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命现象的含义

生命现象的含义

时间:2024-01-12 14:36: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命现象的含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命现象的含义

第1篇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方面。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之间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的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与青蛙的肺结构图相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二、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1.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蓝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

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小类)。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4.寡众比。寡众比就是将同类中的一事物同众事物比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为圆心,与众事物分别比较,而众事物之间不进行比较。如把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强化对茄科主要特征的认识和记忆。在分章节复习时,也可把其中的一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同多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分别比较。强化其一,巩固其他。

5.综合比。综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如六大类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等。

三、运用比较法需注意的问题

1.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一种植物体与另一种植物体;一种动物体与另一种动物体;一种植物群落与另一种植物群落;一个动物类群与另一个动物类群。它们分别隶属于同一大类中的不同小类。比较的目的:求其异同,寻其特点。

2.非同类事物的比较。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如:双子叶植物叶脉呈网状,栅栏组织像栅栏,海绵组织似海绵等。比较的目的:借以说明某些难于想象的事物,使学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

第2篇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一)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

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二)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

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三)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四)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

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二、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一)类比

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式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蓝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

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小类)。

(二)列比

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三)历比

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四)寡众比

寡众比就是将同类中的一事物同众事物比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为圆心,与众事物分别比较,而众事物之间不进行比较。如把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强化对茄科主要特征的认识和记忆。在分章节复习时,也可把其中的一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同多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分别比较。强化其一,巩固其他。

(五)综合比

第3篇

一、比较法的作用

1.迅速准确认识未知概念。比较法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有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比较法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的作用。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

5.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得出答案。

二、比较法的类型

1.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 综合比。综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练,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如六大类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等。

三、运用比较法需注意的问题

1.选准比较因子。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很广泛,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用来作比较的,只有具有比较意义和条件的双方,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较的基本条件:(1)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一种植物体与另一种植物体;一种动物体与另一种动物体;一种植物群落与另一种植物群落;一个动物类群与另一个动物类群。它们分别隶属于同一大类中的不同小类,比较的目的是求其异同,寻其特点。(2)非同类事物的比较。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如双子叶植物叶脉呈网状,栅栏组织象栅栏,海绵组织似海绵等。比较的目的是借以说明某些难于想象的事物,使学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3)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动物进化原因与植物进化原因,呼吸作用实质与光合作用实质等相比。

2.贴近学生思维要求。运用比较法时需驾轻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对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体还要复杂、令人费解的对象。如比较蜂群中蜂王、雄蜂、工蜂的区别,引导学生分别从三种蜂的身体大孝卵的受精情况、蜂房大孝幼虫期食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职能等加以比较。

3.灵活综合应用。由前所述,比较法虽分几种,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纵横交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生物教学中,可根据知识的特点和需要灵活运用。

第4篇

1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1.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

l.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l.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1.5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系。

2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2.1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兰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

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小类)。

2.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2.3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2.4寡众比。寡众比就是将同类中的一事物同众事物比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为圆心,与众事物分别比较,而众事物之间不进行比较。如把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强化对茄科主要特征的认识和记忆。在分章节复习时,也可把其中的一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同多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分别比较。强化其一,巩固其他。

2.5综合比。综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霉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如六大类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等。

3运用比较法需注意的问题

3.1选准比较因子。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很广泛,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用来作比较的。只有具有比较意义和条件的双方,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较的基本条件:

3.1.1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一种植物体与另一种植物体;一种动物体与另一种动物体;一种植物群落与另一种植物群落;一个动物类群与另一个动物类群。它们分别隶属于同一大类中的不同小类。比较的目的:求其异同,寻其特点。

3.1.2非同类事物的比较。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如:双子叶植物叶脉呈网状,栅栏组织象栅栏,海绵组织似海绵等。比较的目的:借以说明某些难于想象的事物,使学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

3.1.3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动物进化原因与植物进化原因;呼吸作用实质与光合作用实质等相比。

3.2贴近学生思维要求。运用比较法时需“驾轻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对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体还要复杂,令人费解的对象。如:比较蜂群中蜂王、雄蜂、工蜂的区别。引导学生分别从三种蜂的身体大孝卵的受精情况、蜂房大孝幼虫期食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职能等加以比较。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竞争意识

