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2 14:36: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考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所以完全值得我们多花时间去了解高考的一切,进入考场前,你一定要看看高考时间表。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2021高考时间表安排,希望对你有用,仅供参考!619
2021高考时间表安排6月7日
9:00至11:30语文;
15:00至17:00数学。
6月8日
9:00至11:30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15:00至17:00外语,有外语听力测试内容的应安排在外语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
高考改革后会怎么考高考改革是分省分批次进行的,除浙江和上海2014年试点外,有的地区是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行,有的地区是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行,那么2019年参加高考这批学生就可以考两次英语了,以分数最高的一次计入高考总分。高考改革最晚的省份是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2021年参加高考执行。
高考改革以后,考生成绩的算法也会发生一些变化,那就是不再单纯的看高考总分了,还要看其他的成绩和因素,即所谓的两依据一参考,主要看高考分数和选考成绩,同时也要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然后再去决定是否录取该考生。
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最终还是主要看分数的,也就是语数外成绩加上选考成绩,这些都是评价你是否优秀的硬性指标。无论高考怎么改革,最终还是离不开分数,因为我们是人口大国,分数才是衡量一个人最基本的要素,高考现在还离不开成绩去判断一个人的水平高低。
高考前家长需要做哪些准备1、做好饮食搭配
进入高三后,学生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备考状态,这种紧张感也会随着考试的临近而愈发明显,因此学生的食欲下降也属于正常现象。家长可以多做些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资的杂粮、豆类为主的主食,可以增进学生的食欲。同时,家长在食材的选择上还应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取:可选鱼、鸡肉、猪瘦肉、鸡蛋、牛奶、豆腐、豆浆等,尤其是鱼肉,可以提高大脑功效,增进记忆。随着天气的逐渐转暖,学生还要保证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这类食品可以帮助消化,增进食欲,并起到补充水分和防暑的作用。
2、适当引导
首先,以平常心对待每一次模拟考试和考试结果。家长要以自己愉快的情绪、平和的心态来影响和调节孩子的心态。其次,辅助孩子制订一个适合您孩子的学习计划。这个计划不仅包括每天的作息时间、各科的自主安排,包括跟随老师复习的进度,还应包括阶段性的整理与总结。第三,注意劳逸结合和适量的体育锻炼。劳逸结合能使孩子在学习中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3、找到自己的智囊团
注意保持与老师的联系。孩子在家的时间毕竟有限,在学校的情况怎样家长也需要及时掌握。所以要经常和老师联络和沟通,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相对而言,老师比我们也更有经验。听听他们的话儿没坏处。还要注意提高咨询的质量。高考的事儿我们不懂没关系可以咨询他人,但千万不能逮着谁就问。在选择咨询对象时应该注意:一是权威人士。二是业内人士。三是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士。对于别人的建议也需要加以分析和思考,而不能拿着鸡毛当令箭。别人的建议也不是越多越好,否则你会感到无所适从。
4、给孩子解压
【导语】
近日,省政府印发《辽宁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我省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
高考改革后,不分文理科,考试科目采用“3+1+2”模式。“3”为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外语、数学,“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两门首选科目中选择1门,“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再选科目中选择两门。选考科目理论上共有12种组合方式,考生可自主选择。
围绕如何确定选考科目、选考科目什么时候确定、选考如何组织考试、选考科目的成绩如何呈现使用等热点问题,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考生科学合理确定选考科目,主要应该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和优势、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进行选择。第一,考生可根据个人志向、兴趣爱好、自身优势等因素,按照对各科的喜好程度进行选择。第二,考生要结合报考院校相关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进行选择。第三,考生可根据所在高中的办学条件、特色优势等进行选择。
选考科目由学生在合格考结束后选择,高考报名前都可以更换所选择的科目,在高考报名时最终确定。在实际操作时,建议慎重考虑。一是无论哪一学科的学习,随着内容难度的增加,都可能会遇到困难,有时成绩还会暂时下滑,这属于正常现象;二是选科后,各学科就开始学习所选科目选择性必修内容,如果一段时间后再更换学科,已经进行的课程很难补课。因此,建议选科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尽量避免更换学科。
选考由省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组织阅卷、统一公布成绩。选考从2021年开始实施,每年组织1次,时间安排在当年6月份,与全国统一高考同期进行。选考考试成绩当年有效。
选考科目中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以原始分呈现,再选科目成绩按照转换办法以等级转换分的形式呈现,均计入考生总成绩。据介绍,等级赋分能够较好解决选择性考试科目之间分数不可比、学生选考科目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参加高校招生录取的问题;能够确保考生每门选考科目成绩排位顺序不变;同时能够限度保证考生的成绩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满足高校人才选拔需要。
摘要:高考英语改革是当下践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外语人才和着实提高学生自身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考英语改革为大势所趋。通过问卷调查,凸显河南省各层次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和教师对改革的认识和建议,反观其日常学习和教学方式在未来改革环境下的优、劣势,并对其显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更好的应对高考英语改革。
关键词:高考英语改革;英语教学;英语学习;对策
近几年来,教育部已经多次明确了要进行高考改革,尤其是要对英语学科进行改革,即将英语作为一种社会化考试而非统一考试。改革之后社会对英语的热门程度虽会有所降温,但英语的地位本质上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若探讨改革背后的深层因素,则不难发现使英语回归理性正是改革的目的所在。这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是一个有力的引导,也使英语专业学生反思自己的前进方向。首先改革会使英语教师的就业市场有所缩水,但是从高考改革所倡导的英语学习的本质即促进交流沟通这一方面来说,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是很有很大的就业空间的。本课题就是在探索高考改革所带来的影响下,倾听河南省英语专业学生的心声,调查其对英语学科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认识,考量其英语学习现状,即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和课余时间的安排等,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合理建议,促进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坚持严谨的态度、找到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着重提高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等体现专业特长的能力,从容应对改革以及市场竞争的挑战,把握好机会,为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研究高考英语改革对河南省英语专业的价值
由全国高考改革的情况及趋势看来,英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有所下降:有的省市降低了英语的分值,有的不再将英语分数纳入高考总成绩,有的降低英语考试难度,有的实行一年两考或多考制度,有的将英语化为社会性考试,而没有出现将英语分值上升或难度加大等增加英语权重的改革方案。由此看来,高考中英语降温已成必然。此举必然影响到全国各地中学生、大学生学习英语投入的精力以及学习英语的途径,更加直接、全面地影响到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就业前景及择业意愿,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们应该及早思考的内容。
在这种环境下,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应从英语学习的初衷出发,尤其是河南省英语专业的学生,理性对待所学专业。河南省处于中原地区,是教育大省却不是教育强省,英语教学方面,对听、说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对外开放水平,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较少,这体现在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到大学的“哑巴英语”的教育,这无疑会影响到学生的视野。当然随着高考英语降温,学校英语教师的职位会相应减少,而社会上英语教育机构增多。未来的几年内,英语专业的学生们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想保证不失业,河南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将目光放长放远,突破地域限制,紧跟时展潮流,多与省外高校学生交流、比较,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方向,明确自己的长处与短板,提高自身竞争力,英语学习既不能脱离实际又不能急功近利。
本研究主要针对河南省的英语专业学生,面临全国高考改革的动向提出自己的思考。河南省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教育状况,英语专业的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形式。无论高考改革怎么改、成不成功,改革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导向都是有借鉴意义的。分析河南省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的优势和挑战,找出对策及早做好准备,增强自身实力,对于学生将来在更大的舞台上进行竞争有着实际的益处,同时也反映了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要,对于促进英语教学也是一次良性互动。这就是本次研究的现实价值。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了比较直观地了解河南省各层次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高考英语改革的认知情况,项目组成员据自己学习的体会,并参考相关论文以及网络实时资料,设计出一套调查问卷,针对河南大学、河南工程大学以及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教育学院的大一至大四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散到每个学校为100份,每个年级为25份,共计300份。问卷涉及学生对高考英语改革的了解情况、学生对于改革的态度、以及对学生认为此改革对其未来就业的影响程度等几个方面的内容。问卷发放300份,收回300份,结果有效率100%。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道高考英语改革或了解不深。对高考英语改革会不会产生影响各有各的看法,比例持平。一本院校同学就业面较宽,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教师这一职业。在未来职业目标是否清晰这一问题上,分化较大。同时一本院校英语专业同学的职业选择受国家政策影响比较多。一本院校课程安排较为合理,随着年级的增高,缺少实践课程的问题明显有了改善。他们更重视英语与其它学科结合的能力,且这种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步加强。他们说明面对改革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重在个人把握。
