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科技的进展

现代科技的进展

时间:2024-01-09 14:35: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科技的进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科技的进展

第1篇

科学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自然历史博物馆阶段、科学与工业博物馆阶段、科技中心阶段。自然历史博物馆早于科技与工业博物馆产生,是科学博物馆的早期类型,它至今仍然是人们了解自然界、探索自然奥秘的绝佳去处。世界上第一座科学博物馆――1683年建成的英国阿什莫林博物馆就是一座自然历史博物馆。

科技馆的诞生与发展

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馆”,是随着西方科技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类“博物馆”,最早的科技馆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建立的。工业革命带来了人们前所未见的各种机器,如蒸汽机、机车、轮船等等,它们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为了纪念人类的这些伟大成就,并延续发明创造,在欧洲兴起了历史上第一批科技馆。

1820年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座科技馆――法国国立技术博物馆,不仅收藏了一批先进的机械、仪器和其他各种发明的实物和模型,并对公众开放这些收藏,供普通民众和发明者进行学习和参考。伦敦科学博物馆的前身――南肯星顿工业艺术博物馆也在1851年伦敦“水晶宫”万国博览会的基础上创立起来,该馆着重反映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在工业革命中起过重要作用的科技文物,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史蒂文森发明的蒸汽机车,均被该馆收藏。

科技馆诞生之后立即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虽然初期建立起来的一批科技馆仍然以收藏作为主要任务,但是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教育作用的重要性,因为这些博物馆的建立原本就是为了扩展工业教育,体现工业实力,启发社会大众,使他们看到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如1906年在慕尼黑建立的德意志博物馆和1933年建立的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创立的初衷都是专门为了技术的展示和推广,让技术被更多的人使用,博物馆在这里成为一种教育资源。尽管其中有些博物馆,如德意志博物馆,还收藏一些技术制造物,但公众教育已成为它们的主要功能。

现代科技馆:教育意义大干收藏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已有两三百座科技馆。20世纪50年代以后,不仅发达国家的科技馆数量增长迅速,而且像印度、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自己的科技馆。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77%以上的科技馆是上世纪50年代之后兴建的,这种现代科技馆多以科技中心为名,至今依然发展强劲。现代科技馆更突出自身的教育职能,公众也逐渐认识到科技馆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在博物馆展览思想上,传统科技馆主要展览过去的科学技术成就,而现代科技馆侧重于探索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以及开发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潜在能力。在展览方式上也从静态陈列型过渡到动手型。传统科技馆强调历代科技文物,向大众普及科技史知识,展品以陈列为主,一般禁止观众动手触摸。现代科技馆则把展示、活动和参与有机地融为一体,主要展出反映现代科学原理及应用的展品,鼓励观众动手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和探索科学知识,了解各种新技术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现代科技馆界几乎完全放弃了科技馆的研究和收藏的功能,研究和展览功能因此分离,以至于它们往往分别属于不同的博物馆。

1937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发现宫”成为最早创立的现代科技馆。它在摆脱博物馆传统方面走在最前面。“发现官”几乎没有历史收藏,而是以教育作为该馆的主要宗旨。博物馆有责任为后代子孙收藏和照管具有重大历史意叉的样本,通过文物展示供人们了解和反思历史,或者提供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而现代科技馆收集和照管的都是一些很突出的展示型物件(这些物件一般由各馆研究人员自行设计并制作),侧重于展现当代科技的发展成果。当博物馆的定义延伸到“现代科技馆”时,博物馆的概念发生了有趣的变化。由于现代科技馆强调观众的动手操作,因此其展示和教育功能得到加强,但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藏品,其收藏功能被弱化了。美国旧金山的探索馆(1969),加拿大的安大略科学中心(1969),美国华盛顿的航空航天博物馆(1976),以及我国的中国科技馆及各省市正在建设的科技馆均属于这一类型的。

现代科技馆的发展有两种途径。一是在传统科技馆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另一个途径是近年来兴建的具有现代特色的科技中心。前者如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该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置了“儿童馆”,通过简明而有趣的方式介绍科学原理,以引起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力。许多自然历史博物馆、专业科学技术博物馆都纷纷增添了现代科技的内容,加强了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展示和教育活动,而新建的科技中心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如加拿大温哥华科学中心、澳大利亚国家科学中心、纽约科学中心、加州科学中心、香港科学馆等。这些科技中心都把普及科学技术,培养人们的创造能力放在首位。

让科技亲近大众

美国的科技馆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现拥有科技中心(现代科技馆)200处以上。加拿大人口不足3000万,已有10个城市建立了科技中心,每年接待观众的总人数累计超过350万人次。科技中心最本质的使命是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激发起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那么科技中心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在“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成为大众共识的前提下,社会对“终身学习”的场所有着客观需求。科技中心不仅可以作为青少年学校教育的辅助,而且也可以为成年人的知识更新提供莫大帮助。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时刻充实自己,而科技中心无疑是人们集中了解当代科技进展的首选之地。

科技中心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园地。它提供由科研人员精心制作的展览设备,参观者通过实际操作这些设备,可以快速地领会相关的科学原理,增加公众对日常生活中科技知识的了解。科技中心还为媒体提供最新的技术资料素材。通过媒体向大众普及科技知识。

第2篇

关键词:现代科技革命企业管理人才素质 现代管理技术

一、前言

现代科技革命的内涵及时间上如何划分等,至今尚有不同说法。美国阿尔温·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认为,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两次文明浪潮:农业社会和工业文明时代。美国预测学家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将工业社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纺织机械化和煤炭炼铁、蒸汽机和炼钢技术、电动机和内燃机、电子技术阶段。除此之外,还有二次产业革命论、三次产业革命论、四次产业革命论等提法。以美国科学家科塔莱克为代表的四次产业革命论,认为前两次产业革命与三次产业革命论基本一致,将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核技术、计算机、半导体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视为第三次产业革命,把新出现的科技与产业发展视为第四次产业革命。本人基本赞成科塔莱克的观点,只是第四次产业革命应该是当今的光电子、激光、千亿次大型计算机、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尽管各种说法不尽相同,但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次革命称之为现代科技革命。

二、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紧密结合

科学革命侧重于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性进展,技术革命则是强调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的改进和更新。历史上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往往是是相互分离的。比如蒸汽机技术的发展大大早于蒸汽机理论即卡诺循环理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当今是科学与技术高度渗透的年代,例如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就无法从事科学理论研究。再如生物工程不仅是一个技术方面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科学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

