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康复治疗的方法

康复治疗的方法

时间:2024-01-12 15:39: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康复治疗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康复治疗的方法

第1篇

[主题词]脊髓损伤/针灸疗法;脊髓损伤/康复;针刺疗法/方法

脊髓损伤是当今国内外疑难病症之一,因脊椎椎骨或附件骨折,移位的椎体或突入椎管的骨片可压迫脊髓或马尾,使之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受伤平面以下双侧对称性感觉、运动、反射完全消失,膀胱、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的,为完全性截瘫;还有一部分功能存在的,为不完全性截瘫。

脊髓和神经根的损伤根据轻重不同可分成3种情况,若脊髓损伤神经根完整,或脊髓损伤神经根部分损伤,此两种情况,经过神经再生,功能可以恢复;若脊髓和全部神经根损伤,脊髓横断后则功能不能恢复。脊髓损伤后康复效果在医学上称之为“康复目标”,这个目标可因不同损伤平面所造成的残疾程度而有所不同,胸10以下损伤的病人可以达到使用下肢支具双拐步行或上下楼梯的程度。笔者在临床上重视患者的个体化、病情的阶段性,采用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和康复训练,认为这个康复目标可以达到。这里笔者主要探讨的是胸10以下椎体骨折脊髓损伤造成截瘫术后康复期针灸治疗方面的几个问题。

1 针刺手法对神经肌肉组织的作用

脊髓损伤,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后,肌肉即失去神经支配,逐渐发生肌肉萎缩变性、功能减退或丧失。针灸治疗的目的在于促进患病肌肉的血液循环,改善肌肉营养,减少肌中蛋白质消耗;防止病肌大量失水和发生电解质、酶系统及收缩物质的破坏;抑制肌肉纤维化,防止肌肉结缔组织变厚、变粗或硬化,延缓肌肉萎缩。

实验证明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可以激活穴位的各种神经感受装置和各类不同直径的传人纤维。分布在体表血管中的交感神经入纤维构成针刺传人系统的一部分,而在有动脉干分布的穴位,存在于动脉中的交感神经纤维也可以受针刺作用而兴奋,参与构成针效传入的一部分;另有实验证实针刺得气主要是针刺引起骨骼肌组织收缩,兴奋深部感受器所致。机体中具有兴奋性和定向性传布兴奋的组织,是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电针刺激的冲动信息可沿神经传递,也可以沿骨骼肌纤维为载体传布。肌肉的局限性刺激不仅可使兴奋沿肌纤维至肌纤维传导,而且可使最初受刺激的那块肌肉的兴奋收缩传至下一块肌肉,引起该肌肉的兴奋收缩。另外,兴奋部位的骨骼肌纤维的传入末梢受牵拉作用,可继发性地激活,沿传入系统进入脊髓,反射性地激活前角运动神经元,使其控制的肌纤维继发性收缩,而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又可以进一步兴奋邻近的神经元,沿着这种线路传导,逐渐扩大针刺的能量和信息,发挥较强的效应。

2 明确损伤定位,治疗有的放矢

怎样更好地针对损伤定位选择相关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呢?治疗前做好神经系统检查,对脊髓节段正常支配及损伤后临床表现了解清楚,对损伤定位和严重程度做出正确判断。检查脊髓节段及周围神经支配的肌肉的运动功能、肌营养状况、肌力、肌张力、共济运动、不自主运动以及深浅感觉、皮肤综合感觉、各种深浅反射、病理反射和自主神经功能;另外脊髓完全横断损伤和不完全横断损伤在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不同,脊髓各节段完全横断的症状也不同,脊髓损伤后出现的并发症也不同,如排尿障碍、泌尿系感染、障碍、异处骨化、痉挛状态、顽固性疼痛等等,对此一一了解以便治疗时有的放矢。

3 脊髓损伤患者的针灸治疗方法探讨

脊髓损伤的病人病情重、疗程长,针灸不能用一组穴单一进行下去。用一组穴位治疗,即使这组穴位适合病情,也不能长期的无变化的用下去,因为这样不仅会出现经络麻痹现象,还会出现肢体肌肉的收缩不平衡,从而引起肌肉恢复的不平衡。笔者在临床治疗中采用过几种治疗方法,现提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

3.1 中医辨证取穴

《素问・痿证》认为治痿独取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主润宗筋,针刺清泻其热,热退后,可用灸法或针灸并用。主穴取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配尺泽、肺俞、大椎清宣肺热;配阴陵泉、脾俞清化湿热;肝肾阴亏取肝俞、肾俞补肝。肾、强筋骨。不可否认,4个主穴在痿证治疗中关系重大,髀关位于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穴下有股外侧皮神经;梁丘位于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穴下是股前皮神经、骨外侧皮神经;足三里位于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穴下是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深神经;解溪下有腓深神经。当笔者针刺这些穴位时,下肢的前肌群会兴奋收缩,分布在这些穴位周围的神经也可以受针刺作用而兴奋,这对下肢前群肌肉的功能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督脉、夹脊为主穴

截瘫病人的针灸治疗以夹脊穴和督脉上的穴位为主,并且加电针,为什么呢?脊髓横断后电针刺激可以使神经纤维易于穿过损伤平面,神经纤维几乎是沿着电流力线的方向生长。当笔者针刺督脉或夹脊穴时,将阳极放在损伤点近端,阴极放在损伤点远端,这时电流通过损伤点向远端传导。另外实验还证明治疗组白质内神经纤维均匀分布,损伤处白质有广泛散在的大小不均匀的神经纤维,也能见到穿行于伤区灰质组织中的神经纤维和星形胶质细胞,其发出的突起彼此构成框架,支持残存的神经细胞。神经组织是具有兴奋性的组织,电针刺激了神经细胞的活跃与稳定,以适应修复的需要,对神经纤维的再生与延长有促进作用,并对胶质细胞的成熟有延缓作用。

3.3 穴位分组,交替取穴、排刺取穴

临床上胸10以下脊髓损伤而致截瘫的病人,一般是腰腹部感觉、运动先恢复,逐渐下肢感觉恢复,双下肢内收功能出现,而屈髋、外展下肢、屈膝、足背屈恢复较慢,甚至由于脊髓损伤较重,有些动作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所以笔者认为针灸时,除了前面叙述的督脉、夹脊穴外,下肢膝关节以上部位,较之三条阴经,更应该重视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膝关节以下部位,三条阴经、三条阳经均应重视。将这些经脉上的穴位分成2~3组,交替取穴,有利于肢体协调平衡的恢复。为了加强治疗效果,还可以在这些经脉上进行排刺,相隔1~3寸一针,连排数针。