二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大部分知道高考英语改革,并有一定了解。他们认为高考英语改革对未来职业选择有一定影响。他们中大部分未来想从事教师行业。在职业目标的确定方面大一大二学生较迷茫,大部分大三大四学生有目标却不知道如何进行。二本院校英语专业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绝大多数同学表示会在高考英语改革后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没能力和英语与其它学科结合的能力,把握住了改革的重点。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拒绝传统的授课方式,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二本院校存在的问题是课余实践的机会极度缺乏。学生认为学校应首要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同时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大部分学生知道高考英语改革,高年级学生的程度更深。大部分学生认识到高考英语改革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由于大一学生刚刚经历高考,对改革的认识较深,所以认为有影响的学生比例在四个年级中最高。由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想在毕业后从事英语教师的职业,而大四学生想从事教师行业的愿望降低,说明改革将会或已经对教师的就业市场进行了冲击。一半以上学生已经认识到需要加强英语与其它学科结合的能力了,顺应了当今社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发展趋势。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课余实践机会几乎没有,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余实践机会,方便学生未来就业。
三、可行性意见与建议
由以上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道高考英语改革或了解不深。学生对改革和国家政策变动的适应性有限,不懂得随机应变。未来想成为教师的学生占一定比例。还有很多学生职业目标不清晰,不知道如何计划行动。绝大多数人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注重自己的喜好,能力和价值取向,忽略了国家政策的影响,可能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均衡。而在当今高校依然是以老师为主,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此种方式效率低下。既使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体,又能进行充分的师生交流是学生高考英语改革后向往的新型课堂。教师没有在学生的职业规划和选择过程中积极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社会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太少。很多学校忽略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发展趋势与英语专业学生实际能力的不匹配。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做好宣传,使更多学生了解高考英语改革的具体措施,看清其中蕴含的机遇和挑战,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并行动。看到国家政策可能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影响,在平时的知识积累过程中,注意培养相应的能力,以便将来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第二,社会职业和学校加大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促进人才流动和人才培养,方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提升能力,确定适合他们的职业目标,帮助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加强不同领域知识的碰撞,培养更多优秀的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课堂效率。不仅在学习方面,教师也要在学生的职业选择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疑问结合自身经历进行详细讲解。学校也可邀请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办讲座,分享他们在职业规划方面的经验,让学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学生也不要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自己也要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上网查资料,积极与学长学姐交流自己的困惑。
四、结语
高考改革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形势的变化是动态的,然而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及就业却不可能因此停止。如何有效地随时应对变化的形势,学生本身当前的学习方法、学习模式存在着哪些不足,职业生涯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将会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对社会形势有更好的认识,对学习更清晰的思路,不断地鞭策专业学生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地搞好专业,促进其多元化、高端化发展,使英语专业不再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专业。在高考改革所提出的使英语学习回归本质的思考下,加强专业学生与时代的交流、与学院的交流,促进河南省英语专业的学习和教学的改善,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作用。
高考改革变的是政策,不变的是价值导向。不管河南省的高考改革英语学科什么时候改、怎么改,都改变不了英语越来越重要、要求越来越高的事实。身为河南省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目前全国试图给英语“降温”的政策指引下,应该看到,英语学习应该回归理性的本质。在打好英语语言基础的前提下,学好本国文化,注意对英语能力全面、综合、多样的应用,侧重某个领域,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才是未来竞争的核心。河南省英语专业的学生应更加重视这一点,开拓视野和思维,为面临的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O’Malley,J.M.& Chamot,A.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5- 30
[2]邵水平,黄远振.高考英语改革的现状、困境与出路[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6(01)
[3]韩坤.“高考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政策效果分析与改革建议[J].华中师范大学,2012
[4]刘庆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考英语科的发展情况[J].课程教材:教法,2008(04)
以吉林省为例,高考体育运动技能项目测试一直以“100米,原地推铅球,立定三级跳,800米跑”作为对考生的速度、力量、弹跳及耐力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并没有针对考生是否从事一定的体育专项特长加以考核.
1无专项加试设置的高考现状分析
1.1体育报考生源增加
由于没有专项加试的要求,对于一些没有经过体育专项训练的且身体素质相对较好的考生都有机会参加体育高考,圆大学梦.
1.2体育高考理论课成绩提高
由于没有专项加试的要求,部分高中生经过两年的文化课学习,感觉高考的分数不能达到其它本科录取线的要求,于是在任课教师及家长的鼓励下,参加体育类高考,其文化课成绩则是这部分学生的优势,从而使高考体育录取线分数提高.
1.3从事一定体育训练的特长生入学率下降
由于没有专项加试的要求,从事一定体育训练且没有通过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标准的特长生,在体育四项加试中,虽然体育成绩很高,但在文化课的高考中不能达到录取线,或是只是刚超过录取分数线,也达不到录取院校的要求.
1.4整体专项技能水平下降
由于没有专项加试的要求,被体育院校录取的考生,往往没有经过专项体育训练的居多,从而导致整体专项技术水平下降.
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理性分析
2.1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加试项目要求的关系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体育教育专业通才与专才结合的培养方式的提出,要求毕业生既要具有过硬的专项技术,又要有全面运用其它项目的教学能力.但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要想全面掌握运用田径等必修课程的基本技术的教学能力,没有全面的、协调的体育运动素质是难以实现的.特殊行业需要特殊素质的人才,科学的选材是人才培养的前提,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主观因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及对职业的爱好是客观因素.因此,根据社会的需要,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要求,全面科学的设置高考体育技能测试项目,全面提高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体育人才更具有重要的意义.运动训练学项群理论认为,田径、球类运动、体操等一些课程涵盖了除一般耐力之外的身体素质指标的各个方面.田径是其它运动项目的基础,而球类、武术、体操等课程相对于田径课程的学习来讲,对于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等要求的更高.因此,高考体育加试的四项素质与专业课的学习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作为培养体育师资特殊人才的体育教育专业,进行高考体育加试是必不可少的,而加试项目的内容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2.2众多专家学者对人才培养选材的分析
南京体院高力翔教授认为将身体素质考试项目划分为4类11项,研究结果显示:速度、综合性力量、下肢爆发力、耐力4项素质的最佳测试项目为60m、铅球后抛、立定跳远、1500m(男)/800m(女).西安体院刘广勤心理学教授建议,在高考测试过程中增加认知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测试.西安体院赵树耀教授认为,体院学生的身体素质结构主要由速度、综合性力量、下肢爆发力、耐力和灵敏素质构成,并提议测试项目的权重应有所区别.山东体院李珊秀教授根据体育院校目前的招生情况,提出了将身体素质测试改为专项素质测试的建议.
3对体育教育专业无专项加试学生教学过程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3.1实践课教师反馈分析
通过对吉林省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长春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通化师范学院、北华大学体育学院、白城师范学院体育系等5所省属体育院系的实践课教师问卷调查统计如下:
3.2学生自身评价分析
通过对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5级、06级、07级326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如下:
3.3就业反馈分析
通过对05级、06级、07级326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学生一次性就业率的分析如下: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课程设置也在不断的调整.对于社会广泛开展的,大众参与度较高的一些新兴运动项目,如体育舞蹈、健美操、瑜珈、羽毛球、乒乓球等课程相对增加一些教学时数.然而,这些运动项目对身体协调性要求较高,对无专项加试的学生而言,学习难度增大,掌握时间较长,且教学效果不佳,影响教学质量.
(2)没有专项加试的体育高考,降低了体育升学的难度,使一部分文化课成绩很难达到普通高考录取线的学生,上高三时选择参加体育高考.其考生特点为体育基础相对薄弱,没有专项水平,经过半年或一年的四项高考素质的突击训练,考上大学.这些学生到了大学,专业技术课的学习会非常吃力.因此教学效果不佳,影响教学质量.
(3)通过和体育学院学生的交流,没有或较短时间从事体育专门训练的学生,对于技术课的学与练都很吃力,而优势是文化分数较高,理论是他们的强项.但体育运动的规律毕竟是以肢体语言为核心.因此,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仍然是专业成绩好综合素质高“一专多能”的学生就业率高,倍受用人单位的亲来.
