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3 16:17: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能源开发利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新能源建筑,开发,利用
Abstract: in today's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of the large span development, human society advances. Energy consumption, waste more and more serious.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use will become the urgent request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development. For the human essential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 new energy is if the seek after. New energy building can not only save resources, reduce cost, but also can reduce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keep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human society. Is the new dire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Keywords: new energy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P7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今,建筑行业为取得更多的利益,在材料方面力求最省,在进度方面力求最快,在施工方面力求最经济,最合算。却往往在节能方面就考虑的相对欠缺点。如今社会能源竞争日益激烈,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会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盛衰。节能建筑必将成为提升国家乃至世界知名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能源建筑在传统意义节能上有几个方面
1.1建筑规划与设计
建筑师从整体规划和设计出发,考虑当地概括和环境影响,利用当地气候,地形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气温和建筑形状。根据周围植被,合理设计建筑形体。从而实现建筑的节能。
1.2建筑材料
在建筑材料中,节能更为明显。墙体节能取代传统的粘土砖墙,改为复合墙体。除在承重上有所提高外,更是在保温、隔热、隔音方面有了更好的改善,更好的提高了利用功能。门窗方面,从提高保温,隔热和气密性上出发,开发新技术产品,如铝合金断热型材、铝木复合型材、钢塑整体挤出型材、塑木复合型材以及UPVC塑料型材等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节能产品,更是在节能,采光上起到很好的效果。屋顶方面,采用各种自然资源来节约能源,如植被屋顶,蓄水屋顶。现今推崇的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效果明显。
二、传统意义上的节能措施起到了很好的节能效果,但是造价高,而且仍然是主要利用高新科技而非生态自然来提高节能效果。不可再生资源逐渐在枯竭,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现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利用新的可再生能源。这方面,人类应经在起步。诸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力、地热及其他可再生的自然界能源正在进入人们的视线当中,这些能源功能的巨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可用于建筑的许多方面
2.1、太阳能致冷,利用太阳能制冷空调有两种方法,一是先实现光一电转换,再以电力推动常规的压缩式制冷机制冷;二是进行光一热转换,以热能制冷。前者系统比较简单,但其造价约为后者的3—4倍,因此国内外的太阳能空调系统至今以第二种为主。太阳能致冷的方法有多种,如压缩式致冷、蒸汽喷射式致冷、吸收式致冷等。压缩式致冷要求集热温度高,除采用真空管集热器或聚焦型集热器外,一般太阳能集热方式不易实现,所以造价较高;蒸汽喷射式致冷不仅要求集热温度高,一般说其致冷效率也很低,约为0.2~0.3左右的热利用效率;吸收式致冷系统所需集热温度较低,大约70~90℃即可,使用平板式集热器也可满足其要求,而且热利用较好,制作容易,致冷效率可达0.6~0.7,所以一般采用也多,但设备庞大,影响推广。
2.2、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是太阳能热利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装置,它的用途广泛,形式多样。人们最常见的一种太阳热水器是架在屋顶的平板热水器,常常是供洗澡用的。其实,在工业生产中以及采暖、于燥、养殖、游泳等许多方面也需要热水,都可利用太阳能。太阳热水器按结构分类有闷晒式、管板式、聚光式、真空管式、热管式等几种。
2.3、太阳房,太阳房是利用太阳能采暖和降温的房子。人们的生活能耗中,用于采暖和降温的能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对于气候寒冷或炎热的地区,采暖和降温的能耗就更大。太阳房既可采暖,也能降温,最简便的一种太阳房叫被动式太阳房,建造容易,不需要安装特殊的动力设备。比较复杂一点,使用方便舒适的另一种太阳房叫主动式太阳房。更为讲究高级的一种太阳房,则为空调致冷式太阳房。
2.4、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发电是太阳能利用中的重要项目。太阳热发电是利用集热器把太阳辐射能转变成热能,然后通过汽轮机、发电机来发电。根据集热的温度不同,太阳热发电可分为高温热发电和低温热发电两大类。按太阳能采集方式划分,太阳能热发电站主要有塔式、槽式和盘式三类。
2.5、地热发电,地热发电是地热利用的最重要方式。高温地热流体应首先应用于发电。 地热发电和火力发电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蒸汽的热能在汽轮机中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所不同的是,地热发电不同于火力发电那样要备有庞大的锅炉,也不需要消耗燃料,它所用的能源就是地热能。地热发电的过程,就是把地下热能首先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再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要利用地下热能,首先需要有“载热体”把地下的热能带到地面上来。目前能够被地热电站利用的载热体,主要是地下的天然蒸汽和热水。按照载热体类型、温度、压力和其它特性的不同,可把地热发电的方式划分为蒸汽型地热发电和热水型地热发电两大类。
2.6、地热供暖,将地热能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供热水是仅次于地热发电的地热利用方式。因为这种利用方式简单、经济性好,倍受各国重视,特别是位于高寒地区的西方国家,其中冰岛开发利用得最好。该国早在1928年就在首都雷克雅未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热供热系统,现今这一供热系统已发展得非常完善,每小时可从地下抽取7740t80℃的热水,供全市11万居民使用。由于没有高耸的烟囱,冰岛首都已被誉为“世界上最清洁无烟的城市”。此外利用地热给工厂供热,如用作干燥谷物和食品的热源, 用作硅藻土生产、木材、造纸、制革、纺织、酿酒、制糖等生产过程的热源也是大有前途的。目前世界上最大两家地热应用工厂就是冰岛的硅藻土厂和新西兰的纸桨加工厂。我国利用地热供暖和供热水发展也非常迅速,在京津地区已成为地热利用中最普遍的方式。
2.7、风力致热,“风力致热”是将风能转换成热能。目前有三种转换方法。一是 风力机发电,再将电能通过电阻丝发热,变成热能。虽然电能转 换成热能的效率是 100%,但风能转换成电能的效率却很低,因此从能量利用的角度看,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二是由风力机将风能转换成空气压缩能,再转换成热能,即由风力机带动一离心压缩机,对空气进行绝热压缩而放出热能。三是将风力机直接转换成热能。显然第三种方法致热效率最高。 风力机直接转换热能也有多种方法。最简单的是搅拌液体致热,即风力机带动搅拌器转动,从而使液体(水或油)变热。“液体挤压致热”是用风力机带动液压泵,使液体加压后再从狭小的阻尼小孔中高速喷出而使工作液体加热。此外还有固体摩擦致热和涡电流致热等方法。 风力机还有多种用途,表2给出了风能利用装置的不同用途、它们的类型和大小。
建筑节能和新能源的利用是缓解能源危机,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活工作条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作为当代建筑师,不应只追求建筑造型上的新颖独特而忽略了能源的浪费。我们建立生态建筑思想,尊重自然环境,用科学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将节能意识贯穿于建筑设计的整个环节,设计出更多符合设计要求的,高效低能耗的建筑,使建筑理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新能源建筑在祖国大地上蓬荜生辉。
总结: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如今,中国大约有5亿人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这一数字有望增加一倍。城市成为战略节能的重点,它消耗了全球近2/3的能源和60%的水资源,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的70%。为应对城市化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城市正在积极探索提升基础设施效率的有效途径。借助适当的技术,城市可以变得更环保,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还能降低相关成本。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发新能源建筑方面下足工夫,多方面寻求新的能源,而非简单的提高技术来满足功能要求。我国地大物博,有许多不被人所知的可再生资源,亟待人们去探索,去开发,去研究。
参考文献:
【1】《建筑节能》,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2008,10
【2】节能建筑设计与施工[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电力新能源 生态环境 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a)-0066-01
近年来,各行业飞速发展对于我国电力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的恶化,电力新能源的研究与发展给社会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方向,逐渐成为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研究的重大课题。但就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的现状来看,诸多不完善因素给电力新能源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主要研究电力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并分析我国电力新能源重要性和现状,探讨我国电力新能源的发展战略,为我国在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1 电力新能源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是极快的,而且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仅直接拉动了相关产业的进步与发展,而且还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因此,发展电力新能源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增加能源供应意义重大。总体上看,电力新能源对生态环境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解决能源危机。我国对于能源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能源的需求量一直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能源结构也是不断的完善。电力新能源作为一种能源,在较短的时间内是很难占据我国主要的能源市场。但是电力新能源所呈现出的巨大优势与潜力,却是有目共睹的,电力新能源的利用,可以有效的缓解我国煤电紧张的状态,进一步解决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而导致的能源危机。
第二,有利于节能减排。电力新能源的崛起,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石化能源利用率的降低。举例来讲,电力新能源的利用,会使得非法小煤窑的开采量极大的减少,进而对于小煤窑周围的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再举例来讲,电力新能源的利用,火力发电越来越少,使得大气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低。
第三,满足生态环保。目前,对于我国生态环境污染带来影响的主要是煤炭发电以及冬季北方取暖,这是造成环境污染极为重要的因素。其中,造成大气污染最严重的要数电力生产。通过开发电力新能源不仅可以极大的满足人们的电力需求,而且还可以提高环境的质量。因此,发展电力新能源已经成为今后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 电力新能源发展现状探讨
电力能源是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电力能源结构的调整,对我国能源体系进行重组,促进我国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今后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就目前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现状来看,电力新能源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研究。
第一,我国的风电数量上看是比较多的,但是从规模上来讲,电网规模偏小,电网的顺利运行需要依靠更高电压的支持,才可以实现远距离运输。但是由于经济成本和电网技术问题,这些都给我国的电力新能源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第二,尽管我国目前在风力发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风力发电规模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规模的增大又使得系统调峰调频出现问题。众所周知,我国的系统调峰主要是依靠煤电,通过大力开发新能源,使得社会对电力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给我国在系统调峰调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太阳能发电缺乏社会支持。太阳能发电是一种新能源,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太阳能发电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还没有被广大的社会人士所认识和重视,因此太阳能发电缺乏社会支持。另外,新能源核心被国外垄断,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技术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国外技术的“代工”,仍然还是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持。
3 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针对目前我国在新能源开发以及利用方面的构思以及设想,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几条发展我国电力新能源的战略。
第一,开发燃煤发电技术。今后我国在发展燃煤发电技术方面应该努力做到主要以高效低排为核心,严格的按照我国的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规章制度进行,同时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而提升本国燃煤发电技术。
第二,大力发展水电。水力发电也是我国发展新能源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在实际的水电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水电工程建设以及水库移民、周围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对这些因素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发展水电,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大力发展核电。根据中国现有的核电技术,想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核电产业,要求必须达到规模化应用,保证核电的正常持续运行。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核电科技和产业体系,强化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完善科技与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提高我国核电开发以及利用效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就我国现状来看,能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尽管我国在开展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做出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的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中,还是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注意。为此,我国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研究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创新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策略,为我们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坤云.论电力新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2).
