临下的,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淡化了学校就是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服务的根本场所,国外及国内的一些知名大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3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

教育是对学生的特点、专长进行引导,促进其朝自身兴趣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教育不仅仅只是完成专业的教学任务,涉及的层面、领域及其宽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引起重视的教育理念。

1.4教育不能埋没学生的创造性意识

现在很多中医药教育人士认为,中医教育就是一种完全的继承,全盘化吸收,学生就应该改变自己已有的思维方式、科学知识,循规蹈矩地接纳传统的中医药知识。但个体会因为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认知角度的不同,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得到的结果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解惑”,此者方为为师之根本。

2教育模式的改进

2.1对理论与实践的次序应适当进行微调

目前云南省一直沿袭使用的中医教学模式“理论~实践~毕业”,本体系确实重视了知识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但这一模式的明显弊端是使中医药的实践与理论有了很大的脱节,没有体现出中医药实践对初学者重要性,很多学生由于对中医药的很多知识缺乏感性认识,造成对很多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有着极大的障碍。中医药作为一种经验科学,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具有一定医药工作经验的人员学中医药感悟性高、进步大的原因。因此可以采用更适合中医药教育的方式,即部分基础理论~阶段性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一毕业”,或是“先实践一理论~再实践”,这对提高医药教育水平会有一定实践意义。教育水平的最终体现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学制安排的改变和调整应该围绕这一目标。

2.2注重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我省目前的中医药教育实践的时间并不短,5年制的本科教育实习期为一年半,4年制本科教育实习期为1年,3年制专科实习期为半年,4年制中专则实习1年。由于很多实习医院或单位实习生太多,实习单位未能真正完成对学生的实习任务,不过是将实习生当“跑腿”来用而已。加之学校对实习单位没有利害关系和管辖权利,所以学校对实习单位的约束力非常薄弱。这些导致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受到很大的冲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整个社会的义务,每一个与此有关的单位都应该做到尽职尽责。同时学校及有关部门也有必要充分利用利益杠杆并调动管理机制,重新调整教育经费的分配,对实习学生和实习单位的实习质量、成绩进行量化,实施奖惩措施,调动和提高实习单位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2.3开创多层次的学生实践方法和路径

现行的基本方法都是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规定的单位、部门实习,实习内容多较为单一和枯燥,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的需要。可以调整为,大部分基本内容由学校统一安排进行实习,少部分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和部门。如此既让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锻炼,也顾及学生的特长和爱好。甚至还可以根据情况及市场的变化和学生的个人发展要求,重新调整所选择的实习内容和单位。

2.4课程比例的调整

目前云南省的中医药教育课程设置中大多是50一60%中医专业内容,35一40%西医内容,5一10%其他非专业课程。很多重要课程如数学、物理、科技写作、艺术欣赏等在医学类学生中没有开设;计算机课每周只有2学时,课程内容多为计算机原理(或语言程序),造成许多学生完成计算机教学后只会开机、关机。学校培养的对象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社会勾通能力,有一定的审美欣赏水平,有一定的生活情趣和生活适应能力的学生,所以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议题。素质教育课程比例可调整为20 %、西医课程为40 %,中医课程为40%。

2.5教育资源的开发

2.5.1进行多种渠道的师资配置和选用。每个学校都必须配备有自己的优秀师资,为了让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尽可能聘用该学科、该专业、相关课程的较(最)优秀的教师进行执教,可以把外面的行家请进来;自己的人员走出去,加强培养自己的专业队伍,同时需要人事部门及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给予政策倾斜。现在绝大多数单位仍然在吃“年龄饭”,缺乏竞争机制,极不利于提高劳动积极性,不利于新秀的脱颖而出。

2.5.2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和地方性。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是学习的样本,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现行的部份教材有些过时,脱离实际,甚至有些内容缺乏科学性,这个问题非常值得重视和反思。

第4篇

为促进我院中医药文化发展,我院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及相关文件,根据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中医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

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

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目标

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

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诚信为本,仁德为先,人性关怀,科技兴院”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建院方针

年来,我院坚持“科技打造医疗,疗效树立品牌,服务善待患者,关爱铸造人生”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四)行为规范

1、诊疗行为规范

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

2、言语仪表规范

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

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

3、教学传承规范

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4、特定礼仪

我院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员工手册》。

同时,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员培训中,定期开展讲座,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将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制订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办法,落实考核结果。

我院曾多次开展此类竞赛及考核,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五)环境形象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我院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上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庭院中草木茂盛鸟语花香,碧绿的草坪中还有一弯浅浅的小水塘,水中还有小鱼在游动嬉戏,一派和谐景象,尽情展现了一排和谐文化。

内部装饰

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包括一些国画、毛笔字画等含有中医药元素的陈设及装饰,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

还有宣传知识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标准院名

我院的标准院名为“中医医院”,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并由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题写,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

医院网站

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

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四)长远规划,持续发展。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医院对此要有一个长期规划,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和艺术手段(书法、绘画等)展现中医药文化,营造中医药文化环境的氛围,体现中医药古朴典雅、简约大方的特色,体现中医院的与众不同。塑造优秀的医院形象,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使长期规划得到具体落实,中医药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第5篇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主要目标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弘扬医院“团结勤奋、敬业严谨、创新立业、博爱济世”精神,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我院独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文明行医、亲情服务、廉洁自律、人诚勤和”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真诚关爱、信守承诺、规范服务、科学管理”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

(三)医院方针(发展战略)近年来,我院坚持“科技兴院,树立品牌,患者之上,关爱生命”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四)行为规范、诊疗行为规范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在诊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

2、言语仪表规范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我院曾多次开展服务窗口岗位技能竞赛及考核,今后这项工作还要继续开展下去,要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3、教学传承规范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五)环境形象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1、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目前,我院正在进行环境改造工作,建筑上将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内部装饰方面,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还有宣传中医药文化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1、标准院名。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做到整合医院精神,规范行为文化,彰显中医特色。

2、医院网站。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第6篇

关键词:就业创业教育 就业期望值 中医药校园文化 临床实习教学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等教育就业市场、就业形势和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更因为专业性强、就业渠道窄、职业资格等多方面的限制,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在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如何克服困难已经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各个高等中医药院校纷纷加强了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可他们往往忽视了对毕业生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对毕业生开展相关的教育中往往注重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信息的宣讲,却忽视了思政教育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工作当中一对助飞的翅膀,两者缺一不可。

一、高等中医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国家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总体上来看,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所进行改革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医药在群众心目中的弱势地位,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压力,导致了相当多医疗机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从而影响医疗机构对产生经济利益更高更快的西医类毕业生需求的增大,甚至出现了中医院不要中医药专业的毕业生反而只要西医院校学生的情况。而1988年《职业医师法》政策的出台更使得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毕业生只能参加中医类别的职业医师的考试,而不能参加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这就大大限制了中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无形中让许多中医院校的毕业生陷入了就业困境。

2、医学人才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影响。其实,随着我国的教育模式由原本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各个高校包含许多的高等中医类院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扩招,虽然近年来,这种趋势有所减弱。但是由于专业的多样化原因,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一方面,中医院校的师资与教学资源跟不上扩招的步伐,而大众教育带来学生的整体的综合素质呈下降的趋势,影响了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医疗机构中的中医类型的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毕业生增加的速度,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供大于求,从而导致“就业难”。