关 键 词:学校体育;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2-0113-03
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是否科学合理,最主要的标志是要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最主要的目的是选拔对体育感兴趣的优秀专业人才。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需要科学的组织和管理,项目设置的合理性、评分标准的科学性、考试办法的可行性对于选拔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通过对2013年广东省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的646名考生和164名教练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参与本次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的领导、专家和裁判进行访谈,探讨目前的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方案的公平性、合理性并提出改革建议。
1 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的公平性
广东省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经历2008年舞弊案[1]后,其公平公正性备受瞩目。术科测试的规则公平,首先表现为术科测试的项目、内容设置合理;术科测试的过程公平就是在术科测试中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力争把技能评判或测量工具的误差降到最低。只有做到术科测试的规则公平、过程公平,才能实现术科测试结果的公平[2]。经过调整考试项目,重新制定专项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加大先进测量仪器与设备的使用以及对专项考试的裁判员实行流动安排岗位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减少和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调查的情况看,有73.2%的教练、80.0%的考生认为广东省目前的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制度是公平的,其公平公正性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
1)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为了保障考试的公平性,在广东省教育厅的领导下,从全省多所高校抽调50多名纪检人员组成考试监督机构,在考试的过程中负责对各个考点进行监督,特别对在考试过程中易受人为因素干扰的考点进行重点监督。此外,在各个考点都配备录像机进行定点拍摄,既有利于对考官的监督,也有利于考试过程中出现争议的核查。
2)加大先进测量仪器与设备的使用。
在现行的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中100 m跑采用全自动电子计时和终点摄像装置计取成绩,立定三级跳远和实心球采用电子激光测距仪测量计取成绩;游泳专项采用全自动电子计时计取成绩;乒乓球专项采用发球机供球;排球专项助跑摸高采用电子摸高器计取成绩。整个考务采用计算机对考生的报名信息和考试成绩进行管理,及时公布考生成绩,做到快速、准确,保证考试的公正性、科学性和精确性。调查结果表明,高达92.7%教练认为“非常必要”和“较必要”采用先进的测量仪器与设备提高考试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和误差。
3)专项考试采用客观评分。
为了减少和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公平现象,专项考试的内容设置由原来的达标、技评和实战综合得分统一改革为客观量化评分,取消了主观的技评和实战分值,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为广大考生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考试氛围,使考试趋于公平。
4)考官岗位流动安排,考生随机抽签确定考点。
为了防止考官与考生在考试前进行不正当交易,专项考试采取考官岗位流动安排,如排球专项考试每单元开考前公布各考点的序号,足球专项考试采用随机抽签决定各位裁判具体分配到哪个考点,考官进场后实行封闭式管理,断绝与外界的联系;考生检录进场后随机抽签分配到各个考点进行考试。考官岗位的不确定性安排与考生进场后随机抽签确定考点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避免考场舞弊,把不公平因素降到最低。
2 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项目设置的合理性
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的项目设置和评分标准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顺应社会的发展不断补充、修改、完善的,项目设置的动态过程表现出时代性、阶段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3]。从2008年至今广东省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的项目设置经过3次改革,由原来注重专项技能水平向更加注重身体基本素质方向发展;专项考试内容由主客观评分向全部客观量化评分方向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一套较为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能够反映考生综合体育素质的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方案。
1)身体素质的设项情况。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基本机能。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多年来,身体素质项目一直是全国各省市体育专业招生的必考项目。广东省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的身体素质内容包括100 m跑、立定三级跳远、实心球。
(1)增设耐力项目考试的必要性。
2009年广东省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中曾经试行过增设耐力项目测试,通过对高校专业老师的交流,他们一致认为2009级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历届生源中最好的一届,良好的身体素质特别是耐力素质让他们学习其他项目时受益匪浅。据本研究调查发现,有70%的教练认为非常必要增加耐力项目的考试,而据张宏成[4]的调查,2010年,我国31个省市中,有23个省市设置耐力测试项目,测试项目男女均为800 m跑。说明全国大部分省市对考生耐力素质的重要性都有较为统一的认识。因此,针对广东省的地域特点和耐力项目考试可操作性,建议应增设耐力项目考试,测试项目可将2009年的男生1 500 m跑和女生800 m跑改为男女生统一800 m跑。
(2)更改实心球项目的必要性。
全国多数省市体育专业高考测试项目整体上基本采用1989年国家教委体卫司制定身体素质类和专项素质设置办法,其中上肢力量测试项目主要有原地掷铅球、原地双手后抛实心球、原地双手头后向前掷实心球、杠铃连续挺举4个选项。广东省2010年以前身体素质考试均采用原地推铅球项目,但从2010年开始采用原地双手头后向前掷实心球。通过调查发现,91.5%教练建议将实心球改为铅球,主要原因是考生在进行实心球训练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导致腰伤。而且,考生进入高校专业学习,田径课也主要以铅球教学为主,这也有利于衔接。
2)专项设置情况分析。
(1)增设专项,给考生更大的选择空间。
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进入高校学习。高考体育专项的设置既要与中学体育开展的项目相符,更要与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相衔接。广东省经历了2008年体育高考舞弊案后,2009年取消了专项考试,只考4项身体素质。由于反映激烈,2010年重新恢复了专项考试,并对专项考试进行了3方面的改革,第一,降低了专项的分值比例,只占总分的25%;第二,取消了主观评分和实战得分,全部采用客观计时、得分进行量化评分;第三,专项的选择面缩小,取消田径、武术、体操、艺术体操,减少到5项(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游泳)。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专项只设5个专项,无法满足考生选择专项的需求,非常必要增加如有“运动之母”美称的田径,深受人们喜爱的羽毛球、体操,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等项目。虽然像武术、体操、羽毛球这些项目主观性较强,不容易进行客观评分,但为了选拔人才,通过专家论证设置可行的考试内容,并加强考试的监督。
(2)各专项考试的难易程度力求均衡,提高排球专项考试难度。
各专项考试的难易程度往往会成为考生选择专项的风向标,难易程度失衡容易造成考生在选择专项时避重就轻,造成非人为因素的客观不公平。调查发现,有47.6%的教练和30.7%的考生认为各专项考试难度不均衡影响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的公平,分别占4项影响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公平因素中的第1位和第2位。广东省现有的专项考试方案中各专项之间存在着难度不均衡问题,考生在不同专项的考试中得分的难度不一致,尤其突出的是排球专项考试难度过低,不能真正反映出考生的实际水平,对其他专项的考生造成不公平现象。从2010年到2013年连续4年参加排球专项的考生人数和比例都呈上升趋势,今年更是达到了8 000多人,占总考生人数的1/2。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排球专项的考试难度较小、评分标准偏低、稳定性高,另一方面说明排球专项的考试对身体素质要求较低,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的考生选择排球容易在短期内取得突破,而其他4个专项的考试必须有一定基础,短期内不容易取得突破,而且考试时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有相当大的变数,导致这4年来选择排球专项的考生人数比例呈直线上升,这种现象客观上造成了专项考试的不公平竞争。近半数排球专项的考生选拔进入高校,使高校在专业布局上不平衡,也与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使大部分排球专项的学生另改其它专项学习,这完全与报考排球专项的初衷相违背,客观上破坏了专项考试的公平竞争原则。建议考试院应在每年高考后组织各专项的专家对当年高考各专项的报考人数、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本省中小学体育开展的现状、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社会对各专项的需求进行评估和论证,对各专项的考试内容、评分标准和考试办法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力求做到各专项考试难易程度均衡,避免投机行为。修改排球专项考试的内容提高考试的难度和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已势在必行。
3 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时间的合理性分析
广东省近几年的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都安排在当年的2月底3月初进行,即春节假期刚过就进行考试。安排在这个时间段考试是否合适,非常值得商榷,第一,这个时间段正是春天的绵绵雨季,天气寒冷且变化莫测,体育考试基本在室外进行,考试成绩受气候特别是雨水的影响较大,不利于考生体育水平的发挥,气温较低也容易造成考生受伤,气候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对不同批次考生和对不同专项考生的影响。从调查的结果看,有21.3%的教练和36.2%的考生认为受气候因素影响导致高考体育加试的不公。第二,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安排在春节假期后进行,不利于备考。
从广州市气象局了解到广州市历年10—12月份的平均气温及降水量情况,可以看出每年的11或12月份气候相对稳定,非常适合进行高考体育加试。调查也发现:有67.7%的教练和66.7%的考生赞成将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安排在前一年的11或12月份进行。因此,建议将广东省的高考体育专业术科加试时间提前到前一年的11或12月份进行。
参考文献:
[1] 广东查处2008年高考体育术科考试舞弊案件[EB/OL]. http:///20080508/n256723261.
Shtml,2008-06-20.
[2] 王树宏.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术科测试模式的影响评价[J]. 体育学刊,2012,19(6):90-95.
