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3 10:41: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自主管理教育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特点;自主管理
学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客体,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针对高中生开展管理教育工作时,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到学生班级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纳入管理工作的决策体系之中,培养自主管理意识,使他们了解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各种责任与义务,主动自觉配合教师的管理工作,促进学校管理工作质量的本质提升。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激发自我完善愿望,由“他律”到“自律”
案例1:朱××同学是一个较调皮的问题学生,经常被老师发现抽烟、打架,班主任和年级部学生干事都对他的教育工作深感头疼。几次谈话教育无果后,学校决定安排他参与值周班管理工作。半个学期之后,他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主动担任班级体育委员一职,还积极参加学校体育高考队的训练。最终凭借不断的坚持与挑战,他成功考上某校的体育专业。
高中生自我管理工作要注重激发学生自我完善欲望,使得学生在管理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树立信心和力量。对于朱××同学在学校里面表现出来的问题,教师过多指责和批评是无意义的,此时学生需要的一种被肯定、被认同、被赞扬的成就感。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交给学生,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成长和进步的空间,有助于实现管理活动自由化、民主化、高效化。
高中生心理普遍比较成熟,教学工作者应强调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不用批评,改用鼓励进行教育,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明确自己应该遵守的职责与义务,主动做好表率和示范。
二、面向全体学生,提供成长平台
案例2:李×是高二(9)班的班长,班主任是县数学教研学会骨干,时常要出差参加教研会,许多班级工作就落到李×同学身上。凭借高一学生干部管理班级值周班的工作经验,李×同学把班级管理得有条不紊,出色完成了本班的值周班工作,并在周总结中受到表扬。到高三她继续担任班长,成为新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学生自主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人翁意识,锻炼出一批学生管理层的积极分子。高中生从年龄上来说已经是成人了,学校教育管理应当有意识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李×同学虽然是一位女生,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她同样增长了才干,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增强了竞争力。
学生自主管理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不论是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教师都应当为他们提供自我成长的平台,使学生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机会。
三、领导学生当好主角,培养自主意识
案例3:张××是2016届高三毕业学生,高二分班时,他被分到3班,他的文化课成绩不太理想,基础知识较差,学习没有计划、没有耐心,但他是一个遵纪守规的学生,且办事非常可靠。我和3班的班主任发现他的优点后,决定让其担任年级部干部和班上的卫生委员。自从担任干部后,他不仅能出色完成各项工作,学习上也变得非常有条理、有耐心。自律能力的加强使他在学习上有了新的认识。由上课不专心变成努力听课,成绩慢慢进步,高考也考出了从未有的好成绩,进入了理想的大学。
学生是班级的主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应当让学生自己学会,而不是靠教师教会。案例中的张××文化课成绩并不理想,这不应该成为教师放弃他的理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学生充分发挥积极力量,促进自主意识和自治能力的觉醒。
针对班级里面的后进生、偏科生,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将对这些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使他们发挥身上的积极力量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变“老师要我做”为“我应该这样做”。班主任可与科任老师商量,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在班级里面设置若干管理岗位,如学习委员、体育委员、文艺委员、卫生委员、自行车管理监督委员、节电员、饮水监督员等,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在管理工作中做好榜样,培养自主意识。
借助于自我管理,学生的班级主体地位被进一步深化,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能力,在班级里面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良好风气。如何使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自主性仍旧需要众位教育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地理教学 课程改革 创新精神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024-03
一、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当前,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如何,用综合国力来说明。它主要以人口、领土、科技、经济、军事、外交等综合计算而来。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因此,世界上国家实力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教育的竞争。
(一)国际背景
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人口、面积相差悬殊,民族风俗千差万别。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统计,超过3万美元的国家不过50来个。它们分为二类,一类是资源富饶的国家,一类是经济技术发达的国家。
德国,二次大战的战败国,在苏联、南斯拉夫离心倾向加剧的背景下合二为一,世人震惊,国人惊讶。日本,19世纪初和我国经济水平相当,1945年战败一片废墟,然而竟奇迹般的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瑞士,阿尔卑斯山中的内陆山国,矿产资源缺乏,自古以来,内陆、大山都是穷的代名词,然而瑞士人均国民产值却高居榜首。
了解以上国家的人都知道,重视教育、尊重知识,以技术立国。经济以创新知识为基础,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放眼世界,发达国家无不是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的国家。
(二)国内背景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如今,教育制度还未根本改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仍然占有相当的市场,千万教育工作者只为盯几亿学生中的塔尖精英,社会、家长非常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对学生的生活能力、动手习惯视而不见,因而出现了一些“高分低能”学生。这一现象的出现受到社会的责难,应试教育正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在此情况下,素质教育呼之欲出,高效课堂应运而生。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成效也使得素质教育、高效课堂等理念吹遍神州,深入人心。
二、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的要求
地理是一门基础运用学科,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是一门运用十分广泛的基础学科。矿山开发、土地整治、村镇建设、农业发展、交通建设、国土管理都要涉及地理科学,当今是空间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人类借助科技手段遥感观测地球,数字地球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人们需要更多的地理知识,需要掌握更先进的地理技术手段,中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形成,可影响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现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大大增强,环境问题不时爆发。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森林锐减、水旱灾害频发等都是由于人们可持续发展观点淡薄造成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地理素材,让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运用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正确处理人类与资源环境、眼前经济利益与未来经济利益的关系,自觉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各个学科都在积极寻求改革之路,地理学科也不例外。但在探索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一)学科地位低,专职教师少
加强中学生地理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质,让学生今后能应用所学地理知识去建设社会,自觉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自觉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一最高的社会发展准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受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中学地理这一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的学科,在学校、学生、家长心中无地位,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在学校,专职地理教师太少,即使有,也因社会眼光、收入等缺乏教学积极性,地理教学的质量便可想而知。
(二)教师中心,学生无存在感
国家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社地理新教材都是为学生终身发展需要而设计的,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获取、处理、应用和评价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突出地理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锻炼。
然而在真正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无法放下自我中心观,40分钟一讲到底,也不管学生的反应,学生无存在可言,更谈不上快乐。
(三)素材远离生活,知识无用
学生对一个学科是否有兴趣往往取决于教师怎样教。地理课堂上,教师一味生搬硬套,照着课本把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大脑,这样的教学当然无法吸引学生。并且课本上的素材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内心认为这些知识离自己太遥远,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自然也就失去了学地理的兴趣。
(四)评价失调
教师资格认定多是一考定终身,而这样的认证无法刺激教师进步,学校的绩效评价也流于形式化,教师积极性难以激发。对于学生的评价仅仅停留在笔试,难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
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提高地理学科地位,增加地理专职教师收入
现在的选拔方式仍以考试为主,要提高地理学科地位的最有效方法则是将地理纳入考试科目中,提高师生对地理的重视程度。学校方面也应当对地理专职教师予以重视,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收入,更应当关注他们的心理,消除他们的落差。
(二)把握科学教育观,让学生感受快乐,让地理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获得成功是每一个人的心理需要,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想的热情,引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动机及行动,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地理学科是自然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文理兼备,综合性强,知识面广,许多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学生不可能亲身经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灵活运用语言艺术,做到科学、准确、清晰,活跃课堂气氛,创设地理意境,增强学生兴趣,从而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
1.多种学习方式获取知识
教育是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新问题,能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健康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地理教师要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发展新课程。它要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中探究学习是核心。探究式学习成为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首先要从理念上来认识它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次在内容上要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重在指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生活有用的地理、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些都是新课程的内容理念。在地理教学中要求地理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必备的地理,更重要的是要在方法实践上多联系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地理教学。新课标不可能把教学实践的方式方法穷尽,既没必要,也没可能。而新课标中提出的建议如“结合实际,讨论在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模拟以自然灾害为背景的救援演习等活动”等,为地理教师开展地理教学实践提供了思路,而更多的需要地理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素养。
2.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
让学生感受、理解地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己有的知识积累和认知发展水平,启迪学生自己提出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猜测想象,并利用各种信息材料、实践技能去探索现实中的地理问题,从而使学生充满活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知识学习的过程变成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创新过程。因为地理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理解而不是知识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不是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鼓励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日益更新的今天,方法和能力、态度和观念比知识更重要。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力、创造力已成为现代社会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志。“给学生权利让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主体验,给学生困难让学生自主克服,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主找答案,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锻炼,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己前进,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发展”。
(三)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确处理地理实践与地理知识的关系,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反映学科应用价值,体现地理学科理性魅力。
1.充分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
运用地图,形成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降水分布,积温分布,气候特征,河流走向,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城市布局,工农业生产布局,知道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关系,自觉形成人地相依、人地协调发展的观点。
“地域差异性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发展潜力的观点,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活观点,对于指导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黄河这一地上悬河威胁河南、安徽等黄河下游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命财产安全,它的形成,就是人们破坏生态植被造成的。在古代,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人们为了自身利益随意砍伐,烧毁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植被;现代,人们为了增加经济收入,盲目开发,过度放牧。导致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地上悬河越来越悬,黄河中流修建的水库挡载了部分河沙,这只是治标而不治本。对于这个案例的教学,则可以利用地图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教师再用图片等直观资料刺激,学生自然会得出结论:如果人们早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黄河不致成为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2.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进行教学
改变教育思想,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以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在主动中掌握地理知识,让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中国人口一节的教学中,有学生说我国东南人口太多,西北人口太少,何不将东南人口向西北人口迁移,达到平衡。我以学生生活实际环境入手,展开讨论:万寿寺(在白市驿镇高峰峙村,与学校相距2公里)方圆有200亩土地,有多少人?学校所在的十三社只有120亩土地却有180人,能将十三社的人迁移到万寿寺去生活吗?学生熟悉万寿寺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了万寿寺为山坡地,土贫瘠,只能种红苕、小麦等,且产量极低,遇暴雨还易被雨水冲走,而十三社的土地为平坝肥地,亩产高达750公斤左右,且一年还可种多种作物,它能够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教师再说明我国西北干旱少雨,戈壁沙漠遍布,大多数地方人民无法较好地生存,而东南地区气候条件好,土肥粮多,能够容纳这么多人吃饭。同时,学生也明白了环境承载量这一概念。
(四)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
科学的评价模式具有鼓励、协调等作用,因此,改革评价方式是必要的。
1.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改革
高考改革,地理地位的提升,给地理创新思维的培养带来生机。高考涉及地理知识综合运用,实践能力的题目日渐增多,要求地理学科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这是眼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愿望。
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工作应进行多方面的全方位评价,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抽检力度,不能只看学生笔试升学成绩来评价学校。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生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有宽厚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办学效益。
教师的素质应从文化程度、工作能力、教学年限、业务能力、职业道德、近期能力体现等多方面综合评价考核,并定期考核,不一考定终身。
3.对学生的评价改革
1目前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现状和问题
