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遗传学重点

遗传学重点

时间:2024-01-11 16:57: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遗传学重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遗传学重点

第1篇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 学科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CAI Xiaoming, LIANG Suhua, LIU Yu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7)

Abstract Medical genetics is a set of teaching, research, health care as one of the disciplines, theory and technology platform to support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the impact on human health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s strategy must reflect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s need: Refining discipline direction, creating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training discipline talent, improve academic prowess; build discipline platform to enhance research capacity; coordin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cultivate discipline results.

Key words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医学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因素在人类疾病的发生、流行、诊断、治疗、预防中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是医学与遗传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医学科学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以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为龙头,发挥学科建设引领作用,整合医学遗传学相关教学科研各方面的资源,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科学研究,推行产学研相互融合,提升医学遗传学团队的整体水平,提高整体办学实力,从遗传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人类遗传病的发生机制、传递规律、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为遗传病患者提供临床服务,包括遗传检测、遗传咨询、遗传筛查、产前诊断及基因治疗等,从而为改善人类健康和提高人口素质作出贡献。①②③

1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现有问题

学科建设是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力量之源,是高校教育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但目前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和引领作用,在学科方向的凝练上无法兼顾学科的特色和稳定性,不注重培养医学遗传学学科带头人,忽视培养学术后备人才梯队,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合理的学科建设发展机制。④⑤

(1)学科基础薄弱。医学遗传学在医学院校是基础学科,结构单一,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学方式都服务于临床,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对科研重视程度不够,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没有相同方向的研究梯队,没有高水平的实验室、研究基地、教学实验基地等基础设施,更谈不上形成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2)学科层次不高。与医学院校其它学科相比,医学遗传学学术队伍、科研成果和学科基础条件方面相对较弱,学科带头人、学科人才相对短缺,存在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科研成果不集中、不系统,学术论文质量偏低,学术活动层次不高等现象。(3)学科经费不足。由于大家对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认识不足,医学遗传学经费较少是学科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包括教材、教学、人才、科研等诸多方面,有的也存在经费利用不合理等现象。(4)学科沉淀不够。在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相应的学科建设保障政策和措施不够系统,重视、认识不够,加上学科起步晚、底子薄,资源有限且过于分散,没有主攻方向,无法突出学科优势,在学科内部相应的管理制度也缺失,没有统一规划,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学科建设缺乏历史沉淀,缺乏学科文化氛围,没有形成自身的学科文化和特色。

2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策略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因学校特点、资源特点、时间性特点、人才特点等不同而有差异,学科建设策略不是约定俗成、一成不变的,需要认清学校自身发展特点,深入研究社会发展需求,采取重点发展、率先突破、以点带面、形成特色的发展战略,体现学科的创新性、特色性、系统性、综合性。

(1)创新性策略。一是人才创新。充分融合临床妇产、检验、肿瘤等方面人才,拓展医学遗传学团队视野。二是内容创新。医学遗传学学科内容复杂,内容覆盖面广、跨度大、发展快、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广泛,因此,在学科内容上要相互参透。三是教学创新。主要是医学遗传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紧跟时代步伐。四是科研创新。科学研究是学科的立足点,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

(2)特色性策略。医学遗传学学科特色以人才为根本,不同院校有所差异。一是教材建设特色,如编写各种规划教材等;二是教学改革特色,如医学遗传学精品课程等;三是科研特色,如临床疾病遗传机制、肿瘤遗传控制研究等。

(3)系统性策略。一是医学遗传学学科定位,主要是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二是学科规划,根据现有资源条件,认清自身特色,重点突出优势。三是组织实施,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保障学科顺利、健康发展。四是学科评估,构建学科反馈和评估机制,塑造学科文化,为学科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4)综合性策略。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最终是满足社会需要。一是人才培养,主要是为医学生打下坚实的遗传学基础,同时,培养高层次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二是科学研究,主要是针对医学遗传学相关未知领域进行攻关,研究遗传因素在人类疾病的发生、流行、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三是服务社会,利用遗传学学科研究成果,从遗传的角度为遗传病患者提供临床服务,包括遗传咨询、遗传筛查、产前诊断及基因治疗等,从而为改善人类健康和提高人口素质作出贡献。

3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措施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推进创新,树立正确的学科发展观,培养学科带头人,培育学科团队,创造优良的学科环境,主要体现在政策轻松、生活宽裕、学术宽松,为学科团队营造和谐的学科氛围。

(1)凝炼学科方向,打造学科特色。一是学科方向,紧紧围绕医学遗传学基础理论、遗传学临床理论、人类遗传病、遗传学知识运用等方面,集中优势,靠团队自身的努力,塑造学科品牌方向。比如,在痛风遗传机制、骨髓瘤遗传控制等等方面突出优势。二是打造学科特色,主要依赖于学科群体,扩大学科群体的影响力,丰富学科内容,提升学科质量。比如医学遗传学国家级教材主编,省级重点学科、医学遗传学硕士授权点建设等。

(2)培养学科人才,提升学术实力。一是对医学遗传学青年人才进行培养,努力打造创新和进取型的学术队伍,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激发团队创造才能和教学研究热情,增加研究成果。二是重视拔尖人才,用以支撑学术梯队,形成学科优势,创建学科品牌。比如,培养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国家级学术带头人等。三是加强学术管理,经常性进行人员及学术交流,开阔团队视野,利于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四是增强学术团队意识,促进合作共同攻关,提升学术实力和影响力。

(3)构筑学科平台,增强科研能力。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资金来源多样性,为科研发展提供经费保障,比如,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等。二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布局研究方向。比如,各种重点实验室、各类研究所等联合开放共享。三是发扬学术精神,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建立良好的、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四是研究信息公开,科技资源共享,减少重复研究,支持特色性、地域性相关研究。实现科研数据和资料的共享,增强科研能力。

(4)协调教学科研,培育学科成果。一是理顺教学、科研侧重点,协调发展,由于评定职称等切身利益,学科团队人员都有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甚至有上课时数、数量规定,为了完成任务,部分学科人员背离了学科目标、研究方向,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求。因此,必须转变观念,以服务学科、服务社会为导向,进行机制创新,改变科研评价标准。二是鼓励产出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让学科团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潜能,研究出适合学科和社会需求的科技成果、教学成果,服务社会,促进知识、能力和技术的融合,完成成果转化。

4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注意事项

近年,我校医学遗传学被评审为省重点建设学科,医学遗传学被评定为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医学遗传学是我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我校也是中国遗传学会理事单位,连续主编医学遗传学本科教材(现已第三版),因此,体会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注意事项如下:

一是保证学术自由、学术创新、学术争鸣。协调好学术队伍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学科带头人和其他普通成员之间、普通成员与普通成员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都需要彼此尊重、相互支持、真诚沟通、宽容共进,建立一个富有凝聚力的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应避免学霸思想,鼓励每个人积极思考,充分表达个人的学术见解,对于学术分歧不打压、不歧视,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做出更大的学术贡献。⑥

二是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管理主体作用。学科带头人在学术上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渊博的知识、高度的思维水平,在人格上心胸开阔、自由民主、勇于创新;学科带头人要开拓视野,制定相对灵活的用人机制;引进、培养和储备人才,使学科建设工作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发展势头。⑦

三是优化学科队伍结构。学科队伍的总体数量、高级职称比例、博士学位比例、年龄分布、知识结构等要合理。多数正高职人员年龄应在50岁左右,同时还应有一定数量的高学历或副高级职务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上均无断层现象。⑧

四是完善学科各项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淘汰和监控,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激励机制。经费使用建立预算、拨付、使用、监督机制,保证学科专项经费能够充分发挥作用。⑨

基金项目:川北医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20131230)

注释

① 蔡晓明,梁素华,刘云,杨俊宝.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212-214.

② 蔡晓明,梁素华,刘云,母波.《医学遗传学》趣味教学法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2012.129(7):166-167.