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新世纪,人们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当前的初中生物教育,就正是启蒙和培养学生适应意识的关键时期。我在近几年的生物教学中,觉得比较法教学在生物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为了让我们的初中学生在未来21世纪的大风大浪中有所作为,就应该从现在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当前的素质教育,就正是启蒙和培养他们适应现代意识的最佳时期。

1.渗透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竞争,优胜劣汰,这是生物界生物生存发展和进化的规律之一,当然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种客观法则。在生命科学中,这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理论。但在我国当今社会转型中,却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现代观念。在中学生物学中,涉及竞争的生命现象、知识和理论,却屡见不鲜,为学生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情境。

2.利用一系列生物学实例启蒙学生的整体思想。

生物学科中体现整体思想的科学实例是很多的。例如:一个细胞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细胞有细胞整体层次上的结构和功能,又有各组成部分及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个生物体也可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种群、一个群落、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

3.渗透适应意识的启蒙教育。

整体观念实质是一种系统观念。人们在考察某一事物时,要从整体(大系统)出发,注意在整体综合的控制下进行局部分析,从整体到部分,从大系统到子系统。然后通过局部的逐级综合达到总体综合,又从部分回到整体,这种宏观和微观的综合,从整体和部分的不同层次上,从整体及部分的结构、功能及彼此联系上,去考察事物的观念可理解为整体观念。启蒙和培养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观念去考察事物,很有必要。

二、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探索

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像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第6篇

(1)有利于学生横向掌握知识。运用比较法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通过复习绿藻的自养方式引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通过复习外分泌腺的概念引出内分泌腺的概念。

(2)有利于知识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解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如讲解鸟类的飞翔相适应的特征(食量大,消耗的能量高)时,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关系结合在一起讲,就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其内在联系。再如讲解小肠消化、吸收的结构时,小肠绒毛的作用可以同根的根毛的作用做联系,其作用都是增大了吸收面积,就能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3)能够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解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再如讲解不定根的定义时(不定根是指从茎叶上生出的根),①从茎上生出的根叫不定根,如甘蔗基部的节上生长有许多条根;再如柳树,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什么“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主要是在柳树的枝条的下端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出的不定根,形成了一个新的柳树。②从叶上生出的根也叫不定根,如“秋海棠”的树叶落到地上就能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出许多条不定根,而形成许多个新的植物体。通过比较茎和叶生出的根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定根的内涵和外延。

(4)运用比较法教学,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5)运用比较法教学,能够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运用对比法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比较的主题。明确比较的主题就能在比较中抓住被比较对象最为本质的异同点进行比较,以达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作用,避免出现不管什么统统比较一番的做法。例如,初中生物有这样一个小实验:“捉几只蚂蚁罩在纱罩下,纱罩下面分别放一小堆糖和一小堆木屑。蚂蚁会不时地用触角去碰碰糖,又碰碰木屑。最后它们会爬过去吃糖,而不吃木屑。如果将它们的触角剪去,看看它们还能区别出哪些是糖、哪些是木屑吗?”此实验中有糖和木屑之对照、有触角和无触角之对照,比较的主题十分明确,目的是为了研究昆虫的触角有何功能。

(2)选择比较的内容。比较的内容,应该是教材的重点或者难点。对那些学生弄不明白,常出错误的内容,在总结复习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普遍认为基因的遗传学规律既抽象又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法对遗传学规律的内容及解题方法进行重点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习减数分裂知识的基础上顺利掌握基因的遗传学规律的知识,并能自如地应用遗传学规律解答遗传学遗传习题,最后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3)提出比较的标准。提出比较的标准,就是把比较对象的材料按可能比较的形式排列起来,这样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例如初中生物血细胞类型教学效果时,可以通过提出标准指标、列表比较,学生容易掌握。

三、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1)概念之间比较。概念之问不仅要从文字上分折,有时还要通过模型、投影、荥相、计算机动画等生动表达概念的含义,通过学生自己学习、思考、分项比较、总结出有关概念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使学生对概念掌握更加深刻。

