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

时间:2024-01-09 14:3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前资本市场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

第1篇

关键词:QFII;资本市场;国际战略

一、QFII机制的概念

概括的讲,QFII机制就是具备规定条件的境外投资者及投资结构机制,具体是指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及投资者,按照资格规定拥有限制性的外汇资金汇入额度,然后可兑换成当地法定货币,在当地金融监管部门严格监管的专用资本账户参与当地金融市场的证券投资业务,同时汇入本金和相关收益遵照特定的外汇管制和管理法规能够兑换成外汇从而汇出当地的一类开放性质的金融市场运作模式。

二、QFII的优点

(一)健全资本市场,提升资源配置率,促进A股市场的完善。我国当前的证券市场发展不够完善,我国A股市场的发展极不科学,个人投资者缺少必要的理性,不正常的上涨或下跌等缺乏理性金融思维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情况下引进和壮大QFII,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理性下的市场异常波动及其他不利因素,促进A股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熟,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从长远影响来看,QFII产生的资金增量对资本市场整体而言比重较低,缺乏对股市足够的推动和刺激作用,但从短期和局部来看,QFII在国际板块的上市、蓝筹股市值的提升、A股H股的平衡发展方面都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加强金融工具创新工作,促进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对我国的资本市场而言,QFII的存在会有效促进国内市场中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开发创新,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增强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此外,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壮大,会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上的人民币持有规模,促进人民币在资本市场上的流动周转,增强我国经济运行的活力。只有实现货币的国际化流动,才能真正提高货币的积极作用,提高本国货币自身的“造血功能”,让国家经济形势更有竞争力。所以,从某一方面可以肯定,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以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为契机,通过QFII的功能运作进行货币兑换,最终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国际化货币标准。

(三)激发资本市场活力,促进金融市场开放性的稳定实现。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格局之一是,上海和香港在具有人民币输出输入功能的同时,分别作为人民币主要的输出和回流港。产生这种格局的历史原因是,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是分步实现的――上海按照国家规划有条件、有步骤的对国际资本实现开放,而香港则是作为我国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过渡环节,在继续实行其开放式金融环境的同时设置一个国内资本市场的缓冲带。这样就会为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开放提供一个相对稳妥的保护功能。在实现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大目标之前,QFII实质上只是起到了过渡和促进的作用,其规模大小不重要,而是作为国内资本市场国际化转变的一个窗口,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国际货币职能的一个渠道,最终增强我国的资本市场活力和经济实力。

三、QFII的风险

(一)加剧金融市场价格波动,扩大市场潜在风险。启动QFII引进境外投资,会对国内资本市场造成冲击。当前,国内资本市场除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等内部要素影响和制约之外,更新增了国际资本和投资等外部因素的影响。1、国际资本市场变动会直接影响境外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和工具组合来改变其在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偏好,从而对国内资本市场的证券价格造成影响;2、境外投资者的存在会客观上加强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的经济关联性,在溢出效应的作用下,当输出国的资本市场发生变化时,这种波动势必会传输到资本输入国,从而导致输入国资本市场的波动和变化;3、国内资本市场的价格变动受境外投资者的整体性投资决策的影响。境外投资者在对自身投资进行管理时,通常会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主观上对投资国家进行分类管理,对同一类型的国家一般采用近似的投资战略。

(二)“噪音交易者”对股市的负面作用。噪音交易者,英文名称noise trader,是无法客观反映市场真实情况的错误信息的统称,以及根据错误信息进行投资组合的投资者。在启动QFII后,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性提升,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动在反映本国经济状况的同时,也要综合反映国际市场上相关金融信息的影响作用。而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化,经济信息的传递过程拉长,信息传递期间扭曲失真的可能性也进一步提高。真实经济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存量严重不足,境外投资者对当地经济因素及相应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作用理解不足等等,这些信息不对等情况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境外投资者成为市场上的噪声交易者,从而产生负面作用,影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

(三)加大了资本流动的可能性和规模,潜在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安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尚缺乏完善的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这导致市场风险结构性扩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境外资本的大规模退出。尤其是在国家资本市场上比重较大的境外资金的大规模退出,极易导致国内资本市场的流动,造成上市公司的市值动荡和缩水,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等一系列经济灾难;上市公司受资本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而干扰了正常经营,严重时破产清算加剧当地政府负担;大规模的外资退出冲击当地的汇率体系,造成当地货币贬值,加剧了国际债务及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甚至会导致国家债务危机的爆发和一系列经济恶果。

四、我国QFII的现状及问题

(一)QFII总值以及机构数量随时间变化表现。我国现行的QFII制度启动于2002年底,首次批准12家境外投资机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总额约为17亿美元。相关统计资料表明,QFII开放的10年间,QFII的准入境外投资机构总量增加151家,平均每年增加约10家;获批投资总额度增加至258亿美元,年平均增速140%左右。这些数据与QDII进行对比可以发现,QFII在机构数量和投资额度上的发展速度仍然不足。根据图I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国家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中,更多是对本国金融机构海外投资力度的推动,同时谨慎操作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速度和程度,有效控制境外资本进入本国资本市场的数量和步伐。

(二)QFII制度的发展情况和趋势。在对QFII制度的发展情况和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进行衡量时,境外准入资金数量和市场比重,是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来看,QFII目前在A股市场中的资金比例不高,这一比重一般没有超过市场总值的2%。如图2所示,及时QFII的全部准入资金都进入A股市场,其所占比重仍然不高,无法对A股市场的整体变动造成决定性影响。

根据以往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A股市场中QFII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表明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和速度呈现放缓的迹象。然而在同一时期,中国台湾及印度、韩国等其他亚洲国家,QFII在资本市场中的比重却逐步增加。这一对比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QFII制度在实际执行中的谨慎态度,特别是经济形势不明朗下的保守态度。

(三)QFII的数额变动影响国家汇率稳定水平。QFII总额在国家外汇储备中的相对比重,充分考验了一国在资本市场发生突发性、大规模的资本退出时,国家在稳定本国币值稳定和金融环境稳定的能力。2006年之后的国家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年度QFII的总体比重不高,一般不超过外汇储备总额的1%,其对我国汇率稳定和经济稳定产生的影响很低。虽然QFII的准入总额逐年上升,但在外汇储备中的相对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未曾脱离央行的掌控,也不会对央行对汇率稳定的控制力度造成影响。

我国QFII近年的数据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存在这些问题:

(一) 投资门槛过高。QFII总体要求较高,尤其是资产管理的总体金额、持续经营时间、机构注册资本等环节的要求更是突出。其中,仅仅是对管理的资产总额的限制性条件一条,就排除了大多的境外投资机构。特别是众多投资经验丰富的境外中小型投资机构,尤其对亚洲本土的中小投资机构来说,对我国的资本市场的期望更高,应当适当降低QFII的准入条件以吸引此类投资机构的积极参与。

(二)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我国当前QFII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够健全,仅仅局限在日常外汇浸出、收支状况和财务报告的提供上,而且不涉及具体交易信息和披露,也缺乏向交易所和其他投资者的披露机制。这都不利于QFII的发展。

(三)投资环境还不成熟。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影响和制约着QFII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上司公司的质量较低、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普遍存在、对外法律风险、政府对证券市场的政策影响过大等。

五、完善我国QFII制度的建议

(一)调整QFII准入标准。在有效控制QFII对我国汇率体系的冲击前提下,可以适当提升资本市场的开放速度,降低门槛,增大QFII准入额度。合理加大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构建更多更好的投资渠道,提升人民币的国内外存量,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二)开放信息管理机制。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对外资最大的吸引就是其健康稳定的快速增长现状。存在的影响境外资本进入国内市场的最大因素还是信息披露机制的欠发展。因此,对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是QFII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和完善披露制度,及时、有效的推行国际会计标准,强化资本市场中的信息披露能力,重视披露信息真实、完整、客观、合规等方面的审核,避免信息不对等造成的违法违规现象。

第2篇

关键词:国际比较;企业创新;多层次资本市场

1 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面临较强不确定性,通过对金融危机的反思,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只有通过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走出当前经济困境,促使经济根本好转。当前,美国提高了研发费用占GDP 的比重,英国决定建设低碳经济,欧盟也开始向节能减排方向转变等等,这些现象说明国际社会已达成转变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共识。目前我国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而经济的创新动力仍显不足,“滞胀”的风险逐渐显现。因此,必须全面实施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发挥金融在自主创新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进行创新。

一个强大、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企业创新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本文借鉴国际经验,对国际上企业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体系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企业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体系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创新的国际比较分析

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指面对不同质量、规模、风险程度的企业,为满足多样化的市场主体的投资或融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分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本部分将针对美国和日本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比较研究,为探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健全提供充分的借鉴经验。

2.1 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体系建设

美国的资本市场最为发达,其结构分层体系最为丰富,形成了集中与分散相统一,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相结合的体系结构,为其硅谷的高技术产业以及好莱坞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融资渠道和风险分散机制。

1.证券市场的多层次市场架构

第一层次:主板市场,由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和纳斯达克全国市场(NASDAQ- NM)构成,是面向大企业提供股权融资的全国性市场。

第二层次:二板市场,由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和纳斯达克小型股市场(NASDAQ- SCM)构成,是面向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的全国性市场。

第三层次:由太平洋交易所、中西交易所、波士顿交易所、费城交易所、芝加哥证券交易所、辛辛那提证券交易所等区域易所构成,是交易地方性企业证券的市场,还有一些未经注册的交易所,主要交易地方性中小企业证券。

第四层次:由公告板市场(OTCBB)、粉红单市场(PinkSheets)、第三市场和第四市场构成,主要面向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