③ 蔡晓明,梁素华,刘云.医学遗传学PPT制作研究[J].科教导刊,2013.130(9):72-73.

④ 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6-20.

⑤ 王晓华.阻碍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江苏高教,2010(4):75-76.

⑥ 郭贵养.论大学学科建设的十个转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7-19.

⑦ 关少化.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11(5):36-38.

第2篇

[关键词]动物遗传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1-0046-03

动物遗传学,作为遗传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动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的规律、遗传改良的原理和方法。动物遗传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家畜育种学的理论基础。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学习专业课和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动物遗传学理论基础。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增设了本科教学的课程数量,同时压缩传统课程的课时数。就我校来说,动物遗传学课程现仅有60学时,其中包括15学时的实验课,但课程内容却在不断更新或增加,再加上遗传学基础理论抽象、逻辑性强,课程显得枯燥,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课程教学必然作出改革。这几年来,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不断地探索动物遗传学教学方式、手段及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工作,获得了一些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精选教材,革新教案

动物遗传学课程讲述的内容包括: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信息的传递与改变、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其扩展、非孟德尔遗传、群体遗传学基础、动物基因组学及动物基因工程,涵括了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及基因工程等诸多方面的一般原理与方法,教学内容理论性强、信息面广、复杂抽象。为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此门课程,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关键。市面上不同版本的动物遗传学教材较多,综合考虑本校动物科学专业的培养方向和遗传学理论知识的最新发展情况,笔者所在的教研组选择由李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动物遗传学》作为课程教材,该书涵括了动物遗传教学内容,理论知识系统,前沿性强。

为使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动物遗传学知识,教师编写教案时力求突出教学重点,适度删减和调整教学内容,并保证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此外,课堂教学尽量使抽象理论知识和概念通俗化,理论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例如讲授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内容时,结合遗传疾病病例分析讲解;适时添加遗传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对遗传学的最新发展、最新趋势有一定了解。革新教案,目的是增强动物遗传学课程的兴趣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突出教学重点,强化教学内容系统性

遗传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动物遗传学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与革新,从三大定律到核外遗传,从细胞到分子,从个体到群体,从质量性状到数量性状的遗传,课程教学内容多而复杂,抽象概念多,缺乏直观认识,学生理解困难。笔者所在的教研组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结合专业培养和本科教学的要求,在选定教材的基础上强调:突出内容的新颖性、前沿性,减少重复教学。例如三大定律、染色体部分内容在高中生物学中已经有学习,大学课堂在教学该内容时进行适当简单复习即可;结合研究新成果,讲授本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概念,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增强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从遗传物质的本质到遗传信息的传递、改变,再到基因的表达、调控,使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课程知识。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效

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课堂情况,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成效。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所在的教研组在动物遗传学教学中,不断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课前留置问题讨论,课堂提问,课后安排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章节教学完成后及时组织测试等;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潜力,添加直观图片或视频来解析抽象概念和知识点,例如视频展示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基本过程,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点。课程教学紧密联系动物生产过程中的遗传现象和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的应用成果等,拓展学生视野,使他们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潜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

遗传学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生命学科之一,作为分支之一的动物遗传学也在不断更新。动物遗传学实验是学生验证遗传学理论和掌握遗传学实验技术手段的主要途径。因此,为适应本学科发展需要,在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革新实验项目、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以往动物遗传学实验普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内容陈旧、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模式单调,以教师主导、学生临摹为主要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存在的不足,笔者所在的教研室综合讨论并结合学科实际建设情况,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把原来耗时长、内容简单的果蝇的饲养、杂交和唾腺染色体观察等实验删除,新增DNA提取、PCR技术等分子遗传学实验内容和群体遗传学方面的“人类指纹图谱分析及遗传统计”。探索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实验前的准备工作,通过查阅文献、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分析结果与作出总结等完整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传统的黑板板书,采用数码互动显微系统,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图片、动画等形式生动、直观地讲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利用数码摄像头能直接在显示屏上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并能客观地保存效果理想的实验结果;通过互动网络,教师能及时监控和指导学生的实验过程,有效地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机制,提高实验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成绩是督促和评价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为了更好、更客观地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所在的教研组经过研究讨论,确定动物遗传学课程的综合考核办法: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 60%,平时成绩占40%(考勤占10%,课堂测试占10%,实验占20%)。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实验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和概念的掌握,以及对遗传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综合水平的考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动物遗传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其知识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增加。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需要,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与考核体系等多方面都需进行持续的改革与更新。此外,以学生为主导,以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成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物遗传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概念,为其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及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聂庆华,刘满清,骆毅媛,张细权. 动物遗传学产学研结合教学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9(2):64-66.

[2] 张军霞,祁得林,杨葆春,胡明德. 动物遗传学教学改革探析[J].河南农业,2011(9):24-30.

[3] 张敏. 动物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4).

[4] 杨秀芹. 动物遗传学教学现状与建议[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1(6):174-175.

[5] 孙桂荣,王春秀,李春丽. 畜牧专业动物遗传学教学改革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2(15):325-326.

第3篇

【关键词】三图;高中生物;遗传学

在高中生物学习中遗传学的地位我们要引起关注和重视,在刚开始这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就明确强调,这一环节的学习是高中生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更是高考的必考环节,所以此种情况下,对遗传学进行有效学习对于我们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是当前很多同学都会对这一问题的学习有着极大的排斥,这是因为遗传学中的知识点比较复杂,在学习环节中如果不掌握相应的技巧,很难有效掌握生物遗传学知识。所以在下文中笔者就将对三图在高中生物遗传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1怎样开展有效的高中生物遗传学学习

1.1借助多媒体技术,拓宽我们的学习思路。

新课程下构建高中生物遗传学高效课堂学习,应当摒弃传统学习方法或手段,采用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且适用于课堂教学之中的学习方法,如此才能提高生物遗传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从新课程角度来看,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其合理的应用在高中生物课堂学习环节中,利于构建生物高效课堂教学习方式。

当前随着学习方式的增加,生物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运用多媒体的情况也在增加,此种前提下,我们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对生物遗传学知识进行学习,更好的提高教学课件的有效性、趣味性。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结合我们高中生的学习需要来选择有用的学习资源,将课件中合理的学习点进行吸收,提高课件学习的有效性,那么后续开展生物课堂学习之中,能够良好的帮助我们掌握生物知识,同时引导我们掌握更多生物知识或问题思考,拓展我们的学习思路。

1.2注重我们的主体性,有效进行课堂评价。

高中新课程要求之一是提高我们高中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便我们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知识,同时增强自身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题能力等。基于此,新课程下构建高中生物学习体系,应当注重我们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有效进行课堂评价。也就是在生物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學习方法来开展生物课堂学习活动,从而进一步明确我们自身不足的地方,那么我们也将在后续的学习中注意弥补自身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意识等。

2三图解题技巧

2.1熟练掌握分裂过程图

在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树林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变化和规律。通常在对此知识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都会为我们在课件中提供一些分裂过程图,在图中所展现的就是细胞的主要变化过程。在此环节中,我们要想对知识进行有效学习就要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的掌握各种问题形式,在遗传学学习过程中保持准确性。

2.2巧妙运用实验结果图

我们在日常学习环节中应该了解到,在对一个问题进行证明的过程中,采用正反不同的证明方式结果不同的问题也有很多,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十分复杂。在对遗传学问题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此种问题,所以这也要求我们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要对各项实验结果进行仔细的观察,从而在学习环节中确保能在脑海中形成更准确的实验图。在此种情况下,即便是考试中一紧张将学习中的具体内容忘记了,也可以因为在脑海中形成实验图唤起对实验的记忆,从而更好的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2.3准确对遗传图谱进行掌握

由于在对基因型和表现型关系上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进一步考察,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更应该画出相关的遗传图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生物中基因类型和条件进行明确,根据题目中给出的生物子代表现方式,更准确的对其父本或是母本的基因形式进行判断。在开展这项学习过程中,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也要加强对习题的联系,多做一些练习题,从而更准确的掌握出题方式,并熟练应用解题技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遗传学知识是当前我国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此问题也是当前我国高考环节中的压轴问题。在高中生物遗传学的学习过程中,对我们高中生来说的确存在很多的困难,所以这也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上要加强对问题的研究,勤做练习,这样才能在今后的遗传学学习中掌握更多的解题方式,并且熟练掌握出题方式,在未来的高考环节中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

作者:毛苏宁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参考文献 

[1]张二龙.“三图”巧解高中生物遗传学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5,31(02):94. 

