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时间:2024-01-13 16:1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第1篇

【关键词】 低碳旅游 乡村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路径探索

一、引言

随着传统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热潮的兴起,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乡村生态旅游这一新型旅游活动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乡村生态旅游是依托其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类型。然而,基于一些旅游经营者在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和价值、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手段与措施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还不尽如人意。近来,随着一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乡村低碳旅游示范点的涌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并且为探索如何解答上述困惑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因此,在低碳旅游背景下深入理解乡村生态旅游内涵及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这一课题,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但是,尽管低碳旅游在乡村生态旅游实践中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从已有的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开发意义、规划设计、开发成效等方面,而有关如何实现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涉及,也就无法有效地探寻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结合途径和行动建议。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低碳旅游角度入手,通过分析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有效结合的对策建议。

二、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内在契合性分析

1、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源于国际社会对于旅游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提炼和界定。在低碳旅游的概念研究方面,国外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研究尚不系统,主要成果集中在旅游业碳排放量的定量化研究结论、旅游业碳减排的应对策略等。国内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则主要基于“低碳经济”对“低碳旅游”的影响,一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界定“低碳旅游”的概念。从宏观角度出发,蔡萌、汪宇明提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此外,刘啸和江丽芳、王晓云等也都提出了基于不同宏观层面的低碳旅游概念。从微观角度出发,王辉、宋丽、郭玲玲认为低碳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郑琦提出低碳旅游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行动指南的绿色旅行消费活动等。尽管这些概念分别从不同研究需要出发,对低碳旅游的内涵进行定义,由此导致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在实现低碳旅游的手段措施、期望目标等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共识,普遍认为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实现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它强调的是作为旅游对于低碳经济的回应,低碳旅游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碳汇机制的推行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倡导,以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相结合来实现旅游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2、乡村生态旅游。我国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对乡村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明确和普遍接受的定义,多数学者基于自身研究的需要,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进行阐述,导致实践中不可避免出现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滥用、误用以及泛化。但在乡村生态旅游性质、目标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从乡村旅游自身发展历程来看,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破坏、文化扭曲等不良后果后进行的自我调整、升级,是一种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转而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的的新型乡村旅游形式。乡村生态旅游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强调,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取节能减排和碳总量双约束指标控制的时代精神。乡村生态旅游的实质是在传统乡村旅游中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其核心理念是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因此,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与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内涵上是共通一致的。正是由于乡村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存在着这种内在的契合性,乡村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在乡村发展的形式、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方面有着明显的先天优势。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低碳旅游概念的引入将不仅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对于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和展示我国在低碳行动方面的努力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和窗口效应。

三、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拓展

低碳旅游这一概念的提出,作为一种可量化、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旅游形式,为乡村生态发展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帮助乡村生态旅游进一步廓清了其对象、方式和发展方向

1、拓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在已有的定义中,一般局限于一些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低碳旅游是以能耗少、污染小为标准来衡量旅游对象,换言之,凡是具备能耗少、污染小特征的旅游对象都可以作为低碳旅游对象。

2、明确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方式。乡村生态旅游强调具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实现方式,就旅游“六要素”而言,就要求有相应的乡村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的生态方式,但什么样的具体方式才是生态方式,迄今为止尚未明确。而低碳旅游强调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来促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旅游企业推进节能环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用旅游业生态和节能新材料应用,将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新能源应用到旅游业中,实施旅游生态补偿和生态保育建设以增长碳汇,发展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以切实提高旅游业科学发展、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带有很强行动指向性的具体措施与对策,就明确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方式指明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方向。

3、指明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的目标是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重保护当地乡村生态环境,但是如何衡量乡村生态好坏,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而低碳旅游把衡量生态好坏的标准确定在碳排量这一技术指标上,通过低碳这一量化目标将旅游业所担负的生态社会责任分解到旅游全过程中,通过每一个旅游要素来体现节能减排,以具体指标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生态社会的内涵。这就为衡量乡村生态好坏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进一步廓清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

四、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创新

在低碳技术的广泛渗透、碳汇机制的普遍推进及低碳生活方式的广泛倡导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从发展趋势上看,应建立起在碳交易制度基础上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发展的利益引导、保证、约束机制,将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所增加的内部成本外部化,将由乡村生态旅游企业承担的个别成本转为由全社会来分担。以保证乡村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方向。

1、引导机制。一个有效的导向制度将起到明确的行动引导、示范效应。在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之初,对于乡村旅游企业,要运用财政、税收、经济补偿等方式区别对待,对于高效能、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实行关停;对利用低碳或零排放的企业,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旅游企业,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或生态补偿。

2、保证机制。保证机制主要是从制度标准层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方向发展确定一个可供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低碳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相关质量标准,使旅游业开发、经营、消费、管理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协调旅游、环保、能源、交通、财政、税收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共同推进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化、循环化。

3、约束机制。事后的碳排放量审计核算机制,是保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政府公共部门、旅游企业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的有效约束。一方面,从政府宏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在探索建立科学的低碳乡村生态旅游统计核算体系基础上,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指标框架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碳排放量进行准确计算,对乡村生态旅游业生态目标和阶段性减排任务进行科学评估,借此强化监督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在旅游环境规划科学性、旅游管理程序的合法性等方面的有效性,促使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发展地方旅游业的行为举措更加理性科学、更加环保低碳。另一方面,从企业微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企业绿色审计体系,对旅游企业实行以碳排放量为核心指标的资源、环境价值核算,将因乡村生态旅游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通过行政或经济途径纳入到旅游企业运营成本之中,将旅游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低碳化纳入到可控性、可调性的范畴。

五、结束语

低碳旅游逐渐成为当前国际旅游的新时尚与新热点。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不仅大大丰富和拓宽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对象,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且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低碳旅游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应用于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但总体而言,倡导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发展方式,选择一些条件适宜地区构建低碳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不啻为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转型的一种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嘉学、谢洪忠: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步探讨[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2A).

[2] 杨桂花: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3(4).

[3] 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4(4).

[4]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5] 郑琦:低碳旅游:低碳城市转型的模式创新[J].学习与探索,2010(4).