第五层次:由地方柜台交易市场构成,是面向各州发行股票的柜台市场。

2.多层次资本市场信用担保体系

美国拥有一个贯穿全国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以美国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为例,美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美国全国性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区域性专业担保体系、社区性小企业担保体系三个层面构成。此外,还有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支持的中小企业局。

3.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参与主体

以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为例,其证券持有者主要是家庭、基金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个人金融资产中半数以上是投向证券和非法人企业的,其中股票约占69.9%。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给市场交易带来了活力。

2.2 日本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体系建设

日本资本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多层次化发展,建立起了以JASDAQ和SBM (多个中小企业市场)为标志的比较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1.日本资本市场的层次划分

日本证券市场包括交易所市场及店头市场两个大的层次,两大市场内部又进一步分为若干层次。

日本的证券交易所内部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市场第一部,即主板市场,具有较高的上市标准,主要为本国大型成熟企业服务。第二层次:市场第二部,上市标准低于主板市场,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经营年限的本国企业服务。第三层次:外国部,主要为国际大型企业服务,如美国的百事可乐公司、宝洁公司、IBM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等。

日本店头市场又称JASDAQ市场,市场内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第一款登记标准市场,为登记股票和管理股票服务。第二层次:第二款登记标准市场,为特则(GREEN SHEET)股票服务。

2.多层次资本市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家,1953年就在全国建立了50多所信用保证协会。现在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共担风险,担保与再担保相结合的全国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此外,多层次的信贷保险系统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2.3 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经验比较

发达国家根据不同融资主体的资金需求特点,构建了一个体系健全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由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共同点:

1.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性对带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引导经济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是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资本市场典范,纳斯达克是层级丰富的、品种多样的全面的、多层次的股票市场体系。这一体系为创新企业提供了资金和各种社会资源,迅速形成竞争优势,成为推动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泉。

2.二板市场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

二板市场较低的上市门槛为风险投资退出提供了保障,可以激励风险投资家对高新技术的投资,促进国家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3.地方性证券交易市场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地方性证券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开辟了融资渠道,以更为灵活的政策为之服务,同时增加了居民和其他投资人的投资选择。

4. 上市企业在高度细分的资本市场之间有很好的流动性

在美国和日本的多层次性资本市场上,企业上市是可以移动的,特别是NASDAQ - SCM、OTCBB、Pink Sheets几个市场之间有升降的互动关系。这种结构为企业创新成功或失败提供了进入和退出机制,有效激发了创新的活力。

5.建立了以信用评级机构、信用担保机构为代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配套支持体系

信用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原动力。围绕多层次市场的参与主体,建立丰富、多层次的中介服务机构,满足了多层次市场的多重信用体系建设。

3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现状

1990 年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成立标志着全国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也得到了逐步发展,在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直接融资支持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企业开辟了多样化的直接融资渠道,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建立,使得我国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渠道更便利。

2.引导资源在产业间优化配置,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资本市场作为联系和沟通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纽带,能够迅速的匹配资金的供求。引导资金资源流向高附加值的企业,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

3.积极支持企业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发展

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企业开辟了多层次的融资渠道,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创业板为处于成长期的创新型创业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涵盖了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新兴行业。

3.2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资本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相比,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整体规模偏小,层次结构单一,直接融资比例较低

资本市场融资在企业融资结构中的占比仍然较低。主板市场尚未成为蓝筹股主导的市场;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尚处于发展初期,行业覆盖面窄;场外交易市场相对缺乏。这些都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效率,不能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企业创新方面的推动作用。

2.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失衡,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资本市场内部结构失衡问题,一方面严重制约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难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多样化投资需求,制约了投资者资产配置的效率,抑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

3.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新兴产业的上市比重仍然比较低,我国资本市场对其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无法满足强大的融资需求,致使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兴企业纷纷投身海外市场寻求融资支持。

4.各层次资本市场间缺乏有效的对接机制

我国的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及场外市场相互独立,不管是在上市条件还是在交易规则上都缺乏一种递进型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对接机制。这大大降低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本市场对企业创新的融资支持。

5.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配套支持体系有待完善

信用评级机构、信用担保机构是成熟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所必须具备的配套支持体系。但是我国的信用评级,信用担保行业还没有相应的标准,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够完善,评级结果可信度不高,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6.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完善的法律制度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多头监管的机制,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分散的体系,使得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的门槛较高,不利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同时,相关的法律制度也不够完善,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创新方面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

4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企业创新活动政策建议

建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既要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的经验,又要结合我国国情,不能照搬照抄外国的模式,也不能刻意模仿。一定要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4.1 明确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服务对象,动态审视新兴产业的发展,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脉络

以动态的视角来审视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实践中通过市场化筛选评价机制来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资本市场也要在充分认识服务对象的基础上,不断地调整结构,做好资金的配置。

4.2 积极建设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

继续完善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积极发展创业板市场,增强创业板市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作用,同时要抓紧场外市场建设,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场外交易市场,健全各层次市场间的对接和转板机制,为多元化的投融资提供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4.3 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纽带作用,为企业构建良好的金融支持体系

要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积极探索针对企业的融资服务创新,加强金融支持体系建设。

4.4 着力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创新,持续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专业服务能力

在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社会化的有效风险投资机制的前提下,积极开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产品,持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稳妥推进期货品种和业务创新,为企业创新提供专业的融资支持。

4.5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配套的中介服务机构,注重征信系统建设,规范资本市场投资行为

注重相关信用管理的配套机制建设。具体体现在对参与主体的征信系统建设、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等。只有形成了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才能使多层次资本市场真正发挥促进创新、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詹骞,席敏.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及完善思路[N].西南科技大学报,2009-8-26(4).

[2] 初海英.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多层次性的启示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P74

[3] 严长德,孙杨.科技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国际经验及启示[J].经济与金融,2007(21).

[4] 刘文娟.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国际比较与经验总结[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0(4):P16

[5] 管升东.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实践与公共政策[R].深圳: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10:50-5.

第3篇

资本市场作为市场机制中的核心市场,是影响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可借助的外部主要力量之一。

一、资本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用分析

农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都属于弱质型产业,它的发展面临诸多难题。资本市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用,始终为人们所关注。

(一)资本市场对农村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和命脉,农业的发展关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资源配置理论和生产要素理论,充分论证了市场机制推动经济发展作用;而金融结构论则强调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互推动的。这些都是现代资本市场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基础理论。近年来,有国内外学者对资本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作了更加具体的研究,西方一批学者如Atie&Jovanovic(1993)通过实证,认为经济增长与股票市场发展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Murinde(1996)实证后分析出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著的;Levine和Zervos.(1998)具体论证了股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而国内学者则进一步研究了资本市场对农业产业的支持作用。王军(2005)等人也从发挥资本市场功能角度,提出了资本市场应对农业支持;其他学者如余运久(2001)、柳松(2005)等人则分别从资本市场自身的协调发展、农业类上市公司等多角度,研究了资本市场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资本市场是农村产业化发展中资金的重要来源

资金筹措是资本市场基本功能之一,对于农业产业也是如此。农业产业化始终是我们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而充足的资金保障是产业化发展的前提。通过证券市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筹集产业发展的大量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动员社会各层次的资金来支持农业化发展,这方面国内学者的讨论有许多。徐传波、蒲实和于骥(2003)、胡俊伟(2004)、尹筑嘉(2005)等人,从产业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出发,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应发展资本市场,推进农村产业化建设;而赵泉民(2005)等人则从融资渠道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出资本市场作为资金筹措的两大基本渠道之一,理应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资金来源。

(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农村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是提升农业产业向更高级层次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龙头企业加农户”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之一,通过资本市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首先,可以充分实现龙头企业的市场价值,促进了涉农企业快速发展,提升农业经济的增长质量;其次,涉农企业的上市,规范了企业的经营,明晰了产权关系与界限,有效转换了涉农企业的经营机制,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升级;再者,通过资本市场,可以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关联机制,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方式,让原本各自独立的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最后,资本市场通过投资人“用手”或“用脚”投票的方式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同时,也配置着农村社会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资本市场,有利于农村社会资源的合理安排,推动整个产业的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

(四)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化解中的资本市场功能发挥

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是造成农业高风险的双重诱因。通过现代资本市场中保险手段,可以化解自然风险;利用商品期货市场指导农副产品的价格走向和进行风险配置,化解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早已拓展了资本市场中的商品期货市场,使之成为了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重要手段。全球商品期货市场经过150多年的发展,目前共有商品期货和期权93类商品267个品种。这些对农业产业回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对此也早有认识。厉以宁(2000)曾提出,资本市场要向农业倾斜,认为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期货市场指导农产品的价格走向,理顺资本进入农业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扶持进行农业产业化建设。

二、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具备了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条件

我国证券市场近年来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虽然期间经历了多次波折,但总体形势依旧向上。

(一)资本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农村融资提供了前提基础 我国证券市场规模近年来快速成长,金融证券化率不断提高,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据证监会统计,截至2007年底,沪深两地上市的股票已达1616只,股票市价总值达到327140亿元(2006年为89404亿元),超过2007年GDP总值246619亿元。成交金额更是达到535147.1亿元(2006年为90469亿元),是2007年GDP总值的两倍多。随着股价的上升和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从2006年开始中国股市的总市值就超过了韩国,成功进入世界前10位。2008年以来,我国股市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但整体市值仍较以前有了质的发展。

(二)资本市场结构不断完善。作为资源配置机制的作用日益增强,同时也降低了整个农业产业的交易费用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目前已基本完成,它突破了困扰我国证券市场长期发展的一个桎梏。以股权分置改革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措施,理顺了市场机制,释放了市场潜能。由于股权分置引发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得以解决,资本市场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得到了恢复,上市公司的股价和估值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韩复龄,2005)。同时,证券公司得到了全面的清理和整顿,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基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决策层越来越多地通过证券市场,贯彻和实现其产业政策意图,资本市场作为社会资源配置导向的机制正在形成。这种资源配置机制下,由于采用涉农企业与农户、农民间的贸、工、农一体经营模式,使得原来需要由企业、农民参与的外部市场变成了内部交易,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彭熠等,2005)。