第4篇

关键词:遗传学教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3-0071-03

遗传学是研究自然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生命科学最重要和基础的分支之一,也是生物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遗传学发展迅速,研究内容迅速积累,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本科教学中各学科课时量不断缩减,例如菏泽学院生物科学专业遗传学课时量由最初的102学时,减少到86学时,有些专业甚至减少幅度更大,因此,学生普遍感觉遗传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繁杂、学时紧、难度大,是一门较难学习和掌握的课程。近年来,遗传学及其相关课程的教改研究屡有报道[1,2],我们深受启发。基于《遗传学》教学过程实际情况,采取了若干教学内容、方法的改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提高《遗传学》的教学质量。

一、做好高校《遗传学》与高中《生物学》衔接与过渡

《遗传学》是许多高校生命科学有关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为了体现学科的完整性,高校的《遗传学》的教材中都会将高中《生物学》中涉及遗传学的内容包含进去。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孟德尔定律”等内容在高中《生物学》中已作详细讲解和教学。但是,现在高中教学应试教育色彩浓厚,为了能够在各种考试或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往往会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超前讲授,但由于课时、实验条件、教师专业背景、学生知识结构的限制,很多知识点很难讲解透彻,学生往往也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因此,在高校《遗传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就要单独设计这些内容,通过知识扩展,既保证《遗传学》学科的完整性,又让学生能在高中《生物学》知识基础上提升,避免产生《遗传学》是高中《生物学》简单重复的错误概念,降低对《遗传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与热情。同时,在高校《遗传学》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好与其他相关课程,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交叉内容的衔接与教学重点的明晰。

二、教学中采用“提问式”教学方式

提问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达到对知识点的巩固与拓展的目的[3]。经典遗传学部分在地方普通高校《遗传学》的教学内容中一般比重较大,这部分内容知识相对陈旧。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同学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提问式教学法在地方普通高校《遗传学》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设置问题时,既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又要结合同学们感兴趣的实际境况。例如,讲授到“反应规范”时,提出了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生物、哪些性状的反应规范宽窄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与遗传学联系起来,加深遗传物质基础与内、外环境互作,共同决定生物性狀的理解。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引导同学开放思想、独立思考、相互讨论。通过有目的的设计问题,提出问题,有助于增强教师对课堂知识教学的引导能力,提高课堂活跃度和趣味性,促进教学计划的高效完成。

另外,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将教学过程中,抽象的、微观的现象,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例如,普通遗传学的理论教学过程很多内容都涉及到染色体的分裂、交换过程,用普通的方式很难观察到,教师上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分辨率更高的电镜照片展示给学生,使知识具体化、直观化,提高授课效率。

三、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遗传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的过程,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4]。目前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增加了实验课时在整个课程中所占比例,同时将实验内容划分为:验证性、综合性与研究性三个板块,减少了验证性实验,以综合性与研究性实验为主。2.开放实验室。生物学实验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课前、课后实验补充时间长,课堂操作时间短。如,植物有丝分裂、植物多倍体诱导等实验,实验前期需要花较长时间培养、处理实验材料。由于课堂计划学时限制,学生都是以处理好的材料直接操作,学生难以全面把握从材料培养到材料处理,染液配制等实验的全过程,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设综合性实验与拓展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进行研究和创新能力。但是这两类实验不仅课前准备时间长,而且课后还需要很长时间观察实验结果,例如,果蝇的单、双因子、伴性遗传杂交实验、植物有性杂交实验等。实验前期需要培养、准备杂交的亲本,课堂上仅仅可以完成杂交组合的设置,课后还需要很长时间观察与记录杂交结果。因此,我们将实验室全学年内对上课学生开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前期材料的培养、预处理,药品试剂配制等工作中来;实验后要求学生自己管理实验材料,做到随时观察实验结果的动态变化,随时记录实验现象,及时分析实验现象。3.教师理论课与实验课一肩挑。这样有利于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验和实践,实验原理与理论课讲授有机结合,通过观察学生实验操作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堂理论的理解掌握情况。4.调整实验课的考核方式。将原来考核只停留在理论测验与实验报告成绩评定的方式,改为平时实验操作为主,结合实验报告、期末理论与实验技能综合考评的考核方式(表1)。通过这些措施改进,很好地激发了广大学生实验课的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了学生自觉理论联系实践的思考,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引入网络资源

由于遗传学学科发展迅速,并与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交叉,理论与实验技术不断更新。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普遍存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年龄偏大,对前沿知识了解不够,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对前沿知识进行探索;青年教师虽然学历较高,知识体系较新,但是由于研究方向过于专一与缺乏教学经验,难以全面的、系统的将遗传学知识传授给学生[5]。而且,地方高校用于师资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教师缺乏外出接受系统专业知识继续培训与参加专业会议的机会,限制了教师团队的快速成长和知识体系的更新。当下互联网时代,国内外许多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资源实现了网上共享,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各高校自建精品课程、爱课程网站、网易公开课等网站汇聚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还有一些科研达人在主流视频网站分享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视频。每学期教研室都会根据授课学生的专业不同,筛选一批优质网络资源推荐给学生。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在分享资源的过程中,青年教师也学习了其他高校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理念,加快了自我成长的速度。此外,遗传学及其相关学科发展速度非常快,新的研究成果、实验技术、新的科学理论不断涌现,遗传学知识体系更新较快,这就要求遗传学教学要与学科发展的步伐相协调,因此,我们每学期都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科研学术期刊及在线网站,满足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把握遗传学及其相关学科前沿动态的需求。

通过引入优质的网络资源,实现了部分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过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这部分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主动与同学、老师讨论课程学术问题,增强了学生对科学前沿问题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大学教育的重点。科研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应主动融入到专业教学中。遗传与变异现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在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将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外,更要通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目前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追踪社会与专业有关的热点问题。教学过程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不仅限于书本,而是一门贴近社会大众生活、具有旺盛生命的学科,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认识未知世界。例如,讲到性别遗传机制时,引入大家耳熟能详的“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小品台词供大家讨论。从而引出不同性别的家禽类动物同时具有两套性腺,正常情况下,公鸡中雄性生殖腺发育,雌性生殖腺退化。在外界刺激,如受到惊吓,可能会导致体内性激素分泌紊乱,产生雌性激素,抑制雄性生殖腺,促进雌性生殖腺发育,产生正常的卵子,这时公鸡下蛋也就顺其自然了。反之,母鸡打鸣的现象也就好理解了。这样的实例,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性别这一相对“特殊”性状,其实与生物其他性状一致,都是由内在的遗传物质与外在环境共同作用决定的这一遗传机制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拉近原本感觉“虚”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自觉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回答现实问题的意识。

2.将科技前沿融入课堂。遗传学不仅发展迅速,而且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不断交叉、融合,课程信息量巨大,难度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与学生素质提升。因此,课堂上如何紧跟科学研究的发展前沿,将发展前沿的新知识与普通遗传学传统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讲到遗传重组时,我们引入近几年基因编辑的研究热点——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动画形式简明介绍该技术的主要实验原理及商业开发等,同时为学生推荐拓展的学习材料。通过这些前沿科技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主动性,拉近了传统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之间的距离。

3.引导學生进行科学研究。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每年各级部门都会拨出大量资金用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训练等项目。学生对此类项目非常感兴趣,会积极主动地、带有一定想法与教师交流。借此机会,教师可以鼓励并帮助学生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科研训练等项目,或者在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通过指导学生撰写申报书、项目设计、实验研究及结题等的各环节的工作,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现在学生思维活跃,在与学生充分交流的过程中也会为教师科学研究提供灵感,促进教师科研的继续深入,充分体现教学相长的魅力。

总之,我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在现有教学条件下,从做好与高中《生物学》知识衔接,课堂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引入先进的网络资源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等环节着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仍需要认真探索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式,与此同时,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的继续教育,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遗传学教学体系,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作者:高昌勇等

    参考文献: 

[1]赫杰,张颢,张丽丽.高校遗传学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探析[J].遗传,2015,37(3):309-313. 

