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神经外科概述

神经外科概述

时间:2024-01-10 15:09: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神经外科概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神经外科概述

第1篇

关键词 神经外科;护生;临床带教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7256(2011)15-0111-02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习护生巩固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的关键性环节[1]。因此,有效的临床带教能让实习护生更快地适应临床,实现护理角色的转变。现将神经外科实习护生临床带教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神经外科是我院重点科室之一,护理组分为神经外科和脑病中心两个护理单元,脑病中心开展床位70张,除开展神经外科常规手术外,还包括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脑血管的介入手术等。护理人员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7人。每年接收大专学历的实习护生30~40名。

1.2 方法

1.2.1 制订带教计划 我院安排实习护生在科实习时间为4周,因我科护理专科性强,病情较复杂多变,因此时间较紧迫。为了能够让实习生更好地了解临床知识,合理地制订带教计划就显得相当重要。我科根据实习护生的实纲及科室特点精心制定带教计划,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①切合实际,除神经外科常规护理以外,尽量以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带教为主;②合理安排时间,什么时候进行小讲课、护理教学查房、操作演示等必须严格标明;③责任落实到人,带教形式主要采取“一对一”的固定跟班模式,带教老师职责明确,严格要求,要求人人熟知带教内容。

1.2.2 带教方法 ①入科安全教育:由于护理专业在学校中神经外科的专科知识学习较少,理论知识相对较薄弱;另一方面,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多,病情复杂,工作强度大,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因此,我科在每批实习护生下科后都进行入科教育。入科教育内容如下:a.实习护生入科后由带教组长对本科室进行概述性的讲座,并将讲座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主要介绍科室特色、实习期间的要求、疾病收治种类、职业防护及如何避免一些不安全因素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消除实习护生的陌生感,同时也使其对神经外科有初步的了解。b.介绍带教老师情况,并要求每位实习护生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及时联系,如临时护理查房、科室危重患者的抢救等。c.随着社会越来越进步,患者和家属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故患者与家属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也包括实习生。带教组长会告知护生掌握沟通的技巧,使其认识到如果是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时,不要随便回答,以免引起护患纠纷;实习护生也要学会保护自己,避免临床工作中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出现。d.带教老师除要教授临床知识与技能外,还要言传身教,教学生如何礼貌待人。在为患者做任何处置前,应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学会礼貌用语,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②定期小讲课:神经外科工作忙,带教老师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由于要完成大量的工作,往往给实习生进行讲解的内容相对较少,不够详细,故科室定期组织小讲课对提高实习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小讲课每周安排1次,一般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2]。小讲课安排如下:a.神经外科收治疾病范畴及疾病的病情观察内容;b.神经外科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c.伽玛刀治疗及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d.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护理特点及注意事项。小讲课的授课人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担任,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授课,注意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讲解,要求实习生做好笔记,课后进行提问,以巩固课堂知识。同时,如果本科有讲课时也要求实习生参加,并做好笔记。③操作演示:实习护生进入临床科室后,不能即时将学校所学的临床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神经外科护士工作量大,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护理人员会依个人习惯而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操作,忽视了规范化操作的环节。我科为了让实习生培养其良好的操作习惯,要求带教老师统一规范操作,并进行操作的考核,合格后再给实习生进行示范。带教老师边示范边讲解每步操作的要点、注意事项,并在大的流程不变、不违反操作原则的情况下注意操作的灵活性。实习护生要带着问题学习,在进行操作演示前,要求带教老师根据临床病例,设计好与操作相关的题目,让实习生围绕着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④出科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出科理论与技能考核能帮助带教老师了解实习护生对神经外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理论考试采取试卷笔试的形式,技能考试要求护生进行实际操作,并按操作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理论试题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实习1~3个月的护生,主要为基础知识的考核,包括规章制度、基础护理、原则等;第二阶段针对4~6个月的护生,主要为基础知识与专科理论相结合,包括神经外科病情观察内容,专科护理要点等;第三阶段主要针对6个月以后即实习后期的护生,理论考核以综合知识为主,除专科知识外,还包括病例的综合分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能较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但这并不能代表护生全部成绩,出科成绩中有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包括护生的学习态度、服务态度、病历书写、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等。⑤评教评学会:在实习结束前,由带教组长组织进行评教评学会,护士长参加。带教老师与护生要进行交流,希望护生能提出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带教老师的不足之处,使带教老师改进带教方法,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在以后的带教中提高教学质量;带教老师对每位实习护生进行讲评,对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肯定与鼓励,进一步提高实习生的实习热情。

2 小结

临床实习护士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继续,是在职终身教育的开端,是提高护士能力的关键,抓住实习期这一人生新转折的时机,进行全面带教,对努力培养热爱工作、积极上进、有责任心的优秀护士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肠内营养;营养支持;营养制剂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经胃肠道采用口服或管饲的方式将特殊制备的营养物质送入患者体内,为机体提供代谢所需全部或部分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EN较PN使用方便,并发症少,日用金额低,因而日益为临床所采用[1],EN实施的有效性有赖与临床医生充分了解EN制剂的类别、组成、特性、制备和评价等。临床医生对临床营养支持认识的提高与我们临床营养科的工作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以下对我院常用EN制剂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从我院病区药房数据库和临床营养科的统计中提取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患者EN制剂使用的数量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营养制剂的分类 我院病区药房常用的EN营养制剂有3个品种;临床营养科常备的EN营养制剂有2个品种。

2.2 肠内营养制剂使用情况和排序 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能全力在临床使用排在第一位,瑞素位于第二,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百普力使用位居第一,瑞素仍居第二,但同时匀浆膳的使用逐年在增加。

2.3 各科室肠内营养制剂使用情况 使用肠内营养制剂的科室逐年增多,各科室肠内营养制剂的使用排序情况,基本以ICU、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排前3名,同时其他的使用量也不断增加。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肠内营养制剂使用量的逐年增加,品种和使用科室的不断增加,表明临床医师已经认识到EN制剂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营养支持方式已由PN为主要的供给方式,逐渐转变为通过鼻胃/鼻空肠导管或胃/肠造口途径的EN。这种转换基于我们对营养及其供给方面的深入了解和认识[2]。同时,随着近年来对胃肠道结构的功能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胃肠道不单纯是消化吸收的器官,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EN不是单纯地提供营养物质,更重要的是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并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从而减少并发症,尤其是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改善预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3]。EN的良好效果已在各个临床领域中得到广泛的验证。EN已成为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也符合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专家指出的营养支持应遵从的基本原则:只要胃肠道有一定功能,即应采取EN[4]。

能全力的配方合理,适合于胃肠道功能正常的患者,并含有膳食纤维,可以保护肠黏膜、防止菌群易位,促进肠道蠕动。同时由于能全力具有适中的价格,能用于需长期EN的患者。在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使用是排名第一,2010年6月后排名第三,部分用量被百普力和匀浆膳代替了。原因是部分患者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临床医生改用短肽型的百普力;还有部分因根据病情考虑患者经济能力使用了匀浆膳。能全力是I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的首选品种,EN是脑卒中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随机研究表明,8%~35%的脑卒中患者存在营养不良,急性脑卒中患者80%以上出现吞咽困难。早期鼻饲EN可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减少感染,提高生存质量[5]。能全力、立适康(纤维型)可用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瑞素在三年的统计中一直排名第二,使用量2009年上升较快并逐渐趋于稳定。我院在神经外科、ICU和老年科用量排名较前。

根据我院EN制剂的应用情况分析,临床医师对于将营养治疗作为整体治疗环节中的重要一环的认识已逐步提高,选择应用EN的科室不断增加。但仍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商品化的EN制剂种类非常多,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制剂。如患者胃肠道功能正常,应选择整蛋白配方;胃肠道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选择要素配方;对于需要对入液量限制的和(或)高代谢状态的患者,应选择高能量密度的产品;并考虑是否需要疾病特异型配方;有便秘的患者应选用含不溶性膳食纤维的配方;对于有特殊饮食限制或有其他营养需求的患者,应给予疾病导向型的产品[6]。

临床营养科医生要主动介入,并和临床医生多沟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营养治疗的 相关知识,全面了解制剂的各种信息。

我院目前的EN制剂品种相对单一,应根据患者情况增加相应的品种满足个体化治疗的需要。临床营养科也应增加整蛋白、疾病导向型的EN制剂,满足不同经济水平患者的需求。随着研究的深入,EN将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其合理使用、加强相关生理指标的监测、EN管的护理、患者的心理支持、并发症的预防及早期发现,早期处理等方面都是极其重要的。

参 考 文 献

[1] 陈辉,金岩,朱珠,等.北京22家医院4年门诊和住院患者肠内用药动态分析.中国医药杂志,2011,1(46):6769.

[2] 任晓蕾,王晓旋,李玉珍.肠内营养支持概述.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7(4):4750.

[3] 宋金明,苏治国,马敏,等.住院药房肠内营养药秀的应用情况分析.肠外肠内营养,2011,11(18):355357.

[4] 吴迪春,黄智勇,张娟,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肠外与肠内营养,2007,14(4):232233.

第3篇

0引言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占全身各部位损伤的第2位,病死率却达30%~50%左右[1],居第1位. 我国每年因外伤致死者约10万人,伤数百万人,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增加. 在美国,颅脑损伤是其主要的致死原因,每年外伤致死的10万人中约50%是由于头部外伤所造成. TBI不仅发生在损伤瞬间,且发生于其后的数分钟到数天内,称为继发性脑损伤(SBI). 亚低温能降低组织代谢率,减轻脑损伤后的神经组织水肿等继发性脑损伤. 我们就亚低温(MHT)对继发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行回顾和展望.