第2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乡村旅游;昌古州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12.0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2-14-02

所谓乡村旅游,是指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具体而言,有针对地点的,即相对于城市、城镇的旅游体验;有针对文化的,即相对于压力较大的城市文化;有针对生活方式体验的,即以农业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等。本文的乡村旅游概念是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生活方式下的农业文明为本质的旅游产业概念。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邻哈密地区,西接石河子市,南与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连,北与塔城、阿勒泰地区接壤,东北与蒙古国交界,是古代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新北道通往中亚、欧洲诸国的必经之路,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行政区之一,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旅游产业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拟在分析昌吉州乡村旅游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其发展方向并提出促进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目前昌吉州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一)旅游行业整体情况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有118个旅游景区(点),分属于35种基本类型,约占全国68种旅游基本类型的51.47%,约占全疆56种旅游基本类型的62.5%,其中,包括国家“A”级景区(点)16家、国家风景名胜区1家(天山天池)、国家地质公园l家(奇台硅化木一恐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家(吉木萨尔北庭西大寺)、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全州共有旅游星级宾馆25家、农家乐旅游点591家、星级农家乐69家、旅行社3家、旅游门市8家。全州旅游从业人员近万人,间接从业人员有3万余人。2007年,全州旅游收入为17.15亿元,旅游接待人次达505.8万,旅游收入约占全州GDP的4.6%,约占全疆旅游收入的8.9%(2007年全疆旅游收入为192.9亿),旅游收入仅次于乌鲁木齐市,同时旅游收入也连续5年实现了30%以上的增速。据统计,2007年乌昌合计旅游收入达102.15亿,约占当年度全疆旅游收入的50%以上。2008年,昌吉州一共接待旅游人次达476.2万人次,比上年度增长了10.46%;旅游收入为19.06亿元,比上年度增长了31.35%,旅游人次比年初计划超出了1.2万人次,旅游收入超出了91万元。

(二)昌吉州乡村旅游现状

1、客户情况。目前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客户主要是昌吉州境内和乌鲁木齐市的客户,中青年人居多。以大学或大专文化程度为主体,企事业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居多,主要原因是距离近、交通方便、花费低等,构成当前乡村旅游的基础市场,具体客户区位模式上以城郊型和交通中心型为主。

2、主要模式。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乡村旅游主要模式以农家乐为主,目前形成了一些较有特点、比较成熟的农家乐旅游实体,也形成了一定区域的产业链。主要是乡村度假村和休闲农庄,

3、基础设施。目前昌吉州道路以乡村旅游经营者自身改造停车场等措施为主,但属于交通干道的投资明显不足,主要是道路狭窄、路况不好、卫生条件参差不齐,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具体措施,厨房和卫生间的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一些服务保障措施,如电视信号、手机信号等不稳定,也影响了一些乡村商务旅游工作的开展。

4、运营管理。农户自身经营和企业开展经营格局同时存在,专业的旅游管理人员所占比例很小。新的服务项目同质性强,以服务为核心的产品开发工作理念还未形成,相关的专业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工作、季节性的旅游管理工作和相关风险管理预案工作还没有开展。

5、管理模式。目前昌吉州各项旅游事业的具体业务均由旅游局开展,法律依据主要是国务院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自治区颁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等,其从整体上对旅游行业进行管理,针对乡村旅游,包含住宿、游览、交通、餐饮等产业链,存在监管、管理精力分散的情况。

(三)目前的不足

第一,主管部门调控手段和经验不足。主管部门主要调控手段和政策方面的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旅游方面的正式法律,主管部门可以应用的只有国务院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自治区颁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从管理经验讲,昌吉州旅游局是一个新部门、小部门,面对昌吉州旅游业这一大市场、大产业,没有可以借用的经验和模式,必须要有实践中的摸索,不断形成自己的发展道路,手段、经验的不足,加大了推进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困难。

第二,产业化发展思路和布局还需明确。产业化的本质是对市场、客户的把握,形成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定位,从而形成相应的整套管理架构、基础设施、服务保障、经营模式和区域经济的整体模式,最终形成不可复制的昌吉州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目前,昌吉州已编制完成了《乌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游发展总体规划》、《准噶尔大漠旅游总体规划》、《天池景区总体规划》及各县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13部,但还需要进一步详细规划以利于执行。

第三,支持和投入力度欠缺。针对产业硬环境缺乏资金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针对产业软环境,宏观的产业宣传不足,鼓励引导的乡村旅游模式没有形成;针对产业化进程,缺乏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推广模式;针对具体的产业经营管理,缺乏相关的旅游策划和宣传促销:针对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培训、培养、产业扶持工作开展不足。

二、未来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未来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在市场拓展上,要充分利用其旅游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借“西部大开发战略”、“乌昌经济一体化”的有利形势,从战略高度,针对昌吉州乡村旅游,以“乌昌无障碍旅游”的新构想,开展客户细分和拓展工作,瞄准国内、国际市场,从作坊式乡村旅游向产业化乡村旅游模式转化。基础设施投入应以产业化发展模式开展,即完备的道路交通、具体的管理措施和产业服务规章制度体系、完善的服务保障条件、乡村服务人才体系建设。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就是产业化。

具体而言,产业化的发展模式,首先要持续扩大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形成品牌效应,吸引客户。在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以市场为核心。高效地形成产业核心竞争

力。同时,必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工作要在可预期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由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开展。加快乡村旅游主管部门管理成熟度。积极深入一线、“走出去、请进来”,加大调研力度、学习先进经验,从整体上完成旅游管理体系建设,营造适合旅游产业发展的软环境,以战略眼光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思路,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

三、促进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措施

面对昌吉回族自治州乡村旅游发展,在整体旅游产业思路下,其乡村旅游发展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面对的问题也更多,因此,应该围绕产业化发展这一主线,从政府、主管部门、经营主体三个角度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政府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形成产业化格局。政府部门要做好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作用,比如:通往景区道路建设工作、旅游厕所工程等,2008年共投资4100万,修建可通往景区的道路264公里,2009年昌吉州给各县市安排的46座星级厕所建设任务已全部建成并通过验收。同时,加大政策调控手段。2009年,编制了《昌吉州乡村旅游详细规划》,拟定了《昌吉州农家乐动态管理暂行规定》,为规范乡村旅游发展,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手段。

第二,主管部门积极营建产业化软、硬件环境,积极完成产业化工作。加大昌吉州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工作。例如,2009年开展了“昌吉人游昌吉”活动,制作了《魅力新疆,神奇昌吉》的旅游风光片,举办了第十七届乌洽会,将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向国内外客商进行了推介,扩大昌吉旅游产业影响力。