2.科学与生产一体化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没有单独的科学活动,一些简单朴素的科学知识直接来自于生产活动,随着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和分工的出现,科学活动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二者距离越来越大,到20世纪中期,科学出现工业化、群体化的趋势,对生产的依赖日益增强,一方面,科学成果的获得往往取决于能否生产出先进的科学仪器和实验设备,另一方面,科学成果能够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出现了科学与生产新的一体化。

3.影响深远的信息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信息革命,这是区别于以往任何一场科技革命的标志。现代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信息革命,或者说是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不是减轻人的体力负担,而是人脑的延伸,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现代科技革命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等新名词的出现无不说明这场革命是对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的信息革命。

三、企业管理中的科技革命

第3篇

[关键词]现代科技革命;适应性组织;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 F0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9-0006-04

一、现代科技革命的形成与特征

1.现代科技革命的形成

现代科技革命指发生于20世纪初到现在的科技变革,其形成经历了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科学革命和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现代技术革命两阶段。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科学革命是由该时期的物理学革命引起的。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三大发现,打开了原子结构的大门,揭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序幕,从而也使物理学从宏观低速领域深入到微观高速领域。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部门,在物理学革命的带动和影响下,其他自然科学也相继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并发展起来的系统科学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并由此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现代技术革命,则是现代物理学和各门技术科学综合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在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如前两次技术革命称为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那么现代技术革命可被称为信息技术革命[1]。

2.现代科技革命特征

现代科技革命形成的历程表明,现代科技革命是以现代物理学、系统科学和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主干的新兴科学技术群和产业群的革命,其实质是生产力革命。因此,与近代两次技术革命相比,它表现出明显的特征:首先是综合化。现代科技革命的空间发展特征是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2]。现代科技作为一个大系统,它的综合既表现在对不同学科的新综合,也表现在产生许多新概念和方法,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和研究开辟新的途径,形成门类繁多又有完整系统的层次体系。其次是高速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服从指数规律。一方面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呈现一体化特征,科技与技术的进步表现为一个共振或共鸣的过程,使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周期缩短,应用于生产的过程大大加快;另一方面,由于科学与技术间的促进与转化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快,所以知识和技术更新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第三是智能化。现代科学技术使生产力构成要素发生了质的变化,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日益显示出它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一方面,它使劳动者构成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演变,许多经济活动领域内脑力劳动者比例大大超过体力劳动者;另一方面,现代化生产工具日益受到科学技术浸透,在原有机械化基础上逐步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过渡。

二、现代科技革命与企业组织的互动发展

1.科学技术革命与企业组织变迁

组织是由人、财、物等因素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开放性社会技术系统,它具有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生成不断变革和发展的能力。综观人类社会历史,几乎每一次科技变革都导致组织的大变迁,而组织的每一次大变迁也几乎都是为了适应科技变革。

第一次科技革命即蒸汽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蒸气机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跨进了工业社会,并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产业革命。产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了组织的历史变迁:生产工序上一个个局部工人使用简单工具的手工操作,让位于按科学原理设计的机器和人机结合的生产系统。相应地,手工工场便被科学的人机生产组织――机器工厂所取代,此时组织结构的形式主要表现为直线制,即组织中的各种职位均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管理的职能分工还处于萌芽状态。

第二次科技革命即电力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力技术的应用。电力技术的应用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重工业技术体系使生产过程从机械化进入电气化,生产组织规模开始扩张,组织内管理协调日趋复杂。此时,组织管理者既要为降低生产成本加强组织内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又要使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能适应外部市场变化和竞争需要,直线制组织显得很不适应。这就要求组织创新和改良,设立专业的管理职能人员和机构,把相应的生产管理职责和权力交给职能部门,从而形成了适应大批量生产的职能式组织结构。随着科技革命发展及由此导致的市场变化,组织需要通过产品和市场多样化谋求进一步发展。但由于组织形式绝大多数仍以职能为中心设置,这就与组织的扩展产品的类型和拓展市场产生了矛盾。组织为发展多产品和开发多市场,确保规模生产及利润扩张战略的实现,就需要一种新责权利关系认同结构,以便能更好地解决集权与分权、内部监督与激励、内部控制与协调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能适应多样化发展需要的分权化事业部组织结构便应运而生。

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企业组织适应性的要求

组织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手段,本质上是一种开放性的事物,应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是组织的本质要求。适应性组织就是不断改变不合理的组织形式,建立新的高效能的管理组织体系。所以适应性组织能使企业组织形式挣脱旧体制的束缚以动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从而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活组织”,进而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从历史的角度看,从作坊、单一工场形式的企业组织到现代联合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从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企业组织形式到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组织的发展都说明,历史一直在选择新的、适合时代潮流的新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组织变迁是不断适应历史发展的必然。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全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环境的变化速度大大超过传统组织的跟踪与调整能力[3]。在这种环境下,灵活适应性将被视为成功组织的主要特征。一方面,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组织有迅速响应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要求组织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不断推出新产品。因此,基于现代科技革命的组织适应性组织应包括以下方面:

(1)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是指减少组织管理层次和扩大管理幅度,它将组织结构形态由传统高度集权、中间管理层多等弊端的金字塔型转变为中间环节少、管理成本低、对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灵敏、适应性强等的水平矩阵型结构。过度集权使员工丧失了参与性和自主性,而过多的管理层又使组织运行效率下降。组织结构扁平化可减少组织中间管理层,使企业最高管理层向作业层靠近,及时实现管理层与操作层的互动,从而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保持决策与管理的有效执行。同时由于权力重心的下移,基层员工可获较大自,因此也有利员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组织结构扁平化适应了现代科技革命环境下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要求,增强了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和市场急剧变化的能力。

(2)组织性能柔性化。柔性是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性能柔性指组织除具有传统组织职能外,还有参与环境变化、对环境带来不稳定性的不断反应以及适时根据预期变化结果及时调整的能力。其优势在于快速市场反应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现代科技革命使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周期缩短,应用于生产的过程大大加快,从而导致新品不断问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及市场竞争加剧。组织性能柔性化提供了组织对这种竞争和市场变化不断适应和迅速反应的能力,它通过不断调整职责和非正式沟通渠道等特征克服企业市场行为选择的有限性,使组织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能够保持灵活性。

