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9 11:1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与文化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文化体制;艺术管理;结合
艺术管理是文化产业领域中的一项专业的学科,其本质为服务社会,目标为发展民族艺术文化,并尽可能的保证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步丰富与发展。艺术管理学科想要获得发展,需要我们结合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进行相对应的分配,并构建合理的专业技术,明确文化体制与艺术管理二者之间的连接点,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推动艺术管理学科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深化。
一、文化体制和艺术管理的具体内容与含义
1.文化体制的具体内容
文化体制通常是指国家在某一个特定的发展时期,文化产品管理、传播与生产的一种运作方式,文化体制是对上述过程的具体制度安排,也是文化产品能够进行专业化生产的组织保证。
文化制度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如管理形式、管理制度、传播方式与生产组织等。从某种程度而言,文化体制对文化产品的出产效率产生极大影响,能够明显体现出产品的价值方向,反映出文化创造的具体现状等。
2.艺术管理的含义
艺术管理是最近才逐步兴起的一门专业管理学科,其发展趋势十分良好。当前,艺术管理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也重视文化法规、知识产权与艺术营销等专业课程。从这些学科的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出,想要学好艺术管理专业,一方面需要掌握艺术的概念、包含范围与知识范围,明确艺术涉及到的行业;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强化自己的实践能力、策划能力与执行能力等。
二、文化体制与艺术管理相结合的原因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并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内在精神状态与文化素质,由于文化是艺术的表现方式,也是艺术的总结方式,因此对于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了解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掌握其发展方向,通过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而言,二者相结合的原因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作为艺术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首先应当了解本专业的所具备的优势与特点,从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来了解艺术并发展艺术,建立起独具特色的艺术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出学校艺术管理的作用。
2.由于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的重点是展现出当前时代的风貌,因此学生在思想上应该与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保持统一,保持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为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文化大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艺术管理必须体现出社会文化事业的相关内容,并且要将重点放在向公众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上,因此在进行文化体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艺术管理的教学体系与教学结构,与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相适应,满足文化管理的需求。
4.在文化体制与艺术管理相结合的同时,还需要优化文化体制的运行机制,树立起科学有效的艺术管理方式,同时还应当合理分配艺术管理相关得的知识模块,争取让艺术管理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三、文化体制和艺术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艺术管理是比较现代化同时也是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专业,我们正是在结合了当前文化体制发展前瞻性探索特点的基础上,对文化体制和艺术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展开探讨。
1.增强社会不同文化阶层对文化体制和艺术管理相结合的整体性认识
我们应当通过加强对艺术管理专业知识性的重点培养,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教育程度和认知程度,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在现实中,要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以此提高人们文化涵养,达到激发全体社会成员信任、支持文化体制与艺术管理工作的目的。
2.实施科技、人才战略,增强两者的关联度
为了坚持文化产业相关事业的发展方向,必须坚持实施科技、人才战略,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合理安排与组织文化体制与艺术管理结构,深化人才管理及培养改革,通过不断提高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从而培养出富有创新意识、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文化管理人才。这不仅是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相关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增强科技、人才战略二者关联度的要求。
总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文化体制与艺术管理的定义、包含的内容,分析二者之所以需要相互结合的原因,并对如何进行结合发展提出相应的途径分析。通过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国家的文化水平若想稳步提高,必须实行文化体质与艺术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只有这样,文化体制改革才能顺利进行,艺术管理专业才能稳步发展。(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院)
参考文献:
[1]王小燕;“跨界艺术资源整合”的创作与营销模式初探――以《新暗恋桃花源》项目运作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2期。
关键词:文化艺术;档案管理;重要性;对策
0前言
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是新时期档案管理事业发展的新趋势,我们要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时,文化艺术档案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合理地整合文化艺术档案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规范化是档案管理的重要要求,对档案的保管、档案的完整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档案的管理、收藏、检索都要按照标准进行规范管理,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1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我国的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也应符合数字化的要求。数字化的档案管理不同于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将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储存,通过网络媒介实现资源的共享,使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更加现代化、更高效。我们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对信息资料进行数字化的管理,使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加强信息化档案管理建设,促进现代化发展。文化艺术档案资料一般需要长时间的存储,传统的管理方式会使档案纸张发黄、折损等,造成档案记录的毁坏,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就算是目录级档案管理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问题。使用数字化技术管理文化艺术档案,可以使档案资料从纸张的存储状态转变为数字化信息,做到永久的保存,并且可以进行离线备份、存储,不存在纸张的丢失或损坏等问题,使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得到保障,有利于文化艺术的长远发展。[1]
2加强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对策
2.1明确艺术档案的价值
加强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明确其价值是第一要义。在文化艺术活动中,老照片和文字资料详细地记录了文化艺术的历史成果,是时展的见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因此,应深入研究文化艺术档案,明晰他们自身的价值,比如真实地反映了艺术活动中发生的事件与影像,同时帮助文化艺术单位制定方针政策,影响决策的实施。
2.2发挥文化艺术档案的社会功能
艺术档案作为第一手资料,为大小事件的编写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很多编写小组在档案编写时,都会查阅各历史时期的文化活动资料,确保编写任务能够顺利完成;文化艺术档案还为创作提供了参考,很多文化活动的创作者都会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需求以及对象的不同,参考不同的资料进行确定,而艺术档案的存在,为真实性提供了保障,它存储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创作信息,详细记录了文化活动的历史资料以及艺术家的创作经历,为很多年轻人的梦想提供了经验与建议;艺术档案的收集、整理、存储,为社会和政府部门提供了文化信息方面的咨询与反馈,他不仅能使政府树立威严,做出有根据的决定,还能够为宣传部门提供文艺获奖情况,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奠定基础;文化艺术档案管理还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它与每年的职称评审相联系,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良好的艺术档案整理能够作为职务的晋升助力,我国自有艺术档案管理后,每年都会为广大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晋升职务需要的材料。[2]
2.3把握文化艺术档案的发展方向
时代在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文化市场的占比也逐渐加大,文化艺术档案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内容应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应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从社会、市场和经济效益层面切入,将文化工作的内容扩展到大文化,保留传统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同时也注重大众的、综合性的文化活动的收集与管理;档案的编写还应该与市场经济活动同步,为了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有益内容,应不断积累,同时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重点还应该放在为社会主义市场建设服务上,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为大方向,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档案内容编写出切合实际、符合经济发展的材料。[3]
1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特性
(1)内容丰富广泛。与其他一些社会性的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群众文化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是经过不断的积累形成的,这种群众文化经历岁月的沉淀,蕴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1]因此,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内容丰富,涉及面较为广阔,既可以是人们生产活动中凝聚的文化,也可以是民间庆祝、祭祀等习俗,是多种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档案载体也各种各样。在管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时,就要求广泛搜集档案资料,不能仅限制在某一方面,而是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化管理。