随着研究生扩招,研究生在就业等方面压力越来越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在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然而,整体而言,对于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尚嫌不够,情况不容乐观,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如下:(1)理论研究不够。新生入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新生群体需求的多样性和和个性的多样化客观上要求教育者不断丰富入学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用科学的理论意识观照和指导入学教育。但是,目前“没有专业队伍或专门机构对此进行深入研究”[4]。仅以中国知网(CNKI)搜索的结果为例,至2013年8月,在“高级检索”中,以“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为关键词,精确查找,在“主题”项下仅搜得相关文章4篇,讨论之匮乏,由此可见一斑。(2)意识缺乏。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领导,未能充分认识到研究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关键作用。长期以来,入学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本科生新生,研究生新生的入学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5]。这种意识导致两种结果:要么不开展或未能充分开展实际意义上的入学教育;要么在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中继续温习本科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未能体现研究生教育特点,无法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和内涵。(3)教育内容单一、形式单调。入学教育内容往往局限于校纪校规和专业介绍,缺少对研究生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事务的深度解析,现实关切度严重缺乏;(4)主体隐失,缺乏互动。入学教育组织者对研究生新生的诉求缺乏充分的认知,在教育中多数采取“填鸭式”教育,为“教育”而教育,视学生为被动的接受者,进行“我说你做,我讲你听”的一言堂式说教和单项灌输,缺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研究生体验式学习和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5)教育主体单一,缺乏多元性。作为系统性工程,研究生入学教育从课程设置、队伍建设、日程安排等方方面面需要各相关部门协同努力,以便在入学教育时将新生即将面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恰当的方式预呈给学生。事实上,当前的大多数入学教育缺乏组织协调性,教育主体工作绝大多数都由研究生学生工作队伍承担,“孤军作战”,导师、专家、学校相关部门参与力度不够,使教育内涵缺乏深度。(6)时间短促,缺乏连续性。以往的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主要集中在新生报到日至正式上课前的2~3天内,时间安排过于仓促”[6],走马观花,形式大于内容,效果欠缺。再之,入学教育和课程学习后的常规教育是“两张皮”,两者未能较好地衔接和融合,无法将“全程教育”的指导理念贯穿始终。
2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川外模式”
四川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川外)自硕士招生以来,积极开展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笔者自2004年在川外从事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学校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川外模式”,并在2007级以来的历届研究生新生中实践,学生反映良好,教育效果明显。“川外模式”由保障体系和内容体系组成:
2.1保障体系(1)组织机构保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成立了以主管校领导为组长,研究生院院长和书记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新生入学教育领导小组,在每年开学前一个月就召开协调会议,多部门、多层面团结协作,谋划入学教育内容和形式,力求领导组织有力,筹备全面到位。(2)专业队伍保障。学校选拔学术功底深厚的导师、从业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专家、沟通能力强的政工干部和乐于奉献的学生组成新生服务团队,对团队成员进行适应性培训,激励他们针对新生入学教育的特点和内容,发挥各自专长,实现“全员教育”。
2.2内容体系“合理选择入学教育内容、采取形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达到内容、形势与效果统一”,是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核心主题。“川外模式”包括以下内容:(1)校园文化认同教育:通过报告的形式,向新生介绍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理念等;通过参观校史馆和红岩魂纪念馆,让学生感受“军大”传统的川外历史沉淀;通过知名校友或优秀毕业生的报告会或成果展,让学生体味作为“川外人”的自豪。这一系列活动让新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2)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研一新生“面对新的学业环境心理适应性、平衡性以及协调性不强”的特点,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①由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对研究生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筛选“问题学生”,以便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②由经验丰富并且获得心理咨询二级证书的研究生辅导员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特别讲座,主要针对四类问题:环境适应焦虑、人际关系焦虑、婚恋焦虑、择业焦虑,借助往届生的案例,为新生在读研期间常见心理问题进行解读并支招,防患于未然;③团体和个别辅导:根据心理健康普查的结果,由辅导员和专业心理从业人员深入学生宿舍,展开面对面心理辅导。(3)朋辈辅导教育:通过考察,选拔一批政治素养高,学习成绩突出,自我管理能力强,善于沟通,乐于奉献的高年级研究生组成朋辈辅导团队,担任新生入学教育的特别助理。为提高朋辈辅导效果,研究生院党总支在入学教育前就谈话技巧、方式方法、答疑艺术等方面对特别助理进行了培训,让他们深入到学生宿舍和班级,以“过来人”的身份,为新生答疑解惑,以其“亲近性、认同性和安全感等优势”,增强新生入学教育的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新生对未来研究生生涯的陌生化和焦虑感。(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研究表明:目前,在研究生群体中压力源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就业压力。因此,川外在研究生新生入学之初就开展就业教育,凸显就业的导向作用。教育通过讲座和主题班会展开,向新生详细通报学校近几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状况,包括区域选择和行业流向、专业就业差异、毕业生就业中的得失等等,旨在激发新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包括研究生生涯和职业生涯),要解决“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该干什么”的问题,帮助新生准确定位,在随后的研究生学习中,沿着自己的生涯规划方向,理性调整,奋进求存。(5)学术规范教育:研究生的核心任务是学会积累、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学习更多地体现在学术传承和知识创新上。川外通过宣传小册子(主要是警示案例)和名师讲座对新生进行“学术道德规范、学术法律规范、写作技术规范”,等学术规范教育,促使他们熟悉科学研究方法,掌握专业学习技巧,模范遵循学术规范,养成良好的学风,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6)文化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一种最基础的教育,其本质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新生一入学始,学校就向每一位研究生发放成册的《四川外国语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汇编》,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安排专家队伍对相关内容进行导读,然后在一周内举行开卷考试;同时,由主管研究生思政工作的书记举行专题讲座,通过案例的形式将行为失范等违纪情况加以分析,促使学生自律、自觉行为的苏醒。(7)情报(入馆)教育:图书馆作为研究生学习的主战场,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作用举足轻重。知识传承和创新客观上要求研究生对本专业的情报信息具有超强的敏感性和搜集能力。有鉴于此,川外图书馆专门开展研究生新生入馆教育活动,通过在线学习,馆藏资源讲座,宣传展板和说明手册等形式让新生了解馆藏资源,掌握图书馆内纸质和电子版等文献资源的搜集和检索技能。(8)自主管理教育:培养具备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主成才、自主发展的新型人才,是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召开新生班会和党支部大会,每一位成员须得自我展示,民主产生班委会和支委成员;研究生会和各学生学术社团(如“川外学坛”、“翻译沙龙”、“语言学沙龙”、“文学立志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协会”、“对外汉语教育协会”等)在新生中开展成员纳新和专业交流活动。老师往往隐身幕后,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积极性,让新生自我调适、主动选择,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实现自主管理。传统上,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只是学业开始前的一段时间集中教育。川外将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内涵加以深化,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筹备阶段,即在开学之前对录取考生进行电话或问卷调查,对新生进行分类,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做准备,以期教育实效、科学;第二阶段为真正传统意义的入学教育,通过参观、讲座、考试、竞选、座谈会、观影、主题班会等形式展开八个方面的教育,这八个方面互相联系,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第三阶段为升华或强化阶段,学习美国高校,推出“新生头年计划”将新生入学教育贯穿一个学期,适时开展相应教育。
3结语
从本质上讲,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只是一种转型教育、适应性教育和规范强化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其有限的责任承担。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从系统性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来看,短短一周或十来天的新生入学教育只是一个开端,还不能彻底解决研究生新生的所有问题。并且,随着学业和科研的进展,新的问题和困难又会不断涌现。作为研究生学位与教育的服务者,应该秉承“全程教育”的理念,将新生入学教育延伸至研究生整个学习阶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结合研究生专业特点,开展更加丰富、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促进研究生全面成长、成才。
作者:李金树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关键词】翻转课堂;模式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美国出现后,短短几年内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热烈响应和广泛实践。大量的研究及实践数据显示,通过该模式的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翻转课堂”顺应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为教育信息化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教育模式的改革,能够结合应用型实践教学的出发点,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完善和改进,是互联网技术下新的一场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翻转课堂的含义及特征
翻转课堂就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倒置过来, 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解答疑惑、讨论交流的互动场合。该活动模式主要分成三个阶段,包括课前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学生自主学习;课中内容深化,师生互动交流;课后教师开展评价,学生完善内容。
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特征:(1)教学流程翻转,翻转课堂翻转了“教师先教+学生后学”的传统教学流程,学生在课下通过导学案和微视频实现知识传递的过程,完成对课程知识的接受和自主建构。课堂时间通过测试、作业指导、小组的探究协作任务、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用于知识内化,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在课前学到的新知识与技能。(2)教学理念翻转,翻转课堂将“以教为中心”翻转为"以学为中心”,从教师为主体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学习模式,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培养。(3)师生角色翻转,翻转课堂中,教师由知识的拥有者与传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为学生实际应用知识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学生则通过各种课堂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和课程的设计者,通过对学习活动的设计,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协作式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可以按照自身情况安排学习进程,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4)教学评价方式的翻转, 传统课堂,期末的一张纸质试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部评价,没有任何对学生学习不足的建议。翻转课堂,则利用评价技术跟踪,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详细信息,注重从多种角度、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多元能力进行评价与建议。
二、《财务管理》的课程特点及教学困境
(一)课程特点。财务管理是高校各管理类、经济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学科交叉性大的特点。该课程以经济类、管理类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研究资本市场和参与资本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及其价格机制,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经济法规、会计学等多个相关知识领域,并且随着各学科的发展,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该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财务管理研究的是企业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根据国家财务制度和企业财务目标,对企业资金运动实施计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要求学习者要在掌握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的基础上,用规范的计算分析方法,在不断完善的技术手段的辅助下,能够进行相应的预测、估值、评估、决策、分析。
(二)教学困境。财务管理课程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而理论性又较深的课程,这就要求在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将来能很快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是在目前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以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单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费时费力,辛辛苦苦地满堂灌,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也有些老师在该课程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理论教学内容尚有些吃力,许多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都流于形式。这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没有直观感性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不利于学生拓展其知识层面,从而难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发挥。
三、《财务管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
(一)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多个知识模块,构建知识地图。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按照本科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可将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分解为:先树立两个基本观念:即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和风险报酬观念,再按企业的资金运动,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营运管理、利润分配的逻辑顺序进行相关理论介绍,其间穿插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经济活动的具体操作方法。通过内容体系的分解和建构,既能让学生建构出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貌,又能学习掌握各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
(二)设计导学案,为学生的学习建立导航仪、指南针。首先,教师应根据本模块的教学内容,以知识架构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本模块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全面、宏观的了解。其次,教师应按两节课一个课时设计一整套的导学案,“导案”的着重点在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通过具有层次性、递进性问题的提出和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学习。“学案”是在导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学习,完成知识传递的重要载体,以文档、PPT、微视频、案例资料等材料构成。“练案”是教师布置的针对“学案”知识点的练习,该练习难易结合,由学生在完成“学案”后独立完成,用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教师可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对此练习及时的给予反馈与总结,促使学生完善思维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三)制作教学微视频。教师课前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学生的认知水平,制作以知识点讲解、例题讲解、典型案例等为主要内容的,内容精、模块化、5至15分钟的教学微视频, 微视频应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形式活泼,既要把一个小问题讲深、讲透,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住。教学微视频是针对知识架构图中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讲解,通过链接与知识架构图中的相应知识点连接,使学生在学习完微视频后,可返回知识架构图,自主完成知识的架构。微视频即点即学,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可做适时的停顿与反复,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
(四)组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人是社会中的人, 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实现成长。学生在独立探索、学习阶段,已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要完成知识的深度内化,需要在交流合作中完成。由于知识传递在课前已完成,因此在正式的课堂教学时间就可以通过安排测验、小组共同作业、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内容,将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度内化,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合作组织、团队协作、语言表达、实践操作等各项综合能力。
(五)成果展示,分享交流。学生在完成了个人任务和小组的作业后,经历了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阶段,教师应通过设计系列展示会、报告会,给学生提供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机会,学生通过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点评,获得对知识的更深理解,通过观看其他学生或小组的展示,学习他人的优点,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教师也可通过这一环节,明确学生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针对性的进行后期的“补救”工作。
(六)建立交流、沟通平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课时有限,教师无法保证与每个学生之间的平等、充分沟通和交流。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是主角地位,老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辅导者,因此,在线的及时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在线交流的沟通平台,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语音或文字及时记录自己的疑难点,尽情的说出自己的问题,通过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的共同讨论交流,使教师能更好的了解和帮助学生。
(七)创新评价方法与机制。翻转课堂学习活动是复杂、动态的,教师要及时监督、微观控制、适当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实施过程监控,才能确保学生逐步实现预期学习目标。《财务管理》翻转课堂的评价方法,既要体现学习的效果,又要体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既要有定量结果,还应该有定性分析。课前自测、阶段自测、期末自测可以作为定量评价的基础,了解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课程学习的效果。对学生课前学习过程、学习状态的调查,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协作、成果展示的表现是定性评价根据。教师要密切观察、关注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状态,并为学生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自己,激发其进一步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健智,.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评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68-71.