3.4 巨针治疗

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或足阳明胃经上进行巨针疗法,较之单纯毫针针刺,疗效更好,尤其是督脉上的巨针治疗效果显著。由于巨针又粗又长,笔者体会用于感觉减退区域的治疗,患者更容易接受。具体操作是严格进行手、针具、患者皮肤的消毒,针具较长的可铺洞巾,以防巨针碰到周围的污染区。持针平刺,进针于皮下,沿经脉于皮下行走,留针15~30分钟。常用部位督脉是损伤平面下一个棘突至尾椎,阳明经是髀关至梁丘,太阳经多选脾俞至大肠俞、委中至承山。

3.5 针对某些症状的治疗

小便失禁者取关元、气海、中极、八;痉挛性瘫痪者以夹脊穴为主,加与之对抗痉挛的肌群上的穴位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实验证明夹脊穴的刺激可以改变脊髓节段机制,改善突触前抑制,从而抑制痉挛状态,在不完全性损伤的病人效果更为明显,特别是电针刺激在损伤部位之下,有时针刺后痉挛立即减轻,有时需要数日或数周后才见效,痉挛好转了,运动功能即可改善,随意活动能力加强。

3.6 刺激肌肉兴奋点

肌肉兴奋点是引起肌肉兴奋的刺激点,是神经进入肌肉的部位,多位于肌腹中央,也是运动神经末梢和肌肉之间形成的运动终板,又称为神经肌接点。当患者屈髋、伸膝功能差时,可针刺股直肌、股内肌、股外肌运动点;下肢外展、旋外困难时,取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后部肌束运动点;当屈膝困难时,取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运动点;足背屈困难时,取胫骨前肌运动点;足下垂合并足内翻时,可取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运动点。

3.7 穴位注射疗法

第2篇

关键词 丰富康复训练 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 应用研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07

脑血管疾病目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致残率极高,早期康复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几年来,在临床康复工作中,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不断调整患者的居住和训练环境,采用多种康复方法,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明显,短时期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了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信心和依从性。

资料与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年龄40~65岁,所有诊断均符号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叙述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1]。

入选和淘汰标准:①入选标准:首次发病、个别为第2次发病,但首次发病后无明显后遗症残留,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78分。②淘汰标准:接受过溶栓治疗;痴呆;严重感染;合并严重肝、心、肾疾病。

分组:12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即分为两组,一组为丰富康复训练组,一组为单纯康复训练组。丰富康复训练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0~65岁,平均52.8±11.48岁。单纯康复训练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42~65岁,平均52.6±9.83岁。

康复训练方法:①丰富康复训练组: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进行,将丰富的环境和多种康复训练方法相结合。丰富环境: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住2~3人间的房间;由喜欢的家人陪护;尽早离开病房到训练室同病友共同训练,选择形态多样、色彩丰富的物体,包括棉布球、木钉、平衡木、体操棒等。让患者及家属共同观看生动活泼的康复影像资料。多种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功能训练和作业训练(Bobath.Rood.Brunnstrom.PNF、运动再学习等治疗技术)[2]、针灸、中药手足浴;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每天各1次,每次30分钟。②单纯康复训练组: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进行。包括单人房间、在家或在床边训练,护工陪护,主要采用Bobath方法进行肢体功能训练,1次/日,每次30分钟,共治疗30天。

观察指标[3]:①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评分(FMA)。②ADL(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采用Barthel指数(MBI)。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检验采用X2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

结 果

治疗后各组评分相互比较:①FMA:丰富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有显著年性差异。②MBI:丰富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治疗后1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0天、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治疗前后各组自身比较:治疗后10天FMA评分、MBI评分比较无明显改善,治疗后20天、30天FMA评分、MBI评分比较有明显改善。治疗前、治疗后1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0天、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讨 论

脑梗死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一种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群中发病率逐渐上升,而且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随着对脑血管病的诊断、抢救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在脑血管病幸存者中,70%~80%的患者残留不同程度的脑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智能障碍、心理或情感障碍等,其中以偏瘫最常见。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在临床实践中,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损伤恢复疗效肯定,有明显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丰富环境联合多种康复训练方法为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研究丰富环境刺激对脑梗死后的康复作用具有非常的意义。

训练方法相结合,可以使大脑达到最佳的功能恢复[4]。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修订方案[J].中国神经科杂志,1995,23(6):670.

2 于兑生.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

第3篇

【关键词】 脑瘫;按摩方法;康复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77-01

脑瘫即为脑性瘫痪,主要是因为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者是大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脑瘫患儿会存在感知、认知、交流等行为障碍,同时正常的肢体功能也会受到影响,部分患儿会出现癫痫[1]。我院对收治的49例脑瘫儿分别采用了综合康复训练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的98例脑瘫儿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为7个月至5岁,平均年龄为21.74±3.6个月;观察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为6个月至4岁,平均年龄为20.98±2.7月。上述患者中存在痉挛型脑瘫、混合性脑瘫、弛缓型脑瘫等症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治疗,通过对患儿实施穴位按摩并采用Bobath法、Vojta法、上田法协助患儿进行肢体训练来改善患儿的血液循环,让异常反射得到有效控制,并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活动从而提高患儿的康复水平。观察组患儿在功能康复训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康复训练治疗,通过适宜程度的物理加热以及电流对患儿进行相应的刺激,以此来控制异常反射,同时让患儿的正常神经反射功能得到有效的刺激,以此对患儿进行姿势矫正并对患儿的肢体功能活动能力进行强化。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5分析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P

2 结 果

通过表1可以明显的看出,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而言脑瘫改善情况更优,这说明了综合康复训练方法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脑瘫患儿一般会出现肢体障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枢神经的正常调控出现了失常。脑瘫患儿智力较为低下并存在感觉障碍以及行为障碍,甚至可能会出现癫痫。造成脑瘫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大脑血管疾病以及局部性创伤都有可能会引发脑瘫[2]。脑瘫包括了很多类型,如痉挛性偏瘫、痉挛性四肢瘫、痉挛性双瘫、不随意运动型以及共济失调型等。