3、中医院校相关专业设置错位的影响。由于在规模与数量上存在一定程度做大做强的现状存在,许多中医院校中一些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一方面,不少医学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与现实广大医疗机构的需求变化的步伐,往往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没进就业市场,就已经被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各个中医院校的医学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对“热门”医学专业过于追究,造成某种程度上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类的“人才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

4、就业单位存在就业隐形歧视的影响。一方面,有些医疗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所招收的人员往往附加了种种条件与规则,有的在招聘启事上明文规定只招收本地区生源中医类别的毕业生,更有的只招收自己从属或附属的院校的毕业生,这样对于其他中医院校的毕业生产生不公平;另一方面,有些医疗机构过分强调名校高分的重要,而对于普通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则持有挑剔的眼光,认为名校出来就代表高分高能,还有的医疗机构则无限制地提升所招聘岗位的学历层次,原本只需本科学历却提升到研究生学历,从而导致了中医类人才的浪费与过剩现象的出现。

5、中医类院校毕业生依旧存在着自身期望值过高的影响。受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中医类院校毕业生自身期望值过高,其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就业观念仍旧没发生变化。一方面,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本科医学生毕业,就业目标定于大城市里的大医院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区县级医院就不想去,而对那些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很大的西部地区、基层农村却更是不予关注,这些毕业生却没有意识到中医药人才在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社区其实会更大有作为,也更有竞争优势。就如基层社区所需求的全科医生,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中医药理学知识完全可以胜任。

另一方面,一些中医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着一定盲目性,他们往往不肯舍弃所学医学专业,将自己就业范围死死地局限在医疗机构,而不想去改行或独自创业,这种择业取向在现在的就业大环境下遇到的阻碍越来越多,其实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与其大学阶段的专业并不吻合。

二、开展高等中医类院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可以说造成中医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充满着复杂性,既有现实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中医院校本身盲目发展所带来负面效应的影响。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所持双重标准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而中医类院校毕业生中就业观念落后也是其就业难的一大阻碍。

针对这种现状,各个中医院校都加强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事实上一些院校对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理解有偏差,也没有意识到在中医类院校毕业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这表现为:

1、就业指导工作偏重就业创业教育,往往只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开展,过多强调解燃眉之急,狭隘地把就业指导理解为给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追求高就业率,而在对毕业生开展思想引领、端正其成才观和就业观、增强中医院校毕业生到医药领域为人民服务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方面却做得不够。

2、旧有的就业指导行为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范围窄、手段旧、途径少、方法单一。对于解决广大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只能是应一时直急,是一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行为,而解决这一缺漏的方法就是在旧有的就业指导上融合进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医院校的就业工作全过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中医院校的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强化他们的理想信念与职业道德,坚定毕业生投身医疗人才紧缺的西部、社区、农村等基层地方的信心和决心。 三、开展高等中医类院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相对其他综合性院校而言,因为特殊的中医药文化教育背景和毕业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特点,以及目前所表现的“就业难”现象,中医院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不同点与特殊性,所以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也应该因时、因人、因地而变,具体情况如下。

1、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以名医先贤为榜样,加强毕业生理想信念教育和荣辱观教育。学校应该引领毕业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历代名医先贤的事迹和精神为资源,加强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荣辱观教育,并增强同学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学报、校报、校广播台、宣传橱窗、阅报栏为主体,构成校园先进理论舆论阵地,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并引导他们以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为择业基本出发点,自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作为求职首选,到那些紧需医疗人才的西部、社区、农村等基层地方去。

2、结合中医院校的医学专业特点,以中医药文化校园为教育基地,因势利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我国中医药传统医学历来讲究仁德济世,追求大医精诚,至仁至善的精神,所以中医药院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的同时,可以把“仁德、仁心、仁术、仁人”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和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相结合。以充满中医药文化气息的校园为教育基地,依托校内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材种植园、模拟医院、校史馆等场所来进行教育。强化同学们的医德仁心,引导他们成长为心系群众疾苦,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好医生,从而培养和造就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一代又红又专的中医药人才。

3、在临床实习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宣扬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成就,坚定中医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理想。在临床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和教学医院应该积极宣传本中医药事业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宣扬本医院发展与建设的成绩,并大力宣传在中医药行业中的杰出人才的出色业绩,并通过教师们和一线工作的医生们言传身教,对毕业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学生稳定中医药的专业思想,明确职业道德,激发他们热爱所学的医学专业和行业,树立长远职业理想,增强投身本专业本行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4、注重发掘毕业生和校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教育功能来做为思想政治教育又一延伸。学校可以在各个学院网站上、就业宣讲会、就业指导课和就业讲座中设立专栏,挖掘和宣传在医药领域或在其他行业中自主创业做出成绩的以往中医院校毕业生典型事迹,邀请他们回校,通过讲座、座谈、联谊和论坛等各种形式活动,让校友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激励毕业生们,让毕业生们知道广阔天地,到处都可以成材发展,都可以做一番事业来,而不必受自己专业限制。

5、依靠毕业班党团组织的堡垒与示范作用,培养同学们科技创新与自主创业能力。学校应该积极培养同学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创业引领工程,鼓励学生们自主创业,而在这过程中,更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要注重发挥毕业班中党团组织的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同志们在择业与创业,乃至科技创新方面也做出自己的榜样,表现出应有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先进带动后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思想引领他们,在生活中帮助他们,为解决就业难问题做出贡献。

总之,在解决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过程当中,学校应该全面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而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从某种角度来看,学校的就业创业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数字轻思想,关注于学校当年毕业生的就业率的高低,偏重于毕业生的就业前的“推销”问题,而缺失对毕业生的人文关怀与思想引领以及毕业生就业后的人生成长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则对就业创业教育起着一种弥补的作用,在学生灵魂与人格塑造过程中至关重要。它发挥了中医药院校自身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强化了中医院校毕业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了医学毕业生医德仁心,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了良好价值观和就业观,乃至为毕业生就业后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而为解决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然 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探析[J].中医教育,2006(6)。

[2]刘晓兰 关于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07(13):81-83。

[3]闫忠红 杨天仁 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出版2010(7):91-92。

第7篇

【关键词】中医文化 实践;理论 探讨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spirit and ideological basi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how to let the whole society to understand Chinese medicine, advocating TCM,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To create the unique Chinese culture brand strategy is to win the medical service market. Therefore, the author takes Rudong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 from the value system, behavior, environment image construction and so on the importance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ractice; Theory; Discuss

引言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近年来,作为一所基层中医医院,如东县中医院围绕“传承华夏文明,彰显中医特色”这一理念,紧扣“以中医文化建设为引领,整合医院文化、廉政文化建设各种要素资源”这一中心,落实“以中医文化建设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打造现代中医文化品牌”这一目标,在弘扬中医药文化方面作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1、从价值体系的建设入手,重塑中医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

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更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更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竞争的能力,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结合医院自身特点以及如东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特点,通过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医院宗旨、发展战略、院训、院歌以及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加以体现。

