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4 15:55: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概念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具体是指审计主体应用了完整、合法、有效审计材料得出的工程造价与实际工程造价之间的差异。客观分析工程造价审计存在风险,是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进行转移的,也充分体现出了可控制性、时效性。审计风险所具备的特点,是由审计自身特征、工程项目业务决定的。
工程审计是有效监控工程建设活动的重要措施。工程造价审计是通过审计独立机构,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监督与审核项目建设需要的各种资金费用。站在工程技术角度分析,它有效检查、公正、监督固定资产出现的投资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对工程造价加强审计与监督,能够确保真实准确的项目投资造价以及制定合理的办法。工程造价审计也是对工程造价实施控制的关键手段,它是一个整体综合过程,是组成审计监督系统的重要内容。工程造价审计密切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做好它能够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因素
1、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审计制度直接影响着工程审计的质量,审计制度的不健全会造成工程审计人员的敷衍失责。如果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形同虚设,或执行不力,都会加大审计风险。
2、审计程序不完善
工程审计工作应该有一套严格、完善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步骤,不能按主观臆断去随意操作和评价。审计口径的一致性,审计程序的统一性,审计方法的适用性,都会影响审计质量,都是影响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工程取费上,对不同的施工单位区别对待,审定的取费标准不一致,造成审计结果不一,会造成施工单位的抵触情绪、建设单位对审计人员的负面评价,给审计人员的形象和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3、审计资料存在的风险
签证资料、合同、图纸等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直接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一些建设单位由于各种原因,未对施工单位上报的签证进行现场实量实测、认真审核,造成一些不合理签证、不真实签证的产生,审计人员就处于不利地位,根据这些资料出具的审计结果就会出现大的偏差,从而给自身带来审计风险。
4、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审计人员是整个审计过程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质量的好坏。一些审计人员由于业务不精,对政策的把握不准确,对清单、定额的理解模糊,对合同理解不透彻,对一些问题没有准确合理的判断等,这些审计人员知识不足和经验不够的表现往往使审计人员处于被动状态,被施工单位所牵制,导致审计结果出现偏差,产生审计风险。由于某些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视而不见或是知情不报,导致造价审计风险。
5、审计的滞后性带来风险性
审计单位对工程项目造价审计一般处于结算阶段,比较滞后,一些项目的取证必须到现场才能获得,有些项目变动较大,无法得知具体情况;对于隐蔽项目来说,有的已经掩埋,有的已在建筑物内,给取证也带来困难;对于拆除项目来说,有些建设单位只在签证单写明了拆除的工程量,对于拆除位置、形态、大小等都未做图示说明,也无影像资料留存,现场已无法取证,无法确定合理造价,由于审计介入的滞后产生了审计的风险。
三、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建立健全工程造价审计的法律法规。目前,工程造价审计的相关法律制度已滞后于审计工作的现状。近几年来,涉及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造价审计的行政诉讼案件中,审计机关败诉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建立健全较为明确的工程造价审计法律制度,特别是明确工程造价审计结论在合同法中的法律地位,在现阶段显得尤其重要。在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之前,各地可通过地方法规的形式在这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以解当务之急。
2、要强化风险意识
咨询机构和执业造价工程师要始终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工程造价审计全过程,坚持独立性原则,审计时要依据客观事实,不能带有个人偏见,咨询机构和项目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人员有私人关系时,应予以回避。从审计业务的开始以至终结,每个环节都坚持依法办事,发挥客观公正的审计监督作用,以化解自身审计风险。
3、做好造价审计的前期准备工作
从接受审计业务开始时就要注意审计风险的防范,要按照被审计对象所处的环境、审计报告使用者的范围和要求以及审计成本考虑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其次,作好充分的审前调查工作,熟悉项目所涉及行业的法律法规、外部环境及专业技术标准和规范等,了解涉及该项目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单位的资讯情况。要编制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造价审计咨询方案,明确审计工作的时间计划、作业流程、人员结构搭配,并上报审核,使造价咨询工作的组织具有针对性,把握好审计工作的重点和工作突破口。
4、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严格审计工作程序
先进科学的审计方法是保证工程造价审计质量的必要条件。要根据工程造价审计的特性和业务特点,在恰当地评价和估计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后,选择好审计方法和工作方案。如可以采取“一座谈、二测量、三计算、四分析、五商定、六研究”的工作思路,从预算执行情况、标底、合同价的审核、施工过程图纸变更、隐蔽工程资料确认、资质等级到套价取费、竣工决算审计,进行全面分析,以充分客观反映造价,同时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公开处理分析意见,力求审计结论的工程造价真实准确,减少因审计方法和程序带来的审计风险。此外还要掌握好工程造价软件的使用,减少手工误差。
5、重视审计调查沟通和现场踏勘取证是降低风险的关键
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等都会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因此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应在审计过程中重视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在审计过程中遇有不明确或持有异议的问题,应及时与委托人取得联系,会同发包方、承包方到施工现场查勘和取证,核实资料,以反映事项的真实性及数据的准确性,从源头抓起,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
6、强化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质量是审计项目的灵魂。咨询机构要重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度,通过分级质量控制,多道程序把关,将审计风险降低至最低。
7、提高工程造价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职能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成为领导的眼睛、决策的参谋、廉政的楷模,因此,应继续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合理地规避审计风险。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及广泛性,要求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必须具备技术、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的不断发展和实施,要求必须具有一批年轻的、高学历和高素质的工程审计人员,并有计划地安排审计人员进行后续业务教育培训。
结束语
在我国的工程造价审计中,审计人员的职责和技术水平是防范风险的基础,技术人员需要对工程图纸进行核对,数据对比等工作,以及进行数据统计工作,目的就是为防止因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不确定因素引起工程事故的发生。从源头减少经济损失,减少能源的使用量,为社会和国家带来高效益,高性能的建筑工程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文武.浅谈工程造价审计风险[J].财会研究,2008,(03).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122-0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企业风险日益增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强化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在风险管理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被人所重视。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自身的一种独立的评价体系,并对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对企业管理起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参谋作用。
1从审计主体方面分析内部审计风险
1.1审计主体缺乏独立性
在内部审计关系中,被审计方和授权人或委托人实际上是同一个行为主体,审计主体隶属于审计授权人管理,这是内部审计的特征。独立性作为内部审计的最主要的基本特征,对当前审计工作有重要的影响。我国主要是单位内设审计机构,该机构以服务经营者为目的,由单位负责人领导展开审计工作,下属员工执行任务。在这种审计操作时,审计工作自主性、客观性及权威性不可避免地得不到保障。当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时,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会对不正当的企业行为采取默许的态度,降低了审计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企业内部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特别是被审对象的职位、级别一般都比较高,在这种压力下内审人员的审计质量难有保证。
1.2内审机构不健全,设置不合理,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有的企业将审计机构和监察合并,有的在财会部门内设审计人员,有的干脆不设审计机构和人员,且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处于平行的地位,致使许多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根本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难以在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中取得满意的效果。
1.3审计人员素质能力低下
