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1 11:53: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培养文学素养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文学素养;文化素养;人文素养
中学生必须具备健全的文化品位和多元的文化选择。学生健全人格和文化品位的培养主要借助语文教育来实现。语文教学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既然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那么,“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笔者据此认为,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的语文素养其内涵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巴金认为:“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可见,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新版高中语文课本扩大了文学作品的比例,编入更多精美的文章,尤其突出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中名著名篇的阅读鉴赏,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心灵和精神的滋养。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把握教材的文学特性,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学生进行情与美的熏陶与感染,要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作品的浓厚兴趣,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其次,要使学生学会从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阅读的意义就在于从作品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感悟生命的活力,丰富精神世界,以美育美,培养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文化素养
在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文化起着独特的作用,各种文明成果均以文化来延续,传递。教育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它承载着传递文化知识和开发人的潜能,扩大人的生命内涵和作用。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新颁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语文对古代文化传统的传承作用,提出“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语文素质主要体现为文化积淀、文化底蕴。文化的继承更多通过语文教育来实现。如果在高中三年不断加强文化熏陶,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能够培养起学生的保护传承中外文化传统的意识。所以要指导学生阅读文化论著、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文化问题探究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更好地传播先进文化。
3.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民族灵魂的塑造。众多有识之士的呼吁,发达国家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都说明:忽视人文科学,忽视人类的情感精神,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人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格的完美,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体系,提供良好的人文导向。
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唤醒青少年一代真正内在的人文需要,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质,帮助和鼓励他们理解历史上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切实增强他们对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堕落人文意识的批判力和抵抗力,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美好和不可让步的尊严,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创新素养
现代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精神创造。”很显然,创造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被看作现代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追求。“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同志在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树立以创新为荣为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敢地开创思维空间,增强创新动力。我们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创新行为是社会需要,激发学生大胆创造、求异探索的意识,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型人格。
文学创作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不爱读课文,不喜欢写作文,却偏偏爱读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喜爱写诗,写散文,写小说。这些活动恰恰是最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一项最有意义的活动,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却是过于注重实际,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对于学生的这种文学情趣和创造欲望却没有因势利导,予以积极地培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文学教育的地位,加强对学生文学创作活动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好书,学会写诗作文,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兴趣。
5.审美素养
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人文素养;融合教学
一、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
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具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特征。若学生不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其在体会和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时,可能会存在客观上缺乏科学方法和有效思路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深刻理解和发散思维支持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具有个性化的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素材资源,更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分析研究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以便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吸收和理解其中的内涵,获得更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1]。
(二)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指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发散性,也更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实践的方式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意义和应用价值进行更进一步的体会和了解。人文素养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性作用[2]。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其才能够在实践的学习中与他人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并且运用个人良好的自主思维为取得更好的实践学习效果提供帮助。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从宏观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优化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效果的科学路径。
(三)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与汉语言文学的知识体系相似,人文素养也具有多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内涵。具体包括了人文理论知识、人文技术能力、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品质等多个维度。因此,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是从综合性的角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的重要过程[3]。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立足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从多个角度体会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知,对于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个人的成长发展轨迹。保证个人的思想认知方向,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认知状态。这也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性作用。是学生在生活学习等各个维度遇到问题困难时,能够坚定信念克服困难的重要动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人文素养融合培养的原则
