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2 16:05: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音乐教学优秀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针对专职音乐教师资源短缺的情况,近几年东阳市教育局每年都面向社会、大专院校招聘音乐教师,不断充实到各中小学校。近八年(2006年―2013年)来,先后共招聘了98名专职音乐教师。这批经过公开招考的音乐教师,有一定的弹、唱、跳等音乐基本技能,但如何尽快提高初涉教坛的年轻教师的执教能力,则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优秀音乐课例的感召
2011年12月,我市有18名音乐教师观摩了在重庆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活动。音乐教师们都很兴奋,被授课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折服!他们热烈地讨论着:同样的内容如果我来上会怎么样?这样的教学设计我怎么就想不到?……
于是,我萌生了一个念头:让我们东阳的音乐教师也模仿着来上上这样的音乐课,那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三)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引
有学者在研究中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分为五个阶段①: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和专家阶段。研究表明:要成为专家型教师,至少要累积十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室里讲述10000小时的课,并至少当过15000小时的学生之后才有可能。②刚参加工作不满三年的新教师,正处于新手与高级新手阶段,他们从大学的环境转入中小学,对学校环境、课堂教学都需要一个重新的认识和熟悉过程。尽管拥有一定的本体性知识(指音乐教师所具备的学科知识,如音乐知识)、文化知识与条件性知识(指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但不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自如运用,因为他们缺少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③。
给新教师提供大量的优秀课例录像与教学设计,通过认真观看并模仿,从中感悟名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驾驭课堂的艺术,不断积累实践经验,能有效弥补新教师实践性知识不足的缺陷。这种广泛而高层次的观摩与阅读有助于开拓教师的视野,让新教师们能够站立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开启自己的音乐教学之路。
二、活动开展
(一)前期准备
1.给教师提供可供反复观摩的优秀课例。我和每个教研基地的教研组长都订购了全套的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录像光碟,有需要的教师可以向我们借用;也鼓励新教师自己订购录像课光碟,以方便使用。
2.明确学习任务。2012年上半年,教研室发了一个活动的预备通知,要求近三年参加工作的小学音乐教师,每人观摩全国、省市优质录像课15节次以上,并在观摩学习的基础上,每位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模仿着上一节课。模仿课可以是完全模仿(相同内容、相同教学流程、相同教学方法),也鼓励教师在模仿的基础上有创新、有改进。
(二)教研基地教学展示
为了使每位年轻教师都有学习交流的机会,也为了减轻市级教研活动的工作量,模仿课先以五个教研基地为单位进行活动。每位新教师在自己所属的基地活动中上一节课,在开展听评课活动之后,每个基地推选一节优秀课参加市级展示。
(三)市级模仿课展示
2012年9月26日,东阳市小学音乐“感悟优秀课例 促进专业成长”暨新教师课堂教学“模仿秀”活动在实验小学举行,全市约一百五十名专、兼职音乐老师参加了活动。
来自实验小学的张曼丽等六位新教师为大家展示了《白鸽》、《三只小猪》等全国优秀课例的模仿教学。来自全市五个教研基地及实验小学的六位教师,虽是近三年才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但在教学中却已展示出惊人的模仿能力及较强的基本功,让人叹赏。课后,六位骨干教师为新教师作了教学点评。她们肯定了新教师的闪光点,也提出了今后有待提高之处。作为教研员,我也鼓励新教师继续努力,由模仿到创新,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活动成效与分析
(一)促进了新教师的主动学习
人都有惰性,无人监督时要主动学习相对困难,有任务驱动的学习就有了较强的目的性。模仿课教学首先促进了新教师的主动学习。如这次参加模仿课比赛的陈湘湘老师,她为了挑选适合自己教学的课例共看了二十多节录像课,并反复进行比较,最终确定了《三只小猪》这个课例。那么,在观看二十多节录像课的时候,她就至少进行了二十多次思考,在头脑中构思了二十多堂课,这样的容量和密度是一般的教研活动无法达到的。这些课例代表着全国各地音乐教育教学的较高水平,在一线教师学习这些高水准的音乐课的同时,也意味着自己的教学平台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二)提升了新教师的执教能力
一个优秀的课例换了不同的老师来上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教学设计可以轻易复制,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再加上每位教师的教学素质不尽相同,所以模仿课并不容易上。应该说模仿课的教学给了新教师非常好的磨炼机会:一个参照课例在眼前,很容易让老师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而且有些不足是因为老师自身的能力缺陷造成的,要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如即兴伴奏、除钢琴外的第二种或第三种乐器的掌握等,这就势必让老师逼着自己进行再学习。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必须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实际,这样就会让老师积累不少教学智慧,从而促进其执教能力的不断提升。如外国语小学的陆国正老师在模仿《打字机》这一课例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原录像课中的不少环节进行了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了新老教师的交流与碰撞
新教师在仿课与磨课过程中不断得到老教师的指导,老教师在观摩了新教师的精彩展示后,也深有感触。如横店中心小学的张灵飞老师在评课中就提到,现在年轻音乐教师能有这么高的起点真是后生可畏,并对自己的教学怀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模仿课活动加强了新老教师的交流与碰撞。
在这次“模仿秀”活动中,从“音乐教师的校本教研”到“教研基地的小范围展示”再到“全市的展示观摩”,三级教研体系显见成效。
(四)从模仿起步,引领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美国学者舒尔曼指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该由三类构成:一是原理规则的知识;二是专业的案例知识;三是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变化的基本关系如下图所示④:
职初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原理知识为主,包括学科的原理、规则,还有一般教学法的知识。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的案例知识,是指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专家教师则还具备丰富的策略知识,也就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于特殊案例的策略,其核心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专家教师与有经验教师的显著差异在于策略知识的丰富性,而经验教师与职初教师的明显差异在于案例知识的多寡。教学案例成为造就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
课堂教学“模仿秀”活动,意在让新教师快速、高效地积累大量的案例知识与策略知识。我们鼓励年轻教师要大量地学习、观摩各种课例,不断实践,经常反思,从模仿起步,努力向专家型教师迈进。我们引导年轻教师学习名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风格,更鼓励教师要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从语言风格到课堂结构、设计思路等进行创造性的改进,力求体现个人的教学特色,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注 释:
①傅建明《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116页。
②同①,第116页。
③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5页。
④王洁、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54页。
许志芳浙江省东阳市教育局教研室
幽默时刻
老师:今天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欣赏了贝多芬的作品,特别讲到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历史背景,还欣赏了《马赛曲》,了解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音乐对贝多芬作品风格形成的重要影响。下面这道题对同学们来说应该不成问题吧?请看屏幕。
(屏幕上显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没有 就没有贝多芬)
老师:好,我找一个同学来填空,认真听课的同学都能回答上来。(找了一位正在侧身说话的男生)
学生甲:(不假思索地)没有贝多芬的妈妈,就没有贝多芬。(全班爆笑)
老师:(笑容可掬地走到学生甲跟前)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性格吗?
