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建议

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建议

时间:2024-01-09 14:35: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建议

第1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ziyan_99”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度全县河(湖)长制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基本情况

(一)推进河湖“清四乱”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根据《关于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的通知》和固体废物专项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的要求,砀山县集中力量开展河湖“清四乱”工作,积极加大排查和整治力度。2020年共排查“四乱”问题11个,其中乱堆问题1个,私设渔具2处,河滩耕种6处,河面垃圾1处,共清理非法占用河道岸线0.09公里,清理建筑和生活垃圾1.5吨,清除非法网箱养殖2725平方米。截至目前,上报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并销号。我县河长办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建立河湖“四乱”问题动态整治台账,积极开展“已销号”问题回头看,确保整治到位并防止反弹。

(二)持续开展清理河湖水域枯死水草等工作

按照《市河长办市水领办关于开展清河行动2020年冬春攻势行动的通知》《关于集中清理河湖水域衰死水草的通知》(宿河长办〔2020〕13号)等文件要求,我县集中时间从2020年5月6日至5月31日,开展河湖水域衰死水草清理工作,力争达到河畅水清的目标。5月4日开始我县河长办组织人员、机械对利民河、阚沟等水域进行水草打捞清理工作,利民河计划清理长度8.5km,现已清理4km;阚沟计划清理长度10km,现已清理2km。

(三)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工作

我县列入此项工作的河道有9条,中型水库1座,水闸3个,均已完成地形图的测绘和矢量图的制作,其中3条流域面积1000km3的河道(王引河(含巴清河)、故黄河、萧濉新河(文家河))以及岳庄坝水库矢量图等数据已上报省水利厅入库。界桩正在制作,下一步开展界桩埋设工作。

(四)河坡耕种问题排查整改工作

按照《关于进一步开展河坡堤坡违法耕种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宿河长办〔2020〕30号)文件要求,10月开始我县各镇(园区)河长办积极排查河坡耕种问题,在砀城镇、官庄坝镇、关帝庙镇以及朱楼镇发现5处共计1480㎡违法耕种行为,目前已经完成排查上报,对排查存在河坡耕种问题的确认责任人及整改时限,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毕。

(五)市河长办暗访督查整改工作

市河长办对砀山县暗访督查时发现问题38个,我县河长办督查巡查发现问题15个,经过整改上述问题已基本完成销号。

(六)持续加强违建别墅清查整治及占用河道违法建筑物问题排查及整改工作

根据安徽省水利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配合做好违建别墅清查整治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做好违建别墅是否位于河道、湖泊、水库管理范围内的技术测量工作。对本辖区内的重要河流、湖泊、水库管理范围内的建筑进行全面排查,对排查出的疑似违建别墅问题,及时上报。6月中旬排查到砀山县李庄镇东洪河段有一处违法占用河道建筑,已将问题上报并责令限时拆除,目前已整改结束。

(七)持续进行违法取土采砂等专项排查整治工作

按照市局要求,我县在水政河道工作里增强了河道巡查检查频次,组织人员对县域管理范围内的河道进行日常排查。同时结合河长制工作,强化源头治理,强化现场监管,强化部门联动,主动出击,查找问题,加大打击非法取土采砂等违法行为力度。今年未发现有非法取土采砂行为。

(八)持续关注水质及水污染防治问题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进行河道保洁、污水治理等工作,各镇园区积极对镇所辖区域及村庄内河流、沟渠、水塘等水面和周边进行清理,做到河道周边清洁无垃圾,水面无漂浮物,在2020年巡河工作中,各镇清理工作成效显著,河道河水明显干净清洁,仍需努力提升水质和防治水污染工作。

(九)建设样板河道

样板河道初步定在我县文家河和大沙河,文家河在我县梨花观赏核心区,两岸景观带已基本成型;大沙河赵屯段、官庄坝段,已于2019年建设了9.1公里沿河景观带。开展样板河湖建设,有助于在全县树立河长制工作河湖管理学习典范,同时也是改进农村人居环境的一部分。

二、主要成效

(一)河(湖)长积极履职“见行动”

建立健全河长责任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治理者“千里眼、顺风耳”作用,为我县水环境治理系上“双保险”;各级河长主动担起巡河、管河、护河、治河的职责。县、镇、村三级河长认真进行巡河,并针对乱围乱堵、乱占乱建、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群众关心的河湖突出问题,开展整治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二)开展专项行动,河湖治理“见成效”

通过各项专项行动的开展,对我县河湖“四乱”问题及河坡堤坡违法耕种以及河道违法建筑物进行排查整改,一些河湖水域岸线逐步恢复,一些河道基本消除黑臭脏现象,河畅、水清、岸绿的景象开始显现,河湖水质稳步提升,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正逐步变为现实。

(三)常抓落实,河长制工作“见长效”

结合城乡环卫垃圾收集处理,各乡镇聘用保洁员对河道沿岸垃圾进行日常清理,同时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做河道巡河员、保洁员,负责日常巡查、清洁河道工作,在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的同时,保证了河道日常清洁,建立了河湖长效管护机制,切实保障河湖效能持续提升。

三、存在问题

(一)污染漏洞依然存在

农业面源污染屡禁不止,个别群众水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午、秋季农收后,庄稼秸杆倾倒河道现象时有发生。居民生活污染,特别是城区生活污水,由于老城区改造未能完成,还不能做到应收尽收;工业污染问题,还有部分企业需要提标改造,特别是黄桃生产旺季存在超标排放隐患。

建议:仍需加强宣传教育、河道巡查治理和城区排污系统改造升级。

(二)巡河员、专管员、保洁员等专职工作人员认识不够深刻

巡河、管河、治河工作由于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经费来源,人员流动频繁。

建议:规范化相关经费来源及用人制度建设,加强巡河员等河湖管理方面业务培训和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四、下一步打算

(一)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江河湖库管理保护,利用网络等信息平台加强河湖管理方面知识性宣传教育,积极引导群众关注河湖生态保护,加强河湖自治自管,是河湖管理保护工作能够长效推进的保障。借助社会力量对我县河湖管理保护工作进行监督。

(二)加强实时动态信息平台建设

河长制体系已实现全覆盖。需尽快开展河湖水质水量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加强河湖跨县、镇断面水质监测,建立水质恶化倒查、污染来源追溯机制;加快推进全县河湖岸线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基础数据、涉河工程、水域岸线管理、水质监测等信息化、数字化;探索建立河湖保护管理联合执法机制。

第2篇

然而,之美,尚有“美中”。水浊,水浊是因最近污染,河水质大不如前,与真正的绿水常流还有不小差距。本次调查灾的带领下,源头,实地,多方检查,寻求良方,在各的联动下,意图分析水浊,真正“还美与前”、“还水与民”。

一、河水环境现状

河流经贵阳市区党武乡、石板镇、乡和镇等乡镇。在水库河段,人口、工业均很少分布,水质,属于清洁。在水库下游,人口主要集聚在河段两岸和周边地区,段主要为生活污水的典型的有机(生活)污染,为DO(溶解氧)、总磷和大肠菌群均不达标。结果下游的贵阳市中曹水厂的饮用水水源受到的污染,水质属于轻度污染。

为保护河,近年来,各级多次投资,共计1200多万元,建设了贵州省首家生活污水厂,使城市污水率92%。为此,污水工程被建设部和环保总局评为全国优秀项目,“十大成就”。该工程采用土地系统工艺,的主要工艺为截流将污水沉砂池,机械输入9.5公里的灌渠中不同的沉淀池,分别厌氧和氧化,水产养殖,最后农灌水排入农作土地。后的污水,其水质日本农灌水水质标准。

二、河环境治理对策

(一)治理。以“河安、水清、景美、人欢”为河环境治理总。河安河防洪设施要五十年一遇标准,防洪安全;水清要河溪水清澈、水质;景美要抓好河沿岸景观工程建设,绿化、亮化、硬化、美化等文章;人欢要人水环境,使市民傍水而欢、亲水而乐。

(二)治理思路。河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系统工程,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治标与治本方略兼顾,各和乡镇联合行动,综合措施,长效机制,计划3年努力使文溪水环境有,5年整治治理。

(三)对策。

1、健全管理机制。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包括防洪排涝、污水截流、水质监控日常管理等方面,需要水利、建设、环保、创建等及各乡镇的与支持。的整治工作主要在水利主管,难免势孤力单。为此建议,,成了文溪水环境综合治理,由各和新城区管委会、安文深泽等组成,各自职责,工作计划和任务,,齐抓共管。的措施,解决好整治与管理相脱节的矛盾。水环境管理内容多、任务重,既有堤防、橡胶坝等工程管理,又有蓄放水安全管理和防汛防洪职责,建议成立河环境管理机构(如河道管理站),编制和人员,管理的内容和职责,县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使管理工作长效有序。健全的可行的责任考核与激励机制,水利、城建、环保、创建等各及各乡镇在河环境综合整治与管理中的职责,整治工作,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尽快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整治。以生态养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率为,河上游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和整治。国务院《关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2010〕63号)和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环办〔2010〕41号)要求,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农业农村污染整治的部署,对河上游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检查和整治。总的整治思路是“关停一批、搬迁一批、整治一批”。

3、污水截流管网建设。主要有四点建议,考虑到河水质生活污染比重的情况,建议加大生活用水是餐饮及休闲服务业用水中水污染治理成本在总水价中的比重,使用成本,提倡节约用水,控制水资源使用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建议老城区污水截流管网改造。老城区管网改造规划,健全污水截流管网,实施雨污分流,工业和生活污水不排入城区区河道,污水厂,努力城市污水率。建议深泽和新城区污水污水管网输送到台口污水厂。考虑到县城污水厂的日能力、新城区新建污水厂的成本等因素,今后磐安至深泽段公路的改造,建议深泽和新城区污水污水管网输送到台口污水厂。

4、污水排放监控。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把握好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策略,对列入淘汰目录中污染水环境的设备、工艺的监管,对违规建设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化工、印染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责令停业、关闭或搬迁。注重以水定项目、定地点、定发展,实施水环境保护一票否决。要加大现有污染企业的治污。污染企业设备淘汰制度,检查、公布污染企业被限制或禁止生产的生产工艺及设备的使用期限,加大对严重超标排放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查处,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下决心“关、停、并、转”,从严控制文溪沿岸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总量。