(2)个体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在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群众文化管理单位发挥着关键作用,需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文化活动,来保障群众文化的延续。而外部业务和内部业务共同构成了管理单位的两大业务体系,需要进行个体化的档案管理。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本身就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实施难度较大,在进行个体性管理的同时,还要从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出发,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整合,制定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实施整体性的管理对策,这样才可以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3)形象性与多样性。形象性及多样性也是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一大特点,在体现形式方面也各不相同。针对一些综合性较强,且规模较大的群众文化活动,其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就要求在收集和整理活动基本资料的同时,还应存储一些影像资料,即搜集到录像、剧本、音乐、曲谱、照片等多种形式的资料,这些大型综合活动包括音乐会、文艺演出等。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尽量做到资料在声音、图像和文字三方面的统一,这种管理特点取决于群众文化的本质,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体现出文化活动的开展状况。
2档案管理的特殊措施
(1)搜集民间资源。正因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具有内容复杂、形式多样的特点,虽然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整理和存储了大量的档案信息,但仍然还有一些文化档案资料散落在民间,影响了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在实施档案管理工作时,就需要利用社区的力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主动、积极地投入搜集档案资料工作中,为群众文化的完善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文化事业管理机构要将档案资料的搜集理念灌输到居民心中,给予居民相应的奖励对策和优惠措施,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这些艺术资料的搜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将民间遗留的文化艺术档案整合起来,从艺术品收藏者手中采购和换取这些有价值的文化资料,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
(2)重视档案建设。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提升广大人民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意识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广大人民树立正确的档案管理意识,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档案管理人员作为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要具备较高的管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意识,能够认真、负责地对群众文化档案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归档,为后期档案信息的高效利用提供保障。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人员也要对自身的管理理念进行更新,应用一些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使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能够与时俱进。
(3)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努力。要想使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就需要做好资金保障工作。首先,政府要发挥带头作用,加大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资金支持,适当的增大资金投入,并构建专项的资金管理部门来规划和调配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财政支出,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此外,还需要调动社会力量,让各方面的社会资源也加入到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中,提高推广力度,广泛搜集分布在人民群众中的文化艺术档案,鼓励广大民众将群众文化档案捐献出来,或复印相关的档案资料,进一步充实群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3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1)服务决策。经过多年的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存储和保留的档案资料能够为决策的制定提供保障。可以基于整体的角度,统筹分析档案资料信息,保证服务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免使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发展出现方向性的错误。指导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是档案开发和利用的根本体现,所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保证这些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共享,确保决策人员可以实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为研究提供资料。从管理目的角度来看,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就是将大量可靠、准确的资料提供给研究人员,便于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和探索。时间长、任务繁重是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特点,需要管理人员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可以为研究工作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实现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丰富文艺生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是群众文化的根本来源,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也要遵循回归本质的原则,将文化活动渗透到群众中,实现艺术档案管理与人们的有机融合,发挥这些档案的真实效用。可以借助这些艺术档案指导群众活动的开展,对文化活动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和丰富,激发广大人民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使群众文化的价值和作用真实地体现出来。群众文化事业管理单位应借助存储的艺术档案资料,开展摄影比赛、创作竞赛等活动,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对这些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资料进行复印,重新制作成不同形式的动画和宣传册,以话剧、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使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重新回归到群众中。
4结束语
1.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
尽管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究竟是管理类,还是艺术类,并未得到定论,但是其强调以艺术和管理为基础,强调对艺术创意、艺术市场营销、艺术管理实践等方面的研究的培养方向上并无多大争议。
其培养目标是:(一)较强的艺术鉴赏能力。所谓艺术鉴赏,是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二)经营管理能力。艺术管理强调艺术,也强调管理,营销才能。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培养他们对艺术发展趋势,艺术市场走向有较好的辨别能力,这样才能把握人的审美情趣的变化,将艺术品的价值最大化。(三)宽阔的文化视野。艺术门类众多,除了类,还有很多细分,另外艺术往往与体育,时尚等要素结合在一起。艺术管理人才需要及时了解全球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艺术存在,不同地区人们真正的艺术爱好,做到推陈出新。
2.艺术管理教育现状
2.1 培养模式不尽相同
我国的艺术管理专业是从艺术培训班,艺术管理课程班演变而来的。2001年天津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建立了艺术管理专业,时至今日已有50多说学校建立了该专业。各个学校在学科准备、教学实践、招生就业三个方面各有特色。如中国戏曲学院在2001年建立了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其强调以艺术为主,以外语,管理营销,经济法等为辅;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招收艺术管理本科生,其目标在于培养具备一定音乐商业与艺术管理的实践技能,能在文化产业的各行业中进行管理的人才;中央戏剧学院旨在培养系统掌握文化艺术管理与文化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艺术管理工作和文化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才,主要课程则围绕着剧场、演出和艺术院团开展;中央美术学院以培养和艺术相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画廊和拍卖行的经营人员、展览和公共艺术的策划人以及包括艺术出版在内的媒体策划人员为目标;北京舞蹈学院者关注培养学生以艺术(舞蹈)为媒介手段从事跨文化传播及艺术管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能力的人才;中国传媒大学以培养在文化产业、媒体及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和经营的专门人才为目标。还有一些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系,也设置了类似的专业。
以上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必然在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上有较大差别。这种差别主要的原因在于:(一)艺术管理的范围太广泛,这样学校在设置专业是就以本校的师资力量情况为基础来定位培养方向。(二)艺术管理起步较晚,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2.2 重基础和技能,轻实践
我国的艺术管理呈现多样性,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总结各个学校的教育模式,其共同特征就是比较重视基础和技能,而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如果将艺术管理的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科,其他课程的话,以马瑄的调査报告为例,中国戏曲学院(1)中央戏剧学院(2)北京舞蹈学院(3)中央美术学院(4)的课程比率。
以上几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统一的设置标准,开设课程名称也以上几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统一的设置标准,开设课程名称也有所区别,但是实践所占的比率都比较小,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文史,英语等为主,专业课上则以艺术管理,营销,等为主。这种“以理论灌输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为艺术管理不像企业管理能提供给学生众多的机会,艺术管理更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艺术管理可以将知识分为四个层次,即应用理论类,应用理论类,分门理论类,技术方法类。实践证明,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之后,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是艺术管理的最佳手段。学生只有通过摸索,探究,如文化产品市场营销,演出策划,舞台设计,艺术作品鉴定,数码软件应用等,才能得到实际能力的提升。
