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时间:2024-01-12 15:39: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第1篇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着,出现了几个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着《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教学;教育心理学;应用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其以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大学生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教育心理学应用在大学生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1.1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是一种研究心理活动的学科,把这一学科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助于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如今,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压力较大,高校大学生又面临着毕业进入社会就业压力,因此,心理上就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疑惑和迷茫。教师要应用心理教育学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关注学生内心的变化,为学生解决心理障碍。

1.2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烦恼与压力进行排解和疏通,这也十分有利于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升教育管理质量。

1.3强化教育工作的预见性: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育工作的目的性和预见性。应用教育心理学,可以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和其心理需求,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或者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和课程设置问题:教育心理学这一门课程比较特殊,它介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之间,相比这两门学科来说,教学心理学在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针对性更强,并且与思想政治和心理学成相符相成的关系。但也正是教育心理学的这一特性,为教育心理学的教材的设置提供了一定难度,教材的设置也是教育心理学中需要重视的问题。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并且转变以往的思想,但是,目前教育心理学中依然在沿用之前的教材,这就无法适应教育心理学的要求,也无法达到学科对学生心理的教育效果。因此,教育心理学的教材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另外,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的设置也需要得到重视,正确评估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程度,并且合理安排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和课时,以达到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效果,这也是教育心理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2.2教育心理学的师资问题:师资力量也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需要考虑的问题,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相对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定专业培训体系,一些教师在心理教育学方面的专业水平达不到要求,无法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因此,为达到心理教育学的良好效果,需要提高教师在心理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3教育心理学在大学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3.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目前教学中都在倡导的,在教育心理学的教育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引导作用。在心理学教育中倡导为学生提供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提高。教师还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制定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教学策略,为学生积极解决问题,在授课内容方面要生动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兴趣是学生做好的老师,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与兴趣爱好的结合,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有很大的动力,也可以很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3.2以鼓励为主,充分发挥正面评价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鼓励的作用,一般鼓励会带给学生很大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在教育教学中多使用积极性和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在出错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进行批评,如果只是一味的对学生的所犯错误进行批评,就会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甚至会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都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要合适当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重视对学生正面的评价,减少消极的、负面的评价,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找到犯错的原因,并及时进行改正,这会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会有重要影响。

3.3巧用心理暗示:暗示的含义是指人或者环境以一种不明显的形式为个体传达特定的信息,信息会对个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使个体作出反应。在教学中无论成绩处于何种程度的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可以通过表情、动作等来对学生进行暗示。通过合理的暗示可以帮助学生改变不良学习习惯、消除自卑、建立自信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抱有一定期望,教师如果对学生功能具有较高内的期望值,并对学生进行投入足够的关心,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加,对学习也会有更大的动力,提高学习成绩。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很低,对学生不够重视,不够关心,那么就会给学生一种暗示:教师不在乎自己,学习成绩的好坏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学生就会对学习不重视,学习态度消极,对学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注意期望效应,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相信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重视,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结束语:教育心理学应用在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意义有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强化教育工作的预见性。教育心理学在大学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主要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鼓励为主,巧用心理暗示等。总之,充分发挥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为大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鄂玲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逯姝洁.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2(3S):93-93.

[2]和洋.浅谈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26):281-281.

第3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路径构建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46-02

教育心理学是我国高校师范专业的重要课程,是师范类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的考核内容之一。教育心理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可以培养学生心理学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以平和的心理状态进行处理与解决,对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在诸多高校的教育心理学课堂中,体现出注重实践、淡化理论的教学特点,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改的视角下,各位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有效的对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进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效学生,以下为笔者对此给予的相关分析与建议。

1.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教材与学科课程的问题。目前我国使用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注重社会实践。第二,注重理论基础[1]。在以往的教育心理学课堂中,往往是以教育实践为核心,觉得教育期间出现的各种心理特征与现象皆可以作为教育心理学分析的对象,因此教育心理学的教材一般是以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思想素质、审美技能与个性差异等角度加以组织与实行,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心理学会容易失去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价值。

在西方教育心理学走进我国学术领域的过程中,我国专业教育心理学者以挖掘本学科的心理特征为目标,走进学术领域中的极端,也就是注重实验探究,淡化教学实践的理论需求,促使我国的教育心理学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教材相接近。

1.2教学手段与评价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诸多高校教育心理学科教师主要采用演讲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教育心理学涉及的教学内容通常会与构建注意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以及合作探究等教学手段相关联,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心理学课堂中,往往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心理学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阶段,无法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心理学的中心内容,导致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并不明显,长时间下来会影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脚步[2]。

除此之外,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评价常常以笔试的形式进行,但是考试卷上涉及的内容大多数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相关概念。这样,大多数的学生会在考试之前努力学习,在考试之后全部忘记,并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教育心理学学科的素养,甚至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失去意义与价值,以致于学生缺少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的灵活转变能力。所以,这种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会在某一个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影响高校教育心理学课堂的长久发展。总之,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构建策略

2.1整合教育心理学结构框架。所谓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趋势与学生学习特点,对学生主体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的内容涉及到心理特点与发展、一般心理教育、分类学习心理、心理理论教育、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等多个方面。

心理特点与发展教育是指关于皮亚杰、维国斯基等人士的心理發展特征;一般心理教育是指学习动机、学习生理变化机制与学习迁移等内容;分类学习心理是指与创建知识体系、解决问题的手段与学习方式有关的学习内容;心理理论教育是指注重基础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创新新知识,产生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是指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个体的差异、现代先进技术等使用教育。总体而言,教与学两者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中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为教学的有效发展服提供服务[3]。