5、稳步文溪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城区堤防建设需求,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建一段成一段,稳步解决防洪安全问题;尽早实施小岭坑口橡胶坝和下宅桥橡胶坝改造工程,使城区河道得以绿水环绕;好文溪安保设施,警示提示标语,补充沿溪救生设备,打造好人水环境。

三、总结

很难设想,西子湖,有人间天堂之誉的杭州还会那么旖旎多姿;同样难以想象,河,被赞为高原明珠的贵阳还会妩媚动人。

河的现状虽令人担忧,但前景仍看好,该河上下落差大,流域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每年的山水足以对河流清洗,是夏天有很强的自净能力。

第3篇

关键词:“河长制”;控源截污;河道清淤及调活;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132-03

2007年太湖水危机事件后,无锡市惠山区率先在全国首创对辖区内镇级以上河道实行“河长制”管理,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河长制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惠发[2007]41号)和《关于开展河长制管理达标竞赛活动的决定》(惠发[2007]40号),自此,惠山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河道治理达标行动。区、镇两级“河长”们作为“河长制”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所负责河道的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和断面水质达标负领导责任,牵头组织所管河道的综合整治方案的制定、论证和实施,强化横向协调,落实长效管理。通过整整四年的达标治理竞赛活动,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与2008年相比,区内有71个监控断面实现了水质的好转,占总监控断面的56%,并且好转幅度超过20%;有52个断面实现了水质的提标,占总监控断面的40%。

1惠山区“河长制”管理河道水质状况

1.1“河长制”管理河道范围

惠山区全区8条省、市级河道,11条区级河道,73条镇级河道,共93条河道、设定128个监控断面。

1.2监测项目

各监控断面的监测指标项目主要有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四项。

1.3执行标准

断面考核执行的地表水功能标准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执行。

1.4监测结果

根据区环境监测站的历年监测报告,2008-2011年4年间,共计获取12 288个监测数据。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四年间区内“河长制”管理河道水质类别变化情况和各类监测指标的超标情况见表1、表2。

1.5趋势分析

(1)由表1可知,惠山区自2008年对辖区内河道实施“河长制”管理以来,劣Ⅴ类河道的比例在逐年减少,与2008年相比,2011年劣Ⅴ类河道的比例占43.75%,比2008年减少了31.25%,削减了近1/3;Ⅳ类、Ⅴ类水质河道的比例在逐年增多,2011年Ⅳ类、Ⅴ类水质河道分别占比20.31%和29.69%,比2008年增加了3.9%和21.88%,其中Ⅴ类水体河道明显增多。可见,通过推行“河长制”管理,惠山区境内的整体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对河道实施“河长制”管理是切实有效的。

表1惠山区2008-2011年“河长制”管理河道水质类别年度变化情况表

年份

类别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断面数 占比 / % 断面数 占比 / % 断面数 占比 / % 断面数 占比 / %

Ⅰ~Ⅲ类 1 0.78 3 2.34 8 6.25 8 6.25

Ⅳ类 21 16.41 25 19.53 26 20.31 26 20.31

Ⅴ类 10 7.81 14 10.94 21 16.41 38 29.69

劣Ⅴ类 96 75.00 86 67.19 73 57.03 56 43.75

表2惠山区2008-2011年“河长制”管理河道监测项目超标情况汇总表 / mg/L

年份

监测

因子 2008 2009 2010 2011

年均值 超标断面数 占比/ % 年均值 超标断面数 占比/ % 年均值 超标断面数 占比/ % 年均值 超标断面数 占比/ %

溶解氧 4.78 20 15.6 4.64 16 12.5 4.44 18 14.1 4.27 14 10.9

氨氮 3.29 94 73.4 2.73 88 68.8 2.40 85 66.4 2.43 84 65.6

总磷 0.43 66 51.6 0.51 83 64.8 0.35 57 44.5 0.34 28 21.9

高锰酸盐指数 9.0 42 32.8 8.4 31 24.2 7.1 14 10.9 6.5 13 10.2

(2)但从表1又可以看出,虽然每年的河道水质在明显改善,但总体改善的幅度不大,到2011年底,劣Ⅴ类河道的比例仍高达43.75%,有近一半的河道仍处于劣Ⅴ类水平,离惠山区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差距较大。特别是在2011年江苏省制定的《“十二五”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中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要达到60%的目标,而2011年惠山区实施“河长制”管理河道污染物指标年均值中仅有8条河道水质达到了Ⅲ类水体的要求,占全区“河长制”管理河道的6.25%,离60%的目标要求差距很大,任务非常艰巨。

2008-2011年惠山区实施“河长制”管理河道水质类别变化趋势图详见图1。

(3)由表2惠山区2008-2011年“河长制”管理河道监测项目超标情况汇总表可见,溶解氧、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四项监测指标中溶解氧年均值在4.27~4.78 mg/L之间波动,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Ⅳ类水体溶解氧≥3 mg/L的标准要求;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浓度和超标断面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高锰酸盐指数历年均值达到了Ⅳ类水体规定的≤10 mg/L的标准要求,但氨氮浓度历年均值均超过了Ⅴ类水体规定的≤2.0 mg/L的标准要求,且到2011年,仍有84个断面氨氮浓度超标,占惠山区“河长制”监测断面总数的2/3,超标严重;总磷浓度年均值变化不大,但2011年总磷浓度超标断面数下降幅度最大,治理成效比较明显,2010年和2011年总磷浓度年均值达到了Ⅴ类水体总磷浓度≤0.4 mg/L的标准要求。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惠山区“河长制”管理河道水体中受氨氮浓度污染影响最大,总磷污染次之,有机物污染指标和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均达到Ⅳ类水质标准,但离Ⅲ类水质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2008-2011年溶解氧、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变化趋势,见图2、图3、图4、图5。

2惠山区“河长制”管理河道总体水质改善幅度较慢的原因

2.1生活污染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步伐和“排水达标区”建设,生活污水的接管率在逐年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水已基本全部接入污水处理厂处理,但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和一些工业园区以外的企业的生活污水接管率相对较低,多是通过简单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大部分是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河道,这些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一般没有排泥和加药工艺,仅对COD有少许去除能力,基本没有脱氮、除磷效果,而惠山区实施“河长制”管理的河道遍布农村各地,均不同程度受到生活污水的污染,特别是氮磷污染物的影响。

2.2工业污染

2007年以来,通过结构调整、企业搬迁、排污口封堵、污水接管、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整治措施,工业污染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已有大幅降低,但惠山区工业经济比较发达,企业较多,常年日积月累排入外环境的废水对纳污河道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仍有部分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仍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①一些被要求生产废水全部回用企业存在回用率达不到100%、间隙性偷排现象。②一些机械制造企业,本来不产生生产废水,由于人员没有环保意识、缺乏管理,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乳化液、废切削液、废机油等,直接倒入雨水管道或附近水体,从而造成水体的水质污染。③个别企业还存在超标排放现象。

2.3农业面源污染

目前,区内生态农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所占份额依旧较少。农村大部分种植业的化肥、农药使用量仍较高,而且化肥基本都是无机肥料,例如常用的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和微量元素肥等。大量资料表明,农村地区浅层地下水或地表水中硝酸盐、磷酸盐含量的日益升高与大量施用氮磷肥、农药有直接关系,土壤中积累的硝态氮和磷酸盐都会下渗污染地下水或通过地表径流进入附近河道,引起水体中氮、磷浓度的升高。

2.4其他影响

(1)一些河道由于底泥淤积较多,水体不流动,常年处于富营养状态,部分水体已丧失了自净能力。

(2)农村生活垃圾缺少有效收集和监管,河道漂浮物和岸边垃圾堆时有出现,住家船和沿河无证收废、收旧堆场仍未彻底消除等,都会对河道的水质造成污染。

(3)上游来水中污染物浓度较高也是影响流径惠山区境内主要河道常年水质改善成效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3建议与对策

要从根本上改善惠山区“河长制”管理河道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水质达标率,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规定的Ⅲ类水体60%目标要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打好河道整治的攻坚战:

3.1控源截污

污染在河里,根子在岸上。要借鉴惠山区唯一一条入湖河道直湖港综合整治的经验,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摸清惠山区所有实施“河长制”管理河道沿岸污染源排放情况,进一步清理和封堵排污口,加快未接管的生活、工业污染源的接管力度,提高接管率。对短期内不能实现接管的农村生活污水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统一规划建设集中收集设施,采取拖运至城市污水厂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另一方面采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点源治理措施,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点源治理工程,确保氮磷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和大幅削减。

3.2河道清淤及调活水系

自惠山区实施“河长制”管理以来,河道清淤工作逐年展开,但由于河道清淤任务重,资金投入大,清淤工作占全区实施“河长制”管理河道的比例较低,而且河道距离较长,清淤时间长。因此,目前惠山区“河长制”管理河道中仍有较多河道多年未清淤,河底淤积严重,必须统筹规划,多方筹措资金,对淤泥严重的河道加快清淤进度;并进一步采取开闸放流、引入清洁水源等多种形式调活水系,恢复水体流动,通过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3.3科学种植

目前,农作物的种值仍存在施肥过量、垄间管理一般等问题,需提倡科学种植,合理施肥,以及采取化肥深施、测土配方、节水灌溉、提高田埂、建筑生态沟渠等方式来降低由于肥料和农药流失造成的氮磷污染。

3.4生态修复

对实施“河长制”管理的河道制订生态修复计划,通过种植适宜水生植物、建设生态护坡等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水环境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和水环境容量,达到修复水生态系统、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目的。

3.5点源监管与中水回用

进一步加大对区域内废水排放浓度高、影响大的企业的排查力度,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处罚,坚决杜绝企业废水超标排放。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及一些排水大户中水回用工程的建设,开发回用途径,减少污水排放。

第4篇

【关键词】河道管理问题生态治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河道整治与河道管理的主要内容

进行河道整治的前提是掌握河道的演变规律。在此条件下,因势利导,调整、稳定主流的位置,以期改善水流条件和泥沙运动,进而调整河床冲淤部位。它的可取之处在于其适应防洪、航运、供水、排水等要求,而且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河道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控制和调整河势,裁弯取直,河道展宽和疏浚等,具体来说就是使河岸洲滩能够得到合理利用。我国的河道治理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4000 年前就有禹疏九河,导流入海的传说,而在在明代则形成了“以河治河,束水攻沙”的理论,该理论具有创见性和科学性,被后人广泛流传。