(三)资本市场的参与主体的力量不断壮大.证券市场融资规模与能力日益上升

1995~2006年底,我国证券市场新发行1259.67亿股,市场共募集资金6364.54亿元;基金发展也快速崛起。

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国共有基金349只,基金总规模达到12638.68亿份,资产净值规模达到17831.23亿元。为了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参与者,实现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11月5日正式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启动了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据WIND统计,仅在2006年底,QFII就持有A股市值约为971亿元,其增长速度可窥一斑。

(四)现代资本市场体系在我国的全面构建.延伸并拓宽了资本市场的范围,全方位地提供了产业发展所需的多种金融服务

这些客观上为农村生产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规避。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以及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展,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手段。当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工作正全面推进,在完善了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也为包括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内的各类风险投资提供了重要场所。比如,新型农业科技开发活动,可以通过创业板市场融资,农村经济中的各类性质的实体组织可以通过场外市场进行重组和整合。

三、完善资本市场。积极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市场规模与质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建设有重要意义,其中,最为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两者间的有效结合与对接。

(一)要利用产业政策导向。提高整个资本市场对农业融资的力度,增加资本市场中涉农类上市公司数量和整体规模,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资金与资源

基于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为此,第一,要适度增加主板市场中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与规模,提高涉农公司在上市证券中的比重,强化资本市场服务于农业,优先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思路;另一方面,可以将政府的支农政策、农业补贴政策,具体用在支持涉农企业的上市,鼓励上市企业、涉农项目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第二,要大力拓展中小企业板市场中的涉农类企业的数量。由于农业风险高的特质,对于一些规模不大,但具有中长期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企业,如特种养殖、种植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业科技公司等,可以借助于中小企业板的孵化、培育,使这类公司迅速壮大,对农业发展起到乘数作用。中小企业板市场支农的关键是,支持对象的高成长性同时带有一定产业导向性,当然风险性也是无法回避的。

(二)重视提升涉农企业或项目的自身质量,不拘形式地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上的各种金融工具。组织和动员社会各阶层资金

资本市场是一个利益驱动的场所,参与主体对利润的追求。是推动其运行的最根本动因。因此,在发挥资本市场的各种功能作用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利益机制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资本市场一方面完善市场建设,降低市场的投机气氛,为更多的投资主体进入市场提供便利,同时也要求市场融资者自身的素质要不断提高。具体到涉农上市公司,就是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政策资源,发挥行业特点,千方百计改善企业在证券市场中的形象,使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与经营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投资。同时,利用资本市场筹措农业发展资金,不仅仅可以借助于企.业上市这一途径,还可以采用资本市场上的多种手段与形式,比如,结合农业开发项目发行农业债券,结合信托形式发行涉农类的信托产品。在具体产品的设计上,可以由国家财政上支农资金来进行配套,也可以通过税收、减免、优惠等政策手段,增强弱质的涉农金融产品在市场上的吸引力。

(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提高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对农村资源的配置作用

这首先需要增强市场的有效性,促使资金流向最有效率、最有竞争力的行业与企业,辅之以政策扶持,使其能够服务于农村、农业;要大幅度增加我国涉农类上市公司数量,加大农村经济中上市公司对经济成长的贡献度,使得利用资本市场配置农村社会经济资源成为可能;要培养具有一定产业规模优势和生产经营导向作用的涉农类企业,发挥它们在农村生产与经营过程中的辐射影响作用;积极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相应放宽政策,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提高资金的效能;拓宽证券市场的外延,大力发展场外市场,活跃农村金融。

(四)积极推进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

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增强农业产业抗击市场风险能力。构建完整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起农村中的风险投资机制。同时要充分利用农村保险市场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农民工人身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补偿机制,以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全面的和谐社会。此外,还应积极探索信托、项目投资等中长期现代金融形式在农村中的运用,在农村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多途径的资金供给、风险规避以及产业技术提升、社会保障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五)构建与完善农村金融软环境,让更多的农村中的企业、家庭和个人了解现代资本市场的作用与运行机制

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资本市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中,融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并且随着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重要性的提高,融资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旨在通过探索资本市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分析

要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问题,首先要选择好对象,中小企业中有代表性的企业群体、有潜力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群体、对未来国家经济的发展有长远利益的企业群体是应该优先解决的对象。按照这个原则,有三类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尤其需要关注,分别是传统制造类、服务业类和高科技类中小企业。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服务业在我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发展空间很大,对于就业压力巨大的我国尤其重要。所以服务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要特别关注,高科技中小企业是创新的载体,它们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家整体科技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甚至影响一国的整体竞争力水平,因此解决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各国十分关注,我国也不例外。

二、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符合世界融资向直接化发展的大方向。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企业通过银行获得间接融资的比例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解决其资金问题,也称作融资的证券化趋势。我国由于相关条件的限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总量在融资总规模中所占的比例极低。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过分偏重间接融资渠道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企业没有直接融资的愿望,而是缺乏进行直接融资的条件。二板市场的不完善、三板市场的缺乏和民间直接融资市场的法律限制,使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道路困难重重,导致我国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不充分。

我国金融市场的大环境为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持续提高,导致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不断被刷新。存款余额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收入增长引起的自发增长以外,相当大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目前居民的投资渠道狭窄,老百姓只能把资金全部存入银行以获取较低的收益和高安全性,实际上对老百姓而言是一种无奈之举。近几年的房地产热,也是这种剩余资金寻找投资出路的一种反应。如果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筹资的资本市场,鼓励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融资,既为吸收老百姓的剩余资金提供了一条投资渠道,又可以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资金来源。可以说我国目前的高储蓄率为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提供了资金来源上的保证。

三、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指通过资本市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要考虑中小企业整体,不能仅仅考虑某一种类型的中小企业。我国的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分散,规模各异,所有制性质不尽相同,企业制度差异很大,所以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分别对应不同的解决之道,才能整体性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2、创新性原则

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现在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考虑问题,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安排,否则盲目模仿国外成功的经验,实际效果不会突出甚至损害市场本身。

3、系统性原则

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需从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多方面着手,做出系统性的安排,不能只强调或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涉及融资的环境、平台的搭建、资本市场配套机制措施的跟进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各个方面同时着手,才能更好的发挥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功能,更好的通过资本市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

4、衔接与发展的原则

在考虑通过资本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时,既要考虑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现有条件,又要考虑中小企业现在、未来的融资要求,在现有的资本市场条件下去完善改进。在制定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的融资条件、规则等政策措施时,既要考虑同现有资本市场条件的衔接,又要有前瞻性,考虑中小企业未来的融资需求,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

5、广义性原则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是指除银行间接融资以外的广义资本市场,还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产权市场、民间资本市场等。

四、总结

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前提下,通过资本市场系统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必须考虑三个方面:首先,要做好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的改善工作,融资的外部环境不仅是制约目前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资本市场能够有效运行的关键。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能够促进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反之则会使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雪上加霜。其次,要建立各级层次的适合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平台,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可供可能性。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很不完善,适合中小企业融资资本市场平台有限,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最后要建立、落实和跟进各项资本市场的制度和措施,保证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的效率,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小飞.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对策建议.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

[2]朱金香,冯煜.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6

[3]张崇和.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难点、措施保证及路径选择.中国科技论坛,2002;2

第5篇

[关键词]资本结构 上市公司 最优化模型 资本结构优化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1.融资顺序逆转,严重依赖外部融资。我国上市公司严重依赖外部融资,相比较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方式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来呈现出一个共同的变化趋势,即内部融资比重明显上升,外部融资比重下降,内部融资比重一般高达50%~80%;在外部融资中,债权融资比重上升,而股权融资呈下降趋势。

2.资产负债率总体偏低。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水平较高,一般在60%以上,相比之下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率总体水平偏低。2003~2009年间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率情况进行的描述性统计,可以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近几年一直保持在50%左右,虽然负债率50%以上的公司数比例整体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但负债率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一定差距。

3.资本结构调整弹性小。资本结构弹性指企业融资结构随着理财业务的变化,能够随时调整和改变的可能性,灵活性越大,资本结构越有弹性。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弹性较小,这是“重股轻债”的衍生现象。表现在融资工具的选择上,可转换债券、可赎回债券等有弹性的融资工具未得到有效利用,而且融资标准过于一致,使资本结构显得缺乏灵活性和柔韧度,此外筹资渠道的不通畅以及理财人员自身的局限也增加了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难度。

二、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策导向的偏倚。长期以来,传统体制下的国家财政、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三位一体”的关系,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原本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国有企业改为向银行贷款,使得企业负债猛然增加,为了改善过度负债的窘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要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许多国企通过不良资产的剥离以降低负债的水平,最终实现了改制上市,这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偏低、偏好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

2.资本市场发展失衡。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资本市场的发展存在着结构失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强股市、弱债市”的市场特点。一般来说,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债券总额相对于GDP的比重一般在95.21%左右,而2005年末我国的这一指标仅为45%。我国债券市场的缓慢发展归因于国家对债券发行的严格规定,这导致了债券的市场化程度相当低,同时企业债券品种过于单一,投资者的热情得不到激发,严重的债券偿付问题也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抑制了上市公司进行债券融资的可能性,导致债券融资的财务杠杆效应得不到发挥。

3.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水平低。我国上市公司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差、亏损面大是长期以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影响投资者信心和企业融资的重大障碍。同时,企业产权主体、利益主体不明晰,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严重,企业自身积累和盈利能力差,过多的倾向于当前消费而忽视积累,因此企业没有足够的留存收益作为后续发展的资金。偏低的资产收益率和不稳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限制了内部融资,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依赖外部融资的现状。