2.2注重实践训练。教育心理学开设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科学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进而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因此,教育心理学的中心应被理解为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学习品质与培养学习动机的综合学科。比如在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系统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直观性与综合性的活动,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关注知识点的产生与形成,包括高层次的知识学习与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在培养学习动机时,教师可以对真实存在的教学案例进行动机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

或者结合成败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归因学习,依照学生自我管理的理论提升学生自身价值;在情感态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教师深入了解品德的内在特征,并且组织学生依据现有的知识经验对社会行为与个体品质进行分析与说明。除此之外,上述的所有内容皆需要依托教育心理学中案例的支持,制定相应的思考问题与探究问题,促使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学习,真正的将理论知识的社会实践相融合,便于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本质内涵,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2.3创新教学内容。因现今各所高校的教育心理学教材重要研究的是人本主义与构建主义,从学生自身出发,注重学生心理知识的构建,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使学生发展为学材。针对学习心理、心理特点与发展以及品德心理而言,需要体现这三向内容的实效性。以学生为中心需要以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前提,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依据皮亚杰的心理学说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深入研究[5]。

与此同时,教师要面向所有学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教师应给予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高度重视,善于使用先进技术开展教育活动。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教师需要基于多元智能化教学思想与其实际的价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与发展的最佳学习方式。由此,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自身与学习的关系,进而在多个学习领域中加强自身的社会认知,提高学生自身学习水平。2.4改革教学手段与评价思想。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手段与评价思想需要进行改革,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主体参与式的发展与教师与学生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直接学习,或者为学生创设问题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质疑,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心理学课堂中。同时,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意见,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有效的开展教育心理学教学活动。

此外,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先进教育技术,比如多媒体技术、实时投影技术、电脑教学一体机技术等,将教学内容与相关案例制成课件,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赋予课堂生动性与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会与掌握,进而掌握相应的学习技能。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应加强精细讲述力度,涉及到与教学主题与思想内涵的内容重点强调,促使教育心理学的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2.5小组学习与研究。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需要结合现有的知识与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实践热情,促使学生主动的走进教育心理学知识的世界,感受到知识世界奥秘。比如在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依据社会行为形成特点,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并思考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教育心理学学习体系,扩展学生知识观,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学生个体需要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探索心理学的世界,再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支持与鼓励,使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与评价,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列入在考试成绩中,调动学生平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深度与广度的思维转变能力,促使學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性的进行改正与完善,丰富学生教育心理学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第4篇

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阻碍了教育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常见的问题包括不具备高水平的学科地位,难以建立完善的体系和内容以及没有获得必要的重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办法,多管齐下切实解决问题。本文从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出发,系统的阐述了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对策

近些年来,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开放水平日益深化,这些都使我国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伴随着我国心理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教育学的发展,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时至今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一、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取得的成绩

(一)研究体系日臻完善、研究课题不断深化

现阶段,在总结概括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研究前沿的基础上,我国相关研究学者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编写了大批量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熟。不仅如此,我国教育心理学领域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形成了一些理论观点,积极调动了研究者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兴趣。

(二)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者在充分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同我国教育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了一系列即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研究领域。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为我们展现了全新的知识观与教学观,探讨了若干学科中潜在的规律性问题,实现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三)积极引进西方成果,缩小中西方差距

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积极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对国外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向给予了密切关注,与此同时,还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不断的消化吸收先进成果,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随着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不断消化吸收,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原来存在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例如概念不清、理论混乱等,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能够同国外保持一致,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现状

(一)重视力度不够,职业教育心理学地位不高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职业教育也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相关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育以及开展程度的重视力度还不是特别的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至今日,我国还没有确立一个全新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机构。二是缺乏必要的发表期刊。现阶段,职业教育心理学还不具备专门的期刊发表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调动研究者的研究积极性。三是缺乏相关教材。职业心理学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是其教材却没有跟上职业心理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教材难以支撑职业心理学的研究工作,难以为教学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发展不成熟,内容体系不完善

虽然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如果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学科内容和体系还不是特别的完善,发展程度也日趋成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填充和完善。纵观市场上的职业心理学教育书籍,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大概只有十几本,不仅如此,这些书籍大多都是没有核心主题的书籍,对于重点研究对象的介绍也是模棱两可,不仅如此,不论是哪本书籍,都有其自身的侧重点以及方向性,并自成一体,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

(三)研究方法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就是所有的教学工具。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难以得到提高,学习积极性也难以得到提升,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采用文献法这种研究方法进行讲解,缺乏必要的实证分析,难以说服学生,缺乏必要地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价值。除此之外,教师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往往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授课,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消耗殆尽。

(四)研究成果质量不高,难以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地位之所以低于其他学科,主要原因在于其研究成果的质量不高,难以在一些权威性的期刊上发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类学科缺乏必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创新意识,很多学术成果大同小异。其次,功利性的动机导致部分学者在和学术报告的过程中忽视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研究者在撰写学术文章的时候往往大量的抄袭已有文章,将他人文章稍作改动后就再次发表,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局面难以实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三是教师难以实现深入地、全面地把握整体的知识架构,虽然部分教师的实践经验较强,但是其不具备理论研究能力,还有部分教师虽然理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其却缺乏实战经验。在上述多个原因的作用下,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都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