3.艺术管理专业教育改进策略
3.1 强调以艺术为基础,管理为先导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理念
艺术管理是以艺术学为基础,还是以管理学为基础取决于艺术院校的基本价值取向。但是,该专业的所有课程基本都是与艺术和文化相关,如果脱离这些就成为纯粹的管理学。因此在实践中应以艺术为基础,以管理学为指导。当前,很多高校对艺术管理的科学属性没有明确的划分,未将艺术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部分进行对待,殊不知,管理存在于各行各业,与艺术创作,生产,营销,资本运作的管理才是艺术管理,这类似于其他的管理学,如经济管理,酒店管理,行政管理等,单纯的管理是不存在的,必须建立在某一种生产或行为之上。就艺术管理而言,它本身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因为研究艺术管理学,必须具备艺术学、文化学方面的丰富的知识和修养,甚至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创造的能力,或者对艺术有着突出的爱好,熟悉文化艺术市场,才能理解文化艺术的活动规律。如果不顾艺术活动的特点,直接利用管理学基本原理从事艺术活动的管理,将在教学中,课程居于核心地位,课程设置的结构与比重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与发展。
3.2 突出案例教学,强调实践
艺术档案;管理;意见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48-01
1艺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艺术档案是指反映各类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的艺术实践活动和艺术成就的历史记录。艺术档案是按照艺术形式生动形象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人民生活情况的历史记录,是国家继续进行艺术活动的重要依据和条件,它除具有一般档案的规律和共性外,还具有独特的个性。比如讲艺术档案带有浓厚的艺术家个人色彩,由于艺术家各自生活的阅历不同,思想性格千差万别,审美情趣存在差异,艺术才能参差不齐,文化修养各有千秋,因而导致了他们的作品也会有所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而且同一个艺术家在不同的时期内,其艺术思想、倾向、风格、创造方法也不尽相同。根据个人风格和各自创作方法的不同,艺术家还被分为各种流派。通过对艺术风格流派、性格特点、形成发展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艺术创作和表演的历史经验,繁荣文化艺术事业。
发展文化艺术档案事业,有利于将文化艺术活动各领域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不同载体的文化艺术档案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文化身份和文化;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完整、准确、系统地收集、整理、保护好文化艺术档案资料,是提升文化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维护自身利益及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和重要资源。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单位要更加自觉地认识文化艺术档案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文化艺术档案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文化艺术档案工作者的责任,认识文化艺术档案的发展规律,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加一快发展。
2嵊州市浦口街道艺术档案工作的现状
嵊州市浦口街道自2007年起开始举办文化艺术节,每两年一届,通过举办艺术节,管理存档节会计划、通知、节目筹划等文字、图片等艺术节资料。该艺术节活动丰富多彩,内容包括文艺晚会、新文化活动中心落成典礼,乒乓、篮球、棋类友谊赛,书画展,浦新社区步行街和休闲文化广场竣工仪式等,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嵊州市浦口街道始终坚持“繁荣与管理”、“挖掘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狠抓文艺队伍建设,扎实搞好群众文化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全街道18个行政村中, 5个村建有文化楼,建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6个,村文化活动室普及率达100%;投资1400多万元新建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将于年底完工,为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文化活动有序开展。2009年以来,街道共举办器乐演奏、越剧演唱、排舞表演等各类培训12期,参加人员2200多人;街道已成功举办两届文化艺术节,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宣传效果。2009年,街道顺利创建为浙江省体育强乡镇(街道)。
三是文艺队伍不断壮大。街道利用文化优势,开展各类文艺培训,文艺骨干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街道现有14支业余文艺团队。其中:越剧团3家,越剧演唱队2个,腰鼓队2个,舞蹈队2个,高山流水书画社1个,摄影创作组1个,篮球队1个,乒乓球队1个,浦口村青年徐伟东个人创办了立体声艺术团,已走出了一条成功道路。全街道文艺骨干人员达6000多人。
然而,随着档案管理受重视程度的大大提高以及技术的进步,档案管理的设施不断得到完善、更新,在实际工作中,档案管理与社会的进步、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表现在档案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待遇差、队伍不稳定;领导重视不够,档案意识不强经费不足、设备不全、硬件条件差,管理摸式呆板以及宣传不力,群众参与意识薄弱等方面。
3对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艺术档案管理的普遍状况,本文认为,加强档案管理,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要切实提高对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文化艺术发展服务,各文化艺术单位应高度重视,把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文化艺术单位的全面工作之中,纳入单位领导的职责范围,纳入单位目标管理考核的范围,切实加强对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工作机制,从人、财、物等方面为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全面推进文化艺术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新形势下,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必须积极适应市场需求,综合保护开发利用,使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得到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近年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保护和抢救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我们应该在抢救过去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更加注重当前艺术档案的成果收集、整理和补充完善,为将来留下更多、更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料。
3.2要切实提高艺术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各文化艺术单位要注重对艺术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艺术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从而促进艺术档案管理工作。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纷繁、杂碎,管理中首先要进行归类,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在进行初步归类时就能做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工作。艺术档案管理工作随机、细致,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有端正工作态度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要能随机采集,细致认真。在新形势下还要有创新意识、时代意识,注意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3.3要切实加强艺术档案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采用标准化和最新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和管理方法是艺术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艺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共享,最终实现馆藏档案的数字化,注重馆藏资源的特色,对相关档案按标准进行加工、处理,实现数字化管理。艺术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方式也要逐步从原件、复制品及文献汇编等传统服务,走向艺术档案的信息管理和网络管理,使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焕发出新的无限生机。
3.4要切实转变服务方式开创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艺术档案管理工作要正确面对社会变革与技术进步的机遇和挑战,顺应时展的潮流,发挥艺术档案特有的长久生命力,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就必须要面向社会,走进大众。我们可以顺应现代人追“星”的心理需求,积极挖掘现有艺术档案的历史价值,举办诸如历史上各类明星、各大流派、各大画派……的生平事迹介绍、艺术档案资料展览、艺术流派讲座等,把封闭在库房的珍贵艺术档案变教育学生、引导时尚的活教材,把各类艺术档案馆办成社会的课堂和科研教育基地。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艺术档案的独特优势,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开发艺术档案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开创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总之,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是文化艺术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记录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历史,保存艺术成品,造福后世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充分认识艺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实现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健. 藏以致用,提高艺术档案的利用[J]. 艺术研究. 2008(02)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文化艺术组织 政府 合作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提高,随之衍生出对艺术的需求。我国政府大力推进文化职能转变与文化体制改革创新,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成为重要的文化职能补充。目前,我国形成以三大部分为主体的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分别是以美术馆、艺术馆和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事业单位;以中国美术家协会以及各类基金会为代表的社会团体;以民营艺术馆为代表的民办非企业单位。①
一、我国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重要性