三、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优化策略

1.完善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完善的资本市场条件下负债融资向投资者传递的是积极信号,企业的市场形象和市场价值会因此得到提升;而股权融资则完全相反。然而,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信息失真进而导致信号失灵,投资者常常做出相反判断,从而使企业对负债融资失去信心,而对股权融资产生偏好,导致企业资本结构出现问题,可见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否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能否实现最优的重要外在因素。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应着力于消除市场的政策性、指令,开发和发挥其资源配置的基础功能,提高市场运营效率,积极进行资本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建立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并行的体系,建设多层次、多品种的市场结构体系,使上市公司在筹资渠道上有多样化的选择空间。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公司中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及其主导下的股权融资偏好倾向。因此,要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就应积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约束机制,消除上市公司管理者考虑自身利益、不愿大量举债经营的想法,约束其“过度圈钱”寻求扩张的倾向和冲动,从而有效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具体来说,首先应加快股权分置改革,逐步解决股权结构过度集中的问题,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畸形股权结构,培育各种形式的持股主体,同时放宽对个人持股的限制,真正做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其次,强化公司治理机制,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长、总经理能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同时应完善独立董事和外部董事机制,并要确保独立董事和外部董事能真正行使其参与公司决策和监督的权力。

3.提高盈利水平,健全内部积累机制。高盈利水平是上市公司提高自身积累能力的基础,也是开拓内部融资渠道的前提条件。作为融资主体的上市公司,要想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应该注重内部积累机制的健全以提高自身的积累能力,纵观中外企业的发展史,相对于外部融资,自身积累是上市公司保持后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其在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提高其资产盈利水平,建立有利于其自身积累的税收和适合企业现状的融资等财务制度,这样既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又强化了其利用内部资本进行积累的积极性,增强了自身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为公司获得更多的债务筹资渠道、增强大量债务筹资的信心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涛.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浅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第6篇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股票价格;投资行为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35-01

我国股票市场近几年快速发展,虽然经历了2006到2008年的大起大落与金融危机的洗礼,但我国机构投资者依旧快速成长壮大,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1 研究意义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个人投资者。近年来管理层不遗余力地发展机构投资者队伍,其出发点就是希望机构能理性投资,成为稳定市场的重要力量。但证券公司的违规操作、基金坐庄操纵股价行为事件的普遍存在,使得机构投资者稳定市场的作用一再受到质疑。因此研究机构投资者与股票价格波动的关系就成为很有现实意义的一个课题。

2 我国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国内学者对当前我国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也存在分歧,一派学者认为机构投资者的存在加剧了股价的波动,另一派学者则认为机构投资者有效稳定了股票市场。然而本文认为,当前我国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是不对称的,即在股票市场处于牛市时和熊市时的影响是不同的,牛市时可以加剧波动,熊市时可以减小波动。

2.1 牛市时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在牛市中行情中,国内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存在较严重的“羊群行为”,投资理念趋同,投资风格模糊,买卖方向明显趋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股价波动。在股价上涨、大盘上升时,散户对基金申购增加,基金资产增大,被迫买入更多股票,进一步推动了股价的上涨。法律的不完善、公司治理的缺失是我国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严重的主要成因。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发生了一定的扭曲,在一定程度上还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机构投资者的“反馈效应”与知情者“下注效应”的不对称也造成了资本市场的波动。王岗(2003)认为基金发展的现状表明我国基金业现阶段稳定市场的功能还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吴跃平(2007)认为正是机构投资者的超常规发展导致了我国股市的巨大波动,应停止鼓励机构投资者的超常规发展转而吸引中小投资者的加入。

2.2 熊市时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在熊市时,由于受到监管机构对基金持仓仓位的要求,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不能完全按照自身的意愿进行操作,也就是在股票价格下跌时,机构投资者无法进行充分减持,这就有效的减小了市场卖压,有利于市场的稳定。祁斌、黄明等(2005)对中国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与股市波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支持了机构投资者有助于提高股市稳定性的观点。王静波(2006)运用博弈论对机构投资者进行了分析,认为提高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比例有利于增强市场的稳定性,降低股价波动性。尚福林认为“成熟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和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实践都表明,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要有一支实力强、多元化的机构投资者队伍”。中国证券业协会会长黄湘平曾指出“证券业始终把发展机构投资者作为战略性任务加以实施,即使在市场最艰难的时期也从未动摇和犹豫”,“各类机构投资者已成为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3 对当前机构投资者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国证券市场一直投机气氛浓厚,市场波动剧烈,不利于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也无法完全发挥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撑。根据欧美等成熟市场的经验,其市场主要参与者都是各类机构投资者,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欧美证券市场长期来看波动趋势相对较小。因此,我国证券监管当局应该继续不遗余力的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使机构投资者投资份额争取在未来十年达到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水平。

第7篇

8月5日,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发表署名文章,提出当前相关部门要正确认识养老金制度变革与资本市场发展互动关系的重要性,并以美国“401K”计划为例,建议我国应不断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养老金和企业年金入市,实现养老体系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对于推出中国版“401K”计划的时机,一位接近管理层的人士表示,美国养老体系的建立,得益于资本市场长期表现较好;而美国资本市场长期来说能表现较好,也离不开这些长期资金的支持。二者互为前提、相互推动。所以,这项工作不能等到市场这一方建设完美了再去做。养老金资产作为长期资金进入股市,将会有利于监管层监管水平的提高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救市”误读

受标普调低美国信用评级和股市暴跌的冲击,8月第一周,沪深两市两度重挫,沪指盘中相继失守2600、2500点两大整数关口。

在此市况下,证监会酝酿推动中国版401K计划的消息,短期内在国内市场掀起了一波舆论,证监会署名文章被市场赋予了监管层“紧急救市”深意,一时间坊间关于“监管层发出紧急救市信号”的猜测不断。与此同时,“拿养老钱来填股市”的质疑声亦充斥市场。

证监会研究中心8月5日发表的这篇文章称,私人养老金是美国资本市场上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其直接和间接的持股市值占股票总市值的比例达到三分之一。文章建议,中国应效仿美国“401K”,建立DC型(缴费确定型)企业年金制度。

这些数字足以构成极大的诱惑。仿佛市值25万多亿人民币的中国股市,很快将有一笔庞大的稳定资金注入进来,而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股市投机多于投资的现状。

对于为公众和媒体所热议的“救市说”,前述接近管理层的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事实上,自今年年初证监会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推动这一事项。“因为这是市场长期基础建设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市场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可以说,只有当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市场才有长期稳定发展的可能。”

“近一年多来A股市场快速扩容,在紧缩货币政策的大环境下,资金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瓶颈。市场中长期资金不足,令监管层压力很大。”该人士表示,而之所以眼下该话题突然跃升为市场焦点,关键还在当下市况不好,所谓“救市说”,其实只是投资者的愿望。

一位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养老金作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再加上“一行三会”共同监管的领域,任何一个单独部门的力量都是薄弱的。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基金司司长陈良则表示,其实中国已有的企业年金制度就相当于美国的“401K”,两者均是积累制信托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而人保部还是在按照原定计划推进工作。言外之意,在企业年金方面近期并没有什么大举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养老金的建立有且仅有一个目标,就是要使受益人的受益最大化,任何利用养老金托市,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说法都是错的。养老金的运营独立于政府,没有哪个政府敢利用养老金托市,如果出现亏损,其后果将是谁都无法承担的。

根据官方的数据披露,截止2010年底,中国企业年金总规模在2809亿元,而根据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企业年金投资股票市场的上限由原来的20%提高到30%。

陈良曾在接受媒体报道时表示,由于投资上限的提高,今年最多可有超过1000亿元企业年金进入股市。

他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解释说,1000亿是从理论上算账,实际上不可能进入这么多,这只是一个幅度,一般在股票市场行情不好的情况下,哪个公司也不会把额度做到最高。

一位企业年金托管机构的业内人士透露,由于近两年股市低迷,他们运营的企业年金投入股票市场的比例仅在10%左右。

无论如何,这些数字都距离“救市”的猜想太远。

引入“源头活水”

但从长期来看,将养老金制度与资本市场相结合,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采访中,多位资深市场人士和养老金研究专家都向本刊记者表示,引导养老体系资金进入资本市场,这一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将是养老金体系与资本市场的双赢。

刘云龙对美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研究已有十余年时间。在他看来,美国的资本市场之所以在最近30年取得高速发展,关键是其背靠了一座高高的“养老金大山”。

也就是说,近30年间,是私人养老资产源源不断地流入股市,才造就了美国资本市场的今天。简言之,养老金改变了美国的金融结构。

据他分析,美国的养老金体系为其资本市场“筑坝蓄水”,经历了两个阶段的铺垫和预热准备。

一是在1974年出台的“美国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即“ERISA法案”。这一法案出台标志着美国对第二、三支柱的私人养老金干预的开始。就在这一年里,美国还设立了个人退休金账户,即IRA账户。

二是1978年美国通过了《国内税收收入法案》。其中的第401条第K款即现在我们所说的“401K”。而“401K”真正落地生根、并与IRA相结合,是在1981年。

随后,自1982年起,美国的养老金体系便开始向资本市场开闸放水。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美国资本市场就有了“源头活水”。

“全世界都看到美国股市从1982年的1000点,走到了2007年最高点将近15000点,25年间涨幅高达14倍。而这期间美国的GDP涨幅只有4倍,从4万亿到16万亿。不能不说,这期间,养老金是美国资本市场高速发展的第一功臣。”刘云龙表示。

“一旦长期养老资金可以稳健地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将无可限量。”前述接近证监会人士表示。