三、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路径

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上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多管齐下,解决问题,扫清障碍,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统一规范的理论模式

建设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应当做到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现在,还要将现在同将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做到着眼于将来,统领全局,兼顾局部,实现综合化、完整化、系统化。职业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它是纷繁复杂地,不仅如此,心理学的发展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流派纷呈的,职业教育和心理学的发展共同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范式的多元性,也就是说其中既包含有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包含有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直接决定了职业心理学的社会性,它必须要向社会开放,做到整合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实现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积极鼓励学科专家实现共同协作,多角度的全面地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在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过程中,应做到多元交叉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特定核心基础的、大范围地统一理论模式,从而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手段的进一步完善,并使其成为一门具有坚实基础、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学科。

(二)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

在建设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发展眼光,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最前端,并将学科建设以及为社会实践服务之间潜在的关系处理好,打造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依照教育主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划分为三个类别,一是社会;二是家庭;三是职业学校。以纵向层次来划分职业教育心理学,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部分,即初等教育心理学、中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以横向服务范围为依据,可以将职业教育心理学划分为岗前职业教育心理学、转岗职业教育心理学和在岗职业教育心理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怎样划分,职业教育心理学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应当做到以服务教育发展、培养特色人才为核心,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针对性,着重提高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实效性。还要注意的是,应当从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依照理论、应用与专项几个层次逐步进行拓展,实现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

(三)综合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

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水平,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课程建设;二是拓展研究课题;三是打造人才队伍,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的。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做到遵循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全面地把握职业教育心理学特殊规律,推进课程建设的顺利实现;将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同院系的办学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教学水平。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关键是课题研究。各院校应当以进一步提高实践课程的应用性以及实践性为主要目标,开阔实践课程的研究视野,帮助学生树立研究思维,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实现职业教育中学生素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职业教育同心理科学之间潜在地关系,全面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心理发展规律。

(四)打造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促进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最有效的职称。因此,各院校应当着重注意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为师生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氛围,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进专业人才,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地位以及该学科的教学水平,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是需要所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学者们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笔者认为,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断提高一线教师归纳教学经验的能力,帮助其积累学术理论知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帮助教师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形成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正确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三是为相关的研究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学术的平台,为研究人员提供学术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职业研究队伍。

(五)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发展理念

要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心理学向和谐的方向发展,树立“建设为本、创新为纲”的发展理念。相关研究者应当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应当以全面服务职业教育为宗旨,落实“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方针,坚持理论同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创新,主动探索符合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符合的心理学发展规律,谋求实践研究和应用为主,深化相关的理论研究。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做到创新科学发展对策,不断地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整体地位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完善学科教学体系,获得更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当然,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国涛.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崔景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68-71.

[3]李葳.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现状研究与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2012.

[4]李丽萍.荆州市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5]刘昀.荆州市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3.

[6]姚萌萌,姜飞月.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13,20:65-66.

[7]陈晶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2:168-170.

第5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具有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完善管理能力,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实施管理。但是据调查发现,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认识不到位、相关教材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够、师资力量欠缺等等。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一定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其应用,加强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

现如今,教育教学新观念不断深入推进,现代化教育是集学科教学和管理于一体的教学内容。在新的时展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摒弃固有的老旧思想,转变管理观念,健全思政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将心理学内容贯穿于其中,并强调管理的积极作用,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促进学校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成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与人的思想内涵有关的教育内容,心理学使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外化为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在学生的行动、技术等各个方面。有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利用的过程中却无法使其有效的发挥。因此,各大高校一定要加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切实应用到管理中来,构建符合新时代的管理形式,逐步转变教育者的思想理念,坚持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完善学校管理水平,加强学校管理力度。

(三)完善师资建设,加强研究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一定要以科学合理的研究为基础,以完善的师资力量作保证。因此,学校一定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数量,对教师进行严格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水平,设立专门的研究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找到其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紧密联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以正确的思想完善学校管理,增强学校管理能力。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起到育人功效,推进管理力度的提升。因此,各大高校要准确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自身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找到以往工作存在的不足,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效运用到管理工作之中,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郭海娜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

第7篇

但是不管如何优秀的教学模式都无法使得受教育者完全满足,也即无法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从内心去接受教育心理学的各项理论并在后面的工作与生活中运用这些理论。因为这类灌输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教育心理学理论。而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采用自主性学习方法则能够改变这样的学习面貌,使得学生真正从学习收益。

一、学生自主性学习内涵及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

有研究者给出了这样学生自主性概念,即“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的偏好综合运用自身心智去自动处理与自身相关的各类事务的品性”。该概念指出自主性是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与特性去处理外界相关信息,包括主动去学习并获得相关知识的一种品格。自主性学习有如下特性:

一是正确自我认识:认识自我不仅仅是要确定出自己的优缺点,更为重要的是认识自我的偏好与特点。很多人否定自己的偏好,这其实是在否认自我,对于自主性学习需要首先肯定自我,确定出我自己的偏好,再根据偏好结合自己的心智,独立思考、理性判定,最后做出自己的判断甚至批判。教育心理学讲述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心理的各项基本知识与理论。这些知识与理论除了纯粹的理论之外有大部分是从各项实验与测试中获得的,这也就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这些理论与实验的获得过程。正确认识自我就要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学习的内容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相关知识点,结合自身认识去感受教育心理学的内涵。正确自我认识就要突破各类教育模式定式,努力实现学习者的自由表达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内涵。