所谓河道管理是对河道进行管理,包括江河、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和滞洪区等。它以防洪抗灾、发挥河道的综合效益为目的,借助技术、经济、行政等管理手段来实现。了解河道的相关情况是进行河道管理工作之前的必备条件。对于平面形态较顺直的单一性河道,它的弯曲系数不大,长度也不长,抗冲性很强的物质通常会出现在其受构造控制的地段。;另外,它的两岸会出现交错的边滩,纵向上表现为深槽与浅滩互相交替。在演变特征上,沙质河床的边滩会逐渐向下游移动,会导致河床发生周期性展宽。河道管理工作很关键,它的工作质量对后期工作的进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围河造田削弱河道管理职责履行

近几年,国家实行土地复垦政策,并拨专款来贯彻这一政策,这就使得一些地区无视损毁土地地理条件,更不用说进行复垦可行性论证,公然违反自然规律围河造田,盲目实施移民搬迁,强行占用护岸地、护堤地并一度向河道内延伸,这使河道滩涂湿地萎缩,加快了河流沼泽化进程,地表径流调蓄也越来越困难,水生动植物资源逐渐衰退、种类减少,汛期人伤房毁等恶果,严重削弱了河道管理职责履行。

2、土地利用粗放,沙化速度加快

随着城市居住问题的恶化,土地无序的开发、布局零散、生产和生活空间混杂,致使垃圾在河道两岸成堆,价值空间无序使得交通拥堵问题进一步恶化,同时也使得城市的承载力大大下降;一些单位盲目开展现代化建设,肆意将城市边缘的多年的湿地、成熟的草甸变成高层建筑,其后果就是大面积的果园、林地被复耕为商业区。随着植被的减少,问题也应运而生。由于绿化跟不上,使得土地贫瘠化和沙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导致沙尘在城市中肆掠,生态环境随之不断恶化。

3、群众的保护意识差

河道污染严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群众环保意识不强,随意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丢弃动物尸体、堆积植物秸秆等,俨然已经把河道变成“藏污纳垢”之处。不仅污染了河道水体,破坏了水生环境,伤害了河道生态健康,更重要的是诱发各种疾病。虽然卫生、环保相关单位一直致力宣传,但工作被动,且长期以来工作一直难有进展,未能制止各种危害河道的行为和事件发生,致使使河道脏、乱、差现象进一步加重。

4、河道水质恶化

随着工业加速发展及城市化程度提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而城区下水道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致使大量生产和生活污水直接入河道,城市内河水质严重恶化,湖泊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加重。除传统污染源外,河道水体还受到其他污染,如沿江岸边倾倒和堆置的固体垃圾,通航河道内船舶泄漏的油类污染物,排放的废弃物,以及河道淤泥二次污染等。城市河道一方面面临着入河排污量增加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河道污染类型也日趋繁杂,增加了河道水质保护和管理的难度。

三、河道管理存在的生态治理建议

1、加强河道的规划设计和质量体系的管理

对河道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是发挥河道的综合功能的前提条件,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辅之以科学合理规划设计的河道方案。如若不然不仅不能达到人们预想的目的,而且还会劳民伤财。所以要本着兴利的原则,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通常会利用现有的河道工程,然后确定主流河道,并加以引导。接着修改弯曲河道为顺直河道,当然这要建立在对河道工程的渗透、冲刷还是稳定都进行了精密的计算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进而做到对河道的合理的规划。除此之外,还要报到乙级以上设计部门审核,经建设单位初审,报项目法人审批。

2、建立健全河道信息化系统管理制度

城市河道管理信息化是实现河道治理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尽管自动化在水利行业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但也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与之配套,保证其正常运行。

(1)保障运行经费

第一,要想河道治理信息化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由于该计划的实施而被解放大批的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后续工作顺利开展,其前提就是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

第二,水务自动化系统设施本身也不同于水利工程建筑物建完后风吹雨淋都不怕,它的日常运行维护管理非常重要。这也是一笔很大的花销。

第三,其信息化特有的更新升级快、运行特有的持续性决定了它会比传统的治理方案需要更多的运行经费做支撑的。倘若运行经费得不到保障,那么就无法更新升级自动化系统的各种设施。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一套全面、完整、严格的管理制度是自动化乃至信息化在河道管理中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

3、加强生态建设

由于生态的破坏,历史上曾今烜赫一时的楼兰古城转眼灰飞烟灭。同样在21 世纪的今天,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正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水环境恶化。作为水的输送体的河道,倘若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将直接影响到水环境的保护。关于河道生态问题,人们也做出过各种努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良好的结果,比较常用的就是裁弯取直进行河道改造,但是莱茵河的改造不能不让人们深思,不科学、不全面的河道改造只会适当其反。现如今,人们又不断地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材料来进行河堤的修建,然而在日本就有人提倡用木桩、卵石等天然的材料进行修建,并且命名为“生态河堤”。我国专家最近也提出了“利用好洪水效益”的全新观点,因为洪水可以补给地下河水,冲刷河槽。除以上方式以外,还可以积极地绿化河堤及其保护区,改善城市河道的水质,这也是促进城市河道生态发展的有效途径

4、远程监控

对于河道的重要区段,要加强管理,可以利用视频图像技术直接对河道进行远程监控和录像。分析监控录像的结果,对可能引起河道污染的因素,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理。

【参考文献】

[1]张有俊 加强河道管理维护河流健康的思路与对策[期刊论文]-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07(02)

[2]汪洁春;方国华;丰景春 上海河道养护修理市场化运作机制探讨[期刊论文]-水利经济 2003(05)

第5篇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09年工作监督计划的安排,县人大常委会农资环工委牵头组织部分县人大代表成立调研组,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宣长友的带领下,于5月底至6月初,就我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舒桥、船寮、东源、高湖等乡、镇政府及部门领导、部分人大代表的意见,并实地察看了舒桥、船寮、东源、高湖等乡、镇小流域综合治理现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主要成效

船寮港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源头黄洋钼矿的百法无序开采得到有效遏制,投资1602万元建造了6道矿山废碴固碴坝,固定废碴1785万方,植树种草绿化1300亩,新建大型排水沟1**0米;十一都源中下游的河道疏浚工作已基本完成,畅通河道取得明显成效。河道清水工程有效缓解了治理区河床淤积抬高,降低了水位,有效地降低洪灾的发生率。

温溪镇防洪堤累计完成4190m,完成投资4276万元,将温溪镇集镇横溪以下段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

四都港流域综合治理。先后完成了油竹新区防洪堤、田步洋、下尾段、徐岙段、赤岩段防洪堤;仁庄镇防洪堤、山口下殿潭、板石防洪堤、汤洋乡防洪堤、方山乡防洪堤等防洪堤长度的建设工作。

水毁工程以奖代补项目。20**年完成投资1278万元,07年完成投资892万元,**年完成投资685万元,近两年对山塘整治的力度逐步加强,**年投入约880万元。

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实施生态林保护制度,加强生物防护措施。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与管护工作,森林覆盖率达74.5%,有效地改善了沿河沿溪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二、我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详细措施如下

(一)重视前期规划,强调综合治理

1、小流域治理坚持“合理开民、得用,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水旱灾害”,坚持以“上蓄、中拦、下疏、疏围结合、因势利导、防冲防淤,降低水位、减少水患”为指导思想,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不懈,讲究实效,目标明确,治一段成一段。先后编制完成船寮港、四都港、祯埠港、管庄源、贵岙源等各主要流域水电梯级开发规划报告和中下游滩地开发规划报告。

2、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等因素的限制,工程项目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对山洪条件下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又没有实施防洪工程项目的区域,建立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防洪避洪体系,因地制宜,做好小流域防洪避洪应急预案。**年完成编制《全县小流域防洪避洪规划》,指导各乡镇完成《乡镇小流域山洪避洪YU案》编制。

3、开展全县水域调查与水域保护规划工作。20**年底,根据省水利厅统一部署,我县开始着手部署全县陆地水域调查工作,对全县范围内所有河流、水库、山塘进行了普查。调查工作历时一年,通过调查,全面掌握了我县现有水域基本数据,为加快水域综合治理步伐提供基础数据。

4、20**年12月,完成《青田县水域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丽水市水利局审查:现阶段水域划界以开始野外测量等前期准备工作,为全面监管我县水域,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河道打好基础。

三、我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存在问题

(一)、施工硬件方面

部分河道疏浚不规范,该挖的没挖掉,挖掉的地方高低不平。寮港赤岩段河道疏浚时,疏浚的太深,防洪堤的堤底都在外,洪水来的时候,有被洪水冲毁的危险。后续管理不到位,部分河道刚疏浚完,就有很多废渣、弃渣倒进来。

(二)资金拨款安排方面

我县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由财政局下面的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导的小流域生态农业工程建设,项目由县里上报,资金由省财政直接拨付,目的是偏远山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面貌,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水利局主导的防洪堤建设,目的是提高防洪能力;三是由砂石料办公室主导的河道采砂疏浚工作,目的是提高防洪能力。但有时资金到位不及时,影响到工程的开展进度。

三、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与城建、交通、林业、农业环保惟及船运等专业规划有发生交叉现象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涉及的面相当广,由于青田的特殊地理环境,河道治理经常会与城建、交通、林业、农业环保惟及船运等有发生交叉,在有关的专业规划上也经常出现冲突,给小流域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困难。

四、我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意见建议

1、编制规划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订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坚持走“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路子。

对小流域要采取“治理、保护、管理”的方针,治理是指河道疏浚;保护是指原生态保护;管理要依法、科学、到位,不得对河道采砂行为乱收费。船獠港流域要重在治理,有科学地进行河道疏浚;四都港、祯埠港和小溪流域要重在保护,其中四都港和祯埠港流域要规定不好挖砂,严格保护好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小溪流域民间用砂可以就地小规模挖取,但不好作为商业用砂外运,破坏生态环境。

2、开展试点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根据财力逐步实施。近期,要在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筛选灾情严重影响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对列入综合治理试点的,要将综合治理区的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并将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明确为工作重点,各司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的小流域特点,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强化管理