第三,积极推进经营主体能力建设。加大对经营主体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力度。例如,2009年挂牌成立了昌吉州旅游培训中心,首期培训班主要针对星级农家乐和星级饭店的70名服务人员,同时举办了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赛,选拔出26名优秀选手经过强化训练后,参加了新疆第十届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赛,取得了3个团体第一、1个团体第三的优异成绩,团体成绩居全疆15个地州市之首。

参考文献:

第3篇

(沈阳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摘 要:近年来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政府的职能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梳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找出我国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失灵情况,期望为相关旅游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关键词 :乡村旅游;政府失灵;思考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63-01

收稿日期:2015-02-18

作者简介:常雪(1993-),女,辽宁省沈阳市人,沈阳工程学院,本科在读。

一、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异军突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业,为农村提供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式,既可以满足广大乡村旅游者休闲放松、回归自然的需求,又是农民脱贫致富、大幅度提高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但近几年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却并不令人乐观。乡村旅游在历经了多年的快速发展后,游客开始减少、效益开始下降,衰败迹象日益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产品开发模式雷同,产品缺乏个性和深度和文化内涵,价格竞争成为主要的手段,难以长久地吸引游客。由于,大多经营户处于低利润营运状态,根本无力进行再投资,维持现状尚属不易,产品的升级上档更是无从谈起。乡村旅游的低端产品特征,既是经营农户先天弱质性的结果,又与政府职能缺位有关。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失灵现象

(一)政策缺位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搜寻各地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这需要政府财政、金融、工商、交通、卫生、环保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支持。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中一个相对年轻角色,政府方面对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定和相应指导,尤其是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政府机构,“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现象严重,导致很大旅游地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匾乏等,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法律规范缺位

依法治旅是保障旅游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各地政府也较少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管理,经营者经营无法可依,游客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无章可循,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服务缺位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公共服务,然而,但由于大部分乡镇经济基础较弱,财力、物力有限,很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公共基础设施缺失,公共服务缺位,交通设施落后。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游客不能享受到“货真价实”的服务水平,从而影响游客体验质量。服务缺位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四)规范引导缺位

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引导。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存在各行其是、无序竞争的状态,地方保护主义、行业分割和短期行为的现象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地方政府和乡村旅游经营者对本地资源状况的欠分析、缺规划、少策划、高评价,导致对分散的旅游资源缺少科学整合,凭热情盲目上项目、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城市化倾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使得乡村旅游渐失特色。

(五)宣传缺位

由于乡村旅游刚刚兴起,知名度还不够高,宣传促销也多为自发和分散的行为,政府没有发挥旅游营销中的重要作用,不重视整体旅游地形象的塑造和宣传,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政府大多采用静态图片与呆板文字相结合的宣传手段,尽管不少地区政府也建立了乡村旅游网站,但内容单薄、信息陈旧滞后。此外,节庆活动是政府进行乡村旅游宣传较多采用的方法,但各地大同小异,缺少特色,诸如此类的宣传无法有效而准确地传播乡村旅游信息,难以激发游客的热情。

三、总结

乡村旅游的发展涉及旅游企业、农户、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发展主体,纵观世界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历史,政府介入发挥主导推动作用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道路。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政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政策性引导,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第二,法律规范,通过法律法规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范管理;第三,资金支持,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做好乡村旅游目的地宣传工作。如何使乡村旅游规范发展,走上健康的道路,政府的作用极其重要,希望相关管理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它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更需要政府扶持,政府管理部门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景明.“农家乐”发展中政府的“缺位”与“越位”.旅游学刊.

2006(3)

[2] 崔耘.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干预经验,促进蓬莱乡村旅游跨越

第4篇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第5篇

香港运输署2月13日公布粤港两地“过境私家车一次性特别配额试验计划”第一阶段的实施细节。配额数量为每天50个,先到先得。获发配额的香港车主可于3月30日起提出申请,并最快在4月27日实现经深圳湾口岸自驾车前往广东省各地旅游,游客最多逗留7日。而试验计划的第二阶段,即内地人来港自驾游仍未有具体时间表。

首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在广州举行

首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于2012年1月11日在广州举行。此次年会多层面、多角度展示了“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辉煌业绩和丰富内涵,为业界高层研讨旅游产业发展搭建官产学研对话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探寻、激发产业发展的方向与动力。

北京打造国家级户外体育休闲产业基地

北京平谷将打造国家级户外体育休闲产业基地。投资2.2亿元的平谷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将在今年建成,到2013年底,将建成一个集国内外运动员培训、训练、康复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培训基地。另外,基地还将依托北京通航产业基地和优良的空域条件建设航空运动基地,开展商务飞机试驾、热气球、飞艇等多种航空项目。

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6家

日前,国家旅游局通过组织专家的暗访与测评,公布了2011年新增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分别为湖北省神农架旅游区;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河南省洛阳栾川老君山-鸡冠洞旅游区;浙江省杭州西溪湿地旅游区;四川省阿坝州黄龙景区;广东省韶关市丹霞山景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25家旅游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乡村与养生是休闲旅游发展方向

日前,乡村凭借其丰富的休闲资源,已成为都市人释放压力的主要去处。借此“休闲乡村网”也宣告开通。而养生则将成为休闲热点和潮流,蕴含广阔的市场空间。“十二五”已开新局,现代休闲养生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历史最好的机遇。

第6篇

关键词:苗木基地;农家乐;花卉

作者简介:张 程(1983―),男,安徽肥西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在景观中的应用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02002

1 引言

肥西三岗苗木产业基地是全国知名的苗木基地,是以三岗村为起源地和中心,方圆达20km2的花木基地,地处肥西县西南,与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相连,距合肥市区10km,区内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其水域面积26.7hm2,境内有面积467hm2的宣湾和谢高塘两座水库,山水、树木交相辉映,生态环境优美。地处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地理环境比较适宜乔木及大灌木的生长[1]。

2 三岗苗木产业发展现状

2.1 苗木培育

肥西三岗是合肥地区苗木花卉生产的发源地和主产地,属于合肥市的4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已发展成园林企业的大型苗木基地、苗木经纪人的中型苗木基地、农户的小型苗木基地的大中小各形态的苗木基地并存的格局(图1)。其中桂花、香樟、红叶李、紫薇、广玉兰种植面积占80%以上,主要品种有见表1。