二是相对自我独立性:独立性与自主性意味着与外界存在差异,自我独立性是指能够使用自身的心智要素独立的做出决断,摆脱他人的干预和干涉,趋利避害,保全自我。但是相对的自我独立性是指在通过他人与自己的联系体现出自身的独立性,因为人本身是在外部世界的联系。中体现独立自主的,没有外部也就无从谈及内部,独立性是在与外界联系的过程中的保持自己的思想与品格。自我独立性就要学生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对讲述的理论持怀疑的态度去思考,去分析得到自己的结论。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需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兴趣和价值,才能使得学生真正去独立思考与交流获得自己的知识。

三是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是在对自身认识清晰的基础上肯定自己的行为。自我认同不是盲目的自我崇拜或自大,而是通过认真的学习与分析预测可能存在的结果,这样的过程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让其能够认识到自身价值。对于教育心理学课程来说,自我认同感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前期理论的学习后使其能够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让这些理论方法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认同与肯定,能够成功预测部分结果或者能够根据现象获得相关理论,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判断更加充满信心。此外,自我认同还体现“在适应性方面,自我认同是自我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反映;在主观方面,自我认同使人具有一种自主的内在一致性;在存在方面,自我认同给自我提供方面和意义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额生活经历和个性,对于同一件事物的认识和认知都存在差异性,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去获得与之相应的结果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愿望,也是让学生肯定自己的最好方法,只有让学生感到行进在正确的方向上,才能让他们更为大胆的往前走。自我认同给了学生更为强大的前进动力。

二、学生自主性学习在教育心理学课程的优势

首先自主性学习是一种人的权利的体现。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获得知识与能力,只有自主的人才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去追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才能自主的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人拥有了自主的权利后不仅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自身心智去创造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对于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授过程中需要赋予学生更多的权限,使他们能够自主的去安排课程,无论是课堂论述或课后的讨论都要充分给予学生的自主性,保证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样的赋权过程也能够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引导为主,避免了满堂灌输。

其次,自主性学习能够给学生赢得足够的幸福感。幸福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充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对于自主性学习能够给学生的精神带来极大的满足感。有学者通过回归分析指出自主性与幸福存在正相关,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如果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就会感受不到幸福,甚至是压抑的话其学习动力就会被浇灭。对于教育心理学本来就是教授人如何快乐的生活与学习的一门心理课程,如果缺失了自主性,戴上压迫与填鸭式的脚镣,这样的学习幸福感就会完全消失,这样的学习也会激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在课程的教学中适得其反。

第三,自主性使人获得尊严。尊严是外界对于本体行为给予肯定后本体获得一种幸福感。具有自主性的人对于尊严的获得更多的是通过自己对外界的思考、批判获得自己的结论,这些结论且为他人所认可。因此,自主性能够使得这些人能够剥离外界纷繁矛盾,使得自己保持清醒,这些都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先决条件。教育心理学是让人获得自豪感的一门学科,通过教育心理的把握,使得教与学的过程充满欢笑和尊重,自主性的开展使得每个人在学习中都有主人翁的感受,这样每个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彼此的尊重。

三、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培养

学生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根据学生的特性将有不同的方面内容需要在教育心理学课程进程中加以实践。学生自主性培养主要包含情感自主性培育、行为自主性培养以及道德自主性培养。

首先,情感是能够影响人的一种态度,情感对于教育来说具有主体性力量,因为情感是基础性的心理现象,是真正属于个性的东西,情感的独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自主性认同是对情感的认同,而在教育进程中情感因素是其主导型作用。人在发展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幸福,而学生的自主性是其幸福与否的重要指标。情感的自主性需要从以下方面激励发展:第一,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满足这些情感需要就能够使之获得自我认可,其自尊心也得到满足。教师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上需要通过真诚沟通使得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使得学生从内心认同该课程,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性。第二,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激励。教学过程是学生了解新知识掌握新理论的重要途径,也是自主性学习的前提。没有适合的学习氛围就无法进入学习状态。对于教学过程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的环节,如学生可以针对试题的样式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对于一些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通过学生的参与教学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获得提升,也就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的情感更为愉悦。第三,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情绪。教学的模式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渗透进学习过程中。这就要教学过程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使得整个教学进程的能够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得被动受教变为主动发掘,这样就能使得整个教学进程充满激情。