在全球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作为一项必要社会组织起到了引导合理社会价值观、培养公民审美情操、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非营利艺术文化组织的重要性体现在:(一)能够充分吸纳社会资源,通过募捐等形式募集社会资金及慈善物品,在动员志愿者参加组织开展的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中,以非营利性、公益性的特征充分弥补政府与市场缺失带来的不足,从而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二)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作为公众意识的表达载体,充分体现公众文化诉求,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到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拓宽公众对文化艺术的了解,提升公众审美情趣,比如艺术馆、博物馆开展的展览活动和讲座,直观的向公众展示文化艺术的实体与思想,公众通过“看”“听”甚至“摸”等多种形式来感受文化艺术,进一步推动文化艺术观念的传播。②(三)传播社会主流文化意识导向,引导公众承担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文化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出版物、公众讲座等形式进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历史文物,形象化的展示、讲解传播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与价值观,与政府相互配合保障公共文化政策的推进实施。(四)社会团体的成立保障了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权益,用团体的形式构成规范的文化体系。因此,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健全发展以及与政府构建良性合作关系是实现我国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我国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与政府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政治法律制度背景下,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掌握公共权力,通过法律法规和行政权力影响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是政府实现其文化职能转变的载体,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对政府政策的有效回应可以对政府形成强大的支持力,反之会产生限制作用。二者间良性互动的关系是提升社会文化传播能力、实现社会福利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国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政府的强制力决定了政府在政治力量对比和资源分配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③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建立要得到法律与政策支持,以获得成立和运行的合法性。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位不够明确,导致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缺乏独立性,④文化艺术传播的主题与内容受限。在二者的合作关系中,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处于被支配地位,忽略了公共文化艺术的公众性、多元性、创新性的特征,没有做到以公众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二)在我国,政府资金支持是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运行的主要资金来源,相关募捐和基金政策不太健全,导致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在运行活动与决策上缺乏自主性。我国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本身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倾向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员工呈现老龄化态势,缺乏创新性,人、财、物管理制度不够科学,资金短缺,社会公信力、影响力不高,难以实现与政府的有效合作。
(三)公众全民参与程度有限,制约了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发展,使得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内部资金利用不充分、文化设施资源浪费。主要存在着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城乡差距大的问题,还没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政府作为文化艺术事业导向的主体,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互动性不高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脱节的情况。此外,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自身也存在能力不足的现状,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文化活动开展缺乏长期性、计划性,无法对政府的支持予以有效地回应。
三、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与政府构建良性合作关系的对策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既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又要能够匹配经济发展的步伐。政府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时,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二者应构建和谐的合作关系来实现角色的转变。
(一)基于公众需求的统一文化推广
政府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应加强沟通与交流,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拥有便利的条件了解公众的文化艺术需求,作为公众意志的载体,应积极向政府反映公众文化艺术推广的切入点,不单单以政府指令为根本,应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实现政府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如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与地方政府社区合作,开展社区书法艺术品展览、社区老年人书法大赛等,丰富群众日常生活,在符合社会主流文化艺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推广满足公众需求的文化。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规与管理机制
政府深化法制改革进程,简化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审批程序,高效合理的对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进行管理。政府在明确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合法地位前提下,要认清政府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之间可能出现的公共资源竞争。⑤合理调配资源,在对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进行拨款支持的情况下,可以英国《慈善法》为借鉴,规范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融资环境,保障资助人权利与义务,对文物与艺术品捐赠进行科学管理,进一步营造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独立自主的决策与运行环境。同时,明确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管理体制,以科学透明化的管理来提升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活力和竞争力,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在合理的前提下尽量少的受到政府干预,形成自身良性发展。⑥
(三)加大公众参与力度,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
政府始终扮演着对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监督者角色,但人民群众是政府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公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与接受程度是政策推进的根本。加大公众参与,形成惠及全国上下的格局,形成第三方对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监督态势,提高政府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合作效率,杜绝资源浪费。
构建政府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良性合作关系,是促进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稳步前进的首要出发点。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作为文化事业的“第三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功能补充作用,积极构建和谐共赢的合作关系模式,为进一步推发动我国公民文化艺术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注:本文为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年学术骨干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KJB201106;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LBH-Z12079;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Ggzdxk-13004)
注释:
①黄小娇.美国非营利艺术组织的募捐及其实践――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例[D].中央美术学院,2014.
②王名.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 [J].学术月刊,2006(9):8-11.
③田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关系研究――一个社会学理性选择视角的分析[J].学术研究,2005(1):90-96.
④郭小聪,文明超.合作中的竞争: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新型关系[J].公共管理学报,2004 (1): 57-63.
⑤马力.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模式构建[J].学术交流,2007(4):86-90.
⑥周正兵.英国非营利艺术机构管理经验及其启示――以经常性资助机构为例[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2 (45):62-69.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教学改革;地方经济
1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
1.1 我国产业经济现状
根据工信部消费品司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经济仍持续下行,2015年12月到2016年1月,同比国内消费额下降43.5%,出口贸易额下降43.4%。与此同时,2016年1月4日,作为2016年股市开盘第一天,沪指跌破3300点,跌幅6.86%。在种种经济下行信号面前,人们不免开始担忧“十三五”蓝图中那些浓墨重彩的文化战略。
在“两会”刚刚闭幕后了“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的现状,同时指出“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在这份60000多字纲要中十五处直接提及“旅游”,这说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将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的产业地位将日趋显要。
1.2 文化产业全面铺开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篇,文化改革将围绕着文艺作品、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升级、市场活力和监管、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开放六个方面展开。无论是文化市场,还是文化产业,都离不开人才。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已全面铺开,国家将以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突破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北京市政府在2014年就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进行了划分定位,未来将有无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崛起。