要提高小流域的生态质量,维护小流域的生命健康,不仅要治理,更要重视管理,落实以防为主,切实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严禁在河道弃土弃渣和在河道内占地建房,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清理“三无”小水电。切实加强沿溪沿河森林植被保护和培育,引导农民科学山地耕作和营林作业,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质量。加强和规范小流域的采砂管理:对小流域要认真落实保护措施;原则禁止小流域内的外运型商业采砂活动,搞好小流域保护和疏浚规划,规划疏浚区域之外原则不得安排商业及填方用料的采砂;积极探索村民自用用砂开采与小流域保护的有效管理办法。

4、加大投入

第6篇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是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开展中小河流治理、以及市委、市政府对保障城镇防洪安全的要求,同时,传达贯彻水利部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在前一阶段已经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为明年积极争取中央投入,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保护城镇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奠定基础。下面,我讲六点意见,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启动中小河流规划编制的背景

(一)中央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我国江河洪涝灾害十分严重。除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江河外,全国范围内有众多中小河流,且大多分布在重要城镇及农村广大地区。目前,许多中小河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全国约有70%的中小河流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当前,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淤积萎缩严重、缺乏规划指导、治理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以及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伤亡人数占全国水灾伤亡总人数的2/3以上。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并在规划指导下加快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对保障重要城镇和粮食基地的防洪安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在今年1月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陈雷部长要求:抓紧编制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水利部党组把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列入今年工作要点。

(二)我市中小河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城镇防洪安全

我市境内河流众多,全市河流以中小河流为主,流域面积占75%以上。市内降雨充沛,有渝东北、渝东南和渝西三个暴雨区域,多年降水量均值分别在1600、1400和1200mm以上;我市具有河谷、浅丘和山丘地形分明的地理特点,全市临江河而建的城镇735个,占全市城镇总数的67%(其中分布在中小河流沿岸的城镇600余个);长期以来,国家对中小河流治理投入严重不足,加之近年来取消两工,难以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全市中小河流沿岸城镇和地区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市中小河流的主要特点是开发治理滞后,河道行洪不畅,河水陡涨陡落,洪灾频繁发生,给沿河分布的众多城镇和重点地区带来巨大的防洪压力和洪灾损失。近年来,中小河流洪灾损失是我市洪灾损失的主要表现形式,并逐年呈上升趋势。2004年开县“9.4”洪灾,县城全城被淹。20*年“7.17”洪灾,铜梁县、璧山县、沙坪坝区等地中小河流洪水暴涨,损失十分惨重,陈雷部长陪同总书记赶赴xx灾区,指挥防洪救灾工作。

(三)我市积极主动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已经具备全面启动编制规划的条件

去年以来,我市启动了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以百强镇和中心镇和重点防洪集镇为重点,积极推进了122处城镇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为加快城镇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我局还积极推进了防汛指挥系统和水文站网的前期工作;今年中央1号文件印发以来,在水利部的指导下,我市及早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前期调查工作,现已基本摸清了境内119条中小河流的基本情况,区县积极申报治理项目,已达近500个、总投资180亿元,项目储备丰富。这些为及时编制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争取了主动,水利部正式印发文件、召开会议之际,我市各项工作已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针对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防洪治理为主要内容,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着力提高中小河流防洪减灾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中小河流治理与大江大河治理的关系,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关系,协调好防洪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兼顾好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近远期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工程布局。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找准需要治理河流的重点河段、关键环节与薄弱部位,采取经济、适用、有效的措施,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讲求治理效益。

三是科学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在已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的目标和任务,以防洪为重点,拟定近期治理方案。按照轻重缓急和实施的可能,确定主要工程措施,筛选近期治理的重点建设项目,确定建设方案、规模,制定实施计划,估算建设投资。

三、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是要摸清问题。在对中小河流治理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摸清中小河流治理基本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要确定重点。针对流域、区域防洪形势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的突出问题,科学确定近远期治理的重点河流和重点河段;

三是要落实措施。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治理目标、任务、建设方案以及分期实施计划和投资安排;

四是要强化管理。按照加强中小河流社会管理的要求,研究提出加强中小河流管理和完善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建议。

四、规划的范围和重点

(一)规划范围

由于我市江河众多、河流差异大,洪涝灾害程度不同,各地要根据当地河流治理的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相关规划,合理确定规划的重点范围。原则上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规划范围不包括:已列入国家确定的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治理的河流;已列入中央水利投资计划,按建设程序单独立项的江河治理项目;已列入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项目;防洪非工程措施项目和水库项目已进入有关专项建设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本规划不列入。

(二)规划的重点

按照印发的中小河流名单,以河流为单元,以重要城镇和农田保护区以及洪水风险较高的农村地区等河段的防洪治理为重点,治理项目以河道整治、河势控制、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建设等为主。必要的堤防护岸建设工程应在河流治导线已经确定、不侵占河道的前提下安排。

本次中小河流规划,要与已经开展的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相衔接。已经编制了流域综合规划的中小河流,可以作为下一步申报治理项目的规划依据。以防洪为主要任务的中小河流,可直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本次编制的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要为下一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和已经编制的各类防洪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

规划编制完成以后,根据《水法》和《防洪法》的有关规定组织审批。按照分级管理权限,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由区县政府审批(跨区县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

五、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一)以近期建设项目为重点,抓紧筛选汇总治理项目

由于目前各地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基础不同,许多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工作比较薄弱,要全部完成重点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需要较长时间;同时重点中小河流基本得到治理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为积极争取投入,从明年开始启动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按照水利部要求,我市在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要针对治理比较紧迫、具有中小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基础的治理项目,按照《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要求,抓紧编制完成并向长江委申报全市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由各区县以百强镇、中心镇、重点防洪集镇和地区为重点,以河道疏浚、加固和新建堤防、以及防洪非工程措施为建设内容,提出建设项目报市局筛选汇总。所选项目以河流为单位分段布局,每个项目在包装上,投资应相对集中,不低于1000万元。在资金结构上,中央补助2/3,其余由市级和区县自筹。由于长江委将按照水利部要求控制长江流域总投资规模,市局应将近期建设规划项目以河流为单位按照轻重缓急排序,并积极争取长江委和水利部汇总时给予我市大力支持。

(二)加强协调配合,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我市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由规计处牵头,负责规划的组织与协调。规划院为技术总负责单位,负责规划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协调、流域规划成果汇总平衡和全市规划报告的编制等工作。市局相关处室配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抓紧、抓实、抓早推进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

根据长江委汇总的情况,结合实际,启动首批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由区县编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经市水利局备案复核后,由区县水利部门审批。在设计方案中,应严格限制侵占河道,坚持人水和谐,力求保持河道的自然景观。建设管理由区县水利部门负责,项目的年度建设目标纳入市局对区县的目标考核。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中央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对我市加快城镇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小河流规划和管理是一次极好的机遇,我市已全面开展了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并有一批项目基本具备前期工作基础,为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创造了好的条件。我市应以此为契机,近3年内,抓好一批典型中小河流的治理,出形象、出经验、出效益。当前要按照市水利局《通知》要求,进一步抓好本辖区内重点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

(二)加强领导。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工作,建立健全专门的工作班子,落实好行政和技术负责人,加强监督和检查。

(三)明确责任。要细化工作任务,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工作,确保规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做好指导。加强规划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规划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

(五)保证质量。不要简单地编报治理项目,要加强研究后提出对河流系统治理方案和对策;对一些重要问题应开展咨询,切实保证规划成果的质量。

第7篇

关键词:九江镇;生态水利;生态护岸

中图分类号: U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佛山市九江镇处于西、北江围合的桑园围地区,是典型的珠三角河网区,镇内河涌众多,纵横交错,主干河涌有南北主涌、东西运河、沙头大涌、十三湾主涌四条,总长34公里;支干河涌7条,总长约35公里;各村支涌29条长达137公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九江镇的河涌长期未得到系统治理,导致河道过窄、淤积严重、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排涝及城市景观。

自2008年以来,为重现岭南水乡文化特点,为现代化城市生活创造轻松、舒适的环境,急需实施“水利进城”的“亲水战略”,打造生态水利工程。通过生态建设,使水利工程成为“以人为本”、“生态安全”,与周边景观环境协调的“亲水型”、“生态型”、“环保型”、“景观型”的工程,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佛山市九江镇2008年开始内河涌整治,提出“水清岸绿”的整治目标,与生态水利建设理念相吻合。

1 生态水利与生态护岸

1.1 生态水利定义及特点

生态水利不同于传统水利的定义,传统水利重点强调防洪抗旱要求,而忽略对水利工程建设中景观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等的关注 [1]。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在河流治理中水利的“生态性”必须得以体现。概括来说,生态水利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除具有防洪、排涝、引水、灌溉、航运等功能外,必须建立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倡导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生态水利除采用工程措施外,强调与非工程相结合的预防保护措施,从而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

1.2 生态护岸发展应用及形式

生态护岸现已成为比较流行的河流综合整治方法之一。它不同于传统混凝土和浆砌石硬化法,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植物、环保材料等构筑的透水性河流护岸 [2],同时具有一定的防洪强度。因此生态护岸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构筑、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具有可观赏性、调节水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4]。

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了河岸的生态化改造,德国针对莱茵河在1965年利用芦苇、柳树进行生物护岸工程;80年代瑞士将生物护岸法进一步发展提出“多自然型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即拆除原有硬化护岸,用草皮、树木、岩石等替代 [5];日本在90年代提出并实施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提出三种生态护岸形式:①自然型;②半自然型;③多自然型。多自然型生态护岸中利用开发的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框格砌块、土壤固化剂等材料 [6],针对不同水生生态系统选择不同的生态护岸材料,从而将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结合。

国内在河道修复治理中也进行了生态护岸工程的探索与建设,例如:上海自2003年起提出打造“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东方水都”规划,生态河道建设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分别对浦东新区的张家浜、机场镇等建设生态河道示范区,拆直取弯,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 [7]。桂林自1998年起开展“两江四湖”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其中生态护岸工程中将护岸的形式与需实现功能相结合,针对冲刷型、回水型和普通型河岸,开发了介质筛、鱼鳞角、仿湿地和根稳定生态护岸技术,使河堤具有多功能生态作用,提高了河湖防洪能力,美化了四湖和江河环境 [3]。宁波化工区河道整治、宁海县颜公河整治方案设计和甬新河工程中进行了河道生态护岸工程方案设计,其中提出了直立式河坎生态化,采用“蜂巢”挡墙结构,利用发达根系固土植物,采用喷塑铁丝网护垫作为斜坡式河岸护坡形式等 [9]。