其次,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行为的自主性根本是形成教学内容与学习动机的契合,使得所教授的知识与学生的学习动机相一致。为了促进学习动机形成,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将学生的合理需求融入教学进程。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需求要认真分析与思考,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的需求需要区别对待,不断观察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各类现象与问题,与学生多交流与沟通,真切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需求。但是满足心理需求不是满足学生的所有需要,而是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教学需求,通过鼓励学生自主理解课程中的知识点与实验方式方法,甚至直接就让学生参与某些实验测试,让学生直接融入教学进程,使得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和深刻,也能够使得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信心。第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所谓针对性不仅是针对学生做出分类区别对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知识点和问题也要有差异性的教学。学生的差异性表现在多方面,如基本功、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分类指导,小范围指导等方式方法去引导学生,最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并获得相关结论,可能这个结论不是完全符合现实中的,但是也要帮助其分析其原因,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提升。教学设计也要有针对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让学生从外围知识或实验逐步过度到核心的知识点,不同的授课策略对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有着直接影响,也对其学习兴趣有直接关系。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得学生易懂、好学、爱学,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心理学课程在教学设计上需要把握好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最后,要着力加强道德自主性培养。道德教育是自主性教育的重要根基。没有道德教育就失去了自主性教育的土壤和气氛,只有良好的道德自主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要加强道德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第一,集体中的公平公正。人是无法离开社会的,集体是人生活的环境。如果要自主的学习或干事就要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氛围下开展。因此,民主的氛围对于独立自主的学习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道德自主性的形成有着直接的意义。第二,加强“慎独”,培养自主性。慎独,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下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一种高度的自律行为。对于道德自主性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时刻反省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保持清明的状态。教育心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一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各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边思考边提问题,自主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也只有做到自主性学习,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8篇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将上述两学科成果进行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分支学科,又属于应用心理学的学科领域。随着心理学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进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各相关成果结合得更加紧密,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和心理规律的探讨更加深入,产生了一批良好成果,从而使该学科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支撑成为可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要通过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也要通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觉悟,将社会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等社会意识传递给教育对象,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和相应的行为习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对管理工作的进程具有重要影响,如学生管理工作应以什么样的工作方式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怎样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应具备哪些心理功能和心理学原则;怎样帮助学生战胜挫折怎样消除和预防逆反心理;怎样进行有效的激励等等。因此,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成果,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1、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审视高校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德育工作。心理学理论表明:受教育者每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其诸要素(知、情、意、行)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是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哲学史、心理学史和教育学史告诉我们:德育过程的基本问题就是政治道德知识如何转换为相应的行为习惯问题。我们辨别大学生是否具有某种道德品质,不是以它是否掌握道德知识为标准的,应以它的行为为标准。另外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自身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对受教育者是否愿意取得某种道德品质有重要的定向作用。因此,认知是基础,情感、意志是动力,行为则是道德素质的外部表现,四者相辅相成。只有促使上述三个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并体现在行为上,高校德育工作目标才能彻底实现。

2、加强积极心理学成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被借鉴,首先表现为的一种思想、理念、一种技术和行动。为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我们应树立积极心理学新观念,构建符合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首先要培养和建立一支具有现代育人新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教育者应转变理念,努力使学生不断发现自身长处和优点,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其次,广泛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学教育,以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为目标,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与抗挫能力,健全心理素质。再次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运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鉴别、自我启发、自我提高。最后是以素质拓展为核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大学生的活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从个性心理角度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个性心理倾向是决定人的态度的选择性的诱因系统,是个性的主要特征,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等。需要是人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动力源。正确了解大学生在不同学业阶段的不同需要及特点,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起点。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主观原因,引导学生产生良好的动机,激发着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按照动机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人们产生高尚、正确的动机,抑制消极、不良的动机。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人们积极的探索,对不良动机及由此导致的结果给予必要的批评甚至惩罚。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培养和激发人们良好的兴趣,是陶冶高尚情操、调动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把社会的要求变为人们内在的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兴趣,同时要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渗透和影响,防止产生低俗的兴趣。

第9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中英语教学;认知差异;因材施教

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摸索,英语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把教育心理学知识运用到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使英语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高中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就学习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可概括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学派。概述如下:

1.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程序化教学,他们的基本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映的联结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和改变。教学是对行为制约的过程,教师通过控制奖惩和刺激,使学生沿着预期的方向发生行为变化。

2.认知主义学派

认知学派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所以认知学派关注和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3.人本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学派认为认识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学习是个性、潜能和价值自我表现和实现的过程。教学是一个行为制约过程,其实质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情境。这个情境对学生有操作制约作用和控制引导作用,即教学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1.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拥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厌学怕学,主要源于他们没有端正学习动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自身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记忆、分析及运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词汇短语、句型结构、语法特征等知识。

2.学生的认知差异与因材施教

学生的认知差异是研究学生学习英语规律的重要依据。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智力发展、认知方式和运用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如果不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英语教学就难以使全体学生获得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了解了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英语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为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证。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符合英语学科的认识规律,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探索教法,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符合英语学科的认知规律。教学的意义首先应该是教学习,即让学生知道怎么学习,进而善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知识本身,又是训练思维的材料。教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探索规律,学习和掌握简捷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学习策略。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自觉主动和科学有效地学习。

4.确立积极的教师期待

根据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的不同期待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学生的自信心上,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会感到自己能力低或品行不好,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卑感,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和成绩下降。教师期待的影响还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受到教师高期待的学生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更有活力,求知欲更强。相反,受到教师低期待的学生,则不能够充分发挥所具备的潜力。在英语教学中,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让他们都能感到教师的关注和期望,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使学生感到教师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这个集体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使每个学生都有归属感。

5.注意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心理协调,提高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这是由英语教学实际化的这一基本原则所决定的。虽然教学效果的好坏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育心理学角度上讲,师生之间的心理协调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不仅是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问题。而情感是教学中的心理条件之一,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而且伴随着感情的交流。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必须既要重视对学生认知过程规律的研究,包括元认知、学习策略、学习方式,又要重视学习者的动机、情感、品德等方面的研究。在高考英语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为了满足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要求,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我们必须重视教育心理学与英语教学时间的结合,将教育心理学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数学;教育心理;重要性;融入策略

