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

时间:2024-01-09 09:53: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整体与部分

城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全球化浪潮来袭,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获得国际地位,主要是依靠城市的竞争力。而建筑是组成城市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的重要象征。就像我们提到上海,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东方明珠,提到迪拜,想到迪拜塔,当然还有北京的故宫,悉尼的歌剧院,等等。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密切,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部分,而城市规划设计是包含建筑设计的一个整体。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我们必须做到放眼整体,同时关注部分。只有做好了建筑的设计,在部分上达到极致,使之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同时也放眼整体,使每一部分都能在城市这样一个大环境中达到协调,才能拥有美好、和谐的城市景观。

一 建筑设计

建筑是组成城市这个整体的基本细胞,我们每天可以看到的建筑物有大厦、桥梁、堤坝、高架快速路、电视塔等,另外城市建筑的内容也能够细微到桌椅、灯具甚至标志物。城市建筑设计主要是指在建筑物建设之前对与建筑物有关的所有事项进行通盘的考虑并设计解决方法。

在未来,建筑设计从理念到实践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因为随着能源结构、技术手段、环境状况等因素的改变,未来的建筑必然会向绿色化发展,这种建筑风格旨在节约能源、创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和谐共处。

二 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主要是关心在某一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很少关心它的邻居及与之相共存的整体环境,缺乏对城市空间的总体认识和把握。而城市设计则是对城市从整体形象上的把握,即使是具体到任何细小的局部,设计师依然会对其进行设计。城市设计以城市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作为主要对象,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在于整体环境的和谐、优美,不仅仅是单纯的单体建筑设计。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我们依赖GIS技术可以越来越理性的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三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关于在实践中安排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相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这要解决的是城市建设中的面和线的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关于建筑物建造的学科,是解决城市建设中面和点的问题。只有这两个问题都得到解决,才能树立和谐、优美的城市形象。那么,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总的来说,就是城市设计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总的指导和框架,而建筑设计实现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并加以完善和丰富。

就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而言,主要在定位、定量、定形、定调这四个方面。定位,是指这个建筑物应该建在什么地方,这必须与城市的整体环境协调。定量,除了协调建筑物的容量、尺寸、角度以外,还要保证建筑物的容积率等。定形,主要是控制建筑物的高度和体积。定调,就是协调建筑物的风格,试想一下,一幢欧式洋房出现在一片低矮的四合院周围,会造成怎样的效果?

对于建筑物来说,必须满足城市规划的思想,才能做到与环境协调。这就要求建筑者必须要有整体观念和环境观念。整体观念要求把建筑看作是城市物质整体的一部分,而环境观念要求把建筑与其周围的其他环境因素看作有机整体,注重空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四 正确处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是一种社会空间与物质空间相结合的实践活动。由于城市及其建筑的特点,我们要做到的是,在一百年,或着更长的时间后,我们的城市及其建筑还不至于必须要被更换,这就是说,在城市规划时要站在更高的立场上看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其次,建筑设计必须满足于城市规划设计。既然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必须使这个局部满足整体。注意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即使很小的建筑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景观效果。最后,我们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城市规划设计评审制度,因为城市是大家共同的,有了好的城市环境,民众的生活会更加便利、愉快。

五 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思想

“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思想,是指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和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使城市的每位居民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和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时,我们必须首先有这种“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思想。首先,设计建造者必须有关注人的权利与价值的意识。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有合理的交通规划。城市越来越发展,但是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出行却越来越难,交通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难题。合理的交通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保证,同时也是居民能够在其中幸福生活的前提。2.保持适度的城市规模。现阶段,世界各国的城市都在扩张,但是大城市的问题日益暴露,水资源、环境压力、治安压力、市政资源共享都已成为顽疾,所以必须保持一定的城市规模,切勿盲目扩张。其次,在城市规划中,还要注意其连续性,也就是在上文中说到的,在数年后,城市还是有其特别地存在价值,因为在时间的洗涤之下,它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宜居,“以人为本”要求必须要使城市中的人能够因为城市便利的交通、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和谐的氛围而生活得更好。

结语:正确处理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建设我们美丽和谐的城市。

参考文献:

[1]董晓峰,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M],房屋建筑学,2009

第2篇

城市规划的好坏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但是什么样的城市才叫规划的好呢,谁去评判一个城市的好坏呢? 好的规划中体现一种人本主义思想, 所以本文探讨城市规划中的人文要素。主要通过城市规划与人文精神、城市规划与人文关怀、城市规划与人文社区、城市规划与人本主义四个方面阐述了城市规划的人文要素从而告诉人们城市规划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没有了文化,就必然会失去其独特性和传承性,也只能被“淹没”,注重人文要素对于加强城市特色十分重要。

关键词:城市规划、人文关怀、人本主义、以人为本

前言:

城市规划的好坏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但是什么样的城市才叫规划的好呢,谁去评判一个城市的好坏呢? 城市是为人们生活, 工作提供服务的, 所以城市规划的好坏应由城市居民去评判, 但是城市居民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 如何才能在市民心中得到应有的分数呢, 我们必须将居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处处为居民着想, 要想做到这一点很难, 必须要求规划者们去体现一种人文关怀。规划中体现一种人本主义思想, 所以我们有必要去探讨一下城市规划中的人文要素。人文因素,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城市空间秩序的最主要因素。

正文:

人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最重要的问题。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决定人和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就是以科技为先导的世界历史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这两大问题必然汇聚到“主体的人”这个焦点问题上。城市规划作为人与空间的作用手段,应该为人的自由、全面和充分的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城市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的发展必然。

当今中国的城市建设形势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未曾遇见的,一方面,城市有了极大的变化发展的动因和契机。另一方面,思想尚未经过清晰的沉思,在缺乏理论武装的状况下,就要迅速投入急遽的变革洪流之中,城市化缺乏理想的模式。而所谓的全球化,既为中国建筑和现代化注入了新生力量,带来了新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建筑技术,也影响淡化了中国建筑和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由此而引发了城市空间和形态的趋同。

在这样的形势下,建筑方面表现为城市空间的趋同和建筑文化的国际化。无论是北京、上海、南京,还是杭州,许多城市的很大部分都失去了个性,相似于某些世界级发达城市的一些片段。城市空间与城市建筑的趋同性与无个性化,城市中人文因素和历史建筑的消失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城市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个城市的成功当然取决于很多因素,而人文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使得世界上许多城市当局和城市发展机构正越来越多地运用人文相关因素作为城市设计中提升城市形象或城市复兴的手段。这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更显得至关重要。

城市规划中的人文因素表现在人文精神、人本主义、人文社区、人文关怀等诸多方面。

城市规划与人文精神

城市规划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 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中提出的, 里面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影响了现代城市规划将近半个世纪。它刻板地分区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 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 破坏了城市的地方特性, 其结果是使城市形态单调、布局混乱、建筑雷同. 尤其是功利主义的影响, 城市空间因最大限度的商业性开发, 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 污水、废气、噪声、交通事故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城市在抛弃了人文精神的同时, 便从“文明中最伟大的创造”变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坏”, 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

20 世纪60 年代, 重新关注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 城市规划中的人文理念开始复苏。与此同时, 国际规划、建筑界人士开展了“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 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城市人民”。这表明, 城市人文精神将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复兴与再生,人文因素将是21 世纪城市文明的灵魂。