[2]邢万金,莫日根.在遗传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J].遗传,2016,38(11):1030-1038. 

[3]孟凡娟,王爱芝,张秀丽.高校“遗传学”问题式教学法的有效运用[J].高教论坛,2016(8):47-48. 

[4]陈靖.植物生产类专业《普通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7(12):110-111. 

[5]王建武,相微微.网络资源在地方高校遗传学教学中的作用初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6(4):14-15. 

第5篇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0-02

遗传学(Genetics)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点学科之一,遗传学教学实验作为遗传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加深培养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知和理解,还可以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思维方法[1]。而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的工作重点也不光是要求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2]。

一、实验教学模块和内容的改革

如今遗传学作为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不但增加了大量的分子遗传学内容,而且经典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群体遗传学三者相互补充和穿插在一起,因此遗传学实验教学必须不断补充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从而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的平台。遗传学实验教学模块庞大,而学时数有限,还要做到突出模块中的重点和特色,只有通过精选实验内容,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实验模块的构成,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遗传学实验原理和操作技术。本教研室重新对遗传学实验教学模块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制定和分布,主要由基础、综合、创新型三大实验教学模块构成。基础型模块:主要包括了以前染色体操作及经典遗传三大遗传规律实验内容的验证。综合型模块:我们保留了植物多倍体的诱导与鉴定、染色体数目变异及结构变异分析。创新型模块:是分子遗传基础实验,如植物细胞DNA的提取、PCR扩增等。另外我们专门针对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新增了植物遗传转化、质粒的提取等实验,作为平时的开放性综合实验。改革后,不仅保留了以前实验模块中的经典内容,学生还可以从综合型模块的实验中全程参与所有实验内容,让学生从宏观角度上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学习。而通过创新模块,利用现代分子遗传学实验技术,不仅拓展了学生眼界,而且加强了学生操作能力和实验范围,最终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实验教学目的。

二、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以前教师在上课前就已经准备好所需的实验材料、试剂、仪器设备,并按部就班地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步骤,然后学生提交一份验证已知的实验结果的实验报告。学生只是死板地为做实验而做实验,一般实验课平均3个学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比较紧张,因此实验效率不高,如制片实验,在平均30个人的实验课中,只能达到50%的制片合格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因此,本教研组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实验目的和原理进行学习和了解,并熟悉基本实验步骤和过程,并交一份预习报告作为实验考核的一部分。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保证能达到一个较好的实验效果。

2.组织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如有丝分裂实验,我们将种子分配给每组进行发根,实验中所需的药品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行配置,对根尖的预处理、固定、解离都由各小组自行处理。这样能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一个全程的学习,还能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3.随着科技迅速的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化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课前由教师将诱导和鉴别多倍体的过程完整地拍摄下来放在网上,让学生们在课前预习时观看。这样能大大增强实验效果,提高实验质量。

三、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改革

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就在于将科研引入到教学中去,使教学科研化。而实验教学不光单单给学生们传授实验技能和巩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3]。因此我们要将科研渗透到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如今大多数高校都有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计划(SRTP),而且很多教师自己的科研内容都与分子遗传学方向的研究有密切关系,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与遗传学相关的科研项目中来,拓展和深化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为此,教研组专门针对分子遗传学实验进行了延伸和拓展,给学生一个大的实验方向,通过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提出实验设计,撰写开题报告,经学校专业教师团队审批后才能进行实验。而整个过程中,教师仅起指导和辅助作用,以后实验的各个环节均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如马铃薯的遗传转化,首先让学生进行马铃薯试管薯的诱导培养,然后将构建好的表达载体提供给学生,让其培养和活化,最后让学生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试管薯薄片转化法进行遗传转化。通过这种以科研项目来扩展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方式,不但可以丰富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所学的遗传学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独立完成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四、实验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

以前实验课程的成绩光以实验报告的质量来评定给分,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抄袭实验报告、伪造实验结果的现象,而有些学生虽然能够认真完成实验,但由于字迹潦草等因素,未能取得好成绩,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的实验水平和操作能力,其可信度大大降低,影响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我们首先要求学生对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简要阐述,然后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会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和发现问题时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进行综合评分,最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如果实验失败也要写出相应的原因,并分析失败的实验步骤和心得体会,同时,坚决杜绝学生修改实验结果、弄虚作假等行为。整个实验考核包括实验预习报告(30%)、实验操作能力(20%)、实验报告主体(20%)、实验结果分析(30%)。总之,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兼顾实验课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

如今专门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具有本专业特色的遗传学实验体系尚未成熟,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高素质人才,本教研室通过现有实验室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生物技术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对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积极的改革,建立了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第2版)[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2.

第6篇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09-01

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和医学结合起来的交叉学科,是横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地位也随着科学发展和人类疾病谱的变化而不断提高。这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实验教学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中多以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手段、方法改革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启发创造性思维[2]。

我校在二年级医学生开设医学遗传学,性质为任意选修课,理论授课与实验课组成本科生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内容。后者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断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验证遗传学理论、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学质量密不可分隔的一部分。但我校实验课时只有6个学时,长期以来开设实验课的学时不足,其实验内容的改革受到极大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选择实验内容是我校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我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为突破口积极实施实验教学改革。

1 实验课内容选择原则

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取对这类实验的总体认识,而不是这个实验的认识,也就是说,侧重于建立起一种实验、实践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某一实验本身。根据这一原则,我们确立的实验课内容选择的原则是不求全但求精

2 加强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实用性强、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是课程开设成功的首要条件。由于受教学时数、教学实验室条件的制约,有选择地开展部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此我们选择X染色质制备与观察实验[3],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指导,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写出实验报告。该实验以学生自身口腔黏膜细胞为生物样本,学生可以带着极大的兴趣完成实验,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际能力。

3 培养学生自然科学辩证思维

单基因性状的遗传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系谱分析法[3],该方法是对绘制好的系谱运用遗传学原理进行分析,了解该病的遗传方式及其规律,是诊断遗传病的一种特有方法。通过系谱分析可初步了解该病是否为遗传病以及其遗传方式,并进一步推断家系其他成员及未出生儿的发病风险。掌握系谱分析的方法,就可为遗传病的诊断,预防提供重要信息,并为病人及其家属的婚姻、生育和疾病的防治提供遗传咨询。此部分实验内容我们以病例的形式列举于实验指导,课堂上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发学员的思维能动性,激发学员对新知探索的需要与兴趣,能使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水平而发展创造能力的可能性。加深对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遗传规律的理解,培养培养学生自然科学辩证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遗传咨询奠定基础。

4 加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我们选择一项综合性实验——群体平衡定律的应用,实验的具体内容为ABO血型、MN血型鉴定PTC尝味试验[3]。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完成实验内容,得出结果,然后进行Hardy-Weinberg定律的检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实验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能力,在实验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忠于实验数据,尊重客观事实。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学会用理论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实验结果,从而实现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5 存在问题

通过对实验内容的教学改革,改变了我们过去医学遗传学实验课枯燥乏味的状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除了经费、时间、空间等问题外,课程性质和理论教材等也都是问题,因为课程是选修课没有教材,就很难实现我们所希望的触类旁通的目的,带教老师必须有很好的基础才能驾驭实验课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墨林.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34-35.