当前,我国审计人员素质能力较低,无法顺利高效完成审计要求,导致审计项目质量参差不齐,审计工作风险加大。现代内部审计工作要向事前、事中转移,要求内审人员具有综合性管理知识,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素质能力偏低,缺乏专业审计知识,管理能力较弱,无法完全胜任审计工作。当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多是财会出身,甚至有些还未受到系统的专业训练,对审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欠缺,以至于无法掌握现代审计的手段,例如电算化审计等。这就大大降低了审计工作的科学、严谨性,增加了审计工作的法律。当前审计对象日趋复杂,审计内容呈现多样化,单纯财会理论性内审人员根本无法胜任审计工作,导致审计工作出现风险。
2审计对象方面的内部审计风险
从外延上讲,审计对象包括各类审计实体;从内涵上讲,审计对象指的是审计内容或者审计内容在范围上的限定,即内部审计师在被审计单位所要进行检查和评价的内容,即审计客体。
2.1内部审计对象成分混乱关系复杂
随着我国企业制度的改革,内部审计对象成分呈现混乱局面,内部审计对象逐步向集团企业、连锁公司、股份公司等发展,层次加深,交易加重。上述现象导致当前内部审计对象形成审计单位关系多元化,出现被审公司和审计公司为联营或母子公司关系,导致对该公司兼并、收购、改组等内部审计工作出现漏洞,审计风险加大。
2.2审计实体内部控制制度薄弱带来的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经营状况是否稳定是实施审计监督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都会直接导致控制风险难度加大。再者,企业经营方式越复杂,内部管理层次越复杂,审计工作面临失误与差错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大,其审计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2.3内部审计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审计难度加大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内容,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具有挑战性,为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各部门、各单位的内部会计信息中错误和虚假的会计资料越多,失察的可能性也随着增大;从内容来看,现代审计不仅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计,也包括对一些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既要对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又要对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运作效果进行评价,这些都加大了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的难度。
3从审计环境方面分析审计工作风险
3.1审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是审计工作进行的前提,是贯彻实施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当前的审计管理制度存在较多漏洞,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疏漏,导致整体审计工作缺乏秩序和工作标准,出现审计风险。例如,审计机构对内部审计工作没有进行审计计划,审计程序不严密,对审计内容记录粗放,没有进行报告期审核等。审计管理制度不健全直接导致相关人员对审计工作的责任意识降低,导致审计工作风险加大。除此之外,审计制度漏洞还导致相关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时无据可依,导致审计程序出现失误。
3.2审计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内部审计法律不健全导致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无法对审计进行准确定性,对数据关系依法进行处理,直接导致审计结论权威性下降,加大了审计危险。内部审计法律相对于当前经济市场和经济发展而言较为滞后,法律对内部审计的操作性较低,实际应用效果欠佳。我国企业发展迅速,在内部审计中出现较多问题,内部审计法律无法对上述状况进行有效解决。内部审计法律不健全导致人员在工作中无法可依,降低对审计问题判断的准确性。
3.3审计计算方法滞后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许多审计项目只涉及到一些表面现象,审计报告很难深入实质追根寻源,加大了审计难度和风险。我国的内部审计方法是制度基础算法。这种审计算法对审计进行抽样统计,难以实现对审计样本的准确提取,导致推断的总体特征偏差较大。这种算法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测试依赖程度较大,对信息的把握呈现偏差,审计项目数据处理片面化、表面化,使审计数据构成内容更为复杂。
3.4内部审计技术手段滞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目前,内审人员大多数对计算机审计工作不够熟悉,许多审计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较低、准确率较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结合我国的内部审计现状,提出应对内部审计风险的改革条例和控制措施。
(1)将内部审计独立化。
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要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形式和实质两方面的独立。在形式上的独立是指将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提高,在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支持下展开内部审计工作。而实质独立指内部审计人员以公正的态度进行审计,对工作认真负责,避免利益冲突。审计人员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标准,按照内部审计法规进行有效审计,不做出重大的妥协。将内部审计独立化,提高内部审计师的客观公正,可以有效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控制,对审计工作有重要意义。
(2)规范内部审计机构。
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各个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对于工业企业。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制度,力争保住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首先,企业应将内部审计部门从以往的监事会中独立出来,企业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直接指导管理,避免监事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干扰。其次,在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基础上,配备相关工作人员,由企业专门的高层领导直接管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要及时向审计委员会汇报业务情况,内容要涵盖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合作项目的合同执行情况等,保证报告信息的及时性和高效性。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对审计人员进行素质提高可以增强审计工作效果,对提高审计质量至关重要。在进行内部人员的教育方面,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意识培养和素质培养,确保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工作有充分认识和了解,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要对审计人员进行能力培训,使其具备处理审计问题的能力。引导审计人员进行工作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业务能力,总结内审工作经验,进行实际问题高效解决。除此之外,要对善审计队伍准入制度进行完善,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确保审计人员能够适应时展的需求,不断对知识技能进行丰富,将内部审计工作和时代紧密结合,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4)完善内部控制体制,加强质量监督力度。
对内部控制体制进行完善主要指对内部审计管理运行制度漏洞进行弥补,将内部体制细节化、合理化、有效化,确保内部控制体制覆盖内部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审核机构还要对各项因素进行充分考虑从全面质量管理和单个项目质量管理两方面加强对内部审计的质量监督力度。审核机构要对审计员工进行专业胜任能力的考核,对审计人员进行合理工作委派,实现分级督导制度和对全面质量控制执行监控,建立以控制监督程序为主题,以保证审计质量为目的的工作体制。在进行单个项目质量管理上,要完善主审审计、主管巡视、主管质量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对审计项目的质量严格进行把关。
(5)健全内部审计法制法规。
我国内部审计在相关制度建设上存在诸多漏洞,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内部审计的风险。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完善的过程中,完善和健全审计法规体系势在必行。具体工作中要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对内部审计细节进行立法规定,减少法律漏洞。审计机关一方面要落实国家普法规划,加大对审计人员的法制培训力度,使审计人员掌握审计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审计人员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人大、政府和党委对本级各部门执法守法的监督。认真贯彻审计准则,严格依法审计。
(6)改进内部审计方式。
当前在进行内部审计时,主要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主要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指数评价确定审计效果是否达到上限。风险基础审计从审计准备阶段考虑审计风险,对审计全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有效地提高了审计质量,减少审计中的风险。风险基础审计运用分析性复核法对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进行测试,以风险控制为基础,将审计过程和审计风险统一结合,进行风险控制,提高审计质量,
(7)优化内部审计技术。
会计电算化在内部审计具有非常好的运用效果,可以减少审计工作的被动性,高效开发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内部审计数据进行运算,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技术的运用中,企业也要根据自身特点,对审计技术进行合理运用,对内部审计软件进行编制和开发,实现软件与数据高效共享。企业要重视内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性和员工间的关系,确保各部门能够高效配合,完成内部审计技术的优化工作。
参考文献
[1]梁建锐.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06).
[2]成焕玲.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0,(03).