1概述

早在20世纪50年代,低温就已应用于心血管直视手术,以保护脑及其他重要脏器,但由于心功能损害,室颤和凝血障碍等严重并发症而被人们放弃,仅被选择性用于某些复杂的心血管直视手术. 20世纪80年代后期, 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mild hypothermia):33~35℃;中度低温(moderate hypothermia):28~32℃;深度低温(profound hypothermia):17~27℃;超深低温(ultraprofound hypothermia):16℃以下,前二者定义为MHT. 20世纪90年代以来, MHT对缺血性和外伤性脑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再次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 临床应用研究发现30~33℃ MHT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而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2]. 国内也陆续开展了这一方面的试验和临床应用研究. 目前对亚低温治疗的方法、条件、机制等诸多方面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且把亚低温治疗应用于临床,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案[3].

2亚低温对实验动物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通过反复试验均证实,在缺血后给予MHT治疗能减少梗死灶面积,减轻脑神经元结构的破坏. 不同脑区对MHT的敏感性不同,在全脑缺血模型中,海马CAI区受损程度随MHT的度数降低而呈线性减轻,而对丘脑网状核的保护作用不明显. 为研究缺血后MHT是永久保护海马CAI区神经元还是仅推迟其损害,Huang等[4]用Koizumi法将SD鼠制作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缺血3 h再灌注72 h,分别观察缺血期MHT(MHTi ), 再灌注期MHT (MHTr ), (MHTi+MHTr)及常温组的脑梗死灶体积,发现MHTi组和MHTi+MHTr组梗死灶体积明显较常温组小(P

3亚低温对临床脑损伤疗效的研究现状

20 世纪 90 年代,国内外神经外科学者相继开展了 30~35℃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和实验性研究. 1993 年,Pomeranz 等[7]发现 31~35℃低温能完全有效地防止实验性颅内高压动物模型伤后继发性颅内高压,也能明显减轻颅内高压所造成的脑病理损害程度和范围. 损伤后不同时程亚低温对实验性脑外伤动物弥漫性轴索损伤有显著治疗作用. 1996 年 Metz等[8]对10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 3~6分)采用32~33℃亚低温治疗,结果表明亚低温治疗能有效减低颅内高压,降低脑耗氧,明显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效果. 2000年,Jiang等[9]报道了87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效果,认为持续亚低温能提高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 2002年Soukup等[10]对58例重型颅脑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发现亚低温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常温组,说明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伤患者死亡率. 2004年,陈荷红等[11]采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发现亚低温治疗能改善患者预后.

4亚低温治疗脑损伤的可能机制

4.1抑制代谢率实验证明,亚低温能降低代谢率,减少脑损伤后脑细胞氧耗量,从而减少了对能量的需求,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减少乳酸堆积,减轻代谢性酸中毒. 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和脑氧代谢率,能使伤后脑组织乳酸清除率恢复至正常水平. Marion 等[12]的临床研究表明,32~33℃亚低温治疗能使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压、脑氧代谢率均较常规组明显下降,可明显促进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预后. 陈荷红等[11]采用 Neurotrend7TM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过程中脑氧代谢进行观察,发现亚低温治疗能有效缓解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缺氧及酸中毒,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Jiang等[13]通过对创伤大鼠脑细胞外液乳酸含量测定,发现亚低温能明显抑制脑损伤后乳酸水平的升高.

4.2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国内外学者对亚低温对脑创伤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Jiang 等[14]研究发现正常脑温动物伤后大脑半球、丘脑、海马等部位血脑屏障明显破坏,而 30℃低温治疗动物伤后血脑屏障几乎完全正常. 损伤前和伤后30 min开始亚低温治疗,33~35℃能显著减轻脑挫裂伤区血脑屏障通透性. Tokutomi等[15]评价了3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亚低温对颅内压的影响,发现 35.5℃能减低颅内压,改善脑灌注压.

4.3抑制内源性脑损伤因子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脑损伤会导致兴奋性氨基酸、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氧自由基、Ca2+、内源性阿片肽等内源性毒物质异常释放,这些内源性毒物质会加重继发性脑细胞损害. 大量实验研究发现,亚低温能有效地抑制脑损伤后内源性毒物质生成和释放,从而有效地减轻继发性脑损害发病过程. 30℃低温能有效降低实验性脑外伤后脑脊液中乙酰胆碱含量,减轻乙酰胆碱对脑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黄慧玲等[16]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明显降低了脑创伤后致伤区外侧正常脑组织细胞外液 NO 的水平,从而防止创伤后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

4.4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脑损伤后脑细胞蛋白的合成明显降低,特别是重要的细胞结构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2)含量也显著降低. 30℃低温能够减轻实验性脑外伤后海马区微管相关蛋白2的丢失,从而维持微管的正常功能,使受损伤神经细胞得以恢复. 亚低温减少脑损伤后微管相关蛋白的丢失作用及促进蛋白合成抑制的恢复作用是脑损伤后可逆性受损神经细胞功能恢复基础,与亚低温疗法 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密切相关.

4.5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导致颅脑伤死残的主要病理基础,尤其是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轴索损伤是导致长期昏迷的确切因素. 损伤后不同时程亚低温能显著减少实验性脑外伤后弥漫性轴索损伤程度, 对实验性脑外伤动物弥漫性轴索损伤有显著治疗作用,为亚低温治疗颅脑伤提供了有力的病理形态学证据.

4.6抑制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性死亡过程,是引起神经元迟发性死亡的重要机制. 脑缺血应用MHT治疗时,早期反应基因(如cfos, cjun , cmyc)的表达明显增强,这些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进一步在转录水平激活一些重要的后期基因,从而可以提高细胞对缺血的耐受力. 原癌基因bcl可能是一种后期基因,在早期反应基因的激活下表达增加,合成保护性蛋白bcl2,抑制细胞凋亡. Phanithi等[17]亦发现MHT可使脑缺血TUNEL阳性细胞减少,同时还发现WIT组bcl的表达增加,有害蛋白Bax ,Fas和细胞色素c,caspase基因的表达均较常温组明显减少.

4.7抑制自由基清除剂的消耗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生理情况下,人体内自由基与自由基清除剂处于平衡状态,缺血后平衡被打破,自由基增多,引发链式脂质过氧化反应,使细胞膜脂质微环境改变,引起钙超载,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常温脑缺血缺氧再灌注时,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丙二醛含量明显增高,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下降,神经元核膜、线粒体、内质网等结构严重受损. MHT降低花生四烯酸的代谢率,并可能抑制自由基、烷基及其他生物活性代谢物产生. MHT还使脑脊液和脑组织丙二醛含量明显下降,SOD活性明显升高,神经元超微结构损害明显减轻.

4.8抑制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性,减少一氧化氮(No)的合成NO可以自由穿过细胞膜,参与机体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 一般认为诱生型iNOS激活产生的大量NO与脑损伤有关,而内皮型NOS(eNOS)激活产生的NO是维持脑血流量的重要因素. NO和氧自由基(O2-)反应产生的过氧化亚硝基阴离子及其降解产物均具有强大毒性. 缺血后正常体温组亚硝酸盐浓度明显升高,cGMP水平升高了3倍,NOS活性显著升高,而MHT组则无这些变化. Kumur等[18]也通过实验证实了MHT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颈静脉内NO升高.

4.9其他可能的机制有的学者从另外的角度来解释亚低温的作用机制,如受损后脑组织的炎症反应程度作为评价亚低温疗效的指标. 亚低温可以通过有效地抑制某些细胞因子介导的脑组织炎 症反应达到脑创伤后的治疗效果. 国外学者Chatzipanteli等[19]发现亚低温能抑制炎症反应过程.

5亚低温治疗脑损伤的展望

现有的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都证明30℃~35℃的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疗效. 但从临床应用的方面,我们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亚低温的最佳适应证、时间窗、温度窗及亚低温实施方法等问题;虽然我们还不清楚其具体的保护机制,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医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会研究发现亚低温脑保护的机制,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 赵元立. 加强颅脑外伤临床基础研究,提倡规范化治疗[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1,17(3):133.

[2]Amess PN, Penrice J, Howard S, et al. Organ pathology following mild hypothermia used as neural rescue therapy in newborn piglets[J]. Biol Neonate, 1998,73(1):40-46.

[3]林欣, 只达石, 张赛. 亚低温与实验性脑损伤[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0,16(1):64.

[4]Huang FP, Zhou LF, Yang GY. The effect of extending mild hypothermia on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 the rat[J]. Neurol Res, 1998,20(1):57-62.

[5]Ooboshi H, Ibayashi S, Takano K, et al. Hypothermia inhibits ischemiainduced efflux of amino acids and neuronal damage in the hippocampus of aged rats[J]. Brain Res, 2000,884(12):23-30.

[6]Maier CM, Sun GH, Kunis D, et al. Delayed induction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mild hypothermia in a focal model of 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a: neurological outcome and infarct size[J]. J Neurosurg, 2001,94(1):90-96.

[7]Pomeranz S, Safar P, Radovsky A,et al. The effect of resuscitative moderate hypothermia following epidural brain compression on cerebral damage in a canine outcome model[J]. J Neurosurg,1993,79(2):241-251.

[8]Metz C, Holzschuh M, Bein T, et al. Moderate hypothermia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jury: Cerebral and extracerebral effects[J]. J Neurosurg, 1996,85(4):533-541.

[9]Jiang J, Yu M, Zhu C. Effect of longterm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1year followup review of 87 cases[J]. J Neurosurg ,2000,93(4):546-549.

[10]Soukup J, Zauner A, Doppenberg EM,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brain temperature in patients after severe head injury: Relationship to intracranial pressure,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outcome[J]. J Neurotrauma ,2002,19(5):559-571.

