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9 14:3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双减政策目的和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双减
所谓“双减”,即: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做到:
1. 对作业精选、分层:课堂效率,精心设计作业,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先做大量习题,并对习题进行筛选,避免题型重复和超纲过难题目,并附上a,b,c三个等第,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在布置作业时可进行分层作业。这对老师布置作业提出了更高了要求,不能再搞以往的题海战术。
2. 严格控制作业量:年级统筹管理,坚持当天没上课的科目不布置作业。不得布置重复罚抄等机械作业。作业的量要进行控制,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尽量多通过课堂流程性检测的方式巩固知识点。
3. 提高学生作业兴趣:利用在校课后服务时间对后进生适当进行作业辅导,及时给予鼓励。丰富作业形式,减轻学生疲劳情绪。比如:制作手抄报、绘制思维导图、制作模型、做调查报告等。
4. 增强作业的评价和反馈:完善作业评价和反馈机制。凡是布置了作业就应该要批改,有批改就应该有评价,有评价就应该有反馈,有反馈应该有改进。
5. 提倡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双减政策之下,教师不能再耽误学生太多时间去进行课外辅导,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要进行自我提升,课后学习小组就是一个不错的措施。可以让学生分组在家或是其它安静场所进行小组间的互帮互助,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6. 完善学生活动:学校学生发展中心可以提出社会实践的研学方案,由各年级来执行。班级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发展中心制定的计划,结合班级自身特色设计一些文化活动,达到提升学生的目的。
7. 做好家校联动工作:鼓励和提倡家长带领孩子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可以以家庭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家庭为单位,还可以让家委会来组织实施。
二、两增:
对“两增”措施的建议:
1.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和课程优势:深入贯彻沐德优质课堂的先进理念,以提高课堂效率。
2.坚决落实好集体备课制度:统一认识,准确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在课堂上完成突破并进行检测巩固,争取不把任务拖到课后(是否合理布置作业可作为学生评价教师的一项指标)。
3.对于作业要认真批改:收集学情,并错误集中的题目进行针对性讲解,能让学生从中最大限度的汲取知识、掌握知识,让学生做的作业都有意义。找范例抓典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4.合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好,拓展学生的视野。
5.搭建好家校共育的平台:周末可以布置家长配合让学生完成一定的家务劳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又可以增进亲子关系。或者利用班级小组,周末自主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比如放下手机、亲近大自然等。或者由家委会牵头,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社会实践,丰富课余生活,增加集体的凝聚力。
【关键词】“营改增” 交通运输业 税负增加
一、背景
我国自2012 年从上海开始,在部分行业部分地区进行“营改增”试点。具体税率为: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营改增”是结构性减税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目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减轻企业税负提高企业效益。但是,在试点过程中,出现了部分企业税负增加的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对91家试点企业的抽样调查结果,有超过40%的交通运输企业一般纳税人税负增加。这一现象引起了其他服务业企业对“营改增”推行前景的担忧。
二、“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的影响理论模型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的影响分为两种。第一,通过实施“营改增“可以实现实现进项抵扣,减少重复征税,从而实现减税,在此称之为抵扣效应。第二,实行“营改增”的企业适用的税率也会进行调整,税率升高会增税,反之会减税,在此称之为税率增(减)效应。因此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企业税负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以上两种效应的综合结果,在此称之为减税净效应=抵扣效应-税率增(减)效应。
以下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税税率增()税效应和抵扣效应进行分析,以探究“营改增”使交通运输业企业税负增加的原因。
设某个交通运输业企业的营业收入为R,“营改增”前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为t0,则在“营改增“前,该企业应缴纳的营业税额为Rt0。“营改增”后,设该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t1,那么企业的增值税销项税额为Rt1。设企业可实现进项税抵扣的第i种外购商品的价格为Pi,其所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ti,则此企业的进项抵扣额为∑Piti,因此“营改增”后企业的税负为(Rt1-∑Piti),税负变化为Δt= Rt1-∑Piti-Rt0=R(t1-t0)-∑Piti ,其中R(t1-t0)就是税率增(减)效应,-∑Piti是抵扣效应。
以下着重分析抵扣效应。为了体现产业分工的专业化水平和进项税抵扣全链条的完整性,需要分析企业外购商品的总价格即中间投入①占总成本的比重以及外购商品中可进行进项税抵扣的比重,因此引入进项平均税率 ,使 ∑Pi=∑Piti,∑Pi为企业外购商品中可进行进项税抵扣的商品总价格。设企业外购商品的总价格为P,则-∑Piti=-∑Pi=-P其中,表示外购商品总价格中可实现进项税抵扣的比重。(①企业中间投入指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消耗的外购物质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之和)。因此Δt=Rt1-∑Piti-Rt0=R(t1-t0)-∑Piti=R(t1-t0)-P。
三、具体原因分析
(1)企业新适用的增值税税率t1过高。交通运输业的营业税税率为3%,但实施“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适用11%的税率,比较“营改增”政策实施前后,税率提高了8%,幅度过大,税率的增税效应明显。
(2)外购商品总价格中可实现进项税抵扣的比重 较小。在增值税抵扣全链条没有打通的情况下,
(3)企业中间投入P的特殊性。交通运输企业的中间投入具有特殊性,其所用的主要生产资料为汽车飞机轮船等,虽然当期购入设备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但是这些设备使用寿命较长,一般不可能每年大批量购进,日常成本主要以维修费和燃料费为主,因此实际中可抵扣的金额有限,导致企业税负增加。
四、建议
(1)建立健全财政补贴机制。在“营改增”政策实施的过渡期,对因税改造成税负增加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以弥补增值税全链条打通前企业的进项抵扣不足和税率提高带来的损失。但是在实际实行中一定要落实,透明化运作,简化行政手续,确保企业可以获得补贴资金。
(2)调整增值税税率水平与结构。但从长远来看,也应对增值税税率水平与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促进行业税负的优化。不同行业的成本结构和中间投入的比率即特点上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业的成本结构中有相当大的部分不能实现进项税抵扣,同时其固定资产更新周期长,会导致实际中可抵扣的金额有限。但是,目前其适用11%的增值税,相比原来的营业税率大幅上升,为此,可以适当增加几档增值税税率,但也不能设置过多的税率档次,否则会给税收的征收征管带来困难。
(3)解决增值税发票取得困难的问题。对企业财务部门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结合“营改增”政策进行相应的税务筹划调整。做好企业增值税发票的归集和管理工作,尽量选择可以开具专用增值税发票的客户。另外,为了解决开票据繁琐的问题,可以采取集中采购分散适用的措施,例如企业为了取得燃油费的增值税发票,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同意集中购买油卡,再发放给驾驶员使用。
(4)加快“营改增”的双扩围。双扩围一是从地域上,向全国扩围。另一个扩围是从行业上,将更多行业纳入“营改增”的范围,这有利于打通增值税的全链条,增加进项抵扣效应,减轻企业税负,同时可以促进行业的专业化分工和结构调整,实现“营改增”的最终目的。但在双扩围的同时要注意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特殊性,进行相应的调整,切勿简单复制、一刀切。
经济矛盾未解决
过去有一种担心就是加强环境保护会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是中国2006年以来的实践却恰恰相反。在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的情况下,2006年GDP增长速度达到11.1%,2007年上半年GDP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到11.5%。有关人士表示,2006年以来的实践表明,虽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并非易事,但也是完全可能的。
大家的共识是,加大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力度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际上,对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措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无论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还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都有着高度的肯定。
也许是从环保部门转到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解振华对不计环境保护的发展所造成的后果有着清醒的认识:“由于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超过环境负荷,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节能减排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之一。”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则表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提出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这是重大的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去年国家确定的节能4%和污染减排2%的目标没有实现,加大了十一五后三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尽管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推动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但解振华也坦承,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节能减排面临的压力依然很大,经济增长速度偏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钢铁、有色、电力、石油石化、建材等六大行业增长了20.1%,同比加快了3.6个百分点。这种格局使得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一些地方过度开发、不计代价发展的恶果也在不断暴露。
“从经济增长的态势来看,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行业仍呈增长势头,结构性污染问题仍未缓解,从环保总局和批复项目的行业来看,电力、石化、钢铁、有色等重污染项目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大。从污染减排的现状来看综合措施还未到位,减排投资渠道不畅,各地淘汰落后产能进展不平衡。如果这些状况不及时扭转,不但实现今年节能减排的目标难度很大,而且将对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这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的担心所在。
减排目标能否实现
尽管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形势严峻,但官员和专家学者依然有足够的信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万元GDP能耗比上一年下降了1.33%,这是自2003年以来单位GDP能耗首次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增幅减缓。今年上半年在GDP增长11.5%的情况下,万元GDP能耗降低了2.78%;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1.81%和0.28%,首次实现了两个指标的双下降。
对于如何把节能减排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解振华提出了几条主要措施:一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二是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的力度;三是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和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组织开展1000家耗能大户企业节能行动,推动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四是大力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五是逐步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机制;六是加快法制建设,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节约能源法修订稿已经审议通过,大体上明年二月循环经济法有可能通过颁布。
作为环境主管部门,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表示,将配合国家发改委做好四区的划点工作,也就是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这四个区域的划定工作,以利于调整产业布局。同时将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企业环评准入的门槛,进一步遏制高污染和高耗能企业发展的速度,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加。今后所有的新上项目必须在完成减排任务的基础上再考虑。国家环保总局还将实行严格的减排目标考核制度,每半年公布一次各省、市、自治区的减排任务完成情况,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则更多地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节能减排固然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政策法规保驾护航,但节能减排工作要向纵深目标推进,关键需要科技创新做支撑。我国应把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依靠科技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要通过战略政策研究为国家和地方制定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要为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示范提供经济、政策、管理相结合的有效模式,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要通过发展科技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的技术水平。”
“2006年以来的实践表明,虽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并非易事,但也是完全可能的。中国经济一定能够走出一条高效益、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国政协人口资源与环境委员会主任陈邦柱的发言,从一个侧面代表了有关部门的决心和行动。
六大措施跟进
今后一段时期内,将推出包括经济制度安排、财政投入力度、重大工程选定、环保监察等六项措施,保障“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六项措施中,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进行结构调整,仍是首要办法。
解振华表示,依法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煤炭等13个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其中,包括要抓紧落实“十一五”期间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炼钢能力55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2.5亿吨,造纸能力650万吨的任务。将淘汰落实产能的任务进一步分解到相关的地区和企业。
关键词:经济结构 税收制度 社会公平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18-02