关键词:审计风险 形成原因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62-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审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审计这一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而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并找出相应防范措施,是当前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实践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由于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加上近年来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审计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在审计过程中,很多方面需要由审计人员作出专业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判断能力。然而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由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和能力不足,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这就无可避免地会在审计过程中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没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然而由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审计中没有保持应该持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势必导致不必要的差错或者应当执行的必要的审计程序没有得到执行,进而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的工作失误。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保证在审计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程序和方法,那么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然而审计人员的经验有高有低,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审计人员的差错和失误有时很难避免,它们可能来自于对审计事项的错误判断,也可能来自于对审计程序的错误理解等,这些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4.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所遵循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两者本身就是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的。其一,它有些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虽然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可以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错弊,但因为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固有的一些局限性,使其无法避免所有的错弊。例如审计单位发生未预料的经营状况,或者出现了比较特殊的业务,原有的控制措施无法适用;工作程序上本应相互牵制制约的工作人员串通作弊;管理人员或责任心差致使控制系统失效等。所有这些都会使控制系统失灵,产生控制风险。其二,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常常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了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资料,这就更加大了给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以上情况均会造成审计结果出现误差。
二、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
1.审计责任的客观存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审计意见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人们的经济决策对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审计意见有所不适当,与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所不符,则对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影响将会很大,使得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及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过程越来越复杂,与此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日益复杂,财务报表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此外,审计范围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审计范围扩大到今天,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审计,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审计的对象越复杂,审计的内容越广泛,审计的难度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越大。
3.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技术发展趋势、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管理人员的品质和素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呈现出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在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防范和规避风险。
1.建立健全审计法律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审计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任务。为此,必须有健全有效的法律制度和审计准则,才有利于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应继续制定和不断完善审计法律规范。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强化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审计操作、避免审计中的随意性、约束审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切实做到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由于人们对审计期望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部门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的完成审计任务,同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重视审计风险,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审计风险的实际能力。审计是一种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职业,且是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其工作不但需要一套系统的职业标准指导、规范和约束,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心。各级审计机关均应建立责任过错追究制,坚持谁违法违纪违规谁负责承担其责任,包括一定的连带责任。其目的就是要增强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责任心,努力把审计风险降至希望值之内。不论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还是社会审计组织,都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他们严格遵守审计法、审计准则和审计规范,坚持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客观公正,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成为一支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的审计干部队伍,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4.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这是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各级审计机关和相关审计主体都要在独立、客观、公正、廉洁、严谨、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倡导敬业精神,公正执法,不徇私情,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以期为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保证。这包括合理运用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以保证所有的审计工作均遵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和合理运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确保审计项目工作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等。
5.搞好审计风险预测,引入对客户的评价制度,慎重选择审计对象。首先,应树立只与正直客户打交道的原则。客户如果没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固有风险就比较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的水平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程度内,出现法律纠纷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此审计人员在接受委托之前应当采取措施,如与前任审计人员联系,评价客户管理高层的品格,一旦发现委托单位缺乏正直品格就应尽量拒绝接受。
6.采用风险导向审计,降低审计风险。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所谓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从审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在抽样审计过程中,决策者是否具备设计和使用抽样方案的能力,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在审计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要由审计人员正确的判断加以解决。但审计人员对抽样结果很难进行质量和数量上的评价,很难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风险导向审计是将审计风险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近年来,风险导向审计在世界其他国家已广泛使用,其原因就在于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
7.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把握这种反向关系可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在接受审计任务时,一方面要考虑审计工作量及成本的大小,另一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及影响的高低,合理地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以期达到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8.在对审计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加强审计风险管理,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主体在基本的规范要求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审计作为两权分离的产物,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一种监督,审计方法是由审计目的和对象决定。在审计方法环节中,审计效率与审计风险的矛盾十分突出,但面对现在复杂而大量的审计工作,客观上是对审计效率的一种挑战。从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两方面来看,对审计效率有共同的要求,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审计风险,准确地说是审计检查风险就更加明显地凸显出来了,审计实践的矛盾在运动中达到平衡,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又可以避免或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最关键的是增强审计机关领导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及时建立相关机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要能正视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风险,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新华.论财务造假与审计风险的对应性.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2.王春.试论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5)
3.庄启龙.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发展研究,2005(11)
4.禹阿平.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
5.邹建军.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现代商业,2009(5)
6.陈思维,王会金,斐文英.审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管理信息化,人才、技术、资本、商品等要素的流动日益加快,经济社会中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从而影响了企业目标的实现。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和规避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加强和防范内部审计、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才能使内部控制起到防错纠弊、有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作用。关键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 A前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直接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又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稳定发展息息相关。企业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应从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内控建设等方面制定相关防范措施,来加强对内部审计风险的识别、评估与控制,以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可能性和危害程度。一、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以企业经济活动为基础,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对审计人员来说,审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审计素质,主要包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通业务知识、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国家有关财政税收政策法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具备经济活动分析能力,还要有相关专业的知识,如一般商业知识、金融、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等。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告存在重大的错报、漏报或单位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造成审计对象和与之相关方面遭受损失或损害,并最终导致审计主体承担这种责任的风险。内部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隐患,需要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来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现状及成因1.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当前我国部分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任然相对较为薄弱,特别是在相关制度建设上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一些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完全是处于法律规定,因此造成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我国的内部审计目标比较多元,大多是综合立项,在公司宏观层面发挥建设性作用比较有限。我国在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成果利用方面差距比较大,最突出的就是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公司决策的审计需求导向机制,不仅影响审计结果的质量水平,也影响审计成果的利用程度。2.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客观原因: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地位产生的相对独立性,为审计风险留下隐患,这是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一个客观原因。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具有时滞性差异是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另一个客观原因。会计信息记录在时间上迟于经济业务实践,而有部分审计内容是事后审计,审计工作又迟于会计信息记录时间,这样时滞性差异的因素存在,内部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存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工作职责是围绕企业的管理目标而进行的,所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几乎不能主动选择审计项目,这与外部中介审计机构相比,这种特殊性也是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第三个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1)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我国审计人员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缺乏经验丰富和专业性强的内部审计人员,综合分析能力欠佳。而且,在审计工作过程中缺乏积极地学习,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及后续教育落后,无法学习到最新的内部审计技能。