[2] 连杰,王璐.新时期我国电力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分析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1).
关键词:新能源;战略框架;扶持政策;启示
中图分类号:F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1-0054-04
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减少对石油等传统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是21世纪国际社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能源危机而积极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受2008年全球能源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对新能源的追求已提升至能源战略高度。整体来看,发达国家在新能源发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能准确把握能源发展方向,并采取一系列的推进措施。印尼在生物能源等新能源发展方面已渐成规模,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框架和配套扶持体系,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印尼新能源发展战略的背景
(一)新能源成为各国能源发展方向
从国际趋势来看,安全、环保、经济是今后能源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各国能源政策的最终目标。新能源开发利用受以下因素的推动:一是随着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注重可持续性、环保型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已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在化石能源稀缺性凸显和价格长期剧烈波动的背景下,保障可靠的、廉价的能源供给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尤其是2008年上半年全球油价高涨迫使能源消费大国更加重视节能,向低炭、高效、环保的能源供应体系转变已是必然趋势。三是能源是经济的发动机,能源的变革可以带动经济的变革。抢占新能源技术的制高点,是当前工业发达国家的战略追求,2008年全球新能源总投资规模已达1300亿美元。主要发达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将给世界能源和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印尼不可再生能源急剧减少
在化石能源方面,印尼已探明其潜在的天然气储量为165万亿立方英尺,煤炭储量为187亿吨,石油储量为84亿桶。按照2007年的产量水平,印尼煤炭资源可供使用75年,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仅可供开采24年和61年。[1]印尼石油监管机构在2008年的报告中指出,印尼石油产量每年以8-10%的速度下降,如不能发现新的石油矿藏,石油储备将在10年内用尽。以每年原油产量来看,印尼已从1991年最高的5.8亿桶萎缩到2007年的3.58亿桶。 随着国内石油资源的日益紧张以及国内能源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印尼已从传统的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2008年原油价格飙升,对印尼国内造成了巨大冲击,能源供应不足问题凸显。
(三)印尼发展新能源的巨大潜力
据印尼能源与矿业资源部的测算,印尼新能源发展空间巨大,其中水电潜能为756.7亿瓦,实际装机能力43亿瓦,利用率仅5.6%;地热资源217处,潜能约270亿瓦,实际开发8.07亿瓦,利用率仅2.99%;小水电潜能5亿瓦,实际开发0.84亿瓦,利用率仅16.8%;生物质潜能498.1亿瓦,实际开发4.45亿瓦,利用率仅0.9%;太阳能卡能4.8千瓦/平米/日,实际开发仅800万瓦;风能风速约为3~6m/秒,东部地区风速则超过6m/秒。
二、印尼新能源扶持政策的主要目标与基本框架
2003年12月22日,印尼政府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与能源保护政策”,简称“绿色能源政策”。该项政策的理念是建立一种可持续能源供应与利用体制,鼓励集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效技术、营造节能型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
(一)印尼新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
印尼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开发与保护的设想,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实现高效、清洁、可靠和经济上可担负的能源供应与利用。2005年印尼政府颁布了《国家能源管理蓝图2005-2025》,规划至2025年印尼初级能源消耗的规模将达到相当于30亿桶石油的量,新能源在初级能源资源中的比重将超过13%。其中,生物能源(含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的比重将超过5%,地热能源将超过5%。
(二)印尼新能源扶持政策的基本框架
1.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
印尼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可分为非商业性开发与商业性开发两类。前者主要是政府推动实施的乡村电力化计划和乡村能源自立计划,[2]后者则以私人实体的投资开发为主,但政府会支持重大的新能源发展项目,如乡村光伏发电项目。截至2009年初,印尼已推出新能源发展的五大项目:一是2005年实施的乡村电力化计划,以可再生能源工厂替代柴油机,以满足农村地区的电力需求;二是可再生能源发电联网工程,政府协助中小可再生能源发电厂与国家电力公司的电网联网;三是综合微水电发展;四是乡村地区太阳能光伏电发展项目;五是2007年启动的乡村能源自立计划;六是2008年1月开始与荷兰政府合作的生物汽油开发项目。
2.能源保护政策
据印尼能源与矿产资源部估算,印尼各部门能源保护的潜力巨大,可节省10-15%的能源消耗,如获得充分投资,则能省30%的能源消耗。印尼在能源保护政策框架的具体安排包括:首先,针对社会经济所有部门进行公共意识宣传。一是举办关于能源效率与保护的论坛,或在电视广告中进行宣传;二是通过印刷品、宣传活页等传播信息;三是开展对建筑和工业部门的国家节能竞赛;四是参与东盟的节能建筑最佳实务竞赛。其次,提升社会经济所有部门的能源保护能力。一是由培训教育中心主持关于能源保护的培训安排;二是由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等国外机构提供能源保护的培训。第三,成立能源保护清算所,提供能源保护活动的相关信息。第四,针对工业和建筑业的能源保护合作项目,由政府和国家电力公司提供资金,为工业和建筑业提供免费能源审计服务。第五,由政府和国家电力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引导家庭使用荧光灯,将街道照明由水银灯改装为钠灯。第六,针对家庭的煤油向汽油转换项目,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向乡村地区2000万家庭派发高压气筒。第七,针对工业和建筑部门的能源管理者胜任项目,由政府出资设立能源管理人员认证制度以及胜任能力标准。第八,针对家庭的能效标志项目,将能效标志作为引导消费者能源消费的指引。
3.乡村能源自立计划
乡村能源自立指一个乡村拥有满足部分或全部消费和生产性能源需求的能源供给能力。其标准分为三点:一是当地可提供的能源能力,印尼能源与矿产资源部的标准是能源自立乡村的电力或燃料供应的60%以上应源自当地的可再生能源;二是通过能源供应项目及其配套措施推动生产性活动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三是通过创造就业岗位解决乡村就业问题。2007年2月印尼正式推广乡村能源自立计划,选择200个乡村作为试点,其中100个是以生物燃料为基础的能源自立,100个是以非生物燃料为基础的能源自立。该计划目标是至2009年建立1000个以生物燃料为基础和1000个以非生物燃料为基础的能源自立乡村。
三、印尼新能源发展持政策的具体措施
(一)通过立法形式规范国家能源保护和利用行为
为了鼓励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印尼先后颁布了多条法律法规,其中包括税收鼓励政策、延缓缴纳增值税、对可再生能源和能源保护设备实行进口零关税、免税期和软贷款等,并多次发出关于能源保护及能源推广的中央政府文件。核心的政策法规包括:2003年12月22日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与能源保护政策”,2004年2月国家能源矿产资源部颁布的《国家能源政策2003-2020》。为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印尼规定自2005年起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每年减少20%,并出台生物柴油及生物乙醇的标准条例。2007年印尼颁布了《国家能源法》,旨在降低国民经济对进口成品油的依赖,同时推广天然气、生物燃油、地热、太阳能和风能等替代能源。
(二)进行能源投资政策改革与新能源商业化推广
在国家投资方面,印尼政府努力实现使用自有资金进行能源开发,满足能源的需求与供应。同时,财政部、能源矿产资源部和国企部等相关部门积极鼓励私人部门和外资企业在符合印尼法律法规要求的情况下,更多地参与印尼能源项目的投资与开发。尤其是在兴建独立电站方面,印尼积极制订透明的投资政策,使私营部门、合作企业、国有企业更有效地参与能源投资。为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印尼政府在金融、货币与财政方面实行了鼓励政策,如对参与可再生能源开发与能源保护的公司实行增值税延期与减免,以及免除进口税等。取消对可再生能源与能源保护设备的奢侈品税,对可再生能源和能源保护开发投资中的工程部分实行无息贷款。