2.2 苗木销售分析

以三岗为中心的苗木花卉生产经营销售集散地,产品远销除和台湾外的全国所有省份,年交易苗木花卉5亿株,交易额3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0%左右。全县苗木花卉核心基地达1.2万hm2,居全国中部第1,有中国苗木花卉之乡之称。苗木花卉经营户2万多户,拥有观赏绿化苗、经果林苗、用材林苗及花卉、盆景、草坪等6大类400多个品种。三岗苗木产销经营为苗木公司+经纪人协会+种植户的模式,依托总投资4亿元、占地78.2hm2的中国中部苗木花木城,生产的苗木花卉已销售到全国各地,年交易达6亿株,交易额达6亿多元。

2.3 苗木产业带动的旅游产业

在稳定发展苗木花卉种植业的同时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境内有面积46.7hm2的宣湾和谢高塘两座水库。山水、树木交相辉映,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并且临近紫蓬山风景旅游区。村内规划优美、整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中心村有完美的徽派建筑群、牌楼、停车场、健身场。可将乡村旅游、村庄建设、基础设施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家乐旅游,努力打造出特色的旅游品牌。

ソ刂聊壳,合肥市评定的星级农家乐中,肥西县就有42家农家乐取得星级称号,6家获得省级农家乐示范点称号。三岗村还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岗旅游的成功得益于8大措施推进:一是政府将农业、旅游、新农村等各方的2 000多万元资金在不改变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加以整合,统一调度,确保资金集约使用。二是同步编制旅游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村庄、道路、民居修建既考虑村民生活,又考虑旅游功能。三是政府牵头,建设拓宽三岗村内四条主干道路共45km2,完善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四是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设立80万元奖励资金引导农家乐经营,扶持农家乐户建设苗木精品园。五是组织首批农家乐户到成都等乡村旅游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开拓农家乐经营者视野。六是上派镇、三岗村联合成立了三岗游客服务中心,为市场和农家乐户之间搭建桥梁,整合各方面信息,为农家乐户提供跟踪服务。七是加强规范指导,帮助农家乐户设计厨房图纸,改造标准化厨房,解决游客最担心的卫生问题。八是帮助农家乐户开展宣传促销,通过组织节庆活动和编印宣传页、加大媒体宣传,提升“三岗农家乐”品牌。同时,通过创建星级农家乐等活动,加强农家乐户之间的交流,以协会等组织将经营户团结在一起,共谋发展,形成合力。

在抓好三岗乡村旅游基地的同时,加强对森林大道、上小路、合铜路沿线农家乐户的引导,除三岗农家乐聚集区外,又涌现了肥西老母鸡、紫蓬镇农家乐、王拐岗农家乐、山南小井庄农家乐和2 814渔家乐等5个农家乐聚集区。农家乐旅游呈现了以三岗为中心集中连片、向辐射、遍地开花的态势。对全县旅游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 三岗苗木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苗木生产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绿化苗木多,观赏花卉少;绿化小苗多,大苗少,普通苗木多,珍稀苗木少。品种不够丰富,不成规模,竞争优势不强。缺乏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栽培技术和生产设施,管理粗放,苗木生产跟风、盲从现象突出。

(2)龙头苗木企业少,规范化经营程度低,示范作用不明显。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较多。从品种上来看,形成规模种植的只有小叶女贞、香樟、无患子、红叶李、金桂、广玉兰等,但品种规格不全,市场竞争力不强。

(3)三岗苗木总量大,苗木生产存在着总体过剩,市场风险高。面临细化优化,进一步提升品质和档次的问题。乡村旅游客流量不大,接待质量有待提高,发展后劲不足。

4 三岗苗木产业发展的对策探讨

4.1 加快产业的结构调整,实现“四大”转变

即从以往传统落后的苗木种植方式,向科技种植方式转变;从生产园林绿化植物为主向兼顾多种形式切花、切叶、盆景、盆花等协调发展转变(图2)。从“小而全”粗放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从自产自销向产销分离转变。

4.2 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品种档次

主要发展乔木、大灌木等比较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品种;结合合肥的环巢湖发展战略,增加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和生态功能良好的品种面积,适当发展耐盐碱、耐水湿的乔、灌木树种面积;引进新品种,增加盆花、切花种植面积,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居家绿化及节庆花卉的需要;在产品类型上,培育大规格苗木,发展容器育苗,适当发展整型苗木、提高苗木附加值。

4.3 加快土地的流转,使土地适度集中

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产销分离。引导土地向各园林企业的苗木基地和苗木大户有序流转。农户可作为专业技术工人为这些基地提供劳动力。健全原有的苗木花卉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组织的作用,创建新的生产和销售组织模式,增大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解决苗农零散生产模式与千变万化的市场难以对接的问题,稳定供货渠道,提高产品供货能力。培育发展苗木花卉经纪人队伍,推行产销分离,组织参观学习考察,把握市场动态。同时加快建设市场流通体系、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比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

4.4 实施龙头带动,推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

实行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格局,充分发挥“中国中部苗木花木城”龙头基地开拓市场,引导生产、科技创新,加工增值和组织销售的优势。加强各家园林企业苗木基地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实现了连片种植,规模化、规格化、批量化生产,提高了苗木花卉的商品化生产进程。

4.5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扶持政策

休闲观光农业是朝阳产业和可持续产业,是“后苗木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政府要科学、统一规划加大对区内包括水、电、道路、照明、特色民居、度假酒店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对接待服务质量的管理和引导。依托合肥城市圈巨大的旅游市场发展高品质的观光和休闲产业。

参考文献:

[1]

第7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希望逃离钢筋水泥的森林,到青山绿水中畅游,寻找记忆中的田园牧歌,洗去工作的疲累;到广阔天地中探幽访古,开启一段新鲜、有趣的旅程,缓解工作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

一、认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向,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是由旅游者围绕乡村地域的生产生活、风土人情、农业农事展开的各项活动构成的。通俗的说,就是看看农村景,住住农家院,走走农村路,做做农家活,吃吃农家饭,聊聊农家事,买买农家物,玩玩农家乐。