1.3 文化能不能赚钱
文化能不能赚钱?这是一个长期困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问题。许多人离开这个产业正是出于对它的不解。一度,笔者也曾产生怀疑,但很快看到了希望,文化是可以赚钱的,并且是依靠人才、智力赚大钱的产业。
今年,北京的冬季尤其难熬,人们期盼着北风刮走雾霾,而一群人更是难以度日,唐山积压的粗钢无法寻求市场,大同煤矿主纷纷破产。在这样一个冬季,人们开始思考和探索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竞争优势正取代传统的比较优势影响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美国的电影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这些低消耗的文化产业正是绿色经济的代表。绿色经济的优势在于节能,文化产业即是绿色经济的典型,文化产业依托人才,低能耗为产业发展节约了成本。
1.4 文化怎样赚钱
我们肯定了“文化可以赚钱”这个命题以后,便会有人追问文化怎样赚钱?我们能想到的用文化赚钱就是“卖文化”,更直观些便会联想到山东的书画艺术品市场,这个不太成熟的艺术品市场在青州达到鼎盛,泡沫泛滥,然后盛极而衰。书画艺术品市场的泡沫源自“画贩子”的逐利心理,“炒作”成为他们运作艺术品的关键词,忽略了文化艺术的本身价值。
文化可以赚钱,还可以赚大钱,但不要忽略了文化的本质。文化需要养“文化养心”正是这个道理。其一,找准切入点,做有益于国家、社会、人民的文化产业;其二,获得政府支持,做符合区域社会发展的文化产业;其三,可靠的资金链保障,做好长期运营的准备,先养后得。
2 嘉华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2.1 生存之道――高校与区域社会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知名高校,其发展必然与区域社会、经济相关联。例如,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设计学专业在全球排名第6,这与其在美国现代设计史上的显要地位不可分割,芝加哥因而成为美国工业设计的摇篮。武汉与芝加哥为友好城市,并且,武汉素有“东方芝加哥”之称,因而武汉理工大学以设计学作为优势学科参与武汉城市发展规划,将武汉定位为中国的“设计之都”。每一所成功的高校都因其与区域社会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那些被历史淘汰的高校恰是忽略了这一生存之道。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站在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心,将成为距离北京市政府新址最近的高校之一。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文化中心的地位尤为显要,在中国省市文化产业综合指数排名中,北京高居首位。而在北京市功能区建设带动区县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细分类别中,通州区重点支持艺术品创作、展示、交易、出版、展示、物流、发行等产业,这一政府重点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宋庄艺术区,其址紧邻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并且目前该校为宋庄艺术区内唯一高等学府,创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既是使命,也是责任。
2.2 产学研销――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四维平台
目前,嘉华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设有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产业管理两个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下设数字媒体设计、跨界设计、商业印刷媒介创意设计、中韩合作项目四个方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有艺术品经营、艺术策划与传播两个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四个方向涵盖了平面、影像、工艺、产品、包装、展示等多个领域从设计到制作的教学,搭建起了一个产、学、研的平台,而在今天的高校竞争中,仅有这三位一体是不够的。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2015米兰世博会上初露锋芒,引起了世人关注,这个专科院校备受关注的是家具设计。早在多年前,该学院的设计专业就与顺德本地家具生产厂商合作,为学生与厂商搭建一个产、学、研、销的四维平台,这种模式在应用型高校中取得了很大反响,该学院也凭借着设计专业享誉全球,顺德家具产业更是蒸蒸日上。艺术与传媒学院以视觉传达设计和文化产业管理两个专业为基础,共同打造产、学、研、销四维平台,使两个专业相辅相成,共同成长。
2.3 文武双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
1966年,美国出现了艺术管理从业人员;1970年,哈佛大学夏季学院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学员围绕“政府赞助”展开研讨;1971年,开始对“孤立艺术――寻找文化替代品”的话题进行讨论;1972年,人们关注于“艺术与大众”,从这四个时间点不难看出,艺术管理专业起源于美国,并领先我国30多年。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启蒙于1993年上海交大的文化经济学课程,时隔10年后,山大、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七大高校发起了“全国高校文化产业研究与学科建设联席会议”,向教育部申请增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110310S),这个S代表了它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附属,直至2012年,文化产业管理才有了属于自己的代码120210,属工商管理学科,可授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
嘉华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自2012年创办以来,以艺术品经营为主要方向,其实质与欧美国家的艺术管理专业相通,以培养懂艺术、会经营的人才为目标,是艺术(美术学、设计学)+商科(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的跨界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始终坚持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比例设置。致力于为学生搭建一个开阔的文化平台,以文化化人、艺术养心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以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战中去探索经营之道。本专业的学生要能文能武,既可舞文弄墨,又是商界精英。学校专门建设有艺术品网上交易模拟实验室、数字艺术实验室等先进的实验中心,又与董陶窑、华夏和谐艺术品、天津瓷房子博物馆、荣会艺术机构、过云楼书画院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保证了学生的实习就业。
2.4 文化精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1)工作室制。我们调研了国内外多所高校,在眼下看来,工作室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方式。在综合其他院校工作室制的经验后,又结合嘉华学院特色,提出了特色的工作室制。第一,工作室导师负责制。在职教师申请工作室需具备副教授或以上职称。青年教师具备讲师职称者可与校外导师共同申请,校外导师可以是企业负责人,也可以是知名院校教授。第二,工作室项目制。导师需有纵向或横向课题项目方可申请工作室。在职教师需在纵向课题排名前5位,且注明嘉华学院方可有效;或横向课题为负责人,且项目经费由我校科研处管理方可有效。工作室根据课题项目规模可招收学生10~20人不等。工作室导师绩效为项目成果和绩效考核。第三,工作室运营。工作室由科研处管理,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共同协调事务。工作室运营经费为项目经费,纵向课题和对学校专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项目可申请学校相应经费补贴,由学术委员会认定。第四,项目成果。工作室课题项目成果需注明嘉华学院方可有效。项目成果作为导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也是工作室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工作室项目成果由学校、企业、导师、学生共享。
(2)校企合作。如果工作室制得以实施,校企合作将落到实处,工作室以项目绩效,其中大量课题为横向项目,项目源自社会企业,经费也由企业支出到我校科研处生成经费卡管理,项目成果交付企业。这一整套环节真正做到了校企紧密合作,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从项目成员中择优录用,解决了人才输出的问题。工作室制带动的校企合作不是一劳永逸的,即谁有项目跟谁合作,利于学校和专业保持新鲜的血液和持久的生机。
3 结语
目前的经济形势让人们最直观地看到了山东画廊业的萧条,看到了文化艺术品交易指数徘徊不前。于是,人们开始对文化产业打起了退堂鼓。试想,在2015年8月26日沪指击穿3000点心理防线时,大家有怀疑过金融专业和投资专业存在的必要吗?出口贸易额持续下跌的今天,人们是否考虑过停办国际商务专业?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为何要对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如此苛刻,何况它仅仅是停滞,而非倒退。这正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不够自信的表现。正如先生所说:“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这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目前正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尽管自2012年开始,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呈现下滑趋势,但根据最新的欧洲艺术基金会《TEFAF2014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来看,中国连续两年蝉联全球艺术品交易的第2位,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的24%,仅次于美国。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观念意识
[DOI]10.13939/ki.zgsc.2016.31.250
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是近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因应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所设置的,其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可想而知,尽管实践性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是现实中的文化产业管理教学实践环节的确存在诸多问题和缺憾。
1实践教学的观念意识
实践教学的观念意识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认识和加强。首先是教师教学方面的观念意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身就是因应当代社会文化发展而产生的,当代文化发展的现实是文化艺术的生产从传统精英文化到大众消费文化的蜕变,而这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即文化产业的出现。比如传统社会最为经典的文学艺术,在当代则是以影视艺术形式出现,即使中国传统文化中 “产业化”(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最为成功的戏曲艺术,其鼎盛时代的元明清(早期)是以经典作家作品见长,而从近代以来的包括传统戏曲到当代影视为主的视觉演艺艺术则毫无疑问已经演变为一个演员和明星的时代。传统与当代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其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方式的有着极大的差异,文学经典时代的艺术生产与当代明星艺术生产机制更是截然不同,传统社会的文化精英对于自己的创作往往秉持一种“藏之名山,以待来者”的情怀,而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化生产者则抱持一种“不发表就发霉”的焦虑。而从事文化产业教学的过程,比如许许多多的专业基础课如各类艺术史、艺术理论,就要更加注重研究这些规律,即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实际过程,既然当代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创意,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内的文学、艺术、美学等课程的学习过程就不能再是传统的文学、艺术和美学课程等传统授课内容的惯性延续,而应该有热情、有勇气结合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现实去改变课程授课内容和授课模式。仍以文学艺术课程为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文学艺术课程既要讲授传统文学艺术学科的关于作家、作品和艺术发生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更要注重传统艺术向现代大众文化、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发展这一历史发展的现实实践规律揭示出来,这当然就需要我们教师从传统的授课模式和惯性中走出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自己的教师队伍,他们大多是都是从传统学科转移而来)。文学艺术课程是这样,其他课程也是这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化产业管理管理专业的教师,无论其面对的是文史类的基础课程,还是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都要面对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自觉意识到教学内容的现实和实践性,加强现实实践的观念意识。