(一)选取科学的切入点,实现人文素养的融合培养
上文已经提到,人文素养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内涵层次。同时,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也包含了多个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融合,就需要选准两者结合的科学切入点,立足于汉语言文学的一个细节教学环节,纳入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使得两者的融合教学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4]。同时,这也是丰富人文素养培养内涵提升中,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科学途径。教师在相关的融合切入点选择方面,可结合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学与人文素养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统一性,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学习,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立足于文化自信的培养教育,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优化,为两者的融合教学找到科学的切入。
(二)注重先进教学技术和方法的引入应用,提升融合教学的课堂丰富性
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背景下,课程教学的组织落实过程中先进技术方法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与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能力和基础、认知层次可能存在相对较低的现象。因此,更需要通过引入更加直观而先进的辅助技术和方法,在针对性的知识学习和引导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充分地辅助资源支持。使其在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融合时,明确课程学习的目标,掌握课程学习的方法。最终为取得良好的课程学习效果提供支持。在具体的先进技术方法和平台应用方面,可用的先进教学工具包括微课视频多媒体平台,以及一部分基于合作探索教学的视频资料、纪录片资料等。教师需结合学生的主观需求,合理选择相应的先进素材资源进行应用,为最终获得良好的融合教学效果提供支持[5]。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的融合路径
(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发挥出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
教师在面向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不仅要注意方式方法,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也会影响到课程教育引导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汉语言文学这类发散性和丰富性较强的课程来说,要想立足于基础课程,实现人文素养的培养。就需要教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升个人的能力素质,为取得更好地融合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关于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升路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或参与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对先进的教学理念,汉语言文学的深刻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以此为契机,提升个人的综合性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水平为个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积累,打好坚实的基础。二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落实,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实现个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三是通过个人思想认知方向的转变,注重个人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个人教学感受的反馈,以此自主进行思考和分析,在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以便在课程教学中立足于不同的课程教学切入点,从自身出发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6]。
(二)应用个性化的教育引导方法,优化融合教学的实际效果
不同的学生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学习中,有不同的课程教学需求,且其基础学习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客观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教育引导就更需要应用差异化的教学引导方式,融入个性化的教学思路,完成课程教学的目标。尤其是在人文素养培养融合的背景下,更需要教师结合人文素养培养的多个切入点和侧重点,应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完成课程教学引导的目标任务。促使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和实践学习效果得到保障和提升。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这种差异化的教学引导方式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使学生对相关的课程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印象,获得更好地融合教学实践性效果。在实践中,可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包括,微课视频指导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合作探索型教学模式。上述教学模式能够基于基础的课程教学用更加具备自主性的课程教学方法,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任务同时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体验也会得到相应的优化。
(三)积极利用拓展性教学资源,实现融合教学实践效果的提升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来说,一方面,教师可结合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口的相关实践岗位,让学生进入现实环境中进行实习学习,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在客观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同时,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岗位中,也包括了人际关系的交往和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实践工作内容。这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知识,以便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与同事形成良好的交往关系。因此,立足于实践工作环境,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进行提升和优化,具有一定的适宜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通过组织主题性的社会活动,依托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将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机会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作为社会环境中的独立个体参与社会服务和支持的相关实践活动,使其更加充分的了解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的广泛外延,以及人文素养培养和实践应用的重要价值。提升学生对相关课程融合教学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最终为取得更好的实践教育引导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人文素养元素和教学模块的融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适宜性。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应当立足于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学习、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维度、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为适应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要求、提升学生的针对性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慧芬.浅议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理念与实践[J].学周刊,2019(11):11.
[2]蔡杰.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新通信,2019,21(01):171-172.
[3]陈佳娟.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J].文学教育(上),2018(10):174.
[4]孙蕾.浅谈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8(24):58.
[5]胡晓薇.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理念[J].牡丹,2017(36):110-111.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72-01