第7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实验

学生总想了解某些现象的原因和因果联系,这种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如果得不到教师的有效保护,很可能会慢慢地枯萎。例如:在教学“鸟卵的结构”时,首先让学生打开鸡蛋,观察其内部结构,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结果,有一部分学生找到了“白点”——胚盘,有一部分学生却怎么也找不到“白点”。老师作为引导者、促进者,准备好一些自然科学书籍,随时和学生一起研究、查阅,就会激励学生永远带着好奇心、进取心去探求未知世界。实验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在“洋葱头鳞片叶的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中,有些学生制作的标本在显微镜下竟然看不见,而同样的标本有些同学通过操作却能观察到。经过多次操作,没观察到的学生实验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对实验的兴趣。

二、注重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在生物实验中要实现对某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要对实验中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例如:在探讨“影响鼠妇活动的外部条件”问题时,首先要把“外部条件”看成是光、水、化学物等单个因子,接着逐一考查和鼠妇活动的有关因素;在讨论“光合作用”时,把它们分解成原料、条件、产物等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由次一级的成分组成。为方便进一步研究,还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分解。所谓综合就是在头脑中把生命体的各个部分及生命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属性联合起来,从而形成对生命体和生命现象的统一认识。例如:在了解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构造后,再把它们联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细胞概念。比较就是把生物各部分之间的构造、功能和某些属性加以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为进一步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打下基础。例如:对比各种细胞在形态构造、功能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各种种子的构造,对比淀粉酶在不同条件下对淀粉的作用,等等。

三、指导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步骤是学生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规范的操作,实验才可能成功。所以,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把实验步骤由繁化简,牢牢抓住每一步中的关键词语,把步骤牢记在心,这样才能正确操作,实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做“临时装片”的实验时,先把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含义,在关键的地方做标记,由教师讲解每个步骤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讲解中让学生进行模仿性操作。最后要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先滴一滴适量的清水,太多了易外溢,太少了会出现气泡,取材要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把它展平防重叠,轻轻盖住防气泡。并说明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有些亮白,轻压就会变形。通过以上讲解、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步骤的要领,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因为细胞膜紧贴细胞壁上,在光镜下是看不见的),最后绘出细胞的结构图,获得实验的圆满成功。

四、学会举一反三,把生物实验综合化

生物实验中往往会涉及许多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以某个学科知识为生发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如中学生近视成因及对策一栏,里面涵盖了诸多学科知识:物理学中光的折射、焦距的调节,化学学科中视紫红质的分解,遗传学中遗传基因的传递等。当代的护眼教育却视护眼知识、护眼产品为妙方,只是不清楚是针对什么问题的妙方,反而给一些商家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毫无疑问,这些策略的初衷是遏制近视患病率逐渐上升的趋势,但事实上这种趋势并没有如愿地下降。而我们可以通过进入医院的见习和科技博物馆的体验,让学生在清晰、系统、感同身受地对综合学科的深入理解、研究和验证内在关联性的基础上,达成一种认知和行为上的共识,最后理性地指导生活、服务生活,甚至开创新的护眼生活模式。生物实验思索的综合性,把生物实验综合化,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第8篇

关键词:生物高考;瓶颈;突破技巧

理科综合考试中的生物试题是从素质要求的角度去达成能力要求,使题目的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得到了较理想的显示。近年来的高考生物试题,常见的制约得高分的瓶颈当属图表曲线题和实验探究题。该类试题具有概括性强、知识容量大、隐含信息多等许多特点,是表达、概括、拓展和深化生物学知识的重要形式,考查的能力层次高,范围广,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能力水平。这要求学生具备思路开阔,会辩证思维,能理性思考的水平。多数学生对此类试题难以驾驭,解答结果往往不甚理想,丢分较多。现就此类试题的的特点、命题意图及解题对策提出几点个人见解。

1.生物图表题

图表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它能很好地揭示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生命现象之间的联系性和统―性。图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又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正确理解、分析生物学中以图表、图解等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并能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图表题每年都有涉及,是高考的热点,一直备受命题专家们的青睐。

1.1近年来高考生物图表题的特点

1.1.1内容和范围:考查的知识跨度大,结合度较高,覆盖面广,涵盖了必修及选修教材,其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遗传和变异》、《生命活动调节》等内容是考查的重点,这充分体现了考点、兼顾一般的命题原则,并呈现出一题两(多)图、一题多曲线、图表融于一题的复杂化特征。