在脑瘫儿的治疗过程中,康复训练是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康复训练一般有着一个较长的周期,而长时间的康复训练可以让脑瘫儿肢体功能得以恢复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3]。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对患儿进行穴位按摩,这样可以改善患儿的局部血液循环并改善患儿的肌张力;协助患儿进行肢体被动训练,让患儿的不良姿势得到改善,从而促进患儿正常的功能性活动。经过康复训练之后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将逐步改善,这样就会让皮质肢体活动投影区产生新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兴奋灶,当经过一段时间后兴奋灶也会越来越稳定,这对于患儿的康复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的作用[4]。

综合康复训练方法不仅仅涵盖了上述功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还对患儿进行了适宜程度的物理热、电刺激,以此来对强化患儿的肌肉反射作用,从而让患儿大脑皮层的局部兴奋灶得到强化,以此来促进患儿的康复[5]。

在我院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对患儿提早进行康复训练将能够带来更好的疗效。提早进行康复训练能让患儿的治疗时间得到更多的积累,并且患儿年龄越小,他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也就越大,这样就可以对其进行更有利的引导,这样将大大地提高受损中枢神经元细胞功能恢复的可能性,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综上,综合康复训练方法对于脑瘫儿的治疗有着较好的效果,若患儿能够提前进行治疗,其康复水平将得到大大地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婧,赵桂英,史茜,底国琴.小儿脑瘫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现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01):122-123.

[2] 王红石.脑瘫康复门诊综合治疗小儿脑瘫42例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04):234-238.

[3] 俞珍,张爱华.心理治疗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J].浙江预防医学,2010(27):138-139.

第4篇

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1]。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则把它列为第四类医学[2]。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者,通过采用各种中医药特有的康复方法及其它有用的措施,以减轻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和使之重返社会[3,4]。

1中西医康复医学的特点

1.1现代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是以残疾者为中心着眼于功能和能力的恢复,致力于残疾者生活素质的提高,并以促成残疾者重新成为社会中自立的一员作为其最终目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以及应用康复工程进行代偿和重建等方法,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及其它。所以它的治疗目的不只是疾病的痊愈,而是最大限度的使其身心功能,从生理上、心理上、职业上和社会生活上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康复[1]。其特点如下:①以躯体残疾者以及伴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人与老年病人为主要服务对象;②按照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项重要原则指导康复工作;③重视从社会医学的角度组织作业-职业-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返社会;④重视以专业协作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综合、协调的康复治疗;⑤重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以工程技术辅助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以提高诊疗质量[4~6];⑥重视功能评估和分析是现代康复医学的特点,它为康复治疗提供客观的准确的评估依据。目前国际康复医学界使用的功能评估方法正向专业化、规范化、定向化方向发展,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

1.2中医康复学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调适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食疗、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7]。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主张辨证康复,创造出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行之有效的方法[8],中医康复学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特点,一方面来自中医、中药的优势,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传统文化有关,这些特点也是中医康复学的优势[4]:①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强调个体化的综合治疗;②预防康复与临床康复相结合;③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④自然康复与药物康复相结合;⑤食疗康复与药疗康复相结合;⑥内治康复与外治康复相结合。中医康复学既重整体的协调,又重个体的纠偏,这是中医康复学最根本的特色与优势,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9]。

1.3走中医康复与西医康复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学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中医康复学应引进现代康复学的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规范诊断与疗效评估的量化标准——客观的评价标准。

中医康复评价首先是中医诊断领域内的辨证,但康复医学的作用对象是功能障碍,而通过四诊进行一般辨证所得证候很难反映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康复中评价的过程是对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的量化过程,如对于两个同是中风偏瘫,中医辨证同为气虚血瘀的患者,很难用气虚血瘀这一证候反映偏瘫功能障碍的程度,以及仅用气虚血瘀的变化来评定(衡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因此,对偏瘫功能障碍来说还需要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在中医古籍中,对功能障碍的评价尚无明确记载,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观点是中医康复学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近年在研究中医康复疗法的疗效时,多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评价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及观察康复疗效。这是中医康复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在心脏康复方面,也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利用心电图(12导联、24h动态)、心脏超声波检查等评估心脏功能情况,进而根据患者心功能、心脏能承受的负荷及心理应激制定适当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项目、运动持续的时间等,并选择患者感兴趣且易于坚持的运动,量力而行,以身心舒适为度。中医康复学的运动形式具有动作和缓、形神和谐的特点;它通过精神意识驾驭形体运动,身心交融和高度统一,增强人体潜在机能,达到自我身心锻炼的目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在药物(参麦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锻炼治疗可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践中,对冠心病人施行运动疗法的同时,再配合以中药治疗,取得了更佳的效果[10]。提示中药配合康复运动锻炼是解决心脏病后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2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保健意识也在增强,康复保健事业亟待发展,就目前而言,其主要服务对象包括6000万残疾人,1.77亿老年人以及大量慢性病人[9]。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的临界状态——“亚健康”,不少人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对于亚健康的研究和防治,从今天的学科领域来讲,就是养生学的热点问题。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例,它是身心性疾病变化的心理、生理、病理的综合反映,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在这方面,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有更为广阔的天地[10]。

中医康复专业在国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外康复医学已经与临床医学一样,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诊疗制度和服务网络。然而,全世界6亿残疾人中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仅为20%,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残疾人得不到很好的康复服务;另一方面,当前在健康或亚健康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进行保健和健康消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投入巨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国家甚至已经立法承认中医、针灸疗法的合法性,并在医疗保险方面给与支持[11]。

总之,康复医学在促进残疾者的全面康复,促进中老年人延年益寿,促进全民保健,促进残疾预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随枝.发展中的现代康复医学[J].宁夏医学杂志,1995,17(1):60-61.

2陈耀华.康复医学的兴起和发展[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7,18(2):30-32.

3岳旭东.略论中医康复学[J].国医论坛,2003,18(2):14-15.

4卓大宏.康复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渠道和发展前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9(4):146-148.

5母晓明,郭洪科,许学杰.康复医学在市级综合医院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5):412.

6卓大宏.中西医结合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3):101-103.