第7篇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实验教学;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61-02

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科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点学科,也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实验教学作为遗传学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实验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不仅是要求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在近几年的《遗传学实验》教学实践中,针对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实验兴趣不高,动手能力、科研能力未得到充分的提高等问题,对《遗传学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增设开放式、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等,并改进实验考核方式,旨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遗传学实验》原有内容的不足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原有实验内容。本院校目前只有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开设《遗传学实验》课程,实验课时仅20学时,要在短时间内有效的完成系统的实验难度颇大。因此,只开设了动物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制备与分析;果蝇的饲养;果蝇的单因子、伴性遗传、双因子等设计性实验;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PTC尝味能力,X染色质的制备一共5次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占60%左以上,而设计性、开放式、综合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少。

2.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①遗传学是一门较抽象,有一定难度的专业基础课,《遗传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通过实验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学生以听为主,待教师讲解后才动手实际操作,大多数同学对已经明确实验结果的验证性实验不太感兴趣,整个实验过程中气氛较沉闷,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②以往教学中,大多数同学可顺利完成果蝇的饲养及生活史观察,在招引和饲养果蝇时,由学生自行购买水果作为培养基,因未添加防霉剂需经常更换培养基,给学生带来不便。在单因子、双因子、伴性遗传等设计性实验中,因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使得果蝇突变体缺乏,从而影响实验的正常运行。在果蝇唾腺染色体制备的实验中,大部分学生由于难以辨认唾腺而取错实验材料,最终导致实验失败。另外,学生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精准剥取果蝇唾腺,并掌握压片技巧,导致无法在镜下观察到理想的果蝇唾腺染色体,从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遗传学实验》课程的考核以往主要是通过课堂实验操作和课后学生书写实验报告进行考核,因实验操作步骤较为烦琐,个别实验结果不太理想,因此很难公平公正的予以评价。实验报告的书写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出学生实验技能掌握情况,且存在互相抄袭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实验考核方式较单一,且存在不客观、不公正等因素是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边调整,边实践,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及改进考核方式

1.实验内容的调整和优化。①增设了人类常见单基因性状的鉴定与群体遗传学分析、人类皮肤纹理分析实验,通过互相观察拇指端关节外展度、双手扣握方式、达尔文结节、耳垂特点、发旋与发式、卷舌与翻舌、蒙古褶、手指中段毛发、指纹、掌纹特点等,了解遗传性状的遗传方式和控制某性状基因的性质,并经计算后判断该群体是否达到遗传平衡。②针对果蝇培养基发霉和突变体缺乏的难题,笔者提出由学生自行配制玉米粉培养基,有效的解决了培养基发霉的问题。在果蝇饲养的同时人工加入诱变剂对果蝇进行诱变以获得较多突变体。学生每5个人一组,自行查阅文献资料,经组员商讨确定一种诱变方法,并将具体的实验路线、可行性分析等提交给实验教师。经审核通过后,学生自行完成果蝇诱变的实验,成功解决了果蝇突变体缺乏的难题。在果蝇饲养和诱变过程中,当获得足够的优质三龄幼虫时到实验室制作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这样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多次练习剥取果蝇唾腺和压片,经多次实践操作掌握压片技巧。

2.教学方法的改进。①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充分熟悉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并书写预习报告,其中实验步骤要求用流程图表示,同时对预期实验结果做一个简单的描述,并针对实验的原理、步骤等提出自己的问题。②实验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尽可能全面、清晰的讲解到每个实验细节,特别针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步骤应再三强调,并予以正确演示。还可提前准备好视频、图片播放给学生看,有效避免了学生取错实验材料。教师可拍摄理想的染色体照片,分别把低倍和高倍镜下的特点通过图片的形式放映给学生看,从而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染色体在镜下的特点,更快速、准确的找到分散好、形态清晰的中期染色体。实验教师应精心准备好每次实验课的PPT课件,做到目的明确,原理清晰,步骤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考核方式的改进。实验考核方式细化了考核标准,如出勤、纪律、卫生,实验过程中实际动手操作情况等均列入考核范围,并对每个指标给予具体的分值。实验报告以PPT形式提交,如果蝇的饲养,诱变,单因子、双因子、伴性遗传等设计性实验,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实验综合制作一套PPT。要求提交的PPT中包括每个实验具体的操作流程,实验结果的照片,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等。

三、目前取得的成效

1.通过对常见遗传性状观察,激发了学生对遗传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实验充满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达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将原本单一、分散的实验组合在一起,实现了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开放式实验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效的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等。

2.通过书写预习报告有利于学生提前熟悉整个实验流程,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知所措,混淆实验步骤,实验操作过程中能够做到一气呵成,从而获得了更佳的实验效果,提高了实验操作效率。实验教师制作的具体、直观、形象的视频、图片资料有益于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以及对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并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3.考核标准多样化、具体化后,实验成绩更为客观,较传统的考核方式更为公平公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管是纪律卫生还是实际动手操作,都能做到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实验成绩。通过制作PPT,学生熟练掌握了PPT的制作技巧,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实验教学,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了遗传定律、遗传性状等理论知识。

《遗传学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遗传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实验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总而言之,遗传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实验教学改革是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作为教师应不断学习,了解最新的前沿知识,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以求更高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凌,阚显照,汪鸣,等.高校遗传学实验教学的反思与改革[Z].中国安徽芜湖,20107.

[2]石春海,肖建富,吴建国.构建优质教学体系,促进《遗传学》精品教育[J].遗传,2013,(01):101-106.

[3]文义凯,司怀军,姜寒玉,等.生物技术本科专业遗传学实验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190-191.

[4]张文慧,杜吉到,高树仁,等.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4):141-143.

[5]魏俊杰.高等院校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20-121.

[6]姚嘉宜,黄辰,宋土生.医学研究生遗传学实验改革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945-946.

第8篇

遗传学的教学改革,应始终抓住学生这个主体,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个体发展,融汇知识与技能,贯通学校与社会,为社会培育既通理论又重临床的高级人才。

一、以生活和文化情境为基点,融汇职业属性与知识获取

所谓职业能力,概言之,就是与主体的角色、职位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能够胜任这个工作角色的知识、态度、价值观、能力和判断力等诸多要素的融合[1]。正因此,遗传学的教学,便不仅仅是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还要为通往临床医学搭建重要的桥梁,也就是说,要通过遗传咨询、染色体检查、基因诊断和治疗等,提供新方法和实践途径[2]。改革遗传学的教学不能仅注重知识传递而忽视职业指向的现状,融汇知识获取与职业属性是前提。

首先,以生活情境预设的方式激发学生知识获取的热情。通过具体情境的预设,使学生在遗传学的课堂学习或实验中,获得真实的知识认同。教师自觉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方法和手段,将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本学科新进展等相关知识,将遗传病的检出、诊断、咨询、防治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等职业情境结合起来,将遗传学的教学带入到具体生活情境中,深入把握社会、政治、法律和经济等因素在遗传病防治及优生优育工作中的作用,在知识和实践的多元联系中,打破遗传学理论教学的视域局限,在生活情境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其毕业后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基础[3]。

其次,通过职业文化情境预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属性认同感。当前的遗传学教学,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割裂了学校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关联。因此,为使知识更加丰富、学习更加有效、成果便于迁移和应用,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在职业文化情境的预设中激发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感。首先要注重遗传学学科历史、临床历史发展的研究;其次要能跳出狭隘的课本知识的局限,如在讲解基因检测、系谱特征、染色体核型等理论问题的时候,可以将相关的社会文化情境纳入其中,如与此相关的社会遗传病的实际情况的调查与研究、社会相关福利和保障机制、遗传病的综合防治工作情况及学生个人主张等,又如“对于与临床疾病有一定关联但又不能编写完整案例的教学内容,编写小案例或是情景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来理解学习教学内容”[4]等,让学生在职业文化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实现探究性学习。