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燕绥表示,美国“401K”计划实施后,市场上有很多长期投资的资金。促使其形成发达的投资市场。因为中国市场现在缺乏长期投资,大家全炒短线,急功近利,极度冒险。

“更深层次地,引导养老金体系进入资本市场,使社会资本从炒作资金转化为长期资本,更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问题。”刘云龙表示。

据他分析,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结构的变迁,人口红利的优势正在逐渐弱化。前面的几十年,我们的父辈省吃俭用,在人口红利释放的过程中积攒了很多的钱。在没有完善的养老金体系的情况下,这些钱只能在股市、楼市以及其他各种资源的炒作中冲撞、消耗,无法为国家的长期发展、经济转型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是很要命的。”刘云龙表示,现在我国急需在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前,在经济景气下降、钱袋子用瘪之前,通过养老金体系把这些资金从炒作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使之成为一种长期稳定的投资支持经济发展。

“养老金入市”忧虑

不过,言及“养老金入市”,不少投资者都表示,当前国内股市“重融资、轻回报”问题还比较突出,这种情况下,养老钱入市让人“不太放心”。

针对这种担忧,业内人士普遍表示,管理层应当尽快完善资本市场制度,进一步敦促各类上市企业将分红制度落到实处,加大公司治理监管力度,从制度上确保长期资本能够得到长期、稳定回报,为迎接养老金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对此,证监会方面已经在酝酿推动强制和鼓励分红的相关制度安排,并有望在资本市场“十二五”规划中得到体现。

而前述接近管理层人士也向记者表示,这种担忧有其道理。但是也应该看到,所谓“养老钱入市”,并非只有投资股市这一种选择。私人养老体系参与资本市场的方式多样,可以是全方位、立体地参与,可以在债券、基金、股票等资产之间进行资产配置,以此来控制风险。而在这方面,社保基金的投资就是比较成功的例子,值得借鉴。

至于当前养老金的入市时机是否成熟,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必然有风险。但考虑到当前我国股市整体估值不高,风险相对而言较低。尤其是从全球经济看,我国经济形势比较好,因此当前养老金体系配置我国国债和股票类权益资产还是比较合适的。

“私人养老资金规模巨大,从全球来讲都是资本市场的机构主力。目前各个国家的养老金对于股市都有相应的投资比例。我国股市也需要这一长期投资者的支持。”李迅雷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则强调,眼下的关键还不仅是股市需要养老金,而是养老资产需要资本市场,需要通过在资本市场做资产配置来实现增值,以抵御通胀。

而西班牙银行养老金和保险业务中国区代表胡玉玮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401K”对中国来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金融危机爆发后,已经有很多外国媒体质疑美国的“401K”计划。

由于“401k”是缴费确定型养老金,账户完全归属雇员个人,风险自己承担,包括其中的投资出现风险。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度使美国401k投资损失达到25%,对于当时58或59岁的人来说,他们个人账户中的钱一下子少了三分之一,而他们马上将要退休,这些损失已经没有办法弥补了。

为了应对这种投资风险,智利采用了一定的应对措施。智利的补充养老保险类似“401K”模式,但是在国家监管方面更加严格,强制性规定雇员到55岁之后,必须将账户中大多数资产放在国家债券市场或者货币市场,这样从政策层面把风险规避了。

果然,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智利养老金带来的损失非常少,保证了退休人员的退休待遇。

完善养老金体系

业内人士指出,养老金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除了尽快完善资本市场制度,为迎接养老金的到来培育一个能够为提供长期稳定回报的市场环境外,推动建立一个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同时汇聚起一笔相当规模的养老金,是二者成功对接的另一个核心要素。

这显然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仅靠证监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财政、税务、人保等部门的共同推动。

刘云龙告诉记者,其实当前我国已经有了自己的“401K”计划,也就是中国一些企业正在实施的企业年金制度。

“但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与‘401K’计划之间并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因为这一制度目前覆盖的范围非常小,主要涉及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更为广泛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动力。更重要的是,诸如美国的私人养老金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从这方面讲,我国的养老金体系更是相去甚远。”刘云龙本刊记者表示。

资料显示,美国的养老保障体系由三大支柱组成。其第一支柱是覆盖了全国96%的就业人口的基本养老计划;在此基础上,由企业雇主或者公共部门雇主出资,带有福利的雇主养老金计划构成了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其第三支柱则是个人自行管理的个人退休账户(简称IRA),这是一种由联邦政府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而发起、个人自愿参与的补充养老金计划。一般而言,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统称为“私人养老金计划”。

而当前国内最为关注的“401K计划”,只是雇主养老金计划中的一个分支,涉及到对盈利性企业为雇员建立积累制养老金账户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规定。在盈利性企业之外,公共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的雇主养老金计划则分别由其403B、457条款规定。

第8篇

关键词:私募股权投资;中小型企业;促进;发展;不足;建议

私募股权作为一种资本管理和投资方式,其本质上是通过非正式方式,对个人或机构的资本进行募集,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资本投资,最终获得收益。或者说,是基金管理的一种。在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投资和经济发展的不足,中小型企业发展面临着融资困难的窘境,私募股权投资无疑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中小型企业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企业发展融资

对中小型企业而言,最直接的意义在于缓解当融资困难的难题。私募股权是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就意味着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都需要私募股权投资的出现,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意义在于构建了多层次的投融资市场、激活了地方金融市场、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等作用。私募股权投资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融资方式,注入了资金,避免了现金流的断裂,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企业的上市或并购,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企业价值创造

私募股权投资所实现的是出资人、基金管理公司、被投企业等三方主体的共赢。而共赢的基础是三方主体多种资源的共享,资源的共享意味着利益作为共同基础,也就意味着私募股权投资实现“共赢”的方式在于它的价值创造。私募股权投资通过对企业的资金的提供,帮助企业积极进行发展和拓展,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从而确保企业价值的不段增加,企业价值的增加带动基金价值的增长,如此进行了良性循环。

(三)有利于企业资源获得

中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是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在资本不足和技术不足的背景下,其生存困难,不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但在私募股权投资的背景下,因私募股权投资所实现的是出资人、基金管理公司、被投企业等三方主体的共赢。而共赢的基础是三方主体多种资源的共享,也就意味着在引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后,企业实际上获得的不只是一般的资本,而是包括专业人才资源、筹资渠道、信息资源以及政府关系等一系列的资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必要资本积累,有力的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二、当前中小型企业引进私募股权投资的现状

(一)法制和政策有待健全

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其所存在的典型问题即是私募股权投资发展所必要的法制基础和政策保障不足。政策和法制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如法律的制定,对投资的引导和规范,以规范其在资本市场的运转;如信息披露制度的不足,导致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中小型企业的投融资法制。当前我国在规范基金发展上有一些法律的基础,但没有形成规范和统一。并具有专业性和指导性的法律对私募资金进行全面、具体的规定。也没有具体的管理制度对私募股权投资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性的管理和监督,也就导致私募股权在实际操作中问题较多,结果不理想。

(二)资金筹集单一薄弱

私募股权投资的根本在于资金的筹集,私募股权投资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但必须客观认识到的是,当前我国私募股权的资金筹集十分薄弱和单一。一方面,资金的来源主要以国外资本为主,国内资本参与私募股权极为有限,并且实力单薄,不具有竞力;而另一方面,本土私募股权基金的融资能力相当有限,规模多数在数千万到几亿之间不等,相比国外资本资金力量弱小,也就导致了私募股权投资竞争上存在不足。

(三)退出管理机制不足

退出是私募股权投资的最终收益环节,投资者最期待的是资本的有效退出以及收益的保障。但在当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管理的退出中,退出的方式十分单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也就导致了场外交易的不足,严重影响了资本的及时有效退出。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是“以退为进,为卖而买”,在资金运作中融资、筛选项目和退出是投资者运作的三大步骤,这三者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和盈利。相比国外多元化和健全的资本市场,我国私募股权的发展道路狭窄,无法满足私募股权投资的需求,长远看,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发育,严重影响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高水平专门人才不足

私募股权投资本质上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也就意味着其需要高水平的操作者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以保证收益。但目前而言,我国市场上存在着高级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许多的私募股权投资依靠的是所谓内部信息,而一旦进入严格周密的竞争场所,在公平竞争的背景下则往往失利。

三、强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促进作用的建议

(一)培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环境

培育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环境需要在两方面进行健全:一是制定建立健全的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政策和制度,引导和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私募股权投资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各级政府应积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行业发展和资本融合的基础上为私募股权投资的引进提供优惠的政策和制度的保障;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都要求有强力的法律保障,因此加快《投资公司法》和《私募股权基金法》等法律的制定与完善十分必要。

(二)拓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源

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最关键的在于资金的有效筹集,在国外资本占据优势的背景下,应加强对本土资本的扶持力度,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建立一个包含政府资金、民间资金、金融机构和国际资金等多元化资金来源的资本市场和融资渠道。政府应放宽对民间私募股权资本的管理,允许民间私人私募股权投资的运转和运行,允许金融机构作为独立的主体参与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并且政府也可以作为投资主体参与私募股权资本的筹集与投资。只有在多元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拓展私募股权投资的资金来源。

(三)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影响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资本市场发育的不健全,导致我国许多需要通过市场化解决的经济问题被行政手段所解决或遮掩,阻碍了市场的自由竞争和资本的培育。在私募股权投资管理中,退出是私募股权投资收益的关键环节,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实际上是对多元退出机制的培育,能有效的吸引更多的资金投资股权基金。

(四)加快培养和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

私募股权投资作为一种基金管理方式,其本质上是通过人的管理和投资获得收益,因此在当前我国资本运作人才不足的背景下,应加快对私募股权资金投资管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这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市场和社会积极配合,加强实践操作的培训。此外,为配合市场的发展,应建立宽松的人才流动途径,规范行业管理,提高人才转入门槛。

四、总结

总而言之,私募股权投资作为一种新的资本管理和投资方式,在当前中国市场和资本市场不健全的背景下,应加强对资本市场的培育,强化法律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并且,总的而言,私募股权投资在较长的时间内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都应该是有益的,对此,我们应加强对私募股权在中小型企业中应用的研究,以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和整体市场经济的繁荣。

参考文献:

[1]邓艳华,刘伟平.中小企业引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19-24.