就学生学习和接受层面而言,培养学生树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习是一门现实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习的观念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就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而言,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外乎艺术史类、艺术理论、美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课程,从学理上讲,这种课程设置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现实的学生学习中,由于缺乏从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的高度去把握和统领这些学科,所以现实给学习者造成的感觉往往只能是感觉所学课程杂多、混乱,甚至是无所适从。这就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现实实践性的问题意识,并以此问题意识把文化产业管理各门类课程统合起来。
问题意识是现代科学研究和创新最重要推动力。与传统科学研究主要局限在各自门类领域内进行不同,随着大量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的出现,当代学科之间的传统壁垒被打破,现代科学研究的“问题导向”研究已经取代传统科学研究的“学科导向”方式。一个问题只有被意识到并被提出来,才可能引起人们的思索并得到合理的解决。问题意识成为思维的动力;而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或多或少地意味着思想上的创新,所以说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尤其在文化产业研究领域,在这样一个多学科交叉、注重为现实产业实践服务的学科,树立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意识是切实而必须的,加强现实实践性观念意识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来说是势在必行,正如赫拉利所说,创新的政策或者制度,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观念,“我们的思想观念才是科学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的最终提供者。”比如以色列这个国家,对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的重视,对知识的信仰,已经成为以色列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性格,甚至已经构成了国民的潜意识,也是以色列能够持久创新的动力源。以色列拥有两所世界知名的大学,希伯来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尤其是后者,整个国家70%以上的上市公司的企业家和创业者都来自这所大学。大学中也并非以学术论文来考核教师,而更关注技术的转化与应用。这最好不过地证明了观念对学习者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同样也可以在笔者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教学十余年的实践和观察中得到证明: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入学基础同样是文理科专业,但毕业后,许许多多的人已经变成了经管、新闻等社会新兴行业,而专业训练时间并不长,但并没有影响他们在专业能力上的成长,反而比其他专业训练时间更长的学生表现更出色。这就主要得益于这一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即这一部分学生并不过分看重平时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他们更认真对待各种各样的学期论文、科技赛事,并依此有意识地综合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方法、理论去理解事物,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去组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这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校园文化实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一个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本文的校园文化实践,则主要是指校园文化中文化艺术创作、表演与传播的部分。在这个方面,学校乃至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原因很简单,社会、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大学内部扶持文化,并帮助地方文化的传播,自然而然大学就成为地方和区域性文化艺术传播的场所。虽然,在校园文化范围内的参差不齐的文化艺术活动可能并不是职业水准的,大学生群体在走出校门之后确确实实也只是一部分人从事艺术活动,但是,大学在培养艺术家和艺术经营者之前,首先应该培养受众和消费者。尤其是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就学的人越来越多,是他们构成了当代文化艺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主体。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实践业已表明,社会公众参与文化艺术度的标准首先是教育水平,这一点远远高于一个人的薪资水平、父母职业和种族文化等指标。现实的状况是,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受过艺术培训,那么成年之后其参与或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的频率则是显著提高。就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如京剧、水墨山水这些国粹,政府和社会是要靠自己而不是外国人来传承和保护一样,同样,山东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也应该首先是山东各级地方政府和山东各级各类学校自己的事情,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到大从没接触过山东吕剧的人日后能成为这种文化产品的爱好者、消费者。
校园文化实践的主体应首先当是学校,因为它时涉及财政投资,学校管理运行体制的改革和学生参与的宏观方面的组织。另一个主体当然就是全体学生,学生在学校的专业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对一个身处其中正值思想观念长成的大学生的影响则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就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而言,一方面学校学院层面的各种节庆活动、会议会展、艺术演出、科技赛事等涉及组织、策划、传播等环节,都要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全力参与,学校学院组织层面在某种程度上既要最大限度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又要给予学生犯错的空间。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要踊跃参加或是成立属于学生自己的学校各种艺术体育等团体组织活动,确确实实把专业知识和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校园文化实践是一个复杂课题,它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乃至所有的在校大学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实施方式及程度主要取决于学校校方,对此将专文讨论,此处不再展开论述。
3校企合作
1.1由于缺乏艺术专业的办学经验和学生管理经验,很多非艺术类高校在进行艺术专业学生管理时,总是以非艺术生的标准进行要求和对待,不能因材施教,从而和艺术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习惯有所不符,自然会产生较多问题。
1.2所以从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中我们能够发现,非艺术类高校在进行艺术专业学生管理的时候确实存在很多先天性的不足。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弥补这些不足,并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专长和学校自身的特点是本文将要集中探讨的内容。
2校园文化建设对非艺术类大学艺术专业学生管理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而具有魅力的文化现象:在校园的空间下,参与主体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内外活动为主要方式,主要反映高校师生在校园内长期教育和实践过程中的生长和发展状态,具有鲜活的时展特点和校园特色的文化特征。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不仅能提升高校的校园氛围,增强活跃气氛,同时能够大大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不断精进、受益、成长。
我们还能够从中发现,校园文化具有十分活跃的特点,并且其中包含有浓厚的艺术色彩、创新色彩和人文色彩,这与艺术的自身特点是相互吻合的。所以从这个切合点上来看,从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的角度来融入并增强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
2.1艺术专业学生对于增进校园文化的作用从艺术专业学生对于增进校园文化的作用方面,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艺术专业的艺术活动可以为校园增加浓厚的艺术氛围。其不仅可以增加校园中的人文情怀和浪漫气息,美化校园环境,并且可以使其他专业的学生在良好的艺术气氛中受到熏陶,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自身学科的创造力和发展动力。
第二,艺术专业的设立和发展可以引导其他专业学生进行艺术活动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活动水平,丰富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从而为提升整体的校园文化水平奠定了基础;第三,艺术专业更是高校对位展现自我的一个最好窗口,是高校通过艺术活动展现自身形象和自身良好风貌的最好方式。这在学生和学生团体参加比赛和社会活动中能够得到最好的体现。
2.2如何通过校园文化来强化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要使校园文化在艺术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生作用,就要将校园文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形成基本意识并放置到机制当中来,使其形成良好的指导、规范和监督性作用。综合来看,可以通过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力度和范围,鼓励学生投入到校园文化当中去。这就需要学校在进行日常学生管理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大力地开拓校园活动。要将音乐、舞蹈、绘画、摄影、设计这些形式鲜明、风格突出,具有表现力的活动在校园中充分多样地开展起来,并鼓励艺术专业的学生充分参与到校园活动当中,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得到成长,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使学生在课堂时间外有益事可做,从而起到管理和规范作用。
第二,将校园文化形成学校自身的黄金品牌。校园文化是学校向社会展现自我的最好窗口,同时也是艺术专业学生的擅长之处。以艺术专业学生为主体,通过长时间组织和培养具有专业水平和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并积极参加到社会活动和各种比赛当中去,不仅能够展现学校自身的良好形象,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社会活动和比赛当中得到锻炼提高。更重要的是,长时间的系统组织、训练、演出等活动能够对学生形成很好的组织和规范性作用,使学生得到良好而科学有序的管理。