二、以技能和应用导向为驱动,联结主体建构与职业发展

不断促进主体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遗传学教学的本质内涵,不仅仅只是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因为对于课程教学来说,人的发展至少应该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知识随着课程教学的进行而不断深化,另一方面是作为职业主体的“人”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遗传学的教学中培育职业的基本素质,以及在学生进入社会环境和工作语境之中后,将知识加以具体运用,从而促进职业成长。也就是说,使知识与职业、学校与社会统一起来,摆脱为教学而教学的尴尬局面,也使教学从单一的工具性的培养,成为一种以学生的整体性的存在、以满足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联结二者的便是与遗传学理论结合的技能及应用导向。

首先,以案例教学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获取主体知识。遗传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借病案切入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深入解读,在学习过程中深化认知,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锻炼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案例的选择中,通过备课适当地整合体检、诊断、病史和治疗等完整案例资料,将各教学章节的知识点与案例结合,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线索,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教学内容,并在这个过程中强化遗传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关联,最根本的作用在于有利于学生在职业医生的角度,从而在知识获取和职业发展的整体高度把握所学习的内容。

其次,以社会调查为实验教学的支撑,建构主体技能。知识的获取,归根结底是为了具体实践和运用,基于此,遗传学的实验教学,理应突破实验室的局限而深入到社会领域。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将遗传学的社会咨询与调查纳入课程实验教学的环节中,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亲力亲为,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社会福利院、走访特殊学校等,了解遗传学与社会的实际关联;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类似于“某地遗传病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制定统一的遗传病调查表格,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现场询问、实地查体、拍照留样等多种方式,调查遗传病的发生情况,宣传相关遗传知识,并在获取相关数据后,分析其临床症状、治疗方案及遗传方式及再发风险等。以社会调查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支撑,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中,充满主动性和探究性,使知识和技能融于趣味性之中,也使其记忆在行为中得以强化,再难忘却。

第9篇

1.遗传学实验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1.1轻视实验课。

根据我国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形成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验程教育的现象。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们发现一些教学工作者把实验课仅仅视为验证和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没有把实验课当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实际上,实验课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5]。随着现代遗传学的飞速发展,新的遗传学现象和理论不断增加,新的遗传学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为了多给理论课时间,许多高校不断修改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课时,大大违背了实验设立的初衷。

1.2硬件设备较落后。

由于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和经费不足等诸多原因,导致遗传学实验的设备老化,数量不足。随着新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手段不断涌现,更使遗传学实验的硬件设施显得落后。在很多高校,由于仪器设备的限制,只能开展一些相对简单的实验。

1.3实验内容不利于学生发展。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一些高校设置的遗传学实验内容不符合遗传学发展要求。实验内容的总体情况可总结为三多三少[6]:一是经典遗传实验内容多,分子遗传实验内容少;二是验证性实验多,综合设计实验少;三是课外补助的实验多,课堂计划学时的实验少。

1.4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化。

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硬件设备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将实验课的教学方式设置得较为单一,一般模式为,老师在上课前把实验试剂、实验材料等事先一应俱全地准备好,然后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结果的预测等,学生按照步骤往下做。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几乎是机械、被动完成实验内容,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实验做完后脑中一片空白,收获甚微。

1.5成绩评定需多样化。

实验课成绩是评定学生实验质量的直接体现,也是检验所设立遗传学成功与否的直接方式。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仅凭书面实验报告和预习报告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依据,没有突出实验操作,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和教师的实验教学质量。

2.遗传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探索

针对当今遗传学实验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对遗传学实验课程提出以下改革措施,由教学实践来看,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1提高实验地位,改善实验条件。

针对当前遗传学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课时数较少且科研经费、实验经费匮乏的情况,我们采取以下改革措施:首先,修改了本科生培养方案。根据调增后的培养方案,遗传学一共72学时,实验课20学时,增加了实验课的比重和课时数,能够较好地满足要求。其次,高水平的实验室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地,而且起着提升办学水平和加强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过去我校遗传学实验室设备极其简陋,场地极其有限,很多想开展的实验都无法进行。经过多年努力,并与其他实验室相结合,现在情况得到较大改善。一些分子遗传学的实验相继开展,比如,PCR扩增实验、RNA提取,等等。

2.2改革实验内容,培养学生能力。

实验内容是育人理念的直接反映,我们本着适应学科发展,结合自身实际,培养学生能力的态度和思想,逐渐建立了逐层递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型实验。

2.2.1基础性实验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并正确规范使用,熟悉遗传学常用的实验方法,等等。该阶段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时间安排方面要与理论课相协调。实验课前要让学生预习,上课初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只有很好地熟悉实验内容,才能做好实验。在上课过程中,着重强调实验重点和注意事项,及时纠正错误和不规范的操作。课后认真批改实验报告,检查实验效果。

在很多实验改革意见文献中,认为该部分对提高学生能力没有太大作用。实际上,学生们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在后续的实验中就能得心应手,较顺利进行。比如显微镜的使用,很多学生不知道显微镜实验结束后哪个目镜对着通光孔。又如,很多学生在使用移液管时,不知道哪个手指进行调节,等等。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出现,这一模块,老师更应该认真对待。

2.2.2综合性实验

设立综合性实验的目的是结合遗传学理论课程的多个知识点和本专业相关课程,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该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查阅资料能力和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我们设计了果蝇遗传学综合实验,涉及果蝇的野外采集,培养和生活史观察,果蝇唾腺染色体的观察,以及果蝇同工酶的分析实验。通过该综合实验,学生较详细地掌握了果蝇遗传学方面的知识[8]-[9]。

2.2.3研究型实验

结合课程教学或独立于课程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主要特点是整个实验由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独立创新。实验指导老师制定几个指导性研究题目(方向),让学生自己选择题目(方向),自己完成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准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流程、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等)、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并撰写研究论文(报告)。

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对人体手部皮纹进行遗传学分析。指纹的遗传特征十分突出,被用作个人身份调查取证的重要线索,根据个体差异分析,产生了“DNA指纹”。通过常见染色体患者皮肤纹理的分析,学生展开了充分讨论,进一步理解了遗传的复杂性。如此,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改变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授课模式,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分模块进行教学改革,对于基础性实验,任课老师利用多媒体,先让学生观看有关实验的录像片,对实验形成生动而清晰的直观认识。课堂上教师负责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纠正不规范操作。对于综合实验课程,老师多用启发式授课方式,多问学生为什么,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积极思维,寻求答案。另外,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在老师的监督下,把实验室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配置实验试剂,准备实验材料,等等,使其真正参与科研中。对于研究型实验课程,我们结合我院大豆育种科研项目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题,培养学生能力。

2.4完善评定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以往,实验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仅凭书面实验报告和预习报告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依据,没有突出实验操作,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和教师的实验教学质量。因此,遗传学实验课程考试成绩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首先,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通过课前预习报告和老师上课前的提问给分。其次,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由于人数比较多,多数情况老师不能一一打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设立操作考核和平时考勤记录,真实反映学生的掌握水平。再次,通过实验报告给学生打分,要求学生用确切简明的形式,将实验结果完整、真实地表达出来。对实验总结报告,要求文字通顺、简明扼要、字迹端正、图表清晰、分析合理、结论正确。