[2]赵燕,王洁.互联网金融时代私募股权基金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途径――以私募股权基金参与众筹融资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5,34:91-92.

第9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信心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88-02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一年,在此期间,我国的资本市场也经历着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但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等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因此,在全球化的背影下审视和推动我国资本市场,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考虑和谋划资本市场的发展定位,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一、我国资本产品及其衍生品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A、B)总数达到1 708家,同比2008年新增83家。股票总发行股本24 523亿股,同比2008年底新增2 376亿股。但是,由于政策信息、庄家设置陷阱和一般投资人缺少投资知识。沪深两市股票市场总市值还是有过从2007年底的32.7141万亿下降到2008年底的12.1366万亿,两市市值共缩水63.9%。尽管,我国资本市场的各项数据均创造了历史的新高,但是,股市在一段时期内的涨落却常常会动摇人们投资的信心,对于那些以保值和适当增值为目的的普通中小股民更是如此。由于我国普通股民缺乏科学的投资知识来分散投资规避非系统风险,更重要的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即缺少可供普通股民使用的对冲产品以减少系统风险。由此,导致2008年中国股市大跌时,大多数普通股民只能“望盘兴叹”。

二、我国资本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上市公司组成单一

1.大多数国有企业的流通股占其总发行股本的比例不高。2008年我国股票总发行股本18 900.12亿股,但可流通股本却只有6 964.97亿股,约占总股本的36.85%。这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中国家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所占比例过高,“一股独大”现象普遍存在。

2.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明显低于我国企业的平均水平。长期以来形成的融资体制单一化导致了企业过度负债的问题。虽然大部分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成功上市,通过一系列发行新股、配股等手段获得了一定的资金,但大多数国有企业的流通股不高,所以不能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3.我国上市公司组成结构不合理。截至2008年底,在1 625家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比重大,而非国有企业比重小。大型传统产业企业占大多数,中小企业和非传统产业企业占少数。然而这些大型企业的股权在短时期内是不能流动的,这就对我国的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二)金融产品种类单一

我国传统金融业务当中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信贷等传统的零售业务领域仍然占我国银行业务中的大多数。截至2008年底,我国城镇储蓄存款达到217 885亿元,占各项存款资金总额538 406亿元的40.47%。

这表明我国金融中介机构中以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为主的存款机构占据我国居民投资很大的市场。虽然以财务公司、共同基金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投资中介机构的发展速度喜人,但在市场的规模和规范体制方面,其发展与国外发达的金融投资中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契约性储蓄机构中,由于我国国民的受教育度和物资生活水平仍较低,只有与社会保险中的五个险种的公司或基金相关的占有一定的市场,而人寿保险公司却相对滞后。我国金融中介机构发展的滞后性导致了我国金融产品缺乏多样性,由此可供投资者选择的投资种类也就相对贫乏。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严重滞后,而衍生工具又是我国企业和个人投资者规避或分散经营与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今交易的品种仅局限于大豆、有色金属等,但是早在1991年我国就建立了商品期货市场。可谓启蒙早、发展慢。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用中金所)于2006年9月8日在上海成立,它的成立代表着我国衍生产品进入崭新一页。目前,中金所正积极筹划推出股票指数期货、期权,并且深入研究开发国债、外汇期货及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由于有帮助其使用者避险的特点,进而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风险。如中小股票投资者可以使用空头对冲,多头对冲等手段规避股票的系统风险。由此,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中小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

(三)资本市场相关法律滞后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缺乏经验,便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形成了相关的理论体系。但是,我国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创建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片面性。所以,我国资本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同样的弊病。个别违法、违背道德的投资者或投资机构利用证券法等法律的不健全和空隙破坏资本市场的诚信和公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打击了普通投资者的信心。

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意味着投资者将面临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阻碍资本市场的高效运行。风险企业和不法分子急于向缺少投资知识或信息的投资者推销证券,导致逆向选择的问题可能降低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进而不愿涉足资本市场。更进一步,一旦投资者已经购买了某种证券,融资者就更可能从事风险活动或进行欺诈,这种道德风险的问题也会打击投资者因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三、我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阶段,培养了1.5亿多的投资者,建立了100多家的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伴随我国宏观经济以又好又快的方式不断向前发展,我国资本市场也将迎来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明天。

(一)进一步发展金融投资中介、丰富金融产品

进一步发展金融投资中介。扩大其服务对象,不但能够提供企业的投资理财服务,而且依据普通投资者风险规避心理能够提供科学稳健的投资理财工具。

金融中介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从而减少妨碍资本市场正常运行的阻力。如果我国经济社会中有更多规范的金融中介机构,普通中小投资者就可以利用这类机构降低资本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小额储蓄者也可以信赖中介机构间接地参与到资本市场中来。

首先,投资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有更加专业的投资知识来甄别信贷风险,从而可以降低由逆向选择所造成的损失。其次,它们具有专门技术来监督借款人的活动,进而能降低道德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再次,投资中介可以选择资产组合来分散投资以规避风险。

随着资本市场相关法律、监管体系和金融投资中介机构的规范和发展,应进一步拓展资本市场的宽度和广度。增加资本市场的层次,丰富金融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种类。逐步培养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市场各方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使我国资本市场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相关法律及监管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及美国、欧洲等发达资本市场的成功经验,修改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律和监管体系。使法律更加公平,机制更加健全,制度更加透明,市场体系更加安全与高效,相关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执行严格的准入限制、准入标准和审核过程更加公平与透明。严格约束信息的披露,要接受对相关账簿的定期审查和报告,而且还必须向公众公开一些信息。严格限制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业务活动和所持有的资产。禁止从事超过业务范围外的活动,对金融机构的竞争施以限制性的规定,防止相互之间肆无忌惮的竞争。

完善资本市场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给投资者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保证相关法律的执行系统健全、执法高效有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切实落实相关法律责任制度。严厉打击证券违法犯罪行为,规范资本市场运行制度。限制企业信息的披露,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并使之合理高效地保障我国资本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及全体投资者的投资环境。

四、结论

我国在未来几年应从全球的视野和战略的高度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突出强调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逐步深化市场改革创新,平稳推出创业板市场,有序推进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不断加大市场执法和监管力度。促进我国股票市场功能稳步发挥,增加投资者信心,保持市场总体平稳运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资本市场的有关各方应抓紧时机,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制度,坚持不懈地抓好市场监管体系,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经济的服务,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自主创新等全局性工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弗雷德里克 S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查尔斯P 琼斯.投资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宏观金融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朱玉辰.正研究股指期货适当性制度[C]//深圳:第五届中国国际期货大会论文,2009.

第10篇

关键词:证券市场;现状分析;发展构想

Abstract:Openinganddevelopingthefinancialmarket,especiallythestockmarketwillplayaveryimportantroleinthereformofthecityeconomicsystemandthedevelopmentofthesocialistmarketeconomicsystem.Inthepastfewyears,stockmarkethasbeendevelopingvigorouslyinChina,butmanyproblemsareexposedinthecourseofitsdevelopmentbecauseoflatestarting.Thispaperlaysaspecialemphasisontheanalysisofthecurrentsituationsandmainproblemsofstockmarket,onthebasisofwhichthispapersuggeststhedevelopingpatternsofstockmarketinChina.

Keywords:stockmarket;analysisofcurrentsituation;developingpattern

1证券市场的现状分析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1981年到1987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发行数额年均达到千亿元。而1997年已达到2412亿元。在股票市场上,迄今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已达900余家,上市股票市价总值达2万亿元。我国资本市场在短短十几年,达到了许多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实现的规模,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自身功能的发挥,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是:

1)证券市场规模过小。以股票市场为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总体规模看,与国外还有相当大差距,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8%左右,发达国家的比例则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国目前股市投资者为3300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7%。另外,从股市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看,世界平均为30%左右,美、日、英等国均在80%以上,而我国为24.2%,况且在总市值中还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如果扣除这一部分,我国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见,我国股市规模较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国扩大股市规模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资本市场主体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而目前我国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约束无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主体地位残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主体残缺还表现在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相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其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由于机构投资者是专业性金融中介机构,其投资活动具有投资量大、交易费用低、交易风险小的特点,很受大众投资者的欢迎。如美国,每4户人家就有1户向投资基金投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性投资者发展滞后,这使得仅靠若干家大机构和数以万计的小股民散户所支撑的股市投机盛行,股价暴涨暴跌难以避免,阻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3)市场分割,整体性差。首先,一级市场的发行仍然按地区分配额度,限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债券地区性发行市场也是按省分派额度(企业债券发行)和按银行分支机构分派额度(政府债券发行)。至于二级市场分割则更为明显,把股票市场划分为A股、B股和H股,构成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使在A股中,国家股流通与转让只限于极少部分,而且A股不允许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交叉挂牌,限制了全国性市场的发展。在股票市场中呈现出A股与B股、H股分割;个人股、内部社会个人股与内部职工股分割,个人股市场与法人股市场分割。如此繁杂的分割,不但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