(2)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依据有(审计法)部分条款、(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十五个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从三种审计体系的法律、法规设置情况来看,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相比,无论是在法律审计依据方面,还是在审计准则体系中,都是欠缺的。(3)内部审计方法存在局限性。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所采取的程序和方法是否科学、适用,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比较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也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1.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能力与水平。首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具有审计责任理念,提高自身的审计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注意可能发生的一系列审计风险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其次,要提高自身素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部门应该针对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等对企业审计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最后,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注重依法审计,在工作中要保持独立性,要遵循审计职业道德, 坚持谨慎性原则, 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2.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我们应根据行业面临风险的特点以及国际审计准则的新进展,对我国的审计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在借鉴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基础上,以审计风险准则为重点,完善审计准则。要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加大对审计人员的法制培训力度,要健全审计机关内部监督机制,贯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等相关制度,保证干部队伍的廉洁执法、公正执法,从而保证依法审计,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要加强执法检查和审计复核工作,保证审计项目质量,提升执法水平。3.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首先要确保引进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通过相关审计专业考试,持证上岗,这样严格的内部审计执业资格制度,提供了一个具有审计工作能力的内部审计人才平台。其次,根据内部审计工作任务,及时增添配备相关审计人员,为节约成本,也可以聘用兼职审计人员,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另外,还需建立定期考核内部审计队伍业务水平的机制,领导对于工作完成非常好的内部审计人员多做表扬,对于工作完成一般的内部审计人员多给予引导和鼓励,这样能激发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热情和潜能,这样大大地提升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水平。
4.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在审计方法上采用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以风险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企业整体风险植入到审计风险本身的评价中,在企业已有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对剩余风险进行评估,改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升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通过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可以有效地规避和防范风险,促进企业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整合,提升企业风险的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结语通过对我国内部审计现状的研究分析了形成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提出了规避措施,并指出了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优势。我们可以看出,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更容易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更加注重审计风险的规避,让企业减少风险,提升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参考文献:[1]孙晓红.论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黑龙江财专学报.2001.[2]林群.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措施思考.审计与理财.2012.[3]岳刚.岳春凤.内部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对策.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
[关键词] 审计风险 防范 审计环境 审计程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环境和法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审计的范围在逐渐拓宽,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的责任越来越大,审计风险也就越来越大。由于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要对其作出的审计结果及审计处理意见的客观性、公正性负责,因此将成为审计风险的承受对象。
1 审计风险的基本涵义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可以认为,审计风险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
2 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2.1 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的影响
审计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和审计职业界自身。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合理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公平对待有关各方,不牺牲任何一方的利益。如果其在执行业务中由于疏忽大意或故意行为而导致对委托人或第三者的损害,那么其中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CPA的法律责任。在国外,审计人员由于表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而引讼的案件日益增多,而且随着法庭的判决,审计的服务对象以及审计责任有扩大的趋势,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不断加强。在我国,《刑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规定了CPA所应承担的行政及刑事的法律责任。
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审计客户的不成熟。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尽管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仍不完善,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规范,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较为普遍,许多企业存在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意图与行为,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起码的诚实与信誉,欺骗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相关的利害关系人。
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和不正当竞争对我国审计职业界的负面作用。目前,CPA职业界普遍存在低价竞争、高额回扣的现象,加之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的越权介入,使CPA与会计师事务所处于不平等竞争的不良环境之中,在此种恶劣的审计环境中,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难以实现,或者是要付出高昂代价方能实现。
2.2 审计技术的局限性
现代审计的特点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进行的抽样审计。审计人员在实施抽样时,不论是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还是对其帐户金额真实性的检查,都会遇到抽样风险问题,即样本特征不能代表总体特征而出现的失误。再者,在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审计成本与效益的选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风险未暴露之前,往往会注重成本的低廉,注重随之而来的效益,这也迫使审计人员采取更节省人力与时间的方法,因此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2.3 审计内容的复杂性
现代审计主要是以会计信息为媒介的间接审计,由于其不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对其进行评价,而是事后通过检查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作一个评价。因此,其审计质量建立在会计反映的资料上。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会计核算如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合并会计以及网络会计等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对这些业务的处理,显然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践经验进行职业判断,一旦判断失误,则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2.4 会计师事务所及其CPA本身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根据职业协会颁布的质量控制准则,建立和执行本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有些事务所根本没有建立或执行自身的质量控制制度,以致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时没能遵守职业准则的要求,从而带来审计风险。从CPA个人的素质来看,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但目前我国CPA队伍的质量状况尚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相当一部分CPA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经验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加上后继教育的力度不够,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缺乏内在的保障;另一方面,一些CPA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任意简化程序,放宽尺度,甚至为客户偷逃国家税收出谋划策,使审计风险在客观上被人为地放大。
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审计历史上的许多事件告诉我们,尽管审计风险在客观上是普遍存在的,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所以,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机制,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3 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3.1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基本前提
3.1.1 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之前,要客观、全面的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不仅要了解该单位财务状况,而且要了解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甚至了解人事管理、人员配备的情况。同时,要特别注意了解该单位以前的法律诉讼情况和原因,从而对该单位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以便准确确定适用的行业制度、法规法律,研究减少审计风险的办法和措施,使审计工作做到有备无患。
3.1.2 科学借鉴以前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
无论是政府审计还是社会审计,其审计的业务、方法是相似的,所以,科学借鉴以前审计人员的审计文书,从中分析审计问题的内容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实施审计工作界定范围、判断重点;同时,也为合理配备审计人员和合理分布审计力量做好准备,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和避免审计风险。
3.1.3 实施“承诺书”制度,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会计和审计工作是性质不同的两项工作,因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各自所负的责任也不尽相同。会计人员应对其报告的财务信息负责。因此,为避免审计风险,正式审计前,应由被审计单位对其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做出承诺,对是否存在“未决诉讼”和是否为别的单位进行借款担保等情况做出说明,以明确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
3.1.4 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避免来自各方面的干预
“独立性”是审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基础,也是避免审计风险的根本前提。如果审计的各项工作从一开始就无法保证其独立性,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可想而知,最后的审计结论只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3.2 严格审计程序,依法实施审计工作,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
审计工作有一套严格、完善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步骤,不能按主观臆断去随意操作和评价。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认真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去执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2.1 周密制订审计方案,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要针对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在对审计的内容和被审计单位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对审计的范围、重点、程序、方法、人员分工和工作进度等作出详细的规划,使注册会计师有所遵循,对审计质量的考核也有所依据,减少失察的可能性,从而规避审计风险。
3.2.2 依法实施审计,准确恰当定位
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当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审查和核实,要注重对审计风险控制点的审查和分析。对每个审计事项要从实际出发,选用适当的审计依据,做出科学的判断,从而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定性。定性依据要特别注意依据适用的范围、时效、内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3.3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制定职责明确的管理制度,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
3.3.1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增强防范审计风险意识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首要手段,这就要求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因为,所有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都要靠审计人员去执行、去落实。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增强审计人员的防范审计风险意识,可以增加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有利于审计人员自觉执行审计操作规范,准确运用审计依据。这些对防范审计风险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3.2 健全审计工作责任制,明确划分审计人员职责
要坚持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组长要对审计方案制订的重点内容,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形成的审计报告等审计资料负责;复核人要对提供的一切审计资料、依据的法规制度以及审计报告的表述等负责;要确定审计报告审理制度,集思广义,准确界定问题的性质,从而形成审计工作“三级复核制”,以避免职责不明。
3.3.3 认真落实审计人员责任,真正做到奖惩分明
对审计人员的职责划分清楚后,要真正把各自的责任落实到位。对尽心尽责、项目完成优秀的审计人员,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于在审计工作中、违反法规法律的,造成审计风险或形成诉讼失败的,要追究审计人员的过错责任,从根本上避免审计风险。
3.3.4 保持对审计环境的敏感性
了解客户及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各方面情况是发现风险、避免法律诉讼的重要工作。在实施实际审计前,应了解下列环境事项并保持敏感性:(1)对整个特别是本地区的财政经济状况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深入了解;(2)现有的政策、法规对客户的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3)客户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内部变动及外部流动;(4)客户内控制度健全情况,采取何种核算体系;(5)已制定的审计专业标准及其适用状况如何;(6)已掌握的审计知识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3.3.5 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CPA即使有内部机制的约束,并严格执行审计标准,恪尽职守,但其审计行为很难绝对避免出现风险和引起法律诉讼。因此,通过提取风险基金、购买责任保险,尽管不能免除受到法律诉讼,但一旦出现风险,诉讼失败,就可以及时地补偿并避免会计师事务所当期的重大损失。
总之,“约定约束为基础,道德规劝为引导”应是审计的指导思想,是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指针,审计人员应不畏风险、掌控风险、化解风险,CPA事业要取得发展权,事务所要争得生存权,就必须谨慎地对待审计风险,认真及时地加以防范,全力开创独立审计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中注协.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M]. 2003,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6.