第10篇

传统的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以理论部分为主,涵盖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突变、遗传病以及优生等内容;而实验部分较少,只有切片制作与观察、染色体制备与核型分析等几个实验。虽然这样的设置内容覆盖面广,但受课时所限,面面俱到的讲解只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而且理论部分比重远高于实践部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因此,应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教学内容,突出讲授内容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基于该思路,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1优化理论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对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基因的概念、遗传的物质基础、三大遗传学定律等,学生在高中已经学习过,应当删减;而关于细胞增殖、染色体等知识,学生也有一定了解,且在后续课程中还要涉及,可适当略讲,但要突出重点。教学重点应集中在染色体畸变及单基因遗传方面,学生掌握这些原理后再学习相应的疾病,从而循序渐进地掌握不同类型遗传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疗手段以及优生咨询等临床应用性较强的知识。这样从原理深入临床,便于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医学遗传学知识。除对知识点进行优化外,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使学生在整体上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提高学习效果。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模块、基因遗传病模块、染色体遗传病模块以及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优生模块。其中基本概念模块主要包括绪论、细胞与遗传知识、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染色体结构与分类等,这些知识涉及大量遗传学概念、原理,是学习医学遗传学的基础,适合在课程初期进行教学;基因遗传病模块主要包括遗传突变与修复,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机制、传递规律以及群体遗传相关知识;染色体遗传病模块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病、造成染色体病的因素及防范措施;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优生模块和临床联系紧密,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在学期最后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分类,使医学遗传学知识结构性、连贯性更强。

1.2调整实验项目,增加临床实践实验教学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但受课时限制,实验项目少,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与临床联系不紧密。因此,提高实验课比重,增加实验教学内容非常必要。首先,将显微镜的使用、细胞形态观察、细胞分裂等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其次,对核型分析实验进行改进,增加对常见染色体病患者核型的比较;系谱分析实验不能局限于对现成的系谱图进行分析,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另外,增加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皮纹分析、染色体病例观察以及遗传咨询等实验,将视频学习、图片分析与医院实诊相结合,使学生既体验了临床真实工作,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医学遗传学知识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1案例教学法遗传病是医学遗传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既要联系理论又要结合临床。应用案例教学法,以临床真实病例或实验作为切入点,引出医学遗传学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找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契合点,激发学习兴趣。在授课时针对不同遗传方式的遗传性疾病,分别给出临床典型病案的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初步判断,提出疑问,并尝试找出解决方案。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并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和总结,通过病例逐步将遗传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遗传病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通过病例分析,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在运用病例教学法时,病例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要突出与教学内容相关、可操作性强的典型病例。

2.2PBL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现学习和训练的目的,分为发现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总结几个阶段。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缜密的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适当采用PBL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单基因遗传病分类以及传递规律”时,可以先根据遗传学三定理提出问题:遗传病有哪些类型?传递的时候有什么规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假设,收集资料并验证总结,最后教师补充、解释,从而使学生对遗传病类型和传递规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样,在“染色体病形成机制”教学中可以从细胞分裂与有性生殖入手,在“基因突变”教学中可以从基因的表达方面入手,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结合临床病例解决问题,教师再对知识进行延伸,使学生形成运用临床思维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但激发了其学习积极性,又为其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2.3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再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模拟疾病的临床症状及诊疗过程,引发学生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实现教学、实践训练和能力评估的目的。在医学遗传学课程中,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遗传病诊断以及遗传咨询相关内容的教学,学生通过情景模拟重现临床接诊过程,学习遗传咨询和遗传病诊断方法,认识接诊对象,掌握咨询问题及沟通技巧,并进行遗传病再发风险估计。该教学法能够使学生较真实地体验临床诊疗过程,加深对遗传病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为其以后从事临床工作提供一定指导。

3考核方法改革合理的考核既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也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对学生学习有引导作用。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综合考虑学生课堂表现、实验能力及课外学习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考核可以分为3部分:平时表现考核、基础知识和理论考核、专业技能考核。其中平时表现成绩占20%,基础知识和理论成绩占40%,专业技能成绩占40%。平时表现包括考勤和课堂积极性;基础知识和理论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状况及应用能力,通过完成相关教学模块学习后的心得论文和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在闭卷考试中减少记忆性内容,增加分析应用性试题;专业技能考核主要包括平时实验成绩以及遗传病相关技能测试(如遗传咨询、遗传病诊断和治疗等)成绩。综合考评既能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从而全面评估教学效果。而且综合考核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其临床能力培养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3总结

第11篇

三种差别的根源找到了,如何破解,我准备从数学入手。这种想法是从一本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编辑出版的《自然科学概述》),两本杂志(上海出版的《摘译》和《自然辩证法》)上受启发的。从1992年到2002年通过数学建模形成了一种生命素质的数学――“众涵数”;从2002年至今,以众涵数为数学工具,在生命基础领域中确立了“数学遗传学”。数学遗传学包含:遗传病源、遗传智能、遗传性别、遗传综合四个方面。揭示并获得生命基础领域中12项突破,为人类优质遗传打下了基础。本文重点论述遗传病源学。

关键词:

众涵数、数学遗传学、遗传病源学、智能、性别、综合

众涵数是数学遗传学中唯一的数学工具,通过众涵数确立了数学遗传学自然遗传数学公式。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发现了遗传中:精与卵的成熟性问题;精卵本身携带病源问题;带精卵诱发病源问题;带精卵与母体结合因障碍诱发病源问题;新生命寿长问题。

(一)对众涵数的思考和数学建模及实际应用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我利用工作之余,开始钻研哲学和自然科学。真正打动我用数学建模破解遗传问题的是《数学物理学》,因为,我从数学工具促使静态物理向动态物理转变这一伟大实践中受到了震撼。

我选择了数学作为基础,以主客观基本规律为条件数据进行数学建模。

第一步建模:

客观方面

我们观察的自然界,是一个有规律而且重复着的自然界,春去秋来、一青一枯、昼夜交替、一明一暗、晴阳阴雨、年复一年。这种规律用数字来固定,表示为:(1―9;1―9……1―9)的无限循环。

主观方面

在客观世界里,诸多物种都是依附自然界,顺从自然界。只有人这个物种在依附中可以能动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界为人类进行服务。这种改造有胜利有失败,不论胜利和失败总是不停的进行着,用数字来固定,表示为:(8―1;8―1……8―1)的无限循环。

第二步建模:

以上两组数并列进行重复延伸,到72个个数时完成一个周期性循环:

(1―――――――72)

(1―9;1―9……1―9)-8组;

(8―1;8―1……8―1)-9组;

第三步建模:

主客观结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然结果:

我们把72个,每个个数的上、下客、主两个单数相乘。这代表为生存,主客观必然结合的含意。

第四步建模:

以客小主大加负号,意味着违背客观而动;客大主小加正号,意味着顺应客观而动。这样就形成了72个常数下,每个个数的正负内涵数。例如:1形成了1(-8),1的内涵数是(-8),下面:2(-14)、3(-18)……72(9)。

第五步建模发现:

在整组这套涵数是,发现72种涵数还分为6种不同的变数,在众涵数形成一览表上你可以清晰的看到:

(1)返原数:72(9)、18(63)、9(72)、63(18)……

(2)变返数:3(-18)63、12(-15)12……

(3)直变数:7(14)、13(16)、14(15)……

(4)多变数:4(-20) (-10) (-7)14……

(5)变守数:31(8)、1(-8) 8……

(6)不变数:8(8)、42(42)……

众涵数的六大分类,为新生命的寿长、智能等级等奠定了基础。

我们是这样总结众涵数的形成:是以哲学的基本思想,“存在决定意识”为理论基础,以主客观基本规律为条件数据,以为生存主客观必然联系为定义。通过数学建模形成了一个包揽广众体能素质、智能素质的一个量数。是一个可以进入生命领域进行求解运算的数学。

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认为:众涵数是一个数学工具,但它又区别于其它数学工具,它不是等量单位数学,也不是计算单位数学,它是一个含有哲学思维,代表主客观基本规律,内含有自然物种体能素质、智能素质的一种数学。