人文因素在中国的造城运动中是历史悠久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国城市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 彰显出皇权的气势和霸气。现代的城市建设也需要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关注, 在继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为城市打造一种文化的底蕴。

城市规划与人文关怀

我们知道, 城市规划应当“以人为本”, 注重人文关怀, 这就涉及到一个哲学的指导思想, 正因为如此, 我们在规划城市的时候就应当注意整体的布局、局部的表现、景色的和谐、绿化的维护、物业的管理等等。

市民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 因为在交流过程之中市民的素质会有所提高, 增加了市民的知识含量, 开阔了市民的眼界, 所以增强市民之间的交流是从根本上体现人文关怀, 这一点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目前, 各大城市都有一些公共的设施, 公园也已不要再是高墙林立了!这其中上海做得就很有代表性。

地方性文化的表现也是体现人文关怀的一个表现之处,例如在人们印象之

中, 一提到拉萨, 人们就会想到布达拉宫, 想到喇嘛。

城市规划与人文社区

由于人们最放松最舒适的时刻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里,因此社区的要求应该十分苛刻的。城市的物业管理是城市的装扮者, 所以加强物业管理人员的教育, 增强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 因为物业管理以致使居民不满意的地方, 这主要因为物业管理人员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问题。目前我们的国家正在倡导建立人文社区, 作为物业管理人员, 提高个人修养是建立人文社区的基础力量。建立人文社区还要靠居民, 所以物业管理也不仅仅是物业公司的问题, 也是居民的问题, 居民必须提高自己的觉悟, 能够爱护社区大环境。保护自己的居住环境的清洁。为建立人文社区奠定好群众基础, 保证自己的同时去引导他人, 建立良好的社区环境。

城市规划与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 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 这种学说对很多学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并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思想之一。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 人本主义虽然不能等同于以人为本, 但是在思想上可谓异曲同工, 他们分别强调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在最近几年编制的规划, 从文本和说明书中几乎毫不例外能找到“以人为本”四个字。

目前的城市规划理论几乎全部来源于人本主义规划思想, 特别是西方人本主义规划思想, 更进一步的说来源于西方近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所以人本主义规划思想为现在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

城市规划要求我们这个过程之中不能以个人的喜好来左右着城市规划, 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 集大家的思路于一身, 并且还考虑一下市民的感受, 因为最后决定权还在市民的手中, 在进行一项工程之前最好做一次民意调查, 把方案及建成后的成效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告诉给市民, 看一下市民的支持率到底怎么样, 最后再决定是否实施这项工程, 还有, 要有团队精神, 面对一项工程我们要和众多的规划师们一起来讨论, 大家拿出几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然后再优中选优。

目前,城市规划越来越考虑人的行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的字样在各种规划法规和项目书中都能见到。但是这些落在书面上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具体措施,而且我国很多规划师只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去谈城市规划与人本主义,很少有人真正去探讨城市规划与人本主义究竟存在着什么关系。

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人文问题还有很多, 但是无论有多少, 我们的规划者必须心中装着民众, 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让城市规划处处有人文要素的存在, 处处闪耀的人性的光辉。

结语:

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劣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不自觉地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了文化,就必然会失去其独特性和传承性,也只能被“淹没”了。

伊利尔・沙里宁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刘易斯・芒福德也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城市这个容器中,各种文化在其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同时也不断地发生“变化”,进行着融合、异化、蜕变、创新。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过程中人文要素的研究》――张传亮

《城市设计中人文因素的重要性》――董依

《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论》――李阎魁

《让人本主义在现代城市规划中闪光》――王中

《城市设计与人文关怀》――徐进刚、马永莉

《人本规划体系的建构及意义》――李阎魁

《城市设计中的以人为本》――马 力、田大方、李智博

第3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性化;自然要素;人工要素;社会要素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03-02

随着经济与社会条件的变换和城市的进程,人们渐渐忽视了与自己密不可分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当代人的生活、当代人所面临的社会和环境挑战、当代人的价值观,需要我们有新的对策和设计表达,这边是新景观,当代的景观设计。

一、新景观的含义

所谓新是针对旧而言的,那么城市新景观就是针对传统式园林而言。我们并不是说它们不优秀,而是他们离当下现实的人,现实的生活方式和现实的环境需求太遥远。所谓新景观,是因为应对了新的问题:前所未有的城市化、生态与环境化、人地关系的空前紧张;所谓新景观,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和材料为我们理解和解决旧的核心的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和途径:所谓新景观,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和材料为我们理解和解决旧的和新的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和途径: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遗产保护理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钢筋水泥、玻璃和刚及各种人工材料;所谓新景观,还因为我们有了新的艺术可供借鉴和融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表达,环境艺术、装置艺术的体验,多媒体艺术的空前繁荣,都为新景观创造提供了创新的源泉;所谓新景观,最终是因为这个社会需要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一直贯穿城市建设发展的整个历程,城市公共空间与人们密不可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公共空间不断减少,因此我们更应该对城市公共空间周边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本着“以人为本”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以生态优先、整体优先为原则,设计具有美感、特色感、整体感的城市公共空间,使人拥有高品质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城市环境,使城市新景观体系得以实现和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设计美学原理

所谓城市设计美学就是指用“真”的城市形态:“善”的城市环境;“美”的城市意象来用美学的角度诠释城市设计理念,综合自然、人工、社会三个自然元素来分析城市设计思想,综合各种美论来阐明城市设计的审美观态度。下面对城市设计美学的框架结构进行分析:

(一)美学艺术范畴与景观设计

美学的艺术范畴是指“真”的城市形态;“善”的景观环境;“美”的景观意象。一个好的形态,应该是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艺术综合体。真的景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会合;真的景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景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在景观形态的图低关系中,虚体形态。

1、真的景观形态。景观具有了真的形态,就具备了创造美感的基本条件。一个景观如果结构合理,我们便说它在美学原则上体现了合规律性。一个景观如果形象真实,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在心里功能上就具有了认知的基础。景观的艺术形象是景观形态美的外在表现,它是人们接受美和培养美的媒介,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同时也是规划师、设计师和建筑师思想情感的表现和表达,有的景观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却倍感亲切、温馨,居民不肆张扬,乐得逍遥。在这样的景观中待的稍微久一些,你就能感受到恬静、舒适带来的愉悦和。

2、景观的文脉环境。我们这里所说的景观环境,主要指的是景观的文脉环境。景观的文脉,是景观赖以存在的背景,是与景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的那些背景。如一些历史遗址景观:旧建筑的改造利用。艺术的创造。首先需要构思,而构思的中心,就在于建构意象、经营意象,其目的还是要实现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设计者对实际生活的体验,对人类生活价值的感悟。景观很大一部分属于人文景观,更大的程度在于创造着对审美的认知和感受,结合创造者的感情在勾画出美丽的景观建设,这就是虚与实相结合的结晶。

(二)物化结构与景观设计

1、自然要素。既然景观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那么景观内的规划与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自然状态与人工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景观设计应该把特有的自然景观突显出来,包括峭壁、山知、高原、河流、湖泊、地平线上的连绵轮廓等,这些特征景观是城市建筑形态的补充,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持其自然状态。这是景观设计的境界。中国也开始于20世纪初的绿化运动景观建设以致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开辟林荫大道和建设城市公园,形成城市的“肺”,一直作为良好的传统继承下来,以致后来的城市结合中心区开辟了许多小公园、小广场,根据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创造休息、交往的宜人空间。例如大连把改善环境同吸引外资结合起来,将城市的公园绿地的规划建设作为振兴经济、吸引外资的重点战略性综合规划,成为全中国生活环境最美的城市之一。