关键词:理科综合考试 高中化学教学
近年来,我国就将要实行新的高考方案,新方案里面最让人关心的是已经将理科综合改成了由化学、物理以及生物在内的考试模式。而化学这一科目更是处在改革的前沿。所以就要分析好高考的放哪,研究出来高考的改变,探究并提出应对高考的策略,来调整高中化学的教学。
一、对理科综合性考试的认识和理解
(一)与理科的基础考试不同
理科的基础考试主要是为了检测考试能否符合毕业的标准,它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出来高考对课程设置的重要作用。高考的学生在进行考试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基础的知识与基本的技能,重视考生是不是能够具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因此,理科的基础考试在难度方面的要求很低,成绩的差距就不明显。
(二)与其他学科的考试不同
化学的考试需要达到选拔考试的要求和规律,表现出来高中新课改的理念,体现出来化学这一学科的整体性要求。考察考生的创新能力,重视能力与素质的考察,重视时代与实践性,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普遍实行。因此,其他的考试呈现出了这样的特征,对学科的能力与科学素养的标准更加地高,考试的难度也不断提高,更突出了选拔的功能。
总而言之,新的理科综合性考试需要将各个学科的特点都保持好,表现出来学科的能力标准、难度,要重视学生在理科的三项科目中的均衡发展。
二、理科综合性考试产生的改变和影响
理科的综合性考试还是将能力的考察作为主体。和原来的化学单考来比,理科综合里面的化学考察的能力没有产生改变,考试的内容要求也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别的方面都产生了改变。如,考试采取了理科的三科卷子的考试方式,考试的时间是一百五十分钟,试题的满分是三百分。题型也从原来的单靠中的单选题、不定项的选择题以及非选择题变成了单选题、双选题以及非选择题。体谅从原有的二十六题变成了十二题,并且合理地添加了有机化学基础的分值等。
(一)试题的知识覆盖面减小
理科综合里面的化学考试的内容范围与要求都同原来的考试大致相同,但是题量与考试时间的建设也决定了试卷知识覆盖范围一定减小。想要采用考试的方式来检查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防范的掌握,就一定要掌握知识的主干与重点,尤其是知识存在内在的联系与综合性的应用。
(二)试题相对的分值变大
理科中和里面的化学的总分是一百分,但是单选题是每个题目四分,双选题是每个题目六分,非选择题一共是六十四分。但是理科的综合试卷总分是三百分,这就让每个题目的相对分值较原来的化学单考时候变大了,并且学生的失分会影响到整体的成绩。
(三)辅导学生的群体也在拓展
原来哈徐的单考只是面对选报化学科目的学生,因为根据分类,报考化学科目的学生是比较少的,但是这些学生的成绩都非常地好。理科的综合性考试是要面对所有的理科学生,学生群体的变大,学生化学的整体成绩就回下降。所以,在进行备考与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适当地调节教学的标准与节奏,实现面对全体的学生。
三、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的建议
新的高考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并且给高中化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定要调整好现在的高中化学教学。
(一)突破高一化学的瓶颈
高中的哈徐主要包括了必修的模块与选修的模块这两种,其中必修的模块主要有两个,其中有高中全部的化学主干的知识与基础知识。根据模块的教学要求,高一的每一周只能设置两节化学课,但是却要求完成两个必修模块的内容,学会全部的化学基础知识。
(二)注重学生在化学能力方面的培养
理科综合性考试要将能力作为主体,重视对学生的接受、吸收、理解化学信息能力与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因此需要展开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在高中的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三种学习的方式主要的重视点是不同的,它主要反映的价值取向也是不同的。
四、总结
本文主要论述了基于理综合考试的高中化学教学,主要从理科的综合性考试的认识和理解,理综合考试发生的变化和影响,以及对高中化学的教学提出的建议进行了分析。近年来,我国就将要实行新的高考方案,新方案里面最让人关心的是已经将理科综合改成了由化学、物理以及生物在内的考试模式。而化学这一科目更是处在改革的前沿。所以就要分析好高考的放哪,研究出来高考的改变,探究并提出应对高考的策略,来调整高中化学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海洋.基于理科综合考试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J].化学教育,2010(2)
高考英语对于高中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反拨作用,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中的写作能力培养目标,关键在于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在测试层次、测试形式、话题知识等方面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相呼应,从而实现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正向反拨作用,使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沿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设立的目标前进。
【关键词】写作能力 ; 课标 ; 培养
原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把高中英语写作简单地定义为"100字或10句式的情景表达"(《修订大纲》,2001: 7 ),提供情景的形式为图表、图画、提纲和短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 年)(以下简称《标准》)对英语写作进行了重新要求,这个要求是对应于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中的四个级别(六级、七级、八级、九级)的写作技能目标提出的,并就如何评价写作技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高考是中学教学指挥棒,对中学的教学影响有着巨大的反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未来,要使《标准》中写作能力目标得以实现,改革现存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使之与新课程标准相呼应至为关键,本文拟就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如何在形式、层级、内容等方面与《标准》的呼应进行探讨。
1 写作能力测试层次的呼应
《标准》中的高中英语课程结构把高中英语课程结构分为六、七、八、九四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写作能力目标。那么高考英语最高应该测到哪一级写作技能目标呢?或者说,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最高标准是什么?这可以从分析《标准》中有关写作能力的要求和写作测试理论两方面得出结论。
根据《标准》的要求,高考英语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应该达到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即: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因为在《标准》中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中明确提出,国家英语课程主张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七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尽管英语第 6-8 模块构成的八级属于选修课程,但是"所有学校应保证开设模块 6-8",可以看出,无论从课程开设要求,还是对高中的教学基本目标要求,第八级写作能力目标都是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所以,从《标准》的要求方面看,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应该是高考写作能力测试应该达到的目标。
根据 J.B.Heaton 对写作能力测试级别的分类,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在高考写作中也是比较合适的。作为高考考生主体的高中毕业生在英语水平上属于中级水平,高考也是中级水平的英语测试。Heaton 在《英语测试》引用了某大型的英语测试机构的测试文件来描述中级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要求,根据这个文件,对中级水平的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类型为:书信,日记,明信片,指导(guide),说明(set of instruction);对中级写作能力标准的要求为:语法、词汇、拼写准确,虽有少数错误但不影响交际;字迹可认;使用一般性的语言进行清楚得体的表达;能使主题和论点进行有机联系(Accurate grammar, vocabulary and spelling, though possibly with some mistakes which don't destroy communication;handwriting generally legible;expression clear and appropriate, using a fair range of language;able to link themes and points coherently.)。《标准》中八级英语写作技能目标是把写作的文体类型和写作应该达到的标准综合起来进行描述的。把这个目标与Heaton 的描述进行比较,虽然在写作类型上略有不同,但在写作标准上大体上是一致的。因此,根据国外考试理论,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以《标准》中的八级目标为依据也是合理的。
高考英语考试写作能力测试的命题应该以八级写作目标为依据,在写作能力层次要求上,只能以八级写作能力目标为最高目标,而不能超出这个目标。如果高考对写作能力的要求高出这个目标,就可能导致中学英语写作教学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脱离教材的实际,求新求高,偏离《课标》。
2 写作测试形式的呼应
从写作能力测试的形式上来看,在目前的分省命题政策下,除少数省市以外(如 2005 年的湖南卷、上海卷),绝大多数省市高考英语试卷中对写作能力的测试都采取了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两种形式。这种写作能力考查形式自 1991 年出现至今,没有大的变动。在《标准》中,对终结性评价中的写作评价形式是这样建议的:短文写作(日记、小故事等);实用性写作(卡片、信件、说明、留言、填写表格等);图文信息转换(图表描述、信息解读、写配图说明);接续完成文段;写电子邮件等。
对照《标准》中的建议写作测试形式,可以发现在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部分呼应了《标准》的要求。如在现有的高考英语书面表达中,出现了日记、小故事等短文写作,也出现了留言、信件、说明等实用性写作,还出现了电子邮件写作。但是,对于图表描述、信息解读、写配图说明等图文信息转换、接续完成文段等写作能力考查形式,在现在的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中很少得到使用。因为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中国高考试题在使用过后很快就会流入社会,中学师生对于高考写作能力测试的形式非常熟悉,所以造成了高考测试形式的钝化,要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常考常新,并能全面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在其考查形式上宜采用《标准》中的建议,既要使用短文写作,实用性写作等形式,又要适当使用图文信息转换,接续完成文段等形式。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情操,促进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阅读课堂中的教学延伸并不是随意延伸,需要注意以下四个原则:贯穿性原则、生活化原则、认知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
文化延伸。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最初阶段应让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有大概的了解,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语言延伸。教师让学生在英语阅读中除了获取语言知识之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体会语言的美,理解语言的意义。阅读课堂的教学延伸可以让学生写出来,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输出和生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语言的延伸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语言知识,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意图。
思维延伸。思维的延伸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课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学习语言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的本身特点对学生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许多机会,延伸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们的思维得以发散,让他们尽情发挥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梅德明主编.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陈国安.姜晶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
[3] 汪发萌,许有江.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
【关键词】写作能力测试 课标 呼应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109-01
原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把高中英语写作简单地定义为“100字或10句式的情景表达”(《修订大纲》,2001:7),提供情景的形式为图表、图画、提纲和短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以下简称《标准》)对英语写作进行了重新要求,这个要求是对应于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中的四个级别(六级、七级、八级、九级)的写作技能目标提出的,并就如何评价写作技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对中学的教学影响有着巨大的反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未来,要使《标准》中写作能力目标得以实现,改革现存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使之与新课程标准相呼应尤为关键,本文拟就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如何在形式、层级、内容等方面与《标准》的呼应进行探讨。
一、写作能力测试层次的呼应
《标准》中的高中英语课程结构把高中英语课程结构分为六、七、八、九四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写作能力目标。那么,高考英语最高应该测到哪一级写作技能目标呢?或者说,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最高标准是什么?这可以从分析《标准》中有关写作能力的要求和写作测试理论两方面得出结论。
根据《标准》的要求,高考英语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应该达到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即: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因为在《标准》中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中明确提出,国家英语课程主张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七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尽管英语第6~8模块构成的八级属于选修课程,但是“所有学校应保证开设模块6~8”,可以看出,无论从课程开设要求,还是对高中的教学基本目标要求,第八级写作能力目标都是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所以,从《标准》的要求方面看,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应该是高考写作能力测试应该达到的目标。
根据J.B.Heaton 对写作能力测试级别的分类,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在高考写作中也是比较合适的。作为高考考生主体的高中毕业生在英语水平上属于中级水平,高考也是中级水平的英语测试。Heaton在《英语测试》中,引用了某大型的英语测试机构的测试文件来描述中级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要求,根据这个文件,对中级水平的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类型为:书信、日记、明信片、指导(guide)、说明(set of instruction);对中级写作能力标准的要求为:语法、词汇、拼写准确,虽有少数错误但不影响交际;字迹清楚、可认;使用一般性的语言进行清楚得体的表达;能使主题和论点进行有机联系(Accurate grammar, vocabulary and spelling, though possibly with some mistakes which don't destroy communication;handwriting generally legible;expression clear and appropriate, using a fair range of language;able to link themes and points coherently.)。《标准》中八级英语写作技能目标是把写作的文体类型和写作应该达到的标准综合起来进行描述的。把这个目标与Heaton 的描述进行比较,虽然在写作类型上略有不同,但在写作标准上大体一致。因此,根据国外考试理论,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以《标准》中的八级目标为依据也是合理的。
高考英语考试写作能力测试的命题应该以八级写作目标为依据,在写作能力层次要求上,只能以八级写作能力目标为最高目标,而不能超出这个目标。如果高考对写作能力的要求高出这个目标,就可能导致中学英语写作教学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脱离教材的实际,求新求高,偏离《课标》。
二、写作测试形式的呼应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解读
一、为什么改革选在浙江先行试点?