1.1.2能力目标:侧重考查学生的识图、析图,获取、处理信息能力,图文转化及综合表达信息的能力。

1.1.3图表来源:①直接选自教材的原图或根据教材图表改编而得,如2012年重庆卷第1题,考查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②根据教材知识设计的新图,如2011~2013年福建理综卷第32题,都是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的综合知识绘制成流程图,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应用能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③将教材实验的结果以图表形式呈现,如2013年广东卷第6题;④来源于最新科技成果,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置于真实问题情境中,如2010、12、13年福建理综卷第26题,2013年江苏卷第30题,试题力求体现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高考卷中的生物图表题可分为生物结构图、实验装置或流程图、遗传图解、表格、坐标曲线等五大类。

1.2图表坐标曲线题解题能力培养

表格类和坐标类生物试题都是用数学方式表述的生物试题,要把数学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迁移到解生物试题上来。

1.2.1图、表分析题的解题策略:仔细读题,抓住关键字或数据与教材相关内容联系,注意分析数据中的最小值、最大值和特殊值,结合题干的提示分析原因或作出相应的评价;围绕问题,从纵横两方面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归纳共同点,发掘不同点,选择所需信息进行作答是解数据图表题的最常用的方法。

1.2.2坐标曲线题的解答策略:生物坐标曲线图像题要求我们“对曲线表达的含义能正确理解并能用生物学语言正确描述”。

解此类生物试题时,首先要理清楚横坐标、纵坐标的生物学含义及曲线所代表的意义,分析其中所隐含的信息;要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对比其间的内在联系。这是理解题意和进行正确思维的前提。然后看曲线中的特殊点:起点、交点、拐点和终点,再看线:曲线的走势,是上升,下降,波动,正态,偏态等。分析曲线变化因果关系,进行知识迁移,将所学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与题中的背景材料、相关点建立联系,从而找到正确答案。

2.实验探究题

2.1近几年高考实验试题常见题型及特点:

2.1.1实验分析题:此类试题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对实验现象及原因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突出了对“双基”的考查,考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此类实验不一定是学生已做过的实验,但其实验原理是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如2013年福建理综卷第27题。

2.1.2实验方案的改错或改进题:此类试题常以生物学中一些经典实验或学生实验为基础,主要考查学生对已给的实验设计的严密性和科学性的分析,并以此为媒介,引导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如2012年全国理综卷第33题,给予的“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步骤中有2处错误,要求更正并说明更正的理由。

2.1.3实验设计题:这类题体现了高考试题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学以致用的趋向。要求考生具有“根据试题的要求和有关原理设计出简单实验方法”的能力、“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评价能力”,并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受时间和卷面的限制,实验设计能力考查无法面面俱到,可能考查课题的确定,要求写出实验目的;或是考查实验步骤的设计、续写;或者只是预期实验结果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等等。了解一份完整的实验方案的要求和所涉及的内容,掌握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在解题时就能够有据可依,有法可循,总体考虑,综合分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4实验有关的综合类:以实验研究为背景,主要涉及代谢、调节、遗传、生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对高中生物实验原则的理解运用能力,以及把握知识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如2013年重庆卷第9题。

2.2实验探究题的解答思路与注意事项

解此类题目的一般步骤为:①审题,了解实验目的,分清实验类型。②找出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理解实验原理。③设计或补充实验步骤。分组、编号,依照生物实验原则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处理。④预测和分析结果,根据探究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确定结果是多种可能还是只有一种。实验现象、结果可用文字描述或表格、坐标曲线等方法表示。如果是与实验有关的综合分析题,就要进行知识迁移,根据题干要求,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解题时,还要注意答题技巧。语言表达要准确,言简意赅,不可拖泥带水,尽量利用课本的语言表述。要注意能体现“单一变量原则”的词语的准确使用,例如“等量”、“等温”、生长状况相同”等;在时间、温度、物质的量上难以做到准确的量化描述时,尽可能用“一段时间”、“适宜的温度”、“适量的”、“适宜条件”等词。有时可以用图来表示,但应当加以必要的文字说明。一定是通过实验现象下结论,切不可先下结论,再说实验现象。

经过几年的发展,命题方向开始侧重于知识运用、信息获取、思维、表达、创新设计等综合能力的考查,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渐进的。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善于思考和总结,在抓好本学科双基、主干、核心内容基础上,重点强化学科内知识综合,注重能力训练,突出实验的思维方法,从而形成并获得生物考试中应试技巧和思想方法,这样才会突破高考中的难点。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命意识

2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贯彻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生命、善待生命,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可见,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强化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是语文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个重点。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呢?