[2] 林柄沧. 如何避免审计失败[M]. 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3.4.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法律责任审计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的深入,注册会计师(CPA)将成为审计风险的承受对象。审计风险的控制是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审计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从审计风险的涵义出发,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对审计风险的理解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在《Auditing—AnIntegratedApproach》一书中认为,审计风险是在财务报表事实上有重大错误时,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表公允表达,并因此提出无保留意见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事实上错误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他的意见的风险;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上述观点都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表达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公允表达的风险。而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审计风险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二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发表了不适当意见的审计风险;三是广义的审计风险——审计职业风险,即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2]。
笔者对审计风险的广义和狭义之分有更深入的理解。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活动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工作中存在错误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审计人员作出错误审计结论而造成损失的概率。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误拒风险是指将正确或无重大错误的被审事项指为错误而形成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风险很少发生,在实务中一般不予考虑。误受风险是指将有重大错误的事项指为正确而形成的风险。相对于误拒风险,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特别注重对误受风险的控制。广义的审计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而且还包括经营风险。它是由于第三者的控告而承担的风险。近20年来,经营风险有日益增长的趋势。由于审计只限于抽样,在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并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时,因审计人员过失而受损失的人,可望从会计师事务所处得到补偿。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通常会指责审计失误。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对其经济利益的关注而对审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一旦受损就希望得到补偿,而不管错在何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概念。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审计风险,都反映了引发审计风险的三个相关方面:或者与审计客体有关,或者与审计主体有关,或者与第三者有关。这说明审计风险有不同的成因。
1.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的影响
审计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和审计职业界自身。
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法律在赋于审计职业专门鉴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合理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公平对待有关各方,不牺牲任何一方的利益。如果其在执行业务中由于疏忽大意或故意行为而导致对委托人或第三者的损害,那么其中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CPA的法律责任。在国外,审计人员由于表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而引讼的案件日益增多,而且随着法庭的判决,审计的服务对象以及审计责任有扩大的趋势,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不断加强。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克雷格对安荣事件”,到“巴罗·韦德和格斯理的赔偿案”和“厄特马斯公司对杜罗斯公司案”,再到近年来的“巴·克里斯事件”和“韦斯特克事件”,无一不昭示了这一趋势[3]。在我国,《刑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规定了CPA所应承担的行政及刑事的法律责任。近年来的“原野”、“中水”、“忠诚”、“石油大明”、“琼民源”和“东锅”等事件都是这些法律产生效果的产物。
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审计客户的不成熟。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尽管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仍不完善,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规范,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较为普遍,许多企业存在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意图与行为,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起码的诚实与信誉,甚至贿赂审计人员,使其失去独立性,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相关的利害关系人的目的,最终使CPA及其事务所承担法律责任。我国曾经发生的多起相关案件即证明了这一点。
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和不正当竞争对我国审计职业界的负面作用。目前,CPA职业界普遍存在低价竞争、高额回扣的现象,加之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的越权介入,使CPA与会计师事务所处于不平等竞争的不良环境之中,在此种恶劣的审计环境中,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难以实现,或者是要付出高昂代价方能实现。
2.审计技术的局限性
现代审计的突出特点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进行的抽样审计。审计人员在实施抽样时,不论是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还是对其帐户金额真实性的检查,都会遇到抽样风险问题,即样本特征不能代表总体特征而出现的失误。再者,在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审计成本与效益的选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风险未暴露之前,往往会注重成本的低廉,注重随之而来的效益,这也迫使审计人员采取更节省人力与时间的方法,因此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3.审计内容的复杂性
现代审计主要是以会计信息为媒介的间接审计,由于其不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对其进行评价,而是事后通过检查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作一评价。因此,其审计质量建立在会计反映的资料上。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会计核算如所得税会计、期货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合并会计、外币会计以及网络会计等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对这些业务的处理,显然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践经验进行职业判断,一旦判断失误,则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会计师事务所及其CPA本身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必须根据职业协会颁布的质量控制准则,建立和执行本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有些事务所根本没有建立或执行自身的质量控制制度,以致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时没能遵守职业准则的要求,从而带来审计风险。从CPA个人的素质来看,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但目前我国CPA队伍的质量状况尚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相当一部分CPA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经验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加上后继教育的力度不够,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缺乏内在的保障;另一方面,一些CPA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任意简化程序,放宽尺度,甚至为客户偷逃国家税收出谋划策,使审计风险在客观上被人为地放大。
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审计历史上的许多事件告诉我们,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不可避免性和潜在性,但也具有可控性。尽管审计风险在客观上是普遍存在的,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所以,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机制,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强化审计的质量控制
1)提高人员素质社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只有造就一批同CPA审计工作相适应,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审计人员,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具体措施是:1提高政策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事务所应定期举行政策法规特别是新税制、新财会制度以及新近出台的经济法规的学习讨论,制定事务所人员遵循的道德标准和考核、奖惩的办法,以规范和约束CPA的行为。2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再教育,并定期进行考核和研讨。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规范进行岗位培训。
2)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1实行质量否决权,即CPA项目查证签名负责制和主任审计师把关否决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意识,从影响质量和风险的各因素入手,采取多种方法,对审计工作质量层层控制定期进行考核和奖惩。2实行专业分组化。审计风险的出现,很多原因是由于审计人员不了解委托单位和行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而产生的,因此有必要实行专业分组化。同时有一些大项目如资产评估等综合项目实行审计队伍专业综合化,即兼顾经济、技术、法律等专业人员综合使用,这样有利遏制风险的产生。3建立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制度。
3)审计作业的质量控制重点抓好以下环节的控制点:1事前正确处理好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概念及证据收集的关系,根据其三者存在的特定关系和重要性原则,正确运用审计风险模型[4],分析影响因素,准确有效地估计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从而估计检查风险,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确定审计方法以及证据收集成本的高低,编制实施计划。2事中阶段控制主要是审查计划安排是否与委托单位要求相符,包括审计的内容、范围、完成的时间以及人员分工,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计划,以增强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效果性。检查审计方法是否得当,审计依据是否正确,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判断是否恰当;检查资料整理的完整性与逻辑性。同时编制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且审计报告必须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充分听取委托单位及当事人的意见;报告应有专人负责审定。
2.保持对审计环境的敏感性
了解客户及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各方面情况是发现风险避免法律诉讼的重要工作。在实施实际审计前,应了解下列环境事项并保持敏感性:1对整个特别是本地区的财政经济状况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深入了解;2现有的政策、法规对客户的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3客户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内部变动及外部流动;4客户内控制度健全情况,采取何种核算体系;5已制定的审计专业标准及其适用状况如何;6已掌握的审计知识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3.防范违约风险违约
【论文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政府为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和治理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与常规审计相比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具有受托性、专一性、事后性等特征,加上审计环境污染等因素,其风险较高,如何正确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拖加以防范,已成为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将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表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1.1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的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技术力量,审计人员严格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审计产生一定的困难。一旦简化了审计环节,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1.2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在我国人们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法制观念淡泊,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险。改革开放以业,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通过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明确,我们要想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2.1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审计法》的假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由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2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千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2.3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新晨
2.4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5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
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审计风险;风险分析
1 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相比其他工程项目来说,电力工程项目具有施工难度大,工期长,涉及其他方面比较多,这就使得电力工程中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对电力工程建设产生审计风险。除了工程建设本身的因素外,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审计自身的因素都可能会出现审计风险。
具体来说,审计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职业素质、审计程序、审计方式等方面,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主要表现在审计内容的复杂性、会计的工作手段以及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此外,被审计客体的因素主要包括参与工程建设的部门、利润方面等,都可能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上述这些因素都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电力工程项目审计风险,作为施工单位应该结合自身的工程情况对这些审计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做好防范措施。
审计工作是电力工程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审计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情况,一个就是转嫁给审计部门承担,一个就是出现审计风险延迟。由于这两个情况的存在带给审计工作更多的挑战,电力部门应该加强防范审计风险。
2 电力工程项目审计中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
2.1 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力工程项目审计工作的科学性,需要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第一,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使上下部门都能够了解审计工作的作用,能够提高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第二,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员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被审计人员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审计工作中来,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并能够及时发现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自觉遵守审计规范。第三,在审计工作完成之后,审计人员还应该开展定期回访工作,检查审计效果的同时征求相关的意见,并积极地落实好审计建议。不断地改善审计环境,减少外界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这也是减小审计风险的重要举措。
2.2 开展全过程动态跟踪审计,有效提高审计监督效果
2.2.1 事前审计是保证工程投资效益的前提
在事前审计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设计阶段的审计以及工程招投标阶段的审计。其中设计阶段的审计则是整个电力工程审计的重要阶段,通常来说决定了工程造价的百分之九十。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初期概算超过预期费用,就会使整个工程造价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各个施工阶段的费用也难以控制,最终导致实际工程成本超过预算费用。所以说电力部门应该增强对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科学控制工程造价。
在复杂的电力工程建设初期,工程项目招投标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目前招投标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着工程审计工作。特别是对电力工程中隐蔽工程的招投标工作更应该加强重视。
2.2.2 事中控制是做好工程审计的关键
事中控制主要就是对施工阶段的审计控制。作为电力部门应该落实好相关的控制人员,明确人员的主要工作和职责,同时为了保证事中控制的顺利进行,应该由专门的人员对其施工过程进行跟踪控制,一旦发现偏差就需要及时进行纠正,进而保证投入的资金能够正确使用。在开工之前管理部门应该对施工图纸进行审阅,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尽量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变更的情况,使得工程造价增加,给施工单位带来经济损失。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该对不同阶段的施工资料进行保存,并对其进行结算及时上交给审计部门,提高审计工作的速度和质量。
2.2.3 工程事后审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最后保证
第一,审计部门必须对工程建设的“工期、质量、投资”三大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逐一进行审查。审查施工单位是否有效控制施工费用,工程质量是否达到合同的约定;审查工程项目是否按施工图纸进行施工,有无未完工报审工程结算或偷工减料现象;对工程量的准确性进行严格核实,确保工程量的真实准确性,避免因施工单位预算员做结算时有意加大和重复计算工作量而造成损失。
第二,审查工程决算书的编制及取费标准比例是否符合规定。在审计中,查看定额编号、工程项目名称及规格,把好定额套用审核关;看清定额的工作内容和材料含量,防止工程高套定额子目或已综合的价格却又分成几个子目重复计算,计取费用。
第三,审查工程项目中建筑材料用量及价差的准确性,检查隐蔽工程记录及设计变更签证单。在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工程项目中所用材料的质量、规格及型号与工程结算中的材料根本不符,出现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导致工程质量的整体效果差,缩短了电力设施的使用寿命。而隐蔽工程的签证更是经常引起争议,签证人员往往在重视技术及工期的前提下,忽视了计费问题,出现了定额中涵盖签证内容的现象。这些项目都需要重点进行审查。
2.3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对工程项目进行层层管控
针对工程结算应该先进行审核,并留下相关的审计记录,然后再送交给审计部门。某些电力企业在开展审计工作时,由于审计人员的经验不够,没有对工程结算进行科学地审核,导致审计部门的工作量增大,影响到审计效果,通常来说一项工程经过审计部门审计之后的工程结算造价都会比工程单位的报价少百分之二十到百分六十。经过相关的改革之后,先由监理部门以及工程管理部门对工程结算先进行审核,然后经由审计部门审核把关,这样能够有效减少审计工作的误差率,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进而避免了审计风险对电力工程的影响。
2.4 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为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主体,不仅本身应该具备专门的审计知识还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能够积极面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电力部门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必须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审计人员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审计人员还应该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总结经验,熟悉电力工程的所有流程,对电力工程中的每个细节都能够有所掌握,对电力工程中各个施工环节的定额套用以及结算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此外,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审计人员应该根据外部环境来运用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新法规来解决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主要分析了电力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和相应的处理措施。由于审计风险在整个电力工程项目中是客观存在的,为了能够有效地减少审计风险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影响,电力部门必须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正确的评价,结合工程实际总结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和控制手段,科学地评估固有风险以及可能的风险,进而保证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作为审计人员应该积极地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探索审计风险,加强对审计风险理论的研究,尽量减少审计风险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丁继明.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J].中国审计,2014(3):52-63.