这次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由教育部统筹进行顶层设计,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试点。改革试点之所以选择浙江,与浙江省高中课改和高考招生改革有良好基础有关。近些年来,浙江省进行的一系列比较成功的改革实践,为推进这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创造了条件。
1.浙江省已实施了多元化高考招生改革。2019年开始部分高考科目实行平时考,考生每科可参加2次考试,并自主选用考试成绩。2019年起实行高考分类考试,考生可自主选择考试类别。2019年起率先尝试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此外,浙江省平行志愿、高职提前招生、单考单招等改革均已有多年实践经验。
2.浙江省已在普通高中全面推行了学生选课和走班制教学。从2019年开始,浙江省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改革的重心是加强选修课建设,同时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等制度。这与这次高考招生改革推进学生和高校选择考试科目、实行高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结合的思路完全一致。
3.浙江省已全面建立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从2019年开始浙江省实施与课改相适应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考试招生机构按照高考要求组织管理。考试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考场进行;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全科开考、一年2次,学生每科可自主选择参加2次考试,并选用其中一次成绩;成绩报告采用等级制。这为学考成绩纳入高考选拔评价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
4.浙江省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确保公平的制度体系。多年来,浙江省高校招生全面推行阳光工程,相继建立了严格的工作管理目标责任制、三个一律刚性计划管理制度、数据信息 三备份、三分离制度、政策加分三级审核、三级公示制度、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的三项机制四个制度等,形成了考试招生各环节环环相扣的管理和监控体系。这些制度为全面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提供了比较完备的公平制度保障。
此外,浙江省在前期已进行了扎实的高考招生改革准备。自2019年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始,浙江省就着手酝酿与之相配套的高考招生改革方案;按照教育部总体部署,浙江省从2019年7月正式开始研究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准备;方案制订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不断完善。
二、改革贯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浙江省这次设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以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选择中实现的。近几年,浙江省推行的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贯彻了这一思想,并已取得明显成效。高考招生改革强调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旨在实现教育改革从选课到选考的进一步推进。
在方案设计中,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选择,是否有利于高校自主权扩大。通过学生学校的双向选择,促使招生公平从已有的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
三、改革主要想解决哪些问题?
高考招生改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一蹴而就。深化高考招生改革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次改革近期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扩大学生高校双向选择权。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有助于学生发现专业性向,合理规划学习及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高校,有助于高校选拔适合自身培养要求的学生,有助于高校及学科专业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
二是推进综合评价选拔。统一高考招生实行高考与学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高职提前招生实行高中学考或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单独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四类考试招生模式均强调评价选拔的综合性,推进人才评价选拔从单一向综合转变。
三是弱化一考定终身现象。多种考试招生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发展选择通道;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可实现考其所长、考其所好大部分科目有2次考试机会,使一次考试的重要性降低,一考定终身得到弱化。
四、试点方案是怎样产生的?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此后教育部就高考招生改革作出重要部署。
浙江省2019年7月正式启动研究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当年年底形成了试点方案初稿。先后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分赴11个设区市直接听取意见建议,广泛征求了市县教育局长,本专科高校、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校长和部分教师、专家,招考机构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的意见,高中学校负责人绝大多数都参加了讨论。
每次听取意见后都对方案作了进一步修改。试点方案制订历时一年多,前后数十易其稿。
五、试点方案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试点方案规定的各项改革内容和要求,将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学生开始,分年逐步实施。2019年启动职业技能考试,先实施9类,再在3年内展开至17类。2019年10月开始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2019年10月开始实施外语科目多次考试。2019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六、为什么把学考纳入高考招生选拔体系?
这是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实施意见》提出的要求。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发生严重偏科,同时也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
而且学考实行平时考,一考两用,既用于评价学业水平,又用于高考招生,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考生的统一高考压力。
七、高考录取会不会主要取决于语数外成绩?
浙江省方案不会发生这个问题。试点方案考生成绩总分与现行高考3+综合相同,语数外分值未变,占比未变。选考科目分值所占比例为高考总成绩的40%,且每科均设有加试题,并将等级细化赋分,提升了选考科目的区分度。
选考科目分值比例的确定,既与这些学科的高中教学时间比例大体相当;又与扩大选择性、体现学生专长、弱化一考定终身等改革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必考3门是普遍性要求,而选考3门是学生自身选择,能够反映学生的兴趣、志向和学业专长。
八、哪些方面扩大了考生的选择权?
考生升入高校的通道有了选择。考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四种考试招生模式中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模式。高职提前招生中,考生可同时报考多所高校,一档多投,并可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由考生选择确认其中1所录取高校。
考生参加考试有了更多的选择。在统一高考招生中,考生可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及外语、选考科目的考试次数、时间。在单独考试招生中,考生可自主选择职业技能考试的类别、次数和时间,还可选择是否参加英语考试。
考生对自己考试成绩的使用也有了选择。选考科目、外语科目、职业技能的2次考试成绩中,考生可自主选用1次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考生报考高校专业的选择权得到了更充分的尊重。在统一高考招生和单独考试招生中,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平行投档,考生可以自主选报专业。
九、哪些方面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
高校可以根据办学定位,选择不同考试招生模式;确定是按专业类还是按专业招生录取。
高校还可以根据专业需要,确定招生要求。包括选考科目范围、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等。
在三位一体招生和高职提前招生中,高校确定综合素质测评内容标准及方式。
十、哪些方面减轻了考生负担?
高考招生改革减轻考生负担,主要是通过增加考生对考试和招生的选择性和增加机会来实现的。
一是选择增加了。按照试点方案,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高校多种考试招生模式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升学发展通道;在统一考试招生模式中,考生可自主确定考试科目、时间、次数并选择其中1次成绩记入总成绩。在单独考试招生模式中,考生可自主选择职业技能考试类别。在高职提前招生中,考生选报多所高校,最终确认选择1所录取高校。选择多了,压力就相对减轻了。在教育中,考试负担可分为脑力体力负担和心理负担。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并不是考生花时间最多就是负担最重,而是他没有兴趣学的东西负担最重。在高考改革中推行选考,让考生选自己想学且自己认为学得好感兴趣的科目进行考试,考自己所长、考自己所好,相比较心理负担就会减轻。
二是机会多了。统一高考招生中,外语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每个考生都有2次考试机会,选考科目在平时进行。尽管与高考挂钩,但与现行集中高考相比,对考生的心理影响及产生的负担是不一样的;有2次机会,1次考试的重要性将降低,一考定终身将会得到弱化。第1次考试时,认为还有第2次,第2次考试时,第1次考试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分数,考生的焦虑度、心理负担会明显减轻。考生的负担减轻了,家长负担就会减轻,继而全社会动员组织的负担也会减轻。
十一、外语与选考科目成绩两年有效期怎样计算?
外语与选考科目成绩两年有效期,是以考生参加6月份全国统一高考首日为基准日期,倒推两年的时间来计算的,以方便考生结合自身实际,统筹安排修习学业和考试的时间。
十二、选考科目什么时候选定?为什么?
每一门选考科目,可由考生自己在考前选择,具体在实际报考该科目时确定。在这个时候来选定,可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就能按个人兴趣特长合理规划和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共同的基础上学有所长。如果在考后再来选定,那么很多人会选择把多个科目甚至全部7个科目都作为选考科目参加考试,这势必不利于引导学生专长的养成,也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和考试负担。
十三、怎样选报选考科目?
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拟报考学校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个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选考科目,每科至多参加2次考试。
十四、选考科目为什么要考必考题又考加试题?
作为高中学考,该科目考生只需考必考题,必考题考试内容为该科目必修内容。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该科目考生除了需考必修内容还需考加试题,加试题考试内容既包括科目必修内容又包括选修内容。设置加试题,主要是为了利于学生更充分展现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学科特长,利于学生为进入高校后的学习奠定较扎实的专业相关学科基础;同时增加了考试区分度,也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
十五、选考科目为什么采用等级赋分?
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选考科目不使用卷面得分,主要因为:
1.不同科目的卷面得分缺乏可比性。选考科目由考生自主选择,不同科目考试内容和难度会不同,把不同科目考试卷面得分机械相加合成总成绩给考生排序显然不够合理。
2.不同科目实行等级分相对可比。等级分,是根据事先确定并公布的各科相同的比例,先按考生的卷面得分划定相应等级,再按等级赋分,相同的等级分数相同,进而使不同科目的分数具有相对可比性。
3.实行等级分在浙江已有实践基础。浙江省在三位一体和高职提前招生中使用等级分都已多年。
还需要补充的是,考生考什么科目、什么时候考试,使用哪次考试成绩都由自己决定,对于实行等级分来说,考生选择机会和权力是平等的。
十六、选考科目等级起点赋分为什么设置为40分?