一、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生命意识主要是指一个个体对生命存在的一种自觉的意识,是对人的存在价值的一种审视。具体到语文课的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使学生具有优良的品格、聪颖的悟性、丰富的情感以及敏锐的感觉的教育。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生命教育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承认不同秉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以倡导人的生命和自身、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构建人的生活方式,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升人生命质量的活动。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生命之意识,引导学生欣赏生命之美好、领悟生命之艰辛、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全面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

语文学习过程,是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是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丰富人文精神、完善个性生命的过程,也是个体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以往的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缺少人文关怀,远离生活实际,忽视学生个体的价值和情感体验,忽略了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往往片面强调以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的掌握为核心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还应获得的“文化修养”,淡化了以生命的全面提升为核心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人文素养是语文素养应该具有的内涵。我们倡导的人文素养无疑包含了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生价值的守护、对生活的丰富体悟,生命教育使“语文素养”的落实更加具体,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突破口。鉴于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和精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应成为语文教育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的策略

1、挖掘语文教学资源,让生命之树沐浴阳光雨露

课程是生命教育的载体,中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无不闪烁着生命光泽,体现着生命价值和意义。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不光注重解题技巧、考题规律的训练,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读,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生命的交流、思想的对话,通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来关照自己的生命,潜移默化地健全个性,提升人格,唤醒自身的生命意识。

2、精心设计导入语

“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之所以把导入语作为渗入生命意识的重要环节,其一是导入语作为课堂的开头本身所具有的导向作用,其二是导入语它的语言精炼,基本上概括了教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并同时折射出教师自身的经历感悟。因此,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语,往往可以让学生在十分清醒良好的状态下进入生命的思索阶段,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3、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地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1)有意识引导学生写有关“生命”的话题。

高中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所以在学生的作品中经常会流忽视对生命的话题思考。所以语文教师要关注诱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培养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情感,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时时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怀别人的生命。可以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规律、内涵和本质,引导学生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引发学生能对生命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

(2)开展话题作文教学,自我抒写生命体验。

让学生思考生命话题,自主进行生命教育,写作是个很好的途径。通过教材内容的熏陶和专题的积累,学生对生命有了基本的认识,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话题,那么,学生就会在写作中实现一个生命个体对生命的自我体验和深入思考,就可以促使他们去梳理、表达自己的生命感悟,

第10篇

遗传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与生物学的许多分支学科都有密切联系。遗传学知识理论性强,涉及概念多,抽象而不易理解,而且,遗传学中的数量分析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数学统计基础。因此若掌握不好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就很难学好遗传学,必须将这些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机地贯穿到相应的原理和概念中,才能帮助学生领会遗传学的精髓。有关遗传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研究有许多的报道,针对高中新课程生物科的三维课程目标实现也有,而有关新课程目标如何在生物高考命题中实现研究的相对较少。本文着重于挖掘2006年至2008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生物卷中遗传学的命题素材、知识点分布和试题表现形式,对今后遗传学课程学习中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高考遗传学相关内容和知识的命题策略、遗传学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变革起一定的指导作用。那么在高考遗传学命题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呢?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 夯实基础,落实知识目标

遗传学知识理论性强,涉及的概念比较多,对中学生而言,这些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课程目标中有关遗传学内容的知识目标实现不尽如人意,学生对遗传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比较普遍地存在:(1) 不准确、不透彻;(2) 不会正确地表达。在高考测量中,这两种情况是很难区分的。所以,在课程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师应重视遗传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引导学生构建遗传学基本知识体系框架,通过逻辑递进和知识脉络理解,组合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强化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实际运用、综合运用。有效地学习策略是:(1) 帮助学生提高生物学的学科素养,结合遗传学发展史,认识遗传学基本理论的形成;(2) 引导学生逐一理清遗传学各个知识点,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3) 解析各知识点的构成要素和含义,理顺遗传学的知识脉络;(4) 按照各知识点的目标层次,进行材料阅读、关键词辨别、逻辑推演、科学表述的能力训练。综观自然学科的发展里程,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学科建立和形成的基石。以遗传学的基本定律、基本理论为辐射中心,建构遗传学知识网络,理清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并形成一定的应变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二、 领悟方法,养成科学精神