减税政策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当时有效需求的不足,凯恩斯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在财政政策方面提出以减税和扩大政府财政支出为主体的财政政策。凯恩斯主张:国家一方面干预收入分配、促进收入均等化以提高消费倾向;另一方面加强投资控制,以保证足够的投资需求。国家干预投资的结果是,提高社会的有效需求水平,从而有助于实现充分就业并增加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然而传统的凯恩斯理论面对后来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滞胀”束手无策,而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提出了以减税来增加社会储蓄、投资和劳动,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最终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主张。从西方国家近80年的税制改革经验来看,由于实行“低税率、宽税基、少减免、严征管”,其结果是刺激了内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税收总额不一定减少,甚至有可能增加。正因减税政策取得的巨大成功,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很多学者把希望寄托于减税政策上。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2月1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列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随后财政部部长谢旭人2009年1月5日在全国财政会议上指出2009年财政工作的重点是: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以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其中,可归入税收政策系列并成为2009年中国税收政策主基调的举措,就是实行结构性减税。
一、结构性减税的内涵
所谓减税,是指税负水平的削减,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于结构性减税,在学术界则存在一定的争议。从税负、税种和政府税收收入三个方面进行划分,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结构性减税,是指主要税种实行政策性减税,但不排除个别税种,辅税种进行增税,但算总账是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刺激投资和消费。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高培勇教授(2009)认为,结构性减税有别于全面的减税,结构性减税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税负水平的削减;有别于大规模的减税,实行的是小幅度、小剂量的税负水平的削减;有别于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是纳税人实质税负水平的下降和政府税收收入的减少;第二种观点认为结构性减税是指税收政策应实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以减为主,但税收收入总体上应保持上升趋势。如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题组(2009)认为结构性减税应有增有减,以减为主,减税的结果不仅不能减少原有税收收入规模,而且必须确保税收收入总量不变,甚至有所增加;第三种观点认为所谓的结构性减税,是指有增有减的税收政策,总体上具有减税效应,但政府税收收入不一定减少。如李敏(2006)认为由于税收收入的多少取决于税率的高低外,还要受经济结构、税基宽窄、纳税遵从度、征管强弱等因素影响,因此减税并不意味着财政收入减少。
鉴于以上分析,结构性减税关于税负和税种方面的问题,即税种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和税负的减轻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否意味着财政收入是否减少,还有待探讨。众所周知,税收收入受税负水平、经济结构、税收征收率、税基宽窄等因素影响。由于宏观税负的计算口径有多种,为了方便,在考虑宏观税负的时候,这里采用最小的口径,即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政府所取得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另外,考虑到政府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所占比重的问题,暂且把税收收入当做政府财政收入。同时可以假定经济规模为GDP,税收征收率λ为外生变量,政府理想税收收入为T,政府实际税收收入为I=λT,则宏观税负为t=λT/GDP。通过上述假设,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公式:
I=λ・T・GDP(1)
由于税负和税制结构对经济规模产生影响,是经济规模的内生变量,在税制结构不发生变化时,税负的加重,会对经济规模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税负是经济规模GDP的递减函数;而在税负不变化的条件下,税制结构变量γ的优化,会对经济规模产生积极影响,因此税制结构是经济规模GDP的递增函数,即GDP=F(t,γ)。于是上式(1)可以变化为:
I=λ・t・F(t,γ)(2)
(2)式分别对t和γ一阶求导,我们可以得出:
It'=λ・F(t,γ)+λ・t・Ft'(t,γ)(3)
Iγ'=λ・t・Fγ'(t,γ)(4)
从式(3)和式(4)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在税收征收率和税负等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税制结构的优化,税收收入会增加。但是在税收征收率和税制结构等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税负的降低,税收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并不能确定,这还取决于其二阶导数。
上述实证分析中,实际上隐含了一个条件,即把政府税收收入的变化,是当作各内生变量变化导致的一种结果来分析的,如果把政府税收收入的变化当作政策的意图分析,即外生变量,则政府税收收入的变化自然就非常清楚。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结构性减税是一种有别于全面的减税,是一种有增有减的税种结构性调整,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税负水平的削减,是纳税人实质税负水平的下降。而针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笔者认为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确保税收收入总量不变,甚至有所增加。在下文,笔者将做出详细分析,并提出面对当前经济危机所应实施的减税政策建议。
二、当前结构性减税的必要性
1.优化我国经济结构的需要。我国经济已持续增长近30年,经济实力及自主创新能力都有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也取得了较大进步。然而,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也呈现出加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协调、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国际收支顺差压力不断增加、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能耗严重和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等。从税收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来看,税收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可通过对产业结构、收入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等的调整,使经济实现协调发展。例如,差别税负可影响资源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合理的税负分配原则有助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合理的税制结构与税负水平有助于收入结构的改善等等。
2.优化税制结构的需要。我国现行的税制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我国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确定了“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但在实际运行中,流转税收入在税收收入总额中所占比重高达约70%,所得税的比重却仅为20%左右,“双主体”税制实际上是“跛足税制”。一个兼顾了税收效率与税收公平的良好税制结构,是我们优化税制的目的所在。根据税收原理,出现这种相违背的结果,与以累退性质为表现的强调效率的增值税为主要税种和以累进性质为表现的强调公平的所得税为辅助税种有关,这也正好与我国强调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针有较大关系。另外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中,还存在一些真正意义上的税种的缺失问题。例如,迄今为止,在中国现行税制体系中,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税。既有的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尽管在名义上可以归为财产税,但其设定的纳税人并非着眼于个人。以传统意义上的“单位”作为基本纳税人的这两个税种,自然不是直接税。在现代税制体系中,直接税则是财产税的一个重要属性。
3.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根据美国统计署的数据,1993年―1998年,美国家庭的收入分配情况始终在0.45~0.46之间,并且美国基尼系数从1967年―1998年变化幅度也不大,但是税后却为0.42~0.43之间。{1}可见在基尼系数的变动中,与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密切相关的税收无疑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重要层面。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税收在调节社会公平的再分配功能上存在着弱化和缺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税制结构不合理限制了税收公平调节功能的发挥,并存在强化收入不均等的趋向。而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宏观税负、税制结构、税种设置和各税种的税基、税率调整来实现;二是税收调节体系不健全,各税种之间缺乏整合力,影响了税收公平调节功能的发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不能仅靠个人所得税,必须建立一个调节收入分配的税收政策体系;三是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不规范,制约了税收公平调节功能的发挥。
三、结构性减税的具体设计
1.进一步完善增值税。作为目前我国的第一大税种,2009年国内增值税收入占到了全部税收收入的29.8%。{2}因此,可以说2009年增值税的转型,不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极大地鼓励投资、促进技术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现行税制,以及对于整个税收收入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接下来增值税进一步完善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要最大限度地把商品及劳务服务纳入增值税增税范围。如将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能源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以及与工业生产联系紧密的服务行业纳入增值税范围,将现行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及教育费附加,改为统一的增值税,从而彻底改变目前商品劳务税税制多税种病例的现状,实现税制简化;其次是进一步降低商业行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提高增值税(包括营业税)的起征点。
2.改革个人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又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也是对经济起稳定作用的自动稳定器,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客观情况变化,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按所得项目分项、按次征税,与综合各项所得按年征税相比,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力度有一定局限,不能充分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二是对不同的所得项目采取不同税率和扣除办法,容易造成纳税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存在较多的逃税避税漏洞;三是工薪所得边际税率偏高,税率档次繁琐,这样不仅不利于吸引外商投资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也不利于刺激个人工作、投资和储蓄的积极性。因此,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减少累进税率级次,降低边际税率,进一步加大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十分必要。
3.改革资源税。现行资源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征收资源税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使各资源开发企业在较为合理的盈利水平的基础上开展公平竞争,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这种单一的政策目标限制其应有作用的发挥,现行资源税没有表达政府对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因而无法通过征收资源税表达保护资源、限制资源开采的意图。单纯的级差性质的资源价值和不同资源在经济中的不同作用,而且不能将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在化,无助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不能将资源开采的可持续成本内在化,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使用,也就无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对资源税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扩大征税范围、提高税率和优化税率结构、改定额税率为比例税率与定额税率相结合、细化税目设置、调整计税依据等。通过改革对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对转变增长方式等有重要意义。
4.改革消费税。在国际上,消费税与其他税种相比,一直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在税收收入的比重中持续下降。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在西方国家开始盛行,人们才发现消费税在其中的独特作用,西方各国的消费税课征范围又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根据目前我国消费税的现状,结合当前形势,消费税改革要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抑制生态环境恶化与环境资源的保护作用。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调整消费税征税范围。减征或停征一些已成为或正成为生活必需品的征税,如工业酒精、医用酒精、汽车轮胎等;二是适当调整消费税税率。对一般性生活用品以及具有节能、环保等特点的产品实行低税率;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以及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行为等实行高税率;三是适当扩大征税范围,将高档消费品、奢侈品,资源供给缺乏、不宜大规模消费的产品,某些高消费行为和对环境污染的行为及用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
5.改革房地产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房地产税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逐步建立起来的,缺乏系统、科学的设计,现行税制已陈旧老化,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出问题是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扩大趋势;各级政府之间的收入格局也出现严重不平衡现象;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和资源配置的结构也不平衡,财政调节的效果较弱,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推进税制改革、完善财产税体系、加强税收调节的作用;而房地产税处在个人收入分配和房地产业发展的交叉点上,从它着手改革显然是有利的。主要包括:(1)将现行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和相关收费(包括由土地开发商所缴纳的税费、土地出让金等)合并开征统一的物业税,以减化税制、优化结构(减少转让、出租环节的税收,加强持有和使用环节的税收);(2)新的房地产税应按市场价值和统一标准评估物业的实际价值、从价计征,采用差别税率,同时考虑我国现行房地产税的税率、结合各年度各地方财政收入需要和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等因素选取较低的税率;(3)清理房地产行业收费,取缔不合理、不合法性质的收费项目,以减轻纳税人的税收外收费。
四、小结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这次结构性减税的直接诱因。而优化经济结构、优化税制结构以及维护社会公平则是根本原因。从目前的经济境况来看,最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据统计,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为61330.3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300669.97亿元的20.40%,比上年增加10008.57亿元,增长19.50%。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54223.7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03%,比上年增长18.85%;非税收收入7106.56亿元,比上年增长24.68%。{3}这种财政总收入的基数和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为这次结构性减税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税收总收入的基数和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则说明了结构性减税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必须要抓住这次时机做好结构性减税,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注释:
{1}数据来源于Athur F Jones Jr & Daniel Heinberg The Changing Shape of the Nation’s Income Distribution Current Popilation Reports U.S. Census Bureau.