目前国内外常见生态护岸的形式大致有三类:①固土植被护岸,它利用根系发达植物的固土功能,保护岸坡,防止水土流失;②固土植被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增强护坡的抗冲刷能力。一般通过土工材料、生态混凝土浇筑网格等填土方式;③利用生态型材料进行生态护岸工程,例如水泥生态种植、土壤固化剂、植被型生态混凝土、骨架内植草、面坡箱状石笼护岸的方法等。

2 九江河涌生态护岸工程

九江在近几年的内河涌整治中不断融入生态水利的理念,采用多种生态护岸工程。生态护岸作为一种新型的护岸型式,本身就具备抵御洪水的能力。生态护岸中大量根系发达的固土植物,水土保持效果很好,堤岸的抗冲性能大大加强。另外,生态护岸上的大量植被也有涵养水分的作用,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是水陆之间的过渡区域。生态护岸的坡面植被可以带来流速的变化,为鱼类及两栖动物提供觅食、栖息场所,对保持生物多样性起到一定的作用,植被覆盖充分的护岸是河岸带生物多样性的保障。在河道中形成浅滩和深潭,把河岸线做成不规则的,即有宽有窄,使护岸有陡有缓,让河岸边的绿地、树林之间形成水面、绿地网络,增强岸边动植物栖息地的连续性。这样就可营造出丰富的生态环境条件,形成稳定、丰富的生态系统。九江内河涌整治中取得效果较好的河涌为东西运河、南北主涌、沙头大涌,使用的“生态护岸”法在全区推广。因此九江内河涌整治的一些生态护岸形式对于珠三角区域河流整治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2.1 河涌护岸横断面型式设计原则

(1)尽量保持堤防沿线结构型式的连续完整和整体协调性。

(2)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尽量减少大挖大填,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3)充分考虑地区地基特性,应能够适应与地基在变形、沉降等方面协调,在保证堤防在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安全。

(4)河涌横断面型式及建筑材料的选择应在保证工程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力求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5)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地方城市建设的长远规划,适当兼顾远景发展的需要。

(6)在满足总体规划要求及安全、经济、实用的基础上,力求断面型式的特色化,使河涌整治充分体现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

(7)结合不同的地段,充分考虑堤防工程与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相协调,体现人水协调、共益共存的治水新思维,做到堤防结构型式简洁明快、美观大方、为城市建设增添新亮点。

2.2 河涌护岸型式选择

九江河涌生态护岸设计中针对不同河段采用不同的型式,且整治工程中河涌底基本不设衬砌,对大部分位于城区和已建成的河涌,建议优先采用结合工程材料的生态护岸,对位于郊区和未开发区的河涌建议优先采用自然岸线及生物有机材料生态护岸,在堰闸、桥涵附近以及现状河涌较窄而拓宽又较困难的河涌可采用硬质护岸。具体护岸工程采用的型式及材料如表1所示。

表1河涌护岸类型及特点

2.3 四种河涌护岸断面型式

九江河涌整治中提出了不同河涌适用的断面型式,对于主干河涌建议优先采用断面型式A、断面型式C或者断面型式D(如图1所示);对于规划区内位于城区或村庄内的河涌或两侧现状已经具有石墙护岸的河涌建议采用断面型式B(如图1所示)。且具体实施时,对于宽度较大的河涌,左右两岸并非需要绝对对称,根据河涌实际地形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护岸型式中的几种互相组合。

(A)

(B)

(C)

(D)

图1河涌适用的四种断面型式

3 生态护岸工程实施效果

3.1 生态性护岸——东西运河

东西运河是南海区的主干河涌,起点为九江河清水闸,终点为世朗闸,全长约12.3公里,河涌两侧多为鱼塘和耕地,自然环境优美,自然生态保持较为完整。九江镇东西运河整治工程主要对东西运河进行整治,总长度为6公里,即从沙州尾桥起至梅圳会龙村止,项目总投资472.57万元。工程的主要内容:清淤土方、Φ100木桩护岸、回填土方、植树。工程采用较“土”的生态护岸办法,即在河涌两边打下一排木桩,适当补种植物,实际取得效果较好,既可以防止河堤坍塌,也可净化河涌水源,护堤的同时保护生态完整性,且见效快,投入少(如图1所示为整治后东西运河)。经工程概预算分析,工程成本小于100万元/公里,比传统硬护堤投入少、工期短。

图2 东西运河现状图 图3 南北主涌现状图

3.2 综合生态护坡——南北主涌

南北主涌是南海区的主干河涌,起点为人字水闸,终点为沙口水闸,总长度为14.3公里。九江镇南北主涌整治工程主要对石江大桥至大新新桥段共7公里河涌进行清淤,对9公里河岸进行生态护岸及绿化。南北主涌连接镇内两个主要水闸和两个主要电排站,是沟通西江和北江顺德水道的主要纽带,也是九江镇水资源调度、排涝和灌溉的主要河涌。所以,南北主涌日常的水流量相对较丰富,流速相对较快,针对以上特点,河岸的护坡采用了水下生态木桩护岸,常水位采用混凝土护坡,高水位采用自然放坡相结合的综合生态护坡的形式。这样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保护其生态性,另一方面加强了护岸的安全性。如图2所示为整治后南北主涌。

3.3 景观型、亲水型护岸——沙头大涌

沙头大涌是南海区的主干河涌,起点为人字水闸,终点为世朗闸,总长度为4.38公里。沙头大涌位于九江镇沙头城区中心,系城区“一河两岸”的重要景观带。河涌的两岸多为公路,拓宽相对困难,为尽可能增加河涌断面面积,所以两岸采用浆砌石墙护岸,但为满足市民亲近水环境的欲望,在河涌两岸增设多个亲水平台。同时在两岸的护栏中伸出花槽,让两岸的环境更加自然(如图3所示为整治后沙头大涌)。

图4 沙头大涌现状图

4 结语

生态护岸建设是融入生态学理念、系统的水利工程,随着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河道不仅要具有防洪功能,更应注重河岸风景建设,使成为兼具休闲、观光、游憩、康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滨水景观。生态护岸型式选择上应结合各地区水文、气候、地质、植被、文化底蕴等情况因地制宜实施。九江河涌的生态护岸建设仅仅是河道生态化的开始阶段,河道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运用开发的新型材料,因地制宜改善河流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苏奕绿. 关于生态水利与北江流域生态水利建设的一些探讨[J]. 广东水利水电, 2005, 8(4): 50~52.

[2] 张筱媛. 浅谈河道整治中的生态护岸设计[J]. 治淮, 2007, (6): 38~39.

[3] 田硕. 城市河道护岸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模式[J]. 中国水利, 2006, (20):13~16.

[4] 左华. 桂林环城水系整治及生态修复-生态护岸工程[J].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5, 25(4): 437~441.

[5] 杨芸. 论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J]. 四川环境, 1998, 18(1): 19~24.

[6] 黄奕龙. 日本河流生态护岸技术及其对深圳的启示[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 (10): 106~108.

第8篇

关键词:城市化、排水系统、影响因素、超前规划、强化管理

Abstract: in the drainage system lags behind the relative speed of the city, in addition to city rain intensity, urbanization runoff has obvious influence outside, specific the urban water system conditions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restricting city drainage. Urban river function conversion lags behind, the drainage system planning, design, management inadequate, leading to the city water points are increasing. Suggestions for system research, appropriate leading planning drainage system, break departmental segmentation state,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maintenance system, can change the passive state of urban drainage.

Keywords: urbanization, drainage system, the influence factors, advance planning, strengthe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S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化对城区设计暴雨强度影响明显

1.1南通市暴雨类型

南通市暴雨形成的过程比较复杂,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东海、黄海水汽、强盛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

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引起南通市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梅雨、台风雨、局部暴雨等。

(1)梅雨:南通市位于南北暖冷气团经常交错的地带,气旋性降水最为发达,6~7月活跃在我市的“梅雨”是南通地区暴雨的主要组成部分。

(2)台风雨:每年7~9月常受台风或台风倒槽影响而产生台风暴雨。

台风过后,空气湿润,遭遇冷空气南下,形成局部暴雨。

(3)局部暴雨:城市化通过城市热岛效应、阻碍效应、城市凝结核效应等影响城市的降水机制。

1.2城市化引起短历时暴雨强度增大

城市化使城市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增加,含水量减少,同时城市建筑材料热容量大,易于储热,不利于散热,人类活动也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热量,形成巨大的人为热源,造成城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促使城区上空大气层结构变得不稳定,易于产生热力对流,易于产生对流云及高强度对流性降水。

城市化发展促使城区地面粗糙度增加,当气流由郊区向城区移动时,城区中高低不一的建筑物如同屏障,使空气产生机械揣流,空气运动受到明显影响,导致城区降水强度增大或降水时间延长。

其次,城市化使空气污染物增多,城区空气混浊度高于郊区,尘埃及废气的微小颗粒长期漂浮在空中,易于吸收水汽,形成较多的云凝结核,从而有利于形成云内胶性不稳定,进而起到促进增雨作用。

城市化形成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比较明显的是我市夏季比较频繁的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局部雷阵雨。

经过对南通市城区主要降雨量站资料历年比较分析,城市化使城区降雨强度明显增强。

城市化使城区地表热容量,地表粗糙度加大、城区空气冷凝核增多,使暴雨几率增加。

近二十年雨量强度与80年代之前雨量强度相比,在不同历时、不同重现期99组数据中,总体偏大17%。

其中历时越短、偏大越多,说明城市化对短历时暴雨影响明显。

历时(分钟) 5 10 15 20 30 45 60 90 120

偏大比例(%) 25.1 22.2 20.2 18.8 16.7 14.8 13.4 11.7 10.5

2城市化使城区产流强度增大

2.1城区下垫面透水能力减小

城市化使原有透水地面由大量相对不透水地表代替,如混凝土地面、沥青、砖铺地面等。

混凝土地面、沥青地表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裂缝(如施工、使用过程中形成的裂缝)渗透雨水,极易饱满。砖铺地面主要通过砖缝等吸收雨水,进入管网。