[11]陈荷红, 只达石, 张赛.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脑氧代谢变化的研究[J]. 天津医药, 2004,32(1):15-18.

[12]Marion DW, Penrod LE, Kelsey SF, et al. Treatmen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ith moderate hypothermia[J]. N Engl J Med ,1997,336(8):540-546.

[13]Jiang JY, Liang YM, Luo QZ, et al. Effect of mild hypothermia on brain dialysate lactate after fluid percussion brain injury in rodents[J]. Neurosurgery, 2004,54(3):713-717.

[14]Jiang JY, Lyeth BG, Kapasi MZ,et al. Moderate hypothermia reduces bloodbrain barrier disruption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the rat[J]. Acta Neuropathol (Berl) ,1992,84(5):495-500.

[15]Tokutomi T, Morimoto K, Miyagi T,et al. Optimal temperatu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Effect of hypothermia on intracranial pressure, systemic and intracranial hemodynamics, and metabolism[J]. Neurosurgery, 2003,52(1):102-111.

[16]黄慧玲, 只达石, 张琳瑛. 脑创伤大鼠透析液一氧化氮变化及亚低温治疗的影响[J]. 中华创伤杂志, 2002,18(8):457-460.

[17]Phanithi PB, Yoshida Y, Santana A,et al. Mild hypothermia mitigates postischemic neuronal death following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 brain: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Fas, caspase3 and TUNEL[J]. Neuropathology, 2000,20(4):273-282.

第4篇

关键词 慢性疼痛 评估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4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6-0032-03

剧烈或长期慢性疼痛会使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发生紊乱而影响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明确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类疾病”。因此掌握患者的慢性疼痛信息,客观评估其程度,以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就慢性疼痛的定义、类型、常用的评估方法及护理管理技术综述如下。

1 慢性疼痛的概述

1.1 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和IASP (1986年)为疼痛所下的定义是:“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觉和情感体验”[1],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而对慢性疼痛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是:疼痛导致患者抑郁和焦虑,造成身心极大伤害,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超过急性病一般的进展,或者超过受伤愈合的合理时间或与引起持续疼痛的慢性病理过程有关,或者经数月或数年的间隔疼痛复发[3]。慢性疼痛更强调引起的焦虑和抑郁,以及因此丧失社会交往能力和工作能力,从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降低。国际疼痛研究会对慢性疼痛的时间界定为:疼痛持续或间歇性持续3个月以上。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慢性疼痛已经构成一种独立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1.2 慢性疼痛的特点

①疼痛持续时间较长;②病因有时不明确;③伴有疼痛行为(、面部疼痛表情、步态和改变等);④无交感神经兴奋的临床表现;⑤一般存在心理和神经因素的影响;⑥治疗比较困难,常不能以单一药物或方法缓解,需要综合治疗[4]。

1.3 分类

1.3.1 慢性癌痛

①肿瘤侵犯所致的疼痛;②抗肿瘤治疗所致的疼痛;③与肿瘤相关的疼痛;④非肿瘤或治疗所致的疼痛。

1.3.2 慢性非癌痛

①劳损或退变性疼痛;②神经损伤或刺激性疼痛;③慢性炎症性疼痛;④免疫相关性疼痛;⑤缺血性疼痛;⑥淤血性疼痛;⑦精神和情绪相关性疼痛[5]。

2 疼痛的评估

2.1 评估的内容

包括引起疼痛的原因及诱因、急缓、性质、程度、部位、有无放射痛、加重或缓解的因素。此外,对于癌性疼痛的患者,不仅要注重疼痛评分结果,而且要从患者的生理、心理、行为、功能、社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估[6]。

2.2 评估的方法[7]

2.2.1 线性视觉模拟标尺评分法(VAS)

该方法由日本学者发明,是应用最广泛的单维测量工具。线性视觉模拟尺为一条10 cm长的水平线或垂直线标尺,在标尺的两端,标有0-10的数字,数字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强。使用时先向患者解释,0代表无痛,1代表最轻微的疼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最后了解患者对疼痛的感受位于标尺的哪个位置。

2.2.2 口述分级评分法

由一系列描绘疼痛的形容词组成。最轻度疼痛的描述常被评为0分,以后每级增加1分,使每个级别都有相应的评分标准,便于定量分析疼痛。最常用的是数字疼痛分级法(NRS),此法既简单又容易掌握,护士可以用来宣教,但缺点是分度不精确,有时患者难以对自己的疼痛定位(表1)。

2.2.3 “长海痛尺”评估法

“长海痛尺”是将NRS和VAS有机结合的一种疼痛评估方法,在VAS的基础上,对疼痛标尺作出具体解释。使患者更容易接受,结果相对准确,减少疼痛评估误差。

2.2.4 Wong-Banker部表情量表法评估疼痛

该方法用6种面部表情从微笑到悲伤甚至哭泣来表达疼痛程度。此法适合于任何年龄,没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或性别要求,易于掌握,不需任何附加设备,急性疼痛者、老人、小儿、表达能力丧失者特别适用。

2.2.5 体表面积评分法(BARS)

BARS既能表示疼痛的范围,又能表示疼痛的程度。将人体表面积分成45个区,每个区内标有该区的号码。与计算烧伤面积的方法有些相似,请患者将自己的疼痛部位在图中标出,如果患者只用笔涂盖了1个区,为1个疼痛记分,不涂盖任何区为0分。在相应的疼痛区内,可用绿、红、蓝、黑涂盖,分别表示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也可以在疼痛区内写满小的“%”“”“”和“”分别表示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此法还可以计算患者疼痛面积占体表面积的百分比。

2.2.6 McGill疼痛问卷法(MPQ)

MPQ是众所周知的全面评估疼痛的多维测量工具,既评估疼痛的情感及感觉方面,又全面评估疼痛的部位、强度、时间特性等。它由15个描述信息组成,即11个感觉痛(跳痛、针刺样痛、刀割样痛、刺骨样痛、痉挛痛、咬痛、烧灼痛、剧烈痛、触痛、痛苦的痛、撕裂样痛)和4个情感类别(疲劳、厌倦、恐惧、痛苦的折磨),将每一个信息按照0~3分为4个等级。它较适用于老年人,包括轻、中度认知损害者。

2.2.7 McMillan法

该方法是护士对初次住院患者疼痛情况的评估表,它用目测直观疼痛标尺表示疼痛程度,并在印好的人体正面、背面、侧面图上画出疼痛的部位(患者或护士画),护士记录疼痛的时间、性质、止痛措施及疼痛对患者的食欲、睡眠、注意力、情绪、社交活动的影响。

3 慢性疼痛的治疗

治疗的方法主要有4大类:病因治疗,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疗法及神经外科治疗。

第5篇

通讯作者:冯凯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临床治疗; 综述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一种常见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近年来高血压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高不断升高,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约占脑出血总体发病率的70%左右,病死率高达50%左右。HICH的治疗方法有内科保守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治疗时机及方案的正确与否是成功救治高血压脑出血的关键。本文对近年来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内科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内科治疗基本原则是积极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保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再出血以及并发症。由于脑出血多发病急、合并症多,导致患者病死率和病残率均较高,因而目前只适用于轻度脑出血患者和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及配合急诊外科手术的综合救治[1]。

1.1 控制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 甘露醇是降低颅内压的首选药物,常用量为125~250 ml,每6~8小时静点1次,由于甘露醇对肾功能影响严重,故在应用时需严密观察患者的肾功能;速尿每次40 mg,每日2~4次静脉注射,常与甘露醇合用。复方甘油注射液不增加肾脏负担,反跳较轻,且可进入三羧酸循环代谢而提供能量,不升高血糖,与甘露醇合用可以维持恒定的降颅压作用和减少甘露醇的用量,但其进入体内过快可引起溶血,而产生血红蛋白尿,故应用时须注意。

近来发现,胰岛素对出血周围的缺血性脑组织有保护作用[2],脑实质出血急性期即可使用胰岛素治疗,而且越早期用药效果越好,可使肢体瘫痪恢复时间提前,肢体瘫痪恢复程度提高,后遗症较轻,死亡率明显降低。

1.2 控制血压 HICH患者的降血压治疗需十分谨慎。高血压是保证脑灌注的必然反应,降压不当会导致脑灌注不足。美国卒中协会指南推荐: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平均动脉压应维持或低于130 mm Hg;已行开颅术者平均动脉压应维持或低于100 mm Hg;所有患者的收缩压均应高于90 mm Hg,有颅内压监测者脑灌注压应维持在70 mm Hg以上。

1.3 止血药物的应用 应用止血药物预防血肿扩大。最新用于临床的止血剂是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rFVIIa)。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表明,rFVIIa对脑出血早期有止血作用[3]。对发病4 h内的ICH患者给予rFVIIa治疗,可减少血肿扩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4]。近年来CT检查发现,脑出血患者在24 h内有相当比例的再出血,这与患者服用阿司匹林、饮酒以及血肿的部位和形态有关[5]。

1.4 钙离子拮抗剂治疗 研究发现,在脑血肿周围同样存在半暗带,神经细胞内钙离子的聚集而引起的脑损害,是引起水肿的原因之一。有学者认为在脑出血急性期应用尼莫同治疗能明显改善其病情及预后,静脉滴注尼莫同是治疗早期脑出血的较为理想的药物[6]。

1.5 预防并发症 应激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出现呕血、解黑便症状及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成立[7]。

为预防应激性溃疡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可用H2受体阻滞剂,如甲氢咪呱0.2~0.4/d,静滴,雷尼替丁150 mg口服,1~2次/d,洛赛克20~40 mg,口服或静推,奥美拉唑20 mg,口服,每日2次[8];而有频繁癫痫发作者可静脉注射地西泮或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并按症状控制情况继续用药,或鼻饲丙戊酸钠或苯妥英钠。