(三)多渠道拓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资金来源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初始投资成本相对较高,在商业化运作方面存在一定限制。印尼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融资配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争取印尼政府的发展预算支持,此项预算资金由政府分配给能源矿产资源部、合作部、卫生部、技术评估与应用机构等政府部门,为其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其次,一些政府机构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可积极寻求双边或多边捐赠、技术援助和软贷款。第三,能源开发地区的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收入支持,以及向海外申请海外援助贷款。第四,积极争取关注环境问题,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反贫困的国际机构或民间组织的支持,包括来源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环境基金、亚洲开发银行和海外发展机构等提供的贷款资金服务。最后,鼓励地方投资企业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的项目资金予以支持。[3]
(四)进行原材料供应与产品推广扶持
首先,为农民提供优惠政策,提高生物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水平。为吸引农民种植生物能源所需的蓖麻、棕榈、木薯和甘蔗等优质原料,由当地银行向农户提供低息或免息贷款,由厂商向农户提供免费种子和化肥。另外,作物的收购价格提前通过合同订购的方式确定下来,以确保农民的收益。其次,积极发展能源农园业。如印尼RNI公司拥有10家制糖厂,公司的农园每年为公司白糖加工提供大量的甘蔗,仅西爪哇5家制糖厂每天就要加工1.5万吨甘蔗,产出的甘蔗渣通过再加工制成生物乙醇。第三,政府介入推销生物汽油。2006年12月11日,印尼政府开始在雅加达推销一种由95%高级汽油和5%乙醇混合而成的高级生物汽油。
四、印尼新能源扶持政策的基本成效与面临的挑战
(一)印尼新能源扶持政策的基本成效
1.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程度开始下降
虽然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新能源比重已得到显著提升。1970年,印尼的初级能源消费结构为石油88%、天然气6%、煤炭1%、水电5%、地热开发为空白。2007年,印尼的初级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发生显著变化,石油下降至49.7%,天然气提高至19.2%,煤炭提高至27%,水电总量上升但份额下降至3%,地热能源提高至1.2%。可见,随着印尼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初级能源结构将进一步向新能源转变。
2.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率逐步提高
2007年2月推出乡村能源自立计划后,印尼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得到明显提高。以生物质能为例,目前生物柴油年产量为19.235万吨,生物乙醇年产量为253万吨,生物燃料占工业化燃料应用的比重达5%。预计2010年,生物乙醇年产能将达到40亿升,生物燃料总产量将达到50亿升。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截至2008年7月,印尼国家电力公司(PLN)已建成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96万千瓦。乡村能源自立发展方面,截至2008年7月,已实现123个乡村能源自立项目。
3.推动了地方经济的活跃发展
一方面,印尼的能源自立政策吸引了国内外的投资,2007年以来,印尼地方政府先后与中国、日本、巴西等多国企业合作,引进外资建成了水电、太阳能、生物燃油等项目。另一方面,能源自立计划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劳动力就业。如生物燃油项目的发展扩大了该类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进而提高了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印度投资商在楠榜省投资建设的乙醇厂,推动木薯种植面积增加2.5万至3万公顷,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印尼新能源扶持政策面临的挑战
印尼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能源保护方面面临着多种挑战:首先,可再生能源商业化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投资费用较高,高投资成本与高生产成本使得可再生能源与传统商业性能源在价格竞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可再生能源的市场规模仍然有限,大范围推广应用前景尚不明朗。其次,印尼人力资源水平仍然很低,社会对新能源技术的吸收仍然很少,构建节能型文化存在客观障碍。在有关可再生能源和能源保护部门条例的实施方面,政府机构仍缺乏紧迫感和相互协作意识。第三,新能源发展面临巨大的资金支持缺口,如地热能源的资金需求为1610亿美元,巨大的资金缺口有待政府资金援助。第四,生物燃料的大规模发展挤占原有农作物种植并对原始森林资源造成破坏。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使印尼饱受冲击,且印尼的原始森林资源受破坏程度近几年正逐渐加大。
五、对我国新能源发展与扶持政策的启示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陆续公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法律法规,在新能源的具体发展政策方面,印尼的经验对我国新能源发展与扶持政策有以下启示。
(一)完善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
1.放宽和完善新能源市场准入
在确保国家能源总体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现代监管制度,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放宽新能源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新能源产业。同时,加快国有能源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解决当前国有能源企业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等问题,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跨地区、跨部门以及跨所有制的上下游一体化整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2.政府应采取多种扶持政策
借鉴印尼的经验,推动新能源发展最有效的手段是税收鼓励政策,包括延缓缴纳增值税、对可再生能源和能源保护设备实行进口零关税、免税期和软贷款等。另一个政策手段是能源价格,在考虑环境成本的前提下,按照能源的经济价值对能源价格征税。同时,采用教育宣传的政策手段,在实施可再生能源开发与能源保护政策过程中提高公众的主观能动性。
3.实行新能源商业化运作
一是建立合理的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处于充分竞争的新能源产品应由市场供求关系确定其价格,并以市场的可接受程度作为价格管制的主要依据,通过税收政策、环保折价、价格管制等措施,形成各种能源产品之间合理的比价关系。二是以市场化手段满足新能源发展的资金需求。加大风险投资在新能源领域的融资规模,借鉴国外绿色证书交易模式在国内各省市之间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调动资源丰富地区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积极性,积极发展创新型融资产品,如与政府减排目标、能源价格等挂钩的指数型债券,通过补偿机制使新能源发展中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得到有效规避。
(二)全面推动节约能源及提升能源效率
1.推动不同部门的广泛参与
不同部门推广不同的能效战略。首先,对于工业部门而言:一是建立新设厂能源效率指标及审核制度;二是推动产业自发性节约能源;三是提升能源设备效率标准,提高电动机、锅炉、冷冻空调等能源设备或器具的耗用能源效率标准,并建立检测与执行体系;四是实施节约能源奖励优惠;五是加强对工业部门节约能源技术服务。其次,对于运输部门而言:一是提升车辆耗能标准;二是推动采用节能交通工具,包括推广电动机车,研发关键技术,建立周边使用环境并研订相关法规,加速旧车辆的淘汰;三是推动燃油税改革进程。第三,对于商业部门而言:一是提高用电器具效率标准,分阶段提高空调、电冰箱、荧光灯与电动机等能源效率标准;二是强化建筑耗能指标;三是建立建筑节约检测体系,制定建筑节约能源政策工具及奖励办法。第四,对于电力部门而言:一是提升发电机组效率;二是提升输配电效率;三是实施需求管理措施。
2.加强能源科技发展
规划并推动跨部门的能源科技工程研究发展计划。加强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力等再生能源,废热、废弃物能等回收能源,以及电动及瓦斯车辆、汽电共生、燃料电池等。重点推动太阳能光电、燃料电池、电动车辆、煤炭氯化发电等计划,加强国际合作。
(三)积极参与发展新能源的国际合作
印尼经验表明,参与新能源的国际合作,不仅是获得新能源技术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部分新能源发展项目资金需求的重要渠道。建议制定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交流与合作技术指南,积极参与国际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与国外联合建立先进技术应用示范项目,促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技术创新;建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合作培养从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研究开发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Ratna Ariati.National Energy Policy and Recent Development in Indonesia,13th Energy Working Group Meeting Indonesia-Netherlands Maastricht[Z]. 2008.