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文学教育的意义及价值始终难以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仅是被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辅助内容而展开。文学教育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以内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取国内外优秀的文学作品[1]。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的文学教育,不但可以引发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和爱好,而且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探究文学作品的精髓,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从文学教育的角度而言,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智力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深层次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不但要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而且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步形成有利于长期发展的素养。学生若想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精髓,必须经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启发,进而才能是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历史与文化氛围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相联系。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建立于文学作品精髓的基础上,是学生精神层面感悟和理解能力的进步与发展。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通过对于文学作品精髓的探究,具有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文学教育具有深层次开发学生精神世界的意义
目前,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文学教育的意义及价值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在进行文学教育时,只是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项内容来进行,而相对忽略了文学教育在学生精神世界开发中的潜在意义。文学作品是创作者的心血结晶,更体现了创作者在精神层次上对于社会、人生、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在受到社会风气及周围事物的影响过程中,精神世界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学生难以准确分辨出事物的好与坏,进而导致学生精神世界的形成与发展中与现实世界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学生作为可塑性极强的客体,其在对于文学作品的领悟中,那个主要依据为教师的讲解,并且与自己的实际感官能力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初级层次的精神世界观念,并且将其运用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例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会选择《浮士德》中的部分章节作为文学教育的基础内容,并且通过对于作品精神层面的深入剖析,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深层次、多角度的开发。《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之一,全剧共两部52场,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在德国和欧洲现实的社会背景下,描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的艰辛历程。在《浮士德》中,歌德强调人生在世需要竭力克服堕落、努力向上,并为更多人谋得幸福,可是歌德还是强调,人不可能成为上帝,越是有理想性格的人,这一生就越需要经历谦卑的洗练。歌德认为,我们这一生不可能有任何意愿,是完美无缺不具有任何伤害性的。但他相信上帝的怜悯与爱,悔罪与这一生奋斗的过程,上帝会纪念,并接纳进永恒、给我们恩宠[4]。上帝接纳人此生的每个阶段,也乐意看见认真面对生命的人,在这一生的各种经历中更接近善。每一场奋斗都伴随着自我的软弱,而每一个经历都更看清自己也更认识上帝。通过教师在文学教育课堂的系统讲解与引导分析,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会逐渐形成对人生、生活、命运的深层次感悟,并且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促进意义。
三、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人文精神是建立于物质和道德观念基础之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时,教师要将眼光有书本知识逐步拓展到教材以外的部分,使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并且在内心中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当代中学生为了实现自我的突破,以及精神层次的进一步提升,他们需要更为广阔的人文精神发展空间。
人文精神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积累过程,不是说学生读过几部文学作品,或者在课堂中接受了一些文学赏析教育就可以实现的。中学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文学教育连贯性、系统性、科学性实施的重要性,在课堂内容、教学活动、课外活动、课外作业等方面的布置中,教师要力争通过为学生提供愉悦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另外,就国内优秀的古典、现代文学作品而言,每部作品中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教师要通过对于文学作品中精华部分的摄取和讲解,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四、结语
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对于推动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学语文文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改革,并重点突出语文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文学教育时,要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学生人文精神、认知程度、感悟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强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 创新能力 高级文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纵观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大趋势下,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的基本理论,课程安排以强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如下:
1.1 传统文学底蕴深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最为固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复兴、繁荣、理性和回归四个阶段。
1.2 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积淀相当深厚,它是一股强大的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目前所用的教材、考试方法、授课方式等,仍然将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体内容限定在知识点的传授上。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学科在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上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缺乏将文化资源与现代高新技术及市场需求完美结合起来的创新性人才。
1.3 创新能力培养较少
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培育下,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比较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他们用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考,促进其全面自由的发展。
2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的意义
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搞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设置和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树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概念是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开发与有效利用。重视思想上学者传统知识的错误观念影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形成一个全方面的、多层次的新型教育观,走最终以质量取胜,以创意取胜的道路,以适应经济时展的需要。其次,确立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性能力的目标是学用结合,偏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锻炼。在现代素质教育新的时代背景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再次,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品牌专业,其研究对象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新的语言现象,新的语用方法,这些新的语言现象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3.1 改善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文学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文学审美能力侧重于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他们今后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人文基础,承担审美能力培养的学科主要是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等课程。文学审美能力包括文学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高级文秘的审美能力应放在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生动的语言形象,运用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和方法进行富有独创性、针对性并且能够收到理想效果的方法学习,从而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审美能力。