二、了解我国乡村旅游的基本情况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农业大国,悠久的农业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各具特色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地域景观和文化,而丰富多彩的农业资源,也打造出了独树一帜的具有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为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到乡间旅游是现在最受热捧的一种生态旅游方式,在传统的农家体验农村的居家生活,留宿于当地有特色的民居,体验一下当地村民风俗习惯带来的冲击,对于远离自然的城市居民有非同一般的吸引力。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农村条件的日益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促使我国的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农家乐”,以农家生活吸引旅游者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方式,最大特点是自由式、低消费、和谐欢乐、大众化、,最受城市上班族旅游者喜爱。表现形式即“看乡村景、走乡村路、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做农家活、聊农家事、购农家物、玩农家乐”等。对农民朋友来说,农家乐是投资少、见效快、最简单易行的乡村特色旅游开发样式。2、新型农庄,以农村新风貌吸引旅游者的乡村观光旅游形式,特点是新鲜、兴奋、团队式。3、农艺生态园,以农业生产的丰富性、技艺性、趣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吸引旅游者的乡村旅游形式,特点是回归自然,亲近农业,重在参与性、愉悦性、体验性。4、农村风情园,以独有的村落文化、风土民情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形式,特点是文化性、民间性、娱乐性、古朴性。农村风情园一般为人造景观,当地的风土民情为主题。5、古老村落,以某一古老村寨或村寨的一处或几处特色遗产吸引旅游者,最大特点是天然性、唯一性、历史性、艺术性,其他地方不可复制。6、名(伟)人居,以伟人、名人出生,或者居住、活动过的旧居、旧址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形式,特点是缅怀性、励志性、教育性。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体验美好,愉悦心灵

快节奏的现代化工作方式为城里人带来了丰厚的物质条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让他们长期精神高度紧张,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他们渴望舒缓、释放压力,大自然是天然的疗养师,乡村自然环境闲适而宁静,风光优美而恬淡,是他们净化心理、追求宁静的理想之地,

(二)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增加了收入来源

有效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土特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优化、升级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收入来源,特别是在城市周边开展的乡村旅游,为农民的收入开辟了更广阔的渠道。

(三)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村整体文明的提高,乡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做出贡献。

四、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在景点建设和项目开发上项目单一,缺乏内涵和特色,产品档次较低,项目模式雷同,重复建设。有些乡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盲目、重复建设,旅游开发者根本没有考虑到要保持本土特色,只是盲目地效仿其他村落。

(二)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旅游业发展要上提高水平和扩大规模,关键是要有专业的素质高的经营管理人才。村民们大部分从传统的农业转向旅游业,跨度很大,缺乏专业知识,并且视野狭窄,缺乏远见,基本没有旅游的经营管理经验,需要加以引导和培训。

(三)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农村经济开发的相对滞后,旅游发展的硬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的质量较差,基础设施的薄弱,没有一个完善的基础设施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资金、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够等,比如对垃圾桶的使用较少;大部分村落内部道路狭窄,堵车现象十分严重,导致许多游客望而生畏,旅游要有人来,交通是最基本的条件,交通条件不改善,旅游就不可能得到大发展。

(四)发展观念落伍

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旅游管理的经验和能力,甚至有极端的村民误认为搞旅游就是服侍别人的事,不愿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去,缺乏旅游服务意识,导致旅游服务跟不上,出现“一次性”游客。

五、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设计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一些地方政府对整体规划不够注意,将眼光更多的放在了发展经济上,总是进行盲目的开发,在旅游的布局上做的不够合理全面,很多地方产生雷同。部分当地的村民比较急于在短期获得更多利益,没有进行前期的调查和规划,造成旅游产品品味低,发展潜力减小等。因此,我们在开发的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不能只看到经济效益,还要关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旅游吸引力,不能盲目跟风,要以乡村为主题来设计开发旅游线路和项目。要注意将产品设计出自己的特色与品牌,例如条件具备的农民可以在自己家开设家庭旅馆,体验当地农村的风土人情。

(二)加强管理制度,规范经营管理

必须加强科学的管理制度,制定有关法令,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经营管理条例,让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向管理人员灌输现代先进的旅游管理理论,提高整体文化素质,解决人才匮乏的难题。

(三)完善基础设施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对基础设施的完善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村落缺乏基本的旅游服务设施,农舍建设比较落后陈旧,卫生条件糟糕,交通条件差,游客很难进入等,这些都极大的制约了我国地方农村发展旅游业。因此,要重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为游客提供一个恬静、舒适的环境。

(四)提高思想认识

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大多处于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的地方,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都不是太高,特别是开发乡村旅游中缺乏服务意识,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益处认识不够。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不断的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对旅游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上岗,对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做到能者上的竞争氛围,让村民了解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和益处,了解相应的旅游服务常识,这是保证乡村旅游的顺利进行的内在因素。

第8篇

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多样,其中关联到的因素很多,涉及到主要依托资源及开发主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开发主体、不同的资源类型,其开发模式也不尽相同,远见主要从资源利用角度将乡村旅游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

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3)景区依托模式

景区依托模式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乡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点)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4)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5)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6)乡村酒店模式

乡村酒店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乡村酒店的档次介乎于城市酒店和农家住宿之间,让游客能在农村享受到酒店级的服务。

乡村酒店模式是以乡村酒店作为主要旅游接待设施,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模式。

7)古村聚落模式

古村聚落主要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历经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古村聚落模式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8)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科学性、规范化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大都基于业主自己的想法,没有按照科学的规范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致使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等布局不合理,甚至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大部分乡村游客旅游归来后,都在抱怨景区停车难,停车场缺乏安全保卫人员和措施。让游客进入其中就像是无头苍蝇瞎转悠,人流量大的时候特别危险。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开发者没有对科学规划足够的重视引起的。

2)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有不少的景区是村集体或私营业主自行开发的,由于没有经过对资源条件、市场诉求、周边竞合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致使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开发主导者只是基于自己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甚至都没有思考开发与周边资源的协调与竞合,重复建设也在所难免。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随着旅游形式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形式逐渐成为游客日常休闲的选择,以往较为混乱的服务不在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服务“短腿现象”日渐凸现。

4)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5)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不少旅游者比较在进行乡村旅游时,比较热衷于现场宰杀、烹饪还在饲养的羊、鸡、鸭等畜禽。这种做法实际上隐藏着不少问题,现场宰杀的畜禽几乎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客和经营者是无法分辨出来的。而乡村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有的经营点甚至还出售明令禁止销售的保护野生动物,如野猪、蛇类、青蛙等动物。