日前,《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新能源规划》)。北京市发改委能源处处长高新宇对规划进行了解读。
高新宇介绍说,这次本市首次编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规划是顺应新时期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编制而成,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增强首都创新能力、培育未来经济战略支撑、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全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能源需求总量持续刚性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国家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能源消费总量将受到严格控制和考核,但为体现鼓励可再生能源及能源节约政策,水电、风电、太阳能及能源综合利用方面新增消费量在考核中将被扣除,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将不计入能源消费总量。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落实国家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的必然选择。
高新宇说,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立足首都区位功能优势,体现全国高端示范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首都在能源利用和产业发展上的高端高校高标准要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技创新水平已成为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首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客观需要抢占产业制高点,把全国领先的研发优势转化为雄厚的产业实力,实现新兴产业更高层次的发展。
《新能源规划》四大特色
高新宇介绍,“十二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划是本市首次编制的关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的规划,其编制过程突出体现了以下五个特色:
一是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统计调查制度,首次摸清了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初步掌握了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总体状况,明确了首都资源禀赋,为规划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规划编制强化了细分领域研究及相关储备项目对规划的重点支撑。明确各细分领域发展方向和重点,使得“十二五”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更有抓手。
三是规划编制注重加强重大规划衔接,同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
四是规划编制较为系统,内容较为丰富全面。规划涵盖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现状、开发利用、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等各个环节,不仅是一个能源利用规划,也是一个产业发展规划,综合性较强。
《新能源规划》
八个“更加注重”
高新宇说,《新能源规划》强调把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优化能源结构和增强首都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以提高开发利用规模和水平、培育壮大产业服务体系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着力点,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实施“3+2”工程,全面推进太阳能和地热能应用,积极促进风电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不断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化应用,努力将北京建设成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端研发中心、高端示范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
高新宇强调,《新能源规划》提出了很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亮点,具体可概括为“八个更加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总量规模和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体现高端发展要求。“十一五”期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10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值达到400亿元,但在新能源技术水平上,目前北京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科技创新资源、技术服务方面具有明显的全国领先优势,但整体技术资源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为此,《新能源规划》提出,今后五年要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巩固新能源技术创新优势,加快新能源研发中心建设,做大新能源产业基地规模等措施。北京市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要实现产业收入收入1000亿元,新建6到8个国家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平台和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培育形成5到10个具有影响力的产品认证、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机构。
二是更加注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标准、高水平利用,体现民生发展要求。《新能源规划》根据首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条件,着力推进与民生相关的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高水平开发利用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九项新能源应用工程,并集中建设一批区域联供和多村联供的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等重点民生保障工程。
三是更加注重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等重点区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深化重点区域新能源应用水平。《新能源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高水平建设一批体现当地资源优势与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水平相结合的重点示范项目,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利用率达到6%,延庆县新能源利用占全县能源消费总量的30%以上,全县50%以上的居民使用清洁绿色新能源。高新宇介绍,在全球光伏发电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之际,北京亦庄等全国13个开发区被列为国家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新能源规划》中明确提出高水平建设国家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坚持以应用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发展,高水平建设一批太阳能光伏屋顶发电项目,提升高效光伏组件、智能电网等高端技术产业研发制造水平,全面提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管理服务创新水平。
四是更加注重高端功能区新能源利用高标准建设、高起点规划,体现高端示范。《新能源规划》提出,统筹高端产业功能区能源禀赋特征和能源需求情况,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科学规划设计产业园区、楼宇、企业间的能源供给系统,实现循环高效梯级利用。在未来科技城、丽泽金融商务区、CBD东扩区和海淀北部新区等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一批一体化工程及其他能源相结合的热泵供暖(制冷)工程;区域内新建公用和居住建筑推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高新宇强调这是在长远发展上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建设一批与产业功能相配套、与建筑一体化结合程度高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到2015年,高端重点功能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0%以上。
五是更加注重发挥密集的研发创新优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形成。这是未来北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在。《新能源规划》提出,抓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推进首都新能源研发创新工程建设。通过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承接重大研发项目,提升技术服务水平。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光伏、风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共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积极争取国家风电产业平台、生物质能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重大项目落户北京,协调推进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为新能源产业提供科技支撑;支持各类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新能源领域的研发设计服务,建立一批国内领先的试验平台、示范中心、检测中心等,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六是更加注重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体现产业发展要求。《新能源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和高端示范应用的市场优势,实施国家级新能源研发创新工程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工程,通过以“研发促进应用,应用带动产业,产业助推研发”的发展模式,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在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系统集成能力上取得突破,同时强化高端制造优势,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提出,巩固太阳能高端技术研发优势,增强风电设备系统集成能力,加快新能源汽车刹那也化步伐,提高地热能技术研发水平,促进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升级和实现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突破等重点任务。
七是更加注重新能源产业高端要素集聚,提升产业基地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水平。着眼于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围绕新能源产业重点领域,通过建设重点新能源产业基地和专业化、特色化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集聚高端要素和产业链环节,强化高端制造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北京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新能源规划》提出,做大做强三大产业基地,打造以太阳能光伏产业及应用示范为主导的延庆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以太阳能产业为主导的平谷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发挥太阳能电池生产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优势,以新能源汽车企业为带动,形成纯电动汽车电池、控制系统、电机、整车制造等上下游完整产业链,打造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吸引国内外新能源优势企业入驻,加快发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产业园、昌平风电产业园、通州光伏产业基地和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等新能源产业集聚区,推进为产业配套的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商贸物流等生产业的发展,打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集聚区。
八是更加注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软环境建设,体现机制保障要求。《新能源规划》从强化部门协调、扶持创新转化和搭建服务平台三方面提出了优化发展环境的总体设想: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政策创新能力、制定完善新能源相关技术、工程标准等加强部门联动,合力推进产业发展,通过探索税收信贷等鼓励政策、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和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健全新能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完善首台套机制等加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度;通过建立新能源中介服务平台、建立新能源技术交流合作平台、培训平台和增强新能源产业联盟纽带作用等措施加快服务平台建设。
新能源规划所涉重点问题
高新宇在解读中,同时对《能源规划》所涉及到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说明。
《新能源规划》提出,到2015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将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约6%左右。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提高到11%左右。其中核电和水电约占7%。相比于国家规划目标,北京无法大规模发展水电,同时发展核电不现实,因此,本市6%的目标相对合理,在所占领域比国家目标发展力度更大。
在重点工程方向与思路方面,《新能源规划》按照“支持高端、加强示范、扶持产业”的原则,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专项补助等措施,加强对重点领域重大工程的引导和服务,同时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
在出台相关重点政策方面。“十二五”时期,为继续加大对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和产业发展的积极引导作用,《新能源规划》提出,加强落实国家扶持新能源发展的税收、补贴等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落实本市,同时加快本市太阳能光热、光伏、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上网等技术和产业标准的制定,尽早制定新能源就技术标准、新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体系、新能源发电上网标准、太阳能光热设计、施工纳入建筑过程强制标准等,开展工程标准制定工作,北京市新能源统计体系及总量分解相关实施细则等政策,出台强制安装使用太阳能光热系统的《北京市太阳能系统建筑应用项目管理办法》,并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方面实现大突破。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上主要能源消耗大国之一,其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但是,近年来节能技术使日本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出现扭亏为盈的倍增趋势,使日本经济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大幅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一、日本开发利用新能源的重大意义
日本常规能源极度稀缺,能源供应主要靠进口,目前能源自给率不足17%。在能源供给方面,石油占50%左右,而石油供给几乎全部靠进口;在石油进口量方面,90%来源于局势动荡的中东地区,这为日本的能源安全造成了极大压力。面对这一趋势,日本政府在以能源安全保障为中心制定新的国家能源战略的同时,基于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同时解决,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战略目标。
1.日本开发利用新能源,有利于缓解常规能源的压力。日本的矿产资源种类虽然很多,但除了作为化学肥料原料的石灰石矿、水泥之外,其他矿藏的储量和产量都很小。日本本土的石油产量很低,目前已探明的只有新口县和秋田县有少量的石油储量,仅能供给全国石油需求量的0 3%左右。煤炭的产量也不大,只有北海道、本州和九州有少量煤炭储量。煤炭自给率仅为2.8%左右。加之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相对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常规能源日趋变得紧缺。能源价格随之高涨已成为必然趋势。这为日本在追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维护能源安全供应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日本能源供给的主要特点是:核电比重大,核能发电量占发电总量近40%;过分依赖石油;能源电力化突出:水电潜力十分有限等。因此,在能源电力化方面对常规能源的依存度是很高的。而对于常规能源资源十分紧缺的日本来说。要把长期低迷的经济恢复起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不断谋求能源的稳定供给,没有安全稳定的能源保障一切都是空谈。面对常规能源供应紧张的现实,日本不断调整自己的能源战略,积极开发新能源,扩大能源种类,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更新传统能源结构,研发常规能源的替代品。
2.日本开发利用新能源,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源使用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温室效应日趋严重。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对此尤其关注,想方设法调整自己的能源使用战略,尽量减少CO,的排放量。削减碳排放减少温室效应,防止地球变暖,不仅是一般意义上对生活质量的讨论,而且被日本认为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战略安全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温室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将导致全球气候急剧恶化。这些气体主要是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它们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而且还可能给人类赖以生存的气候环境带来灾难性影响。因此,应对地球变暖,采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相应的能源政策至关重要。地球变暖对日本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过去100年地球平均温度上升0.6℃,日本非城市地区温度上升1℃,城市则上升2℃以上,出现了“热岛”现象。日本作为岛国,共有6800多个岛屿,随着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一些岛礁可能被海水淹没,影响日本领土的保全和海洋权益。另外,《京都议定书》中规定,日本2012年要比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6%,这一目标也对日本政府形成了外部环境方面的压力。所以,日本正在极力谋求多角度、全方位的能源安全。通过多种措施努力完成环境保护任务。