[2]杨晓宏,党建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策略研究――基于中美教育文化差异比较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01-109
[3] 张金磊,王 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211):47-50
[4] 王彤彤.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探索[J].财会教育,2014,(10):117-119
1护理实验教学现状及改革
1.1实验教学理念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高校一直存在。把实验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理论课学时过多,实验技能训练相对不足[1]。而护理实验教学在理念上又存在三个偏差:①偏重于强调操作流程及动作的精确规范,而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②偏重于实验室模拟教学,而忽略了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③课堂实验教学偏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护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由此,导致学生主观上实验教学意识相对淡薄,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是教师围绕某项护理操作组织教学,学生则"照葫芦画瓢"进行模仿练习,学生虽动作规范但缺乏创新,应变能力较差[2]。
近年来,护理教育者们已逐渐意识到护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一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模式。肖国华等[3,4]将18门护理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优化组合成一门《护理实验学》并单独开课,单独考核,并形成了"一门课程,两个阶段,三个层次,四种形式"的护理实验教学新模式,有效了改变了学生轻实验,重理论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1.2实验教学内容以往护理实验教学的内容以《护理学基础》中的基础护理实验操作为主,没有或仅有少部分专科护理操作, 为改变这种情况,护理教育者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改革,提出整合护理实验教学内容,删除重复部分及过时的、与实践性教学不相符合的内容,明确授课重点,增加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用性[5]。肖国华等[4]和马小琴等[6]根据护理学科的特点,整合和优化了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重症护理学、健康评估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独立的《护理实验学》课程,制定相应的考核体系,建立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
在优化护理实验教学内容的同时,各个学校开始逐渐加大各种形式的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设计性实验在护理论文中的比重,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设计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本课程相关多个知识的实验,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7]。汪苗等[8]研究要求学生利用见习机会,自己独立在医院中收集综合性实验的真实案例资料,并根据病例的真实情况,提出护理问题,明确护理措施;最后请小组学生自行分配角色,在课堂还原临床情境。结果表明这种基于临床见习的综合性实验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郭瑜洁等[9]归纳、诠释了护士设计性实验的概念和贴点,指出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开展设计性实验对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一定作用。随机对照实验证实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10]。
此外,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增加了创新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遵循"科学、实用、环保"的原则,自主选择护理操作项目或护理用物进行改良或创新,并以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11]。
1.3实验教学方法随着实验内容的整合和实验类型的增多,护理实验教学方法也逐渐从传统的"教师示教,学生模仿"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3.1情境模拟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接近于真实的临床情境,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进行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习者参与其中,进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进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12]。袁义厘等[13]在本科护生的综合性实验中采取了模拟临床情境演练的方法,要求护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组织、设计病例和临床情境,并通过角色扮演逐步实施护理措施,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主动性。段林[14]研究也表明采取情景模拟法可以极大发挥护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医院环境,有助于护生更好更快的适应未来工作。
1.3.2 以问题为基础(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创,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讨论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模式之一。在我国,PBL教学已被广泛的应用到护理教育的各个方法,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临床护理查房等。周丽琴[15]对处于临床实习期的护生,在护理操作教学中采用PBL方法,结果表明PBL可以增强实习护生知识运用能力,提高护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颜文贞等[16]研究表明采用PBL教学的实验组护生在沟通技巧、操作技能、应变能力、健康教育和仪表态度方面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对照组。
1.3.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利用演戏和想象创造情景,以启发学生对自己及他人行为、信念、价值的认识,要求学生对另一个人相同的行为采取行动,并按自己想象的人们应有的行为去动作[17]。研究表明[17-18]角色扮演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和爱伤观念。
1.3.4其它方法除上述教学方法外,教师们还分别尝试了其它诸多教学方法,包括王冉等遵循"自学-解疑-精讲-演练"的原则,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开展了五官科护理学实验课程教学[19]。芮蓓等总结了"尝试错误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认为在护理实验教学中,适当运用"试误"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掌握护理技能,提高其评判性思维能力[20]。胡伟玲等结合社区护理的特点,采用团队项目教学法将学生分为老年队、中年队、青少年队和幼儿队,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社区护理实验项目的教学[21]。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学中以教学任务为中心,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施包括设计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自主协助完成任务和交流评价五个环节。杨艺等在实施任务驱动法时家用了"问题引导"式示教方式,并应用于危急重症护理实验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效果[22]。陈凌云等采用竞赛教学法,有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3]。从小玲等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了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项目教学法 [24]。
1.4实验考核方法一直以来,由于深受传统护理实验教学理念的影响,护理实验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强调护理操作的规范性,逐条逐点给分,操作过程中如有差异会被扣分,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培养的学生灵活性不够,缺乏创新意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要。因此,在制定护理实验考核标准时应体现注重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不同侧面进行形式多样的考核。
1.4.1模拟病例考核模拟病例考核包括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和标准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 SP)等方法模拟临床真实情境,由考生针对该情境中病例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判断,找出问题,选择护理方案,并进行实际操作。在此过程中,不仅考核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评价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8]。而在标准化患者考核模式中,SP不仅是病史提供者,还承担着教师及评估者的角色,可实时指导纠正护生的操作;与SP的直接沟通交流可以很大程度地增强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此外,SP所表现的某些突境(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可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将护理实验操作与临床工作有效结合[25,26]。
1.4.2设置错误考核"三查七对"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制度,但在常规的考核中,一般由实验老师将所需用物妥善准备好,护生只需直接进行操作即可,导致护生查对意识薄弱,多数流于形式。考核时人为设置错误,故意将用物的标签模糊、在用物中混入过期物品和药品、安排其他"患者"假冒该生操作的对象、将医嘱剂量加大或用途中改变成非正常医嘱、将用物设置成不全、故障不可用、型号不符需调换、用物精密度有问题等需校正的多种情况,以有意识的对学生的查对意识进行考核[27]。
1.4.3综合性考核李辉等[28]将传统的由一次单项操作考试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改变为结合技能考核(占80%)、行为考核(占10%)、实验报告(占10%)3方面内容的综合评定法,其中行为考核中包括了学生在仪容仪表、操作态度、爱伤观念、遵守纪律四个方面的日常表现。评价者也由单独的教师评价转为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多种形式。姜今等[29]采用综合性考核方法,考核中不固定操作项目,考核前学生分小组讨论选择能用护理学基础操作为患者解决的护理问题,采集病例,教师审阅指导后,由各小组组织角色表演,并进行操作练习。再按规定的标准对用物准备、仪表态度、沟通方法、操作程序、熟练程度等5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方法,要求学生采集病例、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很大的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4.4视听教材考核黄谨耘等[30]将15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常见错误拍摄成视听教材《护理基本技术操作中的错误》,并采用抽签实际操作考试与录像考试相结合。研究结果表明,视听教材能有效地辅助护理基本技术考核,减少操作中的错误,全面考核学生护理基本技术的掌握情况,考试可信度高。
2实验室管理
科学规范化的实验室管理是保证实验教学的前提条件。实验室建设不仅仅是要购置各种实验器材和设备,更重要的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建立以人为本、开放式的、实现实验室效益最大化的管理理念,对各类物资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
2.1实验物资与人员管理实验室物资与人员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重点工作。梁群英等[31]提出实验物资的管理要通过建立网上二级物资账目清单、建立专业专用仪器设备及教学模型的电子信息档案实现管理信息化,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实施细则实现管理规范化,根据护理专业物资使用的特点进行管理实现专业化,此外,实验室管理人员还应充分利用各种产品的售后服务,发挥供应商的技术支持,提高实验物资的管理效益。彭爱霞等[32]遵循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的"五常法"理念和要求,建立并完善一系列实验室管理制度、标准和措施,遵循PDCA循环法,完成实验室管理流程再造。在人员管理方面,赵娜[33]等根据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工作经验、学历的不同,实行实验室主任、主任助理、组员三级管理,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并实施分级培训、管理与考核,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管理效能和实验教学质量。
2.2实验室开放管理目前,各个学校都在积极推行实验室的课后开放工作,并在开放管理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有学校护理实验室针对校内学生的开放内容包括日常实践教学的课外操作训练、各种学科技能竞赛和部分学生创新拓展性科研实验,采用全面开放和预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开放期间的管理全面推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管理,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34]。有学校建立了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系统,提供了教务管理、实验室管理、虚拟实验平台、实验考勤管理、教学过程监督和档案管理等功能,设计教师、学生、教务管理、实验室管理员4种登陆身份,并进入相应界面执行相应功能。最大限度实现了资源的利用,提高了实验管理效率和实验室利用率[35]。有学校建立了以开放时间为主线的分时管理和以开放项目为主体的分层次管理[36]。
参考文献:
[1]周亚峰.实验教学中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激发[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28(6):92.-93.