{2}数据来源于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并经计算得出。
{3}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并经计算得出。219.235.129.58/welcome.do。
参考文献:
1.安体富.结构性减税: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J].地方财政研究,2009(3)
2.高培勇.结构性减税:2009年税收政策的主基调[J].涉外税务,2009(1)
3.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题组.关于当前实施结构性减税的若干政策建议[J].涉外税务,2009(4)
4.李敏.新一轮税制改革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分析[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5.肖太寿.浅析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结构性减税政策[J].税务研究,2009(7)
6.高培勇.给开征物业税一个基本理由[J].经济,2006(7)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运输是导致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亿美元,支出343.69亿美元,逆差133.54亿美元,与2005年运输逆差63.32亿美元相比,同比扩大70.22亿美元。
从2003年到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几年里,“双顺差”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的“惯例”。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增长21%;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6亿美元,增长142%;净流出74亿美元,增长17%。“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1992年以来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但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二)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三、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进口缺乏中国真正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仅仅把我国作为制造业基地,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在发达国家国内。因此,我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0).
2、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
3、杨慧.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浅析[J].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07(6).
4、张少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原因与化解之道[J].甘肃社会科学,2005(5).
构建模型与数据处理
1.指标的选择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由经济的多个方面来衡量,此外,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别,可以从GDP来考虑,还有地区占经济主导地位的产业及地区贸易状况等,同时根据表1所示,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年份不同地区间碳排放量也是有差别的。那么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是一个怎样的相关关系,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各因素是不是与碳排放之间是一种相关的关系,是否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以过多的碳排放为代价,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总的来说,全国碳排放量是逐年递增的,图1展示了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由图1可以看到,近15年来中国的碳排放有了显著的增加,并且在2001年以后碳排放有一个激增期,2001年的排放量为32亿万吨,至2010年,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增长到71.7亿万吨,而同时每一个省份的碳排放量也是有差别的。第一,各地区碳排放量都有所差别,并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排碳量较高的包括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这些省份中山东的碳排放量最高。总的看来,这几个省份有一些是工业为其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还有一些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对外贸易较多。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几个主要的碳排放量较多的省份碳排放的增长情况。贸易也是各地经济发展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对外贸易的状况可以由各地区进出口总值来衡量。从图3中可以看出广东省的对外贸易量是最高的。2.模型构建考虑到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借鉴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双对数处理方法构建方程为:LnGQit=ci+β1LnGGDPit+β2LnSTRUit+β3LnPRICEit+β4LnTfwit+εit其中,i表示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除外),t为样本时间跨度即年份。Ci为截距项,GQit为i地区t年的碳排放量,GGDPit表示i地区t年的地区生产总值,STRUit表示i地区t年的产业结构状况,PRICEit表示i地区t年能源价格,Tfwit表示i地区t年的对外贸易总量,εit为随机扰动项。3.模型变量的处理对于GQit计算依据Gi(m)=Ei(m)Etotal(m)Gtotal(m),Gtotal(m)表示全国t期全国排碳量,Etotal(m)用于表示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按万吨标准煤计算),Ei(m)表示i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各省经济发展状况GGDPit选用各省历年地区的GDP指数(按不变价格计算);STRUit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产值之比,同样也按不变价格计算;PRICEit能源价格采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表示,同样也转化成以1995年为基期的时间序列,Tfwit为各地区进出口总值,同样也按不变价格计算。4.模型数据的来源研究数据取自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除外)1995-2010年的数据,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中国市场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
地区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1.对面板数据的单位根进行检验在EVIEWS中对这五个变量进行单位根的平稳性检验,依次采用LLC、IPS、ADF、PP等单位根检验方法,进行了水平检验和一阶差分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2.面板数据协整检验由于Johansen检验是基于最大特征值的比的统计量λ-max来判别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多变量Johansen极大似然法可以精确地检验出协整向量的数目r,再根据无约束的VAR模型的残差分析来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在对pool序列进行协整检验,运用Fisher(CombinedJohansen)这种方法进行检验,选择没有外生趋势的选项,如表3中有4项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结果一致的,说明存在协整关系。在原假设为无协整关系的情况下,采用Pedroni(Engle-Grangerbased)方法进行协整分析。所得结果如表4所示,碳排放量、GDP、产业结构、能源价格与对外贸易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统计量通过协整检验。3.采用PeriodSUR加权检验并进行GLS回归估计由于面板数据中时期的个数少于截面成员的个数,在做模型估计时,选用PeriodSUR类似似乎不相关回归,对时期异方差和同期相关进行修正,所得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6可以看出采用这一方法是能够较好的估计出模型,对各解释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从表6中可以看出,采用PeriodSUR权重处理,R2统计量为0.982702大于未进行权重处理时的值,此外,未进行权重处理时,D.W.统计量为0.869007经过计算再与临界值比较,存在较为严重的自相关。同时加权的GLS估计的残差平方和也明显下降,因此可以看出该模型能够较好的估计这几个解释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综上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LNSTRU)、对外贸易状况(LNTFW)、经济增长状况(LNGGDP)对碳排放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且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93、0.406、0.316。能源价格(LNPRICE)则与碳排放负相关。所以根据研究,政府机构通过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可以达到对地区碳排放量的影响。
结论和建议
在各地区都开始试水碳交易的形式下,对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客观的分析我们进行碳减排的方式,做到两者之间的最佳权衡。基于以上分析,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有意义的。第一,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地区碳排放量与地区GDP的增长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是GDP的增长不一定伴随碳排放量的增长而增长。对外贸易与地区碳排放量之间也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出口的增多可能会导致地区扩大生产,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碳减排,那么一个地区碳排放量会因此而增加。第二,产业结构与地区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密切的,因为第二产业中工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工业是地区碳排量中一个较为主要的来源。例如广东省的GDP是最高的,但是它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值相对不是最高的,广东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占总GDP中一个比较大的部分,所以相比于山东,它的碳排放量不是最高的。第三,从我国整体情况来看,我国这种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碳排放量差异性明显的情况下,我们国家在碳交易方面应该加大发展力度,可以尝试鼓励省份与省份之间的碳交易。比如广东省与山东省之间进行碳交易,山东省的企业进行碳减排,再与广东省的企业进行买卖,这样既达到了山东的碳减排也达到了GDP的上升,同样对广东省的企业来说,也不必缩小生产规模。第四,我们国家也应该进行更多技术上投入研发力度,对碳减排技术提供更多的支持,这样企业才有动力去进行碳减排,而地区和国家也能做到既减碳又不损害经济的发展。
本文作者:雷玉桃杨娟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地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它的开发强度日益增强,不少地区已呈现资源枯竭和生境退化的趋势,难以再承受下去来满足人类的要求,因此,实施生态发展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1-3]。众多的国际生态公约就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它们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安排和限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以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这些被称为是法律旗帜的各种公约都不是单纯由法学家们单独完成的,必需要广泛征询涉及自然保护的专业人士的意见,总结自然保护第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们以及生产战线上广大公众的经验教训,才可能制定这些涉及全社会利益的许多规定。本文就拟简要地探讨一下它们的意义和作用,以期我国能完善和健全有关自然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律体系,来适应已踏入生态发展文明时代门槛的迫切要求。
1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既是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它是对自然界生态平衡基本规律的一个简明科学概括,也是衡量生态发展是否合乎客观规律的主要尺码。一个区域保持得是否完整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以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是否合理来决定。因此,它的保护对象是全方位的,要从物种及其遗传资源、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各个方面着手。这个公约不仅阐述了防止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问题,也强调要关注人类发展的目标和策略。它提出要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持续利用和利益公平分享三者密切结合来考虑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实践证明,缺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工作就难以持续下去。它要求各缔约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要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作出全面的安排。“公约”经过多年的讨论和多次的修改,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签署,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这说明世界人民终于认识了由于人类本身的管理失误所造成的地球生境退化、资源枯竭所带来的灾难,决心采取共同行动制定有约束力的并起综合作用的国际公约。现在,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成为各个国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可以看出,”公约并不是一纸空文,但与其说是一次性产物,不如把它看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许多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1.如何做好野生物种种群和被传统农业与本地人民广泛应用的物种及其变异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问题,2.发达国家如何落实支援发展中国家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责任;3.如何通过技术转让和交流实施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战略;4.生物资源利用者如何落实酬报各地从事保护工作者和提供传统利用知识人们的责任。这些问题虽经多次讨论,但不易取得协议。
我国于1993年1月7日作为第7个国家正式批准加入“公约”,由环境保护部牵头组成国家履约协调组,统一规划各项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可见国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和认真态度。许多学术单位建立了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研究机构来规划研究和宣教事宜;还出现了非政府组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会”,它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公众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工作。10多年来完成了大量工作,除了按“公约”规定完成必需做的基本项目,例如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外,还出版了系列丛书和许多研究报告。建立了许多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实体。主要经验有下列三点:1.保护和发展必需密切结合,利益公平分享是关键;2.统一协调分散管理的方针是正确的,但需要进一步完善;3.基础性和综合性研究不断加强,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在201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期间,国家颁布了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2011-2030),”明确今后20年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将之看为是维护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保障的大事。因为,当前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并未解决,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状态一时难以解除。它要求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基本体系,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国家和地方计划;开展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评估、监测、人才培训和能力建设,加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例如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和种质基因库的建设和完善,把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重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外来入侵物种的蔓延和完善,完善群众参与和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工作[4-8]。