对于科学素养的定义,国内多数学者认同的是:了解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科学过程则需要经历实验、实践得到体验。遗传学教与学所存在的困难,与忽视情感目标的落实不无关系。缺乏科学过程的体验,科学价值观则难以真正形成,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就会限于书本。遗传学同生物学其他分支学科一样,全部的知识、理论都是源于对自然界生命现象的观察假设实验推论否定再实验…直至形成结论,这个过程会有新的问题、新的发现,促使科学研究的方法也因此不断的改进、更新。生物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的是:研究的对象――生命有机体个体间的差异以及环境影响因素多元、多变,因而常常导致研究结论的不确定性(非唯一性)。生物学的知识和理论,阐述的是生命现象的一般规律或趋势,有时,这种趋势可能是局部的或仅限于在某种生物类群中出现。所以,教师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方法论出发,重视遗传学知识链的形成过程和其中蕴涵的科学方法,帮助学生领悟孟德尔在研究遗传学规律中应用的假说―演绎的方法、测交实验的预测中运用的演绎推理的方法;体验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之间的平行行为推断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构建遗传图解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假说中的推理法,表述亲代、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关系;学会对实验结果分析、解释,学会在不同的实验设计下预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关注遗传学中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如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获得中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后代的性状进行统计比较,DNA中遗传信息的多样性、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遗传密码、碱基与氨基酸对应关系、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等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方法。在学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同时,领悟建立模型的方法;运用模型的方法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把握其实质,鉴别出基因分离规律模型对于细胞质遗传及无性生殖过程不适用等。

三、 注重综合,实现能力目标

综合运用能力是高考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也是对课程目标中能力要求的综合体现。

课程标准要求考生具有发展比较、判断、分析和综合等思维能力,能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具备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强调了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这一能力,近三年的遗传学试题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对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但是从阅卷结果看,能够做到推断缜密、条理清晰、专业术语运用准确的考生几乎是凤毛麟角。“语义不清、辞不达意、逻辑混乱、前后矛盾、答非所问、学科用语不规范”的现象十分严重。当然,不能简单地说是因为学生平时习惯于“是、非”、“对、错”等简短文字的答题,习惯于所谓的标准答案,缺少独立地根据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推断、论证的能力训练,缺乏引经据典的论述训练。教育者、教育主观部门、家庭、社会也都应该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要纠正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以专业、科学、严谨、精炼的语言进行教学,树立良好的语言表达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训练时间和机会,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写,创设“说出你的观点、写你的看法”的平等氛围,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其思维过程。第三,指导学生阅读生物学教材,注意教材中不同知识类型的表达方式,感受其语言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默读,不断尝试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正确复述其中的一些内容,提高表达能力。在书写训练中,要求学生书写不仅要规范,还要做到字型端正、字迹清晰、准确、易于辨认。

第11篇

生物这门课程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必须要正确地了解身体,学习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要盲目地去死记硬背,要与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理解。下面我简单总结几点初中生物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一、对于初学者的指导

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在学生刚接触生物课程阶段,向他们解释本门学科学习的目的、意义。向学生们介绍一些生物课程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如何进行生物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前制订学习计划,在课前能够认真预习,在课上能够专心听讲,在课后能够及时复习,在做作业前能够认真看一遍书,做作业时能够独立完成。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生物学有着与别的学科不一样的特点,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是一些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无机物等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把这些陌生的名词、术语和概念记住,然后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他们之间的规律上,着重理解生物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生物的理论知识与我们的自然、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路边的花花草草和各种动物,这些都可以成为学习的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注意他们的生长特点和规律,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要与这些实际相联系,这样才有助于快速准确地理解和记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四、养成课后归纳的好习惯