学生甲:(迟疑地)天生的吧!
老师:当然,没有我的妈妈就没有我。(全班笑)不过除了天生的因素,更是无数像你一样可爱的学生锻造和濡养了老师开朗乐观的性格。
学生甲:(摸摸头)老师我回答对了呀?
老师:你的答案也没有错儿,但是我花了一节课的工夫,想得到的肯定不是这个答案。
学生甲:那就是没有贝多芬的爸爸就没有贝多芬。(全班再次爆笑)
老师:(笑)打住。我要再问下去,贝多芬的爷爷奶奶就要出场了。你呀,一点儿都不给力!
众学生:(笑)快给力哎!给力!
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并不合理,没有体现出音乐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换言之就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核心课程体系。鉴于此,本文从当下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的不足谈起,就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高师音乐教师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之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课题编号:JXJG--13--23--1)
一、当代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不足
近年来,高师音乐教育已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但是却始终有一个瓶颈难以突破。即如何体现出师范性和教育性特点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或钢琴、或声乐,都有着一技之长,但是教学实践能力却十分薄弱,自身并没有音乐教育的理念。常见的一个表现是,很多学生都是以钢琴、声乐等音乐技能来描述自己的专业领域,很少有学生会提到自己是音乐教育专业。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正是由于高校方面在理念上的偏差。受到历史等多种原因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师范类院校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对专业音乐院校进行了照搬照抄,使得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学生应该具备的是音乐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却被单纯、普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所取代。比如最为重要的音乐教学法课程,开设时间短,质量要求低,甚至是可有可无,使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所以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早已是迫在眉睫。因为任何一门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都必须要借助于课程设置才能够得到体现和实施,要想真正培养出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人才,就必须有相应的核心课程作为基础。特别是本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迅速在全国各地高校蓬勃开展起来,基础音乐教育也迎来了史上第八次课程改革,对于高师音乐教育来说,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二、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成
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因为高师音乐教育也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且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规模,所以任何一项变革都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否则就会欲速而不达。鉴于此,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完善。具体来说,可以在现有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加入音乐教育学理念、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和音乐教学法三门大课,下文中,笔者将对这三门课程的形式、内容、要求等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音乐教育学理论
该课程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主要由一些和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相关的课程组成,具有理论性强、知识面宽的特点。为了方便获得更加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可以采用历史和体系两方面来概括。比如中外音乐教育史等就属于历史方面,而音乐教育学原理、音乐教育哲学等就属于体系方面。具体来说,在教学目的上,该门课程旨在通过对音乐教育理论、方针政策、历史沿革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在教学要求上,要求通过扎实而系统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音乐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中外音乐教育史的发展规律、主要的理念和规律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认知和理解。在教学内容上,包含音乐教育学理论、中外音乐教育史、各国、各时期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以及和相关学科的融合等等。
(二)音乐课程与教学论
该门课程是建立在音乐实践基础上而产生的教学与课程理论。与一般课程不同的是,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包含音乐教学理论的构建、教学活动的设计、音乐教材的编创等多个方面,要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这种实践性特征。具体来说,在教学目的上,要紧紧围绕着国家教育部门所指定的课程标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和明晰基础音乐教育的理念、价值、目标等多个方面的理论,使学生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各方面情况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在教学要求上,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学习,让学生对基础音乐教学的目标、模式、方法、组织、评价等,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主动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对音乐和艺术课程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必要的时候要深入到基础音乐教育的一线课堂,进行现场学习。
(三)音乐教学法
该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实际的音乐教学能力。作为基础音乐教育来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体系,如果学生能够对此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那么就会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具体来说,在教学目的上,通过对国内外各个时期优秀音乐教学法的学习,能够熟练的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并在此基础上创编出一些新的教学案例,获得从事基础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在教学要求上,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研究、观摩和操作,掌握住各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教学设计等方式予以实现。在教学内容上,包含教学案例的学习、国内外具有代表性教学法的学习、新课程改革教学实例的学习等。
三、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保障
前文中提到,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系统化的工程,所以需要一套科学而有效的保障机制,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对整个教学有着决定性影响。要想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需要多方面完善和加强师资建设。在学校内部,要求通过专题讲座、培训等方式,让教师认识到当下教学的不足,并提供多种方式和渠道,鼓励教师主动学习。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都是科班出身,虽然有着较高的学历,但是他们与面前的学生们一样,所走过的是同一条求学之路。所以在理念和行为上同样存在欠缺,急需得到有针对性的弥补和提升。在学校外部,要加强与中小学的交流和对话,可以建立起一种互访制度,定期邀请一些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来到大学教学进行讲学,让高校师生了解到基础音乐教育的最新情况和需求。同时也应该主动邀请一些基础音乐教育专家来到学校,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指导。通过教学理念和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能够使整个教学得到最根本的保障,一方面也能够给学生做出榜样,获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完善学科建设
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学科优势,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这一点在一些高校中已经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如中国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都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科建设活动,如开发校本教材、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与兄弟院校展开及合作等等,有力推动了本专业的发展。
(三)完善实践基地建设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独立教学能力的师资人才。所以教学实践无疑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多数学校都在实践环节上存有很大的欠缺,或者实践时间短,或者干脆没有实践,使得整个教学始终处于一种纸上谈兵的状态。对此,要求高校方要充分利用好各项资源,如本校的附属中小学、地方中小学等,与他们开展积极的合作,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充分的锻炼。在实习的同时,应该做好相应的保障和评价工作,使每一项实习都落实到实处,都发挥出应用的效果,尽可能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接轨,为学生今后真正的走上讲台打好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越是在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下,越应该有勇气和魄力对整个教学再次进行审视和思考,而通过这种审视和思考会发现,因为缺少一个核心课程体系,使得教学的师范性、教育性特点没有被彰显,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已经是势在必行。本文也正是基于这一态度和目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通过该体系的构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符合实际需要的音乐师资人才,使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因此而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
作者:张艳 杨迎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1]秦广明.音乐教学应紧紧抓住每一个有效环节———高师音乐有效教学的反思[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2.