2、人工要素。景观空间是景观特性和特征的物质表现,是景观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景观魅力的展示场所。人们对景观的认知往往是通过对景观空间的认知来实现的。景观空间与建设空间一样,可能是相对独立的整体空间,也可能是相互有联系的序列空间。与建筑空间不同的是,在景观空间中后者占主导地位。景观空间的设计主要应考虑的就是秩序问题。建筑师城市人工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主体,是构成城市形态的基本要素。景观的环境直接决定建设景观的是否成败。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人文主义的城市设计思潮从具体的生活体验和人对城市的实际感受出发,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知觉经验和城市环境之间的联系,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宜人的尺度构筑城市空间,强调心理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融合,批判现代主义刻板的功能分区和大尺度分人性的空间创造。人文主义思想倡导以“人”为中心,并重历史与文化的城市设计思想和借鉴传统城市空间创造的规律。其重要的人文意义和多防卫的设计方法受到充分的认识和研究,为环境整治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理论。

3、社会要素。城市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会聚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积淀。历史不仅仅只出现在教科书中,更反映在有生命、有形体、有质感的景观中,作为景观特点的象征、历史文脉的体现和文化特色的反映,对观赏者、游览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作用。

设计美学既要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形态的客观存在,也要研究作为审美主体的景观欣赏者的审美意识、审美心理。景观大众的审美意识包括在景观当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等。他们是景观大众在感受、认知、欣赏和创造城市形态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时又反过来对城市形态美的欣赏和创造起支配作用。

(三)观念体系

1、环境美论。环境的艺术性需要自然的要素,也需要人工的要素来实现。为打破传统上生活与艺术相隔离的状态,需要创造出一种能使观众有如置身其中的艺术环境。者也对现代环境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城市园林化思想的提出和城市园林艺术的发展,环境设计以极大地景观规划等学科的进展,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环境艺术观的形成和发展。环境艺术与人的生活空间是结合在一起的,人的行为的改变会带来视点的改变,由此形成的空间环境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并具有了时间的顺序。

2、空间美论。美是一种整体的和谐,需要精神物质双重需要上的美观,各部分的构成基调合成了景观美。人的行为是从感觉、知觉认知到空间行为的一系列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指人的外显。例如知觉和认知虽不是外显形,却是人们认识和使用空间的重要因素,人们对空间环境的审美过程也主要在视知觉中进行。因此,建立正确的行为观对空间环境的创造将会起到有益的帮助作用。人对空间的体验和感知程度也就决定了空间创造的成功与失败。行为体验是人们形成环境意象的唯一途径,积极的行为体验能够有助于人们形成头脑中得认知地图,了解空间的意义,能够扩大和深化人们的活动范围,增加人们对环境的信赖感和依附感,鼓励人们相互交流,减轻环境的压力,并积极参到环境的改造之中去。积极的行为体验可以激发联想,拓展人们的思维空间,并密切环境与行为的互动关系。艺术的表现还要依靠创作者男的感觉、想象、情感和对艺术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设计师、建筑师就同于艺术家,他们必须深入现实生活,获得深刻的社会体验和生活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去发掘美,才能把生活中的美加以提炼、凝聚,同时加上丰富的情感,从而创作出艺术的典型形象,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这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也同样符合景观的艺术创造。

三、国外对环境景观的改造措施和理论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国家视角,人民视角

 

一.引言

生活在北京的普通市民大都有出行难,交通拥堵,生活不便,以及市民社会萎缩,社会联系疏离的感概。是什么造成了今天的境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北京近年来进入了一种加速的“超城市化”进程,但城市规划多为应变式的物质蓝图规划,难以适应和制约超城市突变中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是城市规划中的“国家视角”和“人民视角”的深刻冲突。

二、城市规划中的国家视角与人民视角

城市规划建设的“国家视角”是指在建设社会工程的过程中,国家的采取一种简单化、清晰化和标准化的方式,以便于国家对社会实施管理和控制等的一种宏大的极端现代主义视角。于此相反的是“人民视角”,面向人民日常生活,“以人为本”,强调过程、复杂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基于局部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演化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

表一、城市规划国家视角与人民视角的比较

 

 

国家视角

人民视角

对城市秩序的理解

注重视觉秩序

更重视功能秩序(经验秩序)

城市规划的目的

便于控制、管理,表现国家的权力

以人为本

对科技的态度

崇尚技术

技术的运用以人为尺度

城市美学

简单、功能单一、热爱几何图形

复杂化、多样化

街区形成方式

大规模规划设计和建设

渐进的零星的生成

城市与自然地关系

城市是自然的对立

城市是自然的一种形式

城市治理

第5篇

城市复兴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传统建筑学的复兴,而其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将随着传统建筑的理念复兴而逐步走向城市设计与城市文艺的复兴之路。对于正在蓬勃向上的中华民族而言,传统建筑的复兴很大程度上影射着中华文明与文化艺术的复兴。这一复兴它并不是照抄照搬,也不是修旧如旧,更不是从传统到传统,而是通过传统、文脉、和谐、神韵等等的结合,真正达到城市的文化复兴。

西安在几年前就展开了这方面的广泛探索与实践,一直在研讨这座古城从城市规划角度如何把握古城的复兴,如何将西安丰富的隐性历史文化以各种表达方式显现出来。

西安作为一座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遗存下来的皇都气势与源远的历史文化积淀已广为世人所知,然而,在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注意到一个令人怅然的现象,那就是在西安这样一座千年古都里,其可以展现给世人的、直观的显性历史文化风貌已少之又少。除了兵马俑与碑林博物馆等几处历史文化古迹,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只淡淡蔓延在包围古都的空气之中,吐露于陕西方言的乡音中,隐藏在西安人民憨厚的个性中。

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中英城市复兴高层论坛”所提出的课题,为我们西安如何实现城市复兴、借此产生更大的经济、文化与社会效益,体现以人为本,达到“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国际化”的城市建设目标,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讯。我们期望这一复兴理念能够运用到西安的实际工作中。

每个城市的每一轮城市规划修编都有其历史的背景,西安也是如此。从目前西安发展的现状来看,上轮规划的各项主要指标,如用地指标、人口规模等已经基本完成,城市发展已经产生了新的需要和新的动力,适时进行第四次城市规划修编有利于西安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西安目前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原来仅局限在三环以内的城市总体规划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总体规划在着重挖掘城市特色的基础上,确定了西安的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及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在总体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以城市复兴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并在总体规划的各专业规划及分区规划中予以落实。

总体说来,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有两个核心内容:一是城市向现代化发展;二是复兴古城西安的传统文化。

城市的灵魂是特色,特色才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城市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所在,体现着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西安城市的发展首先要尊重城市的历史和客观发展规律,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逐渐形成富有西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它的特色突出体现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古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是一座具有浓郁古都风貌的现代化大城市。

为了突出体现西安城市特色,与西安前三轮总体规划和国内外其它城市比较,第四轮修编工作在城市复兴方面作了以下的研究,形成目前规划的特点:

一、继承发扬文化传统,形成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空间布局模式。“九宫格局”是本次规划布局的核心理念,其概念的产生最早可推至周朝,到秦代以后,由于受土地划分模式的影响,“九宫格局”渐渐地应用到城市的道路布局上。

二、扩大保护视野,反映古都历史原貌,以关中历史文化带为背景,整合西安历史文化四大保护体系(城区历史名城保护带;中部历史地貌河湖水系保护带;古遗址、古陵墓保护带;南部秦岭北麓自然和人文保护带)。

三、在古城保护和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上实行新旧分制,疏解老城功能,恢复明城文化特色,加快新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在旧城区内得以充分体现,并在新城区加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力度。

第6篇

关键词:小城镇;城市设计;实效;问题;对策

前言

小城镇的特定涵义决定了小城镇城市设计的服务对象不仅是小城镇上本身居民,还必须从镇域角度统筹部署环境建设服务周围村庄居民,并服务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目标。为此,应该对应于城市规划及其管理的各个层次开展相应的小城镇城市设计工作。由于小城镇的规模小、布局散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应地段的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的范围往往难以准确界定,因此,采用“区域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这种对象层次划分方法比较适合小城镇城市设计,它分别对应了区域规划阶段、城镇总体规划阶段、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前两个阶段以策略型城市设计为主,详细规划阶段则更多的体现形态型城市设计。这样分类能够明确小城镇规划与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关系。每个阶段的城市设计能对下一步规划或设计起到指导作用,其表达的内容也往往从比较抽象或意象的设计概念发展到较为具体的指导纲要。

1小城镇城市设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1•1小城镇城市设计的要素

1•1•1空间尺度

小城镇的合理尺度是建立在人与城镇、人与建筑、人与空间之间的尺度关系,以及在小城镇中建筑实体、空间、实体与空间之间的一种和谐的尺度关系。这些尺度在我国传统的小城镇中有很好的体现,如以人为中心出发,依据步行出行的尺度来营建亲切宜人空间尺度。然而当今一些新型小城镇却忽视了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尺度运用,一些新型小城镇的道路尺度过大,造成沿街建筑显得低矮,与周边建筑物的体量、高度极不相称,使人感到空旷与冷漠,因此,必须把空间尺度或尺度体系作为小城镇城市设计的要素,以适应小城镇人口与用地发展的动态应变,防止城镇无限制蔓延。

1•1•2历史文化风貌

风貌不只是小城镇长期建设并与其特殊自然环境融合的结晶,也是社会文化与之相适应过程的反映,它在演进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小城镇独特的历史风貌。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小城镇文化遗产丰富,在小城镇的城市设计中突出其地方特色的可识别性,不但能避免“千镇一面”,而且能有效营造小城镇风貌特色。因此,历史文化风貌应成为小城镇城市设计不可忽略的要素,这样才能立足于历史根源,营建结合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因素的整体空间意向,以及可被感知的小城镇空间形态和景观环境。

1•1•3绿色开敞空间

小城镇规模小,周边被自然环境包围,农田、山野和水系易形成天然绿化防护用地和大环境绿化。这种自然山水格局和绿化体系,以生态原则确定土地形态上的差别、各自的价值及限制,能合理划定开敞空间,构筑科学的开敞空间框架。因此,小城镇城市设计的要素中必然少不了绿色开敞空间,关注这一要素,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要素,将山头、深谷、陡坡、自然岸线、湿地等纳入永久性开敞空间,使绿化系统化、网络化、保护自然生态中动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自然植被的连续性,使绿化体系处于一种生长的态势,引导城镇空间的持续协调发展。

1•1•4空间轮廓形态

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不能平铺直叙,而应注重运用各种构景要素,形成特色分明、变化丰富的空间序列,使空间有序而又层次清晰,因而要提高视觉空间品质必然要关注小城镇的空间轮廓设计。从影响因子来看,小城镇的用地布局对空间景观轮廓构成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总体规划阶段研究小城镇的整体空间轮廓与区域背景、自然背景的关系,保护和加强小城镇的自然特征、历史文脉及空间轮廓,使其成为总体规划的内容,将有利于创造优美的小城镇空间轮廓线。由此可见,空间轮廓形态是小城镇城市设计中的必不可少要素。

1•2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实效

城市设计在对规划和建筑两大层面的衔接上具有天然纽带作用,在小城镇的城市设计中可承上启下,将二维定性(土地性质)定量(开发容量)的二维空间的资源分配逐步演绎成定质(空间品质)定形(整体形态)的三维空间,还可从宏观城镇层面到微观建筑空间层面对城镇进行控制和把握,将城镇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那部分空隙进行协调。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却始终存在影响其实效的诸多矛盾因素,因此,对实际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实践和理论进行分析而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矛盾:

1•2•1小城镇城市设计自身失效

对小城镇城市设计的错误认识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小城镇城市设计概念本身的错误认识,始终将小城镇的城市设计简单地认为是一种物质“空间形态”设计,只关注三维空间中的形态、景观的美学原则,抛弃小城镇实际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可行性和协调性;其二,由于不明确小城镇的城市设计任务而造成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城市设计方案,由于设计任务的表述草率而造成对具体城市设计项目认识的粗浅。这些对城市设计认识上的错误和偏差引发了自身错误的设计方案,方案因此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性,从而造成了方案自身的失效。

1•2•2小城镇城市设计未被生效

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的落实过程中有一些非理性、不科学的过程,从而导致一些优秀的城市设计方案未被生效。在方案落实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案是采用竞赛投标或者方案征集的方式,方案评审决策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方案的内涵和延续性而过多考虑效果图的美观与否,常常导致优秀的城市设计被错误的决策,无法付诸实践;此外,由于城市设计在我国属于非法定规划,如果要将方案付诸实施常常需要通过将其嵌入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上,而这种嵌入又会带来一系列的偏差和失效。因此,一些真正优秀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也无法通过规范和法定的程序给予落实。

1•2•3小城镇城市设计效用偏差

一个完整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应在全局性的实施控制和动态管理中才能使方案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由于各种现实问题而改变局部设计方案。此外,已经确定了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系统的城市设计管理监察机构,优秀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常常无法整体或准确地实施。因此,小城镇的城市设计常常由于此类动态监督检查管理机制的不足而无法实现预期的结果,最终导致一定的效用偏差。

2解决方法

为促进小城镇规划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健康与持续发展,针对上述对小城镇城市设计存在的关键问题的分析,而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2•1树立小城镇城市设计观念体系

对小城镇的城市设计内涵应有明确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城市设计观念体系,明确城市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政策设计”,在整合小城镇各项系统和各方面问题后形成的物质空间形式应具有十分鲜明的可操作性。

2•2构建小城镇城市设计框架体系

城市设计具有完整、系统的体系结构,其应该是一个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而不是只针对局部地区的突发性规划,只有这种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才具有延续性,即上位设计指导下位设计,才具有积累性,即相近地块的相互指导和积累经验。同时,这种小城镇城市设计体系不但有利于各局部地块征

集方案时编制明确且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设计任务书,同时也有利于设计方案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此外,小城镇的城市设计全过程同样应该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而不只是蓝图式的静止过程。应该增加城市设计效用反馈过程,增加小城镇城市设计的积累性,以求通过过程中的不断调整来最终促进整体效用的提升。