3、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1)乡村旅游分布的变化与新格局的形成

随着旅游消费意识的成熟,乡村旅游的格局也由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向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转变。

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5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5公里范围区域。

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250公里,中型城市15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80公里范围区域。

2)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

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3)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

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4)乡村旅游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自发发展是初期市场主导下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被动反映,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自发的旅游状态将不再适应旅游者的需求,乡村旅游必须以规范化的姿态主动出击,找到与市场的契合点,这是市场化的必然。

第9篇

关键词:河北省;旅游产业;融合;升级

河北省坐拥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以其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奇特自然景观吸引众多的游客。文化是旅游中核心的组成部分,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当代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旅游产业与文化的融合是未来旅游也的发展方向。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类辐射面广、带动性强、联系度高的行业,势必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坚实力量。

一、河北省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快速的几个省份之一,据相关部门统计截止2013年,河北省拥有的旅行社近一千五百家,其中不乏一些国际性旅行社。这些旅行社大部分都是包揽了一整套的旅游项目,从旅游路线的设计乃至旅游产品的开发等等都在其中。这种包揽式的旅行社经营模式带来的是过于表面化的经营,员工无法截取到工作中的重点,而多数旅行社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止于采买上,并不会实质性的去开发,相似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导致了一部分旅行社失去发展的潜力。即使存在少数旅行社设立了旅游产品研发部门也无法设计出与市场相符合的旅游产品。而各个旅行社之间缺乏合作,大部分旅行社都是在市场中孤军奋战,无法形成规模。而河北省旅行社在经营策略上采取的是浮夸的广告策略,以压低参团价格来吸引游客参团,而低价游无法使旅行社获利,旅游社便在旅游购物上“做文章”。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旅客的切身利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活动。在旅游产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已严重妨碍了河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河北省旅游主业的分类

河北省旅游类型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型和社会文化型。是根据著名的具体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开发出的旅游产业,例如:景点、纪念馆、展览馆等等。还有由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业,例如:名人园、文化公园等等。历史文化型旅游产业是一种偏文化意蕴旅游类型。社会文化型旅游产业由社会文化资源开发出的旅游类型,以民俗风情为主要代表,是一种偏休闲娱乐意味的旅游产业类型。例如:民俗风情馆、农家乐等等。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应认清自身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形成良性的旅游产业新气象,形成鲜明的河北省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服务品质,增强河北省旅游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以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将旅游产业发挥出最大的优势——经济发展的带动性。使河北省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促进河北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河北省旅游产业融合与升级优化的路径

文化是旅游行业中的核心部分。在当代,许多地区都在争夺历史文化名人,比如:故乡、李白的故乡。对历史名人的争夺实质上是旅游文化资源的争夺,仅有自然景观的旅游景点是没有灵魂的,也无法提升其附加价值。在河北省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中,将文化资源融合于旅游产业是目前最科学的一种产业发展战略,而此种战略的实施条件就是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凭借质量和品位来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深化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之间的结合

乡村游和农家乐是将传统农业与旅游相融合的旅游类型。乡村游收到越来越多人欢迎后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在乡村游开展的同时打开了农民对市场了解的渠道,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农家乐的开展使得农民了解当前市场的需求走向,引导农户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业生产或农产品深加工。赋予农产品旅游文化产品的定义,以无公害产品为营销趋势,使农产品坐上旅游业的“直通车”快速发展。乡村游的走向应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借由田园的风土人情和浓厚的乡土文化为基础,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促进河北省经济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将农业与旅游协调发展,深化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之间的结合。

(二)工业科技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

工业科技旅游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项目。工业科技旅游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旅游类型与种类,让游客有更广泛的游览选择,而且使游客增长了工业与现代科技方面的见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与个人喜好的不同,有人爱景观,有人爱科技,而工业科技游的出现使得看惯了山山水水的游客们多科技游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与吸引。在产生经济利益的同时,开放企业内部工作环境与流程,让游客成为企业监督者这对企业的形象塑造、宣传效果大有裨益。

(三)提升其他服务业的服务水平,使其他服务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有机结合

文化旅游产业是服务业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凭借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拉动经济,乃至服务行业的中提发展。河北省在主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不能忽视对本省内餐饮住宿业、商贸、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河北省是我国的旅游大省,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并未提升其他服务业的水准。目前,提高河北省服务业的服务水准,将其他服务业与旅游文化产业有机结合,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大第三产业在整体行业经济效益中的所占比重。是提高第三产业快速转型升级的关键。

四、结语

文化底蕴是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元素,文化资源与旅游行业紧密相连,正确的将文化融入旅游之中,科学的调整二者存在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出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使河北省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旅游行业的强项,达到提高河北省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的效果,文化资源为河北旅游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后台支撑力量。增强旅游文化产业与农业、工业、其他服务业之间的联系,推动产业快速升级优化。(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冬季;市场营销;策略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冬季是旅游淡季,农作物生长并未全面开始,天气寒冷干燥,相关乡村旅游活动难以开展,市民也尽量避免冬季的乡村游,但笔者经过对冬季乡村市场的分析发现,开发乡村冬季旅游市场是可行的。

一、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在近几年发展迅速的一种旅游模式,游人不再执著于旅游景点和文化古城,而是将目光放在了城市郊区和乡村,通过参与乡村的相关活动,如农作物收割、种植等达到放松身心的作用。

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已经得到大范围推广,在这种形势下,乡村旅游有着特有的发展趋势:

第一,乡村旅游促使乡村农业向景区化发展。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巨大,地方政府在推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会对乡村农业发展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乡村农民也会进行相关调整,从而为游人提供更好的旅游条件。

第二,乡村旅游促使农民身份的转变。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巨大的商机吸引农民转变经营模式,由单纯的农民转变为半农半商,形成以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主要模式。

第三,乡村旅游促使乡村由单一的农作物耕种转变为具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农作物产品化加强。

第四,农业发展模式转变为观赏性与休闲型并存的多产化模式。乡村旅游的活动有农作物种植、观光、采摘等,同时,生态游的推行推动了乡村自然农作物的种植,农业发展的同时,服务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不足

(一)乡村旅游特色不明显

乡村旅游虽然得到城市居民极大的欢迎,但在实际操作中,乡村能够被挖掘的旅游点很少,各地的特色景点未能形成,另外,乡村由于发展的滞后,相应卫生条件和居住条件较差,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乡村旅游的专业型人才较少