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更好地理清知识的脉络,为有效的复习打下基础。归纳包括三部分:基本知识的归纳、习题的归纳和特殊知识点的归纳。基本知识的归纳重点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整理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并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归纳能帮助你准确地理解并牢固地掌握课本的知识。习题的归纳就是把做过的错题、典型例题归纳在一起,写出解题思路及步骤。特殊知识点的归纳就是把平时学习中没掌握好的、容易忘记的、易混淆的、特殊的知识和例子积累下来,这些归纳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做充分了,最好是每次课后都做个总结,这样就避免了考试前总复习时再花大量时间去总结。

总之,对于生物的学习,必须首先要热爱这门学科,把它作为一种乐趣去学习、去探讨。生物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应该是在探寻大自然奥妙的悬疑中去发现、去学习。同时要有一种勤奋、舍得付出的精神,如果做到了这些,相信学好生物不是问题。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钱营学校)

第12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生物学观察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前提,是人类记忆、思维、想像等一切活动的基础,也是学生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的强弱,反映着一个人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但是观察能力并不是人脑所固有的,而是在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生物,学好《生物学》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环境。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驱动,也是观察热情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巧妙的创设一种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不是靠外在的压力进行观察,而是内心燃烧起对观察的渴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观察能力。比如组织游戏,挖掘观察潜力。针对中学生年龄小、喜欢游戏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以游戏形式组织教学,既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观察潜能。比如我们在教《性别遗传》时,我们用黑白围棋子分别代表X和Y,在盒子中放等量的棋子,让学生跑随机抓取黑白棋子,最后计算生男生女的概率。这个游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明确观察的目的性

我们发现,课上我们做的演示实验和常用种模型,但有些学生过后印象并不深,原因是他们观察的目的性不明确,而只是出于好奇,观察带有盲目性,没有明确的目的,就是看得再仔细,也不会有太大的收获。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我在学生观察前要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要找出什么规律?这样观察时学生有明确的目的,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最重要、最关键的现象上,就很容易看到所要观察的内容,找出规律、得出结论,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力即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技能和主观条件就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例如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节,我让学生在观察时,先确定了明确的观察目的“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学生通过观察老师准备好的活鱼,就很容易从各个方面找出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三、运用多种有利观察的教学手段

学生多观察、勤观察的良好习惯,对观察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利用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的习惯。

第一,尽量多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从对实验现像的观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些我们想方设法增加演示实验,或在条件充许的前提下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比如,观察鸟卵结构时我们就让学生自带鸡蛋和小碗,把这节课上成实验课,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观察能力,平时上课常教育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生物现像,培养学生多观察、勤观察的习惯。

第二,有效利用教学模型和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动用了各种教学模型、标本,有时自已动手自制教具,课上指导学生观察其各部分的构造、作用,特别是对关键部位强调学生要仔细观察。使他们形成对模型和教具进行观察的习惯,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

第三,充分发挥教学插图和多媒体的作用。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插图,我们在教学过程注重对插图的利用,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很好途径。我们教给学生如何观察插图,插图反映什么含义,如何读懂插图,这也是观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还常动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基于生物课的特点,我们为了保证学生能清楚观看生物的结构图和各种生理过程的变化,这样即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又方便老师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图片,这也是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独特优势。

四、通过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物本身就是一门集实验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自然科学。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大自然中去体验,实践教材中的知识,这是生物教学的特点之一,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之一。

例如,在学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花的结构》后,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到校园进行实物观察(为了便于学生进行实物观察,我们把教学内容做了调整,把花的结构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改到初一下学期)。此时学生已学习了组成完整绿色开花植物体的六大器官,知道了六大器官的名称和组成花的各部分结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在室外从实物上来认识这些器官。同时正因为有了一些知识作为铺垫,学生会对这些植物的这些结构记忆更清,对这些植物更有兴趣,从而乐意观察和认识它们。教师经常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观察是培养学生形成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的必要手段。

五、通过读曲线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教材中的曲线图的应有作用。其实,曲线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良好素材。

例如,在《消化和吸收》这一节的课后“技能训练”根具图中三条曲线走向的变化,我们可以判断这三条曲线分别代表那三种营养物质,它们分别是从那开始消化的,也可以从图中看出三种营养物质都是在那里被最终消化的。

六、观察的同时要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