2•3构建小城镇城市设计编制体系

城市设计的方案编制过程和成果虽然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但其整体的体系框架还是有必要系统化的。正如唐子来认为“一项完整的城市设计策略(无论是总体的还是局部的)往往包括目标、达到目标所需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导则作为构成元素”,运用这套整体的城市设计编制体系组成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案“目标――行动”更加明确,为后期实施控制提供明确的设计控制标准。

2•4创建小城镇城市设计控制体系

为了能够让小城镇城市设计实现其预期的效用,必须使其落实到具体的控制层面上。然而在我国现阶段,无论是将城市设计融入到传统规划体系框架中还是具有独立的整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都不能在实际操作中充分考虑到城市设计方案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建立一套适用于小城镇的城市设计的控制体系是实现小城镇城市设计内容有效性的重要一步。

2•5构建小城镇城市设计法律保障体系

构建健全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法律和专门的城市设计监督检查机构有利于确保城市设计完整地实施。只有完整地实施才能在后期给与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实效性的评价。

2•6构建小城镇城市设计决策体系

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案决策者必须广泛化和多元化,决策过程施行多层面化和多次化。在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案的不同程度给予不同层面的决策结果,让专家、政府、公众、各相关部门等不同的人群参与决策,这样才有利于选出优秀的城市设计方案,同时也有利于后期实施。

第7篇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本应是方便、舒适、高效、繁荣的,但现实的城市却常常拥挤、混乱、嘈杂、无序。

联合国最新研究资料表明,到本世纪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小于80%的国家将寥寥无几。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猛增长,必然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珍惜城市土地资源.精心塑造城市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绝不能再滥用宝贵的城市土地,给未来留下一堆混凝土垃圾。

舒适、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并不是单单靠大量植树、种草、摆上雕塑、设置座椅就能实现的,也不能仅仅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加以衡量。城市的舒适度根本上来自于其功能的合理性和空间的有效组织.来自干对城市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

源于建筑学的传统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在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面前,似乎显得“力不从心”.亟需建立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和原则。从而完善城市的各种功能.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空间,尽享城市生活的舒适和方便。

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建筑教育和营造实践中.这一根本目标常常被忽视或偏离,如城市中的很多“水景”设计得很漂亮.但往往是只能远观而无法接近,居住区绿地设计花样翻新.也是供人看的多,可参与其中的少.

不难发现,城市中的某些地段尽管很拥挤.但人们还是愿意去,而一些地方看上去很雅致.但总是空空荡荡、冷冷清清。这些都表明城市环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空间形状、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层面上,要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特点.掌握人认知和使用空间的规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使用和功能要求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城市物质环境。

与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相比较,城市环境设计着眼于城市总体环境的质量,强调与开发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环境的协调性。它涉及城市中所有公共空间,不仅包括街道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用地空间,也包括私有用地中向公众开放的、无需任何费用、可随时享用的室外和室内空间。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如购物、娱乐、商务、运动、交往等.首先考虑人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上的要求,进而进行空间组织与设计。

为人而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城市主要是为汽车而设计的,美国的洛杉矶、达拉斯、亚特兰大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北京、上海和广州也是如此。这三座城市道路越修建宽.高架桥越来越多,过马路越来越难,逛街环境越来越小。除城市规模过大、过于集中等客观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问题。

第8篇

全球化使中国迎来国际建筑思潮,导致欧式建筑符号充斥在各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城市的空间文化生态特征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空间“文化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建筑风格洋化现象盛行是被主观符号化,导致建筑文化失去本土特色,还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有益补充?本文以大连东方圣克拉住区为例,尝试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将住区建筑作为一个“生物体”,分析其采用欧式建筑风格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基于大连本地特色,客观借鉴吸收外来“植入”文化,引导建筑风格与城市空间相协调发展,以有效延续历史文脉。

关键词

空间文化生态;建筑风格洋化;历史文脉

一、建筑风格与文化生态学的关系

1.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文化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使命在于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内在联系。

2.建筑风格的内涵建筑风格指的是建筑外观特征的总和和完美的意境,不同建筑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是建筑风格的本质,建筑风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应城市时代精神。

3.文化生态学对建筑风格研究的作用文化生态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群体在环境中的发展特征,强调文化与环境和谐的学科,“以人为本”是其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理念表现在城市设计上就是强调特定空间范围内的个别环境因素与环境整体保持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性,即和谐的对话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对于城市文脉的传承与更新等问题,文化生态学提供了真正整合人、文化与环境的研究视角。

二、住区建筑风格洋化现象盛行的原因和影响解析

1.对城市设计本质的再认识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提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现代城市设计的宗旨是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宜人、方便、高效、卫生、优美、有特色的城市环境,以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振兴。广义建筑学就其学科内涵来说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学科的精髓合为一体。城市架构、要素、标识、色彩等都是城市设计的内容,现代城市设计应强调设计对景观特色以及文化的继承,倡导人文关怀,体现人们心理感知的需求。

2.东方圣克拉项目方案特点圣克拉项目位于东北大学信息学院生活区、牛角山西侧,红凌路东侧,大连理工大学北山公寓北侧,基地三面环山,用地相对独立。基地周围有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院校,具有较浓厚的人文气息。项目总建筑面积78.78万平方米,综合容积率约2.6(图1)。整体设计采用法式建筑风格,设想突出法式建筑典雅和浪漫色彩。设计设想以北侧和南侧山体景观为纽带,充分利用大片绿化用地,使景观穿梭其间,采用自然式景观与规则式住宅布局相结合的构图方式,建立轻松和谐的生活环境气氛。

3.建筑风格洋化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大连由于沙俄和日本的殖民统治,在建筑文化方面有较深的日俄印记,是一个具有西方古典形式主义建筑文化特征的近现代城市,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很容易找到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的建筑。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大连迎来国际建筑思潮,公共建筑、住宅设计和历史街区保护充斥着洋建筑的符号。近年来,各地的建筑洋化之风逐渐理性,但是在大连这座城市,地中海建筑风、北美建筑风、英式建筑风、法式建筑风等洋建筑依然盛行。大连建城初期日俄规划受到欧美近代规划的影响,形成以中心广场放射发展的棋盘式道路系统,街道、广场以及遍布全城的欧式住区建筑和公共建筑,都奠定了欧式城市风格,后期建筑采用欧式建筑易于城市的整体环境协调,容易受到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鼓励和引导,作为没有深厚传统文化的新兴城市,市民也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大连的洋化建筑之风正深刻影响这座城市的文化,很多市民认为只有具有欧式建筑符号的小区才是高档小区,开发商违背形式服务于功能的建筑基本要求,不结合地域特点照搬欧式建筑的项目时常可见。这种只在洋建筑抄袭上下功夫的做法,其实是没有生命力的,直接带来传统文化的逐步迷失,城市空间和建筑渐渐都在失去自己的城市文化。