1、数学课堂中融入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分析

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和形成基础科学素养的功能,因此,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方法、理念等相关方面一直备受世人关注。但从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实践来看,教学方式仍然围绕应试来看,这种模式很容易就导致教师过分的强调解题的技能提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提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主体。即使教师的知识再丰富,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心理就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那么这种课堂效率也不会高。为此,我们需要一种有效的理念和指导方法,可以通过干预学生的心理状态而使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在被教师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以后,可以很好的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更好的形成学习的兴趣,这对高效课堂的构建有重要价值。本文拟通过分析,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数学课堂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好数学。

2、数学课堂中中融入教育心理学的策略分析

2.1 充分理解教育心理学的本质,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不由自主的就会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中心,认为课堂上自己说了就要算数,学生只能听课。而且传统意义上评价学生,也都会把上课不说话,认真听讲列入其中。实际上,学生上课不说话,也不对课堂发表意见,有一部分可能是在听课,但还有一部分可能是厌倦,甚至是反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思想的个体,只有了解了学生们的思想动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才能将教学工作朝向学生们喜欢的方向去做。教育心理学的本质也在于此,就是要让教学工作能顺应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尤其是对于数学课程来说,这是一门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并且需要学生具备相当空间想象能力的学科。而很多学生天生其逻辑运算能力、空间想象力就有差异,为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学习情况、性格特点、数学基础、学习习惯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然后将学生们分层分类的开展差异化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取得属于自己的进步。

2.2 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转变课堂教学理念

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理念都是强调刚性管理,即学生可以怎么样,不可以怎么样,符合教师要求的就给予表扬,不符合的就要批评。这样的教学理念,如何能够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而没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怎么会愿意听老师的讲课呢?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失去了基本的信任,那么这门课的教学效率一定不会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强化尤其是正强化对于消除紧张与焦虑,使人体验到自我满足,引起心理愉悦进而调节自己的行为有显著作用。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如能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更多的赞赏与信任,变“批评训斥”为“赏识提醒”,那我们的转化工作也许会事半功倍。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就是要紧密的把握学生每一次小小的闪光点,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觉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再将这种喜悦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比如在做应用题的时候,可能一些学生不能快速又完整的把运算过程,并且采用的公式定理以及结果都写的准确。这时,如果他能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比如公式写对了,或者辅助做的图画对了,教师都需要即使的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

2.3 科学融入教育心理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传统的数学课堂,往往是教师按照大纲的步骤一节节的讲给学生听,有时候教师也会安排一些提问或者相关的课堂活动,但是从总体调查来看,这种课堂活动,尤其是合理的发问环节仍然不足,导致学生上课一直是在听。而教育心理学指出:思维从问题开始,又深入于问题之中,它始终和一定的问题、任务联系着。人有了问题和任务,就要求去思维、去解决。可见,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是与一定的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相联系的。问题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问题是思维的原动力。为此,我们应该充分的转变课堂教学思路,在适当的时候用问题去引入课堂,给学生营造思考的环境。比如,合理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们分小组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习小组都针对一个学习中的问题去分析和讨论。尤其是对于数学知识来说,众多的定理、定义、公式,以及解题方法等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合作探究的内容,而且只有在这种探究之中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知道自己学习的长处和不足。当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最重要的还在于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意识的驱动下去主动学习。教师在最终组织小组之间的评比,这样又调动了每位成员的

3、结语

总之,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实践中,由于强调应试,很容易就导致教师个人主导课堂,而学生们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被看做是容纳知识的“容器”,而且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都不太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就是要让学生多学知识、快学知识、实际上,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快慢,或者说高效课堂的构建,还是要依赖于学生自身愿意去学,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因此,教育心理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必然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强化,只有每位教师都能认真的领会教育心理学的本质,才能彻底扭转现阶段数学教学的种种问题,才能使素质教育更为深入的推进,使新课改的理念真正得到践行,也才能为新时期基础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郭程.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第11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生教育;教学管理

一、引言

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还应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为其提供有效指导,引导学生正常学习与生活。因此,教育工作者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这对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意义、作用,细致研究如何深入开展教育心理学工作。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其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教育工作逐渐发生一些了变化。如现代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更快,且思维相对超前,有勇气对旧观念说不,且对自身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等。此外,其还有一些问题,像攀比和过度追星等。伴随着“90后”的成长,教育工作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就必须大力推动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几方面。

1.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时间较长,采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能够对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帮助不同阶段的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帮助其健康成长。在教育领域应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开展教学工作,已经得到大部分院校的支持,且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高校的重视,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我国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前我国的教育行业中,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很好解决,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加上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教育工作对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我国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应用于教育工作中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教育心理W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其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不同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教师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解决学生遭遇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促进人才的成长。

2.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能够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另外,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教师还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加愿意同教师进行沟通,这样才能使教师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自身教学质量。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主体,所以只有让学生真真正正参与到教学工作当中,才能促使教学工作取得最好效果。教育心理学就像是黏合剂,它能让学生更理解教师,从而更专注地学习,对教师的认同感才能更强。学生认可教师,自然参与度就会相应提高,也就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不但有心理学方面的性质,也包含教育学性质。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更加成熟,有自己的认知和“三观”。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在教学工作当中一昧地采用过时的教学方法教学,会在心理上极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不利影响。这时候,教师应该结合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科学地将教学内容和心理教育相互结合,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落实教学工作,使整个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三、我国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在飞速发展,这些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加入,没有这部分优秀人才对世界的不断探索,我们不可能取得现在的发展成果。而这些优秀人才,都是由我们的教师培育成才,所以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