二、日本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主要内容
新能源是促进消费、增加投资、稳定出口的一个重要结合点,也是调整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现实切入点。在新型能源开发方面。日本主要是开发和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废弃物能、氢能以及其它一些新型能源。
1.核能。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开始利用核能。尤其是经过两次石油危机之后,为了增加能源的自给率,日本便大力开发核能,陆续在全国建立了多家核电站。目前全日本共建有核电站54座,总装机容量为4712.2万KW,是世界第三核能大国,核能占能源供给总量的15%,核能电化率近40%。但是,日本开发核能主要关注两个问题:核燃料的供应问题和开发安全问题。日本核燃料全部依赖进口,众所周知,由于核燃料的特殊性能,以及核燃料提炼的高难度,国际上对核燃料的开发利用有许多严格的限定,严格限制其使用用途。要想保证核能开发的燃料供应,除了支付巨额经济成本外,还要向本国国民和世界做出政治承诺,保证其使用用途。日本在这方面一直坚守诺言,潜心钻研核能开发,并取得了巨大发展,对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本国能源的自给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太阳能。日本是太阳能应用技术强国。日本太阳热能的利用,从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后开始,1990年进入高峰期。太阳能技术日益创新,能量转换率不断提高,成本也是新能源中最低的。日本将太阳能的利用分为太阳光能和热能两种。太阳光能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硅等将光转化为电能。从2000年起,日本太阳能发电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003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为86~KW,占世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的49.1%,并计划到2010年达到482万KW,增加约6倍。太阳能电池是日本利用太阳能的主要技术产品之一,其光能转换率已将近20%。从过去20多年来看,其成本随着电力累计产量的成倍提高而降低到原来的82%,如果能够保持这种势头,它就能够与普通电力媲美了。在日本到处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太阳光能发电装置。同时日本政府在太阳能开发与应用方面,也不断增加财政支持。
3.生物能。生物资源作为继风力和太阳能之后的第三种新能源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由于主要是对自然界生物的循环利用,原材料丰富而廉价,开发成本低,而且利用潜力非常大。近几年日本在这方面进行潜心研究和规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生物能来源于动植物的有机体,它不会增加CO12排放量,是可再生的环保能源,其原料是垃圾、污水和植物、动物等。日本目前主要采用直接焚烧废物、造纸业排放的黑色液体和农、林、畜产排放物及生活垃圾等获取电力和热能。生物能源虽然具有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量的效果,不过能否控制CO,的排放还是个未知数。因此,日本正在将植物培育和节能技术组合在一起,从整体上控制CO,的排放。
4.风能。目前,日本风力发电能力居世界第9位。由于日本的地理地貌优势,风力资源极其丰富。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在风能开发和利用方面就进行了研究和规 划,开发技术不断升级换代。近年来发展更快,2003年日本共有576座风车,发电量为67.8万KW,2004年发电量接近100万KW。风力发电规模的扩大,促使成本不断降低,风力发电设备的建设目前正在日本全国各地有序进行。由于日本岛国的地理位置关系,风力气流紊乱,造成输出频率不稳,使得发电设备利用率低,仅为20-30%左右。同时风力发电难于蓄存,这是当前风力发电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为此,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据估计,到2010年,日本面向家庭的小型风力发电机市场规模约为100亿日元,计划装机容量将增加到200万KW。
5.废弃物发电。废弃物发电所用的废弃物,主要是城市垃圾等一般废弃物和民间产业排放出来的产业废弃物。一般废弃物的燃烧处理设施虽然在日本全国大约有近2000处之多,但目前拥有发电设备的只有约12%,不过这12%的燃烧处理设备所发电的份额却占日本废弃物发电总量的大约80%。废气物发电的原理主要是用废气物焚烧时产生的高温蒸汽,带动涡轮旋转来产生电力。这种能源具有很大的优势:它不会增加C02排放量;可获得连续稳定的电能;规模小,有利于发展分散性电源系统;发电后的余热还可用于取暖、供热水等。2003年末,日本废气物发电的设备总容量大约为155 4万KW,其中一般废弃物发电约为134.9万KW,产业废弃物发电容量约为20.5万KW,计划到2010年达到41 7万KW。到目前为止废物发电的效率只达到10%,与一般火力发电的40%相比,发电技术提高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6.氢能和燃料电池。目前,以生物制氢为代表的新制备方法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氢能主要有两种转化应用的方式,即可以以燃烧的形式在发动机中使用,也可以以化学作用的形式在燃料电池中使用。目前日本在燃料电池方面取得的成果比较显著,利用氢能的燃料电池是氢气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产生电流,发电效率40~60%,在热电并用系统可高达80%,而这种生电装置没有氮化物及硫化物等破坏环境的排放物,不会产生大气污染,排出的只有水。所以,燃料电池被认为是“21世纪的关键技术”。也是日本开发新能源的重中之重。日本政府为促进氢能实用化和普及,完善了汽车燃料供给制,全国各地建造了不少“加氢站”,近百辆燃料电池车已经取得牌照上路,计划到2030年,发展到1 500万辆。迄今,日本燃料电池的技术开发以及氢的制造、运输、储藏技术已基本成熟。
7.其它方面的新能源。日本在上述各种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成就同时,想方设法地开发多种其它新型能源,以更新传统能源结构。比如二甲醚的开发和利用、利用浪力及潮流发电、冰雪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海洋温差进行发电、地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日本在利用自然资源开发能源方面,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技术成果,也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日本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战略举措
进入21世纪以来,为适应世界政治格局、经济结构、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本于2002年颁布了《能源政策基本法》,从法律上规定政府必须制定长期、综合性的国家能源基本计划;2003年10月,日本政府以此法为依据,推出了《能源基本计划》。日本能源政策方向的调整,不仅将影响其国内能源供求结构的变化趋向,而且将影响日本对外能源战略走向。
1.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日本充分利用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趋势,凭借其新能源开发技术优势,加快步伐争夺新能源开发的主导权。资源短缺的日本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发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利用垃圾发电、地热发电、生物发电以及制作燃料电池作为新能源,尤其是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寄予厚望。经过多年发展,太阳能在日本已逐渐普及,很多家庭都购买了太阳能发电装置。从2000年起,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电池产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总体产量的半壁江山。据有关权威机构透露,全球太阳能生产排名第一的日本夏普公司宣布,扩大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内的优势,计划把英国组装厂的产能提高一倍,到201 0年度将把太阳能电池销售额由目前的1600亿日元提高到5000亿日元。日本东京电力和关西电力等10家电力公司日前宣布,在2020年之前,10家电力公司将联手增设30处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电规模为14万千瓦。其中,关西电力和九州电力公司等已经决定在2009年之前,完成发电规模4万千瓦的大规模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建设。
2.新能源开发多样化。一是大力推进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新阳光计划”。日本开始实施“阳光计划”起因于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将所有能源与新技术的开发和实用化包括在内。它的主要特点是对技术开发进行财政支援,对新能源消费者实施“直补”政策。从2006年度开始,日本环境省实施“太阳作战”计划,对家庭用户的太阳能发电设备以削减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通过发放补贴大规模而有系统地推动太阳能发电产业。二是以政策法规激励新能源发展。日本以前每年家畜排泄物为9100万吨,食品废弃物为2000万吨,给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根据有关法律到2004年月11月家畜排泄物禁止露天堆放,到2006年排出生鲜垃圾的单位要减少20%,同时对排出的垃圾有义务进行循环利用。在政策法规框定下,生物发电在日本悄然兴起。三是围绕日本的新能源战略正在形成诸多相关产业。仅在太阳能发电产业领域内,就有硅片、太阳能电池制造、光玻璃原材料、变流器以及架台等周边产业,此外还有住宅厂家、一些电器设施店等。每一个产业一方面既从中受益,另一方面又都是整个日本新能源战略的细节支点。
3.实施能源外交政策。能源战略问题关系到国家安全,日本为了维护自己的长远利益,为了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包括外交策略。日本的对外能源政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保障中东地区的石油供给。中东地区在日本实施新能源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日本每年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总进口量的88%。日本非常重视同中东产油国的经济合作,在政策取向上基本与美国保持一致。2000年,日本获得了伊朗阿扎德干油田的优先谈判权并于2004年达成了协议,即日本投资15亿美元获得了阿扎德干油田的独立开采权。该油田每年的产油量相当于其原油进口量的10%左右。另一方面是开辟新的能源供给渠道。日本计划把本国公司在海外开采的石油量提高到进口总量的30%。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日本一些石油公司纷纷到国外开采石油。目前,日本已在科威特、阿联酋、印尼等国拥有12个油田的开采权,有力地保证了日本国内的石油和天然气需求
4.协同搞好能源储备。历届日本政府都非常注重战略物资的储备,而石油储备是重中之重。1975年日本通过了《石油储备法》,正式建立了石油储备制度。法律规定,日本所有从事进口石油提炼、批发的企业必须储备90天所需的石油或石油制品。同时,必须定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石油及制品的储备量情况。相关企业如果没有达到法定储备数量,有关方面就会通告,勒令达到最低储备量标准,否则,将采取制裁措施。除要求有关企业必须储备一定量的石油外,日本政府还决定实施以国家储备为主的石油储备战略,设定的石油储备目标为3000万千升。除已建成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外,日本政府还从民间租借了21个石油储备设施,共储备石油1 700万千升。加之国家储备,总量超过了5000万千升。2003年底,日本政府拥有的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的石油储备量也可供日本全国使用79天。再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全国拥有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
关键词:新能源;时间与速度;经济
前言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正在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出口增长的同时,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也日益成为中国人担忧的对象。
为此,本版近期特推出“可持续发展”系列,共8篇,聚焦新能源及环保主题,希望引起读者的进一步关注。
新能源是相对于长期广泛使用、技术上成熟的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等)而言,已经开发但还不能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
新能源开发空间有待拓展
新能源包括海洋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等等。也就是目前通常说的可再生能源(水电除外)。新能源技术在世界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例如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地热直接应用,生物发酵及热分解以制取沼气和气体燃料,潮汐发电技术等等。
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确立了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体系。自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对可再生能源投资投入和可再生能源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比较完整地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制度,有益于解决中国日益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恶化问题。
除了《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发改委还牵头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例如制定了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发改委还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联合颁布了《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和《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此外,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的普查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再生的能源资源。它清洁且对环境无害或危害很小,其另一特性是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2007年中国风电装机累计已达到605万千瓦,在建420万千瓦,该年的装机比过去20年总和还要多。但相对于中国目前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业界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仍不满意。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电力工业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到2006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1.3亿千瓦,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21%。对于大型水电是否列为可再生能源,仍有争论。然而,除水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尚不足1%。
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的原因
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它相对高的成本和所需的电价。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一般比煤电高,生物质能发电为1.5倍,风力发电为1.7倍,光伏发电为11-18倍。可再生能源发展迟缓,与快速增长的火发电装机容量相比微乎其微,因此比例可能进一步减小。以风能为例,中国风能资源相对丰富,据估计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10亿千瓦,其中,陆地风能资源约2.5亿千瓦,海上7.5亿千瓦。中国推动风能发电近十年了,尽管近期增长较快,然而风电装机容量也只有约605万千瓦。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焦点集中在降低成本,这是共识。然而,过度关注成本和所需的电价,是中国可再生能源战略的一个误区。表现在,一是过于迫切降低成本而急切要求设备国产化,二是对可再生能源电价控制过紧。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必然有一个大发展,这一点不应当怀疑。但是,开发时间和速度很重要,这应当是可再生能源战略乃至能源战略的一个重点。简单地说,无论利用不利用,风一直在吹,阳光普照。但是,煤越挖越少,大气污染排放越来越多。
大规模地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显然需要设备国产化。但是,设备国产化有一个先引进技术还是先做成市场规模后再国产化的选择。在市场规模很小的情况下,引进技术需要政府行为和干预。除了扭曲市场之外,引进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谈判过程。相反,有了市场规模,国产化必然随之而来,且速度很快。以火电30万和60万千瓦机组设备为例,当笔者10年前做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机组的电厂项目时,设备基本进口,政府并没有刻意要求国产化。事实是,几年前30万和60万千瓦设备已基本国产化。大市场吸引了技术,造就了中国30万和60万千瓦发电设备的制造能力。
另一个问题是行政控制电价。行政主管部门对于风能项目的电价实行特许权招标,企业则为了获取项目压低竞标电价,以不到0.4元/kWh中标。而根据风电的基本情况测算,除了自然条件特别好的风场,加上特别乐观的假设之外,能够达到商业要求的风电价格都应该超过0.6元/kWh。经验证明,中标企业可能没有想真正地按建设承诺经营这些风电场,而是先拿下项目,慢慢做,或等待政策,或再与政府讨价还价。当然,为装饰门面,亏本建设经营风电的企业,可能有,但不多。
在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和价格问题上,必须包括环境治理成本以及资源耗尽溢价。环境治理成本很容易理解,资源耗尽溢价则需要解释。涉及对能源矿藏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经济分析中要计算资源利用的经济成本。由于这些资源无法再生,被耗尽时必须用进口或国内替代品来替代,因此资源利用的机会成本包括了资源耗尽后其替代品的成本。耗尽溢价或费用可根据经济价格和年开采量占总储量的比例来确定,该溢价与经济开采成本相加后就得到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总经济成本。如果在可再生能源定价时,将目前的可再生能源成本价格,扣去用煤发电的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耗尽溢价,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不会比煤电高。
此外,还应当动态地来看可再生能源成本和价格问题,不应当将目前国家批给可再生能源的价格看成是一成不变。长远的看,不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会上涨。因为,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价格会因为稀缺和增加环境治理成本而上行,而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则可能由于技术进步和市场规模带来的迅速国产化而下行。现在认为被批高了的电价,以后可以下调。除非价格当局认定已经批复的价格永远不变,但是这样一来,那能源价格还改革什么?