1.1 重新凝练医院精神

五十三年的艰苦创业,五十三年的薪火相传,从10余间平房、12名职工、3付听诊器起家的一所民营联合诊所,到今天学科齐全、设备先进,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一代又一代的中医院人励精图治、躬耕杏林,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2010年对医院精神进行再升华再凝练。通过广泛听取意见,经多次研讨、揣摩、提炼,结合新时期中医医院发展特点和新时期如东精神等,凝练出富有中医特色和人文气息并与时代接轨的医院院训“厚德笃行,传承创新”,办院理念“中西包容,服务众生”,服务宗旨“患者至上,呵护生命”。“厚德笃行”是医院历史文化传承的精华所在,“传承创新”是新时期医院精神的基础要义,引领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

1.2 反复宣传价值理念

只有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念,利用它来约束职工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且在新老员工的交替过程中具有延展性和保持性,医院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才得以体现。为使医院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我们组织开展新时期医院精神、理念大讨论,组织全院职工学习院训、办院理念、服务宗旨,在门诊大厅、文化长廊等主要位置设置展板等形式让全院职工明确医院继承发扬中医药的使命、愿景与中长期发展目标,体现医院在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中医药服务等方面的总体定位,突出中医药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全院职工牢固树立信中医、爱中医、干好中医、发展中医、用中医药保障人民健康的理念。

1.3 不断优化环境形象

环境形象的建设是塑造良好医院形象的外在表现。为使环境形象突显中医药文化特色,让医院的核心价值以视觉的形式得以外化,对全院的建筑外观、内部装饰、标识标牌等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升级,所有的标识标牌均在固定位置印有医院LOGO的徽章,由针灸针和沸腾向上的蛇形图案组成的“中”字和两侧的中草药图案,表示中医和医疗,色彩为黄、绿两色,黄色代表“祖国医学”、绿色代表“维护健康” 。

1.4 积极探索廉政文化

在解构主义盛行的文化背景下,在功利取向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中,人们缺乏理性向道德妥协的意识,从而使信仰与道德日渐荒漠化,医疗卫生单位也未能幸免。而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可以说,凡成苍生大医者,无一不具有高尚的品德、高超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心,强调“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基于此,我们在进行廉政文化建设时,充分挖掘中医文化中有关“廉”的元素,如“法自然”、“致中和”、“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将我院的廉政文化建设打上了中医文化的烙印和LOGO。如在门诊设置“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等古代大家行医格言展板,在住院部悬挂知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大医精诚”,创建无红包医院,组织开展“廉政文化进医院,清廉之风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征集廉洁行医格言汇编成册,并将所有医护人员的廉洁行医格言在病区进行公示,培育医务人员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体系。医院在去年底通过了县级廉政文化示范点的验收,可以说我们的宣教阵地不是一个浓缩的风景点,而是一道开放的风景线。在医院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星星点点的看到。我们希望可以以这样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医务人员被浓厚的廉政文化和中医文化的氛围所感染、所熏陶,从而内化于心、外成于形。

2、从行为规范的养成入手,凸现中医文化建设的品牌优势

我们大力发展中医文化、弘扬中医文化、培树中医文化,其目的就是运用文化的功能、手段,凝聚和约束医务人员的内心信念和思想行为,培养医务人员高尚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使医院的发展更具中医医院的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

2.1 文化制度相得益彰

“习与性成”。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制度与文化在演进方式、表现形态和对人调节方式等方面虽然有所区别,但二者却是一体两面。我们修订《员工手册》,对最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诊疗行为、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进一步明确,如在中层干部就职仪式上齐诵院训,在拜师仪式上学生向老师行礼敬茶等,努力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医院规章制度、工作规范管理中,促进医院的整体行为和职工的个体行为始终遵循和体现中医药文化。

2.2 授业解惑相生相长

祖国医学根植于华夏文化,“仁义礼智信”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影响颇深,“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拜师求艺已成传统。我们制定中医临床医师师承教育管理实施办法,通过遴选有一定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人员为指导老师,采用“师带徒”的方式,着力培养造就一批人格丰满、医道精良的中医专业技术骨干。同时,积极鼓励院内的中医专业技术骨干向国内有影响的名老中医拜师学艺。针灸推拿科的花红兵主任是第四批全国名中医药老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学术继承人,师从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海安县中医院夏治平主任医师。

2.3 激励动力多维构建

目标始发行动,而激励与约束维持行动。为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促进中医人才培养,稳定中医技术队伍,激励中医人员积极专心从事中医医疗服务与继承创新工作,我们将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相结合,制定中医医师效率效益奖惩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中医病历处方书写合格率、辨证论治优良率、中医药治疗率、中草药及中药饮片使用率等指标,实行动态管理,按期进行考核,并与经济效益挂钩。同时,针对医务人员受教育程度高,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懂得自尊、自爱、自重这一特点,坚持将精神激励作为“更高级的报酬”,通过树立典型、表扬与批评、晋升职称等措施,提高医务人员保持和弘扬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认知认识和行为水平。

2.4 学科建设常抓常新

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重要任务,学科建设的水平直接反映出医院的整体办院水平和学术地位,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优势学科尤其是重点中医专科,是促进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上水平、上档次,促进医院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我们对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工作给予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同时严加考核、加强管理,并在职称聘任、人事聘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优先。肛肠科、针灸推拿科、皮肤科被评为南通市市级重点中医专科。

3、从环境形象的出新入手,放大中医文化建设的视觉效应

反映医院综合素质的医院环境已成为医院运作中重要的资源要素,医院环境作为医院文化的载体,能让员工从无形中感到有形,从抽象中感到具体,并把美学原理应用于医院文化的实践与发展中,使这种审美文化成为沟通医院与员工、医院与患者、员工与患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使外在的物质映象转变为内心的信念。中医医院的环境形象更是彰显中医药传统文化、体现中医医院特征、展示中医药人文情怀的有形载体。

3.1 以硬件环境表达中医药文化

具有丰富人文文化内涵的中医药学不仅决定了中医院环境必须具有人本思想和文化特色,而且也为中医院环境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医院建筑、园艺布局、装饰设施上尽量突出我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其格调应该是古朴典雅、简约大方,坚持“天人合一”理念,使医院环境庭院化、公园化、自然化。如我院新建名中医馆“轩岐馆”,“轩”取意于中医药的起源时代、华夏民族最早的帝王轩辕氏,“岐”取意于中医鼻祖岐伯。馆内装饰风格体现中国传统特色,蕴含中医药元素的陈设、摆件、字画、图片等点缀其间,国医大师周仲英亲自题写了馆名。作为我院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的阵地,省市名中医和资深中医专家定期坐堂,传承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药事业。

3.2 以软件装饰感悟中医药文化

文化软环境不仅是向社会大众表达的物态语言,而且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区域的文化装饰应体现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通过平面视觉效果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营造浓郁文化氛围。如设计开放式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展区,建立中医文化长廊,设置中华名医名言、“杏林的由来”、“医家十要”等版面,悬挂“中国历代十大名医图”,在住院部大厅宣传古代名医的生平及术长。通过医药学家、学术成就、典故著作等构成的历史画卷,弘扬历史,传播理念,让人充分感受到祖国医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传统文化气息。