4)市场中介机构不完善。证券中介机构从广义上讲就是在证券市场上为参与各方提供服务的机构。我国目前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虽然其业务已涉足证券的承购包销、发行、交易、自营、财务顾问等内容,但与国外投资银行业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功能缺陷,例如投资银行核心任务之一的购并业务对于我国中介机构来说几乎还未曾涉及。西方国家的公司购并活动大多由投资银行策划完成,投资银行起着搭桥牵线、筹划交易过程、为交易筹措资金和参与交易谈判等重要作用。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中介机构,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重组活动的顺利开展。

5)流动性不足。流动性是指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流通性强的金融工具,同时又有大量参加流通的主体。检验市场流动性通常可从交易量和成交价的关系入手,二者的关系越密切,流动性就越差。美国股市中二者变化的关系指数为0.01,而我国沪、深A股市场的关系指数分别为0.52和0.40,说明我国股市整体流动性是比较差的。造成股市流动性差,一方面与资本市场中介机构投资者参与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与国家股不能进行交易、法人股在STAQ和NETS市场交易微弱有很大关系。流动不足使股票价格扭曲,资本流动失去了动力和方向,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抑制。另外,由于国有股不能流通,这将对国有资产的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

6)资本市场交易工具品种单一、结构残缺。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资本市场工具保持多样化趋势。以香港资本市场为例,目前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中80%以上已被其采用;在股票市场上,不仅出现了期指、期权、认股权证等投资品种,而且这类衍生工具的交投大有超过现货市场之势。香港上市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集资形式更为多样化,在债券、票据和存款证3种形式的基础上,先后出现了浮息工具、变息工具、可换投股债券、信用卡应收债券等多种形式,目前在联交所挂牌买卖的债务工具已增至129种。相比之下,我国大陆的资本市场除股票外,5年以上的交易工具几乎没有,而1~5年的交易工具又受到种种限制,这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7)证券市场制度不健全。证券市场制度是支撑证券市场高效、公平运转的基础,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等。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无论从制度本身还是从执行上看都存在信息公开不够的问题,表现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极大挫伤了股民、债券投资者的信心。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是指证券投资者在获取有关信息后,被给予证券投资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实现的制度。我国证券市场的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很不健全,使投资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过大,严重措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已制定了《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然而证券交易的基本法规《证券交易法》尚未制定,证券法规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导致证券交易的某些环节无法可依,加之对已颁布的法规执行不力,证券交易的违规和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我国1995年发生的“三.二七”国债期货的严重事件,主要原因就是证券法规不健全、监管不严造成的。

2证券市场的发展构想

2.1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进资本市场主体发展

证券市场主体质量的高低,对我国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资本市场主体的发展。

1)取消额度管理代之以核准制。股票和债券市场的额度管理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手段,由于对证券发行标准制定较低,这给行政部门行使权力提供了较大空间,政府为企业包装上市,后患无穷。为此,国家主管部门应该严格上市公司审批,提高上市标准,取消或减少行政干预,将证券市场的额度管理换之以核准制,使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都能通过竞争达到上市的目的。这样既增强了市场参与的公平性,又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使企业经营者把精力真正放在如何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效益上,而不是通过旁门左道达到上市的目的。国家可以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上市标准,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前提下,增加上市公司的数量,实现股市的扩容,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2)强化上市公司淘汰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股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不但要转轨,更要转制。而目前有些股份公司上市后不思进取,“穿新鞋,走老路”,把股市看作“圈钱”场所,效益下降甚至亏损。1997年有11.8%的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小于0.05元,如此低的回报会打击股民参与二级市场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股市的扩容。因此,建议对于那些业绩长期不佳的上市公司,证券管理部门应给予警告、停牌直至摘牌,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只有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扩容才会有保障。

2.2增加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居民、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不同投资与筹资需求,在考虑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不同组合的基础上,发展并完善门类齐全的资本市场交易工具。特别是可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增加证券品种,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可转换债券是具有双重身份的证券,它首先作为一种债券,享有一定的利息收入,同时能以一定条件换成股票,兼备了债券和股权证两种证券的性质。可转换债券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它对活跃证券市场的特殊作用与独特地位是其它证券品种无法替代的。应该说,可转换债券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资本市场具有更大的激活作用,可以丰富证券品种,扼制过度投机。除可转换债券外,还可考虑进一步发展期货、认股权证等其它金融衍生工具。因为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价格风险将会突出,必然要求金融市场提供风险转移机制和价格发现机制,而传统金融工具难以完成,只有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才可达到转移风险、重新分配的目的,进而满足市场需要。衍生金融工具还能促进相关基础市场的流动性,形成均衡价格,合理安排资源配置。在发展金融衍生工具时应立足国情,着重发展以规避风险和保值为主的衍生金融工具,而且要做到立法与监管先行,对于投机性过强的诸如股票指数期货等可暂缓发展。

2.3大力发展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

发展投资基金,增加机构投资者是改善当前投资主体结构失衡、提高市场活动水平、使资本市场逐步趋于规范的重要措施。这对于扩大证券市场规模、强化投资功能、减少投机性和盲目性,使我国股市长期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推动投资基金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工作:

1)扩大投资基金的发行数量。我国目前的投资基金仅一百多亿元,在股市中所占比例还很小,远不能起到稳定股市、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高达近5万亿元,如果有10%用于基金投资,就会给证券市场注入近5000亿元的资金,这将极大缓解股市的扩容压力,又能化解一部分银行风险,可谓一举两得。同时,投资于基金的风险较股票小,收益又较债券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投资工具。

2)增加投资基金的种类。在今后基金的发行中,可以开设多种不同投资方向、不同投资风险的基金品种。例如,可设立企业重组基金为企业重组提供资金支持,也可设立专门投资于高科技产业的基金来支持国家产业政策,还可设立在债券与股票市场有不同投资比例要求的基金。这样可以使广大投资者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不同风险基金,从而大力推动投资基金的发展。

3)逐步发展其它机构投资者。目前可对保险公司开展证券投资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完善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养老基金等进行证券投资,以起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

2.4逐步解决国有股上市流通问题

国有股上市流通是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第一,国有股作为股份资金本身就要求具有资本的流动性,这是市场条件下进行资源配置的基础。第二,国家作为国有股的股东常常因为需要调节财政收支平衡或调整产业结构而收回投资,可是国家股不能上市流通,以上目标就无法实现。有人认为国家股上市流通,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其实,资产与资金只是形态上的改变,不存在流失问题,资产不流动、不能发挥效益才是国有资产的最大流失。此外,国家也需要通过国有股上市流通来回避或降低投资风险。第三,国有股上市流通也是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开放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当前国有股上市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模式:

1)国有股单独设市流通。这种方式可以满足国有企业实现战略性改组的需要,同时由于未与A股、个股并轨流通,也不会对A股、个股市场形成直接冲击。将国有股单独设市流通还可使国企间的收购、兼并等重组活动公开化、市场化,促进国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以自觉努力增强竞争力,加快国企改革步伐。

2)国有股与A股个股合并流通。可以根据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额来对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进行缩股,从而大大缩小上市公司中的国家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规模,以便在缩股后分阶段上市,这样可以大大减小对个股的冲击,同时也不会对新股发行造成过大压力。否则按现在的路走下去,每上市100亿新股,市场的总面值就会增加400亿,这样,矛盾的累积会越来越多,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大的变化,股市就会有崩盘的危险。

第11篇

这次全市企业上市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资本市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分析研究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推动我市企业上市工作全面、深入、有效开展。刚才,细马同志传达了全省资本市场建设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安排和部署了下一步我市推进企业上市的各项工作,我完全同意。会议还下发了相关文件,请大家回去后,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强调两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当前资本市场的形势,进一步坚定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推进企业上市,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城市知名度的重要途径。黄石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推进企业上市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企业发展问题,更是一个关系未来、着眼长远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当前,我市正在大力实施“三大战略”,这就离不开高强度、大规模、持续性的资金投入,企业上市不仅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直接融资,及时解决企业自身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进一步加快我市的市场化进程,推进资源整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市自1994年华新水泥上市以来,经过多年努力,目前直接上市企业和借壳上市企业各有5家,通过上市首发、配股、增发等方式共募集资金近20亿元,对培育骨干企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这些年我市企业上市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的形势仍然严峻。一方面,我市企业上市工作比较滞后,自1998年到现在的10余年里还没有一家企业上市;另一方面,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资本市场信心造成了较大冲击,给企业上市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在充分认识严峻形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面临的发展机遇,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当前资本市场的自我调整正是扎实做好企业上市准备工作的关键时期。企业上市工作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要一以贯之地推动,持之以恒地搞好准备工作,否则,就会错失机遇。比如,在2006年前漫长的熊市行情中,由于我市没有提前做好企业上市的准备工作,结果错失了新一轮牛市行情,这样的教训应该汲取。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正在倒逼资本市场进行自我调整,如果我们再象以前一样不提前扎实做好企业上市准备工作,待资本市场出现全面回暖的时候,我们肯定会再次错失机遇。对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市场的有利调整时期,扎实抓好企业上市的基础性工作,为迎接市场回暖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二)国家、省正在加快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我市企业上市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在年初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重启IPO(初次公开发行)、推出创业板、发展债券市场体系、发展期货市场、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等政策措施。上个月,中国证监会尚福林主席与省委罗清泉书记、省政府李鸿忠省长会谈时表示,证监会将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平台,与湖北建立合作机制,在企业发行上市、期货市场发展、推动并购重组、资本市场创新等方面加大对湖北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措施,都为我们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发展资本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我市企业上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为下一步做好企业上市工作打下了基础。目前,全市已有25家企业进入了市级上市资源储备库,7家纳入了省发改委上市资源库。另外,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现有的5家上市公司之一的华新水泥完成了A股非公开发行,美尔雅顺利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天华股份恢复上市交易等。这些都为下一步做好全市企业上市工作、筹集更多的发展资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市企业上市工作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一定要“危”中寻“机”,充分把握和运用好当前的各项有利政策,坚定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抓好、抓实、抓到位。