2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是关于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跨境转移的一个协议,它旨在充分确保它们的转移、处理和使用。它的文本由生物多样性缔约国会议来讨论和确定,已有100个以上缔约国批准,于2003年9月11日正式生效。所以,可以说,它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一个议定书。文本中详细论述了安全转移、处理和使用凭借现在生物技术所获得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的保护措施,同时顾及对人类健康所构成的风险。这意味着,已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从一个国家跨境转移必需符合议定书的规定,出口者必需提供充足资料使进口者能做出知情决定,确保所有货运有议定书要求的文件记录,即使进口者不是缔约国也要按议定书要求办理。我国于2005年4月27日批准了议定书,显示我国在执行国际条约和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承诺,并大大增强该议定书的份量。同时,制定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对国家生物安全管理政策体系、法规体系、转基因活有机体及其产品风险评估和管理技术准则、生物安全管理国家能力建设作了具体规定和说明。
3拉姆萨尔湿地公约
湿地是指内陆和海岸地带水深6m以下的水域、沼泽和草甸地带。这些地区是调节水分循环、维护水禽和水生生物生存的重要栖息地,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大片湿地被改变为农地、养殖场甚至城镇,导致许多物种消失,常出现一雨便成灾的可怕事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此,原亚洲湿地局、国际水禽与湿地研究局、美洲湿地局三个湿地组织合并为湿地国际,并在湿地公约的制定和技术支持中发挥了中坚作用,大大促进世界范围主要地区湿地和湿地物种现状的评估和研究,加强与政府和当地社区的合作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湿地公约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订,所以常称为拉姆萨尔湿地公约。它通过传播信息资料、提高公众意识、开展培训活动和在各地建立湿地管理项目、支持和促进区域和各国湿地保护和湿地资源持续利用和行动计划的制定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国凡是在生态学、生物学、湖沼学和水文学上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都可申请加入湿地公约所建立的国际湿地名录,加入国际湿地名录的湿地应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物种和栖息地的管理,管理好者可得到相应的奖励;反之会受到批评。中国加入湿地公约会后,认真履行缔约国的义务和责任,为了适应湿地保护形势发展的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投入湿地保护,1994年9月由林业部牵头联合17个部委制定一个广泛参与、切实可行、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确定了中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目标、内容、优先领域和项目,使之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以确保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进一步推动中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许多科教部门建立了湿地研究中心,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出版了众多的专著和研究论文和报告[10]。迄今,我国已有37个湿地保护区分五批加入了国际湿地名录,并开展大量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工作。#p#分页标题#e#
4世界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是指具有世界价值的独一元二的自然和文化区域以及许多非物质的文化和精神遗产,是各个国家精华中的精华。作为具有世界价值的自然和文化区域可从以下列几点来判断:(1)表征地球进化历史的主要阶段的典型代表或独特的地理景观类型;(2)表征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断进化的生态过程或生物进化和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典型事例和杰出的代表;(3)具有极为特殊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的区域;(4)具有世界价值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或众多受威胁物种的栖息地。符合四个标准之一的区域可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三类)。世界遗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拉姆萨尔湿地公约三者被认为是国际保护生境(栖息地)的三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制定,1978年正式生效。这说明大多数国家都认识到有责任来保护那些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和文化区域,把它们看为是人类遗产的一部分。这是第一个认可和保护文化景点的国际法律条约,它把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和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拓宽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相互关系的思维,并制定协同计划来保护它们[11-14]。
随着我国经济多年的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并深深体会到自然与现代化共存、经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保护共存的伟大目标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样,加入和认真实施世界遗产公约,建立比较完善的世界遗产地系统,就成为政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许多省市建立了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促进自然保护、文化组织和文物系统各方面的专家认真考虑,提出具体的计划和方案。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自然遗产地8处、文化遗产地25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处,还有文化景观3处,总共40处。现在打算申报的区域还有100多处,估计每年只有自然和文化遗产各1处获得批准。但是,人们已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是为申报而申报,而是决心通过完善管理,争取支持,使之更加壮大,以适应社会、文化、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那时申报将是水到渠成之事。主管自然和文化遗产工作的分别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
值得指出的是,有悠久历史的全球农业系统,是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既有自然的成分,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在发掘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时,却忽略了这个方面,以致传统的农业耕作制度及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优良品种的基因多样性在现代化过程中大量流失。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及时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2003年建立了“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心”,旨在开展全球重要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以期建立一个全球共识的持续发展的动态系统,弥补了不足之处。我国浙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全球第一批五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其实,我国还有许多项目符合其标准,需要大力发掘、继承和发扬[15-18]。
5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持续利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注意保护,不允许任何利用是不科学的,必然是行不通的;当然,过度的利用,不注意保护必然导致破坏。这个公约的目的就在于监测商业开发的主要物种,对一些已陷入受威胁状态的物种,通过贸易限制达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要求。这个公约1973年3月于美国华盛顿签订,1975年7月正式生效。它把控制贸易的物种划分为三类作为其附录,附录1是指那些受到和可能受到贸易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物种。这些物种的对外贸易必需获得出口国科研机构认可,管理机构发放出口许可证,进口国也确认是如此才能进行;进口国将之再出口也照此办理。附录2是指那些目前虽未濒临灭绝,但如对其贸易不严加管理,以防止不利其生存的利用,就可以变成有灭绝危险的物种。这些物种也必需得到出口国家科研机构的认可,管理机构发放出口许可证才能进行出口贸易。附录3是任何一个缔约国认为属其管辖范围内应进行控制开发利用,而需要其它缔约国合作管理贸易的那些物种;它们的出口贸易同样需要出口国管理机构发放出口许可证才能进行。前两类物种需经全体缔约国大会讨论通过,后一类物种只需各缔约国自己认定,报公约秘书处备案即可。附录中所列的物种是重点管理对象,但它们的地位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要随其种群传播和消长而有所调整,所以需要对它们进行长期的研究和监测。这样,每一个缔约国都要建立专门的科学委员会和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来负责专司其事。前者负责研究确认各个种的基本情况,提出处理的意见;后者即专司具体管理业务,发放出口许可证。可以看出,这个公约不是要禁止野生动植物包括濒危物种及其衍生物的贸易,而是制定各种措施保证可持续贸易,不引起它们走向灭绝;目前,它已建立一个世界性的控制野生濒危物种及其衍生物的国际贸易系统,为物种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0年12月25日,我国提交参加“公约”的交存书,1981年4月“公约”对我国正式生效,1982年正式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办公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种科学委员会”,分别挂靠在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内,开展有效的研究和管理,成果垒垒。看来,大力培养熟悉“公约”的科研和管理人员,进一步弄清和宣传“公约”各条款的实质内容,加强对濒危野生物种的研究,提供其消长规律和具体情况,监测贸易现状,编制控制贸易的物种名录及其识别手册和图谱,制定合理开发利用的指标,提高进出口管理水平,防止过度开拓而造成物种灭绝应是一项长期的任务[19-20]。
6迁徙物种公约
物种的生存和分布不受边界的限制,特别是迁徙物种的生活周期可能遍历多个国家,但各国的保护和管理水平不尽相同,难免会遭受猎杀,因此必需通过国家政府间的共同努力来加以保护,既要保护物种本身,也要保护其栖息地。保护区在这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个公约于1979年签订,1983年正式生效,100多个国家参与并共同关注这些独特物种种群的保护,效果明显。我国签署这个公约以后,许多保护区承担了这些迁徙物种的保护,无论在科研监测和合理利用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山东长岛保护区累计环志各种候鸟128种21万多只,其中猛禽22种6万多只,占全国猛禽环志总量80%以上;回收国内外环志鸟231只,最长回收为8年,为鸟类迁徙规律与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成绩明显[21]。由于“公约”所关注的物种独特,没有任何公约能代替其作用,实际上,它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必要的补充和起具体的辅助作用。#p#分页标题#e#
7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这个公约是全球许多国家的政府为解决地球气候潜在变化可能引起的众多问题而联手进行的一项努力。它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于集体执行“公约”所制定的各项规定。它于1992年5月9日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获得通过,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我国于1993年1月批准了这个公约,是最早的10个缔约方之一。“公约”要求所有缔约方在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注意减少和防止人为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开展技术转让等各种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增强所有温室气体的吸收汇和储存库,例如不同类型的保护区等;在适应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制定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综合农业的发展、关注受干旱、荒漠化和洪涝影响地区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在可行的范围内,将气候变化纳入相应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政策和行动,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尽可能降低气候变化对经济、公共健康和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在京都议定书中为发达国家规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量化减排指标,使其CO2、CH4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排至少5%;同时,确定了“共同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贸易“三种境外减排的灵活机制,使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境外取得减排限排的抵消额,从而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限排目标,缓解其国内减排限排压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是其义务的核心内容,要求采用由缔约方大会制定的可比方法编制人为引起的各种温室气体的源排放和汇清除的国家清单,发达国家必须为其提供相应的资金。但是,要真正的具体落实十分困难,许多会议都是在讨论这些问题的具体化,但都不能取得共识,需要更耐心地通过深入分拆,实事求是协调和合作共事地去解决。可以看出,制定减排限排温室气体目标是一个重要方面,而确定不同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人工营造的方法来固碳的目标也是不能忽略的,两者是相互相成的[22]。
8防治荒漠化公约
关键词:国际收支;现状;对策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运输是导致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亿美元,支出343.69亿美元,逆差133.54亿美元,与2005年运输逆差63.32亿美元相比,同比扩大70.22亿美元。
从2003年到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几年里,“双顺差”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的“惯例”。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增长21%;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6亿美元,增长142%;净流出74亿美元,增长17%。“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1992年以来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但
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二)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三、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进口缺乏中国真正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仅仅把我国作为制造业基地,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在发达国家国内。因此,我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0).