(3)组织运行开放性。组织运行开放性即组织在运行过程中根据一定目的与其他组织的合作性。在现代科技革命下,由于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性,组织运行开放性一般表现为与其他组织形成的动态联盟。动态联盟是一个建立在某种共同协定基础上的由潜在合作伙伴组成的开放边界的集合体,是新的市场环境下产生的适应竞争需求的新型虚拟敏捷组织形式。它通过跨组织网络,以时间和机遇为导向,以来自于抓住不断变化的市场机遇为动力,把全球范围包括人在内的各种资源集成在一起,实现技术、管理和人的集成,形成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组织运行的开放性既是对组织扁平化和柔性化的有益补充,也是现代科技革命发展的要求。组织结构扁平化虽扩大了管理幅度,但也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界限日益模糊;而组织柔性化使组织灵活的同时,也使企业规模受到一定限制,从而容易失去仅凭组织内部力量无法把握的机遇。同时,现代科技革命智能化使经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扩散和应用。组织保持运行开放性,一方面,可以网络特有的高效和便利把组织内各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弥补组织扁平化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型动态联盟形成规模优势弥补组织柔性化缺憾。同时也可整合联盟间知识和信息资源优势,更好地控制与开发知识和信息资源,以适应现代科技革命综合发展趋势的要求。

三、基于现代科技革命的适应性组织

1.适应性组织的提出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已经步入了网络经济和速度经济时代,在此时代一个比较明显的消费趋向就是产品个性化,产品个性化需求使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生命周期缩短,企业只有采取小批量、快生产的方式才能生存。网络经济时代的支柱是网格,而网络本身就代表一种速度。一方面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对内外部信息敏感反应正确决策及时执行。同时,科技革命为企业实施快速生产提供了可能。CAD和CAM可以很方便迅速完成新品设计制造。

面对现代科技革命形势下的速度经济,很多学者提出了适应性组织的概念。张申生(1996)在编译Rick Dove的敏捷企业时,认为敏捷企业是善于把握各种变化机遇以及不断通过技术创新领导潮流的企业[4]。王易冈等(1998)认为敏捷企业是那些能够迅速实现自我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具有敏捷竞争能力的企业[5]。张洁等(2001)认为敏捷企业是指能迅速响应客户需求,以敏捷动态优化的形式来组织新产品的开发、及时交付客户及投放市场的有竞争优势的企业[6]。这种新型企业有的被称为“敏捷企业” 、“虚拟企业”,有的被成为“网络企业”,或“学习型企业”,它们的实质都是一种适应性组织。

因此,笔者认为,适应性组织是指组织能够通过复杂的通讯基础设施迅速地组装其技术、雇员和管理,以对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的顾客需求做出从容、有效、协调灵活响应的企业,简言之“三性企业”:对内外部信息敏感性、决策正确性和执行及时性的企业。

2.适应性组织的运行特点

敏捷企业不仅能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且能不断学习和“演进”。具体来说,适应性组织具有以下特征:①经营活动全球化。适应性组织通过电子方式与供应商、商、顾客和贸易伙伴连接,对信息进行捕捉和精练,为企业全球化业务提供方便,降低信息费用。②反应调整敏捷化。竞争使快速反应成为必要,快速识别新的产品需求,把产品推向市场,实施新服务,满足顾客需求,控制库存和分销等,最大限度缩短从新产品、新服务概念的产生到通过销售形成现金流的时间。③运营虚拟协作化。虚拟化是指一个企业拥有像传统企业一样的机构,但实际上企业可能只是一个空壳,它完全利用外部资源完成产品的设计、生产,进行产品市场营销策划、销售、定单履约及会计核算。④企业信息数字化。适应性组织通过传感器、设计数据存储工具对Internet上的大量数据进行捕捉和开发,然后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使用数据图像工具进行更好决策。如MRP、MIS、DSS(决策支持系统)、ESS(专家支持系统)等。⑤企业合作灵活化。适应性组织的灵活性表现在合作者的联合与分解上,企业建立起合作者网络,企业间可以很快的联合,以投标一个新项目,也可以很快的分解。⑥自动化控制和管理。EDI、DPS(数据处理系统)、JIT、CAD、CAM、CIMS、FMS等系统的建立和使用,促进了适应性组织自动化的进程。

适应性组织必须协调顾客、供应商、设计商、制造商之间的关系,才能改善企业的敏捷性,而支撑企业敏捷性的支柱是动态灵活的组织、快速集成的支撑技术和具有高素质的员工。灵活的组织是发挥技术优势和人的因素的前提条件,一个适应性组织只有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才能迅速地响应市场变化,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企业的竞争不是单纯的技术竞争,必须将组织管理的变革和信息系统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产生效益。

四、基于现代科技革命的适应性组织运行模式

1. 适应性组织的内部运行模式

适应性组织的组织构造应采取以职能部门为基础的静态组织结构与以项目组为中心的动态组织结构并存的矩形网状结构。其中关键是推行项目工作小组。每个产品的生产都可能要使用具有高度交互性的计算机网络,同在技术上分散、在组织上分离的企业内部成员彼此合作,并且也可与其他企业成员合作。在适应性组织结构中,职能部门相对稳定,项目组根据需经常进行重构和重组。每个职能部门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是部门经理及少数管理人员,流动人员指根据需要加入项目组的人员。固定人员负责对本部门人员培训与管理,以及给本部门人员分配任务,组织人员加入到项目组。每个项目组分两层即管理层和操作层,管理层是项目经理及少数管理人员且相对固定;操作层按产品不同时期加入不同人员且动态变化。

项目组在整个产品生产周期是动态变化的,有关职能人员可根据需要加入小组,完成任务后及时退出返回原职能部门;项目组强调实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和工作的有序性;项目组工作在时间坐标上有相互的重叠与交叉,小组成员并行工作,协同完成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等任务;项目组在企业内部是相对独立的,项目负责人有权决策项目组内的各项活动,企业领导负责监督工作小组的活动情况。因此,适应性组织的内部运行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多项目组并存的模式,如图1所示。适应性组织可根据产品的复杂程度和相似度来划分项目组,一个产品对应一个项目组适合复杂程度中等的产品;一个产品对应多个项目组适合可分成相对独立分产品的复杂产品;多个产品对应一个项目组适合相似产品或几个简单产品。

2.适应性组织的外部运行模式

现代科技革命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处于网络组织中,适应性组织必须加入价值网络,该网络不仅有供应商、顾客,同时还有竞争对手;维系网络存在的联系包括战略联盟、合作伙伴、长期供买方等合作关系。价值网络思想打破了传统价值链的线性思维和价值活动顺序分离的机械模式,围绕顾客价值重构原有价值链,使各主体以项目为导向按整体价值最优原则动态组合形成拓扑空间和价值网络,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如图2所示。价值网络的合作伙伴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相互联系,这里价值中枢即领导厂商不仅是网络形成的主要动力,而且整合各成员创造的价值,并影响价值创造方式和价值传递机制。市场与客户的需求等信息在整个价值网络内流动和碰撞,领导厂商和网络成员共同识别市场机遇和顾客需求,从而使价值网络形成市场需求捕捉网络。

[参考文献]

[1]林今柱.科技革命与当代中国命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纪丰伟.现代科技革命与网络营销[J].经济管理研究,2003,(2):64-67.