二、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确保企业上市尽快取得突破性发展

今明两年,我市企业上市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家,重点培育10家上市后备企业(含创业板上市后备企业5家),储备50家上市后备企业,形成稳定的企业上市梯次队伍。围绕这一目标任务,各级各部门务必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突出“五抓”,强化措施,力争尽早打破“僵局”,实现突破。

(一)要抓申报,重点支持一批企业积极上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大冶有色、劲牌酒业、美岛服装等一批优质的上市资源企业,加大定向扶持力度,制定具体培植行动方案,全力帮助企业尽快达到上市条件,推动一批企业尽快进入上市辅导期,力争到2010年全市至少有2家以上企业实现上市。尤其是对目前已经相对较为成熟的大冶有色和美岛服装2家企业,市发改委、经委、国资委等单位要成立专门的工作专班,建立协调联系制度,对照上市企业的标准和条件,主动细致地做好各个层面的协调服务工作,积极排除障碍,力求重点突破。要建立完善企业上市申报“绿色通道”制度,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改制、辅导、上市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加强分类指导和全过程跟踪服务,努力为企业上市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二)要抓培植,着力做好一批后备上市企业的各项前期工作。上市企业资源培育是企业上市工作的基础。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了市级上市后备资源储备库。各级各有关部门对入库企业要实行动态管理、跟踪培植、贴身服务,着重抓好各项指导和辅导工作。一是要完善工作规划。要认真分析全市上市后备资源情况,抓紧制定推进企业上市的工作规划和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列出时间表。要通过完善的工作规划推动企业上市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二是要支持入库企业做大做强。要积极帮助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综合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步伐,壮大发展规模,提升发展质量,创造一切条件支持企业争上新项目,发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升整体竞争力。尤其是要着重研究和解决好企业项目立项、用地等实际问题,促使企业尽快达到上市的各项硬性指标。同时,要坚持规范性操作,加快推进企业改制工作,规范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对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要尽早解决,扫清影响上市的体制机制障碍。今后,要在注册阶段就引导企业尽可能严格按规范的股份公司体制、方式来运作,为企业上市奠定基础。三是要及时充实后备资源。要按照“培育一批、上市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把主业突出、管理水平高、产品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充分挖掘出来,纳入后备资源库,分层次、有重点、有梯队地进行培育,加强后备资源动态管理,夯实我市企业上市基础。

(三)要抓主攻方向,力争全方位、多渠道推进上市融资。要根据我市企业的特点,力争突破主板,发展中小板,抢抓创业板。一是要立足国内主板上市。沪深A股市场是目前我国企业股票发行上市的主渠道,融资规模大,对大冶有色公司、劲牌公司这些基础好的企业,要作为主板上市后备资源来培育,努力在主板上市上实现突破。二是要继续抓好中小板上市。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抓好美岛服装、山力科技等中小企业的培育,支持一批中小企业在中小板块上市,进一步扩大资本经营和融资渠道。三是要抢抓创业板上市先机。创业板即将推出,上市标准大大低于中小企业板。各级各部门要抢抓先机,充分发挥我市科技资源优势,加紧把兴华生化、芳通药业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推上创业板市场。四是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借壳”上市、挂靠上市等途径,引导企业积极向上市公司靠拢,争取早日进入资本市场。同时,还要多头并举,积极拓展境外市场。

(四)要抓融资,努力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当前是上市公司推进并购重组不可多得的有利时机,我市现有的上市公司要加大并购重组力度,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努力实现“弯道”超越。一是要坚持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积极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支持我市现有的上市公司,通过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增强竞争力,形成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引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大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模式,探索以上市公司为载体的招商引资方式。二是要推进上市公司再融资。积极改变我市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薄弱的现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再融资功能,推动上市公司对照再融资条件,改善经营业绩,提高公司质量,增强再融资能力。对于符合再融资条件的上市公司,要引导其选准发展项目,采取定向增发、配股、可转换债券等方式,积极实施再融资,促进公司发展壮大。三是要不断扩大债券融资。要抓住国家发展债券市场的大好机遇,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公司债、可转债、分离债等多种形式进行债券融资,积极支持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的债券发行。四是要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探索风险投资、种子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多种投融资方式,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外资参与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和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高科技企业,实现资金集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 资本市场;三峡库区;投资基金

一、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及主要文献综述

1.改变资产流动性,实现投资风险的转移与分散

风险的存在很大部分来自信息不对称、不完备或者搜索信息的成本极高。资本市场的作用之一是转移和分散风险,Levine着重指出流动性风险和异质性风险可以由金融体系所化解。当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也能够加强资产的流动性和降低流动性风险,但是就银行而言,区别就在于银行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所以银行再考虑贷款的时候总愿意选择一些流动性比较强的项目,而资本市场融资的项目的流动性要求则可以降低。

2.良好的资本市场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供了有效的机制,这能够促进管理和生产的专业。例如,通过股票市场的交易,在有效市场的情形中,股票价格将完全反映有关企业的信息,而通过股权激励的设置,可以将股东、企业、管理层甚至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的利益经过股价这个媒介连接起来。除了促进专业化管理和生产的专业化,良好的资本市场体系还为收购和兼并等资源配置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在发展良好的股票和证券市场中,企业的收购和兼并成本相对较小。一旦发生兼并或收购,被兼并的往往是业绩差的企业的管理人员将被替换。这样,一个发展良好的证券市场从这个角度也有利于激励管理层把企业做好。良好的股票市场有利于公司治理,而公司治理的改善有助于企业的长青和不断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3.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全世界各地的证券交易所对公司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都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对募集资金的投向也一般会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规定。这样投资者就会根据拟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并选择资金投向比较有潜力的公司股票,这样一些成长性好的产业可以比一些夕阳产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4.资本市场发展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交易的发展从而使分工水平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资本市场可以具有多层次性,各层次的市场的功能又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创业板和场外市场更明显的有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二、库区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资本市场可以更有效利用当前的政策优势

西部大开发政策和三峡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实施,为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在三峡工程建设和开发性移民迁建中,国家将给予三峡库区后期扶持资金,6年共30亿元,再从三峡发电收入中抽取一定比例资金,总金额将超过50亿元。另外与东部发达省市的对口支援也是库区吸引外资和加强交流的机会。据统计,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支援三峡库区资金近300亿元,实施各类合作项目近2110个。由于资本市场的信号作用,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有利于合理配置这些资金。

2.资本市场有利于库区承接外资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根据梯度推移理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上升,企业产生经营成本增加,为了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存在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产业的趋势。目前东部地区正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密集性,能耗高,原料远离加工地的产品进行转移,这给库区吸收东部地区转移的设备、技术,逐步提高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分工,缩小与东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差距,达到高层次的区域经济联合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多数外商(包括发达地区)投资在刚开始时都是是采取合资的形式,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这种合资的成本和风险就会增加,健全的资本市场可以增加投资流动性,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

3.资本市场有利于发挥重庆对库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重庆是西部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1997年重庆成立直辖市的一个初衷就是发挥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2006年6月重庆市委二届九次全会也特别强调了主城七区、北部新区要分别对口支援库区产业发展。笔者认为这种支援不应该是一种无偿的捐献一些设备、资金,而应该通过资本的纽带,把库区的产业和主城的产业捆绑在一起,提高库区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实力,实现库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资本市场有利于加快库区国有企业改革,增强经济活力

在《万州区国有企业改制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所有的国有企业在2007年全部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全部实现公司制改造,职工身份全部转换,产权结构设置合理,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对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一个健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国有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有积极意义,有了资本市场,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有了退出机制,因而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本。其次,有一个有效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可以加强投资者对管理层的监督,特别是国有企业来说,引入非国有投资者能够大大加强投资者的监管,这可以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

5.库区资本市场发展有利于库区产业高起点的发展

一般而言,当企业或个人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时,通常会选择风险比较小,收益稳定的投资项目,而以外部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资金进行项目选择时,比较偏向于风险和收益都比较高的项目,而这些项目大多是一些高科技的项目。rajan和zingales的实证研究业发现,在金融不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发展比在金融发达国家发展好,但是金融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发展笔金融不发达国家好。从而解释了金融发达国家和金融不发达国家的产业差别的部分原因。所以,笔者认为,库区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有效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三、库区培育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议

1.针对国有经济成分占比还比较高的现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和动作

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一般包括资产收购、资产处置、土地储备、土地整治及相关产业投资、投资咨询、财务顾问、企业重组兼并顾问及、企业和资产托管等。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就是对国有资产开展这些业务,目的是盘活存量国有资产,优化资产配置,提高经济效率。重庆渝富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为盘活国有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库区一方面可以利用渝富这个成熟的平台,另一方面,完全可以引入民营资金建立一个民营的国有资产投资公司,来处置和盘活存量国有资产。

2.大力培育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以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技术支持、信用担保、资金融通、产权交易、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资本投资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很不够,一定程度阻碍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这些资本服务体系对于活跃库区资本市场有重要意义。

3.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

投资基金,是指按照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基本原则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某些原则,运用现代信托关系的机制,以基金方式将各个投资者彼此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以实现预期投资目的的投资组织制度。产业投资基金就是投资于不同实业项目的投资基金。

风险投资基金作为基金,同其它投资基金并无两样。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其投资的对象为高风险的高科技创新企业。

库区腹心地带缺乏支柱产业,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对于库区传统产业的发展壮大有积极意义,而风险投资基金则对库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会有较大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高、谢少杰我国资本市场配置效率考察[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6(05).

[2] 夏春萍、马波 等,区域资本理论与中西部资本市场深化[J],2006(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3] 高晓东 重庆资本市场的发展契机[J],经贸世界. 2004(5):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