建筑风格洋化现象是城市规划引导的结果。东方圣克拉项目所在地位于大连市高新园区,该区域规划(图2)提出将高新园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科技新城区。因此,在大连理工大学周边规划了大量的住宅及商业配套用地,预留高校带动产业发展的空间。规划部门也曾经对大连理工大学周边区域做过城市设计,但建筑风格、天际线、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细节方面研究不够深入,对东方圣克拉项目周边地块的开发建设缺乏明确的指导。投资方从东方圣克拉楼盘名字开始,就力求打造拥有完善配套的高端小区。以圣克拉命名的美国城市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县的一座城市。东方圣克拉项目引用的是美国城市的寓意,在于寻求西方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建筑师迎合投资者的要求,追求简单的拿来主义也是建筑洋化盛行的重要原因。中国现阶段高速发展,社会上弥漫着浮躁的气氛,万事求快。项目建设的周期被大大压缩,从而留给设计师的时间也非常少,于是设计界的快餐文化便盛行起来。而照搬西方较为成熟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手法自然成为设计师的首选。

建筑的使用者对建筑洋风蔓延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今中国人富起来,很多人走出国门看到欧美的城市和建筑,便产生拥有这样生活的想法,开发商把握了商机,便营造了大量的洋建筑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从文化生态学注重城市文化和相关影响因素互动的角度出发,东方圣克拉住区在与区域环境的协调,满足区域高知人群的文化生活需求,借鉴外来建筑方案等方面都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是某些细节并没有处理得很到位。主打法式建筑的住区,为控制成本,许多建筑装饰细节并没有完全采用法式建筑的做法。比如外墙装饰只是在建筑基部作了石材饰面,廊柱和山花也没有做出法式建筑特有的浪漫等。该地块三面环山呈环抱状,本应充分利用山景来布局住区的总体规划。但法式建筑的中轴对称、强调仪式感又使得地块本有的特质与规划布局衔接的生硬不自然。尤其是临街商业界面的设计忽略了红凌路首先是交通性道路。而法式公建则要求与生活性干道的尺度相适应(图3)。设计者出于对异域文化的追求,忽略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传统文化,对建筑没做到因地制宜的变化。

三、借鉴吸收外来建筑文化的策略

1.大力提高社会各界的建筑文化素养市民每天都与城市和建筑接触,每人对建筑文化都有鉴赏意识。要传承传统文化和创新城市建筑文化,必须提高政府管理部门、投资商、设计师和市民的建筑文化素质,通过宣传等手段使人们建立起保护城市文脉的使命感。如果大多数人能够树立正确的建筑文化意识,很好地理解建筑文化内涵,自觉传承历史文化,那么建筑出现趋同危机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建筑才会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这样的城市才是宜居且有特色的乐园。

2.逐步确定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城市设计在营造城市建筑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城市设计尚未纳入法定规划,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比缺乏执行力。城市设计致力于构建历史、今天和未来具有合理空间梯度的环境;城市设计注重人的感知和体验、创造具有宜人尺度的优雅场所环境。城市设计成果如果成为法定规划成果,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相衔接,将会对保留城市特色,协调社会要求和市场需求起到重要作用。

3.增强设计者设计城市的历史使命感建筑的投资者、设计者、使用者对城市都有不同的责任,相对而言,设计者更应具备设计城市的历史使命感。在目前急功近利的时代,设计者还要抵住物质诱惑,真正为自己的作品负责,肩负设计城市的使命,不做快餐文化的追随者。逐步制定规划管理业务性指导意见,比如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限定设计周期底限等。

4.外来文化要加以创新文化生态学是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命体,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有自身进化的需求。传统空间文化生态系统是对周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建筑文化需要传承地域文化并加以创新驱动。两者相互促进,制约影响。同时,城市文化系统中的生态子系统各自“自然选择”,不断地促进文化和城市空间的演变更新,并逐步发展形成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文化。

四、结语

钱钟书先生说得好:“赶时髦的代价就是过时。”建筑不赶时髦就不必担忧过时。文化生态学在城市空间的研究是将城市空间与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城市空间发展的进程中,研究城市文化的生态进化过程,最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的和谐统一。因而,本土文化成熟的标志是有选择地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结合自身的地域特色推动本土文化的创新发展,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绝不是一股脑全盘接受!

参考文献:

[1]冯天瑜.文化生态学论纲[J].知识工程,1990(4):13-24.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王晓琳.基于城市创新建设的文化生态传承与历史街区改造评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第三期:09

[4]卢济威,郑正.城市设计及其发展[J].建筑学报,1997,04:4-8.

[5]吴良墉,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8

第9篇

摘要 本文运用城市环境工作中的公厕设计理论分析了在城市环境工作中的公厕未来设计策略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研究,通过理论分析的方式能够比较容易的得出在城市环境卫生中公厕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公厕未来设计发展方向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研究,对于城市环境卫生工作以及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城市环境;公厕设计;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1-0052-01

0引言

城市公厕作为一个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对城市规划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厕在分布数量质量功能上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城市公厕不仅要满足人类的生理排泄功能同时也具有社会服务多种社会功能同时还能体现一个城市公众的素养和文化,因此城市公厕是对一个城市重要的文明水准文化品位以及文明魅力的综合反映,因此城市公厕对于城市规划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公厕主要是指居民除了住宅以外供人们在社会上活动时候方便之处,公厕的良性设计以及干净整洁代表了社会公德的提高以及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因此本文转换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是分析了城市环境卫生中的公厕设计的内涵与原则;其次是分析了城市环境卫生中城市公厕的设计策略;最后是分析了城市环境卫生中城市公厕的未来发展前景研究。

1城市环境卫生中公厕设计内涵与原则

城市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公厕设计内涵主要是以人性化设计作为首要前提也就是要以人为本,是指在城市公厕的设计中将人的利益需求便利作为考虑一切设计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并且以此来成为衡量活动结果的尺度,所以在城市公厕的设计中就要以人性化来成为重要的第一条规定。城市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城市公厕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

1)城市公厕设施现代化原则也就是要在公厕设计中尽量使用现代化科技技术以及在公厕的卫生设施中和设备上采用先进可靠使用方便节能的产品,尤其是在高级公厕中可以使用一些适当的色彩搭配以及特殊角落设计等,而且在公厕中还可以装饰一些广告信息牌保洁空调照明等现代化专用设施同时可以有效利用公厕的合理空间;

2)城市公厕功能多元化原则也就是要使得现代的公厕除了具备卫生整理休息方便的功能之外还要拓展公厕的附属功能比如在公厕内设置休息座椅或者自动售货机等这已经成为了城市文明形象的象征;

3)城市公厕的环境优化原则也就是要使得公厕在环境上有一定的优化不能像传统的公厕凌乱肮脏等要有干净的氛围充分利用阳光以及保证通风的顺畅,而且在公厕室内也可以放置背景音乐和挂画杂志等;

4)城市公厕布局合理化原则也就是在城市公厕的用地上都是占用了一定的城市用地而且地皮价格偏高,这样如何用最小的空间布局合理的使用是关键的问题,要合理布局公厕内部结构以及公厕占用地设计来合理安排公厕的结构使得公厕占用资源最少;

5)城市公厕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是指在公厕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坚持将人的需求和便利作为首要条件,公厕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要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以及特殊的多功能需求尤其是对于残疾人设计的无障碍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方便残疾人的设计上,在公厕的设计建筑面积质量上都要做好合理安排等,这些都是城市公厕以人为本的主要考虑因素。