[3]吴 怡, 戴建英.新经济的组织设计[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5):104-109.

[4]Rich Dove 张申生编译.敏捷企业[J].中国机械工程,1996,(7):22-27.

[5]王易冈,等.敏捷企业组织设计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1998,(6):28-32.

[6]张 洁,等.企业的组织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9):78-80.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daptation Organization Based o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Li Dongxu,Zhao Fuqia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

第4篇

关键词 机械制造 科技发展 特点 发展现状 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加工制作、生产和销售及售后、回收等一系列过程的工程学科。我国是制造大国,但同时也是水货大国,制造技术却有待提高。尤其是在新经济时代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都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必须提升机械制造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制造水平的差距,积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红利的日渐缩小,社会发展、时展要求我国搞好机械制造自动化建设。目前机械制造自动化还比较欠缺,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扎实做好制造业基础工作。

1、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集工业创新与现代科技于一体的现代化技术,主要应用于研究产品设计、加工制作、生产和销售及售后、回收等一系列过程。工业生产的一系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需要在整体的基础上来提高工业制造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2、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要求计算机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等在工业产品生产、制造、销售等过程中的应用。它不是排除传统制造技术,只依靠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将传统制造技术和新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工业生产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系统化。

3、机械制造技术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新经济时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都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在竞争之中的优势。市场经济发展、当下时展要求共同促使机械制造技术的革新。

4、机械制造技术是时代的新技术。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应对激烈的全球化的市场竞争,需要在金融、资本或者技术上占据优势地位。机械制造技术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志,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能够提升国家在应对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机械制造技术是集工业创新与现代科技于一体的现代化技术,是时代的新技术。

二、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加工制作、生产和销售及售后、回收等一系列过程的工程学科。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集工业创新与现代科技于一体的现代化技术,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志,也是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提出的较高要求。

上世纪70年代之前,产品制造技术还是十分单一,新品上市成功就会带动很多同类产品上市。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市场竞争势必如火如荼。

上世纪90年代初期,CIMS技术已经推广使用,建立了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的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也有很多研究项目,如产品自动化设计、工艺自动化设计和质量保证体系等研究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因为大部分机械制造业自动化基础较为薄弱,机械自动化制造技术发展根基不足,制造业发展还有所欠缺。

随着人口红利的日渐缩小,社会发展、时展要求我国搞好机械制造自动化建设。特别是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必须面向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

三、我国机械制造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需要将传统制造技术和新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工业生产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系统化。现代扫描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逐渐发展应用了现代纳米技术,这一精密加工技术对我国工业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逐渐向精密化发展和高度自动化发展。精密化发展,主要体现在纳米加工和微细加工;高度自动化就体现于CIMS和敏捷制造的更进一步发展。

1、精密加工包括有塑形加工、焊接和铸造。精密成型技术包含有精密塑形加工、精密焊接和精密铸造等。

2、无切削液加工简化了加工工艺,降低了加工成本而且还消除了冷却液带来的众多问题,这种技术主要运用于机械加工业。

3、快速成型技术。这种技术设计主要就是打破了传统技术的限制,根据累积和添加的原理进行原料加工。代表性技术包含了熔化沉积制造和分层实体制造等。

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必须面向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以上技术都符合了以上的原则,降低了原料消耗和成本投入,同样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绿色制造工艺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推广使用。

四、总结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集工业创新与现代科技于一体的现代化技术,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志,也是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提出的较高要求。我国首先需要了解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进而在分析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今后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制造水平的差距,积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王世敬,温筠.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石油机械,2002,(11).

[2]阎树田,杨利玲,沙成梅,田波.21世纪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4(06).

第5篇

关键词:现代科技发展、摄影测量、遥感

二十世纪发展起来的摄影测量学,特别是航空摄影测量是我国传统测绘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地、航测和制图三大组成部分中,航测是测制地形图的最基本手段。由于高科技的发展,摄影测量正受到史无前例的影响,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文主要介绍现代科技发展对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影响,目前发展方向,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发展对摄影测量的影响

1.1摄影测量的回顾

摄影测量经历了发展的三个阶段,即模拟、解析和全数字测图。在计算机水平发展还不高时,测图无法用计算机来实现,只能用机械模拟的办法,例如多倍仪和各种精密全能测图仪,还有为了降低造价,利用简化公式设计的模拟仪器。这些仪器由于精度要求极高,因此制造困难,价格昂贵。这些仪器在测绘事业中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1.2计算机发展对摄影测量的影响

航空摄影测量是传统地形图的基本手段,通过测量航空像片计算地面真实坐标。航空摄影测量工作者早就关注计算机在该领域中的应用,但是由于这种计算极为复杂,因此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才逐步深入。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摄影测量中最困难的测图部分用计算机来解决,从而使摄影测量步入计算机处理的新时代,使得摄影测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该变化可从下列四个方面得到反映。

(1)测量仪器的彻底改变

传统摄影测量仪器主要分二大类,一类用于测量像片的坐标,用于加密,提供测图时控制点坐标。第二类是用于测图,通常为机械模拟方式。这些仪器由于精度高,制造比较困难,过去大部分从德国、瑞士进口,价格自然昂贵。而现在只要有高精度像片数字化仪和基于计算机的处理系统,便可实现航测生产的全过程。这些仪器与原来仪器相比,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效率高等特点。如果将来航空摄影采用数码像机,直接得到数字影像,到那时像片数字化仪都不要,利用基于计算机的一些处理系统便可实现地形图等测绘产品的生产。由此可看出,计算机的发展对航测仪器带来了彻底变革。