从2010年秋季开始,甘肃省高中一年级全面推广使用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材,高中新课改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地理学科使用人教版教材,包括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选修二、选修三、选修五。2013年第一届学习新课程的年级已经高三毕业,在三年多的实际运行和操作过程中,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教学实践,通过摸索和探究,有了一些体会和收获,但更多的是困惑和问题。
一、地理教材的新变化
1.新教材编写应该建立在学生初中地理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基础上。但新教材却忽视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现状和基础,有过于理想化倾向。现在初中地理只在七、八年级学习,九年级不开课,地理学习没有连续性和持续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采用开卷形式,初中生地理水平普遍比较低,导致现阶段高一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非常有限。所以,新教材给教师带来的对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补充任务太多。
2.“活动”“问题研究”“案例”“阅读”等,要求学生课后能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实地调查,目的是为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开辟更广阔的天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但在当前浓烈的应试教育氛围中很难完成,有脱离目前教育现实的倾向。有些题目对学生或者对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例如,联系所了解的城市建设实际,谈一谈在城市化过程中怎样避免短期行为,提高决策科学化的水平。 这个探究性学习难度较大,不易开展。
3.新教材不太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性、系统性。如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缺少必要的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复习,综合性强,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4.活动思考和探究中抛出的问题让教师难以控制其拓展深度,也难以把握评价学生思维品质的尺度。
二、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强调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帮助的地理。但现实是很多人只关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加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高考方案尚不明朗,今后高考将如何变化,怎么考,考什么,怎样才能既在新课改中跟上时代的步伐,又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面对新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与原有教材发生较大的变化,如何把握好深度、广度;怎样解决好课时紧张与知识延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客观存在的追求升学率与新课改理念的实施、提高高考成绩之间形成的矛盾,等等,这些都存在很多争议。
三、学校缺乏对新课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
目前,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基本上是以高考为指标,这是实质。由于高考评价的惯性及高考改革的滞后性,以及学校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的顽固性,课堂教学中的评价环节成为实施新课程的瓶颈。新课程、新理念需要新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机制。同时,新课程教学评价制度强调采取“评价贯穿于教学实践与研究全过程”的策略,特别注重过程评价,这给操作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四、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较以前有一定的变化,但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建构新的学习模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改进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而提高课堂效率等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开放课堂,彻底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真正做到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现实是大班额、多任务,课堂无法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
另外,地理课时少,每周2节,而教材变成3本必修,3本选修,教材及教学内容大幅度增加,多数情况下会出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严重对立的现象。一方面,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教学进度慢,课堂效率低。另一方面,课程量大,教学任务重,知识拓展深度、广度难把握,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讲浅了又达不到要求。总体体现为课时越来越少,内容越来越多。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很容易回到过去的老路。
五、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体现新理念、新思维、新视野、新感受,与时俱进。重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使地理课本有了大量来自日常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领域的例子,教材很有时代气息。它要求地理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不仅与教材更新同步,还要走在教材之前,与正在成长即将进入高中的学生思想同步,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始终走在教材涉及的专业知识的前沿,还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前列。但现实中,高中地理教师参加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多,而关于新教材的专业培训少,疲于应付事务性工作多,静下心来研究教学的时间少;教学中无论是观念、已有的知识,还是教学方法都是守旧的;要实现新理念、新思维、新视野很难,素质达不到新教材的要求。新教材与老教法的矛盾十分突出。
新课程已经进入实质阶段,第一届学习新课程的学生高考已经结束。高考必将是检验新课改成败的试金石。为落实新课改理念并使高考不断取得优异成绩,建议如下:
1.不断完善教材编写。对贯彻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知识要更翔实阐述和强调。教材既要强调创新也要强调继承性,做好新旧教材的过渡工作,使教材既有创新,又能适合一个教育时期内师生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校本教材,能够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调整地理教学课时设置。地理每周3课时要开足,保证地理课学习时间,尽量科学、合理地完成教学任务。
3.加强师资培训和学科教研交流。各级教育教研部门要加大师资培训的投入。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条件,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
4.加强地理课堂教学研讨,力求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更大的变化,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认真领会新课程精神,把握新课程的灵魂。强化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师生关系由传统的“师道尊严”,向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相长”转变。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情感体验,注意给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阐明观念的机会。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表现宽容和帮助,给学生创造学习机会,教师注意与学生交流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一、整体构想
根据高中教育的具体情况,从两项基础性活动着手,以多项延展性活动相配合,全方位的开展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两项基础:心理咨询和心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础性活动,这两项活动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可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延展活动: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两项基础性活动的同时,以多项延展性活动相配合,活动形式多,涉及面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题心理讲座 2)心育主题班会 3)心理教育网站 4)心理广播栏目 5)校报刊心理栏目 6)教师心理指导 7)家校通心理知识宣传等等
二、具体操作:
1、必须设立专门的领导和组织机构。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对外求得专家的帮助,对内建立一支以学校领导为中心,以心理教育辅导老师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教育队伍。
2、开设课程是普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
针对学校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情境设计主体式讨论、课堂即兴小品表演、游戏等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将深刻的内涵寓于其中,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开拓进取,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a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适应时代要求,从具体情况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表。通过每周0.5-1课时的课堂教学,比较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介绍心理科学知识,扫除“心盲”,指导学生提高素质,发挥潜能。为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我们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过程中,遵循 “心理教育活动”的概念,通过各种活动全方位的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b心育课的任务
实践任务:优化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倡导求助意识,促其全面发展。
理论任务:在实践领域内,为中学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提供原始素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促进学校心理服务体系理论的完善。
c主要教学内容
1)了解性单元:健康知识、心理特点、各种心理品质等的认知。
2)发展性单元:发展智力品质(诸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培养学生的面对现实生活所需的基本生存能力(诸如应试心理、耐挫能力、交际能力等等)
3)预防性单元: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及时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
4)解惑性单元:就教学和咨询过程中发现的普遍问题,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指导学生解除心理困惑的方法途径。如新生进校后面临着重塑自我的心理调适过程。
5)测验性单元:为了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更为较合理地评估心理教育的成效,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和标准化测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测评。
6)活动性单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各方面条件设计开展角色扮演心理互助、智力开发等心育活动,创设情境,提供条件,使心育活动的原理逐步内化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一年级:
新生新环境适应性教育,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帮助学生学会自理生活,学会与人正确交往,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开展礼仪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完善个性,健全人格,培养责任心,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正确认知,提高是非辨别能力,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教育学生学会宽容、学会关心他人、懂得感恩、有爱心、有责任心等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咨询帮助。对高一新生进行适应方面的测量、综合素质调查。
高二年级: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文理分科后的学习生活,排除学习中不合理的忧虑,正确归因,增强自信心。加强理想教育,感恩教育,健康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完善个性,健全人格,培养良好性格。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培养责任心,学会自律。正确认知,提高是非辨别能力,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健康的幸福观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咨询帮助。
高三年级:
关注学生的考试压力,进行高考准备心态调查,帮助他们自我减压,指导学生学会心理自我调适,掌握几种身心调试法。进一步加强理想教育,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认识自我价值,关心国家命运,具有使命感,作出升学的最佳选择。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敢于面对挫折和困难,具有进取精神,塑造完美的人格。做好高三学生临考前的心理疏导工作。
d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以自主发展策略和调适指导策略为主。
策略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心理素质。
策略操作要点:
一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设计要考虑怎样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并激发学生参与心育活动的积极性。
二要学生自我评价。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为自我悦纳和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要学生自我调控。简单易操作的心理调适方法的介绍,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
四要学生自我创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心理教学设计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3、团体辅导和讲座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具有针对性的形式。
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帮助学生学会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专题心理讲座针对中学高级阶段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困惑,以普及心理学知识、介绍心理调适技巧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为主。根据每一年段的学生都比较容易出现一些突出的心理问题,深入而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出一系列纵向联接、横向配套的年段心理教育讲座,如高一年的“适应”教育,高二年的“立志”教育,高三年“理想”教育等。另外针对面临共同心理不适的学生进行小团体心理辅导或心理训练,利用团体的资源进行心理帮助,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4 、建立系统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形式。建立高一新生的心理档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方向地开展教育,了解个体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等情况,科学地使用相关测量表,慎重处理,并将结果存入档案。心理室要加强心理信息传递制度化建设,向各年级部、相关班级和老师通报学生的心理信息,为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提供帮助,同时配合学校其它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心理教育,形成最大化的教育合力,给学生有力的心理支持,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也将每次心理咨询的记录作为原始资料存到心理教育档案中。由心理学专业人员专人负责,在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前提下,向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及全校学生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心理健康档案明确筛选“ 问题学生 ”供咨询室预约咨询。心理健康档案电子化和心理测试网络化是以后心理档案的发展方向,很多学校已经实现,希望得到校领导支持,在这一学期实现。
5、开放心理咨询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务。
心理咨询室是对针对个别化的,有轻度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学生,予以帮助的特定场所。必须建立咨询员的工作规则、实施科学化的档案管理、进行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和心理咨询的转介工作等。探讨针对中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方法,建立咨询保密、案例分析的工作制度,进行咨询人员的专业化培训等等。主要针对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情感情绪问题、交往问题以及升学就业问题进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无论是对主动上门求助还是被家长或教师带来的学生都以朋友式的态度对待,认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还应对个案进行跟踪,及时消除轻微的心理障碍,对需加以矫治的转介到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和治疗。对于咨询者的个人隐私问题,应予以保密。关注心理和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做好高三学生临考前的心理疏导工作。严格遵守心理咨询基本原则,合理运用心理咨询基本技法,科学有效地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个别辅导要有记录,有效果分析。
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咨询室还不够完善。因此,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在基础设施方面,已有一个木制信箱和画、鲜花、电话、饮水设备等,需要配备一台电脑,以便查找资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网上咨询和咨询资料归档。另外缺少图书、资料柜;在人员配备方面,我校设有专职心理咨询人员1名,兼职心理咨询员 无,需要增加人员配备,另外年级部长、班主任为协助心理辅导人员。