7关骅.康复医学与治疗学关系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52-554.

8张雅萍.略论中医康复学的优势[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6):48-49.

9袁嘉丽,李庆生.中西医结合养生学及康复医学在21世纪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思考[J].中医药学报,2003,31(2):1-2.

第5篇

【关键词】 针刺疗法;康复疗法;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1002-02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据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每年死于脑卒中者约130万,存活者中约75%致残,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早期积极、正确的康复治疗,将使80%的患者的功能明显改善[1]。针灸治疗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成为脑卒中综合治疗方法中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它对促进患者受损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缺乏统一评价标准[2]。随着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脑卒中康复已成为康复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康复训练的介入可有效降低致残率。本研究把传统中医学的针刺方法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起来,采用康复学方法评定,开展中西医结合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障碍有效性的优化方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均来源于2009年1月-2010年6月无锡市梓旺康复院康复科病房。选择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刺加康复训练组(针康组)、康复训练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②发病在1个月之内伴有单侧肢体功能障碍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大于或等于10分;③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伴有其他外伤者,③生命体征不稳定、意识障碍者;④有严重的心肾及感染性疾病者;⑤拒绝康复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康复组

运用神经发育疗法如Bobath、Brunnstrom、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软瘫期:加强护理,使患肢处于正确位置,采用抗痉挛,定时变换,同时鼓励患者利用健肢带动患肢在床上进行关节的被动运动,训练桥式运动、夹腿运动、自助上肢伸展和伸屈肘训练,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加强非受累侧肢体的活动。

痉挛期:采用肌力训练、平衡训练、肌张力的控制治疗,强化对肩、肘、髋、膝的控制,配合中医的康复按摩,缓解关节、肌肉的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恢复期:指导患者进行更具选择性的主动运动和以功能为导向的训练,如坐位、站位平衡训练、实用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2.2 针康组

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两组康复训练方法相同。

软瘫期:以“治痿独取阳明”为原则,取手足阳明经腧穴和夹脊穴为主,每次选取针刺穴位“足临泣、阳辅、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悬钟、合谷、外关透内关,曲池、尺泽”,针具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针灸针,规格:0.30mm×40mm毫针,常规消毒后,按上述穴位快速进针,提插捻转后,留针30min,每日一次,周日休息养针,同时辅以电针中等刺激量,时间20min。针刺结束后即刻参加现代康复训练。

痉挛期:以头针治疗为主,为防止在痉挛期针刺上下肢穴位后加重肌痉挛,故只选取头针治疗。针刺时选取活动区(即顶颞前斜线)和感觉区(即顶颞后斜线),采用沿线透刺,针体与皮肤呈15°角,针刺后捻转,留针30min,每日一次,每周日休息。

恢复期:在针刺过程中根据针刺疗效的反应以寻找最佳有效穴位,并调整针刺量的大小,紧密结合肢体康复锻炼,进行针刺后运动,再针刺、再运动的方法。

2组患者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统计。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评定:参见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5],根据神经基本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及病残程度进行评定。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2)患肢运动功能评定 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6]评定运动障碍严重程度,即运动评分

(3)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7],100分者,日常生活活动自理;60分以上者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者为中度残疾,有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者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20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3.2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组内治疗前后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c2检验。以P

3.3 治疗结果:

(1)各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2)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各组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

与康复组比较:1)P

由表3可知,各组患者治疗前患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t针康组=32.0, t康复组=23.99,均P

(3)各组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比较(见表4)

表4 各组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比较(±s)

与康复组比较:1)P

由表4可知,各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均有明显改善(t针康组=21.22,t康复组=18.78,均P

4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全球性的人类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大力提高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治疗水平,最大限度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首要任务。现代医学主张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处理应当与急性期的医学处理同步开始,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按脑卒中康复分期进行不同的针刺法,是现代康复治疗与中国传统康复治疗相结合的一项探索[8]。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能力,早期接受及时的康复训练,可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塑[9]。华佗夹脊能调整躯体神经功能,加强了刺激能量的激发和信息传递,加快修复和重建受损的神经反射通路,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针灸和康复治疗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在脑血管意外康复治疗效果上有明显提高。本方案运用祖国传统的针刺疗法配合现代康复医学肢体功能训练,能显著增强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脑卒中患者错误运动模式,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与其他康复治疗方法相比,本方案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励建安.社区康复[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80.

[2] 常静玲,高颖.中风失语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国针灸,2006,26(10):749-752.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

[5]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6] Fugl-Meyer,JasskoL,EymanI,etal.Thepost-strokehemiplegicpatient:amethodforphysicalperformance[J].ScandJRehabilMed,1975,7(1):13-31.

[7] 励建安.社区康复[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64.

第6篇

【关键词】康复训练;针刺疗法;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作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95-02

偏瘫早期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是能够有效改善病情,传统的中医针刺疗法已经成为治疗偏瘫患者的最为常用的康复治疗手段。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康复训练及针刺疗法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而康复训练和传统针刺疗法之间是不是存在取长补短的作用,现阶段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由于缺乏大量的样本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本文就对1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探索出常规性康复治疗和针刺疗法治疗,在偏瘫早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提高对脑卒中后偏瘫治疗的认识,加强对脑卒中后偏瘫早期患者治疗与护理的了解,明确脑卒中后偏瘫早期病理的特点,有效并合理的采取正确治疗及护理的方法,这才是脑卒中后偏瘫早期患者能够更好的恢复之关键所在[2]。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两种治疗方案,其中之一就是内科治疗加康复训练,另一种治疗方案则是康复训练外加针刺疗法治疗。这是治疗中两种关键的方法。疗效检测也是很关键的,因此,在不同的月份对患者进行检测是必不可少的。入院后要对患者的四肢进行初期、中期、末期评定,检测其四肢的功能是否齐全。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是因为通过这样的程序可以改善偏瘫患者的四肢功能。能够使患者尽早康复,由此可见,疗效是最为关键的,也是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