第三,将校园活动纳入学分制。学校可以根据艺术专业学生参加校园活动的次数、水平、成绩以及积极性等方面对学生形成一个综合而科学的评定,给予学生在学分方面的奖励,从而对艺术专业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激励性作用,并确保学生在充分投入校园文化的同时,顺利完成自身学业,达到一劳多得的目的。
3总结
摘要: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相辅相成。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文化艺术的建设,所以开展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为了能够弄清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重点和开展形式,本文展开了研究,从文化艺术的内涵出发点,具体的分析了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内容和总体意义,进一步的对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和机制创新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对文化普及建设有所作用。
关键词:文化艺术;全民文化艺术普及;机制创新
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十分重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对国民综合素质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机制的创新方面也有着十分严格的规范和要求,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从文化艺术的内涵入手,进一步得出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内容是结合群众、带动群众,总体意义是提高国民素质,针对文化机制的创新提出了从大局出发,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构建效率公平统一的文化体制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符合科学规范的文化体制等建议,希望能够对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作出贡献。
一、文化艺术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生活做出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个别性与概括性相统一的反映,把创造性的生活与表现情感结合起来。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自由创照能力的体现,它在发展过程中早已成为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1]。艺术活动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内容和总体意义
(一)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主要内容
针对全民文化艺术的普及,通常被我们认为是指在公共文化的全面建设和全民性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方面,在这之中,是以群众为主体而展开的。文化艺术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对基层群众的文化娱乐项目建设工作、文化艺术的教育和推广工作,在人民群众之间进行文化信息教育和推广,以及针对文化的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在全民文化艺术普及的工作重点之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第一是保证文化的文化艺术性,第二个是保证在全体人民之间进行推广即全民性。最终的工作落脚点就落在了普及推广方面。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以全民性参与活动为主要载体,从而对文化艺术进行教育和普及推广工作。要能够以保证人民群众的艺术文化需求为最终的落脚点,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树立具备全民性的艺术文化推广理念,积极坚持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方向,在形式上结合群众,带动群众,最终引导人们群众参与到全民文化艺术普及的建设工作之中。
(二)全民艺术普及的总体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之中,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包含着重要的精神文明部分,所以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更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有利于达到对文化艺术的共享效果,从而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强的推进作用,也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2],极大的推动了全民文化艺术普及的进程。开展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建设工作,能够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的发展作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起到作用,对于我国文化艺术的事业发展有很大振兴作用,能够对人民社会生活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我国的文化强国的目标的实现。
三、构建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有效路径
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全民之中进行文化艺术教育,能够为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高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管理体制建设,在文化的机制创新工作中,要不断构建文化体制创新的宏观路径,不断健全现代文化的市场发展体系,努力实现将文化推广的效率和公平相平衡的重要路径,不断建构新型的符合现代文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探索与时俱进的符合我国国民文化水平相适应的文化体制新路径。
(一)从大局出发,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党对于文化事业的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工作就要理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要建立起符合科学规范的文化监督管理机构,加大文化资源的管理力度,规范文化的发展方向,把文化艺术的资源管理作为文化体制创新的航标。要能从宏观上完善文化的管理体制,加大对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管理,努力完善对文化体制创新的管理机制[3]。要能够根据政府和文化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改革和调整。针对管理达到管理制度符合相关的资产组织管理,能够针对文化企业的管理做到符合管理模式要求,这种管理方式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创新之处。
(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构建效率公平统一的文化体制
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机制的建设,效率和公平相统一的文化机制对于全民文化艺术普及的作用和影响十分巨大。所以在全民文化艺术普及的过程之中要能够发挥市场的自我调整作用和政府的引领作用。大力加强对效率的提升和针对公平的统一性建设作用,这样有利于提升市场的主体竞争力和文化资源的流动性。对于全民文化艺术普及有很大推动作用。在针对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方面要做到职能的管理,才能够对文化机制的创新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所以构建文化体制创新体系既要注重市场体系的微观调节作用,使得文化资源的流动保持活力,又要能够将政府的导向作用结合起来,以提高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和公平性。
(三)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符合科学规范的文化体制
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对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中,要努力建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相结合的文化体制新路径。只有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文化艺术教育的广泛性,对于文化艺术的传播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中,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必不可少,只有保持文化服务体系保持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特征,那么对于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就有着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只有将文化服务的做到符合标准和均等化,才能够提升人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活力。政府要能够完善与落实国家的人才工程,多层次的建立文化产业的培训体系,为更多的群众带来实质性的效果[4]。能够为我国的文化建设作出突出的贡献,我国的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工作在能够迈上新台阶。
四、结语
总体来说,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建设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对国民综合素质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大力重视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中的内容和意义,积极结合群众、带动群众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还要从大局出发,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构建效率公平统一的文化体制以及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符合科学规范的文化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作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程菲.浅谈全民艺术普及在国民审美素质提升中的作用[J].明日风尚,2016,13:4.
[2]王刚.新农村文化建设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16-19.
一、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的必要性
文化市场是整个经济社会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艺术作为特殊的文化商品,必须进入文化市场,接受广大人民群众――观众的文化消费,才能最终完成戏剧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也才能真正体现出戏剧艺术的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因此,有人说:“没有观众参与的戏剧艺术,就没有生命,就不是真正的戏剧。”这话颇有道理。认真考察戏剧艺术的本体美学特征,其核心点就在于它“当众表演”,这是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最主要的区别,也是戏剧艺术的成功点、得力点、闪光点、动情点。
当然,所谓“当众”的“众”,自然指的就是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讲,“顾客第一”、“顾客就是上帝”等市场经营理念,同样适用于文化市场中的戏剧艺术,即:“观众第一”、“观众就是上帝”。
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的必要性,还可以进一步从以下两大理论层面来分析理解:
一方面,是戏剧艺术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仅以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戏曲艺术为例,便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
可以说,戏曲艺术自它孕育、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化市场同呼吸共命运。
在唐代的“参军戏”时期,出现了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民间戏曲班社――陆采春组织的“陆参军”,也就是“陆家班”,实行的就是巡回演出、商业演出、自找市场、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负盈亏。