发展乡村旅游需要有专业型人才对旅游市场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根据乡村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旅游活动,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较少,发展乡村旅游大多是乡村农民自己经营,地方政府进行适当引导,易造成旅游市场混乱,对乡村旅游长期的发展不利。

三、冬季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一)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是基于市场上顾客的需求而进行一系列的商业活动的过程。市场营销以顾客为导向,围绕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开展营销活动,从而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在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需要遵循如下原则:首先,要以诚实的态度进行相关营销活动;其次,要坚持互惠互利,在确保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他人的利益;最后,对待市场变化,要进行理性的思考。

(二)我国冬季乡村旅游市场的推进战略

推进我国冬季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结合市场营销理念,并通过对乡村特点的了解来具体的开展。

首先,当地政府要明确的制定出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乡村旅游需要有战略目标的指导,只有明确了发展方向,相关旅游活动才能够有针对性,进而推动具体的季度目标的制定。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前文已经作了陈述,而怎样开发冬季乡村旅游市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当地政府在明确了旅游战略目标后,冬季乡村市场才能够渐渐明朗,同时,相应的营销举措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开展。

其次,开发冬季乡村旅游市场需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推出符合顾客要求的旅游景点,开展目标群体明确的营销活动。冬季乡村旅游需要当地政府进行适当的宣传,通过对乡村冬季旅游特色的挖掘,形成乡村冬季特有的景点,另外也要形成独有的旅游文化,确保乡村旅游市场不会因季节的变更而出现惨淡现象。

最后,发展冬季乡村旅游需要当地政府进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人才的运用能够很好地推动冬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有着良好的前景,一方面,国家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低碳环保理念的盛行。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发展经营模式,但相关方面并不完善。进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能够对乡村旅游概念有所了解,更需要根据乡村的特点,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与安排。

冬季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更离不开专业型人才的参与。乡村旅游在冬季的开展是有一定难度的,市场特色不明显是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只有在提高相关人员的市场敏锐度的同时,注重人才在市场规划上的学习,才能够推动冬季乡村旅游的发展。

结束语

冬季乡村游的进行需要结合乡村的具体发展特点,建立起乡村的文化特色和特有景观标志,打破季节的局限性,通过对旅游市场进行合理的开发,并对人群心理进行相关研究,进而推动乡村冬季游的发展。市场营销观念的运用在乡村旅游中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在进行了全面的市场研究后,地方政府和部门才能够转变旅游模式,加快乡村冬季游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果文力,邓少初.浅析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2(1)

[2]王文辉,朱创业,陈春燕.体验经济视角下成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1(4)

[3]张琳琳.肥城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6)

[4]张娴.乡村旅游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3)

第11篇

绵竹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前往成都交通便利,建有绵竹至德阳快速通道,被誉为“洞天福地”。绵竹历史悠久,是一个享誉国内外、一个“你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它经历汶川地震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一、绵竹震后旅游事业发展现状

(一)绵竹沿山地区经济及旅游发展情况

沿山地区的发展在震后恢复重建中,主要坚持产业振兴,提升发展品质,以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区域一体化的"四化"为抓手,努力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为坚定重返全省县域经济强县打下了坚实基础。坚持立足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不动摇,大力推动农村农业发展。以农业现代化为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把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大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其中以沿山旅游区作为重点规划对象。

1、特色土门,突显魅力

土门玫瑰谷素有“玫瑰香都”之称。汶川地震以后,绵竹为了在“三年之内再造就一个全新的绵竹”,与北京银谷集团签定了中国玫瑰谷项目协议。该集团计划在绵竹土门、广济、遵道等三个沿山镇乡打造一个以玫瑰花卉种植、交易、展示为主题,以浓郁欧洲田园景观为特色,配备星级度假温泉酒店、马术俱乐部等完善设施度假区,以此带动绵竹市整个沿山地区的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此地的玫瑰产业从800亩扩展到1500亩,甚至更多。此项目将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产业扶持,加大对项目实施的服务,双方共同努力确保实现企业赢利,同时促进我市沿山现代农业和旅游产业发展,使沿山老百姓真正实现增收致富的双赢。

麓堂温泉是迄今成都平原地区唯一自流的碳酸型医疗热矿泉,它有防治皮肤病、抑制肥胖、美容、美体等保健作用。自地震之后,当地的旅游资源受到严重的打击,所以政府和各大企业联合打造了此温泉,此温泉酒店的建成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收益,也给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渠道。

2、广济――-广施济渡

广济,是“广施济渡”的缩略语,它是一个以水文化、宗教文化为特色的乡镇。那里依山傍水,人杰地灵,环境优雅,空气清新,但它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损失十分惨重,经济损失达20亿元。灾情发生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江苏人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下,广济人民经过3年的努力,形成了村村通路、四纵四横的主体格局,房屋整齐焕然一新,突显了震后的特殊风貌。广济的大蒜享誉国内外,广济的建筑用砂石资源给各地的建筑行业增添了色彩。

(二)年画艺术产品的又一重现

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其中以陶版年画为主。

绵竹年画经过地震后的洗礼,经过3年的努力,基本得到恢复。绵竹年画主要表达农民自己现实生活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等内容,震后绵竹年画新添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和文化知识。年画艺术产品再一次重现。

(三)酒乡绵竹的重建规划

“唐诗宫廷酒,盛世剑南春”一家具有百年老号的企业,在地震时遭到严重打击,他的品质和工艺仍然享誉国内外。虽然遗址受到严重损毁,白酒制造受到极大创伤,但经过3年重建,白酒产业基本恢复。目前,该企业利用国家白酒产业化发展规划,打造白酒金三角产业升级,酒业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绵竹震后旅游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的恢复和重建难度大

受损产品要恢复,损毁产品要重建,新旅游产品要打造,是一个艰巨细致的系统工程,既要策划规划、又要项目设计、还要招商引资等等,在资金、技术、时间等方面,都要有很大的投入,所以旅游产品的恢复和重建难度还相当大。

(二)农业生产未能形成规模化经营,产品档次不高

目前沿山地区农业生产以林、果、茶种植为主,发展方向与其地域条件是一致的,应当坚持,但由于受所限,种植规模普遍较小,这给产品改良、品种档次的提升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也制约了农民的增收。每年3月的梨花节、7月赏果节也受到冲击。这一现象的出现导致地方蔬菜、瓜果类农业产品的产量不高、品质不高。