向学生公布公布电子信箱,进行网上心理咨询,拓宽学生的咨询空间。心理咨询信箱采用单独回信或面对面咨询的方式回复。每学期开学初通过海报宣传,指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咨询室信箱。
6、班级设学生心理委员,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班级设学生心理委员,男女各一名。由班级推选出热爱心理工作,热心为学生服务的优秀人才,担任班级心理委员,明确工作职责,为班级、学生与学校心理室、班主任的沟通搭建桥梁,使班级心理教育更有针对性。心理室将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心理委员对学生所关心的话题搜集资料及反馈,积极协助心理老师进行各方面的工作,比如,参与对入校新生的心理辅导、心理测量结果的计算机录入和心理档案的建立等。成员的工作不但弥补了心理辅导教师不足的困难,而且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容易。同时,能够很快地将同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映上来,提高了心理辅导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7、心理教育网站
考虑到现代高中生大多数家中都配有电脑以及网络具有隐蔽性的特点,采用此辅助方式能更好地进行心理教育的宣传,同时也方便了师生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内心情感地真诚流露。可以设立以下栏目:(1)心育之窗(2)学生心理之窗(3)教师心理之窗(4)家长之窗。通过这些窗口,让学生、老师、家长、社会等共同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了解维护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知识,方法技巧……
8、家长心理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然而目前多数家长未意识到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要通过家校通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亲子对话、积极家庭治疗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要通过家长会、宣传单等方式向学生家长宣传、强调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入这一阶段的孩子易出现的问题,提醒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让家长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主动地用正确的家教方式教育子女,帮助子女直面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使家庭为孩子的精神发育提供一个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
9、教师心理指导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向于稳定。因此普及心理咨询知识,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身情绪,积极对待工作,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面向全体班主任,安排系列讲座和团体训练,目标是使班主任了解心理健康常识,了解中专生行为动机,能够在工作中自觉地运用人际沟通技术、情绪处理方法,能够简单识别是否心理异常,对心理异常学生尽可能适当对待,学习日常自我减压方法等。
10、加强宣传力度,行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心理教育重在健康问题,重在学生心理的发展性教育,工作理念是全员参与、全面展开、关注全体、开发潜能、促进发展、健全人格。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台、宣传栏、校报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做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使全体师生充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同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辅导室办好宣传栏,对于那些没有勇气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学生来说,宣传栏或许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学校师生在注目学校的心理健康宣传同时,也在默默地感受着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心理宣传栏正是这种情感辐射的载体。可以尝试由学生自主创作心理报,内容可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心理知识、心里话、信息快车、教你一招、焦点谈、金点子等。形式可以以手抄保、黑板报、寝室报等。利用校报心理专栏,对学生提出的比较典型的心理问题予以解答。在锻炼学生思维、想象等多方面能力的同时,达到“平行教育”的效果。团委负责校园广播电台设立“心海导航”栏目,于每周两次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及同学们所困惑的问题,由心理咨询室老师、班主任或部分学生供稿。办好学校网站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班主任负责创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班级是心理教育的主要场所,利用时政班会课发动学生开展自编自演自看自评心理小品,重复自己的人生体验,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程化和学科渗透相结合,普遍性和个别性相结合,家庭和学校相结合,教师和学生相结合。只有从多种渠道,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适应社会,发挥潜能。
附:XX下学期初步工作历:
月份
主 要 工 作
责任部门
九
月
份
1、心理辅导小组的成立,领导机构和人员设定。
2、心理咨询室宣传海报。常规工作开始正常运行。
3、印发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职责,各班选举心理委员(男女各一名)。
4、第一次团体辅导高一学生新环境适应教育。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广播。
6、着手建立高一新生心理档案。
心理室、
主管机构
团委
班主任
十
月
份
1、 利用家校通向家长宣传教育心理知识。
2、 高二年级学习心理调查。
3、 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第一次培训。
4、第二次团体心理辅导。
5、出第一期心理报或刊。
政教处
心理室
教科室
十
一
月
份
1、 班级开展自编自演自看自评心理小品活动。
2、第三次团体心理辅导。
3、 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第二次培训。
4、心理室出第二期心理报。
班主任
心理室
十
二
月
份
1、心理辅导中心为班主任提供心理教育相关材料。
2、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第三次培训。
3、第四次团体心理辅导。
4、心理室出第三期心理报。
心理室
年级部
元
月
1、 心理咨询员培训。
2、 考前心理辅导。
关键词: 中医学七年制专业 学生管理工作 创新研究
一、对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的背景
中医学七年制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及医学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医学教育新模式,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在现阶段还处于不断研究探索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当中,原有的本科和研究生的学生管理工作形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七年制发展的需要,因此,与之相应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应根据不同特色的七年制教育而发展进步。
二、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中医学七年制学生集现代思想和传统医学知识于一身,善于观察、善于模仿,其价值观具有多元性、务实性和可塑性等特点,根据其特点,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具有人性化色彩,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既要坚持传统文化,使学生树立正确反映中医学教育本质的特征,又要兼顾与时展相结合,用新的思路加以改革与引导,创新学生工作管理体制,促进传统中医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根基。
现今的中医学七年制学生处于更加开放多样自主的社会中,加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实效差的弱点,其在教学方法上的得失往往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唯一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他们的需求、个性与发展的实际开展教育,使之接受与信服,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辅导员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和引导学生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和谐心理教育为基本点,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将以情感人理念贯穿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层面。
天津中医药大学经过多年探索,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了寓情于教、寓理于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为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不显著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从而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人才中的导向作用。以情感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情与理的有机结合中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导向性和实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入行提供了理念和方法,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主导作用。
(三)加强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
对于中医学这样有明显传统特色的专业,学生管理者最好是医学专业的老师,一方面可以发挥专业优势,理解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从而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对专业的自豪感,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对其他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这要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掌握一定的中医专业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加强各方面文化素养。同时管理工作者也要不断通过对传统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的互补学习及应用,让学生树立专业创新意识。
(四)借助媒介拓宽学生工作渠道。
中医学七年制学生管理毕竟是做人的工作,辅导员作为一线工作者,既要了解当前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又要关心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小事。首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处理问题才能得心应手;其次要全心全意地为学生着想,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借助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学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思想上的进步。
解决新形势下拓展工作领域的问题,同时也是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手段,拓展新的空间和途径。我们通过学生QQ等新的网络工具,及时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和学习状况,对学生旷课、上网游戏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掌握学生最新动态,把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新形势下学生的管理工作要转换教育观念,树立信息资源意识,主动进入网络教育平台,这是把握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至高点的有效途径。
三、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学生管理工作为提高学生科研和临床能力服务
(一)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早期进入科研研究。
七年制教育是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一体,注重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是培养七年制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路架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七年制学生是本硕融通,应该在早期开设研究生硕士课程,我校针对七年制学生科研能力较为薄弱的问题,在七年制学分制管理学生中积极组建科研兴趣小组,为学生搭建导师平台,提供科研能力强的指导老师,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提高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如鼓励学生申报我校“创新基金”项目,选拔优秀项目参加市级“挑战杯”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营造学生搞科研的氛围。
中医专业七年制培养的是中医临床复合型人才,在以往的临床教学和带教中,给学生灌输的大多是临床医疗知识,学生给自己的定位也是毕业后做个临床医师,但是,要让学生知道,一名合格的医师必须医、教、研全面发展,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临床,用丰富的临床经验来促进科学研究。所以,我校在学生学习期间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组织学术讲座、科研讲座等方式及早地给学生灌输科研思想,为学生将来独立搞科研打好基础。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中医专业七年制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关系到他们将来能否适应未来国际医学科学技术的竞争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强化导师责任制。
中医专业七年制学生的导师要根据七年制培养目标,关心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思想情况,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进行各项科研调查和总结,不仅要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而且要教会学生正确的科研态度,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和硕士学位评审,导师的责任非常重大,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导师是关键。因此,进一步细化和强化对中医专业七年制导师的管理和考核也是势在必行的。
四、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应注重学生的自主管理
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作为素质较高的学生群体,也有个体自主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应把学生自主管理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在班级、学院、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及各种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的锻炼,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主、自律、自强的自我约束与发展体制,从而树立更强的职业责任心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提高综合能力,达到中医学专业七年制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随着七年制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应逐步探索科学的管理思路,通过改革优化管理路径,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能,促使七年制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个性得以发展,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熊平.对七年制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6(4).
[2]方楠.目标管理在中医院校七年制学生管理体系中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6).
[3]吕玉波,翟理祥,舒彤,邹婕等.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管理模式的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5,4(2).
1.1 项目教学法的起源
项目教学法源于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一方式按照行动导向原则,主张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独立而具体的项目,针对这些项目设计教学方案,按照项目管理教学,不仅为学生教授理论知识,尤为注重培养他们的操作技能,提升职业能力。
国内教育界出于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推崇,近年来派出了许多专家、学者去德国学习考察,而其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特别受到重视。由于这一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选择性、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和激励,因而有关这一教学方式、理念的实践应用已在动漫设计、物业管理、软饮料工艺、思想政治、财务会计、国际贸易和农产品加工等诸多学科领域得以深入开展,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2 服务营销课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
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服务及服务经济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知。但是,作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服务营销的教学却未能与时俱进。目前,各个高校服务营销课程的教学主要有三种方式,填鸭式教学、案例模拟教学和校外基地实践教学。
(1)填鸭式教学。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教学方式,填鸭式教学通常由老师“板擦加粉笔”、“一言堂”、“满堂灌”,把课程涉及的原理、理论等基本内容体系一五一十地教给学生,课后偶尔留下几个思考题……这种方式下,学生仅是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由老师满堂灌输的讲授,学生动手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则成了空谈。
(2)案例模拟教学。案例模拟教学是指在一个虚拟的服务情景中,针对某个决策管理主题进行模拟与分析。不同的学生扮演顾客、其他顾客、服务人员、企业主管人员及利益相关群体,模拟小规模服务流程,使学生了解、熟悉各种服务营销策略及服务管理的方式。模拟教学虽具有可重复性,应用难度较小,简便宜行等优点,但案例模拟的虚构服务情景与现实通常都有较大的差距,更多的是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解决现实服务过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意义不大。