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仅仅依靠针刺疗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因此也不会获得很好的疗效,所以,针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过程中还要加上康复训练,这对患者的康复有决定性的作用,患者恢复的时间会缩短。在对脑卒偏瘫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重视患者的康复训练,在治疗初期就要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把握最好的时机,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患者下肢功能的缺陷自然就能得到弥补。针刺疗法不仅仅能治疗脑血管病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也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下面就对相关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到针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最好办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0年-2012年,150例偏瘫早期的患者,经过临床诊断,都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50例患者排除精神障碍和骨骼肌肉病变所导致的下肢功能障碍,把他们随机分成康复治疗组、康复加针刺疗法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150例偏瘫早期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对于康复加针刺疗法治疗组,采用促神经肌肉技术,提高患者的兴奋度,从而提高肌肉的张力,以Brunnstrom技术为主,调动促发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射,促使主动活动的产生。加强患病部位感觉信息的发出,可以采用医疗操或者坐卧运动,以防止患者肌肉萎缩等其他并发症的产生。对于康复加针刺疗法治疗组,在第一个月的时候,主要以体针治疗为主,取下肢取髀关,伏免,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这些穴位。第二个月开始直到治疗末期,进行头针与体针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头针取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穴位,体针取的穴位同前,体针主要是平补平泻为主, 在头针进针以后进行快速捻转,头针在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后斜线行捻转2分钟[3],一分钟捻转180次。对于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内科治疗方法。

1.3 判定标准

在分组治疗后的一个月、一个季度、半年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运用Brunnstrom分期和FMA积分法以及FCA综合功能评定法,评价患者治疗半年后下肢体运动功能是否有恢复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在对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时,需要采用到SPSS 15.0版的统计学软件,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若P

2 结果

将150例脑卒中后偏瘫早期患者经过半年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治疗组的患者下肢行走功能评分比治疗前的时候有很明显的改善,而且治疗组的患者各指标都比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好,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偏瘫早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并且伴随着运动功能下降,如果患者不进行一系列有效的康复运动训练,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后遗症[4],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对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康复运动教育是有必要的,通过这样的教育患者能意识到运动对身体康复的重要性。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在中枢神经细胞受损之后,毗邻的脑细胞会受到刺激,极有可能引起部分神经受损,甚至丧失功能。

针刺疗法治疗方法对经脉疏通气血起到调和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脑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脑皮质电活动。另外,在局部进行不同的针刺疗法,这个方法还能够增减肌张力,激活偏瘫早期患者的肢感觉以及运动能力,对患者的下肢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针刺疗法能够通过脊髓的初级运动,令中枢瘫痪肌肉达到兴奋点,以防止失用性萎缩,当然还能够通过反复刺激,使大脑的高级运动中枢得到恢复,并重建脑部正常的反射弧[5],患者要配合临床康复的治疗,运用机体反射的功能,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在一定程度上使皮质功能得以重建,从而最终达到恢复患肢运动功能。

本文针对康复训练及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进行分析。治疗组的患者运用针刺疗法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一个月、一季度时下肢 BRU分期、FMA积分及FCA行走功能评分都比治疗前有显著的改善[6],并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综合康复训练配与针刺疗法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早期针刺疗法治疗配合系统康复训练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并且针刺疗法治疗现在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是值得应用的。所以,为了改善治疗偏瘫患者的效果,应该对针刺疗法治疗引起重视,其次,康复运动也不容忽视,因为康复运动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影响很大,其地位是不可小觑的。事实证明,康复训练及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恢复作用,这种方法优于常规的内科的治疗方法,疗效得到肯定,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永善,朱玉连,杨培君.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7(3):145-147

[2] 高聪、刘鹏、黄松波、董爱勤、吕秀东.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08):499

[3] 郭瑞友、马晓维、毛德军.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日常功能和生存质量的长期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03):652

[4] 徐开径、王爱国、王振华.针刺为主促进腔隙性脑梗塞康复、早期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9(6):379

第7篇

亚低温治疗法是神经外科疾病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它通过一种物理方法使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近年来,亚低温治疗法在临床医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神经外科疾病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疗效。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试验对象是选取从2008年—2013年之间来我院进行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64名患者,其均采用保守治疗无效,没有严重的心血管疾患。其中,男性患者37人,女性患者27人,年龄在46—78之间。

将患者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2人和常规降温治疗组32人,分别对其采用亚低温治疗和常规降温治疗,其余的治疗方法相同,给予脱水、控制血压、营养脑细胞、控制感染等治疗。两组患者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

2.方法

两组患者都在术后2h进行为期48—120h的降温治疗,其中亚低温组采用降温毯、降温帽等辅助工具,使患者肛温控制在35.0—35.5℃之间,在停止降温后采取自然复温的方法恢复患者正常体温。常规降温组则采用常规降温方法,使得患者温度维持37.0—37.5℃。并且,其他治疗方式没有显著差别。在降温治疗期间,对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颅内压、呼吸、血糖和血气分别进行监测,看其康复情况。在治疗3个月进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评测,并进行比较。

二、结果

两组患者在分别进行亚低温治疗和常规降温治疗之后,对比观察,患者康复情况: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亚低温治疗组与常规降温组相比,患者康复情况良好,并且,病情恶化情况较少,几率较低。患者在3个月之后,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改善,康复情况良好。

而常规降温治疗法,病情恶化几率相比较大,安全性不高,并且,患者的康复率也没有亚低温治疗组的高。所以,在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多采用亚低温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显著,治疗效果理想。

三、结论

通过临床观察的比较,亚低温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理想,它能降低脑细胞耗氧量,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抑制内源性毒性物质的产生和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并且,还能减少钙离子内流、超载对神经元毒性作用,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通过亚低温治疗法的康复治疗,多数患者的病情不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而且,康复效果也很理想,患者也能缓慢的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四、分析

亚低温治疗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采用物理方法对患者体温进行降低和维持,以便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治疗的方法。

因为对脑血流有调节作用,能够降低脑氧代谢率,增加神经元泛素的合成和减少神经元坏死和凋亡,不仅对高血压脑出血有显著疗效,而且对神经内科疾病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所以,极具医学价值,并且值得临床推广。

亚低温治疗术对康复率较高,并发症较小,并且,安全性也高于传统的常规降温治疗法,经过临床试验分析,发现亚低温治疗术对血压、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PH值和血糖并无影响,对患者的其他组织器官并无损害,充分说明亚低温治疗法对患者身体损害小,不易产生反作用,从而,能够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

通过文中临床的试验对比,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康复率达78.1%,而常规降温组的康复率为62.5%,低于亚低温治疗组的康复率,并且,差异显著。亚低温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降温治疗组。