2 外科治疗

HICH的外科治疗最早始于1903年,但早期手术效果并不理想。20世纪80年代末HICH的手术治疗有了很大进展,出现了CT导向血肿腔抽吸及尿激酶溶解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排空术和神经内窥镜直视微创清除脑内血肿术,为脑内血肿微创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防止和减少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保护半暗带细胞,避免不可逆性损害的出现,阻止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

2.1 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 早期清除血肿能降低血液和血浆产物的毒性作用,减轻血肿周围水肿和缺血。最大的优点是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及液化的坏死脑组织,不仅可降低ICP,还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脑组织代谢。而弊端是手术范围广泛,可导致进一步脑损伤,特别是深部出血的患者。许多研究表明,从病死率和致残率上分析,开颅手术治疗并不优于内科治疗。

2.2 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神经影像与微创技术的革新,使传统的开颅手术技术受到了显微、微创开颅技术的挑战,出现了立体定向血肿排空的方法。由于该方法损伤小、安全性高,易于被患者接受,故临床应用较为广泛;1989年Ludwing和Auer开展了立体定向内镜下血肿排空术,使立体定向治疗脑出血的技术日趋完善[9],该法尤其适用于重要功能区、脑干、丘脑等深部血肿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高龄或危重患者。

2.3 锥颅微创血肿碎吸术 利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和生物酶技术对颅内血肿进行冲洗、液化、引流,以达到清除血肿的目的。这种方法简单快捷,可快速建立清除血肿的硬通道(直径仅4 mm)且固定于颅骨上,稳定性和密闭性均较好,冲洗针射出的液流呈雾状,使液体作用于血块的面积大,易于液化。但其不足是不能在直视下操作,清除血肿不彻底,不能有效止血,引流管径小,穿刺定位欠准确[10]。

2.4 脑室穿刺脑脊液外引流术 脑室穿刺对一些以脑室内出血为主或血凝块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危重患者是一种选择[11]。可在选择其他手术之前,先行脑室穿刺,降低颅内压。对于脑室铸型出血的患者,采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及脑室内灌注尿激酶和腰穿置管外引流治疗,能够有效解除脑脊液循环障碍及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防止梗阻性脑积水的发生。

2.5 内镜辅助清除脑内血肿 在CT定位或立体定向导引下,经颅骨钻孔或小骨窗置入神经内镜之血肿内,可直视下反复抽吸,清除大部分血肿。其优点是手术创伤小,能在直视下快速彻底清除血肿,避免盲目过度抽吸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用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既减少了组织损伤和脑暴露,又能在可视下较彻底地清除血肿和止血,充分减压,使再出血发生率降低。目前,内镜下血肿清除适用于幕上出血30 ml以上,幕下10 ml以上的脑内血肿和脑室内出血[12]。

3 其他

3.1 高压氧治疗 治疗机理:(1)快速提高脑组织的氧含量及氧储量,增加氧弥散距离,减少脑细胞因缺氧而变性坏死。(2)提高有氧代谢,降低组织酸中毒,改善脑的内环境,使Na+-K+-ATP酶的活性增加,减轻脑细胞水肿。(3)收缩脑血管,减轻脑组织的血流量,从而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4)增加椎动脉的血流量,可提高网状激活系统和脑干的氧分压,促进昏迷者苏醒,从而维持生命机能的正常活动。(5)加强脑内侧枝循环建立,改善和维持神经细胞功能。(6)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等酶的含量。加强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减少再灌注对脑的损伤[13]。脑出血经外科处理后或30 ml以下的小到中量出血,可以尽早应用高压氧治疗,可以促进语言、意识及肢体功能恢复,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疗效。

3.2 亚低温治疗 Kawai等[14]将脑内注射自体血或凝血酶后的SD大鼠分别在25 ℃或5 ℃的室内放置24 h,结果明确显示低温能减轻脑水肿,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血脑屏障破坏和炎症反应。亚低温联合微创伤手术,治疗脑出血疗效明显,是当前治疗的一个发展方向。

4 展望

目前对HICH的治疗效果还不很理想,病残率和致残率还比较高。治疗方法的选择也一直存有争议。一般认为,皮质下出血患者,直径>3 cm(30 ml)且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小脑血肿且出血量超过10 ml的患者均应立即手术清除血肿;壳核出血患者,血肿≤30 ml者一般经保守方法能够治愈,血肿≥60 ml且已发生脑疝者即使手术也常因术后严重并发症而死亡。较理想的方法是及时微创治疗配合内科以及其他治疗。近年开展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具有创伤小、费用少、不易损伤神经、术后康复快、技术易掌握等优点。在药物治疗方面,活化Ⅶ(FⅦa)因子是治疗早期脑出血不错的选择;同时给予患者高压氧或亚低温治疗有益于患者的康复。

总之,虽然国内外对脑出血的基础治疗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预防和治疗HICH及其并发症,减轻神经元损伤,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成为今后亟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Sacos S,Marini C,Caroei A.Medical 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 hemorrhage.Neuol Sci,2004,24:6-9.

[2] 刘晓容,吴江,夏晓平.白蛋白佐治脑出血时血清SOD,LPO含量变化.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18(1):55-56.

[3] Mayer SA.Ultra-early hemostatic therapy for ICH. Stroke,2003,34(1):224-229.

[4] Kase CS.Hemostatie treatment in the early stage of intraeerebral hemorrhage:The recombinant factor VII a experience.Stroke,2002,36(10):2321-2322.

[5] 吴文斌.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9,3:150.

[6] 谢鹏飞,沈祥骏.急性脑出血治疗中尼莫同的应用研究.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5):282-284.

[7] 金晓烨,贺丽,王建祯.微创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及血肿内炎症细胞因子动态变化的意义.中国急救医学,2005,25(6):416-417.

[8] 杨昭坚.高血压脑出血微浸润手术现状.广西医学,2005,27(7):1050-1052.

[9] 傅先明,牛朝诗.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27-738.

[10] 刘红梅,王文志,李涤.微创穿刺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脑出血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华老年脑血管病杂志,2007,9(3):173-176.

[11] Cohen ZR,Ram Z,Knoller N,et al.Management and outcome of non-traumatic cerebellar hemorrhage.Cerebrovasc Dis,2002,1490(3-4):207-213.

[12] 陈东亮,陈凤坤.神经内镜技术的新进展.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50(6):70-72.

[13] 张瑞琴,陈启义.脑出血的治疗现状及进展.淮海医药,2008,26:188-189.

第6篇

揭牌仪式是领导或高层去把奖牌颁给得奖的单位或个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医院揭牌仪式讲话稿3分钟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医院揭牌仪式讲话稿3分钟范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举行东胜区人民医院和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309医院共建医疗技术合作揭牌签约仪式。在此,我代表东胜区卫生局向莅临仪式现场的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医院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以及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309医院表示衷心的感谢!也预祝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309医院和东胜区人民医院的友谊之花更加绚丽多姿!

东胜区人民医院从建院到现在经过58年的艰苦创业和几代人的呕心沥血努力,同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光辉历程。近两年来,在区委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医院新领导班子努力克服困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科技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院、人才立院、技术强院、管理富院”的办院方针,采取“开放式”办院政策,对内加强管理,对外实行广泛合作交流。通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医院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医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迈上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

东胜区人民医院已经由最初的一个人才短缺、技术落后的诊所成为占地面积340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一个亿的鄂尔多斯东胜区规模最大的一家二级综合性医院。承担着东胜地区60多万人口的医疗保健任务,为东胜区乃至周边地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在不断前进和发展壮大。但勿庸讳言,我院目前的医疗技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以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寻求技术上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和上级医院在人才及医疗资源等领域的合作,则是推动医院快速发展、为东胜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的一条捷径。今天,与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309医院共建医疗技术合作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两家医院的协作已经步入了实质性阶段。309医院密集的人才智力资源必将为我院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必将为东胜区60万人民造福。

东胜区人民医院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把医院建设成为一个人才荟萃、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功能齐全的鄂尔多斯名牌医院,让更多的患者成为现代医学科技的受益者,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促进东胜区经济的腾飞再做新贡献!最后,祝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朋友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医院揭牌仪式讲话稿3分钟范文2各位来宾、同志们:

在2010年秋末冬初,我们喜迎南京铭和公司和解放军八二医院合作“军民共建”沭阳协和医院签约仪式,我谨代表卫生局向前来参加仪式的邵书记、杜院长、温部长、张董事长、相主任,及各位来宾表示衷心地感谢,向“军民共建”沭阳协和医院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国八二医院是一支优秀的部队医院,在全国享有盛名。长期以来担负着驻淮部队官兵医疗卫勤保障和驻地居民就医的双重使命,他们建院悠久,硕果累累。他们有一支素质很高的管理队伍,有一批技术精湛的专家骨干,更有无穷个为民服务的博爱之心,能与沭阳协和医院合作军民共建,建立军民共建医院,符合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时代的潮流,符合医院双方发展趋势,满足军队医院为地方居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需求,充分发挥军地联合医疗资源优势,提升综合医疗服务发展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军民共建医院的确立,对于强化为人民服务意识,打造“老百性开心、政府放心”的优质医疗环境,提高综合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整合卫生资源,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倡导军民共建,对于继承部队优良光荣传统,传承军民鱼水情谊,凝聚军民一家氛围、感染医护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希望我们协和医院紧紧抓住这一全新发展的机遇,利用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提供好优良服务平台,坚持“汇聚精英创一流,打造协和新品牌”的发展战略。虚心向老专家、老教授学习,坚持“以人为本,以技术为核心、以病人满意为宗旨”的联合办院方针,把医院建设好、发展好。

同志们,医疗卫生改革的步伐已进入攻坚价段,医疗卫生改革的形势既喜人又逼人,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各级政府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让我们军民共同携起手来,努力工作,奋力拼搏,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贡献力量。

最后,预祝军民共建合作圆满成功。

医院揭牌仪式讲话稿3分钟范文3各位领导、各位尊敬的来宾:

今天,作为某集团托管医院的代表,特别是作为某集团某医院的代表,我满怀着喜悦,带着某集团某医院全体员工的美好祝愿,来到了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某,热烈祝贺某医院加盟某集团!