3.2 优化教学环节,培养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
对秘书而言,沟通的主动性和高效性为其立足之根本,高级秘书的沟通能力则有着更高的要求,然后,从现实情况来看,秘书沟通技巧的培养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要求的语言交流能力切合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要求,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靠古今汉语、语言学、逻辑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秘书职业素养。从优化教学环节来看,学生在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中更容易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进而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创造精神。
3.3 关注心灵感悟,培养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的训练是语言和文学学科类教学在学生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是本专业各学科能力培养结果的综合检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从写作能力的高低上得到验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评价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能力,首先要加强理论修养,只有具备一定的思想高度与深度,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其次,还要加强语言文字的修炼,力求做到“精”,用词要精练,语句精辟独到。再次,加强辞章修养,除了在结构上缜密外,语句力求做到“活”。
3.4 改革教学模式,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汉语言文化专业坚持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在塑造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现代社会对秘书和助理工作人员的新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养,除了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之外,还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型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多元化考核方式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考核学生的能力,将学生的诸多创新潜能发挥出来。只有团结拼搏,务实创新,与时俱进,发展中的汉语言文学才能走向璀璨的明天。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 培养 学生 文学基础 作用
小学语文学习在培养学生文学基础中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文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赏析水平。基于此,笔者以下就这些作用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概述小学生的文学基础培养
从广义来讲,文学基础这个概念十分广泛,其包含了中西方文学、古近代以及现代文学等等内容。而就小学生的文学基础来看,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认知水平较低,因而不可能为其进行系统全面的文学培训,但是我们可以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掌握基础文学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由此可见,学生文学基础水平高低与学生的综合能力高低有着决定性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文学审美意识文化素养的要求也变得更高,加之文学基础作为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形成基础,因而必须奠定坚实的文学基础,特别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文学基础的培养更为重要。因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基础,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学基础,在培养学生基本语言文化运用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
二、浅谈小学语文学习在培养学生文学基础中的作用
小学语文学习在培养学生文学基础中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文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赏析水平。
(一)帮助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文学基础知识
在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虽然很多学科都能传递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但其产生效果最佳的则是小学语文。尤其是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站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精心编排了教学内容,且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极其吻合,因而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精心讲解教材内容中的字形字义、修辞比喻、历史文化,通过小学语文学习就能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从泛到精、从篇到段的阅读,帮助学生吸收文字蕴含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文学基础,加上细致分析,就会提高小学生的文学基础。例如人教版教材中的《少年闰土》(小说类)、《春夜喜雨》(诗歌类)、《草船借箭》(寓言故事)等等具有代表性的课文,不管是在文学基础知识的传递方式还是思路都具有较强的相似之处,经过教师的精心分析,从而对小学生掌握文学基础知识取得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成效。
(二)提高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力
写作与表达能力是奠定文学基础之根本,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写作与表达能力,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技能。因而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和表达能力,既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职责所在,同时还是提高小学生文学技术水平的必经之路。经过小学语文学习,在提高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力的同时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文学基础。
(三)提高学生的文学赏析水平
所谓文学赏析水平就是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也是学生形成文学基础的重要环节。这是由于文学作品与欣赏和品位紧密相连。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作为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读出文学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和领略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以便于更好的掌握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实现与文学作品作者与意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而语文课程恰恰可以有效的使学生形成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教师可以深入开展语文佳篇赏析课程,通过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的思路、布局、修辞等诸多方面的文学价值都可以用来赏析,并通过进一步的赏析文学作品,让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文学作品包含的深层意义,更加有效的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进一步来达到有效理解和培养学生自主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的效果,学生学基础扎实则逐步形成文学素养。
三、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学习对小学生文学基础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基础,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学基础,在培养学生基本语言文化运用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帮助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文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赏析水平,为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人文教育的意义
缺少人文性的英语学习对于语言的掌握会带来哪些缺失呢?我国交际教学法的倡导者之一李筱菊教授说:“英语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部分,它的宗旨应该是: 培养能思(有思想)、能感(有感情),还要能用英语进行自己思想感情和他人思想感情交际的人。这三个‘能’是同样必要的。过去从上而下的英语教改,往往只抓第三个能,所以不可能成功。人不会思想,没有感情,又拿什么去交际呢?”