经过临床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十分理想,对于患者的治愈率高达78.1%,治疗效果显著,并且,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可以在临床上加以推广,以便为更多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兰周华、董广宁等,局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09-15

[2].张建斌、于立刚、代艳,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04-10

第8篇

【关键词】急性完全性脑卒中;超早期康复;运动功能;认知功能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7-0960-03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完全性脑卒中临床比较常见,新发脑卒中病例约有1/3是完全性脑卒中,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病死率虽不断下降,但致残率却高达70%~80%,不但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外研究证明超早期正规、综合的康复训练能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及残疾率[1],近年来已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为了探讨超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完全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我们对60例急性完全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进行不同处理,并将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05年10月~2006年12月在我院康复科和神经内科住院的60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完全性脑卒中患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1)入选标准:①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②年龄<85岁,病程1周以内,过去无卒中发作。③发病前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2)排除标准:①溶栓治疗或脑出血手术的患者。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③有意识障碍,严重痴呆或癫痫患者。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1.2 研究方法:根据受试者就诊的先后顺序和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受试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同时给予超早期综合康复,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

1.2.1 治疗方法

1.2.1.1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包括保护脑细胞,改善细胞代谢,脱水降低脑水肿,抗凝及对症治疗等。

1.2.1.2 康复治疗:在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不再进展,生命体征平稳后12小时即进行超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每组患者依据病情不同分别制定训练计划,采取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方式。

康复治疗内容包括:(1)功能训练:采用以易化技术为主运动疗法,以Bobath疗法为主,结合Brunnstrom、PNF、Rood等技术。①躯干肌训练:健肢位的摆放,卧位时肢体处于抗痉挛,仰卧时上肢取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开,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腿稍内旋,患腿外侧放置垫物,膝关节稍垫起,踝背屈90度。关节活动度训练及主动性躯干肌活动训练:患侧各关节的被动、主动运动,摆肩、夹腿、摆髋、桥式运动、患侧翻身起坐等。②坐位训练:Ⅰ、Ⅱ、Ⅲ级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前倾训练,屈膝、背屈踝运动训练。③坐站位的平衡练习。④站立训练:患侧下肢负重训练,重心转移,Ⅰ、Ⅱ、Ⅲ级站立位平衡训练。⑤步行及驱动轮椅训练。⑥上下台阶训练。⑦ADL的训练:指导患者更衣、进食、洗漱、入厕等45分钟/次,1~2次/日。(2)认知训练:①注意力和集中力的训练:如猜测游戏,删除作业。②记忆的训练:包括视觉记忆、编故事法,作业疗法:木工、粘士作业、镶嵌、投箭等。③思维的训练:指出报纸中的消息、排列数字。④书写训练:计算训练。⑤训练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3)电针治疗:上肢取外关、合谷、肩 、手三里、曲池、八邪等,下肢取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太冲等。如有失语点刺玉液、金津,吞咽障碍配翳风、上廉泉,30分钟/次,1次/日。(4)中频电治疗:采用金华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来华LHZT-11200型脉冲式中频电脑治疗仪,电极置于瘫痪侧肢体肌肉起止端,多为伸肌运动点,下肢常选踝背屈及屈肌运动点,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运动点,电流强度以引起肌肉收缩,患者耐受为限,选用处方A1+B1,16~32分钟/次,1次/日。(5)电脑脉冲磁治疗:运用华星康泰医疗公司生产的Hx-a型脑病康复治疗仪,将五个磁头分别置于患者头部额叶,双侧颞叶及顶叶头皮反射区,选中等强度,20分钟/次,1次/日。(6)心理治疗:根据不同心理状态,用良好的语言、真诚的态度与患者交谈,分别给予疏导、支持、安慰及鼓励,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并主动配合康复治疗,激发其对生活和疾病恢复的信心。

1.2.3 评定指标:两组患者由同一医师在入院时1~3天进行首轮评定,40天后由该医师进行第二次评定。(1)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积分法。(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定。(3)认知功能成套测定(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ve Assessment Battery,LOTCA)评定。

1.2.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治疗前康复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卒中性质及FMA、ADL、LOTCA评分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各评定指标比较:治疗后40天,两组的FMA、BI及LOTC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我国每年新发完全性脑中风120~150万例,约75%的存活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卒中后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是发病后立即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而不是急性期或恢复期后才进行的与药物或其他治疗脱节的治疗措施[3]。综合康复治疗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患者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可充分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建,极大地发挥脑的可塑性[4]。超早期康复训练,不仅有利于减少并发症,而且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直和足内翻等继发障碍,为以后肢体功能恢复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任何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超早期综合康复的主要特征是早期康复治疗同时进行,国内外学者研究证明[5,6],超早期康复无论是在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时间上或是动动功能恢复后质量上,以及减少完全性脑卒中康复费用上,都显示明显优于单纯临床药物治疗的自然康复和行临床药物治疗、而后再进行物理康复治疗。综合康复技术是包括早期心理治疗在内的非药物性物理疗法,主要的治疗方法有: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OT)、语言治疗(speech therapy,ST)等。从姿势疗法到关节ROM运动疗法,从训练翻身、打坐、直立、步行基本运动功能以ADL训练为主的OT作业疗法。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越早,遗留残疾的可能性越小,生存质量越高。近10年来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在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后24~28小时即可开始,1~3个月恢复最快[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及ADL均有提高(P<0.05),提示常规药物治疗及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功能恢复均有改善,但治疗后康复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运动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超早期康复是促进脑卒中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8]。脑卒中后有一部分患者遗留有认知功能的障碍,本组病例发病后的LOTCA评分均为50分左右,综合康复治疗后,康复组认知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LOTCA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认知功能的改善。

第9篇

【关键词】

老年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临床分析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随着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提高,其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仍很高,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言语、吞咽等功能障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脑卒中的治疗除一般药物治疗外,还可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其疗效可达到良好的效果,明显降低致残率。早期康复治疗能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恢复,提高其ADL。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5例患者中,男87例,女58例,年龄55~78岁,平均65.7岁,病程0~14 d。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者109例(75.1%),出血性脑卒中33例(22.8%),出血性梗死3例(2.1%),脑叶病变104例(71.7%),基底节病变41例(28.3%)。首次发病者108例(74.5%),2次以上发病者37例(25.5%)。不同程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者138例(95.2%),其中,单侧肢体瘫痪129例(93.4%),双侧肢体瘫痪者9例(6.6%),上肢瘫痪98例,下肢瘫痪40例,肌力0~1级10例,2~3级97例,3~4级31例。言语功能障碍者58例(40.0%),意识障碍者5例,其中,浅昏迷2例,嗜睡3例。伴有高血压者38例,糖尿病者79例。