2、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温室气体排放;低碳;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 Q148: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4-0072-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4.014
中国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最为迅速的国家,2001-2006年间中国的碳排放增长了近两倍。城市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人均能耗是农村地区的3.5倍,超过75%的温室气体从城市产生[1]。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开展城市温室气体减排研究十分迫切。
系统动力学模型作为一种综合的仿真模型,适用于模拟能源部门间的供给与消费关系,并实现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环境排放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因果影响,在对能源供应和需求技术详细表述的基础上,通过外生的情景假设驱动,有效协调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间的复杂动态反馈问题。因此,系统动力学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国家、区域或城市以及行业等多尺度下能源消费、供需调控、产业结构调整、温室气体排放与管理的综合研究中。
国家层面:李明玉[2]和宋世涛等[3]都对国家尺度能源供给与消费的供需关系进行了系统动力学建模的综述与分析,就影响国家能源供需关系的子系统结构和过程模拟进行阐述。朱勤等[4]建立分析人口-消费-碳排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对人口发展、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及碳排放进行动态仿真,定量考察未来人口发展与居民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量化人口发展与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合理碳排放空间。秦钟[5]等人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GDP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总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消费量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能源需求和CO2排放量进行预测。Guan等人[6]在结合生产、生活、碳捕捉与封存和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模拟不同政策和技术条件下中国未来20年CO2排放的变化趋势,并提出大力发展碳捕捉与碳封存技术是未来减排的最有效方式。
区域城市层面:Li和Huang等人[7-9]构建了能源规划利用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系统模型,以反映不确定条件下能源可持续利用与碳减排程度的综合实现效果,并将该模型应用到加拿大Waterloo市的能源管理与决策分析中。周宾等[10]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甘南藏族自治州区域累积碳足迹模型并仿真,研究区域的累积碳足迹演替情况。由此可见,系统动力学为研究能源经济系统内CO2排放的动态模拟仿真,提供了科学可行的分析工具。李玮和杨钢[11]以能源富集区中国山西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能源消费系统的区域子系统协调发展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调控得出该省能源消费科学发展的最佳方案。吴建新[12]提出独立区域净碳排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简洁综合的系统结构和数据需求综合估算碳排放量,并在天津滨海新区的案例研究中得到与事实比较贴近的仿真结果。
部门行业层面:Stepp等人[13]评估美国交通部门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成效,在考虑政策行动的直接反馈以外,也兼顾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间接影响。Anand等人[14]开发了印度水泥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综合考虑了人口稳定增长、公寓节能和水泥生产工艺结构管理的政策选择对CO2减排影响。此外,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还在废弃物处置、畜牧林业、工业等多个部门的CO2排放核算中得到应用[15-21]。
由此可以看出,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是综合研究复杂能源供需系统关系,模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有效手段,能够为科学、合理的预测与保障能源供给、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参考依据,对实现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系统动力学研究在城市和行业双重层面的考虑下,目前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对城市的能源消费与排放只有通过多行业完整的解析过程才能达到完整与接近现实,这也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本文选择重庆作为案例城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地处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相比,在重庆这类老工业基地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实现模式对于广大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而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对城市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定量核算,制定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掌握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的基础。本研究通过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城市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因素和温室气体排放间的响应关系进行梳理与动态模拟,并预测重庆市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趋势,从而对未来重庆市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建设进行情景分析和评价,最终提出相应减排依据和政策措施。
1 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模型构建
1.1 模型边界与建模目的
本研究将温室气体排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边界确定为重庆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综合考虑包括重庆市行政区域内部的能源消费(不包括火力发电导致的氧化亚氮的排放)、工业部门非能源消费、农牧业过程、废弃物处置过程、碳汇等过程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子系统及其内部变量对能源消费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根据重庆历史统计数据和未来发展目标、规划确定模型参数,并采用STELLA软件进行如下仿真:①模拟重庆市2011-2020年间温室气体排放系统主要变量动态变化趋势;②调控模型决策变量并进行模拟,了解不同政策情景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2 模型系统结构分析
将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系统分为能源供给、能源消费、温室气体排放、经济、人口、碳汇六个子系统。这六个子系统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因果反馈关系。各子系统影响关系见图1所示。
图1 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各子系统结构关系图
Fig.1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subsystem of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in Chongqing City
由图1可以看出能源供应子系统和能源需求子系统是模型的两大主体,CO2的排放量主要取决于能源数量和使用的能源类型。各经济部门中,普遍使用的一次能源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电作为二次能源来源于燃煤热电站、水电站、核电站等。不同类型的电站生产相同电能时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不同,因此模型把电能供应纳入研究范围。能源需求主要来自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和家庭生活。该模型重点预测经济部门和人口规模的发展情况。
1.3 模型因果关系分析
在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边界之内,着重分析对能源系统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包括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子系统,如生活能源消费、一产能源消费、工业能源消费、建筑业能源消费和三产能源消费,并对各个子系统内部及相互影响要素和联系进行分析。将温室气体排放系统各个子系统中的关键要素都包含在边界之内,相互之间发生作用,形成复杂关系网;利用反馈组成闭合回路,通过正负反馈关系来反映不同信息与动作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22]。另外,本研究还将经济计量学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奥肯定律悖论和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融入到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中,以提高系统动力学模型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精确性和可信度。
模型中主要反馈关系环和因果关系总结如下(带有“+”号的箭头表示正反馈关系,带有“-”号的箭头表示负反馈关系):
反馈关系环:
1)能源消费一+GDP总量一+人均GDP一+生活水平一+人均生活能源消费一+能源消费
2)能源消费一+GDP总量一+工业GDP一+工业能源消耗一+能源消费
3)能源消费一+GDP总量一+建筑业GDP一+建筑业能源消耗一+能源消费
4)能源消费一+GDP总量一+第三产业GDP一+第三产业能源消耗一+能源消费
5)能源消费一+GDP总量一+固定资产投资一+资本存量一+GDP总量一+能源消费
6)能源消费一+GDP总量一-就业率一+就业人口一+GDP总量能源消费
因果关系:
1)常住人口一+就业人数一+GDP一+能源消费一+温室气体排放
2)常住人口一+固体废弃物一+温室气体排放
3)常住人口一+废水一+温室气体排放
4)建筑行业GDP一+建筑面积一+水泥消费一+温室气体排放
5)工业GDP一+工业固体废弃物一+温室气体排放
6)工业GDP一+工业废水一+温室气体排放
1.4 模型参数及方程确定
本模型的模拟时间段为2011-2020,模拟时间步长为1年。参数确定过程中所需要的历史数据主要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年鉴1998-2009》、《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8-2009》、《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8-2009》等资料[23-26],部分模拟参数主要依据重庆市相关规划如《重庆市“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成果汇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重庆森林工程总体规划》[27-29]等。
系统动力学模型中参数类型主要包括初始值、速率值、常数值、表函数、辅助变量值5种类型。不同类型参数及方程,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确定:
(1)经验公式法。对于GDP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已有很多研究,得到一些经验公式值得借鉴。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了道格拉斯经验生产函数,资本永续盘存,奥肯定律悖论三个经济学观点。
(2)回归分析法。对存在较大相关性的变量间的方程,借助SPSS软件,采用数学最小二乘法统计方法进行二元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历史数据之间的相互规律,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和显著性检验,进行回归分析确定回归方程。如第一产业GDP比例与城市化率关系、水泥消费量与建筑业GDP关系、人均生活能源消费与人均GDP关系等。
(3)多年算术平均值。模型中不宜采用回归分析来拟合的参数,可以采用长时间数列的历史数据的算术或几何平均值来表示参数的平均水平,规避使用数学方程牵强拟合而出现不合理的数据偏差;
(4)表函数法。模型中有些变量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不能代数组合得到,而表函数作为系统动力学建模的一个重要工具,具有方便操作、易于运用等优点[30],可以处理不能通过回归分析等数学方法来确定参数的情况,实现对参数变化的精确描述。如减少林地面积、万元建筑业GDP能耗、万元工业GDP固废生产量等。
(5)参考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确定参数。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等数据。
1.5 模型有效性检验
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后,需要对该模型进行检验以判断模型和实际系统的符合程度,以保证模型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常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方法包括直观与运行检验、历史检验和灵敏度分析。
本研究在模型正常运行的基础上,选择2006-2008年重庆的历史数据和模拟数据进行历史检验。检验的变量包括常住人口、GDP、能源消费总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共四个重要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4个变量各年份的模拟值与历史值均基本吻合,相对误差