3.3 以健康宣教展示中医药文化

开辟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健康教育专栏,通过展板、宣传橱窗、壁画等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普及“治未病”、“药食同源”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思想习惯相关的知识、方法、观念,提高大众对中医药学的兴趣。如我们在门诊宣传中医常用健康保健知识,在体检中心宣传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核心理念,在各病区介绍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在食堂宣传中医食疗的理念。通过环境形象建设,从视觉上较好的向患者传达了医院的中医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并成为医院的亮点和特色之一,在等级医院复核评审以及各种检查中被领导、专家多次给予表扬和肯定。

第8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与医院文化创建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创建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创建促进科室创建、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主要目标

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弘扬医院“团结勤奋、敬业严谨、创新立业、博爱济世”精神,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创建,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我院独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

二、医院文化创建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文明行医、亲情服务、廉洁自律、人诚勤和”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创建、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创建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真诚关爱、信守承诺、规范服务、科学管理”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创建,行风创建,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

(三)医院方针(发展战略)近年来,我院坚持“科技兴院,树立品牌,患者之上,关爱生命”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四)行为规范

、诊疗行为规范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在诊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

2、言语仪表规范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我院曾多次开展服务窗口岗位技能竞赛及考核,今后这项工作还要继续开展下去,要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教学传承规范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五)环境形象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创建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1、建筑外观和庭院创建目前,我院正在进行环境改造工作,建筑上将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内部装饰方面,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还有宣传中医药文化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1、标准院名。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做到整合医院精神,规范行为文化,彰显中医特色。

2、医院网站。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医院中医药文化创建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创建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创建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创建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创建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创建,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创建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加强中医药文化创建,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创建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创建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创建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创建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第9篇

社区是中医医疗服务的传统舞台,是中医药学形成与发展的土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成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政策文件中,已明确提出中医进社区的指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在有关文件中明确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由此可见,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于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给予很大的支持。中医药进入社区,是由中医药具有的显著疗效和特色优势决定的,是开展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必然选择[1]。

1中医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及优势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全社会应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近几年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显示了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生命力。

1.1中医药在社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医历史悠久,民间自古就有采用中医治病疗伤、强身健体的习惯。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对中医药的可接受性强,信任度高。中医药的自然疗法和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中医药传统的送医送药上门等服务方式十分贴近百姓。

1.2中医传统理论与社区卫生服务要求接近

传统中医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论,“未病先防”反映了预防、健康教育、保健的内容,“既病防变”能有效指导医疗、康复活动; 中医发病学的基本观点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是否患病关键在于“正气”,它是机体抵御外邪、促进康复的能力,基于此,正气的维护、机体预防、保健知识的普及,成为人体健康之关键,这些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以预防为主,融保健、康复、医疗、计划生育和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要求相似[2]。

1.3中医中药可以适度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中医的诊疗简单、便捷,疗效显著,有目共睹。它通常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设备,一个脉枕垫、一把银针、几个拔火罐、一个治疗床和一间中药房就基本就绪了。有条件的地区,中药可以自种、自采、自用,费用能节省很多。中医药费用低廉的特点受到社区居民、政府的欢迎。中医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少、成本低,对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国家和群众负担,促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均有积极作用。

1.4中医中药能够解决亚健康问题

亚健康在西医诊断被认为是没有疾病,而中医诊断是从患者自身的感受出发,对身心疾病的治疗有独特视角与方法。推拿、针灸等的治疗及保健都可以有效解决亚健康问题。

1.5天然药物符合绿色环保潮流

随着社会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正成为当今世界性的难题,人们希望得到“绿色食品”、“绿色药品”以增进健康。化学合成药品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带来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医药专家们提倡多使用天然药物。中医药正是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药材来诊治疾病的,顺应潮流,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它必将得到广泛的利用,也必将更受人们的欢迎和接受。

2中医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五”期间,与相关部委共同文件,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通过着力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使我国城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明显进展。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0省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研》统计显示,这一工作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2.1各级政府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主要体现是加强了组织、领导和管理

截至2003年底,75%的地区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了本地区的发展规划;90%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了有中医药管理部门或中医药专家参加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协调小组;40%的省份设立了专项经费用于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90%的省份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3]。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与发展。

2.2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

各地卫生和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依托已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加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条件建设。这使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中医科或中医诊疗室,设立了中药房,配置了中医药设施设备,配备了中医药人员。许多中医院还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积极创办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的中医院还承担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技术指导工作;部分区级中医院逐步转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医药特色鲜明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逐步健全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不断满足社区居民中医药服务需求创造了良好条件。

2.3社区卫生服务已普遍将中医药融入预防、保健等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

在应用中药方面,9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成药服务,其中中药处方量占处方总量的32%;在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方面,8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针灸、推拿、火罐等3种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中药敷贴、刮痧、中药熏蒸等其他适宜技术服务也占一定比例;在预防方面,对某些慢性病病例实施了中医药干预措施;在保健方面,中医药参与率达到了88%;在康复方面,中医药参与率达到了93%;在健康教育方面,有中医药内容的达70%[3]。在很多地区,中医药服务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吸引了居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2.4中医药特色示范区的创建,为全国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相关部委联合开展了创建全国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山东省济南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的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工作都开展得很好。总结各地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突出中医特色。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色是其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第二,加强人才培养。没有高水平的中医药人员就没有高水平的中医药服务。第三,完善服务网络。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建设是其发展的前提,也是一项长期任务。第四,争取政策支持。实践证明,凡是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开展较好的地区,都有促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相关政策,也都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3中医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完成,但是,总体上来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3.1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全科医生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大多数是西医院校毕业的医护人员,缺乏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专门培训。有些虽经全科医学中医理论培训,但其现有的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要求,特别是在如何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3.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中医服务项目尚未形成体系

更大范围来看,多数社区服务中心仅开设了中医内科、老年保健等简单项目,中医药优势项目开展还十分薄弱,特别是许多中医药服务项目收费尚未得到有关部门认可,相关政策未能配套,存在着起步晚、基础差、利用少的状况,一些服务中心甚至没有中医药诊疗项目。

3.3部分地区政府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快,对中医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

对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理解不够深,宣传力度不够大,政策保障不够全面、持续。相关部门在经费倾斜、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亦需进一步加强。

3.4中医适宜技术的覆盖面不广

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和覆盖是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但是,经调查了解到中医适宜技术和设备的使用还不能完全覆盖全社区、满足全社区群众的需求。走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发现西医医疗器械装备较齐全,而中医医疗器械很简单,仅有血压仪、体温计、脉枕等,设备条件与社区居民需求尚有较大距离。

4对策

4.1加快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队伍建设

要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推广并持续发展,关键是人才。必须拥有一支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加大加快中西医结合全科人才的培养。

⑴组织专家编写中医全科医生培训教材,列入卫生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和《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培训课程设置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社区常见病中医诊疗、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以及中医预防、保健、康复知识、中医健康教育等。按照“急用先学,边用边学”的原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取课堂授课、专业讲座及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方法,力争使培训对象在系统学习中医专业理论基础上,着重掌握中医实用知识和技术[4]。在完善中医全科医师培训方案的同时,探索中医全科护士的培养途径和规范方法。