1.2 病例选择 既往无脑卒中发作病史或有脑卒中病史但无明显肢体瘫痪,无严重心、肝、肾等疾病者。

1.3 诊断标准 本组145例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

1.4 治疗方法 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在一般脑卒中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所谓早期康复即是指发病后2周内开始的康复[1]。出现新梗死或出血、病情恶化、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者应禁止或谨慎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及训练以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法)、中枢性促通技术(Brunnsttom法)、运动再学习方法等物理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为主,按脑卒中功能恢复的特点安排治疗和训练,并依据患者的实际功能状态进行调整,循序渐进。早期康复训练应分期分步进行,其康复流程可分为卧床期、坐位、站立和步行训练等。训练频率为1~2次/d,30 min/次。

1.5 评定方法

脑卒中康复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各评定1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采用NIHSS量表,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MA评分法,ADL采用Barthel指数。

2 结果

生命体征平稳后,予以一般药物治疗的同时开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4周时进行效果评定,治疗前后比较其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ADL均有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高,肌力从0~1级恢复至2级及以上者8例(80.0%),从2~3级恢复至4级及以上者92例(94.8%),从3~4级恢复至5级者28例(90.3%),言语功能一定程度恢复者53例(91.4%)。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等继发性损害者很少,只占8例(5.5%),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以及偏瘫步态等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只占28例(19.3%)。

3 讨论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目的是减轻残疾程度,预防或减少继发功能障碍的发生,促进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在脑卒中发生后一段时间内,脑组织的可塑性很强,因此,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及功能训练,有利于患者损伤功能的恢复。目前认为是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症状停止发展后24~48 h即可开始进行康复治疗,1~3个月恢复最快[2],特别是最初4周内最快。

恢复机制主要认为与脑的可塑性有关,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功能重组能力,功能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根据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3],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可使中枢神经功能重建,极大地发挥脑的可塑性,同时通过肢体活动促使相应皮层脑血流量增加,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增大关节活动度,预防或减少继发功能障碍的发生。本组14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按照早期康复流程,采用PT和OT疗法及语言治疗等综合康复技术,经过4周康复训练取得显著疗效,其临床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ADL明显提高,言语功能明显恢复,继发损伤及后遗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充分证明康复治疗之有效性。

康复训练开始的越早,功能恢复就越大,疗效越佳。临床上针对患者实际情况,早期制定个性化分期康复训练方案,使患者在接受一般药物治疗的同时得到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早期获得损伤功能的恢复,能够使其最大限度改善肢体活动,减轻神经功能缺陷,降低致残率,改善和恢复ADL[4],提高生存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方定华.脑血管病早期康复与流程.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12):715-716.

[2] 石玉兰,董谦.综合康复治疗50例临床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448.

第10篇

【关键词】 康复疗法;脑卒中康复家庭疗法;偏瘫;临床疗效

脑血管意外为临床常见疾病, 大部分脑血管意外患者会出现偏瘫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偏瘫具有治疗周期长, 治疗难度大, 费用高等特点, 增加患者及家属的精神负担及经济负担[1, 2]。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偏瘫, 康复疗法仍是临床治疗偏瘫的重要治疗方案。研究显示[3], 康复疗法配合脑卒中康复家庭疗法对偏瘫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对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82例偏瘫患者分组比较, 讨论康复疗法配合脑卒中康复家庭疗法对偏瘫的临床效果, 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8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 每组41例。其中实验组男26例, 女15例, 年龄49~83岁, 平均年龄(74.62±3.83)岁, 左侧偏瘫患者19例, 右侧偏瘫患者22例;对照组男24例, 女17例, 年龄47~85岁, 平均年龄(75.91±3.42)岁, 左侧偏瘫患者21例, 右侧偏瘫患者20例。所有患者经头颅CT检查为脑血管意外引发偏瘫, 患者临床表现为肢体偏瘫、感觉麻木等。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疗法治疗, 主要包括:偏瘫肢体功能训练、作业疗法等, 同时在治疗期间配合药物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康复疗法基础上应用脑卒中康复家庭疗法, 包括: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主动训练包括肩关节运动, 上臂进行摆钟运动;肘关节运动, 前臂上下摆动;腕关节运动, 招手前后摆动;髋关节活动, 大腿上下活动;膝关节活动, 小腿前后摆动;踝关节活动, 以脚尖为圆心画圆。被动运动包括抑制上肢、下肢痉挛、手指屈伸痉挛等。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患者Fugl-Meyer评分差异。

1. 4 疗效判定标准[4] ①显效:患者偏瘫部位功能完全恢复, 上下肢功能恢复至3级及以上;②有效:患者偏瘫症状有所好转, 上下肢功能恢复至2级及以上;③无效:患者偏瘫症状及上下肢功能未见缓解甚至部分出现加重的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Fugl-Meyer评分标准:评价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满分为100分, 得分96分以上为轻度运动功能障碍, 得分95~8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 得分84~50分为明显运动障碍, 得分50分以下为严重运动障碍。

1. 5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偏瘫为脑血管意外常见后遗症, 偏瘫治疗在医学上一直是一个难题[5]。脑损伤后, 患者的高级中枢控制能力下降甚至消失, 患者运动出现异常, 通过促进技术改善脑损伤后患者的运动能力, 有效控制肌痉挛[6]。痉挛是影响偏瘫患者运动能力恢复的重要因素, 缓解痉挛症状是治疗偏瘫的重要环节。康复疗法配合脑卒中康复家庭疗法在患者痉挛症状改善上明显优于单纯康复疗法治疗, 可明显缓解由于运动神经元损伤造成的痉挛, 促进功能重塑[7]。

本研究显示, 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疗法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康复疗法基础上给予脑卒中康复家庭疗法治疗,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综上所述,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康复疗法配合脑卒中康复家庭疗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上下肢功能恢复, 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郎建英, 庄礼兴, 贾超, 等.“靳三针”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8(4):369-373.