(2)产品形式的改变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测绘生产的产品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的模拟表达方式改为全数字形式,即4D产品。在数字测绘产品生产中,首先应重视数据的格式,即制订数据生产标准。目前各国的标准不一致,因此在用数据前,必须先了解数据格式,否则无法应用。在数字测绘产品中,另一重要转变是产品的管理,在模拟图时代,利用仓库储存,用户亲自领取的方式。在数字时代,利用计算机管理,公用数据可以上网,用户从网上直接下载数据。在管理上更为科学,使用更为方便。

(3)生产工艺的改变

由于处理方法和产品形式的改变,使得生产工艺流程也产生重大变化,朝着简单、高效方向发展。模拟产品生产中一个重要缺陷是绘图结果不能有效利用,从生产原图到出版须重复标描多次,而在数字产品生产中该问题就不存在。由此也导致航测与制图无明确分界。现在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下列部分:航片数字化,把模拟图像变为数字影像;影像处理和信息提取,包括影像几何纠正及产品信息的提取与编辑;建立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应用。

(4)理论方法上的改变

在过去,摄影测量主要着重模型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测量精度,而现在计算机的水平,对摄影测量计算而言,已根本解决,可以用最严密的公式计算,解算精度能得到完全保证。摄影测量几何模型已不再是研究的重点,而转向影像匹配与信息自动提取方面。影像匹配是数字摄影测量的核心,数字摄影测量的效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影像自动匹配的水平。影像匹配不仅在数字摄影测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计算机视觉目标自动识别的核心,为此影像匹配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经过多年研究,结合计算机发展水平,影像匹配已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这是摄影测量取得的重大进展。由于地面影像极其复杂,影像匹配尚不能做到完全成功,目前当匹配失败时尚需人工干预。在信息提取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有些进展,但距实际应用尚有较大距离,这方面是今后应努力研究的方向。

2 空间技术发展的影响

20多年来,航天遥感得到了较大发展,获得了大量卫星影像,并在许多领域已有成功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航天遥感不仅走向成熟,同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有二个特点,其一是地面分辨率愈来愈高,美国在南斯拉夫所用军事侦察卫星地面分辨率为0.1m。在卫星发射计划中,许多国家或公司将要发射地面分辨率为1m的卫星。美国在“数字地球”计划中,分辨率为1×1m的全球影像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这些高分辨率影像将来主要靠航天遥感来获得。

其二是面向全球变化监测,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正在发生不断变化,许多自然现象及变化规律尚不清楚,为了进行研究,必须获得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各种数据,须对地球表面的陆地、海洋及大气层进行全面监测,为此美国提出了地球观测系统(EOS)计划,卫星上传感器共有19种。

雷达卫星也是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信息获取不受气候影响的特点吸引着人们的普遍关注,雷达卫星的特有特性为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我们在这方面研究尚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了应用需要,必须对航天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和分析,鉴于航天遥感影像具有数据量大、分析复杂等特点,因此对处理设备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许多相关领域引起重要影响。

利用卫星遥感获取各种信息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在实现数字地球的今天,卫星遥感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数字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虚拟地球,把地球上的各种信息以数字形式表达,实现多分辨率、三维形式的地球的描述。要把整个地球上的信息数字化,进入计算机管理,其工作量极大,在开始阶段,可以从已成图的资料提取部分信息,但是从长远观点、从信息更新角度,卫星遥感是提供信息源的最有效手段和保证。

第6篇

1962年,考古人员对秦始皇陵园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在陵墓中心区,考古人员勘测出地下有保存完好的建筑遗址,布局呈长方形,有内外两城。

如今,秦始皇陵园的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座巨大的封土堆。

封土在民间俗称坟头,坟头一般都是做成圆锥状,但秦始皇在自己的陵墓上修建的是覆斗形封土。

秦始皇陵的封土使用一层层黄土夯筑而成,至今依然细腻结实。封土的重要作用就是保护下面的地宫。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条件所限,封土下地宫的精确位置到底在哪里,地宫究竟有多大等问题始终困扰着考古工作者。

2002年,科研人员使用物理探测技术,这是一种无损伤探测技术,能在远离目标的地方穿过土层或岩层探测到目标附近的物理信息,原理上和X光透视相同。结果显示,地宫并没有被雨水侵蚀。

经过近一年的探测,考古工作者最终确定地宫位于封土堆的中部,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深30米。

考古工作者进一步证实在秦始皇陵的封土下面有一个围绕墓室高出地面近30米的夯土墙。夯土墙呈矩形,东西长145米左右,南北宽120米,在东面和西面有两个墓道。

对于夯土墙的作用,科研人员认为是因为陵墓修好后不能立即封土,于是从修陵到秦始皇过世的这段相当长的时期里,要先修一道夯土墙以保护地宫的关键部位,同时方便最后封土的操作。随着工作的进展,考古人员又发现了瓦片,难道夯土墙上还有建筑?

由于发现的瓦片是多层的有规律堆积,科研人员推断这应该是九层的廊房结构,上面有瓦顶。秦始皇陵的封土下共有9层夯土台建筑,这个类似高楼建筑的建造目的使考古人员陷入迷局。

由于无法看到9层夯土台建筑的真实模样,科研人员找到一家三维制作公司,将夯土台制作成动画,考古人员发现,9层夯土建筑的顶部,是一个四方形的平台。

通过对秦始皇陵的初步复原设想草图,考古人员看到,秦始皇陵不是简单的三层台阶的覆斗形封土,而是建造在9层夯土之上的土木大金字塔,只不过后来被项羽的军队连同阿房宫一起烧毁了。科研人员初步计算出土木结构金字塔的规模:底座是边长500米的正方形,建筑的高度是115米。

目前,考古工作者仍在对9层夯土台的用途作进一步的探索……

小卡片:秦始皇陵地宫里的水银

第7篇

【关键词】汽车;维修;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汽车消费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汽车已经成为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与此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向汽车维修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的修车理念、修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汽车的发展了,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汽车维修技术。

一、当前汽车维修技术主要的特征

(一)汽车故障判断呈现新特征

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已经将汽车从传统的交通工具上升到现代科技信息化的集合体,特别是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汽车工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扩大,电喷发动技术、安全气囊技术、防抱死技术、加速调节技术、自动巡航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而这些技术都集中在“ECU”控制、判断、存储体系当中,这种新的科技体系为汽车障碍判断提供了有利条件,只要通过解码设备,就可以对“ECU”储存的障碍代码进行解析,而且还能够找出汽车故障的位置,并且为汽车故障处理提供解决方案。