浙江省高考选考科目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体现高考与学考相结合,体现高中教学的基本要求,利于学生为进入高校学习打下更扎实的学科基础。
选考科目的学考部分为必考题,必考题满分70分,按占比60%左右的分数作为考试合格标准,对选考科目采用等级赋分时,设置高中学考成绩合格赋分40分,相对比较合理。
十七、高校什么时候公布招生要求?
高校应在招生2年前向社会公布分专业(类)的招生选考科目范围,科目数至多不超过3门。而对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要求,高校可在当年招生章程中予以明确。
十八、考生的选考科目需要全部符合高校要求吗?为什么?
考生的3门选考科目中,只需1门符合报考高校选考科目要求,即可报考该校相关专业(类)。
这样做,对考生来说,可以增加选择专业和学校的覆盖面,有助于扩大考生选择权。对高校来说,既保证了专业培养的必需,又可使符合该专业的生源相对充足,有利于招生选拔。
十九、高校无选考科目要求时考生怎样报考?
高校没有确定选考科目范围,那就表示考生在报考该专业(类)时无科目限制,均可报考。
但考生要注意:由于你的总分是由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构成的,所以你仍需参加选考科目考试,以获得相关成绩。
二十、怎样填报志愿?
在统一高考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中,考生按专业+学校填报志愿。考生在选报专业+学校志愿时,自己的选考科目与高校要求的选考科目至少需有1门一致方可报考。其中专业(类)志愿,既可以报考同一个高校中的不同专业(类),也可以是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类),还可以是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
在高职提前招生中,考生可以报考多所高校,一档多投;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的,由考生选择确认其中1所录取高校。
在三位一体招生中,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等三位综合情况,有针对性地自主选择填报相关高校志愿。
二十一、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选拔中起什么作用?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试点方案重视与高中课程改革相衔接,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并将具体使用权交给高校。
在三位一体招生中,作为报考条件和初次遴选的主要依据之一,高校可以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特长表现情况、选修课程情况、社会实践情况等多方面提出要求,或纳入综合成绩;在高职提前招生中,高校将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选拔录取参考,纳入到综合评价内容;在统一高考招生中,高校可事先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
二十二、什么是三位一体招生?
三位一体招生将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三者结合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方法是,由高校依有关要求确定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三部分成绩在考生综合成绩中的各自权重,以及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的内容、标准及方法,并具体组织实施综合素质测试。考生自主选择报考高校,经初次遴选通过后参加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高校根据事先公布的章程,按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其中,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注重对学生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及与进入高校专业学习发展相对应的专业性向、专业素养、专业潜质的考核。
二十三、三位一体招生综合成绩怎样计算?
三位一体招生综合成绩是由统一高考、高中学考、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具体合成比例,由高校根据学校和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报省教育考试院备案后在本校招生章程中向考生及社会公布。其中,统一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综合成绩的50%。
二十四、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单独考试招生吗?
不可以。与其他三种考试招生模式不同的是,单独考试招生是为适应中职教学特点和中职学生成长需要专门设计的,实行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单列计划、单独录取,只有中职学校(含中专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毕业生可报考单独考试招生。
二十五、哪些考生需要参加职业技能考试?怎样报考?
考生若报考单独考试等有职业技能考试要求的高校,以及报考有职业技能要求的高职提前招生、三位一体招生的高校,需按要求参加职业技能考试。
浙江省统一组织职业技能考试,每年1次。职业技能考试共分17个大类,考生可以自主选报1-2个类别;各类别考试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职业素养基本要求体现在其中,成绩满分300分;同一大类考生可参加2次考试,成绩2年有效。
二十六、高中学考怎样安排?
高中学考调整到每年4月和10月安排考试。首次考试在2019年10月进行,具体考试时间和科目另行公布。
这样调整,有利于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用于课程学习;有利于避免学校过于偏科教学和学生过于偏科学习现象的发生。
二十七、往届生、社会人员及异地生怎样报考?
往届生、社会人员以及外省籍在浙江省异地高考考生,如参加2019年及以后的高考招生录取,需按浙江省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方案和高中学考实施办法参加各项考试。
二十八、怎样保证高中学考的公信力?
在这方面,浙江省已经有了实践经验。从2019年开始,浙江高考英语听力、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就已向考生提供1年2次考试机会;2019年浙江省高中学考也开始提供多次机会,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成绩报告采用等级制。这为学考成绩纳入高考选拔评价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
目前,浙江省标准化考点考场建设已有了确保考试安全的技术支撑。学考考试管理与高考一样,全部在标准化考点和考场进行,考试全程监控录像。
二十九、高考改革怎样确保公平公正?
以制度保障公平。做到政策制订倾听民意,政策形成广而告之,政策实施规范透明;实行刚性计划管理;考试全部实行全面监控、全程录像。高校组织的综合素质测试严格实施考生与考场、考官随机匹配、利益相关人员回避和全程监控录像等制度。
以公开促进公平。招生工作全程在阳光下运行,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章程、录取程序、投档分数线等全面向社会公开。政策加分考生、特殊类型招生考生名单实行多级审核、多级公示。
以监督维护公平。招生工作始终处于监督和制约之下。纪检部门进驻命题、录取和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现场,全程监督;设立举报电话,自觉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形成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监督和自律、监督和制约相结合的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和体系。
三十、高考改革对高中段教育有哪些影响?
正面影响,会积极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促进高中段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每个学生选考科目不一样,要求学校从课程安排到课程教学,必须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个性,更多地实施因人施教。
关键词:自主命题;高考地理试卷;备考建议
福建省自主命题的地理高考试卷,每年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遵循科学准确、规范公平的原则,重视对中学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很好地发挥了高考的甄别和正确导向功能,符合高校选拔人才和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自主命题很成功,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本人通过对福建省自主命题2009~2011年的地理高考试卷的研究,分析如下:
一、自主命题的地理高考试卷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自主命题的地理高考试卷每年都继承前一年自主命题的优势和风格,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在试卷结构上有如下特点:
(一)测试内容重点凸显
据表1,测试内容重点突出表现如下:
1.重点内容不回避
自主命题以来,地理科试题注重对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地球运动、气候、河流等最能凸显地理课程理科属性的内容连续出现;而农业、工业与经济等最基本的人类活动也连年出现。
由此可以看出,地理高考坚持不回避地理学科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体现了综合测试的内容效度,降低了猜题带来的后果,保证了地理学科独特科学逻辑的体现。
2.重点内容略有调整
近年来,所谓测试内容的重点,一般分值都在8分以上,在这种分值比例下考查,重点内容各年也有所调整。2009年与2010年人口、城市分值不高。2011年突出了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口城市,分别占13分和16分,这两项内容都有很强的综合性,适用综合能力测试,2011年地形的单独测试分值低。
3.重点内容占总分比重大
重点测试内容的比重一直较高,一般都接近总分值的3/4,2011年更高达85%,重点内容占总分比重大。
(二)图表配置特点
据表2,自主命题历年来图表配置特点如下:
1.图表配置覆盖全卷且分值总量大
自主命题以来,地理科分值基本上为图表所覆盖,只有个别选择题没有配置图表,体现了地理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大趋势。对于地理学科而言,综合能力测试必须主要依据图表为载体,才能考查空间分析能力和演变推理能力。
2.区域地图是图表的主体
自主命题坚持以区域地图为图表的主体,而且所占比重极大。区域地图的分值从66分上升到70分,2011年更达到74分之多。
3.等值线图的比重增大
自主命题以来,等值线图的分值呈明显上升态势,从2009年的22分到2010年的30分,2011年更高达66分。从等值线图所占区域地图分值比例来看,上升趋势更加明显,2009年约占1/3,2010年约占2/5,2011年占9/10。
4.统计图表是常用重点图表
自主命题以来,统计图表的分值虽然有所波动,但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在20%上下浮动。
5.其他图表轮流配置
自主命题以来,地球图、联系图等的图表分值呈下降态势,从2009年的20分到2010年的10分,2011年未有配置。
地球图的减少,体现了对地球内容能力测试要求的降低。剖面图的少用,体现出单一测试地形、地质分析能力的减少。
(三)思维能力测试要求高
据表3,自主命题历年来思维能力测试情况有如下特点:
1.能力测试十分重视
从自主命题历年逻辑思维能力的构成表中可以看出:除了计算等少数单一能力之外,地理学科常用逻辑思维能力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分值,连续3年来都占90%以上。从思维能力的配置来看,非选择题以比较复杂的综合分析、推理能力为主,但也有比较、判断等能力的考查。由此可以看出,地理科高考实质为能力测试,能力的内涵是逻辑思维能力。
2.综合分析能力占绝对优势
地理学科以综合性为学科特点,综合分析能力占逻辑思维能力的一半左右,是自主命题以来地理科能力测试的明显特点。综合分析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系统分析上,所用的分析框架不完全套用现成的知识结构,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根据所给图文资料和新的问题情境构建分析框架的趋势。
3.推理能力的测试有所调整
自主命题以来,推理能力测试在20分上下浮动;演绎能力占有一定比重;归纳能力即根据问题情境和所给资料,发现和总结地理时空规律,是具有创新意义的能力,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4.比较和判断能力占较大比重
比较能力保持在10%左右,判断能力从10%向20%提升,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中,并与比较能力相结合。可见比较和判断能力仍占较大比重,且有上升趋势。
二、今后高考备考建议
(一)加强主干知识学习,构建知识网络
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是由各种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等构成的。在复习中应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琐碎的知识点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形成多个相关知识点的网络化教学。
(二)加强图表判读能力的培养
三年的高考文科综合测试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图表。具体而言,要能够熟练分析和判读各种区域地图、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
【关键词】异地高考;项目风险管理;教育公平;制度改革
高考是我国选拔高水平人才的根本性制度,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通过高考已为国家输送了数千万人才。高考制度既关系到个人的前途,也关系国家的未来。数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考制度历经多次改革,然而时至今日,现行高考制度依然有很多争议。当前关于高考最受瞩目的议题无疑是“异地高考”政策,所谓“异地高考”,是指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政策。2012年8月,四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原则上应在2012年底前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至此,异地高考实现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事实上,除了山东等少数省份,各省异地高考政策实际效果都不大,这其中备受关注的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更是没有触及实际问题。