近年来,医疗某地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的改革举步维艰。在这种困境下,某集团积极参与医疗产业价值链的重建,致力于提升医院价值,在全国率先创建集团化连锁经营新模式,快速聚集优势技术、资本,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和共享,筑起更广阔的事业平台。集团通过输出品牌、管理、技术和优秀的执行团队,尤其是通过商业化运作,在放大优势医疗资源价值的同时,提升医院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我院托管以来,公司对我院的工作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通过公司产品的不断导入,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今天,某大家庭又新增了一员,我们又多了一个兄弟,又多了一份欢乐,又增加了一份新的力量。“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后,新某医院将和我们一起,在某的领导下,并肩携手,风雨同舟,紧紧把握某地场脉搏,充分依托某集团广阔的资源平台,以新的姿态、新的步伐,谱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我们坚信,也真诚地祝愿,加盟某集团以后,新某医院能得到更快的发展,职工们得到更多的实惠,人民群众得到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祝我们某集团的事业蒸蒸日上!祝在座的各位身体健康,事业发达,宏图大展,万事如意!

医院揭牌仪式讲话稿3分钟范文4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喜庆日子,我院正式增名为“--市第三人民医院”,并在此隆重举行挂牌仪式。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市第三人民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向百忙之中前来参加挂牌仪式的各位领导、来宾、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多年来支持我院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今天,--市第三人民医院在我院挂牌,标志着医院在努力提升自身实力,做强、做大的征程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忆往昔岁月峥嵘,望今朝事业蓬勃,展未来信心百倍。我院始建于1958年,由最初的“城区联合诊所”经历“市城区医院”、“市中区人民医院”、“船山区人民医院”的几次更名,通过几代医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现已建成船山区唯一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急救、科研于一体的国家“二级乙等”综合性公立医院,是国际爱婴医院、市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新农合、城镇医保定点医院,市级最佳文明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医院,有响誉川中的痔瘘专科和市级重点骨伤专科。

回顾过去,我们无比欣慰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信心倍增。我们坚信,在继往开来的日子里,全院干部职工一定会本着以人为本、积极探索、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坚持一个中心,搞好两项改革,抓紧三项建设,实现四个突破。

一个中心。就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竭尽全力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水平,打造舒适的就医环境,以优质服务建成群众满意医院。

两项改革。一是推进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改革;二是医院质量监和评价制度改革。

三项建设。一是人才队伍建设,今年计划引进硕士研究生和副高以上技术人才14名,逐步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二是学科、专科建设,将痔瘘科、骨伤科打造为省级重点专科;三是硬件设施建设,抓紧完成新住院大楼、门诊及旧住院楼改造以及高升和凯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四项突破。一是在业务的质与量上有突破;二是在科研项目及成果上有突破;三是在创“二甲”医院上有突破;四是在学科建设上有突破。

借“遂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挂牌的东风,我院将紧紧抓住这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团结进取、不断创新,更新观念、增强实力,为促进全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遂宁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发展和希望,有赖于各位的鼎力支持、关心、指导和教诲,我们决不辜负各级领导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尽心竭力,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健康保障。在此,我们也殷切期盼各级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们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我院的发展。最后,请允许我再次向出席今天挂牌仪式的各位领导和来宾、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医院揭牌仪式讲话稿3分钟范文5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大学附属医院挂牌仪式。值此,我代表大学,向莅临这次庆典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解放军医院全体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向为成立大学附属长城医院倾注大量心血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致以衷心的感谢!

学院成立医学院,开办本科层次医学教育,是市委、市政府着力提高襄樊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实力,提升襄樊城市品质,全面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国第九四医院江西地区唯一的一家军队所属的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有着63年光辉历史。医院创建于1946年,先后改称为江淮军区后方医院、皖北军区后方医院、华东军区14野战医院,1954年10月正式命名为解放军第94医院,1970年9月由漳州移防。医院高、中级技术职务人员、医学博士与硕士生占全院医务人员的60%;设有15个临床科室和10个辅助临床科室,开设床位800张。60多年来,一代代医务工作者秉承“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精神,用智慧和汗水创建了一个又一个沉甸甸、金灿灿的品牌学科。如今,医院学科专业齐全,专科特色突出,技术力量雄厚。先后申报并成立了“心血管内科中心”、耳鼻喉微创中心、“神经外科中心”、“优生优育计划生育中心”、创伤外科急救中心、耳鼻喉微创中心、高压气治疗中心、肿瘤中心、~刀治疗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健康体检中心、妇幼中心、眼科中心等。耳鼻喉科、急诊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骨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肿瘤科、肛肠外科、口腔科、同位素等是医院特色科室,其中耳鼻喉科室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今年年初,我校与九四医院签订了院校全面合作协议,为院校合作揭开崭新的一页。今天解放军九四医院成为大学附属长城医院,标志着军队医院与地方高校合作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为双方今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加强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希望九四医院以此为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加强与大学在学术、业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全面发展,推动医院工作上新水平、新台阶,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同志们,从今天开始,大学和解放军九四医院已经历史性地融为一体。大学将在教育、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充分尊重解放军九四医院的独立法人地位,全力支持解放军九四医院独立履行公共医疗卫生职责,努力推进解放军九四医院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工作。我们衷心希望,解放军九四医院根据新的工作任务和新的体制机制,认真研究,统筹安排,一是发挥资源优势,以优秀的技术人才、先进的医疗设备、良好的诊疗环境和高超的临床技术,切实推进医学学科专业建设;二是提升科研实力,提高医疗水平,大力巩固在医疗行业的地位,尽快实现“中部疑难危重疾病诊疗中心、高等医学教育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发展目标;三是提高管理水平,建设和谐医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创革命地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事业的新局面。

第7篇

1、创新能力的含义与概述

研究生毕竟不等同于本科生,是比本科生更高一层次的人才。专业型硕士虽然对于其科研水平的要求不高,但也应该适当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创新素养。对于外科医生来说,一个只会埋头开刀的医生仅仅是个开刀匠,而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促进医学的不断进步,人民的健康卫生才能得到充分地保证。王海东发现:“临床专业型硕士,重点培养他们的临床能力,而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着科研能力较弱的问题。”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所具备的创新素质,及其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技能的综合体现。北京大学易杰雄教授指出:创新有三层意思:一是原来没有的,后来提出或做出来了;二是后人通过研究发现并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获得的新成果;三是后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自己独到的新东西,或者使之深化、完善化了。肇毅等提出创新的两层次理论,要想达到高层次、无限广阔空间的创新(即为质的突破),必须经历低层次的创新(即为量的积累)。耿有权等调查发现有“32.4%学生认为现行课程设置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高达45.6%的学生认为科研创新氛围一般;一成以上的学生自认为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较差;缺乏高水平导师,缺乏创新学术氛围等也是创新能力培养偏弱的重要原因。”陈红等从研究生自身出发寻找原因,认为当代研究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精神缺乏、创新思维不足、实践能力较弱,结果导致创新素养欠缺。

2、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在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方面,专业型研究生并不比科研型研究生差,只是创新机制、创新氛围、导师能力以及学生定位等因素造成专业型硕士科研能力偏低,创新素养不高。

(1)创新机制:对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要求偏低,仅要求发表统计源期刊,因此造成导师无压力、研究生无动力。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借鉴于科学型培养方案,必修课程内容有政治、外语、科研设计、医学统计学、医学文献检索、学术规范与实验安全、外科学进展等内容,在纵向和横向上重复较多,其前沿性、广泛性和多样性不足。

(2)创新氛围:专业型硕士在临床各科室轮转,以外科为例,普通外科4个月,骨科2个月,泌尿外科2个月,心胸外科2个月,神经外科2个月,烧伤整形外科1个月,麻醉科1个月,外科重症监护治疗室(SICU)1个月,外科急诊1个月。临床科室医疗业务繁忙,轮转时间太短无法深入学习。同时科研氛围不浓,造成专业型硕士忙于换药拆线、下医嘱写病历等琐碎事情,无暇顾及科研实验。

(3)导师能力:一些专业型研究生导师并没有课题,缺少经费以开展科研实验,同时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要求不高,仅仅要求按照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完成学业即可。有些导师自身科研素质缺乏,并无开展科研实验的经历,更谈不上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4)学生定位。自我认识不足,定位较低,等同于本科实习生培养的高度,仅仅满足于撰写一定数量的病历,掌握一些简单外科操作。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必须参与科研,培养创新能力,才能发现临床中的问题并找到对策。