(3)校外基地实践教学。校外基地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到校外基地深入了解、学习相关服务企业的运作管理,通过实地考察,获得对服务营销管理的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目前,很多营销专业都与相关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如旅游专业与知名旅游公司、旅游景区,金融专业与金融公司、物流专业与物流公司之间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以课程实习的方式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到相关公司的服务管理中。但是,由于这些基地不熟悉、不放心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习中,大多数学生仅参与服务营销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热情,所以这种教学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的空间不大。
上述可知,在服务营销的传统教学中,不仅忽视了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而且对学生职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应有的关注,这些方法要么缺乏真实性,要么简单乏味,探索服务营销教学方式的创新已经刻不容缓。
2 契合的依据
2.1 项目教学法的内在要求
项目教学法是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通过把学习过程分解为若干项目,师生共同实施这些项目,在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
注重能力培养的项目教学法具有很多优点,教学项目的选择主要从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师生共同实施某一完整项目,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而老师主要从旁协助指导推动,如此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关岗位的基本技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还能增强彼此间的沟通协调能力。
2.2 服务营销课程的内容结构特点
在服务营销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学者们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不断从经济学、管理学、心里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吸取养分,使得服务营销理论众多,各种理论互相渗透,又保持相对独立。在国外,主要有北欧以克里斯丁?格罗鲁斯(Christian .Gronroos)为代表北欧学派,以及北美以洛伍劳克(Christopher .H .Lovelock)为代表的北美学派。从内容看,形成了服务质量说、服务特性说、关系营销说及综合管理说等四种体系。众多理论流派、理论体系的存在,表明当前服务营销管理的研究并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导致教学内容体系条块化特征明显。因此针对服务特性、服务质量、关系营销等基础内容的教学,分设不同的教学项目是完善教学大纲的不二选择。
此外,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服务及服务经济的大发展也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服务营销课的教学实践仅停留在传播服务营销理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针对不同的服务项目,针对服务过程的不同环节及不同的服务策略,倡导学生亲自参与,启发学生处理各种服务营销难题的潜能,在实践中积累学生的服务技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本身也是应用性学科性质的要求。
3 契合的路径
结合服务营销学课程体系的内容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借鉴其他学科应用项目教学法的经验,本文提出在服务营销教学中试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如下图,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构思项目,学生分组。
在服务营销课上课之初,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体系,对班级同学进行分组,而每一项目组内的同学,则结合自己的兴趣,或选择A行业或B行业,或选择某种服务流程的不同阶段,构思不同的项目,实施进一步分工,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小组成员间之间的分工协作能力。在老师概述各个项目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鼓励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兴趣,构思自己的项目,做好准备。例如,针对服务特性项目组,老师讲述基本理论之后,则可由项目成员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便利,选择不同服务行业,或是同一行业不同服务项目,深入对照现实,进而思考不同服务特性所导致的营销困境。
第二,项目选择,确定任务。
如前述,各项目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了相关项目的基础理论知识后,各小组均可构思出有关这一项目的许多细分项目,小组内的再次分工,使得每个同学组在组内其他同学的协助下明确自己所选的项目及其任务。例如,针对服务特性项目组,组内同学针对不同的服务特性,或选择无形性(intangibility),或选择差异性(heterogeneity),或选择易失性或者不可存储性(perishability),或选择生产和消费不可分离(inseparability)或选择服务所有权不可分离性,或选择顾客参与、时间要素的重要性,进一步细化项目。当各个同学都明确自己的任务之后,则可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联系,洽谈相关事宜,根据企业实际,深入参与到不同企业的不同服务之中,去挖掘这些特性对相关企业经营策略的影响以及企业的应对。这不但检验各小组同学对于服务营销基础内容的掌握领悟的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与校外人员沟通能力,使学生初次尝试走向社会、获得认可的过程。
第三,项目计划,项目实施。
在每个小组、组内每个同学都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后,老师应指导他们如何查阅相关企业、行业的数据、运营资料,学生自主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进一步明确项目实施的进程及内容安排。对某些特定时期产生的社会热点问题,也可聘请相关企业或行业有经验的业务和管理人员与学生座淡,使学生在学习中与社会同步成长,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社会、对企业、对职能的感性认识。例如,针对医疗服务中的医患纠纷,旅游、金融服务中的顾客投诉,物流服务中成本、安全问题,餐饮服务中质量问题等。其间,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可向老师请教,获得老师的帮助。为了确保各个项目能够顺利实施,首次实施时,教师选择某个同学的子项目作为示范项目,引导学生如何独立完成项目;也可把过往同学的学习过程制作成文本案例,分发给各个项目小组。
第四,项目评价,口头答辩。
在服务营销的相关教学项目计划确定以后,为了更加有效地组织和管理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首先指导各个小组之间互评,小组内部自评,由同学们自己给自己的学习效果评估;然后老师和各个小组组长共同组成评委,根据各小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拓展的深度和广度、参与主动性、团队合作、创新能力、文本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各小组答辩等综合情况给每个小组作出客观评价。通过项目评价和各组的口头答辩,师生共同来发现问题并探索成因,同时找出各个小组的优点与缺点,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此外,教师应针对不同项目组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及时给予指导,指导的深度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有所不同。而学生在每个阶段完成以后,也要和老师积极沟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第五,项目总结,应用检验。
项目评价、口头答辩之后,项目小组的学习并未结束。各个小组要在本组项目的学习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后形成项目总结,其中的某些部分应该反馈到现实中经营的企业,项目组作为企业经营的参谋形式,给出自己小组对该企业服务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通过与企业进行沟通和持续跟踪,由企业对项目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再检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束语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导学案教学”课堂改革的组织、管理、指导与推进;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导处和教研组的作用,形成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核心、教师人人参与的研究网络。各教研组、备课组要科学制定方案,积极组织活动,扎实开展工作;建立相应的制度,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责任到人;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特别是备课与授课的管理,业务检查的管理,研究制定相应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导学案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的纸质文案。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导学案教学是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导学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它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
(一)“导学案教学”理念具有超前性、先进性和时代性,“导学案教学”的落脚点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导学案教学”,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导学案教学”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和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解决的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号进课堂,通过独学(自学)、对学(对子间的合作)、群学(小组间合作探究),形成“!”号,然后再通过展示交流把新生成的“?”号最终变成“。”号。
“导学案教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成为主角,昔日的“教案”变为“导学案”教师由先前课堂上给学生滔滔不绝满堂灌的“演员”角色逐渐演变为策划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演”编制“导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综合的探究性活动,它不是原有教学设计的翻版,而是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目的、有层次安排学习活动,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三)“导学案教学”,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导学案教学”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过去依靠教师灌输、消极等待的学习习惯,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导学案教学”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实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一)培训
1.理念的转变
(1)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的转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转变课堂就是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学生单纯认知的圈子,改变上课就是教书,教学目标就是传授知识的现象,树立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知识应用能力的思想。
(2)转变教师不讲学生就不会,教师少讲唯恐学生不明白的观念,改变“满堂讲”、“满堂灌”、“满堂练”、“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树立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3)转变教学无轻重、无深浅、经验出成绩的观念,改变工作浮躁、自以为是的工作态度,树立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孜孜以求、潜心研究、诲人不倦的思想。
2.导学案培训,学校的培训抓好以下四点: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课标、教材、导学案相关理论等,通过学习,熟悉课标、教材,掌握导学案相关内容。
第二,抓好二次备课。通过集体备课,进一步明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准确解读导学案,研究导学案内容、修订教学环节;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做到胸有成竹。
第三,抓好对学生的培训。让学生了解导学案,熟悉“导学案教学”的一般过程,重点掌握导学案的预习、自学、互动交流等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抓好过程性培训、定期组织教师互听、互评,上好公开课、研究课,研讨交流“导学案教学”操作的方法步骤,推进“导学案教学”的优化。
(二)使用
导学案的使用范围是一——六年级语、数、英、综合、五心等学科。一、二年级和艺体科可适当放宽政策和降低标准,但必须与学校的整体
规划同步推进。(三)“导学案教学”模式构建
“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具体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诱导式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情境创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交流研讨—归纳总结—练习应用;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质疑—探究—小结—应用;一般用于程序性知识学习和教学的技能式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示范—尝试—评价—作业。“导学案教学”的主要过程是:制定导学案,指导自学;自学检测,讨论交流;精讲释疑,当堂训练。学校通过安排教师参加培训、研讨、示范课等多种形式,完善“导学案教学”教学模式。学校要通过校本教研研究“导学案教学”,通过研究导学案来指导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做好导学案与本校实际结合的文章,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学校主要领导及业务主管领导紧盯课堂,通过听、看、评、查等来监督、指导“导学案教学”的推行。教师通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等形式,弄清“导学案教学”的概念、内涵、意义及方法步骤等,抓好“导学案教学”的落实,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有本校或本人特色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推进“导学案教学”向纵深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导学案”的编写程序及格式要求
1.导学案的编写程序
(1)每学期开学前两天内,由各年级各学科负责人制定学案编写计划,上报教研组或教导处,并组织专题会议,布置学案编写任务。计划书要明确模块的教学内容与任务,明确教学时段、周数、总课时数,确定各章节的教学时数;平均、合理地将教学内容及相应的课时数分配给组内教师,确定备课进度和时间。
(2)鼓励教师要建立各自的教师博客,加入学校工作QQ群和网站会员,在上课前一周将备好的学案及将实施的备课内容个人预设等(电子版)发到博客或QQ群中,以备其它备课成员登陆、查看、评论、建议、实施互备。
(3)提前一周进行集体备课,主备教师应将学案稿提交备课组,即教研组,组织讨论,修改后定稿,此为“组备”。
(4)主备教师原则上将修改后定稿提交教导处主任或分管教务副校长、审查,方可使用。
(5)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教师可做相应的调整,并做好调整与反思记录。使用后的导学案教师应根据自我反馈和学生的自我反馈都要落实在导学案上,形成教师的教学反思。
2.导学案的格式要求
(1)学校统一制定学案的制作模板或纸张,学案模板由教导处统一制定,教师下载或拷贝到自己的电脑中即可使用。
(2)导学案页面为 A4纸张,双面打印,留出足够的空间便于教师二次备课,便于学生做答案、修改和记笔记。
(五)导学案的管理
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学校教导处、教研组要发挥调研、指导、监督、评价作用。利用常规检查、学科教研、备课活动等,搞好调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利用课堂教学随机观课、公开课、研讨课,研讨交流等活动,加强过程性指导,优化“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要在管理、落实上下功夫,做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促进“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一是导学案的撰写。各年级、各学科任教师要认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认真研讨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以保证教师的二次备课及学生的课前预习。
二是导学案的使用。课前要加强检查,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安排相关处、室、组检查教师的二次备课;教师要坚持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要保证四到位,教师引导点拨到位、学生研讨交流到位、师生互动到位、巩固训练到位。课后要保证两反馈,教师的自我反馈和学生的自我反馈都要落实在导学案上,形成教师的教学反思。
三是导学案的检查。学校要定期组织业务领导检查教师的导学案,重点检查教师的二次备课,检查要细,记录要全,建议要准。
四是导学案整理归档,教研组、教务处要定期收集、整理教师优秀导学案,以备下一学年度教师借鉴和各项专项检查调研之用;教师指导学生定期收集、整理相关导学案,供复习、备考使用。
(六)“导学案教学”的评价
学校在“导学案教学”的评价过程中,要坚持一个原则,即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的原则,尤其将评价的重点放在过程中。做到一个前移,即评价重心前移,由花费很多精力检查备课笔记、作业批改前移到指导导学案的优化,变途中的督查为事前的指导、服务,加大对事前的控制力度,优化事前的策划和准备。力求三个及时,一是评价时间必须及时。评价的间隔和周期不宜过长,特别是对集体备课,个人备课、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以周为单位;二是反馈必须及时。评价结束必须及时反馈,必须提出指导整改的意见建议;三是措施必须及时。必须跟上落实性的督查措施,将监测、评估结果纳入对教师的评估体系,作为学校评价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
(一)制订方案,拟订计划
学校结合实际,制订“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拟订实施计划。各年级组、备课组要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和细则,保证“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强化研究,求实创新
推进“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要重点加强五项研究。一要研究“导学案教学”的思想内涵及实施策略,教师尽快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行动上确保“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二要结合学校实际,正确处理“导学案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整合创新,构建具有各自特色的“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三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讨论交流,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集中攻关;四要研究集体备课的形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促使集体备课的内容、重点及形式发生变化,要积极开展对集体备课的研究,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益;五要研究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导致评价内容、标准、形式的改革,学校将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通过科学的评价促进“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三)强化管理,抓实过程