当然,许多价格上的考虑是出于对提高目前电价水平的担忧。这种担忧是合理的,但至少在现阶段不能成为阻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原因。因为,以目前可再生能源占发电
的极小份额(大水电除外)来看,可再生能源电价再高一些并不足以影响整个电价水平。
可再生能源的优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举足轻重。在资源紧张的现实条件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国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从战略高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以来,虽然不尽人意,但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包含大水电)将占总装机容量的30%以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国家发改委决定在2005-2007年间设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鼓励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供热和地热泵供热。这些政策和规划为可再生能源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在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方面,还有其他一些措施,如通过平摊电价或实行价格补偿等机制,计划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
推广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
经验证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相对缓慢,需要特殊政策和努力去推广应用。显然,科技攻关,降低生产成本,是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发展的关键。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造成中国能源后备储量不足,资源过快消耗,从而影响能源安全和长远发展。发展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而且时间和速度都很重要。
“十一五”计划确定了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发展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十一五”末期的500万千瓦规划目标,但是与可开发利用的约10亿千瓦风能储量和每年8000万千瓦火电装机相比,是一个小数字。发展速度是不是能再快一些,政策能不能更优惠些,措施能不能更有力些?比如,采取风电强制入网和收购政策,强制某一电网范围可再生能源的份额,还有其它一些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贷款优惠政策。
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还有其它障碍。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小而且分散、成本高,会给电网带来一系列运行、负荷匹配、增容和成本增加等问题,实践中存在上网问题。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设备和产品的技术论证、检查及监督,也缺乏有资质认证的专业公司,增加运行风险。因此,可再生能源企业风险较大、盈利较差,较难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深耕优势资源
清洁能源聚指成拳
:能源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贵州风电、生物质能、页岩气等新兴能源迅速发展,能源产业已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贵州省能源开发具有哪些优势?
张应伟:我省能源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水火互济”优势明显。保有煤炭资源量542亿吨,居全国第5位,素有“江南煤海”之称;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948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煤层气资源储量3.15万亿立方,居全国第2位;页岩气资源量为13.54万亿立方,居全国第3位。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可开发规模超过1100万千瓦。同时,我省是全国重要的铀矿资源富足省区之一,铀矿资源预计储量10万吨。难得的资源禀赋为推动我省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支撑。
另外,区位优势也十分明显。我省正处于西南南下出海的交通枢纽位置。黔桂、贵昆、川黔、湘黔线于此交汇,是西南的“铁十字架”。向广西、湖南、重庆、广东等周边省(市、区)输送能源,运距短、成本低。
2012年国发2号文件明确将我省定位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给予了我省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开启了贵州能源继西部大开发之后的又一个发展新时代。
:目前贵州省清洁能源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14年底,全省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2061.6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的44%,高出了全国水平11个百分点。我省清洁能源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应伟: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水电得到深度开发。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及“西电东送”工程实施以来,我省水电开发取得了巨大成绩,相继建成了洪家渡、乌江渡、构皮滩等大中型水电站28座。
风电发展迅猛。据测算,全省风能资源可开发规模为1000万千瓦左右,居全国第七位。目前全省建成风电项目50个,装机232.6万千瓦,居全国第十五位。全省核准在建风电项目34个,装机181.7万千瓦,开展前期工作项目117个,装机622.95万千瓦。
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进展顺利。我省农林生物质资源丰富,总体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发展潜力较大。全省规划建设生物质发电项目28个,总装机容量84万千瓦。目前,松桃县、金沙县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已建成投产;核准在建项目9个,装机27万千瓦。兴义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装机12兆瓦。
煤层气、页岩气开发加速。页岩气晋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我省加快煤层气、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黔北习水丁页1、2号勘探井已移交生产经营,日产量10万立方米。松河煤层气地面丛式抽采示范项目压裂成功,已产生工业气流。中石化华东公司5口煤层气钻井获工业气流。
核电开发前期工作扎实推进。贵州水资源丰富、地层稳定,隔离条件好,境内有大江分布,具有发展内陆核电的优良条件。中广核集团已在我省成立了代表处,开展核电站项目规划选址工作。
煤炭清洁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制清洁燃料项目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目前,全省甲醇产能达160万吨左右。毕节200万吨/年煤制清洁燃料项目获国家发改委同意。盘县红果、黔桂天能、盘县宏盛等煤焦化项目进展顺利。此外,黔希3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毕节市年产600万吨煤间接液化制油项目取得了国家发改委“路条”,成为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煤制油项目。
坚守“两条底线”
走清洁、高效、安全之路
: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批复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贵州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正式启动。围绕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未来能源开发将如何进行?
张应伟: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对我省提出的殷切要求。省委省政府运用底线思维,把坚守两条底线作为做好我省工作的总纲,高度重视能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生态文明建设是整个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能源开发必须贯彻“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落实“节能优先、绿色低碳、立足国内、创新驱动”四大战略,坚持走“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开发,不断提高能源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水平。
:为实现我省与全国同步小康的目标,我省“十三五”能源发展的初步思路是什么?
张应伟:“十三五”能源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服务全省工业化、城镇化两大主战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生态文明要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能效、控总量、降排放、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强科技”,重点突破煤层气、页岩气开发利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构建“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打造贵州能源升级版。
把握新常态
多举措促清洁能源发展
:新常态给我们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这要求我们要精准客观把握我省能源发展现状和未来需求,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省的能源有着什么样的发展原则和主要任务?
张应伟:总的来说就是“八个坚持”发展原则和五大战略任务。围绕坚持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能源有效供给与引导合理消费并重;坚持加快发展替代能源,多能互补、系统融合协调;坚持立足省内,统筹开发利用省内、省外资源和市场;坚持技术创新驱动;坚持调动各方发展能源积极性;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确保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八个坚持”发展原则。我们确定了提高省内能源保障能力;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节能提效;推进能源技术和体制创新;深化能源区域合作五大战略任务。
:在加快全省清洁能源发展方面,将有哪些具体措施?