2.2城区产流总体增大

2.2.1城区产流与一般地面产流的共同点是,均需要满足地表渗透。城市产流系数与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成正比。

即降雨强度小于下渗强度时不会产流;短历时降雨一般不会产流,较短历时,较小强度降雨首先满足各种地表的渗透;长历时降雨初始阶段不会产流。

2.2.2南通地区为湿润地区,雨季降雨频次较大,土壤相对湿润,产流系数较大。

经过城市化建设后,地表固化比例由原有30%左右提升至70%-80%。暴雨后高强度产流面积增加一倍以上。

由于城区不透水地表比例大幅增加,在满足初始渗透后均为产流,城区暴雨后产流总体增大。

2.2.3城区产流增大,增大比例与城市单位面积建筑物密度成正比。由于产流系数增大,产流总体增加约15-20%。

道路、广场等全固化区域产流系数约为0.8-0.9,产流增加30%以上;

居民小区、办公、厂区等绿化率20-30%,产流系数0.7-0.8

水面产流1.0,产流增加15%左右;

公园等地区产流系数0.5-0.6,产流增加5%左右。

3城市化使城区汇流峰值增大

3.1城区汇流组成特点

一般区域汇流主要包括坡面汇流和河道汇流。坡面回流分为地表和地下汇流。城市汇流则包括地表、管网、河道三部分,由于入渗与地下的径流比例很小,地下汇流基本可以不计。

3.2城区地表汇流普遍加快,进入管网水量增多。

南通市为平原地区,地势平缓,原地表主要为农田、或草地,地表汇流通过田沟、水渠进入河道。城市化后,为了保证设计区域设计暴雨雨后免除积水,部分区域地面人为加高形成一定坡度,使地面汇流速度加快;其次固化地面比例提高,固化地面糙率减小,固化后坡面汇流速度加快。

城区除了少数低洼区域,地表汇流总体加快。

由于城区固化率逐年增大,地表产流增多。其次城市化后原地面部分水塘、水渠、河沟等被填埋,原有地面滞水功能消失,产流直接进入城市管网,使管网接纳水量增多。

雨后单位时间内进入管网、河道的水量逐步增大。

3.3城区现有管网壅水、滞水增多

城区现有管网在规划、设计中对城市化产生的产汇流变化考虑不够充分,导致部分区域节点管网汇流速度和流量不能满足城区地面产流、汇流需要,形成局部管网壅水、滞水。

老城区壅水、滞水点主要集中于老管网覆盖区和新老管网衔接区。老管网覆盖区如虹桥等7处,新老管网衔接区主要包括世纪大道与工农路交叉口、外滩北苑等处。

港闸区、开发区10多处管网壅水、滞水区域主要由于对城市化导致的产汇流特点估计不够充分所至。

3.4河道蓄、排能力下降,功能转换滞后

3.4.1高低水系分割,排水通道不畅

南通市城区濒临长江,为长江口冲积平原区,城区成陆先后不一,地势高低不同,呈北高南低,分为高、中、低水系。各水系间由涵闸控制。

高中水系排水需要通过低水系河道进入长江,因此低水系泄洪河道排涝压力较大。为了保障低水系防洪、排涝安全,高中水系的洪涝排水受到限制。洪涝期间,首先要腾空低水系河道容量,方可承担高中水系排水。

3.4.2排水受制于潮汐特性限制

长江南通段为长江近河口段,受海洋潮汐响,其潮汐在口门外为正规半日潮,口门内为正规半日潮。南通长江潮每日两起两落,平均潮差1.93m,长江的潮汐特性为城区排水提供了基本的引排水动力条件,但在涨潮段潮位高于内河,限制了排水时间。

3.4.3城市化使河道排涝能力下降

南通市城区现有河道除原有古城濠河外,其余河道为原城郊农业灌溉、排涝河道,排涝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但随着城区扩展,河道淤积或被占用,复核排涝标准目前均低于20年一遇标准。

导致城市河道排涝标准降低的原有主要有:

①城市建设、河道老化导致河道过水断面减少。如建设项目占用河坡,梯形断面改为矩形断面或“u”形断面;建设项目临时占用河道,临时涵洞过水能力下降。河道淤积导致河底标高普遍提高。

②部分河道淤积或填埋,城区蓄水能力下降。如南通市著名的端平桥菜场。

4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管理相对滞后

4.1排水管网规划建设滞后

南通市城区扩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基本是以点带块、以块带面的方式,公共基础设施规划或设计,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超前预见不足。往往在区域规模形成一定的规模后才能够进行规划建设。

部分规模较大的新区或开发区虽然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但标准相对偏低、建设管理滞后。

其次,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原有的排水系统被破坏,但新的排水系统尚未建成。

4.2河道功能转换滞后

南通近几十年新建城区河道基本为原农村灌溉、排涝河道,防洪、排涝标准相对较低。城市化后,地表固化比例加大,产流增多,其次排水压力加大。

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河道标准大部分不仅没有得到提高,由于建设项目的占用,河道淤积、使河道的排涝设计标准反而较大下降。

适应城市排涝、防洪标准的河道体系尚未建立。

4.3城市管网设计城村分离、 新老分割、项目分割

城市扩张建设一般以点、线、块的方式推进,在设计建设过程中,由于投入机制的限制,难免出现新建区域公共设施与周边农村地区分割或与尚未改造建设的老区分割。

部分建设区域由于行政区划或投入主体差异的原因,项目设计标准不一,造成项目分割。

4.4管网设计与河道设计分离

城市排水管网设计由市建设部门主管,河道排涝及防洪设计由水利部门主管。各行业采用的规范、标准不同,衔接不当,采用不同行业标准计算的排涝设计差异较大。特别是河道排涝标准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城市河道功能的特点。

4.5河道、管网建设管理维护滞后

城市河道、管网均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河道、管网没有相应稳定的维护、监管机构或监管维护力量薄弱,不能解决面广量大的河道、管网运行过程中问题。

5对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建设的建议

5.1开展城市暴雨及产汇流研究

城市化对城市暴雨特性影响显著,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南通市城区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暴雨强度逐步增强。经过近三十年的暴雨资料分析,已经初步率定了南通市城市暴雨强度推荐公式。

南通市城区下垫面变化显著,雨后产流简单采用过去的水文或市政设计经验公式计算产流量,误差大,不能合理确定产流量。其次南通市城区水系组成复杂,水工建筑物控制较多,汇流特点与小流域天然河道汇流差异显著。建议设立代表性产汇流小区进行专题研究。

5.2全面合理定位城市河道功能

南通市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道路改造拓宽、景观建设、房地产开发等,占用河道、水面现象时有发生。 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态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系统。必须对南通市现有城区河道用地进行有力的保护和恢复。

南通市城市建设近十年发展较快,特别是城市河道水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效果,特别是对南通市古城环河濠河进行了封闭式治理,城市河道成为了城市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对河道功能的定位缺乏全面性,对河道分段封闭治理的方式使河道的蓄、排水功能没有得到发挥。

5.3适当超前、统筹规划城市排水系统

南通市是一个新兴发展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苏南同类型城市10左右,随着沿海开发进程的推进,城市化的进程还将加速推进,并持续较长时间。所以需要适当超前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排水系统要结合南通的气候、水文条件,超前10-20年规划。

在暴雨强度公式重新率定的基础上,提高排水系统设计标准。

根据城市规模扩大的现状,改变小城市特点的北引南排的单一排水线路和方式,减轻低水系地区排水压力,增加排水线路和方式。

其次排水系统规划建设,需要国土、城市建设、水利、环保等部门需要相互配合、综合规划。

5.4会诊易积水区域,采取综合措施。

南通市城区现有十多处易积水区域,成因复杂。每年暴雨期极易形成雨涝、积水,对区域交通、居民生活、商业经营等造成较大影响,阻碍了区域城市功能的发挥。

对于不同地区积水成涝的原因及治理方案要全面分析,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治理方案。对于老城区以疏通水系、还原河道,更新、改造、排水系统为主,低洼地区增建排涝泵站;新建新区以提高规划设计标准,强化管理为主。

5.5强化管网、河道等排水设施管理维护

南通市新旧城市排水管网、河道普遍存在管理维护薄弱的问题,部分新建管网、新近疏浚河道,在很短时间内被破坏、堵塞,但没有相应机构或机制查处、恢复。要建立类似供电、通讯、道路等公共设施的监管、维护机制,对于功能复合的河道体系,不仅纳入水利、航道工程管理范围,还要纳入国土、城建、环保等管理范围,相关部门保证相应功能的正常发挥,相应部门就有责任进行相应功能的监管和维护。

参考文献:

[1] 夏宗尧 ,评城市暴雨公式统计中若干问题,《中国给水排水》,1997.05

[2] 卜继勘,关于城市防洪规划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05

[3] 刘 伟,城市暴雨地面积水量分析研究,【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06

第9篇

在占我国国土总面积11.2%的106万平方公里受洪水威胁的区域中,聚集了全国66%的人口、80%的资产、90%以上的城市和40%的耕地。这一区域是全国最富饶、人口最密集、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由于防洪治涝体系尚不完善、人水争地矛盾突出、气候变化加剧等原因,该区域洪涝灾害的损失依然处于上升态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仍受到严重威胁。 受洪水威胁区域的

分布和特点

根据地理、水文、社会经济特征,可将我国受洪水威胁的区域大致分为平原地区、山丘地区和城市地区。

平原地区洪涝特点。受洪水威胁的平原地区主要分布在江河中下游,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目前,其防洪工程已基本达标,通过水库、堤防、蓄滞洪区和分洪道的联合调度,多可以防御20世纪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但发生超标准极端洪水而导致工程失事、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一般年份,比之河道洪水,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内涝更为频繁,灾害损失更大。此外,海洋风暴潮洪水也对沿海地区构成较大威胁。

山丘地区洪水特点。山丘地区洪水以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为主,量大面广,影响范围沿河流两岸呈线状分布。受保护面积、工程投资、生态和对下游防洪影响等因素的制约,工程防洪标准不可能很高,许多河流甚至不宜设防。受河流两岸经济发展迅速、防洪标准低、治理迟缓、缺乏风险意识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不仅山丘地区洪水造成的人员伤亡远大于其他地区,一般年份,水灾损失也高于其他区域。