(二)检查维修工具呈现新特征

现代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汽车工业更加智能化,而且也使汽车维修工具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汽车维修工具已经由传统“机具”为主向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设备转变,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汽车维修工具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给汽车维修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电脑动平衡机器设备、汽车志用示波器气测试仪、汽车专业解码器、汽车专用电表、汽车专用国轮定位仪等,这些具有检查和维修功能的汽车维修工具已经广泛应用到汽车维修领域,这就需要汽车维修人员掌握大量的现代维修技术,否则根本无法适应汽车检查维修工具现代化的需要。

(三)汽车维修管理呈现新特征

随着汽车技术和汽车维修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维修管理已经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计算机对汽车维修进行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大中型汽车维修企业当中。特别是在汽车维修行业激烈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汽车维修企业只有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特别是将云存储和大数据应用到日常管理当中,能够实现最好的数据储存、分析和管理,赢得更多的客户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四)维修人员素质呈现新特征

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维修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维修人员不仅要了解和掌握与汽车及汽车维修相关的科技文化知识,还必须对现代汽车维修设备能够全面、准确、熟练地进行操控,而且也对其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发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由此制约着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讲,积极总结和归纳目前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缺陷,对于更好地促进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具体来讲,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发展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一)汽车维修人员汽修素质和技能不高

通过对于现阶段从事汽车维修人员的工作情况调查方向,多数参与到汽车维修的人员其学历都不是很高,汽修培训教育不夯实,在早期以不断的经验积累的方式给予市场提供汽车维修服务,还能够胜任。但是随着汽车高科技化之后,其不懂得汽车运行的原理,往往难以切实地做好汽车维修工作,集中反映为汽车维修人员素质不高、技能不强,难以适应现阶段汽车维修的高要求,这也成为我国目前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二)现代化汽车维修设备仪器严重缺乏

相对于国际上其他国家汽车维修来讲,我国早期汽车维修检测设备行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封闭的状态,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但是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汽车维修设备研发能力不断提升,检测诊断仪器和维修设备的生产量不断增长,为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提供更多的检测设备和工具。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汽车维修设备仪器的科技含量还不是很高,在功能方面还不够齐全,性能也没有达到汽车维修的需求。另外,很多汽车维修企业为了尽可能地节省成本,往往没有在汽车维修设备仪器采购上投入更多的资金,由此也使得现阶段汽车维修设备和仪器处于缺乏的状态。

三、我国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新路径

(一)创新汽车维修理念

一方面,汽车维修企业要改变过去凭经验、靠感觉来判断汽车故障的老观念、老思路和老方法,从当前汽车构造和操作系统具备高科技的特征出发,进一步加大对汽车维修检测技术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判断汽车故障;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现代汽车维修设备的投入力度,推动汽车维修企业维修技术转型升级,将竞争力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上来。

(二)大力应用信息技术

汽车维修企业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管理当中,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相关软件建立汽车维修客户及车辆档案,通过分析、预测和提醒功能来强化对客户的吸引力和归属感。汽车维修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汽车维修效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因而应用信息技术必须引起汽车维修企业的高度重视。建立维修监管机制汽车维修质量如何,对于汽车维修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在现代汽车维修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汽车维修企业仍然要牢固树立“质量取胜”的发展战略。

四、汽车维修行业未来的发展展望

(一)维修设备趋向现代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材料逐渐被运用在汽车上。以前汽车变速需要靠人工手控,现在通过新型结构、装备,电控、液控就可以实现汽车变速。随着这些汽车新型新型装备的增添,各种现代化的汽车诊断维修设备将应运而生,维修技术也会逐渐呈现出现代化的趋势,这必将提高汽车维修行业的整体水平。

(二)维修过程趋向专家化

以前通过肉眼观察、声音辨析、手感触摸对汽车故障进行维修的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汽车维修的现代化需求。经验式的维修方式不能准确的确定汽车的故障原因和故障部位。现代化汽车的维修需要多多通过先进设备的诊断确定汽车故障,并由技术水平较高的专门维修人员运用新技术对汽车进行专家化的维修。

参考文献:

第8篇

在传统意义上的救灾赈灾领域,大量的人力物力往往必不可少,但这也可能造成过量的资源涌入,有效救助不足。因此,借助现代科技的“智慧救灾”、“科技救灾”模式正在为更多的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所关注。在协助政府机构和救灾组织,为防灾减灾工作注入科技动力方面,IBM近来取得了新的突破。

2015年1月23日,一场以“IBM-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民间灾难应对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服务捐赠项目为主题的项目报告会在IBM大中华区总部举行。期间,IBM团队成员汇报了项目的最新进展。这本身虽是一次服务捐赠,但却开启了救援、安置、灾后重建的可视化社会大数据解决方案及移动应用的新趋势。

在IBM大中华区品牌及企业社会责任部总经理耿晨看来,该平台服务捐赠项目契合了IBM“引领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企业责任理念,也是IBM主动应对灾难、进行科技救灾的一种展现。

基于技术和功能层面的平台开发

从技术层面来讲,中国民间灾难应对信息平台服务捐赠项目是在科技救灾领域,以一个“大数据”和“移动”技术为特点,助力打造最前沿的互联网众包地图应用,从而实现联动救灾、提高救灾响应效率的项目。

从功能层面来讲,该项目重点开发灾情信息处理、灾情数据分析、救灾组织协作、个性化地图模板制定以及手机端移动应用五大功能群,包含30余个功能块,近90个功能点。这可以在紧急救援、过渡安置以及灾后重建等各个阶段,支持受灾者、政府、公益救援组织、媒体和公众等多元用户的使用需求,在发出求救信息、宏观调控救灾工作、展开针对性救援、了解灾区详情等多个方面提供帮助。

“智慧的地球上,也需要智慧的灾难应对”

该项目为平台实施的五个重要功能模块,有助于为全国民间救灾公益组织搭建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救灾力量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协作平台,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灾害响应能力和增强公益组织在灾难响应中的有效协作。

该平台也体现了IBM“专长服务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IBM员工贡献自身在“大数据”、“移动”、“地图信息处理”以及“团队协作管理”方面的专长,为项目开展了确认愿景、明确需求、功能开发和实施上线等工作,有效地将自己的专长应用于科技救灾的公益事业中。

《WTO经济导刊》社长兼主编于志宏评论说,“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我们认为在智慧的地球上,也需要智慧的灾难应对”。

另据介绍,IBM是在2013年11月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合作,开始“中国民间灾难应对信息平台”的规划,并于2014年8月至2014年年底,为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提供二期服务捐赠项目,帮助其开发平台的重要功能。