二、专业型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提倡转化医学实现临床与基础的双向转化

转化医学是连接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从实验室到病床边(benchtobedside)以及从病床边到实验室(bedsidetobench)的双向循环式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多学科交叉合作,针对临床问题,深入开展基础、统计等研究,研究成果快速应用于临床,实现从实验室到病床边的转化,再从临床应用中发现新问题,为实验室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目前有一种趋向,就是积累众多成果不予发表,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发表于影响因子高的杂志以吸引眼球。其实对于专业型硕士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宜设立过大目标,毕竟专业型硕士主要目标是提高临床技能,为社会培养医疗卫生应用型人才。专业型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参与管床,直接接触患者与上级医生,能够将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上级医生,针对临床出现的难题可以激发灵感,从而提供科研思路。以乳腺外科为例,乳腺包块一般以小切口开放性手术完成,但是对病人来说,乳腺切口影响美观,这是开放性手术的一大缺点。但在Mammotome、Encor微创旋切系统等器械发明的前提下,即可开展微创手术,切除乳腺良性肿瘤最大直径达11cm。虽然手术费用昂贵,但切口小、恢复快,符合女性美的要求。积累到一定数量,同样可以撰写病例分析或论著,投稿英文期刊。又如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而早期发现的检查措施是穿刺活检,活检标本病理检查是确诊乳腺癌的金标准。临床医生一般均凭经验穿刺活检,但会出现失血多,穿刺到肿物的成功率偏低。因此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提高成功率且出血少?经过反复论证,发现结合B超定位下穿刺成功率较高,并且严格遵守无菌、无瘤原则,取材准确,减少并发症和减轻患者不适。

2、改革创新机制激活专业型硕士的创新本能

改革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可以鼓励专业相近的研究生组成科研小组,共同面对临床问题,设想科研思路。或者联合科学型研究生,平时在科室轮转,周末进实验室学习实验技术,实验方面的问题可通过导师牵头,共同攻关。或者加入基础研究人员,通过联合查房进行定期交流,共同研究临床方面的问题。以江苏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为例,博士在读9名,科学型硕士10余名,专业型硕士10余名。该科室经常召集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座谈会、读书报告会等,促进专业型研究生了解乳腺疾病研究的发展,并且要求专业型研究生定期进入实验室,跟随科学型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培养科研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结合临床实际提高治疗水平。同时科学型研究生虽然基础理论研究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研究多局限于细胞、动物等基础实验,研究成果多难以推广应用到临床,无法直接服务于临床诊疗。乳腺癌患者根治术或保乳术后经常出现皮下淋巴积液而出现水肿、感染,影响患者术后康复。专业型研究生可以根据这一临床症状,通过乳腺病实验公共平台,在科学型研究生或者导师的帮助下开展周围淋巴管的分区、走向等研究,寻找适宜的手术方式一起手术解决淋巴回流通道受阻的并发症。

3、改善创新环境培育专业型硕士的创新土壤

哈佛大学医学院充分整合资源,建立研究生培养公共平台,鼓励研究生进入公共平台开展科研活动,研究生之间互通有无,互相促进。北京佑安医院则建立了平台:以科研数据为基础的标准化电子病历平台、以数据样本库为基础的临床研究资源平台、以系统疾病为基础的中心化学科建制平台、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信息网络平台、与临床转化研究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平台、以临床研究为核心的循证医学顶层设计平台、以临床研究为导向的人才团队平台和广泛开放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实现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人员的资源共享,开展科研合作,成果共享。江苏省人民医院乳腺科建立“乳腺癌患者随访信息系统”,乳腺癌病人所有信息均输入该系统,专业型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随时抽调以往类似病例,发现其中的异同点,设计科研实验,开展基础实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结合以往的处理对照新方法的优劣。

4、提高导师素质建立导师准入制和末位淘汰制

导师是影响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型研究生导师队伍,能较快地提高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往研究生导师一旦入选则终身不被淘汰,这势必不能有效促进导师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必要建立导师准入制和末位淘汰制。其具体办法是:一是研究生管理部门对申报导师的临床医生进行科研培训,考核通过才能获得招收研究生资格。二是每两年对研究生导师进行阶段性考评。考评内容从所获课题、获得奖项、、研究生就业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考察导师的科研素质,并进行排序,对处于末位者,实行末位淘汰,停止其招收研究生一年,以促使导师加强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从而带动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第8篇

关链词:持续质量改进;留王导管I护理f业务管理

住院患者留置导管种类繁多,导管护理质量及置管期间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住院患者的预后。随着专科患者向专病化治疗的发展,各专科导管跨科室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易导致导管护理规范不统一,护理质量参差不齐。为提高导管护理的质量,我院从护理管理的角度对导管护理实施全程系统管理,使导管护理质量不断提高,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设44个临床护理单元,每日在院患者平均1500例左右,常规手术50余台次。对2006年全年住院患者留置导管情况进行统计:常用导管种类为18种,如鼻胃管、导尿管、膀胱穿刺留置导尿管、静脉留置针、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人工气道导管、伤口引流管等;各专科使用导管60余种:其中普通外科18种,心胸外科10种,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各6种,其他各专科导管20余种如腹透管、血液净化用动静脉瘘管等。2006年发生严重差错1起。2006~2007年相继建立和完善常用导管质控规范16种,专科导管质控规范48种。

1.2方法

1.2.1建立健全导管护理质量控制网络以护理部为主导,建立各科室护士长、夜查房护士长及夜班护理组长、护理部质量管理组、护理部四级质量控制网络。护理部首先组织以上成员学习各种导管质量控制标准,在明确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每月通过科室护士长自查、夜查房护士长及夜班护理组长每晚查、护理部质量管理组定期查、护理部每月组织高职护理人员专项查4种形式,注重每月重点检查与平时随机抽查相结合,纵向检查与交叉检查相结合,使导管护理的全程质量纳入护理质控范围。

1.2.2定期分析导管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护理部定期组织各管理组成员对环节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罗列和分析,主要有:①各科室导管护理缺乏统作者单位•南京总医院1.护理部2.全军蕾叠外科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2)张爱琴(1966一).女.本辩。翻主任护师收I青12008一08—13,II回12008—09一lO一的标准和规范,常用导管护理方法各不相同:如鼻胃管、导尿管固定方法、更换时间不统一,PICC的冲管、封管的方法、时机各科室做法不一致,危重患者护理不当存在计划外拔管;②导管标识不清楚,外用冲洗液与静脉液体相混淆,肠造口灌人营养液与腹部其他引流管错误连接导致严重差错的发生;③专科导管跨科室应用未得到专业化护理:如动脉测压管在心胸外科使用很规范,而在其他科室使用时,护士却不能完全掌握操作方法,影响了监测效果。

1.2.3持续改进和完善各种导管护理规范、操作流程及检查标准对各科常用的导管参照《医疗护理操作常规》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完善相关护理规范及操作流程,常用导管护理规范及操作流程:如人工气道护理规范、鼻胃管固定规范、静脉留置针固定规范、留置导尿管护理规范等,专科导管护理规范及操作流程:如腹腔双套管护理规范、血滤导管护理规范、膀胱穿刺留置导尿管护理规范等,使导管护理科学、实用,更符合临床护理实际。然后根据各导管护理规范及操作流程制定相对应的检查标准。组织全院人员对规范进行系统学习,对专科性强的导管护理建立“会诊”制度,电话联系后专科护士到场指导、跟踪服务并通过院内网络办公系统将相关规范发至所需科室,全院信息、资源无障碍共享。

1.2.4改进导管检查的方式改变以往突击检查的习惯,检查前提前预告,科室自查、自行整改,检查中现场反馈,指导其改正问题,科室对照修正,鼓励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缩短检查一反馈一纠正的周期;每月对检查结果进行讲评,向全院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不足部分共同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使检查真正达到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目的。同时从护理管理的角度在检查中持续改进和完善导管环节质量的检查标准和导管护理的规范。如人工气道的护理规范,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气管导管固定带的松紧度不统一,存在固定带较松导管易脱落的安全隐患,于是将规范中的导管松紧度以能插入1指为宜改为以能插入1小指为宜,使临床护理的可操作性增强。

1.2.5改进导管护理的方法

1.2.5.1导管固定方法的改进从导管固定的牢固程度及提高患者舒适的角度对导管固定方法进行改进,将固定用氧化锌胶布改为3M抗过敏透气胶布.①在腹带上开孔方便引流管固定:泌尿外科患者术后使用腹带时无法避开引流管,针对这一问题重新设计,在原腹带基础上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在腹带上加开2孔,以解决原腹带使用过程中易导致引流管打折引流不畅的问题。②蝶翼形分叉交织法固定:胃管/鼻饲管采取蝶翼分叉交织法固定,选择l条长15cm的3M胶布,将胶布下端从中间剪开10cm,上端贴于鼻尖,剪开的部分缠绕在鼻饲管上,鼻饲管外露部分用皮肤膜或3M胶布贴于患者的脸颊。③额部吊线法固定:选择10.0cm×1.5锄大小的3M胶布,缠绕胃管2圈后固定于鼻部,取一长约10cm的棉线将胃管出鼻孔处系死扣(紧松适度),双线捻成1股后向上固定于额头,用3cm×4cm大小的3M胶布固定。④高台平举法固定:对留置导尿管采取高台平举法固定,在导尿管尾端2~3cm处将尿管固定于,固定时使尿管留有适当的活动度,以减少导尿管因牵拉对尿道造成的刺激,提高患者的舒适度。⑤交叉固定法:气管插管使用高强度真丝胶带交叉缠绕于导管后固定于口唇两侧,以增强牢固性,降低意外拔管给患者带来的风险。⑥螺旋固定法:胸腔引流管采用螺旋固定法,选择一15cmx5cm大小的3M胶布,将一段长约7cm直接贴于导管上方的皮肤上,另一段长约8锄分成三等份剪开,中间一条缠绕于引流管上,两边直接贴于引流管两侧,以避免患者变动或躁动导致的意外拔管。护理部将各种导管固定方法用文字和图片形式印成小册子,下发科室,供各科室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