城市地区洪涝特点。在以城市为重点防护对象、江河层次化防洪格局基本形成之后,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因河道堤防溃决而遭受淹没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近年来的水灾特性表明,比之河道洪水和日趋严重的平原农业地区内涝灾害,城市内涝积水问题更为突出。造成城市内涝积水严重化的原因包括城市不断地向低洼地带发展、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城市功能区布局和公共设施设计不合理、天然水面减少、填埋排水河渠、地面沉陷、排水系统不完善等。

关于防洪减灾的若干建议

我国主要江河中下游防洪工程已基本达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进一步全面提高防洪标准的可能性不大。除妥善维护已建工程、防止防洪工程的效能随时间衰减外,对于可能出现的超标准河道洪水,应通过防洪工程体系的联合调度,辅之以应急抗洪抢险,限制洪水影响;同时,应事先分析评价洪水可能泛滥的风险,制订应急预案,合理安排超额洪水,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减轻财产损失。

江河中下游平原以工程防洪为主。对于山丘地区的河流,因防洪工程标准不高甚至不设防,则应“防”、“避”并重,甚至以“避”为主。通常情况下,随着河流自下游向上游的地形由缓向陡变化,“防”的成分递减,“避”的成分递增。所谓“避”分两个方面,一是在洪水发生时从居住或生产的区域临时转移到安全地带。二是预先划定禁止或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或要求建筑物、设施等必须抬高到规定的高程以上。

受河道防洪、排水能力、工程投资等因素的制约,试图建设排水设施将涝水、积水完全外排是不可行的。无论对于农村地区或城市内涝,目前应更侧重于“内蓄”,而非“外排”。在农村,内蓄相对简单,主要是扩大天然水面,可兼收治涝、雨洪资源利用、水产养殖等功效,但需放弃一些耕地。在城市,扩大天然水面虽然有效,但余地不大,更多的是采取多种形式的分散措施,包括地下蓄水池、下凹式绿地、透水地面等,就地消化雨洪。此外,制定法规,要求新开发区开发后的产流不得高于开发前,也是十分有效的治涝手段。

第10篇

关键词:城区河道;水污染;现状;清淤去污;全面规划

改革开放在中国已历经30多年,中国正由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而辉县地区具备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因此,掌握对该地区河道水污染情况及污染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对策,为辉县的规划和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是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将针对影响过城河水质的因素,污染源对城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分别进行论述,探讨其恢复保护的对策措施。

笔者认为,我市城区河道水质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为主观因素的造成的。经过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和实际调查,影响城区河道水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地理位置对河道水质的影响

我市的河道主要分排洪河和过城河,过城河均已成为城市纳污河。近几年,政府对小污染企业进行关闭,我市工业废水排放量有所下降。但城市生活废水、商业废水排放量猛增,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污水、废水及随意弃置的生活垃圾导致部分河道水质污染十分严重,水质极差,蚊虫孽生,严重影响着城市景观、生态环境。同时污染地下水源,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个别企业超标排污

近年来,政府对小污染企业进行关闭,我市工业废水排放量有所下降,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中企业的工业废水排放量猛增。在国家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环保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建设了污染治理设施,一般情况下可以达标排放。但是由于现行环保法律制度严重滞后和惩罚力度过小,存在着“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导致个别企业故意不正常运转污染防治设施而超标排污,甚至非法直接排污,加剧了河道污染。

(三)河流自净能力不足

众所周知,水生植物可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水生植物能行光合作用下吸收环境中CO2、放出O2改善水体质量,且能消除水体中许多污染元素。目前水生植物在我市城区的河流中鲜为少见,河床也被生活垃圾所覆盖,极难看到绿色。

(四)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不具体、不明确《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正)第19条第1、2款明确规定“城市污水应当进行集中治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把保护城市水源和防治城市水污染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建设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网,有计划地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但由于没有对此款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因而对人民政府的要求形同虚设;《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要求组织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但在法律责任部分却没有对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违反此条作出规定。

针对关于影响城区河道水质的因素的分析,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恢复城区河道的良好生态环境:

1.清淤去污,净化河道。污染物来源多且坡度缓的水域,通常累积较厚的污泥。有机物百分含量高达二位数,而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MN)达15毫克/升时,就是国标规定最差的Ⅴ类水了。污泥是水下的污染源库,在气温变化大或持续高温时,底泥上翻进入水体形成黑臭或造成污染事故。因此,在有较厚污泥堆积的水域,清除污泥是削减水域污染物、改善水环境的必要措施。在清淤去污的同时,种植水生植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我市加强城市内河水系统保护,采用加深、拓宽,疏浚河道、开挖新河或修建其它水利工程设施,将水质较好的水体引入城市水系,达到稀释城市水域污染物浓度的作用。虽然没有削减城市污染物总量,但它在活化水环境、改善水域生物生态系统和水环境面貌上有积极作用。同时,对河道流经主城区的河道进行生态景观建设,建造节地型河流绿化带和适宜的基础设施,使河道具有亲水、安全的特性,营造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舒适、优美的休闲娱乐环境。

3.要加强对沿河污染源的控制。要对沿河城区实施彻底的截污工程,逐步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有效防治城市径流污染源。对城区的生活污水,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单元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全面提高沿河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和资源化水平。对工业废水,要在节能减排目标的约束下,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强化经济措施和环保执法监督等措施来确保达标或减量排放。

4.大力开展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毫无疑问,城市水污染控制的主要方法应是对城市主要排放源进行直接控制,按其排放量程序,依次为生活排污(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排污(工业污染源控制与管理)。不断提高再生水处理技术和能力,加大再生水的利用量。将城市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后的再生水作为河道的主水源,使之既可以涵养地下水源,缓解城市漏斗,也可以改善过城河和辉县市市区的环境质量,为市区的市民打造一片亲水空间,是一次借水发展的契机,也是污水处理策略的一次转型。

总之,我市城区河道的生态化综合整治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环境保护部门的努力远远不够,应由政府牵头,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统一调度、全面规划,确保城区河道和百泉景观河流生态化整治工作的有效实施。

第11篇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以江苏省经济欠发达的宿迁市为例,总结了近年农村水利建设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制约因素,提出了新背景下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途径,以期对其他地区的农村水利现代化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水利现代化;途径;宿迁

一、农村水利服务“三农”能力明显增强

1.强化统筹推进,农村水利灌排体系逐步完善近年,宿迁市狠抓政策扶持,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发挥农村水利保障粮食增产、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宿迁市政府连续多年将农村水利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专题召开冬春农村水利工作推进会,印发年度水务建设意见,明确农村水利建设目标任务,定期督查督办,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成立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全市建成30万亩(1亩=1/15hm2,下同)以上大型灌区7处,中型灌区16处,控制耕地面积468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72%。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7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9%;节水灌溉面积34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2.强化工程建设,农村水利项目效益显著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为引领,以小型农村水利灌排设施改造为重点,宿迁市积极争取省级以上补助资金,开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十二五”以来,宿迁市农村水利工程投入达33.5亿元,先后实施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村水利重点县、千亿级粮食项目等一系列工程,共完成土方4亿m3,新建防渗渠道1600多km,完成小沟以上配套建筑物2.7万余座,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80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213万亩。在工程建设中,宿迁市始终把质量摆在首位,规范建设管理,打造民心工程。宿城区被水利部评为全国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多个县区多次在省级小型农村水利重点县考评中获优秀等级,累计获得省级奖励资金2270万元。3.强化河道整治,乡村水环境明显改善把农村水环境改善作为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内容,大力实施县乡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整治工程。“十二五”期间,编制完成了《农村河道轮浚规划》,全市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共计投入约6亿元,按照畅通水系、改善环境、恢复生态、方便群众的原则,疏浚县级河道56条、乡级河道762条,整治村庄河塘6492处。在此基础上,加大“水美乡村”创建力度,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先后建成“水美乡镇”7个、“水美乡村”70个,成功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4个。不仅改善了农田灌排条件,更提升了农村河塘水环境,为村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4.强化水利扶贫,助力全市脱贫攻坚宿迁市把农村水利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善贫困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为农民增收致富夯实基础。在泗洪县西南岗地区,投入约4亿元,实施了水源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项目,着力解决该区域水源缺乏问题。在黄墩湖滞洪区投入0.8亿元,成子湖片区投入约5亿元,涟沭片区投入约1.3亿元,先后实施了小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等项目,着力提升重点扶贫区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5.强化改革创新,激发农村水利发展活力围绕中央、省、市关于深化农村水利改革的重要部署,精心组织,强化推动,农村水利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宿豫区作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区之一,圆满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全市累计落实精准补贴资金835万元,节水奖励资金180万元。2017年全市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36.2万亩,近年累计完成改革面积42.7万亩,居全省前列。二是全面完成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产权归属明确了各类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落实了管护责任,全市5.7万个小型水利工程全部登记在册,发放产权证书1955本,工程管护效果明显提升。

二、制约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问题分析

1.农村水利保障能力较低宿迁于1996年设地级市,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城市。因建市迟,经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多,农村水利底子薄,同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农村水利保障水平较低。据2017年统计数据,宿迁市节水灌溉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4%,低于全省57%的比例。全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9,低于全省平均的0.63。水利基础设施配套率、完好率不高,导致输水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频发,输水效率低,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未彻底解决。2.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相对滞后宿迁市从2016年开始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目前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为82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1.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亟待加大。3.农村水利投入资金缺乏统筹整合目前,水利、发改、财政、国土、农开等多个部门对农村水利建设都有项目资金投入,由于投入渠道多,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容易造成标准不统一、建设不衔接、实施不同步的局面。宿迁市虽然出台了《县级农村水利规划》,但由于规划执行及刚性约束力不够,在具体实施中,工程布局上缺乏统一考虑,导致投入分散、重复建设等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各部门实施的农村水利项目申报程序、建设管理要求等不完全相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少水利专业指导,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了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4.乡村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虽然宿迁市从2003年以来实施了4轮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但由于面广量大的乡村沟塘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总体水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水环境恶化主要是由于镇村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农业面源污染较重、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河道管护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部分乡镇污水处理厂管网不配套、负荷率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导致水体污染。加之农村河道面广量大,河道管护人员、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垃圾随意抛弃入河,沟塘随意填埋,导致水系不连通,河沟不通畅,水体缺乏流动性,成为死水、黑水、臭水。5.农村水利工程长效管护仍然是薄弱环节重建轻管一直是农村水利管理的薄弱环节。虽然宿迁市整体完成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了农村水利工程管护主体,但是常态化开展管护工作需要稳定的管护队伍和管护经费,据初步测算,全市每年约需管护资金9000万元,县区财政压力较大。尤其是小型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竣工后移交给村集体管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村集体无力承担工程管护费用,导致设备设施检修、维护不及时,工程无人管护,甚至出现人为破坏、毁损水利设施的现象,影响了工程的长期效益发挥。