[关键词]电子商务;审计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2-0080-02
电子商务实现了交易虚拟化、贸易无纸化、办公无纸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却为注册会计师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提出了难题,表现在:
(1)传统的审计线索消失。传统审计由审计人员跟踪企业各项会计业务处理的纸质记录达到审计目的,而在网络环境中,数据以电子化形式呈现并以磁介质为主要存储载体,容易遭到破坏,并且不留痕迹地对原始数据进行非法修改和删除成为可能,这就无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
(2)职责分离的不恰当性。在网络经济下,对数据维护、系统管理和数据输入、数据核对等岗位不作适当的分离成为可能,就可能利用漏洞篡改数据、舞弊等。
(3)现有人员素质不高。在网络经济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审计线索、内部控制发生变化,导致审计技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目前的审计人员大多知识老化,不懂网络信息技术,因而在审计过程中难以根据网络的特点,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降低审计风险。
为应对以上风险,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自身建设方面
11规范执业行为,实行规范化操作
执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若不规范执业行为,审计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其审计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审计职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等业务准则,在编制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过程中均应严格遵守这些准则,实行规范化操作,尽量减少执业过程中的操作失误,以降低审计风险。
12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审计人员队伍是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工作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审计技能,还应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知识,并能熟练地从事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操作和维护,在实际工作中,能灵活地使用各种财会软件与审计软件,并熟练掌握二者的接口技术,以适应网络审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审计人员的相关培训,提高自身的能力,从深度和广度上加强对网络审计理论的认识、理解,对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人员审计风险意识不强是绝大多数审计案例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首先从思想上保持高度的警惕,让执业者充分认识到审计是一项带有风险和重大责任的工作,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审计风险。在从事具体审计业务时必须时时处处保持审慎的态度,以合理怀疑方式处理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所有审计资料,发现的疑问要及时追查,不能被公司外表所具有的某些假象以及看似合理的解释所迷惑,要循着发现的线索取得有效可靠的证据去支撑。
2作业过程方面
21重视每一个步骤,采取相应风险防范措施
制定合理的审计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从接受业务委托、编制审计计划、审计风险评估到实施审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整个工作流程必须有一套规范程序。重视从审计立项到审计结论的每一个步骤,审计人员应按规范的程序进行操作,一环扣一环,对每个环节进行控制,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使每一个环节的风险减少到最低。事务所应建立客户风险调查与评估机制,对每一个新客户,在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前,就要将公司的情况,尤其是潜在的审计风险了解清楚;对所有老客户每年要将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实行等级划分,并将所了解到的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风险类别的判断依据、需要在审计中重点予以关注的事项、会计科目等基本情况提供给审计业务部门,审计业务部门根据风险类别制订审计计划,从而避免了风险判断的失误,减少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还可合理安排审计工作量,降低成本。
执业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要通过搜集充分的证据来降低检查风险,从而把总审计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依据检查风险水平和重要性水平决定需要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所需搜集证据的数量。另外,可以定期轮换签字注册会计师、项目负责人和具体的审计人员,更换的会计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重新审计被审计单位,可以更容易发现舞弊,也有利于会计师避免因长期审计产生定式思维而不能发现公司存在的风险,有助于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22识别和评估电子商务相关的经营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电子商务环境下,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执行不力带来的经营风险是产生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重要原因,为避免审计风险,就需要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测试措施,对控制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价。通过对网络的兼容性、程序设计的合理性、控制管理功能的有效性、系统测试的全面性、文档资料的完整性、信息通道的畅通性、有无可疑的多余接口等的检查,得出企业内部的控制情况。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网络系统职责分离情况、软件开发和维护及系统程序修改或管理、被审计单位网络结构等,并对此进行分析与评价,以确认是否会轻易被病毒攻击以及操作人员未经授权的访问实施舞弊的可能性,关注被审计单位交易是否完整、是否运用不恰当的会计政策等,衡量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准确地评估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
23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与技术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被审单位系统会计处理的特点及审计的目的等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与技术,从而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依据被审计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进行检查的结果决定抽查的重点、范围和方法。在审计取证时可以采取直接拷贝、网络互联等方法,或者利用数据库终端驱动程序直接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搜集网络证据。利用审计软件对相关网络进行实时跟踪,实施连续审计,做到实时搜集信息证据、监控和分析、对有差异的数据进行详细审查,对异常贸易进行预警提示,做到时间同步且精确度高,以降低审计风险。另外,采取就地审计和突击审计的方式,以防程序员对被审系统的应用程序加以篡改,防止操作员对被审系统数据文件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等,也可以降低审计风险。
24加强质量检查,实行质量控制
做好质量检查工作,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此,审计组织内部必须加强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质量考核办法,将审计质量与个人的责任、利益挂钩,对质量的控制采取具体的控制方法,在实施审计业务前,应调查客户的基本情况,初步评价客户的内控制度;执业过程中,实施质量自查,业务结束后,事务所应进行项目负责人复核、部门负责人重点审查、事务所负责人随机抽查的各层次的检查工作,检查执业人员是否按计划进行工作,是否遵守执业规则等,根据检查结果实施奖惩。
25建立和完善审计风险基金制度
提取审计风险基金,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最大限度地降低执业风险,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应对风险能力。
关键词:内部审计 审计风险 成因 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
一、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1.内部审计风险内涵概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内部审计是独立于行政管理部门的一种监督行为, 主要负责本单位以及所属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政情况, 最终达到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内部风险管理审计主要是指企业内部以及企业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工作人员的失误所造成的不科学的审计结果,这种不科学的审计结论会造成企业或者是企业负责人承受某种损失。
2.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特点分析。(1)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受到各种影响因素的限制,因此内部审计工作势必会存在各种因素导致审计风险问题的发生。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无法彻底的消除内部审计工作风险的影响因素,但是可以通过科学的内部审计方法来,降低其发生的频率以及所造成的损失。
(2)内部审计工作风险问题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内部审计风险有可能出现在企业审计工作的不同流程以及不同环节,这些风险影响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审计结论与预期出现偏差,最终造成内部审计风险问题的发生。
(3)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工作具有可控性。虽然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因素以及风险发生条件无法彻底消除,但是只要审计工作人员保持职业谨慎,运用职业判断,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评估,是可以有效的控制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问题的发生的,控制管理的关键在于合理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现状及成因
1.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当前我国部分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任然相对较为薄弱,特别是在相关制度建设上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一些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完全是处于法律规定,因此造成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我国的内部审计目标比较多元,大多是综合立项,在公司宏观层面发挥建设性作用比较有限。我国在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成果利用方面差距比较大,最突出的就是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公司决策的审计需求导向机制,不仅影响审计结果的质量水平,也影响审计成果的利用程度。
2. 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1)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我国审计人员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缺乏经验丰富和专业性强的内部审计人员,综合分析能力欠佳。而且,在审计工作过程中缺乏积极地学习,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及后续教育落后,无法学习到最新的内部审计技能。
(2) 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依据有《审计法》部分条款、《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十五个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从三种审计体系的法律、法规设置情况来看,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相比,无论是在法律审计依据方面,还是在审计准则体系中,都是欠缺的。
(3)内部审计方法存在局限性。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所采取的程序和方法是否科学、适用,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比较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也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三、公司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1.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能力与水平。首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具有审计责任理念,提高自身的审计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注意可能发生的一系列审计风险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