到了宋元南戏与杂剧时期,商业大兴,“通宵夜市”随处可见,于是专门演出戏曲艺术的剧场――“勾栏”及“勾栏”相对集中的“瓦舍”便应运而生。无论是“勾栏”还是“瓦舍”,其实都是文化市场中的“摊床”、“店铺”、“超市”,都与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了明清时期的传奇以及“花部”、“雅部”,无论是南昆北弋还是东柳西梆,都是班社如云,艺人似星,市场竞争,争相亮相。
到清后期的“四大徽班”进京,再后来京剧的“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皆各有班社,纵横市场,打造精品,铸造辉煌。
北京的“天桥”,上海的“大世界”,无异于古今“瓦舍”。国中重镇,域外名城,“跑码头”的戏班你来他往,都在抢占市场,争夺“票房”。
可以说,没有文化市场这块肥沃的土壤,戏曲艺术就无法生存发展。
另一方面,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考察,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又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与审美娱乐的需要。
长期以来,戏剧艺术就是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文化必需品,是他们文化娱乐的重要载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更对戏剧艺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文化要求。
二、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的可行性
由于建国以来我国各个领域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戏剧艺术进入市场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新困难。但是,许多成功的先例充分证明了我国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的可行性。
例如话剧导演林兆华、孟京辉、牟森等人导演的一些“前卫话剧”,就通过“小剧场”的载体,成为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的枢纽,也成为戏剧艺术连接观众的桥梁,创造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喜人业绩,为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提供了可行性的参照系。
三、文化市场管理者的责任与作用
作为文化市场管理者,对于戏剧艺术进入文化市场,负有直接的、十分重要的责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文化市场管理者就要努力做好下列几项主要工作:
1.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一、引言
中国各地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文化馆等组建的学生艺术团体,是学校艺术教育之外的艺术教育重要阵地,它与学校艺术教育的目的与功能虽有联系,但其教育本质却是社会公共文化建设,因此,它自有其文化建设的特殊内容与价值取向等。如何管理这些艺术团体,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实践与理论问题。如何搞好区域文化建设中音乐团体的管理,笔者以为必须关注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厘清公共文化建设中音乐艺术团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建设,二是认真研究区域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音乐艺术团体的成员的学习特点与行为特征。然后,再在管理理念、制度,以及艺术团发展的目标等宏大价值取向上,自觉与普通中小学和专业团体的管里理念进行切割,走出一条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来。本文即从这个角度,谈谈在区域公共文化建设中音乐团体的管理,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二、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公共文化系统中的民族音乐团体,本质上是一个教育的松散组织,而并非专业艺术团体和学校。因此,这样的艺术团体的建设必须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以适应艺术团体的本质属性。当然,这种非专业非学校的属性,也决定了艺术团独特的工作方法与指导思想。所以,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必须从源头从逻辑起点进行思考。既然公共文化教育本质上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是现实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手段。这些公共文化教育相对于传统学校教育而言,有其特殊要求,前者侧重于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面向非特定人员提供公益性文化消费活动,而后者侧重于发展在校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那么,在当前公共文化的建设中,各地涌现出各种乐团,大力发展音乐艺术的同时,有必要重新思考,公共文化教育的目标,思考公共文化教育目标之下的区域公共音乐艺术目标及其价值取向。其次,公共音乐文化的发展内容,不能仅仅依赖媒体的宣传与鼓动,配合外来它们的活动而展开,而是应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主动出击,积极创新发展。再次,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支持下,组建的这些公共文化系统中的音乐团体,必须在现有的制度之下,进行管理创新,在管理的价值取向、知识取向、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制度整合,一方面,通过制度的约束,约束参与音乐活动的参与者的行为,促进参与者的艺术与道德修养;另一方面,通过艺术团体文化建设,促使参与者提升艺术品鉴力,进行价值判断,进而成为中国音乐的继承者与创新者。以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例,音乐团体的管理,就是在贯彻落实市教委、区教育局领导对艺术团建设新精神的总要求下,我们再结合闵行区的实际,以及青少年活动中心艺术团实际,在加强艺术团常规管理与基本工作建设同时,摸清自家家底,“量体裁衣”,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以便在艺术团现有的基础之上“多出人才”,“早出人才”,扩大艺术团的社会影响。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乐团的管理有两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关注。第一,逐一落实管理任务。把工作进行细化,把每一项工作进行任务分解,并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把乐团日常排练工作分解为一个一个具体而符合学生成长的阶梯,对活动任务进行目标与过程管理的双重管理。这样做,旨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者的日常管理强度。从我们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民乐团以往的实践经验看,这种做法,符合艺术教育的特质,也符合学生社团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可避免以往平日工作起来看似热闹,但到用人之际,进行团队表演之时,却因人员流动太大,乐团编制“缺胳膊少腿”,无法排演技术性与艺术性较高的作品。这是乐团管理与发展的瓶颈。这个瓶颈一旦消除,乐团向更高一层发展指日可待。我们的思路是,在内部管理上做文章。我们做法是,尽可能地把乐团日常排练工作细化到人,深化到心。民乐团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符合学生实际,也符合学生的利益,也就是说我们民乐团现在排演的曲目不仅难度相比过去大大增加了,排演效果也非常好,但学生付出的时间却并没有增加。原因就是,我们在尽可能不耽误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乐团日常排练及演出的人员与技术质量。总而言之,前期规划必须提前到位,符合实际。经过我们民乐团上个学期实践探索,这样做,家长满意,学生满意,指导教师满意,指挥满意,管理人员更满意。所以,我要把这个成功经验推广到各个分团。第二,化大气力进行艺术管理研究,尤其是研究如何促进学生乐团排练的效率,以及使用什么的表演曲目,达到艺术性与技术性共赢的局面。
三、切实可行的多层级的综合工作目标
一般而言,一切的管理,就是人的管理,管理的核心是人。但是对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乐团进行管理,却不能简单对这些管理宝典进行套用。首先,乐团的主体是在校的学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时刻准备着努力学习,是为了升入高一级的初中、高中,所以他们进入乐团是自愿与无偿的。其次,这些学生虽然在进团前,都已获得较好的演奏能力,但对于乐团的发展,他们的技艺与水平仍有不足。最后,乐团的排练场地、设备等并非固定,而是长时间处于流动状态之中。因此,如何加强这些人员、技术、思想、物质等各个方面的整合,服务好乐团的发展,需要乐团管理者在每个学期开展工作之前,做好切实可行的多层级的综合工作目标。这些目标包括:第一,时刻关注乐团的硬件建设,及时添置优质乐器与优化排练场地。这种乐团虽有乐团之名,但排练场地、乐器等硬件却是公用的,因此,管理者必须每一次排练之前,事无巨细,务必亲历亲为,关注硬件建设,不能因为排练场地、乐器等影响排练。组织者和管理者,应在将争取领导与其它同行的支持下,把桎梏艺术团事业发展的硬件建设好,比如购置一些大型与特色乐器,并在现有的场地基础上,合理配置,优化组合,把目前的场馆做成能较好配合艺术团日常训练的基地。第二,在落实公共文化建设的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必须狠抓乐团日常训练工作,夯实艺术团团队管理与基础建设。乐团的管理不仅要直接管理学生团员,还要和学生家长做朋友,利用现有各种渠道,宣传和普及乐团的价值与存在意义。第三,乐团在狠抓业务提升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例如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就专门为乐团成立了一个心理辅导组织,指导教师和相关的管理人员在日常训练中,一旦发现学生团员出现问题的苗头,心理辅导人员立即跟进,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干扰训练,使学生迅速掉头,重新以饱满的激情与顽强的意志进行艺术训练。第四,加强了乐团核心艺术指导团队建设。这个团队是乐团的智囊,通过这个智囊的活动,不仅可以及时找出乐团日常训练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而且还能及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使得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杜绝了以往工作中乐团排练问题的出现后,由于时间差的客观存在,问题不被及时发现,发现问题后不能被相关人员及时重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等,浪费资源与时间的现象。此外,还应注意的是,在推进乐团的业务提升的同时,积极探寻新的发展路径,扩大乐团的社会影响。
四、日常工作思路必须清晰,将多种力量形成合力狠抓乐团文化建设
乐团的日常工作虽很多,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内容还是团员的管理。所以,乐团日常管理的重心必须转移到这个方面上来,从乐团的发展去研究学生,某种意义上讲,把学生弄好了,乐团才能持续发展。乐团的主体是学生,这些学生大多主要集中在12至17岁之间。这些学生不仅是上海市闵行区各级学校的文艺骨干,同时也是闵行区教育乃至中国教育的未来。这些文艺骨干,在刻苦学艺的同时,还时刻面临着小升初以及中考的双重压力。如何保证这些团员在艺术上与学习课业上共同进步,打造闵行区优秀的艺术团队?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为只有通过提高学习效率,才能最终实现学生发展与艺术团共同发展的目标。在日常排练过程中,采用目标与分流管理办法,让学生一进入排练场地,就能立即投入排练,节省排练时间,最大限度提升排练效果。其次,精心挑选排练曲目。把曲目选择与演出任务结合起来,将曲目巧妙地融入到学生平常训练之中,既保证学生日常训练的水平,又可确保排练质量。除此之外,我们还狠抓乐团的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与指导教师对艺术团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综上所述,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乐团管理,应该遵循公共文化建设的属性特征,不能简单搬抄一些专业乐团的激励与管理办法,而应另辟蹊径,走出一条自己的管理路子来。如何管理,这方面各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已有很多切合实际的制度与办法,效果也不错。但是,我还是觉得,制度与办法再好,也必须有人去落实。所以用人,用对人很重要。其次,每个学期,乐团负责人必须有乐团整个学期活动的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与安排,保证乐团在完成日常训练之外,通过制度保障,以及乐团负责人的强有力的综合管理,去激发乐团成员与参与者积极投入乐团的创新发展,比如提出本年度力争乐团打造品牌节目1至2个,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讲座、交流活动,迎接本学期市区学生音乐节各项比赛,争取取得理想成绩等等。总之,通过不同层级的目标设置,激发乐团学生与参与者的激情,不断推进乐团的管理与演奏水准,最终以提升本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