一是要强化管理。学校主要领导和业务领导对“导学案教学”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及时进行工作总结;每学期要分学科将“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的各项资料整理归档。二要抓实过程。备课组要认真开展研究,研讨教学模式;每周要开展一次集体研讨交流,每月要进行一次归纳反思,找出不足,改进实施计划;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使“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完善。
(四)培植典型,示范带动
按照面向全体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推开的同时着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及时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学习途径,推动“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是分学科
组织导学案教学,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二是组织教师结合实际总结“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的经验与做法,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三是组织教师从自已的“导学案”中选出优秀“导学案”,从成功案例中选出优秀案例,参与各级评比,帮助教师研究好教导学案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第一阶段:组织发动阶段(__年2月—__年3月)
1.召开全体教师会、教研会、专题培训会大力宣讲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全校教师的思想统一到教学改革上来,要深刻理解推行“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是关乎我校进一步落实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构建“生态课堂”的头等大事,要在全校上下形成这样一种理念:学习并推行“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是全校工作的中心,一切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一切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改革。
2.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和帮助,组织广大教师赴外省外县及相关学校认真学习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经验,掌握其理论,理解其精髓,借鉴其方法。运用“拿来主义”,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1)学校拿出一定时间,规定地点,适时地组织教师培训学习。
(2)各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依据学科特点进行理论学习探讨和培训。搜集有关知识经验,力求全面了解和掌握其理论方法,作为我们进行“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和借鉴。
(3)各班主任要在本班中做好各种准备工作,讲解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给学生带来的好处等等,使学生乐意接受改革,乐意改变自己。特别是全面掌握全班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以便于在改革实施阶段划分学习小组。
(4)教务处对各年级课程的设置、“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步骤及操作方法进行研究,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供学校领导和教师广泛讨论,集思广益,修订完善,以备实施。
3.要做好“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物质准备及宣传工作。
第二阶段:尝试实施阶段(__年4月—6月)
一是探索使用“导学案教学”中,课堂教学成功经验中的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和人才观。
二是探索“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三是不断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
第三阶段:总结深化阶段(__年7月)
通过经验交流会,把学习借鉴“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经验向本土化位移;总结表彰先进,巩固学习成果,推动活动不断深化与创新。
【关键词】成本管理 课程体系 课程考核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成本领先战略被广泛关注。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熟悉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成本核算、分析、控制等方法,是应具备的专业基本能力之一。然而,近年来成本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却并不理想,下面以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为对象就《成本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成本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
成本管理课程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课,一般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后按要求完成一定量的复习思考题和计算分析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种传统方式的教学效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课程体系存在分歧
成本管理课程相对于成本会计课程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就是费用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计算、成本分析和控制都往往存在一个事项有多个方法的情形,如制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成本控制就有多种方法。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对某一种计算方法掌握普遍较好,但对于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以及该方法在最终产品成本信息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缺乏系统化的认识。其二就是成本管理的课程体系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另一种观点认为该课程体系主要是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这种分歧也给教师在安排授课内容时带来一定的困扰。
(二)账证意识模糊、学生对成本核算流程的掌握仅限于数据的计算
成本管理课程的成本核算部分涉及大量的计算和表格的运用,这一点有别于基础会计学和财务会计学。产品成本的构成涉及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多个项目,不同的成本项目有不同的归集、分配和结转程序,需要借助各种费用计算表格完成繁多的数据处理。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存在着把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计算的情形,而未能很好地将某个分配表计算结果与记账凭证对应,也未能很好地掌握不同费用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与账簿相关数据的对应关系。
(三)管理观念缺失、学生对成本控制、分析等知识点的掌握有限
如何利用成本核算的相关信息来实现成本控制、分析等管理性职能也是成本管理课程的另一特色,其中各种指标、差异以及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的计算及分析方法和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相比截然不同。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对于成本核算的内容相对比较重视,因为会直接影响到账务处理的结果。但对于成本控制、分析等涉及到管理的相关内容,在教学环节没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性较强,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另外部分学生认为这些内容和账务处理的关系不大,因而掌握程度往往比较粗浅。
二、成本管理课程教学现有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课程教学导向的偏移
随着国内经济形式的变化,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成为消化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毕业生的主力,受其所在行业的限制和规模等因素的制约,使得业界对成本管理人才的需求有所下滑。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应用型高校会计、财务类专业教育的导向逐渐有向应试教育倾斜的趋势。本科阶段比较密切相关的会计专业考试主要是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而在这两项考试中成本管理的内容所占分值都较低,主要涉及到成本核算的相关知识,且覆盖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应用型高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都对成本管理课程进行了学时压缩,甚至部分高校直接以成本会计课程来代替。另外学生也以应试、求职有用性高低为判断依据,对成本管理课程的学习投入的精力较少。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成本管理课程的教材版本、内容侧重点和难易程度各异。从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来看,在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成本管理的教学内容应重点放在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上。从目前已出版的成本管理教材的内容来看,一种情况是基本按成本管理的具体环节来划分章节,面面俱到,专业理论性强,对成本核算涉及的具体案例较少,方法的运用以文字说明居多;另一种情况虽然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上,但在方法的运用上设计的案例过于简单,案例之间缺乏系统性,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普遍。就难易程度控制来看,存在着诸如品种法、分批法、分项结转分步法的案例中大量运用定额数据,以回避繁琐的数据计算过程,这种处理方式往往给学生传递出错误信息,认为实务中的成本核算就是“一本定额走天下”。部分教材在数据位数保留和科目设置的细节上有失规范,其结果必然无助于成本管理处理严谨性训练。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手段的滞后
目前成本管理课程教学任务的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而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又主要是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由于成本管理大量表格示范和计算的特点,使其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的依赖性强,教师在分析众多数据在表间的结转关系时,容易给学生以“照本宣科”之感,造成课堂气氛的涣散。此外,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建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为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创造了有利的硬件条件,以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基于PowerPoint制作成本管理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例,呈现出两个极端:或是密密麻麻对教材内容的直接再现,或是仅保留章节标题及少量提示,这样的课件对于解决成本管理授课难题,提高教学效果作用有限。
(四)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僵化
目前,成本管理课程的考核基本上沿用了期末闭卷考试的传统形式,考核内容基本上是对书本知识的直接考察。实验环节的评分也仅是以低分值的形式体现在平时成绩中,对总评分起决定作用的仍旧是卷面成绩,而闭卷考试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可突击性,不能起到应有的以考助学的作用。
三、成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学生通过对成本管理课程的学习,可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准备必要的知识,并为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做好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好地达到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重新明确成本管理课程教学目标
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财务管理基本理论、方法与各项技能的培养,向社会输出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本管理课程尽管是以制造成本法以及相关理论为基础,但基本上是对基础会计的原理和方法的进一步诠释与应用,也是对后续管理会计等相关课程的前期铺垫,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思维熏陶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其独到的作用。因此,成本管理课程一开始就有必要通过讲授的形式使学生明确该门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把教学重点放在通过课堂学习和模拟综合实训来理解费用的分配与归集以及产品成本计算的账务处理关系上,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思维及、数据处理技能。
(二)甄选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内容
正确核算与客观反映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耗费、及时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为成本决策服务是成本管理应发挥的主要功能,这一点应当在成本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具体覆盖上得到充分体现。可通过比较目前具有影响力的多种成本管理教材,并参考成本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在教学内容的前后组织上可以选择以成本及成本管理工作循环为主线索,把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作为主体教学内容,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应用价值高的案例作为教学示例,难易程度适当。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有:成本理论、成本管理工作理论、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报告,成本管理学科发展趋势。在成本管理具体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本着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不重复的原则,把成本管理的其他内容纳入到上述两门课程中。这种安排既避免了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更突出了成本管理课程的重点。
(三)合理确定并有效攻克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应以成本管理技能培养为核心,综合考虑未来工作岗位应用性以及后续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明确。同时,应在课堂提问、作业批阅、答疑互动等环节中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确定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学习难点。课程组的教师可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将确定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大纲中明确确定。而授课教师在对教学重点、难点具体判定时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在惯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并注意提高难点问题的讲授技巧。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成本管理的教学上既要发挥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要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应更多地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调动学生自学、课外求知的兴趣,更多地去引导学生通过生产流程与管理要求、账户设置与结转、比较与归纳掌握计算公式与方法,从而达到活学活用、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尝试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将成本管理前沿发展等内容的学习放到课堂外进行,教师只提供方向性指导,更多内容的获得与掌握由学生自主进行文献查阅和小组讨论,或撰写小论文来完成。
另外,加强对授课教师多媒体应用软件使用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对相关软件功能的掌握和利用水平。学校可定期开展课件展示与评选活动,激励教师能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针对成本管理模拟教学而言,合理地确定实训内容非常重要。比较理想的实训内容是能涵盖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账户设置;材料、工资、动力、折旧、辅助生产费用及制造费用等费用归集与分配,以及相应的账务处理;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运用、完工产品成本计算及结转、商品产品成本报表生成这样的一个成本核算循环。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也可选择某实习基地的某一期比较完备的成本核算资料为基础按实训大纲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后作为实训素材使用,通过对学生的模拟实训,可以充分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和成本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吸收,增强对成本管理感性认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六)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目前对学生成本管理课程成绩的评定仍然采用传统方式,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考核为辅两部分综合评定。由于讨论式教学、课外小组活动等形式的引入,可相应增加新的考核方法,如自评、互评等形式。将学生的成本管理课程总成绩分解为卷面考试成绩、考勤情况、课堂互动、课后作业质量、课外活动情况和实训成绩等多个部分,授课教师根据成本管理课程教学开展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各部分的权重,并报系部主管教学工作的院长(主任)审批通过后执行。作为授课教师在日常授课环节要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原始记录,以此作为测评的重要依据。这种复合测评方式将有助于改变部分学生在考试前对知识点强行记忆以求短期回报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甘永生.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内容体系融合的相关探讨[J].财会月刊,2010,(7).