三、对策与建议

1.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围绕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在巩固好粮食产量和产能的前提下,合理配置种植结构,向生态高效农业发展。这就要求农村水利围绕这一转变,提高农村水利灌溉和排水能力,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更好服务“三农”。同时,加大土地规模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以有利于农村水利工程长效管护,实现田间用水科学管理,减少用水计量设施,便于水费计收,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良好基础,提升农业用水效率。2.以问题为导向,加大农村水利建设投入继续把农村水利建设作为全市水利建设的重点,健全完善政府、农民、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机制。一是积极向上争取农村水利项目资金。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做好农村水利项目储备,强化沟通协调,加大对上项目争取力度。二是整合社会资金。结合土地流转,研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农村水利建设。三是鼓励群众筹资。在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把财政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3.以节水为重点,加快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紧紧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把节水放在首要位置,确保完成2018年各级政府承诺的高效节水灌溉任务。各级涉农部门应主动担当,积极运用大中型灌区改造、千亿斤粮食项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工程载体,千方百计抓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促进农业灌溉模式转变,对大田粮食作物推广管道灌溉。服务农业结构调整,推广喷灌、微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确保“十三五”期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2万亩。4.以水价为核心,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努力缓解宿迁市日益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各级水务部门应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加快用水计量设施建设,督促各县区尽快建立健全农业水权制度、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到2018年年底,确保出台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完成120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在“十三五”时期末,基本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5.以人民为中心,逐步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为总揽,着力在推动河长履职尽责上下功夫,着力在推动水生态修复上下功夫,着力在推动污水处理设施完善上下功夫,回应群众诉求,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水环境,构建人水和谐新景象,为生态示范区建设提供良好的水环境支撑和保障。到2020年,全市建设百条以上生态河道,基本消除乡村黑臭水体,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6.注重长效管护,提高农村水利设施使用寿命把工程长效管护摆在突出位置,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水利建设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一是巩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继续放活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农村水利工程长效发挥应有的效益。二是发挥河长制引领作用。进一步落实乡村级河长河道管护责任,按照“一河一册”“一村一册”的标准,制定细化管护方案,确保农村河道管护到位。三是注重基层水务服务能力提升。定期开展乡镇水务站、用水合作组织人员技术培训,发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作用,提高基层水务服务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 水利建设;改革发展;工作措施;山东枣庄

中图分类号 S2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225-02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深远意义、总体要求、任务目标,为做好今后的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枣庄市不仅是鲁南的门户城市,也是国内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现就建设 “幸福新枣庄”和实现城市转型时期,如何做好水利建设改革发展工作进行探讨。

1 水利建设在新时期加快城市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1.1 充分认识水资源的基础支撑作用

水资源是最基础的自然资源,水生态是最关键的环境要素,水利设施是最重要的公共设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类生存与水的互动影响表现得更加密切,实现水与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加快城市转型时期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山东省枣庄市多年的平均降雨量为799.8 mm,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23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00 m3,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远低于联合国划定的人均占有水资源1 000 m3的水危机区标准。根据预测,到2030年,全市平均需水量为16.17亿m3,缺水7.69亿m3,缺水率48%。随着城市空间规模、人口规模和产业规模的迅速膨胀以及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水利建设反差较大,必须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着眼于可持续发展,采取有力的措施,大力提高水资源的保障能力。

1.2 加强水利发展,解决好事关水利的民生问题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幸福城市和宜居环境的基本前提是老百姓生活上有安全的水资源可利用,这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建设“幸福新枣庄”的重要内容。目前,枣庄市还存在着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覆盖率不高,供水设施老化严重的问题,供水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水灾害威胁尚未完全消除;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较低、配套工程不完善、维修养护不到位,连旱时期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出现一定程度困难等不利于群众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等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事业,努力让广大群众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1]。

1.3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发挥好水利的生态保障作用

水生态环境是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水资源不仅是生产生活必需的资源,也是城市的灵气所在。枣庄境内分布着27条河流,157个大小湖泊、水库,是建设“幸福新枣庄”的宝贵生态环境资源。枣庄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长期的煤炭资源开采和粗放的传统产业,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近年虽然加大了治理力度,但水土流失面积扩大、水体污染加剧、河流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水生态保护任重道远。因此,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地抓好水资源保护,努力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才是加强生态保障的有效措施[2]。

1.4 转变水利管理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工作转变发展

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条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枣庄市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水方式粗放,工程用水资源短缺和用水浪费、生态脆弱和开发过度、污染治理和超标排放并存的现象已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水资源总量有限而用水需求又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只有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协调、统一。

2 水利建设改革发展措施

2.1 围绕现代水网体系建设,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进程

2.1.1 加快现代水网建设,构建现代水网体系,是实现水利现代目标的基础保障和主要内容,也是枣庄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尽快完成全市现代水网规划,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施依据。围绕水利现代化建设,构建湖库河渠连通、供排蓄泄兼筹、防洪供水生态功能有机统一的现代水网。依托南水北调东线和山东省东水西调工程,实施10项河、库、湖联网工程,建设23条河道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完善滨湖区、沿运区、山丘区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建立供水保障、防洪抗旱减灾、水系生态、水利信息化、现代水利管理5大体系。

2.1.2 加快推进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资的政策机遇,及早规划,争取更多的水利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建设计划。按照水利工程建设基本程序,尽快完成已立项的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实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和河流截蓄导用工程,提高工业企业再生水循环利用水平和辖区内废水资源化水平,确保南水北调水质要求;开展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重点解决好城郭河、薛城小沙河、峄城沙河和韩庄运河控制单元入河量超过下游截蓄能力问题;加快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进度,为南水北调东线通水做好准备。

2.1.3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保障防洪安全。按照《河道治理工作责任书》要求,落实好配套资金和河道治理工程建设进度,用5年时间完成26条大、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整治和湖东滞洪区建设任务;严格按照《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要求,规范、审批河道范围内的水利建设项目,保障防洪安全。

2.1.4 加快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和“规划布局,水源配置,技术标准,稽查验收,管理体制,调度运行六统一”工作模式,做好正在实施的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到2020年,在全市建成有灌溉设施、有水源依托的高标准农田13.33万hm2,实现省政府“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意见要求[3]。

2.1.5 加快水生态环境建设,促进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按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搞好水系绿化,完成榴园坡耕地改造,治理山亭区莲青山等43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 km2、封山育林1 000 km2等改善山丘区生态环境任务。

2.2 提升服务民生能力,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年内解决70.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做好全市农村人饮安全信息化工程建设。二是灌区节水改造等农田水利工程。做好中长期建设计划,年内完成投资6.7亿元,建设以胜利渠、石嘴子水库等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为重点的各类农田水利工程1 493项,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81万hm2,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4万hm2,除涝面积0.73万hm2,疏竣河道86.7 km。三是完善扶持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实施42项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惠及5万库区移民。

2.3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循环水务管理模式

围绕水资源持续利用,以“三条红线”和“三条警戒线”作为“硬约束”,遏制水资源使用中的乱开滥采行为,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强化用水计划管理,建立完善的计划用水体制。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原则,加强用水许可、计量、缴费,违规查纠制度。充分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作用,促进企业和社会节水,鼓励使用地表水和中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实现水资源的采补平衡、持续利用;实现饮水安全、用水计量、节水高效、雨洪管理、中水回用等新型循环水务管理模式。

2.4 提升减灾能力,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针对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的严峻形势,要继续坚持抗旱防汛两手抓,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对全市所有河道进行统一规划,加快治理,提高排涝行洪能力。做好农田末级渠系建设,及早疏通田间竹节沟,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抓紧修复水毁工程,提前检修泄洪工程,高标准完成防汛应急工程。认真落实防汛抗旱责任、人员、物资、预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2.5 提高工作效能,加强水利建设管理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和责权利相一致原则,落实各级水利工程养护资金,确保水利工程正常运行。进一步加强水政渔政监察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水务、警务一体化建设,加大水行政综合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非法采砂、非法取水、毒鱼炸鱼、河道乱搭乱建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水事渔事管理秩序。

2.6 加强组织领导,为水利建设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各级各部门要把水利和渔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工作议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及时协调解决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水利改革、投入保障、环境营造等方面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水利部门要紧紧抓住水利事业大发展大投入的难得机遇,坚持求真务实,抓好责任落实,确保水利建设发展工作取得实效。

2.7 坚持统筹兼顾,做好发展规划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在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关系和做好长远规划的同时,把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事情落实到位;在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的同时,着眼全局统筹全流域开发和保护,统筹全市水利事业发展;在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大搞水利工程、完善水利设施的同时,抓好水利管理和服务的配套建设;在处理好挖潜和开源的关系同时,既要增强水利工程蓄水能力、盘活用好现有水资源,又要注意对接全省水网体系,用足用好客水,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需求[4]。

2.8 形成工作合力,做好舆论宣传

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全市水利改革发展,各司其职、主动作为,搞好衔接,密切配合;水利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与各级各部门的联系,做好组织、沟通和协调工作;宣传部门要加强对水利工作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为水利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9 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严格监督检查

各级政府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的考核内容;水利部门对单项重点工作要实行目标管理,做到年初计划、阶段安排、年底总结环环相扣,按照目标要求突出日常考核和监督检查,把目标责任具体化、工作指标定量化、责任追究制度化,严格考核、评估、奖惩;质量监督、监察部门要根据任务分解,做好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实、任务执行、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促进新时期水利建设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5-6]。

3 参考文献

[1] 张建,王延杰,张景志,等.试论水利建设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2(16):50-52.

[2] 张征.关于加强水利建设发展经济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2(32):248.

[3] 赵攀,孙晓歌,李静霞,等.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2(34):162.

[4] 孙曙峰.宿松县加强水利基本建设探讨[J].江西建材,2012(4):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