⑵建设和认定一批中医药院校为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

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并作为区级继续教育项目加强考核。

⑷逐步引进一批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打通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渠道。制定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全科医师职称的授予办法,吸引中医药本科生选择全科医师为职业,从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2建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⑴明确服务范围和功能定位。重点围绕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中医药综合服务;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人群体质调查,为社区居民建立动态的健康档案,对居民的健康实施全方位的管理;以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为重点,走出去,深入街道,深入家庭,开展中医药系列保健、护理、康复指导服务,特别是运用中医药优势开展社区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症、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尽快疏通中医药综合型的优秀人才、知名专家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流动的渠道,定期安排中医专家坐诊,鼓励退休老专家到社区服务,吸引更多的患者;逐步规范中医服务项目的名称、内容,尽快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⑵加强对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以向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方便、费用低廉的基本卫生服务为出发点,制定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标准和实施细则、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考核与评价标准等相关管理规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工作问卷调查等工作,完善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质控体系[5]。

⑶积极推广全国城市中医药服务示范社区的有益经验

4.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切实做到“思想重视,政策扶持,资金倾斜”

⑴解决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保障问题。积极与有关部委协调,尽快制定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对社区中医医院准入、中医药人员准入、中医药设备及技术准入、医保服务项目范围向中医药倾斜、全科医学教育有关中医药内容比例等情况应有积极的指导。

⑵落实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配套经费。在社区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

⑶推动大型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建立定点协作关系。成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专家指导小组,人员可由中医医院的临床、预防保健教育部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技术骨干组成。同时还应发挥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学术团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协作和指导作用。

4.4以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为重点,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为患病人群、亚健康人群提供简捷的治疗、 预防手段,包括中药、针灸、耳针、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灌肠、导入、药浴、正骨、气功等疗法。由于操作简单、 安全,所需的设备、场地的要求容易达到,极适合在社区开展。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向患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特别是配合中医多功能治疗仪等综合性措施,对慢性疾病控制的效果十分明显。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其简、便、廉、验、效的优势已越来越受到社区居民的喜爱。

(收稿日期:2006-11-24)

补钙并不能长期增强骨质

据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份关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这一常见病问题的研究报告显示,补钙并不能长期增强骨质。

该项研究对19项大型的研究进行了评估,涉及近2 900名3至18岁的健康人。这些人补钙至少3个月,随后对其骨密度进行了6个多月的监测。与未补钙者相比,补钙者上肢骨密度仅增强了1.7%。这种小小的好处在上肢确实存在,但对身体的其他部位没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老年时容易骨折的髋部和下脊椎。

由于女性在绝经后,其骨密度会下降,所以医生们希望提早通过饮食和运动来增强骨密度。这份研究报告称,补钙对上肢骨密度的小小益处看来似乎是不太可能降低儿童或老年人骨折的风险。

第10篇

随着人类疾病谱以及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变,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政府的广泛重视和民众的逐渐接纳。作为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同时,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也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科研机构和著名高等院校科研人员的关注。随着我国在中医药领域研究中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之上述情况的出现,中医药对外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大。如何在中医药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避免给国家、单位、个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进而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现结合我们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的经验、体会,就相关问题作一简要阐述。

1 积累对外合作交流经验,展望中医药发展的未来

我国中医药对外合作初期以劳务输出、专家外出讲学等为

主。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对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专家学者对中医药关注的不断增大,逐渐开始了以中外双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著名大学为主体的交流合作,甚至互相参与了对方国家基金资助的学术研究和医疗合作。

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后,由于媒体的广泛宣传,针灸开始为华人以外的社会知晓,并愿意尝试其治疗方法。针灸在美国形成了一个小的热潮。鉴于当时经过正规训练的针灸师极为短缺,有的人甚至放弃其厨师职业开始为患者扎针。小热潮的形成并未给当地民众留下太多积极的影响。其后,随着许多经过正规训练的中医师、针灸师移居海外,同时也伴随着在全球范围内降低医疗费用需求的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的中医热又一次悄然兴起,也给了中医药再次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许多发达国家也意识到专业人员的重要性,开始从中国邀请、引进专家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这些专业人员在发达国家的讲学和医疗实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当地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水平,并为当地民众对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树立了信心,中医药已经愈来愈多地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目前,由于包括中医药在内的补充替代医学在医疗保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随着循证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补充替代医学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要求包括中医药在内的补充替代医学提供循证证据,说明作用机理的呼声也日益增强。许多发达国家高水平研究机构、著名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对相关领域的关注,并将上述问题作为他们的研究重点;政府机构也开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大量资金,与中医药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不断增多。有些课题的研究结果已经从某一方面显示出中医药学在治疗慢性疾病上的价值,并部分阐明了相关作用机理,为中外双方在中医药领域内开展高水平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中外双方在中医药领域内的进一步合作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为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促进中医药研究水平的快速提高

对外交流的动力应当源于合作双方。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疾病谱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非感染性疾病,尤其是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不断增加,使全球范围内的医疗费用迅速、持续增长。如何找到一种可以尽快解决或缓解上述问题的方法已迫在眉睫,成为医学界、经济界和社会学界等诸多领域专业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医药丰富的积累已经从许多方面显现出解决上述问题的独到之处,简、便、验、廉等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使中医药作为补充替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普及。许多发达国家不但在著名的高等学府开设了针灸课程,还注册、开办了众多专门的中医、针灸高等学校,有些甚至开设了硕士、博士课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拥有数万名针灸医师。发达国家投入到补充替代医学研究项目中的经费仍有不断增多的趋势,积极参与其中,积累经验、开拓思路,对培养我国中医药研究人才、队伍,迅速提高我国中医药的研究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我们的积极参与也能为国外的合作者提供中医药研究思路,可以集思广议,避免在中医药的研究上走不必要的弯路。

在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发达国家的著名学府、研究机构拥有更多先进的研究技术和手段,是我们开展高水平中医药研究所不可或缺的;了解发达国家在补充替代医学中的发展趋势,对我们今后开展中医药研究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研究经费相对充足的今天,如何尽快找到适合中医药研究的方法和途径,突破研究中的瓶颈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开拓思路,下大力气予以有效解决,为全球范围内的中医药研究起到示范作用,真正能够起到引领中医药研究方向的作用,促进中医药研究水平的快速提高。

3 注意知识产权保护和保密问题,确保双方合法权益

基于数千年来先贤的实践积累和自身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在中医药研究方面较国外的专家学者先行一步,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透,对中药的选择也更加精准,在药物的研究开发中发现阳性目标药的几率也相对较高。这也是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在国内找寻合作伙伴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有些国内的科研人员为了获得国外同行的关注,以便加快其研究成果国际化的步伐,常常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课题的关键技术展示于人前,由此引起的关键技术外泄已不在少数。由于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而导致关键技术外泄的,即使今后通过法律途径也很难讨回公道,举证困难是这类纠纷的共同特点,赢得官司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另外,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中成药处方的专利需要参照化合物组合进行保护,在某个方剂基础上的加减与原方差异的认定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有时甚至是件非常复杂的问题。用何种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就成为摆在每位中医药科研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在合作之前,通盘考虑相关问题,将所涉及的问题做个比较好的约定,签署好相关文件后,再出示核心技术也为时不晚。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关键所在。