异地高考不仅关系教育制度改革,更关系到户籍制度、财政体制等深层次的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异地高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不免遇到各种可以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如何有效的识别并应对这些风险是政策成功实行的关键。本文试图利用项目风险管理方法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管理,以求推动政策实行,促进教育公平。
1.从项目管理角度思考异地高考政策
项目管理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项目管理主要包括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等等。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风险从识别到分析乃至采取应对措施等一系列过程,它包括将积极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最大化和使消极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小化。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及风险跟踪四个过程。
异地高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改革,根据四部委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时间、资源、成本、质量等多重因素,因地制宜的制定与实施相关政策。笔者研究了异地高考的相关内容,认为异地高考具备项目的一般特征,可将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看作一个项目,运用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对异地高考进程中的风险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对异地高考政策提供可能的参考。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项目管理体系如何应用于异地高考的风险管理中。
2.异地高考政策实施风险识别
项目风险识别是项目管理的基础与重要内容,一般来说,项目风险涉及原因多,潜在性强,需要借助一些技术与工具进行识别,这样不但识别效率高且操作规范,不容易产生疏漏。常用的项目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访问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SWOT分析法以及流程图法等等。本文将使用头脑风暴法对风险进行识别。
头脑风暴法指通过营造一个无批评的自由会议环境,使与会者畅所欲言、充分交流、互相启迪,产生大量创造性意见的过程。这种方法以共同目标为中心,参会人员在他人的看法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它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风险识别的正确性和效率。通过头脑风暴法,笔者总结了异地高考进程中的几大风险。
(1)资格风险。异地高考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资格的问题,即谁有资格参加异地高考。受制于有限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异地高考必须要设置一定的门槛,那么问题便在于这个门槛有多高,如果门槛设置过低,则必然会涌入大量的异地考生挤占当地教育资源,侵害当地考生的利益,而如果门槛设置过高,则可能让异地高考成为一纸空文,不能切实落实。
(2)指标风险。异地高考是指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实际上,在当地上学并参加高考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其后的高考录取问题,这涉及到录取指标由谁来给的问题。如果录取指标由迁入地提供,那么毫无疑问会挤占当地考生的录取资格,引起他们的不满;而如果录取指标还由考生原籍所在地提供,那么又会因为试题不同无法排名而产生新的不公平。
(3)资源风险。资源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我国整体上教育资源有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我国高校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与英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有限的资源表明,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异地高考,迁入地很可能会苦不堪言。第二点是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许多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资源也很发达而考生数量相对较少,而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贫乏但考生人数却特别多。这样的情况将可能导致高考群体持续往一个方向迁移而导致社会、经济等其他一系列问题。
(4)制度风险。我国目前高考录取与户籍和学籍同时挂钩,通常要同时具有户籍和学籍才能在当地参与录取,异地高考表面上是教育制度的改革,但实际上不可避免的要与户籍制度的改革相联动,而户籍制度改革又会与经济制度改革相联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国是人口大国,国情复杂,各种制度也很复杂,任何一项制度改革都可能会带来难以预计的风险,一旦这些风险发生很可能会影响异地高考政策的实行。
(5)经济风险。经济发展关系到教育的投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教育也相对发达。经济发展状况对异地高考政策实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如果地区经济发展持续不平衡,各地区经济差距持续拉大,那么异地高考实现的风险就会更大;其次如果整体经济增速放缓,那么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也会相对减少,相应的异地高考的难度就会更大。
(6)高考移民风险。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录取率高,录取分数低,而如河南、安徽等教育欠发达地区却录取率低,录取分数高,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北京、上海等地区的考生素质较低,这是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异地高考放开后,中西部地区的考生可能会为了高录取率成为东部发达地区的高考移民,而他们带来的竞争压力又可能会造成教育发达地区放弃素质教育而重新回到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来。这样多年素质教育改革的成果将会受到破坏,同时大量高考移民也会带来社会、经济等新的问题。
3.异地高考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定性分析是对已识别出的风险的过程和影响进行描述,而定量分析是具体量化每一个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产生影响的严重性,以此作为制定风险对策的依据。风险评估的量化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主观评分法、决策树法、层次分析法等。本文将对识别出来的风险先进行定性的评价再用主观评分法对风险进行评估。
3.1 定性评估
上文识别出的六种风险可以再进行进一步的分类识别。资格风险与指标风险实际上都属于异地高考政策实行过程中的操作风险,而资源风险、制度风险和经济风险属于宏观层面的风险,高考移民则属于异地高考政策实行结果所导致的风险。
目前从各省已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来看,多数省份将具备完整的高中三年学籍作为认定考生具备异地高考资格的标准,而少数省份则只需要一年学籍甚至不用学籍,通过学籍认定考生资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并非唯一标准,各地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标准。录取指标由谁提供的问题涉及考生迁入地和原籍两个地方,目前出台政策通常由迁入地提供指标,但是我国高考录取指标的分配并不合理,所以不宜实行统一的异地高考指标供给政策。异地考生资格认定与指标供给是异地高考政策实行首先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如果资格认定不清,指标供给不明,异地高考将很难进行下去。
教育投资是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2012年我国教育投资约占GDP的4%,并且逐年向教育欠发达地区倾斜,丰富且平等的教育资源是异地高考顺利实行的保证,如果教育投入跟不上,异地高考会面临很大风险。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总体上经济状况很平稳,稳定且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会带来财政收入的增长,进而也会带来教育投资的增大。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各项制度上的改革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在户籍制度上,城镇化使得农转非速度加快,而收入分配制度也在努力改变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状况。户籍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异地高考政策的实行,但如果其他制度改革进展不够,单独的高考制度改革也难以彻底实行。
最后是有关于异地高考移民的风险,在异地高考政策之前,就已经有少数考生铤而走险,走上高考移民的道路。可以预见,异地高考政策实行以后,高考移民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很多考生家长可能会钻政策漏洞,带着孩子一起高考移民,高考移民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异地高考也恐怕难以实行。
3.2 定量评估
根据对异地高考风险的识别及定性评估,系统权衡各项因素,对每个风险进行量化,从而整体评估异地高考的风险。我们采用主观评分法,成立专家打分小组,根据打分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形成风险列表(见表1)。
在表1中,可能性表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得分越高,表示风险越可能发生;严重性表示风险一旦发生所带来的后果,得分越高,表明后果越严重;不可控性表示风险发生后的不可控程度,得分越高,表明风险越不可控。风险级别是可能性、严重性与不可控性得分的乘积,得分越高,表示风险级别越高,越要重视。我们将得分在100分以上的风险列为II级风险,而得分在100分以下的列为I级风险。从评估的结果看,制度风险、资源风险和高考移民风险是异地高考最主要的风险,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监督和应对,当然对其他风险也不能忽视。
4.异地高考风险应对
项目风险应对可以有多种策略,常用的几种策略是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和风险接受。
风险回避是指通过主动放弃项目目标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避免风险的策略。风险回避是一项消极的决策,因为它同时也放弃了风险可能带来的收益。通常在风险级别较高且没有其他策略可用的时候考虑使用风险规避策略。风险减轻是指在风险发生之前,采取措施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严重程度。风险减轻是一个积极的应对策略。风险转移指在无法通过上述策略应对风险的时候,通过合约或协议将风险转嫁给第三方的策略,风险转移并非嫁祸于人,因为有些风险给你能造成损失,但是对于他人未必会造成严重后果。最后是风险接受策略,这种策略是指在觉得可以承受风险所带来的后果时,主动接受风险。
根据风险发生的程度、时期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加以应对,下面我们具体阐述下减轻各项风险的建议。
资格风险和指标风险是在异地高考政策实际操作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风险。面对资格风险,我们首先要做到资格审查过程的规范化、流程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具备异地高考资格的要求;其次,采取多样的方式确定资格,比如不仅可以将资格与学籍挂钩,也可以将资格与工作年限、居住证、社保年限、是否有住房等因素相连接。对于指标风险,首先可以采取灵活分配的方式确定指标,比如对于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可以由迁入地提供录取指标,而对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则还由原籍提供录取指标;其次可以采取新的高考方案,比如探索“统一考试+高校自主测试”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分配录取指标,统一录取等。
资源风险、制度风险和经济风险是宏观方面的风险。资源风险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应对,首先是应继续加大教育投资,确保教育资源的规模与质量,其次要逐渐向教育欠发达地区加大投资,以缓解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的现象。对于制度风险,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制度改革,切勿盲目冒进,在制度改革之前,要注意做好充分的调研,征求各方意见,以此减轻制度改革的风险。近年来我国经济整体上发展迅速、健康,经济风险对异地高考政策的影响较小,但是我们依然要注意观察经济动向,防范因经济过热导致的通货膨胀等现象的影响。
最后有关高考移民的风险,高考移民由来已久,可以预见,异地高考政策实行以后,高考移民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对于高考移民,首先应该完善相关政策,防止有人钻政策的漏洞当高考移民,其次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对相关行为进行处理,最后还是要进行疏通,通过重新资源配置避免更多的人走向高考移民的道路。
5.总结
异地高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政策,如何顺利实行政策、防范风险是关系民族未来的大事。我们采用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对异地高考实行的风险进行分析,建立风险模型、提出应对策略,希望能更规范化、流程化的对异地高考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斌.异地高考的利益博弈、困境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与考试,2012(3):10-14.