表1 模型有效性检验结果
Tab.1 Validity test results of model
源消费量、废弃物处置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农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碳汇,温室气体排放量;16个参数分别为:自然增长率、机械变化率、城市化率、固定资产投资率、工业产值比例、建筑业产值比例、万元一产能耗、万元工业GDP能耗、万元建筑业能耗、万元三产能耗、煤炭比例、天然气比例、石油比例、电力比例和新造林面积。每个参数年取值变化10%,考察其对8个输出变量的影响。8个灵敏度值的均值可代表某一特定输出变量对某一特定参数的灵敏度;通过灵敏度分析计算出8个变量对某个特定参数的平均灵敏度(见图2)。
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率、工业产值比例、万元工业能耗的灵敏度较高,分别为15.5%、12.6和14.7%,大于10%,说明这三个参数为系统的关键因素。另外,煤炭比例、新造林面积的灵敏度大于5%,其他参数灵敏度较低,说明系统对大多数参数变化是不敏感的。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强壮型,能够用于对实际系统的模拟。
图2 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参数灵敏性分析
Fig.2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dynamic model in Chongqing City
注:1:自然增长率;2:机械变化率;3:城市化率;4:固定资产投资率;5:工业产值比例;6:建筑业产值比例;7:万元一产能耗;8:万元工业GDP能耗;9:万元建筑业能耗;10:万元三产能耗;11:煤炭比例;12:天然气比例;13:石油比例;14:电力比例;15:新造林面积。
2 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测
重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与经济发展、能源需求、能源结构、碳汇能力等有关。因此,本研究中对经济发展考虑了由于投资率不同带来的高、中、低三种发展情景,并在此基础上设置节能情景和低碳情景,分别考虑节能水平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改善、碳汇能力增强对未来重庆温室气体排放变化趋势的影响。
2.1 节能情景设置
节能情景的设置主要考虑经济发展和单位GDP能耗水平降低两方面。
2.1.1 经济发展
为了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相应维持在较高水平。本研究考虑不同的投资率和城市化带来的高、中、低三种经济发展速度及其对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2.1.2 单位GDP能耗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将发展产值达1.2万亿元的七大新兴产业,并将发展低碳经济列入规划,确保“十二五”末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16%。将重庆2008年各产业单位产值能耗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发现,重庆一产、工业、建筑业能耗水平均有较大节能潜力和空间(见表2)。三产能耗水平已处于国内较好水平[28]。因此本研究中,假设“十二五”期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效率的提高,重庆每年单位产值能耗下降3.2%,三产能耗水平保持现状不变。
表2 2008年各地区万元产值能耗(1997年不变价)
Tab.2 Energy consumption per 104 Yuan output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2008 (Constant Prices of 1997)
2.2 低碳情景设置
在节能情景的基础上,本研究考虑能源结构、清洁能源、碳汇能力三方面的影响,构造重庆低碳情景。
2.2.1 能源结构
(1)煤炭供应能力预测。
重庆市在“十二五”期间年产煤维持在4 000万t左右,若重庆能源消费结构仍维持目前比例,则2011年其缺口为672万t,到2015年为1 999万t。因此重庆未来的发展,应该减少对煤炭的需求,保障煤炭能源供应安全。
(2)电力供应能力预测。
2010年全市装机容量将达到1 200万kW,2012年将达到1 600万kW,2015年将力争达到2 200万kW。另外,2012年电量缺口120亿kWh,2015年电量缺口180亿kWh。重庆市在“十二五”期间地方电源供电将可以满足全市约81%的电量需求,其余电量缺口可从外部购入。
(3)油料及天然气供需能力预测。
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重庆市不出产石油,所需成品油全部靠外部调入。重庆市是天然气主产区,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是中国天然气配额是全国统一分配和调度,因此本研究中天然气消费比例缓慢上升,2015年结构比例达到15%。为保证天然气替代工程顺利推行和优化重庆能源结构,重庆市应向国家争取川气东送项目在重庆的留存份额。“十二五”期末重庆市能源消费品种结构变化见表3。
表3 “十二五”末重庆市能源消费品种结构变化百分比
Tab.3 Change percentage of energy consumption construction
in
Chongqing city by the end of “twelfth fiveyear”
2.2.2 低碳能源
本研究中的低碳能源主要是指相对于传统能源,温室气体排放较少或者不排放的能源。重庆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将以水电、太阳能等为主,对风力发电给予扶植政策和导向。水电方面:重庆市境内主要有长江、乌江、嘉陵江、涪江等河流及其支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 298万kW,理论年发电量2 013亿kWh。单机装机容量500 kW及以上的技术可开
发电站共有420座,总装机容量982万kW,年发电量446亿kWh;太阳能发电方面:重庆市正加大太阳能使用的普及程度,进一步增强光伏发电产业在重庆的竞争力和产业规模,以实现2015年、2020年重庆市太阳能利用可分别替代当年总耗电量的2%、3%;风电方面:重庆属于风能资源较贫乏地区,但一些山口、河谷地区,特别是盆地边沿的东北部山区风能资源较丰富。根据重庆市气象台站10米高度测风资料统计,重庆市风能总储量2 250万kW,可技术开发的风能在10-50万kW左右。
2.2.3 碳汇
(1)森林碳汇。
根据重庆市森林工程规划[13],2012年新造林1 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2017年新增森林面积1 5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
(2)碳捕捉和封存。
CO2捕集与地质封存(CCS)技术比较适合于像火电、钢铁、水泥等大型工业CO2固定集中排放源,也可应用于大规模产生低碳或无碳的非电力和运输行业及分散的小规模企业。目前,重庆将CCS技术研发纳入“十二五”科技规划,对企业和科研单位CCS技术提供持续的支持,并协助争取国家、欧盟的技术和资金支持。2015年前,对合川双槐电厂关键设备和吸收剂性能进行改进,降低运行能耗和捕集成本,扩大烟气捕捉总量,做好碳捕捉技术推广的前期工作。2020年前,选择水泥厂、常规火电厂以及钢铁、合成氨、烧碱等高耗能工业作为试点行业,应用CO2捕获装置并给予经济和政策支持。因此,本研究中假设2015年重庆碳捕捉和封存能力为2万 t,2020年增加到10万 t。
3 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预测结果分析
按照节能情景,本研究确定不同固定资产投资率和能耗强度下重庆市常住人口、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能源需求总量、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3.1 常住人口
按照重庆“十二五”规划,重庆常住人口增长较快(见图3),主要是因为重庆外出打工人口回家就业或创业,导致常住人口比例的增加。
图3 重庆市常住人口情况
Fig.3 Predicted permanent resident population in Chongqing City
3.2 地区生产总值GDP
图4表示了不同情景假设条件下GDP预测值。可以看出GDP(1997年不变价)总量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由模型可知,对GDP影响最大的变量是资本存量。由于重庆目前的资本积累比例非常高,与此对应,“十二五”GDP增
图4 重庆市节能情景经济发展情况(1997年不变价)
Fig.4 Predic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energy saving scenario in Chongqing City
长率保持15%-12%的高速水平。自“十二五”末起,考虑重庆投资率降低的实际情况,GDP增长率也对应略有下降,不同情景减缓速度不一致。
3.3 重庆能源消费
如图5所示,2011-2020年重庆市能源消费呈现出上升趋势。在经济上较有可能实现的中情景
下,节能情景下,能源需求逐年增加,2020年达到13 419万吨标煤,是2008年能源消费总量的2.7倍。
图5 重庆市能源消费预测
Fig.5 Predicte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ongqing City
3.4 温室气体排放
图6、7分别显示了节能情景和低碳情景下,2011-2020年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量。在经济上较有可能实现的中情景下,节能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增加,2020年达到36 482.92万 tCO2,是2008年的2.6倍;低碳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增加,2020年达到34 552.55万 tCO2,是2008年的2.5倍。
图6 重庆市节能情景温室气体排放预测
Fig. 6 Predicted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under
energy saving scenario in Chongqing City
在经济上较有可能实现的中情景下,对比节能情景和低碳情景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见图8),温室气体减排强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20年,节能情景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2.053 tCO2/万元,比2005年下降43%;低碳情景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1.944 tCO2/万元,是节能情景的947%,比2005年下降46%。因此,产业能耗水平降低,即节能情景,是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途径。
图7 重庆市低碳情景温室气体排放预测
Fig.7 Predicted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under lowcarbon scenario in Chongqing City
图8 重庆市中速经济下节能情景与低碳情景碳排强度对比
Fig.8 Comparison of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intensity between energy saving scenario and
lowcarbon scenario with intermediate
speed economy
4 结论与对策
本研究综合考虑包括重庆市行政区域内部的能源消费(不包括火力发电导致的氧化亚氮的排放)、工业部门非能源消费、农牧业过程、废弃物处置过程、碳汇等过程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子系统及其内部变量对能源消费产生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依据所建立的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对重庆市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2011-2020年节能情景和低碳情景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模拟预测。
模拟结果表明,中速经济下,2020年,节能情景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2.053 tCO2/万元,比2005年下降43%;低碳情景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1944 tCO2/万元,是节能情景的94.7%,比2005年下降46%。产业能耗水平降低,即节能情景,是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途径。重庆必须以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为首要任务,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节能减排工作,优化能源结构,积极推进森林工程建设,按照低碳情景发展,才能保证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在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评价和预测基础上,提出以下重庆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经济结构优化。优化第二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发展。限期淘汰达不到节能基本要求的火电、钢铁、水泥、化工、氧化铝、煤矿六大高耗能产业的落后产能和高能耗生产设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限制“高碳”行业发展制定行业碳排放强度准入的标准,逐步实行更加严格的产业政策,控制高能能耗、高污染项目审批和建设。(2)能源结构调整。一方面,结合重庆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天然气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有序发展水电,扶持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大力减少碳排放。因地制宜利用可再生能源,集约开发和帮扶区域太阳能、风能和地热的发展。
(3)积极增加碳汇。在稳定现有森林覆盖率的同时,对有提升潜力的区域进一步通过造林和再造林稳步提升森林碳汇的质量和效果;建立健全重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林地的占有、开发、使用和消费,制定合理的生态和经济补偿措施和实施标准;大力发展CCS技术,支持引进先进CCS技术,加大推广执行力度,逐步由试点企业向重点行业推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戴亦欣.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2-17. [Dai Yixin. The Necessity and Governance Model of Developing Low Carbon City in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19 (3): 12-17.]