(二)“数学遗传学”的确立,使人类遗传真正进入健康遗传的大门

从2002年开始,本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科学)的唯一标准,开始使用众涵数攻关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健康与疾病、寿长与命短问题。首先要确立条件,客观条件必须是中国农历年60甲子数字。主观条件是以每个人的年期虚龄条件,因为开始主观虚龄条件数据,确定以出生年做计算的。但是经过反复论证用出生年作为数据是不正确的。从自然法则来看,生命的形成的年期定位应从母胎受孕开始。这一确定奠定了数学遗传学研究的前两步(第一步精与卵的形成,第二步精卵结合),当进行第三步,带精卵与母体进行结合时难点出现了,用什么样的数据代表母体数据进行运算。通过许多实例的验证,得出了代表母体的数据不是母体年期虚龄数据,而是具有原始性、新生性含义的“1”。

这个确定建立了数学遗传学公式体系,确定了数学遗传学自然遗传公式:

数学遗传学自然遗传公式文字解释:

数学遗传学自然遗传公式的确立,破解了生命基础领域中从古至今人们没有发现的遗传病源问题:

(1) 遗传病源学确定遗传病源数据:

A.轻、中性病源定位数:4、-4、7、-7、16、-16、17、-17、47、-47、54、-54;

B.重性病源定位数:7(14)、16(7)、17(4)、27(54)、47(4)、

(2) 年期男女精卵的质变性,在人们可生育年期中,精与卵会出现四种情况:

A.精卵不成熟

B.精卵自身携带病源(病源就是后天病发之源)

C.精卵一般标准

D精卵最佳标准

此项破解证明了为什么会出现10人9疾的身体状况。

(3) 年期精卵携带病源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A.年期精卵携带的种类,共17种,精与卵都有不同的病因,定位不同的病源:

B.年期精卵携带病源的性质,分为轻、中、重三种性质。

此项破解证明了为什么人们病情不一样,有不妨碍行为的小病,有妨碍行为的中病,也有致命的重病。

(4) 年期精卵形成病源的几种情况:

A. 年期精卵自身形成病源,父系与母系共形成了34种病源

B. 年期精卵在形成带精卵时发生17种病源

C. 带精卵与母体结合因障碍可发生23种病源

此项破解确定了独立定位的74种病源所诱发的病情,不包括“三点交叉”所诱发的隐性病源。

(5) 年期遗传中的三过程发生的病源在婴儿后天身上所确定的部位

A. 年期精卵自身发生的病源,定位在婴儿内脏部位(心、肝、胃、肠、肾、膀、脾)

B. 带精卵效合时所发生的病源,定位在婴儿的头部(大脑与五官)

C. 年期两体组合(带精卵与母体)因障碍发生的病源,定位在婴儿骨骼、血液、皮肤和后天的免疫系统这几个部位上。

此项破解,它告诉人们病源潜伏的位置,后天应如何注意。

(6) 年期遗传与后代人的寿长

从遗传公式到实际分析,健康与寿长不能划等号。一个人的寿长时限是父母遗传决定的,在自然遗传公式上第三步定位数就是确定寿长的时限数。从实际调研实践情况看:一级寿长定位数据为返原数,寿长时限是100岁至130岁;二级寿长数据为变返数,时限是90岁至99岁;三级寿长数据为直变数,时限是80岁至86岁;四级寿长数据为多变数,时限为70岁至74岁。以上结论不包括有重性病源遗传者。

(三)众涵数的形成、数学遗传学的确立对医学的研究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数学遗传学的确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它可以发挥如下作用:

(1) 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全面顺利的进行提供了实施基础:

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人口的增长不能超过国家的财力增长,否则就会给社会发展增加不可逾越的难度。西方人口专家讲过:“人口增长的爆发要用战争去解决”。数学遗传学的确立,优质遗传的普及,限定了生育的胎次。据实际调研来看,优质遗传率不占两个方面的20%,即生育对象和生育胎次。按照良好的标准,也达不到30%,因为数学遗传学自然遗传公式可以把每一对遗传夫妇,整个遗传期的年期遗传质量全面展现出来,以事实有力的条件数据使他们在生育面前口服心服的接受选择,因为任何人不会接受一个残疾的后代、一个患有癌变的后代、一个低智能的后代、一个冷血的后代、一个无所事事的后代。

(2) 保障每一个家庭都能达到幸福美满:

在人们的观念中,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就是家庭和谐、儿女双全、健康聪明。数学遗传学能使每一个家庭达到这三个方面,因为在优质遗传影响下,每一个遗传夫妇都会在遗传方面做到“五个不接受”,五个不接受就是幸福美满家庭的基础。

(4)数学遗传学的确立为当代所有人建立一个各自的健康档案,并为医学研究和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条件,它的作用:

1. 健康遗传的婴儿要不要注射疫苗……;

2. 健康遗传的人与流行性疾病……;

3. 条件癌变与性质癌变的区分……;

4. 早期激发癌变是不是与“高等饮食”有关联?

5. 重大恶性病变与早期治疗;

6. 各种病源与病情关系及激发病源的条件;

7. 一般疾病与保健;

第12篇

关键词:病例;医学遗传学;PBL

医学遗传学为21世纪的前沿学科之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虽属基础理论课程,但最终目的为服务实践,而目前的教学中实际存在着理论与临床脱节的现象,所以其教学内容、实现形式都需要不断地探讨、改进。因此,我们在医学遗传学的部分教学中引入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即以相关疾病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的小组讨论模式,效果较好[1]。

1 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中的实施方案

1.1本次教学我们随机选择 2012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7,8班的120名学生。7班共61人,为对照班,8班共59人为实验班。实验班和对照班均采用同一本统编教材,实行同一授课计划。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采用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两个班的讲课教师和指导教师为同一名教师。

1.2 PBL教学过程

对照班按照传统教学法进行授课。实验班随机分成两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组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2个遗传学联系密切的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提出若干问题并提供包括病史、体征、检查结果以及家系资料等,于课前1周交给组长,组长分工,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查阅资料,自学相关知识,准备材料。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期间组内同学的资料可以共享,共同研究解决方案,遇到问题及时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最后,根据所收集的材料,结合讨论的结果,以组长作为代表采用报告会的形式进行汇报。汇报过程中另一个组的同学可以提问、讨论,形成有效的交流。在汇报讨论中教师需随时补充和纠正相关的知识,最后指导教师根据主讲代表的表现进行点评,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最后对病例进行简要总结,指出病例涉及到的本学科知识点。

1.2评价办法课程结束后,针对教学内容出一套考核试卷(试卷共100分,客观题占60%,主观题占40%),对照班和实验班用同一套试卷进行考核,然后对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举行师生座谈会,征求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

2.评价结果

2.1考核成绩见表1,从考核成绩来看,实验班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差异显著,说明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利用基础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1 对照班和实验班考核平均成绩

班级 人数平均成绩

对照班 61 68.91±7.69

实验班 59 79.15±8.20

P

2.2通过举行座谈会,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都能够接受,均表示此种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自己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讨论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体是教师,目前主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配合语言、表情以及肢体动作,使教学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但在长期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比如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很有兴致,但下面学生的反映却比较平淡。而且现在书编的越来越厚,学生学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教学双方负担都在加重,致使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医学遗传学的部分内容中引入了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此种方法将遗传物质基础和临床症状联系起来,通过设计病例、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讨论并获得解释,最后教师针对重点讲授、学生得出结论并进行归纳总结,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把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把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存在着许多方面的优势。

虽有很多方面的优势,但在教学实践中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在本课程中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很难把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认真备课,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纲要、选择合适的临床病例。其次,PBL教学法要求每一位学生要积极参与,需借助网络和图书馆资源大量查阅相关知识文献,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且特别是网络上的资源有些没有那么准确,繁荣复杂,很难使学生获得相对较为准确的对问题的解释。这还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进行改革,才能使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以及其他基础性学科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2]。

总之,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的部分教学中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利用基础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可以逐渐的将以病例为主线的PBL教学法在更多的基础性学科中实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