其次,要提高自身素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部门应该针对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等对企业审计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
最后,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注重依法审计,在工作中要保持独立性, 要遵循审计职业道德, 坚持谨慎性原则, 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
2.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我们应根据行业面临风险的特点以及国际审计准则的新进展,对我国的审计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在借鉴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基础上,以审计风险准则为重点,完善审计准则。
要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加大对审计人员的法制培训力度,要健全审计机关内部监督机制,贯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等相关制度,保证干部队伍的廉洁执法、公正执法,从而保证依法审计,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要加强执法检查和审计复核工作,保证审计项目质量,提升执法水平。
3.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在审计方法上采用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以风险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企业整体风险植入到审计风险本身的评价中,在企业已有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对剩余风险进行评估,改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升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
通过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可以有效地规避和防范风险,促进企业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整合,提升企业风险的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结论
通过对我国内部审计现状的研究分析了形成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提出了规避措施,并指出了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优势。我们可以看出,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更容易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更加注重审计风险的规避,让企业减少风险,提升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武朝.内部审计有效性与持续改进[J].审计研究.2010(3)48-53
[2]俞飞飞.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J].中国市场.2010(第14期)103-105
【关键词】中小企业;审计风险;风险防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报表审计业务与实践日益复杂、多变。中小企业通常面临经营环境多变等经营风险,存在着内控薄弱、管理层权力过度集中等特点,因而往往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本文着重对中小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风险防范对策进行分析。
一、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内涵
1.审计风险定义及内涵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它包括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财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和注册会计师认为的错误的财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这两种形式。
2.审计风险构成因素及关系
审计风险的两个基本要素为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1)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主要揭示审计风险来源于被审计单位的影响。
(2)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审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主要揭示审计风险来源于审计单位和人员的影响。
(3)审计风险与两要素关系用公式表示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从审计风险公式看,审计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成正比。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大。因此,分析审计风险一定要从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和人员入手,两者缺一不可。
二、中小企业审计风险的特征
一般说来,中小企业审计风险产生具备以下特性:
1.客观性
审计风险往往独立于审计人员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没有办法规避。比如: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由于决策时人为判断可能出现错误或人为失误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或可能由于两个或更多人员进行串通,或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而使内部控制被规避。
2.主观性
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审计风险。如:为形成审计意见而实施的审计工作涉及大量职业判断,既然是判断,就有失误的可能性。
3.过程性
审计风险并不是在某一个环节才发生的,而是贯穿于审计过程始终。从计划的制定,到审计报告的形成,每个环节都存在审计风险。
4.可控制性
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但控制的前提必须识别风险的存在。在计划阶段,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环境等风险评估程序,评估和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在实施阶段,运用重要性原则,确定财务报表层次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报告阶段,利用重要性评价尚未更正的错报汇总数的影响,以确定审计报告中的意见类型。
三、中小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分析中小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必须从分析影响审计风险两因素的被审单位和审计单位入手:
1.从中小企业本身看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型企业。
(1) 中小企业生存环境
①政策因素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不公平,大企业优惠多,中小企业优惠少。如技改贴息,门槛要求高,大部分中小企业很难享受政府优惠,造成中小企业主对政策不满。
有些政策太过严苛,比如在高新技术企业评定中,要求研发费用不得低于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如营业收入小于5000万元(含),研发费用不少于5%),结果大量企业造假。
②法制环境。我国正处于社会法制建设的上升期和社会诚信建设期。一方面国家加大了法制建设的力度,另一方面执法不严仍然很普遍,造成社会不公,不少不法分子利用政策漏洞,铤而走险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社会诚信建设依然道路漫长,不少中小企业经营者产生模糊心里,遵纪守法的定力不足。
(2)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①规模较小,处于原始积累阶段。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不足,但对市场适应力比较强,产品更新换代快捷。处于原始积累和扩大再生阶段,容易偏重于追求利润最大化。
②组织架构单一,管理体制不健全。一般采取家族式管理,组织架构比较单一,所有者和经营者角色重叠,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依靠管理者道德品质和自我管理,容易造成政策多变。企业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有法不依,有章不循,企业遇到问题更强调灵活性,丧失内部控制制度的刚性和严肃性。
③抗风险能力差,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信息不灵,生存发展压力大,抗拒市场、财务风险能力差,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
从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和生产经营特点来看,一个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缺乏一个高度自律要求的外部环境;同时公司管理层、治理层的高度统一,企业管理者往往凌驾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之上。导致滋生大量中小企业财务核算不合规、不合法,人为调节成本、利润。审计人员面对这种纷繁复杂的审计环境,一旦审计人员无法识别出重大错报,审计风险就会产生。
2.从审计单位角度来看
从审计单位本身看,存在审计质量管控、审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等问题。
(1)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问题
部分审计单位规模小,未按照《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会计师事务所对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实施的质量控制》建立适合自身规模、运行特征的,能够实现规定质量控制目标的政策和程序。未能在事前控制方面如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和独立性、业务承接到审计计划制定和审批;事中控制方面如审计证据的搜集和审计程序的落实;事后控制如审计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等实施有效控制,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失去独立性、该履行的程序不履行或履行不到位、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发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和工作态度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在审计过程中,从业务承接、风险评估、实质性程序到报告的出具,都要依赖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职业关注,而这种职业判断是和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与经验密不可分。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守则,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决定了工作质量,如果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差,掉以轻心,随意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就发现不了应该发现的问题;发现了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职业关注,没有扩大审计范围或追加审计程序,往往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
四、中小企业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通过分析中小企业审计面临的各种风险,我们对每一客户、每一个具体项目都应视具体情况,通过各种防范措施,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1.从重视审计风险评估出发,谨慎选择客户
大量实践证明,审计人员之所以未能识别重大错报,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仅局限于审查会计资料,没有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运用询问、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等方法进行风险评估。针对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可详细设计一套问卷及专项调查提纲,并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必要的应对措施。
若通过分析评估认为审计风险太大,并预计无法通过审计调整使风险降低至可接受低水平,则应拒绝接受委托。
2.从审计单位及人员出发,切实提高审计质量
(1)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判断力。通过案例分析,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审计人员专业判断力。同时,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非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其重心从会计、审计知识转向市场研究、管理、行业知识。