[2]李明玉. 能源供给与能源消费的系统动力学模型[D]. 沈阳:东北大学,2009. [Li Mingyu. The System Dynamics Model for Energy Suppl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D]. Shenya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2009.]
[3]宋世涛,魏一鸣,范英. 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2):42-48. [Song Shitao, Wei Yiming, Fan Ying. Study on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A review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 14(2): 42-48.]
[4]朱勤,彭希哲,傅雪. 我国未来人口发展与碳排放变动的模拟分析[J]. 人口与发展,2011,17(2):2-15. [Zhu Qin, Peng Xizhe, Fu Xue. Simulated Analysis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Carbon Emission in Future China[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1, 17(2): 2-15.]
[5]秦钟,章家恩,骆世明,等. 我国能源消费与CO2排放的系统动力学预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1043-1047. [Qin Zhong, Zhang Jiaen, Luo Shiming, et al. Predic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by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08, 16(4): 1043-1047.]
[6]Guan D, Hubacek K, Weber C L, et al. The Drivers of Chinese CO2 Emissions from1980 to 2030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8, 18:626-634.
[7]Lin Q G, Huang G H. A Dynamic Inexact Energy Systems Planning Model for Supporting Greenhousegas Emission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Under UncertaintyA Case Study for the City of Waterloo, Canada [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9, 13: 1836-1853.
[8]Li G C, Huang G H, Lin Q G, et al. Development of a GHGmitigation Oriented Inexact Dynamic Model for Regional Energy System Management [J]. Energy,2011, In Press.
[9]Li Y P, Huang G H, Chen X. Planning Regional Energy System in Association with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under Uncertainty [J]. Applied Energy,2008, 88, 599-611.
[10]周宾,陈兴鹏,王元亮. 区域累积碳足迹测度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实验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3):37-41. [Zhou Bin, Chen Xingpeng, Wang Yuanliang. Regional Cumulative Carbon Footprint Measure System Dynamic Model and Simulating Experiment: The Case of Gannan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z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 (23): 37-41.]
[11]李玮,杨钢.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山西省能源消费可持续发展研究[J]. 资源科学,2010, 32(10):1871-1877. [Li Wei, Yang Gang. A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Shanxi Province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J]. Resources Science, 2010, 32(10): 1871-1877.]
[12]吴建新. 区域净碳排放量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研究[J]. 科技与管理,2011,13(1):66-68. [Wu Jianxin. Study of the System Dynamic Model of Regional Net Carbon Emission [J]. 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1, 13(1):66-68.]
[13]Stepp M D, Winebrake J J, Hawker J S, et al.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Policies and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The Role of Feedback Effects on Policy Effectiveness [J]. Energy Policy, 2009, 37 (7): 2774-2787.
[14]Anand S, Vrat P, Dahiya R P. Application of 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for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of CO2 Emissions from the Cement Industry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6, 79: 383-398.
[15]Lu H W, Huang G H, He L, et al. An Inexact Dynamic Optimization Model for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Association with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Control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9,90: 396-409.
[16]Gamett T. Livestockrelat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mpacts and Options for Policy Maker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2009, 12: 491-503.
[17]Moore J L, Howden S M, McKeon G M, et al. The Dynamics of Grazed Woodlands in Southwest Queensland, Australia and Their Effect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J]. 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2001, 27: 147-153.
[18]王向华,朱晓东,程炜,等. 不同政策调控下的水泥行业CO2排放模拟与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2007,27(6):851-856. [Wang Xianghua, Zhu Xiaodong, Cheng Wei, et al. Simulation and Scenario Analysis for CO2 Discharge from the Cement Industry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Policy Control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7, 27(6):851-856.]
[19]张荣荣.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业行业碳足迹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2010. [Zhang Rongrong. Research on Industrial Carbon Footprint Based on System Dynamic [D]. Wuxi: Jiangnan University. 2010.]
[20]佟贺丰,崔源声,屈慰双,等.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水泥行业CO2排放情景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0,(3):40-50. [Tong Hefeng, Cui Yuansheng, Qu Weishuang, et al. System Dynamic Scenarios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s of Chinas Cement Industry [J]. China Soft Science,2010, (3): 40-50.]
[21]车卫红. 我国工业碳源和能源碳源排碳量估算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Che Weihong. Study on Estim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from Industry Carbon Source and Energy Carbon Source of China [D].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10.]
[22]王其藩. 系统动力学[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Wang Qifan. System Dynamics [M]. Shangha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Press, 2009.]
[23]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摘要-2008[S].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Abstract-2008[S]. Beijing: China Statistical Press, 2008.]
[24]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 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2002[S].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National Bureau of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Chinese Area Inputoutput Table 2002[S]. Beijing: China Statistical Press, 2002.]
[2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S].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National Bureau of Rural Social Economic Investigation Department. Rural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S]. Beijing: China Statistical Press, 2010.]
[26]重庆统计局. 重庆统计年鉴, 1998-2009[S]. cqtj.省略/tjnj/index.htm. [Chongqing Statistical Bureau. Chongqing Statistical Yearbook, 1998-2009[S]. cqtj.省略/tjnj/index.htm.]
[27]重庆市林业局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森林工程总体规划[R].2008. [Chongqing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Forest Engineering Planning in Chongqing[R].2008.]
[28]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概况[R].2010. cq.省略/cqgk/ [Chongqing Municiple peoples government. Chongqing Profiles[R]. 2010. cq.省略/cqgk/]
[29]重庆市统计局. 重庆市能源消费特征、问题及节能措施研究[R].2008. stats.省略/tjfx/dfxx/t20080806_402497090.htm. [Chongqing Statistical Bureau. Energy Consumption Feature, Problem and Energy Saving Measures in Chongqing [R]. 2008. stats.省略/tjfx/dfxx/t20080806_402497090.htm.]
[30]贾仁安,胡玲,丁荣华,等. SD简化流率基本入树模型及其应用[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10):137-144. [Jia Renan, Hu Ling, Ding Ronghua, et al. SD Simplified Rate Variable Fundamental Intree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2001, (10): 137-144.]