[关键词]高等教育 改革 趋势 转变
21世纪初,迎着全球性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大潮,我国以加入WTO、与国际市场接轨为契机,政治经济体制进入全面转型的攻坚阶段,高等教育以加快大众化步伐为主要目标,进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时期。这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进程,既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又充满矛盾风险并蕴含一系列机遇和挑战;既是一场高教内外互动性的关系调整,又是一种全方位大跨度的教育制度创新。对这场改革发展历程的动因、走势及特征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评鉴,对于认识和把握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内在规律,自觉参与改革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三大因素
高等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于一身,具有双重性、多属性的复合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融入世界文明衍传的大潮,从核心理念、学科布局、主体结构到管理体制等不同层面加速了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如果我们用反观历史、前瞻未来的目光来加以审视,就不难看出,尽管制约和影响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居主导地位的,有以下三大因素:
1.突飞猛进的高新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21世纪的国际竞争集中在高新科技的发展和竞争上,科学技术化的制胜点是速度快,因而捷足先登者胜,反应迟钝者败;技术科学化的生命力是科学的思维、体系和手段,因而教育先行者为王。面对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各国都在努力探寻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融合的途径,以完善其科技创新体系和抢占科学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从而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科技与教育一体化的竞争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2.世界经济格局的全球化。全球化,即地球上彼此隔绝的区域、民族、国家不断跨越时空障碍与制度文化屏障,逐步走向全球性社会的客观历史进程。20世纪以来,以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运作国际化、商贸公司跨国化为标志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相应体系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等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中国加入WTO已逾3年,农业、金融、汽车、服务业等都受到严重的冲击,良机与危机并存,服务于人才市场的教育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变挑战为机遇,取决于教育,而高等教育则首当其冲。
3.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的多极化,有利于创造和平的环境。要想在维护世界和平,护国安邦的国际舞台上有发言权,就要力争做政治大国和经济强国,使国际政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要成为强国又取决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世界上重塑中华文明的新形象,其基本点和根本点都在教育。要想实现经济强国之梦,必须走教育强国之路。
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呈现的9个趋势
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系统内外部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已呈现若干带有全局性的发展趋势,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9个方面:
1.大众化。美国著名学者马丁·特罗(MartinTrow) 1973年提出的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分期论(菁英期、大众期、普及期),实际上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提升整体水平的阶段目标参考指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与教育成正比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从1999年至2003年的扩招率分别为40%、36.8%、23.2%、16.9%、19.2%, 2003年我国高教平均毛入学率为17%,2004年广东已接近20%,但这仅是大众化教育的初级目标,距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仍相距甚远。换言之,我国今后高教的规模将从大幅度猛增过渡到适度扩张阶段。扩招幅度趋于平缓还表明,现有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挖潜已接近极限,必须新建或开发新的高教资源:一是对现有高校增加投入;二是鼓励民办高校,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三是发展远程教育;四是引进外国教育机构。同时必须解决好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的需求与可能、投入与产出、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师生比与人事制度改革及家庭对高教期望高而高质量教育资源短缺等深层次的矛盾,突破经费投入与大学毕业生就业两大屏障,高等教育才能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2.民主化。民主化,即由贵族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型,其重要特征是教育民主由少数精英的觉悟与意识转变为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自觉行动。主要体现在:政府全力建设学习之邦,全面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投资人力资本,全面提升人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民族的竞争力;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教育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关注终身发展,注重情感道德,塑造现代人的精神与品格;政府打造教育品质,致力于建立灵活而有弹性的学习制度,建设充满合作和乐学精神的学习型社区,推动各种教育机构研制精致而充满人性化和艺术性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而涌动创造激情的教学活动,建立以发展为导向的评价系统;政府倡导教育关怀,积极改善人们的生存状况,努力改变教育的不平等,消除由于外在差异而带来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关注由于各种差异所带来的歧视,尤其是那些在经济、文化、地理等环境明显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政府推进高校内部民主管理,实行教授与专家治校,实现校务公开,鼓励教师广泛参与,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和对学习与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管理……这是当今中国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政府所为,也是“三个代表”在高教领域的重要实践。
3.多样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是单一规格的,因而,不同层次的学校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是分工不同、培养的人才规格不同而已。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多样化的观念上存在偏差,一些高校一味地追风、攀比,盲目地追求高、新、尖,忽视了基础的建构。职业学校就要办出职业特色,重点大学就要担起国家的科研重担,领衔大学就要追求世界一流,各司其职,互不争风,办出自己的特色和质量,使我国的高教体系多样化、层次化、结构化,以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适应社会不同的需要。
多样化包含学习型组织多元化和生员多样化,我国“人世”以来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构架将更加突出,已形成国际学院、公立大学、民办公助及私立院校并驾齐驱,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各类开放大学各显身手的局面,在互相弥补和打拼中重新分配教育市场份额。而进入以上各类教学机构的学生不完全是7-22岁的青少年,其年龄上限将延长至97岁,不同需求的人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以及不同年龄的学员混合在一起上课将成为常事,高等教育从过去“以供给和院校扩展为导向”调整为“以反映人们多种兴趣的需求为导向”,从严格的学校和课程等级到灵活的、透明的、相互联系的学习选择,形成开放和多样化的教育图景。
4.弹性化。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半个世纪以来都存在着学制僵化的问题,批量式的教育有逆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严重地扼杀了人才的个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分工不断精细,推行个性化教育、多样化教育、弹性化教育是教育历史向前演进的必由之路。120年前,哈佛大学开世界之先河,推行学分制,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依附导师制和大量的选修课,让不同的人才选择不同的方向,何时修满学分何时毕业,让人才自己掌握进度和自主权,使人才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时至今日,我国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尚未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个性学识千差万别的学生被迫捆在一起“齐步走”,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而与学年制结伴而行的是僵死的一年一度的统考入学制,两方面互相制约,无法为人才培养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必须进行高考体制的改革,才能发挥学分制的长处。为此,可以试行一年多次高考、高考科目分次考试或允许部分社会信誉好的高校自主考试,参照资格考试制,大幅度提高高考的弹性,让一次考试决定终身命运的悲剧不再重演。
5.主体化。以黑板、纸张为媒体的教学模式,决定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是旧的“三中心”,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简称“教师中心”模式。随着现代教学媒体的发展和因特网的介入,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学生自由地获取、处理、储存、信息,自主地进行学习、控制进度,把握学习机制的“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要将网络教育中教师、学生“双主体”模式引入传统的大学教育之中,使教师从“师傅”的地位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为其创造性潜能的发掘提供空间。
转贴于 6.终身化。如今,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要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就必然要“活到老,学到老”,同时,由于就业岗位生灭、变更的频率加快,随着工作内容的变化和工作环境的改变,也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因而,终身教育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高等教育尤其是作为主战场的高校,将彻底告别象牙塔式的博雅型教育,而成为“知识工业”的生产基地和功能门类齐全的社会“服务中心”,为各类人员随时进出充电提供服务。为此,高校及各类高教办学机构应广开办学门路,将全日制教育、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建构一个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的教育体系,为在职人员创造有利的继续学习条件,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化教育。
7.信息化。随着教学媒体科技智能含量的提升。网络教育的优势在终身教育的支撑体系中赢得愈来愈广阔的天地,现代远程教育的巨浪短短几年就席卷了全球,网络教育的竞争已步入优胜劣汰的新阶段。学校教育将告别粉笔加黑板、加挥汗如雨的那种劳务密集型的、低水平重复的方式,代之以教师为主导、以网络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没有围墙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大学与实体大学比翼双飞。教学的信息化对教育的覆盖面、吞吐量和教学效率及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8.开放化。由于知识经济与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高校全方位为社会服务的属性得到空前加强,大学教育不再是为人们的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知识和技术需要时时追加和更新,因此必须建立开放的教育体系,必须采用开放的教育模式。国家要向社会开放一切教育资源,包括学校、图书馆、体育场馆、实验室和教学设备设施,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为国民发挥最大的效用。要开放教育和学习时空,面向所有教育培训对象改革办学体制,使招生途径多样化、质量标准多元化、学习时间自由化、教学地点社区化、进出管理灵活化。各类大学都要坚持特色,广开学路,最大限度地向社会提供学位,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甚至不同国籍的求学需要,对学习者实现合理分流、因材施教,使大学融人社会,学员求学有路,为每个人的成才和发展创造条件。
9.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教育国际化。我国加入WTO后,已是经济全球化、教育服务全球化中的一员,一方面要冲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大批国际型人才,依据国际准则参与世界教育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在与世界的文明、文化交会中繁衍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抵制英语文化霸权主义,牢牢掌握民族话语权。我们的教育制度要生存就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同国际教育制度接轨。如: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和跟进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步伐;推进与世界各有关合作国的学历学位互认;尽可能与其学历、学位教育水平比齐、衔接;逐步让研究生教育采用国外原版英文教材,要求教师全英授课,对本科生实行双语教学等,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三、教学模式的10个转变
1.从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就业,转向关注学生未来的人生。现代社会,人一生的就业次数越来越多,一次就业包管一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而,要从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转向注意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毕业时,我们发给毕业生的不仅仅是一张学术性毕业证、一张职业性资格证,还应该有一张善于应对变化的人生通行证,使其在以后的整个人生中,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2.从过分关注学业转向关注学生的做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难以经受人生的挫折。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做有学问的“知识人”,也要做遵纪守法、充满爱心、学会共同生活的“道德人”。
3.从过分关注分数转向关注身心健康。高智商的人,未必有高的“情商”,当代大学一定要坚持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育人方向,以“道德”是方向,“做人”是根本,“创业”是核心,“共处”是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在教育管理与教学改革中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人文与科技的关系,把“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层面。
4.从单一专业转向多专业扩展。传统的学习是本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发生关系,而实际上,多科之间的联系是密切和深厚的,如果将他们联系起来,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用数学模型分析投资与产出的问题,将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大学应该教会学生拓展跨学科的思维,培养跨专业复合应用的能力,避免单向思维,增强未来岗位的适应性。
5.从关注学习的结果转向关注学习的能力。学习的结果即为学到的知识,知识是有限的,而且是会过时的;而学习的能力是指学习的主动性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这是21世纪人安身立命的四大支柱之—。
6.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被动学习方式的结果往往是老师“要我学”,求学变成了老师求学生学;而主动学习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方法自愿,途径不限。这种学习方法能变苦役为乐趣,变学生厌学为“乐学”,求着老师学。因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学到多少现成的知识都重要。
7.从接受转向创造。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要从教学方法上入手,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以交互式代替讲授式,以案例式、发现式、探究
式代替接收式,教会学生创造性学习、自发性学习、个别化学习,给学生的个性以发展的空间。
8.从一次性教育转向终生教育。社会的变更、知识的更新和工作的变更,要求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学习。因此,4年一次性的大学教育已远远不够,大学必须教会学生不断学习、恒久学习、为未来而学习,以适应以自学为主的终生教育,为职业生涯的有效管理注入活力。同时也要注意完善学生在大学构建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人生的开拓与发展。
9.从社会化转向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社会化是指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和批量化,即班级式教育。学生从入校门到出校门,统一一个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一个规格。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需要就是教育的培养目标。市场的需求则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不能再走批量化的老路,而必须走向个性化,使人才有个性发展的空间,从以社会需求的“接班人”价值取向向以社会需求为主导,以学生个体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人本主义转移,以适应产业变化、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因此,要打破学科中心主义,拓宽专业口径,调整课程结构,鼓励跨系、跨专业选修,重视综合训练,在学分制的构架下推行双学位制、主辅修制等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10.从理想化的人生转向脚踏实地的事业者。大多数学生对未来期望值过高,太理想化,与现实的反差太大。我们应当培养出高素质的建设者,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以一颗平常心,善待人生,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见得远,工作是能手,处事是高手,创业是老手,拥有如此才略,就必然无坚不摧。
面对改革的浪潮和人世后开放高教市场的双重冲击,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市场启动、法律规范、政策调控、投资多元、计划导向、社会监督、自主办学、民主决策、有序竞争的新阶段,高等教育的开放功能将更加突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为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杜,2004,(7).
[2]粱柱.与北京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2).
[3]金耀基.现代性、全球化与华人教育[J].鲁洁.华人教育:民族文化传统的全球展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