第9篇

我们所说的劳动价值论,是指关于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系统学说。在马克思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三大代表人物——配第、斯密和李加图先后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学成份的优秀成果。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这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完整体系。后来的者根据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学习和讨论,形成了一套相对明确和稳定的基本认识。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经济运行方式的变化,原来建立在传统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劳动价值论面临着能否适应新时代新情况的问题,面临着对现实经济是否具有解释力和适应性的挑战。这种挑战既包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传统认识的挑战,也包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本身的挑战。关于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的讨论,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提出和展开的。

(一)现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要求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在马克思的时代,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服务业的比重较低,在整个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处于从属地位。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工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并围绕着物质产品生产过程而展开的,与物质产品生产没有直接联系的服务业部门基本上被排除在价值创造的考察范围之外。比如,将货运与客运区分开来,把前者列入价值创造的链条,而把后者列为不创造价值的部门,就是以物质产品生产为中心的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典型例子。

但是,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条件相比,现代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现代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服务化趋势,服务业的生产和就业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全世界的平均数超过了60%,一些高收入国家超过了70%;服务业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也大体上相当于这个水平。相应地,工农业生产所创造的价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从全世界范围看已下降到较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以物质产品生产为中心而将大部分服务业部门排除在外的劳动价值论受到了经济现实的挑战,深化对服务劳动与价值创造过程的认识,成为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科技革命引起的劳动形式和价值创造方式的变化要求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建立劳动价值论所依据的生产方式是工业机器大生产,活劳动在运用生产资料生产物质产品的过程中创造新的价值,生产资料则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价值转移,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流程很清晰。但是,现代科技革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出现了无人车间以至无人工厂,活劳动的耗费降低到最小程度,而物质财富及其体现的价值量却成十倍成百倍地增长,其中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趋势,如何解释价值量高速增长的来源?如何认识科技、知识与新价值创造的关系?能否继续坚持和怎样坚持“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的一元价值论?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和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以现代金融和信用制度为中心的经济流程的日益复杂化,尤其是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来临,现代社会的劳动形式与马克思所处的传统工业社会相比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科技型劳动、管理型劳动和知识型劳动(如教育行业的劳动)在国民经济运行和增长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认识科技型劳动、管理型劳动、知识型劳动的性质和范围、以及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和特点,也是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一项新内容。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的分配模式的形成要求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产权主体多元化和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动,除了外商投资经济之外,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日益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认识私营企业主的经营活动、收入来源的性质和特点,以及这些方面与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和要求的关系?

同时,随着分配体制的改革和激励机制的建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的格局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逐步定型和完善,并且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比例具有上升的趋势。这种新的分配模式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较快增长和增长质量的改善,因此得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但是,新的分配模式与劳动价值论的要求并不一致,如何进一步认识价值分配与价值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前经济政策与马克思有关理论的关系,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提出来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既包括对传统认识的再认识,也包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深化与发展。

二、几个方法论问题

2001年以来,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在全国经济理论界热烈地展开,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和进展。但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讨论,还处于分歧明显、相持不下的状态。其中的主要原因,也许与研究和认识问题的方法有关。如果方法论问题不解决、不统一,对一些重大难题尤其是老问题的讨论将不能有效深入。

(一)“完整、准确把握”与“深化和发展”的关系

第10篇

中医中药是我国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一门医学科学。它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我国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为人类防治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治病为国人普遍接受,并逐步受到国际医药界的重视。传统的中药剂型均以汤、膏、丸、散、片等为主,流传至今。这些剂型均须通过口服,胃肠吸收后方能生效,其特点是剂量大、见效慢、对胃肠有一定刺激,部分病人难以接受。在现代医药迅猛发展的今天,中药剂型受到新的挑战,在使用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重病人,尤其是危重病人,在几乎完全不能进食的情况下(如食道癌病人,滴水不下),无法接受口服药物。即使药效再好,因病人无法将药物服下肚,当然也就无济于事。位于南京市中山北路307号的南京政治学院金陵老年病康复医院(电话:025-3428023,邮编:210003)的医务人员,为进一步发掘中医中药宝库,将中医中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中药剂型改革上做了新的尝试和探讨。他们选用具有较强抗癌作用的名贵中药材,经合理配方,科学加工,精制成一种无色透明的针剂――安络宁注射液。该药专供静脉注射。直接经血液循环吸收生效。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危重病人完全不能口服药物的问题。经静脉途径将有效药物输入体内,可使很多中晚期肿瘤病人减轻痛苦,延长寿命。经多年临床验证证明:该药使用方便,疗效确切,病人乐意接受。主要用于食道癌、胃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肠癌等,对肺癌、乳腺癌、鼻咽癌、骨癌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的肿瘤亦有较好疗效。江苏金坛农民五保户虞××,患食道下段贲门癌,滴水不下,全身情况极差,生命危在旦夕,经安络宁注射治疗,病情逐渐好转,可进食流汁、半流汁,直至普通饭食,目前生活自理,精神饱满,体格健壮。

将中药制成针剂专供静脉注射。在目前尚为数不多。有些中晚期肿瘤病人在手术、化疗、放疗都不能接受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中医中药。而中医中药在治疗肿瘤的用药途径上,将中药制成专供静脉注射的针剂,实为新的进展。因此,我们认为,安络宁注射液无论在剂型或用药途径上,以及在疗效上,都不能不算是一个大飞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安络宁将会给更多的肿瘤病人带来福音,将受到病人及其亲属的普遍欢迎。安络宁注射液成功的事实证明:中医中药和其他传统学科一样,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得愈密切,便愈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11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这一点日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日益成为我国全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热切期盼。同志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党的十以来,提出要积极倡导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有这些,便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提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之下,随着十三五的开局,国家、社会和个人都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伟大而又艰巨的使命。所有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广大的中小学校,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经过以往的探索和改革,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许多重要的进展,尤其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涌现出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先进经验,为当前和今后基础教育事业,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库存。

站在新的高度,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再上新的台阶,取得新的切实的成绩,就要在充分肯定以往的成绩与进展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尚需解决的问题,看到亟待革除的弊端。在现实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尚在期待着切实的突破性进展,一些地方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还存在着喊口号发号召多而落实的措施少的现象,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依然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从总体上看,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很顽固。具体到课堂教学,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难、繁、偏、旧”,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新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情况仍程度不同地存在;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仍普遍存在……