1.2.5.2导管标识的改进导管标识由护理部统一设计制作,标识由最初单纯颜色区别到标签上注明相关内容,填写项目有导管置入长度、置入日期、更换时间,便于护士对导管的观察和交接班。标识由各护理单元按需领用,纳入科室成本核算。导管标识使用规范以文件形式下发给各科室,每位护士必须掌握使用方法。如标识贴放的位置为:输液管贴在莫菲氏滴管上1~2cm处,PICC管贴在导管末端2cm处;导管标识使用要求为:腹腔引流管≥2根时使用标识,贴在导管末端2cm处。对于容易辨认或位置较远的两根导管,如胃管和导尿管则不需要标识,单独l根输液管或2根以上导管但能明显与静脉输液管区别的也不需要标识。

1.2.5.3置管期间的护理①规范护理记录内容:在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记录置管日期、名称、位置、导管长度,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输入液体或冲洗液的名称、量及滴速,导管堵塞发生后的处理方法,拔管时间,置管/拔管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导管效能等;②规范贴膜及引流袋更换时间:根据文献检索科学规范贴膜及引流袋更换时间,如PICC置管后穿刺点贴膜更换方法为置管后第1个24h更换,以后每周更换l~2次,有污染或贴膜卷边及时更换;留置尿管的引流袋由每天更换改为每周更换。③规范导管交接班:所•77•有导管必须床边交接班,确认后由接班人员负责,导管护理责任到人。

二、效果

2.1导管护理环节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以来全院无导管护理缺陷、事故发生,导管护理合格率从2006年的92.5%上升至2007年的96.8%。临床导管护理的操作均能按规范执行,护理频次满足导管护理的要求,导管固定牢固、美观、舒适,导管清洁,通畅保证了引流效果,改变了以往导管护理依赖陪护人员完成的不良习惯。导管标识的使用降低了导管引流、冲洗过程中发生差错的风险。

2.2检查、评价标准统一,提升了医院护理形象以往各科室在导管护理中基本遵循护理教科书,与实际工作中差异性较大。导管护理规范的制定,避免了临床工作中的随意性、不确定性,护理人员在任何岗位都有统一的操作流程,体现了医院规范的管理和服务品质。导管护理质量控制网络在全院覆盖,每天分层次分时间段有检查有指导,对存在的共性和疑难问题能及时得到反馈和解决。

三、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科学的护理管理方法,它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体现了在原有的质量基础上不断完善、定位更高的标准。

3.1持续质量改进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创新意识相关护理器具的改革、护理规范和操作流程的不断完善,激发了护理人员创新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导管护理规范的制定和完善,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护理人员在完成大量日常工作的同时,确实从患者需要和安全出发,不断积极探索和创新,改变了护士以往活、死干活的形象,既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导管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职业成就感,提升了护理的价值。护理人员创新、发展护理服务的意识已在护理的各个方面卓见成效,在全院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3.2持续质量改进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我们将留置导管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控制的重点落实到“以维持导管效能为原则,以预防导管并发症发生为目标,以患者安全为宗旨。每项操作流程的改进,是根据临床护理的发展、患者的需求,组织讨论反复修改而确定,导管护理方法改进后的推广使用,充分保证了患者导管护理安全。完善操作流程、规范护理行为是保障护理安全长抓不懈的工作,从住院患者留置导管的质量管理过程中体会到过程质量控制、纵向质量控制和横向质量控制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质量管理发展的总趋势。

3.3持续质量改进提高了导管护理的专业性护理规范及检查标准的制定,强化了过程质量控制,提高了终末质量落实率,体现了专科护理的特点及专科护士的专业性。我们将已制定的专科导管护理规范实行资源共享,加强科问合作和指导,使护士在导管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避免了由于护理人员科问差异、能力差异导致的不良后果的发生,在实施护理过程中保证了实际工作与标准要求相一致,使患者能得到专业化的导管护理。

参考文献:

[1]范德兰.万长秀。刘继芬.医院评审对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7.22(11):54—55.

[2]刘云,孙琳,胡容。等.成立不同护理管理组提升护理质量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2):26—29.

[3]施雁.规遗留置导管风险的护理[J].上海护理.2007,7(2):75—76.

第9篇

关键词:脑健康微电子学;网络成瘾;成瘾率;脑机制;模型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

Internet Addiction Brain Mechanism Research Review

LI Wen-shi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reviewing Brain Health Microelectronics,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d academic background on Internet Addiction (IA), reviewed the data of Internet-user numbers and landing rates, and then compiled statistics in recent reported IA rate data. Two models of the recognition-behavior and brain award cycle were focus on IA brain mechanism. The late known and our preliminary results on IA brain mechanism research were illustrated. The evaluations and conclusions were that (1) the Internet is the tool inducing IA for users, but not the abuse object, and (2) the college students’ brain-health under IA should be monitored promptly.

Key words:Brain Health Microelectronics, Internet addiction, Addiction rate, Brain mechanism, Models

1引言

人脑是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工具”。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阐述人类思想和脑的复杂程度时,就将其暗喻为“脑世界性缠绕的绳结”。这是关于人脑复杂性的早期哲学思考。

20世纪下半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中,有半数以上凭借研究大脑的科学成果而得奖。例如,1963年,澳大利亚科学家艾克尔斯就因为应用微电极方法研究突触的信息传递功能而获奖。在诺贝尔奖的百年史册上,统计颁发过的物理学奖与生理学或医学奖,约有1/4奖项与检测仪器相关。例如,与磁共振技术直接相关的诺贝尔奖就颁发过5次,首次是在1952年,最近一次是在2003年。

21世纪进入了脑科学的世纪。这个前瞻性论断是由国际脑研究组织于1995年夏天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第4届世界神经科学大会上提出的。

科技列强系列开展脑研究的目的,旨在“认识脑”(揭示人脑机能)、“保护脑”(克服人脑疾患)、“开发脑”(研究脑记忆与创新)和“创造脑”(开发人工智能)。

中国脑健康委员会于2000年9月16日命名每年9月为“脑健康月”。

脑研究总的技术趋势是还原分析与综合研究呈现波浪式前进。深度分析,重在揭示“头脑风暴”的神经电学与化学机制;高度综合,基于整合脑的精分析电学、微分析化学、物理与功能成像信息,试图联合揭秘脑的高级工作原理。

择要而论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包括:神经+健康+微电子学。

(1)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任务旨在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具体研究感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意识等认知过程,具体研究智能的本质和起源;

(2)认知神经科学包括认知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生理学、认知生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生物学和计算神经科学等学科;

(3)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路线是:行为科学---神经科学---计算科学三角形;

(4)认知生理心理学关注前额叶皮层功能、颞叶认知功能和复杂视觉以及运动等功能,其中,前额叶皮层(perfrontal cortex, PFC)主要参与复杂问题的解决以及未来行动的计划等任务,需要负责工作记忆的颞叶参与。

(5)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整体的生理、心理与社会人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不患病。健康是人的根本权利。医学是有关健康的维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实践,其理想状态即是针对健康的促进与关爱。

(6)微电子学基于硅CMOS实现SoC,以小见大。重视来自神经接口的技术驱动力。

因为人脑具有非凡的复杂性,使得人类勇于和需要探索人脑规律,同时借助微电子技术最新成果,用以加速发明新仪器作为人脑的智能延伸与健康回馈,满足安全防范和预防医学等领域的应用要求。

总之,发展脑健康微电子学,是我们加速构建和谐社会充分体现人本位的共同任务。如下专题概论网络成瘾的脑机制研究。

2网络成瘾概念入门

网络成瘾的概念于1994年由美国纽约市的精神病医师Ivan Goldberg博士提出[1]。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IA),或称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或脑功能损害[2]。

网络成瘾研究逐渐成为被国际医学和心理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3-4]。

1996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教授Kimberly Young的研究证实了网络成瘾现象的存在,由她所制定的量表随后成为重要的诊断方法。1995年网络成瘾被收入医学词典、社会学词典和精神病学词典。1996年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Mclean医院开设了计算机与网络成瘾症的诊所。1996年和1997年美国心理学年会对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专门的讨论。1998年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即《虚拟心理与行为》杂志创刊,对网络成瘾症的研究成果作了大量的介绍。

2008年由中国国家基金资助的网络成瘾研究项目有3项[5]。2008年11月8日,由总医院制订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了国内外专家的鉴定[6]。

3网民数和上网率的基础统计数据

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2007年底美国网民数为2.18亿人,按照美国近年来的的网民增长速度估算,美国网民人数在2008年6月底不会超过2.3亿人,因此中国网民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网民对互联网心理依赖度打分情况分布参见图1,其中,非常同意和同意日常生活离不开互联网的国民比例,占63.1%;有时候觉得自己沉迷于互联网的网民比例占18.3%[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网络游戏是政府和业界都尤为关注的网络应用,其在中国网络应用中排名第七位,2008年6月的网民使用率为58.3%,用户规模达到1.47亿人。美国同期的网络游戏使用率仅为35%,远低于中国。中国网络游戏网民中玩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比例为53%,此类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已达到7815万人。玩家每周花在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上的时间统计结果示于图2中[7]。

根据Young所报告的网络成瘾者的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39小时来判断[8],图2提示至少有7%的玩家沉溺于网络游戏。

4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近期统计数据

基于诊断量表,国外研究表明,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成瘾率为4.6%~18.3%[9]。据Griffiths的研究,玩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大学生中有25%的玩家沉迷于网络达41小时每周[10]。

《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5)》调查显示,我国本专科学生网络成瘾群体中的比例在14%。国内最新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5.3%~23.6%[11-18]。

唐玉和等利用Young网络成瘾量表(总8题,每题1分,总分5分为判据)[11-12],研究对象是746名淮安信息学院电气系1~3年级在校大学生,结果网络成瘾检出率为23.06%[13]。