张应伟:为加快我省清洁能源发展,我们提出了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延长产业链、创新技术、加大扶持等五大举措为清洁能源发展提供保障。
在加快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建设中,牢牢抓住促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主线,明确提出了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优化开发水电,清洁高效发展火电,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煤层气、页岩气,优化调整能源项目布局,完善能源通道、管网建设的发展基调。
同时,各级能源管理部门创新机制,尊重企业投资自,激发了清洁能源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以产业链整合发展为主线,我省新能源设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煤制清洁燃料等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引进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来我省落户或与本土企业合作,延长了产业链。
关键词:能源结构 能源经济效率 国际比较 对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政策,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经济效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指标,使经济发展中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状况大为改观,实现了以较低的能源消耗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但与国际水平比较,我国的能源结构和经济效率还存在较大差距,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任重道远。
一、我国能源结构及国际比较
在迄今人类所利用的能源中,一般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能源结构指在一定能源生产和消费量状况下,能源结构中各类能源所占的比重。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且碳排放量高。在一定能源生产和消费量前提下,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可以减少大量的碳排放。
1、我国能源结构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产业取得巨大成就,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据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电热当量计算法)为123519万吨标准煤,2010年增长到279694万吨标准煤,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原煤占生产总量的31.3%、原油占10.4%、天然气占4.5%、水电、核电及其他能发电占3.8%。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不断发展,能源结构逐步优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呈迅速增长态势。1995年,能源消费总量(电热当量计算法)为123471万吨标准煤,2010年增长为307987万吨标准煤,成为世界能源消费量较大的国家之一。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消费总量的71.9%、石油占20%、天然气占4.6%、水电、核电及其他能发电占3.5%。
我国能源结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能源消费量与供给量基本持平。一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量超过生产量,到目前这一趋势仍在延续。能源生产不足的部分主要通过从国外进口保持平衡,2010年我国可供本地区消费的能源量为332703.37万吨标准煤,消费量合计为324939.15万吨标准煤,供给与消费基本持平;二是能源生产结构中原煤比重较高,占到81.3%,同时,在一次能源结构中优质能源原油和天然气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其开发利用仍有潜力。水电、核电、煤层气、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处于起步阶段:三是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较高,占71.9%,能源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四是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比重较高。2010年工业占能源消费比重达50.63%。五是人均生活用能量呈上升趋势。1995年人均生活用能量为328千克标准煤(其中城镇人均242千克标准煤,农村人均86千克标准煤),2010年上升到519千克标准煤(其中城镇人均315千克标准煤,农村人均为204千克标准煤)。
2、能源结构的国际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现代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与此同时,能源供给和需求总量不断增加,能源结构逐步调整优化,但与国际水平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见表1,表2。
二、我国能源经济效率及国际比较
1、我国能源经济效率状况。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加快能源利用技术创新,使能源经济效率不断提高,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1.03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0.05个百分点。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从2000年的69.04%,提高到2010年的72.86%。其中,发电和电站供热2000年为37.36%,2010年为42.43%,能源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能源经济效率的国际比较
(1)能源经济效率宏观指标比较
能源经济效率也称能源强度,是指产出单位经济量(或实物量、服务量)所消耗的能源量。能源经济效率指标通常采用宏观经济领域的单位GDP能耗、电耗和微观经济领域的单位产品能耗来衡量。
从单位GDP能耗指标看,2010年中国为1.03吨标准煤,比上年降低4.63%,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据世界银行数据,目前,中国单位GDP能耗约是美国4倍、日本的7倍、韩国的2倍、印度的1.8倍。同时,单位GDP电耗,也与世界水平和一些国家存在差距,见表3。
(2)能源经济效率微舰指标比较
三、我国能源结构与能源经济效率比较分析
1、能源结构比较分析。从表1和表2,中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一是总体上看,我国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处于以煤炭生产和消费为主的结构状况。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和煤发电所占比重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同时,石油、天然气等非煤能源所占比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中非煤能源的消费比重仅为法国的三分之一,不足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二分之一,煤炭消费比重高达70%以上,以煤炭消费为主的结构将导致大量的碳排放,并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形成负面影响;二是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紧缺,需求大于供给。2010年我国石油可供量为44178.4万吨,其中,进口量为20301.4万吨,占66.6%,天然气可供量为1072.9亿立方米,其中进口量为164.7亿立方米,占15.4%。三是非煤能源中,水电、核电及其他动力能(如风能、地热能等)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消费比重很小,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和开发利用的潜力。
2、能源经济效率比较分析。通过能源宏观经济指标和微观经济指标的国际比较可以看出:一是我国能源经济效率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水平,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从宏观经济指标比较看出,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0年的1.47下降到2010年的1.03,下降了0.44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世界水平和发达国家;从表3,中外单位GDP电耗比较,我国单位GDP电耗是世界水平的2.5倍,是欧美发达国家的3.5倍,是巴西、印度、泰国等新兴国家平均水平的1_7倍。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产业结构水平相对较低,耗能高的工业产业仍占较高比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71,564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0.1:46.8:43.1,而2009年,美国第三产业比重为78%,英国为80%,法国为72%,德国为70%,日本为7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降低了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消耗,提高了能源经济效率;二是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高于世界先进水平。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均高于世界先进水平,表明工业产业结构还需要继续优化,工业节能降耗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节能减排存在较大潜力;三是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处于领先水平,其生产和消费比重远高于我国。其原因之一在于我国能源技术研发和利用资金投入比重偏低,影响我国高耗能行业工艺设备改造更新和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2010年,我国R&D经费占GDP比例为1.76%,与发达国家5%左右的比例还有较大差距。
3、简短结论。结论认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增加了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对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较大压力;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将导致煤炭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枯竭,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我国能源结构和经济效率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节能降耗存在很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四、我国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经济效率的对策思路
1、制定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技术创新规划。应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目标要求,并根据我国不同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和能源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规划,确定目标、重点和实施策略。同时,积极制定“十二五”时期煤炭、电力、核能、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等专项规划,并制定与之配套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加强政府对能源生产、消费和利用的调控和引导。
2、积极调整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可以降低对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经济效率。要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标志的能耗低、污染少、高就业的第三产业;建立绿色农业体系,加快发展低碳农业;鉴于今后一段时期,工业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还要扮演重要角色,降低能耗水平,关键在于调整优化工业制造业内部结构,要采用新能源利用技术积极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但高效益的能源、化工、金属冶炼产业等,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业,努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3、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在一定能源生产和消费量情况下,能源结构的调整可以提高能源经济效率。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较高,而且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煤炭比重高居不下。因此,要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调整能源结构,努力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大规模开发和建设风力发电、并对生物质能、水能、沼气等低碳或无碳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因地制宜推广利用,逐步构建起以非煤能源为主体的新能源供给和消费体系。
4、加快能源利用技术创新。提高能源经济效率的关键和动力是技术创新。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世界先进水平比较,目前,我国的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特别是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还没有掌控。因此,应通过采取政府财政支持、市场融资、开展碳信托基金等多种方式,加大低碳核心和关键技术研发资金投入,科技支出占GDP比重应提高到3%左右,并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尽快实现能源利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同时,在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包括清洁能源技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核能技术等在内的能源技术体系。鉴于我国目前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较长时间内很难彻底改变的状况,还应特别注重采取节能技术、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提高现有能源体系整体效率。
5、加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支持。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与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法规政策,但还没有制定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法规政策。因此,要按照国家已经出台和制定法规政策,制定相应的法规,如《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等。同时应尽快出台适应能源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建立起包括财政、税收、环境、气候、投融资、产业政策等在内的完整科学的政策体系。并对以往颁布的不适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进行清理和调整,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加快发展。
6、节能减排工作制度创新。应加快能源体制改革,建立起适应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建设并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和体系、加强可再生能源市场机制建设、促进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改革、推进能源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建立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长效机制等,形成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农村;可再生能源;立法问题
一、 可再生能源的含义和内涵
能源总体可以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的,且是自然界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非矿石能源,它们对环境无害且分布广泛。在我国农村,常见的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各种植物和农作物秸秆、人畜排泄物、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能资源。回顾历史上能源转型的变革我们可看到,能源转型的大方向是不会变的,不断实现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再到可再生能源的转变,人类社会才可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 我国农村能源转型的可行性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可以分两步走,先从农村开始,然后推向全国。首先,相比起城市能源集中供应体系带来的沉重转型代价,农村进行能源转型成本较小。其次,我国农村基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与城市相比,拥有着城市所不具备的转化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我国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比较丰富,据测算,理论上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应为50亿吨左右,据统计,我国目前可作为能源的各类生物质能利用量约为2000万吨标准煤。[1]例如,我国沼气能源十分丰富。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其主要成分是可燃性的甲烷,它是由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发酵秸秆、禽畜粪便等有机物产生的。我国的沼气能源建设开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沼气年产量能达到140亿立方米,每年农民因此获得收益400多亿元。
(二)、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现有基础。首先,我国已经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已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其次,国家农业部出台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中确定了以解决农村生活能源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发展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2];再次,国家已经实施了一系列能源建设的项目:例如在农村地区施行太阳能利用技术,在水力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开发小型水电站等项目。
三、我国农村能源转型的法律现状及完善措施
(一)、我国能源立法方面的现状。我国目前已经出台的有关能源的法律法规有:《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四部单行法律,但是并未制定有关农村可再生能源的法律条文。
(二)、农村能源转型所需的法律制度保障主要指的是我国现有的有关能源方面的立法,我国大框架下的能源法律体系已经基本构建,但是专门针对农村能源建设的法律几乎没有。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把能源普遍服务理念纳入原有法律框架。要建立完善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确立农村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系统中的重要地位。[3]首先,我国可在《可再生能源法》的基础上,明确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电力供应中所占的比重,将可再生能源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其次,在新的法律法规中尽可能地吸收和反应与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经济领域的最新成果。[4]
2、创立农村可再生能源的促进性法律制度。在立法模式的选择上,确立“促进性立法”作为农村能源转型立法的主要模式。促进性立法指的是国家基于产业政策或者社会公共政策的需要,对某一个领域采用鼓励、扶持和规制的方法进行立法,其目的在于促进该产业的发展,促进性立法主要出现在经济法、环境法等社会法领域,它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法律形式。农村新能源建设可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开发利用农村新能源能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村就业,构建和谐新农村具有深远的意义。