关键词:民歌教学 温州 《月光光》 音乐教育
【案例背景】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中的艺术。《月光光》是笔者参加新教师培训时观摩到的一堂优秀录像课,当时在看的时候就非常有感触。这是一堂高效课堂,杭州学生在课堂中非常主动、积极,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有一位来自温州的学生,用温州话演唱了歌曲中的一句歌词,韵味十足,表现出家乡自豪感。看后笔者陷入深思:如果是我们自己家乡的学生来学这一课呢?又会有怎样效果?何不尝试?绝知此事须躬行,于是笔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了课前了解和准备、分析教材、创设情境,赏识评价,有效促进、以“温州民歌”为主题,通过听、唱和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趣味音乐教学活动中来,成为课堂中小主人,激发学生做温州传统文化的后继人!
【案例描述】
《月光光》导入环节,教师以温州主持人百晓身份出场,学生一见顿时乐开了花。
教师:“听说有个温州人去欧洲做生意,人生地不熟的,迷路了,很是紧张,突然他听到一段熟悉的音乐……”(播放温州民歌《月光光》)
教师:“为什么激动?音乐有什么特点?”
学生:“音乐优美、用温州话唱的……”
教师:“你们说的都是这首音乐的特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它是一首温州民歌《月光光》,迷路人激动啊!有民歌的地方,就有老乡哦!我们继续看。”
过渡:“老乡找到了,给他一张回家的地图,告诉他要找到地图上的密码,但是他怎么也看不懂,这时,他需要你们这些热心观众来帮忙,这个忙到底怎么帮呢?我们去看看。”
教师示范游戏玩法,并把学生分成三组。
经过讨论,各小组都派上一位组长上来,其他成员听音乐。
第一组学生挑战。
教师:“他们能不能成功获得第一个密码呢?”
多媒体发出掌声并出示密码555 61。
教师请学生一起演唱第一组密码。
问题二:念一念
X X X X X | X . X | X X X X | X―
一片(呀) 好 风 光 好 风(呀) 光
小结:“你们瞧,我们也成功获取第二组密码。”
密码二:2・ 3
问题三:全体同学用“LU” 轻声随音乐哼唱,
出示歌谱范唱有歌词(第一次)
教师:“密码对你们刚才的表现非常满意,所以……”
密码三:1 6 6 | 6―
教师:“有了你们的帮助,这个温州人顺利回到家乡,他觉得是这首歌曲和你们这些热心观众帮助了他。
在优美的歌声中,学生意犹未尽。
【案例反思】
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温州民歌《月光光》,感受到温州的风土人情,体会了温州民歌独特的听觉魅力,同时在这次教学活动中,笔者也惊喜的看到了学生对温州民歌的热爱,看着他们出色的表现,笔者非常有感触。在音乐课堂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展示自我,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交流平台,让学生做课堂中快乐的小主人。
一、巧设悬念,激趣导入
新课程凸显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学习方式应该由学生的学习的基本特点决定。本课授课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等特点,在课堂教学导入部分,笔者扮演了“百晓讲新闻”的主持人出场,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本课的主体课堂教学环节创设了生活故事情境(百晓新闻内容):“一个去欧洲做生意的温州人迷路了,正当惶恐之际,听到了熟悉的家乡音乐――《月光光》,于是循声而去……”,“迷路的惶恐”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生活体验的,这样的情境设计特别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虽然有地图,但需要想办法找到地图上的密码,只有解决三个问题才可以获得三个密码,迷路的人才能成功回到家乡”,情境的演绎符合逻辑,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谐,对于“找路的急切”小学生们也是有心理体验的,因为急于帮人,学生们完全投入到学习三个问题的情境中去,而笔者以此为契机,在学生三次感受音乐的过程中,适时呈现三个问题暨本课时的重难点所在。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自然合理的情境创设,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因为专注和投入,重、难点得以突出和突破,创设情境,巧融音乐,一举两得。
二、赏识评价,有效促进
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鼓励的微笑都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赏识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月光光》教学时,请学生有节奏的走,其他学生帮忙打拍子。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笔者会问一些较专业的问题:“乐曲是几拍子,你是如何判断出来?如果要来演唱这首歌曲要用怎样的情感?”而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就会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变化,听到后用不同的方式示意,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时侯,要及时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持续动力。
三、且歌且行,弘扬传统
温州民歌是地域文化,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温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现在一些青少年却听不懂、说不好温州话,开始让我们感到惋惜,“给温州话一片生存空间”,“应该给温州方言留下一席之地”,这是温州文化人的共识,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不是也可以适时适量地推广温州话呢,可以是,应该是,民歌《月光光》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推广平台,它可以激发学生喜爱温州民歌、热爱家乡温州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小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传统的教育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提高课堂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结合笔者新课改以来的音乐教学案例,深入探索如何凸显音乐本质,彰显实效课堂,为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小学音乐;实效课堂;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很多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不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而且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程度。然而,我们在看到音乐课堂迭起,热火朝天的现象同时,也不难发现一些小学音乐课堂出现了随意性强,一节课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跳舞,教学效率偏低的现象,因此,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旗帜下,如何真正的实现高效课堂,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基础上扎实有序的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一位音乐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精心设计教学,奠定实效性课堂基础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保证课堂实效性的必要前提,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教学,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扎实进行,有序开展。首先,教师要关注学情,教学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其次,教学设计要具有新意,实现学生的乐学;另外,教学设计要注重方法的引导,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梳理要点,让学生善学。例如:三年级上册《八月桂花遍地开》一课教学中,教师将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为三步走:第一步,带领学生一起来一首与小猫叫声有关的练习曲,为学生打开口腔打下基础;第二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歌曲,并分声部进行,让学生深入感知作品的韵律;第三步,教师引领提升,让学生小组内部进行演唱展示,并选出优秀代表全班展示,同学进行积极的评价。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学难度,先搭建支架,再引领提升,为实现课堂的实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开展实践活动,营造实效性课堂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教学中教师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如合唱、合奏等,学生在参与中享受音乐的乐趣,并与同学一起形成一种团结合作、交流进步的良好氛围,为实现课堂的实效性营造有利的环境。例如:五年级上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教学中,需要学生唱出气势,唱出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合唱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把握合唱要领,保持呼吸平稳,并利用男女生互补的形式,前边部分由女生演唱,保证声音的和谐一致,当演唱到最后部分时,男生参与其中,并将整个歌曲烘托到一个,在铿锵有力的演唱声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音乐的力量,真正的凸显了音乐的本质,让音乐深入学生的心灵,让音符与灵魂对话,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精神,实现了课堂的实效性。
三、采用多种方式,拓展实效性课堂途径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效率普遍较低,提高音乐课堂的实效性,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游戏渗透,激发学生的参与度