2城市环境卫生中城市公厕的设计策略

城市环境工作中的城市公厕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了研究,首先是从功能角度对公厕设计策略进行分析也就是除了公厕除了满足生理功能之外还有很多附加功能:一是从外部功能设计上要体现出公厕出入口的明显以及个性化标志尤其是采用公众比较容易接受的分辨特殊标志比较好;二是从内部细节功能设计上要在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公厕的质量上比如保障老年人或者幼儿残疾人的保障机制上对其进行安全功能设施的设计,在晚上要采用安全灯等保障设置以防止夜晚产生不安全因素,设置暂时存放物品的平台以及保鲜柜子挂钩等以保障公众财产的安全,在细节上要设想周到。其次是从环境角度对公厕设计策略进行分析也就是城市公厕的设计要保持与整个城市环境的协调和平衡,对公厕进行可持续性的设计比如节水环保性公厕、生态公厕以及活动型公厕等在人群密集区来设置并且在景点以及娱乐中心设置很多公厕来供外部使用者使用,这些都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与创新型公厕的合理实施与安排;同时要合理设计公厕的指示标牌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指引功能,也可以根据人群流动方向分布规模行为规模等作为公厕的首要考虑因素。

3城市环境卫生中城市公厕的未来发展前景研究

城市环境卫生中城市公厕未来发展前景主要是增加移动公厕的数量同时倡导福利型健康型以及资源型的移动公厕,这样不仅节约了土地而且合理安排了国家的资源。对于移动公厕要提倡健康卫生整洁安全的环境,同时免费的城市移动公厕可以合理管理分布以及质量可以靠广告来增加公厕的收入补偿收入的成本可以将公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移动公厕作为未来城市公厕的发展前景趋势作为重要的资源开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同时移动公厕的附加值会大幅度提升,因此移动公厕必将成为城市环境卫生中公厕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艳飞,梅全亭.“城市文明与公厕文化”[J].山西建筑,2006.

[2]金磊.“现代城市公厕设计问题探讨”[J].环境保护,1996.

第10篇

深圳大鹏半岛自然条件优越,下沙位于大鹏半岛西岸大鹏湾畔,交通条件便利,距深圳市区约45km,距龙岗大鹏中心区仅3.5km。片区总用地面积150.31hm2。

2片区系统设计

下沙片区城市道路设计系统所涉及的专业较多,主要包括道路测量、道路交通设施、道路排水、桥涵、道路照明、道路绿化等。各个专业相互独立但又被联系在一起,在统一的协调下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的工作。各个专业的设计人员在方案初期围绕项目进行具体的操作,提出意见使之完善最终确定。

3道路平纵线形设计

道路线形设计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质量和交通运输状态,良好的线形设计,不仅经济适用为城市交通运输提供安全迅速便利的条件,而且也能与沿线两侧自然环境和景色相融合,以消除司机与乘客路途的疲劳。由于上层次规划对于下沙片区路网及地块进行了明确界定,道路线形优化空间不大,主要是对曲线要素进行整合。片区为系统开发,道路与地块开发相互配合,平纵线型的组合应该结合地形地物、地质水文、地域气候、地下管线、排水等条件,符合城市设计要求,与城市环境协调。

4道路横断面设计

4.1路幅分析

城市道路横断面分幅应视具体情况而异,旧路比较常见的是一幅路和三幅路,而新建道路中又以两幅路多,现在红线宽度大的道路逐渐倾向于向四幅路发展。本项目为招拍挂出让土地,上层次规划对市政道路用地及地块划分较为严格,整体规划路幅较窄,因此均采用单幅路设计,对向车流采用栏杆隔离。

4.2人性化考虑

规划红线范围内的横断面设计在满足机动车的交通需求之外,应注重行人及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同时为了满足景观需要,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设置树池带,达到绿化、遮荫、美观及吸收汽车尾气等效果。

4.3本项目中的应用

本项目横断面还需结合接驳道路断面布置及绿道系统布置,分析行人和自行车车流量,引导自行车在绿道行驶,而绿道布置主要结合现状山体、登山道及户外运动景区布设。路幅设置均采用单幅路,将自行车道引进路侧带与人行道和绿化结合布置,机动车与行人、自行车之间设置树池带隔离。例如片区内最重要的金沙大道:作为城市次干道,规划断面为25m,为了完善广东省绿道系统,并与现状区域绿道相衔接,在横断面中将绿道布置于山体一侧。道路横断面的综合布置原则:(1)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2)保证交通的安全和畅通,行人、机动化与非机动化车辆尽量分离,加强三者的安全性,提高行车的速度,减少三者之间的互相干扰;(3)保证沿路管线的布设,避免管线、各种构筑物及人防工程的相互干扰;(4)提倡公交优先,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设置公交专用道及港湾式车站。

5道路交叉口设计

新建道路中,次干道-次干道路口,一般要对交叉口进行渠化拓宽,次干道-支路可采用渠化,也可采用右进右出。本项目在两条对外交通道路上采用灯控渠化,片区内则采用右进右出微循环,使得车流顺畅,尽量避免自由交通流的冲突和干扰。

6道路无障碍设计

在道路必要的地方设置残疾人坡道和盲道,从城市道路建设的细节处,更多地体现对人的关怀、关心、帮助和方便。

7人性化设计

第11篇

【关键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城市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148-01

一、绪论

(一)该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作为当代建筑系学生,除了建筑实体设计外,城市设计,城市风貌,城市规划,城市景观,城市建设等也是我们关注的方向,而在中外园林史这门课程中,我们主要了解了西方园林史的起源及其发展以及日本、中国等东方园林的特征和代表性园林。可能由于已经上过中国建筑史课程,我对中国园林已有一定认识。所以本门课程中我尤其对西方现代园林景观有着特别的兴趣,在我国城市景观,城市建设过程中,西方的景观设计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

虽然中西双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不同,但我们应该吸收西方现代园林的各个流派及其造景手法中优秀的方面,合理的运用到现代城市景观,城市建设过程中。

(一)现代园林的植物造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满足园林功能需求。园林植物配置时,首先要考虑城市绿地的园林功能性质,使园林景观做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楼在园中、人在景中”。

(1)利用园林景观植物表现时序景观。植物是园林绿地中具有生命活力的构成要素,随着植物物候变化,其色彩形态、生长表现各异,从而引起风景园林的季相变化。

(2)利用园林植物形成空间变化。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中组成空间结构的重要成分。构建绿地时随着地形自然分布将置石、沙滩雕塑、游艺娱乐器材、健身器材等,同各种植物按照一定的方式合理配置,不但创造了植物四季变化的景观序列,而且与建筑、山水、健身器材等设施形成一体,有效地发挥了植物的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导空间变化的功能。

2.考虑园林绿地景观艺术要求。园林是融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文化美为一的感觉。在汾河公园东西两岸园林植物配置时,不仅考虑了满足园林绿地实用功能的要求,取得了“绿”的效果,给市民以美的享受;同时也按照园林艺术规律要求,选择植物种类和确定配置方式。

3.满足园林景观植物的生态要求。各种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不同,在园林植物配置中,须注意适地适树、合理种植、近期与远期的效果,表现出设计效果。太原地区是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又是能源化工基地,污染非常严重,在园林绿地中草坪的配比过大,给管理及其它方面都带来了许多弊端。经过近几年来的专家学者呼吁,逐步采取了在绿地景观中多配比大树的技术措施。