(三)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层次不高

目前沿山地区乡村旅游主要以农家文化旅游和自然资源为主,形式、内容、结构都比较单一。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力较低,给该地区的春秋观花、赏果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农民的收入大大减少。目前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出游的欲望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转变为休闲型旅游,其中休闲旅游是以文化与山水风光融合的休闲旅游项目为主,成为当前市场消费的热点。而目前沿山地区农民的服务意识和素质水平不高,休闲旅游项目很少,这些问题制约着沿山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与提升。

三、绵竹震后旅游事业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震后旅游发展应以“创业”为核心:

(一)整合旅游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绵竹创业文化

如前所述,绵竹有广阔的旅游资源,地域也并不分散,需要做统一规划,整合城乡建设,做整体开发。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进一步开发绵竹地方文化资源,宣传绵竹地方文化特色,开发多种多样的民俗艺术,从而形成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融合的具有绵竹特色的旅游创业文化。

(二)组织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

针对乡村旅游人员素质较低、旅游服务水平层次不高等问题,组织一系列参观、交流等学习性活动,借鉴和学习沿海等旅游业发达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经验。组织培训一批高品质、高素质的旅游专业服务人才,充实乡村旅游队伍。同时吸引一批外来投资商,合作开发区域内的旅游业。

(三)改善创业环境,推动创业成功

绵竹旅游业的发展直接跟绵竹政府的主导有关。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政策的导向。既然政府已经有了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划,就应该立即着手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政策是改善创业环境的瑰宝。要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有相应的政策环境,只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才能推动创业的成功。这个政策环境既要有利于当地农民搞乡村旅游创业,又要有利于外来投资商进来搞合作开发;既要有利于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又要有利于吸引旅游者畅快地消费。这是政府改善创业环境、推动创业成功的必要软件。

扩大城市到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上档次的旅游景区和渡假圣地,将旅游文化分级分区建立起来,结合起来,这些是政府改善创业环境、推动创业成功的必要硬件。

第12篇

无景点乡村旅游,是一个与传统景点景区旅游相对的概念,其主要是指追求放松、休闲和体验的旅游方式,没有固定的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进行旅游的规划,选择感兴趣的场景进行休闲活动。无景点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旅游者自主意识提升的表现,也是旅游体验深入人心的标志之一。同时,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在乡村旅游中进行无景点旅游发展是一个科学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不断深入,选择无景点乡村旅游的旅游者规模不断扩大,令乡村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当前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中仍存在部分问题,阻碍其进一步得到发展。

(一)商业色彩浓重

无景点乡村旅游,主要追求的旅游目的在于回归以及体验乡村休闲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村镇之间旅游的深入发展,这一原始需求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乡村旅游经济色彩越来越明显,商业布局过于刻意、原始气氛减弱、原生态文化受到入侵,部分无景点的乡村,为了能够吸引更多游客,甚至进行建筑景点商业化创设,这本身就和回归以及体验乡村休闲的生活方式的旅游目的不相符合,没有考虑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初,可能会收到某些规模化效应,但是从长远角度而言,商业色彩过于浓厚的乡村旅游很难得到长远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有限

无景点乡村旅游,游客采取的交通方式以自驾游为主,而我国乡村交通存在的问题就凸显出来:路况差、停车位少、公共设施(卫生间)建设落后,除了交通以外,住宿条件也是阻碍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之一,乡村住宿条件有限,热水、电力和网络供应都十分有限,同时,餐饮安全卫生问题也尤为突出。软件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待提升,例如,进行餐饮业、住宿业的从业者多为农民出身,利用自家的住宅进行经营,经营经验和意识都很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导致了旅游者停留时间有限,对于乡村旅游的印象也不佳,影响无景点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三)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无景点的乡村旅游,大多都采取农家乐、采摘等模式进行,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无论客源如何,都是相同或者相似的旅游产品,这就是乡村旅游开发当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无景点乡村旅游产品不仅仅类型比较单一,设计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也比较差,存在的抄袭和模仿情况比较严重,产品比较缺乏当地的特色,与此同时,作为乡村旅游的主体部门,也更难树立起科学化的品牌意识,这都阻碍了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二、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发挥当地乡村特色

旅游者进行无景点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于大自然的回归,主要动机是对于休闲的渴望,因此,进行无景点乡村旅游开发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能够发挥当地乡村的特色,保持乡村的原生态文化。对于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认识到乡村文化的魅力所在,体现出明确的民族风格和特性。对于无景点的乡村,更应当进行历史文化背景、民族风情以及体验项目等环节的旅游开发,例如在住宿方面突出当地特色,住宿小木屋、土炕等等形式,在餐饮方面,可以提供杂粮餐、野菜餐等等,保障住宿和餐饮的原汁原味原生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别的地域难以复制的乡村特色,这需要进行深入发掘,实现一村一特色、一乡一文化。

(二)提升旅游资金投入力度

对无景点乡村旅游的发展,首先,应当建立起地方政府的指导和管理作用,了解到当前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管理范式,为乡村群众提供出稳定的资金进行旅游发展,同时,对于农户进行合理化培训,加大对于乡村旅游的投入力度,出台相应的财政和资金政策进行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乡村地方的旅游局需要将乡村的旅游发展纳入到区域旅游发展的大背景当中,从全局角度进行规划,制定统一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保障开发的合理性和有序性,避免对于乡村环境产生破坏。

(三)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由于我国当前无景点乡村旅游尚处于萌芽阶段,游客的自主参与程度还十分有限,旅游产品的深度和广度都应当提升,同时也应当进行产品的扩展,对于产品的同质性问题进行解决,提升产品的差异性,推进产品的特色化发展,对于休闲旅游和旅游体验项目进行开发,对于村镇的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并且分类,明确主题,尽力培育出服务优秀、乐于参与、体验良好等类型的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同时也可以进行创新性开发,丰富扩展旅游业务,也能够将观光旅游转变成为新型自助游和半自助游。

(四)新媒体推动旅游发展

利用新媒体进行无景点乡村旅游发展,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的影响,想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就需要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的力量进行旅游的推动,将乡村旅游打造成为专业科学明确化的无景点乡村旅游品牌。我国无景点乡村旅游可以利用微信、微博以及网站进行旅游信息的,更好地介绍无景点乡村旅游概况,吸引更多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