小学生爱玩好动,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游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三年级上册《爷爷为我打月饼》一课第二段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XX的节奏把握不准确,为了让学生对这个节奏一个真切的感知,教师引领学生练习拍手游戏,老师先找到一个同学与老师一组,边念歌词边做拍手游戏,接下来利用课件中的电子琴给一个稳定的四四拍节奏,教师念童谣,学生感知韵律的不同,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在老师的引领下逐渐掌握了节奏,纷纷找到伙伴并开始尝试,在学生积极探索的前提下,课堂实效性得以体现。
(二)表演教学,增强体验的个性化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还可以尝试表演教学。小学生爱表现,好胜心较强,在音乐教学中不妨把讲台变成一个小小的舞台,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让学生载歌载舞,提高音乐课堂效率。例如:三年级上册《木瓜恰恰恰》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舞蹈表演的形式展示音乐节奏,恰恰恰本来就是一种鲜明的舞蹈节奏,在学习过程中让擅长舞蹈的一名或者几名学生在台前表演,让一部分学生拿着自制沙锤伴奏,让另一部分学生演唱,小学生是最好的表演家,在利用肢体语言来表达音乐节奏、感受的同时,无形中增强了学生个性化体验,有效的提了高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每种教学方式都有独特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运用的时候需要针对教材,根据学生有效取舍。
四、改善评价机制,强化实现性课堂保障
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音乐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尤为重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争取每个学生都有评“优”的机会,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长处,不断激励和强化,让评价成为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加油站,激发学生音乐学习信心。例如:四年级上册《我爱我的家乡》一课教学,整首歌共有四句,其中一、三、四句唱起来较为简单,而第二句需要气息的控制,需要用到“声断气连”的方法,学生有些困难,此时教师不但没有批评,反而提出了表扬:“一共有四个乐句,你能唱好三句,一定能唱好最后一句,跟着老师学方法,一定能够唱好的。”教师利用这一评价鼓励学生,推动学生不断克服困难,争取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老师和同学,实现课堂的实效性水到渠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提高凸显音乐本质,彰显实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推进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反复实践,追求创新而避免作秀,追求多样而注重根本,扎实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闫大宝.小学音乐教学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民族器乐教学
一、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开展民族器乐教学的意义
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曾说:“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两岁后学习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品格,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小学阶段是孩子处在发育与成长的初级阶段,是好奇求知欲最强烈的时期,也是培养兴趣爱好的黄金时段。铃木认为,孩子的音乐教育应尽量在早的时期。在小学教育阶段进行器乐教学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进而培养人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在器乐演奏时,眼、耳,手、脑需互相协调和配合,演奏者不仅需要眼睛看谱,还需手指耳朵的灵敏度和大脑的及时反应能力,从而提高注意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和想象创造力;器乐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器乐的学习将音乐知识、音乐作品欣赏及音乐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促使音乐教学的知行合一。因此,器乐演奏不应只是少数艺术特长生的特权,而应面向每个学生,并成为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的学习权利。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应当立足传统,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在借鉴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不应摒弃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中国的民族乐器种类繁多且流派众多,不同地域的器乐曲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这根植于当地的地理文化环境。在学习民族乐器的同时,学生也会了解该地域的音乐文化特点。在小学进行民族器乐教学是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授民族器乐必然向学生传授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对学生民族情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弘扬民族音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高年级学段学生出现热衷流行音乐的现象,对于聆听民族音乐或是民族管弦乐团演奏的兴致并不高涨甚至冷漠,相反低年级学段学生往往对各种形式内容题材的音乐都富于好奇心,尚未形成固定的审美概念。小学教育阶段是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教师选择民族乐器加以正确引导,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这是一个不断启发和长期训练和熏陶的美感教育过程,而民族乐器的学习正是一个漫长的不断陶冶和训练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在学习乐器演奏时,先哼唱曲调,将演奏与演唱紧密结合,不仅学习了演奏技艺,又通过演唱方式更深层次的体会作品内涵、寓意。这样学生能置身于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以更饱满的热情和兴趣投身于器乐演奏中。
二、惠州地区学习民族器乐的现状及出现问题
在音乐教育中,虽然民族器乐被写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但是仔细分析下来,民族音乐课程只占音乐教育课程的10%。在实际音乐课堂的教学中,3-6年级的器乐教学内容是“学习竖笛、口琴、口风琴或其他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由此可看出,除了极少数学校外,小学阶段的课堂器乐学习并不能真正深入接触到中国民族器乐或是西方管弦乐队乐器,器乐教学通常处于缺失状态,并划归在学校课外活动中,以各类社团、兴趣小组的形式存在着。长期以来,小学生的器乐教学,特别是民族器乐教学的重任往往由校外社会音乐教育培训机构担任。那么,广东省惠州地区的民族器乐学习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以上列表是笔者统计广东惠州地区参加2016年度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人数统计情况。此次考级活动共1314人参加,钢琴考级者已达849人,占64.61%;架子鼓、爵士鼓考级者为71和47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4%和3.5%。民族乐器中古筝考级者达141人,占总考级人数的10.73%;葫芦丝考级者41人,占总人数的3.12%;然而诸如二胡琵琶笛子类考级人数分别为1、3、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0.08%、0.23%、0.46%,可谓寥寥无几。实际上,出现小学生在器乐知识、音响辨别和体验、识读乐谱等能力的不足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及音乐知识、技能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应该做到以聆听欣赏、演唱、演奏相结合,以参与、探究、表现、实践为核心,以器乐教学为重要内容和途径。值得一提的是,重等西洋乐器、轻民族乐器的这种严峻的现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形势。由于我国教育的西方化倾向,大部分学生认为民族器乐“寒碜”“土气”,反而更加偏爱“流行”“时尚”的西洋乐器。小学教育中的民族器乐教学可谓是举步维艰。
三、小学教育中民族器乐教学的可行性建议
1.充分利用周边社区资源
2010年在首都师范大学的倡导和支持下,绵阳北川中学进行音乐课程改革,实施的办法便是将器乐教学引进课堂。高一年级22个行政班分成三组27个课改班(古筝班、笛子班、二胡班、大提琴班等)。采用走班上课的形式,所需乐器古筝40架、二胡100把、琵琶100把等由首都师范大学提供,并定期指派教师前来教学;北川中学提供教室及相关设备和音乐器材存放柜等硬件设施。首师大与北川中学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创办出具有羌族特色的艺术教育,并取得一系列的突出成绩和成果。
笔者在参加惠州市惠城区2016年“强师工程”音乐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时参观交流了两所学校。其中一所是广州天河区先烈东小学,此校创办于1964年至今已有50年历史。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所学校的规模并不大,但该学校的管弦乐团、民乐班、语言艺术班等等一应俱全。为何此校在艺术工作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呢?究其原因是能够充分挖掘利用其学校周边的社区资源。先烈东小学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了学校附近的的星海音乐学院的师资力量,采用“教师引进来,学生走出去”的策略方法打造各种乐团。这些成功案例也引发着我们思考:学校是否可以多多利用周边乃至本区的文化馆、青少年宫等社区资源来打造自己的特色呢?当然,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的,应结合本校的师资力量和本区资源条件,不可模仿照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寻找一条适合本校的艺术特色之路。
2.民族乐器社团的创设注重发挥家长的作用