[2] 李林红, 周国平, 刘小卫, 等.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概况.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1):96-98.

[3] 林秀华, 王颖.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近5年研究进展.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3, 25(5):461-463.

[4] 苏晓梅, 司秋菊.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研究进展.河北中医, 2011, 33(5):783-786.

[5] 甘灵玲.中医理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进展.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14(4):56-57.

[6] 张洪翠, 于大君, , 等.镜像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疗效的观察.中国卒中杂志, 2011, 6(5):381-387.

第11篇

关键词:专业岗位 职业实用性 高职体育 课程改革

高职体育是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才身体素质,满足学生对与其职业能力紧密相关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以“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的一门学科。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相关岗位体能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结合专业所需的技能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同时,随着以专业岗位职业实用性的职业应用为导向的体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开展,现代高职体育教学也应紧跟教改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本课题将从专业岗位职业实用性的角度,结合从与体育课程相关性较强的康复治疗技术入手,对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检索、阅读近年发表的有“专业岗位职业实用性”“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论文及相关资料,结合体育教学特点制订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

2.调查法

走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任课教师和学生,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需要的一手资料,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类和汇总。

3.逻辑分析法

结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的综合对比与分析得出结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使病、伤、残者康复的重要手段,它与体育中的运动康复专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1)康复治疗技术所需专业能力。

康复治疗技术所需专业能力包含很多方面,如:①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合理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②应用各种运动治疗技术康复患者或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能力;③应用各种理疗技术康复患者的能力;④运用一定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康复患者的能力等。

(2)康复治疗技术所需社会能力。

包括:①较强的言语表达能力;②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③团队协作能力,能与同事互相合作完成工作任务;④应急处理能力;⑤职业安全保护意识等。

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通过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不难看出,其中有很多能力与体育教学中的内容有联系。例如,要具有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合理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这一能力首先要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方式方法,了解这些运动对人体有哪些影响;其次,运动处方是体育理论教学中的内容,处方包括运动的强度、运动的时间以及运动的频率等;此外,还要求此专业要能够运用一定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康复患者的能力或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能力。这样就要求治疗师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3.与专业岗位职业实用性相结合的康复治疗技术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通过调研,得出对课程内容设置的需求和建议,结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实际情况总结和归纳出以下几点:

(1)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是患者应用各种运动来治疗肢体功能障碍、矫正异常运动姿势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康复治疗手段。为在体育运动中适合此项内容的锻炼,我们设置了太极拳部分、健身操部分、器械部分的授课内容。

(2)通过运动疗法和传统康复治疗技术进行治疗。运动疗法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的常规运动疗法训练、神经生理学疗法训练、运动再学习疗法训练和其他疗法训练等。传统康复治疗技术使学生掌握各种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的概念、作用机制、适应征、禁忌征等;应用各种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康复患者或指导患者进行训练;能针对病情,选择适当的传统康复治疗技术。针对此类内容,我们设置了部分理论课的内容,从体育锻炼的角度阐述康复治疗技术。

参考文献:

[1]翁惠根,庞正志.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2]董翠香,王珊,朱春山等.高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

第12篇

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人们对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有了新的认识,持越来越积极的态度。护士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中掌握脑卒中康复的基本理论及相关康复技能,充分发挥护士在患者康复中的作用,就会提高脑卒中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

1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目的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残疾患者的残存功能和能力得到恢复,重新建立起患者的身心平衡,最大限度的恢复其生活的勇气,使他们以自信的心态重返社会。

2 脑卒中康复的最佳时间

脑卒中康复应早期进行的时间越早,神经功能恢复的越好。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主要在病后6个月内,尤其是病后前3个月。但脑卒中半年后也不应该放弃,因为患者的功能恢复何时达到平台期,与患者的年龄、有无认知障碍与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关。在临床上,有些患者1年后仍有神经功能的继续改善。病程在7~36d内介入功能训练即可得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早期功能训练的疗效是肯定的。关键在于对“早”的把握。很多人都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功能训练越早越多越好,这种强化治疗意识导致运动过度,不符合功能恢复规律的超前活动,反而不利于功能的恢复。功能锻炼时间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佳的有利时机。

3 脑卒中康复的分期

从康复的角度划分。脑卒中可分为三期,即卧床期(急性期、早期)、离床期、步行期。这三个时期的康复内容是不同的,卧床期以交换、保持良好肢置、进行被动运动、床上运动为主要内容。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言语训练、认知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功能训练。作业疗法也应于此期开始。步行期主要是进行步行训练,这是运动功能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项。

4 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护理方法

现在临床上采用的康复治疗方法,都是以神经系统作为康复治疗的重点对象,将神经解剖学、神经发育学、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法则应用到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中,康复护理的方法始终贯穿整个康复过程。包括肢位良肢位置摆放、肢体功能康复、智能和语言的康复、物理疗法、针刺疗法、心理护理、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感染和压疮的预防。这些康复治疗护理方法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治疗技术,在临床上广为应用,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治疗护理的主要方法。

5 脑卒中的训练方法

脑卒中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①脑卒中早期正确摆放良肢位置可以防止或对抗肢体痉挛,所以患者肢体功能位置的正确摆放、保护关节功能的重要护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与交换也要同时进行,每隔2h变换1次,夜间可适当延长,但决不能超过3h。②卧床期的训练:双手握力、翻身、上肢被动训练,穿衣服先穿患肢,脱衣服先脱健肢,可用握力器、拉力器等辅助工具锻炼。③离床期的训练:床上坐起、床上移动,练习下床、上床,扶床边移动,训练的同时要做好保护,防止摔伤。逐步练习上、下轮椅。④步行期的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反复练习伸髋、屈膝、踝背屈。站立训练在患侧下肢负重下,健肢下肢作向前后的小幅度迈步,踝背屈,足跟着地。⑤训练并布置好室内环境,室内地面平坦不滑。患者近距离没有木制品、铁制品、玻璃器皿,以防摔倒碰伤。训练者或陪护者站在患者的患侧,给予必要的扶持指导,消除患者害怕摔倒的心理,主动配合行走训练。在功能锻炼的同时,再配合适当的刺激,如按摩、针灸,都可以进一步提高功能锻炼的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