[2]吉多,克莱门斯.成功的项目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翟月玲.“异地高考”的根源、理念探究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7):25-29.
[4]詹静.新车型导入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商学院,2007.
[5]肖军飞.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异地高考SWOT分析及政策设想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32):17-20.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职;招生考试;现状;趋势
和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一样,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不断创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面对新要求也存在进一步改革的空间,需要进行探索。
一、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现状
考试招生制度包括考试制度(含考试内容、方式、标准等)和招生制度(含招生政策、招生对象、选拔标准、录取形式等)。湖北省现阶段高职考试招生的制度主要有普通高考、技能高考、高职单招、中高职贯通招生及拔尖人才免试入学等,之前还有高职统考,简述如下:
1.普通高考
普通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是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由国家统一组织的选拔性考试。湖北省现阶段考试科目为3+x即: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考试方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每年的6月7~8日。录取方式为先本后专,通过专科最低控制线后才有录取的资格。开始实施时间为1952年,1977年恢复高考后继续实施。
2.高职统考
高职统考是指经教育部批准,由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命题、组织实施、招生录取的招生考试形式。考试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含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简称中职,下同)的毕业生。考试科目最近几年为语文、数学、英语+专业综合(各专业类别的两门专业课和计算机基础合卷)。考试方式为笔试。录取方式为先本后专,通过专科最低控制线后才有录取的资格。考试时间为每年的6月7~8日。开始实施时间为1987年,2015年停止。
3.技能高考
技能高考是指经教育部批准,由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实施“知识+技能”的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考试。考试科目与方式是:文化课笔试,综合考语文(90分),数学(90分),英语(30分),共210分;技能考试原则上由组考院校现场测试,考试内容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和国家相关行业初级或中级技术等级标准制定,分应知和应会两部分,总分为490分,其中293分(含)及以下为不及格,不及格者不能参加文化课考试。考试时间:文化课考试时间与普通高考同步,通常在6月7日。技能课考试时间通常在4月份。录取方式:技能高考录取与普通高考录取同步进行,由湖北省统一划定技能高考本科与高职高专录取分数线,投档录取成绩为技能考试与文化综合考试成绩之和,根据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技能考试不合格的考生不能参加录取。开始实施时间为2011年。
4.高职单招
高职单招是指湖北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和部分招生管理规范且具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经省教育厅批准后在本省范围内实施的招生考试。招生对象为:中职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获得县级劳动模范称号的在职在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科目与方式是:面向中职毕业生为文化综合考试210分(笔试,考试内容分为语文90分、数学90分、英语30分)和技能考试490分(考试内容分为专业知识100分〈笔试〉,技能操作390分);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为文化综合考试300分(笔试:考试内容分为语文100分、数学100分、英语100分)和综合素质测试400分(考试的内容与方式各校根据专业的要求各有不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学前教育专业的考试方式为面试,考试内容分为无领导小组讨论250分,才艺测试150分)。考试时间:每年的3月份。录取方式:开展单独招生考试的高职院校每年3月30日前根据学生考试成绩自主拟定录取名单,报湖北省招办审核公示,经公示合格考生办理录取手续。已经被单独招生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普通高考(含技能高考)及录取;获得县级劳动模范称号的在职在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经核实资格无异议后,可免试录取,录取专业由考生与学校双向确定。开始实施时间为2007年。需要说明的是高职单招2007年刚开始也和本科一样叫自主招生,主要是面向参加普通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后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几经改革形成现在的模式。
5.中高职贯通招生
中高职贯通的招生是指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的三二分段制和五年一贯制招生,以艺术、体育、护理、学前教育以及技术含量高、培养周期长的专业为主。三二分段制学生完成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培养任务后,通过经湖北省招生委员会授权的高职院校组织的考试,可被相关高职院校录取。五年一贯制学生完成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并达到相关要求后,可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录取时间同普通高考,开始实施时间是2000年(期间有过停顿)。
二、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分析
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实践,体现了顶层设计的理念、系统设计的思路,适应了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推进了中高职协调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生源紧张的状况。特别是技能高考为国家高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典型的案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下面以技能高考为例进行分析。
1.有利于构建高职教育独立招生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而每一种教育类型应该有一种满足其发展和体现其特点的考试招生制度,这也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中关于“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要求。中职学生通过现场操作的技能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就是建立高职教育独立招生体系的有益尝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职院校对新生入学资格的要求,也为中职学校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搭建了“立交桥”。
2.有利于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通过发挥“技能高考”的航向标和指挥棒作用,以“技能高考”考试大纲、考试命题等文件引导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改革,加强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改善了职业院校实训条件,改变了中等职业学校学风、校风。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2014年比2011年就增长2.37倍,从2011年的生均2036元增加2014年的4829元。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过去适应普通高中起点学生的教学,现在由于大量中职毕业生的进入,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职院校树立“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理念,尊重个体个性特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加重视职业技能、重视职业素质、重视文化素养、重视就业创业能力。
3.为中职生提供了适合的入学机会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的各项智能通过开发都能得到提升和发展,不同智能的组合,能形成不同类型的人才。智能倾向是多种智能集成的结果。总体而言,群体所具有的智能类型可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前者可发展成为研究型、学术型和设计型人才,后者可发展成为技术型、技能型和技艺型人才。”高职教育技术技能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在招考评价及人才培养上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而技能高考侧重的就是考生的技能考核,符合中职学生的智能特点,能够让中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因材施教。因此,技能高考适合职教特点,为中职生提供了适合的入学机会,受到了中职毕业生的欢迎。湖北省2014年技能高考合计录取人数为17211人,占当年应届中职毕业生的11.7%。
4.有利于高职院校招生自的扩大
技能高考组考院校负责技能考试的全过程,参与制定“技能考试”的考试大纲和研发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这扩大了高职院校招生的自,促进了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专业需求。用专业操作考试的方式从众多的考生中选拔出理想的学生,有利于高职院校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从而扩大高职院校的知名度,打造学校的品牌与特色专业。
5.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湖北省的技能高考从2011年开始试点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以“技能高考:让职考的职业味道更浓”为题进行了高考改革进行时系列报道;中国青年报以“‘技能高考’属实质性教育制度创新”为题肯定了考试模式创新;新华网以“湖北:2015年中职生全凭‘技能’上大学”为题为中职学生描绘了继续教育前景;21世纪经济以“湖北‘技能高考’改革样本”肯定了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技能高考”样本设计方案与做法。这些表明湖北省的技能高考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当然“技能高考”作为湖北省首创的高职院校招生考试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或困难,如:组考难度大,影响考试公平因素较多;考试所用的仪器设备不统一、数量不够;考点少,学生操作考试的时间长,成本高,安全风险大;监考难度大,评分尺度难统一等,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克服。
三、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趋势研判
结合全国和湖北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文件要求及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践,对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下一步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转变观念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发挥个性潜能提供多样化选择,最终形成省级政府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高职考试招生制度。
2.加快推进高职院校的分类考试,建立职业教育独立招生体系
湖北省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但步伐不快,2015年湖北省高职院校通过非普通高考招生的比例在20%左右,低于国务院文件的要求。
3.完善技能高考和单招办法
进一步完善文化和技能的考试科目、内容、方式和招考监督及录取办法等,做到客观量化,保证公开公平。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认可。
4.建立综合评价招生办法
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积极探索高职注册入学制度。
5.探索合理的招生办法及考试制度
探索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单独招收优秀中职、高职毕业生和有实践经历社会人员的招生办法,建立技能拔尖人才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招生考试制度。
参考文献:
温琬稀,刘柱,王玉.多元智能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高教发展研究中心”专项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2014A1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