在小学教育阶段成立民族乐器兴趣班,我们往往会认为有着浓厚兴趣和自身条件不错的学生更能创造出斐然成绩。然而,笔者在器乐教学实践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笔者所在学校从2014年11月创办二胡社团以来,挑选的学生都是在手指条件、节奏感、音准感占有优势的“好苗子”,然而在为期两年的二胡社团教学中,笔者发现在同等先天优势条件下,取得父母支持购买了乐器并能在家练习的学生比没有购买乐器的学生演奏姿势要更加规范;而在同等购有乐器条件下,有父母的陪练的孩子比没有父母陪练的孩子的演奏要更为优秀。这说明,父母对孩子兴趣爱好的支持和培养比所谓的“天分”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儿童对某一方面的兴趣需要教师和父母的循循善诱。在著名的四大音乐教学法中的铃木教学法是以小提琴为教学乐器为主。其中之一的教学方法便是:家长参与。家长不仅是出席每堂课还旁听其他孩子的课;学会拉奏一两首简单的乐曲和使他们能在家里成为好的教师并跟孩子一起演奏,启发孩子学琴练琴的兴趣;家长学会小提琴演奏的基本技巧,学会演奏某些经过精心选择的曲子并掌握基本原则;另外家长参加孩子在家的每天练习,并以极大的爱护、耐心鼓励和帮助孩子掌握课程中的要点;家长每天给孩子放听正在学习的音乐的录音。如此可见,之所以20万以上的日本儿童接受了铃木的“才能教育”,能在三四岁起就拿着小提琴,出色的地演奏莫扎特等名家创作的优秀作品,这与家长们对孩子的莫大付出乃是息息相关。
3.民族器乐集体课教材的规范体系趣味化
小学教育中的民族器乐教学中一般以集体课的教学模式为主,相对于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的国外集体课教学来说,我国的儿童集体课教学的理论研究较为缺乏。尽管社会上的民族器乐教材资源浩如烟海,种类繁多,然而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民族器乐集体课教材严重匮乏。
一、比赛时间:
1、小学预赛时间:6月12日至13日
2、全县决赛时间:8月中旬
二、比赛地点:县教师进修学校
三、小学组预赛:由于小学组(含幼儿园、特教学校)班主任教师申报人数较多,经研究决定于6月12日至13日对申报的小学组35名班主任进行预赛,拟选拔出14名选手参加全县决赛。小学组选手务必在6月5日前将才艺展示类型(题目)和所需辅助工具、资料(如钢琴、书画台案、音响设备、伴奏音乐等)报教育局基教股。中学组(含职教中心)申报的18名班主任直接进入决赛。
四、全县决赛:参赛选手于8月10日前将才艺展示类型(题目)报教育局基教股,自备才艺展示工具,如需特殊辅助工具、资料(如钢琴、书画台案、音响设备、伴奏音乐等)一并报教育局基教股。同时,为使这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活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成效更显著,届时各学校安排不低于1/5的班主任参加,教育局将邀请学校德育教育、班级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对参与本次活动的所有教师进行培训。
五、比赛方式:本次比赛为个体展示。比赛项目总分为100分,其中德育故事演讲30分、主题班会设计30分、情景答辩30分、才艺展示10分。比赛成绩采用分项计分,四项累加得出总分,最终按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产生名次。
六、决赛安排:决赛分中学组、小学组两个组别进行,各组别分设三个赛场(一赛场是才艺展示和德育故事演讲,二赛场是主题班会设计,三赛场是情景答辩),报到后由参赛选手现场抽取比赛顺序,按照赛场次序参加比赛。
七、比赛要求:
1、德育故事演讲:时间为3-5分钟,从说第一句话开始计时,超时30秒至1分钟扣1分,1分钟以上扣2分。
2、主题班会设计:选手提前15分钟抽取一个主题班会课的背景材料,可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主题班会设计,采用说课形式进行展示。时间为5-8分钟,从说第一句话开始计时,超时30秒至1分钟扣1分,1分钟以上扣2分。
3、情景答辩:选手提前10分钟抽取一个案例,按要求设计答辩内容(可参阅相关资料),答辩时间不超过5分钟,从“开始”信号发出计时,超时30秒至1分钟扣1分,1分钟以上扣2分。
4、才艺展示:参赛选手从舞蹈、唱歌、戏曲、相声、小品、器乐、体育、书法、绘画等项目中任选一项进行才艺展示,时间为3-5分钟,超时30秒至1分钟扣1分,1分钟以上扣2分。
八、奖项设定
全县决赛小学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中学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另设优秀奖和优秀组织奖若干。
九、领导小组
组长:
一、一条地方文化艺术传承之路
川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处川剧之乡的中山街小学校,把传承川剧文化和学校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必将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厚重的生命力。于是,中山街小学校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传承创新之路。
“川剧进校园”的实践活动,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了四川地区的地方戏曲和民族民间音乐,培养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而且,学生带动家长、学校辐射社会,培养了一批川剧艺术的喜爱者、欣赏者、表演者,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川剧进校园实践中,中山街小学校形成了有效的管理机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在目标定位上,充分体现全员性。坚持“三进一上”的工作方针,从时间和空间上确保全校师生都参与传承活动。其次,在项目选择上,充分体现针对性。根据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基础条件,将“川剧”和与此有关联的“民族打击乐”确定为开展传承工作的两个重点项目。再次,在师资力量上,充分体现整合性。充分发挥以特级教师谢云霞为带头人的教师团队的积极性,依托四川音乐学院专业师资和宜宾川剧团等艺术资源,形成推进合力。最后,在推进方式上,充分体现渗透性。将传承工作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与有关学科相互融合,共同发挥育人作用。
在这条道路上,中山街小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3年,中山街小学校“川剧进校园”校本研修课题正式升格为国家级课题子课题,学校也跻身于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实验学校之一。
二、一套以川剧为特色的校本课程
每周二下午,校园里都会传来高亢响亮的川剧唱腔和紧凑热闹的敲打乐。即使在暑期,学生们也会回到学校练习川剧。中山街小学校校长黄靖介绍,学校近年开发了以“三韵”为主题的系列传承优秀文化艺术校本教材:以传递校园文化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校刊《中山校韵》;以普及民族打击乐基础知识、基本演奏技法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校本教材《中山鼓韵》;以川剧基础知识、基本表演方法和川剧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校本教材《中山戏韵》。《中山鼓韵》和《中山戏韵》在各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均被使用,每期每门校本课程的学习不少于10课时。
在全校1至3年级学生中,经过选拔赛挑选出50名演唱、表演和20名打击乐优秀的苗子,加上30名教师组建了学校川剧艺术团。每周四下午课外活动时,外聘的川剧团老师和本校音乐教师一起带领学校川剧艺术团成员进行基本功训练和经典曲目排练。
川剧演唱大比武、模仿锣鼓击打、画脸谱、川剧图片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起一批又一批学生对川剧的兴趣,掀起一波又一波学习川剧的热潮。教师们用川剧曲牌为唐诗谱曲,教学生们演唱;将学校、班级发生的故事,编排成川剧唱段,学生们自排自演,兴趣盎然。
三、一张校园文化的崭新名片
中山街小学校在传承过程中体会到,不仅要重视教材开发,还必须重视课题研究,如此才能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提高传承活动水平。
2013年年底,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民族音乐”四川省开题会上,中山街小学校副校长刘莉做了“川剧唱响小学课堂”的专题发言。她生动地介绍了学校开展“川剧进校园‘三进一上’”实践研究活动的情况,翔实的数据、精彩的案例、科学的反思,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兄弟学校的热烈掌声。
依托国家级课题“德育活动课程化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民族音乐(川剧)”,中山街小学校将艺术教育的活动性与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完美地嫁接起来。
学校实行“项目负责制”,以特级教师为引领,遴选优秀青年艺术教师作为“川剧进校园”项目的主持人,组建研究团队。同时聘请四川音乐学院的打击乐教师和宜宾市川剧团的演员组成专家顾问团队。教育活动以“师生同台”“家长观摩”等形式呈现,彰显出川剧的魅力。学校组织的展演活动向社会开放,全体教师分组表演了《咏梅》《锄禾》等指定曲目和自编川剧片段。弹派川剧代表、川剧资深演员俞丽勋全程参与活动,给予悉心指导,对教师们创作的反映海峡两岸盼统一的剧目《静夜思》给予了热情的首肯。
现在,“川剧进校园”已成为中山街小学校一张响当当的艺术名片,成就了师生们生命成长的精彩。师生们演唱的川剧曲目《断桥》《江姐上华蓥》先后参加了“宜宾市教师节表彰大会”“翠屏区庆国庆文艺演出”和“四川省区域艺术教育工作现场会”等表演活动(见图1),得到了一致好评。被称为“变脸大王”的邓德鑫同学还走上了央视“快乐大巴”舞台,获得年度优秀表演奖。《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先后对学校“川剧进校园”活动给予报道。
宜宾市川剧团团长卢艺林感慨道:“在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教师们台下是一把教学好手,台上的家乡戏字正腔圆,在教师们的引领下,川剧何愁不振兴?”
关键词: 多民族环境 本土母语音乐 校本课程开发 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音乐教育的国家,但事实上并未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催生出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前形势下,面对我国音乐教育“重西方,轻传统”的现状反思,伴随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丰富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强调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熟悉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扩展文化事业,逐步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观”的倡导,使得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无论是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角度,还是从音乐教育学的研究角度,对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探讨,在国内外受到持续关注。