System Dynamics of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in Chongqing City
CHEN Bin JU Liping DAI Jing
(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在校学生为1095人(其中女生是498人,住校生687人,外乡镇学生22人),19个教学班,教职工45人(其中班子成员5人,请产假3人),师生比例是26/1。
二、德育工作
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组织机构。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并按计划认真执行;做好德育工作记录。
1、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且把思想品德课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同时还利用其他课程进行德育渗透。
2、还利用各种活动进行“五爱”教育。由于德育工作落实到位,一年来学校未发生一件特大的违纪、违法事故;且校风校貌比以前有明显好转。
三、教学质量
1、本年度我校一如既往地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严格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教学工作,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按教学大纲规定组织好学科和活动的教学教研活动。在教学环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努力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年度我校教学质量在以往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三都南片区八校统一评比中,整体水平居八校前列;今年,在第三、四届三都县南片区八校运动会上,我校分别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和第二名;今年九月,因教育教学质量突出,我校有三名教师、九名学生受到县教育局表彰。
2、在教学上,我校一贯注重学生学习习惯、能力、情感和个性的培养,以素质教育为教学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为此,本年度我校陆续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文体、教研活动,如诗文朗诵比赛、英语朗诵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演讲比赛等等,不仅活跃了校园气氛,丰富了学生生活,而且发掘出一大批特长生,开拓了学生视野,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学生良好的个性。
四、安全工作
我校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位置,尽全力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1、我校为搞好安全工作,健全了安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适当地配备人员,组成强有力的安全领导小组,岗位明确,管理机制严密,安全工作呈良性运行。
2、因学校尚未形成封闭式管理,为确保我校全体师生安全,我校在安全小组的周密安排下,由学校教师轮流值班,实行安全责任到人,通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维护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保障了我校师生的安全,一年来,校内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3、一年来,我校适时结合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了国防、禁毒、拒邪和防火、用电安全等教育,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防患于未然。
4、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我校加强了校舍房屋、用火、用电、食堂和小卖部卫生等的定期检查,保证我校师生用火、用电和食品卫生安全。
五、后勤工作
1、在收费方面学校严格按照国家的“一费制”标准收费,不超收、不多收。为了巩固“两基”成果和学校的“两率”,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贫困学生、独生子女、双女结扎户学生的收费进行减、缓、免、补、助等方式。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又保证了学校的升学率和巩固率。
2、建设方面,置换和添加了二十七台学生电脑、五台办公用电脑,一台速印机,三十二套电脑桌凳,三台打印机,再加上国家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在我校的实施,大大的加快了我校现代化信息教育的步伐。另外,还添置了部分的消防器材,对重要部位安装了防盗门和防盗窗,争取得一万元的资金砌了义教挡头漏堡坎。
3、加强食堂管理。完善了食堂的各种管理制度,定期的对食堂的管理工作、环境卫生、食品卫生进行检查,敦促食堂及食堂工作人员办理好《卫生许可证》、《健康证等》,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后勤服务到位,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
4、劳动卫生方面,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选定专管人员,采取各种各样的奖惩和激励措施,每月进行一次不定期的寝室、教室、清洁区净化美化大检查。由于措施科学,落实到位,学校的环境卫生有了明显的好转,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
六、在的问题
教师缺编严重,教师超负荷工作,精力不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室、寝室紧张,住宿拥挤,存在安全隐患。
资金短缺,许多应该添置的设备无法配备。
关键词:通货膨胀 原因分析 经验与教训
通货膨胀是影响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学界长期以来重点研究的经济现象之一。对于通货膨胀(inflation),经济学界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权威的说法是英国经济学家莱德勒(D. Laidler)和帕金(M.Parkin)提出的,他们认为“同伙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或者从同等意义上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
从2007年以来,我国市场物价呈现上涨的态势。特别是2008年1至7月,CPI同比上涨7.7%,创下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涨幅。通货膨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中的突出矛盾。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
对于通货膨胀的度量,主要有GDP平减指数(又称缩减指数)、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等指标。我国较多的采用CPI来衡量通胀水平。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价格疲软后,2007年以来CPI显著上涨,自7月份突破5%大关后,出现节节攀升的态势,7月至11月CPI分别上涨5.6%、6.5%和6.9%。预计年全年CPI上涨幅度将超过4.5%。
本轮价格总水平上涨最直接的原因是粮食、猪肉、住房和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并且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上涨已逐步传导到下游。在食品的CPI指标体系中,总共包含粮食、肉禽及其制品等16类。食品的这些类别具有 一定的替代性,因此价格上涨相互影响、相互传递,没有明显的高低大小区别。但是,总的来说,猪肉、粮食和食用植物油、肉禽蛋鸡其加工制品价格上涨幅度要高于其他食品价格上涨幅度。
目前,我国出现的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经济特别是投资过快增长等,说明我国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剖析此次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明显、全面通货膨胀的爆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需求上拉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结构性通货膨胀。另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也是一国(地区)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一)热钱流入,致使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1、进入的原因和途径。利差、人民币升值因素以及我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带来的利润诱惑,是海外热钱快速进入的重要原因。2008年7月21日银行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为一美元对6.8271元人民币。以此计算,汇改几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已超过21%。仅套利和套汇就可以让热钱收入超过10%。
2、流入使人民币外汇储备增加,人民币货币投放。人民币目前还不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更不同于美元是世界主要货币,所以短期内外部资金只进不出使得我国只能在外汇市场上净买入美元,外汇储备不断攀升,意味着外汇占款形式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从2003年开始,央行发行央行票据吸收流动资本,随着票据规模发行的增大,意味着对冲成本不断上升,央行对外汇占款并未进行彻底、全部对冲,只对冲60%,所以仍产生过剩的流动性,结果推高了国内物价水平。可以说,国际热钱的加速流入,是我国通货膨胀的最大根源。
(二)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些商品既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的产业关联度强,其价格会导致诸多产品价格上涨。
我国国内粮食价格在2006年10月以来开始走高,这主要与粮食生产成本增加、消费和加工需求增加、国家市场粮价上涨及国家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有直接关系。
国际能源价格上升主要是由国际市场能源价格的上涨、国内需求旺盛等引起的。近几年来国际市场上原油、粮食、铁矿石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成倍上涨。同时我国对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需求大幅增加,对外依存度很高。因此,国内成品油、食用植物油、化肥、钢材等涨价主要是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影响,输入型通胀的特征明显。
三、当前我国治理通货膨胀应有的对策
经济学中存在所谓“有多少目标就应该有多少手段”的说法,即在面临多重目标的情况下,为实现目标,必须使用多重政策手段,而且要掌握好度。因此面临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笔者认为为缓和当前的通胀局面应采取“一揽子”措施。
(一)明确控制通货膨胀的首位目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改革推进和物价稳定三者之间之关系。
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治理通货膨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应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对引起需求扩张和价格上升的改革要积极稳妥地进行;而对于有利于抑制需求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的改革则应加快。
(二)压缩不合理需求和增加有效供给相结合的货币政策。
对于任何通货膨胀而言,货币扩张都是其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样,治理通货膨胀,紧缩的货币政策也是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化表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因此,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膨胀应是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政策,其具体对策就是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一是对引起投资需求膨胀的预算外资金实行严格的控制,确保投资总规模适度增长;二是坚持平衡财政收支,减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压力;三是调整政府支出结构,严格压缩和控制消费性支出比例,削减社会集团购买力,抑制消费需求的膨胀;四是建立、健全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等制度,从再分配环节压缩消费需求的膨胀。
(三)逐步调整外贸政策
国际收支顺差是导致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减少贸易顺差自然成为解决货币供给过度的强有力手段,也即要控制出口,扩大进口,并适时适度地促进人民币升值。
在出口方面,加大出口退税的调整力度,在现行税率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取消出口退税率的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数量,并相应上调资源税。在进口方面,重点是扩大国内短缺资源、原材料和高精尖设备,因此对这类产品的进口关税可作适当下调。
另外,对我国某些外汇管理制度进行适当改革,逐步放松强制结售汇制度,增加企业与居民外汇持有量,降低因国家外汇储备增加而导致的货币发行量
参考文献:
[1]樊彩跃,中长期保持“高增长,低通胀”面临的主要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2007(7)
调好两个结构,活化资金存量
今年,国家实行财政、信贷“双紧”的方针,其目的是减少货币投入,促进原有生产要素的调整及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发展经济的目的。商业部门担负着回笼货币、繁荣市场的任条,其经营如何,对于能否稳定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我们认为,在货币紧缩、投入减少的情况下,支持商业企业、提高效益、保住市场唯一的出路是活化资金存量,调整好两个结构,提高原有资金的使用效能,缓解供求矛盾。
(一)调整好一、二、三类企业的贷款结构
今年初,我们根据上级行制定的分类排队标准,结合1988年我们自己摸索出的“十分制分类排队法”,考虑国家和总行提出的支持序列,对全部商业企业进行了分类排队,并逐企业制定了“增、平、减”计划,使贷款投向投量、保压重点十分明确,为今年的调整工作赢得了主动。到年末,一类企业的贷款比重达65.9%,较年初上升4.7个百分点,二类企业达26.7%,较年初下降2.6个百分点,三类企业达7.4%,较年初下降2.1个百分点。这表明,通过贷款存量移位,贷款结构更加优化。
(二)调整好商业企业资金占用结构
长期以来,由于我市商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致使流动资金使用不当,沉淀资金较多,资金存量表现为三个不合理:一是有问题商品偏多,商品资金占用不合理;二是结算资金占用偏高,全部流动资金内在结构不合理;三是自有资金偏少,占全部流动资金的比重不合理。针对这三个不合理,我们花大气力、下苦功夫致力于现有存量结构的调整,从存量中活化资金,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推行内部银行,向管理要资金
我们在***x年搞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在全部国营商业推行了内部银行,完善了企业流动资金管理机制,减少了流动资金的跑、冒、滴、漏,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聊城市百货大搂在实行内部银行后,资金使用明显减少,而效益则大幅度增长。今年全部流动资金占用比去年增长1.5%,而购、销、利的增幅均在30%以上,资金周转加快27%。据统计,今年以来,通过开展内部银行,商业企业约计节约资金450万元。
2.着力开展清潜,向潜力挖资金
针对商业企业资金占用高、潜力大的问题,我们今年建议市政府召开了三次清潜工作动员大会,组成了各级挖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一系列奖罚政策,在全市掀起了一个人人重挖潜、个个来挖潜的***,变银行一家的“独角戏”为银企政府的大合唱,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商业企业挖潜工作的开展。为配合好企业清欠,我们还在三季度搞了个“清欠三部曲”,派出信贷员28人次,帮助企业分市内、市外、区外三个层次清欠,清回资金317笔,581万元,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赞扬。
3.全力督促企业补资,向消费挤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