怎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通过强化学生的人文教育,逐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就如何提高学生包括人文素养、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内在的综合素质,对教师提出了全面的操作性很强的建议。多年来,遵循课标要求精神,笔者从以下五个途径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强化人文教育的路径
1.必修课:挖掘课文的文化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在教授北师大版教材第6模块第16单元“Culture Corner”的阅读内容“The Origins of English surnames(英文姓氏的起源)”一课时,笔者通过激活学生相关背景知识,明确英语与汉语的姓氏文化差异与相同之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法或者观点去表达对姓氏文化的看法,探寻姓氏起源的智慧之根,懂得其根在文化的多样性,其智慧在于汉英姓氏文化的比较中,取得了很好的文化多样性教育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只要设计好文化探究的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和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注意阅读策略的培养,通过文化知识学习的准备、文化观念的理解和探究、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三个阶段的训练,可以实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意识、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多重目标。
2.选修课:以“漫步文化花园”为题由,开设中西文化比较选修课
在“漫步文化花园――中西文化比较”选修课上,笔者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中西文化比较的九个专题,设计了“趣味竞答”“影音再现”“辩论赛”“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调查问卷”“课堂展示”和“文化对对碰”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自己的思考采取引导、鼓励、开放的态度,营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氛围和环境,他们不仅加深了对中西方文化体系的认识和比较,提高了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德育课:以“语言的魅力”演讲朗诵会为载体,将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融入人文素养教育中
为了让学生通过诵读优美的作品,深入思考关于人生哲理与社会关系的问题,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对于历史事件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笔者策划组织了以小组表演赛的形式进行的“语言的魅力”英文德育课活动。从学生英文德育课上的表现和课后反思的内容来看,这次德育课活动是一次“心灵之旅”,通过阅览、朗诵这些文稿,学生了解了西方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加深了对于英语语言文化意义的理解。
4.文学阅读课:采用“文学圈”方式,借鉴翻转课堂模式,以增强学生思辨意识为重点,在促进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
笔者所在学校高一年级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主导”的“文学圈”形式,开展了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活动。教师针对课堂讨论中的重难点内容制作微课视频,放在网络平台供学生自学,提供个性化辅导。每班学生组成六人小组,轮流担任六种不同的角色,进行个性化阅读训练,提交课前学习任务单,以问题为支点,对作品进行质疑和解读。每两周一次的文学阅读课由学生讨论、主持人主持,通过表演、讨论等活动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语言运用与内化生成。
实践表明,“文学圈”阅读活动的开展除了提高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之外,他们听、说、写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创新思维能力、领导力、演讲能力、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均得到了提升。
5.跨学科活动课:跨学科实施世界遗产教育,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与创新实践能力
以“走进颐和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主题,笔者和地理、政治老师一起开展了跨学科世界遗产教育的活动,其中英语学科兼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例如,学生在课前阅读英文的《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管理:一份世界遗产地管理者的实用手册》,获取降低遗产地旅游负面冲击的举措和办法,上网查询日本在保护奈良历史遗迹方面值得借鉴的好方法,在颐和园实地采访国外游客,了解国外保护遗产地的先进经验。课堂上英语组的学生汇报说从美国、法国、荷兰和新西兰游客那得知,在他们的国家,除政府之外,很多志愿者都加入了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工作,地理组的学生汇报说从公园管理人员那得知,在颐和园几乎没有社会志愿者,只有学生以导游讲解的形式做义工。信息交流的结果是学生们倡议要去社区做宣传,发动更多的民众参与颐和园的保护工作。
人文教育的原则
关键词 文学素养 传统美德
文学素养与继承传统美德的内涵
文学素养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接受教育和陶冶情操的同时,了解一定的文学理论、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和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以及文学语言的应用能力。
继承传统美德,是指要继承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道德。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包括讲究道德自律,讲究敬业、忠诚、天下为公,讲究“仁、义、礼、智、信”,讲究“温、良、恭、俭、让”等,具有全面的包容性、延续的发展性、鲜明的时代性、广泛的社会性等特征。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精神。纵观古今中外文学,爱国主义一直是文学作品的母题。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班固在《汉书》中提出的“爱国如饥渴”;还是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思想,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思想基石。
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为贵”这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在现代社会协调人际关系方面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并升华为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团结进取的新时代精神。
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自强而成功者天下未之有也”等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这些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精神。
加强大学生文学素养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影响广泛,对促进社会的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能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传统美德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方面教育起着导向和保障作用。因此,对大学生继承传统美德的教育必须提起高度重视。
文学素养的提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和现实,增强对社会和人生的了解,帮助他们提升思想境界,培养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文学素养高的毕业生往往有较好的气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较高的文学素养有助于学生将来成就非凡的事业。
加强大学生文学素养与继承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完善高校文学素养课程的设置。高校在注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课程学习是途径之一,通过对中外文学史的概述和名家名篇的剖析,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思想境界,陶冶审美情操,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开展主题班会和团队活动组织大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剧,定期举行爱国主义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等。要依托本地人文和地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的讲座、演讲、知识竞赛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综合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真谛。