一、视线:政策推动实践,理念推动发展
1.国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与发展状况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拉开了序幕,而《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编写和试用标志着课程改革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改革力度最大、国家投入资金最多的一次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及保障支撑系统等,可以肯定此举必将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另外,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正式实行,以校为本的“关注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关注教师专业研究能力、关注学校办学特色构建”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应运而生,并将成为我国今后至少三十年内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
2.当前形势下的音乐教育改革新理念与多民族环境下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化状况
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因受“欧洲音乐中心论”和“汉族音乐优势论”的影响,致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母语音乐正面临“传承逐步沙漠化,情感不断流失”的尴尬局面和严峻挑战。基于这一形势,早在1995年12月于广州召开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就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新理念,而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母语音乐教育”则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音乐学科的校本化课程建设中,因各省区域的多民族构成不同及研究方向的专注点不同,对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虽然也有一些局部的乡土音乐文化资源得以挖掘,但在具体校本化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总体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可供借鉴的相关科研成果少之又少。
3.世界各国音乐教育有关本土音乐文化的校本化建设历程
在当前音乐教育本土化的研究中,重新审视世界各国的现代音乐教育,我们认识到,多数国家本土音乐文化的校本化建设历程,都主要的体现并暗含于各自的音乐教育体系和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成果之中。比较典型的如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是先于相关校本理论出现的20世纪最早、对后继有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以开放性的姿态发展着的音乐教育体系;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是最早提出音乐教育本土化而且具有深刻教育哲学思想和高标准艺术审美要求并在理论与实践中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的音乐教育体系;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而且具有丰富教学实践内容体现并深受教师和儿童喜爱的音乐教育体系等。另外,其他音乐教育体系如“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日本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前苏联卡巴列夫斯基的新音乐教学大纲”等及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成果“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等,都为各国本土音乐文化的校本化建设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模式。
4.欧美近些年来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动态及未来趋势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已形成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刻、全方位、大动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其实质是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体系。综观欧美各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相关学科的影响,音乐教育中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逐渐融合与相互渗透已成为未来趋势,预示着美好的发展前景。对于音乐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目的等一系列问题的再探讨,正在不断地深入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持续不断。
二、基点:从理论到实践,从经验到创新
本土母语音乐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联系及二者在结合过程中所产生的实践应用层面上的灵活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问题,是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之所在。
1.从理论到实践的三个层面
(1)收集并分析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政策及理论,了解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和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现状与发展趋势。教育学提供的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将有效地解决“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中的疑难问题,大大有助于加快研究进程。
(2)观察并研究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及实验,把握当前形势下音乐学科的课程资源之挖掘、整理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开展必要相应的采风活动和教学实验为基础,从中积累较多经验,以初步掌握特定民族区域内本土的母语音乐特点,为研究认知要求奠定良好的感性基础。
(3)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收集并整理我国众多世居少数民族的典范音乐,为各区域民族的本土母语音乐的校本化开发课程资源。如由各地州的知名学者和民间艺人提供大量各种形式的本土母语音乐资源(可有偿获取),加之一些开放性的馆藏资源,为研究的资源配置给予了一定的选择余地。
2.从经验到创新的两个飞跃
(1)通过定点教学实验及若干关键问题的全面分析,探讨片区范围内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模式,为探索更大区域范围内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建设提供经验依据。
(2)依靠上述基础综合进行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教学实体的研究,通过若干关键问题的全面分析和具体探讨,努力构建不同区域范围内本土母语音乐的校本课程特色。
三、模式: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实践与理论的互动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在模式上不是固定的,但有一个基本模式观念是:开发内容要因地制宜,内容设置要因人而异。
1.内容与形式的融合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表层模式在于把“音乐学中的本土母语音乐资源”和“教育学中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进行内容与形式的两相融合,逐步以跨学科式的“音乐教育学科新门类”效应呈现。依靠内容与形式的融合,把多民族环境下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课堂模式引入到各中小学的基础音乐教育当中,为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创造条件并积极实施课改,真正实现符合我国各区域特点的民族音乐教育,努力打造我国尤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办学特色,凸显“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这一思想指导下不断深入的方法、手段等目标。
2.实践与理论的互动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层模式是在对各个区域民族“本土母语音乐”了解与把握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学习与研究的双层基础上拟行展开的,是实践与理论的两相互动,是探索适合不同区域民族特色的校本化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基础。这一构建过程,将逐步提高我们对民族母语音乐文化的认知水平,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本位意识,并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及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都将有着非常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随着实践与理论的互支互动不断深入,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在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成熟起来的方法基础,又可为艺术教育的其他姊妹学科的校本化课程建设提供宝贵的研究经验。
四、实体:从点滴做起,重视教学实效
鉴于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在民族音乐学和音乐教育学方面不但具有理论创新性,而且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应用性,一般作为研究者既是基础性资料的理论创新者,同时又是教育性实体的实践应用者,故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载体主要有三个方面:
1.分析资料与乐谱汇编
主要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系统整理与分析和本土母语音乐资源电子乐谱的全面制作与注解,成果名称可为《××校本课程开发与××本土母语音乐》(或可编为两个分册:①《××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和现状分析》;②《××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曲选》),其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为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建设性决策依据和丰富的基础性资料。
2.片区性教学实验报告
以某片区为教学实体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定点教学实验,并从中总结本土母语音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般规律,成果名称可为《××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实验报告》,其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直接为其他民族片区音乐教学提供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模式上的经验借鉴。
3.其它方面的研究活动
通过把握“本土母语音乐”与“校本课程开发”在学科上的内在联系及二者结合过程中的互动效应,拟可在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片区性甚或区域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以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论为主。另外也可利用网络论坛等其它形式实现上述目标。
五、流程:细化分工,分段进行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涉及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本土母语音乐,加之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复杂性,不仅需要系统的民族音乐学知识,而且要有全面的音乐教育学等相关知识。正是由于既要对我国本土母语音乐各乐种进行全面考察与分析,又要对当前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理念下的成功案例进行学习与探讨,因此,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研究必须在充分挖掘与整理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而随之展开。按某一个片区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拟以下流程:
1.准备工作:感性材料占有阶段
一方面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采风的研究方法收集与挖掘本片区范围内各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母语音乐经典曲目。另一方面通过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的研究方法学习与把握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体系以及前沿理论。
2.前期工作:感性材料分析阶段
一方面通过民族音乐学的相关知识筛选并注释已获得的本片区范围内各少数民族的本土母语音乐并制作成谱,另一方面通过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索与论证本片区本土母语音乐校本化的可行性模式并编辑分析相关数据信息。
3.中期工作:课堂教学实验阶段
在对本片区本土母语音乐分类整理和对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归纳的基础上,以本片区范围内的部分中小学为实验试点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证性研究,既是校本课程开发在音乐教育领域的理论探索,也是校本课程开发在音乐课堂教学上的具体实践。
4.后期工作:实践理论升华阶段
在上述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跨学科研究,对本土母语音乐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内涵作出全面的、切合实际的结论,并最终以研究论文的形式详尽阐述以本土母语音乐为主体、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导的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着力探究多民族环境下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体系。
六、结语
中国音乐教育中“西乐为主”课程观的长期影响,是导致我国尤其多民族地区本土母语音乐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适逢新时期音乐教育改革,借以“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将“本土母语音乐”注入课程并引入课堂,是优秀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有效挖掘、整理和研究的有效途径。以传承求发展,化危机为契机,让我们共同探索――为音乐教育改革新局面的到来积极创造条件,为构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新体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崔允t.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6]李志宏.体验新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7]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8]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9]门秀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10]田慧生.新课程中的校本课程开发[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1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本刊讯 近日,柳州市教育局举办了职业院校德国“双元制”课程开发培训班,共有107多位职业学校教师参加此次培训。培训为期5天,通过专题讲座、公开课等方式,向教师讲解“双元制”课程开发的方法,目的是将这种理念本土化,让本地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将之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桂文)
梧州市“好教师”评选表彰活动入选全国优秀工作案例
本刊讯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全国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名单,梧州市实施的“‘梧州好老师’评选表彰活动”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入选全国优秀工作案例,成为我区唯一入选案例。近年来,梧州市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陈丽萍 茹铭江)
广西民族大学附属小学开展“花儿朵朵开”期末开放性测评活动
本刊讯 日前,广西民族大学附属小学开展了“花儿朵朵开”期末开放性测评活动。活动设置有全能语文王、数学智慧星、英语好口才等10个项目,内容包括语数英等科目,以及科学、美术、音乐等科目。活动当天,该校各年级学生手拿积分表,到相应年级的相应项目前接受评委测评,评委根据学生现场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表现,给出相应的星级分数。最终,该校根据学生获得的星级分数评出各项目的小达人,并予以一定的奖励。
(蒙秀溪)
防城港东兴市建立中小学诚信文化教育基地
本刊讯 最近,防城港东兴市举行东兴市中小学诚信文化教育⒍暨示范基地授牌仪式,标志着该市中小学诚信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仪式上,主办方除了将“东兴市诚信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的牌匾和“东兴市实验学校诚信文化青年支愿服务队”的旗帜授予实验学校,还组织教师、学生在“我与诚信同行”横幅上签字。据悉,东兴市建立中小学诚信文化教育基地,旨在通过诚信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发挥诚信文化教育基地的辐射作用,进一步推进全市诚信体系建设。
(桂文)
河池市南丹县推进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
关键词:游戏教学手法 小学 音乐教育
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虽然音乐教学大纲提出了音乐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课程,但在我国大部分教育单位中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总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对课堂效率究竟有多高也鲜有人认真地去研究过。
一、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模式陈旧
当前我国教师的教学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教唱法、视听感受法、实践法等。在教唱式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往往充当课堂的主角,自始至终掌控着课堂的节奏,学生只能被动的聆听,成为了消极的音乐及知识的接受者。在这种学习中,教师教得累,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而在视听感受模式中,学生的视觉、听觉被调动起来,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看似是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展,但学生的思想仍被束缚在教师的思维之中。本来实践法是一种很好的调动课堂氛围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但很多老师觉得麻烦或者是一时半会驾驭不了这样的教学模式而作罢。
(二)教学目标缺乏梯度
小学阶段学生往往尚未具备系统音乐知识,个体间差异不是很大,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急于求成,想到哪,教到哪,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计划,全然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统一而又简单的进行教学,从而使得音乐课缺失了本该有的吸引力。
二、音乐教学中游戏教学