(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居住区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逐渐走人广大市民的生活。无沦哪种风格、哪种主题,要想既做到个性鲜明,又获得市场的认同,都必须突出人性化的设计思想,最终目的是要让城市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地接触自然。一个优秀的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整个小区的居住环境及文化品质,因此说园林景观是一个小区的名片。

1.人性化园林景观设计的功能体现。(1)人性化园林设计

人性化设计,即是“以人为本”在园林景观中时时能得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整个规划、建筑、环境、室内设计之中。息、交往、观赏用的空间,常与各类绿地结合设置,有的可在院落绿化、组团绿地及架空层绿化中进行人工园林绿化建造,在小区内设置一定的硬质景观、为小区业主提供足够交往及活动的中心场地,营造和谐、友好、温馨的人际关系氛围。(2)在小区环境中的协调功能体现。居住、生存、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身心疲惫的业主以更大热情渴望自然,希望生活于近自然环境中,园林景观设计始终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坚持住宅空间形态规划的合理格局,做到住宅和环境的和谐、功能的完善,使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环境、景观的多样性。其次从人文景观小品、建筑、灯光、道路等要素来规划住宅绿地生态系统,

2.园林景观设计在现代住宅小区中的创新与应用。(1)架空层景观设计。以舟山人居经典楼盘为例,率先应用超前的架空层景观空间形式结合舟山海岛气候及人文环境,在“城市新境”项目住宅及园林景观设计中率先创造性的引入“架空层”概念。小区住宅底层基本都是架空结构,由建筑支柱形成各种相对独立的空间,在设计上利用软、硬质景观的和谐搭配,通过石材、木材、水系、矮墙等以及植物材料多种元素,形成各种丰富多彩的特殊园林景观,使室内外景观相互交织、渗透并融为一体,成为小区绿化的延伸,提高了小区园林景观的整体性、通透及完美性。把住宅底层作为架空层进行园林绿化,促进了空气流通、减少潮湿、美化景观。(2)以尊重自然的设计手法营造人性化、实用性的园林景观绿化。以浙江舟山定海华隆“城市新境”项目为例,在对“城市新境”项目适度开发的同时,更强调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项目以不同形态的水景做元素,分别形成“乐之广场”、“水之庭院”、“绿之园林”三个内核空间,形成三个景观组团,贯穿整个小区,使建筑道路与山水、绿地等自然环境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融为一体。

三、结语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正处于繁荣期,城市景观和城市建设获得了较快发展,景观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加,我们也应该学习西方的优秀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合理的运用到我国的城市建设中。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大学生,也应该多多了解现代的景观创作思潮,择优融入到自己的建筑作品中。

参考文献:

[1]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地域性;设计

引言

在时展需求及宏观政策背景影响下,城市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而城市特有的地域特征则面临着挑战,未来城市在满足时展需求的同时强化其地域特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时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城市地域特征的保留,也关系到未来城市的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

地域性城市形象是城市健康、全面发展的标志。地域性文化是一个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化底蕴,现代城市中的传统民居与文物古迹就是最好的地域文化的见证,因此在现代城市“千城一面”的现状中充分制定符合城市传统的规划设计方案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现。地域性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起到文脉延续的作用,是在满足现代城市基础发展的需求上,注重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区域性特征,从地域文化出发设计城市与人的空间关系,充分满足人的适居要求,通过对现代城市设计中所忽略的生态规律的关切,力图创造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1城市规划设计应考虑的地域性影响因素

1.1自然因素

人类的生存、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从一开始就受到了自然的制约,自然环境对城市的这种支撑与限制作用决定了地域特征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尽管城市作为自然中的人造环境,本身具有与自然相对立的性质,但是这种矛盾使人们更加向往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我国的“山水城市”理念无不体现出人们对这一城市理想的追求。

1.2建筑技术因素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建筑材料、建筑手段及技术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这是造就一个城市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基本点,如我国江南的水乡和陕北的窑洞。

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规划设计应满足当地总体的发展状况,要以当地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需求为基础,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不能盲目的追求高尚、品位。也不得随意地模仿。

地方建筑材料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建筑材料与建构技术的选择和形成,通常与其地理地貌、生产技术等因素息息相关,为节约建造成本,建筑材料应就地取材,长期以来便会使建筑打上浓重的地区烙印,形成独特的地域建筑特色。

1.3地域文化环境

城市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景观,“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而地域性城市设计的深层含义是要使城市体现出本区域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要在设计中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使城市具有非常明显的可识别性。

1.4政策因素

任何城市的地域特征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力的作用及人为的作用产生动态的变化,在人为的作用中政治因素成为影响地域特征的主要因素。城市从产生到发展,每一过程无不与政策有关,从行政区划、投资区位、城建政策、经济政策到意识背景、权力干预等无不带有政策色彩。在这些政策因素中,有些是促进地域特征继续发展的、有些则是令其逐渐消失的。

2地域性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2.1地域性城市空间设计方法

城市布局结构 地域性城市的布局结构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首先,城市布局应充分考虑利用地形地貌,提高土地利用率,创造动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地景观。其次,城市布局也要结合当地自然气候,不同的地区依照其气候特点,日照间距要求不同,建筑物环境设计也有所不同,如我国南方地区冬暖夏热,遮阳和通风很重要,受主导风向影响较大,建筑布局要灵活多变,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南北向的房子要利于争取日照,夏天炎热,南北向的房子又要便于通风,所以人们对于住宅南北朝向十分苛求,统一的朝向使它们有了统一的肌理和均质性。再次,城市布局还要充分考虑当地历史文化环境因素及当地的民俗习惯和民族风俗。

城市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不仅要解决城市的人流、车流问题,同时也是创造城市景观的主线。地域性城市道路系统既要合理利用地形,又要延续城市的肌理。对比南方与北方的城镇布局,南方城市多曲折变化,北方城市多严整规则;受地形条件所限制,山地城市道路多依山就势,而平原城市则大多中规中矩,其道路系统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规划设计还应深入研究和把握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创造出适应当今城市化进程,且又符合地方文脉与个性特征的地域性城市。作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休闲、交流活动场所的城市空间,不仅要适应地区的自然环境,还应密切联系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民俗民风、历史文化传统。

2.2地域性城市建筑设计方法

城市建筑的设计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建筑空间一般比较宽敞,且注重追求品位;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建筑空间设计比较紧凑,大多更倾向于经济适用。此外,建筑空间还受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民情等地域性文化的影响。

建筑色彩是建筑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现代地域性城市要充分吸取传统的地域色彩,并结合现代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有所创新。

2.3地域性城市景观设计方法

城市景观设计首先应遵从城市的整体设计理念,应该在城市规划布局与建筑单体设计构筑的地域性整体大框架范围内,在空间组织、细部处理等微观角度遵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生活风俗和审美心理,以达到一种以人为本、亲切、舒适的外环境。设计中应结合功能要求,通过绿化、水体、硬质铺地等有机组合,以及地形地貌、地坪高差和地面铺装材料纹理变化等方法,形成空间围合,分出不同层次,创造出良好的景观空间。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域性城市设计将会成为我国城市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一定要掌握城市设计的地域特色,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结合当地的自然与文化特点,充分尊重地区的内在特性,对地域特征进行发掘、保护、提炼和继承,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高城市品位。

参考文献:

[1]郭晋平,薛达,张芸香,刘明国.体现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以临汾市为例[J].城市生态规划,2005,29(01):68一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