开展社会实践,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在大学生传统美德的教育中要克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处理好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关系。文学素养的提高和传统美德的教育主要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学生自身的体会,教育方法要从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道德修养,从感悟转向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 有效教学
儿童文学是指独立于,以儿童为本位,符合儿童的审美观点和心理发展特征,为儿童提供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启蒙性、趣味性、教育性,儿童文学最本质的特性就是趣味性。随着教改的深入与教学理论的更新,儿童文学目前已经大量进入了语文教材,成为语文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阵地。
一、儿童文学与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指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当前新课标要求的以⒎⑿院汀八主体”教学为手段的背景下,要求有效教学能够实现教学主体之间的配合、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以及课内外一体化设计,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中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研究学者王泉根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可以用“两面一体”来形容,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两者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重要意义
1.儿童文学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主动进行知识和能力意义建构的前提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的阅读倾向于快乐的、新奇的、幻想的、诙谐的趣味性浓郁的文学作品。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如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等体裁占较大比例。童话和儿童故事等儿童文学的作品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悬念倍出,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能点燃学生阅读的欲望。儿童文学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2.儿童文学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儿童文学作品丰富的想像力为儿童思维锻炼带来了有利的契机。儿童文学作品中,无论是童话、故事、诗歌都是作者丰富的想像力的集合与体现,小学生处于一个爱幻想的心理年龄,他们渴望完美的故事结局,渴望英雄主义,渴望自己成为童话中的主角,儿童文学为小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供了一个舞台,培养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比如童话中浓郁的幻想,能够引发学生多种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儿童想象力和训练思维的目的。例如:在儿歌《数角》过程中,“一头牛,两只角,两头牛,四只角……”,这种儿歌文学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儿童文学有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
语感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儿童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儿童文学拥有艺术、浅显、生动、形象的特征,在学术界又被称为“浅语言艺术”。学生通过朗诵儿歌、儿童诗,讲故事、读寓言、童话等活动,曲折生动的儿童文学故事以及细致的情景描写丰富了视野,儿童文学以其精美的词句帮助儿童深刻体会语言的趣味,使之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也锻炼了学生对于语境的把握和感知,培养了学生丰富的语感,而良好的语感又为儿童继续进行拓展阅读夯实基础。
三、儿童文学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
1.帮助学生选择儿童文学读物
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
2.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要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绕口令、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学;必要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87-01
相比于具体的语文知识,语文素质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把语文知识比作一栋建筑的每一块砖瓦,那么语文素养就是建筑的整体框架结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重心都放在了语文知识的传授上,对于语文素养这个抽象的概念,我们的认知是不足的。也许或多或少的了解过,但是很少下工夫去研究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或者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本文是笔者根据教学的经验和反思及对素质教学的理解而做出的初步探索。
一、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素养”是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把它映射到语文素养中则是指语文知识积累、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我们都知道素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可以说人如果不具有素养,就不会有文化。相似的,对于语文学习来说,素养也是这样不可或缺的存在。它是让语文知识由“死”到“活”,由机械简单的复述到灵活的学习吸收、运用甚至创造。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智慧和真理,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语文素养恰好是达成这一最终目的的桥梁。
首先是语文知识积累,这是语文素养的基础。由最基础的字词到语句段落到文章,每一方面的学习积累都必不可少。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重心都放在了这一方面,所以单就语文知识教学而言是不错在问题的。但是问题在于我们把语文教学理解为了知识传授,这是不全面的,它只是教学的一方面,所以我们在关注知识的同时也要给予其他几方面足够的重视。
思想情感是从主观的角度反应学生的学习思想,我们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方面,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思想情感,到底是出于对学习的意义的了解,带着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还是被动的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这对于学习行为和结果都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是学生从语文知识中体会到的思想情感和自己产生的思想情感,对作者思想的理解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体现,而自己的思想情感则会成为创作的源泉。
审美情趣反映了学生欣赏与发现的能力。语文所代表的文学也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欣赏创作音乐、美术作品需要审美情趣,欣赏创造文学作品同样需要审美情趣。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不可能全部传授给学生,学习是一个终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发现、欣赏的能力,也就是审美情趣,透过平凡普通的世间万象去发现文学的“美”。
常言道:“习惯决定命运”,学习习惯则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命运”,学习习惯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效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更长远的说,学习习惯深刻影响着任何学习行为。
初中阶段是教学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经过了小学阶段的引入,学生知识层面和思维能力都具有了一定基础。在这一阶段,我们采取的教学方式将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这是塑造学生学习思想、习惯、方法的最佳阶段,所以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要把语文素养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二、语文素养培养方法