(2)全面贯彻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和职业道德要求。审计人员一定要理解、掌握执业准则的要求,严格按既定程序设计、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如编制良好的工作底稿、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严格遵守三级复核制度等。同时应强化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诚实守信教育。
(3)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从事前、事中和事后落实各环节管控措施,从制度上确保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勤勉尽职。实行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相结合,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审计风险。
(4)对重点会计科目、重大与异常交易会计处理问题以详查法代替抽样法。在可能情况下,对重点项目进行详查,以减少审计风险。
(5)加强与客户的沟通联系,对审计中发现的错误和舞弊,发现的累计错报,尽量说服客户同意调整,利用重要性水平,把错报金额降低到可以接受的低水平。
3.从舞弊动机与手段出发,把握中小企业审计重点
压力和动机,是产生舞弊的根本原因。一般而言,为了满足业绩考核、获取信贷资金、满足招投标,舞弊往往以利润最大化、高估资产、低估负债和或有负债、虚增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为手段出现。为了少纳税款等目的,舞弊往往以利润最小化、低估资产、高估负债和或有负债等手段出现。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种:
(1)利用关联交易
利用所得税率差异,实现利润转移,如母子一方为高新技术企业或处于税收优惠地区或时期;虚构交易内容,增加企业营业收入;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法,进行购销活动或资产转让。
(2)利用资产减值准备
尽管企业已经普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开始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是由于准则对具体情况界定的不明晰,在计提具体内容上没有明确的计算程序,因此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应重点关注各项减值准备计提、回转的合理性,以防止人为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多提、少提、回转减值准备,调节利润。
(3)利用混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
①借款费用资本化。为了利润指标,故意将已达到可使用状态的资产,不予结转固定资产,人为延长利息资本化期间。
②研发支出与开发支出。故意将应费用化的研发支出列入开发支出,以增加利润。
(4)利用存货、应收账款、预收账款
利用存货计量、存货计价,人为夸大或减少期末存货,期末单位成本明显偏离正常成本,尤其在制品,大都存在少计或多计情形;空挂应收账款,虚构销售收入。需特别关注长期挂账的应收账款;收入挂预收账款,不确认收入等。
(5)利用其他应收款或其他应付款
其他应收款主要用于隐藏潜亏、高估利润,该科目余额巨大一般存在关联股东占用企业资金、变相资金拆借、隐形投资、费用挂账等。其他应付款主要用于隐瞒收入、低估利润,该科目主要考察是否有政府补助、收入挂账,不确认收入情形。
(6)利用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
故意对应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按成本计量;对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核算;对不具有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不划转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对出现资不抵债的子公司,不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7)利用收入确认
主要表现为提前或推迟收入确认。做法是将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已销售收入,故意不开具发票,暂存预收账款,推迟收入确认;或者货物尚未转移,故意先开票提前确认收入。可结合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存货截止性测试的检查以及物流单据,加以识别。
研究舞弊手段,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力,并通过综合运用询问、分析、盘点、截止测试、交叉比对、检查等方法,评估和识别出重大错报风险领域和重点项目,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董文艳《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0(7).
【关键词】煤炭企业 环境审计 风险
所谓环境审计,是指为了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依据环境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鉴证。随着我国经济新一轮的飞速发展,煤炭能源再次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煤炭企业属于高污染行业,虽然从建国初期的小井开采到现在的集团化、机械化作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环境容量的压力,但近年来出现的中小型煤窑、洗煤厂等对资源的破坏、环境的污染使岌岌可危的环境雪上加霜。如何保证煤炭资源及环保资金的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是环境审计工作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的角度对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的成因以及防范措施进行探析。
一、环境审计风险概念剖析
环境审计风险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在开展环境审计过程中由于被审计单位以及事务所的原因所导致的遭受损失或出现不期望结果的可能性,借鉴一般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它也可包括重大错报环境审计风险和环境检查风险这两个要素。其中,重大错报环境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会计资料及报表在环境审计前就存在有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类风险是由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会计制度不合理、环境项目管理缺乏、内部控制不健全、领导利益驱动、环境观念淡薄等原因所导致,需要审计人员去评估。环境检查风险是指环境会计资料及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但是审计人员在合理遵循环境审计准则的前提下未能发现的可能性,这类风险取决于环境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是由审计人员所导致的,与被审计单位无关,作为审计人员应设法将其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二、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成因
煤炭企业作为高污染行业,导致环境审计风险的成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源于煤炭企业
1.煤炭企业的环保内部控制
为了贯彻风险导向审计准则,在环境审计中,同样要了解煤炭企业的基本情况,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环保内部控制。如果内控制度健全有效,则审计人员可推断其产生差错的概率很小,但是如果发现煤炭企业高管人员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则相应增加了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风险,就应该在设计审计程序时予以特别考虑。
2.煤炭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情况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对环境保护的会计核算有的还停留在将环境相关的成本支出合并反映在传统报表中,也有部分企业另设一些专门的会计科目,如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煤炭企业是否合理、合法地在报表中如实反映其为环保方面的成本和支出,是审计人员所关心的。如果其会计核算杂乱,没有按相关的规定进行处理,则增加了环境审计风险。
(二)源于会计师事务所
1.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是在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而兴起的,同时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除了运用职业判断等相应的环境审计技术外,还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谨慎态度,违背职业道德、出具不实报告等行为都会增加审计风险。
2.注册会计师的素质
注册会计师的素质,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煤炭企业环境审计时要了解煤炭企业环保的要求及特点,同时要精通环境审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环境审计的实务经验。除此之外,在同一项目组还应配备各专业的审计人员,既有煤炭行业的、又有精通环境审计的,这是对审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关系审计质量的关键所在。如果注册会计师不具备执行业务的素质,环境审计质量则是纸上谈兵,直接增加审计风险。
3.审计方法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煤炭企业的环境审计中同样适用,但是在实际的环境审计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对煤炭企业环保风险评估不当、应对措施不力等问题。再者,虽然抽样理论已研究很深,但具体应用到环境审计中来,审计人员对于所抽取的样本是否能代表整体还没有十分把握,还存在主观结论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偏离,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环境审计的质量。所以审计人员应该掌握审计方法和技术的难点和精髓,将环境审计风险降至最低。
4.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随着煤炭企业近期的整合重组,规模日益加大,与此相适应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也越来越复杂,不确定的因素越多,审计对象越复杂,内容越广泛,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相应的审计风险也会增加。
(三)源于外部环境
1.社会环境
良好的执业环境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如果煤炭企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严格环境会计核算,则环境审计风险相对较低。
2.经济环境
随着近期煤炭企业的整合重组,煤炭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张,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市场经济的多元性,煤炭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等问题都给环境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合理保证质量,规避风险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由于煤炭企业环境审计对象的复杂性,使审计人员很难对环境保护情况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
3.法律环境
现代社会的任何方面都离不开法律的依据。对于煤炭企业环境审计来说,由于当前我国对环境会计尚无统一的会计法规,环境审计方面虽有一些环境保护的技术性标准,如环境质量标准等,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执行不力等问题。
三、防范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煤炭企业应加强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来,由于煤炭企业规模的扩张引起的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企业为此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企业要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创造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环境管理,严格环境会计核算,加强环境内部审计。
(二)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环境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事务所应注意保持审计人员知识的更新,可以开展定期培训,使审计人员不仅具备环境审计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行业知识。必要时,还可聘请专家协助工作。
(三)审计人员应做好计划准备工作,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由于煤炭企业环境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要求审计人员在接业务时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做好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评估工作,严格执行各项审计程序,以此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邵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下的环境审计风险模型[J].科技信息,2008(26).
[2]邵丽.环境审计风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学院,2007(6).