4 重视合作交流中的法律问题,保障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科研人员,在对外合作中比较关心如何从技术角度完成既定的研究目标,对合作中的法律问题却不甚关心。但在与发达国家科研机构和著名高等院校的相关科研合作中,法律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签署相关的合作协议、契约是合作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国外著名高校都有其专门的法律顾问或律师,甚至还有专门负责法律事务的部门,负责为研究人员在相关的合作中起草协议、契约,替科研人员在签署协议、契约时把关。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合作中的法律问题是绝不可以忽略的问题。尽管我国法律在建立初期借鉴了欧洲大陆的法律体系,但在许多方面仍有一定的差异,而与英美的法律体系相比则存在着更大的差别。适用法律、法规的选择,对于当事双方均是至关重要的。从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也会看到,在一些对外合作中遇到法律纠纷,我们需要派人到对方的国家,在对方国家聘请专业律师,接受对方国家法庭的裁决,对方国家的法庭对于当事双方能否真正做到完全公允暂且不说,问题解决的过程需要额外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许多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为了不经受上述过程的煎熬和额外耗费人力、物力,常常息事宁人、破财免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家、单位和个人的损失。另外,在选择法律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对法律体系的选择。我国法律属于大陆法律体系,与英、美等国的法律在许多方面不尽相同,即使同属大陆法律体系的国家,相关的司法规定和司法解释也会有所差异。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争取选择当事人所在地(或事件发生地)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裁决。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上述解决办法是可行的,但需要经过双方的不懈努力。处理好合作双方的法律问题才能保证合作各方的正当权益,只有互惠互利才能使对外合作健康、长久,从而保证中医药对外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中药专业;中医药思维;大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19-02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医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社会对于高等中药学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本文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大学新生为例,探讨和思考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的实践方法和教育模式。

一、中医药思维的概念界定

目前对于中医思维的诠释已经比较完善。据文献记载:冯广义、张养生等认为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委思想基础去观察、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断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1]。陈涤平认为,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创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2]。

二、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培养中医药思维

结合已有的对于中医思维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于中医药思维的思考和总结,笔者认为中医药思维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在对生命活动、疾病规律,药物的发现、使用、作用规律的认识过程中,建立、形成的一种起经常性作用的思维习惯与方式。中医药思维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对于中药学专业的新生而言,建立中医药思维对于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乃至以后的科研、工作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转变思维方式,是顺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深刻领会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基础。转变思维方式,就是要求每一位中药专业大学生从根本上找准学习的出发点与着力点,找准学习定位。中西医学、中西文化发源不同,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即各自建立在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中医学有其独特的辩证论治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专业新生初入校门与其他专业学生思维习惯无异,中医药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因此想要培养中药学新生的中医药思维,必须在认识论、方法论和知识结构加强培养以尽快适应中药专业需求。

三、中药学专业新生中医药思维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思维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形成的,因此想要培养中药学新生的中医药思维,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育者们应该在学生的教学、第二课堂,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积极进行探讨和实践。

1.在教学环节中对中药学专业学生进行中药思维的培养。(1)将中医药思维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是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收获知识、养成思维定式的有效途径。在课堂学习中要想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专业教师在对中药学专业新生讲授课程时应该做到:在课堂上注重历史文化意境的重现,营造浓厚的传统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氛围,授课时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加强对学生的传统人文思想的教育和熏陶的效果。与此同时,专业教师还要要求中药学新生重视对经典的学习,要养成研读中医药经典著作的习惯,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地促进并最终形成中医药思维,做到对中医药理论精髓的扎实把握。(2)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中医药思维。对于中药学新生的教学中,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即“PBL”教学法。任课教师在上课时设计一套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这种学习方法通常将学生分成小组,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出发,解决中药学专业新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疑惑,提高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这样一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互动,而非传统教学中偏重于任课教师讲授的“独角戏”模式;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模式多维度发展,加深对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和认识,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在网络发达的当今社会,网络学习资源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忽略的,比如MOOC。在对中药学专学生尤其是新生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传统授课和MOOC相结合的方式进行。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大型的开放式网络课程,通过MOOC可以完成教学中的答疑、测验、作业、考试等多个环节,也可以通过它对于学习效果进行自动的评分、评级,以及有效的反馈。这种利用网络的新型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的在线教育模式中单向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和灌输式学习的局限,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自主学习与思考,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2.拓展第二课堂培养中医药思维。对于新生而言,想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举办新生专业入门教育。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每年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中药学院为了让中药学新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会举办一系列新生专业入门教育,如刘昌孝院士“新生入门第一课”与学生面对面地开展交流会。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让中药学新生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主动寻求知识的增长,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教务处的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制度,让学生了解了中药专业学习任务、成绩查询,以及其他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借此新生们能迅速掌握中药学的知识架构,他们能为自己设立初步的学习计划,课程开始后进行学习会更加有重点。这些行为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即将面对的大学学习生活,也让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楚的认识,便于进行人生规划。

在新生的课余时间,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为夯实中医药学生中医理论学习的基本功,加强该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中医药思维,以“读经典、做临床、多读书,通过实践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认识”为主题举办了经典背诵比赛,既不枯燥记忆,又能达到理想的背诵效果;举行“校园药植行”、参观标本室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中的药用植物园、参观药用植物标本展室,通过专业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药用植物,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促进中医药思维的形成。

3.建设校园文化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往往能给学生,尤其是新生带来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是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必要条件之一。(1)从物质层面讲,完善的校园设施可以为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供阵地,使学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和教育。对于中医药高等院校而言,想要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校园环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以“校在园中,园在校中”为理念,将整个校园建设成药用植物园,徜徉在校园,身边的花草树木均是自己专业课将会涉及到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养成对于专业的认识、理解和学习的习惯,对于促进中医药思维的形成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园中建立相关中医药历史名人、常识知识、标本展示等的宣传栏,或是在教室中建立黑板报,这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中医药思维也会有正相关的刺激。(2)从精神层面讲,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中医药思维,“三风”建设要紧抓。首先是校风建设,这主要体现在校训、校歌、校徽、校旗等方面,良好的校风往往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无形中会受到一种感染和约束。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除了学校层面在校风建设上的努力,中药学院每年都会在新生入学报到后组织班旗设计大赛,学生们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自己的专业、结合自己的班风,设计出班级特有的班旗,一方面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医药思维的形成。其次是教风的建设。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的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等,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中药学专业的教师来说,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积淀、扎实的专业技术、优秀的工作作风,是培养中药学新生中医药思维的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最后,中医药高校要有优良的学风。任何一项教育行为,如果只有教师单方面作为,学生不积极主动,是无法正常进行的,起码结果不会令人满意。紧抓中药学专业新生的学风建设,能让他们在内心深处增强对于中药学知识的渴望,对于他们建立起自己的中药学思维有推动作用。(3)从制度层面来说,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教学行为正常进行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在校园中,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能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他们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依照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如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建立本导制培养模式,从新生入学开始,给每个学生配备专业导师。中药学专业讲究传承,本科生导师制度,定将会形成老师心口相传,学生心领神会,老师举手投足,学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这种手把手的传承方式,容易使学生得真传,让中医药思维在新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这也是普通的课堂教育难以达到的,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临证水平能尽快得到培养和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冯广义,张养生,丁然,等.从中医思维方式探究中医学的发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1):11-13.