语文素养是语文知识积累、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语文知识教学就是我们平时的教学,这里不作赘述,笔者将就其他三方面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
1、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首先,我们要学生对学习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每个人都有学习求知的欲望,但是在不了解所学知识的前提下是难以以一种主动的、求知的心态去学习,所以除了我们作为教师自己要知道学习语文知识的意义,也要让学生明白。那么学习语文的意义在哪里呢?简而言之,就是为了人与人之间更好的交流,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能够把枯燥的文字运用为可以形容刻画万事万物的工具,这就是语文最大的魅力。
其次,是通过阅读教学发现语文知识的思想情感。主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改变以往只注重探究文章结构技巧的教学方式,多进行思想情感的研究。二是要注重差异性:包括古文、诗歌、现代文,都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我们作为读者再去阅读时所理解到的却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能用一个框架去束缚学生的思想,非要分清是非曲直,尊重学生思想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2、培养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培养的难点在于它面临着自身的抽象性和学生的主观性,关于“美”具体是什么,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不同的人对“美”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在教学中能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语文。
对此,教师要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即我们在教学是也要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让语文教学的过程就带给同学们一种“美”的感受。这对于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是极高的,所以我们也要注意时刻提升自己的素质,在教学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例如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们要要把看似枯燥的文字生动地表现出来,比如声请并茂的朗诵。这需要我们做好准备工作,自己先深入的理解文章,再把它转述给学生。如果我们自身都能以欣赏的态度来教学,对学生会产生更加积极的感染力。
一、注重阅读内容的选择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那些思想浅薄、知识含量低的文本不仅不能够增长人们的知识,而且不利于丰富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认识。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学生阅读什么这一重要问题。要精心选择阅读的内容,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想象力,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1.指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
那么,什么是“文学经典”呢?“文学经典”是指超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和普遍意义的文学作品。这样的文学作品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还应当属于未来。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古今中外思想璀璨、性情灵动、文采斐然的文学作品,更要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文学经典之作,从中汲取精华,获取优秀文化和思想的滋养,促进自身素养的不断提升。如选择并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围城》《红楼梦》《女神》《呐喊》《家》《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傲慢与偏见》《欧也妮・葛朗台》和《复活》等经典之作,从而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2.推荐学生阅读“文化精品”
“文化精品”,主要是指经典文学作品以外的哲学、科技、法律、军事等方面的一些精品,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指导学生阅读文化精品,能够增加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与自己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让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有利于学生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形成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和宽容开放的心态,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世界性的眼光和平和大气的胸怀。
二、营造开放、民主的阅读氛围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开放民主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兴趣,摒弃阅读功利化的做法,让学生真正喜爱阅读,让学生真正成为文学经典阅读活动的主人。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差异性。但传统观念下的阅读教学却不曾注意到这一特点,传统观念下的阅读教学把一大堆从各种参考资料上看到的注解、分析灌输给学生,教师的一味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把剔除差异寻求“标准答案”当作阅读教学的理想目标,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限制了思维发展,扼杀了审美的丰富性、多元性,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更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目前,高中语文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功利阅读”的现象,很多学生出于应付教师的检查、出于写好作文的目的,才去阅读文学经典。加上不少家长认为学生学好功课,考出理想的分数才是当前要做的“正事”,而对于经典文学作品则可以等考取理想的大学或参加工作以后再读。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民主的读书观念,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密切配合,为学生阅读文学经典营造开放、民主的阅读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富有个性的阅读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
三、重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每周专门留一节课作为文学经典选修课,每周都利用一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精读有关文学名著。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时,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读书时间,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经典文学作品中去,把阅读的自和创造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经典阅读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文学经典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心灵与经典对话,在对话中产生共鸣,体会作品蕴涵的丰富情感。
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效地进行阅读心得的交流,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沟通、碰撞,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沟通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更好地提高阅读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素养;路径
高中阶段是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地渗透人
文索养的培养,积极当地加强高中学生的人文教育,对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生的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育界对此都这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在高中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进行高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又成为教育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以下从几个层次给予分析。