3、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能源立法经验。首先,有关可再生能源的法律类型要细化英国的能源立法走在世界前列,其能源方面法律主要有:《低碳转型计划》、《2009年可再生能源战略》、《2010能源法》。日本作为北亚地区第一大经济体,其能源立法也是历来受到政府的重视,日本能源方面的立法的主要特点是有针对性,注重科技创新和国家财税支持,主要法律有《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促进法》、《日本电力实业者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其次,在有关可再生能源的法律中要有制定具体而明确的措施,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及其衍生问题进行必要的立法与制度储备。
4、明确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执法主体。法律可以按政府组成部门明确划分来规定:“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建设的管理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笔者还建议:可以在同级能源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由县级以上农村能源管理部门负责农村能源工作,以免除造成不必要的职能交叉的状况出现。
结语
我国的确在不同的五年规划中规定了相关的发展农村新能源的政策与规划,但是若要大力推进和开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工作,上述支持措施的力度还不够,因为这些措施仍旧以城市为中心,没有针对农村实际情况进行专门立法。因此,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并借鉴国外经验,推进我国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的转型建设,同时,这也对推进生物能源的开发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类型的转变,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为农民创收,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意义非凡。(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培栋,杨艳丽,李光全:中国农作物秸秆能源化潜力估算 《可再生能源》,2007, 25(6)
[2]小麦秸秆的妙用 《农业科技与信息》第32页,2014年4期
【摘要】面对“碳减排”与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选择。本文分析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对策
一、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全球气候变暖促使人类进入“低碳经济”时代,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对“碳减排”与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联合国气候峰会后,我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将承受更大压力。但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再加上人口和就业压力,保增长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因此我国“高投入、高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短期内暂时难以改变,“节能减排”必须要有新的思路,那就是改变我国不合理的能源结构,降低高碳能源在能源整体结构中的比重,也就是必须采用低碳燃料或者无碳燃料取代高碳燃料,可再生能源恰恰在这一方面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能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必须寻找一种替代能源,特别是清洁的、低碳的替代能源,这种能源就是可再生能源。应该说,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现状与问题
(1)我国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可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大规模发展的资源基础,风能资源总量约为7~12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4~2.4万亿千瓦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96%以上,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17000亿吨标煤的能量;当前可利用生物质资源约2.9亿吨,主要是农业有机废弃物;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总量约为6亿千瓦左右,水能技术可开发量至少也在5亿千瓦以上,年可提供电量2.5万亿千瓦时。(2)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我国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政府一直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大兴水利发电,三门峡、葛洲坝都是享誉世界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而自上世纪80年代,风电、太阳能、现代生物质能等技术应用和产业也在政府的支持下稳步发展。目前,我国的小水电、太阳能热水器、小风电等一些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发展已经处于世界前列。2009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的产量达到了400万千瓦以上,占到全球的40%以上。据悉,国家能源局正在牵头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从目前的信息看来,预计到2020年,风电装机有望达1.5亿千瓦,核电装机7500万千瓦,光伏发电20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前景广阔。(3)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障碍。一是缺乏统一的管理,管理力量不足。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管理处于较分散状态,有些地方又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可再生能源管理机构面临职能缺失和管理真空问题,如电监会始终缺乏价格、准入等核心管理手段。可再生能源管理机构的人员配置较少,中央政府仅有几十人专司能源管理之责,专业的可再生能源管理人员更是严重短缺,与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性地位、日趋严峻的能源供应形势以及可再生能源覆盖的领域极其不相称。二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推广与普及还面临诸多障碍。比如水电利用方面,我国的水电建设技术虽然非常成熟,但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等重大的制约因素;太阳能发电方面,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仍然很高,我国光伏发电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 年代,但目前我国的太阳能资源还远远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究其原因,除了光伏发电技术本身的限制之外,最主要的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过高,几乎比煤电还要高出10倍;风力发电方面,风电技术虽然进步很快,但风电介入电网过程中,现有的电网技术和管理模式成为制约风电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生物质能的利用也面临着资源分散和季节性的矛盾,等等。三是社会公众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由于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导致公众的认可度有待提高,影响了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层次应用。
三、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1)建立可再生能源统一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整合能源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能,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能源管理专门机构,在能源部下设专门的独立性较强的全国可再生能源管理机构,总揽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和管理权力,统筹规划,引导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2)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的相关立法保障。与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及其发展相适应,我国要进一步致力于以立法来促进和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的《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农业法》、《水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中都有关于可再生能源的规定。2005年我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确立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一系列重要法律制度。为了进一步修缮该法律,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能源法的研究起草工作。但是,还需要出台配套的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相应的发展规划。目前亟待出台《可再生能源法实施细则》和各地方政府关于贯彻《可再生能源法》的地方性法规。(3)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让低碳经济和可再生能源的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社会的建立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公众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运用多种手段宣传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意义,大力倡导和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正确评估未来可再生能源的环境及社会价值;清晰认识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充分估计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4)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广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对具备创新优势的科研单位给予重点扶持,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行产学研联合,加速可再生能源开发科研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推广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5)完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要建立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要求的配套政策措施和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规划协调机制、补贴机制、市场监管机制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机制,还要实施可再生能源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的政策,完善移民安置、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配套政策。把可再生能源发展同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可再生能源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重点加以扶持、引导和管理,逐步提高相关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6)培育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市场。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市场会拉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要通过宣传和消费补贴对消费者进行有效的消费引导,逐渐培育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市场。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消费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对使用化石能源的消费者征收碳税,以此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市场的形成。对于能源生产与供应企业,要进行政策引导,要尽快出台鼓励政策,鼓励大型能源、电力企业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可再生能源产品;要求电力公司所发电中必须有一定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等。对新能源设备购买者、新能源电力的用户、采用新能源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建筑开发商、推广及应用新能源技术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参考文献
[1]李萌.中国低碳经济中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牛丽贤,张寿庭.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9)
新能源的是相对传统能源(也称为常规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长期广泛使用、技术上较成熟的能源)来说的,指以新技术为基础,已经开发但尚未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实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2009年6月1日,国家能源局召开的新能源发展规划会上,对新能源进行了明确界定,除上述普遍达成共识的新能源外,还把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形成的新的能源也纳入新能源的范畴,包括煤炭的清洁高效使用、车用新型燃料以及智能电网等。
新能源产业是指包括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科研、实验、推广、应用及其生产、经营活动等,是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非传统能源实现产业化的一种高新技术产业。简单说,新能源产业就是指包括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在内,一切与新能源有关的技术在内的一切与新能源有关的技术与生产经营活动。
新能源产业发展背景和江西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新能源产业是朝阳产业。有关资料表明,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预测,在2020年中国将需要一次能源32亿吨标准煤以上,能源消费比2000年增长2.5倍多。如果不采取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在不久的将来,能源的开采、转换和利用对环境、公众身体健康、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国家能源安全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二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
江西省的新能源产业起步相对其他省份来说不算太早,但近年来江西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江西要超常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项就是要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而且在2010年7月12号的《江西工业三年强攻规划纲要》中,新能源产业再一次确定为江西省重点培养和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在中央政府和省、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江西省新能源产业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具体成果,江西正形成了包括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为骨干的新能源产业群。
在江西的整个能源产业中,新能源产业正逐步茁壮成长,目前在风能、光伏能、生物质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在光伏能方面,到2011年11月12日为止,投产光伏产业的企业达73家,其中包括赛维等光伏巨头。江西正在加快打造光伏产业基地。
年产值是衡量一个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江西省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年产值不断增加,2006年江西省新能源产业产值为108.34亿元,2007年增加到119.02亿元,之后不断增加,分别为2008年148.77亿元、2009年154.53亿元和2010年的177.05亿元。
衡量一个产业发展水平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那就是其在行业内所占的比重。尽管江西省整个能源产业正快速发展中,但江西省新能源产业在整个能源产业中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比重。在2006年,江西省新能源产业占能源产业的比重为16.5%,2007年这个比重为12.8%,之后依此为2008年占13.0%、2009年占12.9%和2010年占13.9%。而且可以期待其比重随着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壮大还会进一步提高。
另外,随着江西省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尽管GDP也保持快速增长,但是它的年产值在整个GDP当中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比重。
>> WTO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全球气候变化应对 技术开发和转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策略 论无线传输技术系统利用云技术网络平台在新能源开发和利用中的应用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势头不会逆转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联合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应对 Parrot全力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技术开发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和使命 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框架研究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向与我国气候谈判策略 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探讨 全球气候变化的演变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走低碳经济之路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之策 把脉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之策 中国保险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应担当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全球气候变化:我们知道和不知道的三件事(中) 北斗授时与定位技术在绿色能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1]史俊斌.高温气冷堆燃料装卸系统关键技术及核心设备通过验收[N].科技日报,2014-11-17.
[12]赵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2年排放差距报告》[J]. WTO经济导刊,2013:91.
[13]胡珊,李海鹏.低碳技术国内外差距研究[J].生态经济, 2015,31(8):90.
[14]仲平,彭斯震,张九天,等.发达国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及其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4):25-28.
[15]新华网 中国石油实现碳埋存与驱油技术规模化[EB/OL].
[16]Global CCS Institute. The Global Status of CCS: 2014 [R]. Australia: Global CCS Institute, 2014.
[17]中国页岩气网新闻中心.世界各地CCS项目具体进展[N].中国石化报,2015-4-12.
[18]张焕芝,何艳青,孙乃达,等.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及前景展望[J].石油科技论坛,2014,32(6):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