如何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音乐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游戏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适当的运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新鲜的音乐知识和有趣的音乐小故事。甚至平时他们很难弄明白的节奏、节拍、速度等问题也在游戏中得到了解决。
所谓音乐游戏就是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通过教师操纵材料,控制所处的环境,寓音乐于游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享受音乐体验,感受音乐内涵,从而提高音乐学习与欣赏能力,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音乐理论知识和教学重难点转化为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体验中感知音乐,消化教学重难点,在游戏中体验音乐,在音乐中充分的表现自己,实现个人的愿望。让他们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从而在创造与收获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三、设计音乐游戏的注意事项
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对我们音乐教师而言只是音乐课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音乐”为主
音乐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音乐性”,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玩,就不能让游戏更好地为我们的“音乐”学习服务,这样也脱离了音乐课堂音乐性的本质。我们老师不能让整个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学生在热火朝天的游戏中只知道好玩,没能从中获得知识,为了游戏而游戏,真正的教学目的没有达到,这样的音乐课必定是失败的。因此我们老师一定要抓住音乐游戏音乐性的特点设计游戏。
(二)音乐游戏要围绕教材
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教材的编纂是具有科学性和严密性的,教材内容的设定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优秀的教师,一定知道如何利用教材,从而在教材中提炼知识点,把握重、难点,从而利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所以作为一名音乐老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把握好教材。
(三)要针对不同学段设计不同的游戏
只有针对不同学段设计不同的游戏,才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和成长状态,切忌强制学生,一刀切的对待学生,滋生反感情绪。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运用音乐游戏,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地课堂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使之喜欢音乐,乐于学习音乐。
(四)音乐游戏要多样化富有趣味性
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因而游戏方案的设计要好玩、丰富。如音乐课堂上我们会接触到基本的音乐要素。我们便可以通过节奏训练游戏,音准训练游戏、培养音乐感受力游戏等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整堂音乐课在富有音乐性的游戏中活起来。当然要想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还是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的。
赞可夫说:“让学生从音乐中来,再到音乐中去。”音乐课堂上的游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从中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大。我们要让学生在游戏中去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跌宕起伏,节奏的活泼跳跃,音色的不断变化,以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为依据,创造出一些适合学生的游戏,并且在课堂上加以应用。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一定能够尽可能的还原音乐艺术多姿多彩的本真,让孩子充分领略音乐的美妙,真正让孩子爱上音乐课堂,爱上音乐艺术。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沈一民.小学音乐学科主题教学案例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吴文漪.音乐教学新视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在上学期的优秀成果和美中不足中我们迎来了新的一个学期,总体来说我的教学工作还是良好的,但成功和不足都已成为过去,这些也将是我这学期工作的动力。为将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并完善学生的品德为重,特制定出教师学期工作计划:
一、思想政治
我的2009年教师工作计划的主题思想:始终如一地热爱本职工作,坚持政治学习,提高觉悟和意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加强团结,与同事相处融洽,合作愉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组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大家庭。
二、个人业务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本学年我将注重开拓视野,订阅专业杂志,浏览音乐网页,随时记下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优秀案例等材料,以备参考。不断为自己充电,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扎实提高基本功,努力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在这一学期里继续提高。
三、教育教学方面:
深入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本着以教育为中心,以课堂为基地,扎实的练好个人基本功。在班上抓好常规教学,多方位把握孩子们的进步与变化,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音乐教学方面,应该更多的体现音乐课的特色,用旋律代替老师的指令,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采取故事、游戏贯穿课堂的方法,在游戏中解决枯燥的乐理教学、充分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用脑、用耳、动口、动手去完成我所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课后及时反馈,记下教学中的成功点和失败点,及其改进方法。利用周围的资源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养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积极地学习。作为助理教养员,我还会配合班主任进行日常管理,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身心。
以上是我对这个学期工作所做的计划,希望自己能够积极的完成。
阅读本文的人还同时阅读了:小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安全教育工作计划
教研工作计划
一、课题名称: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当前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过程中,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如果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我们音乐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帮助引导学生从理论法学习、创造、发展音乐,挖掘音乐的真理与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部事物叫深层的感悟能力,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此项研究,不但是提高教师和学生素养的需要也是新型社会下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本课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通过研究这一课题,加强音乐理论教学,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提倡健康音乐的学习与欣赏,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主要作用。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有效的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课堂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
2.研究整理挖掘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秀音乐资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素质教育,提升音乐素养研究策略的有效性。
3.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音乐素养研究的现实意义。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统计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
1.明确实验目的,搜集相关资料。
2.制定研究方案,组织研讨。
3.通过认真学习,观看《音乐课程标准》等书籍。
提供研究参考、借鉴。
具体时间为:201x年9月——201x年10月。
第二阶段:
1.抽查,了解围绕课题在所教班级实践操作。
2.分工明确及时展开研究工作。
3.同课头研讨、展示,兑现分析。
4.结合第二课题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进行展演。
具体时间为:201x年10月——201x年12月。
第三阶段:
1.围绕教材开展一系列与课题相关的音乐教学活动。
2.课题归纳总结。
3.收集,整理资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课题报告。
4.定期学习交流,互相听课,组织艺术实践活动。
5.总结报告。
具体时间为:201X年1月——201X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