1.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的培养
人文内涵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丰富的人文内涵对高中学生的精神领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曾经有著名语言学家、教授陆俭明说:“语文教育就是对学生真善美的熏陶的教育。在教育中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掌握语文方面的有关知识。”故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将学生人文索养的有效熏陶和感染充分地跟文学作品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人世间的美、真、善等。我们常说的“文学就是人学”。能够让学生通过一部作品的学习,驱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共鸣,有所灵魂的思考和净化。进而逐步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以“大语文”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高中语文教学不存在课内和课外之分,这是大语文教学观念。毕竟我们的现代社会生活以及整个历史进程都是语文学习的素材库。比如就以高中的作文教学为例来说,倘若我们的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方法与技巧的传授,也仅仅将一些浮华的美丽的辞藻和一般的文章结构告诉给高中学生,而不是积极地对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启发和思考,更不注重对文章思想的表达给予引导和启发,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仅仅只是一堆浮华的美丽的辞藻,不可能有思想的闪光。当如果学生没有对生活的上的观察体悟积累和理解和把握,也无法将文章写得生动有思想。故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接地以“大语文”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积极地为学生创建出一种开放性的一种学习环境,让高中学生多对社会给予关注,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在思维层面上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在语文作品的学习活动中,深入地领会写作者的内心世界,这可以达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3.重视经典文学作品教学
在高中教学中,存在着一种“重理轻文”的教学现象。之所会这样在于历史、语文等学科缺乏突出的实用性而被多数人所忽略。这种现象的出现必然又会将高中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消弱。紧随着学生对文化遗产了解得就更加不深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中,绝大多数经典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而这些人文价值正是我们的高中学生所缺乏的,需要他们积极地涉及的宝贵财富。故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高中学生对文学经典的深入地学习,有效地将我们民族的优秀灵魂给予传承,积极地提升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4.积极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就充分地阐述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生若果对某一门学科的学习感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地在这一门学科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在学习中即使遇到许多问题,也会积极地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对问题给予深入地探讨,从而寻求到解决的办法。我们的学生之所以有时厌恶学习,究其原因,其中一方面就在于我们呆板地进行教学,没有很好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
5.在教学中重视诵读的教学,促进学生的感悟
学生的语文学习室从朗读开始的,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读的意义。在高中语文教学的生活,积极地组织高中学生进行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写作思想和情感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作为教师为了让学生加强朗读,可以设计一些朗读情景。
6.积极地提升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进行写作,就是充分地将他们在生活中的体验通过文字而表达出来。在高中写作中,应该积极地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地给予锻炼。在写作中,积极地为学生创建比较宽松的写作环境,在写作氛围上放宽,让他们充分地将自己的价值观表达出来。在学生作文的评价中,改变传统中教师主导下的单一的模式,可以组织学生相互间进行互评以及自评,在评价中提升写作能力。
7.结语
综上所述,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的培养,并以“大语文”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重视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积极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进而达到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题意识,并在教学中重视诵读的教学,促进学生的感悟、积极地提升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以上的努力就可以有效地达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
[1] 朱珠.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路径选择[J].学周刊,2014,10:60.
1.教育机制存在弊端
如今的教育体制对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极为不利。首先,学生在中学阶段受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人文知识掌握的片面甚至匮乏。其次,在大学阶段虽然加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教育,但是往往只是注重人文素质的课堂教育,忽视了相关的哲学思想、文学作品、艺术知识的熏陶,直接导致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较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
2.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国外文化的涌入,国内外多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高校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思想价值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贪图享乐、腐化堕落的思想直接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想,造成部分学生不能清楚地认识社会环境中的恶劣现象,人文精神丧失、人文价值逐渐模糊,影响健康的思想人格和文学素养的形成。
3.文化活动内容单调
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表现在学科范围内的文学知识提升,还可以通过校园的文化氛围来体现。尽管目前已有很多高校的学生会以及团委定期组织一些关于教学实践的科技活动、文体活动,但是与大学生文学素养相关的学术活动却很少,导致一些与文学素养等人文素质提升的哲学、历史、文人等文学知识不能有效地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导致学校缺乏浓厚的人文氛围,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和文化品位的增强。
二、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教学策略
1.加强对文学素养教育的重视
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教育不只是高校语文教师的责任,而是和学校、教师、学生都有一定的关系。首先,高校要正确认识文学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的过程,对学生丰富精神、陶冶情操及完善人格都有重要意义。其次,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材的整合,使教学兼顾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文学育人的目的。最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认识到文学素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文学作品,增加自己的文学底蕴。
2.完善文学素养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