第12篇

[关键词] 中医院;中医药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R197.4;R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10(a)-0072-05

Discussion on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TENG Ye ZHANG Zongm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Hospital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hospital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urrent.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culture is also a moder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reform and management facing the inevitable topic, i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promote hospital development. However, TCM hospital culture construction nee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o support, also needs cultural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adapted to modern TCM hospital. Meanwhile, TCM hospital 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ransforming TCM culture into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hospital culture is helpful to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ospit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ncludes values, norms and environment three aspect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CM from the three aspects above.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uperficial, formal and lack of network in hospital culture construction, cultivating good mental hospital, creating hospital culture br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to ease tensions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and improving the hospital network construction should be done,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hospit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CM.

[Key words] TCM hospital; TCM culture; Cultural construction

随着我国医改过程的不断深化,医院文化已经成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成为医院管理和改革的重要内容。医院的管理者们也已经意识到,面对医疗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必须重视塑造医院核心竞争力和提升医院整体素质,因此,确立符合医院科学发展的文化建设理念,将对医院的长远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期,源于企业文化的医院文化成为医院现代化管理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层的青睐,医院文化已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发展趋势,对医院的经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理论中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全民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为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中医院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了《关于加强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对中医院如何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做了较为具体的介绍,指导各级中医院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强调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切实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目前,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工作处在初步发展时期,虽然获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中医药文化建设实践中,仍然与公众需求存在着差距,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医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扩充中医文化专业队伍和提高专业人才素质。

1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1 中医文化建设能够增强中医的社会影响力

中医院作为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医疗救助,满足大众对身体健康的需求,同时,更是民众认识和了解中医药的重要场所。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以“中医养生”为主题的健康服务成为热门现象。社会上“中医养生会所”、“中医美容店”等私人个体店铺比比皆是,电视访谈节目中的养生专家们大谈中医养生之道,图书店内关于中医的书籍也非常畅销,可以说中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例如“张悟本事件”的非法行医、违法行医的现象对中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将中医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中医院作为中医的合法医疗机构,有义务承担起传播和弘扬中医文化、树立中医良好形象的责任。通过加强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要把中医院打造成宣传和推广中医的重要平台,使得中医院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医文化特色,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中医服务中正确认识和了解中医和中医文化,增强中医的社会影响力。

1.2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医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的,中医的发展变化也深受文化的影响。第一次对“中医药文化”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会议提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1]。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传播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特殊标志。《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中医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人文思想,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象征”[2]。因此,中医药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3]。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从而促进中华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加强中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中医药文化建设能够形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中医院的快速发展,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中西医的结合逐渐成熟,中医院的“医院”功能得到了巩固,但有些中医院已经有名无实,“正宗”中医文化面临严重的传承缺失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医疗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医院相互之间的竞争早已从过去医疗技术和医院设施的“硬实力”竞争,转变为服务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软实力”竞争。如今中医院面临的新课题,是探索出一种能够充分发挥中医药学术特点和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医院管理模式。传统中医文化是中医院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4],加强中医文化建设能够改善中医院的社会形象,提升中医院的凝聚力,实现中医院的发展目标,对中医院的健康发展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中医院是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

中医院作为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医疗救助,满足大众对身体健康的需求,同时,更是民众认识和了解中医药的重要场所。因此,中医院要塑造成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医院要充分体现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全面加强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中医药服务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首先,医院要在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体现出中医药文化元素,通过外在形式突出中医药文化的特色,优化患者看病就医的环境,也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其次,医院要在医院的价值理念和医院的规章制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思想,依靠思想制度强调中医药文化的作用,扩大中医药文化在患者和社会中的影响力,同时增强医院职工从事中医的自信心,也可以对医务人员行医活动起到约束作用。

3 中医院文化建设现状

3.1 中医院文化建设内容

3.1.1 物质文化建设 医院物质文化建设是医院文化的外化,它以有特色的、人性化的医院建筑,完善的工作条件和文化生活设施,优雅温馨的就医环境为标志,是一个医院有别于其他医院的个性化展示。良好的医院形象是医院难以估计的无形资产,客观反映医院的物质基础、医技水平和医患关系和谐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医院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和好感,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塑造更好的社会形象,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能力。

3.1.2 行为文化建设 医院的行为文化建设包括医院行为文化、员工行为文化,例如制订医院员工共同行为规范、各部门人员行为规范等[39]。行为文化能够促进员工自觉地按照大家认同的观念和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医务人员通过平易近人、充满关爱的言行表达出对患者的关怀能够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亲近感,进而认同医院的文化价值观,对医院产生信赖,有利于增强医院的社会吸引力。

3.1.3 精神文化建设 医院精神文化建设是医院文化建设三个次层中最深层次的文化,是中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一种贯穿在医院日常活动中的无形文化,通过将中医文化特色融入到医院的理念、医院的价值观、医院的精神,使医院工作者产生对医院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将自己的工作行为和情感意识与医院发展相统一,将实现职工个人目标和医院整体目标相结合。

3.2 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关键环节

3.2.1 塑造中医文化特色的医院环境形象 医院形象是通过医院的建筑外观、庭院造型、内饰风格以及医院标识等外在符号向社会公众展示中医院个性化的特征。中医院在环境形象上充分彰显中医文化特色,是展示与传播中医文化的重要方式,是在外在形象上有别于其他类型医院的最佳途径[5]。通过优化中医院的外观形象,将中医院的价值观念以视觉的形式外化,向社会公众传递中医院的基本特征、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有利于医院保障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中医的社会公众形象,从而提高中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3.2.2 制订“大医精诚”的医院行为规范 医院人员在患者来院看病就医过程中表现出的一言一行,是患者了解和接触医院文化价值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保障患者能够满意医院及其职工的服务行为,必须严格制订和不断完善医院的行为规范制度。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医院职工行为规范制度中充分体现中医文化,全面提高医院员工的职业素养,在医疗服务中发挥中医的特色优势。医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的“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老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6],将这种思想贯穿于医院的各项工作,融入到每位员工的行为举止中,将有助于中医院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育“医乃仁术”的医院精神,形成富有中医特色的服务行为,提高医务人员的自身素质修养,培养职工健康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塑造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

3.2.3 培育“仁、和、精、诚”的医院价值观 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要在医院的价值观念上与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相融合。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仁、和、精、诚”四个字,即“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的价值理念。“仁”表达了中医仁者爱人、爱护生命的伦理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医院的精神理念;“和”是指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观念,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调和致中”的治疗观,是中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思想;“精”体现了中医人要精勤治学,要具备精湛的医术,这是行为文化建设最基本的要求;“诚”要求中医人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中做到真诚、诚信,是中医工作者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只有培育出蕴含中医文化的医院核心价值观,才能够有效指导中医院的环境形象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工作,才能保障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并取得理想的成果。

3.3 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 中医院文化建设内容表面化 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包括三个层次:物质层、行为层、价值观层,这三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价值观是医院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是全部医院文化的源泉。有些医院管理者对中医院文化建设缺乏透彻的认识,片面地认为医院文化建设就是搞好员工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将医院文化建设理解为组织文艺活动、体育比赛、参观游览,或者将医院文化建设简单理解为医院形象建设。还有一些管理者将医院文化曲解为包装医院,仅仅是在墙上贴标语口号,或挂一些名医的画像就是体现医院文化。