现代信息化发展迅猛,学生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将更加多样,不仅有国内的,国外信息他们也能轻易得到,因此他们也会在课堂上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所以当代教师要想更好地教好学生,就要事必躬亲,自己先充分了解教育心理学这门学问,并且熟练运用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有学生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就要想方设法用正确的方式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这对教育行业主体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教育工作者在传递文化和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是一个特别关键的因素,现在我们生活的节奏很快,我们的学生也会变得十分前卫,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思想同样也会得到更快发展。随着网络的发展,他们所接触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大,也变得越来越容易,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他们的价值观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社会化行为。影响他们社会化的原因不仅有万千世界,还有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由于这些社会、家庭因素的存在,会让我们教育学生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毫无疑问,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四、如何实现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1.精确掌握教师期望效应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充满期望,同样,学生对教师也会有同样甚至更大的期望。学生如果长时间从教师的神情动作当中发现教师对自己的不信任,这类学生就会陷入恐慌,从而在别的方面顶撞教师,甚至会彻底影响一些性格原本就内向的学生,使他们的未来生活留下阴影,这样一来,更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在学习上关注学生,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细心观察,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期望值,给以前深陷学习困境的学生一些关心,使他们提高自信,让他们慢慢成为更好的人。然后是确立积极的教师期望。罗森塔尔效应对教师期望进行了阐述,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期望植入学生学习目标中,学生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向着教师的期望前进。因此,教师在进行期望设定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保证既能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又不会对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产生影响。在设定教学期望目标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定对应的目标。如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设定略高的期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奋斗欲望;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需要设定低一些的期望,且对这些学生多加关注,这样既能够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够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新时代广大教育工作人员的核心任务,但是由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条件,师资力量又不同,基于这些因素,大部分教育主体都不能系统化地落实这项工作指标。我们应该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心智水平和性格特点,之后再对教师的期望值进行设定,随后再有针对性地开展各方面教育工作。

在这些教育工作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小学生的行为变化,因为此类群体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还没有发育健全,他们的个性还没有完全成熟,并且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很差。所以,针对这部分群体,班主任要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多元化的心理学理论,要熟练、正确地把它运用到教学工作当中,让那些陷入困境的学生建立自信。

2.科学灵活地与学生进行沟通

我们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方式进行比较发现,以前教师往往只充当一个教者,而学生只充当接受学习的配角,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无法更好地沟通,互相都不够了解,造成两者关系很疏远。教师不了解学生,不知道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片迷雾区,无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学生更不会理解教师对他们的殷切的希望,所以逆反心理会更加强烈,从而会做出很多冲动行为。尤其是那些没有成功考上大学的职高学生,他们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负面想法也会更多,其心理问题会更严重。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当中,一定要重视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多多了解学生的心理,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就会与教师更亲近,从而提高学习水平和效率。

暗示是教师与学生沟通时,特别有效的沟通方式,暗示就是指教师用特定的人或者环境作为模糊的线索,慢慢地向学生传替某种指导类信息,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与之产生“化学反应”。很多实验表明,这类方法适用于不同性质的学生,无论是对学习成绩优异的还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都有不错的效果。

作为现代教师或者辅导员,我们要运用语言、表情或者肢体语言来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积极诱导,让他们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并且消除自己对教师的抵触情绪,敢于面对自己、接受自己、改变自己,以后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能越战越勇。

3.广泛深刻地使用各类鼓励性语言

每个人都喜欢听鼓励性的言语,学生也不例外,所以积极鼓励的语言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很积极的影响,也会对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在教育工作当中,对如何评价学生有正确深刻的认识,要多给学生积极向上的鼓励性评价,并且也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一起完善这个缺陷,这对以后开展教育工作有很大帮助。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高考失利并不一定是他们的智力因素不够,所以教师一定要多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这才是更好的教学目标。

没有天生的坏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很多情况下,教师喜欢指责学生,而不会从自身找原因、想办法,这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方面的一大弊端。教师有时候也会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但是其初衷也是为了学生。但是有时候这部分学生会对老师的教学方式产生厌恶心理,以后学习中就会丧失积极性。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班主任要科学正确地多鼓励学生,给予他们自信,因为学生如果得到老师的夸奖,就会心情愉快,从而激发自己努力学习的欲望。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指出,师生关系指的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的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通过这一平等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实现情感交流,从而促使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能力以及心理变化,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找到更好的倾诉对象,这对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等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良好生关系的建立,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工作来实现:一方面是教师更新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学方法是将教育工作的主导权放在教师手中,这使得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参与权受到较大限制,但教育活动的本身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成长,因此,其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改善自身的传统教育观念,将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单纯的讲解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需要主动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喜好、学习特点和不足,从而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使学生更加尊重和理解教师,并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重视教师的教学活动。

师生关系融洽,对学生学习自信心有显著的提升效果。在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师生关系日益密切,如此,学生也乐意向教师倾诉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甚至向教师提出一针见血的建议,而这在常规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5.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关注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采用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充满关爱,这是情感教育的基础。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他们才能更好地消除自身的抵触情绪,从而更加积极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关心他人,将自身情感进行完美表达。如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表达对父母的关爱和感恩。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多开展课外活动,比如去养老院等慈善机构慰问,让学生感受到帮助老人带来的快乐。