李欢欢等利用Young成瘾量表对广州市三所高校的654名大学生的判断结果显示,网络游戏成瘾者的比率为11.6%[14]。

聂影等利用Young成瘾量表,对武汉市某综合性大学医学本科生180人和硕士研究生190人的网络成瘾情况调查表明,总体网络成瘾率为10.06%,其中本科生成瘾率为12.0%,硕士研究生成瘾率为8.2%[15]。

谢静波等人对上海市某综合性大学的680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中,网络成瘾者比率为9.9%[13]。

使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赵萌等编制的网络使用自评量表,高文斌等对北京某理工科大学1192名本科生进行网络成瘾状况调查,结果网络成瘾检出率为8.7%,男生的检出率(9.5%)高于女生(4.9%)[16]。

梅松丽等对长春市1784名本科生采用网络成瘾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网络成瘾检出率为7%[17]。

等利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调查天津市某医科大学统招587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新生,结果上网者占95.3%,网络成瘾者占5.3%[18]。

昊晟等人针对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网络消极影响,从身体、学习、花费增多、脱离现实和不良信息等5个方面展开研究,进行图解[19]。

5网络成瘾机制主要模型与成果

网络成瘾机制的主要模型包括:(1)认知―行为模型,(2)脑内奖励环路模型。主要成果基于PET、fMRI和EEG等检测与特征识别技术。

5.1 认知―行为模型

Davis提出的认知―行为模型用来解释病态性网络使用的发生和维持,广为国内外所接受[20]。该模型的中心因素是非适应性认知(maladaptive cognition)或称认知扭曲(对自己或对世界)是PIU(病态网络使用)发生的充分条件。而个体的心理机能障碍如抑郁、社会焦虑、药物依赖等与技术环境压力的影响,是PIU形成的必要条件。网络只是使人成瘾的工具,而不是成瘾的对象。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图解参见图3[21]。

图4[9]给出对于图3的数量化的理解:椭圆内置隐变量,方框内是指示器,箭头代表因果关系方向。隐变量之间的系数是回归因子,其余系数为负荷因子。分析结论显见:PIU的负性情绪效应全部受到元认知的调节。

5.2 脑内奖励环路模型

网络成瘾作为一种与特定文化载体密切相关的成瘾方式,可能与等物质成瘾一样,也具有一定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即与脑内的“奖赏系统”(构成包括前额叶、基底神经节、腹侧被盖区、伏隔核、杏仁核、海马、背侧和腹侧纹状体等)有关。Holden认为人类生活中存在的成瘾现象是非常广泛的,远不止于药物成瘾,某些行为也能够使人类成瘾,如赌博、购物、使用互联网等[22]。

有研究表明,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纹状体中的多巴胺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令个体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沉溺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但之后的颓废和沮丧感却较此前更为严重。时间一长,这些影响就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生理或医学基础[23-24]。

5.3 脑机制研究成果图解

PET(检查神经递质受体水平)研究表明,网络成瘾青少年(8人)处于静态时的枕叶代谢水平,高于对照组(6人)[25]。

fMRI(检查脑血氧变化水平)研究表明,在GoStop任务刺激下,IA中学生9例相对于对照组8例,右额上回与右颞上回显著激活,参见图5[26]。其中,子图A是对照组,子图B和C显示IA组的明显激活。两组被试在进行冲动控制任务时,大脑激活区域主要为额叶(额上回、额中回与额下回等)、边缘叶(扣带回等),此外,顶叶和小脑也被激活[26]。

EEG的δ~γ频段的小波熵WE研究表明:分别采集9名网络成瘾者(实验组)和9名正常受试者(对照组)在上网前后的自发脑电,然后对其进行小波熵及其脑电信息图分析,结果发现上网前的网络成瘾者EEG的小波熵值明显低于正常组,但上网40min后,其WE值明显升高。该结果提示了网络成瘾者在上网前,其脑电复杂性较低,大脑活动水平较低,而通过网络可以唤起其大脑的活动,因此小波熵值可作为网络成瘾综合症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图6是正常对照组与网络成瘾组的脑电信息小波熵云图[27],其中,正常受试者在上网前后的WE值在大脑上的分布十分相似,均在大脑枕部最高,在前额叶较低;网络成瘾者上网前的WE值在大脑枕部最高,在大脑前部较低,而上网后WE值在大脑的各个区域均明显提高,并在右侧颞叶以及顶叶处数值较高,而在枕部以及左侧颞叶值较低[27]。

根据原理(1)耳穴反射理论,额颞耳穴映射脑额区颞区,原理(2)关于脑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具有超低频振荡特性[28-29],因此,提取额颞耳穴近红外信号的超低频毫赫兹特征,可能帮助表征网络游戏时的大学生脑疲劳。图7提示我们,比之平静,游戏时脑化学振荡的整体非线性提高,而随着游戏时间增加,非线性增高。根据我们的研究心得,游戏时得到曲线的峰值预示着出现脑疲劳。实验主要方法参照文献[29-30]。

6研究结论

总结已知国际研究成果可知:

(1)网络成瘾现象是近十余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行为成瘾,实际是一种人机交互技术成瘾,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是消极的,基于个体的身体素质、人格特质和脑健康等关系,往往具有能助长成瘾倾向的诱导和强化的特征。

(2)网络成瘾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尤以中国为甚。我国的大学生占国内网络用户的50%以上,他们始终是网络成瘾最大的潜在危险人群。

(3)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解决已得到我国医学和心理学界的重视,积累了主要基于诊断量表的网络成瘾检出率数据(5.3%~23.6%),但是报道数据相差较大,根本原因是仍然缺少脑神经化学的机制研究。

综上论述,针对网络应用这柄双刃剑的负面――网络成瘾,探索其脑神经化学机制,为预防、干预和治疗大学生(不限于)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需要整合心理学、影像医学和微电子学者的集体研究智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参考文献

[1] Chuang,Y.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induced seizures: A neglected health problem in internet addiction[J].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2006, 9(4): 451-456.

[2] 昝玲玲, 刘炳伦, 刘兆玺. 网络成瘾研究现状概述[J]. 精择医学杂志, 2008, 21(l): 76-78.

[3] Alecia C. Douglas, Juline E. Mills, Mamadou Niang, et al. Internet addiction: Meta-synthesi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the decade 1996-2006[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8, 24: 3027-3044.

[4] 钱若兵, 郭, 傅先明, 等. 网络成瘾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7, 20(1): 58-61.

[5] 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ISIS. [nsfc.省略]

[6] 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 总医院制订. 2008年11月8日.省略]

[7] 中国互连网发展状况报告(2008年7月): 1-60.省略]

[8] 陈晓鸥. 网络成瘾研究进展[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8, 18(2): 136-137.

[9] Marcantonio M. Spada, Benjamin Langston, Ana V.Nikcevic et al. The role of metacognitions in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8, 24: 2325-2335.

[10] John P. Charlton, Ian D. W. Danforth. Distinguishing addiction and high eng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online game playing[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7, 23: 1531-1548.

[11] 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996, 1(3): 237-244.

[12] Beard K W, Wolf E V. 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tion[J].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2001, 4(3): 377-383.

[13] 唐玉和, 刘利宏, 郑直, 等. 大学生精神健康水平与网络成瘾[J]. 上海精神医学, 2008, 20(1): 11-12.

[14] 李欢欢, 王力, 王嘉琦. 不同网络成瘾亚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及其与人格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16(4): 413-416.

[15] 聂影, 陈冬峨, 仇晓亮. 医学院校本科生和硕士生网络成瘾调查与影响因素的探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13): 2462-2463.

[16] 吴晟, 钮文异, 高文斌. 理工科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 2008, 24(3): 176-178.

[17] 冯晓黎, 梅松丽, 李兆良.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11): 951-952.

[18] , 汪为聪, 马瑞珏, 等. 天津市医学研究生新生网络成瘾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8, 8(l6): 351-353.

[19] 吴晟, 钮文异, 高文斌. 参与式研究方法在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中的应用[J]. 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3): 208-210.

[20] Davis R A.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1, 17: 187-195.

[21] 李林英, 李贵兰. 网络成瘾症的理论模型、测量工具及其心理干预[J]. 中国临床康复, 9(20): 163-165.

[22] Holden C. Behavioral addictions:Do they exist[J]. Science, 2001, 294: 980-983.

[23] Koepp M J, Gunn R N, Lawrence A D, et a1. Evidence for striatal dopamine release during a video game[J]. Nature, 1998, 393: 262-268.

[24] Gaetano D C, Valentina B. Reward system and addiction: What dopamine does and doesn’t do[J]. Current Opinion in Pharmacology, 2007, 7(1): 69-76.

[25] Jeong Ha-Kyu, Kim Hee-Joung, Jung Haijo, et al. PET imaging and quantitation of internet addicted patients and normal controls[C]. In Proceedings of SPI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Feb

(下转第79页)

24-26 2002, San Diego, CA, USA, 2002, 4683: 419-428.

[26] 曹枫林.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脑功能影像学及团体心理干预研究[D]. 中南大学, 2007.

[27] 郁洪强, 赵欣, 詹启生. 基于小波熵的网络成瘾脑电复杂性分析[J]. 天津大学学报, 2008, 41(6): 751-756.

[28] 吴鎏桢, 阎俊娟, 韩济生. 2/100Hz经皮穴位电刺激对27例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治疗作用[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7, 16(1): 32-35.

[29] LI Wenshi, LU Shengli, SHI Longxing. Non-invasive measurement of brain neurotransmitter:One novel model[J].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2008, 17(2): 270-272.

[30] LI Wenshi, LU Shengli, SHI Longxing, et al. BMSP-ASIC design methodology:Modeling,case and implement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2007, 16(1): 73-7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