3.3.2 中医院文化建设效果形式化 虽然一些中医院管理者认识到了医院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设计并提出了医院的宗旨、理念、价值观、愿景等,但是,只将医院文化做到价值观层面,没有将价值观转化为员工实际行动,那么医院设计的价值理念也就等于毫无意义的空话。中医院文化的核心――医院价值观应是包括管理者和医务工作者所普遍认同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医院制订的行为文化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遵守,当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部分员工却将自己置身事外,知行不一,缺乏表率作用,进而导致医院的医患关系不和谐问题。

3.3.3 中医院文化建设缺乏网络化 中医院的文化建设工作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中医文化科普宣传也是中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医院的科普宣传活动形式多样化,包括义诊、院报、医院实施、公益活动、电视节目等等,可是,医院在网络媒体上的投入力度不都大。虽然,每家中医院都有官方网站,但网站上的信息不全面、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普遍存在,针对中医科普宣传的内容也是少之又少。网络媒体作为当前最流行的信息传播工具,中医院的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合理地运用网络平台。

4 加强中医院文化特色建设的建议

4.1 培育优秀医院精神创建医院文化品牌

医院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从医院管理实践上升为医院文化,再由医院文化指导医院管理实践,循环往复、不断推进的过程。因此,医院文化是医院特定的价值理念、文化氛围与行为方式的结合体,其中最核心的是医院价值观。因此,培育体现中医文化特色、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医院价值观念,是中医院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首先,中医院的文化建设要继承传统中医文化的精髓,中医院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蕴含着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能够充分展示中医院的“中医”特征,有效保持中医院的特色优势,巩固医院以中医为主的发展目标,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7]。同时,中医院要培育医院价值观念体系,如医院的办院宗旨、价值观念、精神理念等方面要结合时代文化特征。中医院中医文化建设既要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还要将“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中医文化价值观念与医院的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想结合。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医院要在价值理念上明确“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在发展目标上确定“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正是由于医院精神所具备的独特的中医文化特色,使得中医院成为有别于西医院和综合医院的重要标志。

其次,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创建医院品牌。医院相互之间的竞争就是对病源的竞争。患者或者患者家属选择到某家医院就诊,往往取决于医院的知名度,而知名度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医院文化对形成这种知名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建医院品牌是医院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内容[8]。医院的精神理念通过形象能清晰直观地传播给患者,能够加强患者的认同感。加强中医文化建设,塑造优秀的医院品牌形象不仅是推动医院发展的工具,更能呈现中医院独特的人文风貌。在实际工作中,中医院品牌建设主要考虑到医院的历史、价值、使命和愿意,在内容设计上与中医文化相融合,建立一种清晰的、适当的形式来表达中医院的品牌特色。

4.2 加强“精、诚”文化建设缓解医患紧张关系

伴随医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医院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医院更多地凭借高端的仪器设备而不重视患者的体验感受,医院医疗手段严重“物化”而缺少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即使现代医学提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医生缺少对患者的人性关怀,医患之间缺乏沟通,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而众所周知,中医崇尚“仁爱”精神,中医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加强中医文化建设是缓解当前医患关系最具可行性的方法。

一方面,医生要“精”于专业素质,消除患者顾虑。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的日益增强,医患关系紧张成为一个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门问题[9]。一个医院若想构建“医患和谐”的环境,最基本的前提是具备值得患者信任的专业技术素质。当今社会,医院之间的竞争甚为激烈,没有出色的技术优势和精湛的技术,是很难取得患者的信任,很难形成医患和谐关系。对于中医院而言,就应当充分发挥“中医”优势,要积极运用传统的视、触、叩、听、望、闻、问、切医疗手段,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发展医院核心技术,打造重点专科,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是缓解医患关系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医生要“诚”于道德素质,对患者提供人文关怀。根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进行的关于“医疗纠纷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因素中选择“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引发纠纷”的有49.5%[10],而现实中由于医患沟通不通畅而造成医患矛盾的比例要远高于此。由此可见,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对患者的表现出的行为和态度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人称“药王”的中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谈到了作为中医人要严格遵守的道德要求:一为“精”,即技术精湛;二为“诚”,即品德高尚。中医学推崇“仁爱精神”,敬畏生命、精求医术、仁善博爱是中医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和素质,也是必须遵从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将“诚”字作为中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可以全面提升医院职工的职业道德素养,改善医疗行为作风,对缓解当前医患的矛盾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11]。

4.3 完善网络宣传平台,丰富科普宣传途径

互联网作为20世纪兴起的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微博和微信的应用,对于信息的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当今“中医文化热”、“中医养生热”及“张悟本事件”都是依靠的网络,因此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将中医院打造成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医院需要创建网络平台。

4.3.1 完善医院网络建设要充分运用“微”平台 中医院要完善医院的官方网站。目前,每家中医院都有其官方网站,介绍医院概况,公布医院门诊信息,网上挂号方便患者看病就医,但有的医院在网站内容设计上显得杂乱无章、不合理。宣传和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在满足患者看病需求的同时,创办文化特色专栏,加大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力度。中医院要创办医院的微博、微信平台。微博、微信已成为时下传播信息速度最快、范围最大的公共平台。但是,在新浪微博对“中医”进行搜索,共得到700条结果,将地点定位为江苏,机构设置为医院再次搜索得到结果为34条,其中大部分也是以个人形式注册的微博,医院的官方微博很少见。中医院要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的时效性、互动性优势,及时医院最新信息,并通过与大众在网上的互动了解人们对于就医需要和看病满意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及时的中医药服务。医院以中医养生保健为传播中医药文化切入点,通过网络平台展现中医药文化吸引大众的广泛关注,有利于人民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和认可,扩大中医院的社会影响力。

4.3.2 医院要丰富科普宣传,进一步弘扬中医文化 当前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医院在提高医疗质量服务水平的同时,通过一系列公益活动,增强社会公众对医院及科普理念的认可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惠民的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扩大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范围。中医文化科普宣传工作是医院中医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中医文化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取决于医院宣传工作的成效[12]。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只有紧紧抓住中医文化建设这根主线,将中医文化与科普宣传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广文化、凝聚文化、弘扬文化,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中医药特色的传承和科普宣传中,融入到医院环境与医院品牌中,医院才能发展成为特色优势明显、服务环境优良、文化氛围浓郁的医院。

5 结语

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的生产力,在推动医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3]。医院文化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对中医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中医院如何将自身特点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来实施管理和发展,如何发挥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和优势,还需要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 文苕.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纪要[J].医古文知识,2005,(4):46-47.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9.

[3] 曹洪欣.中医学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N].中国中医药报,2010-07-08(3).

[4] 朱宣谕.弘扬中医文化精髓提升中医院竞争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4):303-304.

[5] 李翠萍,范绍荣.加强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8(16):166.

[6]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7] 王彬夫,秦霞玉.关于传统中医文化与现代医院文化结合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1):45-47.

[8] 高红.医院文化建设与医院品牌建设[J].管理观察,2008,(20):50-51.

[9] 刘国祥,赵万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辩证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7):502.

[10] 郑雪倩,邓利强,陈春林.对326所医疗机构医疗纠纷和侵权事件的调查报告[J].中国医院,2002,6(6):24-30.

[11] 张月娟,李木青.试论中医文化的伦理道德在医患关系构建中的作用[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5):103-105.

[12] 陈孟利,郭伍斌.创新医院宣传工作的思路与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2011,9(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