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让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信任,这样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才会接受教师。反之,如果学生发现教师不是完全理解他们,他们就会对教师的教学建议产生疑问甚至抵触情绪。所以,教师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去关心每一个学生,对待每个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让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慢慢卸下思想包袱。如可以让他们组成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独立思考,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好基础。归根结底,心理学的灵活应用对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就要全方位地掌握教育心理学理论,并且能够熟练加以应用,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6.加强学生道德品质培养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直以来,我国都将德育作为教育之本,德、智、体、美劳,德字为先,这充分体现了德育在我国教育中的关键地位。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大部分学生会进入社会就业。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加强道德品质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好地面对社会、面对工作岗位,符合工作岗位对人才品质的需求。而在某些毕业学生中通常会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与学生自身的意志力薄弱有关,还从一定角度上反映出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漏洞。脱离学生生活、学习时的空洞说教并不利于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而企业或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也会大打折扣,导致学生出现就业困难,甚至遭遇失业。综上所述,要想真真正正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的道德,什么是不正确的,就要在课堂上及时开展道德评价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此同时,要树立榜样,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

五、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现代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中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变化,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此外,教师还需要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学习,使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教育教W工作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

参考文献:

[1]李宗洪.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2).

[2]柴连琴.新课改下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3(22).

[3]彭松林.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读书文摘,2014(18).

[4]王 娜.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4).

[5]杨贵凤.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2).

[6]周 军.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今日南国(理论与创新版),2009(1).

[7]叶浩生.教育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J].教育研究,2008(6).

第12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问题;对策

1.引言

自教育部2001年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双语教学”的意见以来,双语课改已经走过了15个春秋。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在取得了重要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双语教学动机有待商榷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双语教育的重要意义,所以双语学校应运而生。与传统学校相比,双语学校最突出的标志就是高昂的学费,在一分价钱一分货观念引导下,双语俨然已经成为优质教学资源的代名词。由此及彼,大学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延伸,自然也免除不了与之“同流合污”的命运。教育部提出双语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外语应用水平,为新时代中国的崛起做出贡献[1]。但不少高校在开展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的动机却各有不同,有的为了创收,有的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有的高校只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这些动机都与双语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有待商榷。(2)双语教师力不从心,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在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中的角色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地域差异和教育水平的不同,我国高校的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部在双语教学中明确规定,外语授课课时占总课时比例最低控制线为50%。在一项研究[2]中,受调查学校此项指标平均值仅为39%-44%。在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互动和教学外语四个满意度的测试中,教学外语满意度只有67%,处于倒数第一位次。这说明双语教师队伍的英语水平亟待加强和提高。(3)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统一授课困难重重因材施教自古以来都是教育者所共同遵循的原则,但在双语教学刚刚起步的阶段,在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今天,为每位学生定制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就造成了外语程度好、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外语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上课出现困难。如何恰当的安排教学任务,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专业外语能力,让外语困难同学迎头赶上。这是教育心理学双语教育中所要思考的问题。(4)双语教学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授课方式单一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教材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适合的双语教材是开展教学的切入点。《教育心理学》中外教材在亚马逊线上交易平台的检索引擎中,搜索结果多达20余种。但是,一些双语教材翻译水平有限,适用性不强,甚至有些原版教材费用较为昂贵,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教育心理学双语教材的质量水平。同时,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的单一也是制约双语课程效果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传统的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中,有些老师仅仅是改变了授课的语言,将课本上的内容以外语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并没有与学生形成应有的互动,帮助学生了解双语教学的真正意义。传统的双语作业也仅仅采用对错的固定评价形式,而不考虑学生对于课程相关文化的理解和专业语法词汇的使用,良好的反馈机制没有形成,使师生与双语渐行渐远。

3.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的问题对策

(1)端正双语教学动机,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要坚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此作为双语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高校要尽量克服本位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加强内容而不是形式上的双语教学改革。同时,教育部门应加强监督和考评,使双语真正落到实处。(2)着力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提升教育心理学的双语教学无论是在英语口语的用词与表达方面,还是在对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高校集中有限的资源,有针对性培养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人员的外语水平,特别是到国外高校进行学习深造。而且,双语教师应当与外语课老师增多交流紧密合作,将专业词汇和语言融入到双语教学当中。(3)加强学生外语能力塑造,提高其双语课程理解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课程之间存在诸多问题,未能很好地衔接,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课与双语专业课之间不相适应造成的。换句话说,传统应试教育应用于双语实践当中力不从心,未能良好的塑造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英语基础课应该转变授课形式以及考核方式,有条件的可以与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联动,共同完成对学生学业状况的考核。同时,要加强对双语课程的宣传,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双语学习带来的优势和竞争力,从被迫学习到主动学习,提高双语课程理解力,努力学好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4)选择优质且适宜的双语教材,转变教学方式有研究者提出,选择一本该领域权威的原版教材往往是最方便省事的,因为这样的教材既涵盖了授课时所要讲授的关键知识点,又原汁原味不破坏它所处于的社会文化背景[3]。但是,原版教材不一定符合中国国情,不一定被广大师生认可和接受。因此选择与外国学者合作编写适合中国学生的优秀双语教材是很重要的。教育心理学双语教材既要做到体系完整和内容丰富,又要突出实践价值和丰富表达形式。同时,面对英语水平的高低不一,不能采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学方式,应尽可能在教育资源配置足够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转变教学方式,采用交互型、双向式沉浸、探索式等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在教育心理学双语学习中都普遍受益。

作者:张锋 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谈多娇.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2010(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