当前,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作为国家战略措施加以推行,依然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要治国方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认真落实同志早在2012年11月15日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所指出的满足“人民第一个期盼”,即办出“更好的教育”指示精神,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体系,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与并做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和各项工作。

第12篇

[关键词] 现代大学 图书馆使命 实现方略

图书馆作为现代大学的重要机构,在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生成现代大学文化的过程中,担负着极为重要和极其艰巨的新使命。既要立足国情,紧跟现代大学教育创新实践的发展,探索新形势下我国大学发展规律和新特点,不断拓展自身职能作用,修正发展定位,为学校的教育创新和全面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同时,又要揭示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学校图书资源、凝聚学校科研成果,开创大学图书工作新局面。

一、现代大学图书馆使命渲染

在现代大学全面发展中,图书馆的使命是应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除了具有一般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外,还负有现代大学发展要求所赋予的特殊使命,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大众,在大经济、大教育和大科研的框架内,对原有的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和运行模式进行重新整合,生成与现代大学教育创新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机能。

1.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服务器。图书馆应是现代大学多样化人才培养的的服务器。当前,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标准的多样化人才,是现代大学的基本价值和主体职能。多样化人才培养使现代大学出现了多样化学生群体,在校内,不再是整齐划一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还包括成人教育、高职教育、高教自考等等不同类型教育的学生群体。然而,由于不同学生群体不但在综合素质、社会经历、职业年龄等方面存有差异,而且有着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这些学习目标与学习需求,必然要求图书馆这个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着更为重要责任与使命,强烈要求大学图书馆对原有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进行革命性变革,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进行科学定位,建立一个目标明确、资料丰富、信息宽广的引导平台,成为现代大学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高端服务器。

2.现代大学科研创新的推进器。科研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发展基础和立身之本,而为科研创新提供科研导向和学术导航正成为现代大学图书馆的重要使命。现代大学科研创新实质上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互动过程,以时代的标准和宽阔的视野对学校以往的科研成果进行理性梳理与哲学归纳,去粗取精,提练焦点、集合亮色,巩固和提升已有的科研成果,再用现代思维和世界视角,在“扬弃”的层面上,发扬光大“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格物致知”的求知精神、“求真务实”的实验精神,在跌宕起伏科研发展历程中凝练优势与特色,进而取得原创性成果和实质性进展,生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科研生态。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是大学科研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3.现代大学文化生态的变频器。图书馆作为大学校本文化传承与积淀的特殊平台,通过对学校历史和现有的文献、文物、图片、图书资源的收集、整理、传播,承担起沉淀与光大优良校风、生成与弘扬传统校本精神,对接与延续名师文化、萌芽与涌动文化新思潮的使命与责任,为当代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变频加压,提供不竭的物质动力和精神源泉。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养,光靠现有的课堂灌输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把图书馆建成所有大学成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精神园地,以卓有成效的图书与信息资源服务,让所有大学成员都可以在这里汲取丰富的科学文化营养,不断丰满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思想道德水准,进而形成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文化知识体系,成为激励他们自觉自律投入大学文化建设的精神力量。

二、影响大学图书馆使命的几个因素

现代大学图书馆有着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并轨的社会背景,要完成时展所赋予的新使命更显得任重而道远,不仅要直面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矛盾,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老问题、新老矛盾的交织对高校图书馆现实使命有着重大的负面影响:

1.科学化管理体制缺失。我国许多大学的图书馆现行的管理体制与实现使命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图书馆“一体化”管理机构缺位或职能虚化。管理结构不合理、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社会化融投入机制缺失,学校、有关部室、各教学院系对图书馆工作的组织领导出现断裂或阻隔,对学校图书馆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的执行出现偏差,一些图书馆工作中的重大实际问题难以协调解决。二是大学图书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滞后或内容陈旧。制度体系建设是大学图书馆馆建设和实现使命的基础与前提,制度建设应是图书馆使命、任务、目标的规范和固化,光凭一时的热情和冲动是不能完成使命的,即使取得了某些成效或成果,如果没有长效和科学的制度建设和制度保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不能得到巩固和推广。

2.现代化服务手段缺位。拥有现代化的服务与管理手段是现代大学图书馆完成使命的物质保障。目前我国不少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迟缓,服务与管理还是以纸质和经验为主,不能把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优良传统、先进经验、成果成就,特别是馆藏的丰富历史文献与自产文献,包括孤本、善本历史文献资料和现代学报、学位论文、教师或科研人员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作品进行组织、收藏的同时进行数字化,大大限制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层次和水平。二是图书服务与管理手段落后。我国大学图书馆整体上看,只能单一的服务手段和方式去覆盖不同类型读者群体的需求,这必然产生服务与需求间的落差与矛盾。

3.可持续发展资源匮乏。可持续发展是大学图书馆完成使命的主要途径。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没有必要的经济基础的支撑和市场化的资源调节机制,就意味着发展活力的窒息和原动力枯竭。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所需资源和经费几乎完全依赖政府和学校拨款,在资源融投资、经费管理、资源更新等诸多方面,缺乏主动权和自。另一方面,大学高校图书馆目前的收益分配方式不甚科学合理,有悖于在市场化和社会化条件下服务的基本规律。目前,几乎所有大学图书馆的分配都沿续计划经济的分配方式,全部上交学校,图书馆除了行政办公费用外,可用于发展的基金几乎没有。

三、现代大学图书馆使命的实现方略

现代大学图书馆要实现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前期我国大学全面推进教育创新的难得机遇,制定符合国情、省情、校情,具有自身优势和自身特色的发展方略,以“三个建设”为重点,对图书馆工作进行高效创新和变革。

1.建立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化的管理体系是大学图书馆实现使命的组织基础。科学化的管理体制是大学图书馆在把握现代大学教育改革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为强大动力,在“试”中探索前进,在“闯”中开辟新路,突破陈旧落后的管理体制的创新举措。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职能、管理方式上,都有全新的内函和外延。其基本表现形式是:一是建立科学化的管理组织机构,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有关部室负责人、各教学院系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的“学校图书工作领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学校图书馆改革和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协调解决图书馆工作中的重大实际问题,为图书馆工作的和谐、科学、快速发展奠定组织基础。二是建立科学化的管理制度体系。要充分体现管理制度的校本特色,对过去自身行之有效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改进与创新,以多层面的制度建设发挥制度建设在图书馆机制创新中的保障作用,真正改变实际工作中制度建设与发展实践相脱节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